学术自由理念下我国高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着眼于学术自由理念对高级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并以有着学术自由传统与环境的美国、德国和英国大学为代表,分析、总结其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特点,经过比较系统的思考,构建了我国高级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适应我国培养高层次创造型人才这一紧迫任务的需要。
     首先,评述“学术自由”的内涵、实质以及对于创新的重要价值:在此基础上对美、德、英三国的人才培养形式加以分析、论证;随后,分析我国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出现的问题。并通过对我国若干重点大学人才培养改革成功经验的归纳、综合,理清思路,最终构建出一种强调学术自由精神与环境下的我国高级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这一新模式,包括了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课程模式、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和本硕(博)统筹培养模式等等。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advanced innovative talents for our country, it is a must to emphasize the value for academic freedom.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uccessful theory and experiences on cultivating talents of America, Germany and Britain, guided by the idea of academic freedom, conceive a new model for advance innovative talents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At first, this paper expatiate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 and value to innovative education of academic freedom. Then on the foundation of analysis of academic freedom theory demonstrate the education reform in U.S., Germany and U.K.. Then it looks back on our country' innovative education reform, points out a few problems that have not been solved and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some notable university. Finally, this paper conceive the new model which include objective model, curriculum model, teaching model, teaching supervising model and the model of planning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education as a whole.
引文
1 [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 亨得里克·房龙.宽容.北京:三联出版社,1985
    3 胡建华等.高等教育学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4 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 黄济.教育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6 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7 肖海涛.大学的理念.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8 麦克尔·博兰尼.学术自由的基础.自由的逻辑,P35-52
    9 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0 杨东平.现代大学制度的精神实质.北京。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11 李均.论“学习自由”.高等教育研究.2000(3):15-18
    12 眭依凡.学术自由理念与大学校长治校.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3):13-18
    13 陈学飞.西方学术自由思想的历史演变述略.教育研究,1993(5)
    14 和震.西方学术自由:走向自觉的历程.清华教育研究,2003(1)9—13
    15 陈列等.西方学术自由评述.高等教育研究.1994(2):12—15
    16 刘合群.论学术自由的“常”与“变".煤炭高等教育,2002(6):7-9
    17 周光礼.学术自由与思想自由.现代大学教育,2002(3):19-22
    18 郭荣祥.论学术自由的“度”.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1(3)
    19 张钰.一流大学与学术自由.湘潭工学院学报.2002(2):69—73
    20 杨东平.教育,我们有话要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1 黄德昌.中国之自由精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2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3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参考资料.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P4
    24 王建华.从理念到制度——对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再思考.青岛化工学院学报,2001(3):5-10
    25 李金奇.解析雅思贝尔斯的学习自由观.复旦教育论坛,2003(6):69-72
    26 蓝劲松.大学办学理念:东西方文化的比较.清华大学学报.2002(6)
    
    
    27 曹玉霞.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发展的理论.社会主义研究,2001(4)
    28 北京大学校长办公室.21世纪的大学: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召开的高等教育论坛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0 顾建民.整合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重建本科教育的新范式.教育研究,2002(5):57-61
    31 刘宝存.创新人才理念的国际比较.比较教育研究,2003(5):6-10
    32 冒荣.创造与自由——谈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国大学教学.2003(3):23-27
    33 郝平,程建芳.创新与挑战——世界大学名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4 刘益灯.学术自由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理工高教研究.2003(1):10-11
    35 李轴宇.批判精神和自由精神,创新人才产生的动力.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3):20-21
    36 高盘良.兴趣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国大学教学,2003(2):6-7
    37 孙建荣.透视美国憧憬与迷惑的事业——美国文化与美国教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P73
    38 郭耀邦.国内外学分制简介.教学时报.浙江大学教务部
    39 蓝江桥.荣誉计划:美国大学个性化教育的一种形式.比较教育研究,2003(7):26-30
    40 刘宝存.洪堡大学理念述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
    41 张小杰.关于柏林大学模式的基本特征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
    42 许美德.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P8
    43 范定洪.英国大学教育模式及对英语人才培养的启示.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79-82
    44 王廷芳.美国高等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P154
    45 李冰梅.中美大学生学习观念比较与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3(7):37-40
    46 姜华.国内外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及其培养的比较研究.哈工大科教论坛,2003(2)
    47 杨福家.中外高等教育之差异.神州学人,2004(1):31-33
    
    
    48 别敦荣.美国大学教育观察.中国大学教学,2002(12)
    49 陈周见,肖云龙.我国创新教育发展缓慢原因探析.发明与创新,2003(4)
    50 卫佳,卫怡,江艳丽.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北京、武汉高校人才培养状况调查结果探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9):177-179
    51 吴宏,许志红.学术自由:大学实力的源泉.教书育人.2001(24):14—15
    52 李亚萍,金佩华.我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综述.江苏高教,2003(5):103-105
    53 刘盛纲.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4):1-4
    54 王冀生.大学文化的觉醒与创新治校理念.中国高等教育,2003(8):10-11
    55 浩宇.创优领先,志在必得——南京大学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纪实.中国高等教育,1999(13-14)
    56 郭秀兰.构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KAQ人才培养模式.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
    57 曹屯裕.基于“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国大学教学,2003(5):17-19
    58 张子法.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研究.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2
    59 北京大学校长办公室.21世纪的大学: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召开的高等教育论坛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0 王茂平等.德国名校风采.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P7
    61 伯杰.《跨学科——大学的教学和科研问题》文集.OECD出版,1972
    62 陈学飞.谈谈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若干基本要素.比较教育研究,1997(2),P7
    63 贺国庆,华筑信.国外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动向和趋势.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P3
    64 杨叔子.相互渗透,协调发展——谈正确认识科技与人文的关系.高等教育研究,2000(1)
    65 张世红.筑波大学教学改革及其启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2):136-140
    66 陈云恺.“自由表达”:学生主体价值的寻获.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2(3)
    67 许宝元.学分制的研究与实践.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
    68 杨开乔.积极推广学分制,大力培养创新人才.中国高等教育,2000(22)
    69 刘亚兵.学分制下教学管理新秩序的探索与实践.辽宁工学院学报,1999(4)
    70 安心.论高等教育质量的监控模式及手段,西北大学学报,1999(1)
    71 贺美英,王大中.为祖国的现代化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纪念清华大学建
    
    校90周年,2001
    72 郁道银.加强素质教育,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1)
    73 James Morgan. German University: A Narrative of Personal Experience. Routledge Thoemmes Press, 1984
    74 J. Enders. A Chair System in Transition: Appointments, Promotions, and Gate-keeping in Germen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planning, Vol. 41. No. 1-2
    75 John Henry Cardinal Newman. The Ideal of a University: Defined and Illustrated. Loyola University Press, 1987
    76 Levinson. M. (1999) The Demands of Liberal Educ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7 Mulhall. S. Snift. A. Liberals and Communications. Edu. B1ackwell
    78 Gardner. H.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NewYork: basic books
    79 Carl Bereiter. Liberal Education in a knowledge Society. Edided by Barry Smith. P.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