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中国的语境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绝不是一个虚构的幻影,而是一个已经存在了近百年并不断得以推进的历史过程。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早传入中国,人们就开始尝试“哲学到大众去”,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这样的探索和实践一刻也不曾停止过。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程中,曾有过数次历史性突进,其中建国后十七年这一段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作为执政党,在全党全国范围内系统地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开创出了一条与当时历史环境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大众化之路,堪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历史上的一个成功典范。
     在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命题的前提下,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原则,对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演进历程、文本、主体、路径方法进行比较全面而系统的考察,力图突破目前学界对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中的那种流于简单介绍的状况,全面梳理、公正评述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总结提炼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经验和教训、启示,从而为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提供有益的历史参照。
     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这一命题内涵的科学界定和准确把握,是系统研究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一个基本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经历四个阶段:初步形成:“五四运动”至20世纪30年代;明确提出:20世纪3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不断深化: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创新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至今。界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内涵,首先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辨正,即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区别开来,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区别开来,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联系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民大众之间的双向互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人民大众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主体由社会精英到人民大众的逐步扩展。
     二、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一方面有其历史必然性: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思想基础;在意识形态领域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导地位的必然要求;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理论准备;对广大干部、知识分子和人民大众进行理论武装的根本举措。另一方面有一系列有利条件:政治保障:共产党执掌国家政权;理论基础:毛泽东哲学思想日趋走向成熟;强大动力: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高度重视。此外,还应看到苏联对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影响:重要动因:对苏联经验的学习;重要条件:与苏联哲学界的互动;重要动力:对苏联模式弊端的反思。
     三、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49年至1956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开启和初见成效的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在政治与哲学良性互动中得以比较顺利地推进,期间主要有三个重大行动:大力宣传并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展主要针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在学术领域广泛发动以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旨的哲学批判活动。1956年至1966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深入而曲折发展的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在政治与哲学发生偏离的复杂环境中向前推进,成功与失误、经验与教训交织在一起,其中比较突出的事件主要是: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宣传;工农兵学哲学、用哲学活动的兴起;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运动的开展。
     四、建国后十七年产生并应用大量具有时代特点、顺应民众需求、彰显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主要包括经典性文本、解释性文本、介绍性文本等三种形式。文本的使用有四个特点:在注重引进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文本的中国化;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文本的时代性;在加强学理性的同时更加强调文本的通俗性;在遵循一般性的同时,更加强调文本的针对性。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视角,对五个具有代表性的文本进行简要分析,即毛泽东的《实践论》与《矛盾论》,李达的《<实践论>解说》和《(矛盾论>解说》、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冯契的《怎样认识世界》、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工农兵学哲学用哲学》。
     五、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一个由党的领袖、哲学工作者、人民大众共同参与、协同配合的系统工程。党的领袖起引领作用,主要是通过亲自倡导和组织发动全国性的哲学学习宣传运动,不断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投放新理论,带头把哲学理论转化为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哲学工作者起桥梁作用,主要是通过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哲学思想,以通俗化的形式宣传和普及哲学理论,批判非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人民大众起根本作用,主要是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提出新问题、创造新经验。
     六、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主要是通过六条路径来加以推进的,即文本传播、媒体宣传、教育引导、思想改造、制度安排、组织推进等;主要采用五种基本方法,即自主学习法、文本解读法、批判比较法、实践运用法、典型推广法。
     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一个典范,其历史效果主要有:成功地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切实提高人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有力地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其教训主要在于:哲学与政治的关系始终没有完全理顺;哲学大众化中存在简单化、庸俗化和极端化的倾向,暴露出实用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问题;对自身的内在规律研究不够、把握不准。由此我们获得启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必须把握科学内涵、夯实理论根基、创新传播方式、建设专业队伍、构建发展机制。
In the Chinese context,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is by no means a fictional illusion, but has existed for nearly a hundred years and continues to advance the historical process. Since the late19th and early20th century when the earliest Marxist philosophy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people began to try to implement "philosophy to the public", and in the promo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uch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never once stopped. In the course of Marxist philosophy's popularization history, there have been several historic breakthroughs, among which the seventeen years after the founding of PRC is undoubtedly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s a ruling party, 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tory carried out a nationwide massive movement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created a Chinese-characterized road in historical context which is a successful example in Marxist philosophy popularization history. On the premise of scientific interpret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popularization proposi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 of combining history and logic, the thesis conducts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evolution of history, the texts, the methods, the subjects of the Marxist philosophy popularization movement in the seventeen years, thus to break through the current academic research status of mere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at period。 By giving a comprehensive review and fair assessment, the thesis tries to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s and find inspiration, thus to provide a useful historical reference for the contemporary China to promote Marxist Philosophy popularization.
     First, the scientific definition and accurate grasp of Marxist philosophy popularization is the basic theoretical premise for systematic study of Marxist Philosophy popularization in the seventeen year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concept "Marxist Philosophy popularization" has developed through four stages:initially forme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May Fourth Movement" to the1930s; put forward clearly from the1930s to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constantly deepened befor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was adopted; innovated and further developed after the reform so far. To define Marxist philosophy populariz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link it with Maxist philosophy sinicization and distinguish it from Marxism popularization and Marxist philosophy in a popular style. Marxist philosophy popularization means:the two-way interaction between Marxist Philosophy and the masses,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masses, the extension of the philosophy from the social elite to the masses.
     Second, Marxist philosophy popularization in the seventeen year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had its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to consolidate the ideological basis of the ruling statu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establish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the field of ideology; to explore the theory of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to arm vast number of cadres, intellectuals and the masses with the theory.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were a series of favorable conditions: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exercising state power provided political guarantee; the increasingly mature Mao Zedong's philosophy laid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central leadership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it provided a strong driving force. What's more, the Soviet Union influenced a lot on Marxist philosophy popularization. Learning the experience of the Soviet Union became an important motivation, while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Soviet Union philosophical circle was an important factor and the reflections on the Soviet model drawbacks wa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Third, during the seventeen year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Marxist philosophy populariz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hases. The first phase is from1949to1956, the initial phrase with success when Marxist philosophy popularization was advanced relatively smoothly through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politics and philosophy. During this time there were three major actions:to conduct vigorous propaganda and organize the cadres and the masses to study Marxist philosophy, to carry out "thought reform" movement aimed at intellectuals, to launch philosophical criticism and discussion activities in a wide range of academic fields aimed at promoting Marxist philosophy. The second phase is from1956to1966, the deepening and tortuous development phase when it was put forward in a complicated political environment where politics and philosophy deviated and success was intertwined with mistakes,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The more prominent events were:the systematic propaganda of Marxist philosophy among theorists, the rise of philosophical study and activity among workers, peasants and soldiers, the campaign of study and practice of Mao Zedong Thought.
     Fourth, a large number of Marxist philosophy texts were produced and applied in the seventeen year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se texts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of China conformed to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and mainly included three forms of classical texts, explanatory text, introductory text and so on. There are four characteristics in using texts:greater emphasis on the nativization of the texts in China in its introduction; greater emphasis on epochal character than the classical tradition; greater emphasis on the popularity of the texts than the theoretical nature; greater emphasis on the targeted texts than its gener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philosophy popularization, the thesis briefly analyzes five representative texts, namely Mao's On Practice and On Contradiction, Li Da's Comments on and Comments on Ai Siqi's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Historical Materialism, Feng Qi's How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Workers, Peasants and Soldiers Study Philosophy and Use Philosophy edited by the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Fifth, in the seventeen year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Marxist philosophy popularization is systematic movement jointly participated by the party leaders, philosophy workers and the masses. Party leaders play a leading role, mainly to launch a nationwide campaign by personally studying philosophy and to apply the theories to leadership and working approaches. Philosophy workers act as a bridge to popularize philosophy theory and criticize non-Marxist philosophy by explaining Marxist philosophy and the philosophy of Mao Zedong. The masses play a fundamental role, mainly through continuous learning Marxist Philosoph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to constantly introduce new problems and create new experiences.
     Sixth, in the seventeen year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Marxist philosophy popularization was advanced through the six paths, namely text transmission, media campaigns, education and guidance, thought reform,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organizational advance. And five basic methods were used, namely independent learning method, text interpretation method, comparative method, practical application method, typical promotion method.
     Marxist philosophy popularization in the seventeen year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is a model of Chinese Marxist philosophy popularization. Its historical effects are: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a leading position in the field of ideology in new China; effectively improved the masses'Marxist theory level and practical ability;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China; promoted the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to a certain extent. Its main lesson is tha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ilosophy and politics had not completely straighten out; the simplistic, vulgar and extreme tendency in Marxist philosophy popularization exposed the problems of pragmatism, dogmatism, empiricism; research on its own inherent laws was not enough and not deep. All in all we get enlightenment:to promote Marxist philosophy popularization, we must grasp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reinforce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build professional team and development mechanism.
引文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2页。
    ① 马桂花:《马克思,英国人心中最伟大的哲学家》,《新华社每日电讯》2005年7月27日第7版。
    ② 陈曙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与历史研究》,学习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① 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道路》课题组:《中国道路十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文献回眸(三、四)》,《党的文献》,2011年第2期。
    ① 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道路》课题组:《中国道路十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文献回眸(三、四)》,《党的文献》,2011年第2期。
    ① 王先俊:《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特点与基本经验》,《党史研究与教学》2012年第2期。
    ② 李忠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历史与反思》,《重庆邮电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③ 郭建宁:《艰辛探索的哲学轨迹——1956至1966年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3页。
    ② 郭谌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教程》,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1页。
    ① 汪信砚:《全球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① 侯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与规律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② 商志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③ 阮东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姜洁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曹
    根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上),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第122页。
    ② 杨河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入与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③ 李雅兴:《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实现路径的历史贡献》,《新视野》,2013年第3期。
    ④ 郑二波:《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⑤ 赵文丹:《陈唯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⑥ 李庆喜:《胡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贡献》,《学习时报》,2010-11-29。
    ⑦ 胡为雄:《高语罕: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先驱》,《哲学动态》,2012年第2期。
    ① 徐素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应用、形态、前景》,北京出版社2002年。
    ② 林国标:《多维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③ 郭建宁:《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当代思考》,《河北学刊》,2008年第3期。
    ④ 孙亮:《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前提、结构与途径吁求》,《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第23期。
    ① 王先俊:《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特点和基本经验》,《党史研究与教学》,2012年第2期。
    ② 何怀远:《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经验》,《哲学研究》,2011年第7期
    ③ 张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史论》,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63页。
    ④ 李中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历史与反思》,《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2期。
    ⑤ 郭建宁《艰辛探索的哲学轨迹——1956—1966年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页。
    ① 任俊明:《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50年》,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4页。
    ② 孙跃、卢国琪:《20世纪中期中国群众性学哲学用哲学运动述评》,《湖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③ 任俊明:《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50年》,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④ 霍益辉:《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⑤ 李雅兴等:《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实现路径的历史贡献》,《新视野》,2010年第3期。
    ① 郑二波:《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② 赵文丹:《陈唯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③ 任俊明:《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50年》,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④ 陈占安:《建国之初的理论学习活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第28期。
    ⑤ 王立胜:《人民群众学哲学用哲学运动述评》,《浙江学刊》,1990年第2期
    ① 王立胜:《人民群众学哲学用哲学运动述评》,《浙江学刊》,1990年第2期。
    ② 孙跃等:《20世纪中期中国群众性学哲学用哲学运动述评》,《湖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③ 潘世伟:《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探索历程》,学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61、164、169页。
    ④ 黎见春:《建国初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考察》,《理论月刊》,2011年第12期。
    ① 蒋明敏:《论延安时期与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共用经验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5期。
    ② 王先俊:《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特点和基本经验》,《党史研究与教学》,2012年第2期。
    ③ 陈占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北京出版社2012年版,第176、178、180、182、184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版,第300页。
    ②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不能否定“重要论述》,人民日报2011年11月8日第6版。
    ① 孙亮:《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前提、结构与途径吁求》,《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第23期。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③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页。
    ④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9页。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
    ① 马君武:《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载《译书汇编》第二年第十一期,1903年2月25日,转引自林代昭、潘国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上册),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6页。
    ① 李达:《李达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35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7页。
    ① 《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纲领草案(修订)》,载“文总”内部刊物《文报》第11期,1935年10月25日。转引自陈占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
    ① 《毛泽东年谱1983—1949》中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49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41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1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5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5-396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61-362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13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98页。
    ④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3页。
    ① 沙英:《谈哲学群众化》,《人民日报》1964年5月26日。
    ② 沙英:《谈哲学群众化》,《人民日报》1964年5月26日。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82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92.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1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6页。
    ⑤ 江泽民:《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党的文献》1997年第5期。
    ⑥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
    ② 习近平:《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学习时报》,2013年4月28日。
    ① 胡为雄:《高语罕: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先驱》,《哲学动态》2012年第2期。
    ② 胡为雄:《高语罕: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先驱》,《哲学动态》2012年第2期。
    ①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3页。
    ① 曹泳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1期。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4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页。
    ① 骆郁廷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与实现过程》,《江汉论坛》,2013年第9期。
    ② 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① 王先俊:《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特点与基本经验》,《党史研究与教学》2012年第2期。
    ② 李忠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历史与反思》,《重庆邮电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① 《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8页。
    ① 民新:《严防地主破坏》,《中南农民》,1951年第4期。
    ② 沈默:《民主改革的好处真不少》,《.工人》,1952年第20期。
    ③ 黎见春:《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考察》,《理论月刊》,2011年第12期.
    ④ 陈锡喜:《重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目标、原则和重点》,《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第11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②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74页。
    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1949年—1950年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社1992年版,第217页。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页。
    ① 刘少奇:《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543页。
    ① 刘少奇:《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547页。
    ② 刘少奇:《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547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4页。
    ① 转引自:陈占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2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440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6页。
    ① 刘华清:《刘华清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半,第230页。
    ② 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8页.
    ③ 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9页。
    ④ 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23页.
    ⑤ 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74页。
    ⑥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31页。
    ⑦ 朱德:《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60页。
    ① 苏联真理报编辑部:《论毛泽东的著作<实践论)》”,1950年12月18日,转引自《人民日报》,1950年12月30日)
    ② 苏联真理报编辑部:《论毛泽东的著作<实践论)》”,1950年12月18日,转引自《人民日报》,1950年12月30日)
    ①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人民日报》,1956年4月5日。
    ②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94页。
    ③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95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1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4页。
    ① 杨河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入与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4页。
    ② 力平等:《周恩来年谱》上卷,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75页。
    ① 毛泽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开幕词》,《人民日报》,1951年10月24日。
    ②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版,第526-527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4页。
    ① 《致读者》,《人民日报》,1956年7月1日。
    ①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2页。
    ② 转引自:郭建宁:《六十年代前半期毛泽东的哲学探索》,《毛泽东思想研究》,1992年第2期。
    ③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3页。
    ① 任俊明:《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50年》,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2页。
    ① 《全国人民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群众运动空前高涨》,《人民日报》,1966年7月3日。
    ① 转引自杨学功:《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的解释》,《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1期。
    ①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1卷,J.C.B.Mohr(Panl Siebeck)出版社,蒂宾根,1986年版,第302页。
    ② 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① 刘丹岩,高清海:《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② 中共保定地委宣传部政治理论研究室编:《农民哲学读本》,保定地区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③ 本社编著:《生活中的哲学:多考虑几个方面》,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④ 编写组:《说三国,讲哲学》,河北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⑤ 人民出版社编辑:《工农兵学哲学用哲学》,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⑥ 伍人:《工人哲学讲话》,河北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⑦ 《工农兵哲学论文选》,辽宁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⑧ 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编:《怎样组织工人学哲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⑨ 《工人农民怎样学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①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112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② 《列宁全集》第三十六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67页。
    ① 人民出版社编辑:《工农兵学哲学用哲学》,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0、121页。
    ① 人民日报社论:《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人民日报》,1951年1月29日。
    ①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195页。
    ② 李达:《<实践论>解说》,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34页。
    ① 转引自:《书评动态:冯契著“怎样认识世界”受到推荐读书月报》,《读书月报》,1957年第6期。
    ② 转引自谢静宜:《毛泽东谈冯契的<怎样认识世界>》,《人物》,1998年第9期。
    ① 谢静宜:《毛泽东谈冯契的<怎样认识世界>》,《人物》,1998年第9期。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73页。
    ① 王进喜:《为革命艰苦奋斗一辈子》,《工农兵学哲学用哲学》,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12页。
    ① 张思德(1915年4月19日-1944年9月5日),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征到延安后,任中共中央警卫团战士,是一个忠实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山卜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毛泽东出席追悼会,并做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
    ② 赵占魁(1896-1973),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获解放区工人旗帜和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称号。中共中央职工委员会和陕甘宁边区总工会号召学习赵占魁,在边区及各抗日根据地掀起了“赵占魁运动”。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劳动部副部长,陕西省总工会副主席。是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195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①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4页。
    ② 毛泽东:《毛泽东同志给李达同志的三封信》,《教学与研究》,1981年第6期。
    ③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61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2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3页。
    ① 《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8-79页。
    ② 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12/15/content_2337493.htm。
    ① 《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65页。
    ① 《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65页。
    ② 刘少奇:《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8198/30513/30515/33956/2524326.html
    ① 郭建宁:《艰辛探索的哲学轨迹——1956至1966年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9-52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61页。
    ③ 《陈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3页。
    ① 张亮:《哲学的未来与哲学工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2月29日。
    ① 杨献珍:《杨献珍文集》第二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1页。
    ① 李瑞环:《处处都有辩证法》,《文摘报》,2005年10月23日。
    ① 新华社:《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1972年1月27日。
    ① 李瑞环:《实践是一切智慧的源泉》,《哲学研究》1965年第6期。
    ② 王进喜:《为革命艰苦奋斗一辈子》,《工农兵学哲学用哲学》,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10页。
    ① 李瑞环:《探索客观规律、生产上打主动仗》,《工农兵学哲学用哲学》,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88-89页。
    ① 莫文骅:《莫文骅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版,第328-329页。
    ① 彭厚文:《华北高教会与旧高等教育的改革》,《党史研究与教学》,2013年第1期。
    ① 冯友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争鸣》,1957年第4期。
    ② 刘少奇:《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三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12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11页。
    ① 曹平凡:《我们怎样做工人学哲学的巩固和提高工作》,《理论与实践》,1959年第1期。
    ② 习近平:《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年第7期。
    ③ 1965年,李达在《社会学大纲》的基础上组织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大纲》,完成上册《唯物辩证法大纲》,后由陶德麟遵从李达遗命修订,于1978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主编署名为李达
    ①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五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页。
    ② 《中国共产党章程》,《人民日报》,1956年9月27日。
    ③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1页。
    ④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人民日报》,1958年9月20日。
    ①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第139页。
    ① 李瑞环:《学哲学用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5年版,第1页。
    ① 李瑞环:《探索客观规律,生产上打主动仗》:《工农兵学哲学用哲学》,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84-85页。
    ①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195页。
    ① 李达:《(矛盾论>解说》,三联出版社1953年版,第200页
    ① 艾思奇:《胡适实用主义哲学的反革命性和反科学性》,《人民日报》1955年1月22日。
    ① 王丽丽等:《钻井工人中的大众哲学家》,《大庆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① 王进喜:《为革命艰苦奋斗一辈子》,《工农兵学哲学用哲学》,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8页
    ① 林克:《毛泽东为学习雷锋题词的经过》,《人民政协报》,1997年11月12日。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0卷).人民出版社,2002.
    [2]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2012.
    [3]斯大林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全五卷).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毛泽东的五篇哲学著作.人民出版社,2008.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全八卷),人民出版社,1996.
    [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998年.
    [1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5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83—1949(中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3]逢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14]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1、1985.
    [15]刘少奇.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三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6]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0、1984.
    [17]力平等.周恩来年谱》上卷.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18]朱德.朱德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0.
    [1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全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
    [20]陈云.陈云文选.人民出版社,1995.
    [21]朱佳木.陈云年谱(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2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人民出版社,2006.
    [2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
    [24]李达.李达文集(全四卷).人民出版社,1984.
    [25]艾思奇.艾思奇全书(全八卷).人民出版社,2006.
    [26]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1962.
    [27]艾思奇.大众哲学(修订本).人民出版社,2006.
    [28]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人民出版社,1957.
    [29]杨献珍.杨献珍文集(全三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30]陈唯实.陈唯实文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
    [31]胡绳.胡绳全书(全十册).人民出版社,2003.
    [3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3]李瑞环.学哲学用哲学(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4]陶德麟、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5]郭建宁.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6]郭建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视野.人民出版社,2009.
    [37]郭建宁.当代中国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8]郭建宁.艰辛探索的哲学轨迹:1956—1966年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9]郭谌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教程.人民出版社,2008年.
    [40]雍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41]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人民出版社,2001.
    [42]安启念.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3]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4]杨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入与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45]奚广庆、马绍孟、谢淀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三十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46]王怀超.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47]郑谦.延伸与准备—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历程.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48]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9]皮家胜.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的解释学问题.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50]罗海滢.李达唯物史观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51]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2]汪信砚.全球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53]汪信砚.汪信砚论文选.中华书局,2009.
    [54]宋志明.中国现代哲学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5]李德芳、张云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新探索.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56]王向清.冯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
    [57]冯刚.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报告.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58]倪志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方法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
    [59]彭继红.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研究(1949—2009).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60]毛玉美.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贡献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61]周连顺.探索、出路与启示—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民出版社,2009.
    [62]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程.人民出版社,2009.
    [63]李曙新.中国共产党哲学思想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64]刘林元、姚润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上、下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65]任俊明.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50年.人民出版社,2006.
    [66]王守常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7]王炯华.李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
    [68]王炯华.李达评传.人民出版社,2004.
    [69]王炯华.五十年中国哲学风云.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70]庄福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71]李振霞.中国当代哲学40年.华夏出版社,1997.
    [72]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人民出版社,2001.
    [73]何卫平.解释学之维—问题与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
    [74]石仲泉.毛泽东哲学的当代价值—矛盾论、实践论、“正处”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75]徐素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应用、形态、前景.北京出版社,2002.
    [76]王立胜.晚年毛泽东的艰苦探索.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77]董一冰.刘少奇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78]鲁彤等.刘少奇在建国后的20年.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
    [79]李达.唯物辩证大纲.人民出版社,2010.
    [80]丁晓强等.李达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81]杨洪林.杨献珍哲学思想通论.人民出版社,2008.
    [82]李德学等.不灭的天火—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83]郑德荣.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84]俞可平.马列经典在中国六十年.中国编译出版社,2010.
    [85]袁贵仁等.当代西方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学者卷(上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6]俞可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60年.重庆出版社,2010.
    [87]许全兴等.中国现代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88]许全兴.毛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89]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90]潘世伟.上下求索九十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探索历程.学林出版社,2011.
    [91]李振霞.当代中国哲学40年.华夏出版社,1997.
    [92]张咏华.大众传播社会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93]张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史论.人民出版社,2013.
    [94]陈占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5]陈曙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与历史研究.学习出版社,2012.
    [96]侯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与规律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97]林代昭、潘国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上册).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
    [98]商志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
    [99]刘华清.刘华清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7.
    [100]莫文骅.莫文骅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6.
    [101]刘丹岩、高清海.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102]子良.辩证唯物主义(通俗讲话).湖南人民出版社,1965.
    [103]工农兵学哲学用哲学.人民出版社,1966.
    [104]黄恩安.辩证唯物主义名词解释.通俗读物出版社,1957.
    [105]中共保定地委宣传部政治理论研究室编.农民哲学读本.保定地区人民出版社,1959.
    [106]本社编著.生活中的哲学:多考虑几个方面.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107]编写组.说三国,讲哲学.河北人民出版社,1959.
    [108]伍人.工人哲学讲话.河北人民出版社,1960.
    [109]工农兵哲学论文选.辽宁人民出版社,1961.
    [110]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编.怎样组织工人学哲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58.
    [111]工人农民怎样学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59.
    [112](苏联)罗森塔尔.尤金编.简明哲学辞典.人民出版社,1959.
    [113]麦奎尔、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114]德弗勒、鲍尔-洛基奇.大众传播学诸论.新华出版社,1990.
    [115]萨瓦姆等.跨文化传通.三联书店,1987.
    [116]凯瑟琳·米勒.组织传播.华夏出版社,2000.
    [117]施拉姆、波特.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
    [118]魏斐德.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李君如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19]斯塔尔.毛泽东的政治哲学.曹志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20]沃马克.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霍伟岸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21]R.麦客法夸儿、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122]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乌托邦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123]Nick Knight. Li Da and Marxist Philosophy in China. Westview Press,1996.
    [124]Hans-Georg Gadamer. Truth and Method.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2004.
    [125]Nick Knight. Marxist Philosophy in China From Qu Qiu bai to Mao Zedong,1923-1945. Springer,2005.
    [126]Briere, S. J. Fifty Years of Chinese Philosophy,1895-1950.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Lawrence G. Thompson. Macmillan,1956.
    [1]《人民日报》,1949——1966年。
    [2]《红旗杂志》,1958——1966年。
    [3]《解放军报》,1956——1966年。
    [4]《光明日报》,1949——1966年。
    [1]习近平.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学习时报,2013年4月28日。
    [2]习近平.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年第7期.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不能否定“重要论述.人民日报,2011年11月8日.
    [4]李瑞环.实践是一切智慧的源泉.哲学研究,1965年第6期.
    [5]冯友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争鸣,1957年第4期.
    [6]汪信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关命题辨析.光明日报,2011-01-17.
    [7]汪信砚.西学东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
    [8]汪信砚.李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及其深刻启示.江海学刊,2012年第2期.
    [9]汪信砚等.冯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独特理论贡献.哲学动态,2012年第12期.
    [10]曹平凡.我们怎样做工人学哲学的巩固和提高工作.理论与实践,1959年第1期.
    [11]谢静宜.毛泽东谈冯契的<怎样认识世界>.人物,1998年第9期.
    [12]林国标.多维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13]郭建宁.六十年代前半期毛泽东的哲学探索.毛泽东思想研究,1992年第2期.
    [14]杨学功.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的解释.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1期.
    [15]赵爱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问题的思考.理论前沿,2008年4月.
    [16]孙亮.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前提、结构与途径吁求.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第23期.
    [17]张亮.哲学的未来与哲学工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2月29日.
    [18]彭厚文.华北高教会与旧高等教育的改革.党史研究与教学,2013年第1期.
    [19]范贤超等.毛泽东哲学解放论.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5期.
    [20]李雅兴等.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实现路径的历史贡献.新视野,2010年第3期.
    [21]郭小香.艾思奇哲学大众化运动再思考——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理论界,2011-03-10.
    [22]周本贞等.多元文化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艾思奇《大众哲学》的思维向度及当代启示.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09-26.
    [23]雍涛.李达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1.23.
    [24]覃正爱.李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04-15.
    [25]吴晓明,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年第2期.
    [26]梁涌.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大问题.探索,2009年第1期.
    [27]罗会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6期.
    [28]何怀远.关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个问题.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29]程建军.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3期.
    [30]赵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实现路径.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7期.
    [31]陈岸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初探.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3期.
    [32]邱柏生.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和过程.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5期.
    [33]胡为雄.高语罕: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先驱.哲学动态,2012年第2期.
    [34]徐瑞康.西学东渐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社会科学动态,1997年第8期.
    [35]何怀远.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经验.哲学研究,2011年第7期.
    [36]孙跃、卢国琪.20世纪中期中国群众性学哲学用哲学运动述评.湖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37]霍益辉.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38]王立胜.人民群众学哲学用哲学运动述评.浙江学刊,1990年第2期.
    [39]黎见春.建国初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考察.理论月刊,2011年第12期.
    [40]骆郁廷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与实现过程.江汉论坛,2013年第9期.
    [41]王丽丽等.钻井工人中的大众哲学家——铁人王进喜的哲学智慧.大庆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42]林克.毛泽东为学习雷锋题词的经过.人民政协报,1997年11月12日.
    [1]赵文丹.陈唯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12.
    [2]刑和明.中国共产党对苏联模式认识的演变(1949—1976).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3]李维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毛赫男.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问题研究.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刘艳.20世纪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