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思想的可持续校园规划策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课题研究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我国社会经济各领域建设努力贯彻、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宏观背景下提出的。具体到大学校园建设领域,在经历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近十几年大规模快速建立发展过程之后,当前的大学校园建设以及相关规划理论研究,已更多地从对量的重视,转而到对质的关注——如何建立起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环境,已然成为摆在校园规划建设者面前一道崭新而又迫切的难题。
     通过对已有校园规划理论、文献的汇总分析,本文发现:当前许多关于校园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讨,多是围绕校园建筑的节水、节能等相关技术性措施而展开;缺乏从总体规划的全局性视角,来系统、全面地解读可持续校园的内涵及其规划建设问题。为此,本文研究内容突出了总体规划在校园环境建设及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根本性、决定性作用,并通过形成相对具体、完善的规划设计策略,实现了对现有校园规划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本文首度将共生的基本思想与理念引入到大学校园规划研究领域,并尝试从共生的视角对可持续校园基本内涵做出了创新性解读,从而为本课题研究展开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与指导。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了课题研究的核心任务与主要技术路线——即在构建起较为系统、完整的可持续校园规划策略研究体系之基础上,进而得出具体而富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策略,并重点突出了针对以下三个层面的策略研究内容:
     层面一,基于校园发展的整体开放需求(也可称之为外向型需求),提出了可持续校园规划的城市共生策略研究;
     层面二,基于校园发展的客观本体需求(也可称之为内向型需求),提出了可持续校园规划的时空共生策略研究;
     层面三,基于校园发展的核心品质需求(也可称之为文化性需求),提出了可持续校园规划的文化共生策略研究。同时,在具体规划策略的形成与完善过程中,本文始终强调适度、辩证的策略研究原则,提倡策略建构的适宜性和经济性,以此凸显对我国目前社会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较好适应。最后,本文通过建构可持续校园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实现了对上述各项具体策略的系统整合,以体现研究成果的完整性和策略群的整体效益。
     总之,本课题研究在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了以下创新和突破——
     第一,将共生思想引入校园规划研究领域,凸显了研究视角的创新;
     第二,提出了基于共生思想的可持续校园规划策略研究体系,体现了研究思路的创新;
     第三,形成了许多具体、且不失创新精神的设计策略与工作方法,实现了研究内容的创新。
Following the popular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s of different areas in China are implemented with the thought of scientific outlook development, which is the macroscopic background of this research. Referring to university campus construction, after over 10 years’of large-scale fast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researches of current university campus construction and relevant planning, have shifted from the "quantity"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concern. That is how to establish campus environment with comprehensiv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hich has already become a new and urgent puzzle for campus construction planner.
     Through the overall analysis on theories and literature of campus planning, the following problems are discovered. At present, many discuss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focus more on water-saving, energy-saving and related technical measures of campus buildings. However, the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sustainable campus and the construction planning problems is neglected. For this reason, the study highlights the essential and decisive role of overall planning on campus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with the forming of relatively specific and complete planning design strategies, the theories of campus planning are perfected and advanced.
     It is the first time that symbiosis concept is introduced to the university campus planning and research field. With this, the study tries to creatively interpret the connotation of "sustainable campus" from symbiosis perspective, thus a strong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guidance for this research can be provided. On this basis, this survey further puts forward its core task and main technical route, which is deriving concrete and focalized planning design strategies. This is buil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ystematical and complete research system of sustainable campus planning strategies. Meanwhile, the thesis pays focal attention to the strategies of the following three levels.
     First, the study promotes urban symbiotic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campus planning, which is depended on the overall open demand of campus development (also called "export-oriented" demand).
     Second, the study suggests space-time symbiotic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campus planning, which is founded on the objective ontology needs of campus development (also called "reserved" demand).
     Third, the study puts forward culturally symbiotic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campus planning, which is relied on the core quality demand of campus development (also called "cultural" demand).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formation and perfection process of specific planning strategies, this paper always emphasizes moderate, dialectical strategy research principle, and advocates suitability and economy of strategy construction, hence highlights its better adjustment to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level of our social economy. Finally, this research constructs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sustainable campus environment, which integrates the above specific strategies. Therefore, the completeness of the research result and overall benefit of the strategies are embodied.
     In short, this research rests on relevant existing research, realizes the following innovation and breakthrough:
     First, it introduces symbiosis concept to the campus planning research field, spotlights the innovation of research perspective.
     Second, it proposes a research system of sustainable campus planning strategy based on symbiosis concept, which mirrors the innovation of research thinking.
     Third, it forms many concrete and innovative design strategies and operating methods, which produces the innovation of research content.
引文
①参见卢波.当代大学城规划建设问题及其战略调整研究[D].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①参见金广君.国外城市设计精选[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46
    ②参见NIRA综合研究开发机构.作为近未来成熟型社会之原型的学生街[R].NIRA研究报告集,1999
    ①参见周少南.斯坦福大学——世界著名学府[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①参见余亦文.高校节约型校园规划建设的研究与实践[D].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
    ②参见陈占鹏,张隽.对几所英国大学校园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分析[J].新建筑,2004(6):71-73
    ③参见沈国尧.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校园规划时空观的新解读[J].城市建筑,2007(3):6-9
    ①参见窦强.生态校园——英国诺丁汉大学朱比丽分校[J].世界建筑,2004(8):64-69
    ①参见何人可.高等学校校园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①关于各历史阶段大学校园建设特点可详见本文第五章表5-2
    ①以上研究主要借鉴了郑时龄,薛密.黑川纪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一书中的相关内容
    ①参见黑川纪章.共生城市[J].建筑学报,2001(4):P7-12
    ①参见何镜堂.现代建筑创作理念、思维与素养[J].南方建筑,2008(1)
    ①参见黑川纪章.新共生思想(覃力等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①参见张旭.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②参见张旭.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②参见吕斌.大学校园空间持续成长的原理及规划方法[J].城市规划,2002(5): 24-28
    ①例如郑州市,一度拥有四片大学城规划,这种过度分散的建设,既增加了投资,又弱化了地方教育实力
    ②参见李峻峰.大学城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7(3):43
    ①参见文东茅.中美著名大学规模与结构的比较[J].中国高教研究,2002(6)
    ①参见李旭,赵万民.解大学校园规模之忧[J].新建筑,2009(5):17-19
    ①参见王文友.当前高等学校新校园建设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A].全国教育建筑学术研讨会——校园规划与设计论文集,2002
    ①参见徐苏宁.关于高等学校校园规划设计与建设的几点思考[A].全国教育建筑学术研讨会——校园规划与设计论文集,2002
    ①参见何镜堂主编.当代大学校园规划理论与设计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①参见张冀.克里尔兄弟城市形态理论及其设计实践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论文,2002
    ②参见何镜堂主编.当代大学校园规划理论与设计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①参见王伯伟.校园规划的目标——增进集群的复杂性[J].理想空间,2005(4):6-7
    ①参见涂慧君.建筑策划GFCNP信息矩阵方法在大学校园规划中的应用实践[J].建筑学报,2007(5):P86-88
    ①根据涂慧君.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一书中相关内容发展而成
    ①参见陈波,包志毅.土地利用的优化格局——Forman教授的景观规划思想[J].规划师,2004(7)
    ①参见王一钧,崔彤.景观生态学原理指导下的校园规划设计——以中科院研究生院怀柔新校区规划为例[J].建筑学报,2009(5):91
    ①参见马明华,郭卫宏.原生态性山地校园规划设计探讨[J].城市建筑,2008(3):32
    ①简单地说,在人的视野之中,绿色所占比例的多少被称为为绿视率,绿视率越高,越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
    ②其中一些具体规划设计措施可结合本文第六章所述内容
    ③参见赵万民.山地大学校园规划理论与方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57-58
    ①参见庄逸苏,潘云鹤.论大学园林[J].建筑学报,2003(6):7-9
    ①参见吴正旺,王伯伟.大学校园规划100年[J].建筑学报,2005(3):5-7
    ①参见冯刚.中国当代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分析[D].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①参见王扬,窦建奇.细胞生长脉络——当代大学校园可持续发展布局方式探寻[J].建筑科学,2006(12)
    ②参见何镜堂,郭卫宏,吴中平.现代教育理念与校园空间形态[J].建筑师,2004(2)
    ①参见向科.大学校园集约化发展适应性设计策略与方法[J].南方建筑,2009(2):38
    ①参见朱文一.广州大学城组团三规划与建筑设计——和而不同两校园[J].建筑学报,2005(3)
    ①参见何镜堂主编.当代大学校园规划理论与设计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90-93
    ①参见1989年版《辞海》中对文化一词的解释
    ①参见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①参见刘万里,张伶伶.大学校园发展中的文化困境[J].新建筑,2009(5)
    ①参见沈国尧.大学校园文化与校园规划设计的文化意识[J].城市建筑,2008(3)
    ①参见沈国尧.大学校园文化与校园规划设计的文化意识[J].城市建筑,2008(3):9-12
    ①参见张力,黄宏智.特色校园规划设计的思路与策略[J].理想空间,2005(4):84
    ①参见曾坚等.滨海地域性建筑创作探索[J].新建筑,2009(5):41
    ①参见何镜堂,郑少鹏,郭卫宏.建筑空间场所[J].新建筑,2007(1)
    ②参见陈伯超,张福昌,王严力.现代校园中的历史情结[J].建筑学报2005(5)
    ①参见涂慧君.人文主义新形态与大学校园的当代转向[J].新建筑,2002(4)
    ①参见杨易栋等.个性化的校园空间[J].理想空间,2005(4):32
    
    ①参见朱小雷,吴硕贤.大学校园环境主观质量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J].城市规划,2002
    ②参见何镜堂,窦建奇,王扬.大学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2006(8)
    ①参见郭卫宏.可持续发展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探析[J].科技通报,2008(9)
    1.何镜堂主编.当代大学校园规划理论与设计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涂慧君.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郑时龄,薛密.黑川纪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4.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6.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7.齐康主编.城市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8.刘启波,周若祁.绿色住区综合评价方法与设计准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9.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10.田银生,刘韶军.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11.庄宇.城市设计的运作[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12.段建国,孟根龙.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3.周逸湖,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和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14.齐康主编.大学校园群体[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15.赵羿,李月辉.实用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6.郑宏.广场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17.庄惟敏.建筑策划导论[M].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2000
    18.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6
    19.林宪德.绿色建筑——生态、节能、减废、健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0.王俊主编.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实践——评价、示例、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1.赵万民主编.山地大学校园规划理论与方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2.陈晓扬,仲德崑.地方性建筑与适宜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3.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绿色建筑2008.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4. BIAD传媒主编.2006—2007中国建筑设计年度报告[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25. BIAD传媒主编.2005—2006中国建筑设计年度报告[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26.赵巍岩.当代建筑美学意义[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27.褚智勇主编.建筑设计的材料语言[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28.卢济威,王海松.山地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9.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30.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31. Paul Venable Turner,< Campus: An American Planning Tradition>,MIT Press,Cambridge, Mass. 1984
    32. Richard P. Dober , , Copyright by John Wiley&Sons ,Inc.U.S.A.1992
    33. Richard. P. Dober, , John Wiley & Sons Inc. Hoboken,New Jersey, 1991.
    34. Richard. P. Dober, ,Building in the Groves of Academe,Mcgraw-Hill (Tx), New York, 1996.
    35. Richard. P. Dober , , Copyright by John Wiley&Sons ,Inc.U.S.A.2000
    36. Strange, Charles Carney and James, H. Banning, ,Wiley,San Francisco, 2001.
    37. Gaines, , Praeger Publishers,New York,1991.
    38. Mildred. F. Schmerty. A.I.A, ,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72.
    39. Charles W?Moore,.by Oscar Riera Ojeda,James Mary O Connor,Werdy Kohn,Rockport Publishers,1997.
    40. Frederick Rudolph,,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90.
    41. Geore keller (Editer),,the Society for College and University Planning,Michigan,1997.
    42. Breheny M. , Cities for the New Millennium.SponPress ,2001.
    1. (日)黑川纪章/著.覃力等/译.新共生思想[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丹麦)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 (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2001
    4. (日)卢原义信/著.伊培桐/译.街道美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5. (英)大卫路德林,尼古拉斯福克/著.王健,单燕华/译.营造21世纪的家园——可持续的城市邻里社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 (美)阿摩斯拉普卜特/著.黄兰谷等/译.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语言表达方式[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7. (英)詹克斯迈克等/著.周玉鹏等/译.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卢波.当代大学城规划建设问题及其战略调整研究[D].东南大学博士论文,2005
    2.余亦文.高校节约型校园规划建设的研究与实践[D].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
    3.张旭.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4
    4.陈洋.论中国高校生态可持续校园模式[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4
    5.张冀.克里尔兄弟城市形态理论及其设计实践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2
    6.冯刚.中国当代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分析[D].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5
    7.张振助.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1
    8.金顶兵.大学组织结构及其对行为模式的影响[D].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2
    9.刘卫东.大学与地区经济协同发展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3
    10.单军.建筑与城市的地区性——一种人居环境理念的地区建筑学研究[D].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1
    11.王霞.东南沿海城市开发区空间区位及形态构成研究[D].同济大学博士论文,1997
    12.郑明仁.整合式大学校园规划之研究[D].同济大学博士论文,1998
    13.刘宇波.建筑创作中的生态地域观[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2
    14.洪江.研究型综合大学发展及其校园规划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2
    15.高蓓.中国大学城(大学园区)建设模式与城市发展研究[D].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2
    16.杨东星.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中的土地综合利用[D].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3
    17.周承.基于城市的大学校园形态更新[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4
    18.郭嘉.有机发展的大学校园空间构架模式[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2
    19.费曦强.1980年以来中国新建大学校园规划形态研究[D].清华大学硕士论文,2003
    20.蒋邢辉.(中国)大学校园与周边环境整体营造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6
    21.张健.欧美大学校园规划历程初探[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4
    22.李河.美国大学校园规划演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4
    23.王翔.校园集群形态阅读[D].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5
    24.王海蒙.大学老校区改造规划方法初探[D].东南大学硕士论文,2002
    25.冯正汉.新城市空间——大学城区位选址布局探讨[D].中山大学硕士论文,2004
    26.石少峰.传统高校校园更新发展的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5
    27.贾晓元.高校校园合并空间整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
    28.杨学鲁.我国高校传统校区的建筑及其外环境更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1
    29.欧雷.我国高校老校区校园空间环境的重塑[D].南京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
    30.褚波.中国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的转变[D].北京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2
    31.李奇.探索高校校园规划发展趋势——复合型校园规划理论与实践[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4
    32.朱育嵩.新世纪校园规划实践与思考[D].清华大学硕士论文,2004
    33.魏琨.大学校园教学区的景观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
    34.白菡.大学校园景观探求[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
    35.徐有钢.基于社区理念的校园空间环境设计探讨[D].南京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
    36.郭钦恩.大学集群式公共教学楼的设计模式[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4
    37.陈识丰.大学教学区空间形态浅析[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3
    38.蒋涛.大学校园环境改造的整体观[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1999
    39.赵得功.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的涵意[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40.陈清.高校校园环境文化品味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41.宋瑾娜.高校校园人文环境的塑造[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1.何镜堂.现代建筑创作理念、思维与素养[J].南方建筑,2008(1)
    2.沈国尧.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校园规划时空观的新解读[J].城市建筑,2007(3)
    3.窦强.生态校园——英国诺丁汉大学朱比丽分校[J].世界建筑,2004(8)
    4.黑川纪章.共生城市[J].建筑学报,2001(4)
    5.海佳,刘立欣.当前建筑创作的意义危机[J].华中建筑,2007(9)
    6.海佳.谈校园建筑意境空间的表达——以某高校图书馆建筑方案为例[J].华中建筑, 2007(2)
    7.陈占鹏,张隽.对几所英国大学校园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分析[J].新建筑,2004(6)
    8.郭卫宏,王智峰,海佳.武汉大学文科区规划与建筑设计[J].建筑学报,2007(8)
    9.李旭,赵万民.解大学校园规模之忧[J].新建筑,2009(5)
    10.冯刚.大学与城市的和谐共生[J].新建筑,2009(5)
    11.涂慧君.建筑策划GFCNP信息矩阵方法在大学校园规划中的应用实践[J].建筑学报, 2007(5)
    12.陈波,包志毅.土地利用的优化格局——Forman教授的景观规划思想[J].规划师,2004(7)
    13.王一钧,崔彤.景观生态学原理指导下的校园规划设计——以中科院研究生院怀柔新校区规划为例[J].建筑学报,2009(5)
    14.马明华,郭卫宏.原生态性山地校园规划设计探讨[J].城市建筑,2008(3)
    15.庄逸苏,潘云鹤.论大学园林[J].建筑学报,2003(6)
    16.朱文一.广州大学城组团三规划与建筑设计——和而不同两校园[J].建筑学报,2005(3)
    17.王伯伟.校园规划的目标——增进集群的复杂性[J].理想空间,2004(5)
    18.吴正旺,王伯伟.大学校园规划100年[J].建筑学报,2005(3)
    19.王扬,窦建奇.细胞生长脉络——当代大学校园可持续发展布局方式探寻[J].建筑科学,2006(12)
    20.何镜堂,郭卫宏,吴中平.现代教育理念与校园空间形态[J].建筑师,2004(2)
    21.向科.大学校园集约化发展适应性设计策略与方法[J].南方建筑,2009(2)
    22.刘万里,张伶伶.大学校园发展中的文化困境[J].新建筑,2009(5)
    23.沈国尧.大学校园文化与校园规划设计的文化意识[J].城市建筑,2008(3)
    24.曾坚等.滨海地域性建筑创作探索[J].新建筑,2009(5)
    25.张力,黄宏智.特色校园规划设计的思路与策略[J].理想空间,2005(4)
    26.何镜堂,郑少鹏,郭卫宏.建筑空间场所[J].新建筑,2007(1)
    27.陈伯超,张福昌,王严力.现代校园中的历史情结[J].建筑学报2005(5)
    28.涂慧君.人文主义新形态与大学校园的当代转向[J].新建筑,2002(4)
    29.杨易栋等.个性化的校园空间[J].理想空间,2005(4)
    30.朱小雷,吴硕贤.大学校园环境主观质量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J].城市规划,2002
    31.何镜堂,窦建奇,王扬.大学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2006(8)
    32.郭卫宏.可持续发展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探析[J].科技通报,2008(9)
    33.海佳.谈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园的产业特点和规划策略——以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新竹苑项目为例[J].华中建筑,2009(9)
    34.吕斌.大学校园空间持续成长的原理及规划方法[J].城市规划,2002(5)
    35.文东茅.中美著名大学规模与结构的比较[J].中国高教研究,2002(6)
    36.李峻峰.大学城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7(3)
    37.何镜堂,窦建奇,王扬,向科.大学聚落研究[J].建筑学报,2007(1)
    38.吴良镛,栗德祥,朱文一,庄惟敏.央美术学院迁建工程[J].建筑学报,2004(2)
    39.严建伟,王笑寒.生长中的大学校园规划[J].建筑学报,2005(3)
    40.马烨.校园形态评析[J].建筑学报,2005(3)
    41.沈杰.论校园规划之景观生态观[J].建筑学报,2005(3)
    42.朱宇恒,金晓莹,吴伟丰.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评述[J].建筑学报,2005(3)
    43.梁作范,刘明德.陈政对我国高等院校总平面规划的探讨[J].建筑师,1984(10)
    44.王胜平.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楼设计[J].建筑师,1986(12)
    45.蔡永洁、赵志伟等.城式的大学[J].建筑师,2004(2)
    46.李多,伍江.大学城——一种人本主义的校园设计思想[J].时代建筑,1999(1)
    47.王建国.从城市设计角度看大学校园规划[J].城市规划,2002(5)
    48.王昊.弹性与共享:大学城规划[J].城市规划,2001(9)
    49.张翰卿.高校社会化的空间策略[J].城市规划,2001(7)
    50.潘海啸,卢源.大学周边产业形成动因及结构的实证研究——以同济大学周边产业群落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5(5)
    51.熊晓冬,罗广寨,张润朋.基于绿色交通理念下的广州大学城交通规划[J].城市规划学刊,2005 (4)
    52.虞大鹏,陈秉钊.知识型产业集聚中的社会资本作用研究——以同济大学周边地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5(3)
    53.包小枫,张轶群,荣耀.生态的校园,诗意的空间——四川大学双流新校区与厦门大学漳州新校区规划设计[J].城市规划汇刊,2002(2)
    54.陈秉钊,杨帆,范军勇.知识创新区科教兴国与大学城后的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 2005(2)
    55.王颖,王新哲,张震宇.两种秩序的交融——河北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J].规划师, 2005(5)
    56.查君.以景观生态学为导向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J].规划师,2005(2)
    57.朱东风,郑瑞山,大学校园非正式场所精神探究[J].规划师,2005(1)
    58.杨怡,陆伟.大学校园规划布局形态的探析——以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校园规划设计为例[J].规划师,2004(10)
    59.张小松,周安伟.生长型大学校园规划探讨[J].规划师,2004(2)
    60.张娟,吕富珣.浅谈大学校园外部空间规划设计[J].规划师,2003(10)
    61.黄德明.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造园艺术特色[J].规划师,2003(9)
    62.欧诗.陈建.高校校园公共空间探析[J].规划师, 2003(9)
    63.周均清.王乘.高校城市规划专业网站状况分析[J].规划师, 2003 (5)
    64.赵万民,李和平,李泽新.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探索[J].规划师,2003(5)
    65.王文友.对可持续发展校园的认识[J].新建筑,2002(4)
    66.高冀生.当代高校校园规划要点提示[J].新建筑,2002(4)
    67.杨舢,董春方.校园建筑形态的逻辑生成[J].新建筑,2002(4)
    68.陶郅,陈子坚.人文素质的回归——南京河海大学江宁校区建筑与环境设计随笔[J].新建筑,2002(4)
    69.郭晓,周学清.高校校园规划模式再探——谈湖北经济学院新校区规划设计方案[J].新建筑,2003(1)
    70.何炳泉.大学校园规划中的道路交通组织[J].新建筑,2003(1)
    71.王亚莎,张海兰.江南水乡生态校园规划初探——以南通大学中心校区总体规划为例[J].新建筑,2003(1)
    72.俞涛,李玉堂.园林化校园规划与人性化的环境设计——以南通大学中心校区规划方案为例[J].新建筑2003(1)
    73.曹志.大学校园——城市中渐渐凸现的社区[J].新建筑,2003(11)
    74.段进,卢波.大学城规划的回顾与思考——无锡大学城规划案例[J].新建筑,2003(3)
    75.沈济黄,陆激.大学校园的城市设计策略[J].新建筑,2004(2)
    76.高崧,沈国尧.人、建筑、自然共生——现代大学校园的表述[J].新建筑,2004(2)
    77.陶郅,龚岳.大学校园的步行模式研究[J].城市规划,2002(10)
    78.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组.对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2(5)
    79.黄世孟.台湾大学校园规划之经验与策略[J].城市规划,2002 (5)
    80.夏铸九.校园重访:反省台湾大学1980年代的校园规划[J].城市规划,2002(5)
    81.付毅刚,常健.从建筑策划的角度谈武汉市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J].华中建筑,2005(6)
    82.李仁伟.大学科技园功能布局和空间模式探讨——以清华大学科技园为例[J].规划师,2005(2)
    83.张定青,陈洋.大学科技园区创新环境的建构——《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园总体规划》方案[J].工业建筑,2003(3)
    84.袁朝晖.大学科技园外部空间设计[J].新建筑,2003(3)
    85.丘建发.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区位与选址研究[J].新建筑,2004(10)9
    86.何镜堂,丘建发,刘宇波.科技园林,生态网络——东南大学江宁校区国家大学科技园概念规划设计[J].城市规划,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