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指话语主体凭借其意识形态自身的科学性,通过话语载体有效表达和宣传其话语内容,达到引领社会思潮,引导和控制公共舆论,巩固和扩大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与影响力;它由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载体、话语效果构成。获得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因素包括理论自身的科学性、价值导向的人民性、表达方式的有效性、执政成员的言行一致性;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具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提高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水平,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水平,牢牢把握舆论导向和实现舆论调控,凝聚人心和整合社会思想的时代价值。
     当前我国处在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和社会转型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面临的国际国内挑战主要有:社会阶层分化和利益诉求多样加大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难度,文化多元化和社会思潮多样化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网络普及化降低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舆论的引导力,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不断强化,冲击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而其内在发展动力来看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与挑战: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创新不足,导致对现实的解释力下降,部分党员和干部实践示范责任的缺失,造成马克思主义合法性基础的流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宣传存在简单化和空泛化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不强等。
     针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面临严峻的时代挑战,挖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提供思想来源和理论依据;从共时性层面探讨和吸取苏联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失败教训,了解和把握西方国家政党意识形态建设呈现的新变化,以期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提供有益启示;从历时性层面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历程,划分其阶段,总结其建设的特点、经验和教训,为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提供经验和教训。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一些新思考,可从坚持的基本原则、路径选择和机制保障三个维度合力推进,以期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水平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思考和对策建议。
Ideological discourse power means that the body of discourse effectively expresses andpromotes discourse content because of its scientificity and by discourse and expressionvectors, and then make the ideology discourse lead the social thought and guide publicopinions, and consolidate and expand its dominance and influence in the field of ideology.Ideology dicourse power consists of four main parts, they are: the body of discourse,discourse content, discourse carrier effect constitute the discourse. Factors influncing ongaining ideology discourse power include the scientific theory, people-oriented value,effective expression, and consistency in the ruling members’ speech and behaviors. To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Marxist ideology discourse power has important values of itstime, including, resisting the penetration of Western ideology maintenance of ideologicalsecurity, consolidating the legitimacy of the ruling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asis, raisingadvancement and the ruling ability level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enhancing thelevel of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 firmly grasping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andachieving public control, integration of social cohesion of the people and ideas value of thetimes.
     At present, China is in a crucial period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in a period ofsocial transition, construction of Marxist ideology discourse power is facing both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challenges: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interests diversity haveincreased the difficulty of integration of Marxist ideology, cultural diversity and socialthought diversification have weakened the cohesion of Marxist ideology, the networkpopularization has lowered the guiding power of public opinion of Marxist ideology,especially the US-led Western countries continue to strengthen their ideological infiltration toChina, and thus impact the leading role of Marxist ideology. While there are someoutstanding issues and challenges in its inherent momentum: because of lacking innovation inthe research of ideology of Marxist theory,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reality declined; the lackof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 practical demonstration portion of responsibility lead to the lossof legitimacy of Marxist; propaganda of Marxist ideology theory towards vague andsimplified trend, and weak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gainst severe challenges of the times faced by the Marxist ideology construction, diginto the ideological discourse construction thoughts of Marx, Engels, Lenin and Mao Zedong,to provide ideas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ource of the Marxist ideology discourseconstruction. The paper from the synchronic level explores and draws lessons from the failure of the Soviet Union the right to build the Marxist ideological discourse, and gets to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new changes in political ideology construction in Western countries,so as to provide useful insigh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arxist ideology discourse in China.The pepar from diachronic level studies Marxist ideology discourse construction process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nalyzes its stages,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construction,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so as to provide new experience to current constructionof Marxist ideology discourse power.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new thinkingof Marxist ideology discourse construction.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promoting theconstruction of Marxist ideology discourse pwoer can depend on three demensions, they areadhering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right path selection and security mechanism. Besides, thepaper aims to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thinking and suggestions on consolidating the guidingposition of Marxism in the ideological field and improving the level of legitimacy of theruling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引文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290.
    ①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11.
    ②何玲玲,杨毅.探源与思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正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J].求实,2006(7),13.
    ③肖泳冰.毛泽东对中国现代政治话语体系的贡献及其当代启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2),46.
    ④刘国光.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J].经济研究,2005(10),4.
    ①靳辉明,李崇富.马克思主义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480-481.
    ①张骥,申文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我国思想宣传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实现方式探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1),163.
    ②张国祚.关于“话语权”的几点思考[J].求是,2009(9):43.
    ③黄丹.牢牢掌握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2(1),56.
    ④王慧星,李克钦.话语权的重构———论经济全球化境遇中的意识形态弱化问题及其对策[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4.
    ⑤蒋新卫,程世平.话语权视角下对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战略的思考———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47.
    ①唐勇,王进.20世纪初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话语权地位的变迁[J].今日中国论坛,2009(5):27-29.
    ②刘先春,关海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优势话语权的当代建构[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3),25-26.
    ③袁三标.从话语权视角看国家意识形态的现代性转化[J].理论导刊,2006(12):27.
    ④王慧星,李克钦.话语权的重构———论经济全球化境遇中的意识形态弱化问题及其对策[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4.
    ①曹国圣.从话语权视角看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走向[J].理论探讨,2006(1):73.
    ②刘虎.大众传媒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8-9。
    ③黄丹.牢牢掌握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2(1),56-58.
    ④杨文华.网络论坛的“有限公共性”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冲击[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75.
    ⑤袁铎.重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J].长白学刊,2006(3):10.
    ①徐俊,刘魁.真理彰显与话语权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客体维度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9),136.
    ②杨昕.论意识形态话语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社科纵横,2012(7),1-2.
    ③张骥,申文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我国思想宣传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实现方式探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1),163-165.
    ①王习胜.意识形态及其话语权审思[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4):45-46.
    ②侯惠勤.意识形态的变革与话语权——再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话语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51.
    ③曹国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当代中国的重建[J].广西社会科学,2005(7):6.
    ④袁铎.认同与拒斥———从政治合法性看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当代重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4):23.
    ⑤戈士国.合理性与合法性:意识形态的现代走向——兼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当代重建[J].理论与改革,2005(3):34-36.
    ⑥廖胜刚.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关键词:合法性、现代性与话语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41.
    ⑦梁孝,童萍.话语权:社会科学普遍性与特殊性之争的焦点[J].思想战线,2011(1):52.
    ⑧徐俊,刘魁.真理彰显与话语权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客体维度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9),136.
    ①刘先春,关海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优势话语权的当代建构[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3),26-28.
    ②陈锡喜.重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目标、原则和重点——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为视角的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11):5.
    ③刘军.重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多重挑战[J].人民论坛,2013(3)下:74-75.
    ④李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话语维度与话语权构建———基于意识形态话语功能的探讨[J].前沿,2013(1):39.
    ⑤邱仁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国话语权建构[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3(1):46.
    ⑥吴琦,袁三标.从话语权视角看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31.
    ⑦张骥,申文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我国思想宣传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实现方式探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1),167-168.
    ①黄丹.牢牢掌握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2(1),56-58.
    ②薛梅.国产大片应该成为捍卫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武器——国内外电影意识形态比较研究[J].电影评介,2007(9):7.
    ③潘桦,史雪云.从左翼电影意识形态话语的建构策略看主旋律影片的策略演变与回归[J].现代传播,2011(12):85.
    ④蒋新卫,程世平.话语权视角下对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战略的思考———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46-50.
    ⑤曹国圣.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维护和发展[J].南京社会科学,2006(1):42-44.
    ⑥揭晓,陈卓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权力基础与实现路径[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0-71.
    ⑦井永杰.论全球化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J].学术论坛,2011(2):16.
    ①甄红菊.文化软实力语境下增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路径探讨[J].社科纵横,2012(11):15.
    ②魏建国.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M].理论月刊,2014(2)。119.
    ③周一平,张华.如何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J].河北学刊,2009(1):149.
    ④朱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日常生活向度[J].理论探索,2013(6),15.
    ⑤黄旭东.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牢固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J].贵州社会科学,2013(12),4.
    ⑥杨昕.论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的建构[J].探索,2014(1),187.
    ①杨昕.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成要素及其实现[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3(3):48.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25.
    ①Anthony Giddens:Four Theses on Ideology,in Arther and Marilouise Kroker(editecl):Ideology and Power in the age ofLenin in Ruins,St.Martin`s Press,1991.
    ①宋惠昌.意识形态:政治无意识[J].中共中央党校,2002(4):10-15.
    ②[英]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465.
    ③黄应全.特里·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观[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4):88.
    ④宋惠昌.意识形态:政治无意识[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4):10.
    ①黄应全.特里·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观[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4).
    ②季广茂.意识形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9.
    ③Antonio Gramsci. 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London:[M].Lawrence and Wishart,1971,P328..
    ④Antonio Gramsci. Selections from Political Writings (1921-1926)[M].Lawrence and Wishart.1978,P87.
    ①[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8.
    ②王治河.福柯[M].长沙:湖南教育不出版社,1999,159.
    ③陈晓明.解构的踪迹:历史、话语与主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71.
    ④庄琴芳.福柯后现代话语观与中国话语建构[J].外语学刊,2007(5).
    ⑤[美]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胡宗泽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254.
    ①陈晓明.解构的踪迹:历史、话语与主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65.
    ②Emesto laclau. Politics and Ideology in Marxist Theory. NBL,1977,p.99.
    ③[英]恩斯特·拉克劳、查特尔·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M].尹树广、鉴传今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5-9.
    ①汝绪华.话语权观的流派探微[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0(1),40.
    ①刘佩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词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739.
    ②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79,3616.
    ③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9-10.
    ①郑永廷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4.
    ②朱兆中.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纵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
    ③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29.
    ④张骥.中国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0.
    ⑤陶然、萧良等编:现代汉语名词词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5,195.
    ⑥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编.中国百科大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506。
    ①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661.
    ②廖胜刚.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关键词:合法性、现代性与话语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41.
    ③杨昕.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成要素及其实现[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3(3),48.
    ④张骥,申文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我国思想宣传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实现方式探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1),163.
    ①张国祚.关于“话语权”的几点思考[J].求是,2009(9):43.
    ②黄丹.牢牢掌握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2(1):56.
    ③王慧星,李克钦.话语权的重构———论经济全球化境遇中的意识形态弱化问题及其对策[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4.
    ④蒋新卫,程世平.话语权视角下对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战略的思考———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47.
    ⑤卢旭东.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逻辑理论与实现了路径[J].中共四川省党校学报,2013(4),34.
    ⑥郑永廷,任志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和主导权研究[J].教学与研究,2013(7),47.
    ①郑永廷.牢牢把握话语主导权[N].湖北日报,2014-06-11(11).
    ①廖胜刚.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关键词:合法性、现代性与话语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41.
    ②[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3.
    ③董德刚.当代中国根本理论问题[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211.
    ①廖胜刚.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关键词:合法性、现代性与话语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41.
    ①黄明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魅力[J].学海,2008(3):7.
    ②俞吾金.新时期意识形态的特性[N].人民日报,2005-06-01.
    ③[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8.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②阎大伟.关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08(6),37.
    ③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4.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②侯惠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J].高校理论战线,2006(3).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6.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4-85.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0.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0.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②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修订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
    ③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修订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8.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2.
    ①李淼.从意识形态批判上升到科学意识形态的构建——再论马克思意识形态内涵[J].探索,2012(4)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55.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0.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4.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61.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9.
    ②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一卷[M].郭大力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09.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14.
    ④周宏.论意识形态的文化意义[M].江海学刊,2002(6).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304.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15.
    ②《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6.
    ①王永贵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实践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60.
    ②《列宁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89.
    ③《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67-468.
    ④《列宁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22.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0.
    ②《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6.
    ③《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6.
    ④《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2.
    ⑤《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6.
    ⑥《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55.
    ①《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65.
    ②《列宁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
    ③《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51.
    ④《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7.
    ⑤《列宁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61.
    ①《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5-296.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③《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1.
    ①《斯大林文选》(1934-1952)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559.
    ②《斯大林文选》(1934-1952)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559.
    ③《斯大林全集》中文第1版,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3-63.
    ①《斯大林文选》(1934-1952)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246-247.
    ②《斯大林文选》(1934-1952)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247.
    ③《斯大林文选》(1934-1952)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247.
    ①《斯大林全集》中文第1版,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66.
    ②《斯大林全集》中文第1版,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21.
    ③《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8.
    ①《斯大林文选》(1934-1952)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260.
    ②《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60.
    ③《斯大林全集》中文第1版,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48-49.
    ④《斯大林全集》中文第1版,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17.
    ①郑永廷、叶启绩、郭文亮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86.
    ②《斯大林文选》(1934-1952)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21.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2-803.
    ①《斯大林全集》中文第1版,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7.
    ②《斯大林全集》中文第1版,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4-5.
    ③《斯大林全集》中文第1版,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231.
    ④《斯大林全集》中文第1版,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6.
    ⑤《斯大林全集》中文第1版,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30.
    ①《斯大林全集》中文第1版,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28.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哲学批注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210.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5.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3.
    ⑤《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0.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0.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1.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0.
    ④《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2-233.
    ⑤《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4.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68.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49.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1.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4.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9.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9.
    ④《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2.
    ⑤《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1.
    ⑥《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2.
    ⑦《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
    ①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1159.
    ②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1161-1162.
    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550.
    ④编辑部:《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N].人民日报,1964-07-14.
    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87.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0.
    ①《刘少奇选集》下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1.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75-76.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4.
    ①从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连续发表的社论有《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初级人们灵魂的大革命》、《撕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遮羞布》、《做无产阶级革命派,还是做资产阶级保皇派?》等。
    ②“老三篇”是指《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写作的三篇著作,即《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和《愚公移山》。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20.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8.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4.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4.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1.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9.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4-165.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3.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2-163.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7.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6.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0。
    ②《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3。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46.
    ②《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64.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1.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4.
    ④《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8.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6.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
    ②肖贵清,刘爱武.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1)
    ③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8.
    ④《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61.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
    ③《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1.
    ⑤“四个划清界限”是指“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引自《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问题的重大决定》[N].人民日报,2009-09-18。
    ①“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读本是有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理论界专家学者针对与广大干部群众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撰写的通俗理论读物,每年出版一本。该系列读本用最新素材阐述理论问题,用身边事例说明深刻道理、观点准确、说理透彻、图文并茂、文字生动、通俗易懂、可读性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大文献选编:中[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①李长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06-04.
    ①《邓小平》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9.
    ①萧功秦.从转型政治学看中国意识形态创新的特点[J].浙江学刊,2006(4).
    ②萧功秦.从转型政治学看中国意识形态创新的特点[J].浙江学刊,2006(4).
    ①张光辉.江泽民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生产力标准的继承和发展[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3(6).
    ②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N].人民日报,2006-07-19(8)
    ③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N].人民日报,2006-07-19(8)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94.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8.
    ②《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0.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318.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6.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0.
    ②“四个如何认识”是指“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国际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这是2000年6月28日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引自《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6-82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8.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华通讯社.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97.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55.
    ②《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63-564.
    ③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社,2008-06-21.
    ④《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6.
    ⑤李国良等.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实践及基本经验[J].湖北社会科学,2011(9),8.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2.
    ①王孝鸣,黄卫平.论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15-16.
    ①逢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539.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0.
    ①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八届十中全会上的讲话[J].红旗,1967(10).
    ②《龚育之论中共党史》上册[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178.
    ①魏明.新中国文化建设的最初经验[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9),72.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491.
    ③吴其良.论保持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先进性[J].探索与争鸣,2006(6),24.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5.
    ①聂圣平.国际环境变化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J].求实,2012(6),66.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②房玫.关于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坚持并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3)。
    ③李合亮.论全球化的意识形态性[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④莫岳云等.西方的渗透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①[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的人[M].黄胜强、许铭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3.
    ②赵曜.世界格局悄然发生重大深刻变化[J].红旗文稿,2012(1),16.
    ①马晨,雷琳.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J].社会科学,2008(1),75.
    ①刘昌明.论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政治认同新趋向[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2).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30.
    ①干敏敏.论网络时代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4),26-27.
    ①刘忠厚.信息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探[J].理论学刊,2009(2)。
    ①吴怀友.全球化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154-155.
    ①邬思源、陈锡喜.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形象的调整[J].理论探讨,2005(4).
    ②何玲玲,杨毅.探源与思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正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J].求实,2006(7),13.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42.
    ①桑玉成.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面临的基本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6(10),35.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
    ①周一平,张华.如何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J].河北学刊,2009(1),150.
    ②王庆五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87-188.
    ①李磊明.以“三贴近”创新报纸理论宣传[J].新闻战线,2004(6),15.
    ①李慎明主编.2006年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23.
    ②亚历山大·季诺维也夫.俄罗斯共产主义的悲剧[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215.
    ①转引自周新城.从苏联演变看必须重视意识形态工作[J].理论学习,2000(8),20.
    ②转印自徐海燕.步入歧途:苏联解体进程中的意识形态蜕变[J].政治学研究,2010(3),18.
    ③郭永胜.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意识形态僵化与持不同政见者运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1),116.
    ①戈尔巴乔夫言论选集[M].孙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79.
    ①徐海燕.加强思想建设警惕和平演变[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3).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6.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82.
    ②许志民等.苏共的失败及教训[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171.
    ①孙良明.苏联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失误[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21-24.
    ①段鹏飞.西方资本主义政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及启示[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4),152.
    ①童世骏.意识形态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79.
    ①王瑜.互联网对西方政党政治的影响[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8).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8.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
    ①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23.
    ②[德]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M].郭官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64.
    ①郑永廷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69.
    ①沈湘平.合法性与意识形态建设[J].天津社会科学,2002(1).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860.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292.
    ③《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3.
    ①《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111.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35.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42.
    ①胡锦涛.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学理论指导[N].人民日报,2005-11-27.
    ②李亚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硕果累累[N].光明日报,2012-06-01.
    ①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5月4日第1版。
    ①纪立群,李淑颖.新时期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实践模式[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8.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9-09-27.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6.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
    ③《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9.
    ④《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3.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4.
    ②汪勇,任健.利益分化视阈下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认同问题[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2(5),20-21.
    ③李长春.在纪念《求实》暨《红旗》杂志创刊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08(15).
    ①《列宁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0.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2.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9.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9.
    ①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
    ②王勤.思想政治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06.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4.
    ④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114.
    ①刘奇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认识[N].人民日报,2013-07-08.
    ①程恩富.当前社会会信仰危机的七个深层次原因[J].求是内参,2004(8).
    ②江涌.中国要说话,世界在倾听——关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思考[J].红旗文稿,2010(5).
    ①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6-21.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人民出版社,2009,300.
    ①石云霞.我国当前意识形态的新辩护及其对策研究[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9(2),17-19.
    ①黄传新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268.
    ②陈锡喜.重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目标、原则和重点[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11),5.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专题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文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9
    [7]《刘少奇选集》(上、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8]《邓小平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4
    [9]《江泽民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49-1965)[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986、1988.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91、1993.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997、1999.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001、2003.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006、2008.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011、2013.
    [18]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9]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20]中共中央宣传部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
    [1]郑永廷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2]郑永廷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修订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5]姚大志.现代意识形态理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
    [6]季广茂.意识形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童世骏主编.意识形态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侯惠勤等.新中国意识形态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
    [9]侯惠勤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0]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1]陈锡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2]吴猛.福柯话语理论探要[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13]孙晶.文化霸权理论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4]孙民.政治哲学视阈中的“意识形态领导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5]和磊.葛兰西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6]李水金.中国公民话语权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17]朱兆中.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纵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8]林国标.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视角[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19]石云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上、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0]石云霞等.十六大以来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21]彭继红.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研究(1949—2009)[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
    [22]赵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3]周民锋.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4]周宏.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学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25]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6]张秀琴.西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7]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8]孙来斌.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9]赵继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30]赵德江.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1]杨海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32]聂立清.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3]刘明君等.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4]张骥.中国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5]黄传新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
    [36]钟明华等.当代意识形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7]郭文亮,杨菲蓉.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8]叶启绩等.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文化和谐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9]叶启绩,谭毅等.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互动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0]孟庆顺等.全球化时代世界意识形态流派述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1]黄传新,吴兆雪等.构建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建设[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42]王永贵.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3]王永贵.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4]王永贵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实践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5]王庆五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研究[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46]杨立英,曾盛聪.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7]郭明飞.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8]敖带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热问题与冷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9]石本惠.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建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50]孟登迎.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1]戴焰军,李英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M].北京:党建读物出社,2005.
    [52]郭文亮等.加入WTO与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53]徐海波.中国社会转型与意识形态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4]杨文华.文化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
    [55]杨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6]徐海波.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7]鲲水.制度之争与制度认同——信息制度论·话语优势·制度绩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8]王治河.福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59]袁铎.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60]李明.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1]王晓升等.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62]彭冰冰.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历史逻辑与现实意义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63]陈昕.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
    [64]谢立中.走向多元的话语分析——后现代思潮的社会学意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5]周新城.苏联东欧国家的演变及其历史教训[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66]周新城,张旭.苏联演变的原因与教训——一颗灿烂红星的陨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7]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68]周尚文等.苏共执政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
    [69]许志民等.苏共的失败及教训[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70]许新等.超级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原因探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71]王长江.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72]孟迎辉.政治信仰与苏联剧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73]马闪龙.苏联剧变的文化透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74]陆南泉主编.苏联兴亡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5]曹长盛,张捷.苏联演变进程中的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6]安德烈·格拉乔夫.戈尔巴乔夫之谜[M].述弢,译.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77]高放.苏联兴亡通鉴——六十年跟踪研究评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78]李慎明主编.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79]李慎明,张树华.亲历苏联解体二十年后的回忆与反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80]李振城.无硝烟的战争———“和平演变”与对策[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81]刘建飞.美国与反共主义——论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外交[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82]王长江、姜跃主编.世界执政党兴衰史鉴[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83]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84]王长江主编.政党政治原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85]廖永亮.舆论调控学—引导舆论与舆论引导的艺术[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86]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87]陈福清.江泽民舆论导向思想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88]殷俊.从舆论喧嚣到理性回归[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89]李岑等.大众传播学通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90]侯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与规律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91]阮东彪.传播学视角: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研究[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3.
    [92]李栗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对话平台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93]潘玉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94]皮家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论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95]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96]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97]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98]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9]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第二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100]何一成,杨湘川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
    [101]王树荫,王炎.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纲(1949-200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02]李辽宁.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103]胡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104]赵康太.中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05]李征.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06]谭培文.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当代历史唯物主义重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07]王成兵.当代认同危机的人学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08]王邦佐等.执政党与社会整合: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社会整合实例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09]朱兆中.当代中国的价值追求[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110]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11]雷龙乾.中国社会转型的哲学阐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12]张国庆.话语权:美国是怎样取得主动的[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113]张国庆.媒体话语权—美国媒体如何影响世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14]陈开举.话语权的文化学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
    [115]刘学义.话语权转移:转型时期媒体言论话语权实践的社会路径分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1]郑永廷,任志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和主导权研究[J].教学与研究,2013(7).
    [2]任志峰,郑永廷.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与运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7).
    [3]莫岳云.西方的渗透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4]邢贲思.意识形态论[J].中国社会科学,1992(1).
    [5]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
    [6]杨生平.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问题———兼与俞吾金等同志商榷[J].哲学研究,1997(9).
    [7]胡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多视角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2010(7).
    [8]程恩富,丁军.苏联剧变主要原因的系统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1(6).
    [9]张秀琴.英语世界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解读方式[J].中国社会科学,2012(6).
    [10]陈金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5).
    [11]张国祚.关于“话语权”的几点思考[J].求是,2009(9).
    [12]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2).
    [13]侯惠勤.弱化与强化:意识形态的当代走向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6).
    [14]侯惠勤.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第二次战略性飞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7).
    [15]侯惠勤.意识形态的变革与话语权——再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话语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
    [16]侯惠勤.意识形态的历史转型及其当代挑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2).
    [17]谭斌.试论“话语”一词的含义[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18]曹长盛.始终坚持马克思土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土义意识形态的巩固和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19]曹长盛.苏联解体进程中意识形态的作用及其教训[J].山东社会科学,2011(7).
    [20]曹国圣.从话语权视角看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走向[J].理论探讨,2006(1).
    [21]曹泳鑫.意识形态发挥效能的基本因素分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8).
    [22]陈秉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3).
    [23]陈冬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4).
    [24]陈明明.从超越性革命到调适性发展: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J].天津社会科学,2011(6).
    [25]陈明明.危机与调适性变革:反思主流意识形态[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6).
    [26]陈锡喜.重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目标、原则和重点——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为视角的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J].2011(11).
    [27]陈先达.论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6).
    [28]陈杨.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考察[J].北方论丛,2011(3).
    [29]陈杨.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失控之管窥[J].理论探讨,2011,(1).
    [30]程刚,裴学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创新内涵[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2).
    [31]范秋迎.国外政党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做法、特点及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
    [32]冯虞章.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
    [33]戈士国.合理性与合法性:意识形态的现代走向——兼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当代重建[J].理论与改革,2005(3).
    [34]戈士国.思想型权力: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功能学解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0).
    [35]郭艳君.意识形态研究的文化哲学视角[J].学术研究,2011(2).
    [36]何玲玲,杨毅.探源与思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正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J].求实,2006(7).
    [37]胡伯项,刘东浩.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理论的文化话语转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4).
    [38]黄明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魅力[J].学海,2008(3).
    [39]黄禧祯.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困境片论[J].学术研究,2007(8).
    [40]黄新华.当代意识形态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政治学研究,2003(3).
    [41]黄旭东.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牢固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J].贵州社会科学,2013(12).
    [42]孔德永.当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6).
    [43]李海,贾绘泽.论多元化境遇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整合[J].探索,2012(3).
    [44]李君如.改革开放三十年意识形态建设的历程与媒体的作用[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6).
    [45]李友梅.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完善[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2).
    [46]梁周敏.当前我国意识形态新特点和面临的主要任务[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6).
    [47]廖胜刚.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关键词:合法性、现代性与话语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48]刘同舫.在应对当代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中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威力[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3).
    [49]刘先春,关海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优势话语权的当代建构[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3).
    [50]卢凯,卢国琪.论打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路径[J].探索,2013(5).
    [51]路爱林.社会转型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的路径选择[J].求实,2009(7).
    [52]罗甜田.“祛魅”:世俗化变革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6).
    [53]马晨,雷琳.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J].社会科学,2008(1).
    [54]毛跃.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话语权[J].浙江社会科学,2013(7).
    [55]孟宪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简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4).
    [56]孟迎辉.斯大林时期的政治信仰与苏东剧变[J].社会主义研究,2005(3).
    [57]沈湘平.合法性与意识形态建设[J].天津社会科学,2002(1).
    [58]施雪华.冷战后国外政党自身建设的经验教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学术界,2013(2).
    [59]石云霞.我国当前意识形态的新变化及其对策研究[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9(2).
    [60]石云霞.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变化及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9(11).
    [61]宋剑.意识形态概念的复杂性及其研究进路[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2).
    [62]唐莉.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及实现路径[J].江海学刊,2009(1).
    [63]田改伟.试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J].政治学研究,2005(1).
    [64]王建军.党的十七大以来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新经验[J].理论探索,2013(6).
    [65]王淑芳.国家软实力竞争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构建[J].山东社会科学,2012(2).
    [66]王文.微博时代主流意识形态更须有所作为[J].红旗文稿,2011(22).
    [67]王习胜,陈绪兆.意识形态“恶名”追因与批判[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0).
    [68]王习胜.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淡化意识形态”思潮[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3).
    [69]王习胜.意识形态及其话语权审思[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4).
    [70]王晓升.强化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几个策略问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6).
    [71]王秀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机制研究[J].红旗文稿,2010(1).
    [72]王岩,茅晓嵩.“意识形态终结论”批判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J].政治学研究,2009(5).
    [73]王永贵.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精髓及其当代启示[J].理论学刊,2009(6).
    [74]王永贵.新中国60年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J].江苏社会科学,2009(5).
    [77]温兆标.马克思主流意识形态“普遍性”理论及其文化实现路径[J].学术论坛,2012(4)
    [78]吴恒权.发挥主流媒体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J].红旗文摘,2011(5).
    [79]吴家庆.论执政党公信力:内涵、功能与实现途径[J].政治学研究,2009(5).
    [80]吴宗杰,胡美馨.超越表征:中国话语的诠释传统及其当下关照[J].文史哲,2010(4).
    [81]吴学琴.媒介话语的意识形态性及其建设[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
    [82]武东生.马克思意识形态观的思想理路[J].天津社会科学,2009(6).
    [83]肖贵清.论中国模式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J].南京大学学报,2011(l).
    [84]肖冰冰.毛泽东对中国现代政治话语体系的贡献及其当代启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2).
    [85]徐成芳,罗家锋.试论当前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J].政治学研究,2012(6).
    [86]徐海波.“意识形态”研究的困境[J].江西社会科学,2003(4).
    [87]徐海燕.步入歧途:苏联解体进程中的意识形态蜕变[J].政治学研究,2010(3).
    [88]徐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特点[J].红旗文稿,2008(8).
    [89]宣兆凯.“与公众对话”:公众认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调查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90]萧功秦.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创新的历史考察[J].天津社会科学,2006(4).
    [91]余一凡,武东生.恩格斯“意识形态”经典表述的重新解读[J].高校理论战线,2010(1).
    [92]郁建兴,陈建海.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嬗变与转型[J].北方论丛,2008(1).
    [93]郁建兴.意识形态:一种政治分析———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新论稿[J].东南学术,2002(3)。
    [94]袁铎.认同与拒斥———从政治合法性看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当代重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4).
    [95]袁铎.重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J].长白学刊,2006(3).
    [96]袁三标.从话语权视角看国家意识形态的现代性转化[J].理论导刊,2006(12).
    [97]余斌,程恩富.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辩证统一[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2).
    [98]杨昕.论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的建构[J].探索,2014(1)
    [99]张骥,程新英.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面临的挑战与回应[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2).
    [100]张骥,申文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我国思想宣传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实现方式探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1).
    [101]张秀琴.马克思与恩格斯意识形态观比较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2).
    [102]张雷声.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4).
    [103]张顺洪.关于当前的意识形态斗争[J].政治学研究,2009(3).
    [104]张云阁.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的启示[J].社会主义研究,2007(1).
    [105]赵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变化和生成[J].探索,2006(6).
    [106]中共中央党校厅局进修班(第61期)“党的建设科学化”课题组.打好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权[J].红旗文稿,2013(20)
    [107]中联部六局.从勃列日涅夫时期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看苏联解体的原因[J].党建研究,2000(9).
    [108]周宏.晚年恩格斯视域中的意识形态概念[J].哲学研究,2008(12).
    [109]周民锋.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两个来源及其两重含义[J].学术研究,2008(6).
    [110]周一平,张华.如何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J].河北学刊,2009(1).
    [111]朱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日常生活向度[J].理论探索,2013(6).
    [112]朱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嵌入日常生活的逻辑理路[J].科学社会主义,2013(5).
    [113]朱光磊,于丹.中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双重挑战与政治稳定[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3).
    [114]朱兆中.意识形态的传播与接受问题研究—兼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接受[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4).
    [115]曾令辉,陈敏,石丽琴.论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
    [1]程洪宝.当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构问题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13.
    [2]朱继东.新时期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3.
    [3]韩健鹏.当代西方意识形态新变化对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与对策[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4]刘友女.意识形态结构视域下中国主导意识形态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5]王爱玲.中国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6]范迎春.当代中国政治认同问题研究——基于意识形态分析的视角[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7]申文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及实现形式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8]赵金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基本经验与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9]郜付见.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12.
    [10]金坤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理思想与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12]段鹏飞.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13]关海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14]王克宁.苏共执政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9.
    [15]曹毅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澳]安德鲁·文森特.现代政治意识形态[M].袁久红等译,南京:凤凰出版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2][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3][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黎鸣、李书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李修建,张云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5][俄]谢·卡拉-穆尔扎.论意识操纵[M].徐昌翰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法]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7][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
    [8][美]利昂·P·马拉达特.意识形态(第10版)——起源和影响[M].张慧芝,张露璐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9][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10][美]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五十年代政治观念衰微之考察[M].张国清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11][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12][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厉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3][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14][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
    [15][美]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M].黄胜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6][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17][美]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8][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9][美]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0][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21][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等.图绘意识形态[M].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2][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M].季广茂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23][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4][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5][英]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M].孙兆正,蒋龙翔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26][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思想导论[M].郑一明,陈喜贵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7][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M].李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8][英]拉克劳、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策略——走向激进民主政治[M].尹树广、鉴传今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9][英]梅格纳德·德赛.马克思的复仇———资本主义的复苏和苏联集权社会主义的灭亡[M].江澄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0][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M].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31][英]齐格蒙特·鲍曼.被围困的社会[M].郇建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32][英]乔治·拉伦.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M].戴从容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3][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M].冯建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4][英]特里·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M].王杰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5][英]乔纳森·沃尔夫.当今为什么还要研读马克思[M].段忠桥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Terry Eagleton. Ideology: an introduction. London: Verso,1991.
    [2]Colin·Sumner. Reading Ideologies: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Marxist Theory of Ideologyand Law London: Academic Press,1979
    [3]Larain·Jorge. Ideology and Cultural Identity,Modernity and The Third World Presence,Polity Press,1994
    [4]Leon Dion. Political Ideology as a Tool of Functional Analysis in Socio-PoliticalDynamics:An Hypothesis,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February1959.
    [5]See C· Sumner, Reading Ideologies: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Marxist Theory of Ideologyand law, London: Academic Press,1979
    [6]A. Gramsci. Selections from Prison Notebooks,London:Lawrence&Wishart,1973.
    [7]Ernesto Laclau. Politics and Ideology in Marxist Theory,London:New Left Books,1977.
    [8]Ernesto Laclau&Chantal Mouffe. Hegemony and Socialist Strategy:Towards a RadicalDemocratic Politics,Verso,1985.
    [9]Philip Goldstein. Post-Marxist Theory:An Introduction, 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New York Press,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