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社会宗教适应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早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就已提出。在他们那里,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对立的旧的社会制度下的产物。在宗教与社会主义关系的具体实践中,苏联曾犯了严重的错误,而中国宗教的发展也走了一段异常曲折的道路。上世纪90年代,中央提出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论题。这一论题的提出,摆脱了宗教与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对立,破解了宗教与社会主义关系的难题,说明在政治上相互团结、信仰上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宗教不仅可能而且也完全能够做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出的近二十年里,政界、学界、宗教界从各个角度进行论证,内容涉及相适应的必然性、理论依据,相适应的特性、规律,相适应的内涵与途径等诸多方面。在时贤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试图从宗教社会学、宗教文化生态等视角,阐述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宗教适应问题。
     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宗教适应社会的理论分析。主要分析宗教适应社会的共时性现象。从探讨宗教的本质入手,说明其社会属性,在宗教信仰与宗教体制间的矛盾运动中,阐明宗教适应社会的必然性。由宗教自身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多层次性,分析宗教适应社会的多层次性,主要以宗教适应社会的变动分析为主。再由社会结构变化的动态复杂性说明宗教适应社会的动态复杂性及宗教文化生态的动态演替。第二章,宗教适应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考察。考察当代宗教的状况离不开对传统宗教的考察,论文以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宗教适应为过渡,简要概括宗教适应中国传统社会的若干特征,阐述中国传统社会宗教文化生态的多元通和模式,并对中西宗教文化生态进行略比。第三章,建国初期三十年宗教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曲折适应。主要阐明社会主义、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理论的缘起及在苏联的实践,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初步建设及其伴生下的宗教制度改革,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及曲折实践,相应时期中国宗教文化生态的状况,并对此期宗教与社会的适应关系进行若干反思。第四章,改革开放三十年宗教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稳进适应。主要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新发展及社会转型状况,宗教应对社会转型发生的适应性变化,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及实践。在宗教适应社会的基础上,分析当代中国宗教文化生态的重建及影响宗教文化生态平衡的若干因素。第五章,宗教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之战略思考。阐述中国宗教应对未来社会发展应采取的若干适应性举措,政府宗教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及固本化外、多元通和的中国宗教文化生态安全方略。
     当前,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在致力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世界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生态的良性发展,摒弃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想、文化霸权主义,坚持相互尊重、和而不同的观点,倡导文化间的沟通与理解,那么,人类文化必将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样态。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多元通和生态模式可为未来人类文化的交流提供有益启示。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ns and socialist society was proposed as early as the age of Marxism classical writers. In their opinion, religion as an ideology is creature of the age corresponded to the old society. Soviet Union had once made the serious mistakes in the practice on the issu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ns and socialist society, and the Chinese religion's development also traveled a tortuous road. In the 1990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actively guiding religions to adaptation themselves to the socialist society". This idea got rid of the antithesis in the ideological domain, solved the difficult proble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ns and socialist society and showed that religions can adapt themselves to the society on the basis of mutual respect in belief and politics corporately. Nearly two decades, political circles, academic world and religious circles launch argument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about this issue. Its contents involve the inevitability, characteristic, connotation and ways of adaptation, etc. This thesis tries to elaborate the question of religious adaptation in socialist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igious sociology and religious ecology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There are five chapters in this thesis, and the main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is about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social adaptation of religion from synchronic phenomenon, explaining the nature of religion, social attribute, inevitability of social adaptation, multilevel nature, dynamic complexity, and dynamic succession of religious culture ecology. The second chapter is about the social adaptation of relig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elaborating briefly on the adap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unity & diversity of religious culture ecology.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compares with mod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religious culture ecology in outline.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thesis talks about winding adaptation between religions and socialist society in the thirty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Its contents involve the origins of the theor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ns and socialist society, the practice of the theory in Soviet Union, the religious adaptation to the preliminary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society in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religion theory in China and its winding practice, religious culture ecology, and reflec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ligions and socialist society. The fourth chapter is about religious adaptation to socialist society in China steadily after carrying out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mainly elaborating the social changes and religious adaptation, the new development of Marxism religion theory in China, an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quilibrium of religious culture ecology. In the fifth chapter, the author expounds the strategy of religious adaptation to socialist society in China in the future. It includes the adaptive measures of religion, the practice of the government's religious policy, and advocating unity & diversity of religious culture ecology,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harmoniously between native cultures and foreign cultures.
     Nowadays, while working to expand our economy, we continue to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and build the common spiritual home for the Chinese nation, to keep its national character and reflect changes of the tim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cannot be done without sound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ecology. We should discard dichotomy and cultural hegemonism, count with each other and keep harmony but not sameness. Thus, the culture will present a picture of "letting a hundred flowers bloom,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Reviewing the past and looking forward to the future, we can gain a good deal of enlightenment from the mode of unity & diversity of religious culture ecology.
引文
[1]《哲学大辞典》(分类修订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
    [2]《简明哲学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
    [3]《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3年。
    [4]《辞海》[彩图珍藏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年。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12]《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
    [13]《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
    [1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1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
    [1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
    [17]《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
    [1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19]《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
    [2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人民出版社,2007年。
    [21]李维汉著:《统一战线问题与民族问题》,人民出版社,1981年。
    [22]《李维汉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
    [23]《十三经》,陈铁民等译注,三秦出版社,2004年。
    [24]荀子集解[上、下],[清]王先谦撰,中华书局,1988年。
    [25]牟钟鉴主编:《民族宗教学导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
    [26]牟钟鉴著:《探索宗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
    [27]牟钟鉴著:《中国宗教与文化》,巴蜀书社,1988年。
    [28]牟钟鉴主编:《宗教与民族》(第五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29]牟钟鉴,张践著:《中国宗教通史》(修订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30]周燮藩、牟钟鉴等著:《中国宗教纵览》,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
    [31]吕大吉著:《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32]吕大吉主编:《宗教学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3]吕大吉著:《西方宗教学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34]张践著:《民族宗教关系的社会理论考察》,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
    [35]卓新平著:《宗教理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36]龚学增著:《社会主义与宗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37]龚学增著:《宗教问题概论》(第三版),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
    [38]陈麟书主编:《宗教观的历史·理论·现实》,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
    [39]李向平著:《中国当代宗教的社会学诠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40]李向平著:《信仰、革命与权力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41]麦克斯·缪勒著:《宗教的起源与发展》,金泽译,陈观胜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42]马克斯·韦伯著:《宗教社会学》,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43][美]托马斯·奥戴著:《宗教社会学》,胡荣、乐爱国译,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
    [44]戴康生、彭耀主编:《宗教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45]姚南强著:《宗教社会学》,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
    [46]段德智著:《宗教与社会——对作为宗教学的宗教社会学的一个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
    [47]郑志明著:《宗教组织的发展趋势》,大元书局出版,2005年。
    [48]孙雄著:《圣俗之间——宗教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49][德]鲁道夫·奥托著:《神圣者的观念》,丁建波译,九州出版社,2007年。
    [50][美]米尔恰·伊利亚德著:《神圣的存在》,晏可佳、姚蓓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51][美]杨庆堃著,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52][美]彼得·贝格尔著:《神圣的帷幕》,高师宁译,何光沪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53]爱弥尔·涂尔干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54]高宣扬著:《鲁曼社会系统理论与现代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55][美]彼得·伯格等著:《世界的非世俗化》,李骏康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56]罗纳德·L·约翰斯通著:《社会中的宗教》,尹今黎、张蕾译,袁亚愚校,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
    [57][美]罗德尼·斯达克、罗杰尔·芬克著:《信仰的法则》,杨凤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58]陈晓毅著:《中国式宗教生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59][英]约翰·希克著:《理性与信仰:宗教多元论诸问题》,陈志平、王志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60]王志成著:《和平的渴望:当代宗教对话理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61]王志成著、段丽萍编:《走向第二轴心时代》,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62]傅有德等主编:《跨宗教对话:中国与西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63]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64]陈来著:《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1996年。
    [65]晁福林著:《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66]赵沛著:《两汉宗族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
    [67]冯尔康等著:《中国宗族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68]胡世庆编著:《中国文化通史》(修订本)(上册),浙江大学出版社。
    [69]施治生、刘欣如主编:《古代王权与专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70]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库著《中国思想通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
    [71]卢勋等著:《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72]金泽著:《宗教人类学导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73]周义、徐志红编著:《中西文化比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74]王鸿生著:《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华文明的文化结构和现代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75][德]卡尔·雅斯贝斯著:《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俞新天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
    [76][英]布赖恩·巴克斯特著:《生态主义导论》,曾建平译,重庆出版社,2007年。
    [77]《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
    [78]黄淑娉、龚佩华著:《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79]司马云杰著:《文化社会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
    [80]戢斗勇著:《文化生态学——珠江三角洲现代化的文化生态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
    [81]金泽、邱永辉主编:《中国宗教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82]金泽、邱永辉主编,《中国宗教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83][美]威廉·A·哈维兰著:《文化人类学》(第10版),瞿铁鹏、张钰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84]杨庭硕等著:《生态人类学导论》,民族出版社,2007年。
    [85]朱炳祥著:《社会人类学》(第2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86][美]约翰·J·麦休尼斯著:《社会学》(第11版),风笑天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87]高宣扬著:《当代社会理论》(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88]《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文集》(第三集),甘肃民族出版社,2008年。
    [89]杨武金著:《辩证法的逻辑基础》,商务印书馆,2008年。
    [90]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
    [91]覃广光等编著:《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概览》,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
    [92]高德步主编:《世界经济通史》(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93]高敏主编:《中国经济通史·魏晋南北朝》(上),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
    [94]季广茂著:《意识形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95][德]韦伯著:《经济与社会》,杭聪编译,北京出版社,2008年。
    [96]刘明君等著:《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97][英]安东尼·吉登斯著:《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王铭铭校,三联书店,1998年。
    [98]庄孔韶主编:《人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99]托马斯·哈定等著:《文化与进化》,韩建军、商戈令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100]周平主编:《政治学导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10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国外文化人类学课题组编:《国外文化人类学新论——碰撞与交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
    [102]罗康隆著:《文化适应与文化制衡》,民族出版社,2007年。
    [103]王思斌主编:《社会学教程》(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04]王耕著:《复杂性生态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105]湛垦华、沈小峰编:《普利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陕西科学技术出 版社,1982年
    [106]金观涛著:《系统的哲学》,新星出版社,2005年。
    [107]叶小文著:《宗教七日谈》,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108]马世骏主编:《中国生态学发展战略研究》第1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
    [109]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0]卢勋等著:《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111]李树青著:《蜕变中的中国社会》,台北里仁书局,1997年。
    [112]费孝通著:《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2009年。
    [113]赵吉惠著:《中国儒学简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114][苏]谢·亚·托卡列夫著:《人类与宗教》,魏庆征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
    [115]高放、李景治、蒲国良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116][德]康德著,何兆武译,《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年。
    [117]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宗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118][俄]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米罗诺夫著:《俄国社会史》(下卷),张广翔等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
    [119]乐峰主编:《俄国宗教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120]顾海良主编:《斯大林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121]陈明显等编著:《新中国四十年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年。
    [122]《苏联宗教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123]傅树政、雷丽平著:《俄国东正教会与国家(1917—194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124][苏]罗·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斯大林主义的来源及其后果》,赵洵、林英译,人民出版社,1983年。
    [125]《世界宗教问题大聚焦》,时事出版社,2003年。
    [126]于建荣、陈海龙等:《社会主义发展进程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
    [127]王学启等:《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史稿》(第一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128]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续篇》,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29]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130]何理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档案出版社,1989年。
    [131]薛慕桥等著:《中国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出版社,1959年。
    [132]郭彬蔚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
    [133]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资料组编写:《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集》(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134]《中共党史导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
    [135]席宣、金春明著:《“文化大革命”简史》(增订新版),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
    [136]王年一著:《1949-1976年的中国:大动乱的年代》,人民出版社,2009年。
    [137]罗广武编著:《新中国宗教工作大事概览(1949—1999)》,华文出版社,2001年。
    [138]李汉林著:《中国单位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13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参见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1992年。
    [140]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研究室:《内蒙古的土地制度改革》,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
    [141]罗竹风主编:《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
    [142]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云南土地改革回忆录》,云南民族出 版社,2008年。
    [143]《宁夏文史资料》第21辑,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
    [144]秦和平编:《四川民族地区民主改革资料集》,民族出版社,2008年。
    [145]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伊斯兰教研究室:《伊斯兰教文化面面观》,齐鲁书社,1991年。
    [146]赤耐主编:《当代中国的宗教工作》,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
    [147]任杰著:《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人民出版社,2007年。
    [14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西藏民主改革50年》,外文出版社,2009年。
    [149]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编:《50年真相——西藏民主改革与达赖的流亡生涯》,人民出版社,2009年。
    [150]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1992年。
    [151]周鸿主编:《国史通鉴》第1卷,红旗出版社,1993年。
    [152]段琦著:《梵蒂冈的乱世抉择(1922—1945)》,金城出版社,2009年。
    [153]顾卫民著:《中国与罗马教廷关系史略》,东方出版社,2000年。
    [154]龚学增、胡岩编著:《中国和平发展中的民族宗教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
    [155]高皋、严家其著:《“文化大革命”十年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
    [156]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第1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57]邓力群等主编:《当代中国的湖南》(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158]李恽和主编:《当代中国的宁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159][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校,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
    [160][法]古斯塔夫·勒庞著:《革命心理学》,佟德志、刘训练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161]张海洋著:《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民族出版社,2006 年。
    [162]侯定丕编《博弈论导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年。
    [163]孙立平著:《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164]高伯文著:《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
    [165]汝信、陆学艺、李培林等主编:《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166]汝信、陆学艺、李培林等主编:《200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167]人民日报理论部主编:《六个为什么》,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
    [168]蔡昉主编:《中国经济转型3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169]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编:《改革开放三十年:从历史走向未来》,人民出版社,2008年。
    [170]Manfred B. Steger著:《全球化面面观》,丁光国译,译林出版社,2009年。
    [171]俞可平主编:《全球化的悖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172]王治河主编:《全球化与后现代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73]李春玲、吕鹏著:《社会分层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174]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175]郑杭生主编:《中国社会结构变化趋势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76]李强著:《社会分层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77]刘创楚、杨庆堑著:《中国社会——从不变到巨变》,中文大学出版社,1989年。
    [178]王颖等著:《社会中间层:改革与中国的社团组织》,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
    [179]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组编:《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198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51页。
    [180]李毅著、肖蕾译:《中国社会分层的结构与演变》,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
    [181]金鸣娟著:《人类传播与社会发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
    [182]康天意著:《文明的狂飙疾进时代》,华夏出版社,2001年。
    [183]张雷主编:《传播学通用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
    [184]马强著:《流动的精神社区——人类学视野下的广州穆斯林哲玛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185]王名、刘培峰等著:《民间组织通论》,时事出版社,2004年。
    [186]任慧颖著:《当代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行动研究》,济南出版社,2007年。
    [187]何增科主编:《社会管理与社会体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
    [188]周运清等著:《新编社会学大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
    [189]胡冶岩著:《行为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
    [190]陈村富著:《转型期的中国基督教:浙江基督教个案研究》,东方出版社,2005年。
    [191]何光沪著:《月映万川——宗教、社会与人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92]梁家麟著:《中国教会的今日和明天》,建道神学院,2006年。
    [193]王名主编:《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194]李向平著:《佛教信仰与社会变迁》,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195]觉醒主编:《佛教与现代化》(上),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
    [196]理净法师著:《佛教文化与佛教教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197]陈村富著:《转型期的中国基督教:浙江基督教个案研究》,东方出版社,2005年。
    [198]陈兵、邓子美著:《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民族出版社,2000年。
    [199]刘澎:《国家·宗教·法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第36页。
    [200]江灿腾著:《新视野下的台湾近现代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98页。
    [201]朱光磊主编:《现代政府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67页。
    [202]庄晓东主编:《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人民出版社,2003年。
    [203]梁家麟著:《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农村教会》,剑道神学院,1999年。
    [204]王作安著:《中国的宗教问题和宗教政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
    [205]刘澍主编:《国家·宗教·法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206]帅峰、李建主编:《宗教事务条例释义》,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207]刘玉照等著:《社会转型与结构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08]苏国勋、张旅平、夏光著:《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209]李亦园著:《李亦园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210]张家麟著:《国家与宗教政策》,文景书局,2005年
    [211]费孝通著:《费孝通文集》第14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
    [212][美]塞缪尔·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
    [213]杜维明著:《对话与创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14]李晓东著:《全球化与文化整合》,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215]孙英春著:《跨文化传播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1]牟钟鉴:《宗教文化生态的中国模式》,载于《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2006年5月16日。
    [2]张践:《论政教关系的层次与类型》,载于《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2期。
    [3]杨凤岗撰,杨江华译:《中国宗教的三色市场》,载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4]牟钟鉴:《中国的社会主义者应当是温和的无神论者》,载于《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2007年1月16日。
    [5]牟钟鉴:《对中国民间宗教要有一个新的认识》,载于《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2008年11月11日。
    [6]张禹东:《从宗教的内在性格看宗教的社会作用》,载于《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
    [7]张新鹰:《星云大师与佛光山》,载《香港佛教》,1989年6月。
    [8]王晓朝:《论全球伦理的理论构成——兼评万俊人先生<寻求普世伦理>》,载《学术月刊》2002年第2期。
    [9]彭耀:《“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断想》,载于《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1期。
    [10]龚学增:《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载于《理论前沿》,1994年12期。
    [11]孙传军:《宗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依据》,载于《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12]汤新华:《“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解读》,载于《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13]李建生:《谈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性质和特征》,载于《新疆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14]李利安:《从当代宗教的基本形态看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几个特性》,载于《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1期。
    [15]高玉春、秦春艳:《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规律初探》,载于《中国宗教》,2004年第3期。
    [16]林兆荣:《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哲学思考》,载于《中国宗教》2004年第9期。
    [17]杨文珠:《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的思考》,载于《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18]魏琪:《互动性·多层次性·双重性——有关“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两个认识问题》,载于《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9]段启明:《试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基本内涵》,载于《中国宗教》,1998年第1期。
    [20]汤夺先、骆桂花:《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新内涵探析》,载于《江 南社会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21]潘志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途径》,载于《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5期。
    [22]许焕新、王训礼:《充分认识宗教的二重性,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载于《齐鲁学刊》,1996年第6期。
    [23]容志毅:《“三个代表”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载于《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24]高永久、刘庸:《多层面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途径》,载于《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25]南文渊:《功能学派关于宗教的社会功能研究》,载于《青海社会科学》,1988年第4期。
    [26]夏建中:《宗教的社会功能初探》,载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
    [27]吴凌:《论宗教社会作用的两重性》,载于《南方文物》,1994年第3期。
    [28]王仲义、田文林:《市场经济条件下宗教的社会功能》(载于《宁夏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29]王永会:《宗教的社会地位与功能简论》,载于《宗教学研究》,1997年第2期。
    [30]樊化江:《宗教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作用》,载于《中州统战》,1998年第9期。
    [31]梁渭雄:《文化生态与先进文化的发展》,载于《学术研究》,2000年第11期。
    [32]孙卫卫:《文化生态与先进文化的发展》,载于《理论探索》,2004年第3期。
    [33]方李莉:《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3期。
    [34]朱普选:《中国藏传佛教传播的文化生态学考察》,载于《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
    [35]闵文义、戴正、才让加:《少数民族多元宗教生态文化及其形成特性》,载于《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第2期。
    [36]周俊华、和肖毅:《藏族与纳西族宗教文化比较》,载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37]陈霞:《宗教与生态学的对话与互动》,载于《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4期。
    [38]何乐:《宗教经济学》,载于《中国市场》,2007年42期。
    [39]《瞭望东方周刊》,2007年第6期。
    [40]刘延刚、刘宁:《“5·12”四川大地震重灾区绵阳市北川县等地的调查报告》, 载于《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第1期。
    [41]高师宁:《当代中国民间信仰对基督教的影响》,载于《浙江学刊》,2005年第2期。
    [42]游斌、孙艳菲:《回归“大问题”意识:论现代社会与宗教——访美国著名宗教社会学家贝格尔》,载于《世界宗教文化》,2006年第4期。
    [43]于建嵘:《基督教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稳定》,载于《领导者》,2008年4月。
    [44]圣辉:《继承传统适应当代面向未来——中国佛教协会第七届理事会佛教教育和文化工作委员会工作报告》(2005年9月24日),载于《法音》,2005年第10期。
    [45]范鹏:《建设现代宗教文明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载于《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1期。
    [46]黄延敏:《“破四旧”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①《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8月,第56页。
    ②以上数据,可参见张志刚主编,《宗教研究指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393页,部分宗教信仰人数有变动。
    ①牟钟鉴:《宗教文化生态的中国模式》,载于《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2006年5月16日。
    ①参见,李向平著:《中国当代宗教的社会学诠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17页。
    ①牟钟鉴著:《探索宗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328页。
    ②[英]布赖恩·巴克斯特著:《生态主义导论》,曾建平译,重庆出版社,2007年,第4页。
    ①彭耀:《“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断想》,载于《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1期,第29-32页。
    ②龚学增:《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载于《理论前沿》,1994年12期,第9-11页。
    ③孙传军:《宗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依据》,载于《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第23-26页。
    ④汤新华:《“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解读》,载于《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第22-24页。
    ①李建生:《谈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性质和特征》,载于《新疆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第67-70页。
    ②李利安:《从当代宗教的基本形态看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几个特性》,载于《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1期,第13-21页。
    ③高玉春、秦春艳:《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规律初探》,载于《中国宗教》,2004年第3期,第14-16页。
    ④林兆荣:《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哲学思考》,载于《中国宗教》,2004年第9期,第10-12页。
    ⑤杨文珠:《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的思考》,载于《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第21-26页。
    ⑥魏琪:《互动性·多层次性·双重性-—有关“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两个认识问题》,载于《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第52-55页。
    ①段启明:《试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基本内涵》,载于《中国宗教》,1998年第1期,第23-26页。
    ②汤夺先、骆桂花:《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新内涵探析》,载于《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49-53页。
    ③潘志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途径》,载于《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5期,第42-44页。
    ①许焕新、王训礼:《充分认识宗教的二重性,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载于《齐鲁学刊》,1996年第6期,第116-118页。
    ②容志毅:《“三个代表”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载于《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第15-20页。
    ③高永久、刘庸:《多层面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途径》,载于《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第20-25页。
    ①戴康生、彭耀主编:《宗教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6月,第200页。
    ②[美]罗德尼·斯达克、罗杰尔·芬克著:《信仰的法则》,杨凤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237页。
    ③[美]罗德尼·斯达克、罗杰尔·芬克著:《信仰的法则》,杨凤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238页。
    ④杨凤岗:《中国宗教的三色市场》,杨江华译,载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93-112页。
    ①李向平著:《信仰、革命与权力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5页。
    ①南文渊:《功能学派关于宗教的社会功能研究》,载于《青海社会科学》,1988年第4期,第117-121页。
    ②夏建中:《宗教的社会功能初探》,载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第41-45页。
    ③吴凌:《论宗教社会作用的两重性》,载于《南方文物》,1994年第3期,第97-103页。
    ④王仲义、田文林:《市场经济条件下宗教的社会功能》,载于《宁夏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第80-85页。
    ①王永会:《宗教的社会地位与功能简论》,载于《宗教学研究》,1997年第2期,第129-131页。
    ②樊化江:《宗教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作用》,载于《中州统战》,1998年第9期,第32-33页。
    ③J. H. Steward,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p.5,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Urbana,1979.转引自黄淑娉、龚佩华著:《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30页。
    ①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②司马云杰著:《文化社会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64页。
    ③梁渭雄:《文化生态与先进文化的发展》,载于《学术研究》,2000年第11期,第5-9页。
    ④孙卫卫:《文化生态与先进文化的发展》,载于《理论探索》,2004年第3期,第21-22页。
    ⑤方李莉:《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3期,第105-113页。
    ①戢斗勇著:《文化生态学——珠江三角洲现代化的文化生态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1页。
    ②王恩涌编著:《文化地理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230页。
    ③朱普选:《中国藏传佛教传播的文化生态学考察》,载于《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第102-107页。
    ①闵文义、戴正、才让加:《少数民族多元宗教生态文化及其形成特性》,载于《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第2期,第124-126页。
    ②周俊华、和肖毅:《藏族与纳西族宗教文化比较》,载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22-26页。
    ③陈霞:《宗教与生态学的对话与互动》,载于《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4期,第16-21页。
    ①牟钟鉴:《宗教文化生态的中国模式》,载于《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2006年5月16日。
    ②牟钟鉴:《从比较宗教学的视野看中国宗教文化模式》,载于《宗教与民族》(第五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第3-10页。
    ③牟钟鉴:《对中国民间宗教要有一个新的认识》,载于《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2008年11月11日。
    ④牟钟鉴:《基督教与中国宗教文化生态问题的思考》。
    ⑤金泽、邱永辉主编:《中国宗教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33页。
    ⑥金泽、邱永辉主编:《中国宗教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00页。
    ⑦金泽、邱永辉主编:《中国宗教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07页。
    ①金泽、邱永辉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27页。
    ②陈晓毅:《中国式宗教生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392页。
    ③陈晓毅:《中国式宗教生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416页。
    ①《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438页。
    ②《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873页。
    ③《辞海》[彩图珍藏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32页。
    ①[美]威廉·A·哈维兰著:《文化人类学》(第10版),瞿铁鹏、张钰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第162页。
    ②J. H. Steward,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p.5,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Urbana,1979.转引自《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黄淑娉、龚佩华,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30页。
    ③杨庭硕等著:《生态人类学导论》,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73页。
    ④朱炳祥著:《社会人类学》(第2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18页。
    ⑤[美]威廉·A·哈维兰著:《文化人类学》(第10版),瞿铁鹏、张钰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36-45页。
    ①司马云杰著:《文化社会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15页。
    ②司马云杰著:《文化社会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15页。
    ③司马云杰著:《文化社会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41页。
    ④司马云杰著:《文化社会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43页。
    ⑤[美]约翰·J·麦休尼斯著:《社会学》(第11版),风笑天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96页。
    ①高宣扬著:《当代社会理论》(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6页。
    ②高宣扬著:《鲁曼社会系统理论与现代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页。
    ①吕大吉著:《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53页。
    ②吕大吉著:《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54页。
    ③吕大吉著:《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54页。
    ④吕大吉著:《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55页。
    ⑤吕大吉著:《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5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年,第1页。
    ⑦吕大吉著:《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57页。
    ⑧吕大吉著:《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57页。
    ⑨密尔顿·英格著:《宗教的科学研究》,纽约,1970年,第7页,转引自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55页。
    ⑩爱弥尔·涂尔干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4页。
    ①岸本英夫著:《宗教学》,日本大明堂1961年版,第17页,转引自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第59页。
    ②[美]彼得·贝格尔著:《神圣的帷幕》,高师宁译,何光沪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3页。
    ③麦克斯·缪勒著:《宗教的起源与发展》,金泽译,陈观胜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3页。
    ①吕大吉著:《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79页。
    ②卓新平著:《宗教理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11页。
    ③牟钟鉴著:《探索宗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11页。
    ①吕大吉主编:《宗教学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6页。
    ②牟钟鉴,张践著:《中国宗教通史》(上)(修订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页。
    ③[美]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高师宁译,何光沪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页。参见上书第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3页。
    ①龚学增著:《宗教问题概论》(第三版),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5-1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55页。
    ②吕大吉著:《西方宗教学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2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年,第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页。
    ②参见李铁映“宗教与信仰的哲学思考”的专题讲座,2007年12月7日。
    ③牟钟鉴著:《中国宗教与文化》,巴蜀书社,1988年,第5页。
    ④吕大吉编著:《宗教学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33页。
    ⑤戴康生、彭耀主编:《宗教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13页。
    ⑥郑志明著:《宗教组织的发展趋势》,大元书局出版,2005年,第2页。
    ①戴康生、彭耀主编:《宗教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11页。
    ②张禹东:《从宗教的内在性格看宗教的社会作用》,载于《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第55-63页。
    ①吕大吉主编:《宗教学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1页。
    ②吕大吉主编:《宗教学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1-139页。
    ③[美]托马斯·奥戴著:《宗教社会学》,胡荣、乐爱国译,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78-79页。
    ①[德]鲁道夫·奥托著:《神圣者的观念》,丁建波译,九州出版社,2007年,第5页。
    ②吕大吉主编:《宗教学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40页。
    ①[美]托马斯·奥戴著:《宗教社会学》,胡荣、乐爱国译,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85页。
    ②[美]托马斯·奥戴著:《宗教社会学》,胡荣、乐爱国译,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83-92页。
    ①[美]托马斯·奥戴:《宗教社会学》,胡荣、乐爱国译,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95页。
    ②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88-97页。
    ①覃广光等编著:《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概览》,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47页。
    ②覃广光等编著:《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概览》,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21页。
    ③吕大吉主编:《宗教学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6页。
    ①高德步主编:《世界经济通史》(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38页。
    ②高敏主编:《中国经济通史·魏晋南北朝》(上),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第357页。④何乐:《宗教经济学》,载《中国市场》,2007年42期,第30-32页。
    ①季广茂著:《意识形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6页。
    ②季广茂著:《意识形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9页。
    ③季广茂著:《意识形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3页。
    ①张践:《论政教关系的层次与类型》,载于《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2期,第132-144页。
    ②[德]韦伯著:《经济与社会》,杭聪编译,北京出版社,2008年,第44页。
    ③刘明君等著:《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54页。
    ④刘明君等著:《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57-60页。
    ①参见,牟钟鉴:《中国的社会主义者应当是温和的无神论者》,中国民族报,2007年1月16日。
    ②[英]安东尼·吉登斯著:《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王铭铭校,三联书店1998年,第21页。
    ③周平主编:《政治学导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4-55页。
    ①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修订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84页。
    ①托马斯·哈定等著:《文化与进化》,韩建军、商戈令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7页。
    ①关于涵化,参见庄孔韶主编:《人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90-292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国外文化人类学课题组编:《国外文化人类学新论——碰撞与交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67-70页。
    ③罗康隆著:《文化适应与文化制衡》,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244页。
    ①关于社会变迁,参见,王思斌主编:《社会学教程》(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52-253页。
    ②王耕著:《复杂性生态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85页。
    ①湛垦华、沈小峰编:《普利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
    ②金观涛著:《系统的哲学》,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330页。
    ①王思斌主编:《社会学教程》(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54-255页。
    ②叶小文著:《宗教七日谈》,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第160页。
    ①戴康生、彭耀主编:《宗教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63-181页。
    ①姚南强著:《宗教社会学》,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153-155页。
    ②[美]罗德尼·斯达克、罗杰尔·芬克著:《信仰的法则》,杨凤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78页。
    ①戴康生、彭耀主编:《宗教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82-189页。
    ①马世骏主编:《中国生态学发展战略研究》第1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第430页。
    ②托马斯·哈定等著:《文化与进化》,韩建军、商戈令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0页。
    ③吕大吉著:《西方宗教学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499-504页。
    ①牟钟鉴:《宗教文化生态的中国模式》,载于《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2006年5月16日。
    ①张践著:《民族宗教关系的社会理论考察》,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56页。
    ②张践著:《民族宗教关系的社会理论考察》,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79—121页。 ①戢斗勇著:《文化生态学——珠江三角洲现代化的文化生态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1
    页。 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46页。②《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①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页。
    ②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14页。参见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88-97页。
    ①冯天瑜、杨华、任放编著:《中国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6页。
    ②李树青著:《蜕变中的中国社会》,台北里仁书局,1997年,第46页。
    ①费孝通著:《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第25页;北京出版社,2009年,第37页。
    ②陈来著:《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第316页。
    ③陈来著:《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第317页。
    ④晁福林著:《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72页。
    ⑤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57-158页。
    ①《礼记·王制》
    ②《礼记·曲礼》
    ③赵沛著:《两汉宗族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95-196页。
    ④关于中国宗族整体发展情况,可参看,冯尔康等著:《中国宗族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24页。
    ①何新:《危机与反思》,转引自赵沛:《两汉宗族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00页。
    ②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第二卷,台北中央研究院专刊五十,1965年。转引自,胡世庆编著:《中国文化通史》(修订本)(上册),浙江大学出版社,第153页。
    ③施治生、刘欣如主编:《古代王权与专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95页。
    ④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著《中国思想通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57年,第11页。
    ①卢勋等著:《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17页。
    ①关于儒学发展历史,可参看,赵吉惠著:《中国儒学简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①周燮藩、牟钟鉴等著:《中国宗教纵览》,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2页。
    ②牟钟鉴、张践著:《中国宗教通史》(修订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50页。
    ③《礼记·祭法》
    ①李向平著:《信仰、革命与权力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9页。
    ①政教关系类型,可参看,张践:《论政教关系的层次与类型》,载于《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2期,第132-144页。
    ②金泽著:《宗教人类学导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141页。
    ①牟钟鉴、张践著:《中国宗教通史》(修订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87页。
    ①牟钟鉴、张践著:《中国宗教通史》(修订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735页。
    ①周义、徐志红编著:《中西文化比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20页。
    ②关于中国文化演进特点,参见王鸿生著:《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华文明的文化结构和现代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8-60页。见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台北,学生书局,修订五版,1982年。
    ①牟钟鉴著:《宗教文化生态的中国模式》,载于《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2006年5月16日。
    ②牟钟鉴主编:《民族宗教学导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278页。
    ③金泽著:《宗教人类学导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124页。
    ④“轴心时代”一说,由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提出,他认为,在公元前800—前200
    参见,[德]卡尔·雅斯贝斯著:《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俞新天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8、14页。
    ①牟钟鉴主编:《民族宗教学导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339页。
    ①金泽著:《宗教人类学导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133-134页。
    ②金泽著:《宗教人类学导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143页。
    ①陈晓毅著:《中国式宗教生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392页。
    ①[美]杨庆堃著,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69页。
    ②牟钟鉴主编:《民族宗教学导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344-346页。
    ①王鸿生著:《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华文明的文化结构和现代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09页。
    ②牟钟鉴:《宗教文化生态的中国模式》,载于《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2006年5月16日。
    ①[苏]谢·亚·托卡列夫著:《人类与宗教》,魏庆征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592页。
    ①输出型文化模式及吸附型文化模式,参见,张践著:《民族宗教关系的社会理论考察》,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79——121页。
    ①高放、李景治、蒲国良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页。
    ②高放、李景治、蒲国良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页。
    ①吕大吉著:《西方宗教学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267页。
    ②[德]康德著:《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3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5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3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67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9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19-22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5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32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33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65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3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5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40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31页。
    ①[俄]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米罗诺夫著:《俄国社会史》(下卷),张广翔等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14-316页。
    ②乐峰主编:《俄国宗教史》(上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24页。
    ③乐峰主编:《俄国宗教史》(上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17页。
    ④乐峰主编:《俄国宗教史》(上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23页。
    ①《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270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宗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31-35页。
    ③《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274页。
    ①关于苏联模式的详细情况,可参见高放、李景治、蒲国良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11-120页。
    ①顾海良主编:《斯大林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20页。
    ②陈明显等编著:《新中国四十年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84页。
    ①《苏联宗教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3-79页。
    ②初期苏俄国家宗教政策的执行情况,参见傅树政、雷丽平著:《俄国东正教会与国家(1917-194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①乐峰主编:《俄国宗教史》(上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40-141页。
    ②乐峰主编:《俄国宗教史》(上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42页。
    ③F.赫克著:《俄国革命前后的宗教》,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332页。转引自乐峰主编:《俄国宗教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44页。
    ①[苏]罗·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斯大林主义的来源及其后果》,赵洵、林英译,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79页。
    ②季志业:《俄罗斯东正教依附政权的历史必然》,载于《世界宗教问题大聚焦》,时事出版社,2003年,第337页。
    ③《苏联宗教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85-95页。
    ①《苏联宗教政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194页。
    ①《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29页。
    ②王学启等:《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史稿》(第一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47页。
    ③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续篇》,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0页。
    ②何理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档案出版社,1989年,第38页。
    ③薛慕桥等著:《中国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87-88页。
    ④社会主义改造的详细情况可参看,薛慕桥等著:《中国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出版社,1959年。
    ①郭彬蔚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76页。
    ②孙立平著:《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页。
    ①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资料组编写:《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集》(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75页。
    ②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资料组编写:《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集》(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09页。
    ③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资料组编写:《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集》(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08页。
    ①刘明君著:《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57-60页。
    ①即破除所谓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3页。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参见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1992年,第590页。
    ①《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载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研究室:《内蒙古的土地制度改革》,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第128-134页。
    ②《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载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研究室:《内蒙古的土地制度改革》,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第148页。
    ③各地宗教组织生产自养的详细情况,可参看,罗竹风主编:《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第66-67页。
    ④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云南土地改革回忆录》,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270页。
    ①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云南土地改革回忆录》,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172页。
    ②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研究室:《内蒙古的土地制度改革》,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第191-192页。
    ③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研究室:《内蒙古的土地制度改革》,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第201页。
    ①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研究室:《内蒙古的土地制度改革》,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第211页。
    ②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研究室:《内蒙古的土地制度改革》,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第27页。
    ③《宁夏文史资料》第21辑,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8-99页。
    ①《宁夏文史资料》第21辑,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1页。
    ②《甘孜州志》,下册,第2326-2330页,转引自,秦和平编:《四川民族地区民主改革资料集》,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96-102页。
    ③《阿坝县志》,民族出版社,1993年,附录,第702-712页,转引自,秦和平编:《四川民族地区民主改革资料集》,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173-174页。
    ①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伊斯兰教研究室:《伊斯兰教文化面面观》,齐鲁书社,1991年,第302页。
    ②赤耐主编:《当代中国的宗教工作》(下册),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第24页。
    ③赤耐主编:《当代中国的宗教工作》(下册),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第24页。
    ④《李维汉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53、357页。
    ①赤耐主编:《当代中国的宗教工作》(下册),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第25-26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西藏民主改革50年》,外文出版社,2009年,第27页。
    ①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编:《50年真相——西藏民主改革与达赖的流亡生涯》,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38页。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参见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1992年,第584页。
    ③罗广武编著:《新中国宗教工作大事概览(1949—1999)》,华文出版社,2001年,第1页。
    ①罗广武编著:《新中国宗教工作大事概览(1949—1999)》,华文出版社,2001年,第9页。
    ①周鸿主编:《国史通鉴》第1卷,红旗出版社,1993年,第539页。
    ①周鸿主编:《国史通鉴》第1卷,红旗出版社,1993年,第540页。
    ②段琦著:《梵蒂冈的乱世抉择(1922—1945)》,金城出版社,2009年,第2页。
    ③关于抗战及内战时期中国与罗马教廷的关系,可参看,顾卫民著:《中国与罗马教廷关系史略》,东方出版社,2000年,第155-188页。
    ④赤耐主编:《当代中国的宗教工作》(下册),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第137页。
    ①罗广武编著:《新中国宗教工作大事概览(1949—1999)》,华文出版社,2001年,第161页。
    ②赤耐主编:《当代中国的宗教工作》(下册),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第149页。
    ③赤耐主编:《当代中国的宗教工作》(上册),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第258页。
    ①李维汉著:《统一战线问题与民族问题》,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82页。
    ②李维汉著:《统一战线问题与民族问题》,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73页。
    ①龚学增、胡岩编著:《中国和平发展中的民族宗教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第113页。
    ①赤耐编著:《当代中国的宗教工作》(上册),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第128页。
    ②赤耐编著:《当代中国的宗教工作》(上册),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第128页。
    ③高皋、严家其著:《“文化大革命”十年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8页。
    ④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第1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3页。
    ①邓力群等主编:《当代中国的湖南》(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56页。
    ②李恽和主编:《当代中国的宁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54页。
    ③《历史的审叛(续集)》编辑组编:《历史的审判(续集)》,群众出版社,1986年,第17页。转引自,黄延敏:《“破四旧”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6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9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71-27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96-97页。
    ①牟钟鉴:《中国宗教与文化》,巴蜀书社,1988年版,第5页。
    ②吕大吉著:《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696-700页。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校,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第220页。
    ②[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校,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第257页。
    ③[法]古斯塔夫·勒庞著:《革命心理学》,佟德志、刘训练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2页。
    ①[法]古斯塔夫·勒庞著:《革命心理学》,佟德志、刘训练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页。
    ②[法]古斯塔夫·勒庞著:《革命心理学》,佟德志、刘训练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1页。
    ①张海洋著:《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2页。
    ②[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校:《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第27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
    ②《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9页。 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0页。
    ①Manfred B. Steger著:《全球化面面观》,丁光国译,译林出版社,2009年,第11页。参见,蔡拓:“全球化与当代国际关系”,转引自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悖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75页。
    ②关于全球化理论的若干观点可参看,王治河主编:《全球化与后现代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页。
    ①Manfred B. Steger著:《全球化面面观》,丁光国译,译林出版社,2009年,第58页。
    ①转引自孙立平著:《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66页。
    ②“社会分层”的概念,参见李春玲、吕鹏著:《社会分层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页。
    ①参见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部分。
    ②张宛丽:《中间阶层的崛起与社会分层》,载于郑杭生主编:《中国社会结构变化趋势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57页。
    ③张宛丽:《中间阶层的崛起与社会分层》,载于郑杭生主编:《中国社会结构变化趋势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60-161页。
    ①李强著:《社会分层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第300页。
    ③刘创楚、杨庆堃著:《中国社会——从不变到巨变》,中文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0页。
    ④参见,王颖等著:《社会中间层:改革与中国的社团组织》,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第26页。
    ⑤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网站:“加强社会组织管理促进和谐社会建设”,http://mjj.mca.gov.cn/article/yjlw/200806/20080600017640.shtml。
    ⑥孙立平著:《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4页。
    ①尼尔·斯梅尔瑟:《经济社会学》,方明、折晓叶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178页。转引自王颖等著:《社会中间层:改革与中国的社团组织》,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第14页。
    ②李毅著、肖蕾译:《中国社会分层的结构与演变》,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页。
    ①金鸣娟著:《人类传播与社会发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第5页。
    ①康天意著:《文明的狂飙疾进时代》,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388页。
    ①张雷主编:《传播学通用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1页。
    ①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组编:《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198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51页。
    ②《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③“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状况白皮书”,参见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58705/59794/4187140.html
    ④《瞭望东方周刊》,2007年第6期,电子版参见http://qkzz.net/magazine/1672-5883/2007/06/1570047.htm
    ①此图参见王名、刘培峰等著:《民间组织通论》,时事出版社,2004年,第22页。
    ①参见周运清等著:《新编社会学大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05页。
    ②罗纳德·L·约翰斯通著:《社会中的宗教》,尹今黎、张蕾译,袁亚愚校,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29页。
    ③胡冶岩著:《行为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64页。
    ①陈村富著:《转型期的中国基督教:浙江基督教个案研究》,东方出版社,2005年,第73页。
    ②邱永辉执笔:《“中国基督教研究的再研究”报告》,载金泽、邱永辉主编:《中国宗教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204页。
    ③参看,高师宁:《当代中国民间信仰对基督教的影响》,载《浙江学刊》,2005年第2期。
    ④[美]罗德尼·斯达克、罗杰尔·芬克著:《信仰的法则》,杨凤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52页。
    ⑤戴康生、彭耀主编:《宗教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113页。
    ①戴康生、彭耀主编:《宗教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153-155。
    ②参见高师宁著:《新兴宗教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8页。参见,何光沪著:《月映万川——宗教、社会与人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536页。
    ①参见,[美]罗德尼.斯达克、罗杰尔.芬克著:《信仰的法则》,杨凤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37页。
    ②参见,杨凤岗撰,杨江华译:《中国宗教的三色市场》,载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③游斌、孙艳菲:《回归“大问题”意识:论现代社会与宗教——访美国著名宗教社会学家贝格尔》,载于《世界宗教文化》,2006年第4期。
    ④戴康生、彭耀主编:《宗教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200页。
    ①[美]罗德尼·斯达克、罗杰尔·芬克著:《信仰的法则》,杨凤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7页。
    ②李向平著:《佛教信仰与社会变迁》,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第49页。
    ③参见李向平著:《中国当代宗教的社会学诠释》,2006年,第25页。
    ④温金玉:《中国社会的剧变与近现代佛教的转型》,载觉醒主编:《佛教与现代化》(上),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78-79页。
    ①上海玉佛寺详细组织管理机制,参见李向平著:《佛教信仰与社会变迁》,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第71-73页。
    ①李向平著:《佛教信仰与社会变迁》,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第75-76页。
    ②“少林寺年收入1000万英镑”,参见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c/2006-02-20/09498253724s.shtml
    ③“少林寺托管昆明4座古寺20年释永信任方丈”,参见搜狐网:http://cul.sohu.com/20081215/n261211768_1.shtml
    ①陈村富著:《转型期的中国基督教:浙江基督教个案研究》,东方出版社,2005年,第49页。
    ②陈兵、邓子美著:《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11页。
    ①张新鹰:《星云大师与佛光山》,载《香港佛教》,1989年6月号。
    ①庄晓东主编:《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83页。
    ②梁家麟著:《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农村教会》,剑道神学院,1999年,第20页。 ②《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9页。
    ①以上几点是根据文件进行的总结,文章全文可参看,《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53-73页。
    ②《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77页。
    ①《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119页。
    ②《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147页。
    ③罗竹风主编:《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
    ④《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178页。
    ①《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253页。
    ②《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254-255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87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87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87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73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75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77页。
    ⑤《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80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88页。
    ①王作安著:《中国的宗教问题和宗教政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123-124页。
    ②刘澍主编:《国家·宗教·法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53页。
    ③刘澍主编:《国家·宗教·法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56-57页。
    ①帅峰、李建主编:《宗教事务条例释义》,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序言第5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4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86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706页。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025页。
    ④《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648页。
    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666页。
    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667页。
    ⑦《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4页。
    ①金泽著:《宗教人类学导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133-134页
    ②牟钟鉴:《民间宗教:保持多元通和宗教文化生态的基础》,载于《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2009年4月8日。
    ③梁家麟著:《中国教会的今日和明天》,建道神学院,2006年,129页。
    ①王明伦:《反洋教书文揭贴选》,齐鲁书社,1984年,第3页。转引自梁家麟著:《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农村教会》,剑道神学院,1999年,第223-224页。
    ②梁家麟著:《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农村教会》,剑道神学院,1999年,第216页。
    ①李亦园著:《李亦园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97-198页。
    ②梁家麟著:《中国教会的今日和明天》,建道神学院,2006年,103页。
    ③[美]罗德尼·斯达克、罗杰尔·芬克著:《信仰的法则》,杨凤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70页。
    ①[美]罗德尼·斯达克、罗杰尔·芬克著:《信仰的法则》,杨凤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98页。
    ②[美]罗德尼·斯达克、罗杰尔·芬克著:《信仰的法则》,杨凤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75页。
    ③[美]罗德尼·斯达克、罗杰尔·芬克著:《信仰的法则》,杨凤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38页。
    ④[美]罗德尼·斯达克、罗杰尔·芬克著译:《信仰的法则》,杨凤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39页。
    ①[美]罗德尼·斯达克、罗杰尔·芬克著:《信仰的法则》,杨凤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92页。
    ②《圣经》,马太福音28:19-20。
    ③相关内容参见,[美]罗德尼·斯达克、罗杰尔·芬克著:《信仰的法则》,杨凤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92页。
    ④桑耀华:《景颇族的鬼魂崇拜与祭祀》,载《云南民族民俗和宗教调查》,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221-222页。转引自张桥贵主编:《云南跨境民族宗教社会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77页。
    ①韩军学著:《基督教与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8页。
    ②郑志明著:《宗教组织的发展趋势》,大元书局出版,2005年,第6-7页。
    ③托马斯·哈定等著:《文化与进化》,韩建军、商戈令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0页。
    ①卓新平:《金融危机与宗教发展》,载金泽、邱永辉主编:《中国宗教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32页。
    ①刘泳斯:《文化佛教是弘扬人间佛教的有效途径》,载觉继、学愚主编:《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中华书局,2007年,第32页。
    ②江灿腾著:《新视野下的台湾近现代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94页。
    ③冯燕等编著:《非营利组织管理实务》,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第23-31页。 ①源自2009年8月笔者对A地民族宗教干部的访谈记录。
    ②邱永辉执笔:《“中国基督教研究的再研究”报告》,载金泽、邱永辉主编:《中国宗教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201页。
    ③详细内容参见,理净法师著:《佛教文化与佛教教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第319-320页。
    ④刘澎:《国家·宗教·法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第36页。
    ①江灿腾著:《新视野下的台湾近现代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86页。
    ②江灿腾著:《新视野下的台湾近现代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98页。
    ③江灿腾著:《新视野下的台湾近现代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94页。
    ①朱光磊主编:《现代政府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67页。
    ①牟钟鉴:《中国的社会主义者应当是温和的无神论者》,载《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2007年1月16日。
    ②“宗教管制”、“宗教松绑”的提法,参见张家麟著:《国家与宗教政策》,文景书局,中华民国九十四年,第4页。
    ①张践著:《民族—宗教关系的社会理论考察》,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254页。
    ②费孝通著:《费孝通文集》第14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第197页。
    ③[美]塞缪尔·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3页。
    ④[美]塞缪尔·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29-32页。
    ⑤[美]塞缪尔·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第129页。
    ①张践著:《民族—宗教关系的社会理论考察》,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90-121页。
    ②参见,张践著:《民族—宗教关系的社会理论考察》,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53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5页。
    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1年11月2日)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1年11月2日)。
    ②冯友兰:《西南联大纪念碑文》,1945年,碑址在北京大学校内。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54页。
    ②杜维明著:《对话与创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0页。
    ③李晓东著:《全球化与文化整合》,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9页。
    ①关于宗教间关系的分类,可参见[英]约翰·希克著:《理性与信仰:宗教多元论诸问题》,陈志平、王志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页;王志成著:《和平的渴望:当代宗教对话理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48页。
    ②以上四种模式,参阅,王志成著、段丽萍编:《走向第二轴心时代》,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58-59页。
    ①高宣扬著:《当代社会理论》(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21-1022页。
    ②范鹏:《建设现代宗教文明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载于《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1期,第1-7页。
    ③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