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绘画集团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岭南文化的大背景下,全面考察岭南绘画集团的特点和意义。通过对岭南绘画集团的研究,来了解岭南绘画集团在岭南美术形成独特的风格面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何种作用。
     本文研究的地域范围是岭南地区。由于历代行政区划的变动,现在提及岭南,特指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区,本文的研究范围就是这三省区的古代绘画集团,古代岭南经济文化发展的重心在两广,因此绘画艺术的活动又以两广为主要区域,其中广州与桂林两地为核心。
     集团,指为了共同的利益或目的而组织起来的团体。所谓绘画集团,指由画家和热爱绘画的社会人士所组成的团体,除了画家之外,主要还包括文人、官员、富商与道释。一般来说,绘画集团的组成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结社,具有明确的目的、宗旨与纲领;第二种是较为松散的团体,随意性强;第三种则是后人追认的。本文的研究包括以上三种。
     本文研究的时间范围主要是十八、十九世纪。岭南绘画集团的繁荣,集中在清中后期。这也是中国社会产生重大变革的历史时期。清政府由兴盛走向衰亡、鸦片战争的爆发、农民起义和民间反清组织运动此起彼伏、被迫与外国通商往来等等因素,使得岭南文化具有独特的地位,绘画的发展也不例外。
     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在岭南古代文人、画家留下的大量著述与诗文中,以及各种方志、史料、文献中,筛选出有关于绘画的部分,进行较全面的梳理,运用点面结合、纵横交织、历史辩证、文献考证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岭南古代绘画发展的概况和成就、岭南古代画家和画家群体以及岭南古代绘画理论这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来揭示岭南古代绘画发展的规律,把握岭南古代绘画与中原绘画的异同,岭南古代绘画对传统绘画的继承和发展,岭南古代绘画与当代绘画的联系,岭南古代绘画与西方绘画的联系,以及岭南古代绘画独特艺术风格形成的各方面原因。
     明清时期,是我国传统文人画发展的巅峰,传统文人画占据了画坛的主流。但是传统文人画到清中后期逐步走向没落,主要原因是仿古泥古、缺乏创新,但岭南绘画却能别开生面、独树一帜,不仅继承了中原绘画的优良传统,还因创新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生机勃勃的面貌。
     形成岭南绘画的独特风格与面貌的原因有很多。岭南自然资源的丰富多彩是岭南画家创作的源泉,温润的神山秀水孕育了一批杰出的画家,岭南绘画集团的成员彼此之间关系密切,互相交游往来,频繁举行各种书画雅集,这些活动方式多样,常把书画与诗词的创作相结合,把书画的收藏、鉴赏与学习相结合。在这些活动中,艺术家们共同观摩鉴赏书画,共同创作实践,在相互的切磋、‘交流中促进了画技的进步、艺术修养的提高以及艺术视野的开阔。他们创作出许多具有岭南特色的优秀作品,展现出岭南绘画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关注现实、形神兼备、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这些成就离不开画家们的努力,也离不开热爱绘画艺术的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与支持,离不开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岭南绘画集团中的成员皆为富有才华的名流才俊,他们之间的交往不仅使个人的艺术修养得到了提高,还促进了当地画家整体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不同区域之间文化艺术的交流和传播,对岭南绘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的研究内容总的来说,是综合研究、全面考察古代岭南绘画集团的形成发展和绘画集团成员的艺术贡献。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追溯源流,对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个案研究,考察其家世、生平、思想、交游、著述等情况,分析其艺术理想与主张、艺术作品的特色和影响、艺术师承和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时代特点、社会思潮对其创作的影响。
     关于岭南古代绘画集团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尚属空白。历史上研究岭南古代绘画的著述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对单个画家的研究,除了对某些有家族关系和师承关系的绘画团体有简单交代之外,大多数画家只有寥寥数语,对于彼此间的联系更是很少涉及。这些成果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但也存在叙述内容简单化、研究范围粗浅化的问题。
     本论文的创新点有三:
     1、将岭南绘画集团放在历史环境下进行全面系统地考察,分析归纳岭南绘画集团的特点和意义,从而揭示古代岭南绘画发展的规律。
     2、对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作全面深入地研究,分析其艺术理论、艺术作品、艺术风格,总结归纳艺术家各方面的成就对岭南绘画发展的影响。
     3、对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社会之间的各种联系进行梳理,总结归纳出艺术家之间的联系对促进艺术家个人的艺术水平和提高艺术修养的作用,进而以点带面,总结出岭南绘画集团对岭南绘画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对于研究岭南绘画发展来说,本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完善人们对岭南古代绘画和相关问题的认识,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并具有可持续性。这一历史时期意义重大,如没有此阶段的孕育、积累和发展,也就没有后来岭南画派的形成与丰硕的成果。
By studying the Lingnan School of Painting, this paper aims at understanding the role it played 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art of Lingnan.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Lingnan region, referring in particular to provinces of Guangdong, Guangxi and Hainan, with Guangzhou and Guilin as the core areas for painting activities.
     The so-called School of Painting refers to a group of people formed by painters and those who are passionate about painting in society, including literary intellectuals, officials, wealthy merchants, as well as Buddhist monks and Taoist priests.
     The study mainly concerns the eighteenth century and the nineteenth century, which witnessed revolutionary changes in Chinese society. A variety of reasons ensured the unique position of Lingnan culture, and painting is no exception.
     The research method in this thesis includes screening for the part related to Lingnan ancient paintings from ancient writings, poetry and various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then conducting an in-depth research of Lingnan paintings from three aspects-general introduction and achievements, painters and artist groups, and painting theories.
     Due to the lack of innovation, traditional literati paintings gradually decline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However, Lingnan painting not only inherited the tradition of literati paintings but also showed a unique style and vitality for many reasons. Abundant natural resources were the source of the artists, the sacred mountains and rivers gave birth to a large number of outstanding artists. They frequently held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gatherings, and creatively combined the production of painting, calligraphy and poetry as well as combining painting collection, appreciation and learning, thus resulting in a great variety of excellent works, which displayed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Lingnan painting, like tolerance, diversity, absorption, care for reality, and innovation. These achievements could not have been made without the efforts of artists and the support of the community that loved painting, and were also inseparable from the communication and blending of different cultures. These celebrities and talents have made an indelibl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Lingnan Art.
     Till now, there has been no research on the ancient Lingnan School of Painting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Historically, there were only limited writings and studies on ancient Lingnan paintings, mainly focusing on the study of individual painters. These results provide valuable clues for researches of later generations, but they are dogged by the simplicity and superficiality in the studies.
     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is threefold:
     1. It conducts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study on Lingnan School of Painting, revealing the law of development of ancient Lingnan paintings.
     2. It carries out a full, in-depth study on representative figures, analyzing their art theories, works, styles, and their impa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Lingnan Art.
     3. It intends to sort out the contacts among people, between people and society, so as to examine the role of these linkages in improving painters'artistic culture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Lingnan Art.
     The subject has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theoretical and-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research on Lingnan Art. If it wasn't this stage of gestation, accumul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re would be no such fruitful achievements of the Lingnan School of Painting afterwards.
引文
1 清 陈文述《颐道堂集》诗选卷二十八清嘉庆十二年刻道光增修本
    2 清 梁章钜《楹联丛话》卷七清道光二十年桂林署斋刻本
    3 清 蒋宝龄《墨林今话》卷十五,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艺林类9》,台湾明文书局印行,1985.
    4 清 张维屏《花甲闲谈》卷十五清道光富文斋刻本
    5 清 梁章钜《楹联丛话》卷七清道光二十年桂林署斋刻本
    1 清陶澍《陶文毅公全集》卷五十四诗集清道光刻本
    2 清蒋宝龄《墨林今话》卷十五,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从刊·艺林类9》,台湾明文书局印行,1985.
    3 清 袁枚《随园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第355页
    4 清 汤贻汾《琴隐园诗集》卷三十二 清同治十三年曹士虎刻本
    1 清 蒋宝龄《墨林今话》卷十五,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艺林类9》,台湾明文书局印行,1985.
    2 清 汤贻汾《琴隐园诗集》卷七清同治十三年曹士虎刻本
    1 清 汤贻汾《琴隐园诗集》卷三十二 清同治十三年曹士虎刻本
    2 清 吴荣光《石云山人集》诗集卷八 西曹诗存 清道光二十一年吴氏筠清馆刻本
    1 清 蒋宝龄《墨林今话》卷十五,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艺林类9》,台湾明文书局印行,1985.
    2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卷四十古迹志一,括号中为注,原有,指材料出处,后同
    1 清 汤贻汾《琴隐园诗集》卷八清同治十三年曹士虎刻本
    2 清 汤贻汾《琴隐园诗集》卷二十四清同治十三年曹士虎刻本
    3 清 汤贻汾《琴隐园诗集》卷三十二清同治十三年曹士虎刻本
    1 民国 王国维《人间词话》,见《王国维文集》第一卷,142页,姚淦铭王燕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2 清 吴嵩梁《香苏山馆诗集》今体诗钞卷十三清木犀轩刻本
    3 清 曾燠《赏雨茅屋诗集》卷十一清嘉庆刻增修本
    1 清 丁绍仪《国朝词综补》卷二十六清光绪刻前五十八卷本
    2 民国 闵尔昌《碑传集补》碑传集补卷四十八 民国十二年刊本
    1 清 陈用光《太乙舟诗集》卷十二清咸丰四年孝友堂刻本
    2 清 蒋宝龄《墨林今话》卷十五,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从刊·艺林类9》,台湾明文书局印行,1985.
    1 清陈用光《太乙舟诗集》卷十二 清咸丰四年孝友堂刻本
    1 民国 王国维《人间词话》,见《王国维文集》第一卷,142页,姚淦铭王燕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1 清 汤贻汾《琴隐园诗集》卷十清同治十三年曹士虎刻本
    2 清 汤贻汾《琴隐园诗集》卷三十二清同治十三年曹士虎刻本
    1 清 庞元济《虚斋名画録》卷十五 清宣统乌程庞氏上海刻本
    2 宋 郭熙《林泉高致集》明刻百川学海本
    1 李宗涵,一说秉绶了,号小芸;李宗溎,一说秉铨子,字汇川;李慧,一说字小香。本文从《粤西画识》之说。
    2 民国孙濌《粤西画识》,1966年手抄本,现藏广西区图书馆。本文所引《粤西画识》皆出此本。
    3 见蒋宝龄《墨林今话》卷十八.清代传记丛刊.周骏富编.台北:明文书局,1985;莫固《桂林画录》己丑年九月印于桂林市文献委员会.民国28年(1939)抄本.现藏于广西区图书馆,本文所引《桂林画录》皆出此本。
    4 李宪乔一节参见:《清史列传》卷72.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卷44.皆出自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台北:明文书局,1985.
    1 见《桂林画录》。
    2 朱依真一节参见:周永忠.“粤西诗冠”朱依真简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2:71-72.吕立忠.靖藩后裔诗书继世百年望族文星灿烂——清代临桂朱氏书香家族[J].河池学院报.2008,01:46-47.
    3 参见《粤西画识》,以及:邓颖芝.东莞可园主人——张敬修[J].岭南文史,2006,04:32-34.
    1 刘兴.永福县志.转引自:叶冰,李琼严.清代桂林文化世家及其家庭教育[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3,02:9.
    2 《粤西画识》为:字介亭
    3 障了,绘有图画或书法的屏风
    4 清 王拯《龙壁山房诗草》卷五己未集诗清同治桂林杨博文堂刻本
    1 吕月沧、龙翰臣题诗原文见《桂林画录》。
    2 刘汉忠《清代文人墨痕录五笔》一文中记李熙垣于道光十七年(1837)夏,应其弟李孔淳之邀北游,自桂林至武昌,舟行数千里。
    3 曾冉波,吕立忠. 《清代桂林文化世家之著述初探》[J].广西地方志,2003,03:43-54.
    1 刘汉忠.清代文人墨痕录五笔[J].广西文史,2011,4:70.
    1 李熙垣《江行图》概况和拍卖品参见:刘汉忠.清代文人墨痕录五笔[J].广西文史,2011.4:70-71.
    2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馆藏珍品.书画作品[EB/OL].[2012-10-09].http://www.gll-gx.org.cn/test/treasure_shzp.asp.
    3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馆藏珍品.书画作品[EB/OL].[2012-10-09].http://www.gll-gx.org.cn/test/treasure_shzp.asp.
    4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馆藏珍品.书画作品[EB/OL].[2012-10-09].http://www.gll-gx.org.cn/test/treasure_shzp.asp.
    1 李吉寿墓碑文、孙沄《桐江访友图》记、杨翰《褒遗堂诗草》之《桐江四望图,为李次星同年作》原文皆转引自:刘汉忠.清代文人墨痕录五笔[J].广西文史,2011,4:72-73.
    2 清 秦祖永《桐阴论画三编》下卷清光绪八年刻朱墨套印本
    1 蒋将.题画诗的史料价值——以敝斋皮藏的李吉寿、李鱓画作为例[J].新学术,2007,04:44.
    2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馆藏珍品.书画作品[EB/OL].[2012-10-09].http://www.gll-gx.org.cn/test/treasure shzp.asp.
    3 叶冰,李琼严.清代桂林文化世家及其家庭教育[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3,02:9.
    1 《桂林画录》记李洵为李熙垣从子,字展之;《粤西画识》记李洵为李熙垣孙,字路周。
    2 《桂林画录》记李翰华字佑卿。
    3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馆藏珍品.书画作品[EB/OL].[2012-10-09].http://www.gll-gx.org.cn/test/treasure_shzp.asp.
    4 见《桂林画录》。
    5 罗瑛.《芙蓉池馆诗草》校注[D].南宁: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2.
    6 《粤西画识》为道光.
    7 罗瑛.《芙蓉蓉池馆诗草》校注[D].南宁: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2.
    8 罗辰书斋名为芙蓉池馆,虎头是顾恺之.
    9 罗瑛,袁芸.浅谈罗辰《桂林山水图》配画诗的艺术美[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S3:98.
    1 罗瑛.《芙蓉池馆诗草》校注[D].南宁:广西大学,2001:113-123.
    2 转引自:罗瑛.《芙蓉池馆诗草》校注[Dl.南宁:广西大学,2001:3.
    3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馆藏珍品.书画作品[EB/OL].[2012-10-09].http://www.gll-gx.org.cn/test/treasure shzp.asp.
    4 罗瑛.《芙蓉池馆诗草》校注[D].南宁:广西大学,2001:3.
    5 见《粤西画识》。
    1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四十 古迹志一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2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四十 古迹志一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1 清 彭蕴璨《历代画史汇传》卷二画史门清道光刻本
    1 清 张鸣珂《寒松阁谈艺琐录》卷三清宣统上海聚珍信宋印书局本
    2 清 汪兆镛《岭南画征略》卷十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从刊·艺林类18》台湾明文书局印行1985
    3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三十二艺文志五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1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四十古迹志一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2 清 史澄《(光绪)广州府志》广州府志卷一百三十一列传二十清光绪五年刊本
    1 清 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卷五十六清道光十年刻本
    2 清 陈澧《(光绪)香山县志》卷十五列传清光绪刻本
    1 清 汪兆铺《岭南画征略》卷十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艺林类18》 台湾明文书局印行1985
    2 清 汪兆镛《岭南画征略》卷十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艺林类18》 台湾明文书局印行1985
    1 清 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五清光绪十九年姚虞卿刻本
    1 清 法式善《存素堂诗初集録存》卷二十一清嘉庆十二年王墉刻本
    2 清 法式善《存素堂诗初集録存》卷二十四清嘉庆十二年王墉刻本
    1 清 汤贻汾《琴隐园诗集》卷三十二清同治十三年曹士虎刻本
    2 清 汤贻汾《琴隐园诗集》卷三十六清同治十三年曹士虎刻本
    1 清 彭蕴璨《历代画史汇传》卷五十一 清道光刻本
    2 清 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日考》卷三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从刊·艺林类10》台湾明文书局印行1985
    3 清 蒋宝龄《墨林今话》卷十五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从刊·艺林类9》 台湾明文书局印行1985
    1 清 葛嗣浵《爱日吟庐书画续录》卷五 民国二年葛氏刻本
    1 明 朱谋垔《画史会要》卷四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16册第547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 明 王世贞《弇州续稿》卷一百七十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84册第45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 明 汪砢玉《珊瑚网》卷四十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18册第86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 明 高濂《遵生八笺》雅尚斋遵生八笺卷十五燕闲清赏笺中卷明万历刻本
    5 清 汪兆镛《岭南画征略》卷十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从刊·艺林类18》 台湾明文书局印行1985
    1 清 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卷三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从刊·艺林类11》 台湾明文书局印行1985
    1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四十 古迹志一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1 清 戴肇辰《(光绪)广州府志》广州府志卷一百二十九清光绪五年刊本
    2 清 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卷五十一 清道光十年刻本
    3 钟启韶住万松园南溪别墅和伍崇曜命名“听钟楼”载于:黄任恒,《番禺河南小志》,收入何耀光《至乐楼从书》第三十六,1945年,第297页和第272页,转引自:庄素娥,《艺术家与富绅——从高剑父和伍德彝的关系谈起》,美术学报,2012年01期,第30页。
    1 唐 房玄龄《晋书》卷九十 列传第六十 良吏 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1 清戴肇辰《(光绪)广州府志》广州府志卷一百二十八 清光绪五年刊本
    1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二十五 人物志八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1 清震钧《国朝书人辑略》卷八清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1 清 彭蕴璨《历代画史汇传》卷二十六,清道光刻本
    1 清 郭摩《灵芬馆诗话》诗话卷七清嘉庆二十一年刻二十三年增修本
    2 清 黄叔璥《国朝御史题名》清光绪刻本
    3 清 周春《耄余诗话》卷三清钞本
    4 清 江峰青《(光绪)重修嘉善县志》重修嘉善县志卷十五清光绪十八年刊本
    1 清戴肇辰《(光绪)广州府志》广州府志卷一百二十九 列传十八清光绪五年刊本
    2 清戴肇辰《(光绪)广州府志》广州府志卷一百三十一 列传二十 清光绪五年刊本
    1 清 戴肇辰《(光绪)广州府志》广州府志卷一百三十三列传二十二清光绪五年刊本
    2 清 林星章《(道光)新会县志》新会县志卷十一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
    1 清 刘彬华《岭南群雅》清嘉庆十八年玉壸山房刻本
    2 清 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卷五十一清道光十年刻本
    3 民国 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一百八 民国退耕堂刻本
    1 清郭汝诚《(咸丰)顺德县志》顺德县志卷二十七 清咸丰刊本,本节引县志材料皆出此本。
    2 清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二编》卷六十三 清道光二十二年刻本,本节引张维屏所言皆出此本。
    1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四十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2 清 任果《(乾隆)番禺县志》番禺县志卷之十五清内府本
    1 清 戴肇辰《(光绪)广州府志》广州府志卷一百三十 清光绪五年刊本
    2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三十 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3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三十一 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4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四十 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1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四十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2 清 李福泰《(同治)番禺县志》番禺县志卷四十五清同治十年刊本
    阮元《(道光)广东通志》广东通志卷二百八十七清道光二年刻本
    1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二十五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1 清 戴肇辰《(光绪)广州府志》广州府志卷一百三十三 清光绪五年刊本
    2 清 戴肇辰《(光绪)广州府志》广州府志卷一百四十七 清光绪五年刊本
    1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三十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2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四十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1 清 史澄《(光绪)广州府志》卷一百三十一列传二十 清光绪五年刊本
    1 清 桂文灿《经学博采绿》卷四 民国刻敬跻堂从书本
    1 清 曾钊《面城楼集钞》卷四 清光绪十二年刻学海堂从刻本
    1 清 曾燠《赏雨茅屋诗集》卷九清嘉庆刻增修本
    1 清 刘开《刘孟涂集》后集卷十一清道光六年姚氏檗山草堂刻本
    2 清 曾燠《赏雨茅屋诗集》卷十五清嘉庆刻增修本
    1 清 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卷五十一清道光十年刻本
    1 清 黄宅中《(道光)大定府志》大定府志卷之三十一内篇主清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2 清 许应鑅《(光绪)抚州府志》抚州府志卷六十 清光绪二年刊本
    3 清 曾园藩《(光绪)江西通志》江西通志卷一百五十四清光绪七年刻本
    1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四十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1 清 林昌彝《衣讔山房诗集》卷八清同治二年广州刻本
    2 清张维屏《松心诗录》卷十清咸丰四年赵惟濂羊城刻本
    1 清 谭莹《乐志堂文集》续集卷一清咸丰十年吏隐园刻本
    1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三十九金石志七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1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三十九 金石志七 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2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三十九 金石志七 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1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三十九金石志七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1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三十九金石志七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2 清 汪兆镛《岭南画征略》卷十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从刊·艺林类18》台湾明文书局印行1985
    3 清 陈澧《(光绪)香山县志》卷二十一艺文清光绪刻本
    1 清 张维屏《松心诗录》卷十 清咸丰四年赵惟濂羊城刻本
    2 清 汪兆镛《岭南画征略》卷十 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从刊·艺林类18》台湾明文书局印行1985
    1 清 陈澧《(光绪)香山县志》卷十一选举表清光绪刻本
    2 清 欧樾华《(同治)韶州府志》卷五职官表清同治刊本
    3 清 陈澧《(光绪)香山县志》卷十一选举表清光绪刻本
    4 清 黄钟骏《畴人传四编》卷八清光绪留有余斋丛书本
    1 清 史澄《(光绪)广州府志》卷一百二十九列传十八清光绪五年刊本
    1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三十九 金石志七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2 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四 清光绪刻本
    1 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四 清光绪刻本
    1 清 邱炜萲《五百石洞天挥尘》卷十 清光绪二十五年邱氏粤垣刻本
    2 清 陈澧《(光绪)香山县志》卷二十列传清光绪刻本
    1 清 邱炜萲《五百石洞天挥尘》卷十清光绪二十五年邱氏粤垣刻本
    2 清 彭君谷《(同治)新会县续志》新会县志续卷五清同治九年刻本
    3 清 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二十五清同治刻本
    1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四十三 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2 清 邱炜萲《五百石洞天挥尘》卷十 清光绪二十五年邱氏粤垣刻本
    1 清 张鸣珂《寒松阁谈艺琐录》卷五清宣统上海聚珍信宋印书局本
    2 清 彭蕴璨《历代画史汇传》卷二画史门清道光刻本
    3 民国 赵尔巽《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三民国十七年清史馆本
    5 清 孙雄《道咸同光四朝诗史》乙集卷二清宣统二年刻本
    1 清 谭莹《乐志堂文集》续集卷一清咸丰十年吏隐园刻本
    1 清 熊景星《吉羊溪馆诗钞》卷二,清同治五年刻本
    1 清 戴肇辰《(光绪)广州府志》广州府志卷一百三十九清光绪五年刊本
    2 清 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二编》卷六十二清道光二十二年刻本
    3 清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二编》卷六十二清道光二十二年刻本
    1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四十一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2 清 吴仰贤《小匏庵诗话》卷六清光绪刻本
    3 清 张鸣珂《寒松阁谈艺琐录》卷五清宣统上海聚珍信宋印书局本
    1 清 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二编》卷六十二清道光二十二年刻本
    2 清 张维屏《松心诗录》卷十 清咸丰四年赵惟濂羊城刻本
    1 清李福泰《(同治)番禺县志》番禺县志卷四十七清同治十年刊本
    2 清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三十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3 清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三十一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1 参见:谭莹《乐志堂文集》续集卷二《郑小谷藏顾亭林墨迹书后》,清咸丰十年吏隐园刻本。陈澧《东塾集》卷四《顾亭林手钞曲江集湛甘泉邱琼山两序跋》,清光绪十八年菊坡精舍刻本,此二文叙述了郑献甫收藏顾亭林书法一事。
    2 参见:陈澧《东塾集》卷五,清光绪十八年菊坡精舍刻本。
    1 以上详见陈其锟《岳雪楼书画录叙》,载孔广陶《岳雪楼书画录》卷一,清咸丰十一年刻本。以下所录郑献甫等题跋文字,均出自孔广陶《岳雪楼书画录》。
    2 宋刘道醇《宋朝名画评》卷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12册第46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 关于黄庭坚这首诗,流传后世有误作沈周诗的情况。沈周画过一幅仿巨然画意的雪景长卷,画风雄肆浑厚,沈周对此图感到非常满意,打算把这幅图和字送给老朋友吴匏翁,恰好黄庭坚此诗很符合他的画意,于是他把诗用大字写在画后,并仿黄庭坚的落款。在流传的过程中,后人误以为是沈周的诗,并被收录入《石田诗选》。此事在《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八十七中《明沈周雪景长卷》中记载,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22册,第693至69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 宋 刘道醇《宋朝名画评》,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12册第454、465、47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 宋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 明津逮秘书本
    1 宋邓椿《画继》卷二 明津逮秘书本
    1 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二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第672页。
    1 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从刊》续编第二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第2440页。
    2 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从刊》续编第二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第2925页。
    3 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从刊》续编第二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第903页。
    1 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二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第490页。
    1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二十 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2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二十五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3 清 邱炜萲《五百石洞天挥尘》卷三清光绪二十五年邱氏粤垣刻本
    1 民国 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一百三十七民国退耕堂刻本
    2 清 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钞》卷十民国本
    1 清 汪兆镛《岭南画征略》卷八,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从刊·艺林类18》台湾明文书局印行1985
    1 清 汪兆铺《岭南画征略》卷八,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从刊·艺林类18》台湾明文书局印行1985
    1 清 谭莹《乐志堂文集》续集卷一清咸丰十年吏隐园刻本
    2 清康熙《日讲四书解义》卷十一论语下之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08册第294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出版
    1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二十 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1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二十 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2 清 冯询《子良诗存》卷十五清刻本
    1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禹县续志卷二十 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2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二十 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3 清邱炜萲《五百石洞天挥尘》卷三清光绪二十五年邱氏粤垣刻本
    1 清 张鸣珂《寒松阁谈艺琐录》卷二清宣统上海聚珍信宋印书局本
    2 清 邱炜萲《五百石洞天挥尘》卷三清光绪二十五年邱氏粤垣刻本
    3 民国 杨钟羲《雪桥诗话》雪桥诗话续集卷一民国求恕斋丛书本
    1 清 邱炜萲《五百石洞天挥尘》卷三清光绪二十五年邱氏粤垣刻本
    2 清 林直《壮怀堂诗》三集卷十北征集一 清光绪三十一年羊城刻本
    1 清 金武祥《粟香随笔》粟香随笔卷三清光绪刻本
    2 清 冯询《了良诗存》卷十九清刻本
    3 清 邱炜萲《五百石洞天挥尘》卷三清光绪二十五年邱氏粤垣刻本
    1 清 陈璞《尺冈草堂遗集》卷一清光绪十五年刻本
    1 清 陈澧《东塾集》卷三清光绪十八年菊坡精舍刻本
    2 清 左宗棠《左文襄公奏疏》初编卷二十六清刻本
    1 清 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二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72页。
    2 清 方浚颐《二知轩诗续钞》卷二清同治刻本
    3 清 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二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74页。
    4 郭 嵩焘《郭嵩焘日记》第四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54页。
    1 清 陈三立《散原精舍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30-31
    2 清 罗汝怀《绿漪草堂集》诗集卷十一清光绪九年罗式常刻本
    1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二十五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1 民国 周之贞《(民国)顺德县志》顺德县志卷二十四 民国十八年刻本
    2 民国 杨锤羲《雪桥诗话》雪桥诗话三集卷十二 民国求恕斋从书本
    3 清 史澄《(光绪)广州府志》卷一百二十九列传十八清光绪五年刊本
    1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十九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1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四十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2 清 李福泰《(同治)番禺县志》番禺县志卷二十六清同治十年刊本
    3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二十一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1 清 陈澧《东塾集》卷六清光绪十八年菊坡精舍刻本
    2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二十一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1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二十一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1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二十一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2 清 史澄《(光绪)广州府志》卷一百二十九列传十八清光绪五年刊本
    3 清 黄叔磁《国朝御史题名》清光绪刻本
    4 参见:吴昌绶《定盦先生年谱》清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5 清 鄭藀《(宣统)南海县志》南海县志卷十九、卷二十六,清宣统二年刊本
    6 民国 赵尔巽《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九民国十七年清史馆本
    1 清 史澄《(光绪)广州府志》卷五十八选举表二十七清光绪五年刊本
    2 清 陈澧《东塾集》卷三清光绪十八年菊坡精舍刻本
    3 清 陈澧《东塾集》卷五清光绪十八年菊坡精舍刻本
    4 清 方浚颐《梦园书画录》卷十三清光绪刻本
    1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二十五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2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二十五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1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二十五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2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二十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1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二十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2 民国 凌鹤书《(民国)续番禺县志》 民国钞本
    3 清 史澄《(光绪)广州府志》卷一百三十一列传二十清光绪五年刊本
    1 清 陈璞《尺冈草堂遗集》卷四 清光绪十五年刻本
    2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二十 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1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十九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1 清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十九 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2 参见:清 史澄《(光绪)广州府志》卷一百三十三列传二十二清光绪五年刊本
    3 清 陈澧《忆江南馆词》民国三年汪氏微尚斋刻本
    4 清 丁绍仪《国朝词综补》卷三十八清光绪刻前五十八卷本
    1 清 戴肇辰《(光绪)广州府志》广州府志卷八十四清光绪五年刊本
    2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四十一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1 民国 凌鹤书《(民国)续番禺县志》民国钞本
    2 清 阮元《(道光)广东通志》广东通志二百五十八清道光二年刻本
    1 清 阮元《(道光)广东通志》广东通志二百五十八 清道光二年刻本
    2 民国 赵尔巽《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五 民国十七年清史馆本
    1 清 蒋宝龄《墨林今话》卷八,周骏富编《清代传记从刊》,台北明文书局,1985
    2 清史澄《(光绪)广州府志》卷一百三十一列传二十 清光绪五年刊本
    3 清陶梁《国朝畿辅诗传》卷三十九清道光十九年红豆树馆刻本,本节引文如无另注出处,皆出此本。
    1 清 震钧《国朝书人辑略》卷五清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1 清 李福泰《(同治)番禺县志》番禺县志卷四十六清同治十年刊本
    2 民国 蓝荣熙《(民国)阳春县志》阳春县志卷之十 民国三十八年铅印本
    1 关于谭敬昭生平以及评价皆参见蓝荣熙《(民国)阳春县志》
    2 清 刘彬华《岭南群雅》清嘉庆十八年玉壸山房刻本
    3 清 黄钊《读白华草堂诗二集》卷六清道光十九年刻本
    1 清 李福泰《(同治)番禺县志》番禺县志卷四十七 清同治十年刊本
    2 清 程恩洋《程侍郎遗集》卷四清粤雅堂从书本
    3 清 戴肇辰《(光绪)广州府志》广州府志卷一百二十九清光绪五年刊本
    1 参见:清陈其锟《岳雪楼书画录叙》,载清孔广陶《岳雪楼书画録》卷一,清咸丰十一年刻本。
    2 清 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二编》卷六十一清道光二十二年刻本
    3 清 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二编》卷六十一清道光二十二年刻本
    1 民国 厉式金《(民国)香山县志续编》香山县志卷十一民国九年刊本
    2 清 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二编》卷六十一清道光二十二年刻本
    3 清 林直《壮懷堂诗初稿》卷五清咸丰六年福州刻本
    1 参见:清薛绍元《(光绪)台湾通志》台湾通志清原稿本
    2 清 蒋启勋《(同治)续纂江宁府志》卷十四之十上 上元秦际唐分纂清光绪六年刊本
    3 清 蒋宝龄《墨林今话》卷十五清代传记从刊明文书局1985出版。此节所摘《墨林今话》句皆同此。
    4 清 史澄《(光绪)广州府志》卷三十一职官表十五清光绪五年刊本
    1 清 秦祖永《桐阴论画》附录 清同治三年刻朱墨套印本
    1 清 蒋启勋《(同治)续纂江宁府志》卷十四之十上 上元秦际唐分纂 清光绪六年刊本
    1 清 汤贻汾《琴隐园诗集》卷八清同治十三年曹士虎刻本
    2 清 汤贻汾《琴隐园诗集》卷二十四清同治十三年曹士虎刻本
    3 清 汤贻汾《琴隐园诗集》卷七清同治十三年曹士虎刻本
    4 清 汤贻汾《琴隐园诗集》卷三十二七十感旧
    5 清 汤贻汾《琴隐园诗集》卷十清同治十三年曹士虎刻本
    1 清 吴宜燮《(乾隆)龙溪县志》规制清乾隆二十七年刻本,此节所引县志材料皆出此本。
    2 清 屠英《(道光)肇庆府志》肇庆府志卷十三 清光绪二年重刊本
    3 清阮元《(道光)广东通志》广东通志卷五十三 清道光二年刻本
    4 清阮元《(道光)广东通志》广东通志卷四十五 清道光二年刻本
    5 清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二编》卷三十九 清道光二十二年刻本,此节所引《国朝诗人征略二编》材料皆出此本。
    1 清 曾燠《赏雨茅屋诗集》卷十二清嘉庆刻增修本
    2 清 汤贻汾《琴隐园诗集》卷八清同治十三年曹士虎刻本
    1 清 朱筠《笥河诗集》卷十二甲午 清嘉庆九年朱珪椒华吟舫刻本
    2 清 吴嵩梁《香苏山馆诗集》今体诗钞卷十三清木犀轩刻本
    1 清吴嵩梁《香苏山馆诗集》古体诗钞卷十四 清木犀轩刻本
    2 清翁方纲《复初斋诗集》卷十五秘阁集一清刻本
    3 清赵希璜《四百三十二峰草堂诗钞》卷二清乾隆五十八年安阳县署刻增修本
    1 清 汗兆镛《岭南画征略》卷六,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从刊·艺林类18》台湾明文书局印行1985
    2 清 邱炜萲《五百石洞天挥尘》卷一清光绪二十五年邱氏粤坦刻本
    1 清 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卷五十六清道光十年刻本
    2 清 戴肇辰《(光绪)广州府志》广州府志卷九十六清光绪五年刊本
    3 清 伊秉绶《留春草堂诗钞》卷五清嘉庆十九年秋水园刻本
    1 清 张维屏《花甲闲谈》卷五清道光富文斋刻本
    2 清 伊秉绶《留春草堂诗钞》卷三清嘉庆十九年秋水园刻本
    3 清 伊秉绶《留备草堂诗钞》卷四 清嘉庆十九年秋水园刻本
    1 清吴荣光《石云山人集》文集卷四清道光二十一年吴氏筠清馆刻本
    2 清吴荣光《石云山人集》诗集卷十五京国八邮草清道光二十一年吴氏筠清馆刻本
    1 清 吴荣光《石云山人集》诗集卷五观象研斋集清道光二十一年吴氏筠清馆刻本
    2 清 史澄《(光绪)广州府志》卷九十二艺文略三清光绪五年刊本
    3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二十七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1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三十七 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2 清 田明曜《(光绪)香山县志》香山县志卷二十一清光绪刻本
    1 清 汤贻汾《琴隐园诗集》卷三十二清同治十三年曹士虎刻本
    2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二十七 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3 清 黄培芳《香石诗话》卷四 清嘉庆十五年岭海楼刻嘉庆十六年重校本
    4 清 曾燠《赏雨茅屋诗集》卷十三清嘉庆刻增修本
    5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二十七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1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四十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2 清 王定安《两淮盐法志》卷一百三十八职官门清光绪三十一年刻本
    1 民国 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一百四十五民国退耕堂刻本
    2 清 方浚颐《二知轩诗续钞》卷二清同治刻本
    3 清 方浚颐《二知轩诗续钞》卷二清同治刻本
    1 清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一清同治十年吉心堂刻本
    2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三十一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1 清 沈秉成《(光绪)广西通志辑要》广西通志辑要卷五清光绪十七年刊本
    1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馆藏珍品.书画作品[EB/OL].[2012-10-09].http://www.gll-gx.org.cn/test/treasure shzp.asp.
    2 王拯书画作品内容参见: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王拯图记》[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
    3 清 王拯《龙壁山房文集》卷四 清光绪七年陈宝箴刻本本节引用《赠画者王友珊序》材料皆出此本
    1 宋 苏轼《苏文忠公全集》东坡续集卷十二 明成化本
    1 清 王拯《龙壁山房诗草》卷一己未集清同治桂林杨博文堂刻本
    2 清 王拯《龙壁山房诗草》卷五己未集诗清同治桂林杨博文堂刻本
    1 清 王拯《龙壁山房文集》卷五清光绪七年陈宝箴刻本
    2 清 王拯《龙壁山房文集》卷一,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45辑第37页。
    1 清 王拯《龙壁山房文集》卷五清光绪七年陈宝箴刻本
    2 陈鑅,字桂舫,又字谷孙,号丹崖,桂林人。道光十七年(1837)与王拯同举。
    1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二十民国二十年重印本,此节引用材料皆为此本。
    1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二十一民国二十年重印本,此节所引县志材料皆出此本。
    1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四十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2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二十四 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3 汪兆镛 岭南画征略卷九,清代传记从刊·艺林类18,台湾明文书局1985。此节所引《岭南画征略》材料皆出此本。
    4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二十四 民国二十年重印本,此节所引县志材料皆出此本。
    1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二十二 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1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二十四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2 见《粤西画识》:阳元晖,字小初,桂林人,善花岛,学居楳生先生。
    1 居巢一节参见:朱万章.居巢及其绘画风格[J].收藏家,2003,06:16-21.
    1 撞水、掩粉,是由二居创立,在底色未十时用水、墨或色、粉注入,因水、墨、色、粉之间相互排挤、渗透而产生变化,十后形成画面丰富的层次和不同肌理,用以表现花叶等物阴阳凹凸的变化和自然的质感的一种国画技法。
    2 朱万章.近代岭南花鸟画翘楚——居廉[J].书画艺术,2010,04:61.
    3 朱万章.近代岭南花鸟画翘楚——居廉[J].书画艺术,2010,04:63-64.
    4 居廉一节参见:陈少丰.关于画家居廉的初步认识[J].美术学报,2004,01:46-48.朱万章.居廉艺术活动年表[J].中国书画,2009,02:52-53.
    1 清 郑藀《(宣统)南海县志》南海县志卷二十一清宣统二年刊本,本节所引县志材料皆出此。
    2 清 汗兆铺《岭南画征略》卷十,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从刊·艺林类18》台湾明文书局印行1985。本节所引《岭南画征略》材料皆出此。
    1 清 汪兆镛《岭南画征略》卷十,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从刊·艺林类18》台湾明文书局印行1985
    2 清 张维屏《松心诗录》卷十清咸丰四年赵惟濂羊城刻本
    3 清彭蕴璨《历代画史汇传》卷三十三清道光刻本
    4 民国石国柱《(民国)歙县志》歙县志卷十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
    5 清 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五清光绪十九年姚虞卿刻本
    1 清蓝鼎元《鹿洲初集》卷十。见: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从刊》第41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出版,第739至742页。
    2 清 王士祯《广州游览小志*》清康熙刻本
    3 清 阮元《(道光)广东通志》广东通志卷二百二十九
    1 清蓝鼎元《鹿洲初集》卷十。见: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41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出版,第739至742页。
    2 清 汤贻汾《琴隐园诗集》卷八清同治十三年曹士虎刻本
    3 清 汤贻汾《琴隐园诗集》卷二一十四清同治十三年曹士虎刻本
    1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四十一
    2 清恽敬《大云山房文稿》二集卷三四部从刊景清同治本,此节所引恽敬《同游海幢寺记》和《香石诗钞序》皆出此本
    1 清 汤贻汾《琴隐园诗集》卷九清同治十三年曹士虎刻本
    2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四十一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1 清 张维屏《花甲闲谈》卷六清道光富文斋刻本
    2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四十一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3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四十一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1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四十一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2 清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番禺县续志卷四十一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3 清 刘彬华《岭南群雅》清嘉庆十八年玉壸山房刻本
    1 清 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三清光绪十九年姚虞卿刻本
    2 清 邹一桂《小山画谱》卷下清粤雅堂丛书本
    1 清 葛元煦《沪游杂记》卷二清光绪二年仁和啸园刊本
    吴宜燮.(乾隆)龙溪县志[M].清乾隆二十七年刻本.
    任果.(乾隆)番禺县志[M].清内府本.
    蔡呈韶.(嘉庆)临桂县志[M].清嘉庆七年修光绪六年补刊本
    林星章.(道光)新会县志[M].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
    阮元.(道光)广东通志[M].清道光二年刻本.
    黄宅中.(道光)大定府志[M].清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屠英.(道光)肇庆府志[M].清光绪二年重刊本.
    郭汝诚.(咸丰)顺德县志[M].清咸丰刊本.
    李福泰.(同治)番禺县志[M].清同治十年刊本.
    欧樾华.(同治)韶州府志[M].清同治刊本.
    彭君谷.(同治)新会县续志[M].清同治九年刻本.
    蒋启勋.(同治)续纂江宁府志[M].清光绪六年刊本.
    薛绍元.(光绪)台湾通志[M].清原稿本.
    田明曜.(光绪)香山县志[M].清光绪刻本.
    史澄.(光绪)广州府志[M].清光绪五年刊本.
    陈澧.(光绪)香山县志[M].清光绪刻本.
    戴肇辰.(光绪)广州府志[M].清光绪五年刊本.
    江峰青.(光绪)重修嘉善县志[M].清光绪十八年刊本.
    许应鑅.(光绪)抚州府志[M].清光绪二年刊本.
    曾国藩.(光绪)江西通志[M].清光绪七年刻本.
    沈秉成.(光绪)广西通志辑要[M].清光绪十七年刊本.
    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M].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郑藀.(宣统)南海县志[M].清宣统二年刊本.
    凌鹤书.(民国)续番禺县志[M].民国钞本.
    蓝荣熙.(民国)阳春县志[M].民国三十八年铅印本.
    厉式金.(民国)香山县志续编[M].民国九年刊本.
    石国柱.(民国)歙县志[M].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
    周之贞.(民国)顺德县志[M].民国十八年刻本.
    欧枊羲.(民国)贵县志[M].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陈美文.(民国)灵川县[M].民国十八年石印本
    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M].清同治刻本.
    赵尔巽.清史稿[M].民国十七年清史馆本.
    孙雄.道咸同光四朝诗史[M].清宣统二年刻本.
    陈文述.颐道堂集[M].清嘉庆十二年刻道光增修本.
    梁章钜.楹联丛话[M].清道光二十年桂林署斋刻本.
    张维屏.花甲闲谈[M].清道光富文斋刻本.
    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M].清道光十年刻本.
    张维屏.松心诗录[M].清咸丰四年赵惟濂羊城刻本.
    陶澍.陶文毅公全集[M].清道光刻本.
    汤贻汾.琴隐园诗集[M].清同治十三年曹士虎刻本
    吴荣光.石云山人集[M].清道光二十一年吴氏筠清馆刻本.
    吴嵩梁.香苏山馆诗集[M].清木犀轩刻本.
    曾燠.赏雨茅屋诗集[M].清嘉庆刻增修本.
    丁绍仪.国朝词综补[M].清光绪刻前五十八卷本.
    闵尔昌.碑传集补[M].民国十二年刊本.
    陈用光.太乙舟诗集[M].清咸丰四年孝友堂刻本.
    姚元之.竹叶亭杂记[M].清光绪十九年姚虞卿刻本.
    法式善.存素堂诗初集录存[M].清嘉庆十二年王墉刻本.
    震钧.国朝书人辑略[M].清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郭唐.灵芬馆诗话[M].清嘉庆二十一年刻二十三年增修本.
    黄叔璥.国朝御史题名[M].清光绪刻本.
    周春.耄余诗话[M].清钞本.
    刘彬华.岭南群雅[M].清嘉庆十八年玉壸山房刻本.
    徐世昌.晚晴簃诗汇[M].民国退耕堂刻本.
    桂文灿.经学博采绿[M].民国刻敬跻堂丛书本.
    曾钊.面城楼集钞[M].清光绪十二年刻学海堂丛刻本.
    刘开.刘孟涂集[M].清道光六年姚氏檗山草堂刻本.
    陶梁.国朝畿辅诗传[M].清道光十九年红豆树馆刻本.
    林昌彝.衣讔山房诗集[M].清同治二年广州刻本.
    黄钟骏.畴人传四编[M].清光绪留有余斋丛书本.
    谭莹.乐志堂文集[M].清咸丰十年吏隐园刻本.
    陈澧.忆江南馆词[M].民国三年汪氏微尚斋刻本.
    陈澧.东塾集[M].清光嵇十八年菊坡精舍刻本.
    陈康祺.郎潜纪闻[M].清光绪刻本.
    邱炜萲.五百石洞天挥尘[M].清光绪二十五年邱氏粤垣刻本.
    吴仰贤.小匏庵诗话[M].清光绪刻本.
    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钞[M].民国本.
    冯询.子良诗存[M].清刻本.
    杨钟羲.雪桥诗话[M].民国求恕斋丛书本.
    林直.壮怀堂诗初稿[M].清咸丰六年福州刻本.
    林直.壮怀堂诗[M].清光绪三十一年羊城刻本.
    金武祥.粟香随笔[M].清光绪刻本.
    陈璞.尺冈草堂遗集[M].清光绪十五年刻本.
    左宗棠.左文襄公奏疏[M].清刻本.
    方浚颐.二知轩诗续钞[M].清同治刻本.
    罗汝怀.绿漪草堂集[M].清光绪九年罗式常刻本.
    杨锺羲.雪桥诗话[M].民国求恕斋丛书本.
    吴昌绶.定盦先生年谱[M].清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黄钊.读白华草堂诗二集[M].清道光十九年刻本.
    程恩泽.程侍郎遗集[M].清粤雅堂丛书本.
    黄培芳.香石诗话[M].清嘉庆十五年岭海楼刻嘉庆十六年重校本.
    王定安.两淮盐法志[M].清光绪三十一年刻本.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M].清同治十年吉心堂刻本.
    王士祯.广州游览小志[M].清康熙刻本.
    朱筠.笥河诗集[M].清嘉庆九年朱珪椒华吟舫刻本.
    翁方纲.复初斋诗集[M].清刻本.
    赵希璜.四百三十二峰草堂诗钞[M].清乾隆五十八年安阳县署刻增修本.
    伊秉绶.留春草堂诗钞[M].清嘉庆十九年秋水园刻本.
    恽敬.大云山房文稿[M].四部丛刊景清同治本.
    葛元煦.沪游杂记[M].清光绪二年仁和啸园刊本.
    元好问.元遗山诗集笺注[M].清道光二年南浔瑞松堂蒋氏刻本
    房玄龄.晋书[M].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王拯.龙壁山房诗草[M].清同治桂林杨博文堂刻本
    康熙.日讲四书解义[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208.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
    庞元济.虚斋名画录[M].清宣统乌程庞氏上海刻本.
    秦祖永.桐阴论画三编[M].清光绪八年刻朱墨套印本.
    孔广陶.岳雪楼书画录[M].清咸丰十一年刻本.
    彭蕴璨.历代画史汇传[M].清道光刻本.
    张鸣珂.寒松阁谈艺琐录[M].清宣统上海聚珍信宋印书局本.
    葛嗣澎.爱日吟庐书画续录[M].民国二年葛氏刻本.
    邹一桂.小山画谱[M].清粤雅堂丛书本.
    方浚颐.梦园书画录[M].清光绪刻本.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M].明津逮秘书本.
    邓椿.画继[M].明津逮秘书本.
    郭熙.林泉高致集[M].明刻百川学海本.
    朱谋垔.画史会要[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816.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王世贞.弇州续稿[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28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汪砢玉.珊瑚网[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81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孙濌.粤西画识[M].1966年手抄本.广西区图书馆藏.
    莫固.桂林画录[M].据桂林市文献委员会民国28年印本抄.广西区图书馆藏.
    冯金伯.墨香居画识[M].周骏富.清代传记丛刊.台北:明文书局,1985.
    蒋宝龄.墨林今话[M].周骏富.清代传记丛刊.台北:明文书局,1985.
    李放.画家知希录[M].周骏富.清代传记丛刊.台北:明文书局,1985.
    汪兆镛.岭南画征略[M].周骏富.清代传记丛刊.台北:明文书局,1985.
    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M].周骏富.清代传记丛刊.台北:明文书局,1985.
    鱼翼.海虞画苑略[M].于安澜.画史丛书第四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王拯.龙壁山房文集[M].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蓝鼎元.鹿洲初集[M].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陈三立.散原精舍文集[M].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郭嵩焘.郭嵩焘日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袁枚.随园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王国维.人间词话.王国维文集[M].姚淦铭,王燕.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高湛祥,陈湘.陈柱《粤西十四家诗钞》校评[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
    汪森.粤西诗载[M].桂苑书林编委会,校注.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
    胡大雷.中古文学集团[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王德明.广西古代诗词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俞剑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精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王世襄.中国画论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王拯图记[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
    杨邦礼.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馆藏精粹[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江滢河.清代洋画与广州口岸[M].北京:中华书局,2007.
    李超.中国早期油画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李万康.儒生与画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亨特(美).广州番鬼录旧中国杂记[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庄素娥.艺术家与富绅—从高剑父和伍德彝的关系谈起[J].美术学报,2012,01.
    陈少丰.关于画家居廉的初步认识[J].美术学报,2004,01.
    朱万章.近代岭南花鸟画翘楚—居廉[J].书画艺术,2010,04.
    朱万章.居巢及其绘画风格[J].收藏家,2003,06.
    朱万章.居廉艺术活动年表[J].中国书画,2009,02.
    苏小华.我与“撞水撞粉”[J].美术观察,2007,07.
    周永忠.“粤西诗冠”朱依真简论[J].广西大学学报,2003,12.
    吕立忠.靖藩后裔诗书继世百年望族文星灿烂[J].河池学院学报.2008,01.
    邓颖芝.东莞可园主人—张敬修[J].岭南文史,2006,04.
    叶冰,李琼严.清代桂林文化世家及其家庭教育[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2.
    曾冉波,吕立忠.清代桂林文化世家之著述初探[J].广西地方志,2003,03.
    刘汉忠.清代文人墨痕录五笔[J].广西文史,2011,4.
    蒋将.题画诗的史料价值—以敝斋庋藏的李吉寿,李鱓画作为例[J].新学术,2007,04.
    罗瑛,袁芸.浅谈罗辰《桂林山水图》配画诗的艺术美[J].广西大学学报,2000,S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