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渗透:现代学校德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社会中,是人决定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今天的德育培养出来的人将是创建、推动新社会的主体与原动力。德育实践已经冲破其固有的封闭领域进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学习社会”已从理想逐步进入现实。
     以学科教育为基础的德育,应该体现人的发展价值、个体可以充分享用的规范,体现出主动适应、积极作为的未来性特征。本文的德育观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道德是一种动态的价值体系,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其内涵不断变化和扩张,在内容上它不是简单的累加,而是抛弃不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和理念,构筑新的、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内容和价值规范,即道德教育内容的发展性。第二:道德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即教师和学生之间以道德探讨为基础的教与学的过程,德育过程的双向重构和学科渗透是德育的核心,本文认为,以教师为权威,以脱离现实生活为标准的教条式道德教育只能使德育失效,德育过程应该是一个渗透性的过程,它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本文在描述德育的现状和困境后,提出德育应渗透于学科教学中的观点。在第一部分,提出当德育还被作为政治的手段时,特别是当把德育作为手段来达到某种特别目的时;当德育不再与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修养相一致时(也就是,德育与现实生活相脱离时);当德育成为空洞的说教,变成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时,德育的出路在何方?本部分论述德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是如何转变的,并提出以人为本的德育观;第二部分,解析德育的实质,认为由于单科德育的力不从心,再加上德育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教好,它需要渗透入其它学科中,使各门学科教学承担起德育的任务。从而得出学科教学为何不能摒弃德育的原因;第三部分,提出德育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的目标、五个原则、措施及其评价的具体方案;结论部分,本文认为,德育是一种开放性体系,学科渗透是德育的主阵地,它存在于教育的任何一个环节,存在于每一个接受教育的年青个体的思、行、言中,即渗透在每一门学科教育中。只有把握好学科教育的德育功能,才能牢牢树立学校德育主阵地的地位。
People decide and promote the society's development where people are the principal part. Today the moral education cultivates the society's principal part and prime mover. It has broken through the bondage and enters into all kinds of life. The study society has become the reality.
    The moral education has Subject education as its base, it must be adapt of the future. Our standpoint of the moral education is that morality is metabolic value system and the moral education is mutual intercommunication,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discuss the morality each other in teaching and studying.
    The essay thinks the morality education must permeate subject education after describes its reality and difficulty.
    In part one,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changing of the morality education with the changing of the epoch, points out the old methods behind the times, and puts forward a new moral education method which humanity is its center.
    In part two, analyses the essential of the moral education, thinks the single subject of moral education cannot finish its task, the moral education must permeate subjects education.
    In part third, bring forward the target, five principles, the steps and the evaluation schemes of the moral education permeating subjects.
    In conclusion, the essay ends that the moral education is opening system, the moral education permeating the multi-subject education is a main position.
引文
1、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1版
    2、房宁等箸《成长的中国——当代青年的国家民族意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1版
    3、许崇正著《伦理经济学再论——经济选择与人的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3月1版
    4、张健著《按教育的客观规律办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9月1版
    5、王瑞鸿编著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1版
    6、吴小山等编 《新兴学科百万个为什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2月1版
    7、《哲学动态》编辑部编《不竭的时代精神——步入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8月1版
    8、崔龙水、马振铎主编《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12月1版
    9、[英]麦克尔.卡里瑟斯著陈丰译《我们为什么有文化——阐释人类学和社会多样性》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1版
    10、刘道玉主编汪子为等著 《校园文化与创造性的培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1版
    11、陈燮君著 《学科学导论学科发展理论探索》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7月1版
    12、郭文安著《教育学基础知识》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1版
    13、赵杰著《东方文化与东亚民族》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1版
    14、毛祖恒著《教育学科体系的结构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1版
    15、王长沛等编著《人,怎样跨入新世纪——21世纪的教育》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北京)1995年7月1版
    16、燕国材著《教育十论——我对教育问题的一些看法》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8年7月2版
    17、[苏]苏霍姆林斯基著黄之瑞等译《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原著书名《公民的诞生》1984年4月1版
    18、胡厚福著《德育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2版
    19、陈会昌著《德育忧思——转型期学生个性心理研究》华文出版社(北京)1999年5月1版
    20、吴亚林著《德育创新论》东方出版中心(上海)2001年11月1版
    21、李雁冰著《课程评价论》上海增长率出版社2002年6月1版
    22、吴庆麟等编著《认知教学心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8月1版
    23、戴钢书著《德育环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1版
    24、孙国瑞编著《德育科学方法论》光明日报出版社1994年8月1版
    25、爱弥尔、涂尔干著沈杰等译《道德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1版
    26、亚当斯密 将百强等译《道德情操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3月1版
    27、[美]A.麦金太尔龚群等译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5年1月1版
    28、慈继伟著《正义的两面》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12月1版
    29、朱小蔓《道德教育论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卷
    30、古人伏编著《德育学教程》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3年
    31、朱小蔓著《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1版
    32、白金声编著《语文德育渗透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6月1版
    33、肖云龙著《脱颖而出——创新教育》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1版
    34、陈晓平著《面对道德冲突——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5月1版
    35、班华主编《心育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5版
    36、[美]托马斯.J.萨乔万尼著 冯大鸣译《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1版
    37、徐仲安、张维东主编《道德教育——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探索》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12月1版
    38、鲁洁著《超越与创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1版
    
    
    39、[美]维娜.艾莉著刘民慧等译《知识进化》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40、古人伏主编《德育实效性研究与实践》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年2月1版
    41、张耀灿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1版
    42、王石兰、王钰城主编《学校德育最优化整合的实践与理论》百家出版社(上海)2001年10月1版
    43、邓维编著《盛世诤言——先哲德育精语浅疏》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1版
    44、段鸿、张兴《德育与班主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1版
    45、成尚荣主编《让儿童的道德生命自由生长——小学德育案例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1版
    46、张澍军著《德育哲学引论》人民出版社(北京)2002年5月1版
    47、李康平著《新世纪德育的创新与发展》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2001年7月1版
    48、张再兴主编《求索——新形势下高校德育中若干新课题的实践与思考》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1版
    49、Higher Education in Smerican Society Edit by Philip G. Altbach, Robert O. Berdahl, and Patricia J. Gumport, Third Edition, Published 1994 by Prometheus Books
    50、Research on ExemplarySchools Edited by Gllbert R. Austin and Herbert Garber, Copyright 1985 by Academic Press, INC.
    51、黄向阳著《德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2版
    52、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9版
    53、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14版
    张向葵、吴晓义《自我尊重: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心理资》《教育研究》2003(1)
    郭思乐《素质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教育研究》2002(3)
    徐朝旭《论孔子的对话德育模式》《教育研究》2003(8)
    李庆明《适应与超越:德育对现代化社会的应答》《教育研究》1989(8)
    鲁洁《首都教育:一种超越》《中国教育学刊》1994(6)
    赵志毅《关于德育超越性本质的讨论》《教育研究》1996(3)
    班华《德育要造就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要求》《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0(1)
    戴胜利《浅谈小学德育的启蒙性》《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4)
    陈桂生《德育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上海教育科研》2003(4)
    赵宏义、于秀华《尊重关爱学生的伦理意蕴》《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1)
    王志平《道德教育需要从基本有价值观养成抓起》《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1)
    易红郡《日本中小学德育:问题、对策及启示》《课程、教材、教法》2003(2)
    杨韶刚《什么是有道德的人——当代心理学向科尔伯格提出的挑战》《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4)
    宋晔《“学会关心”与责任生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3)
    刘静《普遍性与特殊性:全球化视野下道德教育的两个维度》《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3)
    李保强、滕秀芹《助人不乐现象归因分析与社会德育管理导向问津》《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4)
    李军兰、张爱萍《学习与借鉴——美、日、韩三国小学道德教育对我们的启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4)
    《思想道德修养》《教学与研究》2003(2)
    陈会昌、陈松《中小学生对自身品德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评价》《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
    张澍军《论德育的前提性承诺》《教育研究》2003(2)
    刘惊铎《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教育研究》2003(2)
    冯建军《主体道德教育与生活》《教育研究》2002(5)
    鲁洁《关系中的人:当代道德教育的一种人学探寻》《教育研究》2002(1)
    
    
    赵志毅《规范与创新:德育本质问题刍议——兼论传统德育与现代德育的分歧》《教育研究》2002(1)
    古人伏《德育的变革与变革中的德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3)
    张鸿燕《新加坡德育与方法浅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王恒新《构建学生主体:新的课堂教学价值观》《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8)
    唐汉卫《应用伦理学的发展趋势及其道德教育意义》《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8)
    刘慧《生死教育:学校生命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之维》《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2)
    田春利《论基于生命有限性的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