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佛教革新研究(1919-1949)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佛教作为一个宗教实体,具有庞大的僧团、众多的寺院及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进入近代以后,佛教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其生存受到极大威胁。为了挽救佛教于危亡,佛教界一批颇有远见的僧伽针对佛教自身积弊提出了一些革新措施并由此形成了一股以教理、教制、教产革新为中心,涉及佛教方方面面的革新思潮。民国时期的佛教革新作为近代佛教的一个缩影和代表,在中国佛教史上曾经发挥过应有的作用,它所做的一切,包括思想上的创新,对我们建设当代佛教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目前还没有人对该课题进行过系统的研究,致使这个领域的研究还不完善。鉴于此,本文从僧伽对自身积弊的反思入手,对民国时期(1919—1949)的佛教革新进行系统研究,欲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全文共分七个部分:
     导论,主要阐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及创新点,交代与本课题紧密相关的几个重要问题。
     第一章,主要阐述民国时期佛教革新的背景。首先分析佛教自身存在的积弊,指出了僧伽素质的低下及子孙寺庙大量存在所导致的丛林没落、戒律废弛的状况等,是佛教革新的根本原因。其次,分析佛教所受到的外界的冲击如:西方先进文化的冲击,知识界对佛教的发难,社会一般民众对佛教无情的批判甚至破坏,庙产兴学运动对传统佛教的致命冲击,指出社会各界对佛教的冲击是佛教革新的催化剂。再次,分析僧众自身的觉醒,随着自身素质的提高,他们不再一味的逃避,而是开始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而以振兴佛教为己任,对佛教界种种弊端和腐败现象进行无情的批判,并提出种种革新方案,这是佛教革新的重要条件。
     第二章,主要研究教制革新。教制革新是民国时期佛教革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针对佛教内部的弊端所做的调整。具体地说,教制革新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僧伽改造;革新僧教育;加强佛教组织建设;建立和合僧团。其中,僧伽改造和革新僧教育及加强佛教组织建设主要是有感于传统佛教丛林制度存在的弊病而做出的调整,而建立和合僧团则是革新要实现的目标。佛教要实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目标,首先必须实现自身的转型,从这一意义上讲,教制革新在整个革新实践中,具有基础和首要的地位。
     第三章,主要研究教产革新。首先分析社会各界对教产的征用、强占及佛教界自身肆无忌惮的挥霍。进而指出内外夹击的教产风波加重了僧伽的危机意识,他们开始从治标(强调庙产为佛教界所公有,外界不应也无权觊觎;驳斥各种传言;呼吁政府对庙产实质性的保护)和治本(统制庙产;将庙产积极用于项佛教事业;兴办慈善事业;兴办教育提高僧伽整体素质以更好的管理庙产)两个层面来整理教产。其标本兼治的举措既可保证庙产的合理利用,又可为佛教的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是解决庙产问题的有效途径,为以后庙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四章,主要研究教理革新。首先分析教理研究废弛的状况,阐述了太虚大师对教理的新阐发及其人间佛教理论的提出,并逐渐被佛教各界及社会人士接受而成为一股新思潮;接着阐述了佛教界为了消解社会各界对佛教的误解而把教理向社会宣扬,如:佛教期刊的创办、演讲的举办及电台的运用,实现了讲经内容的现代化;不仅如此,佛教界也非常注重切身参加社会活动,甚至派僧团出国留学以加强国际交流等。
     第五章,主要研究僧伽要求参政的情况。尽管佛教界进行了教制、教产、教理革新但效果都不太理想,佛教界认为佛教的发扬光大及佛教自身积弊的消解必须有政治力量的介入,因而呼吁僧伽参政。但具体应以何种形式参政在佛教界内部存在截然对立的两种观点:一派反对僧伽组党,要求“议政而不干治”;另一派则坚决主张僧伽组党。僧伽“议政而不干治”的主张,后被共和国所接受,并以宪法的形式固定下来。
     第六章,主要是对民国时期(1919—1949)佛教革新进行评述。认为佛教革新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主要是由于僧伽1内部的不团结,以及没有坚持以全体僧伽为主体而导致的。而革新给我们的启示是,佛教革新不但应坚持以全体寺僧为主体,而且还要契理契机,即不但要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而且还要继承和发扬传统佛教诸多优秀的历史传统。
     总之,作为研究近代中国国家、宗教与社会关系的切入点,民国佛教革新的复杂面相并非单一典范所能准确概括,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法律、教育、宗教等各方面,牵涉到社会各界,本论的研究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不可避免会存在诸多缺憾,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As a social entity Buddhist possess not only an umbrella Sangha and a good deal of temples but also great material or monetary value for its existence and operation,which has been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country. But it was faced with an exceptionally difficult situation even its survival was under threat since modern times. To counter the corrupt practices of Buddhism some men of insight of Buddhist adopted a series of measures with all aspects which centered around religious doctrine and Buddhist system and property. as a epitome and symbol of Modern Buddhism, it ha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Buddhism development including creative thinking and innovation and it is rather illuminative in onstructing up-to-date Buddhist. Such an important problem should be discussed seriously,but an examination of the facts proves the contrary. In this situation, the paper systematic research of Buddhist revival in national government period. The paper has seven chapters:
     Chapter one, which is the part of Introduction, explain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purpose, and briefly review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vigorous Buddhist revival in home and aboardand so on.
     The second chapter illustrated the background of Buddhist Reformation. Finally, it analyzes the corrupt practices of Buddhist itself, which wa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reasons of Reformation; Secondly, it elaborates Buddhist suffered the destruction from the external world including influenced by Western culture and technology and intellectuals'severe scolding and masses'destruction. To root out bad practices, Sangha had been straightened out in many ways such as reforming clerical certificate system,enforcing tornsure,eliminating monks and priests and so on,which is vital to Buddhist Reformation..
     The third chapter of this article mainly studies reformation of the Buddhist system, it mainly directed the multitudinous questions existing in itself and made certain appropriate readjustments which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Reformation.which including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thought construction, organ construc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style construction. to a certain degree,Buddhist realized their own betterment and progress in the course of propelling society forward and played a special role and has an important status in the Buddhist history.
     The fourth chapter focuses on the Buddhism property, it not only encountered brought impact from external world but also freely squander from itself during NationalGovernment period,which sharpened crisis consciousness of Sangha and forced them to take measures to bring the disorders to an end.which not only took both Buddhism property were owned communally and effective protection from gowerment into consideration but also including centralized management of Buddhism property and Buddhism undertakings development and the entire quality improvementof Sangha.which were effective ways to solve the promblem and provided experience for posterity.
     Part five is the study on the t reformation of Buddhism because of the past period of chaos and poor, and this has partly lowered its prestige among the people.to revitalize Chinese Buddhism and anable it as the "right pointer for modern mind",Ven. Taixu held high the banner of "Human Life Buddhism"and made comprehensive choices for the way of Buddhist modernization.which found general acceptance became an irreversible historical trend. Right following was to propagandize and educate the people through establishing Open Periodicals and delivering lectures and even broadcasting to dissipate misunderstandings, not this merely but also participated some social activities actively, as was sending people abroad for advanced study.
     Part six mainly discuss Sangha's participation in government affairs,which was not a great but extremely controversial event in Buddhism history,which caused fiery dispute in the late republic of china. The argument had two centers:one was whether or not and another was In what form to participate in the management of State affairs,the former mainly among the Sangha and laymen,and the latter in the monastery.which had a common purpose contending for the initiative legal status and enormous room for growth through changing Buddhism into the nucleus of social service.
     The last chapter mainly discuss that in the Buddhist Reformation we have to consistently followe two fundamental principles:One is Sangha-oriented and all Sangha as a whole is/are in favour of the reform;the other is Reformation should ont only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but also reta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uddhist itself.
     In a word, Reformation was a very complex political social issue,involving politics,economy,thought,culture,religion,education and so on.As it involves many aspects and I have little talent and less learning,there must be some disadvantages which need colleagues to make joint efforts to solve this issue.
引文
①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撰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思潮有两种含义:1、某一时期内在谋一阶级或阶层中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情况而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活动;2、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佛教革新当时在革新派僧伽中已形成一种共识,为了促成这种革新,他们提出了关于教制、教产、教理甚至参政的理念,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马敏:《拓宽历史的视野:诠释与思考》,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36—437
    ①太虚(1889—1947),俗姓吕,乳名淦森,浙江省石门县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夏历腊月十八日生十浙江海宁县的长安镇,近代中国佛教的领袖、佛学家和思想家,民国时期佛教革新的领军人物。15岁出家,17岁接受康有为、粱启超的革命思想,向往革命。18岁在南京从杨文会学《楞严经》,曾在广东白云山双溪寺担任住持,联络革命党人。1912年在南京创佛教协进会;1918年与陈元白、章炳麟等在上海创立觉社,任《觉社丛书》(后改为《海潮音》月刊)主编并开始致力十佛教革新运动,倡导人生佛教,讲学弘法;1922年创办武昌佛学院;1925年率团赴日本参加东亚佛教大会;1927年出任南普陀寺住持、闽南佛学院院长;翌年在南京组织中国佛学会,赴英、法、德、比、美诸国弘扬佛教,在巴黎组织世界佛学院;1931年在重庆创办汉藏教理院;1943年同于斌、冯玉祥、白崇禧等组织中国佛教徒联谊会;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主任;1946年国民党政府授予宗教领秈利勋章。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振兴佛教、建设新佛教文化的事业,对近代佛教的革新与转型影响巨大。不仅足一代佛教革新运动的领袖同时也是佛学思想的大家,而且还是中国近代佛教革新运动中的一位理论家和实践家。
    ①东初《中国佛教近代史》,台北:东初出版社,1974,65
    ①黄夏年《当代中国佛教大师文集·杨仁山文集》,台北:文殊出版社,1980.40
    ①陈荣捷著;廖世德译:《现代中国的宗教趋势》,台湾:文殊出版社,1987,109—-110
    ②法舫(1904—1951),俗姓王,河北省井口陉县石家庄人,是太虚大师的入室弟子,被誉为太虚大师门下四杰之一。他精明能干,学有成就,通英、日、梵、巴四种文字,精研《唯识》、《俱舍》之学有“俱舍专家”的美誉。此外,他还是太虚大师忠实和得力的助手,对大师革新佛教的理想竭诚拥护,不遗余力,三度主编《海潮音》杂志,发表许有关教理和学术的文章,并大力宣传佛教的革新运动。曾两度出国传教,为中印、中锡(斯里兰卡)文化交流作出相当大的贡献。
    ③圆瑛(1878—1953),俗名吴亨春,法名宏悟,别号韬光。光绪四年(1878年)生于古田县平湖乡端上村农家。当代爱国名僧,佛教领袖,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国佛教协会首任会长。他常年主持中佛会积极推动佛教参与社会事业,鼓励寺院设立慈幼院、医院、工厂,分担社会责任以减少外界攻击的口实。八一三事变后,他积极投入抗战救亡的行列,号召苏沪地区的僧青年组织僧侣救护队参加战地救护工作,上海论陷后,带着救护队随军徹退继续从事救护工作。1949年后仍在上海弘法,1953年被推为第一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④(美)Holmes Welch著:包可华,阿含译:《世界佛学名著译从82近代中国的佛教制度(下)》,台北:华宇出版社,1989,235
    ①志真《陕西七年来的佛教》,《佛化随刊》1934年第20期,16
    ②心梵《我国僧尼统计之一般及办理统计之必要》,《佛教公论》1936年第1期,24
    ③(美)Holmes Welch著;包可华,阿含译:《世界佛学名著译从82近代中国的佛教制度(下)》,台北:华宇出版社,1989,169
    ④此类研究成果主要有:沈伟华、杨维中《从太虚佛教改革看近代佛教复兴运动之制度建构》(宁夏社会利学2010年02期);李尚全《略论因明学在民国汉传佛教复兴运动中的作用》(五台山研究2010年04期);吕建福《复兴近代佛教之先行者——杨仁山居士佛学思想研究》(法音2008年12期);何宗望《居士与中国近代佛教复兴运动》(长沙大学学报2002年03期):李向平《居士佛教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思潮》(五台山研究1993年03期);高振农金陵刻经处130周年学术研讨会《金陵刻经处与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肖平《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与日本佛教界的交往录》。
    ⑤霍布斯·维兹《中国佛教的复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218
    ①李向平《救世与救心 中国近代佛教复兴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202—203
    ②转引自大风《太虚大师归太虚》,载《香港佛教》第289期
    ①倓虚(1875—-1963)俗姓王,名福庭,河北省宁河县北河口北唐庄人。他除了主持创建了口楞严寺、哈尔滨极乐寺、长春般若寺、青岛湛山寺外,还亲自复兴吉林的弥陀寺、天津的大悲院、沈阳的般若寺、永安寺等,他所兴建的寺院均附设有佛学院。他一生设立的佛学院有13处之多,而他在大陆造就的僧才及度化出家的僧伽难以计数。他一生对佛教最大的共献是复兴东北佛教,使东北缁素两众闻知正法。此外,他还是近代佛教的教育家,著述颇丰。
    ②印光(1861一1940),俗姓赵,名绍伊,字印光,陕西合阳县。他是佛教净十宗近、现代著名高僧,其思想、德行集中表现于《印光法师文钞》正、续编中。他道行精进,适应时势需要专弘净土,力倡念佛法门,不仅生前备受僧俗各界敬仰推崇,而且在他生西半世纪后的今天在海内外仍有甚大影响。
    ③弘一(1880—1942)俗姓李,别号叔同,祖籍浙江平湖,出生在天津,是近代中兴南山律宗的高僧。出家前是一位有名的艺术家,他的诗、书、画、文、音乐和篆刻等都有很高的造诣,受戒后开始研究律宗典籍并按照戒律的规定身体力行,此后约十年间在浙江各寺居住或闭关,从事研究和著述。并创“南山律学院”,弘扬南山戒律,并提“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的主张。
    ④谛闲(1858—1932),俗姓朱,字谛闲,浙江黄岩人,天台宗重要传人,先后钻研过华严宗、天台宗经典27岁始升座讲经,曾先后应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山东、辽宁、黑龙江等省僧俗之邀,在各地讲经四十余年。宣统二年(1910年)在南京设立佛教师范学校,任校长。1912年被宁波佛教界推为观宗寺住持,改观宗学社为弘法研究社。1915年,应请北上,任北京大乘讲习会主讲。
    ⑤革新派僧伽认为,僧伽是佛法住世的本源,为住持佛法的僧宝主体。其改造僧伽制度的理论初衷,就是致力于确保并提高僧伽主持佛法的资格或地位。具体言之,有三重含义:一是确保佛教僧伽在佛法弘化中的主导资格,僧伽并不是针对特定的部分僧人而是指全体出家众;二是注重提高佛教僧人的社会地位,以改变佛教僧人与社会分利的消极形象;三是提高佛教僧伽的知识地位,改变出家僧文化素质普遍低下的现状。太虚大师一直认为,在佛、法、僧三宝中,僧宝的权威与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因此他在各种场合都极力地维护僧宝的地位,并且试图将所有的出家僧众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以振兴中国的佛教。
    ⑥从中国近代哲学体系所由以构成的思想出发点来看,不外乎是两大思想源头:一是西方哲学,一是佛教哲学;至于固有的传统儒家哲学,均足在与二者的渗透、融贯之中,从而成为某一体系中思想内容的。至于新儒学的形成,也是从始由佛教哲学,继而西方哲学这一道路上开始起步的。佛学之所以能够成为近代学人重建思想体系时的出发点,重要原因就是大多数知识分了信奉的唯识宗哲学,具有符合近代哲学认识论的特征,富有理性思辨精神,讲究细致周密的名相分析及严谨如一的逻辑思考。转引自李向平《救世与救心中国近代佛教复兴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21—22
    ①欧阳竟无:《辩方便与僧制》,黄夏年主编《近现代著名学者佛学文集·欧阳竟无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②法舫:《告全国学僧》,《海潮音》第17卷第11号,560
    ③何晓明:《中文化事典》,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204
    ④温金玉《制度建设足中国佛教的根本命脉》,《中国民族报》2005年第006版
    ①太虚:《听讲“现代中国佛教”之后——二十五年秋在上海中国佛学会分会讲》,《太虚大师全书》第27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①太虚:《佛教与中国女学》,《太虚大师全书》第27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②周光秋、曾桂林著《中国慈善简史》对两晋南北朝佛教思想的丰富与发展,及唐代佛教慈善事业的拓展都作了比较洋尽了论述。论文方面主要有几篇硕士论文对此作了比较详尽了论述,能帮我们了解当时佛教利乐人间的情怀:张志云《四——十二世纪中国佛教慈善事业研究》(青海师范大学,2005):付莉《六一九世纪佛教慈善活动及其开展的基础、特征与影响》(天津师范大学,2007);曾义青《中古寺院经济和佛教慈善事业》(南京师范大学,2006);陈海平《隋唐佛教慈善公益事业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7);苏世枝《唐宋时期江南地区佛教慈善事业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9)。
    ③太虚《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太虚大师全书》第25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①《一月佛教纪要》,《海潮音》1946年第27卷第6期
    ②印顺(1906—2005)俗姓张,出生与浙江海宁,为当代著名的佛学大师,是“人间佛教”的继承者。曾在汉藏教理院任教,1947年受委托在浙江奉化县雪窦寺主编《太虚大师全书》,并经过一年努力编成700余万字的《太虚大师全书》。他著作等身,是人间佛教的播种者,佛学泰斗将毕生精力奉献于佛教。
    ①圣航:《论佛教不振之原因》,《南询集》1935年第1辑,122
    ②指南:《佛教之根本办法》,《弘法社刊》1932年第19期,7
    ③心梵:《整理现代僧伽的三大急务》.《海潮音文库》(第3编),武汉:文丰出版公司,1985.105
    ④《全国僧尼寺庙统计》.《海潮音》第17卷第7号,85
    ⑤圣航:《论佛教不振之原因》,《南询集》1935年第1辑,121
    ⑥大醒:《剃度与继承的两个问题》,《人海灯》1934年第4卷第8期,309
    ⑦仁山:《中国佛教会整理僧伽宜首先注重教育》,《中国佛教会公报》1929年第2期,1
    ①M.Hue《Journey Throuhg the Chinese Empire(New York,1856)》193—194
    ②Milne《Life in China》,123
    ③Hackmann《Buddhism as a Religion》.218
    ④Blofeld《Wheel of Life》,163—164
    ⑤(美)Holmes Welch著;包可华,阿含译:《世界佛学名著译丛82近代中国的佛教制度(下)》,台北:华宇出版社,1989,5
    ⑥(美)Holmes Welch著;包可华,阿含译:《世界佛学名著译丛82近代中国的佛教制度(下)》,台北:华宇出版社,1989,18—20
    ⑦(美)Holmes Welch著;包可华,阿含译:《世界佛学名著译丛82近代中国的佛教制度(下)》,台北:华宇出版社,1989,20
    ①太虚:《精诚团结与佛教之调整——二十九年七月作——》,《太虚大师全书》第19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②陈去疾居士编著:《印光法师年谱》,台湾: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2000
    ③从林制度的建立是为了创造一种真正的禅宗规范,使天下僧众有个安身立命,专心修行的场所,后来其它各宗各派也都仿照禅宗从林,建立起自己的从林制度。从林制度能够流传,其原因是很多的:一方面,出家的僧徒彻底屏弃了世间的情感因素,以佛教信仰为核心,已经达到了自治的境界,不需要外界的管治就能维持自己的制度;另一方面,丛林的财产制度足以满足僧徒的正常需要,所以可以放下一切,安心静修。但是后来,从林成了少数人牟取私利的场所,在从林中堆砌了不少封建的教条和仪式,马祖、百丈原来的精神被掩掩了。
    ④寄遥:《现在怎样弘扬佛法》,《佛化随刊》1930年第16号,13
    ⑤太虚:《存在、僧、羯磨》,《太虚大师全书》第27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⑥太虚:《人群政制与佛教僧制》,《太虚大师全书》第24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①(美)Holmes Welch著;包可华.阿含译:《世界佛学名著译从82近代中国的佛教制度(下)》,台北:华宇出版社,1989,31
    ②太虚:《抗战四年来之佛教——三十年七月作——》,《太虚大师全书》第27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③太虚《人工于佛学之新僧化》,《太虚大师全书》第19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④芝峰《本律学以整理今日佛教之制度》,《现代僧伽》1929—1930年第2卷合定本,21
    ⑤南怀谨:《中国佛教发展史略》,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63
    ①《金山规约》的各种规矩多达上千条,这些规约是历代祖师针对修行者的习气制定的,参禅就是要灭掉这些习气,习气灭掉了,妄想也就随之减了,说到底,还是为了修行者能更好地修行。如金山寺的起床时间从农历十一月的凌晨三点半到六月的凌晨一点四十五;休息时间从十二月的晚上十一点到六月的九点。其宗旨是“大匠诲人必以规矩”,与儒家的“严师出高徒”有异曲同工之效。
    ②康寄遥:《现在怎样弘扬佛法》,《佛化随刊》1930年第16号,6
    ③太虚:《震旦佛教衰落之原因论》,《太虚大师全书》第31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④太虚:《救僧运动》,《太虚大师全书》第19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101
    ⑤常惺(1896—1939)俗姓朱,字常惺,江苏如皋人。一生以昌明佛法为己任,热心僧伽教育事业,讲经弘法,曾于安庆迎江寺兴办佛教学校;出席于庐山召开的第一次世界佛教联合会;协助太虚于厦门南普陀寺创办闽南佛学院;从持松修学密法,受密教灌顶;在杭州兀昭庆寺主办僧师范讲学所;在北京举办柏林教理院等。1931年起,历任泰县光孝寺、北京万寿寺、厦门南普陀寺住持,兼任闽南佛学院院长,一度出任中国佛教会秘书长。他思想新颖,融会空有,而不滞于宗派,主张平等研习各宗学理.以实现大乘救世的精神,于因明、圆觉、起信都有独到的见解。
    ①常惺:《僧界救亡的一个新建议》,范古农《海潮音文库》(第3编),北京市:北京线装书局,2005,57
    ②道融:《四无垢性与现代僧伽生活观》,《南询集》1935年第1辑,102
    ③法舫:《如何住持现代佛教?》,《现代佛教周刊》1933年第6卷第8期,116
    ④惟品:《中国佛教的过去和现在及其将来》,《海潮音》1936年第17卷第8期,171
    ⑤蔡心觉:《佛化运动是什么?》,《佛化新青年》1923年第1卷第2号,22
    ⑥张鹿鸣:《我对于中国佛教徒之警告》,《佛音月刊》1926年第3年第7、8期合刊,12-14
    ⑦张宗载:《新佛教之两翼与青年救世之方针》,《佛音月刊》1926年第3年第7、8期合刊,25-26
    ①H. Hackkmann, Buddhism as a Religion.247
    ② Arthur H. Smith,Forty Years a Missionary in China (New York 1912),108
    ③ Wing-tsit Chan, Religious Trends in Modern China (New York 1933),54
    ④ Ch'en, Buddhism in China:A Historical Surv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5),452
    ⑤王忏华:《中国佛教会宣言》,《中国佛教会公报》1929年第1期,4
    ⑥颜也空:《佛的主义与太虚法师》,《楞严特刊》1927年第14期,55
    ①永学:《佛教徒在社会上所受的待遇》,《正信》1934年第3卷第22期,3
    ①(厦门一佛教大家):《佛教革命的我见》,《楞严特刊》1926年第3期,29
    ②蔡心觉:《佛化运动是什么?》,《佛化新青年》1923年第1卷第2号,21
    ③彷徨者:《仿徨者的要求》.《现代僧伽》1929一1930年第2卷合订本.36
    ④纯纯:《警告“剃头匠”式的僧奴》,《楞严特刊》1927年第12期,144
    ⑤佩洛:《怎样才配称做现代学僧》,《海潮音》1936年第17卷第12号,774
    ⑥大醒(1899—1952)俗姓袁,浙江东台县人,号大醒。他以提倡佛教僧伽教育和主办佛学刊物,对佛教贡献最大。早年创办《现代僧伽》杂志,曾撰文呼吁要求佛教革新制度,健全寺规,整肃寺僧的腐败现象,使当时的佛教界受到极大震撼。后来主编《海潮音》杂志,大力提倡人间佛教,主张僧侣注意社会现实问题,勿纠结于死后问题的探讨,成为太虚大师佛学思想的忠实宣传者,1949年将《海潮音》迁到台湾。他以思想新颖、言辞痛切,且以文字中涉及到人物之臧否,遂为保守的老派佛教徒所反对。
    ⑦大醒:《我们不承认有十涉寺政寺产之任何名义的组织》,《台湾佛教》第1948年7月号,2
    ①道醒:《四无垢性与现代僧伽生活观》,《南询集》1935,年第1辑,102
    ②野上俊静等著;释圣严译:《中国佛教史概说》.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93,200
    ③印光:《护教文序》,《海潮音文库第4编文选上》,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5
    ④东初:《中国佛教近现代史》(上册),台北:东初出版社,1984,141
    ⑤太虚:《僧教育之目的与程序》,《太虚大帅全书》第19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①王忏华:《中国佛教会宣言》,《中国佛教会公报》1929年第1期,3
    ②太虚:《精诚团结与佛教之调整——二十九年七月作——》,《太虚大师全书》第19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①杨文会(1837一1911)字仁山,石台县杨家村人,清末著名佛教学者。他大半生从事刻经、讲学和培养佛学人才,对中国佛教事业有再造之功。民国年间一大批佛教界的大帅级人物,如太虚、欧阳渐、梅光羲、李证刚等都是他的门下弟了。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被学者推崇为“中国佛教复兴之父”
    ②蔡念生:《杨仁山居士入寂五十周年纪念》,《菩提树》第95期
    ①秋子:《佛教目前的检讨》,《人海灯月刊》1936年第4卷第6期,217
    ②宁达蕴:《视察日本佛教后之感想》,《佛音》1926年第3年第1期.13
    ③通讯《大愿居士答常熟法学院宽容上人书》,《佛化旬刊》1928年第116期,8
    ④金佛:《今之学佛者的面面观》,《楞严特刊》1926年第6期,70
    ⑤金佛:《今之学佛者面面观(续)》,《楞严特刊》1926年第6期,81—82
    ⑥大醒:《江都住持大会》,《海潮音》1935年第16卷第12号,722
    ⑦妙灯:《改正佛徒的错谬思想》,《佛教公论》1946年复刊第5期,10
    ①常惺:《论护产与护法》,《佛教评论》1931第1卷第2号,4—5
    ②宗仰:《佛教进行商榷书》,《佛学从报》1912年第1期,1—5
    ③莲生:《绝对靠得住的人足谁》,《人海灯》1936年第4卷第6期,172
    ①心觉:《怎样改造和尚?》,《新佛化旬刊》1922年第11期,1
    ②悟幻:《我自“出家”后之感想》,《新佛化旬刊》1922年第11期,17
    ③《神祠存废警告说》,《佛化周刊》1928年第84期,3
    ④寄尘:《评社会讥僧伽1分利者》,《佛化周刊》1928年第81期,3
    ⑤呈文:《撤销并将寺产产地交回以恤贫释文》,《中国佛教会公报》1929年第1期,11
    ⑥光源:《我禁不住要说的几句话》,《人海灯》1936年第4卷第6期,230
    ⑦古微:《重申立场》,《狮子吼月刊》1948年第2期,5
    ⑧高剑父:《学佛徒今后实行应有的觉悟》,《楞严特刊》1926年第10期,120
    ⑨净空:《盼望僧众联合起来实行佛化》,《佛化旬刊》1928年第114期,2
    ⑩高而恭:《整理中国佛教(?)议》,《世间解》1947年第6期,6
    11《读者·作者·与编者——深思远虑以求后继有人》,《狮子吼月刊》1948年第1卷第11、i2期合刊,36
    12心诚:《新佛教建设的两个问题》,《佛光季刊》1949年第1卷第1期,2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慨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21
    ②太虚:《行为主义之佛乘》,《太虚大师全书》第5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①黄夏年主编《太虚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406
    ①孤松:《佛教的将来主义》,《现代僧伽》1928年第4期
    ②《人间佛教专号》,《海潮音》1934年第15卷第1期
    ③芝峰(1901—1949)字象贤,浙江温州人。才智过人,善于说法,把繁琐的佛学理论以提纲挈领的方式深入浅出的分析出来,使学生易于接受。闽南佛学院之所以能驰名海内外成为全国僧青年所向往的学府,全是芝峰以其渊博的学识,无碍的辩才所号召。以“头可断,身可毁,教不可灭”的决心护教,并以《现代僧伽》作为护教言论的代表,为抵御外侮建立了功绩,但也开罪了许多长老和居士名流。
    ④慈航(1895—1954)俗姓艾,名继荣,福建省建宁县人。1927年如闽南佛学院学习,亲近太虚大师,由此萌发革新佛教之志。抗战爆发后,随太虚法师访问缅甸、锡兰、印度等国,宣传抗日国策。其后长期在东南亚弘法,促进大乘佛教在这—带复兴。
    ①为力:《恢复起十年前的精神》,《人海灯》1936第4卷第6期,210
    ②万钧:《新佛教运动的中心思想》,《狮了吼1941年第1卷第8、9、10期合刊,18
    ①沁泉:《应赴僧与佛教衰替之关系》.《觉津杂志》1937年第5卷,262
    ②纯纯:《警告‘剃头匠’式的僧奴》,《楞严特刊》1927年第12期,144
    ③观中:《新佛教运动与师表》,《狮子吼》1941年第1卷第8、9、10期合刊,13—14
    ④太虚《僧教育之日的与程序》,《太虚大师全书》第19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16—17
    ⑤正观:《数十年来佛教振兴状况与今后之提高》,《佛教公论》1946年复刊第6期,25
    ⑥常惺:《佛法足迷信吗?》,《正觉》1930年第1期,40
    ⑦大醒:《中国佛教会进行之计划》,《中国佛教会公报》1929年第2期,9
    ①释存厚:《整理僧伽办法之商榷(一)》,《海潮音文库》第3编 整理僧伽制度论F》,台北:新文出版公司,1985,22
    ②清海:《论保持佛教之必要》.《佛教月报》1913年第1期
    ③说从:《出家人应有之认识》,《弘法刊》1937年第34期,100
    ④说从:《青年僧人应该怎样自修》,《弘法刊》第33期,129
    ⑤议案:《考试住持提案》,《中国佛教会公报》1929年第3期,10
    ⑥觉宏:《今后佛教振兴之我见》,《学僧天地》第1948年第1卷第4期
    ①议案:《禁止滥戒提案》,《中国佛教会公报》1929年第3期,10
    ②智圆:《全国传戒应整理议案》,《法海波澜》1930年第5期,5
    ③澄真、同云、慧栋、敬之:《我们的愿望》,《狮子吼》1941年第1卷第8、9、10期合刊,14—15
    ④《佛道教徒受度均须备案》.《威音》1935年第64期,215
    ⑤《内政部颁行寺庙管理条例》,《佛化周刊》1929年第96期,4
    ①太虚:《僧教育之目的与程序》,《太虚大师全书》第19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16
    ②却烦:《复兴佛教应先取缔滥收徒众》,《学僧天地》1948年第1卷第2期,20
    ③太虚:《救僧运动》,《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1928年第19期
    ④王守常、钱文忠编:《人间关怀—20世纪中国佛教文化学术论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494
    ⑤太虚:《精诚团结与佛教之调整》,《太虚大师全书》第19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⑥大忍:《怎样是我们的新生命演集(下)》,《海潮音》1933年第14卷第1号,90
    ⑦《僧尼的命运仍由僧尼自决》,《四川佛教月刊》1936年第6年第8、9期合刊,4
    ⑧正观:《数十年来佛教振兴状况与今后之提高》,《佛教公论》1946年复刊第6期,25
    ①大醒:《中国佛教需要考试制度》,《现代佛教周刊》第6卷第5期.82
    ②指南:《佛教之根本办法》.《观宗弘法社刊》1932年第19期,7
    ③慈航:《中国佛教整理的程序》,《佛教公论》1946年复刊第10期,9
    ④微音:《僧伽的知识教育与职业教育》,《海潮音》1919年第1卷第6号,653
    ⑤余行达:《峨山僧伽入团记》,《狮子吼》1941年第1卷第8、9、10期合刊
    ①慈航:《中国佛教整理的程序》,《佛教公论》1946年复刊第10期,9
    ②释菩提:《全国僧伽分配之处置》,《佛教公论》1946年复刊第7期.3
    ③仁山:《视察日本佛教之感想》,《中国佛教会月报》1929年第5、6期合刊,2
    ④大忍:《怎样是我们的新生命》,《海潮音》1933年第14卷第1号,90
    ⑤刘显亮:《劝北方僧界保教》,《佛化月刊》1934年第21期,13
    ①可端:《告诸山长老住持书》,《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1928年第19期,4
    ②圣航:《论佛教小振之原因》,《南询集》1935年第1辑,122
    ③学烦:《怎样普及僧教育》,《海潮音》1935年第16卷第10号,143
    ④黄钓:《学佛到底足为什么?》,《楞严特刊》1927年第12期,134
    (⑤议案:《广设僧众教育机关提案》,《中国佛教会公报》1929年第3期,10
    ⑥常惺:《佛法足迷信吗?》,《正觉》1930年第1期,40
    ①性定:《怎样养成高尚的僧格?》,《海潮音》1933年第14卷第9号,61
    ②张微隆:《怎样养成高尚的僧格?》,《南瀛佛教会会报》第13卷第10号,46
    ③性定:《怎样养成高尚的僧格?》,《海潮音》1933年第14卷第9号,63
    ④法舫:《从住持佛教说到改造寺僧》,《海潮音》1937年第18卷第5号,502
    ⑤王守常、钱文忠编:《人间关怀—20世纪中国佛教文化学术论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147
    ①邓了美:《传统佛教与中国近代化——百年文化冲撞与交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46
    ①苇舫:《十五年来之僧教育》,《海潮音》1935年第16卷第1号,122
    ②苇舫:《十五年来僧教育之反省》,《海潮音》1935年第16卷第1号,140
    ③佩洛:《怎样才配称做现代学僧》,《海潮音》1936年第17卷第12号,778
    ④兰吉富:《杨仁山与现代中国佛教》,《华冈佛学学报》1973年第3期
    ①北国行者:《华北佛教的动态》,《佛教文艺》1944年第1卷第7、8期合刊,24
    ②资料来源:霍姆斯·维兹《中国佛教的复兴》229231和释东初《中国佛教近代史》205216以及苇舫《十五年来之僧教育》123—128,三种资料有诸多的不同之处:霍姆斯·维兹对中国东北、华北、华南、两南和西北等地的僧教育机构都有统计,主要统计了开办时间和学僧最多时的人数;东初则主要描述了华南和北京的僧教育机构的情况;而苇舫作为当事人则是对1935及其之前的佛学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述。(接上页)三者各有侧重,但就重合的部分看,又有诸多的不同之处。由于东初是江苏省泰县曲塘镇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出生, 十三岁时剃度,在庵中诵习教法,兼读儒书,学业八年,1928年,入镇江竹林寺佛学院受学,1929年受具戒于句容宝华山隆昌寺;第二年行脚参访,至九华山佛学院,依寄尘法师受学,不久又南游厦门,考入南普陀寺之闽南佛学院深造,1934年曾主事于焦山佛学院。他13岁出家,在佛学院中学习,后又在佛学院中主事,亲身经历和参与了整个近代僧教育,而其家乡又是创办僧教育机构(接上页)较多的江苏省。苇舫又是积极置身十当时僧教育的当事人,基十以上认识本文认为节舫的记载应该比美国汉学家霍姆斯·维兹和东初要准确的多,本文主要以两两重合的部分为准,:种资料都不相同的地方,以“?”标出。基于霍姆斯·维兹对华南和北京僧教育机构的统计存在诸多不实之处,本文对维兹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地的统计持存疑态度,只是日前还没有资料来证实,为了让大家能更清楚的了解中国僧教育的整体状况,暂时先列出.
    ①苇舫:《十五年来僧教育之反省》,《海潮音》1935年第16卷第1号,143
    ②僧岳:《金陵佛学院之概况》,《海潮音》1936年第17卷第5号,671
    ①开悟:《拟请诸山长老提倡僧教育书》,《报恩佛学院院刊》1936年,64—-65
    ②苇舫(1908—1969)俗名朱荣昌,江苏东台安丰人,先后入高邮放生寺佛学院、常熟兴福寺法界学院、北京柏林寺佛学院就读。后入武昌佛学院,随侍太虚数年,听讲经论,同时编印《净十宗月刊》。1937年主持武昌佛学院.编辑《海潮音》月刊。后至四川重庆,在罗汉寺续编《海潮音》。1940年随太虚出访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等国。抗战胜利后,奉太虚命赴武汉恢复武昌佛学院和世界佛学苑图书馆。1949年到上海,任玉佛寺住持。1954年参加中国佛教代表团访问缅甸。历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被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政协委员。
    ③双照:《从僧教育谈到佛教现状》,《学僧天地》1948年创刊号,21
    ①太虚《优婆夷教育与佛化家庭——太虚大师在香港东莲觉苑欢迎会讲》,《太虚大师全书》第19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142
    ②太虚:《致钱诚善居士书》,《太虚大师全书》第29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③觉先:《现代僧青年的升学与失学》,《海潮音》1936年第17卷第8号,200
    ④尚贤:《复兴佛教的僧青年》,《海潮音》1928年第9卷第5号,283
    ⑤新闻:《内政部对十现代僧徒将施强迫教育并改良备佛学院》,《戚音》1932年10月第52期,1
    ①苇舫:《十五年来僧教育之反省》.《海潮音》1935年第16卷第1号,143
    ②善因法师,出生年代及出家因缘不详,湖南人,笔名竺居众生,太虚大师的老友。1924年夏,被太虚大师聘为武昌佛学院都讲(即后来之教务主任),2个月后,以代院长身份主持武院的行政与教务,维持佛学院的安定及课程的正常进度。资料来源:http://www.nyzss.com/cz.gss.asp?id=2
    ③法舫:《十五年来的僧教育》,《海潮音》1935年第16卷第1号,130
    ④太虚:《论教育》,《太虚大帅佛学精品》,合月肥市: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302
    ⑤明性:《告办僧教育者——关于道场名义之商榷》,《正信》1936年第8卷第11至14期合刊,5
    (⑥僧岳:《金陵佛学院之慨况》,《海潮音》1936年第17卷第5号,672
    ①寂寥:《僧教育检讨》,《人海灯月刊》1937年第4卷第8期,312
    ②法肪:《致世苑研究院各地同学书》,《海潮音》1938年第19卷第4号, 214
    ③觉凡:《谈现阶段的僧教育》,《学僧天地》第1948年创号,23
    ④维岳:《关十毕业问题第》1936年17卷第5号,667
    ⑤澄真、同云、慧栋、敬之《我们的愿望》,《狮子吼》1941年第1卷第8、9、10期合刊,16
    ⑥乐观:《中国僧青年怎样坚强自己争取伟大的前途?》,《狮子吼》第1卷第5、6、7期刊,4
    ①(美)Holmes Welch著;王雷泉,包胜勇,林倩等译:《中国佛教的复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96
    ②《抗战以来的佛教动态特辑(上)》,《狮了吼月刊》1941年第1]、12期合刊,5
    ③国学有一个逐渐发展的历程,在当时主要指儒学和国文。
    ④袁烈成:《中国二十年来之教育观》,《佛化新青年》1923年第1卷第7号,8
    ⑤寂寥:《僧教育检讨 (下)》,《人海灯月刊》1937年第4卷第8期,314
    ①觉凡:《谈现阶段的僧教育》,《学僧天地》1948年创刊号,23
    ②印存:《竹林寺佛学院解散》,《现代僧伽》19291930年第2卷合定本,22
    ③太虚:《抗战四年来之佛教》,《狮子吼月刊》1941第1卷第8、9、10期合刊,8
    ④太虚:《中国现时学僧应取之态度》,《现代僧伽》1929—1930年第2卷合订本,6
    ⑤印汲:《学僧的地位是否高于一般的僧众》,《海潮音》1933年第14卷第6号,711
    ⑥谛闻:《谛闻尘影集》,香港:炎黄文化出版社,2008,17
    ①太虚:《中国现时学僧应取之态度——十八年十二月在闽南佛学院讲》,《太虚大师全书》第19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②太虚:《现代僧教育的危亡与佛教的前途——二十一年十月在闽南佛学院训词》,《海潮音》1933年第14卷第1号,18
    ③明代藕益大师曾将僧众分为两部分:一种是参禅的,如搬柴、运水、烧火、锄地各种劳作都能去做;一种是学教的,就只能抱几本经书去读诵、研究、或为人敷讲。但这两种人在形势上就对立排斥,研教的斥参禅者为目不识丁,盲修瞎炼;参禅者斥研教徒尚空谈,有解无行。这种现象,到清代也还是如此,所以出家人也成立文武——(禅、教)——分途、互相脱离的样子,各不相关,互为非难。在这种情形之下,住禅堂的连普通信扎都写不来;研教者先抱几本经书,自恃高尚,少许行李都请人搬运。
    ④太虚:《各人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卅二年十月在汉藏教理院讲》,《太虚大师全书》第19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⑤瑞今(1904—2005)俗姓蔡,名德分,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童年皈依佛门受戒毕,即外出大江南北参访善知识,曾一度追随弘一大师学律,深受其器重。后回闽南办僧教育,培养佛教人才,创办佛教刊物,弘扬佛法,建树颇多,后又应邀赴菲律宾传教,期间扩建佛寺,倡办佛教学校。对佛教文化教育、慈善,推动汉传佛教在异国的发展等均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⑥瑞今《青年学僧应具的态度——在佛教养正院开学典礼讲》,佛教公论1946年复刊号, 11
    ⑦演培(1917—1996)俗姓李,法名演培,江苏扬州人,12岁出家。曾入观宗学戒堂、闽南佛学院、江苏淮阴觉津佛学院、汉藏教理院受学,抗战胜利后于杭州主持武林佛学院教务。从1958年起开始弘化海外,所去的国家有泰国、柬埔寨、越南、老挝、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加拿大和美国等,而以新加坡为长期居住的国家。
    ①度寰(1905—1988)俗名陈应新,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9岁出家,曾在安庆迎江寺法界学院攻读华严教义,次年转入闽南佛学院求学,毕业后进上海中医学院学医。他信仰虔诚,学修精进先后钻研华严和密宗教义,为恢复静安古寺,培养佛教人才小遗余力。
    ②佛教哲学范畴,“性“指现象小依条件而起的同有的永恒小变的本性、本质、本原,如水的湿性、火的热性等。”相”指由条件和合而起、呈现于人的面前的可以分别认识的现象,如水的波相、火的焰相等。“性”与“相”合称;,通常用以概括事物的本质和现象。
    ③天童:《今后佛教尼众应具之学行》,《正信》1935第5卷第15期,4-5
    ④智心:《我之希望与佛教》,《人间觉》1936年第1卷第6期,58
    ⑤法论:《关十学院当局者》,《四川佛教月刊》1936年第6年第8、9期合刊,6
    ①法论:《关于学院当局者》,《四川佛教月刊》1936第6年第8、9期合刊,7
    ②不苟:《怎样使僧青年有出路》,《佛教公论》1946年复刊第7期,16
    ③愚敏:《如何抢救僧教育》,《学僧天地》第1948年第1卷第3期,25
    ④太虚:《从中国的一般教育说到僧教育》,《太虚大师全书》第23册,台北:善导寺流通版,1980,132
    ①求明:《示我迷津》,《人海灯》1936年第4卷第7期,283—284
    ②刘显亮:《僧校课程当以汉文为根据》,《正觉杂志》1930年第4期,11
    ③常惺:《僧界救亡的一个新建议》,《海潮音义库第3编 整理僧伽制度论下》,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60
    ④雪烦:《怎样普及僧教育》,《海潮音》1935年第16卷第10号,536
    ⑤苇舫:《十五年来僧教育之反省》,《海潮音》1935年第16卷第1号,143
    ①道融:《四无垢性与现代僧伽生活观》,《南询集》1935年第1辑,112
    ②宽道:《当前僧教育的苦闷》,《大雄》1942年第3期,16—17
    ③刘显亮:《僧校课程当以汉文为根据》,《正觉杂志》1930年第4期,10
    ④释东初:《中国佛教近代史》,台北:东初出版社,1974,232
    ①雪烦:《怎样普及僧教育》,《海潮音》1935年第16卷第10号,536
    ②《焦山佛学苑暑期讲习会开课》,《海潮音》1936年第17卷第8号,218
    ③刘显亮:《僧校课程当以汉文为根据》,《正觉杂志》1930年第4期,10
    ④澄真、同云、慧栋、敬之:《我们的愿望》,《狮子吼》1941年第1卷第8、9、10期合刊,14—-15
    ⑤印存:《竹林寺佛学院解散》,《现代僧伽》1929--1930年第2卷合订本,24
    ①常海:《为僧教育想一想》,《学僧天地》1948年第1卷第5期
    ②光源:《我禁不住要说的几句话》,《人海灯》1936年第4卷第6期,230
    ③《中兴净宗印光大师行业记》,《印光法师文钞三编》第4卷,台中:青莲出版社,2001,1134—1135
    ④释印光:《复冯不疚居士书》,《印光法师文钞》第2卷,台中:青莲出版社,2001,440
    ⑤释印光: 《复周陈慧净居士书》,《印光法师文钞三编》第3卷,台中:青莲出版社,2001,650—651
    ①法舫:《世苑汉藏教理院第一期第二学年上学期教务概况》,《海潮音》1938年第19卷第9号,564
    ②法舫:《汉藏教理院今后之教学》,《海潮音》1938年第19卷第3号,122
    ③谛闻:《谛闻尘影集》,香港:炎黄文化出版社,2008,17
    ④大定:《破山法界学院扩充学额及其现状》,《海潮音》1935年第16卷第5号,734-735
    ①秋子:《佛教目前的检讨》,《人海灯月刊》1936年第4卷第6期,211
    ②瑞今:《现代僧教育之危机及其改进》,《佛教公论》1936年第1卷第6、7号合刊,4
    ③通一 :《专号前语》,《人海灯月刊》1936年第4卷第1期,2
    ④妙解:《从僧青年说到今后的佛教》,《佛教公论》1946年复刊号,16
    ⑤俱忧:《忠告我全国僧界兴学刍言》,《佛教月报》1913年第3期,2
    ⑥释东初:《中国佛教近代史》,台北:东初出版社,1974,217
    ①仁性:《僧教育漫谈》,《海潮音》1937年第18卷第6号,691
    ②慈航:《怎样做一个标准的佛教徒》,《佛教公论》1946年复刊第7期,14
    ③仁性:《学僧与住持佛教》,《海潮音》1936年第17卷第12号,768
    ④觉先:《现代僧伽青年的升学与失学》,《海潮音》1936年第17卷第8号,204
    ⑤妙解:《从僧青年说到今后的佛教》,《佛教公论》1946年复刊号, 16
    ⑥瑞今:《现代僧教育之危机及其改进》,《佛教公论》1936年第1卷第6、7 号合刊,5
    ①释东初:《中国佛教近代史》,台北东初出版社,1974,220
    ②宣辉如、如常德合记:《报恩佛学院开学纪要》,《海潮音》第16卷第4号,622623
    ③僧岳:《金陵佛学院之概况》,《海潮音》1936年第17卷第5号,671
    ①雪烦(1909—1994)俗姓孙,生于泰州姜堰。1928年从学于镇江竹林佛学院,1929年赴南京栖霞寺受足戒,后考进由泰州光孝寺住持常惺法师任院长的北平柏林佛教教理研究院。1934年与东初法师一起到常州天宁寺入禅堂,他的禅定功夫就根植十此,同年受镇江焦山佛学院创始人智光法师之聘,在学院授课,并任教务主任,兼任语文和佛学课。1937年抗战开始,他协助静严法师将焦山山中历代收藏的珍贵文物运往泰州东乡的“焦岩别墅”保存。1940年升座任焦山定慧寺住持,并任焦山佛学院院长,培育僧才,同时任《中流》月刊发行人。法师实行“丛林学院化,学院从林化”并以优厚待遇聘请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任教师。在学科上,除有佛学课程外,还有数学、历史、地理、法律、外语等文化课程。焦山佛学院毕业出去的学僧多数在佛门内弘法,且.卓有建树,也有人后来成了大学教授、工程师、画家和国家行政人员。
    ②雪烦:《外侮频临与僧伽教育》,《海潮音》1936年第17卷第1号,93
    ③野客:《佛教复兴与救济学僧》,《海潮音》]937年第]8卷第8号,203
    ④大醒:《我的感想——复法舫法师的一封信》,《海潮音》1938年第19卷第1号,31
    ⑤太虚:《佛学之宗旨和目的——十九年春在闽南佛学院讲》,《太虚大师全书》第19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⑥宣辉如、如常德合记:《报恩佛学院开学纪要》,《海潮音》第16卷第4号,621
    ①大定《破山法界学院扩充学额及其现状》,《海潮音》1935年第16卷第5号,733—734
    ①佩洛:《怎样才配称做现代学僧》,《海潮音》1936年第17卷第12号,777
    ①法舫:《卷头语》,《海潮音》1936年第17卷 第4号,403
    ②(美)陈荣捷著;廖世德译:《现代中国的宗教趋势》,台湾:文殊出版社,1987,74
    ③邓子美:《传统佛教与中国近代化——百年文化冲撞与交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98—199
    ④太虚:《中国佛教会两大问题》,《海潮音》1935年第16卷第11号,590
    ①《中国佛教会会章》,《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1929年第23期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三)》,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70
    ③记者:《全国佛教代表大会三日记》,《现代僧伽》1929—1930年第2卷订本,84
    ①常惺:《中国佛教徒对中国佛教会应有之认识》,《佛学半月刊》1935年第114期,4
    ②大醒:《致全国学僧的公开信》,《现代佛教》1932年第1卷第1期,86
    ③附錄:《中国佛教会通告第20号》,《观宗弘法社刊》1933年第21期,166
    ④芝峰:《王森甫居士告“全国僧寺住持书”》,《现代佛教》1933年第5卷第8期,26
    ⑤法舫:《中国佛教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海潮音》1935年第16卷第6期,1
    ⑥大悟:《十五年来中国佛教之动向》,《海潮音》1935年第16卷第1号,88
    ⑦秋子:《佛教日前的检讨》《,人海灯月刊》1936年第4卷第6期,211
    ⑧大醒:《中国佛教会前瞻》,《觉群周报》1947年第2卷第43、44期合刊,2
    ①十大弊端为:1、本届仅五六省代表不到三分之一;2、鄂代表仅一常委兼充,不能算数;3、福建代表名真人假,显系圆瑛舞弊4、限制湘代表不令出席5、当然委员超过代表省分人数以上6、大会场中垄断发言权,限制发言7、大会主席团对各省市代表限制一切行动取强迫态度8、常委人员对会议案毫不慎重专恃地位向各代表要钱9、大会修改会章多数不合法小能令各人深信10、国佛会实际上只能说上海市佛教会,而江浙两省亦多不予合作
    ②达初:《如何建立我们理想中的新佛教》,《佛教与佛学》1936年第1卷第9期,11
    ③玉慧观(1891—1933)名观彬,法名慧观,出生于平壤。1926年皈依太虚大师后,广泛阅读经典,成为虔诚的佛教徒,对太虚大师主持的《海潮音》杂志1分支持,在精神上与经费上都给予了相当的帮助,1931年,中佛会在上海改选当选为常务委员。
    ①玉慧观:《中国佛教振兴策》,《海潮音文库第3编整理僧伽制度论下》.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184—186
    ②普觉:《为佛教救亡警告全国佛教徒》,《海潮音》1936年第17卷第8号,248
    ③大醒:《中国佛教会前瞻》,《觉群周报》1947年第2卷第45、46期合刊,2
    ④悟非《从僧赞僧说到今后的中国佛教会》,《海潮音》1936年第17卷第8号,246
    ⑤《中央民训部修订佛教会章程草案》,《海潮音》1936年第17卷第5号,121
    ⑥记者:《中佛会第七界第四次理监事联席会》,《海潮音》1936年第17卷第9期,92
    ⑦陈念中:《整顿中国佛教会意见》,《海潮音》1936第17卷第9号,110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三)》,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70
    ②微音:《内政部咨释佛教会和住持四疑点》,《海潮音》1933年第14卷第5号,4—5
    ③太虚:《中国佛教会两大问题》,《海潮音》1935年第16卷第11号,590
    ④《中国佛教会章程草案要点说明》,《佛教日报》1936—07—04、05、06
    ⑤陈念忠《整顿中国佛教会意见》,《海潮音》1936年第17卷第9号,376—377
    ⑥张廷灏《对章程草案中四点释疑》,《海潮音》1936年第17卷第9号,379
    ①大醒:《中国佛教会近事痛言》,《海潮音》1936年第17卷第10号425
    ②大醒:《对于“中国佛教会整理委员会”之期望》,《海潮音》1946年第27卷第3期,36
    ③善因:《向佛教整理会建议》,《海潮音》1946年第27卷第7期,473
    ④三皈,是皈依佛、法、僧三宝;五戒,是佛教的根本戒。
    ①《中国佛教会为本会第七届第一次征求会员名册事致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民众训练部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722,案卷号1966
    ②圆瑛:《中国佛教会通告第20号》,《观宗弘法社刊》1933年第21期,166
    ③周观仁《唤起全国佛教徒热情共同努力》,《海潮音》1936年第17卷第7号,38
    ④太虚《对于佛教会之观念》,《海潮音》1936年第17卷第9号,268
    ⑤蔡慧明《中国佛教会需要再整理》,《海潮音》1948年第29卷第11期,744
    ⑥《内政部长访问记——政府对于现在僧尼的态度》,《海潮音》1936年第17卷第8号,243
    ①《民众训练部为整理中国佛教会事致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722,案卷号1973.
    ②警迷严化顽:《读中佛会为修改会章事致各理监事一函后之不平鸣》,《海潮音》1936年第17卷第8‘252
    ③记者:《中国佛教会开会感言》,《现代僧伽》1929一1930年第2卷合订本,57
    ④太虚:《对于佛教会之观念》,《海潮音》1936年第17卷第9号,268
    ⑤常惺:《中国佛教徒对中国佛教会应有之认识》,《佛学半月刊》1935年第114期,3
    ①法舫:《改造中国佛教会之意见》,《海潮音》1936年第17卷第3号,276
    ②亦幻:《中国佛教整理方案》,《海潮音》1946年第27卷第1期,31
    ③大醒:《对于“中国佛教会整理委员会”之期望》,《海潮音》1946年第27卷第3期,36
    ①大醒:《中国佛教会进行之计划》.《中国佛教会公报》1929年第2期,4—9
    ②中谷:《对取决于省佛教会的希望》,《佛化随刊》1930年第16号,16
    ③太虚《整理僧伽制度论》,《太虚大师全书》第18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159—161
    ①社评:《今日佛教中各种无可如何之现象》,《佛教评论》1931年第1卷第1号,2
    ②《各省佛教会金山会议》,《海潮音》1936年第17卷第7期,73
    ③法舫:《改造中国佛教会之意见》,《海潮音》1936年第17卷第3号271
    ④南京特约通讯:《中央民训部修订佛教会章程草案》,《海潮音》1936年第17卷第6号,874
    ⑤雷音:《中佛会无理取闹》,《海潮音》1936年第17卷第8号,250
    ⑥《中国佛教会为改组事致民众训练部呈》1936年3月4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 7
    ⑦吕圆等:《佛教会仍以三级制加强组织》,《四川佛教月刊》1939年第9年第3期第93号,6
    ⑧广文:《新县制与佛教》,《四川佛教月刊》1940年第11,年第3期第104号,2
    ①广文:《再论新县制与佛教》,《四川佛教月刊》1940年第11年第4期第1267号,10
    ②大醒:《关于中佛会分支会的四五事》,《海潮音》1946年第27卷第6期,426
    ③广东民政厅训令第524号:《转知和尚寺庙应属十佛教会》《海潮音》1934年第15卷第3期,47
    ④尘空在《佛教整委会与寺庙僧尼》中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对此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他说过去佛教会之所以办小好,行不必通,多由于各僧寺不遵守教会命令,不履行会员义务,甚至不明了佛会性质,以致他们或暗中破坏,或多方逃避以避免与佛教会发生关系:如汉口某小庙闻湖北省整委会成立,将调查登记各寺庙,遂将庙名铲去,伪装民房,免与整委会发生关系,恐其派款或被整顿。此外,一般寺庙向以无事为清净,以各自打扫门前雪为本分,遇到困难时便向佛教会求助,待困难解决时则置佛教会于脑后,不但不履行应尽的义务,而且视佛教会的条文与规定为儿戏,其毁戒违法之行为,佛教会更无权利十涉。
    ①太虚:《环球之动机与感想》,《太虚大师全书》第28期,台北,善导寺流通版,1980,246-247
    ②竹摩:《环境压力与统一思想》,《人海灯月刊》1936年第4卷第6期,18
    ③余日晖:《从几个不肖的僧徒说起》,《人海灯月刊》1934年第6期,4
    ④(美)Holmes Welch著;包可华,阿含译:《世界佛学名著译从82近代中国的佛教制度(下)》,台北:华宇出版社,1989,2
    ⑤性空:《云南僧伽生活的怪现象》,《现代僧伽》1929—-1930年第2卷合定本,39—40
    ①太虚:《佛乘宗要论》,《太虚大师全书》第1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②心梵:《整理现代僧伽的三大急务》,《海潮音文库 第3编 整理僧伽制度论下》,武汉:文丰出版公司,1985,94—95
    ③太虚:《文武群已事器一致之教育》,《太虚大师全书》第19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266
    ④吴云志主编:《巨赞文集》(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773
    ⑤转轮:《警告全国丛林住持》,《现代僧伽》1928年第5期
    ①呈文:《本会呈立法院拟具寺庙住持整理办法请采纳规定条文》,《中国佛教会月报》1929年第5、6期合刊,2
    ②要闻:《任免住持应确定办法提议案》,《法海波澜》1930年第5期,4
    ③微音:《各寺庙选任住持办法之规定》,《威音》1934年第59期,2
    ④大醒:《江都住持大会》,《海潮音》1935年第16卷第12号,722
    ⑤微音:《内政部咨释佛教会和住持四疑点》,《海潮音》1933年第14卷第5号,5
    ①倓虚:《影尘回忆录》,北京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471—472
    ①可参见论文李小艳:《佛教寺院经济的由来与发展》,《世界宗教文化》2004年第4期
    ②段玉明著:《中国寺庙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318
    ①常惺:《论护产与护法》,《佛教评论》1928年第1卷第2号,3
    ②常惺《论护产与护法》,《佛教评论》1928年第1卷第2号,4
    ③敏政:《江苏江都县教况》,《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1932年第32期,2
    ④常明:《江苏海陵教况》,《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1932年第32期,2
    ⑤宽航:《江苏东台佛教之状况》,《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1932年第32期,3
    ⑥雪松:《江苏宝应县教况》.《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1932年第32期,3
    ⑦大醒:《我们理想中的从林》,《海潮音》1947年第28卷第10期,359
    ⑧(美)Holmes Welch著;包可华,阿含译:《世界佛学名著译从82近代中国的佛教制度(下)》,台北:华宇出版社,1989,335
    ①《佛教徒生活状况》,《华北宗教年鉴》1941年第1次版,57
    ②段玉明著:《中国寺庙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346
    ③《北平市僧尼调查》,《正觉杂志》193年第10期,146
    ④(美)Holmes Welch著;包可华,阿含译:《世界佛学名著译从82近代中国的佛教制度(下)》,台北:华宇出版社,1989,185
    ⑤大醒:《我们理想中的从林》,《海潮音》1947年第28卷第10期,358
    ①法幢:《告全国有志整理佛教的僧伽同胞们》,《现代僧伽》1928年第5期。
    ②西莲:《焦山僧伽之生活》,《现代僧伽》1929-1930年第2卷合定本,20
    ③含虚:《谈河南僧伽生活》,《现代僧伽》1929—1930年第2卷合定本,34—36
    ④中亮:《宝华山僧伽1的生活》,《现代僧伽》1929—1930年第2卷合定本,20
    ⑤海潮音社:《寺僧应打倒“懒”“残”主义》,《海潮音》1946年第27卷第8期,490
    ⑥《住持僧尼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四川佛教月刊》1941第12年第9、10、11期合刊,1
    ①大心:《江苏、浙江僧伽生活之概观》,《现代僧伽》1929—1930年第2卷合定本,29—31
    ②小庵即是小庙 这种小庙在江苏浙江两省的县区之中,每县多至有七八百到千余处.少者亦有三五百处,以此平均江浙两省寺院必在一万以上,而在这一万的寺院之中,小庵就有九千五百,每庵僧伽平均人数总有十人,而这将近十万僧伽。
    ③圣严法师《归程》,台北:东初出版社,1989,135
    ④(美)Holmes Welch著;包可华,阿含译:《世界佛学名著译丛82近代中国的佛教制度(下)》,台北:华宇出版社,1989,272
    ⑤(美)Holmes Welch著;包可华,阿含译:《世界佛学名著译丛82近代中国的佛教制度(下)》,台北:华宇出版社,1989,291
    ①(美)Holmes Welch著;包可华,阿含译:《世界佛学名著译从82近代中国的佛教制度(下)》,台北:华宇出版社,1989,336
    ②(美)Holmes Welch著;包可华,阿含译:《世界佛学名著译丛82近代中国的佛教制度(下)》,台北:华宇出版社,1989,171—172
    ③微音:《苏州释道林控豪绅王佩诤》,《海潮音》1933年第14卷第2号,137
    ④圣航:《论佛教不振之原因》,《南询集》1935年第1辑
    ⑤明心:《僧伽为什么给人瞧不起》,《海潮音》1933年第7期
    ⑥太虚:《上佛教总会全国支会部联合意见书》,《太虚大师全书》第17册,台北:善导寺流通版,1980,28—329
    ⑦寄尘:《社会教育与中国佛教》,《现代佛教》1933年第5卷第8、9、10期合刊,8
    ⑧林彻妙:《现代僧伽劳动的自觉》,《闽南佛学院院刊》1943年特刊,58
    ⑨竹林:《这事不可解的事情》,《新佛教》1920年第1卷第2号第12版
    ①智慧:《拟请诸山长老提倡僧教育书》,《报恩佛学院院刊》1936年,68
    ②清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民国清河县志宗教志》第13卷,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3
    ③《新纂云南通志宗教考》第101卷,1948年刊本。
    ④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86民国佛教篇》,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23
    ⑤曙青:《给全国僧青年同志们的一封信》,《人海灯月刊》1837年,838
    ⑥黄运喜《中国佛教近代法难研究(1898—1937)》对此进行了比较详尽的研究。文章从破除迷信运动的狂飙、参加份子在各地暴动情形、第一次庙产兴学始末及四众卫教义举这四个方面对北伐调政时期的法难进行了比较详尽的介绍,但由于受条件限制,本文在写作时并未能找到该著。许效正的博士论文《清末民初庙产问题研究(18951916)》对清末民初的庙产问题进行了较为洋细的研究。
    ⑦印顺:《泛论中国佛教制度》,《妙云集下编之八教制教典与教学》,台北:台湾正闻出版社,1992,13
    ①《不允觊觎衡山寺产》,《佛学丛报》1912年第3期,2
    ②释东初:《中国佛教近代史》,台北:东初出版社,1974,142
    ①《为保存古迹而保存庙宇》,《正觉杂志》1931年第7期,26
    ②《内政部邠行寺庙管理条例》,《佛化周刊》1929年第96期,4
    ③《寺庙产业兴办公益慈善事业办法》,《佛化随刊》1931年第19号
    ① 日)牧田谛亮著;索文林译:《中国近世佛教史研究》,台北:台湾华宇出版社,1984,347
    ②A,拨庙产以兴学并不阻止民众研究佛学:B, 僧尼居多愚味无知今欲养以数万万之庙产冀其昌明佛教岂非笑话;C,吾人主张提出一部分之庙产设立佛学院专司研究或大学中设佛学讲座。
    ③《中华民国庙产兴学促进会宣言》,《正觉杂志》1931年第7期,22-26
    ④雪烦:《外侮频临与僧伽教育》,《海潮音》1936年第17卷第1号,91
    ⑤《北平铁山寺案》,《威音》1930年第4期,1
    ⑥新闻:《首都社会局调查紫竹林寺产》,《威音》1930年第13期,4
    ①法舫:《实行庙产兴学》,《海潮音》1935年第16卷第9号,291
    ②大醒:《十五年来教难之回顾》,《海潮音》1935年第16卷第l号,110
    ③国内佛化消息:《中国佛教民众大会宣言’》,《佛化旬刊》1928年第111期,5
    ④公牍:《呈安徽柏都督文》,《佛教日报》1913年第3期,4
    ⑤函电:《安徽都督饬庐江县知事电庐江县知事案查云云》,《佛教月报》1913年第3期,7
    ⑥《重申攘夺庙产之禁令》,《佛学从报》1914第10期,4
    ⑦《中华佛教总会致国务院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三编 文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691
    ①《本会呈请行政院另饬河南省保护佛教并回复被占被毁之寺庙寺宇文》,《中国佛教会公报》1929年第1期,3
    ②要闻:《宗教仪式不应十预》,《弘慈佛学院年刊》1931年第3年第3期.2
    ③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86民国佛教篇》,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70
    ④梵辉《寺产与公产之区别》,《佛教公论》1946年复刊第7期,5
    ⑤太虚:《佛教之僧自治》,《太虚大师全书》第18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295
    ⑥新闻:《内江的电灯》,《佛化旬刊》1928年第108期,2
    ①苇舫:《敌人对我佛教的暴行》,《海潮音》1938年第19卷第3 号,100
    ②大醒:《致全国长老书》,《海潮音》1946年第27卷第3期,24—25
    ③秋子:《佛教目前的检讨》,《人海灯月刊》1936年第4卷第6期,217
    ④大醒:《我们理想中的从林》,《海潮音》1947年第28卷第10期,359
    ①专件:《杭州民众上中委会电二》,《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1928年第19期,3
    ②《中华佛教总会章程》,《佛学丛报》1912年第1期,109
    ③《佛教会要求国民政府承认条件》,《佛学从报》1912年第2期,7
    ④太虚:《上参众两院请愿书》,《太虚大师全书》第19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①内政部认为寺庙的产权具体分为官、公、私三种性质::其中官产主要指隶属于国家祝典和无法考证的寺庙,公产是指由地方公共集资或布施建设的寺庙,私产指由该寺庙住持人募化以及私产建设者。属于公有财产的寺庙地方政府则可以任意攘夺甚至据为已有,任何个人和团体无权干涉
    ②太虚:《寺庙管理条例是建议》,《中国佛教会公报》1929年第2期,2一4
    ③梵辉:《寺产与公产之区别》,《佛教公论》1946年复刊第7期,5
    ④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86民国佛教篇》,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23
    ⑤要闻:《浙民厅通令严禁侵占庙产》,《弘慈佛学院年刊》1931年第3年第3期,11
    ⑥中华民国大学院编:《全国教育会议报告》丙编,商务印书馆,1928,4—5
    ①太虚《对于邰爽秋庙产兴学运动的修正——十七年春作》,《海潮音文库第1编政治学》,台北:义丰出版公司,1985
    ②《杭州民众上中委会电一》,《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1928年第19期,2
    ③要闻:《保障佛教徒权利办法》,《弘慈佛学院年刊》1931年第3年第3期,9
    ④要闻:《山东市府维护庙产》.《弘慈佛学院年刊》1931年第3年第3期,10
    ①《政府护教法律之施行》,《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1931年第28期.2
    ②太虚:《呈行政院维护佛教寺僧——三十一年呈》,《太虚大师全书》第19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③大醒:《十五年来教难之回顾》,《海潮音》1935年第16卷第1号,110
    ④东初:《中国佛教近代史》(上),台北:东初出版社,1984,107
    ①太虚:《菩萨学处讲要——三十六六年二月在宁波延庆寺讲》,《太虚大师全书》第18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②太虚《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收入蒲正信《佛教道德经典》,成都市:巴蜀书社,2005
    ③大醒:《中国佛教会进行之计划》,《中国佛教会公报》1929年第2期,4
    ④钱诚善:《佛教学务方案建议》,《海潮音文库第1编教育》,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163
    ①太虚:《上佛教总会全国支会部联合会意见书——民国二年三月作》,《太虚大师全书》第18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②太虚:《呈行政院维护佛教寺僧——三十一年呈》,《太虚大师全书》第19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③常惺:《僧界救亡的一个新建议》,《海潮音文库 第3编 整理僧伽制度论下》,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65
    ④钱谦善:《佛教学务方案建议》,《海潮音文库第1编教育》,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162
    ⑤(厦门一佛教大家):《佛教革命的我见》,《楞严特刊》1926年第3期,29
    ①太虚《听讲“现代中国佛教”之后——二十五年秋在上海中国佛学会分会讲》,明立志,潘平编《太虚大师说人生佛教》,北京市:团结出版社,2007
    ②太虚:《恭告全国僧界文》.《太虚大师全书》第17册,善导寺流通版1980,394
    ③太虚:《佛寺管理条例之建议——十八年夏作》,范古农《海潮音文 第1编 政治学》,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
    ④了愿:《改进佛教的我见》,《佛教公论》1946年复刊第4期,2
    ⑤雷音:《中佛会无理取闹》,《海潮音》1936年第17卷第8号,251
    ①月耀:《佛教经济建设之我见》,《觉群周报》1946年第1卷第20期,12
    ②(美)Holmes Welch著;包可华,阿含译:《世界佛学名著译从82近代中国的佛教制度(下)》,台北:华宇出版社,1989,270
    ③新闻:《岳池县佛教会设立工厂》,《佛化旬刊》1927年第86期,5
    ④高剑父:《我对于今后佛化前途改进的希望》,《楞严特刊》1927年第14期,53
    ⑤《一个模范佛寺农场》,《狮子吼月刊》1941年第1卷,18
    ⑥专件:《杭州民众上中委会电二》,《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1928年第19期,3
    ⑦《湘省府令各寺庙筹设工厂农场》,《威音》1931年第32期,4
    ①李书有主编:《茗山文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47
    ②弘一:《青年佛徒应注意的事项》,秦启明编《弘一大师李叔同讲演集》,北京市: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③澄真、同云、慧栋、敬之:《我们的愿望》,《狮子吼》1941年第1卷第8、9、10期合刊,14
    ④巨赞:《新佛教运动之史的研究》,《狮子吼月刊》1941年第1卷第2期
    ⑤巨赞:《新佛教运动的回顾与前瞻》,《狮子吼月刊》1940年第1卷第1期
    ⑥月耀:《佛教经济建设之我见》,《觉群周报》1946年第1卷第20期,12
    ⑦了愿:《改进佛教的我见》,《佛教公论》1946年复刊第4期,2
    ⑧隐波:《佛教寺僧经济的经济现状》,觉群周报1946年第1卷第20期,15
    ①太虚:《恭告全国僧界文》,《太虚大师全书》第17册,善导寺流通版1980,394
    ②大醒:《致全国长老书》,《海潮音》1946年第27卷第3期,25
    ③太虚:《佛法导言——民国四年春作于普陀》,《太虚大师全书》第1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④太虚:《佛寺管理条例之建议——十八年夏作》,《太虚大师全书》第18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①太虚:《致蒋主席书》,《海潮音》1944年第25卷第1号
    ②太虚:《佛教寺僧的经济建设》,《太虚大师全书》第19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③太虚:《由经济理论说到僧寺经济建设》,《太虚大师全书》第19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①仁山(1887一1951)俗姓顾,江苏金坛县人。1912年与太虚一起提议金山寺应率先倡导兴办学堂,以金山寺的寺产拨充经费的建议。1919年,他在苏北的高邮放生寺创办了“天台学院”,培育僧青年。1922年,他接任放生寺住持改天台学院为“四弘学院”,专弘天台教义,学院办的很有成就,与江南设在常熟兴福寺的法界学院摇摇相对,一弘华严,一弘天台,同为当时颇负时望的僧教育机构。1931年,当选为中佛会执行委员及常务委员。以后多年,除在佛学院讲学外,曾遍礼各地名山,随缘弘法,受到大江南北缁素的尊敬。
    ②仁山:《中国佛教会整理僧伽宜首先注重教育》,《中国佛教会公报》1929年第2期,2
    哆)人醒:《中国佛教会进行之计划》,《中国佛教会公报》1929年第2期,4—9
    ④要闻:《内政部解释监督寺庙条例疑义》,《弘慈佛学院年刊》1931年第3年第3期,5
    ⑤照空:《拟上诸山长老请提倡教育书》,《报恩佛学院院刊》1936年,60
    ①广文:《怎样改善僧教育》,《佛化评论》1940年创刊号,12—13
    ①可参考宋玉波博士论文《佛教中国化历程研究》(西北大学,2004)
    ②汤城:《今日佛教之危机及其挽救方法》,范古农《海潮音文库 第3编 讲演集下》.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13
    ③印顺:《人间佛教绪言》,《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佛在人间》,印顺文教基金会电子版,17
    ④《人间佛教理论的建构与运作》,《法音》1998年第7期,21
    ①《神祠存废警告说》,《佛教周刊》1928年第85期,4
    ②蒋维乔:《中国佛教史》,南京市: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83
    ③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从刊86 民国佛教篇》,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132
    ④(美)陈荣捷著:廖世德译:《现代中国的宗教趋势》,台湾:文殊出版社,1987.104
    ⑤康寄遥(1880--1968)字炳勋,法号法真,陕西临潼人。1921年于上海太平寺皈依印光。1927年于西安成立佛化社,并于午社内设讲经会、念佛会、佛教青年会、妇女观音会等。后与朱子桥一起,共议复兴西北佛教。先修复大慈恩寺,并于东院设慈恩孤儿院,后于佛化社设佛学讲习所。1945年,于大兴善寺成立巴利三藏学院。曾任华洋义赈会陕西分会会长、华北慈善联合会监事。
    ①康寄遥:《现在怎样弘扬佛法?》,《佛化随刊》1930年第16号,8
    ②欧阳渐(1871—1944)字竟无,江西宜黄人,人称“宜黄大师”。早习儒学,后受桂伯华影响而信佛。34岁到南京随杨文会学佛学后遵杨嘱游日本数月,1910又至南京从杨文会研习佛学。杨去世后,承其遗志经营金陵刻经处,自任主编、校勘。又附设佛学研究部。1917年刻成《瑜伽师地论》后五十卷,并为之写序;分唯识法相为二宗,阐明“约观心门建立唯识义,约教相门建立法相义”的宗义纲要。1922年(一说1920)创立支那内学院,讲《唯识抉择谈》。1927年组织辑印《藏要》,三辑,共收入佛典五十多种,其中分别有《因明正理门论》和《因明入正理论》,并作《因明正理门论叙》专文。抗日战争爆发后,率院众携经板至四川江津建立支那内学院蜀院。一生刻佛典达二千卷。其佛学思想,上继唐代玄奘、窥基诸师遗规,远承印度无著、世亲之学,而直接渊源于杨文会居士,并有所发展。晚年融通般若、华严、涅槃之学,自成一家。生平对法相学特有研究,尝谓“法相、法性是一种学”,“唯识、法相足两种学”。提出“佛教既非宗教亦非哲学”(《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的观点,认为佛教是包罗人生各门原理的独特体系。又大力提倡居士佛教。其学术思想由儒入佛,而后由佛摄儒。主张以佛法为体,孔学为用。
    ③水陆法会,略称水陆会,又称水陆道场,悲济会等,是中国佛教经忏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种。这种法事是由梁武帝的《六道慈忏》(《即梁皇忏》)和唐代密教冥道无遮大斋相结合发展起来的。
    ④传为南朝梁武帝(507—519)时所制,武帝初为雍州刺史,其妻郗氏性酷妒,亡后防为巨蟒,托梦武帝,泣求拯救。武帝为此请僧间诸经,集诸佛菩萨功德愿力,制《慈悲道场忏法》10卷,梁释宝志、宝唱等撰,现行本经元代审订改正后注通。忏议前为六根三业,皈依断疑,忏悔解冤;后及六道四恩,礼佛报德,回向发愿。其中正以露缠结罪,洗涤过去之恶因,复凭发菩提心,培植当来之种智。后世多依此仪延僧修忏,以求灭罪消灾,济度亡灵。系教内流传最久、经常举行的一种忏法.
    ⑤海照:《读蒋部长整理僧寺演词感言》,《正信》1936年第9卷第11期,6
    ⑥王雷泉编:《悲愤而后有学:欧阳渐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24
    ①玉慧观:《中国佛教振兴策》,《海潮音文库 第3编 整理僧伽制度论下》,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2
    ②宁达蕴:《五年中作佛化运动之观感》,《佛音》1926年第3年第5期,3—4
    ③心觉:《怎样改造和尚?》,《新佛化旬刊》1922年第11期
    ④常惺法师讲演:《佛法足迷信的吗?》,《正觉月刊》1930年第1期,44
    ⑤仁山:《警告我国僧伽》,《法雨月报》1931年第1卷第1期,9
    ⑥曼陀:《中国佛教的展望》,《海潮音》1936年第17卷第7号,23
    ⑦广静:《复兴中国佛教之管见》,《海潮音》1936年第17卷第8号,159
    ①孙若恒:《革兴佛教以建设新中国(?)议》,《海潮音》1939年第20卷第3、4、5、6 号合刊,151
    ②汤城:《今日佛教之危机及其挽救方法》,《海潮音文库 第3编 讲演集下》,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10
    ③太虚:《答赵伯福问》,《太虚大师全书》第30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④太虚:《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太虚大师全书》第25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⑤刊头语:《说经忏并非迷信》,《佛化旬刊》1927年第91期,2
    ①圣严法师:《归程》,台北:东初出版社,1989,115—116
    ②芝峰:《本律学以整理今日佛教之制度》,《现代僧伽》1929—1930年第2卷合定本,25
    ③芝峰:《本律学以整理今日佛教之制度》,《现代僧伽》1929-1930年第2卷合订本,26
    ④明心:《僧伽为什么给人瞧不起》,《海潮音》1933年第7期
    ⑤刊头语:《太虚法帅对于“中国佛教革命僧”的训词》,《佛化旬刊》1928年第116期,2—3
    ①论文:《论宗教寺院与非宗教祠庙应有之区别》,《中国佛教会月刊》1929年第5、6期合刊,10
    ②太虚:《现代僧教育的危亡与佛教的前途——二十一年十月在闽南佛学院训词》,《太虚大师全书》第19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③“三武灭佛”又称“三武之祸”,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因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故称“三武”。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三武灭佛”的110年以后,即公元955年.五代时期后周的周世宗又下诏废天下无敕额之寺院,毁铜像.收钟磐钹铎之类铸钱。后世将这些事件通称为“三武一宗’
    ④党员:《谈佛教僧伽革命党之左右派》,《佛学足论九》,北京:佛学书局,1931,75
    ⑤郭沫若:《燃起佛教革命的烽火——郭沫若先生在汉藏教理院讲》,《觉音》1939年第12期,61
    ⑥孙雄著:《圣俗之间:宗教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研究》,哈尔滨市: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19
    ①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40
    ②太虚:《几点佛法的要义》,《太虚大师全书》第1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③转引自罗同兵:《太虚对中国佛教现代化道路的抉择》,成都:巴蜀书社,2003
    ④太虚:《佛教革新方案》,《太虚大师全书》第35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①分别载《太虚大师全书》第一编“佛法总学·判摄”、第二编“五乘共学·义经”、第十四编“支论’
    ②太虚:《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海潮音》1934年第15卷第1号,5
    ③太虚:《人生佛教开题》,《海潮音》1945年第26卷第1期
    ①太虚:《人生的佛教》,《海潮音》1945年第26卷第1期
    ②太虚:《人生佛教开题》,《海潮音》1945年第26卷第1期
    ③太虚:《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太虚大师全书》第25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④五蕴即色、受、想、行、识,包括人的身心全部。色:积聚。受:领纳。想:取向。行:造作。识:了别。其中色是物质方面的,受、想、行、识都是心理、精神方面的。
    ⑤指地、水、火、风为四种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又名四界。界.是种类的意思,谓地、水、火、风四种物体均能保持各自的形态,小相紊乱。亦名四大种。种,有能生的作用,如种了。佛教认为一切物质都是四大所生。又把物质世界称为色法。色,分能造色和所造色两类,四大种为能造色,其余一切物体为所造色。
    ①太虚:《呈五次中央执监会国民政府请愿文——十匕年夏呈》,《太虚大师全书》第19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②由因缘所生的世出世入法,佛教分为“五乘”,即五个等级: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五乘都可以含摄在人间佛教中。
    ③太虚:《人生佛教开题》,《海潮音》1945年第26卷第1期
    ④太虚:《人生佛教之目的》,《太虚大师全书》第3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⑤太虚:《中国现时学僧应取之态度》,《太虚大师全书》第19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301
    ①太虚:《新与融贯》,黄夏年主编《近现代著名学者佛学文集·太虚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73-74
    ②太虚:《新与融贯》,黄夏年主编《近现代著名学者佛学文集·太虚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74
    ③太虚:《新与融贳》,黄夏年主编《近现代著名学者佛学文集·太虚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75
    ①太虚:《人生佛教开题》,《海潮音》1945年第26卷第1期
    ②太虚:《人生佛教开题》,《海潮音》1945年第26卷第1期
    ①慈航(1895—1954)是近代中国佛教的一位高僧,被誉为“弥勒应世,玄奘再来”。自1927年入闽南佛学院开始亲近太虚大师,宣扬其人间佛教,立志革新传统佛教的弊病,主张以发扬文化、举办教育、推动慈善为佛教的三大救生圈。太虚大师圆寂以后,又从圆瑛法师接法,传承鼓山曹洞宗法脉。慈航法师多年来弘法于南洋地区,他的足迹遍及马来西亚槟城、星洲以及印度、缅甸各地,席不暇暧,讲经说法、兴办教育、提倡慈善,对于团结华侨、声援抗战,增进中国与东南亚地区之间的佛教交流和民间往来,促进中国佛教的世界化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弟子遍及南洋各地,薪火相传,为南洋佛教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②法舫:《依据圣言量来建立人间佛教》,《海潮音》1934年第15卷第1号,16
    ③法舫:《依据圣言量来建立人间佛教》,《海潮音》1934年第15卷第1号,28
    ①法舫:《人间佛教史观》,《海潮音》1934年第15卷第1号,4l
    ②巨赞(1908—1984)法名传戒,字定慧,后改名巨赞,江苏江阴人。1931年在灵隐寺出家,1933年入南京支那内学院深造,1937年春应聘赴厦门闽南佛学院任教。抗战爆发后,经田汉引荐在南岳上峰寺会见叶剑英,遂于1939年组织“南岳佛道救难协会”、“佛教青年服务团”,从事抗日救国活动。1941年在广西桂林创办并主编爱国刊物《狮了吼》进行抗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后历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学院副院长、《现代佛学》主编等职。毕生致力于佛学研究、佛教革新和佛教教育,促进中国佛教界和世界佛教界的交流与合作。
    ③吴云志三编:《巨赞文集》(下),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702
    ④巨赞:《新佛教运动的回顾与前瞻》,《狮子吼月刊》1940年第1卷第1期
    ⑤巨赞:《新佛教运动的回顾与前瞻》,《狮子吼月刊》1940年第1卷第1期
    ⑥圆瑛:《中华佛教总会一周年纪念演说》,《佛教月报》1913年1期
    ①明旸主编;照诚校订:《圆瑛大师年谱》,北京:中华书局,2004,139—140
    ②明旸主编;照诚校订:《圆瑛大师年谱》,北京:中华书局,2004,85
    ③明旸主编;照诚校订:《圆瑛大师年谱》,北京:中华书局,2004,226
    ④圆瑛《四十母难上堂》,《圆瑛法师年谱》,北京:中华书局,2004,23
    ⑤虚云(1840一1959)俗姓萧,字德清,湖南湘乡人。他的字与晚明高僧德清憨山相同,因此佛教界传说他是憨山的后身转世。他恒守戒律,深入禅境,精进不懈,在极艰苦困境之中,光大禅宗,先后振兴云南鸡足山祝圣寺、昆明云栖寺、福建鼓山涌泉寺、广东韶关南华寺、乳源云门大觉寺等祖师道场。1952年参与发起组织中国佛教协会,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他是民国以来,传法曹洞,兼嗣临济,中兴云门,匡扶法眼,延续沩仰,以一人之身而传系五宗法脉的禅宗大德。
    ①虚云:《虚云和尚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509
    ②东初:《中国佛教近代史》下册,台北:台湾东初出版社,1992,785
    ③张汝剑:《现代思潮与人间佛教》,《海潮音》1934年第15卷第1号,64
    ④陈念中:《今后复兴佛教必经之途径》,《海潮音》1938年第19卷第6号,309
    ⑤了彦:《再论今后的中国佛教》,《海潮音》1938年第19卷第9号,509
    ①徐孙铭主编:《海峡两岸人间佛教改革方向的辩证思考》,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②观自:《国民政府下的佛化运功》,《楞严特刊》1926年第2期,12
    ③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④转引自释怡藏,温金玉主编:《潮音永辉:纪念太虚大师示寂六十周年文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17
    ①万钧:《新佛教运动之史的研究》,《狮子吼月刊》1941年第1卷第2期,8
    ②徐孙铭主编:《海峡两岸人间佛教革新方向的辩证思考》,北京市: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25
    ③太虚:《新与融贯》,《太虚大师全书》第1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①星云《佛光山的性格》,《法音》1989年第2期
    ②万钧:《新佛教运动的回顾与前瞻》,《狮子吼月刊》1940年第1卷第1期,14
    ③郭元兴:《人间佛教与平常心是道》,《法音》1987年第2期
    ④予刚:《从佛教的陈腐观念改造起》,《人海灯》1936年第4卷第7期,256
    ①杨立人:《提倡新佛教运动之管见》,《觉音》1940年第16期,7
    ②谢为何:《新国民运动与佛教精神》,《东联评论》1942年第1期,6
    ③明旸主编;照诚校订:《圆瑛大师年谱》,北京:中华书局,2004,19
    ④仁俊:《僧青年应注重的几点》,《闽南佛学院院刊》1943年特刊,41
    ⑤常惺法师演讲:《佛法是迷信的吗?》,《正觉月刊》1930年第l期.40
    ⑥陈回:《评中国佛教徒传教的态度并论宣传佛教的例子》.《新佛教》1920第1卷第6号第3版
    ⑦黄铃:《为佛化运动者进一言》,《楞严特刊》1927年第14期,40-42
    ⑧张宗载:《我对于今后东亚佛教信徒之希望》,《佛音》1926年第3年第1期,10
    (⑨《佛教徒应该怎样的努力》,《四川佛教月刊》1941年第12年第5、6两期合刊,7
    ①东初:《中国佛教近代史》上册,台北:台湾东初出版社,1992,238—242
    ①白圣:《发刊辞》,《学僧天地》第1948年创刊号
    ②颜也空:《佛的主义与太虚法师》,《楞严特刊》1927年第14期,5455
    ③高剑父:《我对于今后佛化前途改进的希望》,《楞严特刊》1927年第14期,48
    ①太虚:《太虚自传》,《太虚大师全书》第19册.台北:善导寺流通版,1980,244
    ②持松(1894—1972)俗姓张,自号师奘沙门,湖北荆门人。17岁,投荆门铁牛寺出家。19岁,受戒于汉阳归元寺,后毕业于上海华严大学。25岁,嗣法月霞法师任常熟兴福寺住持。1922年,东渡日本,礼高野山五十世阿阁黎会山穆韶,习古义真言宗,得五十一世阿阇黎位,上师赐灌顶号人人金刚。1923年归国,翌年住持武昌洪山宝通寺。并于该寺建真言宗根本道场。后传法十鄂、沪、辽宁等地。1947年,出任上海静安寺住持,创办《学僧天地》月刊。1953年,于静安寺建立密宗坛场,复兴密教,同年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1956年任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并应邀参加第四届世界佛教大会。精日文、梵文,工诗词书法,对因明亦多有研究。
    ③太虚:《致中国佛教会书》,《太虚大师全书》第26册,台北:善导寺流通版,1980,20
    ④黄铃:《为佛化运动者进一言》,《楞严特刊》1927年第14期,40—42
    ⑤太虚:《佛乘宗要论》,《太虚大师全书》第32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⑥太虚:《佛陀学纲》,《海潮音文库 第3编 讲演集下》,台北:新文丰收出版公司,1985
    ①寄尘:《佛教革新管见》,《现代僧伽》19291930年第2卷合定本,55
    ②《五线电台之佛学播音》,《威音》1933年5月第48明,15
    ③石孚:《从自我充实走上佛教新生之路》,《台湾佛教》第1948年9月号,2-3
    ④张鹿鸣:《我对于中国佛教徒之警告》,《佛音月刊》1926年第3年第7、8期合刊,14
    ①太虚:《服务国家宣扬佛教—二十八年八月在云南僧众救护队讲》,《太虚大师全书》第27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②太虚:《从巴利语系佛教说到今菩萨行——二十九年六月在汉藏教理院讲,《太虚大师全书》第19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③乐观:《中国僧青年怎样:坚强自己争取伟大的前途?》,《狮子吼》1941年第1卷第5、6、7期刊,4
    ④大醒:《十五年来佛教徒活动的考察》,《海潮音》1935年第16卷第1号,81—89
    ⑤《抗战初期佛教徒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史料选(上)》,《民国档案》1996第3期;《抗战初期佛教徒参加抗日救活动史料选(下)》,《民国档案》1996第4期;《抗日战争中的中国佛教徒》,《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7期;硕士论文《战争与佛教徒》山西大学2008
    ⑥觉醒主编:《佛教伦理与和谐社会》,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449—450
    ①觉醒主编:《佛教与现代化(上册)太虚大师圆寂六十周年纪念文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82
    ②太虚:《抗战四年来之佛教——三十年七月作》,《太虚大帅全书》第27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①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86 第九辑六 民国佛教篇》,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57,357—373
    ②田汉《关于新佛教运动》,《狮子吼月刊》1941第1卷第8、9、10期合刊,8
    ③杨曾文:《赵朴初人间佛教试论》,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佛学研究》第14期
    ①则明:《论佛教与政治之关系》,《弘法刊》1937年第34期,12
    ②太虚:《为中国佛会事答记者问》,《太虚大师全书》第22册,台北:善导寺流通版,1980,788—789
    ①观仁:《希望藉政治力量来运用佛法》,《正信》1936年第9卷第8期,3
    ②寄尘:《说中国佛教与现代僧伽》《山西佛教杂志》1934年第1年第4期,10
    ③《佛教僧尼要不要公民权》,《海潮音》1936年第17卷第8号,179
    ④法舫:《卷头语》,《海潮音》1936年第17卷第4号,403
    ⑤《绝大多数自由职业团体八十万僧众争取国大代表》,《觉群周报》1946年第1卷第6期.2
    ⑥释怡藏、温金玉主编:《潮音水辉:纪念太虚大师示寄六十周年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22
    ⑦余日晖:《从几个不肖的僧徒说起》,《人海灯》1934第6期,4
    ①醒心:《祝整理佛教委员会成立》,《狮子吼月刊》1940年第1卷第1期,2
    ②《佛教僧尼要不要公民权》,《海潮音》1936年第17卷第8号,179
    ③林道生:《对于出家人之参加国选》,《佛学半月刊》1936年第139期,19
    ④范古农:《拥护僧伽议政》.《觉群周报》1946年第1卷第10期,8
    ⑤孙家亮:《佛教徒在法律上之地位》,《海潮音》1944年第25卷第2期,440
    ⑥汤城:《今日佛教之危机及其挽救方法》,《海潮音文库第3编讲演集下》,武汉:新文丰出版公司,11
    ⑦立子:《戴院长主张革新佛教》.《佛教文摘》1948年第4集,7
    ⑧万钧:《新佛教运动的回顾与前瞻》,《狮子吼月刊》1940年第1卷第1期,13
    ①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编:《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9,82,277
    ②周恩来:《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80
    ③朱晓明:《合作论、管理论、适应论——中国共产党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创新与发展》,《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①欧阳竟无:《因僧尼参加国选辨方便与僧制》,《佛学半月刊》1936年第6卷第22期.17—18
    ②欧阳竟无:《欧阳竟无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设,1995
    ③欧阳竟无:《欧阳竟无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设,1995
    ④寄英:《答为佛教徒参加国选之骂和尚者(上)》,《佛教与佛学》1936年第l卷第11期,19
    ⑤寄英:《僧训及其他》.《佛教与佛学》1937年第2卷第19期,1
    ⑥洪禅:《现代僧伽应有的认识》,《人间佛教》1947年第4期,67
    ①寄英:《答为佛教徒参加国选之骂和尚者(上)》,《佛教与佛学》1936年第1卷第11期,20
    ②梵波:《关十佛徒组党问题》,《海潮音》1947年第28卷第2期,60
    ③南京:《佛教徒得参加国选》,《觉群周报》1946年第1卷第10期,7
    ①印顺编著:《太虚大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289
    ②太虚:《佛教不要组政党——三十六年二月作》,《太虚大师全书》第19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③《太虚大师全书》第18册,台北:善导寺流通版,1980,185—186
    ①醒心:《僧伽参政与组党之关系》,《觉群周报》1947年第2卷第31期,10
    ②《强有力的政党是急需的》,《觉群周报》1946年第1卷第10期,10
    ③慈勇:《佛教与政党》,《觉群周报》1947年第2卷第31期,14
    ④大音:《关于佛教政党的提案》,《佛教公论》1946年复刊第7期,2
    ⑤梵波:《关十佛徒组党问题》,《海潮音》1947年第28卷第2期,60
    ①印顺:《太虚大师年谱》,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29
    ②太虚:《僧尼应参加国民大会代表选举》,《海潮音》1936年第17卷第8号,132
    ③了空:《佛教徒的呼声》,《海潮音》1946年第27卷第4期,334
    ④法舫:《一九三六年的中国佛教》,《海潮音》1937年第18卷第4号,392
    ⑤戊戌变法时,湖广总督张之洞即著有《劝学篇》主张将全国寺庙,寺产之七成改作学堂之用。1901年,清廷命各州县设立学堂,各地侵夺寺产风波四起。1915年,袁世凯公布《管理寺庙条例》三十一条.规定寺产在地方官吏管理之下,出于公益事业的需要可以占用,使地方政府与劣绅相勾结侵夺寺产的情形日炽。1919年《管理寺庙条例》重新公布;1921年修改为二十四条,占用寺产的条目仍有保留;1928年,国民政府内政部部长薛笃弼与中央大学教授邰爽秋提议“改僧寺为学校”;1929年,内政部颁布《寺庙管理条例》、《监督寺庙条例》使寺庙实际为地方官所管理,而无保护寺产的明文;1930年,邰爽秋组织“庙产兴学促进委员会”,主张划拔寺庙兴办国民教育,经国民党第三届第四次全体会议议决;1943年《寺庙兴办公益慈善事业管理办法》出台;1947年国民政府仍热衷于庙产登记。此外,知识分子重新将民主制度与科学树为权威与信仰,而视宗教为迷信并由此而发起了“非宗教运动”和“破除迷信运动”使佛教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①丁儒汉:《中国宗教理论与政策纲要》,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87
    ①成德:《整兴佛教应有的新认识》,《佛教公论》1947年复刊第17期
    ①(美)陈荣捷著;廖世德译:《现代中国的宗教趋势》,台湾:文殊出版社.1987.71
    ②苇舫:《佛教革命失败了吗?》,《海潮音》1938年第19卷第4号,170--171
    ③赵朴初:《中国的佛教》,《现代佛学》1956年第12期
    ④周学农:《出世、入世与契理契机——太虚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研究》,《法藏文库硕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佛教学术论典》第8册,149—150
    ⑤王雷泉:《面向21世纪的中国佛教》,《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2期,124
    ①圣辉《继承传统适应与代面向未来》
    ②邓子美《新世纪佛教复兴的组织基础(四)二十世纪国佛教会社团的组织》,《法音》1999年第8期
    ①《太虚大师全书》第29册;台北:善导寺流通版,1980,63
    ②大醒:《江都住持大会》,《海潮音》1935年第16卷第12号,722
    ①邓了美在《传统佛教与中国近代化:百年文化冲撞与交流》中认为:传统农业社会所造就的大量愚昧的下层信众的宗教需求远远落后于时代,使固守传统的僧侣小想变也小必求变。而恰恰是丰富庞杂的中国达成佛教的教义体系及其可塑性,成为近代佛教改革者取之小尽用之小竭的源头活水。两者之间互相脱竹中国近代佛教改革步履维艰的主要原因。
    ②《说建立人间佛教与保教之关系》,《四川佛教月刊》1934年第4年第11期,1
    ③大醒:《十五年来之整理僧伽制度运动》,《海潮音》1935年第16卷第1号,116
    ①大悟:《十五年来中国佛教之动向》,《海潮音》1935年第16卷第1号,87
    ②社评:《今日佛教中各种无可如何之现象》,《佛教评论》1931第1卷第3号,4
    ③常惺:《僧界救亡的一个新建议》,《海潮音文库第3编整理僧伽制度论下》,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62
    ④大醒:《十五年来之整理僧伽制度运动》,《海潮音》1935年第16卷第1号,113
    ⑤寒梅:《同情的吞没》,《人海灯》1936年第4卷第7期,260
    ⑥常惺:《僧界救亡的一个新建议》,《海潮音文库 第3编 整理僧伽制度论下》,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72—73
    ①陈伯达:《震旦佛教存亡问题之研究》,《海潮音文库第3编讨论集下》,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222--223
    ②海潮音社:《寺僧应打倒“懒”“残”主义》,《海潮音》1946年第27卷第8期,490
    ③南怀谨:《中国佛教发展史略》,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109
    ④警沈:《革新江苏僧制之第一步办法》,《现代僧伽》1928年第17期
    ⑤灵钵:《新旧僧伽的冲突》,《海潮音》1933年第14卷第1号,87
    ①了如:《从僧宝说起》,《海潮音》1937年第18卷第6号,689—690
    ②悲观:《听了太虚大师讲“佛法平和的原理“以后》,《人海灯》第4卷第5期,181
    ③海阔:《醒醒吧,老和尚们!——一个惨痛的报告!》,《狮子吼》1941年第1卷第8、9、10期合刊,32
    ④洪禅:《现代僧伽应有的认识》,《人间佛教》1947年第4期,67
    ⑤芝峰:《本律学以整理今日佛教之制度》,《现代僧伽》1929—1930年第2卷合定本,21
    ⑥妙灯:《改正佛徒的错谬思想》,《佛教公论》1946年复刊第5期,9
    ①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86民国佛教篇》,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332
    ②心诚:《新佛教建设的两个问题》,《佛光季刊》1949年第1卷第1期,2
    ③社评:《今日佛教中各种无可如何之现象》,《佛教评论》第]卷第3号5
    ④刘兰芳:《论佛教外护之小易》,《人海灯月刊》第4卷第8期,337
    ⑤田汉:《关于新佛教运动》,《狮子吼月刊》1941年第1卷第8、9、10期合刊,9
    ⑥寄尘:《从寺院里改造起》,《海潮音》1936年第17卷第4号,456
    ①妙灯:《改正佛徒的错谬思想》,《佛教公论》1946年复刊第5期,9
    ②了如::《从僧宝说起》,《海潮音》1937年第18卷第6号,690
    ③为力:《恢复起十年前的精神》,《人海灯》1936第4卷第6期,211
    ④易如:《佛教统一的呼声》,《台湾佛教》第1948年9月号,4
    ⑤曙青:《给全国僧青年同志们的一封信》,《人海灯》1937年
    ⑥尚贤:《复兴佛教的僧青年》,《海潮音》1938年第19卷第5号,284
    ①寒梅《新佛教舆论的路向》,《人海灯月刊》1936第4卷第6期,212
    ②陈永革《佛教弘化的现代转型:民国浙江佛教研究(1912—1949)》,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③净空:《对于新旧两派的贡献》,《佛化旬刊》1928 第116期,2
    ④党员:《谈佛教僧伽革命党之左右派》,《海潮音文序 第3编 整理惭伽制度论下》,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77—79
    ⑤知幻:《说新旧》,《佛化旬刊》第94期,2
    ⑥《佛教徒新旧融洽》,《四川佛教月刊》1931年第1年第2期,12
    ⑦法慈:《论佛化今后之趋势》,《弘法刊》1935年第29期.7
    ①康寄遥《十事》,《狮子吼》1941年第1卷第8、9、10期合刊,11
    ②王嘉禄:《槟城极乐寺圆瑛法师传法之面面观》,《佛教人间》1948年第5期,85
    ③陈永革:《佛教弘化的现代转型:民国浙江佛教研究(1912—1949)》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④社评:《旧事重提的庙产兴学运动》,《佛教评论》1931年第1卷第1号3
    ⑤竹摩:《环境压力与统一思想》,《人海灯月刊》1936年第4卷第6期,218—219
    ⑥余行达:《峨山僧伽入团记》,《狮子吼》1941年第1卷第8、9、10期合刊,32
    ①《我的佛教改进运动略史——29年7月在汉藏教理院暑期训练班讲》,《20世纪国社会科学·宗教学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720
    ②太啦:《发起全国佛教代表会议的提议》,《太虚大师全书》第18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338
    ③周庆华《顺应现代化/对治现代化》,《佛学新视野》,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7,23
    ①《中国佛教协进会宣言书》,《民立报》1912年2月9日。
    ②大醒:《致全国长老书》,《海潮音》1946年第27卷第3期,24
    ③尘空:《僧青年的苦闷》,《海潮音》1946年第27卷第7期,451
    ④太虚:《新与融贯》,《太虚大师全书》第2册,台北:善导寺流通版,1980,452—-453
    ⑤太虚:《我的佛教改进运动略史》,黄夏年《太虚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68
    ①太虚:《新语融通》,黄夏年《太虚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74—76
    ①印顺:《印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202
    ①《海潮音》1920年1月在杭州创刊,前身为《觉社丛刊》。初由太虚任编辑,其后任编辑的有善因、唐大圆、唐大定、楞伽山民、钱诚普、满智、芝峰、法舫、福善、尘空、大醒等。出版、发行地址屡有变更。篇幅最多时为一百八十面,最少时仅十六面。所刊文章内容丰富,涉及佛教各个方面。特别倡导整理僧伽,宣扬“人间佛教”的思想。同时辟有“佛教春秋”、“僧教育”、“现代佛教史料”等专栏。该刊出版发行至十周年时,曾将所刊论文及资料分类编辑成《海潮音文库》,为四编三十四种。1949年4月,出至三十卷第四期时迁往台湾,沿续出版至今。
    ②《人海灯》岭南佛教期刊,太虚大师倡办。始由福建厦门南普陀寺“闽南佛学院”编辑,作为《厦门日报》副刊印发。后移至广东汕头“岭东佛学会”继办,为周刊,不久停办。1933年10月太虚主持在广东潮州开元寺创办“岭东佛学院”,是年12月,由岭东佛学院复办,为半月刊。1935年7月1日起,迁至香港东莲觉苑出版。1937年6月,编辑部迁至上海,由芝峰主编,上海西竺寺出版发行。1937年8月停刊。1992年岭东佛学院复办,1994年7月《人海灯》在岭东佛学院复刊,先为不定期刊物,1997年起改为季刊。
    ③《海潮音》1932年第13卷第1号
    ①(美)Holmes Welch著:包可华,阿含译:《世界佛学名著译丛82近代中国的佛教制度(下)》,台北:华宇出版社,1989,236—237
    ①(美)Holmes Welch著:包可华,阿含译:《世界佛学名著译从82近代中国的佛教制度(下)》,台北:华宇出版社,1989,242—243
    ①《海潮音》1920年1月在杭州创刊,前身为《觉社丛刊》。初由太虚任编辑,其后任编辑的有善因、唐大圆、唐大定、楞伽山民、钱诚普、满智、芝峰、法舫、福善、尘空、大醒等。出版、发行地址屡有变更。篇幅最多时为一百八十面,最少时仅十六面。所刊文章内容丰富,涉及佛教各个方面。特别倡导整理僧伽,宣扬“人间佛教”的思想。同时辟有“佛教春秋”、“僧教育”、“现代佛教史料”等专栏。该刊出版发行至十周年时,曾将所刊论文及资料分类编辑成《海潮音文库》,为四编三十四种。1949年4月,出至三十卷第四期时迁往台湾,沿续出版至今。
    ②《人海灯》岭南佛教期刊,太虚大师倡办。始由福建厦门南普陀寺“闽南佛学院”编辑,作为《厦门日报》副刊印发。后移至广东汕头“岭东佛学会”继办,为周刊,不久停办。1933年10月太虚主持在广东潮州开元寺创办“岭东佛学院”,是年12月,由岭东佛学院复办,为半月刊。1935年7月1日起,迁至香港东莲觉苑出版。1937年6月,编辑部迁至上海,由芝峰主编,上海西竺寺出版发行。1937年8月停刊。1992年岭东佛学院复办,1994年7月《人海灯》在岭东佛学院复刊,先为不定期刊物,1997年起改为季刊。
    ③《海潮音》1932年第13卷第1号
    [1]太虚:《太虚大师全书》第1、3、5、18、19、25、27、29、30、31、35卷,北京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2]太虚:《太虚大师全书》,第2、17、18、22、26、28、29册,台北:善导寺流通版,1980
    [3]太虚:《海潮音文库第1编政治学》、《海潮音文库第1编教育》、《海潮音文库第3编整理僧伽制度论下》、《海潮音文库第3编讲演集下》、《海潮音文库第4编文选上》,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
    [4]明立志,潘平编《太虚大师说人生佛教》,北京市:团结出版社,2007
    [5]印顺编著:《太虚大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
    [6]张悯编《太虚大师佛学精品》,合肥市: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
    [7]黄夏年主编《近现代著名学者佛学文集·太虚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8]黄夏年主编《近现代著名学者佛学文集·杨仁山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9]黄夏年主编《近现代著名学者佛学文集·圆瑛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0]黄夏年主编《近现代著名学者佛学文集·巨赞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1]黄夏年主编《近现代著名学者佛学文集·印光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2]黄夏年主编《近现代著名学者佛学文集·欧阳竟无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3]黄夏年主编《近现代著名学者佛学文集·印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4]明旸主编;照诚校订:《圆瑛大师年谱》,北京:中华书局,2004
    [15]欧阳竟无:《欧阳竟无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设,1995
    [16]王雷泉编《悲愤而后有学:欧阳渐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17]倓虚:《影尘回忆录》,北京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18]秦启明编《弘一大师李叔同讲演集》,北京市: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19]吴云志主编《巨赞文集》(下),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20]印光:《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台中:青莲出版社,2001
    [21]21、《印光法师文钞》,台中:青莲出版社,2001
    [22]印顺:《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佛在人间》,印顺文教基金会电子版
    [23]印顺:《泛论中国佛教制度》,《妙云集下编之八教制教典与教学》,台北:台湾正闻出版社,1992
    [24]蒲正信《佛教道德经典》,成都市:巴蜀书社,2005
    [2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26]中华民国大学院编:《全国教育会议报告》丙编,商务印书馆,1928
    [2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编文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28]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86民国佛教篇》,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29]清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民国清河县志宗教志》第13卷,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3
    [30]卓新平:《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宗教学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3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2]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3]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编:《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
    [34]谛闻:《谛闻尘影集》,香港:炎黄文化出版社,2008
    [35]宋贵煌:《科学迷信斗争史》,上海:华通书局,1933
    [36]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编:《中华民国史料丛编》
    [37]内政年鉴编纂委员会编:《内政年鉴·礼俗篇》,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1]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2]周恩来:《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美)陈荣捷著;廖世德译:《现代中国的宗教趋势(Religious Trends In Modern China)》,台湾:文殊出版社,1987
    [4](美)Holmes Welch著;包可华,阿含译:《世界佛学名著译丛82近代中国的佛教制度(the System of Buddhism in Modern China)(上)》,台北:华宇出版社,1989
    [5](美)Holmes Welch著;包可华,阿含译:《世界佛学名著译丛83近代中国的佛教制度(the System of Buddhism in Modern China)(下)》,台北:华宇出版社,1989
    [6](美)Holmes Welch著;王雷泉,包胜勇,林倩等译:《中国佛教的复兴(The Buddhist Revival in China)》,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7](美)Huntington, S. P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8](美)费正清主编,张建刚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第1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9](美)费正清主编,张建刚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第2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10](美) Rozman, G主编,陶骅等译《中国的现代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11](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利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2](德)马克斯·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设,1986
    [13](日)野上俊静等著;释圣严译:《中国佛教l史概说》,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93
    [14](日)牧田谛亮著;索文林译:《中国近世佛教史研究》,台北:台湾华宇出版社,1984
    [15](日)谦田茂雄《中国佛教史》,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
    [16](日)三谷孝《秘密结社与中国革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7](日)镰田茂雄《简明中国佛教史》,台北:华宇出版社1988
    [18](法)谢和耐著,丁硕等译《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19]圣严法师《归程》,台北:东初出版社,1989
    [20]南怀谨:《中国佛教发展史略》,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21]马敏:《拓宽历史的视野:诠释与思考》,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2]东初:《中国佛教近现代史》(上、下册),台北:东初出版社,1974
    [23]东初:《东初老人全集》,台北:东初出版社,1990
    [24]王守常、钱文忠编:《人间关怀——20世纪中国佛教文化学术论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25]邓子美:《传统佛教与中国近代化——百年文化冲撞与交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6]段玉明著:《中国寺庙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7]高振农:《中国佛教源流》,北京市:九州出版社,2006
    [28]李书有主编:《茗山文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29]蒋维乔:《中国佛教史》,南京市: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30]孙雄著:《圣俗之间:宗教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研究》,哈尔滨市: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31]罗同兵《太虚对中国佛教现代化道路的抉择》,成都:巴蜀书社,2003
    [32]丁儒汉:《中国宗教理论与政策纲要》,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
    [33]陈永革《佛教弘化的现代转型:民国浙江佛教研究(1912一1949)》,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34]王文会:《中国佛教僧团发展及其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3
    [35]陈兵、邓子美《二十世纪中国佛教》,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36]高振农:《佛教文化与近代中国》,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37]何建明:《佛法观念的近代调适》,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38]麻天祥:《晚晴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台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
    [39]丁钢:《中国佛教教育:儒释道教育比较研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40]楼宇烈:《中日近现代佛教的交流和比较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2
    [41]李向平:《《救世与救心——中国近代佛教复兴思潮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42]李向平:《信仰、革命与权力持续: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3]方天立:《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44]洪金莲:《太虚大师佛教现代化之研究》,台北:东初出版社,1995
    [45]周庆华:《佛学新视野》,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7
    [46]释怡藏,温金玉主编:《潮音永辉:纪念太虚大师示寂六十周年文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47]徐孙铭主编:《海峡两岸人间佛教革新方向的辩证思考》,北京市: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48]李喜所:《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9]詹石窗、盖建民主编:《中国宗教通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0]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1]唐力行主编:《国家、地方、民众与社会互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2]侯杰、范丽珠:《世俗与神圣:中国民众宗教意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53]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4]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55]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来政治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56]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革新风潮》,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7]李新:《中华民国史》,北京:中华书局,1982
    [58]戴康生、彭耀主编:《宗教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9]戴志勇:《现代性与中国宗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60]金泽编:《中国宗教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1]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上、下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62]任杰、梁凌:《中国的宗教政策(从古代到当代)》,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63]洪修平:《中国佛教与儒道思想》,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64]李文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宗教民俗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65]姚南强:《宗教社会学》,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
    [66]孙尚扬:《僧俗之间》,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67]钱穆:《国史新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68]于凌波:《中国近代佛教人物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
    [69]郑立新:《佛海慧流历代高僧传》,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1]星云:《佛光山的性格》,《法音》1989年第2期
    [2]杨曾文:《赵朴初人间佛教试论》,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佛学研究》第14期
    [3]兰吉富:《杨仁山与现代中国佛教》,《华冈佛学学报》1973年第3期
    [4]邓子美:《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智慧的结晶——人间佛教理论的建构与运作》,《法音》1998年第6期
    [5]《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智慧的结晶——人间佛教理论的建构与运作(下)》,《法音》1998年第7期
    [6]蒋维乔:《现代佛教趋势》,《人文月刊》第6卷第6期,4
    [7]赵朴初在尼泊尔第4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上的讲话《中国的佛教》,《现代佛学》1956年第12期
    [8]周学农《出世、入世与契理契机——太虚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研究》,《法藏文库硕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佛教学术论典》第8册,149—150
    [9]王雷泉《面向21世纪的中国佛教》,《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2期,124
    [10]谭全万:《浅论近代佛教寺院组织治理的合法性危机》,《宗教学研究》2011年第2期
    [11]沈伟华、杨维中:《从太虚佛教革新看近代佛教复兴运动之建构》,《宁夏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12]黄夏年:《中国近代佛教史上最早出现的僧教育会》,《佛教文化》2008年第3期
    [13]麻天祥:《近代动机哲学研究机思想体系的建立》,《河北学刊》1992年第1期
    [14]刘聪:《中国近代佛教入世途径及其现代研究》,《宗教学研究》2008年第2期
    [15]麻天祥:《中国近代佛教的再思考》,《云梦学刊》2004年第5期
    [16]姚南强:《太虚的佛教革新思想及启迪》,《中华文化论坛》1997年第4期
    [17]李向平:《顺应时代的佛教文化》,《上海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
    [18]邓子美:《新世纪佛教复兴的组织基础(一)——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教会社团的组建》,《法音》1999年第5期
    [19]邓子美:《新世纪佛教复兴的组织基础(二)——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教会社团的组建》,《法音》1999年第6期
    [20]邓子美:《新世纪佛教复兴的组织基础——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教会社团的组建》,《法音》1999年第7期
    [21]邓子美:《新世纪佛教复兴的组织基础(四)——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教会社团的组建》,《法音》1999年第8期
    [22]夏梦:《佛教寺院经济运作过程中的经营问题研究》,《长沙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23]何蓉:《佛教寺院经济及其影响初探》,《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
    [24]刘成有:《现代性视野中的人间佛教》,《中国宗教》2009年第11期
    [25]濮文起:《“人间佛教”理念的发展历程》,《中国宗教》2006年第2期
    [26]黄夏年:《近代中国佛教教育》,《法音》2007年第4期
    [27]高万桑:《近代中国的国家与宗教:宗教政策与学术典范》,《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6年第54期
    [28]何建明:《民初佛教革新运动述论》,《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4期
    [29]陈金龙:《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教关系发生的基础——以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与佛教界的关系为例》,《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30]陈金龙:《冲突与调适:南京国民政府与佛教界互动关系探微》,《宗教学研究》2006年第3期
    [1]M. Hue,Journey Through the Chinese Empire(New York,1856)
    [2]Arthur H. Smith,Forty Years a Missionary in China (New York 1912)
    [3]Wing-tsit Chan, ReligiousTrends in Modern China (New York 1933)
    [4]Ch'en, Buddhism in China:A Historical Surv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