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水陆画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佛教第一次传入到中原汉地是在东汉初年,从印度或西域来的僧侣为了传播佛教,利用当时汉地流行的黄老思想、方术等,并且融合了佛教所排斥的印度婆罗门教或者其它原始宗教所使用的咒语。当时的人们接受佛教,把其当作求福或挡灾的手段,与黄老并存。至东汉末年,佛教逐渐开始影响到社会各个阶层。南北朝时期,萧梁武帝首次举行水陆法会
     水陆法会所使用的佛画称为水陆画,通常在修设法会时挂在法堂,或是以壁画形式绘于寺庙内的水陆殿。在韩国的水陆法会中使用的佛画称为甘露帧。中国现存水陆画的形式有卷轴水陆画、水陆壁画、水陆版画等。在中国,佛教活动往往得到政府支持,并且佛教信仰也是社会宗教信仰的主流,在民间广为流行,可以得到来自官方和民间的财力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有着大量的佛事活动,以至于出现将水陆画内容固定下来方便修设水陆法会仪式的水陆堂,将水陆画绘制到法堂墙壁之上,得以保存至今。甘露帧画从朝鲜时代中期以后开始出现,在荐度亡魂的四十九斋、水陆斋、豫修斋、盂兰盆斋等法会中使用,为修斋仪式上用的佛画。韩国寺庙的法堂内结构分成上段、中段、下段,又分为正面、左右,其中甘露帧画为置于下端的佛画,它与供奉佛、菩萨的普通佛画不一样,描绘了荐度对象的老百姓生活。甘露帧的构图整体上分为三段,画面上半部分描绘各色的佛、菩萨像;中间部分有僧侣给饿鬼举办施食仪式、作法等;最下部分有荐度对象的六道众生场景。中韩水陆画一脉相承,尽管是从中国传入韩国,但是由于政治、社会、人文、风俗、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使得韩国甘露帧在形制、样式、内容、风格上与中国水陆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It was in early Eastern Han Dynasty when Buddhism was introduced to China (after25A.D.). To get their missionary jobs done,monks and priests melted the ideas of Emperor Huang and Lao Tzu, also the black magic tricks of Daoism together with the forbidden curse from Brahman or other religions right into Buddhism. People bought it after all, taking Buddhism as blessing or a shield to all evils. Buddhism walked with local ideas hand in hand. Little by little,around the late Eastern Han (before220A.D.), Buddhism became to influence people of all ranks.During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420-589A.D.), the Emperor held the first-ever Shui-lu Rites(Public Initiations of both land and water).
     The Buddhist paintings for those rites are called Shui-Lu painting, Normally found placed in Dharmsala when a rite was held, or as wall paintings in the amphibious temple. In Korea, they called those Buddhist paintings as "Nectar Ritual". Nowadays, most of these Chinese Buddhist paintings exist in scrolls, wall paintings,and wood prints. Supported by government,also as a mainstream that time, Buddhism became so popular. Financially aided by both officials and civilians, Buddhist rites were held frequently,in fact, so frequently that people even built halls to apply those paintings with certain themes on the wall. That's how they could make it till today. Nectar Ritual stepped on stage around the middle of the Korean AGE, mainly used during the rites consoling the deaths, like:the Rites of Forty-nine Days, the festival of Hungry Ghosts, the Water and Land Assembly, and the Spirit Vulture Peak Rite, they were the Buddhist paintings of a ceremony. A tipical korean temple structure for the rites consists three parts:the upward, the middle and the downward, or as the front, left and right. The Nectar Ritual are placed mostly at the downward part. Differed from ordinary buddhist paintings, Nectar Ritual describes the everyday lives of the civilians that a Buddhist rite would console. The composition of the Nectar Ritual always applys in three layers:Buddhas at the top, rites for taras by monks in the middle,and lives in six divisions of Karma at the bottom. The rites paintings from China and Korea shares the same origin, in spite of the introduction finds its way back to China, Korean Nectar Ritual took influences of local politics, social hehaviors, cultural differences,national customs and financial situations, which make Korean one has differences and connections as well in structures, patterns, contents and styles.
引文
1 戒德老和尚指导、灵鹫山主编.时间与空间的流行—天地明阴水陆普度大斋胜会[M].灵鹫山般若文教基金会附设出版社,2001.
    2 赖永海主编.中国佛教百科全书.仪轨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 林子青.水陆法会.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第二册)[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383.
    4 金维诺,罗世平.中国宗教美术史[M].江西:江西美术出版社,1995.
    5 戴晓云.佛教水陆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6 王树村.天地人间水陆画[J].中国民间美术史.岭南美术出版社,2004,11:406—417.黄河.元明清水陆画浅说—上[J].佛教文化,2006,2:95—115.黄河.元明清水陆画浅说—中[J].佛教文化,2006,3:96—123.黄河.元明清水陆画浅说—下[J].佛教文化,2006,4:102—122.
    8 洪锦涛.水陆法会仪轨[M].台湾: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
    9 苏金成.水陆法会与水陆画研究[J].美术与设计,2006,1.
    10 李小荣.水陆法会源流略说[J].法音,2006,4:42-52.
    11 霍旭初.“无遮大会”考略、考证与辨析——西域佛教文化论稿[J].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2,7:122-152.
    12 白万荣.梁武帝与“水陆缘起”[J].青海社会科学,1991,6:118-120.
    13 王鹏瑞.明代卷轴式水陆画研究[J].美术,2008,2:100-103.
    14 叶削坚.水陆画及水陆法会仪式[J].丝绸之路,2004,1.
    15 宿白.浑源古建筑调查简报[C].见:雁北文物勘查团报告.北京: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1951.
    16 谢生保、谢静.水陆道场与大足石刻[C].见:大足石刻研究文集(第五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19-32.
    17 谢生保.甘肃河西水陆画简介—兼谈水陆法会的起源和发展[J].丝绸之路,2004,1:8-11.
    18 谢生保、谢静.敦煌文献与水陆法会—敦煌唐五代时期水陆法会研究[J].敦煌研究,2006,2:40-48.
    19 谢生保、谢静.敦煌遗画与水陆画—敦煌唐五代时期水陆法会研究之二[J].敦煌研究,2006,4:1-7.
    20 王素芳、石永士.毗卢寺壁画世界[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21 陈耀林.毗卢寺和毗卢寺壁画[J].美术研究,1982,1:67-73.
    22 康殿峰主编.毗卢寺壁画[M].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1998.
    23 任国兴主编.河北石家庄毗卢寺壁画[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24 李欣苗.毗卢寺壁画引路菩萨与水陆画的关系[J].美术观察,2005,6:94.
    25 苏金成.石家庄毗卢寺水陆画图像研究[J].中国美术研究,2007,3:110-116.
    26 俞剑华.中国壁画[M].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
    27 李有成.繁峙公主寺壁画[J].文物季刊,1994,4:10—17.
    28 王泽庆.稷山青龙寺壁画初探[J].文物,1980,5:78—82.
    29 孔有生.山西右玉宝宁寺水陆画探究[J].文物世界,2005,5:62—64.
    30 吴连城.山西右玉宝宁寺水陆画[J].文物,1962,1:88—90.
    31 苏金成.水陆画图像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江苏:东南大学,2009.
    32 洪起龙.明水陆画法绘图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1997.
    33 戴晓云.北水陆法会图考—以北方地区明清“水陆画”为中心[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2007.
    34 赵明荣.浑源永安寺壁画绘制年代考[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大学艺术学系,2004.
    35 张炳杰.水陆画之神祗谱系及其社会功能的初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大学,2007.
    36 呼延胜.陕西现存几套水陆画的调查与初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安美术学院,2007.
    37 熊雯.山西繁峙县公主寺东西壁水陆画内容考释与构图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大学,2008.
    38 [日]关野贞.朝鲜的建筑艺术[M].日本:岩波书店,1941.195.
    39 [日]熊谷宣夫.朝鲜佛画特征[J].朝鲜学报,1967,63—65.
    40 [日]渡边哲也.韩国的佛画[M].日本:萤—出版社,1975.
    41 [韩]金承熙.朝鲜后期甘露图的图像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韩国:弘益大学大学院,1989.
    42 [韩]金承熙.朝鲜时代甘露图的图像研究[J].美术史学研究,1992,196号.
    43 [韩]金承熙.甘露帧图像和信仰仪礼[C].见:甘露帧.韩国:艺耕出版社,1995.
    44 [韩]金承熙.宇鹤文化财团所藏甘露帧画图像的意味和画面的构成为中心[J].丹豪文化研究,2001,5:7—39.
    45 [韩]金承熙.甘露帧画中人间相的分类[C].见:朝鲜的风俗画.韩国:韩国博物馆会出版社,2002.
    46 [韩]姜友邦.甘露帧的样式变迁和图像解释[C].见:甘露帧.韩国:艺耕出版社,1995.
    47 [韩]柳麻理.朝鲜朝甘露王图的研究[C].见:朝鲜朝佛画的研究(2)—地狱界佛画.韩国:韩国精神文化院,1993.
    48 [韩]林玲爱.朝鲜时代甘露图中引路菩萨研究[J].讲座美术史,1995,7.
    49 [韩]李庆禾在.朝鲜时代甘露帧画下段画和风俗场面考察[J].美术史学研究,1998,220.
    50 [韩]尹凡牟.韩国佛画的韩国性问题—以甘露帧下段俗界部分为主[C].见:实学思想研究:14辑.韩国:母岳实学会,2000.
    51 [韩]张庆姬.韩国佛教仪式法具的美术史的意味—通过和王室工艺品的比较[C].见:佛教美术:13辑.韩国:东国大学博物馆,1996.
    52 [韩]柳永淳.朝鲜朝甘露帧画中表现民俗演戏的服装研究[J].尚志大学校学报,1992,20.
    53 [韩]梁庆爱.朝鲜时代甘露帧画中表现服饰研究[J].服饰,1992,9.
    58 [梁]释志公等.水陆仪轨[M]:卷一.扬州:藏经院,1924.2724.
    59 遵式(公元964年—公元1032年)宋代僧人。台州临海(现浙江宁海)人,俗姓叶。字知白。投天台义全出家,十八岁落发,二十岁于禅林寺受具足戒,翌年复就守初习律。尝于普贤像前燃一指,誓传天台教法。雍熙元年(公元984年),从宝云寺义通修学天台宗典籍,尽其奥秘,后成为山家派中心人物。
    60 遵式著《金园集》中有《施食正名》、《施食法》、《施食文》、《施食观想》诸文。但是,他所说的施食法并不是密教仪轨,仅取经中的真言,再附以天台宗的观想方法而已。在《施食正名》中,记载“斛食”、“冥道”、“水陆”。收录在《卍新纂续藏经》第五十七册中。
    61 《卍新纂续藏经》.第五十七册.No.961.施食通览卷一
    67 《卍新纂续藏经》.第七十五册.No.1513.释门正统。
    68 志磐(生卒年不详),号大石,南宋末年禅宗、天台宗僧,佛教史家,着有佛教通史大着《佛祖统纪》。幼年师从袁机,后出家学禅宗,精通天台宗教观,是山外派仁岳下的传人,尝住四明(今浙江鄞县)福泉寺及东湖月波山,弘宣教纲。着有《佛祖统纪》及《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六卷。
    69 《佛祖统记》南宋志磬法师于(公元1269年)所著,凡五十四卷。以“释迦牟尼佛本纪”写起,至于中国佛教的历代祖师传记。文载历代“佛祖”事迹,故曰佛祖统记。佛祖统记上起周昭王廿六年(公元前1027年),下迄宋度宗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时间横跨两千二百多年,是极为重要之佛教历史典籍。是中国历史上,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佛教史书,详细记述天台宗的传法世系,兼涉其他各宗,引中外典籍近二百种,资料详实,文采斐然。收录在《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九册。
    70 《大正新修大正藏》.第四十九册.No.2035.佛祖统纪卷三十三。
    71 《梁皇忏》,凡十卷。又作《梁武忏》、《梁皇宝忏》。梁武帝为超度其夫人郗氏所制之慈悲道场忏法。据南史梁武德郗皇后传载,后酷妒忌,及终,化为龙,入于后宫,通梦于帝,或现形,光彩照灼。又据释氏稽古略卷二载,梁武帝初为雍州刺史时,夫人郗氏性酷妒,既亡,化为巨蟒,入后宫通梦于帝,帝制慈悲道场忏法十卷,请僧行忏礼,夫人遂化为天人,在空中谢帝而去。其忏法行世,称《梁皇忏》。
    72 李小荣.水陆法会源流略说[J].法音.2006,4:44.
    73 [英]安娜.赛德尔.西方道教研究史[M].蒋见云、刘凌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76.
    74 实叉难陀(公元652年—公元710年)梵名Sikshananda。又作施乞叉难陀。为唐代译经三藏。于阗(新疆和闻)人。其善大、小二乘,旁通异学。武周时,实叉难陀带着《华严》梵本来汉地。他于证圣元年(公元695年)到达洛阳,住在内廷大遍空寺,与菩提流志、义净等,于东都大内大遍空寺重译《华严》,是即新译华严经八十卷。后来又在洛阳三阳宫、佛授记寺、长安清禅寺等处续译诸经。长安四年(公元704年),他以母亲年迈,请求归省,朝廷特派御史霍嗣光送他回归于阗。唐中宗即位,再度邀请他到长安,住大荐福寺。未遑翻译,即患病,于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圆寂,终五十九岁。圆寂后荼毗,舍利由弟子悲智和唐使哥舒道元护归原籍。后人在长安荼毗难陀处建起七层浮图以为纪念,号称华严三藏塔。
    75 李小荣.敦煌密教文献论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270.
    77 周叔迦.法苑谈丛.[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52.
    78 《益州名画录》,黄休复编撰,中国北宋绘画史著作。又名《成都名画记》。《益州名画录》是一部记述唐、五代至宋初以西蜀寺院壁画创作为主要内容的地区性画史。
    79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九册.No.2035.佛祖统纪卷三十三。
    80 [清]纪昀等.山西通志[G].见:四库全书卷五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1 [清]纪昀等.山西通志[G].见:四库全书卷一百六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2 《池北偶谈》又名《石帆亭纪谈》,共二十六卷,王士祯着。清代笔记小说集,部分内容由作者儿辈记录整理而成。全书近一千三百条,分成四目:一,谈故:记叙清代典章与科甲制度、衣冠胜事等;二,谈献,主要记叙明中叶至清初名臣、畸人、烈女等事;三,谈艺,评论诗文,采撷佳句;四,谈异,记叙神怪传闻故事。
    83 [清]王士祯.池北偶谈[M]:卷二十谈异一吴道子水陆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84 [宋]苏轼,东坡后集[M]:东坡卷十九.上海:中华书局,1936.
    85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九册.No.2035.佛祖统纪卷四十六。
    86 古同“俯”。
    87 《卍新纂续藏经》.第五十七册.No.961.施食通览卷一。
    88 佛印禅师(公元1032年—公元1098年),宋代云门宗僧。法名了元,字觉老,俗姓林,饶州浮梁(旧属江西省鄱阳郡,今属江西省景德镇市)人。自幼学习儒家经典,三岁能诵《论语》、诸家诗,五岁能诵诗三千首,长而精通五经,被称为神童。佛印少时,曾于竹林寺读《大佛顶首楞严经》,遂礼宝积寺(在今江西省萍乡市境内)日用为师,学习禅法。十九岁登临庐山,参访云门四世开先善逞,复参圆通居讷,师从云门四世延庆子荣,二十八岁,由于精究空宗,被称为“英灵的衲子”,而嗣善暹之法,住江州(今江西九江市)承天寺。其后,历住淮上斗方寺(在湖北省浠水县境内),江西庐山开先寺、归宗寺;丹阳(今江苏镇江)金山寺、焦山寺;江西大仰山等知名古刹,前后四十余年,德化广被,为人称颂。曾四度住南康云居山,接得四方云衲。
    89 宗赜(公元910年—公元1092年)宋代名僧。号慈觉。襄阳(今属湖北)孙氏。少习儒业。年二十九,礼真州长庐寺法秀出家。依广照得法。嗣席长芦应夫。性至孝,迎母于方丈东室,甘旨之外勉进念佛。赜虽传承南宗,实以净土为归。元佑间,仿匡庐白莲社建莲华胜会,普劝念佛。有《苇江集》、《坐禅箴》、《禅苑清规》。见《嘉泰普灯录》五、《五灯会元》一六、《续传灯录》一二、《五灯严统》一六。
    90 《卍新纂续藏经》.第五十七册.No.0961.施食通览卷一
    91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九册.No.2035.佛祖统纪卷三十三
    92 行端禅师(生卒年均不详,约元惠宗至正初前后在世),俗姓何氏,字景元,一字符叟,自称寒拾里人,临海人。十一岁,出家于馀姚之化城院。主径山作大护持者二十年。行端工诗,有寒拾里人稿《元诗选》传世。有《慧文正辩佛日普照元叟端禅师语录》,全书八卷。辑录其在湖州资福寺、杭州中天竺万寿寺、杭州灵隐寺、杭州径山万寿寺的法语、偈颂、题跋、塔铭等。收入《续藏经》第二编第二十九套。
    93 《卍新纂续藏经》.第六十四册.No.1260.列祖提纲录卷十六。
    94 正印禅师,元代名僧。号松月道人,顺帝时人。工书。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尝书元实际川禅师影堂逸事。
    95 迦陵频伽,梵语kalavinka,巴利语karavika.又作歌罗频伽鸟、羯逻频迦鸟、迦兰频伽鸟、迦陵毗伽鸟。略称迦陵频鸟、迦娄宾鸟、迦陵鸟、羯毗鸟、鹖鹎鸟、羯脾鸟、频伽鸟等。意译作好声鸟、美音鸟、妙声鸟。此鸟产于印度,本出自雪山,山谷旷野亦多。其色黑似雀,羽毛甚美,喙部呈赤色,在卵壳中即能鸣,音声清婉,和雅微妙,为天、人、紧那罗、一切鸟声所不能及。在佛教经典中,常以其鸣声譬喻佛菩萨之妙音。或谓此鸟即极乐净土之鸟,在净土曼荼罗中,作人头鸟身形。
    96 《卍新纂续藏经》.第七十一册.No.1409.月江正印禅师语录卷一
    97 金维诺,罗世平.中国宗教美术史[M].江西:江西美术出版社,1995.233.
    98 宗泐(公元1318年—公元1391年),俗姓周,字季潭,别号全室,临海人。八岁时趋临海天宁寺(即今龙兴寺)出家,十四剃度,二十岁时至杭州净慈寺。师从大欣笑隐,授具足戒。此后居净慈数载,其间“博咨经典,精求义蕴,律论梵藏,备尽噘旨”。后隐居云岭、紫箨岭和天宁寺诸处。道法益盛,声名日隆。元末,应杭州僧众坚请,出主中天竺万寿永祚寺。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征江南有道僧人,应召称旨,住天界寺。五年(公元1372年),朝廷建广荐法会于蒋山太平兴国寺,受命升座说法。后同杭州演福教寺住持、天台宗高僧如玘注释《心经》、《金刚经》、《楞伽经》等。
    99 昙噩(公元1285年—公元1373年)元末临济宗僧。浙江慈溪人,俗姓王。字梦堂,号酉庵。二十三岁,礼谒长芦之雪庭传公,剃发受具足戒。后闻元叟行端自中天竺寺移住灵隐寺,前往参谒,大悟,嗣其法,司内记,任径山之书记。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驻锡于四明咸圣寺,后移住慈溪开寿寺。帝赐号“佛真文懿”。八十二岁,编集六学僧传三十卷。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以高僧敕住国清,奉号“佛真文懿大师”。洪武六年示寂于国清寺,世寿八十九。
    100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九册.No.2038.释鉴稽古略续集卷二。
    101 宋濂(公元1310年—公元1381年)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他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
    102 《卍新纂续藏经》.第七十七册.No.1521.释教部汇考(古今图书集成)卷六。
    103 《卍新纂续藏经》.第七十四册.No.1479.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共六卷。
    105 水陆仪轨会本[M]:卷四.上海:上海佛学书局,2005.
    105 凌慧.宋代“三教合一”思想初探[J].安徽大学学报,1998,5:117—120.
    113 于安澜编.画品丛书[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163.
    114 于安澜编.画品丛书[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162.
    115 林灵素(公元1075年—公元19年),原名灵噩,字通叟,温州(今属浙江)人,北宋末著名道士,少时曾为苏东坡书僮。宋徽宗赐号通真达灵先生,加号元妙先生、金门羽客。着有《释经诋诬道教议》一卷,《归正议》九卷。
    116 《上清灵宝大法》:中国道教灵宝派重要仪式要典之一。题洞微高士开光救苦真人宁全真授,上清三洞弟子灵宝领教嗣师王契真纂。六十六卷。前有《古序》、《玄序》。卷一《开宗明义门》总叙称:灵宝大法,贯通三洞,总备万法,是元始天尊所说,降世行教,化度凡间,为三十六部尊经,总计万八千篇。有八明、五译、七经、八纬、十奥、四十七章,总成一部。八明以法天开八聪,以明其幽。五译法五劫开化生五行。七经汲引大道径路。八纬范围教法之阃域 。十奥谓十玄。四十七章训说始末纪纲。总成一部尽阐玄奥之旨,分品立门,枢贯为一。对研究道教的宗教仪式及修炼思想等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另有宋金允中编《上清灵宝大法目录》、《上清灵宝大法》四十四卷。
    117 小兽林王(?—公元384年),在位时间公元371年—公元384年)是高句丽第17任君主。高句丽故国原王之子。小兽林王于公元355年被故国原王封为高句丽世子。公元371年,故国原王被百济近肖古王在战场上杀死后,小兽林王继位。小兽林王在位期间加强了高句丽的中央集权,并立佛教为高句丽国教。公元372年,小兽林王还建立起高句丽的儒家思想教育机构“太学”以教育贵族子弟。公元373年,他公布“律令”确认高句丽的法律。
    118 《三国史记》是一部记述朝鲜半岛三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的正史。公元1145年(高丽仁宗二十三年)金富轼等以汉文编撰,采纪传体。共五十卷,其中《新罗本纪》十二卷、《高句丽本纪》十卷、《百济本纪》六卷、《年表》三卷、《志》九卷、《列传》十卷卷。是朝鲜现存的最古史书。《三国史记》主要以已失传的《旧三国史记》和《花郎世记》为依据,同时也参考了中国的历史典籍包括《魏书》、《三国志》、《晋书》、《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
    119 《三国史记》卷十八,高句丽本纪六,小兽林王二年、四年、五年条。
    120 《海东高僧传》共二卷。高丽国觉训撰。收在《大正藏》第五十册。“海东”指朝鲜半岛。此书即朝鲜半岛之名僧传略。搜集与朝鲜诸国有关之佛教名僧,述其求法、弘法事迹。并附以赞语。共收二十余位名僧小传。所述事迹颇为简略。本书卷首署有“京北五冠山灵通寺住持教学、赐紫沙门臣觉训奉宣撰”字样。故知为作者奉朝鲜国王所敕撰。据《大正新修大藏经》本校勘者所判定,此书当作于高丽高宗第二年,相当于南宋宁宗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
    131 《海东高僧传》卷一,流通一,释顺道传。
    122 《三国遗事》是由高丽时代僧侣一然所编撰,以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为记述对象的史书。该书由五卷、九篇、一百四十四个条目所构成,九篇的篇目分别为王历、纪异、兴法、塔像、义解、神咒、感通、避隐、孝善。《三国遗事》是朝鲜半岛继《三国史记》之后第二早的史书,然而其中也包含了许多神异的民间传说。从书名的“遗事”两字就可看出,身为佛教僧侣的作者对于《三国史记》的编写方针有所不满意,而刻意收集遗漏之事迹加以记载。
    123 《三国遗事》卷三,兴发三,顺道肇丽条。
    124 支遁(公元314年—公元366年),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别称支硎,本姓关。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人,或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他初隐余杭山,25岁出家,曾居支硎山,后于剡县(今浙江省嵊县)沃洲小岭立寺行道,僧众百余。晋哀帝时应诏进京,居东安寺讲道,三年后回剡而卒。他精通佛理,有诗文传世。
    125 竺法深,晋代僧人。因为佛教传自印度,印度古名天竺。故当时僧人以竺为姓,而不同于现世以释为姓。名潜,或称道潜,字法深。俗姓王,琅邪郡(治所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北人。出自琅琊王氏。18岁便出家,师从富有才解久负盛名的名僧刘元真,慢慢克服了一般士族子弟习见的浮华性格,深刻钻研了般若学的佛学理论,加上相貌堂堂,谈吐风雅,在京城洛阳已小有名声。至24岁时,独自登坛讲学,所讲《正法华经》、《大品般若经》,义理深奥,剖析明白,前来听讲受业者多达五六百人。
    126 《海东高僧传》卷一,流通一,释亡名传。
    128 《三国史记》卷二十四,百济本纪二,枕流王即位九月条。
    129 《三国遗事》卷三,难陀辟济条。
    130 《海东高僧传》卷一,流通一,释摩罗难陀条。
    140 [韩]李能和.朝鲜佛教通史[M]:下册.民俗韩元影印,2002,291.
    143 《三国遗事》卷二,纪异第二,文武王法敏。
    144 古同“疴”。
    145 古同“往”。
    146 古同“改”。
    147 《三国史记》卷七,新罗本纪七,文武王二十一年条。
    150 《高丽史》卷一,世家卷第一,太祖元年十一月条。
    151 《高丽史》卷六十九,志卷第二十三,礼十一
    152 《高丽史》卷二,世家卷第二,太祖二十六年四月条。
    156 《高丽史》卷二,世家卷第二,光宗戊辰十九年条。
    160 《高丽史》卷第九十三,列传卷第六,崔承老。
    161 《高丽史》卷第十,世家卷第十,宣宗七年条。
    162 《高丽史》卷第三十七,世家卷第三十七,忠穆王四年十一月条。
    164 《朝鲜王朝实录》卷一,太祖,元年十一月条。
    165 严从简.殊域周咨录[M]:朝鲜篇.北京:中华书局,1993.
    166 明太祖实录[Z]
    167 严从简.殊域周咨录[M]:朝鲜篇.北京:中华书局,1993.
    169 《朝鲜王朝实录》世宗实录卷六,世宗元年十二月十日条。
    171 《朝鲜王朝实录》太祖实录卷七,太祖四年二月条。
    172 《朝鲜王朝实录》太祖实录卷九,太祖五年二月条。
    173 《朝鲜王朝实录》太祖实录卷十三,太祖七年一月条。
    174 古同“辅”。
    175 《朝鲜王朝实录》定宗实录卷一,定宗元年十月条。
    176 古同“尚”。
    177 [韩]权近.阳村先生集[M]:卷十二津宽寺水陆社造成记.朝鲜总督府,1937.
    178 [韩]朴正原.朝鲜前期水陆会图研究[J].美术史学研究,2011,6.
    179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二章云“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 莫之令而自均”。《朝鲜王朝实录》,世宗三年九月条“四方宁一,兵戎不兴,人民乐业,天降甘露,殿下之功德”,世宗十六年四月条“德隆善政,膏泽浃于下民…...二仪生祥......窃观甘露之祥,宝是和气所招......”
    180 [韩]张美镇.地狱图的图像解释学的接近——朝鲜时代十王帧画甘露帧画为中心[D]:[博士学位论文].韩国:弘益大学大学院,1993.
    181 《忍尽杂记》上卷:“施饿鬼会条施来看,施食饿鬼祈愿。《盂兰盆经》、《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经》、《甘露水陀罗尼》、《施乳海水陀罗尼经》、《水陆斋会仪文》等”,收录在《望月佛教大词典》,世界圣典刊行协会,1993年,第290页。
    182 竺法护,西晋著名译僧,又称昙摩罗刹,梵名Dharmaraksa,意为法护,月氏国人,世居敦煌郡,八岁出家,礼印度高僧为师,随师姓“竺”。能力超群,过目不忘。翻译的经典有《正法华经》、《修行道地经》、《阿惟越致遮经》等,人称“敦煌菩萨”。
    183 [韩]金承熙.朝鲜后期甘露图的图像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韩国:弘益大学大学院,1989.
    184 南朝梁代宝唱法师编撰。成书约公元516年,汇编众多散见于诸经律中的稀有异相故事,酌取精辟之理,条分缕析,依其内容分为天、地、佛、诸释、菩萨、僧、诸国王等二十二部,是百科全书的一种。
    185 《大唐内典录》,公元664年,道宣撰,共十卷。
    186 《净土盂兰盆经》全一卷。又作大盆净土经、大盆经。书中就目连救母之故事,追溯过去世之因缘,更增加国王献金盆予佛、僧,以救七世父母等故事。本经于唐初被疑为伪经,系以盂兰盆经为底本编造而成。开元释教录之着者智升谓此经于新旧之经录中皆未曾载录。敦煌文献中发现本书之完本,为伯希和(Pelliot)第2185号。
    187 又称夏安居、夏坐、结夏、九旬禁足、结制安居、结制。印度夏季之雨期达三月之久。此三个月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而聚居一处以致力修行,称为安居。此系唯恐雨季期间外出,踩杀地面之虫类及草树之新芽,招引世讥,故聚集修行,避免外出。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卷四,解释安居之字义,即形心摄静为安,要期在住为居。
    188 自恣日于佛制每年一夏九十日间,僧众聚集一处安居,坚持戒律、皎洁其行,于最后一日,僧行自恣法,即请僧众举出各自所犯之过失,于大众中发露忏悔而得清净,自生喜悦,称为自恣。又十方诸佛欢喜其安居圆满之精进修行,故亦称佛欢喜日、欢喜日。据盂兰盆经载,目犍连尝于此日供养十方众僧,以此广大功德,救拔其母脱离饿鬼道。后世遂有于僧自恣之日,以饭食等供养十方众僧之举,其功德广大,令七世父母等皆得解脱。
    189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六册.No.0685.佛说盂兰盆经。
    190 [韩]金承熙.朝鲜后期甘露图的图像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韩国:弘益大学大学院,1989.
    191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六册.No.0685.佛说盂兰盆经。
    201 戴晓云.佛教水陆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31—133.
    202 安志敏.长沙新发现的西汉帛画试探[J].考古,1973,1:43—51
    209 中国古代版画丛刊[G]:第二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210 《大止新修大藏经》.第二十一册.NO.1318.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
    211 [韩]安震湖.释门仪范[M].韩国:法轮社出版,1984.
    212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十一册.No.1318.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
    213 [日]出石诚彦.鬼神考[J].东洋学报,1936,22(2):102—103.
    223 《卍新纂续藏经》.第八十七册.No.1638.地藏菩萨像灵验记。
    224 孟嗣徽.炽盛光佛变相图图像研究[J],敦煌吐鲁番研究,1997,第二卷:118.
    225 孟嗣徽.炽盛光佛变相图图像研究[J],敦煌吐鲁番研究,1997,第二卷:111.
    226 《新纂续藏经》第七十四册.No.1497.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卷五。
    227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三册.No.2122.法苑珠林。
    227 [唐]慧立,彦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29 [韩]朴英淑.高丽时代地藏图像的几个问题[J].考古美术,157:22.
    230 [日]塚本善隆.关于引路菩萨信仰[J],东方学报(京都),1931,1:138—145.
    234 戴晓云.佛教水陆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95—96.
    235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七册.No.0741.五苦章句经。
    236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十一册.No.1313.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卷-
    237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七册.No.0726.六趣轮回经。
    238 《天地冥阳水陆杂文》第一辑,第521页,上段。
    239 《天地冥阳水陆杂文》第一辑,第533页,下段。
    256 《朝鲜王朝实录》成宗实录卷二百零四,成宗十八年六月条。
    258 《朝鲜王朝实录》世宗实录卷一百零一,世宗二十五年九月条。
    259 《朝鲜王朝实录》世宗实录卷一百零二,世宗二十五年十月条。
    260 李文楗(公元1494年—1567年),
    261 [韩]李福奎.《默斋日记》中的朝鲜民俗[M].韩国:民俗院出版社,1999.
    262 [韩]成伣.庸斋业话[M]:卷八.韩国:民族文化促进会出版社,1971.
    1. [梁]释志公等.水陆仪轨[M].扬州:藏经院,1924.
    2. [清]仪润.水陆法会仪轨会本[M].上海:上海佛学书局,1996.
    3.水陆仪轨会本[M].南京:金陵刻经处,2002.
    4. 台湾佛光山编.佛光大辞典[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5. [宋]宗晓.施食通览[G].见:卍新纂续藏经.第五十七册.No.961.
    6. [宋]遵式.金园集[G].见:卍新纂续藏经.第五十七册中.No.950.
    7. [唐]不空.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G].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十册.No.1313.
    8. [宋]元颖.释门正统[G].见:卍新纂续藏经.第七十五册.No.1513.
    9. [宋]志磬.佛祖统纪[G].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九册.No.2035.
    10.梁皇忏[G].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五册.No1909.
    11.[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12.[清]纪昀等.四库全书[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3.[清]王士祯.池北偶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4.[宋]苏轼.东坡后集[M].上海:中华书局,1936.
    15.[清]戒显.列祖提纲录[G].见:卍新纂续藏经.第六十四册.No.1260.
    16.[宋]元居.月江正印禅师语录[G].见:卍新纂续藏经.第七十一册.No.1409.
    17.释鉴稽古略续集[G].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九册.No.2038.
    18.释教部汇考(古今图书集成)[G].见:卍新纂续藏经.第七十七册.No.1521.
    19.水陆仪轨会本[M].上海:上海佛学书局,2005.
    20.[宋]志磐.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G].见:卍新纂续藏经.第七十四册.No.1479.
    21.[韩]金富轼.三国史记[M].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1988.
    22.[韩]释觉训.海东高僧传[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社,1994.
    23.[韩]一然.三国遗事[M].韩国:笑谈出版社,2003.
    24.[梁]释慧皎.汤用彤校注.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2.
    25.[韩]金大问.鸡林杂传[M].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1998.
    26.[宋]释普济.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7.[韩]社会科学院古典研究室编撰.高丽史[M].韩国:新书苑出版社,1992.
    28.[韩]金龙三等.朝鲜王朝实录[M].韩国:东方媒体出版社,1997.
    29.中央研究历史言语研究所校勘.明太祖实录[M].韩国:国际学院出版社,2001.
    31.[韩]权近.阳村先生集[M]:卷十二津宽寺水陆社造成记.朝鲜总督府,1937.
    32.[春秋]老子.道德经[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33.望月佛教大词典[M].世界圣典刊行协会,1993.
    34.[唐]道宣.大唐内典录[G].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五册.No.2149.
    35.[西晋]竺法护.净土盂兰盆经[G].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五册.No.2154.
    36.[西晋]竺法护.佛说盂兰盆经[G].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六册.No.0685.
    37.[唐]不空.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G].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十册.No.1318.
    38.[韩]安震湖.释门仪范[M].韩国:法轮社出版,1984.
    39.[宋]常谨.地藏菩萨像灵验记[G].见:卍新纂续藏经.第八十七册.No.1638.
    40.[唐]道世.法苑珠林[G].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三册.No.2122.
    41.[东晋]竺昙无兰.五苦章句经[G].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七册.No.0741.
    42.[宋]日称等.六趣轮回经[G].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七册.No.0726.
    43天地冥阳水陆杂文[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1.
    44.[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45.[唐]慧立,彦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6.李小荣.敦煌密教文献论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47.周叔迦.法苑谈丛.[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48.金维诺,罗世平.中国宗教美术史[M].江西:江西美术出版社,1995.
    49.于安澜编.画品丛书[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50.严从简.殊域周咨录[M]:朝鲜篇.北京:中华书局,1993.
    51.戴晓云.佛教水陆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52.李化吉.中国壁画[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
    53.丁福保.佛学大辞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54.赖永海主编.中国佛教百科全书.仪轨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5.祝重寿.中国壁画史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
    56.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7.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8.金维诺.中国美术史论集—上[M].黑龙江: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
    59.金维诺.中国美术史论集一中[M].黑龙江: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
    60.金维诺.中国美术史论集—下[M].黑龙江: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
    61.秦岭云.民间画工史料[M].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
    62.任继愈.佛教大辞典[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63.刘保金.中国佛典通论[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64.许地山.道教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65.萧登福.佛道十王地狱说[M].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97.
    66.吕宗力,栾保群.中国民间诸神[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67.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68.张总.地藏信仰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69.吕建福.中国密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70.马书田.中国佛菩萨罗汉大典[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
    71.李宏如.五台山佛教.繁峙篇[M].内蒙古:内蒙古出版社,2003.
    72.沙武田.敦煌画稿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7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74.阎文儒.中国石窟艺术总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5.江新建.佛教与中国丧葬文化[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76.戒德老和尚指导、灵鹫山主编.时间与空间的流行—天地明阴水陆普度大斋胜会[M].灵鹫山般若文教基金会附设出版社,2001.
    77.赖永海主编.中国佛教百科全书.仪轨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78.林子青.水陆法会.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第二册)[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
    79.金维诺,罗世平.中国宗教美术史[M].江西:江西美术出版社,1995.
    80.戴晓云.佛教水陆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81.洪锦涛.水陆法会仪轨[M].台湾: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
    82.俞剑华.中国壁画[M].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
    83.[韩]李能和.朝鲜佛教通史[M]:下册.民俗韩元影印,2002.
    84.[韩]李福奎.《默斋日记》中的朝鲜民俗[M].韩国:民俗院出版社,1999.
    85.[韩]成倪.庸斋业话[M]:卷八.韩国:民族文化促进会出版社,1971.
    86.[韩]柳麻理.韩国美的再发掘[M].韩国:率出版社,2004.
    87.[韩]朴容淑.韩国美术论中的神话体系[M].韩国:一志社,1978.
    88.[韩]陆贞培.韩国佛教礼仪和民俗[M].韩国:东国大学校译经院,1991.
    89.[韩]金延禧.朝鲜时代地藏十王图研究[M].韩国:一志社,1996.
    90.[韩]金延禧.朝鲜后期佛教绘画[M].韩国:韩国色彩文化社,1994.
    91.[韩]金龙德.朝鲜的风俗画[M].韩国:麦粒出版社,1994.
    92.[韩]吴亨根.佛教的灵魂与理论观[M].韩国:赛特出版社,1996.
    93.[韩]柳东植.民俗宗教与韩国文化[M].韩国:现代思想社,1975.
    94.[韩]李泰浩.风俗画Ⅰ[M].韩国:大元社,1995.
    95.[韩]李泰浩.风俗画Ⅱ[M].韩国:大元社,1995.
    96.[韩]池斗焕.朝鲜前期礼仪研究[M].韩国:首尔大学出版部,1996.
    97.[韩]洪润植.韩国佛教礼仪研究[M].韩国:隆文馆,1976.
    98.[韩]洪润植.佛教与民俗[M].韩国:东国大学校译经院,1980.
    99.[韩]文明大.佛教美术概论[M].韩国:东国大学校译经院,1984.
    100.[韩]文明大.韩国的佛画[M].韩国:悦话堂,1977.
    101.[韩]李慧淳,郑夏英.朝鲜中期的游山记[M].韩国:集文堂,1977.
    102.[韩]姜珉基等.韩国美术文化理解[M].韩国:艺耕出版社,1994.
    103.[韩]朴恩景.朝鲜前期佛化研究[M].韩国:时空出版社,2008.
    104.[韩]金煐泰,柳雪峰译.韩国佛教史概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105.[英]安娜.赛德尔.西方道教研究史[M].蒋见云、刘凌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06.[日]吉村怜.天人诞生图研究—东亚佛教史论文集[M].卞立强、赵琼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107.[日]关野贞.朝鲜的建筑艺术[M].日本:岩波书店,1941.
    108.[日]渡边哲也.韩国的佛画[M].日本:萤一出版社,1975.
    109.[美]巫鸿.礼仪中的美术[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110.李小荣.水陆法会源流略说[J].法音.2006,4:44.
    111.安志敏.长沙新发现的西汉帛画试探[J].考古,1973,1:43—51.
    112.凌慧.宋代“三教合一”思想初探[J].安徽大学学报,1998(5):117—120.
    113.孟嗣徽.炽盛光佛变相图图像研究[J],敦煌吐鲁番研究,1997,第二卷:118.
    114.孟嗣徽.炽盛光佛变相图图像研究[J],敦煌吐鲁番研究,1997,第二卷:111.
    115.王树村.天地人间水陆画[J].中国民间美术史.岭南美术出版社,2004,11:406—417.
    116.黄河.元明清水陆画浅说—上[J].佛教文化,2006,2:95—115.
    117.黄河.元明清水陆画浅说—中[J].佛教文化,2006,3:96—123.
    118.黄河.元明清水陆画浅说—下[J].佛教文化,2006,4:102—122.
    119.苏金成.水陆法会与水陆画研究[J].美术与设计,2006,1.
    120.李小荣.水陆法会源流略说[J].法音,2006,4:42—52.
    121.霍旭初.“无遮大会”考略、考证与辨析——西域佛教文化论稿[J].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2,7:122—152.
    122.白万荣.梁武帝与“水陆缘起”[J].青海社会科学,1991,6:118—120.
    123.王鹏瑞.明代卷轴式水陆画研究[J].美术,2008,2:100—103.
    124.叶削坚.水陆画及水陆法会仪式[J].丝绸之路,2004,1.
    125.谢生保.甘肃河西水陆画简介—兼谈水陆法会的起源和发展[J].丝绸之路,2004,1:8—11.
    12.6.谢生保,谢静.敦煌文献与水陆法会—敦煌唐五代时期水陆法会研究[J].敦煌研究,2006,2:40—48.
    127.谢生保,谢静.敦煌遗画与水陆画—敦煌唐五代时期水陆法会研究之二[J].敦煌研究,2006,4:1—7.
    128.陈耀林.毗卢寺和毗卢寺壁画[J].美术研究,1982,1:67—73.
    129.李欣苗.毗卢寺壁画引路菩萨与水陆画的关系[J].美术观察,2005,6:94.
    130.苏金成.石家庄毗卢寺水陆画图像研究[J].中国美术研究,2007,3:110—116.
    131.苏金成.石家庄毗卢寺水陆画及其艺术特征[J].艺术百家,2006,7.
    132.李有成.繁峙公主寺壁画[J].文物季刊,1994,4:10—17.
    133.王泽庆.稷山青龙寺壁画初探[J].文物,1980,5:78—82.
    134.王泽庆.稷山青龙寺壁画的题材内容[J].河东博物(内刊),1989,4.
    135.孔有生.山西右玉宝宁寺水陆画探究[J].文物世界,2005,5:62—64.
    136.吴连城.山西右玉宝宁寺水陆画[J].文物,1962,1:88—90.
    137.金维诺.寺院壁画的考察与研究[J].文物,1998,4:38—52.
    138.金维诺.秦汉时代的壁画[J].美术研究,1980,1:15—21.
    139.李有成.繁峙公主寺壁画[J].文物季刊,1994,4:10—17.
    140.李羚.净土信仰衍生图像实则三例—以大势至菩萨的图像为中心[J].艺术设计研究,2012,1:31—40.
    141.李翎.“引路菩萨”与“莲花手”—汉藏持莲花观音像比较[J].美苑,2006,6:52—56.
    142.宿白.浑源古建筑调查简报[C].见:雁北文物勘查团报告.北京: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1951.
    143.谢生保,谢静.水陆道场与大足石刻[C].见:大足石刻研究文集(第五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19—32.
    144.[韩]朴正原.朝鲜前期水陆会图研究[J].美术史学研究,2011,6.
    145.[韩]朴英淑.高丽时代地藏图像的几个问题[J].考古美术,157:22.
    146.[韩]金承熙.朝鲜时代甘露图的图像研究[J].美术史学研究,1992,196号.
    147.[韩]金承熙.宇鹤文化财团所藏甘露帧画图像的意味和画面的构成为中心[J].丹豪文化研究,2001,5:7—39.
    148.[韩]柳永淳.朝鲜朝甘露帧画中表现民俗演戏的服装研究[J].尚志大学校学报,1992,20.
    149.[韩]梁庆爱.朝鲜时代甘露帧画中表现服饰研究[J].服饰,1992,9.
    150.[韩]林玲爱.朝鲜时代甘露图中引路菩萨研究[J].讲座美术史,1995,7.
    151.[韩]李庆禾在.朝鲜时代甘露帧画下段画和风俗场面考察[J].美术史学研究,1998,220.
    152.[韩]姜友邦.甘露帧的图像与样式[J].美术史学志1,丽川兴国寺佛教美术,1993.
    153.[韩]金承熙.甘露帧图像和信仰仪礼[C].见:甘露帧.韩国:艺耕出版社,1995.
    154.[韩]金承熙.甘露帧画中人间相的分类[C].见:朝鲜的风俗画.韩国:韩国博物馆会 出版社,2002.
    155.[韩]姜友邦.甘露帧的样式变迁和图像解释[C].见:甘露帧.韩国:艺耕出版社,1995.
    156.[韩]姜友邦.18世纪的宗教艺术[C].见:18世纪的韩国美术.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1993.
    157.[韩]柳麻理.朝鲜朝甘露王图的研究[C].见:朝鲜朝佛画的研究(2)—地狱界佛画.韩国:韩国精神文化院,1993.
    158.[韩]尹凡牟.韩国佛画的韩国性问题—以甘露帧下段俗界部分为主[C].见:实学思想研究:14辑.韩国:母岳实学会,2000.
    159.[韩]张庆姬.韩国佛教仪式法具的美术史的意味—通过和王室工艺品的比较[C].见:佛教美术:13辑.韩国:东国大学博物馆,1996.
    160.[日]出石诚彦.鬼神考[J].东洋学报,1936,22(2):102—103.
    161.[日]塚本善隆,关于引路菩萨信仰[J],东方学报(京都),1931,1:138—145.
    162.[日]熊谷宣夫.朝鲜佛画特征[J].朝鲜学报,1967,63—65.
    163.苏金成.水陆画图像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江苏:东南大学,2009.
    164.洪起龙.明水陆画法绘图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1997.
    165.戴晓云.北水陆法会图考—以北方地区明清“水陆画”为中心[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2007.
    166.赵明荣.浑源永安寺壁画绘制年代考[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大学艺术学系,2004.
    167.张炳杰.水陆画之神祗谱系及其社会功能的初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大学,2007.
    168.呼延胜.陕西现存几套水陆画的调查与初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安美术学院,2007.
    169.熊雯.山西繁峙县公主寺东西壁水陆画内容考释与构图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大学,2008.
    170.[韩]张美镇.地狱图的图像解释学的接近——朝鲜时代十王帧画甘露帧画为中心[D]:[博士学位论文].韩国:弘益大学校大学院,1993.
    171.[韩]金承熙.朝鲜后期甘露图的图像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韩国:弘益大学校大学院,1989.
    172.[韩]李景华.朝鲜时代甘露图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韩国:弘益大学校大学院,1996.
    173.[韩]权泰铨.甘露帧画中的风俗画要素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韩国:岭南大学校大学院,1997.
    174.[韩]尹宝英.朝鲜时代甘露图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韩国:东国大学校大学院,2005.
    175.中国古代版画丛刊[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176.康殿峰主编.毗卢寺壁画[M].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1998.
    177.金维诺.永乐宫壁画全集[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178.金维诺.中国寺观壁画典藏[M]:山西稷山青龙寺壁画.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
    179.金维诺.中国寺观壁画典藏[M]:河北石家庄毗卢寺壁画.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
    180.金维诺.中国寺观壁画典藏[M]:山西浑源永安寺壁画.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
    181.金维诺.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篇.寺观壁画[M].本经:文物出版社,1988.
    182.品丰,苏庆编.历代寺观壁画艺术.稷山青龙寺壁画[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183.品丰,苏庆编.历代寺观壁画艺术.繁峙公主寺壁画[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184.马书田.中国道教诸神[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
    185.中国壁画全集编委会.中国壁画全集[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186.山西省博物馆编.宝宁寺明代水陆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187.王素芳、石永士.毗卢寺壁画世界[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188.[韩]柳麻理.韩国美的再发掘[M].韩国:率出版社,2004.
    189.[韩]姜友邦,金承熙.甘露帧[M].韩国:艺耕出版社,1995.
    190.[韩]通度寺博物馆研究院编.朝鲜时代甘露帧—上[M].韩国:通度寺博物馆,2005.
    191.[韩]通度寺博物馆研究院编.朝鲜时代甘露帧—下[M].韩国:通度寺博物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