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笈七签》初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出世于北宋初的道教类书《云笈七签》(俗称“小道藏”),由儒生张君房精掇《大宋天宫宝藏》菁华万余条而成,在历代道教典籍编纂、乃至整个道教史上具有彪炳地位。本文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包括:一、阐述张君房编纂《云笈七签》的主客观原因;二、论述《云笈七签》的编纂体例与道藏编纂传统“三洞四辅”体系的异同;三、重点研究《云笈七签》与上清经的关系,认为《云笈七签》重点是对上清派经典的汇集和归纳;四、分析《云笈七签》中的“宇宙论”,并进一步展示道教的宇宙论;五、细辨《云笈七签》记载的各路神仙,并借此探讨道教至上神“三清”和女仙之宗“西王母”的形成与其在道教中的地位和作用;六、深入剖析《云笈七签》中所载北宋前的道教修炼方法,就“服食元气”、“存思存神”两大经典方法的形成、发展和归宿进行详细论述;七、分析《云笈七签》所载“道教灵验”论,以阐述道教信奉者弘扬道教的方式,体现“信道则灵”、“信道得利”等朴素的宗教思想。
Born as an anthology of the Daoist Canon in the early days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960—1127), Yunji qiqian (the other name is The Seven Lables in a Cloudy Satchel) was compiled bythe scholar-official ZHANG Junfang by selecting and editing more than ten thousand writingsfrom the Dasong Tiangong Baozang (namely Great Song Celestial Palace Precious Canon), theTaoist Canon edited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Yunji qiqian, commonly known as “little TaoistCanon”, play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Taoist collections, even in the history of Taoism.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discuss and analyze it in a fairly comprehensive manner, from sevenaspects which are as follows:1.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reasons forZhang Junfang’s compilation of Yunji qiqian;2. By comparing the compilation modes of Yunjiqiqian and Taoist Canon,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compilation mode of Yunji qiqian is “firstlyusing Tao and Te to outline the whole, then introducing a wide variety of Taoist methods/theurgyfor longevity, and at last listing efficacious Taoist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s to attracting andguiding people to believing in Taoism”;3. Focusing on research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unjiqiqian and Taoist texts of Great Purity which is one of the very important schools of Taoism, theauthor argues that the vast majority of Yunji qiqian’ s collections are Taoist texts of the GreatPurity;4. By analyzing the cosmology summarized by Yunji qijian, the cosmology of Taoism isdemonstrated in chapter five;5. The author deeply examines the various gods and fairies recordedin Yunji qiqian and by which, investigates the formation of the Three Pure Ones, as the supremegods of Taoism and of the Xi Wangmu (Queen Mother of the West), as the foremother of all thegoddesses and female immortals,and then discusses their statuses and roles in Taoism;6. Byintroducing the religious cultivation methods of Taoism before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author analyzes in detail the two basic and classic methods: Eating original qi (the vital breath)and visualizing gods;7. Furthermore, the author explains and discusses the efficacious storiesrecorded in Yunji qiqian, which are used to support the beliefs of Taoism.
引文
①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四六《云笈七签》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第1252页。
    ②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云笈七签序”第2页。
    ③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页。
    ①张君房编,蒋力生等校:《云笈七签》,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前言”第2页。蒋力生,男,1952年11月生。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现任江西中医学院学报编纂部主任,教授、博导,中医医史文献及文化研究是其研究领域。
    ②在《太平经佚文》中,王明先生从《云笈七签》中获得的六条包括:1.今平气行矣,平亦是安;2.欲复古太平之法,先安中气也;3.三五气和,日月常光明,乃为太平;4.积清成精,故胆为六府之精也;5.积清成青也;6.何谓为多言?然一言而致大凶,是为上多言人也。一言而致辱,是为中多言人也。一言而见穷,是为下多言人也。夫古今圣贤也,出文辞满天地之间,尚苦其少有不及者,故灾害不绝。后生贤圣复重言之,天下以为法,不敢厌其言也。故言而除害者,常苦其少,是以善言无多,恶言无少。故古之圣人将言也,皆思之。圣心出而成经,置为人法。愚者出言,为身灾害,还以自伤。参见: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34‐735页。
    ①张君房编,蒋力生等校:《云笈七签》,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前言”第2页。
    ②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四六《云笈七签》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第1252页。
    ①见齐鲁书社影印本《云笈七签》前言。
    ②《玄都宝藏》,元代编纂的道藏。元太宗九年(1237年),道士宋德方、秦志安整理搜索道经,计划重刊《道藏》,元乃马真皇后称制第三年(1244年,即八年后)成形,共计七千八百余卷,取名《玄都宝藏》,经板存于平阳玄都观。
    ①《正统道藏》,明代编纂的道藏,也是中国最重要的道藏之一。永乐元年(1403年),明世祖令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重编《道藏》,至明英宗正统九年(1444年)才刊版,正统十年(1445)校定付印,名《正统道藏》。该《道藏》共计五千三百零五卷,四百八十函,按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采用《千字文》为函目,从“天”字至“英”字,每函各为若干卷,颁之天下,并藏于各名山道观。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续补《道藏》,仍以《千字文》为函次,自“杜”字号至“缨”字号,共三十二函,一百八十卷,名《万历续道藏》。该《藏》与《正统道藏》合计共五千四百八十五卷,五百一十二函,即现存明版《正统道藏》,这是我国现存的唯一官修道藏。
    ②王宗昱:《评张萱清真馆本<云笈七签>》,黎志添主编《道教研究与中国宗教文化》,香港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376页。
    ③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前言第5页。
    ①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任继愈序言第4页。
    ②笔者获得的版本是中嶋隆藏送给朱越利老师的简印本。
    ③李庆:《日本道教研究的新成果——中嶋隆藏所著<云笈七签的基础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4期,第127页。
    ④杨福程:《<云笈七签>的卷数辨析》,《宗教学研究》1991年第1期,第17页。其论述《正统道藏》本之
    卷一百一十三分上下,应该将“上下”独立成卷,《四库全书》本则在卷一百十二中分了《神仙感遇传》(上
    下),他也认为应当将“上下”独立成卷,故122卷应为123卷。然而两个版本之卷八十九和卷九十二仅是
    标题不同而内容重复,故应合为1卷,因此,123卷应减去1卷,重新为122卷。
    ①张君房生卒年不详。但根据与张广保老师的讨论,似乎可以将张君房的生卒年拟定为966年和1046年。根据《麈史》、《默记》等资料,推算张君房在景德二年(1006年)中进士及第(四十余岁),故生年为966年;张君房任集贤校理,年八十余卒,故推定其卒年为1046年。
    ②(宋)王得臣,《麈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28页。
    ③(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252页。
    ④(宋)王铚,《默记》,朱杰人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2页。
    ⑤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11页、第151页。
    ①宋·释文莹,《湘山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页。
    ②(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789页。
    ③(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789页。
    ④范成大:《吴郡志》卷四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金心点校:《新编分门古今类事》,中华书局,1987年,第120页。
    ②金心点校,《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20页。
    ③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页。
    ①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页。
    ②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页。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四淳化四年闰十月丙午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223页。
    ①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223‐2224页。
    ②杨仲良:《续资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元)脱脱:《宋史》卷八,真宗纪,四库全书文渊阁影印本。
    ⑧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30‐131页。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八,大中祥符元年正月乙丑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38页。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三,大中祥符元年正月乙丑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宋)志槃:《佛祖统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卷四十五,第1043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五,大中祥符元年正月乙丑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五,大中祥符元年正月乙丑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混元圣纪》卷九,引自《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7册,第877页。
    ⑤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33页。
    ⑥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页。
    ⑦(元)脱脱:《宋史》之列传四十五“戚纶传”,四库全书文渊阁影印本。
    ⑧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页。
    ①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页。
    ①“三洞”学说本身,在陆修静之前早已存在。卿希泰主编的《中国道教史》就认为,三洞概念可能在东晋末期初步形成,因为在该时代出世的《太上洞渊神咒经》中一再提到“三洞大经”,而此“三洞大经”可能晋末葛巢甫所撰的《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见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1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40页。
    ②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1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40页。
    ③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页。
    ④对虚目道经,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只有138卷,出自《法苑珠林》,而《笑道论》则为4323卷。参见胡孚琛著,《道学通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462页。
    ⑤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1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43页。
    ①王承文:《论隋唐道经分类体系的确立与其意义》,载《敦煌学》第27辑,2008年2月,第38页。
    ②王承文:《论隋唐道经分类体系的确立与其意义》,载《敦煌学》第27辑,2008年2月,第35页。
    ①丁培仁:《道教典籍百问》,今日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198页。
    ①《太平御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宋李昉等奉敕撰。以太平兴国二年受诏,至八年书成。初名《太平类编》,后改名为《太平御览》。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谓书成之后,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故赐是名也。"
    ②《太平广记》,《太平广记》是宋代人编的一部大书。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开始於太平兴国二年(977)﹐次年完成。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叫做《太平广记》。
    ①李昉(925-996),字明远,汉族,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五公村人,宋代著名学者。后汉乾佑年
    间(948年)进士。官至右拾遗、集贤殿修撰。后周时任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宋初为中书舍人。宋太宗时任参知政事、平章事。雍熙元年(984年)加中书侍郎。徐铉(916年—991年)五代宋初文学家、书法家。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历官五代吴校书郎、南唐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淳化初因事贬静难军行军司马。曾受诏与句中正等校定《说文解字》。工于书,好李斯小篆。与弟徐锴有文名,号称“二徐”;又与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
    ②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页。
    ③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0页。
    ①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3页。
    ②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31页。
    ①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页。
    ②胡孚琛:《道学通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83页。
    ③陈霞:《浅析中国古代的北斗信仰》,为2012年12月26日广州“道教与星斗信仰学术研讨会”论文,其中引用柳存仁的《一千八百来的道教》,载《和风堂文集》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656页。
    ①《汉天师世家》卷二,《道藏》第34册,第820‐821页。
    ②陈霞:《中国宗教史上的首次跨越——论信仰与形式兼备的五斗米道》,为“正一道教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论文,上海,2013年11月5号—8号
    ①魏收:《魏书·释老志》卷一百一十四,《二十五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中华书局联合出版,1986年版,第2507页。
    ②刘仲宇:《从盟威到授箓》,载《正一道教研究》第一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版,第6页。
    ①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一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31页。
    ②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下),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第1版,第261页。
    ③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一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85页。
    ④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1页。
    ①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57页。
    ②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57页。
    ③胡孚琛,《道学通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451页。
    ①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6页。
    ②例如,有认为灵宝为精气,如陈观吾《度人经注解序》云:“气之谓灵,精谓之宝。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曰灵。上无复祖,唯道为身曰宝”。(见《道藏》,第2册,第392页。)又如,薛季昭认为,“灵宝”即为“太上道君灵宝天尊”。(见《道藏》,第22册,第441页。)
    ③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03页。——“夫至神圣贵人,职当居百重之内,而反忧
    ①朱越利主编:《道藏说略》,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115页。王承文此观点在其论文《论中古时期道教“三清”神灵体系的形成——以敦煌本《灵宝真文度人本行妙经》为中心的考察》中有详细论述。(参见《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52页。)
    ②朱越利主编:《道藏说略》,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116页。
    ③《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14页。
    ④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254页。
    ①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48页。
    ②胡道静等选辑:《道藏要籍选刊》第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680页。
    ③李养正:《道教概说》,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3页。
    ④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一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第一版,第336页。
    ①钟国发:《洞真部道经说略》,载朱越利主编,《道藏说略》,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第80页。
    ②陶弘景著,赵益校:《真诰》,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37页。
    ③陈明华:《扶乩的制度化与民国新兴宗教的成长》,载《历史研究》2009年第6期,第64页。
    ①陶弘景著,赵益校:《真诰》,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41页。
    ②陶弘景著,赵益校:《真诰》,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42页。
    ③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93‐194页。
    ④陈明华:《扶乩的制度化与民国新兴宗教的成长》,载《历史研究》2009年第6期,第69页。
    ⑤《苏仙乩理浅说》,载《道德杂志》1922年第2卷第9期,“杂言”第1页。
    ⑥陶弘景著,赵益校:《真诰》,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37页。
    ①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二“隐逸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09页。
    ①《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太平部仪字号),成书约在梁末至初唐之间,原本三卷,后由全真七子填补,参见《道藏》: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联合1998年版,第24册,第760页。
    ②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上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6页。
    ①陈撄宁:《道教与养生》,华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12页。
    ②根据宇汝松的观点,太上老君之所以要让位于元始天尊,实乃“作为老子化身的太上老君多少还留有一些可以察觉的历史痕迹,因而作为宗教所崇奉的最高神来讲,显然不够彻底和神圣。这对最大限度地调动信众的信仰热情来说,显然不利,而且也很容易遭到对手的攻歼。道教有必要对其所信仰的最高神的品位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并最终确定了‘老君师太上玉晨大道君,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的三清至上神师承序列和等级关系。(参见宇汝松:《六朝道教上清派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207页。)
    ①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23页。
    ②陶弘景著,赵益校:《真诰》,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34页。
    ③小林正美著:《六朝道教史研究》,李庆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第27页。
    ①卿希泰:《中国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第441‐443页。
    ②汤其领:《汉魏两晋南北朝道教史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96页。
    ③《大正藏》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95年第1版,《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第971页。
    ④陶弘景著,赵益校:《真诰》,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85页。
    ⑤陶弘景著,赵益校:《真诰》,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28页。
    ①陶弘景著,王京州校:《陶弘景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1页。
    ①Nicholas Bunnin and Jiyuan YU: The Blackwell Dictiona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Blackwell Publishing,2004,P.147
    ①陈霞:《论对“道”的信仰及其现代价值》,载《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0期。
    ①张君房编:《云笈七签》,李永晟点校,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2页。
    ②张君房编:《云笈七签》,李永晟点校,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5页。
    ③张君房编:《云笈七签》,李永晟点校,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6页。
    ④张君房编:《云笈七签》,李永晟点校,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7‐9页。
    ①张君房编:《云笈七签》,李永晟点校,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2‐14页。
    ②张君房编:《云笈七签》,李永晟点校,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2‐14页。
    ③李大华:《生命存在与境界超越》,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70‐73页。张崇富在其著作《上清派修道思想研究》中,也援引李大华的上述论述(见张崇富:《上清派修道思想研究》,四川出版集团,2004年版,第165‐166页)。
    ④陈霞:《水辅、气化与道生——试析先秦道家关于万物起源及生成的自然哲学思想》,发给“两岸气论与中国哲学研讨会”的论文,此研讨会由北京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研究中心主办,于2012年1月7‐8日召开。
    ①张君房编:《云笈七签》,李永晟点校,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2‐14页。
    ②张君房编:《云笈七签》,李永晟点校,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7页。
    ③高亨:《老子正诂》,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1页。
    ①陈霞:《试论“道”的原始二重性:“无”和“有”》,载《哲学研究》2011年第4期,第72‐73页。
    ②张君房编:《云笈七签》,李永晟点校,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7页。
    ③张君房编:《云笈七签》,李永晟点校,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8页。
    ④张君房编:《云笈七签》,李永晟点校,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9页。
    ①道教中,“劫”作为时间概念的观念可能借鉴了佛教。按照方立天的说法,“佛教认为宇宙在时间上也是无限的,是既有消有长而又无始无终的。世界消长一周期中经历成、住、坏、空四期,也称成、住、坏、空四劫。“劫”是梵语劫波的简称,意思是时分、长时、大时,是不能以通常的年月日时计算的极长时间,与极短暂的“刹那”相对。劫又分为多种,从人的寿命无量岁中,每一百年减一岁,如此减至十岁,为减劫。再从十岁起,每一百年增一岁,如此增至八万岁,称为增劫。合此一减一增为一小劫。合二十小劫为一中劫。成、住、坏、空分别是一中劫。合成成、住、坏、空四中劫为一大劫。据此有人做粗略计算,大约一千六百万年为一小劫,三十二亿年为一中劫,一百二十八亿年为一大劫。”(参见:方立天:《佛教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51‐152页。)
    ②张君房编:《云笈七签》,李永晟点校,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1页。
    ①张君房编:《云笈七签》,李永晟点校,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2页。
    ②张君房编:《云笈七签》,李永晟点校,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3页。
    ③张君房编:《云笈七签》,李永晟点校,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4页。
    ①张君房编:《云笈七签》,李永晟点校,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36页。
    ①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505页。
    ②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505页。
    ①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522‐523页。
    ②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593页。
    ①徐小跃:《老庄思想是道教的理论基础》,《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4期。
    ①陈霞:《中国宗教史上的首次跨越——论信仰与形式兼备的五斗米道》,为“正一道教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论文,上海,2013年11月5号——8号。
    ②同上。余平,《想尔》之道的现象学定位,《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①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030页。
    ②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033页。
    ①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第1版,第34页。
    ②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版,第491页。
    ③“三一”是道教的基本理论之一,源自《道德经》之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复混而为一”。“三一”论的基本观点是,一分为三,三复合为一,一即是三,三即是一。
    ④王承文:《论中古时期道教“三清”神灵体系的形成——以敦煌本《灵宝真文度人本行妙经》为中心的考察》,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52页。
    ⑤《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9册,第824页。第3册,第269页。
    ①《隋书·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91页。
    ②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版,第2190页。
    ③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版,第2191页。
    ④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版,第2190页。
    ⑤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版,第38‐39页。
    ①陈垣:《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②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版,第2206‐2207页。
    ③郑玄注,《十三经注梳》(关于《周礼·天官·掌次》,第677页。
    ①(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一三引杨复,影印通志堂经解本,第416‐417页。
    ②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版,第2527页。
    ③杨莉博士论文,《道教女仙传记——〈墉城集仙录〉研究》(未刊稿),2000年8月,第231‐232页。
    ①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528页。
    ②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528页。
    ③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531页。
    ①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534页。
    ②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534页。
    ③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537页。
    ①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335页。
    ②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341页。
    ③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388页。
    ④葛兆光认为,道教诗歌对唐诗影响很大,并举出三个例子证明道教诗歌对唐诗的影响。一是顾况,他中年以后受道教影响,晚年到茅山定居,曾在衢州开元观等地读道书,受道符,他的诗歌尤其是古风就被皇甫湜评价为"出天心,穿月肋,意外惊人语",意思是他的诗歌想像力非常丰富,语言非常奇特。二是韦渠牟,他当过道士,权德舆就说他信奉道教之后,"多言其神奇之迹","不复赋人间之事",而且诗歌语言"缛彩绮合",也就是说他信奉道教后,诗歌不再写人世间的事情,主要是吟颂神奇的事情以表达自己对仙家生活的向往,语言也变得华丽而多彩。三是刘商,据武元衡记载,他晚年弃家学道,"梦寝灵仙之境",于是写的古歌诗变得想象很玄妙,语式很奇特,辞采也很华丽奇诡。参见:葛兆光:《道教与唐代诗歌语言》,载《清华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第76页。
    ①钟肇鹏主编:《道教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225页。
    ①胡孚琛:《道学通论》(2009年修订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376页。
    ①张崇富:《上清派修道思想研究》,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4年版,第9页。
    ①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215页。
    ②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217页。
    ③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223页。
    ④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231页。
    ①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235页。
    ②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244页。
    ①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368页。
    ②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371页。
    ①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395页。
    ②司马承祯:《天隐子》,出自《道藏》之“太玄部”,引自:吴受琚:《司马承祯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32页。
    ③陈撄宁:《道教与养生》,华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218页。
    ④转引自杨立华:《论道教早期上清经的“出世”及其与《太平经》的关系》,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第121页。
    ①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24页。
    ②潘一德编:《茅山道院简史》,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4页。
    ③《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册,第208页。
    ④《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册,第3049页。
    ⑤《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册,第508页。
    ①陈撄宁:《道教与养生》,华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210、216页。
    ①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913页。
    ①转引自萧登福:《试论道教内神名讳源起,兼论东晋上清经派存思修炼法门》,载《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3期,第9页。
    ①马民、陈利国:《论新世纪中医藏象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载《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年第1期,第211页。
    ①《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9册第181页。
    ②《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1册第184页。
    ③张泽洪:《道教斋醮科仪研究》,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139页。
    ①刘仲宇:《五雷正法渊源考论》,《宗教学研究》,2001年第3期,第14页。
    ②《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9册第135页。
    ③《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9册第389页。
    ④《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0册第798页。
    ①陈霞:《“相忘”与“自适”——论庄子之“忘”》,载《哲学研究》2012年第8期,第46页。
    ①陆游:《渭南文集》卷二八,《四库全书》第1163册第528页,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6年版。
    ②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045页。
    ③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046页。
    ④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052页。
    ⑤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055页。
    ①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058页。
    ②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060页。
    ③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854页。
    ④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857‐1858页。
    ①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858页。
    ②《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册第77页。
    ③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9‐20页。
    ④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903页。
    ①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894‐1896页。
    ①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589页。
    ②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597页。
    ①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624页。
    ②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637页。
    ③张泽洪:《道教斋醮科仪研究》,巴蜀书社1999年第1版,第171页。
    ①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678页。
    ②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576页。
    ①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672‐2673页。
    ②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672‐2673页。
    ③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673页。
    《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
    张君房编,蒋力生等校:《云笈七签》,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版
    王铚:《默记》,中华书局1981年版
    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79年版
    王得臣:《麈史》,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
    脱脱:《宋史》,商务印书馆,2005年四库全书文渊阁影印本
    陶弘景著,赵益校:《真诰》,中华书局2011年版
    释文莹:《湘山野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
    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商务印书馆,2005年四库全书文渊阁影印本
    金心点校:《新编分门古今类事》,中华书局1987年版
    胡道静等选辑:《道藏要籍选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6年版
    范成大:《吴郡志》,商务印书馆,2005年四库全书文渊阁影印本
    杜光庭著,董恩林点校:《广成集》,中华书局2011年版
    《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二十五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中华书局1986年联合出版
    志槃:《佛祖统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6年版
    胡孚琛:《道学通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胡孚琛:《丹道法诀十二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陈霞:《道教劝善书研究》,巴蜀书社1999年版
    陈霞主编:《道教生态思想研究》,巴蜀书社2010年版
    陈霞:《水辅、气化与道生——试析先秦道家关于万物起源及生成的自然哲学思想》,提交给“两岸气论与中国哲学研讨会”的论文,北京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研究中心,2012年
    陈霞:《中国宗教史上的首次跨越——论信仰与形式兼备的五斗米道》,为“正一道教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论文,上海,2013年11月5号—8号
    陈霞:《论对“道”的信仰及其现代价值》,载《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0期
    陈霞:《浅析中国古代的北斗信仰》,为2012年12月26日广州“道教与星斗信仰学术研讨会”论文
    陈霞:《试论“道”的原始二重性:“无”和“有”》,载《哲学研究》2011年第4期
    陈霞:《“相忘”与“自适”——论庄子之“忘”》,载《哲学研究》2012年第8期
    鲍青山:《北宋士大夫与道家道教》,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曹景年:《<黄庭经>“身中有神”思想探源》《,宗教学研究》,2009年第3期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中华书局1963年版
    陈明华:《扶乩的制度化与民国新兴宗教的成长》,载《历史研究》2009年第6期
    陈垣:《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1988版
    陈撄宁:《道教与养生》,华文出版社1989年版
    丁培仁:《道教典籍百问》,今日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高亨:《老子正诂》,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高明月:《张君房及<缙绅脞说>辑补、校释》。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戈国龙:《丹道十讲》,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
    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1997年版
    郭学勤:《北宋宗教政策研究》,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三联书店1997年版
    加藤千惠:《<老子中经>与内丹思想的起源》《,宗教学研究》,1997年第4期
    柯资能:《<云笈七签>中六一泥初探》,《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年第6期
    李大华:《生命存在与境界超越》,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李庆:《日本道教研究的新成果——中嶋隆藏所著<云笈七签的基础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4期
    李养正:《道教概说》,中华书局1989年版
    刘全波:《<云笈七签>编撰者张君房事迹考》,《中国道教》2008年第4期
    刘永明:《<老子中经>形成于汉代考》,《兰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刘仲宇:《从盟威到授箓》,载《正一道教研究》第一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版
    刘仲宇:《五雷正法渊源考论》,《宗教学研究》,2001年第3期
    罗争鸣:《<道教灵验记>之文学、文献学考论》《,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02期
    罗争鸣:《<云笈七签>卷113(上)所收14则仙传归属置疑》,《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年第3期
    潘一德:《敬奉上清经法验》,《中国道教》2001年第5期
    潘一德编:《茅山道院简史》,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强昱:《从魏晋玄学到初唐重玄学》,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施舟人:《<老子中经>初探》,《道家文化研究》第16辑,三联书店1999年版
    谭敏:《<道教灵验记>经法符箓故事的主题》,《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12期
    汤其领:《汉魏两晋南北朝道教史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王承文:《论隋唐道经分类体系的确立与其意义》《,敦煌学》第27辑,2008年2月
    王承文:《论中古时期道教“三清”神灵体系的形成——以敦煌本《灵宝真文度人本行妙经》为中心的考察》《,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王家葵:《陶弘景丛考》,齐鲁书社2005年版
    王敏红:《<云笈七签>词语零札》,《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3期
    王彤江:《<云笈七签>所载诸家气法的理论基础初探》,《全国中医学方法论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
    王宗昱:《<道教义枢>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王宗昱:《评张萱清真馆本<云笈七签>》,黎志添主编《道教研究与中国宗教文化》,香港中华书局2003年版
    吴兆华:《<云笈七签>的版本研究及其小说文献价值》,南开大学文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萧登福:《试论道教内神名讳源起,兼论东晋上清经派存思修炼法门》,载《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3期
    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李庆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徐小跃:《老庄思想是道教的理论基础》,《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4期
    杨福程:《<云笈七签>的卷数辨析》《,宗教学研究》1991年第1期
    杨立华:《<黄庭内景经>重考》《,道家文化研究》第16辑,三联书店1999年版
    杨立华:《论道教早期上清经的“出世”及其与《太平经》的关系》,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杨鹏程:《<云笈七签>选注》,《体育文史》,1985年第5期
    宇汝松:《六朝道教上清派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张崇富:《上清派修道思想研究》,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4年版
    张广保:《唐宋内丹道教》,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张泽洪:《道教斋醮科仪研究》,巴蜀书社1999年版
    钟国发:《陶弘景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钟肇鹏主编:《道教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周克浩:《<云发七签>的生命观》,《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朱越利主编:《道藏说略》,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
    中嶋隆藏:雲笈七簽の基礎的研究,东京研文出版社,2004年版
    Nicholas Bunnin and Jiyuan YU: The Blackwell Dictiona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Blackwell
    Publishing,2004
    Isabelle Robinet, Taoist Meditation:The Mao-shan Tradition of Great Purity,Paris, SunyPress1979
    Fabrizio Pregadio, Great Clarity:Daoism and Alchemy in Early Medieval China,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