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研究(1960-1978)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重点探讨1960年到1978年间,参与全球冷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如何通过规划和实施涵盖军事、工交基础设施、农业、教育和医疗五个领域的一系列援助项目,力图在制度和观念层面上以自身民族国家解放和社会经济重建经验影响非殖民化进程中的非洲国家。
     文章主体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分析冷战背景下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政策的演变脉络。第二章探讨中国对非洲国家的军事援助,以中国军事专家培训赞比亚国防军为案例,分析中国军事专家如何在非洲利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将非洲国家的“资本主义军队”改造成“人民军队”。第三章叙述的重心是中国如何在对非洲国家的工业、交通成套项目的援建中实践和传授自身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大庆”经验,并以此让非洲国家工业发展实现“多快好省”和“自力更生”,重点分析的案例是坦赞铁路。第四章关注1960年代到1970年代中国对非洲国家的农业援助,并以1970年代顶替台湾在非农耕队为个案,考察中国通过农业援助力图将大寨农业模式移植到非洲的过程及结果。第五章探讨中国对非洲国家实行的教育援助,重点围绕中国培训非洲留学生和实习生的过程和结果展开论述,并以此检视毛泽东教育模式在非洲学生身上的成败及其原因。第六章的内容集中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通过派遣医疗队对非洲国家进行的医疗援助,中国医疗队通过派遣赤脚医生、设点、巡回医疗、宣传毛泽东思想、培训当地医生等方式实践了以社会主义合作医疗为基础的“革命卫生道路”,但最终的结果喜忧参半。
     中国对非援助的行为与通常所定义的发展援助有很大的区别。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参与全球冷战的诸多对外政策行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非援助行为不仅是中国所执行的国际反帝反修统一战线的政策工具,它还具备了输出自身社会经济发展道路这一冷战行为特征。输出中国的政治、经济乃至军事发展模式、并扩大中国在非洲的政治影响,让非洲国家学习中国的道路,以此巩固中共在国内的执政合法性并与美苏等冷战对手在非洲进行角逐,乃是中国对非援助中的核心利益。中国对非援助因此构成了有关冷战时期大国在第三世界地区的干涉和活动的历史叙述的重要内容。中国关于自身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经验并未最终被非洲国家接受和实践,其背后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政治、国际关系因素造成的阻碍,也有社会制度、种族、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My dissertation centers on how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s a participator of global Cold war between1960and1978,exported its experiences on national liberation and social economic reconstruction by provding a series of assistances which covering education,argriculture,military,industry and health care. Mainly based on newly declassified documents from Ministries and provincial archives,as well as private collections,oral history materials and partly US archives,
     This dissertation is consist of six parts.The first chapter puts insight into China's changing foreign aid policy and the narrative of its cold war background.following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China's military assistance to African countries, within this chapter,One case study is offered by a group of Chinese military experts.In early1970,they were sent to Zambia to train The Zambian National Defence Army,During the three-year long training peorid, The Chinese Experts tried to transform Zambian National Defence Army which was regarded as "Captalism Army"into"People's Army"by providing Chinese Weapons and teaching with Mao ZeDong's military thought The third chapter focus on how China experted its experience on industrialization named "Da Qing"in process of providing industrial and traffic aids to African countries. By learning "Da Qing"experience, China hoped that African countries could achive"greater, faster, better,more"and"self independence" in their own way leading to industrialization, the Tanzam Railway become a snapshot.The fourth chapter traces China's agricultural asissitance to Afraican countries in1960s and1970s, with ayalizing PRC's repalcement of Taiwan agricultural aid mission in1970s, this chapter maps how China exported its"Da Zhai"experience to African countries and the effort of this program.The fifth chapter focus on China's education aid to African countries, with highlighting African students training project which was conducted by Chinese government,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failure of test of Mao Zedong's education model on African students,as well as the reasons behind it.Lastly,China's medicial assistance during1960s and1970s comes to the center stage of the sixth chapter.By sending barefoot doctor,building medical posts and launching medical tours in rural area of African countries, carrying out propaganda of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raing local doctors,China was willing to export its "revolutional health care" which based on socialism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however,it became a mixed blessing finally.
     There are hug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s aid activities in Africa and the deveploment assistances which are multiply defined and accepted by western scholars.As a critical part of PRC's entirely global cold war strategy,China's aids to African countries not only had become a policy instrument for a international united front construction which aimed to defeat imperialism and revisionism, it also had the characteristic of cold war activities whose purpose was to export the model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hort,The most important interest that China planned to gather by providing aids to African countries are as following:first,to push African countries to follow China's road in national liberation and social,economic reconstruction.second, expanding China's political influence,to defeat US and Soviet Union in African area.last,The aids were also for propaganda and mobilization in domestic. Thus,China's aids to African countries had become a unnegligible part of a whole narrative of the third world interventions by great powers during cold war era.
     China's experience on self independence and social economic reconstruction wrer not acceptabled or carried out by African countries eventually,the reasons behind were very complicated,the abstacles created by political factors,innstabl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African countries, and the divergences origanl from different social systems, racial conceptions and culture,contributed to the failture.
引文
1 Odd Arne Westad,The Global Cold War:Third World Interventions and the Making of Our Tim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p396.
    1 Alexander Eckstein,Communist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Foreign Trade,Implications for US Policy,New York:McGraw Hill,1966; Marshall Goldman,Soviet Foreign Aid, New York:Praeger,1967;Milton Kovner,"Communist China's Foreign Aid to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参见,An Economic Profile of Mainland China,ed by Joint Economic Committee of the US Congress,New York:Frederick A Pradger,Publishers,1968,pp609-620.
    2 Peter Van Ness,Revolution and Chinese Foreign Policy:Peking's Support for Wars of National Liberation,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1.
    3 Joinr Economic Committee of the US Congress,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n Economic Assessment,Washington D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72,pp371-382,730-737,851-859.
    4 John Franklin Copper,Chinaa's Foreign Aid:An Instrument of Peking's Foreign Policy,Lexington:DC Heathand company,1976.
    5 Wolfgang Bartke,China's Foreign Aid,New York:Holmes and Meier Publisher,1975.
    6 Warren Weinstein ed,Chinese and Soviet Aid to Africa,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75.
    1 Richard Hall and Hugh Peyman,The Great Uhuru Railway:China's Showpiece in Africa, Victor Gollancz LTD, London,1976; Martin Bailey, Freedom Railway:China and the Tanzania-Zambia Link, Rex Collings, London, 1976.
    2 George Yu,China and Tanzania:A Study in Cooperation interaction.Berkeley.-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1. George T.Yu, China's African Policy:A Study of Tanzania, 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75.
    3 Alan Hutchinson,China's African Revolution,London:Ebenezer Baylis&Son Ltd,1975.
    4Law Yu Fai,Chinese Foreign Aid:Study of Its Nature and Goal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r Foreign Policy and World View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1950-1982,Saarbrucken Verlag Breitenbach Publisher,1984.
    5 蒋叶:《20世纪60-70年代上海对西非部分国家经济援助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第2页。
    1 Joinr Economic Committee of the US Congress,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n Economic Assessment,Washington D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72,pp730-737,851-859.
    zDeborah Brautigam, Chinese Aid and African Development:Exporting Green Revolution, Macmillan Press, London,1998.
    3 Deborah Brautigam:The Dragon's Gift:The Real Story of China in Africa,Oxford an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该书已被翻译成中文,参见,戴博拉·布罗蒂加姆:《龙的礼物:中国在非洲的真实故事》,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1 Jamie Monsonn,Africa's Freedom Railway-How a Chinese Development Project Changed Lives and Livelihoods in Tanzania,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9.
    2 蒙洁梅:《赶在时间的前面:坦赞铁路修建期间的施工和现代化问题》,《冷战国际史研究》第9辑,世界知识出版社,第48-69页。
    3 林德昌:《海峡两岸援外政策之比较研究》,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88年。
    4 Gregg Brazinsky,"Sino-American competition in East Africa 1964-1966","中国.第三世界与冷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办,2010年11月,杭州。
    SJeremy Friedman,"The Second Battle of Algiers:Aid and Ideology on the Road the Second Bandung","中国.第三世界与冷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办,2010年11月,杭州。2011年,Jeremy·Fedman完成了其博士论文,Jeremy Scott Friedman,"Reviving Revolution:The Sino-Soviet Split, The Third World,and the Fate of the Left".Princeton University.May,2011.
    6 蒋叶:《20世纪60-70年代上海队西非部分国家经济援助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第2页。
    1 张海冰:《发展引导型援助:中国对非洲援助模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张海冰在这本书中对政治学领域内的研究进行了比较完整的归纳,本文不再赘述。
    2 张永蓬:《国际发展合作与非洲:中国与西方援助非洲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3 王玉红:《和合发展:中国对非洲援助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
    4 石林主编:《当代中国的对外经济合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5 王泰平主编:《新中国外交五十年》,北京出版社,1999年: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
    6 陆庭恩、马锐敏主编:《中国与非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7 吉佩定主编:《中非友好合作五十年》,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
    8 艾周昌、沐涛:《中非关系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9 沈喜彭在其博士论文的研究综述中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梳理。沈喜彭:《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决策、实施与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10 沈喜彭:《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决策、实施与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1 李安山:《中国援外医疗队的历史、规模及其影响》,《外交评论》2009年第1期。
    2 许文颖:《上海援摩洛哥医疗队研究(1975-1985)》,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王宁军:《中国援外医疗研究(1963-2003):以江苏为中心》,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3 丁旭虹:《早期中国医疗队在非洲(1963-1978年)——在医学、政治和文化之间》,《医学与哲学(社会人文科学版)》2010年第8期。
    4 蒋叶:《20世纪60-70年代上海对西非部分国家经济援助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5 胡辉:《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东省对非洲国家的援助》,《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年第2期;叶爽:《“中非友谊”的地方叙事——20世纪60-70年代上海对非交往活动历史考察》,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6 陨文聚:《从国际援助的发展看中国对非农业援助》,《西亚非洲》2000年第2期,第17-23页。
    7 瑞海马(Mrobi Ladislaus Rehema):《中非关系中的援助因素:坦桑尼亚坦赞铁路援助项目案例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1 艾法姆(Ubi Efem NKam):《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中国对尼日利亚基础设施建设援助案例分析》,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2 快思:《历史视野下的中坦关系:1968年到1985年间的中国与坦桑尼亚的政治经济关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3年。
    1 全称"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 " "OECD".
    2 关于这一问题可参见,Stephen Browne, Foreign Aid in Practice,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90,pp65-66.
    3 林昌德:《海峡两岸援外政治之比较研究》,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88年,第83页。
    4 戴博拉·布罗蒂加姆:《龙的礼物:中国在非洲的真实故事》,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14页。
    1 陈兼、余伟民:《“冷战史新研究”:源起、学术特征及其批判》,《历史研究》2003年第3期,第10页。
    2 刘国柱:《从“第四点计划”到和平队:美国对发展中国家援助理论与实践的转变》,《史学月刊》2005年第8期。
    'Gerald T. Rice. The Bold Experiment:J F K's Peace Corps. Indiana:University of Not re Dame Press,p8.
    2 刘国柱:《从“第四点计划”到和平队:美国对发展中国家援助理论与实践的转变》,《史学月刊》2005年第8期。
    3"Communist Economic Aid to Non-Communist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1985.",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June,1986.,CREST Collection,CIA-RDP97R00694R000600150001-8, National Archives, College Park, MD,pl.
    4 “中共中央转发外经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做好援外工作的报告”,1977年8月23日,甘肃省档案馆,档号91-012-0003,第98-106页。
    5 “外经部、外交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外贸部、总参谋部关于经援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1979年12月2日,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1 由于非洲国家情况复杂,迄今为止,公开的资料中并没有出现有关中国对非援助总额的准确统计,13-15%是笔者基于国家计划经济委员会的统计数据所作出的估算结果。
    2 “中共中央转发外经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做好援外工作的报告”,1977年8月23日,甘肃省档案馆,档号91-012-0003,第98-106页。到1977年,成套项目建成782个,在建460个,尚未开建的有104个,取消48个,一般物资援助共支付了204亿,军事援助完成了108亿,现汇援助完成26亿。这里的现汇援助不包括秘密资金援助,因此,中国对外提供的现汇援助实际上要超过27亿。
    3 “外经部、外交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外贸部、总参谋部关于经援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1979年12月2日,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4 “周总理会见埃塞俄比亚新闻工作者代表团谈话摘录”,1971年11月20日,河北省档案馆,档号979-10-64,第页。
    5 “外经部、外交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外贸部、总参谋部关于经援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1979年12月2日,中国商务部档案室;石林主编:《当代中国的对外经济合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68页。
    6 “外经部、外交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外贸部、总参谋部关于经援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1979年12月2日,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1 “外经部、外交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外贸部、总参谋部关于经援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1979年12月2日,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2 Robert S. Walters, American and Soviet Aid:A Comparative Analysis,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1970, pp.99-102.
    3 林昌德:《海峡两岸援外政治之比较研究》,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88年,第138-142页;石林主编:《当代中国的对外经济合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14-22页。
    4 “外经部、外交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外贸部、总参谋部关于经援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1979年12月2日,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5 “周总理会见埃塞俄比亚新闻工作者代表团谈话摘录(对外援助问题)”,1972年11月20日,甘肃省档案馆,档号151-002-0001,第14-19页。
    6 “外经部、外交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外贸部、总参谋部关于经援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1979年12月2日,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1 关于具体的援助内容参见,杨奎松:《共产国际为中共提供财政援助情况之考察》,《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4期。
    2 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1页。
    3 “关于国际援助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总社复西北电(来电复后),西北总分社,1949年6月10日,东北局宣传部《宣教工作通讯》,第10期,湖北省档案馆,档号F661。
    4 刘少奇:《论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年。
    5 “李强在第四次全国外事会议上的发言:几年来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工作”,1960年,江苏省档案馆,档号JS3124-103,长期,第149-150页。
    1 林昌德在其著作中较为完整地梳理了中国对外援助机构的演变情况。参见,林昌德:《海峡两岸援外政治之比较研究》,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88年,第86-90页。
    2 部承建制是指具体的建设项目按照项目的类别和专业性质由相关的中央部门负责。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中央设立外事小组国务院设外事办公室的联合通知”,1958年3月6日,河北省档案馆,档号855-4-1308-1。
    1 韩文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机构》,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425页。
    1 “对外经济联络部函送关于加强地方经援工作归口管理的意见”,1975年7月22日,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2 “总参军训部、总参军委批准王新亭关于加强军队外事工作问题的建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作大事记》(1949.10-1987.12),1988年12月,内部出版,第484页。
    1 1954年,毛泽东重提中间地带,意在争夺美苏之外的各类兴起的力量。关于重建中间地带的论述,详见,牛军:《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1949-195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447-486页。
    2 金伯雄:《我的非洲岁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第25页。
    3 《非洲民族主义政党概况(前言部分)》,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编印,1961年8月23日。
    4 林昌德:《海峡两岸援外政治之比较研究》,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88年,第221页。
    5 “罗贵波副部长在第二次外事工作会议上的发言”,1959年3月4日,江苏省档案馆,档号JS3124-0087,长期。
    1 “亚非司对西亚非洲形势的估计和工作的意见”,外交部外事动态编辑委员会编印《外事动态》,1959年1月28日,第11期(总第91期)。
    2 “周恩来在外事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提纲)”,1958年4月16日,江苏省档案馆,档号JS3124-69,长期。
    3 “亚非司对西亚非洲形势的估计和工作的意见”,外交部外事动态编辑委员会编印《外事动态》,1959年1月28日,第11期(总第91期)。
    4 “李强在第四次全国外事会议上的发言:几年来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工作”,江苏省档案馆,档号JS3124-103,第139-153页。
    5 1958年12月,中国向阿尔及利亚提供490万美元的无偿援助,以支持其独立运动,参见,林昌德:《海峡两岸援外政治之比较研究》,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88年,第222页。
    1 《非洲民族主义政党概况(前言部分)》,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编印,1961年8月23日。
    2 “毛泽东同叙利亚、黎巴嫩、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国共产党代表团谈话记录”,1956年9月25日,中共中央联络部编印:《毛泽东接见外宾谈话记录汇编》(第一册)。
    3 “埃及共产党情况”,1956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联络部编印:《国际情况简报》总3期,第10-11页。
    4 “埃及政府加紧迫害埃共”,1958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联络部编印:《各国共产党简况》总197期。
    5 “阿尔及利亚国内情况和阿共目前处境”,1959年5月30日,中共中央联络部编印:《各国共产党动向》第147号。
    6 “一年来西亚非洲形势的变化和今后发展趋向”,中共中央调查部研究局,1959年1月25日,第1-34页。
    1 “亚非司对西亚非洲形势的估计和工作的意见”,1959年1月28日,外交部外事动态编辑委员会编《外事动态》,第11期(总第91期)。
    2 “毛主席接见非洲国家代表”,1959年4月4日,外交部外事动态编辑委员会编印《外事动态》总第116期。
    3 “西亚非洲司就阿拉伯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等问题进行务虚”,1959年6月11日,外交部外事动态编辑委员会编印《外事动态》,总第142期。
    4 “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对外宣传通报第六号关于支持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问题”,1958年12月25日,河北省档案馆855-4-1306,第114-121页。
    5 “亚非司对西亚非洲形势的估计和工作的意见”,1959年1月28日,外交部外事动态编辑委员会编《外事动态》,第11期(总第91期)。
    6 “亚非司对西亚非洲形势的估计和工作的意见”,1959年1月28日,外交部外事动态编辑委员会编《外事动态》,第11期(总第91期)。
    7 “中央外事小组关于一九五八年外事工作的基本估计和一九五九年外事工作的方针规划”,1959年2月13 日,江苏省档案馆,档号JS3124-87,长期。
    1 “几内亚政治情况介绍”,1958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调查部编印:《情报简讯》,1958年第71号;“几内亚独立后的政治情况和今后趋向”,1958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调查部编印:《调查资料》,1958年第45号;“目前西非形势和加纳与几内亚策划西非国家联盟的背景”,1958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调查部编印:《调查资料》,1958年第64号。
    2 “几内亚准备派代表团来我国谈判建交问题”,1959年2月27日,外交部外事动态编辑委员会编印《外事动态》总第101期。
    3 “几内亚政府代表团同我国会谈情况”,1959年10月14日,外交部外事动态编辑委员会编印《外事动态》,总第181期。
    4 “喀麦隆人民联盟副主席谈非洲情况”,1959年7月17日,外交部外事动态编辑委员会编印《外事动态》,总第156期。
    5 “驻摩洛哥使馆向外交部请示关于喀麦隆等要求我援助事”,1959年7月10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134-02,第22-24页。
    6 “苏丹希望我国给予经济援助”,1959年9月9日,外交部外事动态编辑委员会编印《外事动态》,总第172期。
    1 “中央外事小组关于一九五九年国际往来规划的报告”,1959年1月21日,江苏省档案馆,档JS3124-87,长期。
    2 “耿彪副部长发言”,1961年,江苏省档案馆,档号JS3124-122,长期。
    3 “阿尔及利亚军事代表团来华学习我国斗争经验”,1959年4月11日,外交部外事动态编辑委员会编印《外事动态》总第119期;“阿军事代表团表示要运用中国的斗争经验”,1959年6月3日,外交部外事动态编辑委员会编印《外事动态》,总第138期;“毛泽东会见阿尔及利亚军事代表团谈话记录”,1959年4月30日,外交部编:《毛泽东接见外宾谈话记录汇编》第五册,第171-178页。
    4 非洲情况“参考资料”专辑(第一号),1958年9月24日,山西省档案馆,档号09.03.00.00-25。
    5 “黑非洲情况简介(1-4)”,1959年7月10日-27日,外交部外事动态编辑委员会编印《外事动态》,总第154、155、157、159期。
    6 分别是:喀麦隆、乍得、中非共和国、马尔加什共和国、马里联邦、毛里塔尼亚、刚果(利)、刚果(布)、加蓬、多哥、索马里、达荷美、尼日尔、上沃尔特、象牙海岸、马达加斯加、和尼日利亚。
    1 “驻苏使馆文化处:苏联对非洲国家的工作”,1960年7月4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9-02099-01(1),第6页。
    2 “驻苏使馆文化处:苏联和非洲的文化交流”,1960年6月8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9-02099-01(1),第7-8页。
    3 “驻苏使馆文化处:苏联成立非洲学研究院”,1960年2月16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9-02099-01(1),第1页。
    4 “驻苏使馆文化处:苏联决定成立‘人民友谊大学’”,1960年2月23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9-02099-01(1),第4页。
    5 “驻苏使馆关于战后历年苏联对外援助情况给中宣部和外交部的报告”,1962年11月12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9-03223-05,第8-12页。
    6 王慧英:《经济援助与肯尼迪政府的“新非洲”政策》,《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7 “日本千方百计向东南亚、西亚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扩张”,1960年5月25日,中共中央调查部编印:《调查资料》,1960年第22号。
    8 “蒋帮外交部将增设非洲司”,1958年11月17日,中共中央调查部编印:《台湾情况》,1958年第16期。
    1 “蒋帮加紧对非洲国家的拉拢活动”,1960年2月23日,中共中央调查部编印:《情报简讯》,总第149号;“蒋帮加强对非洲的活动”,1960年2月25日,外交部外事动态编辑委员会编印《外事动态》,总第209期。
    2 具体情况如下:2月中旬,台湾驻法大使馆代办陈雄飞去喀麦隆,并于2月18日宣布与喀麦隆建交。2月25日,台湾宣布驻利比里亚公使馆升格为大使馆,2月底,陈雄飞又去马里联邦活动,3月中旬,邀利比亚新闻大臣访台,4月利比里亚新闻局长访台,该月下旬,刘锴参加多哥独立典礼,并宣布建交。5月,索马里兰工商部长访台,是月下旬,陈雄飞在巴黎与马达吉斯加总理商谈建交问题。6月通过比利时拉拢刚果在独立后建交,中旬,驻利比里亚大使汤武去尼日利亚商谈建交事宜。20日,派陈雄飞参加马里联邦独立典礼,并正式建交。22日,派沈觐鼎参加马达加斯加独立典礼,张平群参加索马里兰独立典礼,此外,台湾外交人员还去了加纳以及准备1961年独立的塞拉热窝内。参见,“蒋集团积极拉拢非洲新独立国家”,1960年6月24日,中共中央调查部编印:《台湾情况》,1960年第9期。
    3 “蒋拟订拉拢非洲国家的计划”,1960年4月18日,中共中央调查部编印:《台湾情况》,1960年第5期。
    4 “蒋帮拉拢非洲国家的一些手法”,196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调查部编印:《情报简讯》,总第161号。
    5 “亚非司对一九六○年西亚非洲地区形势估计”,1960年2月20日,外交部外事动态编辑委员会编印《外事动态》,总第208期。
    1 “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大好形势”,1960年3月31日,中共中央调查部编印:《调查资料》,1960年第14号。
    2 “1960年黑非洲形势和我工作任务(草案)”,1960年7月13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025-02(1),第4-9页。
    3 “外交部关于反对美蒋介破坏中国同非洲新独立国家建立关系问题向中共中央的请示”,1960年7月2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042-01(1),第4-7页。“关于开展对非洲国家工作的批示”,1960年6月23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042-02(1),第8-9页。
    1 《非洲民族主义政党概况(前言部分)》,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编印,1961年8月23日。
    2 《非洲民族主义政党概况(前言部分)》,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编印,1961年8月23日。
    3 “关于组织黑非洲人士来华学习革命经验的报告”,1960年8月17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223-06(1),第32-35页。
    4 “我国与黑非洲地区的联系日益增加”,1960年7月12日,外交部外事动态编辑委员会编《外事动态》,第52期。
    5 “中央外事小组关于1960年工作的基本总结和1961年外事工作的规划纲要(草案)”,中央外事小组,1961年1月13日。
    6 “喀麦隆人民联盟准备成立革命政府扩大武装斗争”,1960年4月30日,中共中央调查部编印:《情报简讯》,总第155号。“喀麦隆人民联盟在斗争中运用我国经验”,1960年5月4日,外交部外事动态编辑委员会编印《外事动态》,第27期。
    1 “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代表团访华目的”,1960年5月4日,外交部外事动态编辑委员会编印《外事动态》,第27期。“阿尔及利亚代表团表示要学习我国经验”,1960年5月14日,外交部外事动态编辑委员会编印《外事动态》,第31期;“阿尔及利亚代表团在华期间的表现”,1960年5月18日,外交部外事动态编辑委员会编印《外事动态》,第33期。“阿尔及利亚代表团满意地结束在中国的访问”,1960年6月3日,外交部外事动态编辑委员会编印《外事动态》,第38期。
    2 “几内亚高官要求我经济援助等谈话记录”,1960年5月2日-7月14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089-03(1),第17-33页。
    3 “刘少奇、周恩来接见加纳总统恩克鲁玛谈话记录”,1961年8月14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204-01467-01,第1-10页。
    1 “外事调研:一年来美苏在非洲(黑非)的活动”,1965年12月8日,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9-03652-04,第139-151页。
    2 成立于1961年3月底,成员国为:象牙海岸、上沃尔特、达荷美、尼日尔、喀麦隆、刚果(布)、塞内加尔、毛里塔尼亚、中非、加蓬、乍得、马尔加什等20个法语非洲国家。详细参见,竹珊:《非洲——马尔加什联盟》,《世界知识》1964年09期。
    3 在此之前与台湾建交的非洲国家有:南非、利比亚、利比里亚、喀麦隆、多哥、马尔加什、加蓬、中刚果、刚果、塞内加尔、毛里塔尼亚。
    4 除南非与北非外,与大陆有外交关系的黑非洲国家有几内亚、加纳、马里、索马里与乌干达、刚果金在1961年刚建交便断交。台湾则与加彭、象牙海岸、卢旺达、马达加斯加、上沃尔特、刚果(布)、刚果(金)、多哥、利比里亚、喀麦隆、中非、乍得、贝南、塞内加尔等国有外交关系。
    5 “蒋帮加紧在非洲的活动”,1962年3月1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323-01,第60-62页。
    6 “台湾外长沈昌焕非洲之行”,1963年9月12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365-02,第16-17页。
    1 “苏联与非洲国家的关系”,1960年3月28日到12月16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9-02099-03(1)。
    2 "Authority and Control in The Communist movement", National Intelligence Estimate,August 8th, DDRS,CK3100007758-CK3100007776.
    3 对外经济联络部:苏修对非洲的“援助’情况(第29期),1975年11月19日,广东省档案馆,档号235-2-103,第23-34页。
    4 “驻苏使馆关于苏联对外援助情况给中宣部和外交部的报告”,1962年10月30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9-03223-05,第2-7页。
    5 苏联向阿联提供了2.8亿美元贷款,向乌干达、刚果(布)和塞内加尔共提供3100万美元贷款,同意几内亚延期还贷,向马里、加纳提供援助,与非洲国家的贸易额增加了50%。“外事调研:苏修领导对非洲的动向”,1965年1月30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9-03652-04,第129-134页。
    6 “驻几内亚使馆:苏修在非洲的活动情况”,1965年2月8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9-03652-04,第135-138页。
    7 Jeremy Friedman, "The Second Battle of Algiers:Aid and Ideology on the Road the Second Bandung",'‘中国、第三世界与冷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办,2010年11月,杭州。
    1 “外事调研:一年来美苏在非洲(黑非)的活动”,1965年12月8日,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9-03652-04,第139-151页。
    2 “驻阿联使馆关于现代修正主义者在非洲活动情况给外交部电”,1962年3月12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9-03220-03,第156-158页。
    3 “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廖承志谈当前国际形势中的一些问题”,1962年2月21日,江苏省档案馆,档号JS3124-147,长期。
    1 “美英法对非洲一些国家‘援助’和投资的情况”,对外经委政策研究室编《对外经援资料》,1965年9月14日,第12号,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2 “外事调研:一年来美苏在非洲(黑非)的活动”,1965年12月8日,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9-03652-04,第139-151页。
    3 “姬鹏飞部长关于国际形势的报告”,1962年11月13日,江苏省档案馆,档号JS3124-146,长期,第21-27页。
    4 Gregg Brazinsky. "Sino-American competition in East Africa 1964-1966",“中国、第三世界与冷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办,2010年11月,杭州。
    1 “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廖承志谈当前国际形势中的一些问题”,1962年2月21日,江苏省档案馆,档号JS3124-147,长期。
    2 《毛泽东选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43-346页。
    3 “毛泽东同桑戈巴尔专家阿里夫夫妇的谈话记录”,1964年6月18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2-00110-01,第46页。
    4 牛军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77页。
    1 “中央关于目前国际形势问题的报告”,1963年9月,江苏省档案馆,档号3124-0177,长期,第1-25页。
    2 “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独立后的发展道路问题”,1963年9月20日,中央外事小组,江苏省档案馆,档号JS3124-0177,长期。
    1 “关于非洲的革命道路等问题”,1962年2月3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319-03,第页。
    2 “张彦关于国际形势的报告(记录稿)”,1963年9月,江苏省档案馆,档号JS3039-0676,长期。
    1 “关于开展非洲未建交国家的工作”,1963年4月25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365-03,第1-5页。
    2 “中央外事小组关于加强研究外国工作的报告”,1963年12月25日,江苏省档案馆,档号3124-0086,短期,第59-61页。
    3 “关于周恩来总理出访亚非十四国访问报告大纲(原批件)(内部未定稿)”,1964年6月17日印,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203-00607-01;“关于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访问非洲的有关问题”,1963年11月30日到1964年1月2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403-03。
    1 “关于周恩来总理出访亚非十四国访问报告大纲(原批件)(内部未定稿)”,1964年6月17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203-00607-01。
    1 “外交部通报周恩来总理访问几内亚等西非三国情况”,1964年2月1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376-03。
    1 “关于周恩来总理出访亚非十四国访问报告大纲(原批件)(内部未定稿)”,1964年6月17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203-00607-01。
    2 “毛泽东主席接见刚果(布)特使安托万和刚果(利)非洲团结党政治局委员米都迪迪的谈话记录”,1964年4月16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1341-01。
    3 1、中国政府一贯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对外提供援助,2、严格遵守受援国的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条件和要求任何特权,3、以无息或低息贷款的方式提供经济援助,在需要时可减轻受援国的负担,4、提供援助目的不是造成受援国对中国的依赖,而是帮助受援国逐步走上自力更生、经济上独立发展的道路,5、所援建的项目,力求投资少、收效快,使受援国能够增加收入,积累资金,6、中国提供自己所能生产的、质量最好的设备和物资,并据国际市场价格议价,如有不合乎商定的规格和质量者,中国保证退换,7、所提供的任何一种技术援助,保证使受援国人员充分掌握这种技术,8、中国所派出的专家,同受援国自己的专家享受同样的物质待遇,不容许有任何特殊要求和享受。
    4 “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访问坦噶尼喀时的讲话(初稿)及中、坦两国政府拟签署的联合公报(初稿)”,1963年11月30,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203-00517-04。
    5 “关于研究改进我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工作”,外交部,外经总局,1963年2月23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1289-02,第43页。
    6"Aid and Trade activities of communist countries in less developed areas of the free world", A report By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January 1-june30,1964,CREST Collection,CIA-RDP92B01090R000400010018-4, National Archives, College Park, MD.
    1 "Aid and Trade activities of communist countries in less developed areas of the free world", A report By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January 1-june30,1964,CREST Collection,CIA-RDP92B01090R000400010018-4, National Archives, College Park, MD.
    2 “坦桑政府中的右派人物竭力阻挠我经援工作开展”,对外经委政策研究室编《对外经援资料》,1966年2月3日,第3期(总52期),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3 关于坦赞铁路的费用问题,本文第五章将作详细说明。
    4 “运送中国援助桑给巴尔物资的和平轮抵桑后情况”,1964年5月17日到5月22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434-01。
    5 “中国赴桑给巴尔经贸专家的工作建议”,1964年7月22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436-01;“中国对外经济联络总局关于中国向桑给巴尔拍土改专家问题的请示”,1964年6月18日-7月3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435-01。
    6"Aid and Trade activities of communist countries in less developed areas of the free world", A report By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January 1-june30,1964,CREST Collection,CIA-RDP92B01090R000400010018-4, National Archives, College Park, MD.
    1 “索马里共和国基本经济及接受外援简况”,对外经委政策研究室编《对外经援资料》,1965年7月16日,第7号,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2 “乌干达的经济概况”,对外经委政策研究室编《对外经援资料》,1965年7月12日,第6号,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3 “接待加纳政府经济代表团情况简报(一)”,1964年5月16日,上海市档案馆,档号B29-2-1350,第16-18页。
    4 “关于加纳政府经济代表团接待计划的补充”,1964年5月14日,上海市档案馆,档号B29-2-1350。5"Aid and Trade activities of communist countries in less developed areas of the free world", A report By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January 1-june30,1964,CREST Collection,CIA-RDP92B01090R000400010018-4, National Archives, College Park, MD.
    6 “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关于接待马里发展部长库亚特的请示”,1965年2月,上海市档案馆,档号B29-2-1350。
    1 “上海市经济计划委员会关于接待马里共和国发展部长库亚特工作计划”,1964年6月29日,上海市档案馆,档号B29-2-1350。
    2 “接待马利发展部长库亚特(1)”,1965年10月4日,上海市档案馆,档号B29-2-1350。
    3 “接待马里发展部长库亚特简报(3)”,1965年10月8日,上海市档案馆,档号B29-2-1350。
    4 “刚果布政府经济代表团情况简报(2)”,1965年1月12日,上海市档案馆,档号B29-2-1350。
    5 "Brazzaville's Move to the Left", Special Report,CIA. Oct 30,1964, DDRS, CK3100506475-CK3100506483
    6 马里3项、加纳6项,“上海市1966年援外成套项目计划”,上海市对外经济联络总局,1965年8月3日,上海市档案馆,档号B29-2-1380。
    7 Ogunsanwo, China's Policy in Africa, p276.
    8 "Chinese Communist Activities in Africa", A Special report By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April 1965,CREST Collection,CIA-RDP79T00472A000700020040-6, National Archives, College Park, MD.
    9 "Aid and Trade activities of communist countries in less developed areas of the free world", A report By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January 1-june30,1964,CREST Collection,CIA-RDP92B01090R000400010018-4, National Archives, College Park, MD.
    1 “国外对我经援工作的一些反映”,对外经委政策研究室编《对外经援资料》,1965年10月28日,第13号,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2 沈喜鹏:《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决策、实施与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第45页。
    3 “驻坦桑使馆关于坦桑政情简报及建议”,1965年5月12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432-01,第3-7页。
    4 "Brazzaville's Move to the Left". Special Report,CIA. Oct 30,1964, DDRS, CK3100506475-CK3100506483
    5 “维护国家尊严,坚贞不屈的榜样——记援加纳专家抗暴斗争情况”,对外经委政策研究室编《对外经援资料》,1966年5月12日,增刊第2号,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1 "Analysis of Soviet and Chinese Communist attempts at subversion in Africa". CIAt Oct 19,1967.DDRS, CK3100280849-CK3100280860.
    2 "Nationalist China's Aid Programs in Africa",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January 101969,CREST Collection,CIA-RDP79-00927A006800060002-2, National Archives, College Park, MD,p2.
    3 “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人民日报》1970年5月20日第1版。
    4 “1970年的非洲形势”,外交部《外事动态》第18期,1971年2月27日。
    1 “周恩来在外事会议上的讲话”,外交部办公厅编印,1971年。
    2 “周恩来在外事会议上的讲话”,外交部办公厅编印,1971年。
    3 “周恩来在外事会议上的讲话”,外交部办公厅编印,1971年。
    1 “天津翻译出版外国历史书籍工作情况汇报”,1971年11月,天津市档案馆,档号199-2-1620,第34-41页。
    2 “毛泽东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和夫人谈话记录”,1974年2月22日。
    3 “国际形势讲话参考材料”,1974年4月28日,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4 “对外经济联络部副部长李克关于国际形势的讲话(根据记录整理)”,1974年8月16日,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5 “李克在1974年第一次援外出口机械产品生产供应会议上的讲话”,河北省档案馆,档号979-10-64,第150页。
    6 “外交部副部长何英在1973年全国援外工作会议上的报告”,1973年5月5日,河北省档案馆,档号979-10-46,第54页。
    7 “李克关于国际形势讲话的记录整理稿”,1974年8月16日,河北省档案馆,档号979-10-95,第36页。
    1 “对外经济联络部副部长李克关于国际形势的讲话(根据记录整理)”,1974年8月16日,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2 “国际形势讲话参考材料”,1974年4月28日,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3 对外经济联络部:苏修对非洲的“援助”情况(第29期),1975年11月19日,广东省档案馆,档号235-2-103,第23-34页。
    4 “一九七二年对外援助成套项目计划”,全国计划会议文件,1972年3月10日。
    1 “方毅在1973年援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纲”,1973年4月14日,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2 “周恩来会见埃塞俄比亚新闻工作者代表团谈话摘录”,1971年11月20日。
    3 “周总理会见埃塞俄比亚新闻工作者代表团谈话摘录(对外援助问题)”,1972年11月20日,甘肃省档案馆,档号151-002-0001,第14-19页。
    4 “一九七二年对外援助成套项目计划”,全国计划会议文件,1972年3月10日。
    5 “外经部关于处理援外成套项目中存在的问题的请示”,1974年8月13日,甘肃省档案馆,档号91-007-0258,第193-198页。
    6 “一九七三年全国援外工作会议纪要”,1973年,甘肃省档案馆,档号151-002-0001,第51-61页。
    7 “1973年对外援助成套项目计划(草案)”,全国计划会议文件,1973年2月13日。
    8 “方毅在1973年援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纲”,1973年4月14日,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1 “对外经济联络部副部长李克关于国际形势的讲话(根据记录整理)”,1974年8月16日,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2 “方毅在1973年援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纲”,1973年4月14日,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3 “一九七五年对外援助成套项目及其它项目建设计划”,全国计划会议文件,1975年2月。
    4 “一九七六年对外援助成套项目及其它项目计划”,全国计划会议文件,1975年12月15日。
    5 “一九七七年对外援助成套项目及其他工作项目计划”,全国计划会议文件,1976年12月。
    1 “中共中央转发外经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做好援外工作的报告”,1977年8月23日,甘肃省档案馆,档号91-012-0003,第98-106页。
    2 “中共中央转发外经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做好援外工作的报告”,1977年8月23日,甘肃省档案馆,档号91-012-0003,第98-106页。“全国援外工作会议特刊(1):华主席、叶副主席亲切接见援外工作会议全体代表”,1977年7月18日,对外经贸部《对外经援通讯》第23期,广东省档案馆,档号235-02-0123,第156-162页。
    3 “全国援外工作会议特刊(2):援外战线学大庆、学大寨、开展社会主义竞赛倡议书”,1977年7月20日,对外经贸部《对外经援通讯》第24期,广东省档案馆,档号235-02-0123,第163-174页。
    4 陈兼:《全球冷战与中国“漫长的崛起”》,《冷战国际史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年,第36页。
    5 “外交部关于1980年国际形势展望和外交工作要点”,1980年2月6日。
    6 “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的《工作汇报提纲》”,1980年11月25日,湖北省档案馆,档号SZ1-8-185,第66-75页。
    7 事实上,197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决定与黑非洲地区的民族主义国家执政党建立关系,中联部制定了相关的工作方针。参见,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共对外关系史料编辑小组:《中联部四十年》,人民画报社出版,1992年,第44页;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的《工作汇报提纲》,1980年11月25日,湖北省档案馆,档号SZ1-8-185,第66-75页。
    1 “邓小平同志关于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1980年1月16日。
    2 “外交部顾问何英在全国援外医疗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83年4月6日,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3-y-45。
    3 “中共中央转发外交部《一九八零年国际形势展望和外交工作要点》的通知”,1980年2月6日,湖北省档案馆,档号SZ1-8-185,第19-29页。
    4 “中央负责同志(邓小平)有关对外援助问题的重要讲话”,1979年7月7日。
    5 胡耀邦和赵紫阳在1980年代曾多次谈及对第三世界的援助要量力而行。参见:“三中全会以来中央、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援外工作的重要指示、讲话选编”,外经部编,1986年3月,甘肃省档案馆,档号151-002-0397,第26-34页。
    1 “1979年对外援助成套项目调整计划”,全国计划会议文件,1979年5月15日。
    2 “1980年对外援助成套项目、新建项目计划草案”,全国计划会议文件,1979年12月5日;“一九八一年对外援助成套项目计划(草案)”,全国计划会议文件,1980年12月6日。
    3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赵紫阳同志《关于访问非洲十一国的报告》的通知”(附报告内容),1983年3月14日,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4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赵紫阳同志《关于访问非洲十一国的报告》的通知”(附报告内容),1983年3月14日,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5 “一九八三年对外援助成套项目建设计划(草案)”,全国计划会议文件,1982年10月26日。
    1 “刘少奇在亚洲澳洲工会会议上的开幕词”,1949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11月22日第1版。
    2 “周恩来同志在全国外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58年4月15日,江苏省档案馆,档号JS3124-69,长期。
    3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毛泽东军事文选(内部本)》,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1年,第3-4页。
    4 具体内容可参见,刘继贤:《论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
    1 这里的欠发达国家包括,除了南非之外的所有非洲国家;除了香港和日本之外的所有东亚国家;欧洲的马耳他、葡萄牙和西班牙;除了古巴之外的所有拉美国家;除了以色列之外的所有中东和南亚家。"Communist Military Transfers and Economic Aid to Non-Communist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1984", A Special report By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April 1965.CREST Collection,CIA-RDP97R00694R000400760001-3, National Archives, College Park, MD,p1.
    2 “中共中央转发外经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做好援外工作的报告》”,1977年8月23日,甘肃省档案馆,档号91-012-0003,第98-106页。即便是考虑到中央情报局未统计1950年到1954年间中国对朝鲜和越南军事援助这一因素,中情局就数额的估算也明显偏少。
    1 根据笔者的调查,出于保密的考虑,外经贸部并未参与总参和总装备部的一些秘密的军事援助项目,如下文将提到的训练非洲国家“自由战士”(通常指反政府游击队武装)的项目。
    2 “周总理关于援外工作重要谈话(记录稿)”,陕西省外事办公室援外工作会议,日期不详,陕西省档案馆,档号196-2-60,长期,第238-239页。
    3 “周总理关于援外工作重要谈话(记录稿)”,陕西省外事办公室援外工作会议,日期不详,陕西省档案馆,档号196-2-60,长期,第238-239页。
    4 “华国锋同贝宁总统马蒂厄·克雷库第三次政治会谈”,1976年7月20日;“华国锋会见苏丹总统尼迈里的谈话”,1977年6月7日,中国农业部档案室。
    5 外交部《外交通报》,1977年第38期。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认真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的几点意见”,1980年11月8日,湖北省档案馆,档号8Z1-8-185,第76-78页。
    2 “中共中央转发外经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做好援外工作的报告》”,1977年8月23日,甘肃省档案馆,档号91-012-0003,第98-106页。
    3 "Chinese Military and Economic Programs in the Third World:Growing Commercial Emphasis", A intelligence assessment By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May 1984.CREST Collection,CIA-RDP85T00283R000600020004-6, National Archives, College Park, MD,pl.
    4 "Chinese Military and Economic Programs in the Third World:Growing Commercial Emphasis", A intelligence assessment By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May 1984,CREST Collection,CIA-RDP85T00283R000600020004-6, National Archives, College Park, MD,p2.
    5 [韩]金东吉:《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朝鲜师回朝鲜问题新探》,《历史研究》2006年第6期,第112页。
    1 “一九七二年对外援助成套项目计划”,全国计划会议文件,1972年3月10日;“一九七五年对外援助成套项目及其它项目建设计划”,全国计划会议文件,1975年2月;“一九七三年对外援助成套项目计划草案”,全国计划会议文件,1973年2月13日:“一九七六年对外援助成套项目及其它项目计划”,全国计划会议文件,1975年12月15日;“一九七七年对外援助成套项目及其他工作项目计划”,全国计划会议文件,1976年12月;“一九八一年对外援助成套项目计划(草案)”,全国计划会议文件,1980年12月6日;“一九八三年对外援助成套项目建设计划(草案)”,全国计划会议文件,1982年10月26日。
    2 “朝鲜人民武装力量部长吴振宇大将来华观看核试验难”,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作大事记》(1949.10-1987.12),内部出版,1988年12月,第548页。
    3 中国军事顾问团历史编写组:《中国军事顾问团援越抗法斗争史实》,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0月版,第136页。
    4 中国军事顾问团历史编写组:《中国军事顾问团援越抗法斗争史实》,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0月版,第43-50页。
    1 该统计数据来自越南国家第三档案馆,感谢越南留学生黎皇灵同学提供,详细内容参见其未刊文章《中国援越与中越关系》。
    2 实际上这是相当保守的统计,这项统计并未考虑到运输、调配的成本。韩怀智主编:《当代中国军队的军事工作》(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6月版,第581页。
    3 这批实习生主要包括军用卡车司机,“对外经委一九六八年接受外国实习生计划”,陕西省档案馆,档号196-1-337。
    4 该统计数据来自越南第三国家档案馆,感谢越南留学生黎皇灵同学提供,详细内容参见其未刊文章《中国援越与中越关系》。
    5 沈志华:《毛泽东与东方情报局:亚洲革命领导权的转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6 参见附录七:“中国培训亚非拉地区政党(组织)军事人员情况(1960-1985)”。
    1 笔者采访章钟蛾,2013年10月,北京。
    2 这里主要是指1962年7月制定的“关于加强外国留学生、实习生工作的指示报告”和“外国留学生工作试行条例(草案)”。详情可以参见第二章。
    3 “国防部关于颁发军队院校外国留学生工作若干问题规定的通知”,1968年8月14日,北京市档案馆,档号102-001-00308,第668-677页。详细内容参见附录五。
    1 “军委批转肖向荣关于培训外国留学生问题的建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作大事记》(1949.10-1987.12),内部出版,1988年12月,第470页。
    2 “国防部办公厅召开培训亚非拉地区武装斗争干部的院校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作大事记》(1949.10-1987.12),内部出版,1988年12月,第471页。
    3 “总参发出外训工作由总参外事局统一归口管理的通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作大事记》(1949.10-1987.12),1988年12月,内部出版,第489页。
    1 “三总部召开全军外训工作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作大事记》(1949.10-1987.12),1988年12月,内部出版,第512页。
    2 具体数据参见附录七:“中国培训亚非拉地区政党(组织)军事人员情况(1960-1985)”。
    1 “三总部联合召开全军外事工作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作大事记》(1949.10-1987.12),1988年12月,内部出版,第556页。
    2 根据现有的资料,越南自1977年开始便不再派遣军事学员。
    3 几内亚、几内亚比绍、马达加斯加、马里、贝宁、毛里塔尼亚、乌干达、布隆迪、卢旺达、乍得、尼日尔、尼日利亚、加纳、加蓬、刚果(扎伊尔)、多哥、安哥拉、赤道几内亚(西属几内亚)、苏丹、阿尔及利亚、坦桑尼亚、津巴布韦、突尼斯、埃塞俄比亚、莫桑比克、索马里、博茨瓦纳、喀麦隆、塞内加尔、塞拉利昂、赞比亚、利比亚。由于埃及地处亚非之间,并且中国军方多将其视为西亚国家,所以本章并未将埃及计算到非洲国家中去。
    4 一般情况下,中国往往在无法直接运送或者转运武器、物资的情况下,通过驻外机构向非洲武装组织提供资金,以便他们采购武器、征召士兵和开展秘密行动。由于材料所限,秘密资金的具体金额并不清楚,本文不予具体讨论。
    5 具体情况参见附录八:“中国向非洲各国派遣军事专家情况(常规项目)1964-1985”。
    1 具体情况参见附录十:“中国接收训练非洲国家军事人员情况(1964-1980)"。
    2 统计的内容包括了旅费、工资、津贴、训练耗材以及相关的其它开支(设备、翻译),不包括专家出国期间给国内工作造成的损失。平均每位军事专家每年的开支在1.5-2万美元,折合人民币3-4万元,每名专家任务期通常为3年,这样每名出国专家的总费用应在4.5-6万美元。来华军事学员的开支包括旅费、生活费、教学和实习开支,每人每年的开支应在4000-5000美元,折合8千到1万元人民币。
    3 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官员谈阿近况,1959年8月21日,外交部外事动态编辑委员会编印《外事动态》,总第167期。
    4 “耿彪副部长发言”,1961年,江苏省档案馆,档号JS3124-122,长期。
    5 “华国锋会见苏丹总统尼迈里的谈话”,1977年6月7日。
    6 "Chinese Military and Economic Programs in the Third World:Growing Commercial Emphasis", A intelligence assessment By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May 1984,CREST Collection,CIA-RDP85T00283R000600020004-6, National Archives, College Park, MD,p4.
    7 "Chinese Military and Economic Programs in the Third World:Growing Commercial Emphasis", A intelligence assessment By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May 1984,CREST Collection,CIA-RDP85T00283R000600020004-6, National Archives, College Park, MD,p4.
    1 李潜虞利用解密的中国外交部档案馆的材料考察了1958年到1965年间的中阿关系,并对中国的援助进行了简略的论述。有关援助的具体内容,详见,李潜虞:《试论阿尔及利亚争取民族独立斗争期间的中阿关系(1958-1962)》,《国际冷战史研究》(第14期),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第89-110页。
    2 “毛泽东主席会见刚果人民共和国总统恩古瓦比的谈话”,1973年7月29日。
    3 “阿尔及利亚军事代表团来华学习我国斗争经验”,1959年4月11日,外交部外事动态编辑委员会编印《外事动态》总第119期。
    4 “毛泽东会见阿尔及利亚军事代表团谈话记录”,1959年4月30日,外交部编《毛泽东接见外宾谈话记录汇编》第五册,第171-178页。
    5 “阿军事代表团表示要运用中国的斗争经验”,1959年6月3日,外交部外事动态编辑委员会编印《外事动态》,总第138期。
    1 “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简况”,中共中央调查部,1960年4月。
    2 “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将不同阿共合作”,195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调查部编印《情报简讯》,1958年第63号。
    3 “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官员谈阿近况”,1959年8月21日,外交部外事动态编辑委员会编印《外事动态》,总第167期。
    4 “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代表团访华目的”,1960年5月4日,外交部外事动态编辑委员会编印《外事动态》,第27期。
    5 “阿尔及利亚代表团在华期间的表现”,1960年5月18日,外交部外事动态编辑委员会编印《外事动态》,第33期。
    6 “阿尔及利亚代表团满意地结束在中国的访问”,1960年6月3日,外交部外事动态编辑委员会编印《外事动态》,第38期。
    1 “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总理阿巴斯及其访华代表团成员介绍”,中共中央调查部,1960年9月。
    2 “阿尔及利亚军事代表团访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作大事记》(1949.10-1987.12),内部出版,1988年12月,第467页。
    3 “李志民、郑维山率军事代表团出访阿尔及利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作大事记》(1949.10-1987.12),内部出版,1988年12月,第467页。
    4 “关于周恩来总理出访亚非十四国访问报告大纲(原批件)”,1964年6月17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203-00607-01,第8-10页。
    5 1960年到1964年之间来华的非洲军事学员数量很少,本文未予统计。
    1 “坦桑尼亚军事代表团访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作大事记》(1949.10-1987.12),内部出版,1988年12月,第471页。
    2 “坦桑对重大国际问题的态度”,中国外交部非洲司,1974年3月。
    3 参见附录九:“中国向非洲各国派遣特别项目军事专家情况(培训“自由战士”)1964-1980”。
    4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作大事记》(1949.10-1987.12),1988年12月,内部出版,第474页。
    5 “莫桑比克和我国的关系简介”,中国外交部非洲司,1978年5月。
    1 “莫桑比克解放阵线简况”,中国外交部亚非司,1978年5月。
    2 “毛泽东主席接见以苏米亚洛为首的刚果(金)革命最高委员会代表团的谈话记录”,1965年8月25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1422-03,第1-8页。
    3 “刚果(布)军事友好代表团访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作大事记》(1949.10-1987.12),1988年12月,内部出版,第474页。关于刚果(布)派军事代表团访问中国往来电,1964年8月6日-9月17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497-06
    4 “有关刚果(利)斗争的几个问题”,1964年10月7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509-03,第10-16页。
    5 “有关刚果(利)斗争的几个问题”,1964年10月7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509-03,第10-16页。
    6 “毛泽东主席接见坦桑尼亚军事代表团的谈话记录”,1964年7月7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1319-01。
    1 “毛泽东主席接见以苏米亚洛为首的刚果(金)革命最高委员会代表团的谈话记录”,1965年8月25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1422-03,第1-8页。
    2 “中国向加纳派遣训练自由战士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作大事记》(1949.10-1987.12),1988年12月,内部出版,第474页。
    3 “坦桑尼亚军事代表团来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作大事记》(1949.10-1987.12),1988年12月,内部出版,第486页。
    4 “马里军事代表团访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作大事记》(1949.10-1987.12),1988年12月,内部出版,第487页。
    5 “马里军事代表团访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作大事记》(1949.10-1987.12),1988年12月,内部出版,第488页。
    6 “几内亚军事代表团访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作大事记》(1949.10-1987.12),1988年12月,内部出版,第489页。
    7 “中国和坦桑尼亚关系”,外交部非洲司,1974年3月。
    1 “中国驻坦桑军事院校组漫谈军训问题”,1972年3月17日,《援非日记》第1册。
    2 “坦桑尼亚军事代表团访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作大事记》(1949.10-1987.12),1988年12月,内部出版,第496页。
    3 “刚果军事代表团访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作大事记》(1949.10-1987.12),1988年12月,内部出版,第496页。
    4 “几内亚军事代表团访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作大事记》(1949.10-1987.12),1988年12月,内部出版,第499页。
    5 “马里军事代表团访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作大事记》(1949.10-1987.12),1988年12月,内部出版,第501页。
    6 “周总理同几内亚大使的谈话记录”,1971年1月31日,外交部《外事动态》1971年第13期。
    7 “苏联对非洲的渗透”,1972年5月2日,《援非日记》第1册。此件是马法贤根据当时中国驻赞比亚参赞侯启文提供的材料所记载。
    8 这部分援助中没有包括秘密援助资金。
    1 “总参在北京召开军队外事工作座谈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作大事记》(1949.10-1987.12),1988年12月,内部出版,第499页。
    2 “在坦桑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见闻杂记”,1974年12月5日,《援非日记》第10册;“坦桑尼亚简介”,外交部非洲司,1974年3月。
    3 “中国对坦桑尼亚、莫桑比克(莫三鼻给)军事援助情况续谈”,1974年12月12日,《援非日记》第10册。
    4 “中国对坦桑尼亚、莫桑比克(莫三鼻给)军事援助情况续谈”,1974年12月12日,《援非日记》第10册。
    5 1972年,莫桑比克“自由战士”已经发展到了1万多人,在当时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军事力量了。莫桑比克解放阵线简况,外交部亚非司,1978年5月。
    6 “扎伊尔军事代表团访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作大事记》(1949.10-1987.12),1988年12月,内部出版,第520-521页。
    7 “中国向扎伊尔派遣训练安哥拉民族解放阵线‘自由战士’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作大事记》(1949.10-1987.12),1988年12月,内部出版,第521页。
    1 “坦桑尼亚国防军法律事务主任蒙安亚上校访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作大事记》(1949.10-1987.12),1988年12月,内部出版,第595页。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认真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的几点意见”,1980年11月8日,湖北省档案馆,档号SZ1-8-185,第76-78页。
    3 “乌干达军事代表团访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作大事记》(1949.10-1987.12),1988年12月,内部出版,第581页。
    4 “加蓬军事代表团秘密访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作大事记》(1949.10-1987.12),1988年12月,内部出版,第582页。
    5 “赞比亚军事代表团访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作大事记》(1949.10-1987.12),1988年12月,内部出版,第584页。
    6 “扎伊尔军事代表团访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作大事记》(1949.10-1987.12),1988年12月,内部出版,第599页。
    1 “卡翁达总统观看步兵营进攻实兵战术演习记”,1973年10月22日,《援非日记》第4册。该日记大部分为马法贤在非洲工作期间所写,一小部分为他回国后补给,同时笔者还于2013年12月在马法贤上海的寓所对其进行了采访。
    2 “卡翁达总统观看步兵营进攻实兵战术演习记”,1973年10月22日,《援非日记》第4册。
    3 “在南京组建赴赞比亚军事专家组”,1971年12月26日,《援非日记》第1册。由于赞比亚军方要求延长中国专家的工作期限,马法贤实际上在赞比亚待了30个月。
    4 该专家组的成员为:组长温涌,时任60军180师政委;副组长马法贤,时任上海市警备师参谋长;小分队战术专家杨进学,60军179师536团连指导员;步兵武器射击训练专家张端玉,179师537团连长;八二迫击炮兼七五无后坐力炮专家营凤鸣,20军副营长;高射机枪专家郑金林,舟嵊要塞区岱山守备区副连长;工兵专家黄清吉,南京工兵学院教员;通讯专家高长征和李春长,分别来自总部通讯兵部和沈阳通讯学校;翻译赵子久、赵德禹、赵玉寅和任锡昌(组建初期缺一名翻译);炊事员顾忠贵,60军180师团机 关食堂上士。
    1 “赞比亚情况概述”,1976年10月,《援非日记》第1册。
    2 1972年前后,赞比亚军队有最初的陆军发展为陆海空三军(赞比亚为内陆国,其海军实为内河水上部队)。
    3 “赞比亚陆军司令钦库利介绍赞军情况”,1972年4月15日,《援非日记》第1册。
    1 “赞比亚陆军司令钦库利介绍赞军情况”,1972年4月15日,《援非日记》第1册。
    2 1972年前后,赞比亚军队中的高级军官的职位被从英国等西方国家军事院校毕业的军官垄断,这批军官尽管都是赞比亚人,但实际上与西方国家保持了密切的联系,而真正本土并且富有经验的底层士兵难以升迁晋级。
    3 “漫谈中国对赞比亚的经济、军事援助”,1972年5月21日,《援非日记》第1册。
    4 1972年,周恩来提出要向南部非洲发展,拓展空间。
    5 1966年2月,恩克鲁玛出访中国和越南,国内发生军事政变,恩克鲁玛余生流亡几内亚,而中国对加纳的各种援助随着政变而付之东流。
    6 “周总理同几内亚大使的谈话记录”,1971年1月31日,外交部《外事动态》1971年第13期。
    7 “中国驻赞大使馆参赞侯启文同志谈论赞比亚情况”,1972年1月3日,《援非日记》第1册。
    1 “中国驻赞大使馆参赞侯启文同志谈论赞比亚情况”,1972年1月3日,《援非日记》第1册。
    2 “关于军事训练议定书的签订和实施”,1972年3月21日,《援非日记》第1册。
    3 “试点训练开训典礼”,1972年5月16日,《援非日记》第1册。
    1 “中国军事专家组对赞国防军训练纲要初步设想”,1972年3月24日,《援非日记》第1册。
    2 “中国军专组对赞军料施试点训练情况概述”,1972年8月14日,《援非日记》第2册。
    1 1970年代来华的非洲军事学员均需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学习中共党史、毛泽东军事思想、参观革命遗迹等,根据马里、刚果、几内亚军事学员的情况,中方安排的政治教育的时间占全部培训时间的15%-25%。详见,“高教部关于安排马里学员参观事”,1965年10月29日,陕西省档案馆,档号196-1-240。“空字621部队培训外军学员的计划、简报”,陕西声档案馆,档号196-1-615。
    2 “政治工作引进军队的开端”,1972年9月5日,《援非日记》第2册。
    3 “我大使李强奋与赞陆军司令钦库利上校协商关于组织步兵营进攻战术演习问题”,1973年5月24日,《援非日记》第3册。
    1 “关于训练赞比亚高级军官的准备”,1972年5月5日,《援非日记》第1册。
    2 “一份对赞军高级军官进行毛泽东军事思想宣传用的教学提纲——实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1972年6月5日,《援非日记》第2册。
    3 “赞军高级军官教学班军事讲学提纲——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1972年3月,《援非日记》第10册。
    4 “加强步兵连进攻战术实兵演习概述”,1972年11月4日,《援非日记》第3册。
    1 “中国军事专家组协助赞军组织自训情况的分析”,1973年12月28日,《援非日记》第5册。
    2 “赞比亚的战备形势与当前任务”,1973年2月27日,《援非日记》第3册。
    1 “赞军高级军官教学班开课前后情况概述”,1972年6月9日,《援非日记》第2册。
    2 “对赞军高级军官学习态度的分析”,1972年10月13日,《援非日记》第3册;“为加紧备战,赞军第二期高级军官教学班进行实击训练”,1972年12月24日,《援非日记》第3册。
    3 “赞军全军军官士官第二期训练表现的特点”,1973年1月14日,《援非日记》第3册。
    1 “赞国防部长祖鲁对卡布韦军校新兵的讲话”,1972年7月3日,《援非日记》第2册。
    2 “赞国防部长参观加强步兵连进攻实兵战术演习后的讲话概要”,1972年11月4日,《援非日记》第3册。
    3 “赞比亚国防部长祖鲁在全军军官士官第二期结束时的讲话概要”,1973年1月28日,《援非日记》第3册。
    4 “我国新任驻赞比亚大使李强奋对军训工作的指示”,1972年9月2日,《援非日记》第2册。
    5 “对赞军进行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深度”,1973年9月30日,《援非日记》第4册。
    1 “组织外训工作的几点体会”,1973年5月25日,《援非日记》第3册。
    2 “政治工作引进军队的开端”,1972年9月5日,《援非日记》第2册。
    3 “加强步兵连进攻战术实兵演习概述”,1972年11月4日,《援非日记》第3册。
    4 “赞比亚政府博士对高级军官上政治课”,1972年9月18日,《援非日记》第3册。
    5 “卡翁达政治助理小乔纳谈赞比亚革命”,1972年12月5日夜,《援非日记》第3册。
    6 “两种军事思想的对立(一)”,1972年10月4日,《援非日记》第3册。
    1 “赞比亚高级军官论人民军队”,1973年3月17日,《援非日记》第3册;“赞高级军官讨论军队和人民群众的关系”,1973年3月18日,《援非日记》第3册;两种军事思想的对立(一)”,1972年10月4日,《援非日记》第3册。
    2 “战术教练场上产生的杂音”,1972年7月21日,《援非日记》第2册。
    3 “在步兵营进攻战术想定作业时发生的争论”,1972年10月15日,《援非日记》第3册。
    4 “两种军事思想的对立(二)”,1973年3月15日,《援非日记》第3册。
    5 “召开试点训练现场汇报会议”,1972年8月14日,《援非日记》,第2册。
    1 “外事工作的初步体会”,1972年5月10日,山林野营训练营地,《援非日记》第1册;“中国驻坦桑军训团介绍军训情况和经验”,1972年3月13日,《援非日记》第1册。
    2 “坚持求同存异原则”,1972年7月25日,《援非日记》第2册。
    3 “关于中国军事专家组离开赞比亚时送行之感”,1974年12月1日,《援非日记》第9册。
    4 1972年9月和1973年1月,南罗得西亚以赞比亚支持的津巴布韦解放战士在南境内制造爆炸和枪杀事件为理由,两次将赞比亚和津巴布韦的边界全部封锁,并调动军队,同时派武装人员越境侦察并埋设地雷。赞比亚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卡翁达派军队进入边境地区,两国军队在边境发生了零星的军事冲突。
    5 “赞比亚国防部长祖鲁听课”,1972年12月16日,《援非日记》第3册。
    6 “赞比亚高级军官论人民军队”,1973年3月17日,《援非日记》第3册。
    1 “赞比亚的战备形势与当前任务”,1973年2月27日,《援非日记》第3册。
    2 1973年一月边境危机期间(1月到7月),中国向赞比亚提供了700万克瓦查(赞货单位,700万克瓦查约等于2170万人民币)的现汇援助,占赞比亚这一时期接受的外来援助总量(2554万员赞币)的27%,中国是当时赞比亚最大的经济援助来源国。详见,“1973年上半年各国对赞比亚的经济援助”,1973年7月12日,《援非日记》第3册。
    3 “参加1973年大使馆八一建军节对外招待会杂感”,1973年8月2日,《援非日记》第4册。
    4 “中国军事专家组当前遇到的困难与克服措施”,1973年9月13日,《援非日记》第4册。
    5 “中国军事专家组完成军训任务,撤出山林野营训练营地”,1974年10月19日,《援非日记》第8册。笔者采访马法贤,2013年12月,上海。
    6 “漫谈唯利是图与一毛不拔”,1973年7月6日,《援非日记》第3册。
    1 从1970年到1974年,中国总计向赞比亚提供了可以装备国防军、国民服务队和民卫队的近两万人份的步兵、炮兵武器装备。
    2 “赞比亚当前的政治动向”,1973年8月9日,《援非日记》第4册。
    3 “津巴布韦斗争形势的曲折与卡翁达的态度”,1975年4月7日,《援非日记》第10册。
    4 “赞比亚情况概述”,1976年10月,《援非日记》第1册。
    1 “毛泽东会见扎伊尔共和国总统蒙博托的谈话”,1973年1月13日。
    2诸如: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03-22/0921491265.html,2013年911月21日访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706页。
    2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92页。
    3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526页;房维中:《李富春传》,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477页。
    4 报告的题目为《改善企业管理,掌握新技术,为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提高我国重工业的生产而奋斗》,沈志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三卷):思考与选择—从知识分子会议倒反右派运动(1956-1957))》,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65页。
    1 吴冷西著:《忆毛主席》,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年,第9-10页。
    2 顾龙生编著:《毛泽东经济年谱》,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第381页。
    3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7页。
    4 “乘风破浪”,《人民日报》1958年1月1日第1版。
    5 “力争高速度”,《人民日报》1958年6月21日第1版。
    1 毛华鹤:《反思“工业学大庆”》,《炎黄春秋》2013年第5期。三基工作指“质量设备等基础工作、基本功、基层岗位责任制”。
    2 “中央关于传达石油工业部关于大庆石油会战情况的报告的通知”,1964年2月5日,河北省档案馆,档号855-19-1064-2。
    3 “毛泽东会见新西兰共产党总书记科尔威克斯和夫人的谈话”,1964年2月9日。转引自,《石油会战、工业学大庆运动文献选载》,《党的文献》1994年第6期。
    4 “毛泽东在春节座谈会上的讲话”,1964年2月13日。
    5 “华国锋在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上的讲话”,1977年5月9日,河北省档案馆,档号1052-3-15-1。
    1 “刘明夫关于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工作问题的发言”,1959年3月4日,江苏省档案馆,档号JS3124-87,长期。
    2 “几年来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工作,在第四次全国外事会议上李强同志的发言”,江苏省档案馆,档号JS3124-103,第139-153页。
    1 “几年来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工作,在第四次全国外事会议上李强同志的发言”,1960年,江苏省档案馆,档号JS3124-103,第139-153页。
    2 “关于向几内亚提供经济援助的意见”,1960年9月6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089-01。
    3 “中共中央批转轻工业部党组关于加强轻工业援外工作的报告”,1963年11月2日,河北省档案馆,档号855-19-971-20。
    4 “中共中央批转轻工业部党组关于加强轻工业援外工作的报告”,1963年11月20日,河北省档案馆,档号855-19-971-20。
    5 “毛泽东主席接见马里经济发展部长库亚特的谈话记录”,1964年6月30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1370-03。
    1 “坦桑政府中的右派人物竭力阻挠我经援工作开展”,对外经委政策研究室编《对外经援资料》,1966年2月3日,第3期(总52期),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2 “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同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第一次会谈记录”,1965年2月18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1389-2,第10-12页。
    3 “关于对外援助的报告”,1963年8月,江苏省档案馆,档号JS3124-87,短期。
    4 “周恩来会见以商业和合作部长巴布为团长的坦桑尼亚政府贸易代表团谈话记录”,1965年2月9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588-03。
    5 “陕西省外事办公室援外工作会议:周总理关于援外工作重要谈话(记录稿)”,陕西省档案馆,档号196-2-60,长期,第240页。
    6 “第一轻工业部援外工作十年总结”,1965年4月25日,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1 “援马里卷烟厂建成投产在马引起很大政治影响”,对外经委办公厅编《对外经援资料》,1965年12月22日,第47期,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2 “第一轻工业部援外工作十年总结”,1965年4月25日,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3 参见附录十二:“中国对非工交基建援助项目统计(1968-1983)”。
    4 苏联1974年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刚果、苏丹、几内亚进行地质勘测和采矿,参见,对外经济联络部:苏修对非洲的“援助”情况(第29期),1975年11月19日,广东省档案馆,档号235-2-103,第23-34页。
    5 参见附录十二:“中国对非工交基建援助项目统计(1968-1983)”。
    6 “毛泽东会见冈比亚总统贾瓦拉的谈话”,1975年6月12日。
    7 “勤俭是本分,浪费是犯罪——援苏丹公路组开展节约运动获成效”,1975年3月25日,对外经济联络部《对外经援通讯第7期》,广东省档案馆,档号235-2-102,第48-56页。
    8 “让老设备再作新贡献”,1975年9月25日,对外经贸部《对外经援通讯》第23期,广东省档案馆,档号235-2-102,第153-160页。
    1 “漫谈中国对赞比亚的经济、军事援助”,1972年5月11日,卢萨卡木龙古希,《援非日记》第1册。
    2 “坦赞铁路试验运行记”,1974年4月8日,《援非日记》第6册。
    3 “从赞比亚当前的政治形势谈起”,1973年7月12日,《援非日记》第3册。
    1 “关于修建坦赞铁路的一些反应和动向”,1965年7月27日,对外经委政策研究室编《对外经援资料》第8号,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2 “坦桑尼亚与英美苏三国的关系概说”,1974年12月11日,《援非日记》第10册。
    3 “驻坦桑使馆仲曦东大使在铁路工作组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72年1月18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十五。
    4 “交通部部长杨杰在铁路工作组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72年1月18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十五。
    1 “交通部部长杨杰在铁路工作组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72年1月18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十五。
    2 “援坦铁路勘测设计队简报(第17期)”,1969年7月22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廿一;“援坦铁路勘测设计队关于两年来国外工作的几点体会”,1970年6月,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廿六。
    3 “中国援坦赞铁路勘测设计队勘测设计情况简报(第八期)”,1968年11月25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廿一。
    4 “援坦赞铁路勘测设计总队情况简报(第20期)”,1969年10月24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廿一。
    5 “援坦赞铁路勘测设计总队情况简报(第22期)”,1969年12月24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廿一。
    1 “援建坦赞铁路工作组:关于贯彻国内领导指示的情况报告(情况简报第七期)”,1970年5月20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廿一。
    2 “坦赞铁路达姆段施工组织劳动详细计算草底”,1969年12月22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廿一。
    3 “第一机械筑路队:艰苦奋斗,雷厉风行,开展正线施工(过去一个月的情况)”,1970年5月9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廿一。
    4 “后勤工作简报(第4期)”,1971年6月14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廿六。
    5 “达姆段三季度计划编制说明”,1971年8月12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廿六。
    6 “工作组生产组给交通部援外办的信”,1971年9月14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廿六。
    1 “敞篷车问题”,1971年5月17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廿六。
    2 “铁路工作组生产组给援外办公室生产组的信”,1971年9月16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廿六。
    3 “交通部部长杨杰在铁路工作组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72年1月18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十五。
    4 “援建坦赞铁路工作组贯彻祖国代表团、使馆党委指示的安排行动简况(情况简报第22期)”,1972年1月27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十五。
    5 “援建坦赞铁路工作组党委1972年工作基本总结和1973年工作安排”,1973年2月,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十五。
    1 “赵文普在铁路工作组1973年第一次党委(扩大)会议上的总结发言”,1973年2月,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十五。
    2 “赵文普在铁路工作组1973年第一次党委(扩大)会议上的总结发言”,1973年2月,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十五。
    3 “铁路工作组党委1973年第一次党委(扩大)会议情况报告”,1973年2月28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十五。
    4 “一九七五年对外援助成套项目及其它项目建设计划”,国家计划会议文件,1975年2月。
    5 “援坦赞铁路勘测设计总队情况简报(第19期)”,1969年9月25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廿一。
    6 “调查报告”,1969年4月20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廿一。
    1 “关于筹建援外工程机械厂节约投资,缩短筹建时间及武汉六枝二厂下步安排”,1969年3月27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廿一。
    2 “援建坦赞铁路工作组建筑队工程队:精打细算修改设计,艰苦奋斗搞好施工”,1970年5月6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廿一。
    3 “援建坦赞铁路工作组1970年施工生产部署”,1970年5月11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廿一。
    4 “援建坦赞铁路工作组:关于贯彻国内领导指示的情况报告(情况简报第七期)”,1970年5月20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廿一。
    5 不浪费一钉一木、一滴油,一度电,一个雷管,不大材小用,不优材劣用。
    6 “援建坦赞铁路工作组关于生产节约和加强管理工作的几项规定”,1970年12月7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廿六。
    1 “铁路工作组党委转发邱庆坤、姚兴文、黄明先进事迹材料”,1972年10月16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十五。
    2 “援建坦赞铁路工作组:干革命就要争抢干(工地简讯第1期)”,1972年3月8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十五。
    3 “铁路工作组党委转发邱庆坤、姚兴文、黄明先进事迹材料”,1972年10月16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十五;“铁路尖兵——记援坦赞铁路三机队三分队冀汉朝同志的先进事迹”,1975年5月20日,对外经济联络部《对外经援通讯第13期》,广东省档案馆,档号235-2-102,第91-97页。
    4 “交通部部长杨杰在铁路工作组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72年1月18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十五。
    5 “交通部转发外经部关于改进援外出国人员选派审查工作的意见”,1972年10月27日,中国铁道部第三工程局档案室。
    6 “建厂工程局革命委员会:搞好援外任务的派遣工作”,1970年8月17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廿六。
    1 “1971年援建坦赞铁路抽调人员计划”,1971年5月15日,中国铁道部第三工程局档案室。
    2 “中国修建坦赞铁路工程概况”,1973年11月5日,《援非日记》第4册。
    3 “援坦赞铁路勘测设计总队情况简报(第20期)”,1969年10月24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廿一。4 指“快干、快完、快回国,再也不来坦桑”,“援坦赞铁路勘测设计总队情况简报(第20期)”,1969年10月24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廿一。
    5 “后勤简报(第三期)”,1971年5月19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廿六。
    6 “铁路工作组党委第二次全体委员(扩大)会议纪要(讨论稿)”,1972年7月14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十五。
    7 “铁路工作组党委转发介绍铁道队三个材料(进行思想、作风、纪律三整顿情况)”,1972年10月9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十五。
    8 “赵文普在铁路工作组1973年第一次党委(扩大)会议上的总结发言”,1973年2月,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十五。
    9 “援坦赞铁路工作组召开政工会议”,对外经济联络部《对外经援通讯第15期》,1975年6月15日,广东省档案馆,档号235-2-102,第108-109页。
    10 “靳辉在铁路工作组党委扩大会议上的小结发言和报告”,1975年12月26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十五。
    1 “援建坦赞铁路工作组党委1972年工作基本总结和1973年工作安排”,1973年2月,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十五。
    2 “军专组写信日的产生”,1973年4月19日,《援非日记》第3册。
    3 “达姆段机械工作简报、修理安排”,1971年10月5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廿六。
    4 “援建坦赞铁路工作组:干革命就要争抢干(工地简讯第1期)”,1972年3月8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十五。
    5 “援建坦赞铁路工作组“红旗”台车月产破双万(工地简讯第12期)”,1972年7月25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十五。
    6 “靳辉在铁路工作组党委扩大会议上的小结发言和报告”,1975年12月26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十五。
    7 “铁路工作组党委关于落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决定”,1970年5月7日,中国 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廿一。
    1 “援建坦赞铁路工作组贯彻祖国代表团、使馆党委指示的安排行动简况(情况简报第22期)”,1972年1月27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十五。
    2 “援建坦赞铁路工作组党委1972年工作基本总结和1973年工作安排”,1973年2月,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十五。
    3 “铁路工作组转发成品厂和第一汽车队在铁路工作组党委第二次全体委员(扩大)会议上关于经验介绍的发言材料”,1972年7月29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十五。
    4 “关于对外援助的报告”,1963年8月,江苏省档案馆,档号JS3124-87,短期。
    5 “援建坦赞铁路工作组:关于贯彻国内领导指示的情况报告(情况简报第七期)”,1970年5月20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廿一。
    6 “铁路工作组成品厂:我们是怎样发挥驻厂官员积极作用的”,1971年7月,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廿六。
    7 “毛泽东会见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的谈话”,1974年3月25日。
    1 “中国援坦赞铁路勘测设计队勘测设计情况简报(第六期):周伯萍代办陪同坦桑交通、劳动、工程部长卢辛迪视察铁路勘测队二、三队的情况报告”,1968年9月30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廿一。
    2 当时有5000名中国技术人员在工地从事工作,而当地工人有8000人。“后勤简报(第三期)”,1971年5月19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廿六;“援建坦赞铁路工作组1970年施工生产部署”,1970年5月11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廿一。
    3 “培养坦赞施工队伍、依靠坦桑人民建路:一机队第一突击队带朋友工作实行带组织的经验(草稿)及当地工人统计表”,1971年7月,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廿六。
    4 “援建坦赞铁路工作组党委1972年工作基本总结和1973年工作安排”,1973年2月,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十五。
    5 “中国修建坦赞铁路工程概况”,1973年11月5日,《援非日记》第4册。
    6 “援建坦赞铁路工作组党委1972年工作基本总结和1973年工作安排”,1973年2月,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十五。
    7 蒙洁梅认为中方人员对当地工人的培训通过派遣留学生、现场培训和学校培训三种方式进行,由于留学生人数很少,中方培训方式实际上以后两种为主。蒙洁梅:《赶在时间的前面:坦赞铁路修建期间的施工和现代化问题》,《冷战国际史研究》第9辑,世界知识出版社,第59-60页。
    8 张志斌访谈纪录,2012年10月4日。
    9 “援建坦赞铁路工作组党委1972年工作基本总结和1973年工作安排”,1973年2月,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十五。
    1 “援建坦赞铁路工作组党委1972年工作基本总结和1973年工作安排”,1973年2月,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十五。
    2 “援坦赞铁路工作组教学组关于国外教学工作的初步经验和体会”,《对外经援通讯》第27期,1975年11月10日,广东省档案馆,档号235-2-102-181~188,第182-185页。
    3 “援坦赞铁路工作组教学组关于国外教学工作的初步经验和体会”,《对外经援通讯》第27期,1975年11月10日,广东省档案馆,档号235-2-102,第182-185页。
    4 “援坦赞铁路工作组教学组关于国外教学工作的初步经验和体会”,《对外经援通讯》第27期,1975年11月10日,广东省档案馆,档号235-2-102,第182-185页。
    1 “援坦赞铁路工作组教学组关于国外教学工作的初步经验和体会”,《对外经援通讯》第27期,1975年11月10日,广东省档案馆,档号235-2-102,第182-185页。
    2 讲修建坦赞铁路的重大意义,讲中坦人民的友谊,讲铁路远景,讲坦桑人民如何自己管理铁路,讲保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教分工,教管理,教指挥,教抓关键,教把住安全质量关。
    3 “培养坦赞施工队伍、依靠坦桑人民建路:一机队第一突击队带朋友工作实行带组织的经验(草稿)及当地工人统计表”,1971年7月,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廿六。
    1 帮思想、帮方法,带作风。
    2 “铁路工作组成品厂:我们是怎样发挥驻厂官员积极作用的”,1971年7月,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廿六。
    3 “援建坦赞铁路工作组28日转发:关于一机队带好朋友传授技术的一点情况”,1970年4月17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廿一
    4 “铁路工作组转发成品厂和第一汽车队在铁路工作组党委第二次全体委员(扩大)会议上关于经验介绍的发言材料”,1972年7月29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十五。
    5 “援坦赞铁路工作组教学组关于国外教学工作的初步经验和体会”,《对外经援通讯》第27期,1975年11月10日,广东省档案馆,档号235-2-102,第182-185页。
    6 定人、定工种、定计划。
    7 “援建坦赞铁路工作组28日转发:关于一机队带好朋友传授技术的一点情况”,1970年4月17日,中国 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廿一。
    1 杜坚访谈纪录,2012年10月5日。
    2 “关于意识形态方面的三个小故事”,1973年6月6日,《援非日记》第3册。
    1 “援坦赞铁路工作组教学组关于国外教学工作的初步经验和体会”,《对外经援通讯》第27期,1975年11月10日,广东省档案馆,档号235-2-102,第182-185页。
    2 “在坦桑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见闻杂记”,1974年12月5日,《援非日记》第10册。
    3 杜坚访谈纪录,2012年10月5日。
    4Jamie Monson, Africa's Freedom Railway-How a Chinese Development Project Changed Lives and Livelihoods in Tanzani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9.
    5 “中央负责同志(邓小平)有关对外援助问题的重要讲话”,1979年7月7日。
    6 “几点当地社会情况的记录”,1973年7月13日,《援非日记》第3册;“漫谈中国对赞比亚的经济、军事援助”,1972年5月11日,卢萨卡木龙古希,《援非日记》第1册。
    7 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勘测设计队:《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勘测设计报告(下册)》,1970年6月。
    1 “援建坦赞铁路工作组党委1972年工作基本总结和1973年工作安排”,1973年2月,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十五。
    2 “交通部部长杨杰在铁路工作组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72年1月18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十五。
    3 “达姆段机械工作简报、修理安排”,1971年10月5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廿六。
    4 “铁路组生产组给援外办生产组的信件”,1971年3月24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廿六。
    5 “援建坦赞铁路工作组:坦桑尼亚第二副总统兼总理拉希迪·姆·卡瓦瓦视察了坦赞铁路工程(涉外工作简报第四期)”,1972年3月13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十五。
    6 “轨枕质量问题”,1971年8月6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廿六。
    1 “交通部部长杨杰在铁路工作组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72年1月18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十五。
    2 “达姆段机车脱轨”,1971年12月2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廿六。
    3 “达姆段配套收尾说明”,1971年11月17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廿六。
    4 “铁路工作组党委1973年第一次党委(扩大)会议情况报告”,1973年2月28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十五;“援建坦赞铁路工作组贯彻祖国代表团、使馆党委指示的安排行动简况(情况简报第22期)”,1972年1月27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十五。
    5 “交通部部长杨杰在铁路工作组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72年1月18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十五。
    6 “援建坦赞铁路工作组党委1972年工作基本总结和1973年工作安排”,1973年2月,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十五。
    7 “援建坦赞铁路工作组党委1972年工作基本总结和1973年工作安排”,1973年2月,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十五。
    1 杜坚访谈纪录,2012年10月5日。
    2 参见附录十二:“中国对非工交基建援助项目统计(1968-1983)”。
    3 “第一轻工业部援外工作十年总结”,1965年4月25日,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4 “交通部部长杨杰在铁路工作组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72年1月18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十五。
    5 “外经部副部长陈慕华在铁路工作组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72年1月18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十五。
    1 “各机队机械配属生产能力计算表”,1971年,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廿六。
    2 “达姆段施工机械整修数量表”,1971年,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档案馆,资料夹廿六。
    3 中国工厂生产火柴从排梗到装盒需要6道工序、21台设备、占地900平方米,34人操作,电力消耗25千瓦,每小时生产3.8件;英国工厂只需要一台设备、一道工序、占地105平方米,5人操作,电力消耗6千瓦,每小时生产24件。“援外项目技术与世界水平的差距”,对外经委办公厅编《对外经援资料》,1965年10月7日,第39期,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4 “援外项目技术与世界水平的差距”,对外经委办公厅编《对外经援资料》,1965年10月7日,第39期,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1 “国务院关于对朝鲜、越南经济技术援助工作检查报告的指示”,1955年12月7日,湖北省档案馆,档号SZ34-003-0244,第1-23页。
    2 “农业部党组关于对外农业技术援助工作的报告”,1964年5月25日,甘肃省档案馆,档号91-007-0432-2。
    3 “农业部党组关于对外农业技术援助工作的报告”,1964年5月25日,甘肃省档案馆,档号91-007-0432-2。
    4 “我在马里农业专家工作总结”,1964年2月2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1055-04。
    1 关于此问题,详见:王文隆:《外交下乡,农业出洋:中华民国农技援助非洲的实施和影响(1960-1974)》,台北:政治大学历史系出版,2004年。
    2 王文隆:《外交下乡,农业出洋:中华民国农技援助非洲的实施和影响(1960-1974)》,台北:政治大学历史系出版,2004年,第44页。
    1 王文隆:《外交下乡,农业出洋:中华民国农技援助非洲的实施和影响(1960-1974)》,台北:政治大学历史系出版,2004年,第45页。
    2 刘晓鹏:《从非洲维持美台联盟:重新检视“先锋案”》,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第14卷第2期,民国96年。
    3 “外交部对外经济联络总局关于加强对非洲农业技术援助的请示及意见”,1963年12月5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420-01。
    1 “外交部对外经济联络总局关于加强对非洲农业技术援助的请示及意见”,1963年12月5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420-01。
    2 “农业部党组关于对外农业技术援助工作的报告”,1964年5月25日,甘肃省档案馆,档号91-007-0432-2。“我在马里农业专家工作总结”,驻马里大使馆党委,1964年2月2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1055-04。
    1 “外交部对外经济联络总局关于加强对非洲农业技术援助的请示及意见”,1963年12月5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420-01。
    2 “外交部对外经济联络总局关于加强对非洲农业技术援助的请示及意见”,1963年12月5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420-01。
    3 “外交部对外经济联络总局关于加强对非洲农业技术援助的请示及意见”,1963年12月5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420-01。
    1 “中国与非洲未建交国接触和一些与中国未建交非洲国家试探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情况”,1964年2月16日—1964年9月15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542-02。
    2 “农业部党组关于对外农业技术援助工作的报告”,1964年5月25日,甘肃省档案馆,档号91-007-0432-2。
    3 “农业部党组关于对外农业技术援助工作的报告”,1964年5月25日,甘肃省档案馆,档号91-007-0432-2。
    4 “一九七二年对外援助成套项目计划”,全国计划会议文件,1972年3月10日。
    5 1960年代,随着大批非洲国家获得独立,台湾为了保全其在联合国的席位,在美国的资助下,自先锋计划开始,对非洲实施了一系列的农技援助,详见:王文隆《外交下乡,农业出洋:中华民国农技援助非洲的实施和影响(1960-1974)》,台北:政治大学历史系出版,2004年。
    1 1966年后,因为文革极左外交路线的影响,中国与四分之三已建交的非洲国家发生了外交摩擦,其中,卢旺达、贝宁、中非共和国、加纳等国与中国断交。
    2 “一九七二年对外援助成套项目计划”,全国计划会议文件,1972年3月10日。
    3 “1973年对外援助成套项目计划(草案)”,全国计划会议文件,1973年2月13日。
    4 “一九七五年对外援助成套项目及其它项目建设计划”,全国计划会议文件,1975年2月。
    5 “一九七六年对外援助成套项目及其它项目计划”,全国计划会议文件,1975年12月15日;“一九七七年对外援助成套项目及其他工作项目计划”,全国计划会议文件,1976年12月。
    1 坦桑尼亚的乌贾马存简介,外交部非洲司,1974年3月。关于坦桑尼亚的乌贾马运动,外国学者已有很多的研究,诸如:Goran Hyden.Beyond Ujamaa inTanzania:Underdevelopment an Uncaptured Peasantry. London:Heinemann Educaional BooksL td,1980:Idrian N.Resnick.The Long Transition:Building Socialism in Tanzania. 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1981;Julius K.Nyerere.The Arusha Declaration Ten years After. Dar es Salaam:Government Printer,1977;Kjell Havnevik,Aida C.Isinika,eds.Tanzania in Transition:From Nyerere to Mkapa.Dar es Salaam:Mkukina Nyota Publishers Ltd,2010,等等.笔者在此比对这项运动的过程进行叙述。但关于中国帮助坦桑尼亚进行乌贾马运动的研究因为缺少中国材料没有得以深入进行。
    2 坦桑尼亚的乌贾马存简介,外交部非洲司,1974年3月。
    3 “为坦桑乌贾马村推广驯练耕畜初获成效”,1975年3月14日,对外经济联络部《对外经援通讯第6期》,广东省档案馆,档号235-2-102,第40-47页。
    4 “一九七七年对外援助成套项目及其他工作项目计划”,全国计划会议文件,1976年12月。
    5 农耕队,亦称农技组、农技团,大陆一般采用前两种称呼,具体指由援助国派往受援国进行农业种植和管理技术传授的技术团队。在大陆,少数著述对顶替援助有所简略提及,如《当代中国的对外经济合作》(石林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郧文聚:《从援助到合作开发——展望21世纪的中非农业合作》,《中国与非洲》等;大陆以外,研究的重点则是1960年代台湾农技援助非洲并将其与大陆对非农业援助相比较,其中代表作是王文隆的《外交下乡,农业出洋:中华民国农技援助非洲的实施和影响(1960-1974)》(台北:政治大学历史系出版,2004年);刘晓鹏也在《非洲发展援助中的台湾经验:马拉
    威的故事》(载于台北:《问题与研究》,2009年第48卷第4期),“Planting Rice on the Roof of the UN Building: Analysing Taiwan's "Chinese'Techniques in Africa,1961-present" (The China Quarterly,198, June 2009)等文中对大陆的农业援助有所分析。总体而言,由于缺少相关的档案资料,目前学术界对1970年代大陆顶替台湾在非农耕队的来龙去脉尚未展开充分研究。1 亦称塞拉勒窝内或者是狮子山。
    2 台湾在尼日利亚未曾有农耕队,但依旧被大陆纳入到顶替援助项目中,视其为顶替援助的对象国。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大陆将顶替援助的目标设立为超越台湾农耕队所致,大陆意在整个非洲顶替台湾,战胜美国和苏联的影响,援助项目的对象实际上是整个非洲地区。
    3 “我在非洲十四国顶替台湾农耕工作简况”,对外经济联络部编印《对外经援通讯》第4期,广东省档案馆,档号235-02-0123,第28页。从1971年到1975年,大陆共派出六百七十余名农技人员,1975年之后,又陆续增派数批农技人员赴非以应接新增的农业顶替援助项目并替换回国休假的技术人员,实际上总的派遣人数应在2000人次左右,1974年9月12日,华国锋在接见顶替台湾农耕队工作会议代表时表示:农技人员派出两三千人,还是派得起的。(华国锋有关援外工作的指示汇编,1978年10月,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4 数据统计自国家计划经济委员会关于对外援助项目的统计表。按照1973年人民币与美元2.005:1的汇率折算,中国用于顶替台湾农耕队的援助总额应约3100万美元。由于当时一部分援外开支由地方政府承担,而这部分金额实际上并未纳入到国家计委援外预算和结算中去,中国实际的援助金额要远大于3100万美元。
    5 “我在非洲十四国顶替台湾农耕工作简况”,对外经贸部《对外经援通讯》第4期,1977年2月15日,广东省档案馆,档号235-02-0123,第27页。喀麦隆、利比亚、斯威士兰、科特迪瓦四国在台湾农耕队撤离后未接受大陆的农耕队。
    6 在中国看来,苏联的修正主义事实上也是变种的资本主义。
    1 “中塞复交后的关系”,1971年3月15日,台北国史馆藏档,《外档B》,档号172-2-0175。转引自:王文隆:《外交下乡,农业出洋:中华民国农技援助非洲的实施和影响(1960-1974)》,台北:政治大学历史系出版,2004年,第243页。
    2 “蒋帮农耕队在非洲的活动”,外经部,1974年,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3 “一九七二年对外援助成套项目计划”,全国计划会议文件,1972年3月10日。王文隆:《外交下乡,农业出洋:中华民国农技援助非洲的实施和影响(1960-1974)》,台北:政治大学历史系出版,2004年,第240页。
    1 “周恩来会见塞拉热窝内政府代表团的谈话”,1971年7月29日。
    2 “蒋恩凯报部电”,1971年11月19日,台湾外交部藏档,档号172-3-0099-1,第47-48页。转引自:王文隆:《外交下乡,农业出洋:中华民国农技援助非洲的实施和影响(1960-1974)》,台北:政治大学历史系出版,2004年,第243页。
    3 王文隆:《外交下乡,农业出洋:中华民国农技援助非洲的实施和影响(1960-1974)》,台北:政治大学历史系出版,2004年,第244页。4 5500万美元为全部的援助总额,涉及工业、农业和军事等方面的援助。
    5 援建毛里塔尼亚水稻农场的几点做法”,1973年2月29日,河北省档案馆,档号979-10-64,第197-204页。
    6 “我国对塞内加尔经援简况”,外经部第二局,1974年4月,河北省档案馆,档号1057-1-12,第89-91页。
    1 1972年的非洲旱灾使得台湾保留在非农耕队的计划备受挫折,同时,由于各国纷纷要求派遣农耕队顶替,加之事先没有准备,大陆开始也倍感棘手。
    2 “关于顶替蒋帮农耕队工作”,外经部,1974年,中国农业部档案室。
    3 “蒋帮农耕队在非洲的活动情况”,外经部,1974年,中国农业部档案室。
    4 “外交部、外经部、农林部关于顶替蒋帮在非洲农耕队的工作及派遣农业考察团赴非的问题向国务院所作请示”,1973年2月20日,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5 “周恩来会见卢旺达政府代表团谈话纪录”,1972年4月1日,中国农业部档案室内。
    6 “外经部副部长韩综正在1973年第一次全国援外、出口机电产品订货会议上的讲话”,1972年10月22日,中国商务部档案馆室。
    7 “周恩来同蒙博托谈话纪录”,1973年1月10日。
    1 “关于调陆文斌同志赴扎伊尔工作的通知”,1973年2月17日,湖北省档案馆,档号SZ63-1-71,第43页。
    2 “省革委会员外办关于选派农业技术组赴尼日尔顶替蒋帮农耕队工作的通知”,1973年4月26日,河北省档案馆,档号979-9-163,第1-2页。
    3 “蒋帮农耕队在非洲的活动情况”,外经部,1974年,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1 “周总理关于接替台湾农耕队问题的重要指示”,外经部,1973年12月28日,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2 “周总理关于接替台湾农耕队问题的重要指示”,外经部,1973年12月28日,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3 “周总理关于接替台湾农耕队问题的重要指示”,外经部,1973年12月28日,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4 “外经部二局:蒋帮农耕队在非洲活动情况”,1973年,中国商务部档案室;“农林部外事局:台湾农耕队在非洲九国的活动,附台湾农耕队在九国活动简况及基本情况统计”,1974年6月20日,中国农业部档案室。
    1 “华国锋有关援外工作的指示汇编”,1978年10月,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2 “华国锋同志接见全体代表并作了重要指示“,《顶替台湾农耕队工作会议简报》第16期,1974年9月14日,中国农业部档案室。
    3 “对外援助八项原则“,对外贸易部,1986年3月编,甘肃省档案馆,档号151-002-0397,第21-25页。
    4 即不要国家救济粮、不要救济款、不要救济物资:统购不少、口粮不少、分配不少。
    1 陈大斌:《大寨寓言:农业学大寨的历史警示》,新华出版社,2008年,第26页。八字宪法即“水、土、肥、种、密、保、工、管”,分别具体指:发展水利;深耕,改良土壤;施农家肥;培育繁殖和推广良种;合理密植;防病虫害;工具改革;加强田间管理。2 关于大寨模式如何从一种生产自救的典型发展到全国农业生产模式,再演变成一种政治模式的问题,依旧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3 戴博拉·布罗蒂加姆在她的研究中已经注意到了自力更生和集体主义在中国经验中的重要地位,但她并未很好地将其与大寨模式结合起来。详见Deborah Brautigam, Chinese Aid and Africa Development:Exporting Green Revolution, pp.175-195。
    4 “山西省关于贯彻中央北方农业会议情况的报告”,1970年12月9日,山西省档案馆,档号C56-1022-33, 第1-13页。
    1 “大寨队是如何做好对外宣传工作的”,1971年6月29日,河北省档案馆,档号855-20-1829,第81-88页。
    2 “省革筹小组编《农业学大寨学习资料》”,1968年2月,四川省档案馆,档号建川109-3862,第133-134页。
    3 “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黑非留法代表团情况简报(二)”,1967年8月1日,陕西省档案馆,档号196-1-318,第35-37页。
    4 王文隆:《外交下乡,农业出洋:中华民国农技援助非洲的实施和影响(1960-1974)》,台北:政治大学历史系出版,2004年,第81页。
    5 “顶替台湾农耕队工作会议纪要“,1974年9月13日,中国农业部档案室。
    6 “农林部副部长郝中士在顶替台湾农耕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74年8月30日,中国农业部档案室。
    7 “援上沃尔特农技组帮助上方政府、依靠农民自力更生地发展水稻生产的经验”,援上沃尔特农技组,1974年8月,中国农业部档案室。
    1 “关于顶替蒋帮农耕队工作(记录整理稿)”,1974年,中国农业部档案室。
    2 “关于顶替蒋帮农耕队工作”,外经部,1974年,中国农业部档案室。
    3 “吕雪峰在1973年河北省援外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提纲”,1973年4月,河北省档案馆,档号979-10-64,第121页。
    4 “吕雪峰在1973年河北省援外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提纲”,第121页。
    5 “关于顶替蒋帮农耕队工作(记录整理稿)”,1974年,中国农业部档案室。
    1 《李先念年谱》第五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66页。
    2 “湖北省援外办公室关于储备援外人员的做法”,1973年3月20日,中国农业部档案室。
    3 “方毅在1973年援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纲”,1973年4月14日,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4 “方毅在1973年援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纲”,1973年4月14日,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5 “关于顶替蒋帮农耕队工作(记录整理稿)”,1974年,中国农业部档案室。
    1 “驻加纳使馆关于我援外人员技术业务水平不能适应工作的事例”,外经部,1972年,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2 参见附录十四:“大陆农耕队成员选拔标准”。
    3 “关于顶替蒋帮农耕队工作(记录整理稿)”,1974年,中国农业部档案室。
    4 “湖北省援外办公室关于储备援外人员的做法”,1973年3月20日。
    5 “为顶替台湾农耕队做好后勤工作”,《顶替台湾农耕队工作会议简报》第14期,1974年9月4日,中国农业部档案室。
    6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革命委员会关于报送第二期农业援外人员训练班计划的函”,1975年6月7日,上海市档案馆,档号B113-3-284,第144页。
    1 “上海市农科院革命委员会关于农业援外人员训练班教学情况和学员安排问题的请示报告”,1974年2月11日,上海市档案馆,档号B250-2-792,第7-10页。
    2 “关于顶替蒋帮农耕队工作(记录整理稿)”,1974年,中国农业部档案室。
    3 “团结战斗,打响第一炮:援毛里求斯农技组初战告捷”,对外经贸部编印《对外经援通讯》第18期,广东省档案馆,档号235-2-102,第125-131页。
    4 “战胜困难赢得高产:乍得篷戈尔垦区、佛来索试验站1974年水稻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均超过历史最高纪录”,对外经济联络部编印《对外经援通讯》第1期,1975年1月15日,广东省档案馆,档号235-2-102,第1-8页。
    5 “我在非洲十四国顶替台湾农耕工作简况”,对外经贸部编印《对外经援通讯》第4期,1977年2月15日,广东省档案馆,档号235-02-0123,第26-32页。
    6 “战胜困难,赢得高产:乍得篷戈尔垦区、佛来索试验站1974年水稻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均超过历史最高纪录”,对外经济联络部编印《对外经援通讯》第1期,1975年1月15日,广东省档案馆,档号235-2-102,第1-8页。
    1 1.01元的每日生活津贴是当时中国国内农民将日工分折算之后的平均收入的5到10倍左右。
    2 “台湾农耕队经营多美垦区为什么失败”,援达荷美农技组,1974年7月,中国农业部档案室。
    3 “帮助卢政府发挥农民的积极性自力更生地发展水稻生产”,《顶替台湾农耕队工作会议简报》第10期,1974年8月23日,中国农业部档案室。
    4 “帮助受援国自力更生地发展农业要正确处理几个关系”,援塞内加尔农技组,1974年7月,中国农业部 档案室。
    1 “关于顶替蒋帮农耕队工作(记录整理稿)”,1974年,中国农业部档案室。2 “帮助受援国政府依靠群众的积极性自力更生地发展农业生产”,《顶替台湾农耕队工作会议简报》第9期,1974年8月27日,中国农业部档案室。
    1 “帮助受援国政府依靠群众的积极性自力更生地发展农业生产”,《顶替台湾农耕队工作会议简报》第9期,1974年8月27日;“扎伊尔鲁济济农技小组开展技术指导的经验”,援扎伊尔农技小组,1974年3月,中国农业部档案室。
    2 “认真总结交流经验,进一步做好顶替工作”,《顶替台湾农耕队工作会议简报》第8期,1974年8月26日,中国农业部档案室。
    3 “农林部副部长郝中士关于三年来顶替工作的基本估计”,1974年8月30日,中国农业部档案室。
    4 “帮助卢政府发挥农民的积极性自力更生地发展水稻生产”,《顶替台湾农耕队工作会议简报》第10期,1974年8月23日,中国农业部档案室。
    1 “关键在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顶替台湾农耕队工作会议综合简报》(增刊之四),1974年9月2日,中国农业部档案室。
    2 中多人民情谊深,《人民日报》,1974年9月5日,第5版。
    3 “我在非洲十四国顶替台湾农耕工作简况”,对外经贸部编印《对外经援通讯》第4期,1977年2月15日,广东省档案馆,档号235-02-0123,第26-32页。
    4 “援助卢旺达农技组积极帮助卢方政府、依靠农民自力更生地发展水稻生产”,1974年7月28日,中国农业部档案室。
    5 “周恩来会见几内亚总理贝阿沃吉的谈话”,1972年12月13日,河北省档案馆,档号979-10-64,第78-79页。
    6 “华国锋同志接见全体代表并作了重要指示”,《顶替台湾农耕队工作会议简报》第16期,1974年9月14日,中国农业部档案室。
    1 “顶替台湾农耕队工作会议综合简报”,1974年9月2日。
    2 “进一步明确帮助受援国自力更生发展农业的方针”,《顶替台湾农耕队工作会议简报》第15期,1974年9月5日,中国农业部档案室。
    3 “‘广农矮一号’在达荷美马兰维尔垦区试种成功”,对外经济联络部《对外经援通讯》第1期,1975年1月15日,广东省档案馆,档号235-2-102。第1-8页。4 笔者采访许洪涛,2011年9月,浙江奉化。
    5 “中非技术合作委员会会议记录”,《外檔B》,缩微胶卷第222号,第2098-2099页,转引自:王文隆:《外交下乡,农业出洋:中华民国农技援助非洲的实施和影响(1960-1974)》,台北:政治大学历史系出版,2004年,第100页。
    1 “农家肥在非洲发挥了威力”,《顶替台湾农耕队工作会议综合简报》(增刊之五),1974年9月2日,中国农业部档案室。
    2 “农家肥在非洲发挥了威力”,《顶替台湾农耕队工作会议综合简报》(增刊之五),1974年9月2日,中国农业部档案室。
    3 “援上沃尔特农技组帮助上方政府、依靠农民自力更生地发展水稻生产的经验”,1974年8月,中国农业部档案室。
    4 “我在非洲十四国顶替台湾农耕工作简况”,对外经贸部《对外经援通讯》第4期,1977年2月15日,广东省档案馆,档号235-02-0123,第26-32页。
    5 “农林部副部长郝中士关于三年来顶替工作的基本估计”,1974年8月30日。
    6 “尼日尔农机组关于水稻密度试验简结”,1975年2月10日,中国农业部档案室。
    7 “团结战斗,打响第一炮:援毛里求斯农技组初战告捷”,对外经贸部编印《对外经援通讯》第18期,广东省档案馆,档号235-2-102,第125-131页。
    8 “援上沃尔特农技组帮助上方政府、依靠农民自力更生地发展水稻生产的经验”,援上沃尔特农技组,1974 年8月,中国农业部档案室。
    1 “我在非洲十四国顶替台湾农耕工作简况”,对外经贸部《对外经援通讯》第4期,1977年2月15日,广东省档案馆,档号235-02-0123,第26-32页。
    2 “援扎伊尔马翁济农技小组积极扭转亏损局面”,1974年3月,中国农业部档案室。
    3 “关于顶替蒋帮农耕队工作(记录整理稿)”,1974年,中国农业部档案室。
    4 “帮助上方政府、依靠农民自力更生地发展水稻生产的经验”,援上沃尔特农技组,1974年8月,中国农业部档案室。
    5 “帮助上方政府、依靠农民自力更生地发展水稻生产的经验”,援上沃尔特农技组,1974年8月,中国农业部档案室。
    1 “我在非洲十四国顶替台湾农耕工作简况”,对外经贸部《对外经援通讯》第4期,1977年2月15日,广东省档案馆,档号235-02-0123,第26-32页。
    2 “认真贯彻顶替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安排今后工作”,对外经济联络部《对外经援通讯》第1期,1975年1月15日,广东省档案馆,档号235-2-102,第1-8页。
    3 “周恩来同刚果(布)国务委员会副主席拉乌尔第四次会谈”,1970年7月19日。
    4 “周恩来关于做好援建坦赞铁路工作的指示”,1973年12月11日。
    1 王文隆:《外交下乡,农业出洋》,第117-132页。
    2 “周总理关于援外工作重要谈话摘编”,1972年,甘肃省档案馆,档号151-002-0001,第5页。
    3 “顶替台湾农耕队工作会议综合简报”,1974年9月2日,中国农业部档案室。
    4 “我在非洲十四国顶替台湾农耕工作简况”,对外经济联络部编印《对外经援通讯》第4期,广东省档案馆,档号235-02-0123,第28页。
    5 “华国锋有关援外工作的指示汇编”,1978年10月,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6 “援塞拉利昂农技组在塞举办稻作技术训练班受到塞方重视”,外经部编《对外经援通讯》第2期,广东省档案馆,档号235-2-103,第56-57页。
    1 “分村包户传授技术效果好,”援上沃尔特农技组,1974年4月,中国农业部档案室。
    2 “外经部、外交部关于为受援国就地培训的工农业技术人员颁发证书问题的请示”,1974年10月21日,甘肃省档案馆,档号91-007-0258。
    3 “华国锋接见顶替台湾农耕队工作会议代表的讲话”,1974年9月12日,中国农业部档案室。
    4 “华国锋接见顶替台湾农耕队工作会议代表讲话”,1974年9月12日,中国农业部档案室。
    5 “越是困难越向前”,《顶替台湾农耕队工作会议综合简报》(增刊之九),1974年9月2日,中国农业部档案室。
    6 笔者采访许洪涛,2010年12月,浙江奉化。
    7 “农林部副部长郝中士关于三年来顶替工作的基本估计”,1974年8月30日。
    1 王文隆:《外交下乡,农业出洋:中华民国农技援助非洲的实施和影响(1960-1974)》,台北:政治大学历史系出版,2004年,第113页。
    2 笔者采访许洪涛,2010年12月,浙江奉化。
    3 “尼日尔部分群众和技术员对我农技组的反映”,《援尼日尔农技组工作简报》第8期,1975年5月23日,河北省档案馆,档号979-90-80,第172-177页。
    4 “加强农技组的思想建设”,《顶替台湾农耕队工作会议简报》第13期,1974年9月2日,中国农业部档案室。
    5 “援尼日尔农技组关于加强援外人员政治思想工作的情况和做法”,1975年12月1日,河北省档案馆档号979-90-80,第264-274页。
    6 张茂新工作笔记,1974年。笔者收藏。
    1 “华国锋有关援外工作的指示汇编”,1978年10月,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2 “加强农技组的思想建设”,《顶替台湾农耕队工作会议简报》第13期,1974年9月2日,中国农业部档案室。
    3 “尼日尔部分群众和技术员对我农技组的反映”,《援尼日尔农技组工作简报》第8期,1975年5月23日,河北省档案馆,档号979-90-80,第172-177页。
    4 台湾农耕队于1983年从该国撤出来。
    5 2008年,该国与台湾断交,台湾对其的农业援助随即中断。
    1 “我在非洲十四国顶替台湾农耕工作简况”,对外经贸部《对外经援通讯》第4期,1977年2月15日,广东省档案馆,档号235-02-0123,第26-32页。
    2 “我在非洲十四国顶替台湾农耕工作简况”,对外经贸部《对外经援通讯》第4期,1977年2月15日,广东省档案馆,档号235-02-0123,第26-32页。
    3 “我农技组在毛里求斯试种的水稻首次收割”,《人民日报》1975年5月5日,第6版;“史蒂文斯总统视察稻谷良种培育站,赞扬塞中两国在农业方面卓有成效的合作”,《人民日报》,1976年9月24日。
    4 鄖文聚:《从援助到合作开发:展望二十一世纪的中非农业合作》,《中国与非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02-309页。
    5 戴博拉·布罗蒂加姆:《龙的礼物:中国在非洲的真实故事》,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222页。
    6 陨文聚:《从国际援助的发展看中国对非农业援助》,《西亚非洲》2000年第2期,第17-23页。
    1 坦政府公开招标经营姆巴拉利农场,hhttp://tz.mofcom.gov.cn/aarticle/jmxw/200408/20040800265419.html,2013年10月7日访问。
    2 姚桂梅:《非洲农业危机的根源探析》,《西亚非洲》2002年第3期,第22-25页。
    1 这里不包括非洲国家派来的军事学员,只限于根据中国与非洲国家签订的文化、教育合作项目和成套援助项目中安排的留学生和实习生。关于非洲留学生与实习生的具体数量,至今没有公布的准确的官方统计数据。
    1 Elizabeth McGuire,"Between Revolutions:Chinese Students in Soviet Intutcs,1948-1966","The Cold War and Sino-Soviet Relations:Diplomatic,Economic,and Cultural Interaction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hanghai, Jan.5th-7th,2009;蒋华杰:《技术援助与革命输出:探讨冷战时期中国培训外国实习生政策》,冷战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年10月26日到29日,上海。
    2 "罗申与周恩来的谈话备忘录",1951年7月24日,ABIIPΦ,Φ.0100,on.44,(?).322,(?).13,(?).44-51.
    3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综合卷》,中国城市经济出版社,1990年,第149页。
    1 “米高扬关于成立联合政府事宜与毛泽东的会谈备忘录”,1949年1月31日,AΠPΦ,Φ.39,oп.1,д.39,л.7-16。
    2 “陈云与苏联大使罗申的谈话记录”,1949年10月28日,ABΠPΦ,Φ.0100,oп.42,п.288,д.19,л.58-62。
    3 “高岗在东北第四届公安会议上的讲话”,1950年1月28日,西南公安通讯编委会《西南公安通讯》第2期,第28-29页。
    4 关于苏联向中国派遣专家以及苏联专家参与中苏间技术转移的问题,请参见,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年谱(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5-16页。
    1 “中央劳动部劳动力情况续报”,1951年9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综合卷》,中国城市经济出版社,1990年,第150页。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年谱(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23-24页。
    3 建国后,根据高等教育的统计,当时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共7000多名,中共争取了近半数的留学生回国,其中包括钱学森等一批高端人才,但1958年之后,这批从资本主义国家回国的留学生中的大部分因为政治问题而无法得到重用。“中共中央转发争取留学生回国工作组关于争取尚在资本主义国家留学学生回国问题的报告的批示”,1956年2月22日,河北省档案馆,档号855-9-3980,第4-7页。
    4 “中央批转国家科委党组、教育部党组、外交部党委关于留学生工作会议的报告”,1959年7月27日,河北省档案馆,档号855-18-658,第107-114页。
    5 朱训主编:《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年,第15页。
    6 “中央关于出国留学生、实习生的政治条件和审查批准受训的通知”,1956年4月10日,河北省档案馆,档号855-9-3980,第11页;“东北财经委员会关于选送留学生到苏联的政审条件的通知”,1954年4月24日,辽宁省档案馆,档号ZA31-2-140,第1-2页。
    7 朱训主编:《希望寄托在你们的身上(续集)——难忘的峥蝾岁月》,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第9-74页。
    1 “中共中央为转发鞍山钢铁公司赴苏实习生团关于实习生经验的报告”给中央人民政府各部委党组和各级党委的指示”,1954年1月8日,甘肃省档案馆,档号91-002-0216,第51页。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53-1957(工业卷)》,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年,第1182页。
    2 《昨天:昆仑公司赴苏实习回忆录》,第60-63页。笔者电话采访吴恩魁,2013年8月,西安。中国社科院、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综合卷(11953-1957)》,中国物价出版社,2000年,第756-782页。具体参见,蒋华杰:《技术援助与革命输出:探讨冷战时期中国培训外国实习生政策》,“冷战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年10月,上海。
    3 “中央组织部关于加强赴苏实习人员的政治、技术审查工作”,1955年4月7日,河北省档案馆,档号857-1-135,第31-32页。
    4 “国家科委党组、教育部党组、外交部党组关于留学生工作会议的报告”,1959年7月27日。
    5 实际的数量要大,教育统计的数据中只包括中苏科学技术合作122项协定的实习生,大量成套项目实习生未被统计。“中央批转、国家科委党组、教育部党组、外交部党委关于今后一个时期的留学生工作的意见”,1961年1月23日,湖北省档案馆,档号SZ1-02-0842-002。
    6 “中央批转、国家科委党组、教育部党组、外交部党委关于今后一个时期的留学生工作的意见”,1961年1月23日,湖北省档案馆,档号SZ1-02-0842-002,第15页。
    7 “尤金关于建立卢布区等问题与朱德的会谈备忘录”,1958年3月9日,ABПPΦ,φ.0100,on.51,п.432,д.6,л.97-103。
    1 “ 中央批转国家科委党组、教育部党组、外交部党委关于留学生工作会议的报告”,1959年7月27日,河北省档案馆,档号855-18-658,第107-114页。
    2 Elizabeth McGuire, "Between Revolutions:Chinese Students in Soviet Institutes,1948-1966", "The Cold War and Sino-Soviet Relations:Diplomatic, Economic,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hanghai, Jan.5th-7th,2009.
    3 “1952年接纳朝鲜工人2150人来中国实习事”,1952年8月19日-1953年3月6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6-00036-07(1)。
    4 “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在工厂、技术学校中兄弟国家的实习生、留学生工作情况的通报”,1955年5月27日,河北省档案馆,档号855-9-3980,第39-41页。
    1 “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在工厂、技术学校中兄弟国家的实习生、留学生工作情况的通报”,1955年5月27日,河北省档案馆,档号855-9-3980,第39-41页。
    2 “中共中央关于批转辽宁省委关于在工厂、技术学校中兄弟国家的实习生、留学生工作情况的通报的指示”,1955年7月25日,湖北省档案馆,档号SZ1-2-297,第32-34页。
    3 “中共中央转发中央书记处第四办公室关于实习生、留学学生工作汇报会议向中央的报告”,1955年10月13日,河北省档案馆,档号855-9-3980,第42-45页。
    4 “目前有多少外国来华留学生”,1957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印:《宣教动态》,总第309期。
    5 “来华留学生的一些情况和问题”,196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印:《宣教动态》,总第699期。
    6 “中共中央批转国务院外办、教育部、对外联络部关于加强外国留学生实习生工作的请示报告”,1962年7月20日,河北省档案馆,档号855-19-885-9。“蒋南翔关于外国留学生工作的报告”,1963年8月21日,河北省档案馆,档号855-7-2549,第82页。
    7 “外交部、教育部军管小组关于回国休假的外国留学生不再复学的请示报告及批示”,1970年4月3日,河北省档案馆,档号1057-2-4,第23-28页。这19个国家分别是越南、阿尔巴尼亚、朝鲜、蒙古、古巴、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尼泊尔、柬埔寨、巴基斯坦、缅甸、锡兰、坦桑尼亚、刚果人民共和国、索马里、阿尔及利亚、叙利亚、瑞典、瑞士,其中越南留学生为3222人。
    8 外经部《对外经援通讯:培训外国实习生工作专刊(1)》第3期,1977年2月1日,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1 就统计的技术层面而言,对这一时期来华的外国实习生总数进行准确计算已近乎不可能,一方面是官方数据不完整,在1950-1953年和1967-1970年这两个时期内,主管部门并未对实际来华的实习生做出准确统计,而现有的官方统计并未修正因为对外援助计划临时性更改尔造成的数据误差。尽管如此,根据作者所搜集的材料,依旧可以对冷战时期来华的外国实习生人数做出粗略的估计,其中,第一类成套项目实习生为51576名(《当代中国的对外经济合作》,第241-244页),第二类科技合作实习生人数,1963年前共有13004名来中国,而1963年之后的此类实习生平均每年有五六百人;军事实习生的数量较难统计,总体人数相对较少,综合上述数据,1950-1985年间来华的外国实习生的总数应在8万人左右,朝鲜和越南两国实习生人数超过总数的80%。
    2 “教育部、外交部、文化部、公安部关于外国留学生工作会议的报告”,1979年4月12日,甘肃省档案馆,档号128-006-0060。
    1 “毛主席接见黑非洲青年访华代表团”,《人民日报》1958年7月13日,第2版。
    2 “亚非青年会议情况”,1959年2月17日,外交部外事动态编辑委员会编印《外事动态》总第97期。
    3 “毛主席接见喀麦隆人民联盟代表桑德及非洲青年代表”,《人民日报》,1959年2月22日,第1版。
    4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给中共中央联络部关于邀请非洲青年代表团来华访问的函件”,1959年1月3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142-01(1),第4-5页。
    1 “亚非拉美青年热爱毛主席”,1960年3月2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印:《宣教动态》,总第621期。
    2 “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给外交部:关于接受非洲拉丁美洲青年来华事”,1960年5月9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223-04。
    3 “北京外国语学院关于非洲留学生问题的汇报”,1960年9月20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150-05(1),第34页。
    4 “阿尔及利亚共产党声明继续进行武装斗争”,1957年3月19日,中共中央联络部编印:《各国共产党简况》总43期。
    5 “目前有多少外国来华留学生”,1957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印:《宣教动态》,总第309期。
    6 “苏丹共产党提出党在政变后的任务强调利用合法与非法相结合的斗争方式”,1959年5月20日,中共中央联络部编印:《各国共产党动向》第145号。
    7 “摩洛哥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斗争”,1960年3月28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编印:《各国共产党简况》总第265期。
    8 “目前有多少外国来华留学生”,1957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印:《宣教动态》,总第309期。
    1 《非洲民族主义政党概况》,中共中央联《非洲民族主义政党概况》,中共中央联络部,络部,1961年8月,第282页。
    2 “我同意喀麦隆派留学生来华”,1959年6月3日,外交部外事动态编辑委员会编印《外事动态》,总第138期。
    3 《非洲民族主义政党概况》,中共中央联络部编印,1961年8月,内部出版,第282页。
    4 《非洲民族主义政党概况》,中共中央联络部编印,1961年8月,内部出版,第206页。
    5 《非洲民族主义政党概况》,中共中央联络部编印,1961年8月,内部出版,第104页。
    6 《非洲民族主义政党概况》,中共中央联络部编印,1961年8月,内部出版,第93页。
    7 《非洲民族主义政党概况》,中共中央联络部编印,1961年8月,内部出版,第70页。
    8 “教育部关于索马里留学生闹事问题的报告”,1961年2月,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679-05,第33-39页。从1960年到1961年2月,索马里实际派遣了43名。
    1 《非洲民族主义政党概况》,中共中央联络部编印,1961年8月,内部出版,第242页。
    2 《非洲民族主义政党概况》,中共中央联络部编印,1961年8月,内部出版,第154页。这8名留学生来华不久便因为“表现不好”被送回。
    3 中国认为北罗得西亚联合民族独立党是中间派的政党,1960年,该党驻开罗代表卡曼加与中国建立联系,1961年1月,该党副主席乔纳访华,同年4月,该党全国执委、东方省主席班达来华寻求援助,在全非人民大会和亚非团结会议上,该党代表曾同中国代表接触。
    4 全名尼亚萨兰马拉维国民大会党,主张采取非暴力议会斗争方式取得尼亚萨兰独立,属于中间偏右一点的政党。
    5 该党提倡“社会主义”,但寻求一切国家的援助,属于中间偏左的政党,该党政治局委员会、对外关系书记玛帕希·卡萨和指导委员会委员、驻法代表加斯东·布卡于1961年1月访问中国寻求援助。
    6 “教育部关于接受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的几项注意给驻阿使馆、驻英代办、驻几内亚使馆、驻瑞士使馆的电”,1961年3月16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10-01318-01,第1-3页。
    7 其中几内亚为15名,喀麦隆2名,马拉维1名,肯尼亚4名,乌干达3名,阿尔及利亚3名,赤道非洲2名,刚果5名,苏丹5名,摩洛哥5名。
    8 “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发送外交部:1960年我接受留学生名额分配方案”,1960年3月4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223-01。
    9 “在外国语学院学习的非洲国家留学生简况”,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695-01,第50页。其中喀麦隆27人,索马里23人、桑给巴尔8人、加纳4人,科特迪瓦不详。
    10 理科学生一般需要学习一年的汉语,文科需要两年。
    1 “在外国语学院学习的非洲国家留学生情况”,1961年8月12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695-01,第50-55页。
    2 “教育部关于接受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的几项注意给驻阿使馆、驻英代办、驻几内亚使馆、驻瑞士使馆的电”,1961年3月16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10-01318-01,第1-3页。1961年秋季学期,由于国内经济困难,教育部减少了对外国留学生的奖学金的发放额度,非洲留学生的奖学金暂时减少到80元,1962年恢复了原来的标准。
    3 “中国成套设备出口公司与阿尔巴尼亚驻华商赞处会谈纪要”,1964年6月8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9-03720-01。
    4 Emmanuel. John. Hevi, An African Student in China, Pall Mall Prcss,1963,p114.
    1 “在外国语学院学习的非洲国家留学生情况”,1961年8月12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695-01,第50-55页。
    2 “在外国留学生会议上的发言稿:关于留学生政治活动的管理工作”,1963年8月,北京市档案馆,档号102-001-00306,第115-142页。
    1 “喀麦隆留学生集会纪念五月惨案”,1960年5月26日,北京外办《情况简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695-01,第5-6页。
    2 “在外国留学生会议上的发言稿:关于留学生政治活动的管理工作”,1963年8月,北京市档案馆,档号102-001-00306,第115-142页。
    3 “公安部一局凌云关于留学生社会管理工作的报告”,1963年8月14日,北京市档案馆,档号102-001-00306。4 当时,外国留学生倒卖紧俏商品获利的现象时有发生。
    1 阿里事件的种种细节,中方在事后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笔者采访陈xx,2013年9月,北京。(名字根据被采访者的要求隐去,陈是当年参与调查的工作人员之一)。比较中方的调查,伊曼纽尔·约翰·赫威(Emmanuel. John. Hevi)在其回忆录中关于这一事件的描述并不完全准确,在一些关键的问题上有失实之处,比如,他未提是阿里主动打人的情况。参见:Emmanuel. John. Hevi, An African Student in China, Pall Mall Press,1963,pp162-170.
    2 “北京市外办负责人在外国留学生会议上关于社会管理工作的发言提纲”,1963年8月,北京市档案馆,档号102-001-00306。
    1 “北京市外办负责人在外国留学生会议上关于社会管理工作的发言提纲”,1963年8月,北京市档案馆,档号102-001-00306。
    2 “北京市外办负责人在外国留学生会议上关于社会管理工作的发言提纲”,1963年8月,北京市档案馆,档号102-001-00306。
    3 “北京市外办负责人在外国留学生会议上关于社会管理工作的发言提纲”,1963年8月,北京市档案馆,档号102-001-00306。
    4 “北京市外办负责人在外国留学生会议上关于社会管理工作的发言提纲”,1963年8月,北京市档案馆,档号102-001-00306。
    1 事发时在中国的非洲留学生有75人,事发之前实际已有一批离开中国。“非洲在华留学生情况”,教育部《情况反映》,1963年4月16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874-03,第57页。刘晓鹏:《非洲兄弟?检视1962年非洲学生北京绝食抗议事件》,台湾《中国大陆研究》第54卷,第2期,民国100年6月。
    2 “外国留学生对我国教育方针的反应”,1958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印:《宣教动态》,总第496期。“北京大学各国留学生在我整风期间的一些反映”,1957年11月2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印:《宣教动态》,总第322期。
    3 “来华留学生的一些情况和问题”,196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印:《宣教动态》,总第699期。
    4 “在外国语学院学习的非洲国家留学生简况”,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695-01,第50-51页。
    1 Emmanuel. John. Hevi, An African Student in China, Pall Mall Press,1963,p119.
    2 Emmanuel. John. Hevi, An African Student in China, Pall Mall Press,1963,p38.
    3 Emmanuel John Hevi,An African Student in China,Pall Mall Press,1963,pl21
    4 “在外国语学院学习的非洲国家留学生简况”,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695-01,第54-55页。
    1 “北京外国语学院关于非洲留学生问题的汇报”,1960年9月20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150-05(1),第35-38页;“关于非洲留学生在国庆前后活动的情况汇报”,1960年10月4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150-05(1),第39-41页。
    2 “在外国语学院学习的非洲国家留学生简况”,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695-01,第54-55页。
    3 “在外国语学院学习的非洲国家留学生简况”,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695-01,第54-55页。
    4 “外国语学院喀麦隆和加纳留学生认为我国有种族歧视”,1960年5月24日,北京市外办《情况简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695-01,第3-4页。
    5 “教育部关于索马里留学生闹事问题的报告”,1961年2月,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679-05,第33-39页。
    6 “驻捷使馆关于索马里留学生经布(拉格)返回事宜”,1961年4月8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672-06,第8-10页。
    7 “索马里留学生最近的一些反映和动态”,1961年月26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770-04,第58-59页。
    1 “北京外国语学院关于非洲留学生问题的汇报”,1960年9月20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150-05(1),第35-38页;“关于非洲留学生在国庆前后活动的情况汇报”,1960年10月4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150-05(1),第39-41页。
    2 蒋华杰:《公共外交的意识形态化:冷战时期中国培训阿尔巴尼亚实习生计划解读》,《外交评论》2012年第4期。
    3 “北京外国语学院关于学生恋爱、婚姻问题的几项规定”,1964年2月,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22-00269-02,第6-8页。
    4 “中央批转国家科委党组、教育部党组、外交部党委关于留学生工作会议的报告”,1959年7月27日,河北省档案,档号855-18-658,第107-114页。
    5 “来华留学生的一些情况和问题”,196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印《宣教动态》,总第699期;“北京市外办负责人在外国留学生会议上关于社会管理工作的发言提纲”,1963年8月,北京市档案馆,档号102-001-00306。
    6 来华的埃及学生就曾被发现在搞情报活动,马拉维留学生亨利·卡姆温多在华期间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学生和驻华使馆关系密切,行迹可疑,其在被中方驱赶后被英谍报局特务机关所收容,详细参见:“关于尼亚萨兰留学生亨利·卡姆温多的言论和活动情况”,1960年3月27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220-01(1),第12-14页;“尼亚萨兰留学生卡姆温多情况”,1960年7月14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220-01(1),第15-16页:“被我驱逐出境的尼亚萨兰留学生卡姆温多在苏丹的情况”,1960年12月5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220-01(1),第17页。
    1 “在外国语学院学习的非洲国家留学生简况”,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695-01,第50-51页。
    2 “北大外国留学生对处理尼亚萨兰留学生潘达的反映”,1960年7月,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220-01(1),第3-5页。潘达后来被公安局依法拘留,北大将其开除并遣送回国。
    3 “外交部、教育部关于喀麦隆留学生恩加沙在华的表现及所提处理意见的答复”,1963年3月,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873-02,第58-59页。
    4 “外国语学院喀麦隆和加纳留学生认为我国有种族歧视”,1960年5月24日,北京市外办《情况简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695-01,第3-4页。
    5 “关于尼亚萨兰留学生亨利·卡姆温多的言论和活动情况”,1960年3月27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220-01(1),第12-14页。
    6 “尼亚萨兰留学生卡姆温多情况”,1960年7月14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220-01(1),第15-16页。
    7 “外国语学院喀麦隆和加纳留学生认为我国有种族歧视”,1960年5月24日,北京市外办《情况简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695-01,第3-4页。
    8 Emmanuel. John. Hevi, An African Student in China, Pall Mall Press,1963,pp47-48.
    1 Emmanuel. John. Hevi, An African Student in China, Pall Mall Press,1963,p34
    2 “外国语学院喀麦隆和加纳留学生认为我国有种族歧视”,1960年5月24日,北京市外办《情况简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695-01,第3-4页。
    3 “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办公室:《外宾情况汇报单》”,1964年6月10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1038-01。
    1 Emmanuel. John. Hevi, An African Student in China, Pall Mall Press,1963,p115.
    2 “外国语学院喀麦隆和加纳留学生认为我国有种族歧视”,1960年5月24日,北京市外办《情况简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695-01,第3-4页。
    3 “外国语学院喀麦隆和加纳留学生认为我国有种族歧视”,1960年5月24日,北京市外办《情况简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695-01,第3-4页。
    4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十个文件,1959年5月21日,河北省档案馆,档号913-2-15-1。
    1 “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调查报告)”,《人民日报》1968年7月22日第1版。
    2 “中央批转国务院外办、教育部、对外经济联络总局关于加强外国留学生、实习生工作的请示报告并附报告”(留学生实习生工作试行条例,培训人员守则),1962年7月20日,河北省档案馆,档号855-19-885,第58-73页;“轻工业部关于外国实习生培训工作试行办法”,1960年1月,河北省档案馆,档号962-1-243,第54-61页。
    3 “中共中央批转国务院外办、教育部、对外联络部关于加强外国留学生实习生工作的请示报告”,1962年7月20日,河北省档案馆,档号855-19-885-9。
    1 “教育部关于接受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的几项注意给驻阿使馆、驻英代办、驻几内亚使馆、驻瑞士使馆的电”,1961年3月16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10-01318-01,第1页。
    2 “教育部关于索马里留学生闹事问题的报告”,1961年2月,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679-05,第33-39页;“教育部关于索马里在华留学生闹事问题的处理意见”,1961年2月9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672-05。
    3 喀麦隆15人,索马里11人,桑给巴尔、乌干达和乍得各1人。“非洲在华留学生情况”,教育部《情况反映》,1963年4月16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874-03,第57页。
    4 “张彦关于国际形势报告(记录稿)”,1963年9月,江苏省档案馆,档号JS3039-0676,长期。
    5 “外国留学生工作会议简报第7号”,1963年8月30日,江苏省档案馆,档号JS3124-0087,短期,第246-253页。
    6 “讨论蒋南翔同志关于外国留学生工作报告的情况”,《外国留学生工作会议简报》第2号,1963年8月23日。江苏省档案馆,档号JS3124-0087,短期。
    7 “张彦关于国际形势报告(记录稿)”,1963年9月,江苏省档案馆,档号JS3039-0676,长期。
    8 “毛泽东会见非洲和拉丁美洲青年、学生代表团和代表谈话记录”,1964年8月25日,中国外交部编:《毛泽东接见外宾谈话记录汇编》第十一册,第39-54页。
    1 “从黑非留法学联代表大会看非洲革命力量的发展”,1966年2月24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1178-04,第59-62页。
    2 “胡述智一日晚与达、多的马列主义组织负责人谈话”,1965年1月2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1178-04,第42-43页。
    3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给中联部电报”,1965年5月20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1178-04,第50页。
    4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给中联部:关于拟邀请非洲留欧学联代表团访华的请示”,1965年7月10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1178-04,第55-56页。
    5 “我留学生为亚非拉留学生举行电影晚会的情况”,1965年5月10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1178-04,第44-48页。
    6 “外国留学生工作会议简报第3号”,1963年8月25日,江苏省档案馆,档号JS3124-0087,短期,第227-231页。
    7 “北京大学经济系的留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1963年8月,江苏省档案馆,档号JS3124-0087,第96-110 页。
    1 “蒋南翔关于外国留学生工作的报告”,1963年8月21日,河北省档案馆,档号855-7-2549,第82页。
    1 “高教部关于加强对非洲留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报告”,1965年6月23日,上海市档案馆,档号B243-2-582,第19-21页。
    2 “非洲在华留学生情况”,教育部《情况反映》,1963年4月16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874-03,第57页。
    3 “喀麦隆留学生说赫害怕帝国主义、不支持殖民地人民的斗争”,1961年12月7日,中央公安部编印《公安情报》第71号。
    4 “非洲在华留学生对中国与苏联论战的反映”,1963年3月12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359-02。
    5 “部分非洲留学生积极筹建在华非洲联合会”,1965年4月6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1133-02,第32-33页。喀麦隆14人,阿尔及利亚11人,乍得、乌干达、尼日利亚、坦桑尼亚各1人。
    1 “外国留学生工作会议简报第6号”,1963年8月27日,江苏省档案馆,档号JS3124-0087,短期,第240-245页。
    2 “北京市外办负责人在外国留学生会议上关于社会管理工作的发言提纲”,1963年8月,北京市档案馆,档号102-001-00306。
    3 “在华喀麦隆留学生近况”,1964年6月12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1038-01,第14-17页。
    4 “非洲在华留学生情况”,教育部《情况反映》,1963年4月16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874-03,第57页。
    5 “人民大学喀麦隆学生珂玛尤接到恐吓信的情况”,北京市委外事小组编《情况简报》,1963年7月8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874-03,第55-56页。
    6 “教育部关于喀麦隆留学生莫洲与范玲结婚问题”,1963年11月1日,河北省档案馆1025-5-693,第29页;“教育部致天津大学请先安排喀麦隆留学生莫洲就地疗养”,1963年12月19日,河北省档案馆,档号1025-5-693,第38页。
    7 “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办公室:《外宾情况汇报单》”,1964年6月10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1038-01。
    8 “外交部、教育部军管小组关于回国休假的外国留学生不再复学的请示报告及批示”,1970年4月3日,河北省档案馆,档号1057-2-4,第23-28页。坦桑尼亚5名、刚果人民共和国5名、索马里7名、阿尔及利比亚6名。
    1 石林主编:《当代中国的对外经济合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242页。
    2 “法属苏丹合作部长要我邀请其青年代表团访华及派实习生来华事(请示、往来电)”,1959年8月17日到12月6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134-01。
    3 中国加纳政府经济技术合作协定,《人民日报》1961年8月22日,第1版;中马两国友好合作关系新发展的标志:中国马里签订经济技术合作协定书,《人民日报》1962年11月11日,第4版;中国几内亚政府经济技术合作协定,《人民日报》1960年9月14日,第1版。
    4 阿尔及利亚国民议会通过阿中经济技术合作协定,《人民日报》1963年11月16日,第4版;
    5 “方毅在1973年援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纲”,1973年4月14日,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6 “外经贸部关于1973年接受外国实习生计划”,1973年5月14日,河北省档案馆,档号1057-2-17,第74-89页。
    7 叶爽:《中非友谊”的地方叙事——20世纪60-70年代上海对非交往活动历史考察》,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1 “张彦在外国实习生会议座谈会上的讲话”,1963年8月,江苏省档案馆,档号3124-0176,长期。
    2 “对外经济联络总局副局长杜干全在外国实习生工作会议上的小结发言记录”,1963年8月19日,江苏省档案馆,档号3124-0176,长期。
    3 “对外国留学生、实习生工作经验汇集”,1963年12月5日,江苏省档案馆,档号3124-0085,永久,第16-31页。
    4 “接待马里发展部长库亚特简报(第2期)”,1965年10月6日,上海市档案馆,档号B29-2-1350。
    1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关于加强外国实习生政治思想工作的意见”,1968年2月,陕西省档案馆,档号196-1-337,第25-29页。
    2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外国实习生工作会议纪要”,1968年2月,陕西省档案馆,档号196-1-337,第18-24页。
    3 当时来华的外国人主要有外国留学生、实习生、外国专家,常驻和来访的外宾,其中实习生人数最多。
    4 专家和外宾并未被允许参加此类内部讨论会。
    5 “中共中央转发国务院外办关于在华外国人宣传文化大革命的请示报告”,1966年,甘肃省档案馆,档号143-003-0785,第255-258页。“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关于加强外国实习生政治思想工作的意见”,1968年2月,陕西省档案馆,档号196-1-337,第25-29页。
    6 “阿尔巴尼亚实习生沙黑.塔拉依用毛主席著作改造思想,观察世界”,对外经委办公厅编《对外经援动态》,第11期,1966年6月18日,山西省档案馆,档号20.2.2-2;对外经委专家实习生局编:《外国实习生工作简报》第五十二期,1966年12月20日,中国商务部档案室;对外经委专家实习生局编:《外国实习生工作简报》第五十期,1966年11月8日,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1 对外经委专家实习生局编:《外国实习生工作简报》第五十期,1966年11月8日,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2 对外经委专家实习生局编:《外国实习生工作简报》第五十期,1966年11月8日,中国商务部档案室。
    1 对外经委专家实习生局编:《外国实习生工作简报》第五十二期,1966年12月20日。
    1 “陕西省援外办、革委会外事组、轻纺局关于马里实习生阿巴斯·哈依达拉和马马杜·古马富诱奸少女问题向省委提交的请示报告”,1973年12月4日,陕西省档案馆,档号196-1-532,第4-14页。
    2 “陕西省援外办、革委会外事组、轻纺局关于马里实习生阿巴斯·哈依达拉和马马杜·古马富诱奸少女问题向省委提交的请示报告”,1973年12月4日,陕西省档案馆,档号196-1-532,第4-14页。
    3 “电话记录”,1973年12月7日,陕西省档案馆,档号196-1-532,第23-26页。
    4 “马里实习生阿巴斯、马马杜离厂前有关情况”,1973年12月17日,陕西省档案馆,档号196-1-532,第49-65页。
    1 “关于向马里实习生宣布阿巴斯、马马杜两人诱奸我少女一事的情况反映”,1973年12月19日,陕西省档案馆,档号196-1-532,第60-65页。
    2 “陕西棉八厂检查报告”,1973年12月25日,陕西省档案馆,档号196-1-532,第66-71页。
    3 “上海市轻工业局1961年第三季度外国实习生培训工作情况汇报”,1961年10月20日,上海市档案馆,档号B163-2-1215,第30-31页。
    4 “上海市轻工业局关于培训马里火柴、卷烟厂实习生的合同、计划、总结、简报”,1965年4月-1966年6月,上海市档案馆,档号B163-2-2010。关于马里实习生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生蒋叶在其硕士论文中做了初步的研究,但其在引用上海市档案馆的材料时出现了很多问题,诸如将页码标注错误。详细参见,蒋叶:《20世纪60-70年代上海队西非部分国家经济援助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1 “中共中央批转国务院外办、教育部、对外联络部关于加强外国留学生实习生工作的请示报告”,1962年7月20日,河北省档案馆,档号855-19-885-9。
    2 “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喀盟在各国学习的留学生支部在莫斯科举行代表会议的情况汇报”,1963年6月15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874-03,第45-46页。
    3 “喀盟在京留学生费则第二来我会谈纪要”,1965年2月27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1133-02,第15-17页。
    4 “喀麦隆和中喀关系”,1971年4月5日,中国外交部《外事动态》1971年增刊第十八期。
    5 Bruce D. Larkin, China and Africa 1949-1970, Berkeley,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1, pp.142-142-, Alan Hutchison, China's African Revolution,Boulder:Westview,1975, pp.186-189;Frank Dikotter, The Discourse of Race in Modern China, 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刘晓鹏:《非洲兄弟?检视1962年非洲学生北京绝食抗议事件》,台湾《中国大陆研究》第54卷,第2期,民国100年6月。
    1 “新华社报道上海中外学生冲突事件反应良好”,1979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动态》第29期。
    2 “美国学者克里斯铁尼夫妇关于留学生工作一封信”,1982年8月2日。3 叶淑兰:《外国留学生的中国观:基于对上海高校的调查》,《外交评论》2013年第6期,第87-107页。
    1 “外交部顾问何英在全国援外医疗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83年4月6日,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3-Y-45,第24页。
    2 “卫生部关于援刚果医疗队管理工作情况汇报”,1983年1月15日,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3-D-97,第157页。
    1 “中央防疫委员会关于志愿军防委会1952年美帝在朝鲜各地及志愿军阵地投撒毒虫情况报告、统计表”,1952年12月,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9-WS-25-1952-Y-015;“中央防疫委员会关于1952年1-6月美帝在中国和朝鲜使用细菌武器各种统计表”,1952年7月,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9-WS-25-1952-Y-076。
    2 “卫生部关于部长、司长传达各种会议、研究各种问题、援外报告等记录”,1956年,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WS-2-1956-Y-049。
    3 “外交部关于中朝将1954年签订的朝鲜干部在中国治病的协定延长有效期四年致卫生部的函”,1958年,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WS-13-1958-Y-360。
    4 “卫生部1971年派遣医疗组为朝鲜金日成首相和其他领导人治病的请示、病情报告、周恩来总理批示际金日成给周总理的感谢信”,1971年,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WS-20-1971-Y-080。
    5 关于卫生合作协定的签订情况参见,卫生部国际合作司编:《卫生合作协定汇编》,内部出版,2002年。
    6 “卫生部召集的援外工作会议情况汇报”,1964年6月9日,湖北省档案馆,档号SZ115-1-433-3。
    7 “卫生部副部长谭云鹤关于援外医疗队二十年工作报告”,1983年,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3-Y-28,第1-2页。
    1 李安山:《中国援外医疗队的历史、规模及其影响》,《外交评论》2009年第1期,第25-45页。
    2 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编:《生命卫士,大爱丰碑——几年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50周年》(上册),内部出版,2013年,第12页。
    3 “商业、化工、外贸、卫生四部关于赠送阿尔及利亚药品通知、清单及接见阿驻华使团团长基万的谈话记要”,1962年,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WS-17-1962-Y-371。
    4 “我医疗队十名成员赴阿尔及利亚”,《人民日报》1963年4月7日,第4版。
    5 “我第二批医务人员去阿尔及利亚”,《人民日报》1963年6月30日,第3版。
    6 “我医疗队第二队赴阿尔及利亚”,《人民日报》1965年12月9日,第4版。
    1 “卫生部召集的援外工作会议情况汇报”,1964年6月9日,湖北省档案馆,档号SZ115-1-433-3。
    2 “卫生部致外交部:向索马里提供医药、卫生援助事”,1963年9月17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859-01。
    3 “卫生部关于召开援外工作会议的通知、会议纪录”,1964年,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WS-17-1964-Y-414。
    4 “卫生部召集的援外工作会议情况汇报”,1964年6月9日,湖北省档案馆,档号SZ115-1-433-3。
    1 “卫生部关于筹组援外医疗队预备队向国务院的请示报告及国务院的批示”,1965年4月30日,湖北省档案馆,档号SZ115-2-706。
    2 “卫生部转发中宣部批转我部关于解决省市培养援外医疗队队员政治质量的报告”,1965年5月24日,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WS-9-1965-Y-238。
    3 卫生部对外联络局《外宾情况反映》,1966年10月25日,第24页。
    4 “外交部、外经部、卫生部关于援外医疗队工作请示报告和中央指示”,1969年,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WS-20-1969-Y-078。
    5 “卫生部军管会关于召开有关省市援外医疗队工作座谈会的通知、名单、讲话有关省的汇报”,1970年,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WS-20-1970-Y-081。
    1 “陕西省卫生局关于设置外事组的给省革委会的请示报告”,1975年4月22日,陕西省档案馆,档号233-2-3121,长期,第1-4页。
    2 “印发关于加强援外医疗队工作的请示报告的通知”,1974年10月8日,甘肃省档案馆,档号91-0257-007,第160-164页。
    3 “卫生部、财政部、外交部函发援外医疗队人员生活待遇的暂行规定”,1974年11月5日,甘肃省档案馆,档号151-0010-002,第28-47页;“卫生部寄送有关援外医疗队工作的三个暂行规定”,1974年11月12日,甘肃省档案馆,档号151-0010-002,第14-27页。
    4 “陕西省卫生局关于设置外事组的给省革委会的请示报告”,1975年4月22日,陕西省档案馆,档号233-2-3121,长期,第1-4页。
    5 1963年到1986年援外医疗队人数统计表,《湖北省外事志》,第131页,湖北省档案馆,档号SZD-405。
    6 “山东省卫生厅关于医疗队选审工作的情况汇报”,1981年11月5日,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2-C-64,第96-102页。
    7 “陕西省卫生局关于设置外事组的给省革委会的请示报告”,1975年4月22日,陕西省档案馆,档号233-2-3121,长期,第1-4页。
    1 “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援外医疗队工作概况”,1983年6月7日,上海市档案馆,档号B242-4-857,第131页。
    2 “江苏省卫生厅关于出国人员选培工作的报告”,1981年12月29日,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2-C-64,第17-20页。
    3 “吉林省卫生厅关于出国人员选培工作的报告”,1982年6月15日,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2-C-64,第21-29页。
    4 “天津市卫生局外事处关于出国人员选培工作的报告”,1982年6月5日,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2-C-64,第53-61页。
    5 “浙江省卫生厅关于筹派和选审援外医疗队员工作情况汇报”,1982年5月26日,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2-C-64,第63-77页。
    6 “广东省卫生厅援外办关于医疗队员选审工作汇报”,1981年11月9日,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2-C-64,第78-85页。
    7 “黑龙江省援外医疗队工作的简况”,1982年6月14日,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2-C-64,第107-114页。
    8 “湖南省卫生厅关于选派医疗队的几点体会”,1981年11月2日,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2-C-64,第115-122页。
    9 “山西省卫生厅关于做好长期出国人员思想工作的体会”,1981年11月10日,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2-C-64,第123-126页。
    10 “河南省卫生厅关于援外医疗队选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的汇报提纲”,1982年6月28日,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2-C-64,第127-130页。
    11 “福建省卫生厅关于两年来援外医疗队工作简况汇报”,1982年6月15日,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2-C-64,第132-148页。
    12 “甘肃省卫生厅关于选审和培训出国医疗队工作的情况”,1982年6月20日,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2-C-64,第149-158页。
    13 “贵州省卫生厅关于队援几内亚比绍医疗队政治思想选审情况报告”,1981年11月12日,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2-C-64,第168-174页。
    1 “赴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医疗队工作组情况汇报”,1981年3月9日,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1-Y-29,第29-43页。
    2 “卫生部副部长谭云鹤关于援外医疗队二十年工作报告”,1983年,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3-Y-28,第3页。
    3 参见附录十六:“中国援非医疗队派遣情况(1963年-1980年)”。
    4 “中央批转卫生部党组关于组织巡回医疗队下农村问题的报告(附卫生部党组报告)”,1965年1月27日,河北省档案馆,档号1027-2-231-4,第15-23页。
    5 “毛主席对卫生工作的指示”,1965年7月9日,河北省档案馆,档号1027-2-231,第1页。
    1 “卫生部党组关于城市组织巡回医疗队下农村配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进行防病治病工作的报告”,1965年1月19日,河北省档案馆,档号1027-2-231,第8-9页。
    2 “各地组织巡回医疗队的情况”,1965年4月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印《宣教动态》,总第1175期。
    1 土医、土药、土方、自采自种、自制、自用。
    2 王胜:《赤脚医生群体的社会认同及原因分析——以河北省深泽县为个案》,《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1期。
    3 “关于加强医疗队工作的报告”,1974年11月29日,甘肃省档案馆,档号91-0257-007,第201-208页。
    4 李德成:《赤脚医生研究评述》,《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年1月第21卷第1期。
    5 “湖北省革委会组训赴阿医疗队简报”,1970年10月14日,湖北省档案馆,档号SZ67-4-125。
    6 “组训阿尔及利亚医疗队简报”,1970年4月6日,湖北省档案馆,档号SZ67-4-125。
    1 “卫生部关于筹组援外医疗队预备队向国务院的请示报告及国务院的批示”,1965年4月30日,湖北省档案馆,档号SZ115-2-706。
    2 “湖北省民政局关于组织援外医疗队的通知”,1971年8月19日,湖北省档案馆,档号SZ67-4-134,第11-13页。
    3 “周恩来会见塞拉利昂政府代表团的谈话”,1971年7月29日,甘肃省档案馆,档号151-002-0001。
    4 甘肃省档案馆,档号151-002-0001。
    5 “上海市卫生局关于选派外援(赴阿尔及利亚)工作的通知、报告计划、总结”,1972年1月,上海市档案馆,档号B242-3-306,第60页。
    6 “湖北省筹组援助阿尔及利亚医疗队工作的做法和体会”,1983年2月,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3-D-97,第86-87页。
    7 “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热情宣传毛泽东思想”——援阿尔及利亚第二医疗队两年九个月的总结(1965年12月10日-1968年9月24日),1968年10月16日,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WS-20-1968-Y-078。
    8 “省民卫局副局长杨桂生在全省援外工作会议上的发言:关于援阿医疗队工作情况和今后意见”,湖北省档案馆,档号SZA-1721。
    1 “陕西省革委会卫生局:关于我省援苏丹医疗队发生医疗事故情况的报告”,1973年5月29日,陕西省档案馆,档号244-1-1944,永久。
    2 “湖北省卫生厅关于第二批援阿医疗队集训工作小结”,1965年10月3日,湖北省档案馆,档号SZ115-2-689-3;“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卫生局关于对援助苏丹医疗队第七批人员集中学习的有关问题的请示报告”,1975年6月17日,陕西省档案馆,档号233-2-3121,长期,第27-29页;“湖北省革委会组训赴阿医疗队简报”,1970年10月14日,湖北省档案馆,档号SZ67-4-125:“上海市卫生局关于上海筹组和选审出国医疗队小结”,1973年2月2日,上海市档案馆,档号B242-3-306,第52-58页;“上海市援外医疗队出国前外语培训情况汇报”,上海市档案馆,档号B242-4-348,第47-49页;“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预备队集中学习初步安排的报告”,1972年4月11日,湖北省档案馆,档号SZ67-4-177;“陕西省选派援外医疗队工作情况报告”,1973年2月2日,陕西省档案馆,档号244-1-1944,永久。
    1 “省民卫局副局长杨桂生在全省援外工作会议上的发言:关于援阿医疗队工作情况和今后意见”,湖北省档案馆,档号SZA-1721。
    2 “中国兄弟在撒哈拉之门——记中国医疗队在阿尔及利亚”,《人民日报》1965年10月9日,第5版。
    3 “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热情宣传毛泽东思想”——援阿尔及利亚第二医疗队两年九个月的总结(1965年12月10日-1968年9月24日),1968年10月16日,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WS-20-1968-Y-078。
    4 “中国医疗队在苏丹十一年考察报告(1971.4-1982.7)”,杨文儒,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3-D-97,第3-23页。
    5 “关于赴苏丹中国医疗队情况的报告”,1971年8月31日,陕西省档案馆,档号244-2-2732,第15-22页。
    6 “陕西省卫生局关于设置外事组的给省革委会的请示报告”,1975年4月22日,陕西省档案馆,档号233-2-3121,长期,第1-4页。
    1 “赴上沃尔特、贝宁、多哥、塞拉利昂调研援外、医疗队工作情况汇报”,1980年8月26日,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0-Y-34,第24-32页。
    2 “省民卫局副局长杨桂生在全省援外工作会议上的发言:关于援阿医疗队工作情况和今后意见”,湖北省档案馆,档号SZA-1721。
    3 “驻坦桑尼亚医疗队关于加强援外医疗队工作的请示报告的意见”,1975年2月19日,湖北省档案馆,档号SZ115-5-48-1。
    4 “卫生部关于中国派遣医疗队赴苏丹工作的议定书备案向国务院的报告”,1975年2月24日,陕西省档案馆,档号233-2-3121,长期,第35-39页。
    5 “中国医疗队在苏丹十一年考察报告(1971.4-1982.7)”,杨文儒,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3-D-97,第3-23页。6 “卫生局批报第二批援马医疗队78年工作总结的通知”,1979年5月2日,甘肃省档案馆,档号91-0471-016,第116-125页。
    7 “陕西省援外医疗队工作会议简报(第4期)”,1974年10月27日,陕西省档案馆,档号233-2-3112,长期,第15-18页。
    1 许政刚:《在非洲的日子里》,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编:《生命卫士,大爱丰碑——几年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50周年》(下册),内部出版,2013年,第55-56页。
    2 “关于赴苏丹中国医疗队情况的报告”,1971年8月31日,陕西省档案馆,档号244-2-2732,第15-22页。
    3 “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热情宣传毛泽东思想”——援阿尔及利亚第二医疗队两年九个月的总结(1965年12月10日-1968年9月24日),1968年10月16日,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WS-20-1968-Y-078。
    1 “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热情宣传毛泽东思想”——援阿尔及利亚第二医疗队两年九个月的总结(1965年12月10日-1968年9月24日),1968年10月16日,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WS-20-1968-Y-078。
    2 笔者采访郑淑珍,2012年8月27日。郑淑珍当时为北京朝阳医院护士。笔者采访朱惠娟,2012年8月28日。朱惠娟当时为北京积水潭医院内科大夫。
    3 参见附录四。
    4 “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热情宣传毛泽东思想”——援阿尔及利亚第二医疗队两年九个月的总结(1965年12月10日-1968年9月24日),1968年10月16日,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WS-20-1968-Y-078。
    1 “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汇报材料”,1971年2月8日,湖北省档案馆,档号SZ67-4-134。
    2 “江苏省卫生厅:因地制宜威桑给巴尔培训医务人员”,1983年3月,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3-D-97,第58-页。
    3 “毛泽东会见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的谈话”,1974年3月25日。
    4 “卫生部、外交部、外经部、财政部关于加强援外医疗队工作问题的报告、通知”,1974年7月24日,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WS-17-1974-Y-206。
    5 “驻坦桑尼亚医疗队关于加强援外医疗队工作的请示报告的意见”,1975年2月19日,湖北省档案馆,档号SZ115-5-48-1。
    1 “江苏省卫生厅:因地制宜威桑给巴尔培训医务人员”,1983年3月,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3-D-97,第58-61页。
    2 “江苏省卫生厅:因地制宜威桑给巴尔培训医务人员”,1983年3月,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3-D-97,第58-61页。
    3 “印发关于加强援外医疗队工作的请示报告的通知”,1974年10月8日,甘肃省档案馆,档号91-0257-007,第160-164页。
    1 “外交部卫生部关于援助苏丹医疗队增派人员向国务院的请示报告”,1971年10月15日,陕西省档案馆,档号244-2-2732,第54-55页。
    2 “关于我援马医疗队工作情况汇报”,1976年6月28日,甘肃省档案馆,档号91-312-016,第165-171页。
    3 “陕西省赴苏丹医疗队半年工作情况”,1971年12月15日,陕西省档案馆,档号244-2-2732,第35-40页。
    4 “关于赴苏丹中国医疗队情况的报告”,1971年8月31日,陕西省档案馆,档号244-2-2732,第15-22页。
    1 “卫生部关于选派援外医疗队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1972年10月24日,上海市档案馆,档号B242-3-306,第46-48页。
    2 “驻阿尔及利亚大使林中访问赫利攒、马斯卡拉、赛义达三处中国医疗队工作点情况”,卫生部军管会业务组,1972年4月26日,湖北省档案馆,档号sz67-4-183-3。3 “中国驻阿尔及利亚大使馆关于援阿医疗队工作情况的报告”,1973年,湖北省档案馆,档号SZ115-5-12-7。
    4 “陕西省革委会卫生局:关于我省援苏丹医疗队发生医疗事故情况的报告”,1973年5月29日,陕西省档案馆,档号244-1-1944,永久。
    5 “赴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医疗队工作组情况汇报”,1981年9月5日,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1-Y-29,第51-68页;“赴上沃尔特、贝宁、多哥、塞拉利昂调研援外、医疗队工作情况汇报”,1980年8月26日,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0-Y-34,第24-32页。
    6 “关于我援马医疗队工作情况汇报”,1976年6月28日,甘肃省档案馆,档号91-312-016,第165-171页。
    1 “援桑给巴尔医疗队回国人员座谈会简报”,江苏省卫生局,1980年4月7日,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1-C-4,第22-26页。
    2 “关于赴苏丹中国医疗队情况的报告”,1971年8月31日,陕西省档案馆,档号244-2-2732,第15-22页。
    3 “中国医疗队在苏丹十一年考察报告(1971.4-1982.7)”,杨文儒,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3-D-97,第3-23页。
    4 “赴上沃尔特、贝宁、多哥、塞拉利昂调研援外、医疗队工作情况汇报”,1980年8月26日,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0-Y-34,第24-32页。
    5 “卫生部副部长谭云鹤关于援外医疗队二十年工作报告”,1983年,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3-y-28,第3页。
    6 笔者采访钱君琦,2013年10月30日,北京。
    1 “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热情宣传毛泽东思想”——援阿尔及利亚第二医疗队两年九个月的总结(1965年12月10日-1968年9月24日),1968年10月16日,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WS-20-1968-Y-078。
    2 “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热情宣传毛泽东思想”——援阿尔及利亚第二医疗队两年九个月的总结(1965年12月10日-1968年9月24日),1968年10月16日,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WS-20-1968-Y-078。
    3 “赴上沃尔特、贝宁、多哥、塞拉利昂调研援外、医疗队工作情况汇报”,1980年8月26日,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0-Y-34,第24-32页。
    4 “卫生部副部长谭云鹤关于援外医疗队二十年工作报告”,1983年,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3-y-28,第3页。
    5 “卫生部负责人在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上宣布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人民日报》1985年1月25日第3版。
    6 “卫生部关于改革援外医疗队管理工作的通知”,1985年11月12日,甘肃省档案馆,档号128-0230-007,第52-61页。7 “赴上沃尔特、贝宁、多哥、塞拉利昂调研援外、医疗队工作情况汇报”,1980年8月26日,中国卫生 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0-Y-34:“卫生部、外经部、外交部关于进一步改进援外医疗队工作的几点意见”,1979年6月30日,甘肃省档案馆,档号151-0135-002,第1-13页。
    1 “卫生部关于派工作组出国对援外医疗队工作进行调查研究的请示”,1981年3月9日,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1-Y-29,第8-9页。
    2 “卫生部副部长谭云鹤关于援外医疗队二十年工作报告”,1983年,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3-Y-28,第1-2页。
    3 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编:《生命卫士,大爱丰碑——几年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50周年》(上册),内部出版,2013年,第2、4页。笔者采访冯勇,2013年10月29日,北京。
    4 “卫生部副部长谭云鹤关于援外医疗队二十年工作报告”,1983年,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3-Y-28,第3页。
    5 “卫生部、外经部、外交部关于进一步改进援外医疗队工作的几点意见”,1979年6月30日,甘肃省档案馆,档号151-0135-002,第1-13页。
    6 “赴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医疗队工作组情况汇报”,1981年9月5日,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1-Y-29,第51-68页;“学习简报(第十七期)”,1980年2月26日,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1-C-2,第43-48页;“中国医疗队在苏丹十一年考察报告(1971.4-1982.7)”,杨文儒,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3-D-97,第3-23页;“驻阿尔及利亚使馆经参处1980年工作总结”,1980年12月22日,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0-D-83,第157-166页。
    7 “卫生部函送援外医疗队工作条例草案(讨论稿)”,1982年10月5日,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3-Y-28,第101-124页。
    8 “驻阿尔及利亚使馆经参处二月份工作简报”,1980年1月30日,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0-D-83, 第93-99页。
    1 “驻阿尔及利亚使馆经参处1980年工作总结”,1980年12月22日,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0-D-83,第157-166页。
    2 “学习简报(第十七期)”,1980年2月26日,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1-C-2,第43-48页。
    3 “卫生部副部长谭云鹤关于援外医疗队二十年工作报告”,1983年,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3-Y-28,第3页。
    4 “赴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医疗队工作组情况汇报”,1981年3月9日,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1-Y-29,第29-43页。
    5 “卫生部副部长谭云鹤关于援外医疗队二十年工作报告”,1983年,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3-Y-28,第2页;“江苏省卫生厅关于出国人员选培工作的报告”,1981年12月29日,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2-C-64,第17-20页;《湖北省外事志》,第132页,湖北省档案馆,档号SZD-405;“甘肃省卫生厅关于选审和培训出国医疗队工作的情况”,1982年6月20日,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2-C-64,第149-158页。“中国医疗队在苏丹十一年考察报告(1971.4-1982.7)”,杨文儒,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3-D-97,第3-23页:“援苏丹医疗队汇报材料”,1973年5月,笔者个人收藏。
    6 “受援国对我医疗队的反映”,全国援外医疗队工作会议参考材料,1983年4月,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3-Y-28,第82-92页。
    7 “卫生部副部长谭云鹤关于援外医疗队二十年工作报告”,1983年,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3-y-28,第3页。
    8 “关于去阿尔及利亚西部三个医疗点和蚕桑组看望情况汇报”,1980年9月24日,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0-D-83,第38-44页。
    9 阿尔及利亚总统沙德利、毛里塔尼亚国家元首海德拉、冈比亚总统贾瓦拉、塞内加尔外交部领导人、马里总统都对中国医疗队赞赏有加;扎伊尔总统蒙博托出访带上中国医生;坦桑尼亚副总统、桑给巴尔总统琼布将本人和全家的医疗任务交给中国医生;马达加斯加总统和夫人将自己的健康寄托于中国医生,中国医生在塞内加尔、上沃尔特等国收到了勋章。
    1 “万里在全国援外医疗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83年4月9日,中国卫生部档案室,档号148-17-1983-Y-45。
    1 戴博拉·布罗蒂加姆:《龙的礼物:中国在非洲的真实故事》,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16-17页。
    2 关于这一问题可以参见沈喜鹏的博士论文。
    1 《人民日报》1970年2月17日,第5版。
    1 网络等媒体上有大量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诸如:http://world.people.com.cn/GB/14549/5010710.html.
    U.S.National Archives,CREST Collection, College Park, MD.
    Declsssified Documents Reference System (美国政府档案解密系统)。
    中国外交部档案馆馆藏档案
    中国商务部档案
    中国国家计划经济委员会档案
    中共中央联络部档案
    中共中央调查部档案
    中共中央宣传部档案
    中国农业部档案
    中国卫生部档案
    中国教育部档案
    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外事处档案
    中国铁道部第三工程局档案
    甘肃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广东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河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湖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江苏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山西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陕西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四川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
    天津市档案馆馆藏档案
    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
    Joinr Economic Committee of the US Congress,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n
    Economic Assessment,Washington D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72.
    Joint Economic Committee of the US Congress ed, An Economic Profile of Mainland
    China, New York:Frederick A Pradger,Publishers,1968.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毛泽东选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石油会战、工业学大庆运动文献选载》,《党的文献》1994年第6期。
    《李先念年谱》第五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
    卫生部国际合作司编:《卫生合作协定汇编》,内部出版,2002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年谱(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毛泽东军事文选(内部本)》,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1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作大事记》(1949.10-1987.12),1988年12月,内部出版。
    中国外交部编:《毛泽东接见外宾谈话记录汇编》第十一册。
    中国外交部编:《毛泽东接见外宾谈话记录汇编》第五册。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综合卷》,中国城市经济出版社,1990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53-1957(工业卷)》,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年。
    中国社科院、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综合卷(11953 —1957)》,中国物价出版社,2000年。
    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编:《生命卫士,大爱丰碑——几年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50周年》(上册),内部出版,2013年。
    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编:《生命卫士,大爱丰碑——几年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50周年》(下册),内部出版,2013年。
    刘少奇:《论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年。
    吴冷西著:《忆毛主席》,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年。
    张铁珊编著:《友谊之路:援建坦赞铁路纪实》,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9年版。
    陈大斌:《大寨寓言:农业学大寨的历史警示》,新华出版社,2008年。
    金伯雄:《我的非洲岁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第25页。
    房维中:《李富春传》,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
    顾龙生编著:《毛泽东经济年谱》,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
    韩文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机构》,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425页。
    韩怀智主编:《当代中国军队的军事工作》(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6月版,第581页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援苏丹医疗队汇报材料”,1973年5月,笔者收藏。
    朱训主编:《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年,第15页。
    朱训主编:《希望寄托在你们的身上(续集)——难忘的峥嵘岁月》,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第9-74页。
    吴恩魁:《昨天:昆仑公司赴苏实习回忆录》,内部出版,2012年。
    杨新建主编:《栉风沐雨四十年:河北援外医疗队40周年纪念文集》,学苑出版社,2013年。
    马法贤:《援非日记》第1-10册。
    采访钱君琦记录,2013年10月30日,北京。
    采访马法贤记录,2013年12月,上海。
    采访许洪涛记录,2010年12月,浙江奉化。
    采访陈xx记录,2013年9月,北京。(陈是当年参与调查的工作人员之一,名
    字根据被采访者的要求隐去)。
    采访章钟蛾记录,2013年10月,北京。
    电话采访吴恩魁记录,2013年8月,西安。
    张茂新工作笔记,1974年。笔者收藏。
    采访冯勇记录,2013年10月29日,北京。
    采访朱惠娟记录,2012年8月28日,北京。
    采访郑淑珍记录,2012年8月27日,北京。
    采访杜坚记录,2012年10月5日。
    采访张志斌记录,2012年10月4日。
    AlabaOgunsanwo, China's Policy in Africa,1958-1971,.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4.
    Alan Hutchinson, China's African Revolution,London:Ebenezer Baylis&Son Ltd,1975.
    Alan Hutchison, China's African Revolution,Boulder:Westview,1975.
    Alexander Eckstein,Communist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Foreign Trade,Implications for US Policy,New York:McGraw Hill,1966
    Bruce D Larkin, China and Africa 1949-1970,Berkeley,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1.
    Chenjian, Mao's China and the Cold War,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01.
    Deborah Brautigam, Chinese Aid and African Development:Exporting Green
    Revolution, Macmillan Press, London,1998.
    Deborah Brautigam:The Dragon's Gift:The Real Story of China in Africa,Oxford an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Emmanuel. John. Hevi, An African Student in China, Pall Mall Press,1963.
    Frank Dikotter, The Discourse of Race in Modern China, 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George T.Yu, China's African Policy:A Study of Tanzania, 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75.
    George Yu,China and Tanzania:A Study in Cooperation interaction, Berkeley: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1.
    Goran Hyden,Beyond Ujamaa in Tanzania:Underdevelopment an Uncaptured Peasantry. London: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Ltd,1980;
    Idrian N. Resnick. The Long Transition:Building Socialism in Tanzania.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1981;
    Jamie Monson, Africa's Freedom Railway-How a Chinese Development Project Changed Lives and Livelihoods in Tanzani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9.
    John Franklin Copper,China's Foreign Aid:An Instrument of Peking's Foreign Policy,Lexington:DC Heathand company,1976.
    Kjell Havnevik, Aida C. Isinika, eds. Tanzania in Transition:From Nyerere to Mkapa. Dar es Salaam:Mkuki na Nyota Publishers Ltd,2010.
    Law Yu Fai,Chinese Foreign Aid:Study of Its Nature and Goal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r Foreign Policy and World View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1950-1982,Saarbrucken Verlag Breitenbach Publisher,1984.
    Marshall Goldman,Soviet Foreign Aid, New York:Praeger,1967
    Martin Bailey, Freedom Railway:China and the Tanzania-Zambia Link, Rex Collings, London,1976.
    Odd Arne Westad:The Global Cold War:Third World Interventions and the Making of Our Tim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Peter Van Noss,Revolution and Chinese Foreign Policy:Peking's Support for Wars of National Liberation,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1.
    Philip Snow, The Star Raft:China's Encounter with Africa,London:Weidenfeld& Nicolson,1988.
    Richard Hall and Hugh Peyman,The Great Uhuru Railway:China's Showpiece in Africa, Victor Gollancz LTD, London,1976;.
    Robert S. Walters, American and Soviet Aid:A Comparative Analysis,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1970,pp.99-102.
    Ross Terrill, The New Chinese Empire,Sydney: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Press,2003.
    Stephen Browne, Foreign Aid in Practice,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90.
    Warren Weinstein ed,Chinese and Soviet Aid to Africa,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75.
    Wolfgang Bartke,China's Foreign Aid,New York:Holmes and Meier Publisher,1975.
    王文隆:《外交下乡,农业出洋:中华民国农技援助非洲的实施和影响(1960-1974)》,台北:政治大学历史系出版,2004年。
    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
    王泰平主编:《新中国外交五十年》,北京出版社,1999年。
    中国军事顾问团历史编写组:《中国军事顾问团援越抗法斗争史实》,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0月版。
    牛军:《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1949—195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447-486页。
    牛军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77页。
    艾周昌、沐涛:《中非关系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石林主编:《当代中国的对外经济合作》,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吉佩定主编:《中非友好合作五十年》,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
    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1页。
    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
    张永蓬:《国际发展合作与非洲:中国与西方援助非洲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张海冰:《发展引导型援助:中国对非洲援助模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陆庭恩、马锐敏主编:《中国与非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林昌德:《海峡两岸援外政治之比较研究》,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88年。
    戴博拉·布罗蒂加姆:《龙的礼物:中国在非洲的真实故事》,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沈志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三卷):思考与选择—从知识分子会议倒反右派运动(1956-1957)》,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年。
    刘继贤:《论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
    Philip Liu Hsiao-pong,"Planting Rice on the Roof of the UN Building:Analysing
    Taiwan's "Chinese"Techniques in Africa,1961-present", The China Quarterly,198, June 2009, pp.381-400.
    Jamie Monson,"Defending the People's Railway in the Era of Liberalization:Tazara in Southern Tanzania", Africa, Vol.76, No.1 (2006), pp.113-130
    Elizabeth McGuire, "Between Revolutions:Chinese Students in Soviet Institutes, 1948-1966", "The Cold War and Sino-Soviet Relations:Diplomatic, Economic,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hanghai, Jan.5th-7th,2009.
    Jeremy Scott Friedman, "Reviving Revolution:The Sino-Soviet Split, The Third World, and the Fate of the Left".Princeton University.May,2011.
    《中国、第三世界与冷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2010年11月。
    [韩)金东吉:《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朝鲜师回朝鲜问题新探》,《历史研究》2006年第6期。
    丁旭虹:《早期中国医疗队在非洲(1963—1978年)——在医学、政治和文化之间》,《医学与哲学(社会人文科学版)》2010年第8期。
    王玉红:《和合发展:中国对非洲援助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
    王宁军:《中国援外医疗研究(1963-2003):以江苏为中心》,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王胜:《赤脚医生群体的社会认同及原因分析——以河北省深泽县为个案》,《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1期。
    王慧英:《经济援助与肯尼迪政府的“新非洲”政策》,《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毛华鹤:《反思“工业学大庆”》,《炎黄春秋》2013年第5期。
    艾法姆(Ubi Efem Nkam):《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中国对尼日利亚基础设施建设援助案例分析》,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叶爽:《“中非友谊”的地方叙事——20世纪60—70年代上海对非交往活动历史考察》,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叶淑兰:《外国留学生的中国观:基于对上海高校的调查》,《外交评论》2013年第6期,第87-107页。
    竹珊:《非洲——马尔加什联盟》,《世界知识》1964年09期。
    刘国柱:《从“第四点计划”到和平队:美国对发展中国家援助理论与实践的转变》,《史学月刊》2005年第8期。
    刘晓鹏:《从非洲维持美台联盟:重新检视“先锋案”》,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第14卷第2期,民国96年。
    刘晓鹏:《非洲兄弟?检视1962年非洲学生北京绝食抗议事件》,台湾《中国大陆研究》第54卷,第2期,民国100年6月。
    刘晓鹏也在《非洲发展援助中的台湾经验:马拉威的故事》(载于台北:《问题与研究》,2009年第48卷第4期)。
    许文颖:《上海援摩洛哥医疗队研究(1975-1985)》,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李安山:《中国援外医疗队的历史、规模及其影响》,《外交评论》2009年第1期。
    李德成:《赤脚医生研究评述》,《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年1月第21卷第1期。
    李潜虞:《试论阿尔及利亚争取民族独立斗争期间的中阿关系(1958—1962)》《国际冷战史研究》(第14期),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第89-110页。
    杨奎松:《共产国际为中共提供财政援助情况之考察》,《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4期。
    沈志华:《毛泽东与东方情报局:亚洲革命领导权的转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沈喜彭:《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决策、实施与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快思:《历史视野下的中坦关系:1968年到1985年间的中国与坦桑尼亚的政治经济关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3年。
    陆文民:《辉煌的足迹:江苏援外医疗队派遣四十周年纪念文集》,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陈兼、余伟民:《“冷战史新研究”:源起、学术特征及其批判》,《历史研究》2003年第3期。第10页。
    陈兼:《全球冷战与中国“漫长的崛起”》,《冷战国际史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年,第36页。
    胡辉:(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东省对非洲国家的援助》,《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年第2期
    郧文聚:《从援助到合作开发:展望二十一世纪的中非农业合作》,《中国与非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02-309页。
    陨文聚:《从国际援助的发展看中国对非农业援助》,《西亚非洲》2000年第2期,第17-23页。
    姚桂梅:《非洲农业危机的根源探析》,《西亚非洲》2002年第3期,第22-25页。
    蒋叶:《20世纪60—70年代上海队西非部分国家经济援助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蒋华杰:《公共外交的意识形态化:冷战时期中国培训阿尔巴尼亚实习生计划解读》,《外交评论》2012年第4期。
    蒋华杰:《技术援助与革命输出:探讨冷战时期中国培训外国实习生政策》,冷战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年10月26日到29日,上海。
    瑞海马(Mrobi Ladislaus Rehema):《中非关系中的援助因素:坦桑尼亚坦赞铁路援助项目案例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蒙洁梅:《赶在时间的前面:坦赞铁路修建期间的施工和现代化问题》,《冷战国际史研究》第9辑,世界知识出版社,第48-69页。
    黎皇灵:《中国援越与中越关系》,未刊文章。
    坦政府公开招标经营姆巴拉利农场,http://tz.mofcom.gov.cn/aarticle/jmxw/200408/20040800265419.html,2013年10月7日访问。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03-22/0921491265.html,2013年911月21日访问。
    《中国天使——援外医疗队五十周年纪事》,卫生部亚非司,2013年内部出版。 《揭秘坦赞铁路——我与坦赞铁路的三十年》,纪实频道往事节目,2012年第134-1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