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扩张及其限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无传播就无权利”这一论断目前在著作权领域已达成了共识。包括著作权在内的整个知识产权制度都是科学技术与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基于科技革命而生,缘于科技革命而变。特别是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对著作权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主要体现为著作权的扩张。
     著作权的扩张体现在多个方面,主要包括:主体的扩张,从著作权制度建立之初的作者与图书出版商到后来的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电视制作者、数字作品制作者等;客体的增多,新的传播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新的作品表现形式,扩大了著作权的保护范围,如对计算机软件、数据库的保护:内容的扩张,世界上第一部著作权法《安娜法典》明确规定了著作权的唯一权能即复制权逐渐扩展到后来的数十种权利类型。导致著作权扩张的原因是多重的,传播技术的发展是著作权扩张的直接也是主要原因,这些因素为著作权扩张提供了一定的正当性,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著作权的扩张限制了社会公众对信息作品的接近;影响了后续作品的再创作等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为了对著作权进行适度、合理的保护,实现著作权法的终极目标,我们必须对著作权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
     文学、科学和艺术作品既是作者人格和愿望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社会劳动和个人劳动相结合的产物,为了尽可能广泛地传播作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整个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应对著作权进行必要的限制。著作权的限制是实现著作权法目的的基本制度设计,在传统环境下对著作权采取的限制制度一般包括合理使用制度、法定许可制度、强制许可制度等。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原本在模拟环境下可以合理使用的作品在网络空间已不再合理,为了充分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对著作权的限制制度采取了一定的反限制措施,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有征收复印税、录制版税来限制公众的合理使用,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限制公众对作品的接近、使用,利用权利管理信息的添加限制了社会公众对作品的随意使用等等。
     著作权的扩张、限制、反限制均是在特有的社会环境下著作权发展的不同表现形式,但它们同时又受著作权永恒的主题——利益平衡这根主线的牵制,著作权的发展始终围绕这根主线上下波动。著作权是基于作者从无到有创作了最初的作品这样一种事实而产生的。作者是作品赖以产生的源泉,不尊重创作,不维护作者利益,就会窒息作者的创作激情,就会使文化事业成为无源之水,从而最终损害了公共利益。但著作权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作品的传播,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创设了著作权的公共领域,公共领域的创制是著作权法主张的平衡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关键。在著作权领域内,作者、传播者和使用者是著作权法律关系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主体,他们的利益主张显然是不同的,作者希望控制作品获得最大化利益,并通过保护作品的完整性维护自己的声誉;对于传播者来说,收回传播作品的投资并获利是其首要考虑,基于这一目的,传播者也主张控制作品的市场流转;就使用者来说,他们当然希望最大限度的使用作品。如何有效地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作者与社会公众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著作权法中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解决著作权法利益平衡的关键。
"No disseminating no right" this thesis have achieved a consensus in copyright field at pres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 the product of technology and commodity economy, including copyright of course, it is coming into being and changing the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Specially, the influence by networking is unprecedented.
     The expansion manifests in many aspects, mainly including subject, object and content. At the beginning, the subject is restricted in the author and the publisher,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semination technology, the recording video maker, the broadcast television maker, the digital maker and so on have integrated in. The new dissemination technology has new manifestation, expanded the extent of protection, for example the software, the database. The had stipulated the copy right explicitly, it's the only one right, and then there be more and more. The reason of expansion is multiple; the immediate and primary one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semination technology. These reasons have provided certain validity for copyright expansion, it is seasoned with the demand of the socio-economic, but we can not neglect the negative influence which it brings, it limit the public proximity the work; it has affected the following creation and so on, we must consider these questions. In order to keeping moderate and reasonable, achieving the ultimate objective, we must take some restrictive measure.
     Literature, science and artistic work are not only one kind of manifestation of the author's personality and desire, but also they are the unify product which the social labor and the personal labor, to disseminate these works widely as far as possible, rich people's spiritual life, promote the entire society cultural, we should carry on some essential limitative measure. The limit measure is a basic system to come true the copyright law goal, includes the reasonable use system, the statutory system, the obligatory license system and so on generally under the traditional environment. Bu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ology, some works which may be used reasonably under the traditional environment become unreasonably again in the cyberspace, to protect author's benefit fully, we should take certain opposition to restriction measure, At present, the general procedure are collect photocopying, record tax to limit the reasonable use for the public, adopt certain technical measure limit public close, use the work, using the right management information's increase to work optional use and so on.
     The expansion, restriction, oppose to restriction of copyright are different manifestations under the unique environment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pyright development.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are held down by the copyright's eternal subject- -benefit balance, copyright is fluctuating at this line high and low to maintain dynamical equilibrium. The copyright grows out of author's creation. The author is the fountainhead of the work, if we don't respect creation, don't maintain the author's benefit, that will suffocate author's enthusiasm, thus will harm the public interest finally. But the ultimate objective of copyright is promoting the dissemination of work,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herefore the copyright establish public domain, it's the key to balance private and public. The author, the disseminator and the user are the most important and basic subject in copyright domain, they take different rights, undertake different duties, their position is obviously opposite. The authors hope that they can control their work to obtain the maximize benefit, and defend own prestige through the protection work's integrity. Regard to the disseminator, to take back their investment and make prof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nsideration, based on this, the disseminator also advocates control the market. To the user, they hope to use work maximum. How to process the relations among them effectively specially between the author and the public is the most basic theory question of the copyright law, also it's the key to solve the copyright law benefit balanced.
引文
[1]吴汉东:《知识产权制度的基本问题》,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6页。
    [1]郑成思:《知识产权论》,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2]英R.F沃尔等:“版权与现代技术”,《国外法学》1984年第6期。
    [3]袁泳:“数字版权”,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第二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1999年版,第34页。
    [1]吴汉东.曹新明等:《西方诸国著作权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7页。
    [2]郑成思:《知识产权通论》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208页。
    [1]郑成思:《版权的概念与沿革》,“中华人们共和国著作权法讲习”,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年版,68-87页。
    [1]郭禾:“信息技术对著作权制度的影响”,http://civillaw.com.cn/wenzhang/default。
    [2]冯晓青:“著作权扩张及其缘由透视”,《政法论坛》,2006年第6期。
    [3]袁泳:“数字版权”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第二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1999年,第34页。
    [1]李雨峰:“版权扩张:一种合法的反思”,《现代法学》,2001年10月。
    [2]冯晓青:“著作权扩张及其缘由透视”,《政法论坛》,2006年第6期。
    [1]吴汉东等:《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74页。
    [2]冯晓青:“著作权扩张及其缘由透视”,《政法论坛》,2006年第6期。
    [3]杨利华,冯晓青:“著作权扩张及其法律和经济学探讨”,《法学论坛》,2005年5期。
    [1]冯晓青.:《识产权法前沿问题研究》,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52页。
    [2]吴汉东:《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77页。
    [3]张文显:《法理学基本范畴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275页。
    [1]张今:《数字环境下恢复著作权利益平衡的基本思路》科技与法律2004 4
    [2](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第185页,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3](美)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第157页。
    [1]梅夏英:“当代财产权的公法与私法定位分析”,《人大法律评论》,2001年第3期。
    [2]沈仁干,钟颖科:《著作权法浅谈》,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7页。
    [3]沈仁干,钟颖科:《著作权法浅谈》,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8页。
    [4]吴汉东:《著作权的合理使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修订版,70页。
    [5]吴汉东:《著作权的合理使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修订版,70页。
    [1]张新宝:《民事活动基本原则》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22页。
    [2]冯晓青:“试论著作权限制之正当性”,《湘潭大学学报》,2007 5月。
    [3]胡开忠:“著作权限制与反限制的法哲学基础研究”,《法商研究》,1996年,第1期。
    [4]张文显:《当代西方法哲学》,吉林大学出版社.吉林,1987年版,242页。
    [1]吴汉东:《著作权的合理使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修订版,86页。
    [2]吴汉东:《著作权的合理使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修订版,86页。
    [3]欧山:“表达自由初步研究”,载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1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69页。
    [4]侯健:“言论自由及其限度”,载北大法律评论编委会编《北大法律评论第3卷第2期》,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96-98页。
    [1]吴汉东:《著作权的合理使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修订版,90页。
    [2]吴汉东:《著作权的合理使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修订版,91页。
    [3]陶莎:“论教育权对著作权的限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5月。
    [4]冯晓青:“试论著作权限制之正当性”,《湘潭大学学报》,2007 5月。
    [5]胡开忠:“著作权限制与反限制的法哲学基础研究”,《法商研究》,1996年,第1期。
    [6]参见冯晓青:“试论著作权限制之正当性”,《湘潭大学学报》,2007 5月。
    [1]参见郑成思的《知识产权文丛》第17页。
    [2]吴汉东:《著作权的合理使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修订版,145页。
    [1]张静:《著作权法评析》,台湾水牛图书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3年版,230页。
    [2]参见德利娅.利普希克著,联合国译:《著作权与邻接权》,168页,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1]吴汉东:《著作权的合理使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修订版,145页。
    [2]张平:“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法的作用”,载于陈美章,刘江彬主编《数字化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出版社2000版,第137-138页。
    [3]吴汉东:《著作权的合理使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修订版,229页。
    [1]吴汉东:《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11页。
    [2]吴汉东:《著作权的合理使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修订版,237页。
    [1]吴汉东:《著作权的合理使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修订版,231页。
    [2]薛虹:《数字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版,102页。
    [1]李扬:《网络知识产权法》,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7页。
    [2]吴(?)东:《著作权的合理使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修订版,227页。
    [3]郑成思:《信息、新型技术与知识产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97-98页。
    [1]张今:“数字环境下恢复著作权利益平衡的基本思路”,《科技与法律》,2004年第4期。
    [1]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78页。
    [2]张文显:《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215页。
    [3]孙国华:“论法与利益之关系”,载于《中国法学》1999年第4期,第47页。
    [4]孙国华,黄金华:“论法律上的利益选择”,《法律科学》,1995年4期。
    [1]雷群安:“版权作品权益分配的利益平衡理论再思考”,《韶关学院(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2]任寰:“论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知识产权》,2005年第3期。
    [3]冯晓青:《知识产权前沿问题研究》,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52页。
    [4]吴汉东:《著作权的合理使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修订版,18页。
    [1]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52页。
    [2]吴汉东,《著作权的合理使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修订版,51页。
    [1]Pamela Samuelson,The Copyright Grab,Wired,Jan.1996,at 134.
    [1]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
    [2]吴汉东: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3]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修订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
    [4]沈仁干,钟颖科:版权法浅谈[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2年
    [5.郑成思:知识产权通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
    [6]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7]李顺德:知识产权概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
    [8]吴汉东,曹新明,王毅,胡开忠:西方诸国著作权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
    [9]龙文懋:知识产权法哲学初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10]李琛:论知识产权法的体系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
    [12]李扬:知识产权基础理论和前沿问题[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
    [13]李明德:美国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
    [14]李扬:数据库法律保护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
    [15]韦之:知识产权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
    [16]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17]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
    [18]张文献: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
    [19]严存生: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0]梁彗星: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
    [21]龙卫球: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
    [22]王泽鉴:民法总则[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23]洪伟:大众传媒与人格权保护[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4]冯晓青,杨利华等著:知识产权法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
    [25]薛虹: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
    [1][德]M.雷炳德著,张恩民译:著作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
    [2][美]威廉·M.兰德斯,[美]理查德·A.波斯纳原著,金海军译:知识产权法的经济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3][美]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4][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
    [5][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6][英]洛克著,瞿菊农译:政府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7][意]彼德罗·彭梵得著,黄风译:罗马法教科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
    [1]冯晓青:著作权扩张及其缘由透视[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11月,第6期.
    [2]任寰:论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J].知识产权,2005年,第3期.
    [3]李雨峰:版权:一种历史视野[J].科技与法律,2005年,第2期.
    [4]冯晓青:知识产权的公平正义价值取向[J].电子知识产权,2006年7月.
    [5]冯晓青:著作权保护期限之理论思考[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6]王娜,张铁民:从著作权的角度看互联网上的利益平衡[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2月,第1期.
    [7]樊清文: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利益平衡分析[J].图书馆学刊,2006年,第2期.
    [8]朱世贾:知识产权中得利益平衡原则[J].理论建设,2006年,第4期.
    [9]郭剑寒,林梓: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利益平衡[J].唯实.法制建设,2005年4月.
    [10]郭剑寒,程博:网络时代知识产权利益平衡[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7月,第4期.
    [11]杨正平,李志雄:网络时代知识产权若干法律问题之反思[J].自然辨正法通讯,2006年,第5期.
    [12]吴化碧:数字时代版权保护与信息资源共享的冲突与协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 年11月,第6期.
    [13]王耀民,马冬:数字环境下著作权利益平衡机制的困境与出路[J].法制与社会,2006年5月.
    [14]浅论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平衡性[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7月,第4期.
    [15]杨岚:论知识产权制度中的利益平衡[J].法制与社会,2006年12月.
    [16]赵转:论知识产权利益平衡机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7月,第4期.
    [17]冯晓青:论利益平衡原理及其在知识产权法中的使用[J].江海学刊,2007年1月.
    [18]彭学龙:技术发展与法律变迁中的复制权[J].科技与法律,2006年1月.
    [19]殷萍:法律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与限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8月,第4期.
    [1]《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1971年巴黎版
    [2]《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协议》--TRIPS防定
    [3]《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公约》--WCT
    [4]《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与录音制品公约》--WPPT
    [5]《保护表演者、录音制品录制者与广播组织公约》--罗马公约
    [6]《欧盟软件保护指令》
    [7]《美国白皮书》
    [8]《数字千年著作权法》--DMCA
    [9]《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2001年10月27日施行,有效
    [10]《信息网络传播条例》2006年7月1日施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