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十二木卡姆》传承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木卡姆的主要代表和主体,除喀什、阿克苏、伊犁等地区之外,在和田地区也曾经广为流传。和田《十二木卡姆》与其它地区流传的各种版本同为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古典套曲,在乐律乐调、节拍节奏等音乐形态特点的各个方面有着一定的相同或相近之处,但在篇幅、结构、沿用乐器等方面又具有自身的特点。由于历史与地域之原因,现仅在墨玉县的芒来乡、奎牙乡、托乎拉乡、墨玉镇,和田市的伊里奇乡,皮山县的克里阳乡等地尚有《十二木卡姆》流传,除此之外的其余各县,如于田县、策勒县和洛浦县的城乡各地,随着老艺人的先后谢世,《十二木卡姆》后继乏人,至今已濒临灭绝。本文即是在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和田《十二木卡姆》的生存背景及其传承人、传承渠道、传承特点、传承原因、音乐形态等传承状况进行的初步研究。
     全文除了绪论和结语之外,正文分为七个部分,其内容如下:
     绪论部分提出本文的研究缘起、对象、方法、视角及意义。
     第二部分对和田《十二木卡姆》表象背后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民族、宗教、民俗、语言文字、周边及外源文化的影响等概况进行了考察,试图揭示和田《十二木卡姆》与生存背景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三部分从结构与体裁、节拍节奏模式、伴奏乐器、乐队组合等方面对和田《十二木卡姆》的音乐状况进行简要的论述。
     第四部分对和田《十二木卡姆》的传承人、传承谱系以及传承人学习木卡姆之动因、音乐审美、价值和地位等情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第五部分将和田《十二木卡姆》的三大传承渠道以及家族流变史、家族成员情况、传承手段等问题进行颇有见地的论述。
     第六部分对和田《十二木卡姆》的即兴性、直接性、民众性、濡化、变异性等五大传承特点进行了研讨。
     第七部分从和田《十二木卡姆》的供养源、文化生存空间、文化功能三方面对其传承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揭示。
     第八部分依据和田《十二木卡姆》的各组成要素的状况而引发的文化人类学思考,指出和田《十二木卡姆》是一个充满象征与隐喻的符号体系,是一个文化变迁的活体。此外,依据其当代处境,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Twelve Muqam is the main representative and body of Uyghur Muqam, which has also been widely spread in Hotan with the exception of Kashi, Aksu, Yili and other regions. Like various versions of Muqam spread in other region, Hotan Twelve Muqam is a grand classical divertimento with songs, dance and music integrated, it has a certain amount of the same or similar aspects in the music tune, the beat rhythm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sic form. However, it remain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n length, structure, musical instruments and so on. Due to historical and regional reasons, Twelve Muqam only spread in MangLai town,KuiYa town,TuoHula town, MoYu town of MoYu County, YiLiqi town of HeTian City, KeLiyang town of PiShan County and other places. Unfortunately, Twelve Muqam has been on the verge of extinction as a result of the death of many old folk artists i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such as Yutian County,CeLe County and LuoPu County.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document analysis and the integrated use of multi-disciplinary theories and methods, this article is the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survival background and inheritance channels, inheritance characteristics, inheritance reasons, music forms, as well as the inheritance situation of Hotan Twelve Muqam.
     In addition to the full text of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body is divided into seven parts, which reads as follows:
     Introduction put forward the research origin, objects, methods, perspectives and significance.
     The second part studies the geographic locati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thnicity, religion, folklore, language and the impact of exogenous culture surrounding behind the appearance of Hetian "Muqam 12", trying to reveal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tan Twelve Muqam and the survival background.
     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the musical state of Hotan Twelve Muqam briefly in terms of the structure and style, the beat rhythm patterns, musical accompaniment, the band portfolio as well as other aspects.
     Part IV illustrates the transmissioner, the lineage of inheritance, and the motivation of transmissioner, value of musical aesthetics, value and status of Hotan Twelve Muqam.
     Part V discusses the three inheritance channels, changes in family history, family members, as well as inheritance means of Hotan Twelve Muqam with a keen insight.
     Part VI analysizes its five main inheritanc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improvisation, direction, moisten as well as ariability of Hotan Twelve Muqam.
     Part VII reveals the inheritance reasons in terms of the source of support, cultural living space and cultural function deep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flection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caused by the situation of constituent elements, Part VIII thinks that Hotan Twelve Muqam is a symbol system full of symbolization and metaphor and cultural change vivo. In addition, in accordance with its contemporary situation, the corresponding protective measur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引文
①周吉.维吾尔木卡姆[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7.
    ①谢万章.《纳瓦木卡姆》唱词阿鲁孜格律对音乐旋律节奏的影响[D].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文,2008:5.
    ①万桐书.十二木卡姆[M].音乐出版社, 1960.
    ②阿不都秀库尔·穆罕默德·伊明.关于维吾尔木卡姆的缘和流.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木卡姆研究会编.论维吾尔十二木卡姆[C].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87-113.
    ③阿不都秀库尔·吐尔迪.论木卡姆研究和木卡姆名称的历史层次.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木卡姆研究会编.论维吾尔十二木卡姆[C].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33-48.
    ④关也维.木卡姆的形成及其发展[J].原载新疆艺术,1982(4),后载《新疆艺术》编辑部编.丝绸之路乐舞艺术[C].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50-73.
    ⑤万桐书.维吾尔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原载新疆艺术,1982(4),后载《新疆艺术》编辑部编.丝绸之路乐舞艺术[C].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5: 1-11.
    ⑥周吉.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十题[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 4):12-19.
    ⑦周吉.木卡姆[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35-35.
    ⑧周吉.维吾尔木卡姆[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62-70.
    ⑨周吉.“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见证——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J].中国文化遗产,2005(6):48-56.
    ⑩周吉.维吾尔木卡姆艺术[J].中国文化画报2005(3):12-17. 11万桐书.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原载新疆艺术.1981(4).后载《新疆艺术》编辑部编.丝绸之路乐舞艺术[C].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1-11. 12周吉.试论《纳瓦木卡姆》的结构[J].新疆艺术,1988(1). 13周吉.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十题(续一)[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5( 2): 14 -25.
    ①周吉.木卡姆[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105-114.
    ②T·阿列巴基耳卜瓦.维吾尔木卡姆节奏的一些问题[J].中国音乐,1986(2): 69-70.
    ③周吉.维吾尔族传统音乐中的增盈节拍[J].中国音乐学,1993(4): 21-24.
    ④增盈节拍,即指在整数拍子的基础上,每小节内增盈半拍或四分之一拍所形成的非整数节拍。
    ⑤周吉.木卡姆[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106 -108.
    ⑥周吉.关于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乐谱记录的学术思考[J].音乐研究,1994(1): 29-33.
    ⑦万桐书.十二木卡姆简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 1): 38 -45.
    ①买提肉孜·吐尔逊.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及其音乐结构.刘魁立郎樱主编.维吾尔木卡姆研究[C].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118-202.
    ②邵光森.十二木卡姆的板式及板式序列的结构意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木卡姆研究会编.论维吾尔十二木卡姆[C].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 183-1197.
    ③万桐书.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原载新疆艺术,1981(4),后载《新疆艺术》编辑部编.丝绸之路乐舞艺术[C].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1-11.
    ④关也维.关于维吾尔民间调式音阶的探讨[J].音乐研究,1981(3): 64-83.
    ⑤周吉.维吾尔族传统音乐中的纳瓦调[J].西北民族研究,1991(1):227-236.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2)摘要:92-93.
    ⑥周吉.维吾尔木卡姆音体系研究[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6(3):90-98.
    ⑦周菁葆.维吾尔木卡姆律制初探[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7(3):31-37.
    ⑧韩宝强.维吾尔木卡姆音乐的律学研究.第六届国际木卡姆研讨会论文集[C].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12-28.
    ①阿不力克里木.维吾尔传统大型套曲《十二木卡姆》[J].中国音乐,1993(2).
    ②杜亚雄,周吉.也谈维吾尔族音乐中特殊调式的称谓[J],中国音乐学,1986(2):58-61.
    ③关也维.关于维吾尔民间调式音阶的探讨[J].音乐研究,1981(3): 64-83.
    ④麻木提·哈斯木.十二木卡姆及其曲式形式的特点.原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木卡姆研究学会编.论维吾尔十二木卡姆[C].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10).音乐研究,1981(3): 285 -293.
    ⑤万桐书.搜集整理十二木卡姆纪实.载刘魁立,郎樱主编.维吾尔木卡姆研究[C].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37 -47.
    ⑥王文静.《拉克木卡姆》音列的测音与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6(3): 90 -98.
    ⑦周吉.有关《刀郎木卡姆》的比较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1):38-46.
    ⑧周吉.木卡姆[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140-147.
    ①阿不都秀库尔·穆罕默德伊明.论维吾尔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J].新疆艺术,1983(1).
    ②周吉.木卡姆[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147 -160.
    ③周吉.有关《刀郎木卡姆》的比较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1):38-46.
    ④李国香.十二木卡姆史略[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 2): 56—63.
    ⑤谷苞.《龟兹乐》与《十二木卡姆》[J].新疆艺术,1981(1).
    ⑥杜亚雄.维吾尔族南疆木卡姆与龟兹乐是否无关[J].音乐研究,1989(2): 82-85.
    ⑦周菁葆.维吾尔与伊斯兰诸国的古典音乐比较[J].中国音乐学,1988( 1): 80-88.
    ⑧周吉.宋传唐曲《瑞鹧鸪》与当代维吾尔族木卡姆等传统音乐的比较研究.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木卡姆研究学会编.论维吾尔十二木卡姆[C].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 166.
    ①艾娣雅·买买提.一位人类学者视野中的麦西热甫[M].民族出版社,2006: 242-247.
    ②赵季平.历史上的龟兹乐与新疆木卡姆[J].音乐研究,1988( 3).
    ③杜亚雄.论维吾尔族南疆《十二木卡姆》的渊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89( 4): 22-25.
    ④金建民.《昔昔盐》与《喀什十二木卡姆》中的《麦西热甫》[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3(3).
    ⑤塔·玛·阿里巴基耶娃.论维吾尔木卡姆的起源问题.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木卡姆研究学会编《论维吾尔十二木卡姆》[C].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 91-96.
    ⑥郎樱.维吾尔木卡姆与维吾尔文学.载刘魁立,郎樱主编维吾尔木卡姆研究[C].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155 -161.
    ①阿布都修库尔·默罕默德伊明.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与民间文学.载王堡,雷茂奎主编新疆民族民间文学研究[M].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 508 -517.
    ②周吉.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十题(序一) [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5( 2): 14 -25.
    ③周菁葆.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M].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 260-265.
    ④谢万章.《纳瓦木卡姆》唱词阿鲁孜格律对音乐旋律节奏的影响[D].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7.
    ⑤T·阿列巴基耳卜瓦.维吾尔木卡姆节奏的一些问题[J].中国音乐,1986( 2): 69-70.
    ⑥阿布都修库尔·默罕默德伊明.维吾尔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M].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86-126.
    ①王文静.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音列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2.
    ②王建朝.田野工作——民族音乐学的灵魂[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 4): 114-116.
    ③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37.
    ④艾娣雅·买买提.一位人类学者视野中的麦西莱[M].民族出版社,2009: 5.
    ⑤埃尔乃额曼,即琼乃额满,当地艺人之称谓。
    ①沈治.贝壳歌·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2.
    ①玄奘、辨机原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M].中华书局.1985:45.
    ②张广达.古代欧亚的内陆交通——兼论山脉、沙漠、绿洲对东西文化交流的影响.载中国史学会编.第十六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中国学者论文集[C].中华书局,1985:268.
    ③周吉.《刀郎木卡姆》的生态与形态研究.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课题·课题组(编著).刀郎木卡姆的生态与形态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3.
    ①《于赛因木卡姆》麦西热甫为《十二木卡姆》之外的木卡姆麦西热甫,也是当地所独有的木卡姆,现在主要流传于墨玉县的芒来乡、奎牙乡与和田市的依里奇乡.
    ②埃尔乃额满,即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中的“琼乃额满”,当地人之称谓,译为“大曲”.
    ③张振涛.冀中乡村礼俗中的鼓吹乐社音乐会[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37.
    ④韩爱华.新疆和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J].经济师,2003(8):236-237.
    ①韩爱华.新疆和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J].经济师,2003(8):236-237.
    ②张广达.古代欧亚的内陆交通——兼论山脉、沙漠、绿洲对东西文化交流的影响.载中国史学会编.第十六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中国学者论文集[C].中华书局,1985:261.
    ③新疆《和田简史》编纂委员会.和田简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117.
    ④冯天瑜.中国古代文化的类型.东西文化议论集[C](上).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7: 316-317.
    ①新疆《和田简史》编纂委员会.和田简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5.
    ②墨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墨玉县志(送审稿)[M].刘敬明主编.2006:862.
    ③新疆《和田简史》编纂委员会.和田简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180.
    ④新疆《和田简史》编纂委员会.和田简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5-6.
    ⑤墨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墨玉县志(送审稿)[M].刘敬明主编.2006: 862.
    ⑥麦西热甫,愿意为“聚会”,在麦西热甫上演唱的曲乐也被冠以此名,此外,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第三大部分也被称为“麦西热甫”.
    ①新疆《和田简史》编纂委员会.和田简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279.
    ②新疆《和田简史》编纂委员会.和田简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328.
    ③冯大真.进一步深入对十二木卡姆的研究.载刘魁立,郎樱主编.维吾尔木卡姆研究[C].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22.
    ④周吉.维吾尔木卡姆[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67.
    ①绿洲.关于我国维吾尔族木卡姆起源问题综述[J].音乐研究,1989( 2): 85.
    ②姚大中.古代北西中国[M].台北:三民书局,1981: 218.
    ③《穆天子传》卷二、卷六.转引自周菁葆.丝绸之路艺术研究[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4.
    ④刘志霄.历史长河中的新疆.载刘志霄主编.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论丛(2)[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4-5.
    ⑤《维吾尔族简史》编写组.维吾尔族简史[M].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 75.
    ①汉唐大曲主要包括龟兹乐、于阗乐、高昌乐、疏勒乐等,以龟兹乐为首。
    ②周菁葆.中国维吾尔木卡姆形成发展史述略.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木卡姆研究学会编.论维吾尔十二木卡姆[C].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 52-53.
    ③周菁葆.中国维吾尔木卡姆形成发展史述略.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木卡姆研究学会编.论维吾尔十二木卡姆[C].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 53.
    ④即来自唐代开、宝年间《舞春风》大曲的摘遍,也是传至内地的龟兹大曲之一。
    ⑤周吉.《瑞鹧鸪》与当代维吾尔木卡姆之比较研究.载刘魁立,郎樱主编.维吾尔木卡姆研究[C].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149.
    ⑥周吉.宋传唐曲《瑞鹧鸪》与当代维吾尔族木卡姆等传统音乐的比较研究.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木卡姆研究学会编.论维吾尔十二木卡姆[C].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 166.
    ①周菁葆.中国维吾尔木卡姆形成发展史述略.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木卡姆研究学会编.论维吾尔十二木卡姆[A].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 55-56.
    ②黄翔鹏.传统是一条河流[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全文.
    ③黄翔鹏.逝者如斯夫……——古曲钩沉和曲调考证问题.中国人的音乐和音乐学[M].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 11.
    ④周吉.《刀郎木卡姆》的生态与形态研究.载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课题·课题组编著.刀郎木卡姆的生态与形态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5.
    ①《魏书》卷一O三(列传第九十一).
    ②转引自宋博年,李强.西域音乐史[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130-131.
    ③和田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和田市志[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110.
    ④引自刘义棠.维吾尔研究[M].正中书局,1975:436.
    ⑤周吉.木卡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195-196.
    ⑥周吉.维吾尔族音乐史.载袁炳昌,冯光钰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上)[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296.
    ①杜亚雄.裕固族西部民歌和维吾尔族南疆木卡姆之比较研究.第六届国际木卡姆研讨会论文集[C].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65.
    ②宋博年,李强.西域音乐史[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166.
    ③伊本·西纳,又名阿维森纳。980年生于中亚布哈拉,1037年卒于哈马丹。自幼在布哈拉求学,年轻时
    ④宋博年,李强.西域音乐史[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167.
    ⑤周菁葆.木卡姆探微.载丝绸之路乐舞艺术[C].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98.
    ①周菁葆.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M].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 247-249.
    ③秦序.中国音乐通史简编教程[M].吉林音像出版社,2001年6月版,编者寄语部分.
    ①周吉.维吾尔木卡姆音体系研究.第六届国际木卡姆研讨会论文集[C],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245.
    ①沈洽.视民族音乐学研究为己任[J].音乐周报.2006( 5),总1130号,第6版.
    ②何晓兵.四川白马藏族民歌的描述与解释[D].正文第6页.
    ③埃尔乃额曼,即《十二木卡姆》的“琼乃额曼”部分,当地艺人之称谓,译为“大曲”.
    ④达斯坦,愿意为民间叙事诗,在维吾尔族民间,因这种叙事长诗主要有“达斯坦其”连说带唱地进行表演而成为一种说唱艺术形式.
    ①迈尔古拉,即迈尔乎里,当地艺人之称谓。
    ②赛勒凯,即赛勒克,当地艺人之称谓。
    ③周吉.木卡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107-108.
    ④木卡姆其,即擅长表演木卡姆者。
    ①此为笔者于2007年12月15日在皮山县克里阳乡政府采访著名木卡姆其巴拉提·艾木都拉的口述实况。翻译:买买提.
    ②周吉.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的传承现状及对策[J].新疆社会科学,2007(3):63-64.
    ①何晓兵.四川白马藏族民歌的描述与解释[D].正文第6页.
    ①库夫鲁克,载《突厥语大辞典》维文版第一册,新疆人民出版社,第925页。
    ②万桐书.维吾尔族乐器[M].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78.
    ③杨叶青.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纳格拉鼓浅析[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7( 1): 43-47.
    
    
    ①转引自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导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1-22.
    ②郭乃安.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M].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 1-2.
    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著.中国古代乐论选集[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423.
    ④周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我见[J],中国音乐学,2008(3):6.
    ①杜亚雄,周吉.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M].民族出版社,1997:86.
    
    ①周吉.新世纪维吾尔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7(2):1.
    ②2007年11月13日,采访墨玉县墨玉镇第十三大队买买提·尼雅孜·库尔班的口述资料,翻译艾热提.
    ③2007年11月6日,采访墨玉县芒来乡阿克塔木村艾海依提·司马义的口述资料,翻译艾热提.
    ①2007年10月29日,采访墨玉县托胡拉乡木卡姆其依该木·拜尔迪·艾山的口述资料,翻译:艾热提.
    ②2007年12月15日,采访皮山县克里阳乡木卡姆其巴拉提·艾木都拉的口述资料,翻译:买买提.
    
    ①施咏.谈民族性格对民族音乐审美心理的影响[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4):19-26.
    ②梁一儒,宫承波.民族审美心理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3: 55.
    ③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43.
    
    ①此为笔者于2007年11月26日在墨玉县文体局采访文物保护所所长艾热提的口述资料。
    ②转引自刘蓝.诸子论音乐—中国音乐美学名著导读[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169.
    ③周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我见[J].中国音乐学,2008(3): 6.
    ①此为笔者于2007年11月6日采访芒来乡艺人艾海依提·司马义的口述资料。翻译:哈里克.
    ②2007年12月15日下午,采访巴拉提·艾木都拉的口述资料,地点在克里阳乡政府一宿舍。翻译:买买提.
    ③2007年11月12日下午,采访买买提·尼雅孜·库尔班的口述资料,地点在买买提·尼雅孜·库尔班家。翻译:艾热提.
    ①2007年11月15日下午,采访加布塔尔·热依木·若来提的口述资料,地点在加布塔尔·热依木·若来提家。翻译:哈里克.
    ②2007年12月15日下午,采访巴拉提·艾木都拉的口述资料,地点在克里阳乡政府一宿舍。翻译:买买提.
    ①周吉.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的传承现状及对策[J].新疆社会科学,2007(3):63-64.
    
    ①刘富林.“口传心授”的释义[J].中国音乐,1997(4):62.
    ②樊祖荫.传统音乐与学校音乐教育[J].音乐研究,1996(4).
    ③[美]克利福德·吉尔兹著,王海龙、张家瑄(译).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79.
    ①周吉.木卡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148.
    ①张振涛.走进西部,体验仪式.载曹本冶主编.中国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西北卷)[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47-48.
    ①陈其射.论高师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传授[J].人民音乐,2000(4):29-32.
    ②周吉.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的传承现状及对策[J].新疆社会科学,2007(3) :67.
    ③周菁葆.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M].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 5.
    ④王彦达,魏丽,马兵.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是少数文化传承的趋势[J].满族研究,2005(2):47.
    ①周吉.新世纪维吾尔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7(2):1.
    ①此为笔者于2007年10月25日采访墨玉县托胡拉乡波尔其村著名木卡姆其依该木·拜尔迪·艾山的口述资料,翻译:乌加阿布都·赛依提。
    ②此为笔者于2007年11月7日参加墨玉县城一婚礼的录音实况。
    ③万桐书.“木卡姆”概念[J].中国音乐学1993( 4): 14-20.
    ①转引自万桐书.“木卡姆”概念[J].中国音乐学,1993( 4): 14-20.
    ②此为笔者于2007年11月20日采访墨玉县托胡拉乡木卡姆其吐尔逊·托合体·依该木的口述资料,翻译:艾热提。.
    ③刘富琳.中国传统音乐“口传心授”的传承特征[J].音乐研究,1999( 2): 71-77.
    ④此为笔者于2007年10月24日采访芒来乡艺人艾合买特·艾海提的口述资料,翻译:肉孜·买买提。
    ①转引自陈明.湖南祁剧传承的考察与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
    ②刘富琳.中国传统音乐“口传心授”的传承特征[J].音乐研究,1999( 2) :71-77.
    ③此为笔者于2007年11月20日采访墨玉县托胡拉乡波尔其村著名木卡姆其依该木·拜尔迪·艾山的口述资料,翻译:艾热提。
    ①刘富琳.中国传统音乐“口传心授”的传承特征[J].音乐研究,1999( 2): 71-77.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8页.
    ③阿不都秀库尔·穆罕默德伊明.论维吾尔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M].杨金祥译.新疆人民出版,1985: 49.
    ④此为笔者于2007年10月25日采访墨玉县托胡拉乡波尔其村著名木卡姆其依该木·拜尔迪·艾山的口述资料,翻译:艾热提。
    ①艾娣亚·买买提.麦西热甫与木卡姆关系论.载第六届国际木卡姆研讨会论文集[C].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160.
    ②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86.
    ③See M.J.Hertzkovits,Man and his work ,New York:Appleton-Century-Crofts,1948.
    ①See Gary Ferraro, Cultural Anthropology:An Applied Perspective,4th edition,Belmont,CA:Wadsword/Thomson Learning,2001:291.
    
    ①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87.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商务印书馆,1996:79.
    
    ①项阳.中国音乐民间传承变与不变的思考.当传统遭遇现代[C].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30.
    ②项阳.中国音乐民间传承变与不变的思考.当传统遭遇现代[C].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30.
    ③刘富琳.中国传统音乐“口传心授”的传承特征[J].音乐研究,1999( 2):74.
    ①张振涛.论恩主—关于中古伎乐发展阶段乐户与庇护者依附关系的初步探讨.张振涛.诸野求乐录[C].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 409.
    ①薛艺兵.神圣的娱乐—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及其音乐的人类学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370.
    ②张振涛.论恩主—关于中古伎乐发展阶段乐户与庇护者依附关系的初步探讨.张振涛.诸野求乐录[C].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 412.
    ③张发颖.中国家乐戏班[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9.
    ④张振涛.论恩主—关于中古伎乐发展阶段乐户与庇护者依附关系的初步探讨.张振涛.诸野求乐录[C].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 401.
    ⑤周吉.维吾尔木卡姆[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21.
    ①周吉.新世纪维吾尔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7( 5):1-2.
    ②赵倩.戏里戏外——内乡县宛梆剧团的音乐人类学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36.
    ③刘在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223.
    ④转引自周吉.木卡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202.
    ⑤转引自周吉.木卡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203.
    ⑥转引自周吉.木卡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203.
    ①转引自周吉.木卡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207.
    ①中国宗教学会秘书处编.中国宗教学·第一辑[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14-115.
    ①周吉.中国新疆维吾尔族伊斯兰教礼仪音乐[M].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99(民88):8-9.
    ②纳·阿·曼索尔.塔志(圣训之冠).阿克礼(译注),中文名《圣训经》,北京清真书报社,1954: 3-168.
    ③转引自赵塔里木.新疆少数民族宗教仪式中的音乐行为.载曹本冶主编.中国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西北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113.
    ④转引自赵塔里木.新疆少数民族宗教仪式中的音乐行为.载曹本冶主编中国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西北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113.
    ⑤赵塔里木.新疆少数民族宗教仪式中的音乐行为.载曹本冶主编中国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西北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120.
    ⑥周吉.中国新疆维吾尔族伊斯兰教礼仪音乐[M].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99(民88):10.
    ①周吉.中国新疆维吾尔族伊斯兰教礼仪音乐[M].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99(民88):31.
    ②周吉.中国新疆维吾尔族伊斯兰教礼仪音乐[M].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99(民88):109-110.
    ③此为笔者于2007年11月6日采访墨玉县芒来乡阿克塔木村著名木卡姆其艾海依提·司马义的口述资料,翻译:艾热提.
    ④此为笔者于2007年11月14日采访墨玉县乌尔其乡于米里尅村著名木卡姆其阿布黑里里·巴拉提的口述资料,翻译:哈里克.
    ⑤此为笔者于2007年11月15日采访墨玉县文化馆的著名诗人加布塔尔(哈里克之父)的口述资料,翻译:哈里克。
    ①此为笔者于2007年11月26日采访墨玉县墨玉镇著名木卡姆其依明卡尔的口述资料,翻译:哈里克。
    ②赵塔里木.新疆少数民族宗教仪式中的音乐行为.载曹本冶主编.中国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西北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115.
    ③赵塔里木.新疆少数民族宗教仪式中的音乐行为.载曹本冶主编.中国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西北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133.
    ④周吉.中国新疆维吾尔族伊斯兰教礼仪音乐[M].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99(民88):59.
    ①韩忠义.维吾尔族麻扎朝拜研究.载刘志霄主编.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论丛(2)[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145.
    ②韩忠义.维吾尔族麻扎朝拜研究.载刘志霄主编.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论丛(2)[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145.
    ③赵塔里木.新疆少数民族宗教仪式中的音乐行为.载曹本冶主编.中国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西北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140.
    ④阿希克,意即“痴迷(于真主)者”,是伊斯兰教中的神秘主义派别——苏菲派最忠实的信徒,他们经常手持萨帕依弃家业四处云游,露宿麻扎(墓地),身着褴褛衣衫以示简朴,靠乞讨度日,并以宣宏伊斯兰教教义为己任,因此也被人们称为“克来台尔”(意为“乞讨者”)。以上“阿希克”的解释来自周吉先生《“阿希克调”研究》一文.
    ⑤德尔维希,即完成一定阶段功修的阿希克,也被称作“托钵僧”。以上解释来自周吉先生《“阿希克调”研究》一文.
    ⑥周吉.中国新疆维吾尔族伊斯兰教礼仪音乐[M].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99(民88):28.
    ⑦周吉.维吾尔木卡姆[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68.
    ⑧周吉.中国新疆维吾尔族伊斯兰教礼仪音乐[M].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99(民88):88.
    ①此为笔者于2007年10月24日采访墨玉县芒来乡阿克塔木村著名木卡姆其艾合买特·艾海提的口述资料,翻译:肉孜·买买提。
    ②《大霍加传》.载于《新疆宗教研究资料》(第12期),第10页.
    ①项阳.山西乐户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139.
    ②周吉.中国新疆维吾尔族伊斯兰教礼仪音乐[M].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99(民88):26.
    ③“艾尔凯—萨玛”:喀迪尔耶和捷斯迪耶支系的苏菲派伊斯兰教信徒进行礼拜的一种活动形式,其内容主要为念诵“塔尔肯”和跳“萨玛”:喀迪里叶支系由阿皮孜(意为“诵经弟子”或“歌手”)及众人呼出的有节奏的“捷黑来”伴奏;捷斯提叶支系则要加用达普、萨帕依、巴拉满、弹布尔、都它尔、萨它尔等乐器为之相伴.
    ④周吉.中国新疆维吾尔族伊斯兰教礼仪音乐[M].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99(民88):37.
    ⑤赵塔里木.新疆少数民族宗教仪式中的音乐行为.载曹本冶主编.中国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西北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121.
    
    ①此为笔者于2007年11月26日在墨玉县文体局采访著名木卡姆其依明卡尔的口述实况。
    ②周吉.中国新疆维吾尔族伊斯兰教礼仪音乐[M].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99(民88):110.
    ③钟敬文.中国民间文化探索丛书·总序[M].董晓萍,欧伟达.乡村戏曲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6.
    ①〔英〕拉德克利夫·布朗.安达曼岛人[M].梁粤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前言3.
    ②转引自于允.《中国演剧史》与戏曲源流——访田仲一成、周华斌教授[J],载《戏曲研究》第59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58.
    ①阿布独秀库尔·穆罕默德伊明.关于维吾尔木卡姆的源和流.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木卡姆研究学会编.论维吾尔十二木卡姆》[C].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 110.
    ①孟凡玉.假面真情——安徽贵池荡里姚傩仪式音乐的人类学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2007:246.
    ②孟凡玉.假面真情——安徽贵池荡里姚傩仪式音乐的人类学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2007:246.
    ①孟凡玉.假面真情——安徽贵池荡里姚傩仪式音乐的人类学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2007:246.
    ②孟凡玉.假面真情——安徽贵池荡里姚傩仪式音乐的人类学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2007:246.
    
    ①周吉.新世纪维吾尔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7(2):1.
    ②薛艺兵.音乐与民俗.原载薛艺兵.在音乐表象的背后[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278.
    ①薛艺兵.音乐与民俗.原载薛艺兵.在音乐表象的背后[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278.
    ①张振涛.走进西部,体验仪式.载曹本冶主编.中国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西北卷)[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47-48.
    ②阿布独秀库尔·穆罕默德伊明.关于维吾尔木卡姆的源和流.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木卡姆研究学会编.论维吾尔十二木卡姆[C].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 87.
    ①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190-194.
    ②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175.
    ③何星亮.象征的类型[J].民族研究,2003(l):40.
    ④亚里士多德.诗学.转〔法〕保罗·利科.活的隐喻[M].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8.
    ⑤[法]保罗·利科.活的隐喻[M].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0.
    ⑥[法]保罗·利科.活的隐喻[M].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5.
    ⑦[法]保罗·利科.活的隐喻[M].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7.
    ①薛艺兵.音乐传播的符号学原理[J].黄钟,2003(2):7.
    ①项阳.对中国传统民间音乐“荒漠化”现象的思考.当传统遭遇现代[C].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226.
    
    ①周吉.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的传承现状及对策[J].新疆社会科学,2007(3):69-70.
    ②周吉.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的传承现状及对策[J].新疆社会科学,2007(3):70.
    ③周吉.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的传承现状及对策[J].新疆社会科学,2007(3):70.
    ④周吉.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的传承现状及对策[J].新疆社会科学,2007(3):70.
    [1]关也维.木卡姆的形成及其发展——兼论维吾尔各种木卡姆[J].新疆艺术,1982(4).
    [2]万桐书.维吾尔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J].新疆艺术,1982(4).
    [3]万桐书.一部优秀的民间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J].音乐研究,1959(1).
    [4]祝龄.维吾尔族音乐的特殊调式及其和声[J].音乐研究,1980(1).
    [5]何芸,简其华.十二木卡姆[J].人民音乐,1961(5).
    [6]简其华.维吾尔族著名的古典音乐——木卡姆[J].中国音乐,1981(3).
    [7]周菁葆.中外木卡姆之比较研究(上下)[J].音乐艺术,1983(2、3).
    [8]周菁葆.伊斯兰文化中的典型音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83(4).
    [9]邵光森.关于音组合结构的分析方法——《音群论》基本点概述[J].中国音乐,1984(4).
    [10]黎蔷.维吾尔诗歌与木卡姆音乐关系论[J].新疆社会科学,1990(6).
    [11]朱培元.维吾尔民歌的旋法[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1(4).
    [12]阿不都秀库尔·吐尔迪.关于木卡姆研究及其名称的历史积淀[J].西域研究,1992(3).
    [13]刘志宵.叶尔羌汗国与《木卡姆》[J].西域研究,1993(1).
    [14]金建民.昔昔盐与喀什木卡姆中的麦西热甫[J].音乐艺术,1993(3).
    [15]阿不都秀库尔·穆罕默德·伊明.关于维吾尔木卡姆的缘和流[J].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木卡姆研究会编.论维吾尔十二木卡姆[C].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87-113.
    [16]阿不都秀库尔·吐尔迪.论木卡姆研究和木卡姆名称的历史层次[J].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木卡姆研究会编.论维吾尔十二木卡姆[C].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33-48.
    [17]关也维.木卡姆的形成及其发展[J].原载新疆艺术,1982(4).
    [18]周吉.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十题[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 4):12-19.
    [19]周吉.“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见证——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J].中国文化遗产,2005(6).
    [20]周吉.维吾尔木卡姆艺术[J].中国文化画报2005(3).
    [21]周吉.试论<纳瓦木卡姆>的结构[J].新疆艺术,1988(1).
    [22]周吉.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十题(续一)[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5( 2): 14 -25.
    [23]T·阿列巴基耳卜瓦.维吾尔木卡姆节奏的一些问题[J].中国音乐,1986(2): 69-70.
    [24]周吉.维吾尔族传统音乐中的增盈节拍[J].中国音乐学,1993(4): 21-24.
    [25]周吉.关于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乐谱记录的学术思考[J].音乐研究,1994(1): 29-33.
    [26]万桐书.十二木卡姆简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1): 38 -45.
    [27]买提肉孜·吐尔逊.维吾尔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及其音乐结构[J].中国音乐,1993(3).
    [28]苏北海.龟兹乐与维吾尔族木卡姆的关系[J].西北民族研究,1994(1).
    [29]海热提江·乌斯曼.简论维吾尔古典文学的若干特征[J].西域研究,1997(2).
    [30]周吉.论“维吾尔木卡姆模式”[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2(1).
    [31]周吉.“阿希克调”研究[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3(2).
    [32]赵塔里木.维吾尔族音乐《木卡姆》[J].文史知识,2004(5).
    [33]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申报工作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申报书[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5(4):1-18.
    [34]陈怡.国内外对维吾尔木卡姆的搜集、整理和出版[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6(1).
    [35]周菁葆.二十世纪维吾尔木卡姆研究综述[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6(1).
    [36]玉素甫江.维吾尔古典音乐木卡姆流布综述[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6(2).
    [37]关也维.木卡姆音乐的形成、发展及其相关问题[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6(4).
    [38]周吉,王文静.木卡姆研究的新开端——“第六届国际木卡姆研讨会”综述[J].音乐研究,2006(4).
    [39]周菁葆.龟兹乐与木卡姆[J].新疆大学学报,1983(3).
    [40]杜亚雄.木卡姆的词义及其演变[J].中国音乐,1987(1).
    [41]杜亚雄.试论维吾尔族南疆《十二木卡姆》的渊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89(4).
    [42]祝龄.维吾尔族民间歌曲中的句首弱起节拍[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5(4).
    [43]买提肉孜·吐尔逊.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及其音乐结构[J].刘魁立郎樱主编.维吾尔木卡姆研究[C].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118-202.
    [44]邵光森.十二木卡姆的板式及板式序列的结构意义[J].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木卡姆研究会编.论维吾尔十二木卡姆[C].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 183-1197.
    [45]关也维.关于维吾尔民间调式音阶的探讨[J].音乐研究,1981(3): 64-83.
    [46]周吉.维吾尔族传统音乐中的纳瓦调[J].西北民族研究,1991(1):227-236.
    [47]周吉.维吾尔木卡姆音体系研究[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6(3):90-98.
    [48]周菁葆.维吾尔木卡姆律制初探[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7(3):31-37.
    [49]韩宝强.维吾尔木卡姆音乐的律学研究[J].第六届国际木卡姆研讨会论文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12-28.
    [50]阿不力克里木.维吾尔传统大型套曲《十二木卡姆》[J].中国音乐,1993(2).
    [51]杜亚雄,周吉.也谈维吾尔族音乐中特殊调式的称谓[J],中国音乐学,1986(2):58-61.
    [52]麻木提·哈斯木.十二木卡姆及其曲式形式的特点[J].音乐研究,1981(3): 285 -293.
    [53]万桐书.搜集整理十二木卡姆纪实[J].载刘魁立,郎樱主编.维吾尔木卡姆研究[C].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37 -47.
    [54]王文静.《拉克木卡姆》音列的测音与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6(3): 90-98.
    [55]周吉.有关《刀郎木卡姆》的比较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1).
    [56]阿不都秀库尔·穆罕默德伊明.论维吾尔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J].新疆艺术,1983(1).
    [57]李国香.十二木卡姆史略[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 2): 56-63.
    [58]谷苞.《龟兹乐》与《十二木卡姆》[J].新疆艺术,1981(1).
    [59]杜亚雄.维吾尔族南疆木卡姆与龟兹乐是否无关[J].音乐研究,1989(2): 82-85.
    [60]周菁葆.维吾尔与伊斯兰诸国的古典音乐比较[J].中国音乐学,1988(1): 80-88.
    [61]周吉.宋传唐曲《瑞鹧鸪》与当代维吾尔族木卡姆等传统音乐的比较研究[J].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木卡姆研究学会.论维吾尔十二木卡姆[C].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 166.
    [62]赵季平.历史上的龟兹乐与新疆木卡姆[J].音乐研究,1988(3).
    [63]杜亚雄.论维吾尔族南疆《十二木卡姆》的渊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89(4): 22-25.
    [64]金建民.《昔昔盐》与《喀什十二木卡姆》中的《麦西热甫》[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3(3).
    [65]塔·玛·阿里巴基耶娃.论维吾尔木卡姆的起源问题[J].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木卡姆研究学会编《论维吾尔十二木卡姆》[C].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 91-96.
    [66]郎樱.维吾尔木卡姆与维吾尔文学[J].载刘魁立,郎樱.维吾尔木卡姆研究[C].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155 -161.
    [67]阿布都修库尔·默罕默德伊明.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与民间文学.载王堡,雷茂奎.新疆民族民间文学研究[M].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 508 -517.
    [68]T·阿列巴基耳卜瓦.维吾尔木卡姆节奏的一些问题[J].中国音乐,1986(2): 69-70.
    [69]王建朝.田野工作——民族音乐学的灵魂[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4): 114-116.
    [70]王建朝.和田地区十二木卡姆的传承现状调查[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8(3).
    [71]王建朝.和田地区《十二木卡姆》的结构初探[J].新疆社会科学,2008(3).
    [72]王建朝.“恩主”——维系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生存的供养者[J]. 2008(2).
    [73]王建朝.音乐学家周吉在维吾尔木卡姆研究中的累累硕果[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4).
    [74]张广达.古代欧亚的内陆交通——兼论山脉、沙漠、绿洲对东西文化交流的影响[J].中国史学会.第十六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中国学者论文集[C].中华书局,1985:268.
    [75]韩爱华.新疆和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J].经济师,2003(8):236-237.
    [76]冯大真.进一步深入对十二木卡姆的研究[J].载刘魁立,郎樱.维吾尔木卡姆研究[C].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22.
    [77]绿洲.关于我国维吾尔族木卡姆起源问题综述[J].音乐研究,1989( 2): 85.
    [78]周菁葆.中国维吾尔木卡姆形成发展史述略[J].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木卡姆研究学会编.论维吾尔十二木卡姆[C].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 52-53.
    [79]周吉.《瑞鹧鸪》与当代维吾尔木卡姆之比较研究[J].载刘魁立,郎樱主编.维吾尔木卡姆研究[C].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149.
    [80]黄翔鹏.逝者如斯夫……——古曲钩沉和曲调考证问题[J].中国人的音乐和音乐学[M].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 11.
    [81]杜亚雄.裕固族西部民歌和维吾尔族南疆木卡姆之比较研究[J].第六届国际木卡姆研讨会论文集[C].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65.
    [82]周菁葆.木卡姆探微[J].载丝绸之路乐舞艺术[C].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98.
    [83]蔡宗德.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一个印度、波斯—阿拉伯与中国音乐文化融合的产物[J].载第六届国际木卡姆研讨会论文集[C].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178-179.
    [84]周吉.维吾尔木卡姆音体系研究[J].第六届国际木卡姆研讨会论文集[C],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245.
    [85]沈洽.视民族音乐学研究为己任[J].音乐周报.2006( 5),总1130号,第6版.
    [86]薛艺兵.青海同仁六月会仪式及其乐舞的结构与过程[J].民族艺术,2003(1).
    [87]周吉.新世纪维吾尔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7(2).
    [88]杨叶青.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纳格拉鼓浅析[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7(1): 43-47.
    [89]周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我见[J],中国音乐学,2008(3):6.
    [90]施咏.谈民族性格对民族音乐审美心理的影响[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4):19-26.
    [91]刘富林.“口传心授”的释义[J].中国音乐,1997(4).
    [92]樊祖荫.传统音乐与学校音乐教育[J].音乐研究,1996(4).
    [93]陈其射.论高师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传授[J].人民音乐,2000(4):29-32.
    [94]周吉.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的传承现状及对策[J].新疆社会科学,2007(3) :67.
    [95]王彦达,魏丽,马兵.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是少数文化传承的趋势[J].满族研究,2005(2).
    [96]万桐书.“木卡姆”概念[J].中国音乐学1993(4): 14-20.
    [97]刘富琳.中国传统音乐“口传心授”的传承特征[J].音乐研究,1999(2): 71-77.
    [98]艾娣亚·买买提.麦西热甫与木卡姆关系论[J].载第六届国际木卡姆研讨会论文集[C].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160.
    [99]项阳.中国音乐民间传承变与不变的思考[J].当传统遭遇现代[C].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30.
    [100]张振涛.论恩主—关于中古伎乐发展阶段乐户与庇护者依附关系的初步探讨[J].张振涛.诸野求乐录[C].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 409.
    [101]周吉.新世纪维吾尔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新疆艺术学院报.2007(5):1-2.
    [102]韩忠义.维吾尔族麻扎朝拜研究[J].载刘志霄.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论丛(2)[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145.
    [103]《大霍加传》.载于《新疆宗教研究资料》(第12期),第10页.
    [104]于允.《中国演剧史》与戏曲源流——访田仲一成、周华斌教授[J],载《戏曲研究》第59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58.
    [105]薛艺兵.音乐与民俗[J].薛艺兵.在音乐表象的背后[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278.
    [106]何星亮.象征的类型[J].民族研究,2003(l):40.
    [107]薛艺兵.音乐传播的符号学原理[J].黄钟,2003(2):7.
    [108]项阳.对中国传统民间音乐“荒漠化”现象的思考[J].当传统遭遇现代[C].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226.
    [1]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3]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37.
    [4]杜亚雄.民族音乐学概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5]杜亚雄.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2.
    [6]周吉.木卡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7.
    [7]万桐书.十二木卡姆[M].北京:音乐出版社, 1960.
    [8]周吉.维吾尔木卡姆[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62-70.
    [9]周吉.解释维吾尔音乐珍宝木卡姆[M].乌鲁木齐: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0]周吉.维吾尔族传统音乐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
    [11]艾娣雅·买买提.一位人类学者视野中的麦西热甫[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242-247.
    [12]第六届国际木卡姆研讨会中方储备组编.第六届国际木卡姆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13]周菁葆.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260-265.
    [14]阿布都修库尔·默罕默德伊明.维吾尔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86-126.
    [15]沈治.贝壳歌·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2.
    [16]玄奘、辨机原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45.
    [17]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18]李玫.“中立音”音律现象的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19]周吉.《刀郎木卡姆》的生态与形态研究.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课题·课题组(编著).刀郎木卡姆的生态与形态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3.
    [20]张振涛.冀中乡村礼俗中的鼓吹乐社音乐会[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37.
    [21]张振涛.诸野求乐录[C].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 409.
    [22]新疆《和田简史》编纂委员会.和田简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117.
    [23]冯天瑜.中国古代文化的类型.东西文化议论集[C](上).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316-317.
    [24]墨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墨玉县志(送审稿)[M].刘敬明主编.2006: 862.
    [25]周菁葆.丝绸之路艺术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4.
    [26]《新疆艺术》出版社编.丝绸之路乐舞艺术[C].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2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木卡姆研究会编.论维吾尔十二木卡姆[C].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87-113.
    [28]袁炳昌,冯光钰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上)[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29]刘魁立,郎樱主编.维吾尔木卡姆研究[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118-202.
    [30]刘志霄主编.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论丛(2)[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31]《维吾尔族简史》编写组.维吾尔族简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 75.
    [32]中国史学会编.第十六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中国学者论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5:268.
    [3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木卡姆研究学会、新疆维吾尔古典文学研究会.维吾尔十二木卡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34]姚大中.古代北西中国[M].台湾:三民书局,1981: 218.
    [35]黄翔鹏.传统是一条河流[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36]黄翔鹏.中国人的音乐和音乐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
    [37]《魏书》卷一O三(列传第九十一).
    [38]宋博年,李强.西域音乐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130-131.
    [39]和田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和田市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110.
    [40]王堡,雷茂奎.新疆民族民间文学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 508 -517.
    [41]刘义棠.维吾尔研究[M].北京:正中书局,1975:436.
    [42]周吉.维吾尔族音乐史.载袁炳昌,冯光钰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上)[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296.
    [43]秦序.中国音乐通史简编教程[M].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2001.
    [44]库夫鲁克,载《突厥语大辞典》维文版第一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第925页。
    [45]万桐书.维吾尔族乐器[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78.
    [46]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导引[M].苏州: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1-22.
    [47]郭乃安.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 1-2.
    [48]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著.中国古代乐论选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423.
    [49]杜亚雄,周吉.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86.
    [50]梁一儒,宫承波.民族审美心理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3: 55.
    [51]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43.
    [52]刘蓝.诸子论音乐—中国音乐美学名著导读[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169.
    [53][美]克利福德·吉尔兹著,王海龙、张家瑄(译).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79.
    [54]张振涛.走进西部,体验仪式.载曹本冶主编.中国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西北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47-48.
    [55]项阳.当传统遭遇现代[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226.
    [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8页.
    [57]阿不都秀库尔·穆罕默德伊明.论维吾尔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M].杨金祥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1985: 49.
    [5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商务印书馆,1996:79.
    [59]薛艺兵.神圣的娱乐—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及其音乐的人类学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370.
    [60]薛艺兵.在音乐表象的背后[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61]张发颖.中国家乐戏班[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9.
    [62]刘在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223.
    [63]中国宗教学会秘书处编.中国宗教学·第一辑[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14-115.
    [64]周吉.中国新疆维吾尔族伊斯兰教礼仪音乐[M].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99(民88):8-9.
    [65]赵塔里木.新疆少数民族宗教仪式中的音乐行为.载曹本冶主编.中国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西北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113.
    [66]项阳.山西乐户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139.
    [67]钟敬文.中国民间文化探索丛书·总序[M].董晓萍,欧伟达.乡村戏曲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8]艾斯木吐拉·穆吉孜.乐师史[M].载《新疆艺术》出版社编.丝绸之路乐舞艺术.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69]〔英〕拉德克利夫·布朗.安达曼岛人[M].梁粤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前言3.
    [70]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190-194.
    [71]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175.
    [72]亚里士多德.诗学.转〔法〕保罗·利科.活的隐喻[M].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8.
    [73][法]保罗·利科.活的隐喻[M].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0.
    [74][匈]萨波奇·本采著.司徒幼文译.旋律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75] See M.J.Hertzkovits,Man and his work ,New York:Appleton-Century-Crofts,1948.
    [76] See Gary Ferraro, Cultural Anthropology:An Applied Perspective,4th 1edition,Belmont,CA:Wadsword/Thomson Learning,2001,p.291.
    [1]谢万章.《纳瓦木卡姆》唱词阿鲁孜格律对音乐旋律节奏的影响[D].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2]王文静.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音列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2.
    [3]陈怡.木卡姆学的历史与现状[D].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31-34.
    [4]赵倩.戏里戏外——内乡县宛梆剧团的音乐人类学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36.
    [5]杨叶青.新疆维吾尔族纳格拉鼓调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22-24.
    [6]何晓兵.四川白马藏族民歌的描述与解释[D].中国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正文第6页.
    [7]陈明.湖南祁剧传承的考察与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
    [8]赵塔里木.在中亚传承的中国西北民歌——东干民歌研究[D].扬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
    [9]孟凡玉.假面真情——安徽贵池荡里姚傩仪式音乐的人类学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