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思想与政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思想影响政治,政治环境反作用于思想取向。思想与政治互为作用,循环影响,这种思想与政治的互动关系是历史的常态,西汉概莫能外。
     刘邦集团的故乡处于道家文化圈内,刘邦、萧何、张良、曹参、陈平等核心人物因受地域文化的熏染,从而对道家产生了天然的亲切感,加之道家思想具有全方位性作用,因而在征战天下的过程中,刘邦集团自然而然地选择了道家,而且这一尊崇道家的惯性一直延续到统一天下之后并作用于汉初政治。道家思想与刘邦集团的“结盟”,一方面使刘邦集团借助道家思想成功地攻取并治理天下,另一方面道家思想也因刘邦集团的推崇而成为官方主导思想,双方可谓互惠互利。与此同时,儒家也在汉初政治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辅助作用。
     文景时期,由于统治者的个人经历,使其形成相对质朴、少欲的性格,因而更易接受清静无为思想,加之周勃、陈平、申屠嘉等一批老臣对前代政策的拥护,以及文帝初年尚不富足的现实,使国家继续实行无为而治,并收到了百姓和乐、“其鬼不神”的效果。被普遍认为才高遭嫉的贾谊被贬的真正原因,正是由于其“多为”主张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格格不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儒道斗争的状况;道法之争也一度因为景帝支持晁错而浮出水面,七国之乱的教训使景帝最终恢复了清静少为的政策。
     武帝时代的政策,并非学界所普遍认为的“儒表法里”,而应动态地分为四个阶段:窦太后去世之前,武帝被迫继续执行道家无为政治;窦太后去世后,武帝主动执行儒家的多为政治,对内改制,对外攘夷;多为政策导致国贫民困,矛盾激化,于是武帝开始接受较为残酷的法家思想:最后,人口减半、经济几近崩溃的局面迫使武帝又回到相对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上来。从总体来看,以窦太后去世为标志,西汉的思想格局由之前的道主儒次,一变而为儒盛道衰。复杂的政治环境也促使儒生人格异化,出现了较具规模的“君子儒”与“小人儒”的对立。
     昭宣时期,面临武帝遗留的残局,国策的选择成为当务之急。盐铁会议为统治者提供了两种国策模式,即“少为”与“多为”。随着权力的更替,宣帝完成了从霍光“修孝文时政”到“修武帝故事”的转变,宣帝尊崇武帝的行为也影响到他的后继者,“多为”政治最终导致了西汉的衰颓。据此我们认为,昭宣中兴对于后期的西汉政治而言,不过是一抹返照夕阳而已。儒学独尊的政治环境使儒家丧失了外在竞争对手,灾异说盛行预示西汉儒学也开始走向自己的黄昏。
     西汉末年,王莽利用“仁义”为自己赢得了虚名,他效仿其先祖田常,在“仁义”的掩饰下窃取了汉朝政权。王莽篡汉这一事实印证了庄子“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理论的正确性,揭示了大肆提倡仁义带来的种种弊端。然而面对现实,我们又不得不提倡仁义,为了走出这一两难困境,我们只能尽力地去考察行仁的动机,提高知人的能力,以防止“仁义”再次堕落为阴谋家手中玩弄的工具。
     在本论文中,我提出了一些个人的新看法,这些看法可见“结论”部分的介绍,并请老师批评指正。
From the ideology, politic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of them, we investigate Former Han Dynasty, so that we have made to this era as depicted:
     Early Han Dynasty, the political model to rule the empire was not overnight using Huang-Lao policy. Liu Bang Group's hometown was in the Taoist cultural circle, and there was an rich regional culture so that it had a natural friendliness to Taoism. Additional, since Taoism has a full role in the ideological realm, Liu Bang Group naturally chosed the Taoism in the process of seizing the country, and this inertia of advocating Taoism extended to a unified state, and acted on the politics of early Han Dynasty. The "alliance" between Taoism and Liu Bang Group, with one hand which made Liu Bang Group using Taoism have the whole country and rule the country, on the other hand due to Liu Bang Group's esteem Taoism also became the official guiding ideology, two sides can be considered as mutually beneficial. At the same time, Confucianism also played secondary role in early Han dynasty politics.
     In emperor Wen and Jing period, as the monarch's personal experience prompted his own formation of pristine and few desires personality, he was more receptive to the Taoism. Moreover, as Zhou Bo, Chen Ping, Shen Tujia and some other old ministers supporting the former generation policy, and the environment was not abundant in the early years of Wen emperor, enabling the nation to continue to implement the policy of inaction, and obtained the effect of people harmony. At the same time, Confucianism and Legalism were also actively seeking a political position, and then two sides inevitably collided with the Taoist. After the relatively moderate relationship in the early Han Dynasty was broken, the battle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began, a example was Jia Yi was demoted. The struggle between Taoism and Legalism began since emperor Wen once supported Chao Cuo, and rebellion of the seven kingdoms made emperor Jing return to inaction.
     In emperor Wu period, relatively "doing with utilitarian" Confucianism just met the aggressive demands of emperor Wu, and then the combination of two sides was close-knit. The character of emperor Wu's policy is not "Confucianism is the surface and the Legalism is essential", it should be dynamically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and the character of each stage is different. As a symbol on the death of empress dowager Dou, the ideological position was changed from the previous dominance of Taoism into the subsequent Confucianism dominance. However, the complexly political environment also prompted to Confucian personality dissimilation, a larger opposition between "gentleman Confucians" and "villain Confucians" appeared.
     In the period from emperor Zhao to emperor Xuan, facing to the residual situation of emperor Wu, the policy choice became the most prior thing. Meeting on the policy of salt and iron for the rulers provided two policy models, which were "inaction" and "doing with utility". With the subrogation of power,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implementing policy of Emperor Wen" by Huo Guang to "implementing policy of Emperor Wu" was also completed. Emperor Wu was respected by Emperor Xuan, which was also continued to his successors, the policy of "doing with utility" eventually led to the decay of Former Han. Accordingly, we believe that the flourish of Zhao-Xuan was only a light of sunset, or was a "cardiac", relative to its subsequent politics of Former Han.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only dominated by Confucianism made it lose the external competitors. Talking out calamity was popular, which suggest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had been encountered a "bottleneck"
     At the end of Former Han, the relatives of empress dowager Wang controlled power. Wang Mang had occupied a high position, and he simulated his ancestor named Tian Chang to steal the power of Han Dynasty under the name of humaneness and righteousness. The action of Wang Mang had demonstrated the theories of "a man who stole the country power is a vassal" and "a vassal usually holds the banner of humaneness and righteousness", had proved once again that strongly advocating humaneness and righteousness would bring many defects. But faced to reality, we have to promote humaneness and righteousness. In order to get out of this dilemma, we could only strive to study the motive of implementing humaneness and righteousness, and to prevent the "humaneness and righteousness" degenerated into a tool of conspirators'hands.
     In the dissertation, I have proposed some new personal opinions, which are visible in the conclusions, and I will invite experts for criticism and correction.
引文
①《元和郡县图志》卷第十一《河南道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92-293页。
    ②关于此点,我们还将在本章第五节中详谈,此处不拟多谈。
    ③《战国策》卷十一《齐宣王见颜周》,岳簏书社1988年版,第97页。
    ⑤《史记》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842页。
    ⑥《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530页。
    ①《史记》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22页。
    ②《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27页。
    ③《汉书》卷三十八《高五王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545页。
    ④《汉书》卷三十七《季布栾布田叔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537页。
    ⑤《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48页。
    ①《汉书》卷四十三《郦陆朱刘叔孙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28页。
    ②《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079页。
    ③《史记》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101页。
    ④《汉书》卷四十三《郦陆朱刘叔孙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26页。
    ⑤《庄子·天运》,《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中册,第525—526页。
    ⑥《庄子·人间世》,《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上册,第143页。
    ⑦《汉书》卷四十三《郦陆朱刘叔孙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39页。
    ①《汉书》卷一下《高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47页。
    ②《汉书》卷二十一上《律历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844页。
    ③《淮南鸿烈集解》卷十四《诠言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下册,第484页。
    ⑤《汉书》卷三《高后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75页。
    ⑥《史记》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15页。
    ⑦《老子·九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21页。
    ①《史记》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中华每书局简体字本,第1614页。
    ②《老子·二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7页。
    ③《汉书》卷三十九《萧何曹参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564页。
    ④《老子·七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9页。
    ⑤《史记》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14页。
    ⑥《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35页。
    ①《叔苴子》卷六,岳麓书社《百子全书》1993年版,第4册,第3806页。
    ②《汉书》卷四十《张陈王周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577页。
    ④《史记》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38页。
    ⑤《老了·十二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28页。
    ⑥《汉书》卷四十《张陈王周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584页。
    ①《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085灭。
    ②《史记》卷五十六《陈承相世家》,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43页。
    ③《老子·六十九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73页。
    ④《老了·三十六章》,《老了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89页。
    ⑤ 《汉书》卷四十《张陈王周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585页。
    ①《老子·七十四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84页。
    ②《庄子·应帝王》,《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上册,第295-296页。
    ③ 《庄子·天道》,《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中册,第465页。
    ①《汉书》卷一上《高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页。
    ②《老子·五十七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50页。
    ③《庄子·天运》,《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中册,第519页。
    ④《汉书》卷一上《高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页。
    ⑤《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275页。
    ⑥《汉书》卷四十《张陈王周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581页。
    ⑦《史记》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中华书局简体本,第1644页。
    ⑧《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27页。
    ①《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五,岳麓书社1997年版,第4册,第2696页。
    ③《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29页。
    ④《史记》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22页。
    ⑤《老了·十六章》,《老了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36页。
    ①《老子·四十九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29页。
    ②《史记》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23页。
    ④《老子·六十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57页。
    ⑤《汉书》卷三十九《萧何曹参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564页。
    ⑥《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50页。
    ⑦《汉书》卷一下《高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47页。
    ⑧《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50页。
    ⑨《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34页。
    ①《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29页。
    ②《汉书》卷三十三《魏豹田儋韩王信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451页。
    ③《老了·三十一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80页。
    ④《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216页。
    ⑤《汉书》卷二《惠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66页。
    ①《汉书》卷九十四上《匈奴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779页。
    ②《老子·六十六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70页。
    ③《老了·七十八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88页。
    ④《老子·二十二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55页。
    ⑤《汉书》卷九下五《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840页。
    ①《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25页。
    ②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8页。
    ③《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一《子部·儒家类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
    ④《新语》卷上《道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页。
    ⑤《新语》卷下《本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4页。
    ⑥《新语》卷上《道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页。
    ①《新语》卷上《道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
    ②《新语》卷下《思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7页。
    ③《新语》卷上《道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4页。
    ④《新语》卷下《思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7页。
    ⑤《新语》卷下《明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5页。
    ⑦《新语》卷上《慎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9页。
    ⑧《汉书》卷四十三《郦陆朱刘叔孙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29页。
    ⑨《论语集注》卷八,《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3页。
    ①《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383页。
    ③《论语集注》卷七,《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3页。
    ④《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字,第1742页。
    ⑤《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239页。
    ⑥《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289页。
    ⑦《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555页。
    ①《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43页。
    ③《史记》卷四十七《孔了世家》,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556页。
    ④见《汉书》卷四十三《郦陆朱刘叔孙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30页。
    ⑤《汉书》卷五十七下《司马相如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961-1962页。
    ①《汉书》卷四十三《郦陆朱刘叔孙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25页.
    ②《汉书》卷四十五《蒯伍江息夫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64页.
    ③《史记》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105页.
    ④《汉书》卷九十四下《匈奴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828页。
    ⑤《汉书》卷四十三《郦陆朱刘叔孙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42页。
    ⑦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8页。
    ①《汉书》卷四十三《郦陆朱刘叔孙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36页。
    ②《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613页。
    ④《辞源》修订本,“关内侯”注,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下册,第3255页。
    ①《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676页。
    ②《汉书》卷四十三《郦陆朱刘叔孙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27-1628页。
    ③《汉书》卷一上《高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5页。
    ①《汉书》卷四十《张陈王周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573-1574页。
    ①《汉书》卷四十三《郦陆朱刘叔孙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41页。
    ②《汉书》卷四十《张陈王周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576页。
    ④《无能子·商隐说》,台湾三民书局2005年版,第92-94页。
    ①《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50页。
    ②《管子·牧民》,《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上册,第2页。
    ③《汉书》卷四十三《郦陆朱刘叔孙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39页。
    ④《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中华书局简休字本,第883页。
    ⑤《汉书》卷二十五下《郊祀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49页。
    ①《汉书》卷一下《高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58页。
    ②《汉书》卷四十三《郦陆朱刘叔孙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39页。
    ③《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41页。
    ①《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岳麓书主2001年版,第151页。
    ②《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345页。
    ③《苏轼文集》卷二《儒者可与守成论》,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40页。
    ④《史记》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839页。
    ⑤《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64页。
    ①《汉书》卷四十三《郦陆朱刘叔孙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38页。
    ②《汉书》卷三十四《韩彭英卢吴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459页。
    ③《史记》卷六十二《管晏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95页。
    ④《新序》卷四《杂事》,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471.473页。
    ⑤《史记》卷六十二《管晏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96页。
    ⑥《老子·四十九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五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29页。
    ①《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250页。
    ②《史记》卷六十二《管晏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96页。
    ③《老子·三十六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89页。
    ④《淮南鸿烈集解》卷十一《齐俗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上册,第355页。
    ⑥《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421页。
    ①《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422页。
    ②《老子·五十八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52页。
    ⑤《国语·越语下》,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584-585页。
    ⑥《老了·二十五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63-64页。
    ⑦《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426页。
    ①《汉书》卷四十《张陈王周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579页。
    ②《战国策》卷二十九《苏代谓燕昭王》,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293页。
    ③《汉书》卷六十《杜周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020页。
    ④《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59页。
    ⑤《汉书》卷六十六《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177页。
    ⑥《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57页。
    ①《汉书》卷三十九《萧何曹参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554页。
    ②《汉书》卷一上《高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页。
    ③《老子·六十九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73页。
    ④《老子·五十七章》,《老了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49页。
    ①《汉书》卷一上《高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8—21页。
    ③《汉书》卷三十四《韩彭英卢吴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457-1458页。
    ④《汉书》卷四十《张陈王周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571页。
    ①《汉书》卷三十四《韩彭英卢吴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472页。
    ③《文子疏义》卷五《道德》,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44-245页。
    ④《汉书》卷三十四《韩彭英卢吴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472页。
    ①《汉书》卷一下《高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37页。
    ②《老子·三十六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89页。
    ③《汉书》卷一下《高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41-42页。
    ④《汉书》卷三十四《韩彭英卢吴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464页。
    ⑤《老了·四十四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22页。
    ①《汉书》卷四十《张陈王周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573页。
    ②《老子·六十三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64页。
    ③《论语集注》卷七,《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7页。
    ①《汉书》卷四十三《郦陆朱刘叔孙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25页-1626页。
    ②《汉书》卷三十四《韩彭英卢吴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472页。
    ①《汉书》卷四十《张陈王周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571-1572页。
    ②《汉书》卷三十九《萧何曹参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562页。
    ①关于先秦儒道思想的共通性,请参照本章附录。
    ②《新语》卷上《术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
    ③《新语》卷下《思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7页。
    ④Paul van Els:The Wenzi, Ph.D. dissertation, Leiden University,2006:43.
    ⑤《新语》卷上《术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
    ⑥《新语》卷下《本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5页。
    ⑦《新语》卷上《辅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6页。
    ①《老子·十二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28页。
    ②《老子·三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8页。
    ③《新语》卷上《辅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5-6页。
    ④《老子·七十六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85-186页。
    ⑤《新语》卷上《辅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6页。
    ⑥《汉书》卷四十三《郦陆朱刘叔孙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30页。
    ⑦《论语集注》卷一,《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8页。
    ①《老子·八十一章》,《老了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92页。
    ②《新语》卷上《无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6页。
    ③《论语集注》卷八,《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2页。
    ④《老子·四十九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工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29页。
    ⑤《老子·三十八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93页。
    ⑥《礼记·乐记》,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74页。
    ⑧《老子·五十七章》,《老了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50页。
    ①《新语》卷下《至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2页。
    ②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9页。
    ③《老子·八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20页。
    ④《庄子·人间世》,《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上册,第155页。
    ①《庄子·渔父》,《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下册,第1032页。
    ②《庄子·天地》,《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中册,第445页。
    ③《汉书》卷四十三《郦陆朱刘叔孙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36—1637页。
    ④《老子·三十一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80页。
    ⑤《老子·六十九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73页。
    ①《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81页。
    ②《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370页。
    ④《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351页。
    ①《汉书》卷一百上《叙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3089页。
    ①《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41页。
    ②《史记》卷三《殷本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67页。
    ③《史记》卷四《周本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81页。
    ④《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42页。
    ①《论衡·奇怪篇》,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册,第158-161页。
    ②《汉书》卷九十七上《外戚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902页。
    ④《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08页。
    ①《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75-276页。
    ②《史记》卷七《项羽本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36页。
    ①《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537页,
    ②《全唐文》卷六百七《天论中》,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册,第6128页。
    ①《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45-246页。
    ②《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03页。
    ④《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167页。
    ⑤《汉书》卷二十一下《律历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870页。
    ①《史记》卷七《项羽本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10页。
    ②《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48页。
    ③《周易·系辞上传》,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340页。
    ④《汉书》卷一上《高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页。
    ⑤《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525页。
    ⑥《汉书》卷三十二《张耳陈余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439页。
    ①《汉书》卷二十七下之下《五行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214页。
    ②《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47页。
    ①《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44-245页。
    ②《汉书》卷三十五《荆燕吴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484页。
    ③《汉书》卷三十四《韩彭英卢吴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469页。
    ④《汉书》卷四十五《蒯伍江息夫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64页。
    ⑤《汉书》卷三十二《张耳陈余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441页。
    ①《汉书》卷二十七中之上《五行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139页。
    ②《汉书》卷四十《张陈王周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574页。
    ①《史记》卷五《秦本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29页。
    ②《史记》卷七《项羽本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09页。
    ①金春峰:《汉代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2页。
    ②《论语集注》卷二,《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1页。
    ③《论语集注》卷四,《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4页。
    ④《老子·三十八章》,《老了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93页。
    ⑤《孟子集注》卷十三,《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62页。
    ⑥《孟子集注》卷十四,《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69页。
    ①《老子·五十四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43-144页。
    ③《老了·二十一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52页。
    ④《老子·十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23页。
    ⑤《老子·二十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47页。
    ⑥《老子·二十八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74页。
    ⑦《老子·五十五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45页。
    ⑧《老子·二五八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74页。
    ⑨《庄子·骈拇》,《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中册,第317页。
    ①《孟子集注》卷三,《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8页。
    ②《老子·十九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45页。
    ③《孟子集注》卷十四,《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74页。
    ④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9页。
    ⑤《庄子·骈拇》,《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中册,第327页。
    ⑥《老子·三十八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93页。
    ⑦ 《庄子·天地》,《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中册,第445页。
    ⑧《庄子·庚桑楚》,《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下册,第808页。
    ②《庄子·缮性》,《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中册,第548页。
    ③《吕氏春秋·贵公》,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上册,第24页。
    ④《文子疏义》卷八《自然》,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68—369页。
    ⑤《淮南子·修务训》,《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下册,第1311-1322页。
    ①《礼记·中庸》,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20页。
    ②《礼记·表记》,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25页。
    ③《庄子·骈拇》,《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中册,第321-323页。
    ④《庄子·徐无鬼》,《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下册,第861页。
    ②《老子·十八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43页。
    ③《老了·二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6页。
    ④《老子·十九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45页。
    ⑤《老子·八十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90页。
    ①《论语集注》卷八,《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2页。
    ②《庄子·应帝王》,《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上册,第291页。
    ③《庄子·德充符》,《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上册,第193页。
    ④《论语集注》卷六,《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7页。
    ⑥《孟子集注》卷七,《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85页。
    ①《论语集注》卷七,《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3页。
    ②《荀子·哀公》,《荀子简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02-403页。
    ③《礼记·礼运》,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54页。
    ④《庄子·马蹄》,《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中册,第334—336页。
    ⑤《老子·十七章》,《老了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40-41页。
    ⑥《孟子集注》卷十三,《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52页。
    ⑦《辞源》修订本,“皞皞”注,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下册,第2182页。
    ①《老子·五十三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41-142页。
    ②《文子疏义》卷九《下德》,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88页。
    ③《孟子集注》卷二,《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21页。
    ④《老子·三十一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80页。
    ⑤《庄子·天道》,《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中册,第467页。
    ⑥《孟子集注》卷七,《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83页。
    ⑦《孟子集注》卷十四,《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65页。
    ⑧《孟子集注》卷三,《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5页。
    ⑨《论语集注》卷七,《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3页。
    ⑩《新序》卷五《杂事》,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704页。
    ①《文子疏义》卷十一《上义》,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500页。
    ②《论语集注》卷八,《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0页。
    ③《吕氏春秋·召类》,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下册,第763页。
    ④《韩诗外传集释》卷八,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89-290页。
    ⑤《孙子兵法·谋攻篇》,《十一家注孙子》,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4页。
    ①《庄子·大宗师》,《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上册,第234页。
    ②《庄子·说剑》,《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下册,第1020页。
    ③《庄子·大宗师》,《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上册,第232页。
    ④《庄子·人间世》,《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上册,第143页。
    ⑤《左传·昭公二十年》,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607页。
    ⑥《老子·五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4页。
    ⑦《老子·二十九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77页。
    ⑧《论语集注》卷三,《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1页。
    ①《论语集注》卷三,《叫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1页。
    ②《论语集注》卷七,《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7页。
    ③《论语集注》卷二,《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6页。
    ④《礼记·檀弓下》,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8页。
    ⑤《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02页。
    ⑥《论语集注》卷一,《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1页。
    ⑦《论语集注》卷八,《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5页。
    ⑧《论语集注》卷三,《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2页。
    ⑨《论语集注》卷九,《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2页。
    ⑩《韩诗外传集释》卷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18—119页。
    ①《韩诗外传集释》卷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14-115页。
    ②《老子·八十一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92页。
    ③《论语集注》卷八,《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6页。
    ④《论语集注》卷二,《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3页。
    ⑤《春秋公羊传·桓公十一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8页。
    ⑥《辞源》修订本,“权”注,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上册,第1648页。
    ⑦《文子疏义》卷五《道德》,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44-245页。
    ⑧《庄子·秋水》,《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中册,第588页。
    ①《论语集注》卷五,《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6页。
    ②《孟子集注》卷七,《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84页。
    ③《孟子集注》卷十,《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15页。
    ④《论语集注》卷五,《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2页。
    ⑤《韩诗外传集释》卷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6-57页。
    ①《论语集注》卷八,《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3页。
    ②《孟子集注》卷十,《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24页。
    ④《论语集注》卷二,《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4页。
    ⑤《庄子·人间世》,《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上册,第148页。
    ⑥《老子·八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20页。
    ⑦《庄子·盗跖》,《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下册,第1006页。
    ⑧《庄子·山木》,《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中册,第668页。
    ⑨《论语集注》卷三,《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1页。
    ⑩《论语集注》卷四,《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6页。
    ①《论语集注》卷七,《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7页。
    ③《庄子·人间世》,《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上册,第165页。
    ⑤《论语集注》卷四,《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7-98页。
    ⑥《庄子·齐物论》,《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上册,第108页。
    ①《论语集注》卷三,《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7页。
    ②《论语集注》卷五,《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3页。
    ③《论语集注》卷三,《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7页。
    ④《庄子·让王》,《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下册,第978页。
    ⑤《韩诗外传集释》卷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2-73页。
    ⑥《论语集注》卷六,《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0页。
    ①《尚书·吕刑》,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233页。
    ②《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29页。
    ③《辞源》修订本,“玄默”注,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下册,第2024页。
    ④《文子疏义》卷八《自然》,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60页。
    ⑤《淮南了·主术训》,《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中册,第605页。
    ⑦《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738页。
    ①《汉书》卷四《文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7页。
    ②《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665页。
    ③《汉书》卷四十六《万石卫直周张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87页。
    ④《史记》卷一百二《张释之冯唐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121页。
    ①《汉书》卷四《文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85-93页。
    ②《老子·十二章》,《老了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28页。
    ③《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60页。
    ①《汉书》卷四《文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5页。
    ②《老子·五十九章》,《老了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55页。
    ③《汉书》卷九十五《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841页。
    ①《汉书》卷九下四上《匈奴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779-2785页。
    ③《汉书》卷五《景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9页。
    ①《汉书》卷四《文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0页。
    ④《汉书》卷三十八《高五王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543页。
    ⑥《汉书》卷四十四《淮南衡山济北王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50页。
    ⑦《汉书》卷四《文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89页。
    ①《史记》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168页。
    ③《汉书》卷九十七上《外戚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903页。
    ④《汉书》卷三十八《高五王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546页。
    ①《汉书》卷九十七上《外戚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902页。
    ②《汉书》卷四十《张陈王周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590页。
    ③《汉书》卷九十七上《外戚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902—2903页。
    ①《汉书》卷四《文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77—79页。
    ②《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320页。
    ③《汉书》卷九十五《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841页。
    ④《汉书》卷五《景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10页。
    ①《汉书》卷五十七上《司马相如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923页。
    ②《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665页。
    ③《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55页。
    ④《汉书》卷五《景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8页。
    ①《汉书》卷九十四上《匈奴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785页。
    ②《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32页。
    ③《汉书》卷五《景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4页。
    ⑥《汉书》卷三十五《荆燕吴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486页。
    ①《汉书》卷五《景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3页。
    ②《史记》卷十《孝文本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300页。
    ③《汉书》卷五《景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5-107页。
    ④《史记》卷五下九《五宗世家》,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74页。
    ⑤《史记》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53页。
    ①《汉书》卷四《文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7页。
    ②《史记》卷一百二十五《佞幸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420-2421页。
    ③《汉书》卷五《景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5页。
    ④《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56页。
    ⑤《汉书》卷四《文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7页。
    ①《汉书》卷九十七上《外戚传》,中华局简体字本,第2905页。
    ①《汉书》卷九十七上《外戚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903页。
    ②《庄子·齐物论》,《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上册,第103页。
    ③《老了·五十八章》,《老了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52页。
    ④《后汉书》卷三十二《樊宏阴识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756页。
    ①《史记》卷二十三《礼书》,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25页。
    ③《老子·五十九章》,《老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55页。
    ④《老子·十五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33页。
    ⑤《老子·十九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45页。
    ⑥《史记》卷一百二《张释之冯唐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121-2122页。
    ⑦《史记》卷十《孝文本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305页。
    ①《老子·二十五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65页。
    ②《老子·二十三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57页。
    ③《老子·六十四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66页。
    ④《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13页。
    ⑤《老子·十六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35-36页。
    ⑥《庄子·大宗师》,《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上册,第268页。
    ⑦《庄子·知北游》,《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中册,第733页。
    ⑧《老子·七十四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84页。
    ①《史记》卷一百二《张释之冯唐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123页。
    ③《老子·七十四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84页.
    ④《汉书》卷五十《张冯汲郑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68-1769页。
    ⑤《老子·三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8页.
    ⑤《老子·六十三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64页.
    ①《汉书》卷九十五《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841页。
    ③《史记》卷十《孝文本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304-305页。
    ④《汉书》卷三十五《荆燕吴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485页。
    ⑤《老子·四十九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29页。
    ⑥《老了·七十八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88页。
    ⑦《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09页。
    ①《吕氏春秋·制乐》,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上册,第192-193页。
    ②分别见于《淮南了·道应训》,《新序·杂事》。
    ③《老了·六十一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59-160页。
    ④《老了·六十九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73页。
    ⑤《老子·五十九章》,《老了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55页。
    ⑥《汉书》卷四十九《爱盎晁错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61页。
    ⑦《老了·五十七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50页。
    ①《史记》卷一百二十二《酷吏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380页。
    ③《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22页。
    ④《史记》卷一百二十二《酷吏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379页。
    ⑥《老了·四十二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18页。
    ①《庄子·徐无鬼》,《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下册,第830-833页。
    ②《淮南鸿烈集解》卷十六《说山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下册,第553页。
    ③《史记》卷四十九《外戚世家》,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584页。
    ①《史记》卷五十《楚元王世家》,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594页。
    ②《史记》卷一百二十二《酷吏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380-2381页。
    ③《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665页。
    ⑤《汉书》卷四十六《万石卫直周张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88页。
    ⑥《汉书》卷五十二《窦田灌韩传》,中华书局简体本,第1817-1818页。
    ⑦《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11页。
    ①《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679页。
    ①《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678-2679页。
    ②《汉书》卷四十九《爰盎晁错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47页。
    ③《汉书》卷四十二《张周赵任申屠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22-1623页。
    ④《韩诗外传集释》卷一,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4页。
    ①《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487页。
    ②《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13页。
    ③《汉书》卷四十九《爰盎晁错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47页。
    ④《汉书》卷九十《酷吏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702页。
    ⑤《汉书》卷四十九《爰盎晁错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45页。
    ⑤《韩非子》卷十九《五蠹》,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42-443页。
    ①《汉书》卷三十五《荆燕吴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485-1486页。
    ③《汉书》卷十四《诸侯王表》,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84页。
    ④《汉书》卷三十五《荆燕吴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486页。
    ⑤《苏轼文集》卷四《晁错论》,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107页。
    ⑥《史记》卷十一《孝景本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315页。
    ①《孟子集注》卷三,《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2页。
    ②《新序》卷十《善谋下》,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402-1405页。
    ③《汉书》卷四十九《爰盎晃错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47-1748页。
    ①《韩非子》卷四《奸劫弑臣》,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98页。
    ②《韩非子》卷一《主道》,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6-27页。
    ③《汉书》卷四十九《爱盎晁错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64页。
    ④《韩非子》卷五《备内》,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15页。
    ①《商君书·禁使》,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3-174页。
    ②《汉书》卷四十九《爰盎晁错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63页。
    ③《史记》卷一百一《爰盎晁错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120页。
    ④《汉书》卷四十九《爰盎晁错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62页。
    ⑤此处的相对“多为”是针对文帝时清静无为的政策而言。
    ①《汉书》卷五《景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4页。
    ⑤《汉书》卷三十八《高五王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551页。
    ⑥《老子·六十三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64页。
    ①《汉书》卷五《景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9页。
    ②《老子·三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8页。
    ③《老子·十二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28页。
    ④《汉书》卷五十二《窦田灌韩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816页。
    ⑤《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02页。
    ⑥《史记》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64页。
    ①《史记》卷一百四《田叔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138页。
    ②《文子疏义》卷五《道德》,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44页。
    ③《淮南子·氾论训》,《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中册,第952页。
    ④《论语集注》卷七,《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6页。
    ⑤《新序》卷七《节士》,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49-953页。
    ①《汉书》卷四十四《淮南衡山济北王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51页。
    ②《史记》卷一百四《田叔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137页。
    ③金春峰:《汉代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2页。
    ①金春峰:《汉代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3页。
    ③《论语集注》卷十,《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4页。
    ④《庄子·在宥》,《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中册,第397-398页。
    ⑤《文子疏义》卷十一《上义》,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76页。
    ⑤《文子疏义》卷十二《上礼》,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514页。
    ⑦《墨子》卷一《法仪》,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73页。
    ⑧《墨子》卷二《尚贤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42页。
    ①《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487页。
    ②《盐铁论·论诽》,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83页。
    ③《韩非子》卷十五《难一》,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52页。
    ④《韩非子》卷十八《六反》,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17页。
    ⑤《韩非子》十三《外储说右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21页。
    ①《韩非子》卷五《备内》,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15页。
    ②《韩非子》卷四《奸劫弑臣》,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05页。
    ③《韩非子》卷十七《说疑》,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00页。
    ④《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29页。
    ⑤见金春峰:《汉代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2-43页。
    ⑥以上两条均见于《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06页。
    ⑦金春峰:《汉代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2页。
    ①关于这一点,我们在第二章的附录已经详细论述,此处不再赘述。
    ②《老子·二十一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52页。
    ③见金春峰:《汉代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3—54页。
    ①《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610页。
    ②《史记》卷二十三《礼书》,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25页。
    ③《汉书》卷二十一上《律历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844页。
    ④《汉书》卷四十二《张周赵任申屠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20页。
    ⑤《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9页。
    ⑥《史记》卷二十三《礼书》.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24-1025页。
    ⑦《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892页。
    ①《论语集注》卷一,《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9页。
    ②《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882页。
    ③《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29页。
    ④《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67页。
    ⑤见《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08页。
    ①《史记》卷二十三《礼书》,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24页。
    ②《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893页。
    ③《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29页。
    ④《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01页。
    ⑤《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29页。
    ⑥《盐铁论·周秦》,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09页。
    ⑦《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34页。
    11《汉书》卷九十《酷吏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702页。
    ②《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82页。
    ④《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29页。
    ⑤《盐铁论·诏圣》,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16页。
    ⑥《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245页。
    ⑦《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81页。
    ⑧《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28页。
    ①《史记》卷四十九《外戚史家》,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584页。
    ②以上两条均见金春峰:《汉代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3—54页。
    ③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3页。
    ④《汉书》卷三《高后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75页。
    ⑤《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29页。
    ①《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31页。
    ②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3页。
    ③《论语集注》卷六,《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6页。
    ④《庄子·天道》,《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中册,第473页。
    ⑤《庄子·至乐》,《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中册,第622页。
    ⑥《公孙龙子悬解·名实论》,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91页。
    ①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和《史记·商君列传》的相关记载。
    ②《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370页。
    ③《史记》卷二十三《礼书》,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25页。
    ④《汉书》卷五《景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10页。
    ⑤《史记》卷一百二十二《酷吏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379页。
    ⑥《辞源》修订本,“觚”注,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下册,第2864页。
    ⑦《庄子·应帝王》,《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上册,第306页。
    ⑧《汉书》卷九十《酷吏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702页。
    ①《苏轼文集》卷十七《上清储祥宫碑》,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册,第503页。
    ②《汉书》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301页。
    ③《老子·五十三章》,《老了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41-142页。
    ④《史记》卷二十五《律书》,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83-1084页。
    ①《庄子·胠箧》,《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中册,第357页。
    ②《庄子·马蹄》,《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中册,第341页。
    ①《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666页。
    ②《汉书》卷五十三《景十三王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839页。
    ③《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357-1358页。
    ④《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887页。
    ⑤《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665页。
    ①《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681页。
    ②《汉书》卷五十一《贾邹枚路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89页。
    ③《汉书》卷五十七上《司马相如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923页。
    ④《汉书》卷五十三《景十三王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839页。
    ⑤《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680页。
    ①《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672页。
    ①《新书·过秦上》,《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页。
    ②《新书·藩强》,《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9-40页。
    ③《新书·五美》,《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67页。
    ④《新书·匈奴》,《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35页。
    ⑤《论语集注》卷八,《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0页。
    ⑥《庄子·应帝王》,《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上册,第307页。
    ①《新书·道术》,《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02页。
    ②《庄子·应帝王》,《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上册,第307页。
    ③《庄子·天下》,《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下册,第1069页。
    ④《新书·道术》,《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02-303页。
    ⑤《新书·道德说》,《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26-327页。
    ①《新书·过秦下》,《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4页。
    ②《老子·五十七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49页。
    ④《老子·六十四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65-166页。
    ⑤《新书·审微》,《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73-74页。
    ①《新书·宗首》,《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5页。
    ②《老子·三十六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89页。
    ③《老子·十二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28页。
    ④《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940页。
    ⑤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儒道斗争”一节中详谈,此不赘述。
    ⑥本节所引《鹏鸟赋》文字,均出自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版,第2-3页,以下不再注明出处。
    ⑦《老了·二十五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63页。
    ①《庄子·田子方》,《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中册,第709页。
    ②《庄子·大宗师》,《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上册,第225页。
    ④《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944页。
    ⑥《老子·五十八章》,《老了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52页。
    ⑥《史记》卷八十四《贾生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949页。
    ⑦《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①《庄子·大宗师》,《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上册,第284页。
    ②《庄子·盗跖》,《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下册,第1006页。
    ③《汉书·儒林传》:“韩婴,燕人也。孝文时为博士,景帝时至常山太傅。”可知韩婴跨越文景两朝。
    ④《韩诗外传集释》卷五,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5-196页。
    ⑤《韩诗外传集释》卷四,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0-131页。
    ①《韩诗外传集释》卷五,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6页。
    ②《韩诗外传集释》卷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0页。
    ④《韩诗外传集释》卷一,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4页。
    ⑤《韩诗外传集释》卷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2页。
    ⑥《韩诗外传集释》卷四,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1页。
    ①《庄子·天道》,《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中册.第465页。
    ②《韩诗外传集释》卷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3页。
    ③《老子·十七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40页。
    ④《老子·四十七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25-126页。
    ⑤《韩诗外传集释》卷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7页。
    ①《韩诗外传集释》卷七,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1-252页。
    ②《庄妇·人间世》,《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上册,第165页。
    ①《庄子·人间世》,《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上册,第136页。
    ③《韩诗外传集释》卷六,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02页。
    ④《老子·三十三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85页。
    ⑤《老子·四十四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22页。
    ⑥《老子·四十六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25页。
    ⑦《韩诗外传集释》卷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7-78页。
    ⑧《韩诗外传集释》卷五,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4页。
    ①《韩诗外传集释》卷一,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15页。
    ②《韩诗外传集释》卷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04-105页。
    ③《老子·六十六章》,《老了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局1980年版,上册,第170页。
    ④《韩诗外传集释》卷一,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6页。
    ⑤《韩诗外传集释》卷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2页。
    ①《韩诗外传集释》卷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17页。
    ②《韩诗外传集释》卷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6-57页。
    ③《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665页。
    ①《汉书》卷五十一《贾邹枚路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81页。
    ⑤《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37-1738页。
    ⑥《后汉书》卷五十二《崔骃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165页。
    ⑦《杂曲歌辞·行路难三首》,《全唐诗》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册,第344页。
    ⑧《读史五首》,《全唐诗》卷四百二十五,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3册,第4679页。
    ①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3页。
    ②金春峰:《汉代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91-92页。
    ③《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册,第134页。
    ④《偶然二首》,《全唐诗》卷四百三十九,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3册,第4893页。
    ⑥《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07页。
    ⑦《新书·数宁》,《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9页。
    ①颜师古针对“文帝谦让未皇”一句解释说:“皇,暇也。自以为不当改制。”可见,文帝本人也不同意改制。见《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08页。
    ②《论语集注》卷七,《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5页。
    ③《新书·匈奴》,《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35页。
    ①《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38页。
    ②《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50页。
    ③《汉书》卷五十二《窦田灌韩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831页。
    ④《新书·孽产了》,《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8页。
    ①《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07页。
    ③《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38页。
    ⑤《品花宝鉴》第二十五回《水榭风廓花能解语清歌妙舞玉自生香》,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16页。
    ①《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09页。
    ②《苏轼文集》卷四《贾谊论》,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106页。
    ③《史记》卷二十三《礼书》,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25页。
    ⑤《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679页。
    ⑦《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679页。
    ②《史记》卷一百一《爱盎晁错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118-2119页。
    ④《史记》卷九十六《张承相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074页。
    ⑦《汉书》卷四十九《爰盎晁错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45页。
    ①《汉书》卷四十九《爰盎晁错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65页。
    ①《老子·三十七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91-92页。
    ②《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13页。
    ①《贾生》,《全唐诗》卷五百四十,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6册,第6208页。
    ②《礼记·祭义》,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64-365页。
    ③《礼记·礼运》,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58页。
    ④《左传·文公二年》,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197页。
    ⑤《左传·成公十三年》,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317页。
    ①《新书·道德说》,《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28页。
    ②《新书·耳痹》,《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70页。
    ③《新书·大政上》,《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40页。
    ④《新书·大政下》,《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48页。
    ①《新书·春秋》,《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48页。
    ③《新书·铜布》,《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11页。
    ④《新书·大政上》,《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38-339页。
    ⑤《史记》卷十《孝文本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300-301页。
    ⑥《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11页。
    ⑦《史记》卷十《孝文本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305页。
    ⑧《汉书》卷四《文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7页。
    ①《汉书》卷一下《高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57页。
    ②《老子·五十一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37页。
    ③《老子·六十四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66页。
    ④《庄子·大宗师》,《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上册,第246-247页。
    ⑤《庄子·刻意》,《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中册,第539页。
    ⑥《庄子·刻意》,《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中册,第540页。
    ⑦《庄子·大宗师》,《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上册,第260页。
    ①《庄子·天道》,《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中册,第462页。
    ②《老子·四十九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29页。
    ③《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中华书局简休字本,第1011页。
    ④《汉书》卷二十五下《郊祀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34页。
    ⑤《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20页。
    ①《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12页。
    ②《汉书》卷二十七上《五行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94页。
    ③《汉书》卷四十五《蒯伍江息夫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76页。
    ④《汉书》卷六十三《武五子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093页。
    ⑤《韩诗外传》卷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8—39页。
    ①《汉书》卷一下《高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59页。
    ②《史记》卷九十六《张丞相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072页。
    ③《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09页。
    ④持这一看法的还有贾谊,《汉书·贾谊传》说:“及欲改定制度,以汉为十德,色上黄。
    ⑤《汉书》卷二十五下《郊祀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49页。
    ⑥《史记》卷一百五《扁鹊仓公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160页。
    ①《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全集·而已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7页。
    ②《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10页。
    ③《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676页。
    ①《韩诗外传集释》卷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94页。
    ②《老子·六十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58页.
    ③《韩非子》卷六《解老》,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42页。
    ①《新书·保傅》,《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86页。
    ②《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40页。
    ①《汉书》卷九十四上《匈奴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785-2786页。
    ②《史记》卷一百三《万石张叔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132页。
    ③《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884页。
    ①《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227页。
    ③《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228页。
    ⑤《史记》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简字本,第2285页。
    ⑥《汉书》卷六《武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38页。
    ①《汉书》卷六《武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41页。
    ②《史记》卷二十五《律书》,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83页。
    ③《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78页。
    ④《汉书》卷六十一《张骞李广利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042页。
    ⑤《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231页。
    ①《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29页。
    ③《汉书》卷六十三《武五子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074页。
    ④《汉书》卷六十六《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172页。
    ⑤《史记》卷四十九《外戚世家》,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591页。
    ⑦《史记》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354页。
    ⑧《汉书》卷五《景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3页。
    ①《史记》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287页。
    ②《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373页。
    ③《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73页。
    ④《史记》卷一百二十《汲郑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364页。
    ⑤《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73页。
    ①《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406页。
    ②《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83页。
    ③《汉书》卷二十五下《郊祀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33页。
    ④《汉书》卷九十六下《西域传》2893页。
    ⑤《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80页。
    ①《汉书》卷九十六下《西域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893页。
    ②《汉书》卷四《文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7页。
    ③《史记》卷一百二十《汲郑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362页。
    ④《史记》卷一百一十二《平津侯主父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260页。
    ⑤武帝从积极进取到过度进取,即从儒家到偏离儒家是一个发展过程,对此我们将在下一节中详细讨论。
    ⑥《汉书》卷六《武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11页。
    ①《汉书》卷六十四上《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107页。
    ②《汉书》卷六《武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51页。
    ③《史记》卷四十九《外戚世家》,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592页。
    ④《汉书》卷六《武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11页。
    ①《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56页。
    ②黄朴民:《国策与国运:汉武帝身后的政治走向》,《新华文摘》,2006年第5期,第61页。
    ①《盐铁论·后刑》,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66页。
    ②《尚书·皋陶谟》,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27页。
    ③《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17页。
    ①《盐铁论·诏圣》,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16页。
    ②《尚书·大禹谟》,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257页。
    ③《尚书·多方》,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198页。
    ④《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25-926页。
    ①以上四条均见于《礼记·坊记》,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06-410页。
    ②《史记》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434页。
    ③《礼记·坊记》,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04页。
    ④《左传·昭公二十年》,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607页。
    ⑤《荀子·王制》,《荀子简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0页。
    ⑥《荀子·成相》《荀子简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46页。
    ①《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885页。
    ③《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25页。
    ④《汉书》卷九《元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95页。
    ②《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五,岳麓书社1997年版,第4册,第2704页。
    ③《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23-924页。
    ①《史记》卷一百七《魏其武安侯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181-2182页。
    ②《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665页。
    ①《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中华书局简体字字本,第1011页。
    ②《汉书》卷九十四上《匈奴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785-2786页。
    ③《汉书》卷六《武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50页。
    ④《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666页。
    ①《汉书》卷六《武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51页。
    ②《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893页。
    ③《汉书》卷二十五下《郊祀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49页。
    ④《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893页。
    ⑥《汉书》卷六《武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20页。
    ⑧《史记》卷一百三《万石张叔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132页。
    ①《史记》卷四《周本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7页。
    ②《汉书》卷七十三《韦贤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338页。
    ③《论语集注》卷二,《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2页。
    ④《孟子集注》卷五,《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0页。
    ⑤《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70页。
    ①《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74-975页。
    ②《盐铁论·错币》,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3-34页。
    ③《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76页。
    ⑤《盐铁论·未通》,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5-116页。
    ①《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74页。
    ③《盐铁论·禁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940页。
    ④《史记》卷三十《平准书》,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213-1214页。
    ①《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56-957页。
    ②《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79-980页。
    ①《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32页。
    ②《汉书》卷九十《酷吏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704页。
    ④《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72-973页。
    ①《汉书》卷九十《酷吏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709页。
    ①《汉书》卷六《武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45页。
    ②《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29页。
    ③《汉书》卷六十四上《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五贾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118页。
    ④《荀子·宥坐》,《旬子简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89页。
    ⑤《盐铁论·刑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90页。
    ①《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38页。
    ②《汉书》卷九十《酷吏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701页。
    ③《淮南鸿烈集解》卷六《览冥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上册,第215-217页。
    ①《盐铁论·园池》,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0-101页。
    ②金春峰:《汉代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1987年版,第304页。
    ①《汉书》卷九十六下《西域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882-2883页。
    ②《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58页。
    ③《汉书》卷五十三《景十三王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847页。
    ②《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13页。
    ①《新书·先醒》,《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61-263页。
    ②《老子·三十七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91页。
    ①《管子·形势解》,《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下册,第1173页。
    ②《论语集注》卷六,《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4页。
    ③《汉书》卷六十四上《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117页。
    ①《尚书·五了之歌》,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263-264页。
    ②《盐铁论·国疾》,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12-213页。
    ③《盐铁论·未通》,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2页。
    ①《汉书》卷九十《酷吏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704页。
    ③《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70页。
    ④《三国志·魏书》卷十三《钟繇华歆王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311页。
    ①《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74页。
    ③《汉书》卷六《武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23页。
    ①《盐铁论·本议》,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页。
    ③《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66页。
    ④《盐铁论·非鞅》,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2页。
    ①关于这一点,我们下节将重点讨论,此处不拟详谈。
    ②《文子疏义》卷十一《上义》,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500页。
    ①《淮南鸿烈集解》卷十五《兵略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下册,第493页。
    ②《韩诗外传集释》卷八,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89-290页。
    ③《淮南子·兵略训》,《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下册,第1066-1067页。
    ①《吕氏春秋·召类》,贵州人民民版社1997年版,下册,第763页。
    ②《旧唐书·魏征列传》记载:“太宗尝谓长孙无忌曰:‘朕即位之初,上书者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运,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唯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其语,天下大宁。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此皆魏征之力也。’”
    ③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唐纪九》,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3册,第6073页。
    ④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唐纪九》,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3册,第6104页。
    ⑤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3册,第6245页。
    ①《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3册,第6247-6253页。
    ②《汉书》卷九十六下《西域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893页。
    ③《汉书》卷六十四上《严朱开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117页。
    ④《汉书》卷三十八《高五王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543页。
    ①《汉书》卷六《武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38页。
    ③《汉书》卷九十五《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837页。
    ①《汉书》卷五《景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10页。
    ②《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909页。
    ③《史记》卷一百一十二《平津侯主父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258页。
    ④《汉书》卷六《武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50-151页。
    ①《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55-956页。
    ②武帝在位共五十四年,去除建元时期窦太后掌权的六年时间,武帝实际掌权四十八年。
    ③《汉书》卷七《昭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3-164页。
    ④《汉书》卷八《宣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92页。
    ①《韩诗外传集释》卷十,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60-362页。
    ②《盐铁论·禁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7页。
    ①《孙子兵法·谋攻篇》,《十一家注孙子》,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3-41页。
    ②《汉书》卷九十四下《匈奴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828页。
    ①《汉书》卷九十四上《匈奴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785-2786页。
    ②《礼记·乐记》,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75页。
    ①《汉书》卷九十四上《匈奴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789页。
    ②《汉书》卷九十四下《匈奴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829页。
    ①《盐铁论·击之》,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13页。
    ②《资治通鉴》卷二十二,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1册,第252-253页。
    ③《盐铁论·结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19页。
    ①《吕氏春秋·审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下册,第808页。
    ②《老了·三十帝》,《老了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78页。
    ③《新序》卷五《杂事》,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717-719页。
    ④《汉书》卷四十九《爰盎晁错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52页。
    ①《汉书》卷六十一《张骞李广利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043页。
    ②《汉书》卷九十四下《匈奴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824页。
    ①《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72页。
    ②《汉书》卷五十五《卫青霍去病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892页。
    ④《汉书》卷六《武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27页。
    ⑥《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81页。
    ⑧《汉书·景帝纪》说:“春,以岁不登,禁内郡食马粟,没入之。”可见,当时汉朝人以粮食饲养马匹。
    ⑨《盐铁论·备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89页。
    ⑩《汉书》卷四十九《爰盎晁错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53页。
    ①《盐铁论·西域》,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34页。
    ②《汉书》卷五十二《窦田灌韩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832页。
    ③《盐铁论·备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89页。
    ④《汉书》卷四十九《爱盎晁错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50页。
    ⑤《汉书》卷九十四下《匈奴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806页。
    ①《老子·六十九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74页。
    ②《盐铁论·西域》,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37页。
    ③《汉书》卷五十二《窦田灌韩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833页。
    ④《盐铁论·击之》,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09页。
    ①《剑桥中国秦汉史·导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页。
    ②《史记》卷一百一十一《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246页。
    ①《汉书》卷九十四下《匈奴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824页。
    ③《汉书》卷六十三《武五子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093页。
    ④《新序》卷十《善谋下》,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398-1401页。
    ①《汉书》卷九十六下《西域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882页。
    ②《论语集注》卷三,《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9页。
    ③《孟子集注》卷九,《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08页。
    ④《论语集注》卷四,《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7页。
    ⑤《论语集注》卷八,《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2页。
    ⑥《论语集注》卷二,《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5页。
    ①《孟子集注》卷九.《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07-308页。
    ②《新书·大政上》,《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38页。
    ①《新书·大政上》,《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41-342页。
    ②《孟子集注》卷十四,《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67页。
    ③《孟子集注》卷二,《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24页。
    ④《新书·阶级》,《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81页。
    ⑤《孟子集注》卷八,《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90页。
    ①《孟子集注》卷七,《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83页。
    ②《新书·道德说》,《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25.326页。
    ③《论语集注》卷六,《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5页。
    ④《论语集注》卷三,《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9页。
    ⑤《庄子·齐物论》,《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上册,第83页。
    ①《春秋繁露》卷一《楚庄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页。
    ②《春秋繁露》卷六《离合根》,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5页。
    ③《春秋繁露》卷十一《为人者天》,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85页。
    ④《春秋繁露》卷十三《人副天数》,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39页。
    ⑤《春秋繁露》卷二《竹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6页。
    ⑥《春秋繁露》卷六《立元神》,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9页。
    ⑦《春秋繁露》卷二《竹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8页。
    ⑧《春秋繁露》卷十五《郊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15页。
    ⑨《春秋繁露》卷七《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1-272页。
    ①《春秋繁露》卷七《三代改制质文》,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59—261页。
    ②《春秋繁露》卷十四《郊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00页。
    ③《春秋繁露》卷五《随本消息》,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9—170页。
    ④《春秋繁露》卷十六《循天之道》,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9页。
    ⑤《春秋繁露》卷六《符瑞》,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6页。
    ①《春秋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18-622页。
    ③《春秋繁露》卷八《必仁且智》,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19页。
    ④《春秋繁露》卷十一《为人者天》,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85页。
    ①《春秋繁露》卷十三《人副天数》,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41-443页。
    ②《春秋繁露》卷十《实性》,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74-375页。
    ③《春秋繁露》卷十《深察名号》,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70页。
    ④《论语集注》卷四,《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9页。
    ⑤《春秋繁露》卷十《深察名号》,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68页。
    ⑦《春秋繁露》卷一《玉杯》,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1页。
    ①《春秋繁露》卷十《深察名号》,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63页。
    ③《春秋繁露》卷十五《郊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07页。
    ④《春秋繁露》卷十七《天地之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86页。
    ⑤《春秋繁露》卷十七《天地阴阳》,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00页。
    ⑥《春秋繁露》卷十一《王道通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06页。
    ⑦《春秋繁露》卷十《深察名号》,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68页。
    ①《春秋繁露》卷十七《天地阴阳》,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00页。
    ②《春秋繁露》卷十一《阳尊阴卑》,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98—400页。
    ③《春秋繁露》卷十一《王道通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05—407页。
    ④《春秋繁露》卷十二《基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34页。
    ①《春秋繁露》卷六《立元神》,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3页。
    ②《春秋繁露》卷七《官制象天》,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63—265页。
    ③《春秋繁露》卷九《奉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41页。
    ④《春秋繁露》卷十五《四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12页。
    ⑤《春秋繁露》卷十一《天辨人在》,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12—413页。
    ①金春峰:《汉代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52页。
    ②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1页。
    ①《春秋繁露》卷十六《循天之道》,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64—565页。
    ②《礼记·中庸》,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16页。
    ③《春秋繁露》卷十六《循天之道》,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0-571页。
    ④《春秋繁露》卷十二《阴阳终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17页。
    ①《春秋繁露》卷三《玉英》,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9—80页。
    ②《论语集注》卷五,《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6页。
    ③《孟子集注》卷七,《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84页。
    ④《春秋繁露》卷九《身之养重于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21页。
    ⑤《春秋繁露》卷三《玉英》,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7页。
    ⑥《春秋繁露》卷十《深察名号》,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64页。
    ⑦《春秋繁露》卷十七《天地阴阳》,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99—601页。
    ①《春秋繁露》卷十四《五行变救》,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83—484页。
    ②《春秋繁露》卷六《立元神》,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2—213页。
    ①《盐铁论·论灾》,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82-387页。
    ②《驳建立孔教议》,《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下册,第688-689页。
    ③《论衡·感类篇》,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册,第786页。
    ①《论衡·乱龙篇》,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册,第693-695页。
    ②《春秋繁露》卷十六《祭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62页。
    ③《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919页。
    ①《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329页。
    ②《汉书》卷五十七下《司马相如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969页。
    ③《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328页。
    ④《新唐书》卷三十四《五行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72页。
    ①《新语》卷下《怀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4页。
    ②《汉书》卷六十三《武五了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073页。
    ③《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666页。
    ④《汉书》卷六十四上《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108页。
    ①《论语集注》卷三,《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8页。
    ②《论语集注》卷二,《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9页。
    ③《孟子集注》卷十一,《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36页。
    ①《论语集注》卷一,《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8页。
    ③《论语集注》卷六,《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8磁。
    ④《史记》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102页。
    ①《史记》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101页。
    ①《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11页。
    ②《汉书》卷五十七下《司马相如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967页。
    ③《史记》卷一百七《魏其武安侯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182页。
    ①《汉书》卷五十八《公孙弘卜式兄宽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989页。
    ②《汉书》卷七十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384页。
    ④《汉书》卷五十《张冯汲郑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75页。
    ⑤《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377页。
    ⑦《史记》卷一百二十《汲郑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362页。
    ①《史记》卷一百一十二《平津侯主父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254页。
    ③《汉书》卷五十《张冯汲郑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75页。
    ④《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919页。
    ①《史记》卷一百一十二《平津侯主父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254页。
    ②《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73页。
    ③《汉书》卷六十四上《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110页。
    ④《论语集注》卷一,《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7页。
    ⑤《汉书》卷五十二《窦田灌韩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818页。
    ⑦《史记》卷一百七《魏其武安侯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181页。
    ①《汉书》卷五十《张冯汲郑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79页。
    ②《汉书》卷八十一《匡张孔马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507页。
    ③《盐铁论·刺议》,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00页。
    ①《韩诗外传集释》卷五,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00页。
    ②《汉书》卷五十八《公孙弘卜式兒宽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995页。
    ③《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78页。
    ①《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372页。
    ④《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684页。
    ①《史记》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102页。
    ②《汉书》卷四十三《郦陆朱刘叔孙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30页。
    ③《论语集注》卷七,《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7页。
    ④《汉书》卷四十三《郦陆朱刘叔孙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32页。
    ①《论语集沣》卷四,《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4页。
    ②《汉书》卷四十三《郦陆朱刘叔孙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34页。
    ③《史记》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101页。
    ④《论语集注》卷六,《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8页。
    ⑤《汉书》卷四十三《郦陆朱刘叔孙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36页。
    ①《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680页。
    ②《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374页。
    ④《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676页。
    ①《论语集注》卷一,《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7也。
    ②《论语集注》卷二,《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4页。
    ④《论语集注》卷七,《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6页。
    ⑤《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919页。
    ⑦《史记》卷五十九《五宗世家》,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69页。
    ⑧《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918页。
    ⑨《史记》卷五十九《五宗世家》,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69页。
    ①《盐铁论·本议》,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页。
    ②《盐铁论·水旱》,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76页。
    ③《盐铁论·禁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9-40页。
    ④《盐铁论·贫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0页。
    ①《盐铁论·刺权》,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9页。
    ②《盐铁论·散不足》,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42页。
    ③《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80页。
    ⑤《盐铁论·授时》,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71页。
    ①《盐铁论·错币》,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2页。
    ②《史记》卷三十《平准书》,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213页。
    ③《盐铁论·本议》,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页。
    ⑤《盐铁论·本议》,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页。
    ⑥《盐铁论·轻重》,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4页。
    ⑦《盐铁论·本议》,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页。
    ①《盐铁论·水旱》,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78页。
    ②《盐铁论·西域》,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37页。
    ③《论语集注》卷一,《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0页。
    ④《盐铁论·备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91页。
    ①《论衡·程材篇》,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册,第534-535页。
    ③《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48页。
    ①《淮南鸿烈集解·叙目》,中华书局1989年版,上册,第2页。
    ②《汉书》卷四十四《淮南衡山济北王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52页。
    ③《淮南鸿烈集解·叙目》,中华书局1989年版,上册,第2页。
    ④《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记载:“孝文八年,上怜淮南王,淮南王有子四人,皆七八岁,乃封了安为阜陵侯。”可知,淮南王刘安大致生于文帝刚即位时。
    ①《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896页。
    ②《淮南鸿烈集解·叙目》,中华书局1989年版,上册,第2页。
    ③《汉书》卷六《武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21页。
    ④《楚辞补注·离骚经章句》,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页。
    ①《汉书》卷五十三《景十三王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839页。
    ②《老子·四十二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17页。
    ③《老子·五十一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36-137页。
    ④《老子·四十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10页。
    ①《庄子·至乐》,《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中册,第615页。
    ②《庄子·知北游》,《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中册,第733页。
    ⑤《老子·五章》,《老了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4页。
    ⑥《列子·天瑞》,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1页。
    ①《淮南鸿烈集解》卷三《天文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上册,第79-80页。
    ③《淮南鸿烈集解》卷八《本经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上册,第250页
    ④《老了·三十八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93页。
    ⑤《老子·十八章》,《老了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43页。
    ①Paul van Els:The Wenzi, Ph.D. dissertation, Leiden University,2006:39.
    ②《淮南鸿烈集解》卷七《精神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上册,第218-219页。
    ③《淮南鸿烈集解》卷九《主术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上册,第270页。
    ⑤《淮南鸿烈集解》卷八《本经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上册,第249页。
    (?)《淮南鸿烈集解》卷三《天文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上册,第124页。
    ①《淮南鸿烈集解》卷四《墬形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上册,第146页。
    ③《淮南鸿烈集解》卷十一《齐俗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上册,第357-358页。
    ④Paul van Els:The Wenzi, Ph.D. dissertation, Leiden University,2006:39.
    ⑤《史记》卷一百二十七《日者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439页。
    ①《淮南鸿烈集解》卷十二《道应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上册,第378页。
    ②《淮南鸿烈集解》卷三《天文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上册,第112页。
    ③《淮南鸿烈集解》卷八《本经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上册,第258页。
    ⑤《淮南鸿烈集解》卷九《主术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上册,第289页。
    ①《淮南鸿烈集解》卷十《缪称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上册,第323-324页。
    ③《孟子集注》卷十三,《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50页。
    ④《淮南鸿烈集解》卷十《缪称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上册,第325页。
    ⑤《老子·二十五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65页。
    ⑥《孟子集主》卷四,《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1页。
    ⑦《淮南鸿烈集解》卷十五《兵略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下册,第492页。
    ①《汉书》卷六《武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11页。
    ②《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666页。
    ③《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940页。
    ④《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507页。
    ⑤《淮南鸿烈集解》卷四《墬形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上册,第143页。
    ⑦《淮南鸿烈集解》卷七《精神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上册,第234页。
    ⑧《淮南鸿烈集解》卷十四《诠言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下册,第476页。
    ⑨《淮南鸿烈集解》卷三《天文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上册,第126页。
    ①《淮南子·俶真训》,《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上册,第134页。
    ②《淮南鸿烈集解》卷十一《齐俗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上册,第361-362页。
    ③《淮南子·墬形训》,《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上册,第361页。
    ④《淮南子·览冥训》,《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上册,第489页。
    ⑤《淮南子 ·道应训》,《淮南了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中册,第881-888页。
    ①《淮南鸿烈集解》卷十三《氾论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上册,第427页。
    ②《淮南鸿烈集解》卷二《俶真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上册,第66-67页。
    ④《淮南鸿烈集解》卷七《精神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上册,第241-243页。
    ①《淮南鸿烈集解》卷二《俶真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上册,第66-67页。
    ②《淮南鸿烈集解》卷十一《齐俗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上册,第356页。
    ③《论语集注》卷九,《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1页。
    ①《礼记·三年问》,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69页。
    ②《春秋公羊传·闵公二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4页。
    ③《淮南鸿烈集解》卷十一《齐俗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上册,第359-361页。
    ④《淮南鸿烈集解》卷十三《氾论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上册,第432页。
    ⑤《春秋繁露》卷三《玉英》,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9—80页。
    ⑥《汉书》卷六十七《杨胡朱梅云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191页。
    ①《汉书》卷六十七《杨胡朱梅云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191页。
    ④《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918页。
    ①《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317-318页。
    ②《史记》卷一百七《魏其武安侯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181-2182页。
    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28页。
    ②《史记》卷一百七《魏其武安侯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182页。
    ③《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372页。
    ①《汉书》卷九十四上《匈奴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785-2786页。
    ②《汉书》卷九十五《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843页。
    ④《汉书》卷二十七中之下《五行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159-1160页。
    ⑤《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70页。
    ①《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665页。
    ③《汉书》卷六《武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15页。
    ④《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666-2668页。
    ①Paul van Els:The Wenzi.Ph.D.dissertation,Leiden University,2006:43.
    ②《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918-1919页。
    ④《汉书》卷六《武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50页。
    ①以上十条均见《汉书》卷六《武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11-139页。
    ①这在第二章附录中已经详细讨论过。
    ②《春秋繁露》卷六《离合根》,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5—206页。
    ③《春秋繁露》卷六《保位权》,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9页。
    ④《春秋繁露》卷六《立元神》,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7—208页。
    ⑤《春秋繁露》卷九《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28页。
    ⑥《春秋繁露》卷七《通国身》,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30页。
    ①《春秋繁露》卷六《立元神》,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2页。
    ②《春秋繁露》卷七《考功名》,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22页。
    ③《老子·七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9页。
    ④《庄子·刻意》,《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中册,第539页。
    ⑤《老子·二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6页。
    ⑥《春秋繁露》卷十二《基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32页。
    ⑦《春秋繁露》卷十六《循天之道》,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5—577页。
    ①《淮南鸿烈集解》卷十一《齐俗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上册,第354页。
    ②《淮南鸿烈集解》卷十《缪称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上册,第329页。
    ③《礼记·中庸》,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16页。
    ④《礼记·乐记》,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72页。
    ⑤《论语集注》卷三,《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9页。
    ⑥《淮南鸿烈集解》卷八《本经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上册,第265-268页。
    ⑦《礼记·问丧》,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58页。
    ①《礼记·丧服四制》,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15页。
    ②《论语集注》卷二,《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2页。
    ③《论语集注》卷一,《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8页。
    ④《淮南鸿烈集解》卷九《主术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上册,第314页。
    ⑤《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⑥《淮南鸿烈集解》卷九《主术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上册,第317页。
    ⑦《礼记·中庸》,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20页。
    ①《礼记·中庸》,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17页。
    ②《孟子集注》卷十四,《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73页。
    ③《孟子集注》卷十三,《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50页。
    ④《淮南鸿烈集解》卷十《缪称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上册,第333页。
    ⑥《论语集注》卷七,《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7页。
    ⑦《淮南鸿烈集解》卷十四《诠言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下册,第467页。
    ⑧《淮南鸿烈集解》卷九《主术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上册,第307-308页。
    ①《孟子集注》卷一,《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03-211页。
    ②《孟子集注》卷二,《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23-224页。
    ③《淮南鸿烈集解》卷十五《兵略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下册,第513页。
    ⑤《孟子集注》卷四,《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1页。
    ①《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11页。
    ②《汉书》卷二十五下《郊祀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34页。
    ③艾兰:《太一·水·郭店<老子>》,《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④《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177-1179页。
    ①《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188页。
    ②《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893页。
    ④《汉书》卷二十五下《郊祀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31页。
    ⑤《礼记·礼运》,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61页。
    ⑥《礼记·中庸》,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18页。
    ⑦《庄子·列御寇》,《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下册,第1047页。
    ⑧《韩非子》卷五《饰邪》,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22页。
    ①《吕氏春秋·大乐》,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上册,第142页。
    ②《淮南鸿烈集解》卷九《主术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上册,第270页。
    ③《淮南子·本经训》,《淮南了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中册,第582贝。
    ④《淮南鸿烈集解》卷十四《诠言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下册,第463页。
    ⑤《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182页。
    ①《史记》卷二十七《天官书》,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115页。
    ②《汉书》卷二十五下《郊祀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29页。
    ④《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25-1026页。
    ⑤《汉书》卷二十五下《郊祀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30页。
    ①《汉书》卷二十五下《郊祀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31页。
    ②《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21页。
    ⑤《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190页。
    ⑥《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338页。
    ⑦《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14页。
    ⑧《汉书》卷二十五下《郊祀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29页。
    ①《汉书》卷二十五下《郊祀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32页。
    ②《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12页。
    ④《汉书》卷二十五下《郊祀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34页。
    ①《韩非子》卷七《说林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76页。
    ②《列子·说符》,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63页。
    ③《列子·汤问》,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32-33页。
    ④《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04页。
    ①《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04页。
    ②《庄子·逍遥游》,《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上册,第28页。
    ③《楚辞补注·远游章句》,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4-167页。
    ⑤《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82页。
    ①《庄子·大宗师》,《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上册,第226页。
    ②《春秋繁露》卷十三《五行顺逆》,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0-471页。
    ③《淮南子·道应训》,《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中册,第881页。
    ④《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23页。
    ①《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03页。
    ②《盐铁论·散不足》,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45页。
    ③《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
    ④《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190页。
    ⑤《战国策》卷四《秦武王谓甘茂》,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32-33页。
    ①《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中华书局简休字本,第329页。
    ②《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14-1015页。
    ①《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183页。
    ①《汉书》卷二十九《沟洫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335页。
    ③《汉书》卷四十五《蒯伍江息夫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76页。
    ④《汉书》卷六十三《武五子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093页。
    ①《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23页。
    ②《汉书》卷二十五下《郊祀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31页。
    ③《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17页。
    ④《汉书》卷五十八《公孙弘卜式兄宽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997页。
    ⑤《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893页。
    ①《史记》卷二十四《乐书》,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38页。
    ②《苏轼文集》卷十七《上清储祥宫碑》,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册,第503页。
    ③关于这一问题,张世响先生在其《燕齐方仙道与道教的出现》一文中有详细讨论,此处不再赘述。
    ④《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328-329页。
    ①《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384页。
    ②《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893页。
    ③《汉书》卷五十七下《司马相如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969页。
    ④《相和歌辞·登高丘而望远》,《全唐诗》卷十九,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册,第207页。
    ①《海漫漫—戒求仙也》,《全唐诗》卷四百二十六,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3册,第4691页。
    ②《汉武帝杂歌三首》,《全唐诗》卷一百九十五,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册,第2006页。
    ③《咏史十一首》,《全唐诗》卷一百五十三,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册,第1587页。
    ①《汉书》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210页。
    ②《汉书》卷六十四下《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135页。
    ③《汉书》卷七《昭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54-155页。
    ①《汉书》卷八《宣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3页。
    ③《汉书》卷七十一《隽疏于薛平彭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278页。
    ④《汉书》卷二十五下《郊祀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34页。
    ⑤《汉书》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211页。
    ⑥《汉书》卷六十三《武五了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081贝。
    ①《汉书》卷七《昭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3页。
    ②《汉书》卷六十六《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177页。
    ③《汉书》卷六十《杜周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020页。
    ①《汉书》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209页。
    ②见第四章引《汉书·景十三王传》:“上曰:‘多欲不宜君国子民。’”即武帝在选择赵王后继者时以“多欲”为弊,知其晚年以“少欲”为择人标准。
    ③《汉书》卷九十六下《西域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883页。
    ⑤《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83页。
    ①《汉书》卷七《昭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3页。
    ②《汉书》卷八《宣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2页。
    ③《汉书》卷七《昭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56-157页。
    ④《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59页。
    ⑤《汉书》卷七《昭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54-156页。
    ⑥《汉书》卷九十四上《匈奴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797-2800页。
    ⑦《汉书》卷七《昭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57页。
    ①《汉书》卷七《昭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63—164页。
    ②本节所引黄先生观点均见十黄朴民:《国策与国运:汉武帝身后的政治走向》,新华文摘,2006年第5期,第61-64页,以下不再注明出处。
    ①《汉书》卷九《元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95页。
    ②《左传·昭公二十年》,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607页。
    ①《汉书》卷六十《杜周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019页。
    ②《国语·鲁语上》,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52页。
    ③《汉书》卷六十《杜周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020页。
    ④《盐铁论·刺复》,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6页。
    ⑤《汉书》卷五十八《公孙弘卜式兒宽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996页。
    ⑥《老子·六十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57页。
    ①《盐铁论·非鞅》,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2页。
    ②《盐铁论·和亲》,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47页。
    ③《盐铁论·结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15页。
    ④《盐铁论·地广》,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2页。
    ⑤《盐铁论·周秦》,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05页。
    ⑥《盐铁论·本议》,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页。
    ⑦《盐铁论·执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95页。
    ⑧《盐铁论·力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页。
    ①《盐铁论·通有》,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4页。
    ②《老子·五十七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50页。
    ③《老子·三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8页。
    ④《老子·八十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90页。
    ⑤《盐铁论·错币》,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2页。
    ⑥《老子·五十七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50页。
    ⑦《老子·十八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43页。
    ⑧《盐铁论·未通》,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2页。
    ⑨《老子·四十六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25页。
    ①《盐铁论·论功》,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72页。
    ②《老子·三十一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80页。
    ③《盐铁论·论儒》,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9页。
    ④《盐铁论·地广》,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6页。
    ⑤《论语集注》卷四,《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6页。
    ⑥《盐铁论·褒贤》,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50页。
    ⑦《盐铁论·非鞅》,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9页。
    ⑧《老子·十五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34页。
    ⑨《老子·二十四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61页。
    ⑩《盐铁论·毁学》,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42页。
    ①《庄子·列御寇》,《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下册,第1062页。
    ②《盐铁论·褒贤》,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45页。
    ③《盐铁论·取下》,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03页。
    ④《盐铁论·水旱》,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74页。
    ⑤《盐铁论·击之》,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13页。
    ⑥《汉书》卷二十五下《郊祀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34页。
    ⑦《盐铁论·论邹》,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79页。
    ①《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59页。
    ①《汉书》卷八《宣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92页。
    ②《汉书》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296页。
    ③《汉书》卷八《宣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5页。
    ①《汉书》卷八《宣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9页。
    ③《汉书》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296-2298页。
    ⑤《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59页。
    ①《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59页。
    ②《汉书》卷二十五下《郊祀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34页。
    ③《汉书》卷六十四下《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134页。
    ④《汉书》卷二十五下《郊祀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35页。
    ⑤《汉书》卷六十四下《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135页。
    ⑥《汉书》卷八《宣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92页。
    ⑦《汉书》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296页。
    ⑧《汉书》卷九《元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95页。
    ①《汉书》卷九《元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95页。
    ②《吕氏春秋·任数》,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下册,第595页。
    ③《韩非了》卷十三《外储说右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17-318页。
    ④《汉书》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296页。
    ⑤《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33页。
    ①《汉书》卷九十六下《西域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877页。
    ②《汉书》卷七十四《魏相内吉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347页。
    ③《汉书》卷二十五下《郊祀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34页。
    ①《汉书》卷七十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361页。
    ②《汉书》卷五十八《公孙弘卜式兄宽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999页。
    ③《汉书》卷六十四下《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129页。
    ④《汉书》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220页。
    ①《汉书》卷二十五下《郊祀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34页。
    ③《汉书》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222页。
    ⑤《汉书》卷五十九《张汤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009页。
    ⑥《汉书》卷六十《杜周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021页。
    ⑦《汉书》卷七十六《赵尹韩张两王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394页。
    ①《汉书》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224页。
    ①《汉书》卷六十四下《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129页。
    ②《汉书》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301-2302页。
    ①《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60页。
    ②《汉书》卷七十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374页。
    ③《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84页。
    ④《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60页。
    ⑤《汉书》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305页。
    ①《汉书》卷七十五《畦两夏侯京翼李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360页。
    ③《汉书》卷七十四《魏相丙吉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350页。
    ①《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33页。
    ②《汉书》卷七十八《萧望之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450页。
    ③《汉书》卷八《宣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92页。
    ④《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33-934页。
    ①《汉书》卷九《元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09页。
    ②《汉书》卷十《成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30页。
    ③《汉书》卷八十一《匡张孔马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507页。
    ④《老子·四十八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128页。
    ⑤《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684页。
    ①《汉书》卷六十三《武五子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073页。
    ②《汉书》卷七《昭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56-157页。
    ③《汉书·韦贤传》:“贤为人质朴少欲,笃志于学,兼能《礼》、《尚书》,以《诗》教授,号称邹鲁大儒。征为博士,给事中,进授昭帝《诗》。”
    ④《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682页。
    ⑤《汉书》卷七十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363页。
    ⑥《汉书》卷八十一《匡张孔马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488页。
    ⑦《汉书》卷十《成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11页。
    ⑧《汉书》卷八十三《薛宣朱博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524页。
    ⑨《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668页。
    ①《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668页。
    ②《汉书》卷五十八《公孙弘卜式兄宽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999页。
    ③《汉书》卷八十一《匡张孔马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507页。
    ④《汉书》卷八十五《谷永杜邺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564-2567页。
    ①《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684页。
    ②《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367-1368页。
    ③《论语集注》卷八,《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1页。
    ④《汉书》卷七十三《韦贤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342页。
    ①《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499页。
    ②《汉书》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292页。
    ④《老子·九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21页。
    ⑤《汉书》卷七十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362页。
    ⑦《汉书》卷九《元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97页。
    ①《汉书》卷九《元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98页。
    ③《汉书》卷十《成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13-215页。
    ④《汉书》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315页。
    ⑤《汉书》卷十二《平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47页。
    ⑥《汉书》卷九《元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99—200页。
    ①《汉书》卷十《成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18页。
    ②《新唐书》卷三十四《五行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72页。
    ③《汉书》卷七十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387页。
    ⑤《王安石全集》卷七《书·答徐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5页。
    ①《三苏全书·苏洵集》卷十三《易论》,语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174页。
    ②《王安石全集》卷二十九《杂著·礼乐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50-251页。
    ③《汉书》卷八十五《谷永杜邺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574页。
    ①《汉书》卷七十五《睦两夏侯京翼李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386页。
    ②《汉书》卷八《宣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88页。
    ③《汉书》卷九《元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97页。
    ①《汉书》卷七十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386-2387页。
    ②《汉书》卷十一《哀帝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37页。
    ③《汉书》卷八十《宣元六王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478页。
    ④《汉书》卷七十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359页。
    ⑤《汉书》卷二十七中之下《五行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150页。
    ①《汉书》卷七十五《睦两夏侯京翼李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387-2388页。
    ②《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365页。
    ③《汉书》卷二十七上《五行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082页。
    ③《庄子·骈拇》,《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中册,第327页。
    ④《老子·三十八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93页。
    ⑤《庄子·天地》,《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中册,第445页。
    ⑥《庄了·庚桑楚》,《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下册,第808页。
    ①《庄子·骈拇》,《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中册,第317页。
    ③《庄子·则阳》,《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下册,第903页。
    ④《庄子·徐无鬼》,《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下册,第861页。
    ①《庄子·在宥》,《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中册,第365-366页。
    ②《庄子·骈拇》,《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中册,第323页。
    ③《庄子·徐无鬼》,《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下册,第827页。
    ④《老子·二章》,《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6页。
    ⑤《庄子·胠箧》,《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中册,第346-350页。
    ①《庄子·胠箧》,《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中册,第343页。
    ②《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521-1522页。
    ③《庄子·胠箧》,《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中册,第343页。
    ①《汉书》卷九十八《元后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951页。
    ②《论语集注》卷六,《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8页。
    ①《汉书》卷九十九上《王莽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969页。
    ③《史记·孝文本纪》记载:“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
    ④《汉书》卷九十九上《王莽传》第2969-2970页。
    ①《汉书》卷九十九上,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971页。
    ①《汉书》卷九十九上,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995页。
    ①《汉书》卷九十九上《王莽传》,第2977-2978页。
    ①《汉书》卷九十九上《王莽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3004-3005页。
    ②《汉书》卷九十九下《王莽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3066页。
    ③《汉书》卷九十九中《王莽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3025页。
    ①《汉书》卷九十九上《王莽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995页。
    ②《汉书》卷九十九中《王莽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3024页。
    ④《汉书》卷九十九上《王莽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3006页。
    ①《汉书》卷九十九中《王莽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3017页。
    ③《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984-986页。
    ④《汉书》卷九十九中《王莽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3036页。
    ①《庄子·胠箧》,《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中册,第350页。
    ②《庄子·外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下册,第927-928页。
    ③ 《汉书》卷九十九下《王莽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3075页。
    ④《汉书》卷九十九上《王莽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977页。
    ①《庄子·胠箧》,《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中册,第359页。
    ②《庄子·列御寇》,《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下册,第1054页。
    ③《庄子·天道》,《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中册,第488-489页。
    ④《汉书》卷九十九下《王莽传》,中华书书局简体字本,第3075页。
    ⑤《放言五首》,《全唐诗》卷四百三十八,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3册,第4874-4875页。
    ⑥《孟子集注》卷十三,《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58页。
    ①《淮南鸿烈集解》卷八《本经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上册,第250页。
    ②《尚书·无逸》,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178-179页。
    ①《礼记·表记》,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25页。
    ②《论语集注》卷九,《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7页。
    ③《孟子集注》卷二,《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24页。
    ④《孟子集注》卷三,《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28-229页。
    ⑤《孟子集注》卷一,《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07页。
    ⑥《孟子集注》卷七,《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77页。
    ①以上四条均见于《礼记·表记》,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25-426页。
    ②《孟子集注》卷十一,《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36页。
    ③《孟子集注》卷十三,《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58页。
    ④《论语集注》卷一,《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8页。
    ⑥《礼记·表记》,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25页。
    ①《孟子集注》卷七,《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83页。
    ②《韩诗外传集释》卷四,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4页。
    ④《韩诗外传集释》卷八,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81页。
    ⑤《庄子·列御寇》,《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下册,第1054页。
    ①《淮南鸿烈集解》卷十三《氾论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上册,第453页。
    ②《吕氏春秋·论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上册,第96-97页。
    [1]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2]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3]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4]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5]左丘明.左传.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版
    [6]徐元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7]李维琦点校.战国策.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版
    [8]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9]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10]周秉钧译注.尚书.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
    [11]宋祚胤注译.周易.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版
    [12]陈戍国.礼记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
    [1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14]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5]梁启雄.荀子简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16]陆贾.新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7]贾谊.新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18]许维通.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9]董仲舒.春秋繁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20]李学勤主编.春秋公羊传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1]马非百.盐铁论简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22]刘向.新序.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23]黄晖.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24]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25]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26]张震点校.列子.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
    [27]王利器.文子疏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28]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29]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30]张松辉注译.无能子.台湾:三民书局,2005年版
    [31]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32]高亨.商君书注译.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33]王焕镳.墨子集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34]黎翔凤.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35]王琯.公孙龙子悬解.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36]曹操等注.十一家注孙子.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37]关贤柱,廖进碧,钟雪丽译注.吕氏春秋.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8]庄元臣.叔苴子.长沙:岳麓书社,1993年版
    [39]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40]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
    [41]冯秉文主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42]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43]曾枣庄,舒大刚主编.三苏全书.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年版
    [44]王安石.王安石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45]黎靖德编.朱子语类.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版
    [46]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47]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48]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49]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0]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51]陈森.品花宝鉴.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52]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53]吴龙辉等整理.鲁迅全集.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4]侯外庐,赵纪彬,邱汉生等.中国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55]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6]金春峰.汉代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57]于振波.秦汉法律与社会.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8]孟祥才.先秦秦汉史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9]钱穆.秦汉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60](英)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杨品泉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61](日)西嵨定生.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与结构——二十等爵制研究.武尚清译.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62]张小锋.西汉中后期政局演变探微.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63]张松辉.老子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4]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65](日)西嵨定生.秦汉帝国的兴衰.黄耀能译.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版
    [66](日)大庭修.图说中国.的历史·泰汉帝国的威容.东京:讲谈社,,1977年版,
    [67]李零.中国方术考.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68](日)福井重雅.汉代儒教史研究.东京:汲古书院,2006年版
    [69](日)渡边义浩编.两汉儒教与政治权力.东京:汲古书院,2005年版
    [70](日)沟口雄三,小岛毅主编.孙歌等译.中国的思维世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1](日)池田知久.道家思想的新研究——以《庄子》为中心.王启发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72]张岂之.中国思想史.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73](日)尾形勇.中国古代的“家”与国家.张鹤泉译.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74](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荣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75](德)马克思·韦伯.儒教与道教.王容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76](美)顾立雅.孔子与中国之道.高专诚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
    [77]劳斡.古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78](英)鲁惟一.汉代的信仰、神话和理性.王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9]Terry Kleeman. The ancient Chinese world. Oxford, New York [u.a.]: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80]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版
    [81]Antony Spawforth. The court and court society in ancient monarchie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82]徐复观.两汉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3]Frederick Hok-ming Cheung. Politics and religion in ancient and medieval Europe and China.Hong Kong:Chinese Univ. Press,1999
    [84]Sarah Allan. Legend, lore, and religion in China.San Francisco:Chinese Materials Center,1979
    [85]黄朴民.国策与国运:汉武帝身后的政治走向.新华文摘,2006,(5):61-64
    [86]宋超.“霍氏之祸,萌于骖乘”发微——宣帝与霍氏家族关系探讨.史学月刊,2000,(5):27-31
    [87]孟祥才.析戾太子之狱.齐鲁学刊,2001,(5):11-17
    [88]杨生民.汉宣帝时“霸王道杂之”与“纯任德教”之争考论.文史哲,2004,(6):62-64
    [89](韩)金秉骏.郭店楚简《五行》篇中的“圣”和“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6,(6):61.67
    [90]张小锋.卫太子冤狱昭雪与西汉武、昭、宣时期政治.南都学坛,2006,(3):12-17
    [91](日)有马卓也.淮南王国的八十年:从英布、刘长到刘安.中国研究集刊,1999,(25):21-42
    [92]赵民.秦汉之际神仙观念的演变.齐鲁学刊,2006,(6):17-20
    [93]Hsu, Cho-yun. The Interaction of Social Power and Political Authority during the Former Han Dynasty.Bulletin.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1964, (35)
    [94]马晓丽.汉武帝民族关系思想的演变.齐鲁学刊,2007,(4):47-50
    [95]王健文.学术与政治之间:试论秦皇汉武思想政策的历史意义.清华学报,2001,(30-3):253-296
    [96]Schaab-Hanke Dorothee.The Power of an Alleged Tradition:A Prophecy Flattering Han Emperor Wu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Sima C/an.BMFEA,2002, (74):243-290
    [97]Mark Czikszentmihalyi. Confucius and the Analects during the Han. Confucius and the Analects, Oxford,2002:134-162
    [98]陈文豪.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新莽兴亡述说.历史月刊,2001,(1)
    [99](日)保科季子.受命之书.史林,2006,(88-5)
    [100](日)城山阳宣.关于五经博士设置疑义的再探讨.关西大学中国文学会纪要,2006,(28)
    [101]Hsu, Cho-yun. The Chang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Society and the Central Political Power in Former Han 206 B.C.-8 A.D.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1965, (7)
    [102]郑万耕.《汉书》中所反映的天人谐调论.齐鲁学刊,2006,(3):5-8
    [103]Jack L. Dull. Determining Orthodoxy:Imperial Role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4:3-27
    [104](日)工藤卓司.贾谊《新书》的诸侯王对策.日本中国学会报,2004,(56)
    [105]K.E. Brashier. Han Thanatology and the Division of "Souls". EC,1996, (21): 125-158
    [106]张小锋.“公孙病已立”谶言的出现与昭帝统治局势.中国史研究,2001,(1):5-8
    [107]Kidder Smith. Sima Tan and the Invention of Daoism. JAS,2003, (62.1): 129-156
    [108]Harold D. Roth. The Concept of Human Nature in the Huai-nan Tzu. JCP,1985, (12.1):1-22
    [109]张世响.燕齐方仙道与道教的出现.齐鲁学刊.2004,(3):108-109
    [110]Hans van Ess.The Meaning of Huang-Lao in Shiji and Hanshu.European Congress of Sinology,1992
    [111]禹平.汉代儒生的社会活动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长春:吉林大学文学院,2008
    [112]Paul van Els. The Wenzi:[Leiden University, Ph.D. dissertation]. Leiden:Leiden University,2006
    [113]Mark Czikszentmihalyi. The Morals of Jia Yi: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M.A. thesis].Palo Alto:Stanford University,1991
    [114]Gary Arbuckle. Restoring Dong Zhongshu:An Experiment in 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Reconstruction:[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h.D. dissertation]. Vancouver: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1991
    [115](美)艾兰.太一·水·郭店《老子》.见: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116](日)池田知久.天人相应与自然——天的思想.见: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39-253
    [117](韩)金白铉.《庄子》中几个诠释问题.见: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82-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