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婚同居及其法律规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非婚同居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在人类历史的早期,就有法律对此进行调整。历史上较早的几部法典,如《汉谟拉比法典》、《摩奴法典》等对非婚同居问题都有涉及。早期法律对于非婚同居持普遍自由和宽容的态度。在宗教势力较强的中世纪,西方基督教国家普遍实行禁欲主义,对非婚同居的立法也随之严格。基督教为婚姻设计了“一男一女,一夫一妻,一心一意,一生一世”的原则;近代,随着西方的女权运动和20世纪60-70年代的“性革命”,非婚同居在西方发达国家呈蔓延趋势,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促使各国改变传统做法,开始对非婚同居问题进行立法保护。随着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经济,文化,社会贞操观念等变化,非婚同居这一社会现象在我国呈增加的趋势,主要表现为:性待业期延长、结婚率降低、离婚率增高,由此带来的法律纠纷也呈增长趋势。但是我国法律对此却没有相关规定。本文拟就非婚同居及其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相应制度的建立有所裨益。
     本文除引言、结语外,正文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非婚同居概述。非婚同居是非婚姻关系同居的简称,是两个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异性或同性成年单身自然人,自愿、稳定、持续共同生活所形成的事实上的结合。非婚同居的性质同婚姻性质相似,具有身份性和契约性。
     第二部分:非婚同居的现状及成因。非婚同居家庭作为一种新型的婚姻家庭模式在西方一些国家已得到认可,我国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非婚同居呈增加趋势。经济发展,东西方文化交流带来的社会观念变化及我国相关的法律政策是非婚同居增加的主要原因。
     第三部分:非婚同居的法律规制。早期关于非婚同居的立法,大多是在满足一定的条件后,对非婚同居关系进行追认,使其转变为合法的婚姻关系。西方中世纪随着宗教禁欲主义的增强,对非婚同居者的处罚也随之严厉。到上世纪60-70年代欧洲一些国家大量出现非婚同居现象,使西方这些国家改变传统做法,对非婚同居进行立法保护,其模式主要有登记伙伴的立法模式、同性婚姻立法模式等。目前,我国没有与非婚同居相关的法律规定,对非婚同居的调整主要是通过对事实婚姻的调整体现出来。
     第四部分:提出我国非婚同居的立法建议。非婚同居当事人之间虽然能根据同居事实在当事人之间产生一定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但同居关系毕竟不同与合法的婚姻关系,非婚同居当事人之间不能产生婚姻配偶之间所形成的人身关系。因此,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如非婚同居满一定年限或者非婚同居者之间生有子女的情况下,非婚同居当事人间才能相互享有抚养权和继承权。非婚同居当事人的财产关系与合法婚姻的财产关系也有一定的区别,非婚同居当事人之间财产关系性质为合伙性质,合伙理论可以合理保护非婚同居当事人之间弱者一方的权益和第三人的利益。相对于婚姻,非婚同居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法律应允许非婚同居当事人自由决定何时终止这种关系。
As a social problem,non-marital cohabitation is adjusted by early codes such as: "Hammurabi Code," "Mount Merino Code," Early legislations took a free and tolerant attitude towards non-marital cohabitation. At that time legislations only tried to legitimate marriage and family relations as a substitute for non-marital cohabitation in order to adjust the marriage and family relationship as a whole. In the Middle Ages religious forces was very strong, the Western Christian countries generally implemented abstinence, and their attitude towards non-marital cohabitation legislation was very strict. Christian marriage was designed for "a man and a woman, monogamy, wholeheartedly, life long"; in modern times, with the Western feminist movement, gender equality, and sex revolution in the 1960s and 1970s last century, non-marital cohabitation was wide spread in western countries .This also brought about a series of social problems, which led to changes in traditional practices, for the start of non-marital cohabitation legislation. With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economy, culture and social changes, such as the concept of purity, this social phenomenon of non-marital cohabitation in China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which includes: extending the period of sexual unemployment, lower rates of marriage, increasing divorce rate, The resultant legal dispute also showed a rising trend. However, the laws in our country have not relevant requirements. In this article, non-marital cohabitation with a view to the establish of a corresponding system is discussed.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conclusion,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Part I: Overview of non-marital cohabitation. Non-marital cohabitation is a short form of non-marriage cohabitation, two persons, heterosexual or homosexual, who have full civil capacity , voluntarily, stable and sustainable, live together .Research on the nature of non-marital cohabitation and non-marital cohabitation with the relevant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concept of cohabitation, non-marital family and the traditional family differences.
     Part II: The status of non-marital cohabitation and genesis. Non-marital cohabitation family as a new marriage and family patterns has become very common in some western countries. With the opening-up strategy,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non-marital cohabitation grows fast in China.
     Part III: Laws on non-marital cohabitation. History of non-marital cohabitation legislation. Outlines of non-marital cohabitation and provisions since the founding of PRC.
     Part IV: Proposals on China's non-marital cohabitation legislation with some foreign countries legislation on non-marital cohabitation provisions from six areas :pers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on-marital cohabitation parties, property relations between the non-marital cohabitation parties, relationship between non-marital cohabitation parties and their children, non-marital cohabitation inherita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on-marital cohabitation parties, non-marital cohabitation between the parties who are mutually dependent, proposal on the termination of non-marital cohabitation.
引文
①薛波译:《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358 页。
    ②林菊枝:《亲属法专题研究》(二),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97 年版,第 229 页。
    ③张民安:《非婚同居在同居配偶间的法律效力》,载《中山大学学报》1999 年第 2 期。
    ④高留志:《论非婚同居的立法规制》,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 年第 6 期。
    ⑤方霞:《对婚姻自由原则的思考—兼 论 同 居 现 象 的 合 理 规 制》,载《广西 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年第5 期。
    ⑥万鄂湘:《民商法理论与审判实务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83 页。
    ①张民安:《非婚同居在同居配偶间的法律效力》,载《中山大学学报》1999 年第 2 期。
    ②童付章、吴素文:《非婚同居关系的立法趋势与我国的法律对策》,载《江西社会科学》2007 年第 2 期。
    ③胡卫东、曾昭皓:《未婚同居的立法问题探析》,载《前沿》2005 年第 12 期。
    ④方霞:《非婚同居法律规制研究》,载 2007 年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⑤[意]彼得罗·彭梵得著,黄风译:《罗马教科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154 页。
    ①廖宏程:《非婚同居法律规制研究》,2006 年四川大学硕士论文。
    ②王丽萍:《同性婚姻:否定、接受还是对话?——法律、文化的审视》,载《文史哲》2004 年第 4 期。
    
    ①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58 页。
    ②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2 年版,第 9 页。
    ③郭玮:《同性恋研究的新发现》,载《编译参考》1993 年第 11 期。
     ①夏吟兰:《澳门“事实婚”与大陆“事实婚姻”之比较研究》,载《民商法论丛》2000 年第 1 版。
     ①左世友等:《“妻子”告已婚“丈夫”结婚未证自遭殃》,http://www.chinacourt.org/2008-04-19 。
    ① 百度风流,全球同性恋大事记(年表),http://hi.baidu.com/junju2007/blog/2007-02-15。
    ② 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2 年版,第 7 页。
    
    ① 萧美琴:《<同性婚姻法>立法攻防战展开》,http//gsrat,net/events/events-content.php?er-id=59/2006-10-17。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456 页。
    ③[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 1946 年版,第 36 页。
    ④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10-211 页。
     ①[美]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86 页。
    
    ①赵丹丹:《对家庭定义的理论探讨》,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年第 3 期。
     ①赵丹丹:《对家庭定义的理论探讨》,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 年第 3 期。
     ①孙明良:《北欧同居现象的是是非非》,载《社会》2000 年第 11 期。
     ①聂立涛:《德国传统家庭数量剧减》,载《沈阳日报》2007 年 11 月 30 日。
    ②高雪:《法国女政客与非婚丈夫同居 25 年,引领法国非婚潮》,载《欧洲时报》2006-11-22。
    
    ①[美]约翰·德弗雷等著,刘汶蓉等译:《美国婚姻和家庭面临的挑战—社会科学家的对策》,载《江苏社会学》2002 年第5 期。
    ②[美]布·罗布著,董天民等译:《美国人民——从人口学角度看美国社会》,国际文化出版 1988 年版,第 65 页。
    ③陈晨:《当代青年恋爱与婚姻状况》,载《中国青年研究》2007 年第 7 期。
    ①刘墨非:《京城流动人口性态度开放,半数认同未婚同居现象》,载《北京晨报》2006 年 12 月 17 日。
    ②佚名:《未婚同居之利弊》,http://www.cust.com.cn/.2007-8-17。
    ①《广东年底街道不再办结婚证,由登记机关集中办理》新华网广东频道,转载《新快报》2003 年 6 月 13 日。
    ②王琪:《离婚妇女对产权益之经济分析》,2005 年湖南省教育厅课题。
    ③张强:《半数以上台湾年轻女性接受同居、婚前性行为》,http://ha.people.com.cn/news/2007-02-28。
    
    ①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载《武汉晨报》2006 年 04 月 16 日。
    ②李银河:《中国性文化的 30 年变迁》,http://gaige.rednet.cn/2008-03-05/。
    
    ①由嵘:《外国法制史参考资料汇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65 页。
    ②由嵘:《外国法制史参考资料汇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70 页。
    ①[意]彼得罗·彭梵得著,黄风译:《罗马法教科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154 页。
    
    ①张杰:《美国人离婚率下降非婚同居人数增加》,载《深圳商报》http://tech.sina.com.cn/2005-07-20。
    ② 夏吟兰:《美国现代婚姻家庭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31 页。
    ③ 李志敏:《比较家庭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95 页。
     ①孙建江等译:《魁北克民法典》,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45 页。
    ②《周礼》《地官司徒第二·师氏·媒氏》。
    
    ①张晋藩:《中国法制史》,群众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205 页。
    ②晁岳佩:《礼记简注》,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204 页。
    ③晁岳佩:《礼记简注》,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202 页。
     ①黄松有:《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的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6 页。
     ①张学军:《事实婚姻的效力》,载《法学研究》2002 年第 2 期。
    ②何丽新:《建构我国非婚同居规制的法律机制》,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 年第 1 期。
     ①柳经纬:《债权法》(二版),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94 页。
     ①杨克元:《同居十年女友要分割男友公积金于法无据败诉》,中国法院网 http://www.chinacourt.org/ 2007-08-10。
    ①何丽新:《建构我国非婚同居规制的法律机制》,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 年第 1 期。
    ②[意]彼得罗·彭梵得著,黄风译:《罗马教科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154 页。
    ③李杰超:《法国非婚生子数量首次超过婚生子女》,河北新闻网 http:/ /www.hebnews.cn/2008-01-17。
     ①赵勇:《英国非婚生子女超过 40%》,http://www.bbc.co.uk/china/2006-2-21。
    ②夏吟兰:《美国现代婚姻家庭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49 页。
    
    ①徐英杰、陈爱侠:《非法夫妻拒养亲生女,被判共担责》http://www.chinacourt.org/2005-09-20。
    ②任硌:《生父拒绝亲子鉴定,法院推定父女关系成立》,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 /2007-04-03。
    ③孔维寅、周薇:《常熟一母亲诉请探视非婚生子获支持》,web@rmfyb.com/2007-09-12 。
    1.李志敏:《比较家庭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 年版。
    2.李银河:《 同性恋亚文化》,中国友谊出版社 2002 年版。
    3.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4.柳经纬:《债权法》(二版),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6.张晋藩:《中国法制史》,群众出版社 1992 年版。
    7.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8.刘凯湘:《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9.夏吟兰:《美国现代婚姻家庭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10.晁岳佩:《四书五经简注》,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1 年版。
    11.《外国法制史参考资料汇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12.夏吟兰著:《美国现代婚姻家庭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13.杨大文:《亲属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14. 林菊枝:《亲属法专题研》(二),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97 年版。
    15. 万鄂湘:《民商法理论与审判实务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3 年版。
    16.[美]博登海默,邓正来译:《 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美]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 2000 年版。
    18.[美]布?罗布著,董天民等译:《美国人民——从人口学角度看美国社会》,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19.[意]彼得罗?彭梵得著,黄风译:《罗马教科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20.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商务出版社 1989 年版。
    21.[日]我妻荣等著,夏玉芝译:《日本民法亲属法》,工商出版社 1996 年版
    22.[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 1946 年版。
    23. 薛波译:《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24. 孙建江等译:《魁北克民法典》,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1.张民安:《非婚同居在同居配偶间的法律效力》,载《中山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2.高留志:《论非婚同居的立法规制》,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3.方霞:《对婚姻自由原则的思考——兼论同居现象的合理规制》,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年第 5 期。
    4.陈奕平:《当代美国人家庭与婚姻模式的演变及其影响》,载《世界民族》2006年第2期。
    5.童付章:《非婚同居关系的立法趋势与我国的法律对策》,载《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6.胡卫东、曾昭皓:《未婚同居的立法问题探析》,载《前沿》2005 年第 12 期。
    7.赵合俊:《性权与人权——从〈性权宣言〉说起》,载《环球法律评论》2002年秋季号。
    8.郭玮:《同性恋研究的新发现》,载《编译参考》1993 年第 11 期。
    9.林建鸿:《农村外出打工者婚育观念现状及思考》,载《中国城乡桥》2007 年第 6 期。
    10.王丽萍:《同性婚姻:否定、接受还是对话?——法律、文化的审视》,载《文史哲》,2004第4期。
    11.张学军:《事实婚姻的效力》,载《 法学研究》2002 年第 1 期。
    12.何丽新:《建构我国非婚同居规制的法律机制》,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3.孙明良:《北欧同居现象的是是非非》,载《社会》2000 年第 11 期.。
    14.赵丹丹:《对家庭定义的理论探讨》,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 年第 3 期。
    15.徐若兰:《中国家庭结构——变迁、特征、走势》,载《中国民政》2001 年第5 期。
    16.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当前的婚姻态势及其变化趋势》,载 2008《中国社会蓝皮书》。
    17.廖宏程:《非婚同居法律规制研究》,2006 年四川大学硕士论文集。
    18.张玲:《无效婚姻制度研究》,2001 年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集。
    19. [美]约翰?德弗雷、大卫?奥尔森著,刘汶蓉、郑乐平译:《美国婚姻和家庭面临的挑战——社会科学家的对策》,载《江苏社会科学》2002 年第 5 期。
    20.《法国女政客与非婚丈夫同居25年引领法国非婚潮》,载《欧洲时报》2006年11月22日。
    21.刘墨非:《京城流动人口性态度开放 半数认同未婚同居现象》,载《北京晨报》2006年12月17日。
    22.《广东年底街道不再办结婚证,由登记机关集中办理》,转载《新快报》2003年6月13日。
    23.胡柳:《疑女友与他人关系暧昧 持刀砍伤情敌双手》,http://www.chinacourt.org/2007-12-9。
    24.张勇:《非法同居超生第三胎拒绝社会抚养费被司法拘留》,http://www.sqfy.com/.2007-6-22。
    25.杨克元:《同居十年女友要分割男友公积金于法无据败诉》,http://www.chinacourt.org/ 2007-08-10。
    26.徐英:《非法夫妻拒养亲生女被判共担责》,http://www.chinacourt.org/.2005-09-20。
    27.任硌:《生父拒绝亲子鉴定,法院推定父女关系成立》,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 /2007-04-03/。
    28.周 薇:《常熟一母亲诉请探视非婚生子获支持》,web@rmfyb.com/.2007-09-1。
    29.揭春龙、张军庆:《“结婚”十年未登记“妻子”无缘“丈夫”遗产》,http://www.chinacourt.org/.2007-08-06。
    30.李海元:《英国家庭结构发生变化》,http//www.people.com.cn/2003-4-22。
    31.左世友等:《“妻子”告已婚“丈夫”结婚未证自遭殃》,http://www.chinacourt.org/2002-04-19。
    32.张杰:《美国人离婚率下降非婚同居人数增加》,http://tech.sina.com.cn/.2005-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