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及商业的传播图景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些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日益火爆,它们不仅吸引了电视观众的注意力,还成为学者、专家们的研究焦点,其中比较特殊的当属2001年央视一套上映的《大宅门》、2006年央视一套和八套上映的《乔家大院》、《玉碎》、《范府大院》等电视剧。它们的内容大多反映家族的悲欢离合,因为其题材相似,故被观众和媒体统称为“宅门戏”。这些有着高收视率的“宅门戏”以及随之热炒的“宅门文化”正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本文试图通过对“宅门戏”进行个案研究,来探讨如何在新的时代及新的环境中打造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电视剧,如何在电视剧的题材和叙事艺术上推陈出新,以及如何通过电视剧向观众传播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论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来进行论述:
     引言部分首先介绍“宅门戏”和“宅门文化”的兴起,国内学者对这一现象已有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以及笔者所采用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论文第一章首先探讨中国电视剧产业整体发展的背景,指出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热潮、政治改革以及文化繁荣是电视剧产业迅猛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当代中国的政治转型、经济转型、文化转型所造成的现实困扰和迷茫更是历史题材电视剧红火的根本原因。“宅门戏”正是凭着它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对爱国主义精神的渲染、以及对民族英雄的打造等准确的市场定位赢得了中国观众的喜爱。
     论文第二章着重对“宅门戏”的文本进行考察,从类型学和叙事学这两大脉络进行分析。通过对“宅门戏”类型元素的提炼,笔者指出,“宅门戏”不仅是以商业题材为背景的特殊“家族戏”,还是以家族代际相传为背景的特殊“商战戏”,是融合了这两大类型元素的特殊的“家族商战戏”。它满足了当代社会人群的审美需求,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其次,根据叙事学理论,“宅门戏”对中国古代的民间传奇故事形态的继承和发扬、“一家而论及天下”的叙事模式、章回体小说的叙事方式也都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和审美心理。再者,导演和编剧通过运用营造画面、设计声音和塑造个性人物等影像叙事手法进一步突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和商业文化也成为收视亮点。
     论文第三章旨在将“宅门戏”置于更为广泛的文化氛围里进行透视,以便更深入地阐明“宅门戏”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在对“宅门戏”所展示的“宅门文化”、“商文化”、“区域文化和风俗民情”以及“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进行全方位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指出,已经消失多年的“宅门文化”此时再现荧幕,正是对当下中国社会状况进行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中“先富起来”的一批人恰恰就是“大宅门”里白景琦、乔致庸的现实写真;以诚信为表征的“商文化”想要表达的是当代社会对传统商业道德回归的呼唤,追求的是历史的当下意义;独具风情的区域文化和风俗民情之所以不同是因为“集体潜意识”的存在,对它们进行展示有利于影视剧赢得观众的内心肯定;剧中着重渲染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使“宅门戏”没有沦为一般的反映家族命运的电视剧,而是承担起社会史的功能,并较好地发挥了弘扬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通过激起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从思想上使整部电视剧的意境得到升华。
     在结语中,笔者指出,虽然“宅门戏”中也存在着不少糟粕,但凭借优秀的故事剧本、良好的叙事技巧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再加上作品所体现的现实意义,使其能牢牢抓住当代受众的心理需求和审美期待,从而成为近年来有着强大市场号召力的类型化电视剧。此外,对“宅门戏”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也有助于为我国的电视剧创作提供灵感与启示,促进中国电视剧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The historical theme drama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these years. It not only attracts the audience, but also gains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and experts. Several historical theme TV dramas, such as on CCTV-1 in 2001, and , and on CCTV-8 in 2006, have gained high audience rating. A similar theme, reflecting the ups and downs of a family, is ranked by the audience and media as "Zhaimen Drama" - a branch of historical theme drama. The "Zhaimen Drama" and "Zhaimen" culture phenomenon brought by the drama have paved the way for this study.
     In terms of studying and analyzing "Zhaimen Drama", I intend to discuss from a theme- and narrative perspective how to produce popular TV series that not only get high audience ratings, but also grasp the aesthetic ideology.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sections.
     The introduction describes the rise of "Zhaimen Drama" and the "Zhaimen" culture phenomenon, and it discusses the present domestic study conditions and some shortages of this study. In the last part of the introduction, the frame and the viewpoint of this paper are presented.
     The first section primarily describ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TV series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then explores reasons behind the TV industry success. The prosperous development of the TV industry has been advanced by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olitical reform and the culture renaissance. Studying the popularity of historical theme TV series, the confusion brought by the transformation of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 is considered the basic reason. The "Zhaimen Drama" has a high audience rating because of its precise orientation, such as the communication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family culture", the temporarily exaggerated patriotism, and the depiction of national heroes.
     In the second section, the texts of "Zhaimen Drama" are investigated in terms of Typology and Narratology. From the Typology, "Zhaimen Drama" is comprised not only by the special "family drama" with commercial materials in the background, but also the special "commercial war drama" of ancient background. The "Zhaimen Drama" combining these two elements satisfies people of our modern society. In addition, "Zhaimen Drama" inherits the Chinese ancient folk myth stories, while the "Multum in Parvo" mode an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serial novel" narrative style both satisfy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ideology and psychology. Furthermore, the "Zhaimen Drama" highlight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mmercial culture in terms of good vision, music and a variety of vivid characters created by composers and directors.
     The third section probes into "Zhaimen Drama" culture based on a broader culture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interpret the cultural setting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Zhaimen Drama". In terms of analyzing the "Zhaimen Culture", "Business Culture", "Regional Culture and Custom" and "the Nationalism and the patriotism", I believe the "Zhaimen Culture" reflects the society of today. Bai Jingqi and Qiao Zhiyong represent a portrait of the group "getting rich first" in the reform period. "Zhaimen Drama" reproduces the "commercial culture" in the ancient time, calling for many good traditional values and moralities lost in modern society. Meanwhile, "Zhaimen Drama" exhibits the unique "regional culture and custom" which not only highlights the "Zhaimen Drama", but also is important to analyze the collective subconscious of different regions to gain the high audience rating. In addition, The nationalism and patriotism emphasized in this TV drama make the drama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of "social history", not only a common one reflecting the ups and downs of a family. Then the main ideology stream was publicized in terms of stressing nationalism and patriotism in TV drama. The "Zhaimen Drama" intends to inspire the citizens' patriotism.
     To conclude, the "Zhaimen Drama" has become a success because of the good orientation and the seizing of the psychological demand and the aesthetic expectation of the audience, although something bad may be lingering in the "Zhaimen Drama". The TV drama industry has much to win from inspiring the creation of TV series and stir the present downturn period of TV series.
引文
[1]杨新敏.历史题材与艺术创作.中国电视,2005(7):25-29。
    [2]田园.《大宅门》里观什么.瞭望新闻周刊,2001(20):50-51。
    [3]吴东.聚焦(《大宅门》.广告大观,2001(8):72-73。
    [4]新浪娱乐.粤港十年网娱盛典最热播电视剧候选——《大宅门》.http://ent.sina.com.cn/v/2007-06-11/15231591624.shtml,2007-6-26.
    [1]辽沈晚报.《乔家大院》稳坐全国电视剧收视率冠军宝座.http://yule.sohu.com/20060308/n242188486.shtml,2006-3-8.
    [2]新京报.《乔家大院》以绝对优势领先成06收视冠军.http://ent.sina.com.cn/v/m/2007-06-03/00421580787.html,2007-6-3.
    [3]新京报.《乔家大院》击败《主妇》获韩首尔电视节大奖.http://ent.sina.com.cn/v/m/2006-09-01/01301226082.html,2006-9-1.
    [4]新浪娱乐.第3届电视风云盛典前100强电视剧完全名单.http://ent.sina.com.cn/v/m/2007-06-04/11341581985.html,2007-6-4.
    [1]郭五林.大宅门的文化特征.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8/4):102-107。
    [2]王庆华.从《乔家大院》看晋商精神.当代电视,2006(8):32-33。
    [1]魏雅华.《大宅门》:一部百年企业的教科书.经营管理者,2004(9):61-62。
    [2]王宁.《大宅门》人物塑造的成功与失败.剧本,2001(9):39-41。
    [3]洪梅.为《乔家大院》增添艺术魅力.当代电视,2006(9):86-87。
    [1]李艳.浅析电视剧《乔家大院》的叙事结构景观.中国电视,2006(6):7-10。
    [2]焦素娥.《乔家大院》:诗化的历史与诗意的表达.中国电视,2006(7):10-13。
    [3]王俊秋.《大宅门》里的黑暗:传统的罪恶和传统的悲剧.当代电视,2001(7):25-25。
    [4]张耀杰.《大宅门》中的礼教杀伐.社会科学论坛,2001(7):80-84。
    [1]尹鸿.冲突与共谋——论90年代中国电视剧的文化策略.文艺研究,2001(6):20。
    [2]田聪明.在改革开放中迅猛发展的中国广播影视媒体——在2000年亚洲娱乐与传媒大会上的讲演.电视研究,2000(6):4-5。
    [3]石字.广电局有关领导指出:2000年电视剧存在六大问题.每日新报.2001-2-17。
    [4]李胜利 肖惊鸿.历史题材电视剧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
    [5]频道组分为:中央电视台频道、其他卫星频道、本地频道。
    [1]此11个城市指的是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成都、武汉、沈阳、重庆、南京、杭州、福州。
    [2]李京盛主编.中国电视剧年度发展报告2005-2006.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66。
    [3]其他卫星频道包括:省级上星频道、境外频道和教育频道。
    [4]李京盛主编.中国电视剧年度发展报告2005-2006.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67。
    [5]数据来源:AGB Nielsen。
    [1]上海电视节组委会 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著.中国电视剧市场报告2003-2004.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36。
    [2]数据来源: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
    [3]李京盛主编.中国电视剧年度发展报告2005-2006.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74-175。
    [4]数据来源:AGB Nielsen。
    [1]尹鸿.意义、生产与消费—当代中国电视剧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文艺研究,2001(6):7。
    [2]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改革研究中心编著.2006年中国广播影视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72。
    [1]凌燕.可见与不可见——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文化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2。
    [2]白小易.新语境中的中国电视剧创作.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81。
    [3]凌燕.可见与不可见——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文化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3。
    [1]尹鸿.冲突与共谋——论90年代中国电视剧的文化策略.文艺研究,2001(6):22。
    [2]吴东.聚焦《大宅门》.广告大观,2001(8):72。
    [1]吴东.聚焦《大宅门》.广告大观,2001(8):73。
    [2]中国广播影视.排行榜,2006(4):84。
    [3]在此只选取北京、西安这两个城市作为例证。
    [1]王丽娟.关于电视历史剧“走红”的思考.中国电视,2002(10):20。
    [1]蔡尚伟.影视传播与大众文化.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4。
    [2]金元浦.定义大众文化.中华读书报,2001-7-26。
    [1]迈克·费瑟斯通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24。
    [2]刘海明.大众文化,“盛世下的危机”.http://news.sina.com.cn/o/2005-12-28/23247842854s.shtml,2005-12-28.
    [1]尹鸿.世纪转折时期的历史见证——论90年代中国的影视文化.天津社会科学,1998(01):81。
    [1]陆扬 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117。
    [1]郝建.影视类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1。
    [2]郝建.当代电影美学文选.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346。
    [1]胡智锋 张国涛.内容为王——中国电视类型节目解读.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78。
    [1]郝建.影视类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2。
    [2]郝建.当代电影美学文选.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346。
    [1]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著,张永喜等译.电视与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49。
    [1]李扬.中国民间故事形态研究.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7。
    [1]杨静.中国电视剧叙事文化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53。
    [2]王建科.明清长篇家族小说及其叙事模式.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2/1):25。
    [3]王建科.明清长篇家族小说及其叙事模式.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2/1):25。
    [1]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8。
    [2]杨静.中国电视剧叙事文化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150。
    [1]史可扬.影视传播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33。
    [2]郝朴宁 李丽芳.影像叙事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25。
    [3]史可扬.影视传播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97。
    [1]史可扬.影视传播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97。
    [1]大卫.麦克奎恩著,苗棣 赵长军 李黎丹译.理解电视.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6。
    [1]宋家玲 袁兴旺著.电视剧编剧艺术.北京: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61。
    [1]John Sinclair.Neither nor Third World:The Mexican Television Industry Within the NWICO Debate.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12/3):343-360.
    [2]田园.大宅门里观什么.瞭望新闻周刊,2001(20):51。
    [1]郭宝昌.大宅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2]郭五林.大宅门的文化特征.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8/4):102-107。
    [1]李梦阳.空同集选.清代白门李希禹,卷44。
    [2]李宏龄.同舟忠告.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121。
    [1]李佩云 王玉旺.地域文化的概念、作用及研究方向初探.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2):47-48。
    [2]刘国平 杨春风.当代经济发展视界中的东北地域文化.文化研究,2003(12):42。
    [1]胡义成 胡侠.地域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集体潜意识”.新疆社会科学,2005(5):76。
    [1]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30。
    [2]韩养民.中国风俗文化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
    [1]转引自马瑞映.民族主义:概念与现实.陕西师大学报(哲社版),1995(4):138。
    [2]Stephen Van Evera.Hypotheses on Nationalism and War.International Security,spring 1994(18).
    [1]转引自浦卫东李素菊 张金涛 袁曦 王斌.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32。
    1.郝建 著.影视类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2.凌燕著.可见与不可见——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文化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3.白小易 著.新语境中的中国电视剧创作.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
    4.郑世明 著.权利的影像——权利视野中的中国电视媒介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5.汪方华 著.通俗电视剧美学.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5年。
    6.[美]罗伯特·C·艾伦编.麦永雄 柏敬泽 等译.重组话语频道.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7.郝朴宁 李丽芳 著.影像叙事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8.杨静 著.中国电视剧叙事文化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9.王家忠 著.人性·社会·心灵——社会潜意识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10.秦榆 著.中国文化性格.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年。
    11.李胜利 肖惊鸿 著.历史题材电视剧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12.刘萍 李灵 编著.中国电视剧.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
    13.李扬 著.中国民间故事形态研究.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
    14.尹鸿 著.尹鸿自选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15.李京盛主编.中国电视剧年度发展报告2005-2006.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
    16.蔡尚伟 著.影视传播与大众文化.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
    17.迈克·费瑟斯通 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
    18.陆扬 王毅 著.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19.郝建 著.当代电影美学文选.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20.胡智锋 张国涛 著.内容为王——中国电视类型节目解读.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年。
    21.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 著.张永喜等译.电视与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22.杨义 著.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23.史可扬 著.影视传播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24.大卫·麦克奎恩 著.苗棣 赵长军 李黎丹译.理解电视.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年。
    25.宋家玲 袁兴旺 著.电视剧编剧艺术.北京: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
    26.郭宝昌 著.大宅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27.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改革研究中心编著.2006年中国广播影视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28.李梦阳.空同集.清代白门李希禹,卷44。
    29.李宏龄.同舟忠告.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30.马林诺夫斯基 著.文化论.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
    31.韩养民 著.中国风俗文化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32.浦卫东 李素菊 张金涛 袁曦 王斌 著.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33.上海电视节组委会 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 著.中国电视剧市场报告2003-2004.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
    34.杨新敏 著.电视剧叙事研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
    35.阿瑟·阿萨·伯杰著.媒介分析技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36.卢蓉 著.电视剧叙事艺术.北京:中国广播出版社,2004年。
    37.李道新 著.影视批评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38.陈犀禾 著.影视批评:理论和实践.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
    39.岳淼 著.影视传播概论与技巧.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
    40.杨新敏.历史题材与艺术创作.中国电视,2005(7)。
    41.田园.《大宅门》里观什么.瞭望新闻周刊,2001(20)。
    42.吴东.聚焦《大宅门》.广告大观,2001(8)。
    43.新浪娱乐.粤港十年网娱盛典最热播电视剧候选——《大宅门》.http://ent.sina.com.cn/v/2007-06-11/15231591624.shtml,2007-6-26.
    44.辽沈晚报.《乔家大院》稳坐全国电视剧收视率冠军宝座.http://yule.sohu.com/20060308/n242188486.shtml,2006-3-8.
    45.中国广播影视.排行榜,2006(4)。
    46.新京报.《乔家大院》以绝对优势领先成06收视冠军.http://ent.sina.com.cn/v/m/2007-06-03/00421580787.html,2007-6-3.
    47.新京报.《乔家大院》击败《主妇》获韩首尔电视节大奖.http://ent.sina.com.cn/v/m/2006-09-01/01301226082.html,2006-9-1.
    48.新浪娱乐.第3届电视风云盛典前100强电视剧完全名单.http://ent.sina.com.cn/v/m/2007-06-04/11341581985.html,2007-6-4.
    49.郭五林.大宅门的文化特征.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8/4)。
    50.王庆华.从《乔家大院》看晋商精神.当代电视,2006(8)。
    51.魏雅华.《大宅门》:一部百年企业的教科书.经营管理者,2004(9)。
    52.王宁.《大宅门》人物塑造的成功与失败.剧本,2001(9)。
    53.洪梅.为《乔家大院》增添艺术魅力.当代电视,2006(9)。
    54.李艳.浅析电视剧《乔家大院》的叙事结构景观.中国电视,2006(6)。
    55.焦素娥.《乔家大院》:诗化的历史与诗意的表达.中国电视,2006(7)。
    56.王俊秋.《大宅门》里的黑暗:传统的罪恶和传统的悲剧.当代电视,2001(7)。
    57.张耀杰.《大宅门》中的礼教杀伐.社会科学论坛,2001(7)。
    58.尹鸿.冲突与共谋——论90年代中国电视剧的文化策略.文艺研究,2001(6)。
    59.田聪明.在改革开放中迅猛发展的中国广播影视媒体——在2000年亚洲娱乐与传媒大会上的讲演.电视研究,2000(6)。
    60.石字.广电局有关领导指出:2000年电视剧存在六大问题.每日新报,2001。
    61.尹鸿.意义、生产与消费—当代中国电视剧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文艺研究,2001(6)。
    62.王丽娟.关于电视历史剧“走红”的思考.中国电视,2002(10)。
    63.金元浦.定义大众文化.中华读书报,2001-7-26。
    64.刘海明.大众文化,“盛世下的危机”.http://news.sina.com.cn/o/2005-12-28/23247842854s.shtml,2005-12-28.
    65.尹鸿.世纪转折时期的历史见证——论90年代中国的影视文化.天津社会科学,1998(01)。
    66.王建科.明清长篇家族小说及其叙事模式.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2/1)。
    67.李佩云 王玉旺.地域文化的概念、作用及研究方向初探.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2)。
    68.刘国平 杨春风.当代经济发展视界中的东北地域文化.文化研究,2003(12)。
    69.胡义成 胡侠.地域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集体潜意识”.新疆社会科学,2005(5)。
    70.马瑞映.民族主义:概念与现实.陕西师大学报(哲社版),1995(4)。
    71.John Sinclair.Neither nor Third World:The Mexican Television Industry Within the NWICO Debate.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12/3).
    72.Stephen Van Evera.Hypotheses on Nationalism and War.International Security,spring 199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