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调适与机制创新:网络时代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信息时代的当今世界,网络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关键性技术手段,建立一个发达的网络体系是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透明度在网络高速发展之时体现得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此番状况又与转型社会诸多社会矛盾、冲突纠结在一起,给从传统时代延展出来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带来了深刻的挑战。本文基于政治学的学科视野,拟从风险社会理论、责任政府理论和危机管理周期理论等理论工具出发,对网络时代中我国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与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实践发展和政策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网络对于政府危机治理的场域规定性,最为核心地体现在信息传播渠道的立体化与全息态。各种电子论坛、门户网站、电子邮件、即时聊天工具、手机等移动上网工具、博客、微博和微信等新方式层出不穷,危机治理所面临的信息流、态度流以及与此相伴的行动选择等均出现了较之以往颇为不同的新趋势、新特征。正是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互动性与及时性、海量性与多元化、个体性与多媒体化,让相对静态的“问题情境—危机处置”模式似有不堪为用之虞。可以认为,网络背景对于复杂化公共危机的展演特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共危机的突发性与紧急性、不确定性与易变性、快速性与不可控性,以及危害性与破坏性等特征更为明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和秩序稳定产生深刻影响。显然,这与非网络时代政府危机治理的治理环境、治理结构、治理资源乃至在治理绩效认知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值得密切关注。其中,多元化协同治理要求的提出及复杂演化构成网络场域政府公共危机治理区别于传统时代高度同质化社会结构状态下政府危机治理的突出特征。
     网络时代中国政府公共危机治理模式是本研究的中心内容。从基本模式上看,“一案三制”的治理框架是我国公共危机治理的构架基础。它包括:预案体系,即对危机管理进行原则设定与纲目指引;领导体制,即中央统一领导与属地负责相结合;运行机制,主要包括监控与启动机制、处置与协调机制、运行与评价机制、监督与奖惩机制、终止与补偿机制,总体上属于长链设计与分阶展开的态势;应对法制,即以《突发事件应对法》等为主的非常态法律体系建设。从核心逻辑上讲,既有模式属于“刺激-反应”式。转型环境和网络场景是危机刺激发生的背景基础,反应则集中表现在危机决策的情境界定、危机处置的在场操控以及危机善后的科层常态三个方面,这使得该治理模式具有明显的威权性。从显著特征而论,现有危机治理模式具有秩序导向的行政修复性质。无论是从对于秩序价值的核心关注、超自主性的权威集聚,还是阶段汇流性的资源整合,抑或是便宜从权性的行动规范。
     中国政府现有公共危机治理模式对于紧急情境的控制具有突出的效率优势,这从国家处置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等等事件中可窥一斑。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在网络背景下,该模式的不足或缺陷也逐渐显露。譬如,信息捕捉的“灯下黑”、议题设置的“自决定”、管理构架的“耗散式”以及善后处置的“悬浮性”等,是该模式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国家治理和政治发展有着复杂的实践影响,大体表现为引致舆论场碎片化、诱导瑕疵机制固化、耗损社会公共信任以及阻滞现代国家建构。然而,这些问题及其影响,均有着极为深刻的种种肇因。概括起来,网络场域下信息管制能力孱弱、社会分化中的制度化整合乏力、转型期政府治理碎片化构成的约束、非常态管理的常态化建设相对滞后以及追赶型语境下绩效观念的转变遇阻等,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从政府公共危机治理模式创新取向上看,需要往整合与协同方向发展。一方面,发展整合取向,应建立整体性治理政府。针对现有公共危机治理模式中存在治理碎片化的状况,对既有模式进行改造,为了达到预定的利益目标,对于政治治理模式应该采用横向和纵向相协调的思想与行动。另一方面,发展协同取向,应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保持权力和权利的协调性,政府与社会的合作,让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共管共治,以实现公共选择和公共博弈的有效性,政府与民间的互动性,实质上就是要通过主体间资源和要素的良好匹配,达到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合作关系的最佳状态,从而实现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之中主体间合作的匹配性、一致性、动态性、有序性和有效性,促进危机治理的公共利益最大化。为此,就需要从优化“一案三制”开始,构架整体、协同和效能的公共治理型政府。
     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模式调适,需要导入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和协同化特征的PIETINC构架,着力从强化制度、规范和观念三方面的核心要素建设。从制度建构方面看,最为重要在于着力解决好危机治理的事前决策、事中决策和事后决策所涉及到的三方面制度建设,为危机干预、危机处置和危机善后提供权威、可靠和操作性强的行动策略和政策安排。从规范建设方面看,则需要尽快建立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制定《紧急救援救助法》、《事故灾难保险法》等,明确各治理主体的职能、权限和义务。从观念更新方面看,需要从系统论和过程论的角度,将危机事件理解为一个过程、一种状态,全力发展全息态的危机公共治理。
     面向整合与协同取向的调适发展,需要重构与危机治理模式匹配的治理机制。为此,需要着力进行预警启动机制、组织建设机制、多元协调机制、信息传播机制、资源整合机制、社会参与机制、善后修复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公共责任机制和管理评估机制等十方面的机制建设,目的在于实现前置性、动态化、系统化与协同性的公共危机治理,不断提高治理的效能和效益。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heworld has also become a highly connected internet.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hasgreatly increased the transparency of the society; in the meanwhile, that situation hasbeen combined with many social problems and conflicts in the transforming society,which has brought challenges to the government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stemmingfrom the traditional era.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cademic vision of politics, conductedresearches on the government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pattern and mechanisms of ourcountry in the internet era from angles of risk society theory, responsibility governmenttheory and crisis management cycle theory and so on,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reference to practical development and policy optimization.
     The field prescription of government crisis governance from the internet is mostlypresented in the stereoscopicness and holographic state of th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channels. All kinds of electronic forums, web portals, emails, instant communicationtools, cell phones and mobile internet tools, blogs, microblog, wechat and other newforms are emerging continuously. The information flow, attitude flow and the actionchoices accompanied faced by the crisis governance have all showed new tendenciesand features different from before. It is the interactivity, promptness, massiveness,diversification, individuality and forms of new-media of th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nthe internet era that make the relatively static pattern of “problem situation-crisissolution” seem failed to be used. It is possibly thought that internet backgrou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xhibition features of the complicated public crisis. The outburst,emergency, uncertainty, mutability, rapidity, uncontrollability, perniciousness,destructiveness and other features of public crisi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which have exerted profound impacts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table order of the economic society development.
     The governance pattern of the public crisis of Chinese government in the internetera is the core content of this research. On basic pattern,“one-plan-three-systems” is the basis of the governance framework of Chinese public crisis. It includes the followingsystems: emergency system, which is used for the setting of the principles and the guideof the outline of the crisis management; leadership system, which stands for thecombination of the unified central leadership 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dependency;operation system, which mainly consists of monitoring and launching system, disposingand coordinating system, operating and evaluating system, supervising and rewardingand punishing system, and terminating and compensating system, enjoying a generaltrend of long-chain design and grading expansion; tacking system, a non-normal legalsystem established mainly base on the Act on Tackling Emergency Affairs. On the sideof core logic,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is a kind of “stimulate-react” pattern. The transforming environment and networking scenarios are the background and basis ofdangerous stimulation, and the concentrated expressions of reaction will be thesituational definition of the crisis planning, present manipulation of the crisisdisposition, and the scientific normality of the crisis aftermath, which have ensured theobvious authority of this governance pattern. In terms of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 ithas the administrative recovery nature of guides of the order, whether viewing from thecore concern of the value of order, the super autonomous gathering of the authorities,the periodical converge of resource integration, or the code of actions that facilitate therights.
     The existing public crisis governance mode of Chines government has itsoutstanding advantages in controlling the emergency situation, which can be seen fromthe disposal of snow disaster in South and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However, it can’t be neglected that the deficiency and defects are gradually revealing themselves. Forexample, the “blindness under light” during the information collecting process, the“self-determination” during the settings of agenda, the “consumption mode” of the management framework and the “suspended state”of the aftermath disposal, those are the main problems of this mode, which have a complex practical influence on the country’s national governance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The main performances are the cause of the fragmentization of the public opinion, the induction of the solidificationof the defect mechanism, the loss of pubic trust and the blocking of modern countryconstruction. However, those problems and their influence have deep rooted causes. Tosum up, the weak information managing abilities under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thelack of ability in the institutionalized integration during the social differentiation, therestraint formed by the fragmentization of the government beliefs during the transitionalprocess, the hysteresis of the norma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hose non-normalizationmanagement and the blocking from the transition of performance concept, those reasonsmentioned abov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ones.
     From the innovative orientation of the government’s pubic crisis governance model, th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is integration and corporation. On the one hand, aboutthe integrated orientation development mode, an integrated governance governmentshould be built. On account of the existing governance fragmentation phenomenon inthe existing crisis dealing mode, we should transform the existing mode and achieve theexpected profits government dealing mode through the coordination of thoughts andactions. On the other hand, about the coordinated orientation developing mode, a publicservice mode government should be built, the coordination of rights and benefits shouldbe kept, the corpor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society should be continued; all thestakeholders should be involved in the governance process so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the pubic choice and public gambl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citizenscan be achieved. The fact is to achieve the best state between the corporation of politicalcountry and civic society through the favorable matching between resources and factorsof the main body. In this way, the compatibility, consistency, dynamics, ordering andeffectiveness of the corporation of the main body during the public relations crisisdealing process can be achieved, the maximization of the pubic profits can be promoted.Therefore, the integrated, corporative and effective ideal government in pubicgovernance can be built from the beginning of “one case, three systems”.
     The adjustment of the government public crisis disposal mode needs theintroduction of systematic, dynamic and cooperative PIETINC frame, the stress should be put on the strengthen of system construction, norms and concept. From theconstruction of system,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he emphasis on the constructions ofpre-event decision, mid-event decision and after-event decision and to provideauthoritative, reliable and feasible strategy and arrangements for the crisis intervention,crisis disposal and crisis aftermath disposal. From the norm construction perspective, astrong legal system should be built, the functions,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the mainbody should be specified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Emergency Law and DisasterInsurance Law. From the concept innovation perspective, the crisis event should beviewed as a process and a state from the systematic discussion and process view, the fulldevelopment of holographic state of public dealing should be developed.
     In face of the adjustment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ed and corporative orientation,the corresponding dealing mode of the crisis governance mode should be rebuild.Therefore, the stress should be put upon the conducting of early warning mechanism,the organization mechanism, multipl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mechanism, resource integration mechanism, social participationmechanism, aftermath repairing system, talents training mechanism, publicresponsibility mechanism and management evaluation construction, the purpose is therealization dynamic, systematic and cooperative public relations crisis governance andthe improvement of governance efficiency and profits.
引文
①[德]乌尔里希·贝克著,何博闻译:《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②Rosenthal Uriel&Charles Michael T., Coping with Crisis: The Management of Disasters, Riots and Terrorism,Springfield: Charles C. Thomas,1989.
    ③金太军、赵军锋:《风险社会呼唤协作治理公共危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2月21日;沈承诚、金太军:《“脱域”公共危机治理与区域公共管理体制创新》,《江海学刊》2011年第1期。
    ④李君如著:《危机治理与社会和谐》,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3-94页。
    ⑤孟涛:《中国非常法律的形成、现状与未来》,《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①容志:《公共危机治理框架如何转型》,《学习时报》2012年1月9日。
    ②张明君、袁峰:《网络社会的政府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36页。
    ③何海燕著:《危机管理概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0-47页。
    ①胡百精主编:《中国危机管理报告》(2008-200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7页。
    ②杨雄著:《网络时代行为与社会管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93-94页。
    ①《中国应急管理》编辑部编:《领导干部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实用指南与案例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②张连波、任晓东编著:《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8页。
    ③张德元、张岩松著:《政府与公关》,青岛出版社1998年版,第154页。
    ①张海波、童星:《公共危机治理与问责制》,《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2期。
    ②高伟江著:《公共关系》,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17页。
    ①王革、阎耀军:《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述评》,《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第3期。
    ②虞华君、杨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评估应用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14期。
    ③时芹:《城市危机管理与政府责任》,《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①刘晓亮、孔凡河:《中国公共危机常态管理的多理论视角解析》,《东南学术》2010年第1期。
    ①王柯:《地方政府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的优化策略研究》,硕士论文,2011年5月。
    ②王吕著:《政府危机管理》,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③谢力:《从信息处理角度看应对危机》,《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年第6期。
    ④Birch, Performance appraisal design,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J]. In Czar R. Ferris, S.D. Rosen and D.T.Barnum (eds.). Handbook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Cambridge, MA: Blackwell,2005
    ⑤魏攻长:《危机管理》,《科技信息》2006年19期。
    ⑥计雷:《对于应急管理的几个认识阶段》,《安全》2007年第6期。
    ⑦Robert Heath, Modeling the performance prediction problem in industrial and psychology [M]. In M.D. Dinetteand L. M. Hough (ends),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Psychology, 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2008.
    ⑧马建珍:《浅析政府危机管理》,《长江论坛》2003年第5期。
    ⑨杜宝贵:《正确认识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几个关系》,《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⑩吴兴军:《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特征与机制构建》,《华东经济管理》2004年第3期。
    ①张小明著:《公共部门危机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Fiona Duggan,2007, Crisis communications: a case book approach. Robert L. Heath, Human communicationtheory and research: concepts, contexts,and challenges.
    ③Helsloot, Ruitenberg, Accounts, excuse, and apologies: A theory of image restoration strategies. Albany: State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4.
    ④贾宝林:《网络公关:地方政府与社会关系和谐的新探索》,《理论导刊》2009年第12期。
    ⑤董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政府协调能力:框架、问题与思路》,《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5期。
    ⑥赵军锋、金太军:《论公共危机中谣言的生存逻辑——一个关于谣言的分析框架》,《江苏社会科学》2013第2期。
    ①陈敏:《试论当代我国政府管理中的公共关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②朱小宁:《我国政府公关活动浅论》,《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
    ③刘凤敏:《浅析网络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10期。
    ④曹平辉:《公共危机下政府应急机制的缺失及对策探析》,《惠州学院学报》2007年第10期。
    ⑤[以]德罗尔:《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上海远东出版社2012年版,第15页。
    ⑥汤敏轩:《消解政府危机管理失灵的路径》,《理论参考》2012年第12期。
    ⑦金太军:《政府应急信息协调能力的提升:双重障碍与消解路径》,《晋阳学刊》2013年第12期。
    ⑧赵定涛:《论非政府组织参与危机管理的演化逻辑——基于治理网络的视角》,《学术界》2013年第8期。
    ①郭金金、蒋万胜:《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及其影响》,《新闻世界》2011年第8期。
    ②高小平、刘一弘:《我国应急管理研究述评》(上),《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8期。
    ③王炳成:《适合中国的网络管理方法探析》,《企业经济》2007年第7期。
    ④徐向真:《现代网络危机管理的基本方法述评》,《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8年第6期。
    ⑤包亚红:《追求卓越的管理——对网络危机管理中几个问题的思考》,《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4期。
    ⑥康宛竹:《如何从危机考核走向危机管理》,《中国劳动》2012年第2期。
    ①郭丽肖:《浅析星级酒店绩效考评与激励机制》,《当代经济》2013年第2期。
    ②刘丽娟:《我国各级政府网络公共危机管理》,《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第7期。
    ③赵军锋:《论公共危机中谣言的生存逻辑——一个关于谣言的分析框架》,《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④陈学明著:《哈贝马斯论交往》,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7页。
    ⑤袁丝:《传统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传播中的角色》,《安徽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⑥杜涛:《网络舆论的演变特征分析》,《新闻爱好者》2005年第1期。
    ①魏一鸣、张林鹏:《美国现代公共危机传播研究及其借鉴意义》,《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②孙康:《传媒制动:掌控社会公共危机的终端对策》,《新闻知识》2006年第7期。
    ③徐彪:《公共危机事件后的政府信任修复》,《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第2期。
    ①张立荣、冷向民:《协同学语境下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创新探讨》,《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0期。
    ①薛澜等:《突发公共事件分类、分级与分期:危机体制的管理基础》,《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2期。
    ①劳伦斯巴顿著:《组织危机管理》,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64页。
    ②[以]德罗尔著:《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上海远东出版社2012年版,第43-44页。
    ③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7期。
    ④朱荣春、邓卫文、王玉明:《西方政府管理创新的主题及趋势》,载《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8月。
    ⑤张玉磊:《公共危机治理:从碎片化到整体性》,《理论探讨》2012年第6期。
    ①金太军:《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失灵:内在机理与消解路径——基于风险社会的视域》,《学术月刊》2011年第9期。
    ②刘霞:《公共危机治理:理论建构与战略重点》,《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3期。
    ③[以]德罗尔著:《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上海远东出版社2012年版,第53-54页。
    ①陈安、陈宁等著:《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
    ①张国清:《公共危机管理和政府责任——以SARS疫情治理为例》,《管理世界》2003年第12期。
    ②张连波、任晓东编著:《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9页。
    ③罗永朝:《从SARS事件看政府危机管理的应对措施》,《编制管理研究》2013年第2期。
    ④夏志强:《公共危机治理多元主体的功能耦合机制探析》,《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5期。
    ①叶国文:《预警和救治:从“911”事件看政府危机管理》,《国际论坛》2012年第3期。
    ②朱小宁:《我国政府公关活动浅论》,《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2期。
    ③廖为建、李莉:《美国现代公共危机传播研究及其借鉴意义》,《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④廖为建、李莉:《美国现代公共危机传播研究及其借鉴意义》,《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⑤[日]泷泽正雄著、徐汉章译:《企业危机管理——组织迈向安全经营的法则》,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43页。
    ①朱荣春:《西方政府管理创新的主题及趋势》,载《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8月。
    ②于建嵘:《当前压力维稳的困境与出路——再论中国社会的刚性稳定》,《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9期。
    ①贾宝林:《网络公关:地方政府与社会关系和谐的新探索》,《理论导刊》2009年第12期。
    ①刘凤敏:《浅析网络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10期。
    ②《学习时报》编辑部编著:《国家与政府的危机管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①陈安、陈宁等著:《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15页。
    ②刘凤敏:《网络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10期。
    ③于丽英:《基于警源-压力-预警能力的城市公共危机预警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年第6期。
    ①康宛竹:《如何从危机考核走向危机管理》,《中国劳动》2012年第2期。
    ②参见施雪华著:《当代各国政治体制——英国》,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6-77页。
    ③转引自刘想树:《美国总统弹劾制度与法治》,《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①王炳成:《适合中国的网络管理方法探析》,《经济管理》2007年第7期。
    ②马怀德主编:《法治背景下的社会预警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440-442页。
    ①王炳成:《适合中国的网络管理方法探析》,《经济管理》2007年第7期。
    ②董传仪著:《危机管理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5-50页。
    ③参见皇娟:《中国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政治动员方式》,《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①[美]罗伯特·希斯著,王成等译:《危机管理》,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45-58页。
    ②徐向真:《现代网络危机管理的基本方法述评》,《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8年第6期。
    ①[美]罗伯特·希斯著,王成等译:《危机管理》,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②金太军、赵军锋:《基层政府“维稳怪圈”:现状、成因与对策》,《政治学研究》2012年第4期。
    ①夏一雪:《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救援体系研究》,《中国软科学》2012年第11期。
    ②包亚红:《追求卓越的管理——对网络危机管理中几个问题的思考》,《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4期。
    ①任中平、阳斌:《政府公共决策思维模式的透析与转换》,《领导科学》2012年第27期。
    ②邹航、张丹:《走出网络公共危机的误区》,《管理纵横》2011年第8期。
    ①王炳成:《适合中国的网络管理方法探析》,《企业经济》2007年第7期。
    ①徐向真:《现代网络危机管理的基本方法述评》,《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8年第6期。
    ①张群:《国有企业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管理研究》2008年第5期。
    ①陈宇:《国有企业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体系构建》,《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10期。
    ①陈宇:《国有企业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体系构建》,《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10期。
    ①张明霞:《论我国当下的政府及国有企业危机管理体系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5期。
    ①张明霞:《论我国当下的政府及国有企业危机管理体系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5期。
    ①张明霞:《论我国当下的政府及国有企业危机管理体系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5期。
    ①包亚红:《追求卓越的管理——对网络危机管理中几个问题的思考》,《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4期。
    ①邹航、张丹:《走出网络公共危机的误区》,《管理纵横》2011年第8期。
    ①郭晓薇、杨力:《当前网络公共危机评估方法的误区及反思》,《企业纵横》2010年第2期。
    ①张群:《国有企业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管理研究》2008年第5期。
    ②胡象明:《论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公共危机治理——以汶川“5.12”地震为例》,《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③刘学民:《公共危机治理:一种能力建设的议程》,《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5期。
    ④刘军:《危机管理在国有企业的运用与思考》,《河北企业》2010年第4期。
    ①闪淳昌:《中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建设》,李立国、陈伟兰主编:《灾害应急处置与综合减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1页。
    ②于建嵘:《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①莫于川:《我国的公共应急法制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②洪蕾、李志刚:《网络公共危机管理在国有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管理视界》2009年第5期。
    ③张海波、童星:《公共危机治理与问责制》,《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2期。
    ①金太军、赵军锋:《基层政府“维稳怪圈”:现状、成因与对策》,《政治学研究》2012年第4期。
    ②张琼、刘祖云:《微博政治:公共能量场域建构》,《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年第2期。
    ③童星:《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治理——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综合分析框架下的再考量》,《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7年第5期。
    ④李钢:《虚拟社会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行政管理改革》2011年第4期。
    ①曹芝蓉:《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建设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②孙晓东:《建立企业网络公共危机管理体系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①[德]乌尔里希·贝克著,何博闻译:《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②胡百精主编:《中国危机管理报告》(2008-200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③Rosenthal Uriel&Charles Michael T., Coping with Crisis: The Management of Disasters, Riots and Terrorism,Springfield: Charles C. Thomas,1989.
    ①《中国应急管理》编辑部编:《领导干部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实用指南与案例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②薛澜等:《突发公共事件分类、分级与分期:危机体制的管理基础》,《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2期。
    ③闪淳昌:《中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建设》,李立国、陈伟兰主编:《灾害应急处置与综合减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1页。
    ①Steven Fink, Crisis Management: Planning for the Invisible,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1986, p15.
    ①张连波、任晓东编著:《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5-66页。
    ②董传仪著:《危机管理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10页。
    ③[美]罗伯特·希斯著,王成等译:《危机管理》,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①于丽英:《基于警源-压力-预警能力的城市公共危机预警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年第6期。
    ②陈安、陈宁等著:《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0页。
    ①马怀德主编:《法治背景下的社会预警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438-450页。
    ②陈安、陈宁等著:《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5-146页。
    ①张连波、任晓东编著:《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②《学习时报》编辑部:《国家与政府的危机管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7-18页。
    ①黄建洪:《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纵向府际协调研究》,《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2期。
    ②金太军、赵军锋:《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协调:系统、类型与结构》,《江汉论坛》2010年第11期。
    ③张新梅等:《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的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年第2期。
    ①有关可挽救性、可恢复性和可减缓性的定量化分析,参见陈安、陈宁等著:《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五章。
    ②刘芳:《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问责制》,《半月谈》2008年12月下半月。
    ③张海波、童星:《公共危机治理与问责制》,《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2期。
    ①戚建刚著;《中国行政应急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40-342页。
    ②应松年主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法律制度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③莫于川:《我国的公共应急法制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①孟涛:《中国非常法律的形成、现状与未来》,《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①童星、张海波著:《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识别》,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②[德]乌尔里希·贝克著,何博闻译:《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③徐湘林:《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中国的经验》,《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5期。
    ④韩庆祥、张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趋向》,《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①黄建洪著:《公共理性视野中的当代中国政府能力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160页。
    ②胡伟著:《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54页。
    ①任中平、阳斌:《政府公共决策思维模式的透析与转换》,《领导科学》2012年第27期。
    ②金太军、袁建军:《政府与企业的交换模式及其演变规律》,《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③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中国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及对策》,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11-15页。
    ①王革、阎耀军:《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述评》,《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第3期。
    ②张海波、童星:《公共危机治理与问责制》,《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2期。
    ③谭燕:《政府危机善后处理在危机管理中的效能》,《法制与社会》2008年8月上期。
    ①薛澜等著:《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
    ②[美]罗伯特·希斯著,王成等译:《危机管理》,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5页。
    ③金太军、赵军锋:《风险社会呼唤协作治理公共危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2月21日。
    ①张国清:《公共危机管理和政府责任——以SARS疫情治理为例》,《管理世界》2003年第12期。
    ②戚建刚、杨小敏著:《行政紧急权力的制约机制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页。
    ①任维德,《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府能力开发与建设》,《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11期。
    ②刘学民:《公共危机治理:一种能力建设的议程》,《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5期。
    ③容志:《公共危机治理框架如何转型》,《学习时报》2012年1月9日。
    ①莫于川:《我国的公共应急法制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②胡象明:《论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公共危机治理——以汶川“5.12”地震为例》,《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③高小平、刘一弘:《我国应急管理研究述评》(上),《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8期。
    ④莫于川:《我国的公共应急法制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①黄建洪:《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目标与挑战》,《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②黄建洪:《公共理性视野中的当代中国政府能力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160页。
    ①郁建兴、高翔:《地方发展型政府的行为逻辑及制度基础》,《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②康晓光:《90年代中国大陆政治稳定性研究》,《二十一世纪》2002年8月号。
    ①任剑涛:《政府何为?——中国政府改革的定位、状态与类型》,《公共行政评论》2008年第1期。
    ②俞可平:《公民参与的几个理论问题》,《学习时报》2006年12月20日。
    ①童星:《熵:风险危机管理的新视角》,《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②黄建洪:《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地方政府能力建设》,《理论与现代化》2009年第5期。
    ③Lester M. Salamon, The tools of Government: A guide to the New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④黄建洪:《公共供求视域中的行政权力:配置方式、运行机制及发展趋势》,《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第5期。
    ①参见斯亚平著:《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6章。
    ①张小明:《公共危机管理绩效评估的机制与指标体系分析》,《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12期。
    ①严格地讲,危机传播管理需要遵循“7W”要素原则,即Who谁来出面,Whom向谁传播,When何时传播,Where选取何种传播渠道;What传播什么,Why为什么或产生危机,以及How如何传播。参见张玉波著:《危机管理智囊》,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331-338页。
    ①刘少杰:《网络化时代的空间分化与表象整合》,载郑杭生主编:《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13:走向包容、公平、共享的新型城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88页。
    ②[英]马克斯·H·布瓦索著,王寅通译:《信息空间:认识组织、制度和文化的一种框架》,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612页。
    ③赵军锋:《论公共危机中谣言的生存逻辑——一个关于谣言的分析框架》,《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④[美]托马斯·弗里德曼著,何帆、肖莹莹等译:《世界是平的:二十一世纪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①[美]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34页。
    ②夏志强:《公共危机治理多元主体的功能耦合机制探析》,《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5期。
    ③金太军、赵军锋:《风险社会呼唤协作治理公共危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2月21日。
    ①沈承诚、金太军:《“脱域”公共危机治理与区域公共管理体制创新》,《江海学刊》2011年第1期。
    ②张立荣、冷向民:《协同学语境下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创新探讨》,《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0期。
    ③杨龙:《地方合作在区域性公共危机处理中的作用》,《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①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中国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及对策》,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21-27页。
    ②胡百精主编:《中国危机管理报告》(第一卷),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
    ③金太军、沈承诚:《论灾后重建中多元治理主体间的互动协作关系》,《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④金太军、赵军锋:《基层政府“维稳怪圈”:现状、成因与对策》,《政治学研究》2012年第4期。
    ⑤夏一雪:《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救援体系研究》,《中国软科学》2012年第11期。
    ①[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等著,盛杨燕、周涛译:《大数据时代》,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②莫拉利、李燕凌著:《公共危机管理:农村突发事件预警、应急与责任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③朱力、韩勇等著:《我国重大突发事件解析》,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④林维业、刘汉民主编:《公安机关应对群体性事件实务与策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9页。
    ⑤于建嵘:《当前压力维稳的困境与出路——再论中国社会的刚性稳定》,《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9期。
    ⑥曹芝蓉:《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建设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①常红:《社会蓝皮书:每年各种群体性事件多达数万起》,载人民网。http://society.people.com.cn/n/2012/1218/c1008-19933666.html.
    ②孙立平:《“中等收入陷阱”还是“转型陷阱”?》,《开放时代》2012年第3期。
    ③陈锐、付萌:《2012年群体性事件研究报告》,载法制日报网。http://www.legaldaily.com.cn/The_analysis_of_public_opinion/content/2012-12/27/content_4092138_2.htm.
    ①于建嵘:《社会泄愤事件中群体心理研究——对“瓮安事件”发生机制的一种解释》,《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②于建嵘:《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③皇娟:《中国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政治动员方式》,《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④王世彤、顾雅洁:《公共危机管理与社会资本互动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10期。
    ①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3-14页。
    ②金太军、张劲松:《政府的自利性及其控制》,《江海学刊》2002年第2期。
    ③杨善华、苏红:《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
    ④徐彪:《公共危机事件后的政府信任修复》,《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第2期。
    ⑤金太军、赵军锋:《基层政府“维稳怪圈”:现状、成因与对策》,《政治学研究》2012年第4期。
    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载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3-11/16/c_132892941.htm.
    ②李钢:《虚拟社会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行政管理改革》2011年第4期。
    ③[美]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34页。
    ④张琼、刘祖云:《微博政治:公共能量场域建构》,《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年第2期。
    ①刘霞:《公共危机治理:理论建构与战略重点》,《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3期。
    ②张鸿雁:《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解构”与“结构”》,《社会科学》2012年第10期。
    ③[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8页。
    ④[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23-32页。
    ①杨雪冬:《衡量制度有效性的五个标准》,《北京日报》2014年3月11日。
    ②谭海波,蔡立辉:《论“碎片化”政府管理模式及其改革路径——“整体型政府”的分析视角》,《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
    ③O'Brien Kevin&Lianjiang Li,“Selective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Rural China”. Comparative Politcs,1999, p31.
    ①俞可平:《如何防止改革碎片化》,《财经国家周刊》2013年第5期。
    ②辜胜阻:《破除改革的碎片化、应急化、部门化——也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北京日报》2012年2月27日。
    ③张玉磊:《公共危机治理:从碎片化到整体性》,《理论探讨》2012年第6期。
    ④金太军:《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失灵:内在机理与消解路径——基于风险社会的视域》,《学术月刊》2011年第9期。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0-12、22-23页。
    ②虞华君、杨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评估应用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14期。
    ③张劲松:《论风险社会人造风险的政策防范》,《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①童星:《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治理——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综合分析框架下的再考量》,《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7年第5期。
    ②刘晓亮、孔凡河:《中国公共危机常态管理的多理论视角解析》,《东南学术》2010年第1期。
    ③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周雪光、练宏:《中国政府的治理模式:一个“控制权”理论》,《社会学研究》20112年第5期。
    ①荣敬本等著:《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0页;Edin, Maria,Market Forces and Communist Power:Local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Sweden.2000, 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Uppsala University.周飞舟:《锦标赛体制》,《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3期。
    ②渠敬东:《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③[英]达仁道夫著,林荣远译:《现代社会冲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
    ④此观点最早由行政法学家马怀德教授提出,参见袁祥、王逸吟:《中国法治政府奖获好评专家吁法治指标列政绩考核》。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110210/3372826.shtml.2011年11月3日。
    ①Christopher Pollitt, Joined-up Government:A Survey. Politics Studies Review,2003,Vol.1.
    ②王佃利、吕俊平:《整体性政府与大部门体制:行政改革的理念辨析》,《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1期。
    ①孙志建:《论整体性政府的制度化路径与本土化策略》,《广东行政学院》2009年第10期。
    ②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7期。
    ③张康之:《把握服务型政府研究的理论方向》,《人民论坛》2006年5月。
    ④燕继荣:《服务型政府的研究路向》,《学海》2009年第1期。
    ⑤李辉、任晓春:《善治视野下的协同治理研究》,《科学与管理》2010年第6期。
    ①刘霞、严晓:《我国应急管理“一案三制”建设:挑战与重构》,《政治学研究》2011年第1期。
    ①高小平:《“一案三制”对政府应急管理决策和组织理论的重大创新》,《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②学习时报编辑部:《国家与政府的危机管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104页。
    ③黄建洪:《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纵向府际协调研究》,《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2期。
    ④张成福:《建立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人民日报》2003年6月11日。
    ①莫于川:《我国的公共应急法制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②李燕凌著:《公共服务视野下的公共危机法治》,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3页。
    ③此处借鉴已有成果,参见李强等著:《多元城镇化与中国发展:战略及推进模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66页。
    ④胡百精主编:《中国危机管理报告》(2008-200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①张劲松:《生态治理的科技理性批判》,《国外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①陈国华、张新梅等编著:《区域应急管理实务——预案、演练及绩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20-22页。
    ①童星:《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治理——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综合分析框架下的再考量》,《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7年第5期。
    ②童星:《熵:风险危机管理的新视角》,《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①钟开斌:《回顾与前瞻: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1期。
    ①李湖生等:《重大危机事件应急关键科学问题及进展研究进展》,《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年第4期。
    ②林维业等主编:《公安机关应对群体性事件实务与策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③李湖生等:《重大危机事件应急关键科学问题及进展研究进展》,《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年第4期。
    ④张立荣等:《协同学语境下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创新探讨》,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0期。
    ①陈安、陈宁等著:《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5页。
    ①陈安、陈宁等著:《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5页。
    ②李萍:《危机管理基础》,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21页。
    ①陈安、陈宁等著:《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②金太军、赵军锋:《风险社会呼唤协作治理公共危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2月21日。
    ①金太军、赵军锋:《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协调:系统、类型与结构》,《江汉论坛》2010年第11期。
    ①李芳:《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制度创新研究》,《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②赵军锋、金太军:《论公共危机中谣言的生存逻辑——一个关于谣言的分析框架》,《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①刘春、刘大杰:《GIS的应用及研究热点探讨》,《现代测绘》2003年第6期。
    ①王晓欢:《平衡计分卡在大连HTY酒店绩效管理中的应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0年第12期。
    ①董传仪著:《危机管理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7-211页。
    ①赵军锋、金太军:《论公共危机中谣言的生存逻辑——一个关于谣言的分析框架》,《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①陈安、陈宁等著:《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1页。
    ①董传仪著:《危机管理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6页。
    ②何海燕等主编:《危机管理概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1-163页。
    ③万鹏飞主编:《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①李萍著:《危机管理基础》,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21页。
    ①[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著、周敦仁等译:《改革政府》,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15页。
    1.[美]罗伯特·希斯著、王成等译:《危机管理》,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2.[德]乌尔里希·贝克著、何博闻译:《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3.[英]马克斯·H·布瓦索著、王寅通译:《信息空间》,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4.[美]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5.[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6.[英]达仁道夫著、林荣远译:《现代社会冲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以]德罗尔著:《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上海远东出版社2012年版。
    8.[美]斯蒂芬·P·罗宾斯等著、孙建敏等译:《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9.[美]阿尔蒙德等著、曹霈林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0.[美]埃莉诺·奥利特洛姆等著、陈幽泓等译:《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11.[美]胡格维尔特著、白桦、丁一凡编译:《发展社会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2.[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著、周敦仁等译:《改革政府》,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13.[荷]盖叶尔、佐文著、黎鸣等译:《社会控制论》,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4.[美]戴维·伊斯顿著、王浦劬等译:《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5.[英]米切尔·黑尧著、赵成根译:《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16.[美]弗雷德里克森著、张成福等译:《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美]盖伊·彼得斯著、吴爱明等译:《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8.[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著、王逸舟译:《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9.[美]V·奥斯特罗姆、D·菲尼、H·皮希特编、王诚等译:《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20.[美]道格拉斯·诺斯著:《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21.[美]赫伯特·西蒙著、杨砾等译:《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22.[美]黎安友著:《从集权统治到韧性威权:中国政治变迁之路》,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
    23.[美]罗兹曼著、“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4.[美]曼瑟·奥尔森著,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5.[美]青木昌彦著、周黎安译:《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26.[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著、刘守英等译:《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7.[美]詹姆斯·E·安德森著、唐亮译:《公共决策》,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28.[美]珍妮特·登哈特、罗伯特·登哈特著、丁煌译:《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9.[德]沃尔夫冈·查普夫著、陆宏成译:《现代化与社会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30.[美]拉雷·格斯顿著、朱子汶译:《公共政策的制订》,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31.[美]保罗·C·莱特著、张秀琴译:《持续创新:打造自发创新的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2.李君如著:《危机治理与社会和谐》,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3.张明君、袁峰著:《网络社会的政府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4.何海燕著:《危机管理概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5.张德元、张岩松著:《政府与公关》,青岛出版社1998年版。
    36.杨雄著:《网络时代行为与社会管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37.李萍著:《危机管理基础》,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8.胡百精主编:《中国危机管理报告》(2008-200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9.《中国应急管理》编辑部编:《领导干部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40.张连波、任晓东编著:《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1.李立国、陈伟兰主编:《灾害应急处置与综合减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1页。
    42.董传仪著:《危机管理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3.《学习时报》编辑部:《国家与政府的危机管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4.陈安、陈宁等著:《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45.戚建刚著;《中国行政应急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6.应松年主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法律制度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47.童星、张海波著:《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识别》,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8.黄建洪著:《公共理性视野中的当代中国政府能力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49.胡伟著:《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0.薛澜等著:《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1.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中国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及对策》,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52.郑杭生主编:《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1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53.戚建刚、杨小敏著:《行政紧急权力的制约机制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4.胡百精主编:《中国危机管理报告》(第一卷),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55.荣敬本等著:《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56.曹沛霖著:《政府与市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7.林尚立著:《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8.秦晓著:《当代中国问题:现代化还是现代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59.徐湘林著:《渐进政治改革中的政党、政府与社会》,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60.朱光磊著:《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1.李军鹏著:《公共服务型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2.张志红著:《当代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版。
    63.周亚越著:《行政问责制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版。
    64.钱乖旦、陈意新著:《走向现代国家之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5.任晓著:《中国行政改革》,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6.马长山著:《法治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7.乔耀章著:《政府理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8.时兴和著:《关系、限度、制度: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69.陈红太著:《当代中国政府体系》,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
    70.丁煌著:《政策执行阻滞机制及其防治对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1.樊纲著:《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72.何显明著:《市场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逻辑》,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3.胡伟著:《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4.应松年著:《当代中国行政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75.童吉渝著:《转轨时期地方政府行政行为研究》,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6.汪伟全著:《地方政府竞争秩序的治理》,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7.王敬松:《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政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78.王永钦著:《大转型:互联的关系型合约理论与中国奇迹》,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9.谢庆奎等著:《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
    80.徐勇著:《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81.杨雪冬著:《市场发育、社会生长和公共权力建构》,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2.姚洋著:《作为制度创新过程的经济改革》,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3.张静著:《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4.赵震江著:《分权制度与分权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85.钟伟军著:《利益冲突、沟通阻梗与地方协调机制建设》,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6.周冰著:《过渡性制度安排与平滑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87.周国雄著:《博弈:公共政策执行力与利益主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8.周黎安著:《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9.朱德米著:《经济特区与中国政治发展》,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
    90.任进著著:《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1.王绍光、胡鞍钢著:《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92.夏大慰等著:《政府规制:理论、经验与中国的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93.俞可平著:《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94.林毅夫等著:《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和经济改革》,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5.莫拉利、李燕凌著:《公共危机管理:农村突发事件预警、应急与责任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6.金太军、袁建军:《政府与企业的交换模式及其演变规律》,《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97.金太军、赵军锋:《风险社会呼唤协作治理公共危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2月21日。
    98.沈承诚、金太军:《“脱域”公共危机治理与区域公共管理体制创新》,《江海学刊》2011年第1期。
    99.金太军、沈承诚:《论灾后重建中多元治理主体间的互动协作关系》,《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100.金太军、赵军锋:《基层政府“维稳怪圈”:现状、成因与对策》,《政治学研究》2012年第4期。
    101.金太军:《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失灵:内在机理与消解路径——基于风险社会的视域》,《学术月刊》2011年第9期。
    102.金太军、张劲松:《政府的自利性及其控制》,《江海学刊》2002年第2期。
    103.金太军:《论非政府组织参与危机管理的演化逻辑——基于治理网络的视角》,《学术界》2013年第8期。
    104.金太军、苑丰:《积极引导网络舆情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8月。
    105.金太军、徐婷婷:《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政府协调能力:框架、问题与思路》,《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5期。
    106.薛澜等:《突发公共事件分类、分级与分期:危机体制的管理基础》,《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2期。
    107.于丽英:《基于警源-压力-预警能力的城市公共危机预警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年第6期。
    108.刘芳:《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问责制》,《半月谈》2008年12月下半月。
    109.张海波、童星:《公共危机治理与问责制》,《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2期。
    110.莫于川:《我国的公共应急法制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111.孟涛:《中国非常法律的形成、现状与未来》,《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112.徐湘林:《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中国的经验》,《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5期。
    113.任中平、阳斌:《政府公共决策思维模式的透析与转换》,《领导科学》2012年第27期。
    114.王革、阎耀军:《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述评》,《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第3期。
    115.谭燕:《政府危机善后处理在危机管理中的效能》,《法制与社会》2008年8月上期。
    116.张国清:《公共危机管理和政府责任——以SARS疫情治理为例》,《管理世界》2003年第12期。
    117.刘学民:《公共危机治理:一种能力建设的议程》,《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5期。
    118.容志:《公共危机治理框架如何转型》,《学习时报》2012年1月9日。
    119.胡象明:《论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公共危机治理——以汶川“5.12”地震为例》,《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20.高小平、刘一弘:《我国应急管理研究述评》(上),《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8期。
    121.赵军锋:《论公共危机中谣言的生存逻辑——一个关于谣言的分析框架》,《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122.夏志强:《公共危机治理多元主体的功能耦合机制探析》,《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5期。
    123.张立荣、冷向民:《协同学语境下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创新探讨》,《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0期。
    124.杨龙:《地方合作在区域性公共危机处理中的作用》,《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125.黄建洪:《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纵向府际协调研究》,《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2期。
    126.夏一雪:《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救援体系研究》,《中国软科学》2012年第11期。
    127.朱力、韩勇等著:《我国重大突发事件解析》,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8.林维业、刘汉民主编:《公安机关应对群体性事件实务与策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9.于建嵘:《当前压力维稳的困境与出路——再论中国社会的刚性稳定》,《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9期。
    130.曹芝蓉:《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建设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31.于建嵘:《社会泄愤事件中群体心理研究——对“瓮安事件”发生机制的一种解释》,《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32.于建嵘:《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133.皇娟:《中国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政治动员方式》,《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134.王世彤、顾雅洁:《公共危机管理与社会资本互动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10期。
    135.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3-14页。
    136.杨善华、苏红:《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
    137.徐彪:《公共危机事件后的政府信任修复》,《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第2期。
    138.李钢:《虚拟社会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行政管理改革》2011年第4期。
    139.张琼、刘祖云:《微博政治:公共能量场域建构》,《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年第2期。
    140.刘霞:《公共危机治理:理论建构与战略重点》,《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3期。
    141.张鸿雁:《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解构”与“结构”》,《社会科学》2012年第10期。
    142.杨雪冬:《衡量制度有效性的五个标准》,《北京日报》2014年3月11日。
    143.谭海波,蔡立辉:《论“碎片化”政府管理模式及其改革路径——“整体型政府”的分析视角》,《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
    144.俞可平:《如何防止改革碎片化》,《财经国家周刊》2013年第5期。
    145.辜胜阻:《破除改革的碎片化、应急化、部门化》,《北京日报》2012年2月27日。
    146.张玉磊:《公共危机治理:从碎片化到整体性》,《理论探讨》2012年第6期。
    147.虞华君、杨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评估应用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14期。
    148.张劲松:《论风险社会人造风险的政策防范》,《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149.童星:《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治理——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综合分析框架下的再考量》,《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7年第5期。
    150.刘晓亮、孔凡河:《中国公共危机常态管理的多理论视角解析》,《东南学术》2010年第1期。
    151.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周雪光、练宏:《中国政府的治理模式:一个“控制权”理论》,《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5期。
    152.渠敬东:《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153.陈天祥:《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利弊分析》,《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154.陈雪莲、杨雪冬:《地方政府创新的驱动模式》,《公共管理学报》2009年第7期。
    155.戴长征:《国家权威碎裂化:成因、影响及对策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6期。
    156.郭小聪:《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理论:作用与地位》,《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2期。
    157.洪银兴、曹勇:《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地方政府功能》,《经济研究》1996年第5期。
    158.林尚立:《权力与体制: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逻辑》,《学术月刊》2001年第5期。
    159.倪星:《试论中国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的创新》,《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3期。
    160.荣敬本等:《县乡两级的政治体制改革:如何建立民主的合作新体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7年第4期。
    161.孙立平:《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162.孙立平:《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的国家自主性问题》《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4期。
    163.王沪宁、陈明明:《调整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政治资源的开发与维护——王沪宁教授访谈录》,《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3期。
    164.王沪宁:《论九十年代中国行政改革的战略方向》,《文汇报》1992年6月26日。
    165.王玉明:《论政府的制度创新职能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5期。
    166.萧功秦:《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政治态势与前景展望》,《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5期。
    167.杨光斌,李月军:《中国政治过程中的利益集团及其治理》,《学海》2008年第2期。
    168.杨瑞龙、杨其静:《阶梯式的渐进制度变迁模型》,《经济研究》2000年第3期。
    169.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兼论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
    170.袁瑞军:《官僚自主性及其矫治》,《经济社体制比较》1999年第6期。
    171.周飞舟:《地方政府“公司化”的利弊》,《北京日报》2010年4月26日。
    172.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173.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174.周雪光:《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6期。
    175.周业安:《中国制度变迁的演进论解释》,《经济研究》2000年第5期。
    176.朱光磊:《“职责同构”批判》,《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77.[德]托马斯·海贝勒,《关于中国模式若干问题的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5期。
    178.[美]托尼·塞奇:《中国地方政府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4期。
    179.时芹:《城市危机管理与政府责任》,《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180.管利民等:《当前我国城市政府危机管理体系的问题与对策》,《管理探索》2008年第2期。
    181.刘铁梅:《城市公共危机突发事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与反思》,《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182.罗永朝:《从SARS事件看政府危机管理的应对措施》,《编制管理研究》2013年第2期。
    183.叶国文:《预警和救治:从"911"事件看政府危机管理》,《国际论坛》2012年第3期。
    184.陈敏:《试论当代我国政府管理中的公共关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185.朱小宁:《我国政府公关活动浅论》,《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2期。
    186.方雪琴:《新媒体背景下政府危机传播的新策略》,《中州学刊》2009年第5期。
    187.郭金金、蒋万胜:《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及其影响》,《新闻世界》2011年第8期。
    188.刘彬、高福安:《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信息资源管理》,《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189.李德平:《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信息公开问题》,《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190.卢智增:《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困境及对策分析》,《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3期。
    191.马燕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政府信息公开问题》,《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0期。
    192.孙五三:《变动中的世界媒体格局》,《网络传播与新闻媒体》2008年第9期。
    193.向良云、刘承良:《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组织创新》,《学术研究》2004年第6期。
    194.Susan Shirk. The Political Logic of Economic Reforms in China, Berkeley and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195.Vivienne Shue. The Reach of the State: 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196.Niskanen, William. Bureaucracy and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Chicago:Aldine-Atherton,1971.
    197.Jean.0i, Rura1China Takes off: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EconomicRefor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198.Lieberthal, Kenneth and Lieberthal, K.G., Lampton, D. M. Bureaucracy,Politics, and Decision Making in Post-Mao China,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1992.
    199.Campbell, J.P., Modeling the performance prediction problem in industrial andpsychology. In M.D. Dinette and L. M. Hough (eds.),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Psychology, 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2008.
    200.KR. Murphy, J. N. Cleveland. Understanding. Performance Appraisal.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