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管学文献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有清一朝,诸子以“六经之羽翼”的身份大量涌入儒者视野,说子以证经成为清代经学研究的另一门径。《管子》更以“经世致用”之实大得学者青睐。从文字训诂到义理阐释,从版本校勘到辨伪辑佚,研究成果全面而卓著。从历时角度看,《管子》研究在清朝的不同时期表现出迥异的特点:清朝初年,《管子》研究沿袭明末之风,空谈性理;清朝中期,《管子》研究以考据为中心,研究的角度多并且广泛而深入,如文字校勘、义理说解、断代分篇等;清朝末期,《管子》研究以注释集解为主,注重结合近代思想,阐发义理要旨。
     本文主要分为五章。
     第一章是清代《管子》研究的概述,包括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成果及影响等。明末清初社会动荡变革、清代经济的繁荣、清代学术的转型是清代《管子》研究的文化背景,前代《管子》研究成果是清代《管子》研究的学术基础。清代研究《管子》的文献计有83种,集中在清中后期,分别从文字训诂小学方面、校勘辨伪文献学方面、章句义理思想方面对《管子》进行了研究。成就是巨大的,并对后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章是乾嘉学人的《管子》研究,包括乾嘉学派成就的综述,并重点就王念孙、俞樾、孙诒让的《管子》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乾嘉考据学在《管子》研究上表现出去政治化的学术规约、考据方法的规模化运用、札记体的研究范式、经世致用的隐性表达等特点。王氏的《管子札记》严谨厚重,俞樾的《管子平议》简约飘逸,孙氏的恰切适中,都体现了考据学不同时期的学术风范。
     第三章是戴望的《管子》研究,包括戴望生平及学术成就、《管子》研究的内容、特色、影响等。戴望的《管子》研究是清代最为杰出的代表,根本原因就是他在汲取前人养分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并参考了久未传世的《管子》某一孤本,呕心沥血大半生而成《管子校正》。此著在版本和类书的应用上、在义理和考据的结合上、在校释体例的规范操作上都有超越前人之处。
     第四章是清代《管子》分篇研究,分别以弟子职、地员篇为重点展开论述。清代分篇研究是后世分篇分类研究思想的先河。清代以弟子职、地员、内业、小匡为分篇研究对象,并以前二者为中心。
     第五章是《管子》的义理研究,分别选取清代早、中、晚三个时期的研究代表展开论述,理清了清代《管子》义理研究的发展脉络。早期是以方苞为代表,他的研究以义取文,试图清除不属于《管子》原本的文字。中期以洪颐煊为代表,考据之下亦表经世之章。后期以梁启超为代表,以西学思想观察《管子》义理,盛赞《管子》经济、政治策略。
In the Qing Dynasty, philosophers came into the Confucians’ view, with the identity ofthe spread of the six scriptures. To prove the scripture, which adopted by philosophers, wasregarded as another way to study the Qing Confucian classics. And Guanzi received thegreatest favor of the researchers by practical statecraft. The outcomes are overall anddistinguished, containing from the word exegetical study to the illustration of the main idea,also the textual criticism and discrimination of the collect. From the diachronic perspective,Guanzi mainly studied the different features in different periods.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Guanzi followed the features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discussing the theories in an emptyway. During the middle Qing Dynasty, it concentrated on the textual study and formed amulti-perspective and profound study, such as the word emendation, theory explanation andthe article classification.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it focused on the notes and explanation,paying more emphasize on the recent thought and the gist of the theory.
     This paper is mainly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Chapter One is about the overview of Guanzi in the Qing Dynasty, including the studybackground, contents, outcomes and the influences. The social uncertainty in the late MingDynasty and early Qing Dynasty, the prosper economy in Qing Dynasty and thetransformation of the research are all the culture background of Guanzi and the previousoutcomes are its academic background. The amount of bibliography of the study on Guanziis81and especially from the mid and late Qing Dynasty. The study proceeds from severalaspects, for example, the exegetical study, the textual criticism and discrimination philologyand the theory thought. The achievements are enormous and make a far-reaching influenceon the posterity.
     Chapter Two is the study of Guanzi made by Qianjia School. In this chapter, itpresented the Qianjia School’s achievements in general and mainly analyzed the outcomesmade by Wang Niansun, Yu Yue and Sun Yirang. Qianjia textology’s study on Guanzi is ofthe scholar convention which has been removed politic featur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textual methods in scale, the study model of notes and the recessive expression of thepractical statecraft. The Wang’s Guanzi Notes is rigorous and steady. Yu Yue’s Comments onGuanzi is brief and elegant and the study made by Sun Yirang is felicitous and moderate. Allof the above has presented the styles of textology during various periods.
     Chapter Three is the study of Guanzi made by Dai Wang, including his life as well asachievements, the study contents, features and influences. His study on Guanzi is the mostexcellent representative in Qing Dynasty. And the fundamental reason is that he took in and created some ideas based on the previous works, as well as referred to Guanzi Emendation,which were not published and cost half the lifetime. It transcended the others’ in theapplication of versions,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ies and textual studies, and also the regularoperations of the emendation and notes.
     Chapter Four is the research of sub-chapter of Guanzi, with the discussion of the dutyof apprentice and the features of the nature as the central idea. And the separated research inQing Dynasty is the frontier of the later ones. In the Qing Dynasty, people regarded DiZiZhi,DiYuan, NaiYe and XiaoKuang as the subject, especially the former two.
     Chapter Five is about the theory study of Guanzi and the discussion was based on thestudy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early, mid and late Qing Dynasty. This helped make clear thedevelop pattern of the theory study on Guanzi. Fang Bao w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earlyperiod, with the feature that he extracted the meaning and got rid of the words that were notbelonged to it. During the mid-Qing, Hong Yixuan was the leading figure, who produced theexcellent articles under the study of textual study. And Liang Qichao was the representativeof late Qing Dynasty, who observed Guanzi theories with the western thought and highlypraised the economy and politic strategies.
引文
①关于《管子》成书,历来说法不一,本文取较为通行的一说。
    ②转引自郭丽的《管子文献学研究》,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页。
    ③分别见于《旧唐书》卷五十一经籍志下和《新唐书》卷六十五艺文志三。
    ④与《韩非子》合刻,共44卷,赵用贤自刻,后附刘绩补注,九行十九字,小字双行,行字同,白口,四周单边有刻工。
    ⑤初刊于同治十二年(1873),后中华书局和上海书店曾多次影印。
    ⑥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管子集校》,北京:科学出版社,l956年。
    ⑦赵守正:《管子注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⑧谢浩范,朱迎平:《管子全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
    ⑨黎翔凤:《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①见《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
    ②见清《四库全书》子部法家类下。
    ③明万历四十年张维枢刻本,《续修四库全书》影印,见子部第970册。
    ④明天启五年刻本,《四库存目丛书》影印,见子部第36册。
    ⑤王绍曾:《清史稿艺文志拾遗》,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⑥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台北:正中书局,1978年。
    ①见索介然:《日本有关〈管子〉研究的部分论文》,《管子学刊》,1988年第3期,第89-90页。
    ②以上一部分见李克:《管子研究在西方》,《管子学刊》,1989年第3期,第73-75、72页;另一部分见冯禹:《欧美国家有关《管子》研究的主要论著》,《管子学刊》,1988年第2期,第93-95、11页。
    ①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上海:上海书店,1992年,第20页。
    ②见盖光,于孔宝:《〈管子〉学术讨论会概述》,《管子学刊》,1987年第1期,第88页。
    ①陈鼓应:《〈管子〉形势、宙合、枢言、水地诸篇的黄老思想》,《汉学研究》,2002年第1期,第1-26页。
    ②李云峰:《试论〈管子·水地〉中水本原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第60-
    62页。
    ③乐爱国:《〈管子〉的精气说与气功学》,《厦门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第52-55,62页。
    ④张连伟:《〈管子〉与〈荀子〉思想之比较》,《管子学刊》,2001年第4期,第11-16页。
    ⑤转引自盖光,于孔宝:《管子学术讨论会概述》,《管子学刊》,1987年第1期,第89页。
    ⑥王强:《〈管子〉法制思想析论》,《管子学刊》,1999年第3期,第30-34页。
    ⑦宫芳:《论〈管子〉的法律管理思想》,《管子学刊》,2008年第1期,第8-12页。
    ①张颂之:《试论〈管子〉兵技巧学》,《管子学刊》,1995年第2期,第16-20页。
    ②江墨林:《〈管子〉的军事经济思想》,《军事经济研究》,1990年第4期,第83-84,51页。
    ③曹培培:《〈管子〉的教育思想研究》,《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32-33页。
    ④何金钱,李锡平:《〈管子〉教育思想浅析》,《管子学刊》,2008年第1期,第26-28页。
    ⑤关于《管子》与其它文献对比研究,郭丽的《〈管子〉文献学研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可参考。
    ①周乾溁:《〈管子·侈靡〉真意的探索》,《管子学刊》,1990年第2期,第3-7页。
    ②叶世昌:《论〈管子·轻重〉》,《经济研究》,1965年第1期,第56-61页。
    ①方行:《对清代经济的一点看法》,《清史研究》,2008年第3期,第13页。
    ②前工业化也称作原始工业化,这是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历史学家德国人克里特、梅迪克和施卢伯姆合著的《工业化前的工业化》一书的理论,本部分节引自史建云的《〈工业化前的工业化〉简介》,见《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
    3期,第156-158页。
    ①顾炎武:《与施愚山书》,《亭林文集》卷三,民国间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
    ②顾炎武:《与人书四》,《亭林文集》卷四,民国间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
    ③王保顶:《论清代学术的基本特征》,《社会科学辑刊》,1990年第5期,第107页。
    ①魏宗禹:《论明清之际总结批判思潮的历史贡献》,《中州学刊》,1990年第3期,第57页。
    ②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南京:岳麓书社,1998年,第21页。
    ①林国标:《清初理学与清代学术》,《南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第51页。
    ②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七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1页。
    ①罗检秋:《清末古文家的经世学风及经世之学》,《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6期,第21-54页。
    ②皮锡瑞:《经学历史》(周予同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9页。
    ①魏宗禹:《明清时期诸子学研究简论》,《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第100-101页。
    ②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286-287页。
    ①焦循:《雕菰集》(卷九)“攻乎异端解”,《丛书集成初编》第69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34-136页。
    ②章学诚:《易教上》,《文史通义》(卷一),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第1页。
    ③章学诚:《诗教上》,《文史通义》(卷一),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第18页。
    ①参看郑义风:《论近代子学复兴》,《济南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第42-44页。
    ②翁美琪:《经学的衰落与诸子学向中哲史的嬗变—20世纪初中国学术的转型》,《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5期,第118-127页。
    ①《晋书》卷五十,列传第二十。其文曰:“《管子》有言:‘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②《北齐书》第三十七卷,补列传第二十九。其文曰:“吾曾览《管子》之书,其言曰:‘任之重者莫如身,途之畏者莫如口,期之远者莫如年。以重任行畏途,至远期,惟君子为能及矣。’追而味之,喟然长息。”
    ③以上引文部分摘引自戴浚:《管子学案》,台北:正中书局,1950年,第140-143页。
    ①以上引文部分摘引自戴浚:《管子学案》,台北:正中书局,1950年,第143-150页。
    ①张嵲:《读管子》,见黎翔凤《管子校注》后,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544-1545页。
    ②以上所引著作来自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第三卷),台北:正中书局,1978年,第210-213页。
    ①以上引文部分摘引自戴浚:《管子学案》,台北:正中书局,1950年,第150-153页。
    ②以上部分引自罗根泽:《管子探源》(叙目),北京:中华书局,1931年,第4页。
    ①以上所引著作来自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第三卷),台北:正中书局,1978年,第213-229页。
    ②上海图书馆:《中国丛书综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③郭丽:《管子文献学研究》,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98-203页。
    ④池万兴:《〈管子〉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①郑麐:《中国古籍校读新论》,台北:世界书局,1947年。
    ①刘仲华:《清代诸子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43页。
    ①转引自黎翔凤:《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12页。
    ②转引自黎翔凤:《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327页。
    ①俞樾:《春在堂全书录要》,《春在堂全书》,光绪九年复印本,第5737页。
    ②俞樾:《管子平议》卷一,《诸子平议》,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第7页。
    ①转引自黎翔凤:《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75页。
    ②转引自黎翔凤:《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4页。
    ①王念孙:《读书杂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99页。
    ②转引自黎翔凤:《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00页。
    ①参看巩曰国:《〈管子〉版本述略》,《管子学刊》,2002年第3期,第18页。
    ①转引自黎翔凤:《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13页。
    ②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249-250页。
    ③戴望:《管子校正》,《诸子集成》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第72页。
    ①戴望:《管子校正》,《诸子集成》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第35页。
    ②王念孙:《读书杂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11-412页。
    ③戴望:《管子校正》,《诸子集成》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第25页。
    ④王念孙:《读书杂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32页。
    ①转引自黎翔凤:《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31页。
    ②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276页。
    ①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姚际恒著作集》第五集,台北:台北出版社,1933年,第127页。
    ②转引自姚际恒:《姚际恒著作集》第五集,台北:台北出版社,1933年,第127页。
    ③《管子提要》,《四库全书》子部法家类。
    ④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283-286页。
    ①洪颐煊:《管子义证》,《续修四库全书》子部97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11-512页。
    ②巩曰国:《管子佚文考论》,《管子学刊》,2004年第4期,第20-24,45页。
    ①张尔歧:《藳庵闲话》,《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14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第298页。
    ②方苞:《读管子》,《方苞集》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37-38页。
    ③方苞:《删定荀子管子序》,《方苞集》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86页。
    ④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161-163页。
    ⑤张履:《续书管子后》。转引自刘仲华:《清代诸子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51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一》。转引自刘仲华:《清代诸子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52-653页。
    ②郑观应:《盛世危言》,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304页。
    ①颜昌峣:《管子校释》,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第1页。
    ①黎翔凤:《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4页。
    ②俞樾:《管子平议》卷一,《诸子平议》,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第23页。
    ③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管子集校》,北京:科学出版社,l956年,第217页。
    ①戴望:《管子校正》,《诸子集成》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第53页。
    ①颜昌峣:《管子校释》,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第83-84页。
    ②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管子集校》,北京:科学出版社,l956年,第125-126页。
    ③黎翔凤:《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63页。
    ④王念孙:《管子第三》,《读书杂志》卷五,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435页。
    ①宋翔凤:《管子识误》,《过庭录》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30页。
    ②颜昌峣:《管子校释》,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第144页。
    ③黎翔凤:《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300页。
    ④巩曰国:《管子佚篇亡佚时间考》,《管子学刊》,2007年第3期,第10-13页。
    ⑤王念孙:《管子第六》,《读书杂志》卷五,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460页。
    ①王念孙:《管子第五》,《读书杂志》卷五,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453页。
    ②颜昌峣:《管子校释》,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第274,240页。
    ③此段自《傅子》始引自罗根泽:《管子探源·叙目》,北京:中华书局,1931年,第3页。
    ①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证》,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254页。
    ①李春博:《黄汉的〈管子经济思想〉》,见司马琪《十家论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63-164页。
    ①侯外庐:《阮元的研究方法》,《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第二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577页。
    ①可参看陈祖武,朱彤窗:《乾嘉学派研究》第一章,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68页。
    ①[美]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赵刚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8页。
    ②林军:《清代考据学的兴起与诸子学历史地位的升降》,《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第112页。
    ①黄晖:《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160页。
    ②以上人物参考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上海:泰东图书局,1926年。
    ①杨绪敏,安超:《明清学风嬗变之大势及对学术的影响》,《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第119页。
    ②刘仲华:《清代诸子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2页。
    ①[美]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赵刚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42-143页。
    ②顾炎武:《著书之难》,《日知录校注》,陈垣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46页。
    ③《四库全书》卷四二,陈第《毛诗古音考》提要语。转引自刘仲华:《清代诸子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4页。
    ④李杰:《乾嘉学派与〈四库全书〉》,《图书情报工作》,2004年第4期,第47页。
    ⑤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管子集校》,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19页。
    ①[美]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赵刚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2页。
    ②刘仲华:《清代诸子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2页。
    ①见杨绪敏,安超:《明清学风嬗变之大势及对学术的影响》,《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第118-119页。
    ②汪高鑫:《论“通经致用”的经学传统》,《安徽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第96页。
    ③黎翔凤:《管子校注·序论》,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1页。
    ①分别见于黎翔凤:《管子校注·序论》,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7、8、11页。
    ②王俊义,黄爱平:《清代学术文化史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第48页。
    ①方苞:《读管子》,《方苞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37-38页。
    ②刘仲华:《清代诸子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60页。
    ③依次见于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胡适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4,700页。
    ①阮元:《王石臞先生墓志铭》,《揅经室续集》卷二,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本文学类第2198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93页。
    ②王念孙的生平除上面提到的阮元《王石臞先生墓志铭》之外,还可参看《清史稿》卷四八一儒林传二的《王念孙传》以及《清儒学案》卷一百。
    ①张治樵:《王念孙训诂述评》,《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第90-96页。
    ②参见《清史稿》卷四八一、列传第二六八、儒林传二《王念孙传》。
    ③参见《清史稿》卷四八一、列传第二六八、儒林传二《王念孙传》。
    ④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管子集校〉引用校释书提要》,《管子集校》,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19页。
    ⑤王力:《中国语言学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62页。
    ①齐佩瑢:《训诂学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33-238页。
    ①孙诒让:《自序》,《札迻》,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第2页。
    ②例证引自王念孙《读书杂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后为该条目在书中的页码。下仿此,不再出注。
    ①可参看左民安:《王念孙校雠学初探》,《宁夏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第95-100,49页。
    ①段玉裁:《与诸同志论校书之难》,《经韵楼集》卷十二,道光元年七叶衍祥堂刊本,第47页。
    ②阮元:《经义述闻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页。
    ①参见薛正兴:《谈王念孙的推理校勘》,《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2期,第296-302页。
    ①王念孙:《广雅疏证·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页。
    ②王引之:《经义述闻·自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页。
    ③王力:《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龙虫并雕斋文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25页。
    ①见王念孙《读书杂志》“本求朝”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432页。
    ②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278页。
    ③见王念孙《读书杂志》“所谓擅”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437页。
    ④陈垣:《校勘学释例》,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8页。
    ①朱一新:《无邪堂答问》卷二,《续修四库全书》子部116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09页。
    ②参看古德夫:《王念孙父子与校勘》,《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第108-113页。
    ①王念孙:《荀子补遗自序》,《读书杂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749页。
    ②王念孙:《读淮南子杂志书后》,《读书杂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976页。
    ③王念孙:《读管子杂志序》,《读书杂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411页。
    ④说详王云路:《〈读书杂志〉方法论浅述》,《杭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第121-128页。
    ⑤王引之:《经义述闻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页。
    ⑥王引之:《经义述闻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页。
    ①段玉裁:《广雅疏证序》,《广雅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页。
    ②阮元:《王石臞先生墓志铭》,《揅经室续集》卷二,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本文学类第2198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93页。
    ③徐复:《訄书详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24页。
    ④孙诒让:《自序》,《札迻》,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第2页。
    ⑤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45页。
    ⑥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024页。
    ①王念孙,《读管子杂志序》,《读书杂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411页。
    ①胡朴安:《古书校读法序》,《胡朴安学术论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38页。
    ②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下),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第1654页。
    ①徐世昌:《清儒学案》卷一八三,北京:中国书店,1990年,第374页。
    ②钱智修:《功利主义与学术》,见陈崧编《“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52-53页。
    ③赵尔巽等:《清史稿·儒林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3298页。
    ④陈寥士:《俞曲园先生百二十年生日感赋》,《国艺月刊》,1940年5-6期合刊。
    ⑤徐世昌:《清儒学案》卷一八三,北京:中国书店,1990年,第374页。
    ①俞樾:《自笑》,《春在堂诗编》卷二十二,《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55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56页。
    ②俞樾:《序目》,《诸子平议》,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第1页。
    ①俞樾:《札迻序》,《札迻》,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第1页。
    ②俞樾:《与吴和甫前辈》,《春在堂尺牍》卷一,光绪九年刊本。
    ③俞樾:《序目》,《诸子平议》,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第1页。
    ④俞樾:《序目》,《群经平议》,《续修四库全书》经部1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页。
    ①此处所注为《管子平议》的卷数,页码为《诸子平议》之页码,使用版本为上海书店1988年版,下仿此。
    ②俞樾:《序目》,《诸子平议》,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第2页。
    ①俞樾:《序目》,《诸子平议》,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第1页。
    ①俞樾:《序目》,《诸子平议》,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第2页。
    ②刘冠才:《从〈古书疑义举例〉看俞樾治学的方法和原则》,《锦州师院学报》,1993年第4期,第68页。
    ①转引自黎翔凤:《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88页。
    ②转引自黎翔凤:《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88页。
    ①俞樾:《何崃青<五经典林>序》,《春在堂杂文》续编二,《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55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18页。
    ①俞樾:《梁芷林先生〈论语集注旁证〉序》,《春在堂杂文》续编二,《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55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14页。
    ①王念孙:《读书杂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489页。
    ②章太炎:《俞先生传》,傅杰:《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385页。
    ③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管子集校引用书目提要》,《管子集校》,.北京:科学出版社,l956年,第19页。
    ④以上数据来源于谢超凡:《俞樾诸子学与文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5年7月,第52页。
    ①俞樾:《序目》,《诸子平议》,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第1页。
    ②俞樾:《孙仲容〈古籀拾遗〉序》,《春在堂杂文》五编六,《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55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78页。
    ①本文所涉及的孙诒让著作主要参考了董朴垞的《孙诒让著述考略》,《温州师专学报》,1980年第2期,第72-79页;《孙诒让著述考略(续)》,《温州师专学报》,1981年第1期,第88-96页;《孙诒让著述考略(续完)》,《温州师专学报》,1981年第2期,第56-63页。
    ②孙诒让:《序》,《周礼正义》,《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礼类8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页。
    ①孙诒让:《序》,《墨子闲诂》,《续修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112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3页。
    ②章太炎:《孙诒让传》,傅杰:《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389-390页。
    ③孙诒让:《温处学务分处暂定学堂管理法》,陈景盘,陈学恂:《清代后期教育论著选》(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00-101页。
    ④转引自祝宝江:《温州人精神简明读本》,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47页。
    ①转引自祝宝江:《温州人精神简明读本》,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41页。
    ②姜亮夫:《孙诒让学术检论》,《浙江学刊》,1999年第1期,第96页。
    ③孙延钊:《孙衣言孙诒让父子年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351页。
    ④孙诒让:《自序》,《札迻》,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第2页。
    ①孙诒让:《自序》,《札迻》,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第1-2页。
    ②雪克:《校点前记》,《札迻》,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第6页。
    ①此处所注为《札迻》的页码,因《管子》部分皆在《札迻》卷四,故不在注明卷数。使用版本为雪克整理的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版,下仿此。
    ①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管子集校》,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1146页。
    ①孙德谦:《古书读法略例》,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第109页。
    ①杨渭生:《一代学人孙诒让》,《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5期,第14页。
    ②徐凌,孙尊章:《孙诒让<札迻>校读古籍引证文献材料分析》,《温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第61页。
    ③转引自孙钦善:《中国文献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215页。
    ④徐和雍:《论孙诒让》,《杭州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第34页。
    ①朱芳圃:《清孙仲容先生诒让年谱》,台北: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5页。
    ②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70页。
    ③潘祖荫:《管子书序》,《管子校正》,《诸子集成》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第3页。
    ④参见王世伟:《孙诒让<札迻>之校勘学研究》,《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4期,第309页。
    ①潘祖荫:《管子书序》,《管子校正》,《诸子集成》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第53页。
    ②孙诒让:《自序》,《札迻》,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第2页。
    ③柳诒征:《卢抱经先生年谱》,民国十七年中央大学国学图书馆第一年刊本。
    ④钱大昕:《序》,《群书拾补》,北京直隶书局据清卢氏刊本影印,1923年。
    ⑤孙诒让:《自序》,《札迻》,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第2页。
    ⑥徐世昌:《清儒学案》第四册,北京:中国书店,1990年,第374页。
    ⑦参见王世伟:《孙诒让<札迻>之校勘学研究》,《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4期,第310页。
    ①章太炎:《与孙仲容先生书》,《章氏丛书·文录》卷二,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1年,第18页。
    ②章太炎:《孙诒让传》,《章氏丛书·文录》卷二,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1年,第76页。
    ③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学术论著四种》,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第26页。
    ④王世伟:《论孙诒让校勘的特点和方法》,见《历史文献研究》,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第8-9页。
    ①施朴华:《戴子高墓表》,《泽雅堂文集》卷六,光绪十九年刊本。
    ②潘玉瑢等:《寓贤》,《乌程县志》卷二十二,1881年刻本。
    ③详见俞樾《表兄戴琴庄先生传》,《宾萌外集》,德清俞氏刻本,1871年。
    ④潘玉瑢等:《寓贤》,《乌程县志》卷二十二,1881年刻本。
    ⑤施朴华:《戴子高墓表》,《泽雅堂文集》卷六,光绪十九年刊本。
    ⑥施朴华:《戴君墓表》,《谪麟堂遗集》,宣统三年会稽赵氏本。
    ⑦戴望:《先师程君墓版文》,《谪麟堂遗集》,宣统三年会稽赵氏本。
    ⑧戴望:《颜氏学记序》,周骏富:《清代传记丛刊》学林类,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第5页。
    ①张星鉴:《戴子高传》,见《清碑传合集》(中)卷七十五儒学五,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第2893页。
    ②谭献:《亡友传》,《复堂文续》,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鹄斋刻本。
    ③戴望:《清故孝廉方正陈先生行状》,见《谪麟堂遗集》,宣统三年会稽赵氏本。
    ④戴望:《颜氏学记序》,周骏富:《清代传记丛刊》学林类,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第5页。
    ⑤戴望:《故礼部仪制司主事刘先生行状》,见《谪麟堂遗集》,宣统三年会稽赵氏本。
    ①姚谌:《赠戴子高叙》,《景詹闇遗文》,清宣统三年归安陆氏刊本。
    ②戴望:《避兵东林山赋赠程大》,见《谪麟堂遗集》诗一,宣统三年会稽赵氏本。
    ③戴望:《将游闽中别费生襄四十二韵》,见《谪麟堂遗集》诗一,宣统三年会稽赵氏本。
    ④施朴华:《戴子高墓表》,《泽雅堂文集》卷六,光绪十九年刊本。
    ⑤戴望:《将游闽中别费生襄四十二韵》,见《谪麟堂遗集》诗一,宣统三年会稽赵氏本。
    ⑥施朴华:《戴君墓表》,《谪麟堂遗集》,宣统三年会稽赵氏本。
    ⑦戴望:《与何景书》(同治十一年十一月长至日),未刊,原件藏上海图书馆。
    ⑧丁凤麟,王欣之:《薛福成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15页。
    ①施朴华:《戴君墓表》,《谪麟堂遗集》,宣统三年会稽赵氏本。
    ②张星鉴:《戴子高传》,见《清碑传合集》(中)卷七十五儒学五,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第2893页。
    ③刘师培:《戴望传》,见《左盦外集》卷十八,宁武南氏校印本,1936年。
    ④戴望:《与何景书》(同治十一年十一月长至日),未刊,原件藏上海图书馆。
    ⑤张星鉴:《戴子高传》,见《清碑传合集》(中)卷七十五儒学五,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第2893页。
    ⑥戴望:《颜氏学记序》,周骏富:《清代传记丛刊》学林类,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第5页。
    ⑦戴望:《颜氏学记序》,周骏富:《清代传记丛刊》学林类,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第5页。
    ①戴望:《颜氏学记序》,周骏富:《清代传记丛刊》学林类,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第7页。
    ②谭献:《复堂日记》卷四,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91页。
    ③程仲威:《序言》,《颜学辩》,安徽官纸印刷局。
    ④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55页。
    ⑤戴望:《叙》,《戴氏注论语》,吴兴嘉业堂刻本,1871年。
    ⑥黄珊:《孔子改制与<论语>研究——刘逢禄至戴望的<论语>学》,《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第128-129页。
    ⑦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615页。
    ①原文曰:“书肆得陈硕甫征君手校《管子》,盖就黄荛圃藏北宋本点勘。子高方治《管子》,以贻之。”见谭献:《复堂日记》卷一,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页。
    ②赵之谦:《叙》,《谪麟堂遗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56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49页。
    ③姚谌:《景詹遗文》,清宣统三年归安陆氏刊本,第22页。
    ①张永平:《戴望述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第49页。
    ①谭献:《复堂日记》卷七,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54页。
    ②原文曰:“德表戴子高殁前数日,犹力疾手录诒让所为《毛公鼎释文》,不遗一字。盖诒让治金文之学,惟子高知之最早,亦爱之独深。”见孙延钊:《孙衣言孙诒让父子年谱》,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115页。
    ①谭献:《复堂日记》卷一,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页。
    ①潘祖荫:《管子校正序》,《诸子集成》(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第1页。
    ②参看巩曰国:《管子版本述略》,《管子学刊》,2002年第3期,第18页。
    ①此处所标注页码是上海书店影印本《诸子集成》第五册,1991年版,下同。
    ①戴望:《管子校正》,《诸子集成》(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第3页。
    ②戴望:《管子校正》,《诸子集成》(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第18页。
    ①朱熹:《四书集注》(陈戍国校点),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第85页。
    ①此结论前面已有阐述,此处不再详解。
    ②黎翔凤:《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87-88页。
    ①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管子集校》,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1页。
    ②黎翔凤:《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4页。
    ①叶树声:《王念孙父子校书特点概说》,《山东图书馆季刊》,1993年第2期,第42页。
    ②黎翔凤:《序论》,《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7页。
    ①黎翔凤:《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009页。
    ②俞樾:《诸子平议》,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第90页。
    ①转引自黎翔凤:《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395页。
    ②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管子集校》,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1041页。
    ③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管子集校》,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300页。
    ①转引自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管子集校》,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139页。
    ①程善之:《序》,见戴浚:《管子学案》,台北:正中书局,1950年,第2页。
    ②张利:《戴望的汉学与宋学》,《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第40页。
    ①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叙录》,《管子集校》,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8页。
    ②潘祖荫:《序》,《管子校正》,《诸子集成》(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第3-4页。
    ①钱大昕:《潜研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77页。
    ②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戴东原先生全集》(附录),台北:大化书局,1987年,第30页。
    ①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管子集校引用校释书目提要》,《管子集校》,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24页。
    ②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管子集校》,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36页。
    ①姜义华、朱维铮:《读〈管子〉书后》,《章太炎选集(注释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0页。
    ②邵懿辰:《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415页。
    ③谭献:《复堂日记》,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23-224页。
    ①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19页。
    ②见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19页。
    ③朱熹:《篇第目录序题》,《仪礼经传通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6页。
    ④洪亮吉:《叙》,《弟子职笺释》,《四库未收书辑刊》六辑第1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251页。
    ⑤庄述祖:《弟子职集解》,《四库未收书辑刊》六辑第1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265页。
    ⑥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管子集校》,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956页。
    ⑦孙同元:《自序》,《弟子职注》,《丛书集成初编》第033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417页。
    ⑧戴浚:《管子学案》,台北:正中书局,1930年,第94页。
    ①汪家禧:《序》,《弟子职注》,《丛书集成初编》第033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416页。
    ②顾金玲:《“知书达礼”思想初探—试评<弟子职>的教育思想》,《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第159页。
    ①孙同元:《弟子职注》,《丛书集成初编》第033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416-417页。
    ②黄彭年:《弟子职考证》,见庄述祖《弟子职集解》,《四库未收书辑刊》六辑第1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274页。
    ①夏纬英:《序言》,《管子地员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1页。
    ②马非百:《<管子·内业>篇之精神学说及其它》,《管子学刊》,1988年第4期,第4页。
    ①张岱年:《管子书中的哲学范畴》,《管子学刊》,1991年第3期,第5页。
    ②马国翰:《序》,《玉函山房辑佚书》子编儒家类第七帙卷六十五,光绪九年长沙嫏嬛馆补校本。
    ①马非百:《〈管子·内业〉篇之精神学说及其它》,《管子学刊》,1988年第4期,第7页。
    ②乐爱国:《管子·内业》篇新探,《管子学刊》,1992年第4期,第6-11,19页。
    ③黄怀信:《试说〈管子〉三〈匡〉命名之故》,《西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第86页。
    ①洪亮吉:《叙》,《弟子职笺释》,《四库未收书辑刊》六辑第1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250页。
    ①洪亮吉:《弟子职笺释》,《四库未收书辑刊》六辑第1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252页。
    ②洪亮吉:《弟子职笺释》,《四库未收书辑刊》六辑第1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253-254页。
    ①洪亮吉:《弟子职笺释》,《四库未收书辑刊》六辑第1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256页。
    ②洪亮吉:《弟子职笺释》,《四库未收书辑刊》六辑第1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258页。
    ③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上海:泰东图书局,1926年,第239页。
    ①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上海:泰东图书局,1926年,第239-240页。
    ②见《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八《儒林》二。
    ③黄开国,鲁智金:《庄述祖的经学思想》,《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23页。
    ④庄述祖:《弟子职集解》,《四库未收书辑刊》六辑第1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261-277页。
    ⑤康有为:《康子内外篇》(外六种),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8月。
    ①庄述祖:《弟子职集解》,《四库未收书辑刊》六辑第1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265-266页。
    ②庄述祖:《弟子职集解》,《四库未收书辑刊》六辑第1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265页。
    ①洪亮吉:《弟子职笺释》,《四库未收书辑刊》六辑第1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255页。
    ②庄述祖:《弟子职集解》,《四库未收书辑刊》六辑第1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267页。
    ③庄述祖:《弟子职集解》,《四库未收书辑刊》六辑第1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265页。
    ①庄述祖:《弟子职集解》,《四库未收书辑刊》六辑第1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268页。
    ②俞樾:《管子平议》卷五,《诸子平议》,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第95页。
    ③庄述祖:《弟子职集解》,《四库未收书辑刊》六辑第1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265页。
    ④庄述祖:《弟子职集解》,《四库未收书辑刊》六辑第1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270页。
    ①刘位坦:《弟子职序》,《弟子职集解》,《四库未收书辑刊》六辑第1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262页。
    ②黄彭年:《重刊弟子职集解叙》,《弟子职集解》,《四库未收书辑刊》六辑第1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263页。
    ③李兆洛《珍艺宦遗书序》,转引自黄开国,鲁智金:《庄述祖的经学思想》,《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27页。
    ①见《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九《儒林》三。
    ②张之洞:《书目答问》卷三子部,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41页。
    ③王筠:《弟子职正音》,《丛书集成新编》第033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407-411页。
    ④王筠:《序》,《弟子职正音》,《丛书集成新编》第033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407页。
    ①本文所引王筠《弟子职正音》皆以《丛书集成新编》所载为据,并以该书对《弟子职》所分的八章为分类,所标页码为《丛书集成新编》之页码,下仿此。
    ①见《清史稿》列传二百二十一。
    ①黄彭年:《叙》,《弟子职集解》,《四库未收书辑刊》六辑第12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263-264页。
    ①黄彭年:《弟子职句读》,《四库未收书辑刊》六辑第1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264页。
    ②黄彭年:《弟子职考证》,《四库未收书辑刊》六辑第1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273页。
    ①黄彭年:《弟子职考证》,《四库未收书辑刊》六辑第1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274-275页。
    ②黄彭年:《弟子职考证》,《四库未收书辑刊》六辑第1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275页。
    ①黄彭年:《弟子职考证》,《四库未收书辑刊》六辑第1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275页。
    ①黄彭年:《弟子职考证》,《四库未收书辑刊》六辑第1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276页。
    ②见《清史稿》列传二百二十一。
    ③黄彭年:《莲池书院记》,《陶楼文钞》卷三,《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552-155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28页。
    ④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87页。
    ①宋翔凤:《管子识误》,《过庭录》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37页。
    ②夏纬英:《序言》,《管子地员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1页。
    ①参见《清史稿》列传第一百四十六。
    ②参见《续修四库全书》第97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③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管子集校引用校释书目提要》,《管子集校》,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19页。
    ①以上所引均见王绍兰《管子地员篇自叙》,《续修四库全书》子部97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61页。
    ②胡燏棻:《叙》,《管子地员篇注》,《续修四库全书》子部97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63页。
    ③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管子集校引用校释书目提要》,《管子集校》,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19页。
    ①王绍兰:《管子地员篇注》卷一,《续修四库全书》子部97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64-565页。
    ②王绍兰:《管子地员篇注》卷二,《续修四库全书》子部97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97页。
    ③参见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管子集校》,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912页。
    ④参见黎翔凤:《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087页。
    ⑤参见夏纬英:《管子地员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16-17页。
    ①王绍兰:《管子地员篇注》卷二,《续修四库全书》子部97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00页。
    ②王绍兰:《管子地员篇注》卷二,《续修四库全书》子部97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05页。
    ③以上说法皆转引自黎翔凤:《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093-1094页。
    ①王绍兰:《管子地员篇注》卷二,《续修四库全书》子部97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12页。
    ②王绍兰:《管子地员篇注》卷二,《续修四库全书》子部97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02页。
    ③王绍兰:《管子地员篇注》卷三,《续修四库全书》子部97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46页。
    ①胡燏棻:《叙》,《管子地员篇注》,《续修四库全书》子部97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63页。
    ①王绍兰:《管子地员篇注》卷三,《续修四库全书》子部97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43-645页。
    ②王绍兰:《管子地员篇注》卷三,《续修四库全书》子部97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41-642页。
    ①王绍兰:《管子地员篇注》卷二,《续修四库全书》子部97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12-613页。
    ②张佩纶有《白帖引管子》(不分卷)、《抄太平御览引管》(不分卷)、《管子学》(12卷)、《管子识语》(不分卷)等著作,从夏纬英《管子地员篇校释》、黎翔凤《管子校注》、郭沫若《管子集校》所引来看,张佩纶在《地员篇》的研究上是相当有成就的。
    ①张佩纶:《叙》,《管子地员篇注》,《续修四库全书》子部97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62页。
    ②胡燏棻:《叙》,《管子地员篇注》,《续修四库全书》子部97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63页。
    ①马骕:《绎史》,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147页。
    ②马骕:《绎史》,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148-1149页。
    ③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第三卷,台北:正中书局,1978年,第229页。
    ④方苞:《方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86页。
    ①郭嵩焘:《读管札记》,《文哲季刊》,1930年第1卷第2期,第453页。
    ①方苞:《删定荀子管子序》,《方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86页。
    ①方苞:《读管子》,《方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37-38页。
    ①见方苞:《删定管子》,《抗希堂十六种》本,清乾隆间刻本。以下引例皆来自此本,不再出注。
    ②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07页。
    ③参见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先秦诗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69页。
    ①据苏惇元《清方望溪先生苞年谱》记载,方苞写《删定荀子管子叙》写于69岁,时已多病,仍参与《永乐大典》的编修工作。苏惇元:《清方望溪先生苞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91-98页。
    ②方苞:《方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3页。
    ③方苞:《方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616页。
    ①方苞:《方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613页。
    ②方苞:《方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775页。
    ③方苞:《方望溪遗集》,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第5页。
    ①洪颐煊:《序》,《管子义证》,《续修四库全书》子部法家类第97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11页。
    ①洪颐煊:《管子义证》,《续修四库全书》子部97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46页。下面所引《管子义证》之文均来自该书,前面为该例所在卷数,后为所在页码。不再出脚注。
    ②黎翔凤:《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477页。
    ①王鸣盛:《序》,《十七史商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1页。
    ②黎翔凤:《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63-264页。
    ①王念孙:《管子杂志》,《读书杂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495页。
    ②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管子集校》,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949页。
    ③黎翔凤:《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135页。
    ①洪颐煊:《序》,《管子义证》,《续修四库全书》子部97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11-512页。
    ②《洪颐煊传》,《台州府志》卷一○五,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①梁启超:《西学书目表书序》,《梁启超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第478页。
    ①以上节选自百度百科:中体西用,http://baike.baidu.com/view/771039.htm。
    ①梁启超:《管子评传·自序》,《诸子集成》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第1页。
    ①梁启超:《管子评传》,《诸子集成》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第1页。
    ②梁启超:《管子评传》,《诸子集成》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第1页。
    ③梁启超:《管子评传》,《诸子集成》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第2页。
    ①见房玄龄:《晋书·张辅传》,《晋书》卷十六列传第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640页。
    ②见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十二经籍考三十九子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737页。
    ③柴剑虹,李肇翔:《唐宋八大家文钞》(中国古典名著百部丛书),北京:九州岛出版社,2001年,第366-367页。
    ④梁启超:《管子评传》,《诸子集成》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第2页。
    ①梁启超:《管子评传》,《诸子集成》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第9页。
    ②梁启超:《管子评传》,《诸子集成》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第10页。
    ①梁启超:《管子评传》,《诸子集成》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第35-36页。
    ②梁启超:《管子评传》,《诸子集成》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第41页。
    ③梁启超:《管子评传》,《诸子集成》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第49-50页。
    ①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1页。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718-1719.
    [2]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晋书[M].中华书局,1974.
    [3]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3.
    [5]朱熹.仪礼经传通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6.
    [6]朱熹.四书集注[M].陈戍国校点.长沙:岳麓书社,1987.85.
    [7]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8]嵇曾筠.光绪浙江通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9]钱大昕.群书拾补[M].北京:直隶书局,1923.
    [10]钱大昕.潜研堂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377.
    [11]顾炎武.日知录校注[M].陈垣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1046.
    [12]顾炎武.亭林文集[M].民国间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
    [13]戴望.管子校正[M].诸子集成: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1991.
    [14]戴望.戴氏注论语[M].吴兴嘉业堂刻本,1871.
    [15]戴望.谪麟堂遗集[M].宣统三年会稽赵氏本,1911.
    [16]段玉裁.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3.1.
    [17]程仲威.颜学辩[M].安徽官纸印刷局.
    [18]段玉裁.经韵楼集[M].七叶衍祥堂刊本,1821.
    [19]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全集[M].台北:大化书局,1987.30.
    [20]方苞.删定管子[M].清乾隆间抗希堂十六种本.
    [21]方苞.方苞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86.
    [22]方苞.方望溪遗集[M].合肥:黄山书社,1990.5.
    [23]黄彭年.弟子职考证[M].四库未收书辑刊:六辑第1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24]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25]黄彭年.弟子职句读[M].四库未收书辑刊:六辑第1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26]黄彭年.陶楼文钞[M].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552-155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28.
    [27]黄彭年.弟子职集解[M].四库未收书辑刊:六辑第1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28]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M].长沙嫏嬛馆补校本,1883.
    [29]章学诚.文史通义[M].上海:上海书店,1988.18.
    [30]马骕.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2.1147.
    [31]皮锡瑞.经学历史[M].周予同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29.
    [32]卢文弨.群书拾补[M].北京:直隶书局,1923.
    [33]焦循.雕菰集[M].丛书集成初编:第69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134-136.
    [34]洪亮吉.弟子职笺释[M].四库未收书辑刊:六辑第1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35]洪颐煊.管子义证[M].续修四库全书:子部法家类第97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11-560.
    [36]阮元.揅经室续集[M].丛书集成初编:文学类第2198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93.
    [37]邵懿辰.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415.
    [38]施朴华.泽雅堂文集[M].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56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9]孙诒让.札迻[M].济南:齐鲁书社,1989.
    [40]孙诒让.周礼正义[M].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礼类8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
    [41]孙诒让.墨子闲诂[M].续修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112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3.
    [42]孙同元.弟子职注[M].丛书集成初编:第033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43]宋翔凤.过庭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226-245.
    [44]谭献.复堂日记[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91.
    [45]谭献.复堂文续[M].光绪二十七年刻鹄斋刻本,1901.
    [46]王鸣盛.十七史商榷[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1.
    [47]王念孙.读书杂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411-517,749.
    [48]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3.2.
    [49]王绍兰.管子地员篇注[M].续修四库全书:子部法家类第97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61-683.
    [50]王绍曾.清史稿艺文志拾遗[M].北京:中华书局,2000.
    [51]王筠.弟子职正音[M].丛书集成新编:第033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407-411.
    [52]王引之.经义述闻[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2.
    [53]康有为.康子内外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8.
    [54]徐复.訄书详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424.
    [55]徐珂.清碑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2005.
    [56]徐世昌.清儒学案[M].北京:中国书店,1990.374.
    [57]姚谌.景詹闇遗文[M].清宣统三年归安陆氏刊本,1911.
    [58]俞樾.诸子平议[M].上海:上海书店,1988.1-120.
    [59]俞樾.宾萌外集[M].德清俞氏刻本,1871.
    [60]俞樾.春在堂杂文[M].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155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78.
    [61]俞樾.群经平议[M].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群经总义类1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
    [62]俞樾.春在堂尺牍[M].光绪九年刊本,1883.
    [63]俞樾.春在堂诗编[M].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155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56.
    [64]于鬯.香草校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5]张之洞著,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41.
    [66]张尔歧.藳庵闲话[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114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298.
    [67]郑观应.盛世危言[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304.
    [68]朱一新.无邪堂答问[M].续修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第116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09.
    [69]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13298.
    [70]赵之谦.谪麟堂遗集[M].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56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49.
    [71]庄述祖.弟子职集解[M].四库未收书辑刊:六辑1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261-277.
    [72]黎翔凤.管子校注[M].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M]:下册.北京:中国书店,1984.1654.
    [73]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管子集校[M].北京:科学出版社,l956.
    [74]胡朴安.胡朴安学术论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238.
    [75]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1.
    [76]梁启超.梁启超文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478.
    [77]梁启超.管子评传[M].诸子集成: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1991.
    [78]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283-286.
    [79]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51.
    [80]梁启超.梁启超学术论著四种[M].长沙:岳麓书社,1998.26.
    [81]梁启超.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82]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8.69.
    [83]陈垣.校勘学释例[M].北京:中华书局,1959.148.
    [84]陈景盘,陈学恂.清代后期教育论著选[M]: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00-101.
    [85]陈祖武,朱彤窗.乾嘉学派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1-68.
    [86]池万兴.《管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7]戴浚.管子学案[M].台北:正中书局,1950.
    [88]丁凤麟,王欣之.薛福成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15.
    [89]傅杰.章太炎学术史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385,389-390.
    [90]刘师培.左盦外集[M].宁武南氏校印本,1936.
    [91]柳诒徵.卢抱经先生年谱[M].中央大学国学图书馆第一年刊本,1928.
    [92]罗根泽.管子探源[M].北京:中华书局,1931.3.
    [93]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书店,1992.20.
    [94]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615.
    [95]郭丽.《管子》文献学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96]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286-287,577.
    [97]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证[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254.
    [98]姜义华、朱维铮.章太炎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0.
    [99]江庆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00]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M]:胡适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24,700.
    [101]刘献廷.广阳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7.161-163.
    [102]刘仲华.清代诸子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02,343,652-653.
    [103]马非百.管子轻重篇新诠[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04]麦仲贵.明清儒家著述生卒年表[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7.
    [105]潘玉瑢.乌程县志[M].上海:上海书店,1993.
    [106]齐佩瑢.训诂学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4.233-238.
    [107]钱智修.功利主义与学术[C].见:陈崧编.“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52-53.
    [108]上海书店.台州府志[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109]上海图书馆.中国丛书综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10]施廷镛.中国丛书综录续编[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111]司马琪.十家论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63-164.
    [112]苏惇元.清方望溪先生苞年谱[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1.91-98.
    [113]孙德谦.古书读法略例[M].北京:中国书店,1986.109.
    [114]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4.1024,1215.
    [115]孙延钊.孙衣言孙诒让父子年谱[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15,351.
    [116]王俊义,黄爱平.清代学术文化史论[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48.
    [117]王力.中国语言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62.
    [118]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525.
    [119]夏纬英.管子地员篇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58.
    [120]萧一山.清代学者著述表[M].重庆:商务印书馆,1943.
    [121]谢浩范,朱迎平.管子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122]姚际恒.姚际恒著作集[M].台北:台北出版社,1933.127.
    [123]颜昌峣.管子校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6.240,274.
    [124]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M]:第三卷.台北:正中书局,1978.213-229.
    [125]严文郁.清儒传略[M].台北:商务印书馆,1990.
    [126]赵守正.管子注译[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
    [127]章太炎.章氏丛书[M]:文录.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1.18,76.
    [128]章太炎.管子余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29]张固也.管子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6.
    [130]张仁忠.明清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85-197,315-369.
    [131]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87.
    [132]张文虎.舒艺室随笔[M].魏得良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133]张星鉴.戴子高传[M].见:上海书店.清碑传合集中卷七十五儒学五.上海:上海书店,1988.2893.
    [134]郑麐.中国古籍校读新论[M].台北:世界书局,1947.
    [135]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M].上海:泰东图书局,1926.239.
    [136]支伟成.管子通释[M].上海:上海书店,1924.
    [137]朱芳圃.清孙仲容先生诒让年谱[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0.15.
    [138]祝宝江.温州人精神简明读本[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47.
    [139]周骏富.清代传记丛刊[M].台北:明文书局,1985.5.
    [140][美]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M].赵刚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115-119.
    [1]曹培培.《管子》的教育思想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32-33.
    [2]程艳梅.《读书杂志》专题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7.
    [3]陈鼓应.《管子》形势、宙合、枢言、水地诸篇的黄老思想[J].汉学研究,2002(1):1-26.
    [4]陈节.俞樾评传[J].明清小说研究,1999(4):17-21.
    [5]陈寥士.俞曲园先生百二十年生日感赋[J].国艺月刊,1940(5-6).
    [6]陈隆文.《管子》地学思想初棎[J].管子学刊,1996(3):8-14.
    [7]董恩林.论王念孙父子的治学特点与影响[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3):73-77.
    [8]董朴垞.孙诒让著述考略[J].温州师专学报,1980(2):72-79.
    [9]董朴垞.孙诒让著述考略(续)[J].温州师专学报,1981(1):88-96.
    [10]董朴垞.孙诒让著述考略(续完)[J].温州师专学报,1981(2):56-63.
    [11]窦秀艳,李海英.试论孙诒让的版本观[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3(2):85-86.
    [12]杜世纯.《管子·弟子职》教育思想新棎[J].管子学刊,2005(2):25-26.
    [13]方行.对清代经济的一点看法[J].清史研究,2008(3):13.
    [14]冯禹.欧美国家有关《管子》研究的主要论著[J].管子学刊,1988(2):93-95、11.
    [15]付大军.洪亮吉论[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07.
    [16]盖光,于孔宝.《管子》学术讨论会概述[J].管子学刊,1987(1):88.
    [17]宫芳.论《管子》的法律管理思想[J].管子学刊,2008(1):8-12.
    [18]巩曰国.管子版本述略[J].管子学刊,2002(3):18.
    [19]巩曰国.管子佚篇亡佚时间考[J].管子学刊,2007(3):10-13.
    [20]巩曰国.管子佚文考论[J].管子学刊,2004(4):20-24,45.
    [21]巩曰国.《管子补注》刊刻年代考辨[J].图书馆杂志,2006(12):78-80.
    [22]古德夫.王念孙父子与校勘[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5(2):108-113.
    [23]谷玉梅.“第四届管子学术研讨会”学术观点综述[J].管子学刊,2009(2):127-128.
    [24]顾金玲.“知书达礼”思想初探—试评《弟子职》的教育思想[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159.
    [25]郭大痴.管子校释叙录[J].船山学报,1934(3):9-14.
    [26]郭康松.论清代考据学的学术宗旨[J].三峡大学学报,2002(5):55-58.
    [27]郭丽.文渊阁《四库全书》赵用贤本《管子》考略[J].图书馆学刊,2008(2):125-127.
    [28]郭丽.赵用贤本《管子》论略[J].管子学刊,2007(2):17-19,38.
    [29]郭明道.王氏父子的校勘学:思想、方法和成就[J].社会科学家,2006(2):181-184,188.
    [30]郭嵩焘.读管札记[J].文哲季刊,1930(2):453.
    [31]黄怀信.试说《管子》三《匡》命名之故[J].西北大学学报,1997(2):86.
    [32]黄开国,鲁智金.庄述祖的经学思想[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3):23.
    [33]黄珊.孔子改制与《论语》研究——刘逢禄至戴望的《论语》学[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6(6):128-129.
    [34]何金钱,李锡平.《管子》教育思想浅析[J].管子学刊,2008(1):26-28.
    [35]何石松.乾嘉文论[D]:[博士学位论文].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92.
    [36]贾慧如.略论洪颐煊的学术生涯与治学特点[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4):68-71.
    [37]姜斌.文化政策视野下的清代汉学[J].宁夏社会科学,2008(2):117-119.
    [38]姜亮夫.孙诒让学术检论[J].浙江学刊,1999(1):96.
    [39]江墨林.《管子》的军事经济思想[J].军事经济研究,1990(4):83-84,51.
    [40]李杰.乾嘉学派与《四库全书》[J].图书情报工作,2004(4):47.
    [41]李克.管子研究在西方[J].管子学刊,1989(3):73-75、72.
    [42]李明启.《管子地员篇》中的植物生理学知识[J].植物生理学通讯,1979(1):7-9.
    [43]李云峰.试论《管子·水地》中水本原思想及其历史地位[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2000(3):60-62.
    [44]李霞.本世纪以来《管子》研究简介[J].哲学动态,1994(3):40-43.
    [45]李学勤.《管子》“乘马”释义[J].管子学刊,1989(12):9-31.
    [46]李苑静.王念孙《读书杂志》校勘方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47]李中耀.论清代王念孙、王引之训诂研究之成就[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8(4):103-107.
    [48]林国标.清初理学与清代学术[J].南华大学学报,2005(4):51.
    [49]林军.清代考据学的兴起与诸子学历史地位的升降[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2):112.
    [50]林军.试论清代乾嘉诸子学兴起的文化意义[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6):42-42,90.
    [51]刘冠才.从《古书疑义举例》看俞樾治学的方法和原则[J].锦州师院学报,1993(4):68.
    [52]刘仲华.试论先秦诸子学在清代学术中的地位[J].安徽史学,2005(1):36-41.
    [53]龙尚学.晚清知名学者、教育家黄彭年[J].贵阳文史,2005(5):28-29.
    [54]卢仁龙.清代诸子学史述略[J].社会科学辑刊,1991(3):73-79.
    [55]罗检秋.西学与近代诸子学的发展[J].天津社会科学,1994(4):86-91.
    [56]罗检秋.晚清汉学传统之演变[J].天津社会科学,2005(1):139-144.
    [57]罗检秋.清末古文家的经世学风及经世之学[J].近代史研究,2001(6):21-54.
    [58]罗雄飞.论俞樾在晚清学术史上的地位[J].苏州大学学报,2007(1):99-103,115.
    [59]罗雄飞.俞樾校释群经、诸子的得与失[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6):23-26.
    [60]马非百.《管子·内业》篇之精神学说及其它[J].管子学刊,1988(4):4.
    [61]马非百.对《管子集校》所引各家注释中有关《轻重》诸篇若干问题商榷[J].郑州大学学报,1979(2):75-89.
    [62]牛力达.谈谈“管子学”研究的方法论[J].管子学刊,1987(1):11-14.
    [63]乔新华,杨婵娟.超时空的对话——简析梁启超作《管子传》的缘由[J].管子学刊,2008(2):17-20,37.
    [64]钱仲联.清代学术平议[J].苏州大学学报,1992(4):53-55.
    [65]史革新.清初学术思潮转换刍议[J].四川大学学报,2007(3):18-25.
    [66]史革新.试论晚清诸子学的兴起[J].史学月刊,2006(2):38-45.
    [67]史建云.《工业化前的工业化》简介[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3):156-158.
    [68]索介然.日本有关《管子》研究的部分论文[J].管子学刊,1988(3):89-90.
    [69]孙晓.孙诒让文献学贡献评述[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4(4):45-50.
    [70]汤孝纯.《管子》思想述评[J].湘潭大学学报,1994(4):138-141.
    [71]万玲华.《读书杂志》与古书校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9(3):72-78.
    [72]汪高鑫.论“通经致用”的经学传统[J].安徽大学学报,2009(3):96.
    [73]汪耀楠.王念孙、王引之训诂思想和方法探讨[J].湖北大学学报,1985(2):18-26.
    [74]王保顶.论清代学术的基本特征[J].社会科学辑刊,1990(5):107.
    [75]王恩田.《管子》三匡解题[J].管子学刊,1996(2):13-14,65.
    [76]王海成.《管子》四篇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77]王记录.清代官方史学与西学——兼谈西学对清代学术文化的影响程度[J].河南大学学报,2008(6):101-106.
    [78]王继如.高远的学术视野缜密的考据功夫——孙诒让《札迻》读后[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1):29-32.
    [79]王俊义.论乾嘉学派的学术成就与历史局限[J].社会科学辑刊,1991(2):91-97.
    [80]王其和.论俞樾的训诂思想与方法[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1):15-19.
    [81]王强.《管子》法制思想析论[J].管子学刊,1999(3):30-34.
    [82]王琼.乾嘉学派的成因及其评价[J].图书馆学研究,1999(4):82-84.
    [83]王世伟.孙诒让《札迻》之校勘学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1985(4):309.
    [84]王世伟.论孙诒让校勘的特点和方法[C].见:王世伟.历史文献研究.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8-9.
    [85]王兴文,陈喜悦.西方先进文明对孙诒让后半生成就的作用[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3):106-111.
    [86]王有红.俞樾传统学术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北大学,2004.
    [87]王云路.《读书杂志》方法论浅述[J].杭州大学学报,1990(2):121-128.
    [88]王学斌.晚清管子研究述论[J].管子学刊,2009(1):42-45,57.
    [89]王学斌.梁启超管子研究述论[J].理论学刊,2011(2):107-110.
    [90]王学斌.梁启超管子研究之肇端——1903年《管子传》考析[J].鲁东大学学报,2008(6):17-20.
    [91]魏宗禹.明清时期诸子学研究简论[J].孔子研究,1998(3):100-101.
    [92]魏宗禹.论明清之际总结批判思潮的历史贡献[J].中州学刊,1990(3):57.
    [93]翁美琪.经学的衰落与诸子学向中哲史的嬗变—20世纪初中国学术的转型[J].社会科学战线,1997(5):118-127.
    [94]夏诗荷.孙诒让学术创新述略[J].长春大学学报,2004(1):52-55.
    [95]谢超凡.俞樾诸子学与文学研究[D]:[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96]徐和雍.论孙诒让[J].杭州大学学报,1988(4):34.
    [97]徐凌.孙诒让《札迻》文献校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98]徐凌,孙尊章.孙诒让《札迻》校读古籍引证文献材料分析[J].温州大学学报,2008(5):61.
    [99]宣兆琦,王雁.《管子》三论[J].管子学刊,2002(2):5-10.
    [100]薛正兴.谈王念孙的推理校勘[J].社会科学战线,1985(2):296-302.
    [101]杨柳桥.《管子》的哲学思想[J].管子学刊,1987(2):26-30.
    [102]杨渭生.一代学人孙诒让[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5):14.
    [103]杨绪敏,安超.明清学风嬗变之大势及对学术的影响[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3):119.
    [104]杨绪敏.论清代学风及学者治学方法的变化[J].江苏社会科学,2007(1):176-181.
    [105]杨绪敏.论晚清学界宗师俞樾的学术成就及影响[J].河池学院学报,2007(4):35-39.
    [106]叶世昌.论《管子·轻重》[J].经济研究,1965(1):56-61.
    [107]叶树声.王念孙父子校书特点概说[J].山东图书馆季刊,1993(2):42.
    [108]袁正平.清初文化政策及其影响[J].文史杂志,1997(2):48-51.
    [109]乐爱国.《管子》的精气说与气功学[J].厦门大学学报,1995(1):52-55,62.
    [110]乐爱国.《管子·内业》篇新探[J].管子学刊,1992(4):6-11,19.
    [111]赵俪生.《管子》书的史料价值[J].史学史研究,1988(4):57-63.
    [112]赵宗正,陈启智.《管子·轻重》篇的著作年代[J].管子学刊,1995(3):3-6.
    [113]张岱年.《管子》书中的哲学范畴[J].管子学刊,1991(3):5.
    [114]张固也.论管子的早期流传[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3):61-65.
    [115]张利.戴望的汉学与宋学[J].宜宾学院学报,2005(8):40.
    [116]张利.戴望学论[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06.
    [117]张连伟.《管子》与《荀子》思想之比较[J].管子学刊,2001(4):11-16.
    [118]张良才.从《管子·弟子职》看稷下学宫的教学与生活管理[J].管子学刊,1994(3):39-42.
    [119]张颂之.试论《管子》兵技巧学[J].管子学刊,1995(2):16-20.
    [120]张小丽.论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的治学特色[J].贵州社会科学,2006(2):157-160.
    [121]张永平.戴望述略[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2(3):49.
    [122]张治樵.王念孙训诂述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2(2):90-96.
    [123]郑义风.论近代子学复兴[J].济南大学学报,1996(3):42-44.
    [124]周乾溁.《管子·侈靡》真意的探索[J].管子学刊,1990(2):3-7.
    [125]朱端强.乾嘉学派治学方法简论[J].历史教学,1981(6):49-53.
    [126]朱淑君.戴望经学述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增刊:50-55.
    [127]左民安.王念孙校雠学初探[J].宁夏社会科学,1986(3):95-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