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之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成书于清雍正三年(1725)的《恒河之流》(yany-a-yin urusqal)是衮布扎布(Gumbujab)撰写的一部较为系统的蒙古编年史著作。《恒河之流》以最简略的编年体史书形式逐代地叙述了蒙古可汗、王公的主要世系及其在清代分布情况。本书宗旨、内容对后来的蒙古编年史产生积极影响,成为了考察18世纪以来蒙古历史的珍贵文献材料。该著作是经作者精心对照研究汉文、蒙文和藏文史书,注重精选史料并加以修饰而编纂成的一部系统的、自成一体的蒙古史书,可谓十八世纪蒙古编年史中最完整的一部代表作。
     笔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运用文献学研究方法、蒙汉文史书比较以及蒙汉文词汇对照研究,对《恒河之流》抄本(1909-1910年)进行深入研究,并对作者衮布扎布的生平事迹进行较系统的探讨,从总体上论述了《恒河之流》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思想意识。
     本论文由“绪论”、“研究篇”、“史料篇”和“附录”四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中说明了本论文选题意义、前人研究状况、论文新意及研究方法等。
     研究篇包括三章,主要内容为:
     第一章,主要评介衮布扎布及其《恒河之流》。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衮布扎布祖先分封情况及其生平事迹进行了较系统的探讨,其次对衮布扎布史学思想进行了论述,再次较为详细地介绍《恒河之流》一书的记载内容及其编纂特征。
     第二章为《恒河之流》史源探究,其中重点研究衮布扎布撰写《恒河之流》时利用的《续资治通鉴纲目》、《元史》以及17世纪的佚名《黄金史纲》、《蒙古源流》等蒙汉文史书的实际情况。以往的研究者认为,衮布扎布撰写此书时主要以《元史》作为史源依据的。笔者将《恒河之流》与汉文《元史》的具体内《恒河之流》容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衮布扎布撰写《恒河之流》时主要利用了《元史》之《宗室世系表》和《本纪》内容,并且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援引了其中一系列史料,而对《元史》其他部分利用较少。他在实际编纂过程中不仅根据撰写蒙古史书的要求,对有关史料进行筛选,而且根据其他史料纠正并弥补了《元史》记载不确切或某些失载之处。他通过补写或改写相关史料,巧妙地突出了自己的史学思想。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元史》是《恒河之流》唯一的史料来源,而更应该进一步深入探讨《恒河之流》对18、19世纪蒙文史书《金轮千辐》、《水晶珠》、《如意宝树史》、《金鬘》等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这些,应是当前研究《恒河之流》的重点之一。
     第三章为《恒河之流》史料辨析部分,主要分析研究《恒河之流》作者所用的多种蒙古文和汉文史料,指出其中的部分错讹,并通过与17至18世纪的几部蒙文史书相对照研究,分析了《恒河之流》中出现一些错误记载的主要原因。其中分三节来分析和考证了《恒河之流》在蒙古皇帝生卒年及在位年的讹误记载、世袭上的讹误与纰漏等内容。而类似辨析内容均体现在本文注释部分中。笔者相信衮布扎布书中之所以出现一些错误记载,是因为他对个别史源材料的误读或误解而产生的。诚然,也不排除有另一种原因,即衮布扎布因为坚持自己的史学思想而在组织相关史料时对一些史实不够重视而轻易舍弃,结果出现了一些明显的错误记载。
     史料篇包括《恒河之流》译注和原文拉丁文转写两个部分。
     第四章为《恒河之流》译注,包括《恒河之流》汉译文以及注释内容300余条。
     本论文的附录为笔者用拉丁文转写的《恒河之流》文本。
"The Branch of the Ganges"(yan-a-yin urusqal) was written by Gumbujab in1725(the third year of the reign of the emperor Yongzheng in the Qing Dynasty). This work is a comprehensive chronicle of Mongolia. It describes the history of the system of government and of the genealogy of the main Khans and of the emperors of Mongolia one by one. It includes historical dates, the events of the various historical periods, their impact, problems with the historic records, and the source of these historic records. It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the later chronicles of Mongolia. It thus provides a valuable overview of Mongolian historic records existing in the18th century. Its main content was not copied from other chronicles, it came from that the author's own research and compared in detail with the historical records in Chinese, Mongolian and Tibetan. The author carefully selected his material, revised it, edited it and compiled it into a whole new chronicle of Mongolia. This chronicle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 of all chronicles of Mongolia of the18th century.
     The author of this dissertation refers to the work of earlier researchers, explores the themes of the book, and compares them with historic books in Chinese and Mongolian, She compares the material with references in dictionaries of history in Chinese and in Mongolian, and reviews the hand-written copies of "The Branch of the Ganges"(from1909-1910) She then discusses and explains in detail the content of "The Branch of the Ganges'", its focus, and the life of Gumbujab. The author of this dissertation reviewed and compared the books, such as "Xu Zi Zhi Tong Jian"(meaning:"Continuation of References for Governing a Nation"),"The History of the Yuan Dynasty", anonymous "Huang Jin Shi Gang"(meaning:"An outline of the Golden Family History in the17th Century"),"Meng Gu Yuan Liu"(meaning:"The Origins of Mongolia" in17century" She also refers to history books in Mongolian such as "Jin Lun Qian Fu"{meaning:"The Golden Family which Multiplied Endlessly" in18-19century),"The Crystal Ball" in18-19century,"Ru Yi Bao Shu History"(meaning:"The history of the unique wished(FAMILY)tree" in18-19century and "Jin Man"(meaning:"blond hair") in18-19century.
     Additionally, the author compared the different edition of "The Branch of Ganges" copied and published by (Russia) Fuchikefski in1960,"The Branch of the Ganges" adjusted and annotated by Qiao Ji in1980,"TheBranch of the Ganges" edited and published by Bi Li Gong in Slav Mongolian in1992and "TheBramch of the Ganges" edited and published in Slav Mongolian in2006.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comprising an introduction, the research itself, a discussion of, historical records and appendices. In the introductory chapter, it describes the significance of choosing this subject, the research done by former researchers, the new research findings contained in this thesis and the methods used in preparing this thesis.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research itself, there are three sections.
     There are two parts in the first section in which the author assesses the value of "The Branch of the Ganges" and the work of the author, Gumbujab. In the first part, following the work of earlier researchers, it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author's life, his ancestors with their positions and titles, and assesses the author's ideas. The second section introduces the detail of the various editions of "The Branch of the Ganges", recording the content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edition. The second part comprises the research into "The Branch of the Ganges". There are three sections in the second chapter. In the first section, the sources of the material in "The Branch of the Ganges" are discussed, and and how the book was derived from them. Most of the material was taken from "Xu Zi Zhi Tong Jian","The History of Yuan Dynasty","Huang Jin Shi Gang" and "Meng Gu Yuan Liu". In the second section, the thesis examines how "The Branch of the Ganges" influenced later books such as "Jin Lun Qian Fu","The Crystal Ball","Ru Yi Bao Shu History" and "Jin Man", etc.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thesis differentiates and analyses the the historic records in "The Branch of the Ganges". It mainly analyses and discusses the source materials in Mongolian and points out some errors when compared to ten other books of Mongolian history in the17th and18th centuries. In the three sections of the second chapter, some mistakes are pointed out, such as the dates on which some Mongolian Emperors were born, died or ruled and to which branch of the family tree they belonged. These mistakes are also pointed out in the annotation at the end of the thesis.
     The viewpoint of some scholars was that in writing "The Branch of the Ganges", Gumbujab took most of the material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Yuan Dynasty". After the author of the thesis examined this proposition and compared "The Branch of the Ganges" and "The History of the Yuan Dynasty", she discovered that Gumbujab only copied "the Royal family tree" and some of the "Emperor's Biographies" from"The History of Yuan Dynasty." In addition Gumbujab referred to a few of paragraphs in "The History of the Yuan Dynasty". Gumbujab also collected and scanned others historical materials in accordance with accepted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research. He then went on to write his book, in which he filled gaps and corrected some mistakes in "The History of Yuan Dynasty". In writing his book, Gumbujab not only corrected the mistakes in "The History of Yuan Dynasty" but also added his own perspective on Mongolian history. So we should not simply accept that most of Gumbujab's material was taken form "The History of Yuan Dynasty".
     In the third chapter, two parts of the original translation of "The Branch of the Ganges" from Mongolian to Latin are discussed, including some annotation and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 the fourth chapter,"The Branch of the Ganges" is translated from Mongolian to Chinese by the author of the thesis including its annotations and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and also including300annotations made by the author of the thesis.
     The attachment is the translation by the author of the entire work,"The branch of the Ganges" from Mongolian to Latin.
引文
1 详见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14-117页。
    2 详见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4-57页。
    3 详见W·海西希:《北京木刻版喇嘛教经典》,威斯巴登,1954年,第53、64、73-75、86、90、91、 138页。
    4 W·海西希:《蒙古宗族与宗教历史文献》,载《亚洲研究》,第5期,1954年。
    5 W·海西希:《蒙古宗族与宗教历史文献》,威斯巴登,1959年,第113-117页。
    6 [日]森川哲雄:《土默特十二鄂托克考》,载《江上波夫教授古稀纪念论集·历史篇》(日文)山川出版社,1977年。
    7 [日]森川哲雄:《评乔吉校注恒河之流》,载《蒙古研究》第14期,1983年。
    8 [日]森川哲雄:《蒙古编年史》(日文)白帝社,2007年。
    9 [日]金冈秀郎:《清代蒙古翻译文献概史》,汉译文载《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92年,第一期。
    10 沙·比拉:《关于衮布扎布公的历史著作》,载《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文化及历史编纂学问题》,乌兰巴托,1977年。
    11 [蒙古]沙·比拉:《衮布扎布公译成藏文的玄奘“大唐西域记”的原抄本》,载《与蒙古及中央亚地区有关的两份文献》,乌兰巴托,1974年。
    12 沙·比拉:《衮布扎布公之<汉地佛教源流记)》(蒙古文),载《藏文蒙古族历史著作》,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年。
    13 [蒙古]毕力贡:《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史略名恒河之流之书》,乌兰巴托,1992年。
    14 韩儒林:《青海佑宁寺及其各僧(章嘉、土观、松巴)》,载《韩儒林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
    15 王尧:《(大唐西域记>藏译本及译者工布查布》,载《法音》2000年第12期,2024页。
    16 贡布嘉(衮布扎布)著、罗桑旦增译:《汉区佛教源流记》,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
    17 孙晓晨:《(佛说造像量度经>作者及汉译者》,《南方文物》,2006年,第4期。
    18 乌云毕力格:《关于清代著名蒙古文人乌朱穆沁公衮布扎卜的几点新发现》,载《十七世纪蒙古史论考》,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
    19 孙林、群培:《简论清代学者贡布嘉撰述的藏文史书<汉区佛教源流)的史料来源》,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20 岗措:《<大唐西域记>藏译文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21 乔吉:《蒙古历史文献要览》,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6年,第4期。
    22 才让:《与<西游记>相关的汉藏民族文化交流问题研究》,载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办,姚大力、刘迎胜主编:《清华元史》,第一辑,2011年。
    23 林干主编,包文汉、乔吉编著:《蒙古历史文献概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3页: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4页。
    24 参见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后附衮布扎卜公家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
    25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11页;答里麻著、乔吉校注:《金轮千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81-182页;拉喜彭斯克著、呼和温都尔校勘:《水晶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57-858页。
    26 乌力吉图校注:《黄史》,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124页。
    27 乌云毕力格:《关于清代著名蒙古文人乌朱穆沁公滚布扎卜的几点新发现》,载《十七世纪蒙古史论考》,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70页。
    28 清廷《诏授多尔济·彻臣·济农之书》,原文卷折藏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所藏。齐木德道尔吉等主编《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汇编》第二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02-304页)收录此文。
    29 宝音德力根:《17世纪中后期喀尔喀内讧》(蒙文),蒙古学研究文集3,2006年。乌云毕力格:《喀尔喀三汗的登场》,载《十七世纪蒙古史论考》,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0页。
    30 包文汉、陶继波整理:《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第一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卷三十四,传第十八,“乌朱穆沁部总传”。
    31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09-110页。
    32 《旧满洲档》,蒙古文原件,第4638页。
    33 《清太宗实录》,卷三九,崇德二年十一月丁丑。
    34 《清太宗实录》,卷四○,崇德三年二月辛酉。
    35 《清世祖实录》,卷二九,顺治三年十二月丁酉。
    36 《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汇编》载:“乌珠穆秦部车臣亲王多尔济病故准其孙察干巴拜承袭爵位之时间为顺治四年(1647)正月十三日。”与《清世祖实录》的记载相差几天。这可能是实录记载的是多尔济病故的年月日,而《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汇编》记载的是其孙察干巴拜承袭爵位之年月日。
    37 《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汇编》,第五辑,第18页。
    38 《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汇编》,第七辑,第170页。
    39 《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汇编》,第五辑,第264页。
    40 答里麻·固什:《金轮千幅》,第182页;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11页。
    41 《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汇编》,第五辑,第327页。
    42 《清圣祖实录》,卷二,顺治十八年辛丑二月戊申条“乌朱穆秦和硕车臣亲王素达尼等各进香献马,酌纳之。”;卷四○,康熙十一年九月丙戌条,“乌朱穆沁车臣亲王素达尼来朝”等。
    43 《清圣祖实录》,卷一四八,康熙二十九年八月丙午。
    44 《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一,康熙三十(1691)年五月壬辰条。乌云毕力格:《关于清代著名蒙古文人乌珠穆沁公衮布扎布的几点新发现》,载《十七世纪蒙古史论考》,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74-375页。
    45 《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七,康熙三十一(1692)年十月壬寅条。乌云毕力格:《关于清代著名蒙古文人鸟珠穆沁公衮布扎布的几点新发现》,第375页。
    46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编集,宝音德力根、乌云毕力格、吴元丰主编:《清内阁蒙古堂档》(全22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下称《清内阁蒙古堂档》),卷十一,第358-359页。
    47 包文汉、陶继波整理:《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第一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卷三十四,传第十八,“乌朱穆沁部总传”第258页。
    48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1996年,第1035页,第2636号档案,康熙五十四年七月八日折。
    49 答里麻;《金轮千辐》,乔吉校注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82页。
    50 拉喜彭斯克:《水晶珠》,呼和温都尔校勘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58页。
    51 衮布扎布:《海比忠乃辞典》,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1241页。
    52 答里麻陀罗著、贺·全布拉译:《白莲数珠》,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345页。
    53 《清史稿》,卷六一九,《皇子世系表二》:“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九子巴布泰,巴布泰长子噶布喇,噶布喇长子辉塞,辉塞长子威塞,封三等奉国将军。”
    54 杜家骥:《清朝满蒙联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8页。
    55 王尧:《<大唐西域记>藏译本及译者工布查布》,《发音》2000年,第12期,第23页。
    56 王琦辑《三云筹俎考·夷语解说》(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第一集)谓“倘不浪是王子家女婿即仪宾”。
    57 贡布嘉(衮布扎布)著、罗桑旦增译:《汉区佛教源流记》,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0—151页。
    58 贡布嘉(衮布扎布)著、罗桑旦增译:《汉区佛教源流记》,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0-151页。
    59 贡布嘉(衮布扎布)著、罗桑旦增译:《汉区佛教源流记》,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1页。
    60 详见贡布嘉著、罗桑旦增译:《汉区佛教源流记》,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序言。
    61 [日]金刚秀朗:《清代蒙古翻译文献概史》,《<海比忠乃词典>成书背景》,载《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92年,第1期,第57页。
    62 松巴堪布著,蒲文成、才让译:《如意宝树史》,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年,第757-761页。
    63 土观·罗桑却吉尼玛著、刘立千译注:《土观宗派源流》,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18-219页。
    64 关于国内藏文版《<大唐西域记)》有关研究论文如下:马久、阿才:《<大唐西域记>藏译本校勘》,《世界宗教研究》,1984年第三期;王尧:《(大唐西域记>藏译本及译者工布查布》,《法音》2000年第12期;藏译本《<大唐西域记)的翻译、译者和大乘上座部等几个问题记述》,《贤者新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郑堆:《(大唐西域记)藏文版之研究》,《第三届玄奘国际学术研讨论文集》,四川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
    65 转引王尧:《(大唐西域记>藏译本及译者工布查布》,载《法音》,2000年,第12期。
    66 [日]金刚秀朗:《清代蒙古翻译文献概史》,《<海比忠乃词典>成书背景》,载《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92年第1期,第57页。
    67 详见正月:《关于衮布扎卜所著一文的另一种版本》,载《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版),2012年,第二期,第28-31页。
    68 [日]金冈秀郎:《清代蒙古翻译文献概史》,见《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92年,第一期,57页。
    69 [日]森川哲雄:《蒙古编年史》,白帝社,2007年,第362页。
    70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00、174页。
    71 罗卜藏丹津:《黄金史》,1990年乌兰巴托影印版,第177页。
    72 乌云毕力格:《(阿萨喇克其史)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后附影印件,第249页下。其引用原文是:“如果常人不知道自己的出身,就好像在森林中迷路的猴子;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姓氏,就好像碧玉雕成的龙;如果不读记述自己祖先的书籍,就好像被抛弃了的操守不良的女儿”。这类话是以正文前的警语出现的,《大黄史》中也引用了类似的话。
    73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73174页。
    74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738页。
    75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8页。
    76 乌兰:《<蒙古源流>研究》,后附原文拉丁音写,第664页,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
    77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9页。
    78 [法]伯希和:《卡尔梅克历史评注》,米济生译,载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室编,《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新编第26、27辑,1983年,第39页,注释27。
    79 希都日古:《17世纪蒙古编年史与蒙古文文书档案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79页。
    80 (清)罗密:《蒙古博尔济吉忒氏族谱》,纳古单夫、阿尔达扎布校注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9页。
    81 答里麻:《金轮千辐》,乔吉校注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7页。
    82 拉喜彭斯克:《水晶珠》,呼和温都尔校勘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112页。
    83 戈拉登:《宝贝念珠》,阿尔达扎布注释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30页。
    84 北方民族丛书,张璇如等主编,固什噶居巴·洛桑泽培著,陈庆英、乌力吉译注:《蒙古佛教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4页。
    85 乌云毕力格:《(阿萨喇克其史)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7页。
    86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0页。
    87 《元朝秘史》,四部丛刊本,第17节:罗藏丹津:《黄金史》,乌兰巴托,1990年影印本,第57页。
    88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1-42页。
    89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65页。
    90 亦邻真:《藏传佛教和蒙古史学》,载《亦邻真蒙古学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65页。
    91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67-170页。
    92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0-43页。
    93 答里麻:《金轮千辐》,乔吉校注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46页。
    94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9、173、107页。
    95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9-53页。
    96 乌兰:《(蒙古源流)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150页。
    97 (波斯)拉施特:《史集》(汉译本),三卷,余大钧、周建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一卷第一册,第154页。
    98 亦邻真:《中国北方民族与蒙古族族源》,载《亦邻真蒙古学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53页。
    99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6466页。
    100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71页。
    101 答里麻著、乔吉校注:《金轮千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42页。
    102 [日]森川哲雄:《关于察哈尔八鄂托克及其分封》(日文),《东洋学报》581·2,第127162页。
    103 详见宝音德力根:《好陈察罕儿·察罕儿五大营·八鄂托克察罕儿》,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104 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第129页。
    105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71-72页。
    106 《元史》载,至治三年“八月癸亥,车驾南远,驻跸南坡。是夕,御史大夫铁失、知枢密院事也先帖木儿、大司农失秃儿、前平章政事赤斤帖木儿、前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完者、铁木迭儿子前治书侍御史锁南、铁失弟宣徵使锁南、典瑞院使脱火赤、枢密院副使阿散、书枢密院事章台、卫士秃满及诸王按梯不花、孛罗、月鲁(铁木儿)、曲吕不花、兀鲁思不花等谋逆,以铁失所领阿速卫兵为外应,铁失、赤斤铁木儿弑丞相拜住,逐弑帝于行屋”。《元史》详细的罗列了参与谋害英宗的官员、诸王的名字。
    107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74页。
    108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697页。
    109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8、59页。
    110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1-92页。
    111 详见朱风、贾敬颜汉译:《汉译蒙古黄金史纲》所附蒙古文文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90-191页;乌云毕力格:《(阿萨喇克其史>研究》所附蒙古文文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85-286页;乌兰:《<蒙古源流)研究》所附拉丁文本,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648-649页。
    112 《元史》,卷二《太宗本纪》,第37页载:太宗十三年十一月“辛卯迟明,帝(窝阔台)崩于行殿。…壬寅年春,六皇后乃马真氏始称制”;关于海密希哈屯掌权之事《元史》无明确记载之说:“定宗崩后,议所立未决。当是时,已三岁无君。其行事之详,简策失书,无从考也。”(《元史》,卷二《定宗本纪》,第40页)。而《续资治通鑑纲目》明确记载“戊申年(1248)春三月蒙古汗贵由去世海迷失哈屯掌权”。可见,关于海迷失哈屯掌权的记载来自于《续资治通鑑纲目》的记载。详见(明)商辂等纂:《续资治通鉴纲目》(共二十七卷),光绪七年木刻本,山东书局,卷二十,甲戊条。
    112 哈伦:《(金轮千辐>研究》(蒙古文),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114 乌兰:《<蒙古源流)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358页。
    115 答里麻:《金轮千辐》,乔吉校注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44、226-227页。
    146 乌云毕力格:《喀喇沁万户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6-47页。
    147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32页。
    118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05页。
    119 《蒙古源流》载,不彦台吉的儿子是“莽骨速台吉、喇卜噶儿台吉和毛·起炭台吉三人”参见乌兰《<蒙古源流>研究》,第361页;《黄史》的记载与《蒙古源流》同;《金轮千辐》记为不彦车臣汗有mangyus mergen tayiji.muu kitad odqan tayiji"二子。参见答里麻著,乔吉校注《金轮千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48页;《辽夷略》载,“扯臣憨有二子:莽骨速台吉、毛起炭”。
    120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5-57页。
    121 罗藏丹津:《黄金史》,乌兰巴托影印本,1990年,第128页。
    122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0-41页。
    123 [日]森川哲雄:《蒙古编年史》(日文)白帝社,2007年;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1页。
    124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9-50页。
    125 《元史》,卷一,《太祖本纪》,第13页。
    126 朱风、贾敬颜译:《汉译蒙古黄金史纲》所附蒙古文文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46页。
    127 乌兰:《(蒙古源流)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150页。萨冈彻辰记载的帖木真称汗的时间和地点均误,曲雕阿兰地显然与窝阔台称汗的地点混为一谈了。
    128 详见宝音德力根:《关于王汗与札木合》,《蒙古史研究》第三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5页;乌兰:《(蒙古源流>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192页。
    129 乌兰:《(蒙古源流>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45页,注释15。
    130 详见赛熙亚乐:《成吉思汗史记》(蒙古文)下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43-961页。
    131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3-54页。
    132 《元史》,卷一百七,《宗室世系表》,第2714页。
    133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73页。
    134 《元史》,卷二十九、卷三十,《泰定纪》,第637、687页。
    135 胡和温都尔:《对<元泰定帝寿年正误>一文的几点商榷》,《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9年,第五期,第7578页。
    136 高文德:《对元泰定帝寿年证误>》,载《蒙古史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二辑,1986年。
    137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00页。
    138 《元史》,卷一百七,《宗室世系表》,第2722页。
    139 《元史》,卷一百八,《诸王表》,第2743页、《元史》,卷三十五,《文宗本纪》,第773页。
    140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01页。
    141 《元史》,卷一百七,《宗室世系表》,第2715页。
    142 韩儒林主编:《中国历史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元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第82页,“钦察汗国汗系表”。
    143 张岱玉:《<元史·诸王表>补证及部分诸王研究》,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211页。
    144 《元史》,卷一百七,《宗室世系表》,第2712页。
    145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01页。速来蛮应是Sulaiman,是穆斯林名称。搠鲁蛮可能是蒙古语colman(启明星)。《元史·宗室世系表》斡赤斤后裔搠鲁蛮或许不误,只是《元史》编撰者将搠鲁蛮与西宁王速来蛮相混,并妄加了西宁王号。不管如何,衮布扎布的serimun是错的。
    146 张岱玉:《(元史·诸王表>补正及部分诸王研究》,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89-190页。
    147 《元史》卷一,《本纪第一·太祖》,第5、6、9页。
    148 《元史》卷一百一十九·列传第六·木华黎。
    149 《元史》卷一百二十一·列传第八·畏答儿。
    150 《元史》卷一,《本纪第一·太祖》,第2页。
    151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73页。
    152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73页。
    153 《元史》,卷一,《太祖本纪》,第2页。《元史》,卷一百七,《宗室世系表》,第2706页。
    154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4页。
    155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6页。
    156 《元史》,卷一百七,《宗室世系表》,第2707页。
    157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9页。
    158 《元史》,卷一百七,《宗室世系表》,第2710页。
    159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557页。
    160 详见乌兰巴根:《<元史>满蒙翻译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16-31页。
    161 转引乌兰巴根:《<元史>满蒙翻译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109页。
    162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9-50页。
    163 参见乌兰巴根:《(元史)满蒙翻译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165页。
    164 [日]森川哲雄:《蒙古编年史》(日文)白帝社,2007年。乔吉校注《恒河之流》,1980年,第30页。
    165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78-80页。
    166 详见(明)商辂等纂:《续资治通鉴纲目》(共二十七卷),光绪七年木刻本,山东书局,第二十七卷。
    167 《元史》,卷二,《定宗本纪》,第40页。
    168 (明)商辂等纂:《续资治通鉴纲目》(共二十七卷),光绪七年木刻本,山东书局,卷二十,甲戊条。
    169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9页。
    170 朱风、贾敬颜译:《汉译蒙古黄金史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171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4页。
    172 乌力吉图校勘、注释《黄史》(蒙文),民族出版社,1983年,47--48页。
    173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7页。
    174 乌兰:《<蒙古源流)研究》,后附拉丁文本,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561页。
    175 贡布嘉著、罗桑旦增译:《汉区佛教源流记》,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第49页。
    176 答里麻著、乔吉校注:《金轮千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
    177 答里麻著、乔吉校注:《金轮千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7-78页。
    178 详见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3-54页。
    179 拉喜彭斯克著、胡和温都尔校译:《水晶珠》(蒙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180 拉喜彭斯克著、胡和温都尔校译:《水晶珠》(蒙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909-910页。
    181 (清)纳塔著、乔吉校注:《金鬘》(蒙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
    182 (清)纳塔著、乔吉校注:《金鬘》(蒙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页。
    183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蒙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9-53页。
    184 《元史》,卷一,《太祖本纪》,第13、25页。
    185 朱风、贾敬颜译:《汉译蒙古黄金史纲》所附蒙古文文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46页。
    186 乌兰:《(蒙古源流>研究》,第150页。萨冈彻辰记载的帖木真称汗的时间和地点均误,曲雕阿兰地方显然与窝阔台称汗的地点混为一谈了。
    187 详见宝音德力根:《关于王汗与札木合》,《蒙古史研究》第三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五页;乌兰:《(蒙古源流>研究》,第192页。
    188 详见赛熙亚乐认为曲雕阿兰以北六日程路—即旧喀尔喀土谢图汗部嘎噜台河岸,参见其《成吉思汗史记》(蒙古文)下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43—961页。
    189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蒙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76-78页。
    190 乌兰:《<蒙古源流>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36、265页;乌力吉图校注:《黄史》(蒙文),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99、101页。
    191 《元史·顺帝纪》卷三十八,第815页、卷四十七,第986页。
    192 乌兰:《(蒙古源流>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87页。
    193 达力扎布:《北元初期的疆域和汗斡耳朵地望》,载《蒙古史研究》,第三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9年。
    194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83页。
    195 《明太宗实录》永乐五年冬十月壬辰条;《明太宗实录》永乐五年十月壬戌、六年三月辛酉条;《明史·鞑鞑传》;《北狄广记》;《北虏始末志》。
    196 乌兰:《(蒙古源流)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68页;乌力吉图校注:《黄史》,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104页。
    197 详见宝音德力根:《15世纪中叶前的北元可汗世系及政局》,载《蒙古史研究》,第六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38140页。
    198 参见本田实信:《早期北元汗系》,汉译文载《蒙古学情报与资料》1986-2;薄音湖:《关于北元汗系》,《内蒙古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
    199 详见宝音德力根:《15世纪中叶前的北元可汗世系及政局》,载《蒙古史研究》,第六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39页;乌兰:《(蒙古源流>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99页。
    200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85页。
    201 乌力吉图校注:《黄史》,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107页;乌兰:《(蒙古源流)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72页。
    202 详见宝音德力根:《15世纪中叶前的北元可汗世系及政局》,载《蒙古史研究》,第六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43页。
    203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597页。
    204 乌兰:《<蒙古源流)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358、360页。
    205 参见乌兰:《(蒙古源流)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390页。
    206 详见宝音德力根:《15世纪中叶前的北元可汗世系及政局》,载《蒙古史研究》,第六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54-155页。
    207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3页。
    208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78-80页。
    209 郑晓:《今言》,卷二,中华书局点校本,1984年,第58页。《明史·鞑靼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
    210 乌兰:《<蒙古源流>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65页;乌力吉图校注:《黄史》,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101页。
    211 王世贞:《北虏始末志》,载《明经世文编》第三三二卷:佚名《北虏世系考》(顾炎武辑《黄明修文备史》见《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8);叶向高《四夷考》卷六(宝颜堂秘籍本)。
    212 和田清:《东亚史研究·蒙古篇》(日文),东洋文库,昭和三十四年,第197-201页。
    213 薄音湖:《关于北元汗系》,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87年,第三期:乔吉校注本:《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80页,注释1;乌兰:《<蒙古源流)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88—289页。
    214 详见宝音德力根:《15世纪中叶前的北元可汗世系级政局》,载《蒙古史研究》,第六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35页。
    215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83页。
    216 乌力吉图校注:《黄史》,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104页;乌兰:《(蒙古源流>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68页。
    217 乌兰:《(蒙古源流)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300页。
    218 《元史》卷一百七《宗室世系表》,第2720页。
    219 《元史》卷九《世祖本纪》,第181页。
    220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01页。
    221 《元史》,卷一百七,《宗室世系表》,第2715页。
    222 韩儒林主编:《中国历史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元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第82页,“钦察汗国汗系表”。
    223 张岱玉:《<元史·诸王表>补证及部分诸王研究》,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211页。
    224 《元史》,卷一百七,《宗室世系表》,第2712页。
    225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01页。
    226 张岱玉:《(元史·诸王表)补正及部分诸王研究》,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89-190页。
    227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03页。
    228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07页。
    229 《王公表传》卷之四,表第四,苏尼特部表。
    230 乔吉校注:《金轮千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04页。
    231 乔吉校注:《金轮千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13页。
    232 乌力吉图校注:《黄史》,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133页;乌云毕力格:《(阿萨喇克其史)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后附影印件,第296页。
    233 《清朝内阁蒙古堂档》,卷六,第50页;乌云毕力格:《(阿萨喇克其史)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29页。
    234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36页。
    235 梅日更葛根:《大蒙古国根本黄金史》,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第74页。乔吉校注:《金轮千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78页。
    乔吉校注:《金轮千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92页。
    乔吉校注:《金轮千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66页;《王公表传》卷三十,《阿噜科尔沁部总传》。
    梅日更葛根:《大蒙古国根本黄金史》,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第84页。
    乔吉校注:《金轮千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77—278页。
    胡日查:《科尔沁蒙古史略》,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63页。
    241 《元史·武宗本纪》一,第483页;《元史·仁宗本纪》一,第549页。
    242 《元史·诸王表》,第2741页。
    243 《蒙古世系》载:“斡赤斤有子八即斡端、只不干、撒答吉、哈失歹、察只刺、脱里出、斡鲁台、白虎。”参见高文德蔡志纯编著:《蒙古世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244 乔吉校注:《金轮千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36页。
    245 《元史》卷一百七《宗室世系表》,第2714页。
    246 《王公表传》卷三十七,《阿巴噶部总传》。
    247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5页。
    248 朱风、贾敬颜汉译《蒙古黄金史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20221页。
    249 乌兰:《(蒙古源流)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354页。
    250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6页。
    251 和田清:《东亚史研究·蒙古篇》(日文),东洋文库,昭和三十四年,第411页。
    252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04-105页。
    253 详见亦邻真:《评巴根译(圣武亲征录)》,载《亦邻真蒙古学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254 转引乌云毕力格:《(阿萨喇克其史>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44页。
    255 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58页。
    256 乔吉校注:《金轮千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12页。
    257 《元史》卷一百七,《宗室世系表》,第2711页。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编辑,齐木德道尔吉、吴元丰、萨·那日松主编:《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汇编》全七辑(蒙古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2005年。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编辑,宝音德力根、乌云毕力格、吴元丰主编:《清内阁蒙古堂档》全22辑(满、蒙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3、台湾“故宫博物院”:《旧满洲档》(满、蒙文),台湾“故宫博物院”影印本,1969年。
    4、李保文整理:(1600-1650)《十七世纪蒙古文文书档案(1600-1650)》(蒙古文),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
    5、《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黄山书社,1998年。
    6、《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2、《元朝秘史》,四部丛刊三编本。
    3、亦邻真:《元朝秘史(畏吾体蒙古文复原)》,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7年。
    4、[德国]海西希:《水晶念珠》,北京,1946年。
    5、乌兰校勘:《元朝秘史》,中华书局,2012年。
    6、(波斯]拉施特:《史集》(汉译本),三卷,余大钧、周建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7、留金锁整理校注:《十善福经白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
    8、[日)小林高四郎日译本《蒙古黄金史》,东京生活出版社,昭和十六年年(1941)。
    9、(英)鲍登:《黄金史——蒙古编年史》,载《哥廷根亚洲研究》第五卷,威斯巴登,1955年。
    10、留金锁校注:《诸汗源流黄金史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
    11、宝力高校注:《诸汗源流黄金史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
    12、朱风、贾敬颜译:《汉译蒙古黄金史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13、滚布扎布:《恒河之流》,乔吉校注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
    14、乔吉校注:罗藏丹津《黄金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
    15、罗藏丹津:《黄金史》,乌兰巴托影印本,1990年。
    16、乌力吉图校注:《古昔蒙古诸汗源流之大黄史》,民族出版社,1983年。
    17、答里麻:《金轮千辐》,乔吉校注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2000年。
    18、拉喜彭斯克:《水晶珠》,呼和温都尔校勘,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19、答里麻陀罗著,贺·全布拉译:《白莲数珠》,民族出版社,1996年。
    20、罗密:《蒙古博尔济吉忒氏族谱》,纳古单夫、阿尔达扎布校注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
    21、戈拉登:《宝贝念珠》,阿尔达扎布注释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
    22、善巴:《阿萨喇克其史》,巴根校注本,民族出版社,1984年。
    23、纳散巴勒珠尔合校本:《蒙古源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
    24、土观·罗桑却吉尼玛著、刘立千译注:《土观宗派源流》,民族出版社,2000年。
    25、松巴堪布著,蒲文成、才让译:《如意宝树史》,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年。
    26、松巴堪布·益希班觉著、青格乐、莫·宝柱校注:《益希班觉佛教史》(蒙古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
    27、衮布扎布:《汉区佛教源流记》(藏文),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
    28、北方民族丛书,张璇如等主编,固什噶居巴·洛桑泽培著,陈庆英、乌力吉译注:《蒙古佛教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29、宋濂等撰:《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
    30、珠荣嘎译注:《阿勒坦汗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
    32、田村实造等:《明代满蒙史料·蒙古篇》(日文),京都大学文学部,1959年。
    33、魏焕:《皇明九边考》,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第一集影印明嘉靖刻本。
    34、郑晓:《皇明北虏考》,《吾学编》本,第六十九卷。
    35、王鸣鹤:《登坛必究》,明万历二十七年刻本。
    36、畢沅编集:《续资治通鉴》,中华书局。
    37、翟九思:《万历武功录》(10-14卷),中华书局,1962年影印版。
    38、王世贞:《北虏始末志》,《明经世文编》本。
    39、于谦:《少保于公奏议》,钱塘丁氏重刻杭州府本。
    40、齐木德道尔吉、巴根那编:《清朝太祖太宗世祖朝实录蒙古史史料抄——乾隆本康熙本比较》,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
    41、《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四库全书本。
    42、张穆:《蒙古游牧记》,清同治祁氏刊本。
    43、祁韵士:《皇朝藩部要略》,光绪十年刊本。
    44、高文德蔡志纯编著:《蒙古世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45、迅努巴勒:《青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
    46、刘立千:《西藏王臣记》,民族出版社,2000年。
    47、衮布扎布:《恒河之流》(吉里尔文)乌兰巴托,2006年。
    48、贡布嘉著、罗桑旦增译:《汉区佛教源流记》,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
    49、趟雨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
    50、《明史》,中华书局标准校点本,1974年。
    51、《清实录·圣祖实录》,中华书局影印版,1985年。
    52、《清实录·世祖实录》,中华书局影印版,1985年。
    53、《清实录·太宗实录》,中华书局影印版,1985年。
    54、俞鹿年编著:《中国官制大辞典》(上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55、王德毅、李荣村、潘柏登编:《元人传记资料索引》(第四册),中华书局,1987年。
    56、蔡巴·贡噶多吉著、东嘎·洛桑赤列校注、陈庆英周润年译《红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
    57、[德国]海西希:《北京木刻版喇嘛教经典》,威斯巴登,1954年。
    1、韩儒林主编:《中国历史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元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
    2: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3、[德国]海西希:《蒙古宗族与宗教历史文献》,威斯巴登,1959年。
    4、[苏]符拉基米尔佐夫:《蒙古社会制度史》,刘荣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5、[蒙古]沙·纳楚克道尔吉:《喀尔喀史》(蒙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
    6、[蒙古]沙·比拉:《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文化及历史编纂学问题》,乌兰巴托,1977年。
    7、[蒙古]沙·比拉:《与蒙古及中央亚地区有关的两份文献》,乌兰巴托,1974年。
    8、[蒙古]沙·比拉:《蒙古史学史(13—17世纪)》,陈弘法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8年。
    9、[蒙古]沙·比拉著、桥日海译:《藏文蒙古族历史著作(17-19世纪)》,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年。
    10、[蒙古]毕力贡:《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史略名恒河之流之书》,乌兰巴托,1992年。
    11、[法]伯希和:《卡尔梅克史评注》,耿生译,中华书局,1994年。
    12、[法]伯希和、韩百诗:《译注<圣武亲征录>》,黄振华译,译文载《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新编39辑,1985年。
    13、[法]韩百诗著,张国骥译:《元史·诸王表笺证》,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14、[日]和田清:《东亚史研究·蒙古篇》(日文),东洋文库昭和三十四年版。
    15、[日]和田清:《明代蒙古史论集》(上、下册),潘世宪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
    16、[日]萩原淳平:《明代蒙古史研究》(日文)同朋舍刊,东洋史研究丛刊32,昭和五十五年初版,1980年。
    17、[日]森川哲雄:《俺答汗传研究》(日文),九州大学,1987年。
    18、[日]吉田顺一注:《阿拉坦汗传注》(日文)株式会社风间书房,1998年。
    19、[日]宫胁淳子:《最后的游牧帝国》(日文),讲谈社,1995年。
    20、[日]冈田英弘译注:《蒙古源流》(日文),刀水书房,2004年。
    21、[日]森川哲雄:《蒙古编年史》(日文),白帝社,2007年。
    22、[日]宫胁淳子著、晓克译:《最后的游牧帝国——准噶尔部的兴亡》,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23、[日]箭内亘:《蒙古史研究》,第607—622页,刀江书院,1930年。
    24、札奇斯钦:《蒙古黄金史译注》,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
    25、留金锁:《十三——十七世纪蒙古历史编纂学》(蒙古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
    26、《明清档案与蒙古史研究》,第一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
    27、亦邻真:《亦邻真蒙古学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28、曹永年:《蒙古民族通史》第三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
    29、乌兰:《<蒙古源流>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
    30、周清澍:《元蒙史札》,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
    31、达力扎布:《明清蒙古史论稿》,民族出版社,2003年。
    32、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
    33、[美]亨利·塞瑞斯:《<达延汗后裔世系表>笺注》,载《中亚研究》丛书第三种,海牙1958年版。汉译载《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第16、17辑,余大钧译,1981年。
    34、杜家骥:《清朝满蒙联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
    35、贺希格陶克陶:《蒙古文文献研究》(蒙文),民族出版社,2003年。
    36、乌云毕力格:《喀喇沁万户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37、乌云毕力格《(阿萨喇克其史)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二木博史著,呼斯勒译:《蒙古的历史与文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
    38、乌云毕力格:《十七世纪蒙古史论考》,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
    39、希都日古:《17世纪蒙古编年史与蒙古文文书档案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
    40、韩儒林:《韩儒林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
    41、林干主编,包文汉、乔吉编著:《蒙古历史文献概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
    42、吴元丰等:《北京地区满文图书总目》,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年。
    44、W.Simon and Howord GH.Nelson,Manchu Books in London.A Union Gatalogue,London:British Museum Publications,1977.
    46、别勒古纳台、纳布和哈达编:《乌珠穆沁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6年。
    47、纳布和哈达编:《乌珠穆沁传》,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6年。
    48、兀良罕、赵阿拉坦格日勒编:《蒙古姓氏记》mongol obog ayimag un temdeglel,内蒙古科技出版社,1996年。
    49、别勒古纳台、管楚克主编《蒙古姓氏》,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3年。
    50、姚大力、刘迎胜主编《清华元史》,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11年。
    52、胡日查:《科尔沁蒙古史略》,民族出版社,2001年。
    1、[苏联]符拉基米尔佐夫:《喀尔喀五部在何处》、《蒙古封建术语和部落称号的翁牛特》,载《苏联科学院报告丙辑》,1930年。
    2、[蒙古]沙·比拉:《衮布扎布公译成藏文的玄奘“大唐西域记”的原抄本》载《与蒙古及中央亚地区有关的两份文献》,乌兰巴托,1974年。
    3、[蒙古]沙·比拉:《蒙古史学关系史研究》,汉译载《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7年第四期,申屠榕译。
    4、[蒙古]沙·比拉:《关于衮布扎布公的历史著作》,载《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文化及历史编纂学问题》,乌兰巴托,1977年。
    5、[蒙古]沙·比拉:《gung γombujab-un》(蒙文),载《藏文蒙古族历史著作》,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年。
    6、[蒙古]沙·比拉:《sumba qambu isibaljur-un teuke-yin joqiyal-ud)) (蒙文),载《藏文蒙古族历史著作》,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年。
    7、[蒙古]沙·比拉:《daramadala-yin》(蒙文),载《藏文蒙古族历史著作》,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年。
    8、[日]冈田英弘:《<蒙古源流>年表稿》(日文),载《史学杂志》,1962年。
    9、[日]冈田英弘:《达延汗的年代》(上、下),载《东洋学报》(日文),1965年。
    10、[日]冈田英弘:《达延汗的先世》(日文),载《史学杂志》,1966年。
    11、[日]冈田英弘:《四卫拉特的起源》,载《史学杂志》(日文)83---6,1974年。
    12、[日]冈田英弘:《达延汗六万户的起源》,载《夏博士还历纪念东洋史论丛》(日文)1975年。
    13、[日]冈田英弘:《蒙古编年史与成吉思汗系家谱》,载《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日文)第27号。
    14、[日]冈田英弘:《兀良哈蒙古的衰亡》(日文),载美国《蒙古学研究》1986—1987年。
    15、[日]冈田英弘:《察哈尔蒙古的起源》(日文),载美国《蒙古学研究》1991年。
    16、[日]本田实信:《关于北元早期汗系》,载《乌拉尔——阿尔泰年鉴》(英文)1958年,汉译文见《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6年,第二期。
    17、[日]青木富太郎:《关于蒙古的塔不囊称号》,载《和田博士古稀纪念东洋 史论丛》(日文),讲谈社。
    18、[日]间野英二:《十五世纪初期的蒙兀斯坦》(日文),《东洋史研究》23-1,1964年。
    19、[日]森川哲雄:《土默特十二鄂托克考》,载《江上波夫教授古稀纪念论集·历史篇》(日文)山川出版社,1977年。
    20、[日]森川哲雄:《评乔吉校注恒河之流》,载《蒙古研究》第14期,1983年。
    21、[日]森川哲雄:《关于察哈尔八鄂托克及其分封》,载《东洋学报》(日文),1976年。
    22、[日]森川哲雄:《鄂尔多斯十二鄂托克考》(日文),载《东洋史研究》1973年。
    23、[日]永井匠:《关于俺答汗的汗号》(日文),载《早稻田大学文学院杂志》,1991年。
    24、[日]森川哲雄:《论十七世纪初蒙古的三位佛教宣扬者》(日文),载《蒙古史研究》,第一辑,1985年。
    25、[日]森川哲雄:《蒙古源流》与佚名《黄金史纲》的关系(日文),载《蒙古史研究》,第六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
    26、[日]井上治:《冈田英弘译注《<蒙古源流>》(书评),《东洋史研究》第64卷,第三号,2005年。
    27、[日]金冈秀郎:《清代蒙古翻译文献概史》,见《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92年第一期。1976年。
    30、[日]楠木贤道:《天聪年间爱新国对蒙古诸部的法律支配进程》,载《蒙古史研究》,第七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
    32、陈寅恪:《蒙古源流作者世系考》(蒙古源流研究四),载1931年4月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
    33、韩儒林:《读蒙古世系谱》,载《韩儒林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
    34、贾敬颜:《五投下的遗民——兼说“塔布囊”一词》,载《民族研究》1985年第二期。
    35、贾敬颜:《阿禄蒙古考》,载《蒙古史研究》,第三辑,1990年。
    36、亦邻真:《成吉思汗与蒙古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中国北方民族与蒙古族的族源》、《起辇谷和古连勒古》、《藏传佛教和蒙古史学》,《评巴根译<圣武 亲征录>》均载《亦邻真蒙古学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37、曹永年:《关于喀喇沁的变迁》,《蒙古史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第四辑,1993年。
    38、曹永年:《也先与“大元”——也先王号、年号和汗号的考察》,载《蒙古史研究》,第五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
    39、白拉都格其:《成吉思汗时期斡赤斤受封领地的时间和范围》,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
    40、叶新民:《斡赤斤家族与蒙元朝廷的关系》,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41、薄音湖:《关于北元汗系》,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87年,第三期。
    42、薄音湖:《关于察哈尔史的若干问题》,载《蒙古史研究》,第五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
    43、王雄:《察哈尔西迁的有关问题》,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89年,第一期。
    44、王雄:《关于阿台汗》,载《蒙古史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第五辑,1998年。
    45、乌兰:《满都海哈屯与达延汗》,载《内蒙古大学学报》专刊《学术论文集》,1982年。
    46、乌兰:《关于达延汗史实方面有几个争论的问题》,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83年第三期。
    47、乌兰:《17世纪蒙古文史书中的若干地名考》,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年,第四期。
    48、乌兰:《印藏蒙一统传说故事的由来》,载《蒙古史研究》,第六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
    49、齐木德道尔吉:《四子部落迁徙考》,载《蒙古史研究》,第七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
    50、齐木德道尔吉:《腾机思事件》,载《明清档案与蒙古史研究》(第二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51、乌云毕力格:《关于乌珠穆沁公滚布扎卜几点新发现》,载《十七世纪蒙古史论考》,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
    52、乌云毕力格:《关于和硕特汗廷》,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7年。
    53、乌云毕力格:《喀尔喀三汗的登场》,载《十七世纪蒙古史论考》,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
    54、宝音德力根:《十五世纪前后蒙古政局部落诸问题研究》,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7年。
    55、宝音德力根:《15世纪中叶前的北元可汗世系及政局》,载《蒙古史研究》,第六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
    56、宝音德力根:《往流与往流四部》(蒙文)载《蒙古史研究》,第五辑,1997年。
    57、宝音德力根:《往流、阿巴噶、阿鲁蒙古》载《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 版)1998年,第四期。
    58、宝音德力根:《好陈察罕儿·察罕儿五大营·八鄂托克察罕儿》,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59、宝音德力根:《“喀尔喀巴儿虎”的起源》,载《明清档案与蒙古史研究》第2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60、宝音德力根:《满官嗔—土默特部的变迁》,载《蒙古史研究》第5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
    61、宝音德力根:《应绍不万户的变迁》,载《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续编,历史学卷(上)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
    62、宝音德力根:《释明代蒙古官称“阿哈剌忽知院”和“迭知院”》,《内蒙古大学学报》1996-2
    63、宝音德力根:《17世纪中后期喀尔喀内讧》(蒙文),蒙古学研究文集3,2006年。
    64、希都日古:《<蒙古秘史>和17世纪蒙古编年史的渊源初探》,载《蒙古史研究》,第八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年。
    65、胡日查:《关于“阿鲁蒙古”的几个部落》,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文版)1994年,第四期。
    66、周清澍:《读<唐驳马简介>的几点补充意见》载《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3期。
    67、刘潞:《清太祖太宗时满蒙婚姻考》,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年,第三期。
    68、马久、阿才:《<大唐西域记>藏译本校勘》,《世界宗教研究》,1984年,第三期。
    69、王尧:《<大唐西域记>藏译本及译者工布查布》,《法音》,2000年,第12期。
    70、藏译本《<大唐西域记>的翻译、译者和大乘上座部等几个问题记述》,载《贤者新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71、郑堆:《<大唐西域记>藏文版之研究》,载《第三届玄奘国际学术研讨论文集》,四川辞书出版社,2008年。
    72、才让:《与<西游记>相关的汉藏民族文化交流问题研究》,载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办,姚大力、刘迎胜主编《清华元史》第一辑,2011年。
    73、玉芝:《蒙元东道诸王及其后裔所属部众历史研究》,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74、图雅:《桦树皮律令研究—以文献学研究为中心》,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75、姑茹玛:《入清前(1691)的喀尔喀车臣汗部研究》,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76、宝音初古拉:《察哈尔蒙古历史研究》——以十七世纪察哈尔本部历史为中 心,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77、张岱玉:《<元史·诸王表>补证及部分诸王研究》,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78、乌兰巴根:《<元史>满蒙翻译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79、姑茹玛、乌云毕力格:《硕垒称汗考》,载《内蒙古大学学报》,2008年,第二期。
    80、达力扎布:《北元初期的疆域和汗斡耳朵地望》,载《蒙古史研究》第3辑。
    81、叶新民:《弘吉刺部的封建领地制度》,《内蒙古大学纪念校庆二十五周年学术论文集》。
    82、叶新民:《斡赤斤家族与蒙元朝廷的关系》,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83、[日]堀江雅明:《铁木哥·斡赤斤》,《东洋史苑》第24、25号,1985年,译文见《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7年,第3期。
    84、孟克巴雅尔:《历史上的九十九泉》,载《蒙古史研究》,第十辑,2010年。
    85、包文胜:《古代突厥于都斤山考》,载《蒙古史研究》,第十辑,2010年。
    86、陈庆英、史卫民:《蒙哥汗时期的蒙藏关系》,载《蒙古史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一辑,1985年。
    87、乔吉:《锡哷图·固什·绰尔济生平叙补》(蒙古文),载《蒙古史研究》,第一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88、乔吉:《阿勒坦汗与明朝之间的佛教关系》,第八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年。
    89、朱清泽、李鹏贵:《木华黎厚待降将之初探》,载《蒙古史研究》,第二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
    90、高文德:《元泰定帝寿年证误》,载《蒙古史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二辑,1986年。
    91、奥登:《喀尔喀五部考述》,载《蒙古史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二辑,1986年。
    92、图巴著、乌力吉图译:《蒙古黄史》,载《蒙古史研究》,第二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
    93、皮路思:《(史集·部族志·札刺亦儿传)研究》,载《蒙古史研究》,第四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年。
    94、修晓波:《关于木华黎家族世系的几个问题》,载《蒙古史研究》,第四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年。
    95、张久和:《文献记载的达怛诸部》,载《蒙古史研究》,第五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
    96、[日]大岛立子:《忽必烈汗的对南海政策》(日文),载《蒙古史研究》,第五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
    97、赵琦:《明末清初的哈喇慎与蒙古八旗》,载《蒙古史研究》,第五辑,内蒙 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
    98、陈得芝:《蒙古哈答斤部撒勒只兀惕部史地札记》,载《蒙古史研究》,第六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
    99、张永江:《试论1718世纪蒙古各部成为清朝藩部的途径与方式》,载《蒙古史研究》,第六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
    100、毕奥南:《也先干涉明朝帝位考述》,载《蒙古史研究》,第八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年。
    101、谢咏梅:《蒙古札刺亦儿部与黄金家族的关系》,载《蒙古史研究》,第九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
    102、敖拉:《关于<旧满洲档>载天命年间科尔沁部的几件事》,载《蒙古史研究》,第九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
    103、别勒古纳台、纳布和哈达:《也力克温ergigud考》,载别勒古纳台、纳布和哈达编:《乌珠穆沁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6年。
    104、兀良罕、赵阿拉坦格日勒《蒙古姓氏记载》,载别勒古纳台、纳布和哈达编:《乌珠穆沁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6年。
    105、别勒古纳台·纳·布和哈达《探究额尔古特》载《乌珠穆沁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6年。
    106、正月:《关于衮布扎卜所著一文的另一种版本》,载《内蒙古大学学报》,2012年,第二期。
    107、孙林、群培:《简论清代学者贡布嘉撰述的藏文史书<汉区佛教源流)的史料来源》,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108、孙晓晨:《<佛说造像量度经>作者及汉译者》,《南方文物》2006、4.
    109、岗措:《<大唐西域记>藏译文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110、鲍音:《衮卜扎布事略》,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1卷,第5期。
    111、乌日娜:《清代蒙古文历史文献及其整理研究概况》,《史学争鸣》,2011年8月。
    112、乔吉:《蒙文历史文献要览》,《内蒙古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
    113、琪格其图、斯琴其木格:《蒙古族医学家衮布扎布》,《中华医史杂志》,1997年1月第27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