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文书工作的现代化进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20-40年代,随着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中国文书工作的历史上出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文书工作。中国共产党文书工作的出现标志着公文由为剥削阶级少数人服务到为工农多数人服务的根本转变,在中国文书工作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五四”运动以前,中国革命一再遭受挫折和失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正确的理论指导。“十月革命”把马列主义这个正确的革命理论传到了中国,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经历了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反复过程,我们可以从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书中找到这个过程的演变轨迹,集中反映这一认识过程的文书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文献。为了提高文书处理的质量与效率,在这一时期,中共中央机关和根据地政府还建立健全了包括文书保密制度、文书审核签署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和经验为新中国成立后文书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也加速了中国文书工作从古代系统、近代系统向现代系统的转型。本文对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文书工作的现代化进程进行了梳理,对中共中央机关和根据地政府使用的文书种类进行了整理,对这一时期文书工作的相关制度进行了考查,对具体的文书体式、文书语用等进行了分析。试图在揭示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文书工作全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中国共产党文书工作的现代化进程。
     绪论部分概述了前辈学者对于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文书工作的研究情况和研究成果,并提出了论文的核心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本文认为,把握一段历史进程,学术研究大体在两个方向上用力,一是还原,一是阐释。论文从档案文献出发,还原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文书工作变革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还原历史过程的基础上力图能对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文书工作现代化进程的各个阶段和层面作出学理性的阐释。顺着这一思路,本文分为六章予以具体探讨:
     第一章探讨了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文书工作现代化的历史地位。本文指出,现代化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主线,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走向。1840年以来,在西方挑战的持续冲击下,在民族危机所引起的强大生存压力下,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通过体制创新来改造中国,并为中华民族寻求新的历史出路。自此,中国历史摆脱了两千年治乱相替的“朝代循环”,展示了一个全新的现代化发展走向。本文认为,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既是现代化的产物,又是现代化的旗手、设计者和领导者。建国前中国共产党的文书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工作的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它全程参与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它与中国的现代化密不可分。本文还指出,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文书工作的现代化只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还处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初步阶段,过分地拔高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是不科学的。
     第二章呈现了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文书工作现代化的历程。本文认为,探讨文书工作的现代化历程,应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进行观照。一方面要在静态视角下将文书工作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另一方面还要在动态视角下关注文书工作现代化进程的不同层面。本文紧扣文书“为谁写”(对象)、“为什么写(或为什么内容写、为什么工作写、为什么事写)”的根本问题对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文书工作的现代化进程进行了三阶段划分,即:1921-1937年是第一阶段,回答了文书“为谁写——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劳苦大众”、“为什么写一一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的根本问题;1937~1945年是第二阶段,回答了文书“为谁写——为中华民族”、“为什么写——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根本问题;1945-1949年是第三阶段,回答了文书“为谁写——为新中国的成立”、“为什么写——为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的根本问题。在分阶段的基础上,本文还对每个阶段文书工作的面貌进行了梳理,对文书工作所体现的现代化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本文指出,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文书工作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是观念现代化、手段现代化、制度现代化、组织现代化的进程。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文书工作的现代化除了上述四个层面外,还有一个物质层面的现代化。探讨文书工作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就是要研究在中国共产党文书工作的现代化进程中文书种类、文书体式、文书语用的现代化问题。
     第三章探讨了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文书工作现代化进程中文书种类的现代化问题。本文首先梳理了文书工作现代化进程的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机关系统和根据地政府系统文种使用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文书工作现代化进程不同阶段的文种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总结:首先,社会的实际需要是文种产生、发展、消亡的根本动力;其次,生命力强的文种使用时间久、政务适应能力强;第三,这一时期的文种呈现出分工逐步明确、功能日趋明晰、数量逐渐简化的特点。此外,本文还对中国共产党机关和根据地政府文种使用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文指出,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机关和根据地政府两个系统中相同的文种有二十种,不相同的有九种,这说明党、政机关的文种多是互通互用的,为新中国成立后确立党政机关公文一体化奠定了基础。本文还对中国共产党机关文种的使用规律进行了分析总结:首先,文书种类广泛、多样、创新,是近代后期文书所未曾有过的;其次,文种按照行文走向和实际工作需要设置,废除了封建等级尊卑;第三,文种的使用频率不平衡,呈现两极趋势;第四,一些文种的功能相互交叉,使用范围无严格的界定,文种出现同名实异与异名同实的现象。
     第四章从文书载体规格的现代化、文书文面款式的现代化和文书结构程式的现代化三个方面探讨了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文书工作现代化进程中文书体式的现代化。本文认为,在封建社会,公文程式被纳入封建礼制的轨道后,公文不仅是处理政务的工具,还维系着礼仪背后的权力秩序。民国时期,公文的缮写程式,呈现出一个变化的过程:抬写格式逐渐被隐退,缮写字体也趋于一致,其一体化的趋势显而易见。公文缮写程式在不同的行文方向中不再各不相同,公文程式对礼仪权力秩序的维系功能逐渐消弭。本文指出,建国前中国共产党的文书在文书载体规格、文书文面款式和文书结构程式三个方面较之于这一时间段的民国公文,又有了进步与发展,这些进步与发展使得文书处理政务的工具性能被凸显出来,文书程式日益简单、明了,文书处理更加迅速有效,文书效率开始成为核心的价值追求。
     第五章分“文书语言的白话问题研究”和“文书语言的套语问题研究”两个专题探讨了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文书工作现代化进程中文书语用的现代化。本文指出,中国古代公文一直是官僚士大夫们的专属。晦涩的文言词汇、不加标点和分段的文面、带有强烈尊卑色彩的套语、无用费解的冗词赘语等等如同是一道道无形的屏障,制造出种种符号的区隔,将官僚士大夫与普通民众隔开,于是公文高高在上,更与平民大众无缘。建国前中国共产党的文书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以革除“一切旧政权那一套”为手段,以完成“革命职务”为出发点:文书使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书写文书一律使用标点符号;反对旧文书的繁文缛节、陈词滥调和等级观念;文书套语的使用更加简化。本文认为,中国共产党文书语用的现代化过程,同时也是文书祛魅化、去神圣化的现代性发展过程。本文也注意到了在文书语用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文书中部分字句的使用不符合现代的规范标准。本文认为,规范是动态的,它存在于特定的时空,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现在的规范苛求过去的语言运用,这种由不规范向规范的发展过程也正是文书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第六章对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文书工作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化精神进行了探究。本文认为,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的文书经过近30年的渐进发展,从格式到结构,从用语到文腔,都有了显著的变化:程式趋于简化,形式逐渐统一,意义趋于明确,白话终于推广,套语只留必要。封建文书的影子已不多见,现代文书的精神终于确立。本文指出,纵观近30年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文书的现代化进程主要呈现一种“简化”的趋势:文种的简化、句读行款的简化、结构程式的简化和文书用语的简化。中国共产党文书的简化趋势体现的是世俗化、平等化与大众化、工具化与效率化的现代化精神。“民主”与“科学”贯穿中国共产党文书工作现代化进程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文书工作的现代化进程也正是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统一的过程。
     结语部分对本文的主要观点、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对本课题的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From the1920s to the1940s, with the ris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movements and the birth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he CCP), the Party's document activity appears i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document activity. The emergence of the Party's document activity marks a fundamental shift of the official documents from serving for the minority exploiting class to serving for the majority workers and peasants, which is of epoch-making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document activity. Before the May4th Movement, the Chinese revolution has repeatedly suffered setbacks and failures. One important reason is the lack of correct theoretical guidance. The October Revolution spread the correct revolutionary theory--the Marxism-Leninism to China. The combination of the Marxism-Leninism and the concrete practice of Chinese revolution have experienced a repeated process which is from cognition, practice, renewing to re-practice. We can find this evolution process from the Party's official document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official documents intensively reflecting this cognitive process are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of important valu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document processing procedure, the central authorities of the CCP and the governments of the base areas als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systems about official documents confidentiality, check and sign, etc. These systems and experience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scientific process and standardization of the document activity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new China, meanwhile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document activities from ancient systems to modern systems and contemporary systems. This thesis depicts the modernization progress of the CCP's document activities befor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 PRC), systemizes the official document types used by the central authoritie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s of the base areas, investigates the related systems of the document activities in this period and analyzes the formats, words and structures of the specific texts. Based on revealing the panorama of the document activities of the Party from1921to1949, the thesis tries to explore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the CCP's document activities.
     The introduction part summarizes the previous research achievements about the CCP's official documents and the document activities from1921to1940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core, research methods and thought train of the thesis. As this thesis argues, to understand one period of historical process, we usually focus on two points during the academic studies--restoring and explaining. From the archives, the thesis represents the historical r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ocument activitie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efore the PRC was founded. Based on the representation, the thesis tries to rationally interpret all the procedures of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the Party's document activities before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Along this train of thought, this thesis is divided to six chapters for detailed studies:
     Chapter One discusses the modern historical status of the Party's document activity before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The thesis argues that modernization is the main line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 times, and also of the modern China. From1840, under the continuing challenges from the western countries and the strong survival pressures caused by the national crisis, batch after batch of patriots have renovated China through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seek a new way for the whole nation. Since then, China has gotten rid of the two thousand "dynasty cycle" between well-governed and political chaos, presenting a completely new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direction. This thesis insists that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the CCP is not only the product of the modernization, but also the standard-bearer, designers and leaders of the modernization. Without the CCP, there is no modernization of China. Before the founding of the Party, the Party's document activ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and reflection of the Party's revolution. It fully involves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In another word, it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The thesis also points out that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Party's document activity before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is only a part of the entire Chinese modernization process, which is an initial stage. It's unscientific to excessively highlight the role the document activity plays among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Chapter Two presents the modernization progress of the Party's document activity before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The thesis argues that the modernization progress of the document activity should be investigated from static and dynamic perspectives. From static perspective, the process should b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stages; from dynamic perspectiv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the process. Focused on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s "who are these documents written for "(the object) and "why these documents are written"(or for which content, which work, which issue), the thesis divides the process into three stages. The first period is from1921to1937which tells us who the documents are written for are the toiling masses in semi-colonial and semi-feudal society and the reason why documents are written is to fulfill the anti-imperialist and anti-feudal revolutionary task. The second period is from1937to1945which tells us the documents are written for the whol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reason why documents are written is to overthrow the Japanese imperialism. The third period is from1945to1949which tells us the documents are written for the founding of the new China and to fight against the governing of the Kuomintang reactionaries. Based on the division of three stages, the thesis summarizes the document activities of every stage, conclu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rnization those document activities have reflected. The thesis also points out that the modernization progress of the CCP's document activity takes place simultaneously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ideas, methods, systems and organizations. Besides the four aspects, there is also a kind of modernization in material. Research on the material aspect of the document activity modernization is focused on the document types, the format and the phrase used in the documents.
     Chapter Three discusses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document types in the progress of the CCP's document activity before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In the first place, the thesis summarizes the information of different kinds of the documents used by the CCP systems and the base area government in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modernization progress of the document activities. Based on this, conclusions about the evolvement role of the document types in different stages in the modernization progress are drawn: firstly, the practical request of the society is the core motivation of the emergence, development and demise of the document types; secondly, document types with strong vitality can be used quite a long time and are adaptable for government affairs; thirdly, in this period, divisions and functions of the document types are increasingly clear, and the quantity is gradually simplified. In addition, the thesis also comparatively analyzes the usage of the document types of the CCP systems and the base area government. The thesis points out that, twenty document types are same in systems of the CCP systems and the base area government while nine types are different. This shows that the document types almost can be shared in the party's and the government's systems, which lays a foundation for the official document integration of both the party's and the government's systems. The thesis also concludes the usage patterns of the document types used by the CCP systems:firstly, the document types are wind-ranged, various and innovative which is beyond later documents in modern times; secondly, according to the direction and practical working request, the feudal hierarchy containing social status is abolished; thirdly, the use frequency of the document types is unbalanced and trends to be polarized, fourthly, the phenomena turn up that documents of the same type contain different elements or documents of different types are same in contain. It is resulted from the function overlapping of some document types and the unclear range about using different types.
     Chapter Four discusses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document forms in the CCP's modernization progress before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from three perspectives: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document carrier standards,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format of the words and phrases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structures of the documents. The thesis argues that in the feudal society, loaded into the orbit of the feudal ritual, the official documents not only are tools to handling political affairs but also sustains the power order behind the etiquette.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writing patterns of the official documents present a process of change such as the title format is gradually vanished and the font tends to be consistent. Thus, the integration trend is obvious. The writing patterns of different documents aimed at different audiences are no longer un-identical and the power of the official document format to maintain the etiquette order gradually diminish. Compared with the official document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this period, the CCP's documents have improved and developed in the document carrier standards, the format of the words and phrases and the structures of the documents.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the documents as a tool to handle political affairs. The document formats are simpler and more clear, and the document processing becomes more efficiently. The efficiency of the document activity turns to be the core pursuit.
     Chapter Five is divided into two subjects:colloquialism of document language and study on conventional phraseology of official document language, exploring language pattern changes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CP's document activity. This thesis holds that ancient document activities, exclusive to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scholar-bureaucrats all along, includes characteristics like total use of classic style of Chinese writing, no punctuation and paragraph, old-fashioned conventional phraseology containing strong colors of social status and useless, incomprehensible pleonasm, which separated government officials from common people by making all kinds of symbol distinction just like invisible barriers. That's why official documents stood high above the masses. Before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the document activity of the CCP was based on the simplified one of Kuomintang government in the Republican period, under the principle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by means of abolishing the old regime's document format. The writing style took the fulfillment of revolution task as its starting point, using colloquialism and new-style punctuation, and all the documents should use punctuation. Old documents'unnecessary and over elaborate formalities, cliche, and rating were opposed.The conventional phraseology use of documents is more simplified. The thesis also insists that the changing course of the CCP's document language format also is the course to dispel its mystical or sacred feeling. This article also notices the words and sentences of the CCP's document activity still not accord modern standards in this course. It's believed in this thesis that the standards are dynamic and exist in certain time and space.Obviously we can't use standards today to judge the language use in the past.This development from nonstandard to standard is just the transition states of modernization of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Chapter Six explores the spirit of the modernization in the modernization progress of the CCP's document activity before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The thesis argues that from1921to1949, after nearly30years of gradual development of the official documen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rom format to structure, from language to the cavity,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programs tended to be simplified, form unified gradually, meaning tended to be more clear, the vernacular had be promoted. The shadow of the feudal documents has been rare and the spirit of the modern document was finally established. This thesis points out that in the30years of development, the modernization evolution of the CCP's official document mainly presents a trend of "simplified":The simplified of document kinds, the simplified of the rules, the simplified of the structure and the program, the simplified of the phraseology. The trend of "simplified" of the CCP's official document reflects the spirit of "modernization" for the secularization, equal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and efficiency."Democracy" and "science" are throughout the whole modernization progress of the CCP's document activities.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clerical work is to achieve the unity of "tool rationality" and "value rationality".
     The conclusion part summarized the main point and contents of the thesis, and look forward to further studies of this subject.
引文
①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13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48页。
    ① 司马迁:《史记》卷八七,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第2546-2547页。
    ①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2年4月16日印发,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
    ② 陈琼:《文件论》,载陈兆祦主编《文件论与档案管理》,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3年版,第5页。
    ③ 王健:《文书学》(2007年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④ 张明清:《文书学及实用公文》(修订本),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页。
    ① 路日亮:《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第3-6页。
    ①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1页。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一九二一~一九二五》,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67-68页。
    ① 王铭:《民国公文标点、分段的演变和意义》,《档案与建设》2002年第9期,第24页。
    ②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一九二一~一九二五》,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156页。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一九二一~一九二五》,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410页。
    ②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一九二一~一九二五》,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410页。
    ③ 当时,中共中央局委托一名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的社会关系代发代收一切来往信件。
    ④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一九二一~一九二五》,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310页。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册,一九二七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537页。
    ① 原件为瞿秋白的手迹。据当时中共中央秘书处负责人回忆,《文件处置办法》是周恩来请瞿秋白为中共中央秘书处起草的,上有周恩来的批示:“试办下,看可否便当”的字样。
    ②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一九二三-一九四九)》,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84页。
    ③ 费云东,刘静一:《瞿秋白起草的我党第一个档案管理文件—<文件处置办法>》,《兰台秘光》2008年第6期,第48页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一九二三~一九四九)》,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251页。
    ① 周和平,孙启辉,韩国钰:《岁月峥嵘育摇篮》,《解放军报》2006年12月14日10版。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委员会编辑:《朱德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第12页。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一九二三~一九四九)》,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71页。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一九二三~一九四九)》,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81页。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一九二三~一九四九)》,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85页。
    ②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一九二三~一九四九)》,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86页。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一九二三-一九四九)》,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262页。
    ②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一九二三-一九四九)》,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67页。
    ①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领导机构曾分为前委、工委与后委。后委在其存续的一年时间里,为中共中央领导全国解放战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王震曾说:“毛主席在陕北之所以能够料事如神,指挥若定,中央后委起了重要的作用。”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一九二三-一九四九)》,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110页。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五册,一九四五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263页。
    ②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五册,一九四五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264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1458页。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七册,一九四八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356页。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一九二三~一九四九)》,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1页。
    ②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一九二三~一九四九)》,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3页。
    ③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一九二三~一九四九)》,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10页。
    ④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一九二三~一九四九)》,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15页。
    ⑤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一九二三~一九四九)》,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16页。
    ⑥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一九二三~一九四九)》,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16页。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一九二三-一九四九)》,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145页。
    ②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一九二三~一九四九)》,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29页。
    ③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一九二三~一九四九)》,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35-36页。
    ④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一九二三~一九四九)》,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64页。
    ⑤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一九二三~一九四九)》,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71页。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一九二三~一九四九)》,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65-66页。
    ②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一九二三-一九四九)》,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2页。
    ③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一九二三~一九四九)》,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47页。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一九二三~一九四九)》,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60页。
    ②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一九二三~一九四九)》,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63页。
    ③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一九二三~一九四九)》,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264-265页。
    ④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一九二三~一九四九)》,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5页。
    ⑤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一九二三~一九四九)》,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43页。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一九二三~一九四九)》,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122页。
    ②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一九二三~一九四九)》,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7页。
    ③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一九二三~一九四九)》,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31页。
    ④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一九二三~一九四九)》,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58页。
    ⑤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一九二三~一九四九)》,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67页。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一九二三~一九四九)》,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4页。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一九二三~一九四九)》,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68-69页。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一九二三~一九四九)》,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1页。
    ② 2012年4月,中办发[2012)14号下发,2012年7月1日起施行。同时,《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及相应公文格式停止执行。这标志着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又有了新的标准、新的要求。
    ①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80页。
    ① 中共“一大”选举产生的领导机构,由三人组成:陈独秀为书记,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
    ② 费云东,潘合定编著:《中共文书档案工作简史:1921-1949)),北京:档案出版社,1987年,第13页。
    ① 费云东,潘合定编著:《中共文书档案工作简史:1921-1949》,北京:档案出版社,1987年,第139页。
    ① 这里所说的根据地政府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后在根据地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各级政府、抗日民主政府和解放区人民政府。
    ② 见本文附录一:《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文书种类分析统计—览表。
    ③ 见本文附录二:中国共产党各主要根据地政府使用文种—览表。
    ① 《晋察冀边区改革公文程式的理论与实际》,原件存中央档案馆。
    ② 《晋察冀边区改革公文程式的理论与实际》,原件存中央档案馆。
    ① 《陕甘宁边区新公文程式》,原件存中央档案馆。
    ① 1948年5月9日中共中央决定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解放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8月8日,华北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② 《华北人民政府公文处理暂行办法(草案)》,原件存中央档案馆。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一九二一~一九二五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3页。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一九二三~一九四九)》,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1页。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一九二三-一九四九)》,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338页。
    ② 见《陕甘宁边区新公文程式》,原件存于中央档案馆。
    ③ 见《陕甘宁边区新公文程式》,原件存于中央档案馆。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一九二三~一九四九)》,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247页。
    ① 费云东,余贵华:《中共秘书工作简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1月,第24页。
    ① 王铭:《文书学理论与文书工作(修订本)》,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30页。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一九二三~一九四九)》,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261页。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二册,一九二六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7页。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一九二三~一九四九)》,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261页。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一九二三~一九四九)》,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261页。
    ②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一九二三~一九四九)》,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262页。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一九二三~一九四九)》,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263页。
    ① 沈蕾:《民国时期的“公文程式”考辨》,《北京档案》2010年第2期。
    ② 曹辛汉:《实用公文示范》,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9月,第27页。
    ③ 王铭:《公文选读》,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5页。
    ① 个别特殊文种是指公布法律条例令、任免令、任命状之类。民国学人称其为填发公文,与撰发公文不同。如陈子展说“公文的结构都有一定的程式。有只要依式填写,不烦琐屑的,如公布法令、任免官吏、任命状之类都式。这种公文叫做填发公文。至于呈文训令咨文公函之类,结构虽有定式,叙述还是要加撰拟的,叫做撰发公文。”(陈子展《应用文作法讲话》,上海北新书局1931年,20页。)
    ② 陈和祥:《实用书记指导全书》(上册),上海:普益书局,1930年,第17页。
    ③ 徐望之:《公牍通论》,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第127页。该书初版于1931年。
    ④ 周定枚:《公文程式详论》,上海:上海法学编译社,1932年,第68-69页。
    ⑤ 徐望之《公牍通论》,第127页。
    ⑥ 杨江云将现行公文的结构思路概括为“为什么做——做什么——怎样做”模式,与民国公文的“依据——申述——归结”如出一辙。见杨江云《略论公文的结构》,《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五册,一九四五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68页。
    ②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一九二一~一九二五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10页。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四册,一九三一~一九四四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79页。
    ① 选自《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41页。
    ① 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合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五辑,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第320页。
    ① 余超原编著:《实用公文作法》(民国版),1947年。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一九二一-一九二五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67-68页。
    ②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一九二三~一九四九)》,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261页。
    ① 吉钰佩:《浅析语言变革与传统思想方式的现代性转变——以五四白话文运动为中心》,《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1年4月,第7页。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25页。
    ① [台]洪武宗:《公文写作与处理》,台湾:五南图书出版社,1993年,第100页。
    ②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一九二一~一九二五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154-155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31页。
    ②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88页。
    ① 旧泛指西方国家,一般指欧美各国。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一九二一-一九二五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10页。
    ② 王铭:《民国公文标点、分段的演变和意义》,《档案与建设》2002年第9期,第23页。
    ③ 王铭:《民国公文标点、分段的演变和意义》,《档案与建设》2002年第9期,第24页。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一册,一九三六~一九三八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23-26页。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一册,一九三六~一九三八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44页。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一九二一~一九二五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59页。
    ②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一九二一~一九二五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63页。
    ③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一九二一~一九二五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116页。
    ④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一九二一~一九二五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358页。
    ⑤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一九二一~一九二五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75页。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一九二一~一九二五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76页。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一九二一~一九二五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93页。
    ②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一九二一~一九二五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204页。
    ③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一九二一~一九二五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104页。
    ④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一九二一~一九二五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270页。
    ⑤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一九二一~一九二五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271页。
    ⑥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一九二一~一九二五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270页。
    ⑦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一九二一~一九二五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271页。
    ⑧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一九二一~一九二五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270页。
    ⑨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一九二一~一九二五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347页。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一九二一~一九二五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439页。
    ②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一九二一~一九二五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439页。
    ③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一九二一~一九二五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440页。
    ④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一九二一~一九二五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445页。
    ⑤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一九二一~一九二五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34页。
    ⑥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二册,一九二六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123页。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二册,一九二六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125页。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二册,一九二六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503页。
    ②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二册,一九二六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504页。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一九二一~一九二五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91页。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一九二一~一九二五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104页。
    ②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册,一九二七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13页。
    ③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册,一九二七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42页。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册,一九二七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33页。
    ②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册,一九二七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14页。
    ③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册,一九二七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29页。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册,一九二七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第36页。
    ② 孙宏羽、苗兴伟:《英语套语的语用功能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① 刘宣阁:《公牍文研究》,上海:世界书局,1946年,第19页。
    ① 龙兆佛:《档案管理法》,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1958年翻印版,第4页。
    ② 1950年12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秘书厅发布。
    ①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98-103页。
    ② 庞京城:《论我国现代化的政治内涵》,《海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③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0-101页。
    ④ 李昌远:《中国公文发展简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9页。
    ① 余超原:《实用公文作法》,上海:上海法学编译社,1947年,第133页。
    ② 陈国琛:《文书之简化与管理序》,北京:档案出版社,1990年翻印版。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49)》,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
    2.中央档案馆:《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1923-1949)》,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
    3.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下)》,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4.万仁元,方庆秋:《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稿》(70册),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5.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3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时期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资料选编》,北京:档案出版社,1987年。
    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五辑90册),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1994年。
    8.《国民政府行政院公报》(44册),北京:档案出版社,1994年。
    9.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15辑),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年。
    10.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2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委员会:《周恩来选集》(上、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委员会:《朱德选集》(上、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委员会:《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 版社,1981年12月。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委员会:《刘少奇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
    16.路日亮:《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
    17.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18.章开沅、罗福惠:《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19.周积明:《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20.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21.罗荣渠、牛大勇:《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22.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
    23.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24.孙立平:《现代化与社会转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5.姜义华:《港台与海外学者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年。
    26.孙立平:《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27.金耀基等:《中国现代化的动向》,台湾:劲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75年。
    28.衣俊卿:《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29.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全三册),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
    30.(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31.(美)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32.(美)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33.陈德谦:《现代分类公文程式大全》,上海:大众书局,1935年。
    34.靳蕲:《公文法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
    35.程守仁:《公文研究》,香港:中华书局,1940年。
    36.韩东屏:《新式公文作法》,上海:生活书店,1939年。
    37.李桐冈:《处理公文手册》,重庆:华中图书公司,1940年。
    38.法政研究社:《最新标准公文程式》,上海:新亚书店,1940年。
    39.张传文、王应瑞:《标准公文程式汇编》,上海:上海书店,1942年。
    40.朱翊新:《现行公文程式集成》,上海:中华书局,1944年。
    41.段世源:《新公文程式大全》,上海:华星书局,1944年。
    42.刘宣阁:《公牍文研究》,上海:世界书局,1946年。
    43.孔仲文:《现代公文程式》,上海:光明书局,1946年。
    44.朱伯郊:《文书处理程序》,上海:中国文化服务社,1946年。
    45.上海法学编译社:《标点公文式程》,上海:上海法学编译社,1946年。
    46.孙玠成:《公文简化手册》,广州:南华图书公司,1946年。
    47.朱翊新:《现行公文程式集成》,上海:世界书局,1946年。
    48.余超原:《实用公文作法》,上海:上海法学编译社,1947年。
    49.许同莘:《公牍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
    50.苏翻:《新公文手册》,上海:北新书局,1951年。
    51.董方中:《新公文概论》,北京:和平出版社,1951年。
    52.凌献方:《人民政府公文程式研究》,北京: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51年。
    53.周连宽:《公文处理法》,北京:档案出版社,1987年翻印。
    54.徐望之:《公牍通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档案出版社1988年翻印。
    55.梁上燕:《县政府公文处理与档案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翻印,1958年。
    56.陈国琛:《文书之简化与管理》,北京:档案出版社,1990年。
    57.吕发成:《中国公文史》,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
    58.李昌远:《中国公文发展简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59.裴燕生,何庄,李祚明,杨若荷:《历史史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60.潘嘉:《中国文书工作史纲要》,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年。
    61.陈子展:《应用文作法讲话》,上海:北新书局,1931年。
    62.周乐山:《应用文精义》,上海:广益书局,1933年。
    63.周青萍:《现代公文程式大全》,上海:广益书局,1933年。
    64.邹炽昌:《公文作法》,上海:世界书局,1933年。
    65.朱文:《当代应用文》,上海:中学生书局,1934年。
    66.正明编辑社:《最新公文成语释例》,上海:正明编辑社,1934年。
    67.谢松涛:《现行公文程式》,北京:华北科学社,1935年。
    68.东书兰:《世界公文概况》,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
    69.黄存勋等:《档案文献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年。
    70.谢朝式:《中国古代公文书之流衍及范例》,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71.刘文杰:《中国档案学文书学要籍评述(1910-1986)》,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
    72.黄霄羽:《魂系历史主义——西方档案学支柱理论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73.张佐邦:《中国大陆、台湾、香港行政公文纲要》,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
    74.孙庆聚:《公文运作通论》,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年。
    75.丁晓昌,冒志祥:《中国公文发展史》,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76.梁毓阶:《文书学》,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年。
    77.闵庚尧:《中国古代公文简史》,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
    78.袁晖、郭其智:《公文语言学纲要》,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79.王铭:《公文选读》,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
    80.聂中东:《中国秘书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81.王健:《文书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82.王铭:《文书学理论与文书工作》,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
    83.杨剑宇:《中国秘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84.谭建风:《公牍通论》,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
    85.刘雨樵:《公文起源与演变》,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
    86.费云东,潘合定:《中共文书档案工作简史(1921-1949)》,北京:档案出版社,1987年。
    87.周雪恒:《中国档案事业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88.张清明:《文书学及实用公文》,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
    89.闵庚尧:《中国公文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90.王铭:《文种钩沉》,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年。
    91.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档案史教研室编:《中国档案史教学参考资料》(全三册),内部资料,1982年。
    92.《档案工作》编辑部:《档案史话》,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年。
    93.刘运国,梁式朋:《公文大辞典》,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年。
    94.梁清诲等:《古今公文文种汇释》,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
    95.(港)陈耀南:《应用文概说》,香港:山边社,1991年。
    96.(台)张仁青:《最新公文程式大全》,台湾:文史哲出版社,2005年。
    97.(台)王会均:《公文写作指南》,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98.(台)洪五宗:《公文书写作与处理》,台湾:五南图书出版社,1993年。
    99.(台)张翊:《文档管理》,台北:三民书局,1982年。
    100.王亚楠:《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101.张晋藩:《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
    102.阎步克:《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中国古代官僚等级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103.王晓锋:《礼与中国传统政治体制制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104.郭宝平:《中国传统行政制度通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
    105.李治安、杜家骥:《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古代行政管理及官僚病剖析》,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
    106.李孔怀:《中国古代政治与行政制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
    107.黄小勇:《现代化进程中的官僚制:韦伯官僚制理论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108.费正清:《中国的思想与制度》,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
    109.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
    110.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1.张晋藩:《中国政治制度史》,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
    112.(美)艾森斯塔得:《帝国的政治体系》,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113.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修订本),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114.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115.钱实甫:《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116.孔庆泰等:《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
    117.陈瑞云:《现代中国政府(1919-1949)》,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
    118.郭宝平,朱国斌:《探寻宪政之路:从现代化的视角检讨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宪政试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119.闵琦:《中国政治文化——民主政治难产的社会心理因素》,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120.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
    121.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122.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123.潘一禾:《观念与体制: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
    124.(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885)》,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
    125.(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
    126.程瑛:《中国公文工作制度史研究》,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27.周俊红:《近代中国行政公文的演变及规律》,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128.聂萌:《论民国时期(1911-1949)机关文书档案工作的形成与发展》,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29.王学胜:《民国时期行政公文研究》,长春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30.刘玉福:《公文语体专用词语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31.李柯:《建国以来公文与政治语境关系的研究》,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132.王铭:《民国公文标点、分段的演变和意义》,《档案与建设》2002年第9期。
    133.沈蕾:《民国时期公文文种演变评析》,《档案学研究》2010年第2期。
    134.吉钰佩:《浅析语言变革与传统思想方式的现代性转变——以五四白话文运动为中心》,《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1年4月。
    135.蒋卫荣、郭添泉:《民国时期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的创新和演进》,《档案学通讯》2009年第6期。
    136.张素慧:《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公文改革》,《档案学通讯》198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