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瑶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民族发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瑶族是广西少数民族之中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瑶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瑶族传统文化对瑶族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贯穿始终。因此,探讨如何更好地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推动瑶族社会发展,不仅具有学术意义,也是关系到广西乃至全国数百万瑶族人民发展的大事。本文立论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离不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的基本理论,采用广泛的比较研究方法和调查的方法,通过对瑶族众多的历史文献、口碑资料的研究分析,从宏观的角度对瑶族传统文化进行研究与归纳,探索了瑶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基本特点、演变规律及产生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思考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和促进社会建设的措施。
     文章共有十部分。
     第一部分在研究了广西瑶族大量历史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首先总结出瑶族传统文化的三大特点:变异多样性,融汇性,强大的凝聚力。这三大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了瑶族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
     在此基础上,文章的第二至第十部分进一步从微观上对瑶族传统文化中民族特色显著的十个方面进行考察,总结出相应的规律特征,并相应提出在当代改造、利用和开发的措施。
     第二和第三部分考察了瑶族传统物质生产、服饰、饮食等物质文化层面。文章探索了瑶族传统物质生产及其对瑶族社会的影响,总结出瑶族传统物质生产的三大规律特征:不平衡性,自给自足的封闭性,迁徙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种植、开发民族产业、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等改善瑶族经济生活、发展瑶族经济的措施。对瑶族传统服饰和传统饮食进行考察,总结出相应的规律特征:瑶族传统服饰是瑶族传统的生活方式、原始崇拜、民族历史文化融合的产物;瑶族传统饮食是建立在瑶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基础之上,包含了某些原始习俗、封建伦理观念和宗法男权意识;因此,提出了充分发掘瑶族传统服饰文化中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大力加快瑶区经济建设、提高瑶族人民的知识文化水平、树立科学文明的饮食观等发展措施。
     第四至第六部分考察了瑶族的政治、婚姻家庭、节日等社会文化层面。总结比较后,文章指出:瑶族传统政治文化表现出群体性、具体性、地域性的特征,瑶族传统婚姻家庭体现出原始婚姻遗俗、封建影响、格外丰富多彩的特征,瑶族传统节日具有与生产劳动、宗教信仰紧密联系,地域特色鲜明的特征。针对这些特点,同时根据江泽民同志发展先进文化的指示,当前批判继承瑶族社会文化,促进瑶区建设可采取如下措施:第一,利用民族传统形式,改造瑶族传统习惯法,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服务;第二,提高瑶族人民的知识文化水平,移风易俗,对不利于瑶区建设的陈规陋俗进行改造;第三,改革、利用瑶族传统节日,在加大瑶族与其它兄弟民族的文化交流的同时,发展民族旅游,发展经济。
     第七至第十部分考察了瑶族的伦理道德、宗教、民间艺术、教育等精神文化层面。瑶族伦理道德特征是寓于瑶族人民的生活中,保留了强烈的原始民主主义和互帮互助传统美德;瑶族传统宗教处于一种相对原始发展阶段,多神崇拜,各种信仰兼容并包;瑶族民间艺术为一种源于生产和生活之中、生活气息浓厚,民间自发形成、以口相传、以身相传的艺术形式;传统教育体现出生活性、直观性、普遍性、互教性、终身性等特征。因此,本文指出,要发挥瑶族传统伦理道德中与当代社
    
    会建设相一致的冈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瑶族人比的科学文化水平,提倡科学文明的生活力
    式;加强社会主义粗神文明建设,大力促进宗教活动的比俗化,转移宗教情感,积极引导瑶族宗教
    为瑶区建设事业服务;宏扬瑶族传轨教育中的优秀部分,如巫视通过各种活动进行教育,家庭教育
    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等,促进瑶区的教育发展和文化建炎。
The Yao nationality is a minority nationality with a larger population among GuangXi's minority nationalities . During their long course of history ,the people of Yao nationality created abundant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importance of its society ran through its whole history. Thus ,the exploration of how to better critically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Yao's society is not only of academic meaning ,but also
    a great matter concerning the development of millions of Yao people in GuangXi, even in china .On the basis of the basic theories of Marxim-Leninism that the building of socialist new culture can't be separated from the critical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national culture, universally employing comparative study and investigation method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rich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public praise materials, conducting the study and summing up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Yao nationality from a macroscopic angle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onnotation, basic characters, evolution law and the reason for its origin .And based on this ,this thesis discusses some measures of critically in heri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romoting the building of the society.
    There are ten parts in all in this thesis.
    Based on the research into rich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material of GuangXi'Yao nationality .The first part summarizes three characters of its traditional culture :variative complexity ,the nature of involvement and its strong ability of condensation .These three characters decide and affects the basic appearanc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yao nationality in a high degree.
    On this basis, the other parts from the second to the tenth furtherly proke into ten aspects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possesses obvious national characters from a microscopic point of view ,summarie relevant regular characters and accordingly put forward some measures to transform, take advantage of and exploit the culture at the present age.
    The second and third part observe and study such materialistic and cultural levels as traditional life, dress and diet of the Yao nationality .This article explores its traditional economic life and its effect on its society, and summarizes three regular characters of its traditional economic life :imbalance, self-suffiency and migration .On above basis this article provides som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conomic life of the Yao and industry ,develop their economy ,namely scientific planting ,the exploitation of national the liberality of minds and the change of ideas ,etc. The observation and study of traditional dress and diet of this nationality summarizes relevant regular characters: the traditional dress of the Yao people is the mixture of their traditional life pattern, primitive worship and national historical culture .Their traditional diet is based
    
    
    on their traditional production and life pattern and it includes some primitive customs, fendal ethical ideas and consciousness of patriarchal men's rights. Henc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value of the traditional dress culture of the Yao nationality ,speed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of the Yao area ,improve their intellectual level and establish scientific and civilized diet ideas.
    The parts from the fourth to the sixth explore the Yao nationality's social cultural levels such as politics, marriage and family, and festival . After certain summary and comparison,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e tradi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of the Yao nationality takes on such characters as being in groups ,audio-visuality. And regionalism ,its traditional marriage and family
    possess . Such characters as marriage customs left over from primitive times, feadal effect ,and extraordinary abundance. Its traditional festivals have such characters as closely relating to productive labor, religious belief and obvious regional characters. According to these characters, under Jiang ZeMin's instructions of developing advanced culture , at present we can take
    the following measures to critically inherit
引文
(1)(3)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瑶族族源问题讨论意见》,南宁,1962年。
    (2)李本高:《“尤人”是瑶族主源初探》,《广西民族研究》,1985年第1期。
    (4)李干芬:《瑶族族源探讨》,《思想战线》,1980年第3期。
    (5)徐仁瑶:《关于瑶族源于古“摇民”初探》,《民族研究》,1983年第5期。
    (6)李维信:《试论瑶族起源问题》,《广西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
    (7)黄钰、黄方平《国际瑶族概述》,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11页。
    (8)《瑶族简史》,广西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14页。
    (9)吴永章:《瑶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第286页。
    (10)毛宗武、蒙朝吉、郑宗泽:《瑶族语言简志》,民族出版社,1982年。
    (11)严学君:《论古越族在闽南方言中的投影》,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83年第1期。
    (12)赵春金:《瑶语与汉语的底层关系》,《瑶学研究》第3辑,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第12页。
    (13)张有隽:《瑶族传统文化变迁论》,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99-162页。
    (14)苏德富、刘玉莲:《茶山瑶研究文集》,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217页。
    (15)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西卷》,中国ISVN中心出版,938页。
    (16)《梁书》卷34《张缵传》。
    (17)《宋史》卷493《蛮夷列传》。
    (18)《文献通考》卷328《四裔考》。
    (19)[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3。
    (20)[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104。
    (21)胡起望:《瑶族游耕略述》,《瑶族研究论文集》,民族出版社,1988年。
    (22)费孝通《〈盘村瑶族〉序》,《读书》,1983年11期。
    (23)柏果成、史继忠、石海波:《贵州瑶族》,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年,27页。
    (24)[明]戴璟:《广东通志初稿》卷35。
    (25)[清]陈微言:《南越游记》。
    (26)[清]谢启昆:《广西通志》卷278;[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100。
    (27)《古今图书集成》卷1415《方舆汇编·庆远府风俗考》。
    (28)《全唐诗》卷144。
    (29)《杜少陵集》卷22。
    (30)阮元:《广东通志》卷93。
    (31)《全唐诗》第六册卷3962。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页。
    (33)曾敏主编:《西南人口新编》,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383页。
    (34)胡起望、范宏贵:《盘村瑶族》,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3-4页。
    (35)转引自杨治良:《服装心理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2页。
    (36)《后汉书》卷116《南蛮传》
    (37)(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318-319页。
    (38)《韩非子·五蠧》。
    (39)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4页。
    (40)《广西瑶旅社会历史调查》第3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35页。
    (41)《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1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34页。
    
    
    (42)钱宗范、梁颖等著:《广西各民族宗法制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76页。
    (43)《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1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59页。
    (44)《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1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55页。
    (45)《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1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46、47页。
    (46)《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1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67页。
    (47)《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1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66页。
    (48)《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1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63页。
    (49)《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1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63页。
    (50)《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1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46页。
    (51)《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1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54-55页。
    (52)《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1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44页。
    (53)黄钰、黄方平:《国际瑶族概述》,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第38-39页。
    (54)《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1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68页。
    (55)《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6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272页。
    (56)《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3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58页。
    (57)《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1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338页。
    (58)《广西通志·民俗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64页。
    (59)(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3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139页。
    (60)《广西瑶社会历史调查》第1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147页。
    (61)《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1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208页。
    (62)《广西通志·民俗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64页。
    (63)《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5册,广两民族出版社,1984年和331页。
    (64)《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5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233页。
    (65)《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5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30页。
    (66)《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5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171页。
    (67)(68)《瑶族〈过山榜〉选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5、74页。
    (69)《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3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57页。
    (70)《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1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346页。
    (71)《广西风物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92-294页。
    (72)《瑶族风情录》,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13页。
    (73)《瑶族风情录》,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08至209页:《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1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123页。
    (74)胡德才、苏胜兴编:《大瑶山风情》,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年,第241-242页。
    (75)《广西通志·民俗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32页。
    (76)《江华瑶族自治县概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5页。
    (77)黄钰、黄方平:《瑶族》,民族出版社,1990年,第87页。
    (78)《瑶族风情录》,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19页。
    (79)蒋迁瑜:《铜鼓艺术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90页;《瑶族风情录》,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01至202页。
    (80)《刘晏香》,《瑶族文学资料》第13集,第97页。
    (81)《孝歌》,《瑶族文学资料》第13集,第98-100页。
    (82)《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4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10页。
    (83)赵家旺:《民族心理·生态环境·政府行为》,《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3期。
    (84)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第5页。
    
    
    (85)(88)《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人民出版社,第13—14页。
    (86)《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社会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第98页。
    (87)《论语·为政》。
    (89)罗竹风主编:《宗教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页。
    (90)覃茂福:《布努瑶“密洛陀”女神崇拜的初步考察》,《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5辑,广西民族研究所,1985年。
    (91)吕大吉、何耀华总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29页。
    (92)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广西上思县十万大山南桂乡瑶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
    (93)(94)吕大吉、何耀华总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26、228页。
    (95)刘锡蕃:《岭表纪蛮》,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87页。
    (9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19页-220页。
    (97)吕大吉、何耀华总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43页。
    (98)吕大吉、何耀华总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74-275页。
    (99)干宝:《搜神记》卷14。
    (100)刘锡蕃:《岭表纪蛮》,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81至82页。
    (101)《后汉书》卷86。
    (102)转引自清·嘉庆《广西通志》卷278。
    (103)《隋书·地理志下》卷31。
    (104)屈大均:《广东新语》。
    (105)吕大吉,何耀华总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370至373页。
    (106)吕大吉、何耀华总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372页。
    (107)《民族与民族观》第1辑,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00页。
    (108)吕大吉、何耀华总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42-243页。
    (109)吕大吉、何耀华总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41页。
    (1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72页。
    (1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96页。
    (112)范丽萍:《泰国佛教与泰国工业化》,《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113)《瑶族“盘王节”资料汇编》,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1984年。
    (114)刘锡蕃:《岭表纪蛮》,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156页。
    (115)黄钰、盘星明、盘朝月:《略谈1933年桂北瑶民起义》,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四辑。
    (116)(117)《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1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384页。
    (118)《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6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223页。
    (119)《宋史·章(忄享)传》。
    (120)周学仕:《罗定志》。
    (121)周学仕:《罗定州志》卷8。
    (122)《明史》卷317《广西土司一》。
    
    
    (123)魏源:《壬辰征徭记》。
    (124)吴有兰:《楚洞志略》。
    (125)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富川县富阳区瑶族社会调查》。
    (126)刘锡蕃:《岭表纪蛮》,《蓝山县志》。
    (127)刘锡蕃:《岭表纪蛮》,《蓝山县志》。
    (128)刘锡蕃:《岭表纪蛮》,《蓝山县志》。
    1、竹村卓二:《瑶族的历史和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2、黄海:《瑶麓婚碑的变迁》,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
    3、《富川瑶族自治县概况》,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
    4、蓝怀昌、李荣贞:《瑶族歌堂诗述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5、《瑶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6、谢明学、玉时阶:《瑶族传统文化》,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
    7、何芸:《瑶族民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
    8、黄钰、黄方平:《瑶族》,民族出版社,1990年。
    9、姚舜安:《瑶族民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
    10、《巴马瑶族自治县概况》,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
    11、黄海:《瑶山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
    12、广西瑶族学会编:《瑶族研究论文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
    13、张有隽主编:《瑶学研究》第4辑,广西民族出版社,1997年。
    14、莫金山:《瑶族石牌制》,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
    15、湖南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盘王大歌》,岳麓书院出版社,1988年。
    16、张声震:《布洛陀诗译注》,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17、《都安瑶族自治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18、《富川瑶族自治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20、《金秀四十年》,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
    21、黄钰:《评皇券牒集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22、《恭城瑶族自治县概况》,广西民族出版社,1994年。
    23、《龙胜各族自治县概况》,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
    24、《金秀瑶族自治县治》,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
    25、范宏贵:《少数民族习惯法》,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
    26、周光大:《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27、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
    29、《三江侗族自治县概况》,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年。
    30、《侗族简史》,贵州民族出版社,1985年。
    31、佟德富:《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
    32、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
    33、M·J·赫斯科维茨:《涵化——文化接触的研究》,《民族研究》,1993年第6期。
    34、史继忠:《西南民族社会形态与经济文化类型》,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35、戴民强主编:《融水四十年》,1991年。
    36、吴永章:《瑶族历史研究中若干重要问题新说》,《民族研究》,1999年第6期。
    
    
    37、玉时阶:《瑶族习惯法研究》,《民族研究》,1998年第4期。
    38、[美]毕加霖:《瑶族社区的扶贫与现代化建设》,《民族研究》,1997年第7期。
    39、张劲松:《走向二十一世纪的瑶族民俗文化》,《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
    40、张有隽:《瑶族宗教信仰的人类学意义》,《民族研究》,1996年第10期。
    41、苏胜兴:《瑶族宗教及其文学艺术生态》,《民族研究》,1995年第5期。
    42、张冠梓:《关于国外瑶族的分布与变迁》,《民族研究》,1995年第4期。
    43、盘泰福:《瑶族婚姻习俗》,《民族研究》,1995年第2期。
    44、张声震:《广西瑶族地区发展民族经济的探讨》,《民族研究》,1988年第4期。
    45、胡起望:《试论瑶族游耕的发展》,《民族研究》,1988年第5期。
    46、赵登厚:《试析瑶族传统文化活动的特点》,《民族研究》,1988年第5期。
    47、岑贤安:《瑶族哲学思想探论》,《广西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
    48、彭兆荣:《瑶族文化表述中的象征符号》,《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2期。
    49、周敦耀:《村寨自然领袖是自然成长的民主制的产物》,《广西民族研究》,1990年第2期。
    50、钱宗范:《广西各少数民族封建宗法概述》,《广西师大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2期。
    51、赵世林:《论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传承》,《思想战线》,1995年第6期。
    52、张冠梓:《近代瑶族社会控制研究》,《广西民族研究》,1994年第三期。
    53、苏德富、刘玉莲:《茶山瑶研究文集》,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
    54、盘福东:《论苗、瑶传统文化的共同特征》,《广西民族研究》,1994年第1期。
    55、苏世同:《论苗文化与苗族主体心理的建构》,《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4期。
    56、韩肇明:《瑶族原始社会婚姻遗俗研究》,《贵州社会科学》,1982年第1期。
    57、摩尔根:《古代社会》,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
    58、廖明:《金秀瑶族民族法文化研究》,《广西民族研究》,1992年第4期。
    59、莫纪德、赵元海:《恭城瑶族家庭习惯法初探》,《广西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
    60、覃茂福:《瑶族传统道德教育刍议》,《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6期。
    61、覃茂福:《瑶族密诺组织初探》,《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
    62、覃茂福:《瑶族密洛陀母神崇拜研究》,《世界宗教研究》,1986年第1期。
    63、杨林:《瑶族习惯法与社会主义法制》,《广西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
    64、韦成球:《广西西部瑶族笑酒规范钩沈》,《广西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
    65、邹渊:《习惯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贵州民族研究》,1997年第4期。
    66、(法)雅克 勒穆瓦纳:《勉瑶的历史与宗教初探》,《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4期。
    67、黄贵权:《瑶族〈开山歌〉与曲子词〈苏幕遮〉比较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68、农学冠:《瑶族神话的文化因子剖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69、张有隽:《瑶族与华南诸族梅山教比较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70、《瑶族风情歌》,广西人民出版社。
    71、何林夏;胡大雷:《粤西文化与中华文化研究》,广西师大出版社,1993年。
    72、杨秀昭、卢克刚、何洪、叶菁菁:《广西少数民族乐器考》,渡江出版社,1989年。
    73、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
    74、陶立璠:《民俗学概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
    75、《瑶族风情录》,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76、《广西少数民族风情录》,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
    77、玉时阶:《白裤瑶社会》,广西师大出版社,1989年。
    78、蒙冠雄、莫义明、蓝怀昌、刘保元:《瑶族风情歌》,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