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篇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庄子与《庄子》文本考辩;第二部分从社会历史背景、庄子的自由设定与道、齐物的关系以及大鹏的象征意义等方面分析《庄子》内篇的主要思想,通过探究《内篇》各篇之间的逻辑线索,揭示庄子自由思想的发展过程及其特色;第三部分主要讨论《内篇》思想的文学表现;第四部分阐述庄子《内篇》对玄学、道教、禅学的影响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考辩庄子个人生平、交游、学术源流及弟子等情况。通过对《庄子》文本的梳理,理清《庄子》文本的流传、分篇及作者等大致情况,另外提到晋郭象《庄子注》的问题。按照目前学界一般看法是,《庄子》内篇出自庄子的手笔,而外杂篇则基本为后学所做。比之《庄子》全篇,内篇应该能更准确地体现庄子的思想。从一定程度上说,研究《内篇》也就是研究庄子本人思想。
     第二章:通过考察社会历史背景,说明庄子从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入手,试图解决生存乃至社会困境。道提供了庄子思想的理论起点,而齐物就是要以相对主义破除自我中心观,是通往自由的认识论前提。《逍遥游》篇中大鹏形象的寓意表明庄子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逍遥游》和《齐物论》两篇基本奠定了庄子思想的主干基调,代表庄子对自由思考的阶段性的成果。《逍遥游》篇末未能妥善解决的“无用之用”引出后面几篇的思想发展。从《养生主》篇开始,庄子遇到解决精神与肉体统一的问题。由单纯无用妥协变成缘督以为经,游刃有余(《养生主》);又改正为“直寄”,以“社树”身份保全生命(《人间世》);后又从“直寄”向“恶”的方向转化,避免为世所用。最初单纯无用——缘督以为经——直寄——恶,一个无可奈何的过程,从《德充符》起,依旧病态残缺,但是“德”的光辉内在显现出来,突破全身的考虑;《大宗师》篇向道的回归,索德于形外。最后《应帝王》,无为而治。个体精神自由之外,对个体生命的安顿一再考虑而不得。最后发现,解决个人问题的前提是解决社会问题,个人问题与社会问题统一于自然无为中。虽然仍是不切实际的规划,然而突出了庄子的社会关怀情愫。
     第三章:庄子的思想与《庄子》的文学性相得益彰、相映生辉。此章从《庄子》内篇的寓言特色、寓言形象的具体分析、篇章结构特色、语言文字以及变化多端的文章结构和创作手法等方面分析庄子《内篇》思想的文学表现,此外也涉及了《庄子》内篇与文学意境理论的关系。
     第四章:《内篇》精神的后世回响,阐述《庄子》内篇与后世的玄学、道教理论以及禅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内篇》中有关“道”的本体特点、“心斋”、“坐忘”等方法对魏晋玄学、道教、禅学中理论体系有多方面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此外,庄子追求无拘自由的飘逸人格魅力也深刻影响了后世。
This de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main circumstances of Chuang-Tzu himself and the book of“Chuang-Tzu”. The second chapter centers on the essential thought of inner chapters of“Chuang-Tzu”from soci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studing of Tao,“qiwu”, and“xiaoyao”.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structure and sequence of inner chapters and logical developing course of Chuang-Tzu’s thought which is reflected from the inherrent structure and sequence. The forth chapter focuses on the literary expression of the thought of inner chapters. The fifth chapter analyses the relation between inner chapters of“Chuang-Tzu”and metaphysics, Taoism and Zen.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personal circumstance of living, relationship, source of scholarship and disciples, the text’s spreading, dividing and author of the book of“Chuang-Tzu”, as wele as the“Commentaries”of GuoHsiang. On the general opinion of learning fields, inner chapters is written by Chuang-Tzu himself, and outer and other chapters written by his discples. inner chapters can reflect the thought of Chuang-Tzu more accuratly than other chapters do. So, research of inner is in a sense the research of the thought of“Chuang-Tzu”
     The second chapter begins from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tells that Chuang-Tzu started with personal life to solve the difficul position of person and society. Tao is theory foundation of Chuang-Tzu’s thought, and the viewpoint of“equality of things”helps to break with the concept of self center and make way to the absolute freedom. The image of Peng represents the ideal charater of pursuing the freedom.“the happy excursion”and“on the equality of things”established the foundation of Chuang-Tzu’s thought. But this two chapters just come into a achievement of pre-stage and it still has the problem of body life. Unsettled“utility of useless”leads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chpaters. From the“the fundamental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life”, the trouble of how to managing spirit and body both completely comes to Chuang-Tzu, simple useless becomes the way of“pursuing the middle course”, and then become the way of pretending to be an altar to preserce one’s life, but that is not enough, Chuang-Tzu has to choose body’s incompleteness to against being used. In the chapter of“the cultivation of life”, body is still incomplete, but virtue emerges, that is a turn. Considering of Tao again leads a solution, the presuposition of solution of personal life is the solution of governing of the whole society, so, the best way to govern is to let things alone and let them act as they can.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literary expression of the thought of inner chapters. By analys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Chuang-Tzu”’s fable, literal material, fabled image, strutural charateritic, using of language and writing, changing and relating structure, and so on, we can see that the thought and the literary make each other behave better in“Chuang-Tzu”.in this part, relation between“Chuang-Tzu”and literal theor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is also involved.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resounding of spirit of“Chuang-Tzu”’s inner chapters in later ages. Noumenal characteritc of Tao,“fasting of mind”,“sitting in fogetfulness”of inner chapter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concepts of metaphysics, Taoism and Zen, inner chapters of“Chuang-Tzu”affect metaphysics, Taoism and Zen deeply, no mater directly or indirectly.
引文
1熊铁基等著《中国庄学史》,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638页。
    1 [唐]魏徵等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8月版,第1001页。
    2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一)》,北京:知识出版社,1980年4月版,第25页载:“支遁著有《庄子内篇注》、《即色游玄论》等,晚年在石城山(即浙江绍兴县东北)立栖光寺,游心禅苑。”遍查佛教史典籍,未能查到《中国佛教(一)》所载支遁注《庄子》内篇语的出处。故而暂不将这段材料列入正文。
    1 [清]王夫之撰、王孝鱼点校《庄子解》,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10月版,第277页。
    1 [汉]司马迁撰《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月版,第2143页。
    2马叙伦撰《庄子天下篇述义》(附庄子年表),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6月版,第91、92页。
    3同上。
    1钱穆著《先秦诸子系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3月版,第312页。
    2同上。
    3黄正雨编著《自然的萧声——〈庄子〉》,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6页。
    4叶国庆著《庄子研究》,商务印书馆,1936年8月版,第1、2页。
    5张恒寿著《庄子新探》,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版,第13页。
    1王叔岷著《庄子管窥》,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8月版,第3页。
    2 [清]郭庆藩撰《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7月版,第814页,以下引《庄子》语(包括郭注、成疏)均出自郭庆藩《庄子集释》,不另注出。
    3张松辉著《庄子考辩》,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5月版,第3页。
    4 [汉]司马迁撰《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月版,第2144页。
    5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1730页。
    6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4月版,第472页。
    7见[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839页。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5月版,第654页。
    8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1636页。
    9 [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204页。
    
    1刘生良著《庄子文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52页。
    2崔大华著《庄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第7页。
    3同1。
    4 [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2288、2289页。
    
    1崔大华著《庄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2 [清]刘熙载撰《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2月版,第8页。
    3同1,第29页。
    4同1,第30页。
    1李生龙著《道家及其为文学的影响》,长沙:岳麓书社,2005年1月版,第84页。
    2郭沫若著《十批判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版,第174页。
    3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第386页。
    4 [汉]司马迁撰《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月版,第2144页。
    5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第397页。
    6张恒寿著《庄子新探》,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版,第12页。
    7钱穆著《庄老通辩》,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9月版,第6页。
    8王叔岷著《庄学管窥》,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8月版,第5页。
    1崔大华著《庄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第10、11页。
    2同上。
    3李定凯编校《闻一多学术文钞·周易与庄子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1月版,第77页。
    4郭沫若著《十批判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第187页。
    
    1 [宋]苏轼著《苏东坡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6月版,第392页。
    2钱穆著《先秦诸子系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3月版,第512页。
    3赵逵夫著《屈原与他的时代》,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484页。
    4同上,第491页。
    5同上,第490页。
    6 [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月版,第2348页。
    7王叔岷著《庄学管窥》,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8月版,第99页。
    8郭沫若著《十批判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第187页。
    9胡道静主编《十家论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第262页
    1傅杰编校《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第176页。
    2刘建国、顾宝田译注《庄子译注》前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1月版,第2页。
    3同上。
    1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5月版,第654页。
    2 [汉]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7月版,第406页。
    3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著《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22页。“惠施行年略表”云:公元前334年,惠施“三十六岁,为魏相……”公元前322年,惠施“四十八岁,被张仪逐至楚,转入宋。与庄子相晤论学。”
    4胡适著《中国哲学史大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版,第174页。
    5 [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197页。
    6 [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9月版,第93、94页。
    7崔大华著《庄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第19页。
    
    1 [清]王夫之,王孝鱼点校《庄子解》,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10月版,第277页。
    2王孝鱼著《庄子内篇新解庄子通疏证》,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10月版,第4页。
    3李定凯编校,《闻一多学术文钞·周易与庄子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1月版,第76页。
    
    1钱穆著《先秦诸子系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3月版,第313、314页。
    2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239页。
    3朗擎宵著《庄子学案》,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3年11月版,第11页。
    1郭沫若著《十批判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版,第193页。
    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阳货》,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182页。
    1黄华珍撰《庄子音义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4月版,第222页。
    1江世荣《有关〈庄子〉的一些历史资料》,载《文史》第1籍,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10月版,第223页。
    2 [唐]李百藥撰《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11月版,第353页。
    3 [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6月版,第1783页。
    4黄华珍撰《庄子音义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4月版,第176页。
    1转引自余嘉锡著《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3月版,第260页。
    2归有光、文震孟著《南华真经评注》,《藏外道书》第2册,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653、655、658页。
    3 [宋]苏轼著《苏东坡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6月版,第392页。
    4 [明]罗勉道撰《南华真经循本》,《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19页。
    5转引自崔大华《庄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第64页。
    
    1高亨著《庄子今笺》,山东人民出版社,1961年3月版,第51、52页。
    2刘笑敢著《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3月版,第5—13页。
    
    1张恒寿著《庄子新探》,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版,第24、26页。
    2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版,第1374页。
    3同上,第1397页。
    4 [唐]魏徵等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8月版,第1001页。
    
    1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515页。
    2汤用彤著《魏晋玄学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117页
    3冯契著《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版,第541页。
    1张荫麟著《中国史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版,第97—98页。
    2同上,第100页。
    3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著《中国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3月版,第54页。
    4许倬云著《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61页。
    5杨伯峻译注《孟子·离娄》,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1月版,第175页。
    
    1许倬云著《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76、84页。
    2刘笑敢著《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8月版,第5页。
    3同1,第207页。
    
    1颜世安著《庄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第10页。
    2辛冠洁、李曦主编《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8月版,第1、5页。
    
    1李生龙著《道家及其对文学的影响》,长沙:岳麓书社,2005年1月版,第110页。
    2崔大华著《庄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第142页。
    3颜世安著《庄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第52页。
    4 [汉]司马迁撰《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月版,第2143页。第2539页。
    5同上。
    
    1程俊英,蒋见元著《诗经注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0月版,第231页。
    2同上。
    3同上,第386页。
    4程俊英,蒋见元著《诗经注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0月版,第386页。
    5同上,第534页。
    1蒙培元著《心灵超越与境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08页。
    2陈鼓应著《悲剧哲学家尼采》,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5月版,第269页。
    1叶秀山“漫谈庄子的‘自由观’”,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八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1月版,第138页。
    2冯契著《人的自由和真善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第2页。
    3同上,第10页。
    4同1,第11页。
    1崔大华《庄学研究》说有320多次,《庄子哲学新探》说有375次,笔者初步统计为369次。
    2陈鼓应著《老庄新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3页。
    3陈鼓应著《老子译注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5月版,第163页。以下引《老子》语均出自陈鼓应著《老子译注及评介》,不另注出。
    1陈鼓应著《老庄新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185页。
    2同上,第208、209页。
    1转引自冯契著《冯契文集第一卷·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第10页。
    2 ZHUANG TZU, BY FENGYOULAN,FOREIGN LANGUAGES PRESS,BEIJING,1989,P6。
    3蒙培元著《心灵超越与境界》,北京:人们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23页。
    
    1吴怡著《逍遥的庄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48页。
    2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403页。
    3关锋著《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6月版,第7页。
    4郭沫若著《十批判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版,第186、187页。
    
    1冯契著《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版,第194页。
    2高晨阳著《阮籍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版,第151页。
    3刘笑敢著《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3月,第198页。
    
    1 [明]释德清撰《庄子内篇注》卷二,南京:金陵刻经处,2004年重印本,第2页。
    2陈鼓应著《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4月版,第35页。
    3陈少明著《〈齐物论〉及其影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版,第68页。
    1徐复观著《中国人性论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9月版,第352、354页。
    2 [明]刘凤苞撰《南华雪心篇》,严灵峰编《无求备斋庄子集成初编》本,台北:艺文印书馆,1972年版,第7页。
    3 [梁]释彗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10月版,第160页。
    1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220页。
    2同上。
    3张默生著《庄子内篇新释》,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90年8月版,第9页。
    4 [清]宣颖《南华经解》,《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19页。
    5王仲镛“庄子《逍遥游》新探”,《中国哲学》第四辑,北京:三联书店,1980年10月版,第152页。
    6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515页。
    1钟泰著《庄子发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9页。
    2陈少明著《〈齐物论〉及其影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版,第104页。
    3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4月版,第1页。
    4 [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版,第4页。
    5钟泰著《庄子发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10页。
    1 [清]林云铭撰《庄子因》,严灵峰编《无求备斋庄子集成初编》本,台北:艺文印书馆,1972年版,第27页。
    
    1 [明]释德清撰《庄子内篇注》卷一,南京:金陵刻经处,2004年重印本,第6页。
    2崔大华著《庄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第433—435页。
    3同上,第298页。
    1吴怡著《逍遥的庄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34页。
    2 [明]刘凤笣撰《南华雪心篇》,严灵峰编《无求备斋庄子集成初编》本,台北:艺文印书馆,1972年版,第10页。
    1冯契著《冯契文集第三卷·人的自由和真善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第34页。
    1冯契著《冯契文集第三卷·人的自由和真善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第31页。
    1陈鼓应著《老庄新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150页。
    
    1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4月版,第95页。
    2张松辉著《庄子疑义考辩》,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4月版,第55—56页。
    1 [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月版,第214、310页。
    1陆西星著《南华真经副墨》总论,《藏外道书》第2册,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74页。
    2徐复观著《中国人性论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9月版,第367页。
    
    1闻一多著、李定凯编校《闻一多学术文钞·周易与庄子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1月版,第77页。
    2《郭沫若全集·文学编》十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4页。
    
    1弘征编选《鲁迅国学文选》,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3月版,第181页。
    2 [清]王夫之著、王孝鱼点校《庄子解》,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10月版,第246页。
    3陈绍燕著《庄子的智慧》,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版,第165页。
    4张松辉《庄子疑义考辩》,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4月版,第277页。
    
    1曹础基著《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6月版,第417页。
    2陈鼓应撰《庄子今注今译》(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4月版,第728页。
    3张松辉著《庄子疑义考辩》,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4月版,第278页。
    4孙以楷、甑长松著《庄子通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10月版,第10页。
    1张默生编著《庄子内篇新释》,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90年8月版,第15页。
    2杨柳桥撰《庄子译诂》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第9页。
    3冯契著《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版,第193页。
    1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1月版,第125页。
    2同上,第114页。
    3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版,第28页。
    1冯契著《冯契文集第三卷·人的自由和真善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第136页。
    2同上,第137—139页。
    3叶舒宪著《庄子的文化解析》,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2页。
    
    1崔大华著《庄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第171页。
    2潜明兹著《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12月版,第10页。
    3张松辉著《庄子疑义考辩》,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4月版,第280页。
    1李生龙著《道家及其对文学的影响》,长沙:岳麓书社,2005年1月,第233页。
    2杨伯俊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版,第1页。
    3杨伯俊译注《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1月版,第1页。
    
    1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2月版,第1页。
    2 [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5月版,第19页。
    1李生龙著《道家及其对文学的影响》,长沙:岳麓书社,2005年1月版,第199页。
    
    1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版,第582—584页。
    2转引自禇斌杰、谭家健主编《先秦文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版,第510页。
    
    1闻一多著《古典新义·庄子》,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8月版,第287页。
    2 [清]屈复撰《南华通》,严灵峰编《无求备斋庄子集成初编》本,台北:艺文书局,1972年版,第38页。
    3 [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版,第15页。
    4冯契著《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第193页。
    1 [清]林云铭撰《庄子因》,严灵峰《无求备斋庄子集成初编》本,台北:艺文印书馆,1972年版,第41页。
    2转引自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3月版,第193页。
    3王国维撰《人间词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8页。
    
    1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3月版,第194页。
    2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版,第70页。
    3同2,第86页。
    4冯契著《人的自由和真善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第269页。
    5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版,第70页。
    1转引自朱光潜著《诗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45、46页。
    2袁珂《神话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7月版,第104页。
    3李生龙著《道家及其对文学的影响》,长沙:岳麓书社,2005年1月版,第199页。
    4袁珂著《神话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7月版,第105页。
    1 [清]刘熙载撰《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2月版,第84页。
    2王国维撰《人间词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1页。
    3 [明]刘凤笣撰《南华雪心篇》,严灵峰编《无求备斋庄子集成初编》本,台北:艺文印书馆,1972年版,第10页。
    1冯契著《人的自由和真善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第270页。
    2冯契著《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版,第221页。
    3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版,第77页。
    4叶朗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1月版,第276页。
    5王文生《比较研究,发现自我》,载《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1期。
    6冯契著《智慧的探索》,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175页。
    7李颖说:“意象和意境都要求主客观的统一,以求物我同一。在《庄子》中就出现了与此观念相同的‘无境’一词:‘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庄子·齐物论》)这里的‘竟’即‘境’,‘无境’就是庄子所追求的‘万物与我为一’的那种自由境界,它虽是一个哲学概念,却是后来艺术境界之所本。”见《“意境”源流浅探》,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1年5月,第22卷,第3期。
    
    1冯契著《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版,第220页。
    2同上,第221页。
    3童庆炳著《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3月版,第194页。
    4冯契著《人的自由和真善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第269页。
    
    1冯契著《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版,第480—481页。
    2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5月版,第53页。
    3 [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8月版,第179页。
    4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第323页。
    5汤用彤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3月版,第114页。
    6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版,第1485、1486页。
    1 [梁]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版,第2293、2294页。
    2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272页。
    3同上,第272页。
    4汤用彤著《魏晋玄学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120页。
    5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414页。
    6冯契著《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版,第540页。
    1汤用彤著《魏晋玄学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146页。
    2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413页。
    3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12月版,第187页。
    4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451—452页。
    1 [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8月版,第609页。
    
    1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版,第1360页。
    2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414页。
    3高晨阳著《阮籍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版,第332页。
    4同上,第333页。
    5同3,第64页。
    
    1陈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10月版,第133页。
    2同上,第136页。
    3同1,第139页。
    4陈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10月版,第140页。
    5同上,第151页。
    6同4,第152页。
    7同4。
    
    1高晨阳著《阮籍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版,第151页。
    2同上。
    3陈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10月版,第161页。
    4同上,第165页。
    5同3,第170—171页。
    6同3,第185页。
    7同3,第173页。
    1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版,第1369页。
    2戴明阳校注《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7月版,第122页。
    3同上。第114页。
    4 [宋]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芨七签》,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12月版,第709页。
    5同2,第27页。
    
    1冯契著《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版,第509页。
    2戴明阳校注《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7月版,第140页。
    3高晨阳著《阮籍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版,第282页。
    4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版,第1396页。
    5汤用彤著《魏晋玄学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117页。
    6同1,第541页。
    7丁祯彦、臧宏编《中国哲学史教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版,第203页。
    1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572页。
    
    1冯契著《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版,第550页。
    2崔大华著《庄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第433—435页。
    3同1,第562页。
    4同1,第558页。
    
    1冯契著《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版,第544页。
    2同上。
    3同1,554页。
    4李养正著《道教概说》前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2月版,第3页。
    5同上,第3页。
    6许地山著《中国道教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第176页。
    7同4,第22页。
    8 [日]窪德忠著、萧坤华译《道教入门》,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第79页。
    1 [日]窪德忠著、萧坤华译《道教入门》,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第79页。
    2李养正著《道教概说》,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2月版,第3页。
    3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第341页。
    4同2,第7页。
    1许地山著《中国道教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第140页。
    2闻一多著、李定凯编校《闻一多学术文钞·周易与庄子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1月版,第138页。
    3同上,第139页。
    1王明著《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3月版,第151页。
    2钱穆著《庄老通辩》,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9月版,第234页。
    3陈宁宁等著《庄子十日谈》,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134—143页。
    4同上。
    5同3。
    1 [日]窪德忠著、萧坤华译《道教入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02页。
    2同上。
    1《道藏》第21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版,第699—700页。
    2卿希泰著《中国道教思想史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版,第582页。
    3同上,第604页。
    4 [宋]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芨七签》,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12月版,第812页。
    5王明著《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3月版,第2页。
    1 [日]窪德忠著、萧坤华译《道教入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第103页。
    1苏渊雷、杨同甫等编著《佛学十日谈》,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6月版,第3页。
    2 [晋]陈寿著、[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版,第859页。
    3蒋维乔著《中国佛教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版,第1—4页。
    4赵朴初著《佛教常识问答》,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98页。
    5洪修平著《中国禅学思想史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1页。
    6同上,第3页。
    1 [宋]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0月版,第10页。
    2崔大华著《庄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第497页。
    3转引自萧丽华“白居易诗中庄禅合论之底蕴”,《唐代文学研究》第七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版。原注37:以上引文见毛丹青译柳田圣山《禅与中国》页五七~五八,页六六~六七。桂冠图书公司81年版。
    1 [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10月版,第153页。
    2同上,第211、212页。笔者注:罗锦堂“庄子与禅”云:慧远讲“无相之相,名为实相时”时,有人问既然是无相,为什么无相之相,反而说是实相呢?慧远解释说:“实相就是万事万物的本体,万事万物的生灭就是相。没有了生灭,就是无相,所以无相之相,就是实相。”听者依然不悟,慧远引《庄子》话说:“诸位可知道,《庄子·齐物论》中曾说:‘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罗氏此处注云慧远引《齐物》语事出《高僧传》初集卷三,然而查卷三并没有此事。罗氏言之凿凿,似有所本。然学识所限,笔者遍查不得,只有待识者补足了。
    3 [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10月版,第256页。
    4冯契著《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版,第593、595页
    5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220、223页。
    1汤用彤就说僧肇“名意遣词,自然多袭老庄玄学之书,因此《肇论》仍属玄学之系统。”《汉魏晋南北朝佛教史》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影印本,第338页。
    2罗锦堂“庄子与禅”,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期,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编出版社,1993年3月版。
    3徐小跃著《禅与老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版,第59页。
    4李泽厚著《中国思想史编(上)》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第217页。
    5吴怡著《禅与老庄》,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0年4月版,第37—49页。
    6吴怡著《禅与老庄》,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0年4月版,第97页。
    1张中行著《禅外说禅》,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4月版,第220页。
    2陈耳东著《公案百则》自序,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月版,第2页。
    3陈秋平、尚荣译注《金刚经·心经·坛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12月版,第188页。
    1徐小跃著《禅与老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版,第63页。
    2梁启超撰《佛学研究十八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版,84、85页。
    3释德清撰《庄子内篇注》卷二,南京:金陵刻经处2004年重印本,第12页。
    4陆玉林“《坛经》与《庄子》”,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版,第281页。
    1洪修平著《中国禅学思想史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版,3页。
    2陈秋平、尚荣译注《金刚经·心经·坛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12月版,第254、255页。
    3陈耳东著《公案百则》,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月版,第44页。
    4罗锦堂“庄子与禅”,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期,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编出版社,1993年3月版。
    5同上。
    
    1 [明]释德清《庄子内篇注》卷四,南京:金陵刻经处,2004年重印,第16页。
    2 [宋]释道原撰,妙音、义雄点校《景德传灯录》,成都:成都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644页。
    3葛兆光著《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第76页。
    4罗锦堂“庄子与禅”,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期,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编出版社,1993年3月版。
    1转引自罗锦堂“庄子与禅”,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期,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编出版社,1993年3月版。
    2陆玉林“《坛经》与《庄子》”,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版,第284页。
    《庄子集释》[清]郭庆藩撰,中华书局,1961年7月版。
    
    《庄子鬳斋口义校注》[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3月版。
    《庄子内篇注》[明]释德清撰,金陵刻经处2004年重印版。
    《庄子解》[清]王夫之著,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1964年10月版。
    《钱澄之全集·庄屈合诂》[清]钱澄之撰、殷呈祥校点,黄山书社,1998年8月版。
    《庄子集解》[清]王先谦撰,《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刘武撰,中华书局,1987年10月版。
    《庄子研究》叶国庆著,商务印书馆,1936年8月版。
    《无求备斋庄子集成初编》严灵峰编,艺文印书馆,1950年版。
    《庄子天下篇述义》(附庄子年表)马叙伦撰,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6月版。
    《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关锋著,中华书局,1961年6月版。
    《庄子哲学讨论集》,中华书局,1962年8月版。
    《庄子补正》刘文典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版。
    《古典新义·庄子》闻一多著,三联书店,1982年8月版。
    《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译,中华书局,1983年4月版。
    《庄子新探》张恒寿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版。
    《庄子内篇新解、庄子通疏证》王孝鱼,岳麓书社,1983年10月版。
    《庄子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5月版。
    《庄子故言》朱季海著,中华书局,1987年4月版。
    《庄子内篇新释》张默生编著,成都古籍书店,1990年8月版。
    《庄子三篇疏解》王厚琛、朱宝昌疏解,华文出版社,1991年7月版。
    《庄子译诂》杨柳桥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庄子内七篇思想研究》高柏园著,文津出版社,1992年4月版。
    《庄学研究》崔大华著,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老庄新论》陈鼓应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版。
    《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刘笑敢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8月版。
    《庄子通义》陆钦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版。
    《庄子十日谈》陈宁宁、杨宏声、颜世安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庄子通论》孙以楷、甑长松著,东方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道家文化研究》陈鼓应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1月版。
    《生存与智慧——庄子哲学的现代阐释》崔宜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庄子考辨》张松辉著,岳麓书社,1997年5月版。
    《庄子散论》孙以昭、常森著,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版。
    《樗下读庄》止庵著,东方出版社,1999年1月版。
    《庄子音义研究》黄华珍撰,中华书局,1999年4月版。
    《庄子评传》颜世安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新译庄子内篇解义》吴怡著,三民书局,2000年4月版。
    《庄子浅注》曹础基著,中华书局,2000年6月版。
    《庄子序跋论评辑要》谢祥皓、李思乐辑校,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庄子发微》钟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版。
    《庄老通辩》钱穆著,三联书店,2002年9月版。
    《闻一多学术文钞·周易与庄子研究》李定凯编校,巴蜀书社,2003年1月版。
    《论庄子哲学体系的骨架》束景南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
    《〈齐物论〉及其影响》陈少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版。
    《庄子哲学》王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版。
    《十家论庄》胡道静主编,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
    《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美]爱莲心著、周炽成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版。
    《庄子新义》曹慕樊著,重庆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版。
    《庄子文学》刘生良著,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版。
    《庄子的文化解析》叶舒宪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版。
    《庄子哲学新探——道、言、自由与美》徐克谦著,中华书局,2005年8月版。
    《庄子讲读》方勇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
    《逍遥的庄子》吴怡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
    《庄子疑义考辩》张松辉著,中华书局,2007年4月版。
    《庄子管窥》王叔岷著,中华书局,2007年8月版。
    
    《史记》[汉]司马迁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版。
    《宋书》[梁]沈约撰,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版。
    《晋书》[唐]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版。
    
    《中国思想通史》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著,人民出版社,1957年3月版。
    《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冯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版。
    《中国哲学发展史》任继愈主编,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版。
    《中国哲学史教程》丁祯彦、臧宏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版。
    《智慧的探索》冯契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版。
    《十批判书》郭沫若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版。
    《冯契文集》冯契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
    《中国思想史论》李泽厚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版。
    《中国哲学史新编》冯友兰著,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版。
    《中国思想史》葛兆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
    《中国思想小史》常乃悳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版。
    《中国古代社会史论》许倬云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
    《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辛冠洁、李曦主编,齐鲁书社,1980年8月版。
    《先秦诸子初探》刘毓璜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版。
    《心灵超越与境界》蒙培元著,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中国人性论史》徐复观著,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9月版。
    《罗根泽说诸子》罗根泽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先秦诸子系年》钱穆著,商务印书馆,2002年3月版。
    
    《美学散步》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版。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3月版。
    《诗论》朱光潜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版。
    
    《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阮籍评传》高晨阳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版。
    《魏晋思想论》刘大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魏晋玄学新论》徐斌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魏晋玄学论稿》汤用彤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版。
    《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王晓毅著,中华书局,2003年9月版。
    《魏晋玄学史》余敦康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中国道教思想史纲》卿希泰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版。
    《道教概说》李养正著,中华书局,1989年2月版。
    《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潜明兹著,商务印书馆,1996年12月版。
    《中国道教史》许地山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道家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李生龙著,岳麓书社,2005年1月版。
    《道教十二讲》熊铁基、刘固盛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道教入门》[日]窪德忠著、萧坤华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著,中华书局,1963年3月版。
    《禅与老庄》吴怡著,三民书局,1970年4月版。
    《禅与老庄》徐小跃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版。
    《中国禅学思想史纲》洪修平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版。
    《中国禅思想史》葛兆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佛教美学》祁志祥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版。
    《中国佛教史》蒋维乔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版。
    《禅外说禅》张中行著,中华书局,2006年4月版。
    ZHUANG TZU, BY FENGYOULAN,FOREIGN LANGUAGES PRESS,BEIJING,1989,P6。
    
    江世荣《有关〈庄子〉的一些历史资料》,载《文史》第1籍1962年版10月版。
    李霞《庄子研究四十五年》,载《哲学动态》1995年第6期。
    姜超《禅和庄子哲学》,载《广东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何江南《论庄子的齐物和逍遥》,载《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3期。
    高长山《〈庄子〉注释失误举要》,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4期。
    杨国强《〈庄子〉鲲鹏原型新探》,载《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第3期2000年6月版。
    刘韶军《〈庄子〉内篇的思想》,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0卷第6期2001年11月版。
    商原李刚《〈逍遥游〉的主旨就是逍遥游》,载《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12月第4卷第4期。
    李大华《自由、自然与境界——论成玄英的〈庄子疏〉》,载《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3期。
    严海舟《“吾丧我”——庄子的自由精神》,载《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3月第21卷第2期。
    孙雪霞、何光顺《“以庄解庄”方法论浅析》,载《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月第22卷第1期。
    贾宗普《论前人对庄子“逍遥”的不同阐释》,载《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谢扬举《逍遥与自由——以西方概念阐释中国哲学的个案分析》,载《哲学研究》2004年第2期。
    张静《从“小大之辩”析〈逍遥游〉的双重主旨》,载《船山学刊》2004年第4期。
    孙以楷《主客消融与人生自由——庄子人生哲学探微》,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7月第28卷第4期。
    李满《老庄、禅学审美感悟的思维理路》,载《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年8月第26卷第4期。
    周炽成《从爱莲心的研究看以西评中》,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2月第1期。
    郭智勇《逍遥的三个层次》,载《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总第1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