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的中日对比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人们的交际行为包括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有学者认为,通过语言传递的信息量占全部交际信息量的35%,而非语言交际行为所传递的信息量占到了约65%。“肢体语言”是非语言交际手段的一种,关于“肢体语言”,林(1978)做过这样的论述:“表情、姿态、动作等肢体语言是表现者把自己的身体作为媒介而进行交际的一种行为,而人的身体这种媒介被认为是非语言交际中的媒介之王。”由此可以看出,“肢体语言”在非语言交际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论文主要从语言的角度将中日的“肢体语言”进行对比,即把“文字化的肢体语言”(以下简称为“肢体语言”)进行对比。
     “肢体语言”根据起源、功能等的不同,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类别。要把所有类型的“肢体语言”都作为比较对象进行研究很不现实,因此,本文只选了表现人的精神状态的“肢体语言”作为研究对象。法国学者认为,通过面部表情传递的信息约占人们传递信息总量的55%。而面部的表情主要表现人的一种精神状态,所以,本论文把表现人的某种精神状态(惊讶、专注、生气等)的“肢体语言”作为考察对象。而人的精神状态,除了通过面部表情之外,有一部分也可以通过身体动作表现出来,这一部分也将作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
     本论文主要从“符号化程度”和“视点”两个角度对中日的“肢体语言”进行对比。奥田(1997)曾经指出中日的“肢体语言”中存在视点不同的现象,但并没有对其相同的地方进行比较说明;此外,他还对汉语中表达人的感情的“肢体语言”的符号化程度的高低进行过论述,但并没有进行中日对比说明。本论文的目的在于通过以“符号化程度”和“视点”为中心的对比,弄清楚在表达人的某种精神状态时,中日的“肢体语言”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另外,在分析“肢体语言”的符号化程度时,奥田宽主要以“单义”还是“多义”作为标准进行判断。但是语言是在不断变化的,文字化的“肢体语言”也是如此。有一些“肢体语言”由于长期广泛被使用,符号性意义已经固定,因此在判断其符号性意义时,并不需要依赖其他语境。而有一些可能因为被使用的时间比较短或没有被广泛使用,虽然不能断定其具有多种意义,但是在理解其符号性意义时需要依赖语境。除此之外,语言习惯也会对“肢体语言”的符号化程度产生影响。因此,在判断某“肢体语言”的符号化程度的高低的时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本文主要通过搜集到的例子对其进行分析。
     笔者从21篇日语近现代小说中选出82个例文,通过分析,得出以下几种类型。由于篇幅的限制,本论文只从每类中选出典型的例子进行了分析。
     (1)中日符号化程度都比较高的“肢体语言”
     属于这种类型的“肢体语言”,在表达某种精神状态的时候,无论是日语还是汉语,其符号性意义都是“单一化”“绝对化”的,因此不用依赖其它语境就能判断出其符号性意义。在中日符号化程度都比较高的“肢体语言”中,有像?脇目もふらず(眼不斜视)?、?手を焼く(棘手)?这样视点相同的情况,也有像?目を見張る(瞠目结舌)?、?食指を動かす(垂涎)?这样视点不同的情况。
     (2)中日符号化程度都比较低的“肢体语言”
     这种类型的“肢体语言”,在表达某种精神状态的时候,无论是日语还是汉语,都要依赖其它语境才能对其具体的符号性意义做出判断。在中日符号化程度都比较低的“肢体语言”中,也有像?唇を開ける(张开嘴唇)?、?頬を膨らませる(鼓起腮帮子)?这样视点相同和像?目をふせる(低下头)?、?胸を突出する(昂首)?这样视点不同的情况存在。
     (3)中日符号化程度有差异的“肢体语言”
     属于这种类型的“肢体语言”,中日的符号化程度正好相反。同(1)(2)一样,这一类中也包括像?目を細める(眯缝眼睛)?、?耳を傾ける(侧耳)?这样视点相同的例子和像?首を傾げる(歪头)?、?頬を綻ばせる(合不上嘴)?这样视点不同的例子。只是,这种类型的例子都是日语符号化程度高、汉语符号化程度低。与此相反的情况在笔者搜集的资料中并没有发现。
     (4)其它这种类型比较特殊,因为与日语的“肢体语言”相对应的汉语“肢体语言”不存在,所以汉语中只能用抽象的方式来表达。属于这种情况的例子有:?肩の力を抜く?、?腰を抜かす?等。
     通过以上分析,看出了表示某种精神状态时中日“肢体语言”的异同。即:既有符号化程度和视点都不变的情况,也有符号化程度不变而视点发生改变、视点相同而符号化程度不同、符号化程度和视点都发生变化的情况。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就是与日语的“肢体语言”相对应的汉语“肢体语言”不存在,所以只能用抽象的方式来表达。在论文中,笔者也从语言习惯、文化等角度对出现这种异同的原因有所提及,但对其更加详细具体的分析将作为以后的研究课题。
引文
1、板坂本(1978)『日本語の表情』講談社
    2、奥田寛(1997)「「善玉」「悪玉」命名論」『中国人の非言語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東方書店
    3、奥田寛(1997)「現代中国語小説に現れる人物描写」『中国人の非言語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東方書店
    4、奥田寛(1997)「中国人の「非言語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表現」とその感情コ-ド―実際例を中心に」『中国人の非言語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東方書店
    5、奥田寛(1997)「日中両言語における「非言語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表現」の比較―日本語から中国語をながめる」『中国人の非言語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東方書店
    6、奥田寛(1997)「絵による「中国人身振り記述」の試み―“蹲”(「しゃがむ」)を例に」『中国人の非言語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東方書店
    7、奥田寛(1997)「連環画『奪印』を資料として?ー中国人の非言語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を読み取る」『中国人の非言語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東方書店
    8、国広哲弥(1977)「日本人の言語構造と非言語構造」『岩波講座日本語 2言語生活』
    9、小林祐子(1975)『身ぶり言語の日英比較』ELEC出版部
    10、佐藤信夫(1973)「記号的身ぶり」『言語生活』No.258
    11、鈴木孝夫(1972)『言葉と文化』岩波書店
    12、多田道太郎(1988)『身辺の日本文化』講談社
    13、林四郎(1978)「言語表現と非言語表現とのかかわり」『言語行動の諸相』明治書院
    14、林八龍(2004再版)『日·韓両国語の慣用的表現の対照研究―身体語彙慣用句を中心として―』明治書院
    15、堀井令以知(1958)「身ぶり語について」『愛知大学文学論叢第17輯』
    16、マジョリ-·F·ウァ-ガス(1987)『非言語コミュニケ-ション』新潮社
    17、松本一男(1987)『中国人と日本人』サイマル出版社
    18、南不二男(1977)「言語行動と副言語」『日本語と文化·社会3ことばと文化』三省堂
    19、芳賀矢一(1935)「身体に関する色々な言い回し」『芳賀矢一文集』
    20、毕继万(1999)『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1、程放明·刘旭宝(2005)「体态语的中日语言表述异同」『日语学习与研究』第123期
    22、福井启子(2007)「汉日身体部位惯用语对比」『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第15期
    23、高丽新·许红花(2003)「非言语交际行为的特点和作用」『沈阳教育学院学报』第5卷第2期
    24、黄学杰(2003)「论日本人的非言语表达行为」『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第3期
    25、江颖(2008)「跨文化交流中的非言语行为」『文史博览(理论)』2008年3月
    26、李杰群(2002)『非语言交际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7、李晶(2005)「身体词汇惯用语的中日对比研究」『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年曾刊总曾002号
    28、刘玄恩·刘永发(1995)『实用体态语―社交中的身势与体态―』华文出版社
    29、刘珏(1999)「日语中身体词汇简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3卷第2期
    30、莫里斯著、梁豪訳(2003)『身体语言』上海三联書店
    31、秦明吾·渠培娥(2004)「漫谈中日非语言行为的异同」『中日习俗文化比较』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32、王凤兰(2004)「论中日非言语行为之差异」『长春师范学院学报』第23卷第1期
    33、王秀文(2007)「中日文化差异与体态语言的表达方式」『日本语言、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4、王秀文(2007)「跨文化交际中的日语副语言表现」『日本语言、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5、王寅(2007)『認知言語学』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36、吴钰(2003)「谈中日身体词汇的文化性」『日语学习与研究』第114期
    37、谢家贵(2004)「日本語の慣用句に関する表現及び身体語彙の日中対照」『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25卷第10期
    38、周健(2006)「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渤海大学学报』第28卷第2期
    39、张艳辉(1997)「从有关身体方面的词汇看日本人的性格」『战后五十年外国语言文学回顾与展望(上)』吉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