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政治与伦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儒法思想均是王权社会的产物。从先秦政治演变来看,古代中国王权政治是经过多种力量的角逐,经过漫长演变逐步形成的,并无“普世王权”的必然。王权文明不同的文化元素产生了儒家、法家两种根本对立的思想:孔子继承西周政治经验产生的“礼”、“德”、“孝”、“中”等文化精神和道德人文传统,将这些传统思想提升为一个人文主义学派:儒家思想。儒是一种职业,是早期礼的实践者,而实践之礼是儒家的重要基石,孔子本人及门徒多有从事儒业者,这一学派因此得名为儒。儒家思想内涵主要在于先王之德的传播: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先王事迹大部分来自古代史料与传说,因此儒学对古代史学极为倚重。以往论者对儒家思想来源的论述,往往侧重于信仰和神秘文化的探究,本文从古代政治遗产对儒学主要概念的影响,认为儒学思想根源在于古代政治经验的伦理化也就是人文化。商鞅吸取了西周血缘政体瓦解过程中的变革经验,继承商代的酷刑政治,构架一个完备而崭新的政治方法论体系并付诸实施,由此产生一个以王权利益为核心的思想流派:法家思想,是王权思想的极端化。
     儒家有较为明确的民本思想,而法家则是典型的君本思想,二者政治价值观是绝然相反的。儒者虽有崇高的政治理想,但却缺乏可行的方法:孔子的方法是对秩序的追求,孟子的方法是对仁政的追求。不管秩序还是仁政,主动权在上层社会手中,这造成儒家政治方法论上的缺憾。战国中期以后,儒家理想得不到任何实现,而法家思想则在秦国得到实现。儒学思想家荀子入秦,见识了法家治下的强盛与秩序,惊叹尧舜之世也不过如此吧。这为荀子提供了一个可能:儒家政治理想可以在法家政治方法论那里得到实现。于是,两种绝然相反的政治价值观在荀子那里首次出现全面交汇。
     虽说百家殊途而同归,但儒法所体现的伦理与政治关系决定其汇流在本质上是法对儒的结构性吞并,是儒对法的妥协。虽然荀子的偶然际遇经由其自由意志演绎出儒为体、法为用的儒法汇流模式,但汉武以来的独尊儒术式的所谓汇流,实质上却是法为体、儒法并用。因此所谓儒法汇流,其本质是法对儒的制约,是王权思想实现了对人文主义思想的约束。
     看王权政治对古代思想影响的方式:王权既产生了诸如“德”这样的美好人伦,也产生了寄生的王;王权产生了礼,也产生了酷刑;“中”的思想是王权自敛,但基于维护王权利益这一初衷。仁是孔子阐发而成的具有纯粹意义的概念,但经过孟子的阐释,也成为以“仁政”为主的政治诉求。人文主义者虽然集成了作为美德的德、礼、中等思想并将这些思想进行人文主义改造,但这些思想天然携带的政治因素却制约着儒家政治理想的主动性:儒家虽然追求民权,但其民权需要通过王权来实现。法家思想则是典型的王权思想。这是王权与儒家、法家三者关系所呈现出来的先秦政治与伦理之间矛盾的最简洁的图式。
     从外部历史看,法家造就的皇帝政体对古代史的直接影响要大于儒家的伦理思想的影响;当然更要看到,儒家作为古代社会最突出的思想现象,秉承着华夏族群自然而然的人文与精神选择,稳固着中国社会与文明的基础。如何看待古代政治与伦理的关系、王权思想与传统伦理思想的关系,需要从法家与儒家的核心价值观的对立、儒家的本质与特殊际遇作为立足点,既不能忽略两种思想在政局主导下的汇流,更不能混淆二者所体现的绝然相反的政治态度与文化精神。
The Confucianism and the Legalism, although both of they came from the world of kingship, originated from different social cultures:Confucius inherited the cultural spirits and ethical humanism such as ritual propriety (li), consummate character (de), family reverence (xiao) and golden mean (zhong), which came into being from the Yin Dynasty and Zhou Dynasty, and developed these traditional ideas into a humanism school-the Confucian School; Shang yang absorbed the experience of social changes during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blood regime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inherited the brutal-punishment politics, constructed a complete and brand-new system of political methodology and put it into effect in Qin, therefore, a school of thoughts was born with the benefit of kingship at its core:the Legalist School. In the middle and late period of the Warring States, the Confucian's ethical ideals could not be realized, however, the Qin turned into a strong kingdom under the help of the Legalist. When Xunzi, the Confucian thinker, visited Qin, he was amazed by the kingdom's order and power ruled under the Legalist thoughts, which maybe only the rule of the emperor Yao and Shun could compete. That provided Xunzi a way out for the achievement of his ideals:it was possible that the political ideals of the Confucianism could come true by the political methodology of the Legalism. Then the Confucianism and the Legalism first mixed in Xunzi's thoughts.
     Inferred from the special attitude towards the emperor Yao and Shun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their highest political thoughts were to deny the kingship, which were however obviously under the natural ideas that a country should be ruled by a king, and which could not be outstanding. Especially, although the people-first idea of Mencius was quite intense, it did not transfer into the democratic thought.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eople-first thought and the democratic thought? By the people-first thought, the people's rights and interests are decided by the upper class. While, by the democratic thought, the people's rights and interests can be decided by the people. So the democratic rights pursued by the Confucian had to be realized by the kingship. Confucius's way was to pursue order, and Mencius's method was to pursue benevolent politics, by either of which, the initiative was controlled by the upper class. The absence of the methodology in Confucianism leaded to the convergence of the Confucianism and the Legalism.
     The political methodology of the Legalist was to deny the ethical tradition and cultural tradition of humanism, to implement the war and agriculture politics, to singularize the social value system, and maintain the highly autocratic monarchy by the severe punishments and harsh laws of the Shang Dynasty. So, if the kingdom was ruled by the Legalist, the social classes would collapse, and the conflict of the forces and interests between the monarch and people would be much more severe.
     From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roots, the confluence of the Confucianism and the Legalism depended on several factors:first, the Confucian belonged to the social level, and the Legalist was part of the superstructure-they were mutually complementary on the structure; second, without the methodology the political ideal of the Confucian could not be realized, while the Legalist had a strong system of kingship methodology-they were mutually complementary on the technical level. Therefore, the confluence of the Confucianism and the Legalism is essentially the compromise of the Confucianism and a structural annexation of the Confucianism by the Legalism. Xunzi's accidental fortune through his free will formed a mode of confluence of the Confucianism and the Legalism with the Confucianism as the body and the Legalism as the method. However, the so-called Confucianism-overwhelming confluence of the Confucianism and the Legalism since the reign of the Han Emperor Wudi was essentially a different mode with the Legalism as the body and the Confucianism and the Legalism both as the methods. So within this mode of confluence, the Confucianism was restricted by the Legalism and the humanism thoughts were constrained by the kingship thoughts.
     To summarize the changes of the Confucianism and the Legalism thoughts influenced by the hereditary monarchy,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out that the kingship politics can produce good human relations such as consummate character (de), also produce the brutal punishments; the kingship produced ritual propriety (li) and also the punishment (xing); the golden mean (zhong) was to ask the kingship to self-restrained to protect the benefit of itself. The benevolence (ren) developed by Confucius was originally purely the connotation of personality, then explained by Mencius, and turned into the political appeal of benevolent politics (renzheng). Although the humanist integrated the thoughts of the excellence such as the consummate character (de), ritual propriety (li) and the golden mean (zhong), and modified these thoughts by humanism, the political factors that these thoughts naturally carried restricted the initiative of the Confucian political ideal. This is the most concise schema that shows the contradiction of the politics and the ethics withi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kingship, the Confucian and the Legalist in the Pre-Qin period.
引文
① 张君劢:《民族复兴之学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第223页。
    ② 朱日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思考》,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第23页。
    ③ 孙星衍:《三教论》,见《问字堂集》,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一版第54页。
    ①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吉林出版集团责任有限公司2009年9月第一版第269页。
    ②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台湾学生书局1974年10月再版第103-104页。
    ③ 本书综论对此问题有较为详细的探讨。
    ①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云: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於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徵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② 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见《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三联书店2004年8月第一版第182页。
    ③ 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第187页。
    ④ 王夫之:《宋论》,中华书局1964年4月第一版第50页。
    ⑤ 王夫之:《尚书引义》,中华书局1962年7月第一版第12页。
    ⑥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台湾金枫出版社1999年4月革新一版第28页。
    ① 刘韶军:《杨雄与(太玄)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第一版第319页。
    ②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三联书店2009年5月第一版第182页。
    ③ 参见《江海学刊》1988年第一期。
    ④ 参见刘述先:《儒家哲学的典范重构与诠释》,台湾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4月第一版第5页。
    ① 牟复礼:《中国思想之渊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第26页。
    ② 牟复礼:《中国思想之渊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第26页。
    ③ 牟复礼:《中国思想之渊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第52页。
    ④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三联书店1996年3月第一版第197页。
    ① 布迪、莫里斯:《中华帝国的法律》,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第一版第16-18页。
    ②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三联书店2008年6月第一版第7页。
    ③ 郭齐勇:《从孔子的“人论”看儒学的现代发展》,见《郭齐勇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第一版第278页。
    ④ 西北大学2001年中国思想史专业博士论文。
    ①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第一册第25-26页。
    ② 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2月第一版第402页。
    ① 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第一版第21页。
    ② 参见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第一版第19页。
    ①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编:《诸子源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第一版第43页。
    ② 一般看来,西周的政治思想对于儒学基础的形成有最直接的影响,但是商代的影响,依稀可见。对于西周的影响而言,这种精神气质的确有一定的机遇色彩。但是,商代集体思想的存在,以及对西周文化的必然影响,却多少意味着这种机遇亦属必然,减少儒学特性的机遇色彩。
    ③ 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法律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版第10页。
    ① 布克哈特:《世界历史沉思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第26页。
    ② 张固也:《(管子)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1月第一版第1页。
    ①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第3-4页。
    ① 参见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三联书店1996年3月第一版第341页。
    ② 这种关联不包括陈来书中所质问的巫术,子不语怪力乱神,儒学起源之始,似乎就对传统神秘主义予以否定。商代以来的神秘主义,似乎都走向萨满,被古代思想家从人文主义析离出去。
    ③ 克林斯·布鲁克斯(1906-1994),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文学批评家,著有《精致的瓮》、《文学批评简史》等等,前耶鲁大学教授。
    ④ 孟旦:《早期中国“人”的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第16页。
    ① 参见科林武德:《历史的观念》增补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第16-17页。
    ① 参见江林昌、孙进:《后羿、寒浞神话传说的历史钩沉》,《学术月刊》2011年10月号。
    ② 参见江林昌:《考古发现与文史新证》,中华书局2011年2月第一版第103-106页。
    ③ 科林武德:《历史的观念》增补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第19页。
    ④ 刘述先:《研究中国历史学与哲学的方法与态度》,见韦政通编:《中国思想史方法论文选集》,上海人民出版2009年6月第一版第170页。
    ① 参见牟复礼:《中国思想之渊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第107页。
    ② 顾颉刚:《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一版第1-2页。
    ③ 见张心澂:《伪书通考》,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1月第一版第120页。
    ④ 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2009年1月第一版第445页。
    ① 江林昌:《(商颂>作于商代的考古印证与(虞颂)(夏颂)存于<天问>的比较分析》,见《考古发现与文史新证》,中华书局2011年2月第一版第416页。
    ② 笔者并不认同“禅让”的准确性。禅让这样的判断,是以世袭王权为标准的另类的王位非世袭更替。事实上原始德选首领之间,既没有所谓“禅”,也没有所谓“让”。“禅让”的本身就包含世袭王权的含义,这一判断使得德选这一通常的事情成为个别的事情,与事实不符。也有一些新的观点,认为尧与舜分别执掌华夏族与东夷族,二者之间既有联合也有斗争,在尧死后,夷夏联盟的最高权力实际由舜掌控。参见江林昌《考古发现与文史新证》,中华书局2011年2月第一版第69页。
    ③ 参见张林祥:《(商君书)的成书与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第105-106页。
    ④ 参见徐勇:《(商君书·徕民篇)的成书时代与作者蠡测》,见《松辽学刊》1991年第2期。
    ① 梁启超:《庄子·天下篇释义》,见刘东、翟奎凤编:《梁启超文存》,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10月第一版第648页。
    ① 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第35页。
    ② 马骕:《绎史》,中华书局2002年1月第一版《绎史年表》部分第2页。
    ③ 赵小雷:《“早熟路径”下的法家与先秦诸子》一书,在参考侯外庐、张岂之相关著述后,认为早熟性即指东方专制君主国家的形成。参见该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第一版第22页。
    ① 孔安国、孔颖达:《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第98页。
    ② 《圣经·旧约·士师记》第六至第八章。
    ① 《圣经·旧约·士师记》第八章。
    ②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8月第一版第101页。
    ③ 参见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8月第一版第105页。
    ① 参见弗雷泽:《(旧约)中的民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第一版第四章。
    ② 参见《五指山传》,暨南大学出版1990年第一版。
    ① 李学勤:《论燹公盨及其重要意义》,《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6期。
    ① 参见卡尔·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9月第一版第一章。
    ② 参见本书第三章关于孔子、孟子政治理想最高层面的分析认为,虽然孔、孟对于尧、舜与禹之间是有差别的,但他们并没有对禹的正面的政治价值表现出任何明显的质疑。
    ① 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第90页。据李学勤对新发青铜器《燹公盨》的考证,关于禹的金文文献上可追溯到西周中期,参见李学勤《论燹公盨及其重要意义》,《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6期。
    ② 见常玉芝《商代周祭制度》一书李学勤序言,1987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一版。
    ③ 佐竹靖彦主编:《殷周秦汉史学的基本问题》,中华书局2008年9月第一版第8页。
    ① 郭沫若等编:《甲骨文合集》,中华书局1982年3月第一版。以下凡引用《甲骨文合集》材料均只注出该书编号而不注页码,书名简称《合集》。
    ① 参见顾颉刚:《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一版第3页。
    ② 朱右曾辑、王国维校补:《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第一版第6页。
    ③ 萧统:《文选》,李善注、胡克家刻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7年第一版第721页。
    ④ 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一版第19页。
    ① 孔安国、孔颖达:《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第258页。
    ② 屈原:《楚辞·天问》,见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3月第一版第99页。
    ③ 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第页1983年3月第一版第96页。
    ④ 参见江林昌、孙进:《后羿、寒浞神化的历史钩沉》,《学术月刊》2011年10月号。
    ① 江林昌、孙进:《后羿、寒浞神化的历史钩沉》,《学术月刊》2011年10月号。
    ① 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一版第7页。
    ① 参见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一版第7页。
    ② 李宗侗:《中国古代社会新研》,中华书局2010年8月第一版第79页。
    ① 参见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版第84页。
    ② 孔安国、孔颖达:《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第646页。
    ① 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版第87页。
    ② 董刚:《古本<竹书纪年>所谓太甲杀伊尹与甲骨卜辞不协》,《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一期。
    ① 希罗多德:《历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59年6月第一版第4页。
    ② 顾准:《读古希腊史笔记——希腊城邦制度》,英属盖曼群岛商网路与书股份有限公司台湾分公司2005年12月初版第180页。
    ③ 晁福林:《夏商西周社会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版第87页。
    ① 参见胡厚宣等:《殷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36页。
    ② 孔安国、孔颖达:《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第336页。
    ③ 参见刘起釪:《重论盘庚迁殷及迁殷的原因》,《史学月刊》1990年第四期。
    ④ 刘起舒:《重论盘庚迁殷及迁殷的原因》,《史学月刊》1990年第四期。
    ① 参见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第一版第二章。
    ② 参见佐竹靖彦主编:《殷周秦汉史学的基本问题》,中华书局2008年9月第一版第52页。
    ③ 孔安国、孔颖达:《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第337页。
    ① 孔安国、孔颖达:《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第351页。
    ② 孔安国、孔颖达:《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第341页。
    ③ 以上均见孔安国、孔颖达:《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第343页。
    ④ 孔安国、孔颖达:《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第342页。
    ① 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第10页。
    ② 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版第95页。
    ③ 李宗侗:《中国古代社会新研》,中华书局2010年8月第一版弟154-155页。
    ① 参见陈全方等:《西周甲文注》,学林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第1-8页。
    ① 陈槃:《不见于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国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1月第一版叙论。
    ① 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商务印书馆1999年8月第一版第224页。
    ② 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商务印书馆1999年8月第一版第236页。
    ③ 参见孟德鸠斯:《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61年11月第一版56至58页。
    ① 孔安国、孔颖达:《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第596-597页。
    ①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99年9月第一版第241页。
    ② 章太炎:《检论·礼隆杀论》,见陈平原编《章太炎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第一版第185页。
    ③ 参见李泽厚:《己卯五说》,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第40-41页。
    ④ 容庚:《殷周青铜器通论》,中华书局2012年1月第一版第12页。
    ⑤ 赫伯特·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彭国翔、张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第65页。
    ① 参见韦政通:《中国思想史》,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8月第一版第19页。
    ① 参见王锷:《(礼记)成书考》,中华书局2007年3月第一版第97-98页。
    ② 王锷:《(礼记)成书考》,中华书局2007年3月第一版第100页。
    ① 参见冯友兰:《原儒墨》,见《中国哲学史》下册,三联书店2009年10月第一版第535-569页。
    ② 参见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长春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第35页。
    ① 参见彭林:《礼乐文明的确立、位移及其边缘化》,见郭齐勇主编:《儒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三联书店2010年7月第一版第7-8页。
    ② 赫伯特·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第13页。
    ① 黄侃:《黄侃国学文集》,中华书局2006年5月第一版第340页。
    ② 黄侃:《黄侃国学文集》,中华书局2006年5月第一版第342页。
    ③ 李峰:《西周的灭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第129页。
    ① 参见李圃、郑明主编:《古文字释要》,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9月第一版第758页。
    ② 参见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华书局2001年7月第一版第228页。
    ③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修订本,中华书局2007年4月第一版第645-650页。
    ④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第一版影印徐铉校定本第161页。
    ⑤ 参见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第76页。
    ⑥ 参见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1987年2月第一版第388页。
    ⑦ 参见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1989年3月第一版第308-309页。
    ① 参见周振甫:《诗经译注》,中华书局2002年7月第一版第142页。
    ② 参见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10月第一版第279-280页。
    ③ 参见袁梅:《诗经译注》,齐鲁书社,1985年1月第一版第283页。
    ④ 梁涛:《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第62页。
    ⑤ 孔安国、孔颖达:《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第495页。
    ⑥ 参见梁涛:《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第62页。
    ⑦ 参见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2004年2月第二版第326页;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中华书局1989年12月第一版第292页。
    ① 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9月第二版第482页。
    ② 转引自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9月第二版第993页。
    ① 参见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第一版第76页。
    ② 侯外庐:《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第一版第27页。
    ③ 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第一版第77页。
    ④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8月第一版第6页。
    ① 参见《海南岛黎族社会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10月第一版第167页。
    ② 参见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第20页。
    ③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8月第一版第55页。
    ① 孔安国、孔颖达:《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第552页。
    ① 蒙森:《罗马史》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94年10月第一版第22页。
    ① 参见崔永东:《周代金文中的刑法思想研究》,《政法论坛》1998年第二期。
    ②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第一版第21页。
    ① 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57年3月第一版第94页。
    ②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第一版第105页。
    ①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商务印书馆1962年5月第一版第19页。
    ① 参见韦政通:《中国思想史》,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9年8月第一版第29页。
    ② 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3月第一版第36页。
    ③ 德拉维加:《印卡王室评述》,商务印书馆1993年6月第一版第73页。
    ①《诗经·大雅·公刘》云: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
    ② 孔安国、孔颖达:《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第545页。
    ③ 参见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华书局2001年7月第一版第491-492页。
    ① 参见管东贵:《从宗法封建制到皇帝郡县制的演变》,中华书局2010年9月第一版第37页。
    ② 刘海年等主编:《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甲编第一册,科学出版社1994年8月第一版第225-236页。
    ① 刘勰:《文心雕龙》范文澜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第一版第2页。
    ②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99年9月第一版第67页。
    ③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99年9月第一版第72页。
    ④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99年9月第一版第87页。
    ① 参见陈海年等主编:《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甲编第一册,科学出版社1994年8月第一版第353页。
    ① 参见李泽厚:《己卯五说》,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第52页。
    ①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第100页。
    ② 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63年9月第一版第169页。
    ③ 参见包尔生:《伦理学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8年7月第一版第40页。
    ④ 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8月第一版第174页。
    ⑤ 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8月第一版第116页。
    ⑥ 参见乔治·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第100页。当然,柏拉图在其《国家篇》中也认为,任何一个善的国家,最高统治者必须是法律而不是任何一个个人。柏拉图本人认为法治与开明专制是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政治方案。
    ⑦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8月第一版第37-38页。
    ① 休谟:《道德原则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2月第一版第22页。
    ②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8月第一版第101页。
    ③ 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第10页。
    ① 休谟:《道德原则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2月第一版第61页。
    ① 见李国祥主编:《明实录类纂·妇女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第208页。
    ①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第1页。
    ② 徐复观:《徐复观集》,黄克剑编,群言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第113页。
    ① 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三联书店2009年10月第一版第536-537页。
    ②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三联书店2009年10月第一版第538页。
    ③ 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3月第一版139-140页。
    ④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三联书店1996年3月第一版第341页。
    ⑤ 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第一版第414页。
    ⑥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三联书店1996年3月第一版第341页。
    ①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三联书店1996年3月第一版第341页。
    ②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三联书店1996年3月第一版第342页。
    ③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5月第一版第879页。
    ① 程树德:《论语集解》,中华书局1990年8月第一版第389页。
    ② 李颙:《四书反身录·雍也篇》,见《二曲集》,中华书局1996年3月第一版第450页。
    ③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10月第三版第58页。
    ① 俞樾:《群经平议》第三十卷,《续修四库全书》版。
    ② 见高尚榘主编:《论语歧解辑录》,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第一版第88页。
    ①参见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三联书店2009年4月第一版第75页。
    ① 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2009年1月第一版第294-295页。
    ①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吉林出版集团责任有限公司2009年8月第一版第50页。
    ① 熊十力:《原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14页。
    ①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见《中国文化思想时九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第496页。
    ② 关万维:《四库集部分类与经学价值观》,《深圳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四期121页。
    ③ 熊十力:《读经示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1页。
    ④ 牟宗三:《牟三宗集》,黄克剑主编,群言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第597页。
    ① 张君劢:《新儒家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第6页。
    ② 《庄子·天运篇》云:“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
    ③ 章学诚:《文史通义》叶瑛校注本,中华书局1985年5月第一版第1页。
    ④ 章学诚:《文史通义》叶瑛校注本,中华书局1985年5月第一版第121页。
    ① 参见王心怡编:《商周图形文字编》,文物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
    ② 张舜徽:《广文字蒙求》,《张舜徽集·旧学辑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第10页。
    ③ 参见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1月第一版第138页。
    ④ 参见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下编第一章。
    ① 参见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1月第一版第173页。
    ② 参见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1月第一版第178页。
    ③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1月第一版第156页。
    ④ 参见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1月第一版第503-522页。
    ①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5月第一版第2961页。
    ② 李零:《中国方术正考》,中华书局2006年5月第一版第191页。
    ① 参见李零:《中国方术续考》,中华书局2006年5月第一版第59页。
    ① 参见李学勤:《文物中的古文明》,商务印书馆2008年10月第一版第408页。
    ② 见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三联书店1996年3月第一版第362页。
    ② 参见李零:《中国方术续考》,中华书局2006年5月第一版第58页。
    ④ 李泽厚:《己卯五说》,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第44-51页。
    ⑤ 胡厚宣等:《殷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439页。
    ① 章学诚:《校雠通义》,见《文史通义》叶瑛校注本附录,中华书局1985年5月第一版第1035页。
    ② 陈梦家等人持此观点,而李零持反对意见。李零认为,即使在商代,巫的地位也并不高。参见李零:《中国方术续考》,中华书局2006年5月第一版第57-59页。
    ③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1987年2月第一版第3页。
    ① 顾炎武:《日知录》黄汝成集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第175页。
    ② 刘知几:《史通》浦起龙通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第1页。
    ③ 王通:《中说·王道篇》,四库全书版。
    ④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第16页。
    ① 李贽:《焚书》,中华书局2009年8月第二版第214页。
    ② 王世贞:《艺苑卮言》,四库全书本。
    ③ 王世贞:《艺苑卮言》,四库全书本。
    ④ 章学诚:《文史通义》叶瑛校注本,中华书局1985年5月第一版第1页。
    ⑤ 章学诚:《文史通义》叶瑛校注本,中华书局1985年5月第一版第2页。
    ⑥ 章学诚:《文史通义》叶瑛校注本,中华书局1985年5月第一版第2页。
    ⑦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一版第3589页。
    ⑧ 章学诚:《校雠通义》,见《文史通义》叶瑛校注本附录,中华书局1985年5月第一版第1036页。
    ⑨ 章学诚:《文史通义》叶瑛校注本,中华书局1985年5月第一版第19页。
    ①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第2版第58页。
    ①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第78页。
    ② 参见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一版第183页。
    ③ 参见《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第8册第241页。发生在意大利的这场人文主义运动,是在中世纪神学氛围和中世纪后期社会进行的,人文主义者扬弃褊狭宗教条例,重视人的价值,把基督教思想与古希腊哲学相比,也埋下了宗教改革的因子。然而,近代以来基督教思想家渐渐强调基督教中的人文主义精神,把基督教说成是人文主义宗教。也就是说,文人主义与宗教,并没有必然冲突。发生在汉代的经学运动,因为是皇帝主导的,因此无形中也与皇权消弭了价值观上的冲突。
    ① 皮埃尔·勒鲁:《论平等》,商务印书馆1988年5月第一版第78页。
    ② 孟旦:《早期中国“人”的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第15页。
    ③ 参阅本书第六章第二节。
    ① 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第5页。
    ② 本书导论中《先秦文献的五种形态》一节曾引用其观点。
    ③ 参见郑良树编著:《续伪书通考》,台湾学生书店1984年6月初版第113-114页。
    ④ 参见郑良树编著:《续伪书通考》,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6月初版第110页。
    ⑤ 参见张心澂编著:《伪书通考》,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1月第一版第125页。
    ① 参见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10月第三版第2页。
    ② 章太炎:《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校,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第262页。
    ③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一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第77页。
    ① 张君劢:《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第223-224页。
    ① 参见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3月第一版第163页。
    ① 参见侯外庐:《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第一版第79-81页。
    ② 侯外庐:《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第一版第81页。
    ①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8月第一版第481页。
    ① 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见《柏拉图全集》,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第32页。
    ②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见《亚里士多德全集》伦理学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第63页。
    ③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见《亚里士多德全集》伦理学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第69页。
    ④ 刘勰:《文心雕龙注》范文澜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第一版第1页。
    ① 朱彬:《礼记训纂》,中华书局1996年9月第一版第546页。
    ② 参见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664-684.页。
    ③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第48页。
    ① 章太炎:《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校,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第236页。
    ② 安乐哲:《礼与古典儒家的无神论宗教思想》,见刘东主编:《中国学术》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00年4月第一版第62页。
    ③ 安乐哲:《礼与古典儒家的无神论宗教思想》,见刘东主编:《中国学术》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00年4月第一版第64-66页。
    ④ 参见安乐哲:《礼与古典儒家的无神论宗教思想》,见刘东主编:《中国学术》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00年4月第一版第71页。
    ⑤ 参见安乐哲:《礼与古典儒家的无神论宗教思想》,见刘东主编:《中国学术》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00年4月第80页。
    ① 王利器:《新语校注》,中华书局1986年8月第一版第91页。
    ① 雅各布·布克哈特:《历史讲稿》,三联书店2009年2月第一版第20页。
    ② 李泽厚:《论语今读》,三联书店2004年3月第一版第255页。
    ① 唐君毅:《中国人文精神之重建》,台湾学生书局1974年10月再版第84页。
    ② 傅斯年:《战国子家叙论史学方法导论史记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0月第一版第41页。
    ② 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00年3月第一版第307页。
    ① 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3月第一版第313页。
    ① 参见《古兰经韵译》,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7月第一版第57-58页。
    ① 参见《古兰经韵译》,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7月第一版第136页;《摩奴法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12月第一版第91页:不论感到多么强烈的情欲,不要接近月经开始出现的妻子,不可和她同床共枕。
    ② 见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8月第一版第956页。
    ③ 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3月第一版第327页。
    ④ 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3月第一版第328页。
    ①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三联书店2009年10月第一版第70页。
    ②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云:“维护周礼是孔子赋予自己的神圣使命”,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第一版第172页。
    ③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三联书店2009年10月第一版第71页。
    ④ 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载《且介亭杂文二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三版第109页。
    ① 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载《且介亭杂文二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三版第107页。
    ②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8月第一版第64页。
    ③ 徐复观:《徐复观集》,黄克剑主编,群言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第249页。
    ④ 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第103页。
    ⑤ 参见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10月第三版第173页。
    ① 王夫之:《尚书引义》,中华书局2009年10月第一版第6页。
    ② 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九州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版第235页。
    ③ 转见于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九州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版第237页。
    ① 钱穆:《周公与中国文化》,见《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第一册,三联书店2009年12月第一版第92页。
    ② 卫湜:《礼记集说》卷一百三十五,《四库全书》版。
    ③ 章学诚:《文史通义》叶瑛校注本,中华书局1985年5月第一版第120-121页。
    ④ 参见章学诚:《文史通义》叶瑛校注本,中华书局1985年5月第一版第122页。
    ① 王国维:《观堂集林·殷周制度论》,中华书局1959年6月第一版第453-454页。
    ① 钱穆:《周公与中国文化》,见《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从》第一辑,三联书店2009年12月第一版第94页。
    ② 钱穆:《周公与中国文化》,见《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第一辑,三联书店2009年12月第一版第94页。
    ③ 钱穆:《周公》,九州出版社2011年7月第一版第1页。
    ④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第34页。
    ① 杨向奎:《周公摄政与成王建国》,见郭伟川编:《周公摄政称王与周初史事论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11月第一版第77页。
    ① 参见张政娘:《甲骨金文与商周史研究》,中华书局2012年4月第一版第217-221页.
    ② 参见韦政通:《中国思想史》,吉林出版集团投限责任公司2009年8月第一版第23页。
    ① 孔安国、孔颖达:《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第596-597页。
    ② 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第300页。
    ③ 参见王锷:《(礼记>成书考》,中华书局2007年3月第一版第53-56页。
    ① 参见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九州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版第233页。
    ①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9月版第232页。
    ①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第182页。
    ② 见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第79页。“民有劝心”,荆门博物馆编本《郭店楚墓竹简》图册第130页读作“民有欢心”,但附裘锡圭按:也有可能读为劝。劝,勉也。李零读劝。今从劝。
    ③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第103页。
    ④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8曰第一版第136页。李零篇名作《性》,今从荆门市博物馆编本《郭店楚墓竹简》图册本作《性自命出》。
    ①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二版第82页。
    ① 《孟子·离娄上》云:“天下溺,授之以道;嫂溺,授之以手。子欲手授天下乎?”朱子章句云:“直己守道,所以济时;枉道殉人,徒为失己。”
    ②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一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第249页。
    ①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中国人民大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第139页。
    ②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第66页。
    ① 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商务印书馆2011年4月第一版第3页。
    ① 邹纪孟:《法先王不为复古》,见《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86年第四期。
    ② 游唤民:《<尚书>法先王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载《船山学刊》2001年第四期。
    ③ 参见东方朔:《“先王之道”与“法后王”,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六期。
    ①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8月第一版第36页。
    ②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8月第一版第44页。
    ③ 孟旦:《早期中国“人”的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第15页。
    ① 夏的起源,一般认为在前2100前左右,如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的前2070年,王玉哲《中华远古史》大事表的约前21世纪,翦伯赞主编《中外历史年表》的前2095年等等。孔子生辰以《公羊传》和《谷梁传》的说法,在鲁襄公22年,即前551年。
    ② 康波弗尔:《日本史》,转引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61年11月第一版第86页。
    ③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61年11月第一版第87页。
    ④ 董说:《七国考序》,四库全书版。
    ⑤ 沈家本:《历代刑法考》,中华书局1985年12月第一版第13页。
    ⑥ 沈家本:《历代刑法考》,中华书局1985年12月第一版第13页。
    ① 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第16页。
    ① 林之奇:《尚书全解》卷三十五,《四库全书》版。
    ① 岛邦男:《殷虚卜辞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第736-739页。
    ② 以下卜辞法律材料参考译文主要来自刘海年等主编:《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甲编第一册,科学出版社1994年8月第一版。
    ① 胡厚宣等:《殷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265页。
    ① 《一九七一年安阳后岗发掘简报》,《考古》1972年第三期。
    ②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年12月第一版第104页。
    ③ 沈家本:《历代刑法考》,中华书局1985年12月第一版第190页。
    ④ 沈家本:《历代刑法考》,中华书局1985年12月第一版第191页。
    ① 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甲骨文字集释》第1051页。
    ② 唐兰:《天考》第27页,转引自《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甲编第一册第202页。
    ③ 贝尔纳尔·迪亚斯·卡斯蒂略:《征服新西班牙信史》,商务印书馆1988年1月第一版,下册第118页。
    ① 沈家本:《历代刑法考》,中华书局1985年12月第一版第97页。
    ① 塔西佗:《日耳曼尼亚志》,商务印书馆1959年8月第一版第51页。
    ① 巴托洛梅·德拉斯·卡萨斯:《西印度毁灭述略》,商务印书馆1988年11月第一版第50页。
    ② 巴托洛梅·德拉斯·卡萨斯:《西印度毁灭述略》,商务印书馆1988年11月第一版第51页。
    ③ 巴托洛梅·德拉斯·卡萨斯:《西印度毁灭述略》,商务印书馆1988年11月第一版第54页。
    ④ 贝尔纳尔·迪亚斯·卡斯蒂略:《征服新西班牙信史》,商务印书馆1988年1月第一版,下册第118页。
    ① 塔西佗:《日耳曼尼亚志》,商务印书馆1959年8月第一版第53页。
    ② 参见贝尔纳尔·迪亚斯·卡斯蒂略:《征服新西班牙信史》,商务印书馆1988年1月第一版上册第82页。
    ① 玄奘:《大唐西域记》季羡林等校注本,中华书局1985年2月第一版第203页。
    ② 参见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3页。
    ① 参见顾炎武:《日知录》黄汝成集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第1239页。
    ① 顾炎武:《日知录》黄汝成集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第1239页。
    ② 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188页。
    ①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见《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6月第一版第451页。
    ② 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华书局1975年7月第一版第954页。
    ① 陈梦家:《尚书通论》,中华书局2005年6月第一版第183页。
    ② 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五章第一节。
    ① 参见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五章。
    ① 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魏国李悝的变法》一节注。
    ① 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讲稿》,中华书局2007年7月第一版208页。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小屯南地甲骨》第119片,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第一版。参考译文:军队要有法纪,才能打胜战。
    ② 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一版第4页。
    ③ 以上均引自陈顾远:《儒家法学的价值论》,见《中国文化与中国法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2006年2月第一版第397页。
    ④ 陈顾远:《儒家法学的价值论》,见《中国文化与中国法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一版第387页。
    ① 参见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是书基本认可法家分两派,也是这一观点的新近研究成果。
    ②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三联书店2009年5月第一版第182页。
    ③ 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第一版第261页。
    ① 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282页。
    ② 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历史研究》1988年第6期。
    ① 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12月第一版第6页。
    ① 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7页。
    ① 参见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7页。
    ① 参见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10月第一版第219页。
    ①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新星出版社2010年9月第二版第159页。
    ①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三联书店2009年5月第一版第173页。
    ② 张舜徽:《周秦诸子政论类要》辑录《艺文类聚》卷五十四引《慎子》逸文,见《张舜徽集·旧学辑存》下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第631页。
    ③ 张林祥《<商君书)的成书与思想研究》一书曾指出过,形无等级不等于公平,而商鞅法治的本质是专制而非法治。参见该书195页与202页。但是,稍晚的另一部以法家为研究对象的著作:时显群的《法家“以法治国”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一书认为,儒家与法家的区别在于儒家主张人治,法家主张法治,儒家主张不平等,法家主张平等(参见该书第66-71页),可见时下学者对于法家法制性质的看法仍有分歧。
    ① 《史记·秦本纪》作四十一县,《商君列传》作三十一县,《史记·六国年表》作三十县。
    ② 《诸子集成》,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7月第一版第五册《商君评传》第1页。
    ③ 《诸子集成》,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7月第一版第五册《商君评传》第1页。
    ① 张舜徽:《周秦政论类要》,见《张舜徽集·旧学辑存》下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第661页。
    ① 陈澧:《东塾读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7月第一版第236页。
    ①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一版第136页。
    ② 章太炎:《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第298页。
    ③ 陈干钧:《韩非新传》,见《诸子集成》,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7月第一版第五册《韩非新传》第2页。
    ① 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第351页。
    ① 陶希圣:《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第201-203页。
    ① 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讲稿》,中华书局2007年7月第一版第233页。
    ① 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讲稿》,中华书局2007年7月第一版第244-245页。
    ②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8月第一版第257页。
    ① 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讲稿》,中华书局2007年7月第一版第249页。
    ① 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第一版第397页。
    ① 以上“七术”之引文以及训读皆来自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之《内储说上七术》一章,中华书局1998年7月第一版第211-239页。
    ①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7月第一版第438页。
    ①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新星出版社2010年9月第二版第166页。
    ② 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见《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三联书店2004年8月第一版第178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10月第一版第704页。
    ① 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第334页。
    ② 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5月新第二版第968页。
    ③ 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5月新第二版第968页。
    ④ 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见《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三联书店2004年8月第一版第179页。
    ② 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见《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三联书店2004年8月第一版第179-180页。
    ① 杜维明:《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第126页。
    ② 王夫之:《尚书引义》,中华书局1962年7月第一版第12页。
    ① 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3页。
    ① 狄百瑞:《儒家的困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第46页。
    ②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新星出版社2010年9月第二版第169页。
    ③ 金耀基:《中国民本思想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年8月第一版第1页。
    ①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吉林出版集团责任有限公司2009年8月第一版第199页。
    ② 比如金耀基在《中国民本思想史》一书绪论中认为,民本思想起源于“民惟邦本”,姑且不论《五子之歌》成文的准确时间是否在相关文献中是最早的,从文献本身的内涵来讲,也有所疏失。
    ③ 孔安国传、孔颖达疏:《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第264页。
    ④ 参见洪亮吉:《春秋左传诂》,中华书局1987年10月第一版第218页。
    ① 金耀基:《中国民本思想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年8月第一版第8页。
    ② 参见金耀基:《中国民本思想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年8月第一版第9-12页。
    ③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第一版第35-36页。
    ① 参见韦政通:《中国思想史》,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8月第一版第200页。
    ② 蒋礼鸿:《商君书锥指》,中华书局1986年4月第一版第4页。
    ③ 蒋礼鸿:《商君书锥指》,中华书局1986年4月第一版第3页。
    ④ 陈澧:《东塾读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7月第一版第237页。
    ①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三联书店2009年10月第一版第72页。
    ②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三联书店2008年6月第一版第19页。
    ③ 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第一版第117页。
    ① 罗斯文、安乐哲:《生民之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第64页。
    ② 本书第五章曾以商鞅处罚太子师傅的方式与晋献公处罚太子师傅的方式作比较,证明商鞅所谓“法制”并未向富有现代意义的“法制”前进半步。
    ③ 徐复观:《徐复观集》,黄克剑、林少敏编,群言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第247页。
    ① 徐复观:《徐复观集》,黄克剑、林少敏编,群言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第248页。
    ② 郝大维、安乐哲:《先贤的民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第39页。
    ③ 参见郝大维、安乐哲:《先贤的民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第82-90页。
    ① 唐君毅:《中国人文精神之重建》,台湾学生书局1974年10月再版第84页。
    ① 郭沫若:《十批判书》,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第一版第218页。
    ② 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三联书店2009年10月第一版第338-343页.
    ① 《荀子·劝学》云: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① 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3月第一版第530页。
    ① 参见郑良树编:《续伪书通考》,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6月初版上册第232-234页。
    ② 参见郑良树编:《续伪书通考》,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6月初版上册第235页。
    ③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版第129页。
    ①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新星出版社2010年9月第二版第74页。
    ②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8月第一版第208页。
    ① 廖名春:《荀子“法后王”说考辨》,《管子学刊》1995年第四期。
    ① 郭沫若:《十批判书》,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第一版第238页。
    ② 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第一版第223页。
    ① 梁启雄:《荀子简释》,中华书局1983年1月第一版第194页。
    ①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三联书店2008年6月第一版第111页。
    ①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第250页。
    ① 储昭华:《分明之道》,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第一版第24页。
    ②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三联书店2008年3月第一版第123页。
    ③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168页。
    ① 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第35页。
    ① 梁启超:《庄子·天下篇释义》,见刘东、翟奎凤编:《梁启超文存》,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10月第一版第648页。
    ② 牟三宗:《牟宗三集》,黄克剑、林少敏编,群言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第607页。
    ③ 李泽厚:《初读郭店简印象纪要》,见姜广辉主编《中国哲学》第二十一辑《郭店简与儒学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第7页。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极多也很早,这里仅以李泽厚等为例。
    ④ 杜维明:《儒家传统与文明对话》,河北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第192页。
    ① 李泽厚:《初读郭店简印象纪要》,见姜广辉主编《中国哲学》第二十一辑《郭店简与儒学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第7页。
    ② 杜维明:《儒家传统与文明对话》,河北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第192-193页。
    ③ 刘述先:《现代新儒学发展的轨迹》,见《儒家哲学的典范重构与诠释》,台湾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4月初版第4-5页。
    ④ 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第211页。
    ① 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见《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三联书店2004年8月第一版第181页。
    ② 姜广辉:《郭店楚简与道统攸系》,见姜广辉主编《中国哲学》第二十一辑《郭店简与儒学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第24页。
    ③ 姜广辉:《郭店楚简与道统攸系》,见姜广辉主编《中国哲学》第二十一辑《郭店简与儒学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第24页。
    ④ 王应常:《从法家专制理论的创立到儒法合流》,《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四期。
    ⑤ 刘泽华:《王权思想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76页。
    ① 《论语·为政》引《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② 参见李剑鸣主编:《世界历史上的民主与民主化》,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1月第一版第165页。
    ③ 参见孟旦:《早期中国“人”的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第18-22页。
    ④ 余英时:《余英时学术思想史文选》,何俊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第一版第201页。
    ① 蒙森:《罗马史》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94年10月第一版第23页。
    ②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上册,商务印书馆1990年11月第一版第178页。
    ③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上册,商务印书馆1990年11月第一版第179-180页。
    ④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上册,商务印书馆1990年11月第一版第500页。
    ①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新华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第87页。
    ② 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法律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版第12页。
    ③ 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法律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版第13页。
    1. 郑玄等:《十三经注疏》,阮元刻本,中华书局2009年10月第一版。
    2. 孔安国、孔颖达:《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
    3.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2004年2月第二版。
    4. 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中华书局1989年12月第一版。
    5. 朱熹:《诗集传》,凤凰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6. 王先谦:《十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1987年2月第一版。
    7.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1989年3月第一版。
    8.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10月第一版。
    9.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9月第二版。
    10.洪亮吉:《春秋左传诂》,中华书局1987年10月第一版。
    11.郑玄、孔颖达:《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
    12.朱彬:《礼记训纂》,中华书局1996年9月第一版。
    13.司马迁:《史记》,三家注本,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第二版。
    14.班固:《汉书》,颜师古注本,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一版。
    15.朱右曾辑、王国维校补:《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第一版。
    16.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集校补订》,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一版。
    17.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第一版。
    18.玄奘:《大唐西域记校注》,季羡林等注,中华书局1985年2月第一版。
    19.马骕:《绎史》,中华书局2002年1月第一版。
    20.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第一版。
    21.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3月第一版。
    22.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8月第一版。
    23.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10月第三版
    24.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二版。
    25.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0月第一版。
    26.梁启雄:《荀子简释》,中华书局1983年1月第一版。
    27.苏舆:《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12月第一版。
    28.王利器:《新语校注》,中华书局1986年8月第一版。
    29.阎振益、钟夏:《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7月第一版。
    30.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华书局2008年12月第一版。
    31.郭象、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中华书局1998年7月第一版。
    32.孙诒让:《墨子简诂》,中华书局2009年1月第一版。
    33.杨丙安:《十一家孙子校理》,中华书局1999年3月第一版。
    34.蒋礼鸿:《商君书锥指》,中华书局1986年4月第一版。
    35.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7月第一版。
    36.梁启雄:《韩子浅解》,中华书局2009年7月第二版。
    37.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6月第一版。
    38.何宁:《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10月第一版。
    39.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第页1983年3月第一版。
    40.萧统编:《文选》,影印胡克家复刻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一版。
    41.郭沫若主编:《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82年3月第一版。
    42.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释》,中华书局1985年8月第一版。
    43.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华书局2001年7月第一版。
    44.陈全方等:《西周甲文注》,学林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
    45.刘海年、杨升南、吴九龙主编:《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甲编第一册,科学出版社1994年8月第一版。
    46.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版。
    47.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
    48.陈伟等编:《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
    49.李学勤等编:《张家山汉墓竹简(247号墓)》,文物出版社2001年11月第一版。
    50.翦伯赞主编:《中外历史年表》,中华书局2008年4月第一版。
    51. 《古兰经韵译》,林松译,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7月第一版。
    52. 《摩奴法典》,马香雪转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12月第一版。
    1.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第一版。
    2. 陈澧:《东塾读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7月第一版。
    3. 陈顾远:《中国文化与中国法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一版。
    4.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1月第一版。
    5. 陈梦家:《尚书通论》,中华书局2005年6月第一版。
    6.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三联书店1996年3月第一版。
    7. 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三联书店2009年4月第一版。
    8. 陈槃:《不见于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国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1月第一版。
    9.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10.陈致:《从礼仪化到世俗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
    11.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版。
    12.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37年5月第一版。
    13.程志华:《中国近现代儒学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
    14.储昭华:《分明之道》,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第一版。
    15.董说:《七国考序》,四库全书版。
    16.丁山:《古代神话民族》,商务印书馆,2005年1月第一版。
    17.杜维明:《儒家传统与文明对话》,河北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18.杜维明:《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19.董洪利:《孟子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第一版。
    20.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三联书店2009年5月第一版。
    2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三联书店2009年10月第一版。
    2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
    23.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第一版。
    24.顾炎武:《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
    25.顾颉刚:《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8年11月第一版。
    26.顾颉刚:《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一版。
    27.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
    28.顾史考:《郭店楚简先秦儒书宏微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0月第一版。
    29.顾准:《读古希腊史笔记——希腊城邦制度》,英属盖曼群岛商网路与书股份有限公司台湾分公司2005年12月初版。
    30.郭沫若:《十批判书》,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第一版。
    31.郭齐勇主编:《儒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三联书店2010年7月第一版。
    32.郭齐勇:《郭齐勇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第一版。
    33.郭伟川编:《周公摄政称王与周初史事论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11月第一版。
    34.高尚榘主编:《论语歧解辑录》,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第一版。
    35.管东贵:《从宗法封建制到皇帝郡县制的演变》,中华书局2010年9月第一版。
    36.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37.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台湾金枫出版社1999年4月革新一版。
    38.黄侃:《黄侃国学文集》,中华书局2006年5月第一版。
    39.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年6月第一版。
    40.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第36页。
    41.胡朴安:《周易古史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42.侯外庐:《中国古代思想学术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第一版。
    43.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3月第一版。
    44.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史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
    45.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法律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版。
    46.金观涛、刘青峰:《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法律出版社2011年6月第一版。
    47.姜广辉主编:《中国哲学·郭店简与儒学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48.金耀基:《中国民本思想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年8月第一版。
    49.江文也:《孔子的乐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50.江林昌:《考古发现与文史新证》,中华书局2011年2月第一版。
    51.李贽《焚书》,中华书局2009年8月第二版。
    52.李颙:《二曲集》,中华书局1996年3月第一版。
    53.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第一版。
    54.梁涛:《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
    55.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
    56.刘知几:《史通》浦起龙集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
    57.刘述先:《儒家哲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9月第一版。
    58.刘述先:《儒家哲学的典范重构与诠释》,台湾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4月初版。
    59.刘韶军:《杨雄与<太玄>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第一版。
    60.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第一版。
    61.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2月第一版。
    62.鲁迅:《且介亭杂文二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三版。
    63.李零:《中国方术正考》,中华书局2006年5月第一版。
    64.李零:《中国方术续考》,中华书局2006年5月第一版。
    65.李零:《郭店楚简校读纪》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
    66.李学勤:《文物中的古文明》,商务印书馆2008年10月第一版。
    67.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长春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68.李泽厚:《己卯五说》,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69.李峰:《西周的灭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
    70.李申:《简明儒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71.李宗侗:《中国古代社会新研》,中华书局2010年8月第一版。
    72.李峻岫:《汉唐孟子学术论》,齐鲁书社2010年3月第一版。
    73.罗安宪主编:《中国孔学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
    74.吕思勉:《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75.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
    76.马非白:《秦集史》,中华书局,1982年8月北京第一版。
    77.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6月版。
    78.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
    79.牟宗三:《牟宗三集》,群言出版社1993年6月第一版。
    80.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九州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版。
    81.钱穆:《中国思想史》,九州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
    82.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第一、二册,三联书店2009年12月第一版。
    83.钱穆:《周公》,九州出版社2011年7月第一版。
    84.容庚:《殷周青铜器通论》,中华书局2012年1月第一版第12页。
    85.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第一版。
    86.沈家本:《历代刑法考》,中华书局1985年12月第一版。
    87.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9月第一版。
    88.唐君毅:《中国人文精神之重建》,台湾学生书局2004年3月第一版。
    89.唐君毅:《唐君毅集》,黄克剑编,群言出版社1993年6月第一版。
    90.陶希圣:《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
    91.童书业:《春秋史料集》,中华书局2008年5月第一版。
    92.童书业:《春秋史》校订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一版。
    93.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校订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一版。
    94.韦政通:《中国思想史》,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8月第一版。
    95.王夫之:《宋论》,中华书局1964年4月第一版。
    96.王夫之:《尚书引义》,中华书局1962年7月第一版。
    97.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华书局1975年7月第一版。
    98.王尔敏:《先民的智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
    99.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6月第一版。
    100.王锷:《(礼记)成书考》,中华书局2007年3月第一版。
    101.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讲稿》,中华书局2007年7月第一版。
    102.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
    103.王心怡编:《商周图形文字编》,文物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
    104.徐复观:《徐复观集》,群言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
    105.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新星出版社2010年9月第二版。
    106.熊十力:《读经示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
    107.熊十力:《原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
    108.俞樾:《群经平议》,《续修四库全书》版。
    109.殷海光:《中国文化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12月第一版。
    110.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三联书店2004年8月第一版。
    111.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第一版。
    112.余英时:《余英时学术思想史文选》,何俊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第一版。
    113.于省吾:《双剑誃群经新证双剑誃诸子新证》,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
    114.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2009年9月第一版。
    115.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9年12月第一版。
    116.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
    117.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
    118.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第一版。
    119.徐复观:《徐复观集》,黄克剑编,群言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
    120.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第一版。
    121.章学诚:《文史通义》叶瑛校注本,中华书局1985年5月第一版。
    122.章学诚:《校雠通义》,《文史通义校注》附录,中华书局1985年5月第一版。
    123.章太炎:《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
    124.章太炎:《章太炎卷》,陈平原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第一版。
    125.郑维东著:《政治秩序的构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126.郑良树:《续伪书通考》上册,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6月初版。
    127.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128.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99年9月第一版。
    129.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
    130.张舜徽:《张舜徽集·旧学辑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
    131.张舜徽:《先秦道论发微》,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132.张心潋:《伪书通考》,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1月第一版。
    133.张君劢:《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
    134.张君劢:《明日之中国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
    135.张君劢:《新儒家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
    136.张政娘:《甲骨金文与商周史研究》,中华书局2012年4月第一版。
    137.张岱年:《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中华书局2003年1月第一版。
    138.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
    139.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8月第一版。
    140.张固也:《(管子)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1月第一版。
    141.张林祥:《(商君书)的成书与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
    142.张岩:《审核古文<尚书>案》,中华书局2006年12月第一版。
    143.中国先秦史学会:《夏史论丛》,齐鲁书社1985年7月第一版。
    1. 希罗多德:《历史》上册,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6月第一版。
    2. 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8月第一版。
    3.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8月第一版。
    4.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伦理学卷,苗力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5.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专》上册,陆永庭、吴彭鹏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11月第一版。
    6. 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沈叔平、苏力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8月第一版。
    7. 孟德鸠斯:《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11月第一版。
    8.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婉玲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5月第一版。
    9. 塔西佗:《日耳曼尼亚志》,马雍、傅正元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8月第一版。
    10.巴托洛梅·卡萨斯:《西印度毁灭述略》,孙家堃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11月第一版。
    11.贝尔纳尔·德尔·卡斯蒂略:《征服新西班牙信史》,江禾、林光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1月第一版。
    12.兰克:《历史上的各个年代》,杨培英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13.蒙森:《罗马史》,李稼年译、李澍泖校,商务印书馆1994年10月第一版。
    14.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9月第一版。
    15.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2月第一版。
    16.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马香雪校、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一版。
    17.包尔生:《伦理学体系》,何怀宏、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7月第一版。
    18.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方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第一版。
    19.德拉维加:《印卡王室评述》,白凤森、杨衍永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6月第一版。
    20.弗雷泽:《(旧约>中的民俗》,童炜钢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第一版。
    21.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册,邓正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
    22.史怀泽:《中国思想史》,常暄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
    23.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钢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24.孟旦:《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丁栋、张兴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
    25.狄百瑞:《儒家的困境》,黄水婴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
    26.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任菁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
    27.牟复礼:《中国思想之渊源》,王立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
    28.布迪、莫里斯:《中华帝国的法律》,朱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第一版。
    29.罗思文、安乐哲:《生民之本——<孝经)的哲学诠释及英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
    30.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彭国翔、张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
    31.佐竹靖彦主编:《殷周秦汉史学的基本问题》,中华书局2008年9月第一版。
    32.罗斯文、安乐哲:《生民之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
    33.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毛俊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第一版。
    1. 钱逊:《先秦儒法关于德刑关系的争论》,《清华大学学报》1986年第一期。
    2. 杨向奎:《礼的起源》,《孔子研究》1986年第一期。
    3. 邹纪孟:《法先王不为复古》,《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86年第四期。
    4. 朱汉民:《儒法互补与外王之道》,《海南大学学报》1989年第一期。
    5. 王应常:《从法家专制理论的创立到儒法合流》,《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四期。
    6. 刘起舒:《重论盘庚迁殷及迁殷的原因》,《史学月刊》1990年第四期。
    7. 徐勇:《(商君书·徕民篇)的成书时代与作者蠡测》,见《松辽学刊》1991年第二期。
    8. 刘文鹏:《“治水专制主义”的模式对古埃及历史的扭曲》,《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三期。
    9. 廖名春:《荀子“法后王”说考辨》,《管子学刊》1995年第四期。
    10.崔永东:《周代金文中的刑法思想研究》,《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1998年第二期。
    11.黄武强:《论孔子否定周礼所规定的王侯大夫世袭制》,《广西社会科学》1998年第五期。
    12.孟昭燕:《韩非与专制主义》,《西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二期。
    13.安乐哲:《礼与古典儒家的无神论宗教思想》,刘东主编《中国学术》第二辑。
    14.张大勇、李飞:《关于“儒法合流”的几点思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三期。
    15.李泽厚:《初读郭店简印象纪要》,姜广辉主编《中国哲学》第二十一辑。
    16.姜广辉:《郭店楚简与道统悠系》,姜广辉主编《中国哲学》第二十一辑。
    17.游唤民:《(尚书)法先王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船山学刊》2001年第四期。
    18.吴成国:《论先秦法家的缘起及法家学说的文化价值》,《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6月号。
    19.李学勤:《论燹公盨及其重要意义》,《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六期。
    20.韩星:《郭店儒简的儒法融通》,《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5月号。
    21.顾世群、潘素洁:《从思想源流看儒、法专制主义之分殊》,《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十期。
    22.吴国武:《周秦诸子书多出于国史、家乘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年第四期
    23.谢瑞东:《论先秦两汉中国法制观的儒法之争》,《学术论坛》2006年8月号。
    24.兰建军:《儒法合流的根本原因分析》,《中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二期。
    25.彭林:《礼乐文明的确立、位移及其边缘化》,郭齐勇主编《儒家文化研究》第三辑。
    26.张分田:《关于儒家民本思想历史价值的三个基本判断》,《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五期。
    27.董刚:《古本<竹书纪年>所谓太甲杀伊尹与甲骨卜辞不协》,《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一期。
    28.王子今:《说商君“强国弱民”理念》,《博览群书》2010年10月号。
    29.江林昌、孙进:《后界、寒促神话传说的历史钩沉》,《学术月刊》2011年10月号。
    30.东方朔:《“先王之道”与“法后王”》,《复旦学报》2011年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