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适”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设计评价是对设计“价值”的判定,涉及到产品的使用性、技术性、经济成本、美学、文化、环境等诸多复杂性因素,具有相当的操作难度和方法的不确定性。在“交换经济”的语境下,以“商品设计”为切入点进行设计评价理论研究,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设计的本质和时代精神,并对企业指向商品的产品或服务的设计评价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
     本文重点对商品设计评价的观念层和制度层进行探讨。观念层是指评价主体在从事商品设计评价活动时所持的态度和价值观等。研究的逻辑是透过商品之“物”,觉察由交换之“事”联结起来的人类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对商品交换之“事理”的认识,指明“商品设计”的方向和目标,从而确立起兼顾“消费人”、“企业人”、“社会人”和“生态人”等多重人类主体利益“共赢”的商品设计观。
     制度层是指设计评价所依赖的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内容,如评价的标准、程序、组织和方法等。商品设计评价制度体系的构建是保证“共赢”目标顺利实施的基本前提。首先,笔者基于大量设计评价实务的考察与设计理论的研究,提出实事求“适”的评价原则,对“共赢”做现实、客观和辩证的思考;而后借助“设计事理学”的思想方法,建立商品设计评价的“目标系统”,将复杂的评价因素纳入到体系化的理论模型之中,从而将实事求“适”的原则进一步转化为可操作性的理论途径。即充分认识评价主体的复杂性、客体的多样性和环境的变换性,由此进一步限定和明确多层级的评价目标,并选择和建构“适度”的评价标准、“适用”评价程序、“适合”评价组织和“适当”评价方法等制度要素内容。最后,笔者尝试性地将上述研究成果运用到某企业产品造型设计评价体系的构建中,希望为企业设计战略的有效实施以及可持续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Design evaluation means to estimate the value of design. It closely related with many complicated factors, such as usability, technology, economics, aesthetics, culture and ecology, and with considerable difficult of operation and unsureness in methods. In the context of“exchange economy”, to do the research work of design evaluation from the view point of the“commercial product design”would grasp the essence of design and the spirit of time more profoundly, and also be the guidance in prac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design evaluation of enterprises.
     The paper focus on the study of conception and institution levels of design evaluation in commercial product. The conception level indicates the attitude and thinking of people undertaking the design evaluation. The logic in the study is from research on the“object”of commercial product to aware the benefit relations of people in the“affair”of exchange; to recognize the“rules of affair”of the exchange of commercial products demonstrate the direction and aim of“commercial product design”and consequently establish the“win together”conception of multi-benefits of“consume agent”,“enterprise agent”,“society agent”and“ecological agent”.
     The institution level indicates the contents of desig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such as the criteria, process, organization and methods of design evaluation, which are the precondition of implement to the aim of“win together”. Firstly, the author bring forward the principle of“seeking fitness from facts”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n a great deal cases study of practical design evaluation and deep research of design theory considering the conception of“win together”realistically, objectively and dialectically. Afterwards, establish the“target system”of design evaluation in commercial product by dint of the thought way of“Affairology of design”which bringing the complex factors into a systematic theoretic model, and accordingly translate the principle of“seeking fitness from facts”into maneuverability approach. Founding on sufficiently understand the complexity of people, variety of objects and alternate of environment, we can confirm themulti-levels of evaluate target, choose or construct the fitable institution contents of criteria, process, organization and methods in design evaluation. Finally, the author tries to apply the theory to establish an evaluation system of styling design for certain company, hope to promote the efficient implement of design strate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引文
1 柳冠中:《走中国当代工业设计之路》,邵宏、严善錞主编:《岁月铭记——中国现代工业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2 页。
    2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年版。
    3 [美]冯?贝塔兰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林康义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 9 页。
    4 在系统科学中,构成系统的事物,称为系统的元素;在元素间有机关系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结构产生的综合效果即系统的功能;元素间相对稳定、有序的联系方式称为系统结构;系统实现系统功能的协调行动就是系统行为;由系统的部分元素组成的系统称为该系统的子系统。
    5 [美]西蒙:《管理决策的科学》,中兴管理顾问公司译,1982 年版,转引自杨砾、徐立:《人类理性与设计科学——人类设计技能探索》,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第 31 至 32 页。
     6 柳冠中:《走中国当代工业设计之路》,邵宏、严善錞主编:《岁月铭记——中国现代工业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2 页。
    7 就评价研究的成果而言,到目前为止,除了杜威的《评价理论》这本小册子之外,还没有发现系统研究评价问题的专门著作。参见江畅:《现代西方价值理论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 326页。
    8 柳冠中:《设计的美学特征及评价方法》,《美术观察》,1996 年 5 月刊,第 44 至 46 页。
    9 [美]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梅琼译,中信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97 页。
    10 赵丽艳,顾基发:《东西方评价方法论对比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0 年第 3 卷第 1 期,第 87 至93 页。
    11 按照西蒙的观点,只要人们将知识、经验,以及直觉投射于未来,目的是改变现状的活动,都带有设计性质。因此,人类一切带有目的性、指向未来的创造性行为都可以包括在广义的设计概念中。详见本文 2.3.1“关于设计”。
    12 一般说来,评价具有四种最为基本的功能,其一是判断功能;其二是预测功能;其三是选择功能;其 四是导向功能。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功能是指向决策的导向功能,从层次上看,以上三种功能都隶属于这一功能。参见冯平:《评价论》,北京,东方出版学,1995 年版,第 2 页。
    13 Jackson MC, “Keys P. toward a System of System Methodologies”,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vol.35 (1984), pp.473~486. 转引自赵丽艳,顾基发:《东西方评价方法论对比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0 年第 3 卷第 1 期,第 87 至 93 页。
     14 作为系统评价方法论的“物理-事理-人理”(WSR)模型,其评价过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物理阶段:理解评价对象的最基本的属性和特征,按照特定的评价目标建立最能表征评价对象属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尽可能详尽、全面地收集有关的信息和原始数据,从而确定指标值,这是整个评价过程的基础;事理阶段:确定指标的权值,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以便按照该方法所提供的过程和准则来评价被评价对象;人理阶段:协调领导者、评价者和评价对象之间的关系,经过多方面权衡之后,给出最终的评价结果报告。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为了得到满意的、合理的评价结果,应尽可能地将物理、事理、人理联系起来,尤其强调考虑到人理对于评价结果的影响。详见赵丽艳、顾基发:《东西方评价方法论对比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0 年第 3 卷第 1 期,第 87 至 93 页。
    15 [英]Barry Turner:《设计评估》,转引自刘国余:《设计管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18至 124 页。
    16 雷切尔·库珀(Rachel Cooper)与麦克(Mike Press)对设计稽核的观点。转引自刘瑞芬:《以人为本-设计程序与管理研究》,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5 年,第 179 页。
     17 所谓“后设计管理”理论是相对于“前设计管理”理论提出的。如果说“前设计管理”理论是以了解、发掘消费需求为出发点,以满足消费需求为归宿点的话,那么,“后设计管理”理论就是以现有消费者满足为出发点,以现有消费者满意度的变化为评价手段,以让现有消费者对企业产品或服务感到满足为目标。简言之,“前设计管理”理论围绕的是营销,“后设计管理”理论围绕的是服务。参见李彬彬:《设计效果心理评价》,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 至 5 页。
     18 从汉语的角度看,制度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诺思教授认为,广义的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主体”;另一种解释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参见宋刚,《交换经济论》,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年版。
    19 商品经济是区别于自然经济的概念,是一种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关系的总和。商品经济从本质上说是交换经济,它的前提是社会分工和不同所有者的存在。参考刘炳瑛、薛文涛主编:《商品经济手册》,北京日报出版社,1989 年版,第 2 页。
    20 市场经济不同于商品经济,是特指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兴起而确立的一种经济制度和社会秩序。市场(Market)原指是一个集中交易的地点和方式,最初是由人们自发组织、形成的,原因是集中的商品交易能给参加交易的各方带来诸多好处。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制度形式是 16 世纪在西欧逐渐形成并向全世界扩展。由于市场经济的确立,人们改变了追求利益的方式,由一味的掠夺财富转为利用制度来激励人们创造财富,从而大大加快了历史的进程。当然,市场经济并不完善,而且在不同地区、环境、条件下的应用千差万别。但是,到目前为止,市场经济仍被认为是人类发明的最有效率的制度体系。影响市场经济运行有三大规律,即:竞争规律、供求规律、价值规律。参考汪丁丁:《永远徘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版。
    21 墨子将道德规范与物质生活直接联系,把“义”与“利”统一在交换的功利基础上。认为人应当在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中互利互爱。“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兼爱》(中)“若我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爱利吾亲乎……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墨子·兼爱》(下)总之,“兼相爱,交相利”就是墨子所代表的小生产者交换关系的法规及其处事原则。参见(战国) 墨翟:《墨子》,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年版。
    
    22 见本文 2.3.3.1“义利”之辩。
    23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词典》,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01 年版,第 288 页。
    24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1459 页。
    25 张辅元:《商品史话》,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第 2 页。
    26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 1298 页。
    27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年版,第 2954 页。
    28 转引自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年版,第 2954 页。
    29 (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 年版,第 130 页。
    30 [德]马克思:《资本论》,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 47 页。
    31 于光远:《学习杂说》,北京,时事出版社,1955 年版,第 4 页。
    32 刘炳瑛、薛文涛主编:《商品经济手册》,北京日报出版社,1989 年版,第 1 页。
     33 共有知识也叫“公共知识”,最初由逻辑学家刘易斯提出,之后由经济学家阿曼等用于博弈分析。公共知识是一个群体人们之间的对某个事实“知道”的关系。假定一个人群由 A、B 两个人构成,A、B 均知道一件事实 f,f 是 A、B 的知识,但此时 f 还不是他们的公共知识。当 A、B 双方均知道对方知道 f,并且他们各自都知道对方知道自己知道 f……此时我们说,f 成了 A、B 间的公共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事实是公共知识,如:“所有人均会死”、“所有鸟均能飞(鸵鸟除外)”,对于它们,所有人均知道(智力有障碍者及婴儿除外),并且所有人知道其他人知道,当然其他人也知道别人知道他知道……。参见潘天群:《博弈生存——社会现象的博弈论解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4 页。
     34 参见宋刚:《交换经济论》,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年版,第 52 至 55 页。
     35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 256 页。
     36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 1996 年首次正式使用了“知识经济”(Knowledge—based Economy)这个新概念。“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用以指当今世界一种新类型的、且富有生命力的经济。这里所说的知识包括人类迄今为止创造的所有知识,其中科学技术、管理和行为科学的知识是最重要的部分。按照 OECD 的定义,知识可分为四大类:即知道是什么(Know-what),知道为什么(Know-Why),知道怎样做(Know-how)和知道谁有知识(Know-who)。Know-what 是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Know-why 是指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科学知识,这方面的知识是由专门的机构来完成的;Know—how 是做一些事物的技能和能力;Know-who 是有关知识在谁那里的信息。在信息社会的今天,这种知识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它有助于信息使用者降低知识获取的成本。引自美国信息研究所编:《知识经济---21 世纪的信息本质》,王亦楠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第 5 页。
    37 知识、信息和数据的含义并不尽相同:数据是未经组织的数字、词语、声音、图像等;信息是以有意义的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的数据(有意义的数据);知识则是用于生产的信息,即有价值的信息。
    38 [爱尔兰]理查德·坎蒂隆:《商业性质概论》,余永定、 徐寿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第 21 页。
    39 同上书,前言第 XI 页。
    40 孙伟平:《价值定义略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 年第 4 期,第 13 页。
     41 熊秉元:《大家都站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 148 页。
    
    42 [法]尚·布西雅:《物体系》,林志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63 页。
    43 [英]米歇尔·克林斯编著:《阿莱西》李德庚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年版,第 10 页。
    44 包林:《时尚的生产与消费》,《装饰》,2002 年第 11 期,第 10—11 页。
    
    45 冯平:《评价论》,北京,东方出版学,1995 年版,第 5 页。
    46 张华夏:《论价值主体与价值冲突》,《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年第三期,第 2 至 8 页。
     47 从广义上说,由于一切主体都和价值相关,因而都可称之为“价值主体”;但是从狭义上讲,“价值主体”和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心理主体等都有所不同……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首次将认识主体和价值主体区分开来。方朝晖:《重建价值主体》,北京,中央广播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第 3 页。
     48 引自吴承明:《试论交换经济史》,《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 年第 1 期,第 1 至 11 页。
    49 [美]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王逸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 年版,第 44 页。
    50 罗红光:《不等价交换——围绕财富的劳动与消费》,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 4 页。
    51 参见[法]布罗代尔:《15 至 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二卷,形形色色的交换》,施康强译, 北京,三联书店,1993 年版。
    52 盛洪:《经济学精神》,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3 年版,第 21 页。
    53 吴承明:《试论交换经济史》,《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 年第 1 期,第 1 至 11 页。
    54 宋刚:《交换经济论》,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年版,第 20 页。
    55 [美]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年版,第 44 页。
    56 [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摘自 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16 页。
     57 [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摘自 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16 页。
    58 帕累托改善是经济学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在某种经济境况下如果可以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或交换,至少能提高一部分人的福利或满足程度而不会降低所有其他人的福利或满足程度,即一种制度的改变中没有输家而至少能有一部分人赢。帕累托改进是基于人们的既得利益而言,而不是人们试图取得的东西,因为后者是没有止境的;另外,如果一种改进剥夺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不管是否能带来更大的整体利益或者是否有助于实现怎样崇高的目标,都不是帕累托改善。帕累托改善的制度可以定义为一个增加了一切参与博奕的人的主观价值度量的效用的均衡行为模式。相关论述参见汪丁丁:《永远徘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版。
    
    59 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年版,第 4 页。
    60 同上。
    
    61 李乐山:《工业设计思想基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 页。
    62 熊秉元:《大家都站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版,第 2 页。
    63 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年版,第 6 页。
     65 在该书中,曼德维尔把人类社会比喻为一个巨大的蜂巢,把人比喻成这个蜂巢中的蜜蜂。最初,蜜蜂们——商人、律师、医生、牧师、法官等等,都极力不择手段的满足他们卑鄙的私欲和虚荣,整个蜂巢社会充满败行和恶习,但整个社会却繁荣昌盛。后来,蜜蜂们异想天开,要求改变自己的本性,去掉邪恶,做诚实的人。结果却出人意料:挥金如土的富豪绝迹,劳工大众无处求生……整个社会一片萧条。引自[荷]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肖聿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版,中译本序言。
    66 同上书,第 4 页。
    
    67 罗红光:《不等价交换——围绕财富的劳动与消费》,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 3 页。
    68 朱红文:《工业·技术与设计——设计文化与设计哲学》,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 年版,第 28 页。
     69 朱红文:《工业·技术与设计——设计文化与设计哲学》,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 年版,第 48 页。
    70 同上书,第 55 页。
     71 朱红文:《工业·技术与设计——设计文化与设计哲学》,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 年版,第 48 页。
    
    72 [荷]E·舒尔曼:《技术文明与人类未来》,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年版,第 359 页。
    73 熊秉元:《大家都站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版,第 120 页。
    74 同上。
    
    75 李乐山:《工业设计思想基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年版,第 248 页。
    76 [英]彼得·多默:《1945 年以来的设计》,梁梅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第 1 页。
     77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年版,第 385 页。
    78 价值论成为继本体论、认识论之后哲学研究中又一个颇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事。《简明不列硕百科全书》在价值学(Axiology)的条目中写道:价值学是对于最为广义的善或价值的哲学研究。它的重要性在于:1、扩充了价值一词的意义;2、对于经济、道德、美学以至逻辑方面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提供了统一的研究。这些问题以往常常是被孤立开来考虑的。这批早期研究价值理论的思想家有新康德主义者 R·H·洛采和 A·里奇尔;提出重新估价一切价值的学说的尼采;A·迈农和埃伦费尔斯;还有无意识哲学家 E·O·哈特曼,他所写的《价值学纲要》(1911),首次把这个词(Axiology)用于书名中;W·M·乌尔班的《评价的性质和法则》(1909)是第一篇阐释这个问题的英文论文;R·B·佩里(也译为培里)的《一般价值论》(1926)被称为新立场的杰作。参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 4 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年版,第 306 页。
     79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年版,第 385 页。
    80 所谓价值,就其深层而言,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的关系,即客体满足人的需要的关系。当客体满足了主体的需要时,客体对主体而言是有价值的;当客体部分地满足了主体的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而言具有部分价值;当客体不能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主体是无价值的;而当客体损害了主体的利益时,客体对于主体具有负价值;当客体尚未满足主体的需要,但却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可能时,客体对主体具有潜在的价值;当客体尚未损害主体的利益,但有可能损害主体时,它对主体具有潜在的危险,即潜在的负价值。参见冯平:《评价论》,北京,东方出版学,1995 年版,第 31 页。
    81 冯平:《评价论》,北京,东方出版学,1995 年版,第 30 页。
    82 同上书,第 1 页。
    83 陈晓剑、梁梁:《系统评价方法及应用》,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第 1 页。
    85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也叫交易费用,由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科斯教授提出。它是指进行交易所需的全部综合费用,主要涉及到时间成本和信息成本,如获得准确市场信息所需付出的费用、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度量界定和保证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的费用、订立交易和约的费用、执行交易的费用、监督违约行为并对之制裁的费用、维护交易秩序的费用,等等。在以往正统的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中,并没有交易费用的位置。在那里,交易发生在空间的一个点上,并且是在瞬间完成的;参加交易的人都是具有完善理性、全知全能的人;他们之间的交易一拍即合,并且从不翻悔。交易费用为零的假设确实给经济学的发展带来了不少便利,它使新古典经济学在形式化和数量化方面取得了辉煌的进展,但同时也为之付出了代价――缺少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解释力。参见盛洪:《经济学精神》,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3 年版。
     86《天工开物》一书详细记述了明代以降中国的各种工农业生产措施和设计创见,是反映我国古代科技水平的重要文献。在农业生产方面,记载了培育优良稻种和杂交蚕蛾等许多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在纺织方面详细记述了明代提花机的构造,并能够用“轴测图”类似的方法清楚地表达出花机的结构、机件、形状和相互关系;在冶炼方面,记载了用锤锻方法制造铁器与铜器的工艺过程,其中不少技术至今仍在应用。等等。《天工开物》不仅全面反映了明末中国农业、手工业设计生产的技术水平,也体现了作者的设计评价思想,即重农、重工和注重实学的思想。如注重“实践”和“穷究试验”,注重时间、空间和比例的数量概念,这一切都与世界近代科学启蒙者所具有的那种实证精神不谋而合。宋应星,字长庚,奉新(今江西奉新县)人,生天明万历十五年(1587 年),卒于清顺治年间(约 1661 年前后),是明代我国科学技术领域中启蒙思潮的先驱者和代表人物。详细内容参见(明)宋应星著:《天工开物译注》,潘吉星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年版。
    87 William Hogarth, The Analysis of Beauty, (London: Printed by J Reeves for the author, 1753) 转引自朱吉虹:《论圆形思维指导下的设计批评》,长沙,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3 年,第 3 页。
    88 “管理”是一个使用广泛的概念,有着多种解释。有的学者认为管理是科学,有的认为是艺术,还有说是文化、是决策等等,各自都强调了某一个侧面。《现代汉语词典》中从字面意义上作了三种解释:一是负责某项工作使之顺利进行叫管理。如管理财务,管理某种产品的生产,管理国事;二是解释为保管和料理。如管理图书,管理宿舍;三是解释为照管并约束(人或动物)。如管理罪犯,管理牲畜。斯蒂芬·P.罗宾斯和大卫·A.德森佐在《管理学原理》一书中对管理的有着精简、透彻的定义,他认为:“所谓管理(Management),是指通过与其他人的共同努力,既有效率又有效果地把工作做好地过程。”参见[美]斯蒂芬?P.罗宾斯、大卫?A.德森佐:《管理学原理》,毛蕴诗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5 页。
    89 Oakley. M, Design Management: A Handbook of Issues and Methods, (Blackwell, Oxford, 1990). 转引自:张立群《设计管理的探索》,《设计》,2004 年总第 150 期,第 6 页。
    90 邓成连著:《设计管理:产品设计之组织、沟通与运作》,台北,亚太图书出版社,1999 年版,第 37 页。
    91 设计管理协会(DMI)编:《设计管理欧美经典案例》,黄蔚等编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6 页。
    92 张乃人 主编:《设计辞典》,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17 至 18 页。
    93 Nigel Cross, Development in Design Methodology, (John Wiley & Sons Ltd., 1984), p.11.
    
    94 刘国余:《设计管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25 页。
    95 同上书,第 26 页。
    96 Chung K. W., “The Role of Industrial Design in New Product Strategy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Role of Design Consultants”, PhD Thesis, Institute of Advanced Studies, Manchester Polytechnic.1989. 转引自刘瑞芬:《以人为本-设计程序与管理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5 年,第 1 页。
    97 UK Design Council, “Design Atlas”, http://www.Design inbusiness.org.
    98 刘国余:《设计管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65 页。
    99 蔡军:《设计战略研究》,《装饰》,总第 108 期,第 8-9 页。
    100 通常来说企业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主宰型、强壮型、优势型、防守型、虚弱型、难生存型六类。参见 Robert V.L. Wright, 1974。 转引自刘瑞芬:《以人为本-设计程序与管理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5 年,第 36 页。
    101 刘新:《制造“物”的繁荣——论企业产品开发的观念》,《装饰》,2005 年第 4 期,第 46 至 47 页。
    102 刘国余:《设计管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71 页。
    103 [荷]斯丹法诺·马扎诺:《飞利浦设计思想:设计创造价值》,蔡军,宋熠,徐海生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22 页。
    104 所谓“生活形态”(Life style)也称为生活方式,是指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群体的生活样式或类型。换句话说,“生活形态”不是针对个人,而是针对群体而言的。与通常的阶级、阶层、群体等概念相比,“生活形态”专门从生活观念、生活主张、日常习惯的角度,而不是政治、经济地位的角度进行研究。在日常生活中,一件件具体的事有机的组合在一起时,某类人群生活方式的形态就得以显现。“生活形态”是“类型化”了的人群惯常经历的、特殊的“事系统”与“意义丛”。相关论述参见唐林涛:《设计事理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4 年,107 页。
    105 [荷]斯丹法诺·马扎诺:《飞利浦设计思想:设计创造价值》,蔡军,宋熠,徐海生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23 页。
     106 蔡军:《设计战略研究》,《装饰》总第 108 期,第 8-9 页。
    107 [美]卡尔·T. 犹里齐、斯蒂芬·D. 埃平格著:《产品设计与开发》,杨德林主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 24 页。
    108 [美]罗伯特·J·托马斯:《新产品成功的故事》,北京新华信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译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50 页。
    109 [美]卡尔·T. 犹里齐、斯蒂芬·D. 埃平格著:《产品设计与开发》,杨德林主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 25 页。
    110 Nichlolas, J. M., Managing Business Engineering Projects: Concept and Implementation. (New Jersey: Prentice-Hill, 1990) 转引自邓成连著:《设计管理:产品设计之组织、沟通与运作》,台北,亚太图书出版社,1999 年版,第 61 页。
     111 刘瑞芬:《以人为本-设计程序与管理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5 年,第 130 页。
     112 有关内容详见[美]卡尔·T. 犹里齐、斯蒂芬·D. 埃平格著:《产品设计与开发》,杨德林主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 24 页。
     113 “大规模定制”看来是矛盾的一对概念:工业化前的模式是以“高单位成本、小批量”为前提的,而工业化是以“低单位成本、大批量”为前提的。自 20 世纪初福特对制造业的改造以来,大规模制造(mass product)的模式得以确立。但随着社会的变化,“稳定的需求、统一的大众市场”(mass market)的消失,人们个性化需求的不断增加,大规模制造的僵化、长的产品开发周期与生命周期的弊端逐步显现。新的生产模式要求“大规模”以降低成本,“定制化”以迎合需求。大规模定制的优势是明显的,其核心是以“过程效率”替代“生产效率”,以“部件”的规模经济替代“产品”的规模经济,以“模块化”构件获得范围经济。如电钻设计提供不同尺寸的模块化手柄,以适应不同的手。大规模定制对设计要求注重部分间的“关系”,靠子系统间的多样组合获得满足不同需求的产品。大规模定制的核心是产品品种的多样化和定制化的增加而不相应的增加成本;其范畴是个性化定制产品和服务的大规模生产;其最大的优点是提供战略优势和经济价值。引自[美] B.约瑟夫?派恩:《大规模定制---企业竞争的新前沿》,操云甫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9 页。
    114 迪特里希·德尔纳将“目标”分成积极的或者消极的;一般的或者特殊的;清楚的或者含糊的;简单的或者多重的;隐式的或者显式的。详见[德]迪特里希·德尔纳:《失败的逻辑》,王志刚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第 46 页。
    116 ISO9000 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所确定的一系列质量标准。ISO9001 是为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组织设置的质量标准。设计过程的文件记录和一致性的表现是ISO评价标准的关键要素。ISO9000要求企业通过一个由三个要素组成的循环来达到这点:1、计划:所有会影响质量的活动必须事先计划,确保目标、责任、权力被准确定义和理解;2、控制:所有会影响质量的活动必须受到控制,确保所有规范得到满足,预测并防止问题的发生,计划纠偏行动并确保其被执行;3、文件:所有会影响质量的活动必须记录下来,确保理解质量目标和方法、协调组织内部的相互作用、为计划循环提供反馈,同时作为质量体系性能的客观证据。许多公司采用 ISO9000 质量标准并不是出于强制要求。他们发现,实施标准的过程和从质量改进中带来的收益十分显著,充分说明了标准对设计管理的促进作用。引自尹定邦、陈汗青、邵宏著:《设计的营销与管理》,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56 到157 页。
     119 沈杰:《从设计评价标准的发展看工业设计的发展》,《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年 9 月,第 l 卷第 3 期,第 304-306 页。
     120 德国的“IF”设计大奖始于 1954 年。50 多年后,这个奖项已被公认为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设计竞赛之一,每年吸引来自 30 国的 1800 余项产品前来参赛。除此之外,基于举办专业设计竞赛而长久累积的经验、知识与网络,“IF”将自己定位为设计界供需间的桥梁,提供一系列与设计相关的服务。参见http://www.ifdesign.de/awards_china.
    
    121 “Evaluation criteria,” http://www. ifdesign.de /awards_ china.
    122 Ibid, http://www.ifdesign.de /awards_ china.
    
    123 沈杰:《从设计评价标准的发展看工业设计的发展》,《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年 9 月,第 1 卷第 3 期,第 304-306 页。
    124 “美国 IDEA 优秀工业设计奖的评选标准”,http://www.idsa.org/idea2006/guidelines.html.
     125 “Design criteria,” http://www.g-mark.org/english/whats/judge.html.
     126 李月恩:《产品设计 VTs 分析方法的应用》, 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0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2005.China Machine Press.Pan Yunhe.Wuhan:p.126~131.
     127 《荀子·礼论》:“礼者断长续短,损有馀,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故文饰、粗恶、声乐、哭泣,恬愉、忧戚,是反也,然而礼兼而用之,时举而代御。”转引自胡飞:《巧适事物——从“金”探究中国古代设计思维方式》,北京,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5 年,第 224 页。
    128 有关阿莱西发展历史的资料参见 http://www.alessi.com/azienda/storia.jsp.
    129 林铭煌:《设计师与市场之间的梦工厂》,台北,《设计》,2005 年第 2 期,第 28 至 33 页。
     130 林铭煌:《设计师与市场之间的梦工厂》,台北,《设计》杂志,2005 年第 2 期,第 28 至 33 页。
     131 马俊峰:《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文库——评价活动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第 243页。
    132 [美]卡尔?T. 犹里齐、斯蒂芬?D. 埃平格著:《产品设计与开发》,杨德林主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 14 至 16 页。
    133 Nigel Cross, Development in Design Methodology, (John Wiley & Sons Ltd., 1984), p. vii.
    134 柳冠中:《工业设计学概论》,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年版,第 60-62 页。
    135 王明旨:《产品设计》,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年版,第 117-120 页。
    136 陈文印:《设计解读工业设计专业知能之探索》,亚太图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6 页,转引自刘瑞芬《以人为本-设计程序与管理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5 年,第 19 页。
    
    137 刘国余:《设计管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91 页。
    138 刘瑞芬:《以人为本-设计程序与管理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5 年,第 20 页。
     139 [美]卡尔·T. 犹里齐、斯蒂芬·D. 埃平格著:《产品设计与开发》,杨德林主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 15 页。
     141 参考刘国余:《设计管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23 页。根据调研情况略有修改。
    
    142 “康佳集团简介”,引自 http://www.konka.com/about/about_corp.jsp.
     144 Robbins, S.P,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 Controversies and Culture Dynamics, (New York: John Wiley). 转引自邓成连著:《设计管理——产品设计之组织、沟通与运作》,台北,亚太图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 55 页。
     145 “无边界组织”即具有一定的组织架构并行使组织职能,但与外界环境有更多的联系和交互,并使一直以来环绕组织的历史边界趋于模糊。引自[美]斯蒂芬?罗宾斯、大卫?德森佐:《管理学原理》,毛蕴诗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60 页。
     146 邓成连著:《设计管理——产品设计之组织、沟通与运作》,台北,亚太图书出版社,1999 年版,第98 页。笔者对表中的习惯用词做了适当修改。
    147 英国的文学批评家兼作家 Richard, I. A.认为,沟通是两个不同意识间经由经验的发生而产生互动 (Interaction),他解释:“沟通的发生是在环境中一想法影响另一想法,并使得另一想法产生如原想法般的经验,而此经验是由部分原想法的经验所引起的。”Timm 则精辟的阐释为“沟通是建立普遍性了解的过程。”转引自邓成连:《设计管理——产品设计之组织、沟通与运作》,亚太图书出版社(台北),1999 年版,第 163-164 页。
    148 同上书,第 169 页。
    149 DFM 是 DFX(Design for X)方法的一部分。在根据设计策略方向完成了概念设计后,设计人员需要将这些成果转化为具体的产品,也就需要考虑到诸多的品质标准,如可靠性、耐久性、操作性、环境影响和生产工艺等等。“X”就是与上述标准对应的概念。而其中,DFM(Design for manufacturing)是直接影响产品制造成本的重要因素。[美]卡尔·T. 犹里齐、斯蒂芬·D. 埃平格著:《产品设计与开发》,杨德林主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 218 页。
    150 [美]卡尔·T. 犹里齐、斯蒂芬·D. 埃平格著:《产品设计与开发》,杨德林主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 95 页。
    151 刘国余:《设计管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13 页。
     153 “美的工业设计公司简介”,http://www.mddesign.com.cn/index.asp.
    155 汉语大词典编委会编:《汉语大词典简编》,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 年版,第 2655 页。
    
    156 黄纯颖主编:《设计方法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 年版,第 113 页。
    157 廖林清编著:《现代设计法》,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45 页。
    158 简召全编著:《设计评价》,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年版,第 21 至 24 页。
    159 刘吉昆:《产品价值分析》,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7 年版,第 8 页。
    160 同上书,第 15 页。
    161 参见刘吉昆的博士研究课题选题报告:《从价值分析到价值创新》,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5 年,略有改动。
     162 对模糊评价法中基本概念的解读参见简召全编著:《设计评价》,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年版,第 25 页。
     163 眼球跟踪仪是利用某种无源设备(Passive device)跟踪被试者目光移动的轨迹,研究其目光的去向及其在某个特定点上停留的时间,从而测量一个产品界面引发人们注意的能力(Notice ability),并由此评价其合理性。邝贤锋编译:《包装设计的评价方法》,《中国包装工业》,2004 年 10 期,第 26 至 28 页。
     164 感性工学理论认为,对于人类生理上的“感觉量值”如视觉、听觉、触觉、痛觉、温觉、味觉、嗅觉、平衡感、时间感等等,在生理学中都有对应的测量技术。人们能够感觉到的最小量值称之为“刺激阈”,最小差值则称之为“辨别阈”。这些“感觉量值”中的舒适性(Amenity),与人体生理上的变化量,在理论上可以被视同一致。当人们受到外在刺激后,通过测量生理上反应值的变化,如血压、呼吸、心跳、心电图、肾上腺素分泌、排汗等等,将这些数值转化为舒适度的值,就可以定量地评价各种事物给人带来的感受。对上述理论的应用研究可以参见原田昭教授在 1997 年 7 月主持的一个超大型特别研究项目“感性评价构造模式之构筑”(Modeling the Evaluation Structure of Kansei)。该计划历时三年,集中了约五十位各国研究人员,包括工业设计、机械人工程、控制工程、资讯工程、信息管理、认知科学、美学、艺术等众多领域的专家团队,分为“感性评价”、“程序与感性数据库”、“机械人系统”等三组。该项目方法的核心内容是,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远距离遥控机械人,全程监测受试者欣赏艺术品的运动轨迹,从而了解观赏者在鉴赏艺术品时,如何建立其感性评价的心理机制。黄崇彬,“日本感性工学发展近况与其在远隔控制接口设计上应用的可能性”,http://www.product.tuad.ac.jp/robin/ Research/kein.htm.
     165 MBA 必修核心课程编译组编译:《新产品开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 年版,第 310 页。
     166 MBA 必修核心课程编译组编译:《新产品开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 年版,第 315 页。
     167 丘宏昌、林能白:《以需求理论为基础所建立之服务品质分类》,《管理学报》,第十八卷,第二期,第231 至 253 页。
     168 陈晓剑、梁梁:《系统评价方法及应用》,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第 41 页。
     169 余俊主编:《现代设计方法及应用》,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年版,第 43 页。
    170 参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系统设计工作室研究报告:《“雅筑家居”目标消费人群生活形态研究》,2003年。笔者为主要参与人之一。
     172 陈晓剑、梁梁,《系统评价方法及应用》,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第 50 页。
    173 胡飞:《巧适事物——从“金”探究中国古代设计思维方式》,北京,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5 年,第254 页。
    174 “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自东汉初期班固所著《汉书?河间献传》。书中称赞河间献王的治学态度为“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原本是指做学问一定要讲究实际,从掌握的事实中得出真实的结论。引自刘蔚华主编:《方法论辞典》,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第 9 页。
    175 毛泽东认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我们行动的指导。”引自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66 年版,第 759 页。
    176 我们今天对“实事求是”有三点认识:一是要尊重客观存在的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从人们的主观想象和愿望出发;二是要尊重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部联系,努力研究和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而不是去主观臆造规律;三是人们的行动必须以服从客观规律为前提,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三点分别是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问题。刘蔚华主编:《方法论辞典》,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第 10 页。
    177 柳冠中:《走中国当代工业设计之路》,邵宏、严善錞主编:《岁月铭记——中国现代设计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9 页。
    178 唐林涛:《设计事理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4 年,第 5 页。
     179 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经济人”完全理性和私利,他们会合理利用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来估计不同结果的各种可能性,然后最大化其期望效用,即“完全理性”说。赫伯特?A?西蒙则认为,人类具有理性,但不是绝对完美的而是受限制的理性,即“有限理性”说。其理由有三:1、不存在一个完全客观的最优标准;2、即使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最优,但在实际决策初始阶段无法做到最优化;3、考虑事物变化的动态性,在寻求最优的过程中事物又变化了,原来这个最优可能已不是最优了。此外,人作为物种的有限性和文化的相对性,导致了认识的相对性和有限性。因而,人的行为遵从有限理性的规则。参见杨砾、徐立:《人类理性与设计科学——人类设计技能探索》,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第 105 至 110 页。
    180 所谓“坏问题”(Wicked problems)指难以通过逻辑分析被理解和描述。Rittel 与 Webber 总结了“坏问题”的 10 个特征:1 不能被清晰描述;2 不断变化的规则;3 解决方案不能用正确或错误来评价,而只能说好或坏; 4 对解决方案既无法立即验证,也无法进行最终的测试;5 每个解决方案都是一次性的操作,没机会试错;6 潜在的解决方案可能还有许多,但不可描述;7 每个问题都是独一无二的;8与另一个问题的症状相同;9问题存在的矛盾可以被多种方式表述;10规划者无权犯错。引自Nigel Cross, Development in Design Methodology, (John Wiley & Sons Ltd., 1984), p.136-144.
    181 柳冠中:《设计的美学特征及评价方法》,《美术观察》1996 年 5 月刊,第 44-46 页。
    182 同上。
    183 Nigel Cross, Development in Design Methodology, (John Wiley & Sons Ltd., 1984), p.26.
    184 在权变学派的理论中,他们从上百个变量里选出了 4 个直接影响管理行为的一般权变变量,分别是: 1、组织规模;2、任务技术的常规性;3、环境的不确定性;4、个体差异。引自[美]斯蒂芬?罗宾斯、大卫?德森佐:《管理学原理》,毛蕴诗主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40 页。
    185 张华夏:《论价值主体与价值冲突》,《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年第三期,第 2 至 8 页。
    186 广义的消费包括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生产消费指生产过程中工具、原材料、燃料、人力等生产资料和活动的消费。生活消费指个人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对各种物质生活资料、劳务和精神性产品的消耗。生产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起点,而个人消费是终点。参见江林主编:《消费者行为学》,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1 页。经过多年努力,当代西方的消费社会学形成了 三个主要“板块”:第一“板块”的研究范式是“消费的行为”(侧重可操作化的消费者购买行为及影响这种行为的社会学因素);第二“板块”的研究范式是“消费的生产”(侧重消费方式产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环境);第三“板块”的研究范式是“消费的文化”(侧重消费的符号意义、文化建构和感受过程)。参见王宁:《消费社会学—— 一个分析的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
    187 宋刚:《如何做营销主管》,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第 4 页。
    188 宋刚:《交换经济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02 页。
    189 [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算和控制》,梅汝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190 [美]A·马斯洛:《人类动机理论》,转引自孙耀君主编:《管理学名著选读》,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 年版,第 123 至 161 页。
    191 “精神上的把手”表达了人在精神上、思想意识上与物体的潜在关系。如同人们需要一个物质上的把手才能拿起煎锅一样,人们同样需要精神上对把手的认知将人的思想意识与煎锅相连,也就是“精神上的把手”。这也是为什么漂亮的椅子看起来比丑陋的椅子舒适的原因。现在的设计师使用人体工程学的理论使得椅子更舒适,机器更易于控制,系统更优化,空间更合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修饰和完美这个“物质上的把手”但他们往往忽略了产品超越其使用功能以外的意义,即“精神上的把手”,如:象征性,观念的传达,心理上的满足,文化脉络等等。参见唐林涛:《设计事理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4 年,第 83 页。
    192 [英]哈耶克:《似乎有知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讲演集》,转引自宋刚:《交换经济论》,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04 页。
    193 张维迎:《经济学——理性选择的科学》,《读书》,2000 年第 6 期,第 64 至 67 页。
    194 汪丁丁、叶航著:《理性的追问:关于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对话》,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61 页。
    195 广义效用是指“行为主体在实现自身需要的任一行为过程中所获得的心理或生理上的满足状态”。它是对经济学效用理论的重新构建,其基本思想是:在贝克尔和阿马蒂亚·森等人对现代经济学“狭义效用范式”批判的基础上,吸收古典、新古典“广义效用范式”的合理内核,力图构建一个既不同于传统效用范式、又能与主流经济理论相匹配的“广义效用理论”体系,从而把经济学的最大化方法推演至人类整体行为模式、包括利他主义和道德行为的分析。叶航:《批判与重构——现代经济学效用范式反思》,引自网络资料 http://web.cenet.org.cn/web/cuiyuming。同样有学者深刻地批判“广义效用理论”,认为它试图提供一个无所不包的理论框架,把人类行为的一切方面都解释掉,是典型的哈耶克所批评的“理性的狂妄”。
     196 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对策论,也可以直译为游戏论、运动论或竞赛论,起源于本世纪初,199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恩合著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奠定了博弈论的理论基础。简单地说,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在给定信息结构下如何决策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以及不同决策主体之间决策的均衡。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纳什、泽尔腾、海萨尼等人使博弈论最终成熟并进入实用。近 20 年来,博弈论作为分析和解决冲突和合作的工具,在经济学、管理学、国际政治、生态学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牛津大学著名的动物学家达金斯(Richard Darkins)教授写了一本畅销书《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就是从基因开始分析人们的行为,分析基因怎样进行博弈,从而得到一些有意思的结论。基于博弈论的广泛应用,有人甚至说,如果说未来社会科学中还有纯理论的话,这种理论就是博弈论。参见张维迎:《经济学:理性选择的科学》,《读书》2000 年第 6 期,64 至 67 页。
     197 参照卡尔?T. 犹里齐、斯蒂芬?D. 埃平格的分类法,略有改动。详见[美]卡尔?T. 犹里齐、斯蒂芬?D.埃平格著:《产品设计与开发》,杨德林主译,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07 页。
     198 [美]卡尔·T. 犹里齐、斯蒂芬·D. 埃平格著:《产品设计与开发》,杨德林主译,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08 页。根据中国现状有所改动。
    “阿莱西的发展历史”,http://www.alessi.com/azienda/storia.jsp.
    [美] B.约瑟夫·派恩:《大规模定制——企业竞争的新前沿》,操云甫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美] 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体验经济》,夏业良、鲁炜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年版。
    包林:《时尚的生产与消费》,《装饰》,2002 年第 11 期,第 10—11 页。
    [英]彼得·多默:《1945 年以来的设计》,梁梅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边守仁:《产品创新设计——工业设计专案的解构与重建》,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法]布罗代尔:《15 至 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二卷,形形色色的交换》,施康强译,北京,三联书店,1993 年版。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年版。
    蔡军:《设计战略研究》,《装饰》,总第 108 期,第 8 至 9 页。
    曹娟:《北京市自然保护区景观调查与评价初探》,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3 年。
    陈汗青、万仞:《设计与法规》,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年版。
    陈晓剑、梁梁:《系统评价方法及应用》,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年版。
    陈文印:《设计解读工业设计专业知能之探索》,台北,亚太图书出版社,2003 年版。
    Donald A. Norman (1998),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MIT Press.
    “德国‘IF’工业设计奖中国区评价标准”,http://www.ifdesign.de/awards_china.
    [德]迪特里希·德尔纳:《失败的逻辑》,王志刚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
    邓成连:《设计管理——产品设计之组织、沟通与运作》,台北,亚太图书出版社,1999 年版。
    邓成连:《设计策略——产品设计之管理工具与竞争利器》,台北,亚太图书出版社,1999年版。
    [荷]E·舒尔曼:《技术文明与人类未来》,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年版。
    [美]F.普洛格、D.G.贝茨:《文化演进与人类行为》,吴爱明、邓勇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
    [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算和控制》,梅汝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美]冯·贝塔朗菲著:《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林康义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年版。
    冯平:《评价论》,北京,东方出版学,1995 年版。
    方朝晖:《重建价值主体》,北京,中央广播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
    [美]Gavriel Salvendy:《人机交互——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和评估》,董建明、傅利民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词典》,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01 年版。
    汉语大词典编委会编:《汉语大词典简编》,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 年版。
    “胡飞:《巧适事物——从“金”探究中国古代设计思维方式》,北京,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5 年。
    胡正明主编:《市场营销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
    [美]赫伯特·A·西蒙:《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杨砾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5 年版,第 115 页。
    黄崇彬:“日本感性工学发展近况与其在远隔控制接口设计上应用的可能性”,http://www.product.tuad.ac.jp/robin/ Research/kein.htm.
    黄文宗:《企业识别系统中文标准字意象研究》,台湾交通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硕士论文,2005 年。
    黄纯颖主编:《设计方法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 年版。
    Hawken,P,Lovins,A,Lovins,L.H:《自然资本论——关于下一次工业革命》,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 年版。
    [美] Jonathan Cagan, Craig M. Vogel:《创造突破性产品-从产品策略到项目定案的创新》,辛向阳、潘龙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年版。
    简召全主编:《工业设计方法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
    简召全编著:《设计评价》,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年版。
    江畅:《现代西方价值理论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
    荆冰彬:《面向市场的商品化产品设计研究》,西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1999 年。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年版。
    [美]卡尔·T. 犹里齐、斯蒂芬·D. 埃平格著:《产品设计与开发》,杨德林主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年版。
    “康佳集团简介”,http://www.konka.com/about/about_corp.jsp.
    邝贤锋编译:《包装设计的评价方法》,《中国包装工业》,2004 年 10 期,第 26 至 28 页。
    [美]罗伯特·J·托马斯:《新产品成功的故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李彬彬:《设计效果心理评价》,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年版。
    李乐山:《工业设计思想基础》,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年版。
    李月恩:《产品设计 VTs 分析方法的应用》,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0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2005.China Machine Press. Pan Yunhe.Wuhan:P126~131。
    李砚祖:《造物之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年版。
    [爱尔兰]理查德·坎蒂隆:《商业性质概论》,余永定、徐寿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廖林清编著:《现代设计法》,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美]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王逸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 年版。
    林铭煌:《设计师与市场之间的梦工厂》,《设计》(台湾),2005 年第 2 期,第 28 至 33 页。
    柳冠中:《苹果集:设计文化论》,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年版。
    柳冠中:《工业设计学概论》,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年版。
    柳冠中:《设计“设计学”——“人为事物”的科学》,《美术观察》,2000 年第 2 期,第 52至 57 页。
    柳冠中:《设计的美学特征及评价方法》,《美术观察》,1996 年 5 月刊,第 44 至 46 页。
    刘炳瑛、薛文涛主编:《商品经济手册》,北京日报出版社,1989 年版。
    刘国余:《设计管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刘吉昆:《产品价值分析》,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7 年版。
    刘瑞芬:《以人为本——设计程序与管理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5 年。
    刘蔚华主编:《方法论辞典》,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
    刘新:《“好设计”与“好商品”——对设计评价的思考》,《设计》,2005 年第 2 期,第 19至 21 页。
    刘新:《制造“物”的繁荣——论企业产品开发的观念》,《装饰》,2005 年第 4 期,第 46 至47。
    罗红光:《不等价交换——围绕财富的劳动与消费》,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MBA 必修核心课程编译组编译:《新产品开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 年版。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66 年版。
    [英]米歇尔·克林斯编著:《阿莱西》,李德庚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年版。
    “美的工业设计有限公司简介”,http://www.mddesign.com.cn/index.asp.
    “美国 IDEA 优秀工业设计奖评选标准”,http://www.idsa.org/idea2006/guidelines.html.
    美国信息研究所编:《知识经济---21 世纪的信息本质》,王亦楠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
    (战国)墨翟:《墨子》,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年版。
    马俊峰:《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文库——评价活动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
    [法]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藤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德]马克思:《资本论》,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年版。
    [荷]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肖聿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版。 Nigel Cross(1984), Development in Design Methodology, John Wiley & Sons Ltd.
    丘宏昌、林能白:《以需求理论为基础所建立之服务品质分类》,《管理学报》,第十八卷第二期,第 231 至 253 页。
    “日本‘G-Mark’优秀设计奖评选标准”,http://www.g-mark.org/english/whats/judge.html.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年版。
    邵宏、严善錞主编:《岁月铭记——中国现代设计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年版,
    盛洪:《经济学精神》,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3 年版。
    孙伟平:《价值定义略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 年第 4 期,第 13 页。
    孙平、王谊:《产品创新》,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
    孙耀君主编:《管理学名著选读》,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 年版。
    宋刚:《交换经济论》,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年版。
    宋刚:《如何做营销主管》,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译注》,潘吉星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年版。
    [美]斯蒂芬·罗宾斯、大卫·德森佐:《管理学原理》,毛蕴诗主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荷]斯丹法诺·马扎诺:《飞利浦设计思想——设计创造价值》,蔡军、宋熠、徐海生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法]尚·布西亚:《物体系》,林志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沈杰:《从设计评价标准的发展看工业设计的发展》,《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 9 月,第 1 卷第 3 期,第 304-306 页。
    设计管理协会(DMI)编:《设计管理欧美经典案例》,黄蔚等编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6 页。
    [美]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梅琼译,中信出版社,2003 年版。
    唐林涛:《设计事理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4 年。
    Oakley. M (1990), Design Management: A Handbook of Issues and Methods, Blackwell, Oxford.
    [美] Peter G. Rowe:《设计思考》,王昭仁译,台北,建筑情报季刊出版,1999 年版。
    潘天群:《博弈生存——社会现象的博弈论解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年版。
    熊秉元:《大家都站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版。
    (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 年版。
    许平:《造物之门》,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年版。
    许平:《设计管理与设计商务教育》,北京服装学院学报《饰》,2002 年总第 19 期,第 4 至7 页。
    叶航,“批判与重构——现代经济学效用范式反思”,http://web.cenet.org.cn/web/cuiyuming.
    余俊主编:《现代设计方法及应用》,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年版。
    于光远:《学习杂说》,北京,时事出版社,1955 年版。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年版。
    尹定邦、陈汗青、邵宏著:《设计的营销与管理》,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年版。
    杨砾、徐立:《人类理性与设计科学——人类设计技能探索》,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 31-32 页。
    UK Design Council, “Design Atlas”, http:// www. Design inbusiness.org.
    吴承明:《试论交换经济史》,《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 年第 1 期,第 1 至 11 页。
    汪丁丁:《永远徘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版。
    汪丁丁、叶航著:《理性的追问:关于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对话》,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王作成编著:《六西格玛效果评价与测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王宁:《消费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
    王明旨:《产品设计》,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年版。
    [英]威廉·荷加斯:《美的分析》,杨成寅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年版。
    张辅元:《商品史话》,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
    张立群:《设计管理的探索》,《设计》,2004 年总第 150 期,第 6-9 页。
    张乃人主编:《设计辞典》,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张华夏:《论价值主体与价值冲突》,《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年第三期,第2 至 8 页。
    张维迎:《经济学——理性选择的科学》,《读书》,2000 年第 6 期,第 64 至 67 页。
    
    赵丽艳、顾基发:《东西方评价方法论对比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0 年第 3 卷第 1 期,第 87 至 93 页。
    朱吉虹:《论圆形思维指导下的设计批评》,长沙,湖南大学硕士硕士论文,2003 年。
    朱红文:《工业·技术与设计——设计文化与设计哲学》,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 年版。
    朱新明、李亦菲:《架设人与计算机的桥梁-西蒙的认知与管理心理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