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港十年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84年12月19日,中英双方签订《中英联合声明》。根据这份声明,英国需在1997年7月1日将香港的主权移交中国,而香港即成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从这时起,大陆与香港又重新开启了被尘封十数年的交融,开始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频繁地交流起来。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香港地区第一次升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带着彻夜的狂欢,以崭新的姿态矗立在世界人民的面前。2003年,大陆、香港两地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至2009年签署补充协议六,协议的签订推进了两地的互动。新世纪的大陆、香港两地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水乳交融,这不仅反映在经济层面,同样也促使着我们去思考关于两地文化、两地电影的深层次关系和前途命运。
     在“华语电影”研究的主题下,怀着电影共荣的期待,本文便开始了那段最初的、曾被人遗忘的电影交流史。
     20世纪50年代,刚刚跨过历史性的1949年,大陆电影、香港电影之间还有着被允许的交流。1950年英国政府率先与新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使得亲内地的左派电影机构在香港得以保存,以“长城”、“凤凰”、“新联”为例,他们都与当时大陆的新中国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则直接获得了政府资金或政权力量的支持。所以,面对同时存在于香港的右派思想文化和右派电影机构的活跃,左派电影机构做出了积极的回应,他们创建左派电影公司,拍摄了大批优秀的左翼思想电影,并在报刊上开辟了左的思想评论阵地,两种政治意识形态在香港的“交战”推动了香港电影文化的发展,也极大的影响了香港电影在今后十几年后的思想表态。
     本文试从新中国成立之初那青葱鲜嫩的电影岁月里,从最初的十年里,去找寻那埋于历史尘埃中的情感统一逻辑,完成新时期“华语电影”的现实期待。
     作为与大陆文化、大陆新政权有着密切关系的香港左派电影,其在20世纪50年代的发展脉络到底是怎样的?其与50年代大陆电影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这种联系,对如今大陆、香港两地寻求更深的文化交流又有着什么样的启迪?则是本文研究所涉及的问题。
     因为20世纪50年代大陆电影和香港左派电影的产量之间呈现的令人惊讶的相似性。本文拟从电影产量所显现出的时间段对其进行分别阐述。
     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作者也从个人情感上对论文的撰写状态表达了看法。
     正文主体部分共有四个章节。第一章题为“1949年陆港影业缩像”。主要目的是分析50年代大陆电影和香港左派电影发展态势的一个前景描述。1945-1949年间,受南下影人的影响,香港影业形成了左、右两种电影形态。这时的香港,成为国民党与共产党重新角力的场所。两种电影形态在对峙中,此消彼长,不相上下。内容包括1949年的政治格局,1949年前后大陆电影格局的变化,1949年前后香港电影业发展的概况。在阐述大陆电影和香港左派电影各自的发展格局时,分别对影响陆港电影发展的重大事件进行了阐述。如两次南下香港潮流对香港电影文化传统,对香港左派电影的影响等问题。
     第二章题为“风云变幻,艰难与坚持同行(1950—1952)”。1950年到1952年,因为大陆和香港各自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的繁复变化,使得陆港电影的产量都偏低。这一时期大陆电影和香港左派电影的共同关键词是:艰难、坚持。本节简述了这一时期陆港电影代表作的一些共同“音貌”。
     第三章题为“重整旗鼓,文化的传承与思索(1953—1955)”。在这一阶段,两地政治、经济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环境,留港的香港左派电影人经历了前两年思想的涌动和创作的困境后,重整旗鼓,将电影创作趋于稳定,电影作品产量较前两年有了提升,为香港左派电影的发展壮大打下根基。电影内容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良好态势,出现了众多颇具思想探索的优秀作品。针对这种情况,本章节的内容仍是从陆港电影发展的情况出发,在分述各自环境、政治因素影响的同时,找到他们共同的特征:文化的传承与思索。内容包括“大陆电影:‘整合’发展”、“香港左派电影:文化承递”以及“繁华的心灵世界——陆港电影代表作”三个部分。
     第四章题为“繁花似锦,陆港电影风华年(1956—1959)”。经过艰难,走过稳定,接下来便是发展时期了。这一阶段,大陆电影和香港左派电影之间最大统一性特征恐怕就是思想开放性所带来的繁荣局面,内容包括对大陆“双百”解放思想的阐述以及新中国十年庆呈现出的繁华景象。香港电影方面,则论述了好莱坞电影工业模式“垂直整合”思想对香港电影,乃至对香港左派电影的深远影响。不过在最后一部分,作者仍然提出陆港电影“情”“思”难断,阐述了陆港电影探索发展过程中所暗含的统一性。
     最后一个部分,则是作为本文中心意思表达的结语。本文试着从大陆电影和香港左派电影作品间表现出的点点滴滴做文章,找出其中的统一性气质。不可否认,陆港电影是有着不可割舍的文化统一特征。香港左派电影不管如何发展变化,始终不变的是一份中华情怀。
On December 19,1984, China and Britain signed China and Britain Joint statement. According to this statement, Britain will have Hong Kong's sovereignty to turn over China in July 1,1997, then Hong Kong namely became a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China. Starting from this time, the mainland and Hong Kong made a fresh start of exchanging in the economy and cultural which have been blended by the dust-laden over ten years.On July 1,1997, Hong Kong returned the motherland. It was the first that the national flag of Peoplein's Republic of China raised in Hong Kong. It has been through over a hundred years, Hong Kong, with all night revelry, standed in the front of the world as a new posture. In 2003, the mainland and Hong Kong signed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 (i.e. CEPA), since 2009 signed the sixth subsidiary agreement, that pus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inland and Hong Kong.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economical stratification plane, also urges us to ponder the culture and movie deep level relations and the fate.
     In this new century, the mainland and the Hong Kong have a same dream of "Chinese language film", in view of this, the article will study the history of movie in the 1950's, which once had reflecte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inland and Hong Kong, and that had been forgotten for a long time.
     In the 1950's, just bridged over historically in 1949, between the mainland movies, the Hong Kong movies also has the exchange which permits. In 1950's the English Government lead and new China established the official foreign relations, caused the left wing movie organization to be able to preserve in Hong Kong, take "ChangCheng", "FengHuang", "XinLian" as the example, at that time, they all have the very complicated relation with the new gaverment. Therefore, facing simultaneously exists in Hong Kong's the right-wing culture and right-wing movie organization liveliness, the left wing movie organization has made the positive response, they found the left wing movie company, has filmed large quantities of outstanding left wing thought movie, and opened the left thought in the publication to comment the position, two politics ideology reencounter impelled the Hong Kong movie culture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 also the enormous influence Hong Kong movie has taken a stand in the next several year after thought.
     The article try to study the initial ten years, pursues the unified logic in the history, completes the reality anticipation in the new century. Because 20th century 50's mainland movie and between the Hong Kong left wing movie output presents surprising similarity. This article will carry on from the time partition form to it elaborated separately.
     This article altogether divides into six parts. The introduction part mainly elaborated the paper selected topic significance and the research value. Author has also express view from the individual emotion to this paper.
     The main text has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analyzes in 1949 under the historical political pattern, around 1949 mainland movie pattern change, around 1949 Hong Kong movie industry development survey.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movie from 1950 to 1952. This time mainland movie and the Hong Kong left wing movie common key word is:difficult, insistence. Has summarized some together "the sound appearance", the two place movie representative works in this time.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the mainland movie and Hong Kong left-wing movie from 1953 to 1955.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zes the mainland movie and Hong Kong left-wing movie from 1956 to 1959. the chapter content including "Double Hundred" emancipates the lively picture to the mainland which mind elaboration as well as the new Chinese ten years celebrate present on the work performance. Hong Kong aspect, then elaborated the Hollywood movie industry pattern "the vertical conformity" the thought to the Hong Kong movie, and even to Hong Kong left wing movie profound influence. But in the last part, the author still proposed two place movies "the sentiment" "thought" difficultly to break, elaborated two place movies explored the unity which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implied.Last part, then is takes this article center meaning expression the elaboration. This article tries the intravenous drip which displays from the mainland movie and between the Hong Kong left wing movie work to write an essay, discovers unified makings. Undeniable, two place movies have cannot shear the shed the cultural tradition. How no matter the Hong Kong left wing movie does develop the change, invariable is throughout a Chinese mood and the social thought.
引文
①本文论述大陆电影与香港左派电影之间的关系,为与广义上的两地电影(大陆电影与香港电影)相区别,则另称为“陆港电影”。
    ②陆弘石主编.《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第288页。
    ③此处的比例分配数据来源:刘宇清.《上海电影传统的分化与裂变(1945—1965)——从体制、人脉、文化
    ①王晓玉主编.《中国电影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3页。
    ②陈播主编.《中国电影编年纪事》(总纲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44页。
    ③顾茜.《建国初私营影业转轨之概观》,载《电影艺术》,2004年4期。
    ①陆弘石、舒晓鸣著.《中国电影史》,文化艺术出版社,第87页。
    ②《桥》:·1949年5月1日,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此片。由于这部电影是在解放区摄制的第一部长故事片,完成于新中国成立前夕,因此被认为是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资料来源中国电影图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电影图史1949-1978》,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第227页。
    ①望苏.1959年的香港国语电影祝安康,长城画报,1959(100)。
    ②王晓玉主编.《中国电影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第59页。
    ①《香港攻略战》:1942年出品的日语片,导演为田中重雄,主演为水田清和黑田纪代。内容为日军攻陷了九龙半岛,派使者劝降香港总督遭拒后又渡海登陆,迫使英军投降,攻陷了整个香港。日本侵略者本打算迫使香港影人担任《香港攻略战》的编导演职务,无奈发生香港影人“大逃亡”事件,最终他们不得不以日本人自己来完成此片。
    ②卢伟力.《电光幻影五十年》.载李安求、叶世雄合编《岁月如流话香江》,香港天地图书1989年版,第107页。
    ③本文中所标注的作品年份,一般指公映时间。大陆电影作品主要是根据内地出版的资料整理的时间。香港电影作品的时间则主要来源于《香港影片大全》(第三、四卷)以及《港产影片一览1913-2006》。
    ④数据由《港产影片一览》(1913-2006)中统计而来,香港电影资料馆整理,2006年。
    ①赵卫防.《香港电影史1897—2006》,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②刘宇清.《上海电影传统的分化与裂变(1945—1965)——从体制、人脉、文化看沪港台三地电影的发展与渊源》.[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大学,2007年,第100页。
    ③1945年8月22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的“附逆文化人调查委员会”召开回忆,商议辨别附逆文化人的原则及其处理办法。原则是:凡担任伪文化官、特务文化人员以及在敌伪控制下的文化机构团体 中工作和其他不洁人物,皆属附逆文化人范围之列。处理办法是:公布姓名及罪行,拒绝其参加作家团体及其他团体,通知出版社不为其出书,凡学校、报馆、杂志社一律拒绝其参加,编印罪行录,要求逮捕并公开审判。资料来源:中国电影图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电影图史:1905—2005》.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189页。
    ①赵卫防.《香港电影史1897-2006》,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②数据由《港产影片一览》(1913-2006)中统计而来,香港电影资料馆整理,2006年。
    ①刘宇清.《上海电影传统的分化与裂变(1945-1965)——从体制、人脉、文化看沪港台三地电影的发展与渊源》.[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大学,2007年,第100页。
    ②同上。
    ①数据来源于陈播主编.《中国电影编年纪事》(总纲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52页。
    ③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总报告》,载于1949年7月4日《人民日报》。
    ①刘宇清.《上海电影传统的分化与裂变(1945-1965)——从体制、人脉、文化看沪港台三地电影的发展与渊源》.[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大学,2007年,第100页。
    ②贾霏:《不足为训的武训》,原载《人民日报》1951年5月15日。收录于张炯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6》(理论史料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年10月北京第1版,第238-146页。
    ③《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讨论》.《人民日报》社论.1951年5月20日,收录于张炯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6》(理论史料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年10月北京第1版。
    ①数据来源于《中国电影图史:1905—2005》整理得出,中国电影图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②王晓玉主编.《中国电影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3页。
    ①“永华工潮”:1951年,“永华工潮”爆发,“永华”的财政困难成了导火线:由于“永华”经济拮据,一度连员工薪金亦无法支付,部分“永华”影人于是在1951年下旬发起罢工,向李祖永追讨薪金。正值当时左派工会因九龙东头村火灾而发起罢工,香港政府认定左派在背后活动,乃于1952年先后两次将司与文森、舒适等十名左派影人驱逐出境,工潮遂告一段落。
    ②陈播主编.《中国电影编年纪事》(总纲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44页。
    ①凤凰影业公司:凤凰电影公司实际成立于1950年(《香港影片大全》第三卷(1950-1952)中可查到此时“凤凰”的第一部作品《楚云夜雪盗檀郎》)。1953年,“凤凰”改组,成员主要是来自龙马影业公司和五十年代影业公司的左派影人。“凤凰”的改组,由于其左派影人、新中国政府支持的背景遂被“标志”左派电影公司。虽然真正的左派“凤凰”在1952年前并没有完成改组,但这里所述的香港电影人的“坚持”并不裂断于某个具体时间。
    ②《香港影人口述历史丛书1:南来香港》.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0.131。
    ③袁仰安.《谈电影的制作》.长城画报,1950,(1):2-3。
    ①廖一原、冯凌霄、周落霞,吴邦.《香港爱国进步电影的发展及其影响》.《香港电影回顾》,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55。
    ②卢敦.《我那时代的影戏》.《香港影人口述历史丛书1:南来香港》.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0.131。
    ①王晓玉主编.《中国电影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3页。
    ①陈播主编.《中国电影编年纪事》(总纲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44页。
    ②根据《上海电影志》的资料统计。载于刘宇清.《上海电影传统的分化与裂变(1945-1965)——从体制、人脉、文化看沪港台三地电影的发展与渊源》.[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大学.2007年。
    ①根据《上海电影志》的资料统计。载于刘宇清.《上海电影传统的分化与裂变(1945-1965)——从体制、人脉、文化看沪港台三地电影的发展与渊源》.[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大学,2007年。
    ②陈播主编.《中国电影编年纪事》(总纲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81页。
    ③陈播主编.《中国电影编年纪事》(总纲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87页。
    ①《香港影人口述历史丛书2:理想年代——长城、凤凰的日子》,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1。
    ①林欢,即金庸,本名查良镛。
    ②赵卫防.《香港电影史1897-2006》,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③《梅兰芳的舞台艺术》(吴祖光导演,1955):该片由《断桥》(昆曲)、《宇宙锋》(京剧)、《霸王别姬》(京剧)和《贵妃醉酒》(京剧)等4部折子戏组成。
    ①资料来源中国电影图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电影图史1949—1978》,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②同上。
    ③陈播主编.《中国电影编年纪事》(总纲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44页。
    ①“纪录性艺术片”泛滥:1958年,周总理针对当时“拔白旗”的社会文化情况,向电影界提出拍摄“艺术性纪录片”,以反映生机蓬勃的时代面貌。《黄宝妹》是第一部艺术性纪录片,放映时获得好评。此后,一些电影工作者错误地认为这种影片既有纪录性特点,又有艺术加工和较强的故事性,是“大跃进的新样式”和“电影的报告文学”,因此冠以“纪录性艺术片”之名,加以提倡。此后各电影制片厂竞相拍摄这种影片,导致当年粗劣的“纪录性艺术片”泛滥成灾。“艺术性纪录片”指的是通过加工的纪录片,仍属纪录片类;而“纪录性艺术片”指的是带有纪录性的艺术片,属于艺术片范围,两者之间不能等同。资料来源于中国电影图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电影图史1949-1978》,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①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②祝春亭.《邵逸夫传—香港影视大王传奇》,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①张燕.《香港左派电影公司的历史演变》.《电影艺术》,第315期。
    [1]刘宇清.《上海电影传统的分化与裂变(1945-1965)——从体制、人脉、文化看沪港台三地电影的发展与渊源》,[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大学,2007年;
    [2]赵卫防.《香港电影史1897-2006》,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3]陆弘石、舒晓鸣著.《中国电影史》,文化艺术出版社;
    [4]王晓玉主编.《中国电影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
    [5]中国电影图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电影图史1949—1978》,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
    [6]陈播主编.《中国电影编年纪事》(总纲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7]香港电影资料馆编.《香港影片大全》第三卷(一九五○—一九五二),香港电影资料馆整理出版;
    [8]香港电影资料馆编.《香港影片大全》第四卷(一九五三—一九五九),香港电影资料馆整理出版;
    [9]钟宝贤.《香港百年光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0]程季华等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8月第二版;
    [11]程季华等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二卷),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8月第二版;
    [12]孙慰川.《当代港台电影研究》(随园影视论丛),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
    [13]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14]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总报告》,载于1949年7月4日《人民日报》;
    [15]张燕.《香港左派电影公司的发展》.《电影艺术》,第315期;
    [16]余慕云.《香港电影史话(卷四):五十年代(上)》,香港:次文化堂2000年版;
    [17]顾茜.《建国初私营影业转轨之概观》.《电影艺术》,2004年4期;
    [18]《香港影人口述历史丛书2:理想年代——长城、凤凰的日子》.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1年;
    [19]《香港影人口述历史丛书1:南来香港》.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0年;
    [20]祝春亭.《邵逸夫传—香港影视大王传奇》,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21]陆弘石主编.《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
    [22]李安求、叶世雄合编.《岁月如流话香江》.香港天地图书,1989年版;
    [23]李以庄.《语音犹自带吴侬——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电影文化的过渡与嬗变》,《电影艺术》,1997年04期;
    [24]尹鸿.《新中国电影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
    [25]徐桑楚.《风雨征程四十年》.《上海电影史料》,第四辑;
    [26]廖一原、冯凌霄、周落霞、吴邦.《香港爱国进步电影的发展及其影响》,《香港电影回顾》,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