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仲裁在我国的设立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仲裁制度起源于临时仲裁,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临时仲裁是仲裁制度的唯一方式,即使在机构仲裁风靡全球、日益发达的今天,临时仲裁仍以其程序灵活、费用低廉、快速高效的优势,备受当事人的青睐。并且临时仲裁在国际社会上也得到了普遍的承认和尊重,然而我国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对仲裁协议的生效要件作了严格规定,以至于间接地否定了临时仲裁在我国的合法性。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多元化的争议解决方式,临时仲裁的欠缺已给我国仲裁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本文正是基于此,选择临时仲裁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对临时仲裁制度的若干理论问题和具体实践进行分析探讨,提出在我国建立临时仲裁制度的现实意义和若干构想,以期在我国能够早日设立临时仲裁制度。
     本文围绕临时仲裁制度,从其概念和历史发展入手,首先分析临时仲裁制度的优越性,再通过对临时仲裁制度的现状进行考察和分析,研究并探讨了临时仲裁制度在我国设立的现实意义,并对我国临时仲裁制度的设立提出了相应的立法构思。
     除绪论和研究结论外,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概括性的论述,主要界定临时仲裁的概念。
     第二部分:考察临时仲裁制度的现状,包括在国际社会上的现状和在我国的现状。首先分析临时仲裁制度在国际社会中的立法规定和实践运作状况。旨在阐明临时仲裁在国际社会得到了普遍尊重和立法支持,其运行机制亦日渐完善。然后考察了临时仲裁制度在我国的现状。
     第三部分:具体分析临时仲裁制度的立法规定,以及造成我国临时仲裁制度缺失的弊端和成因。
     第四部分:分析我国确立临时仲裁制度的重大现实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具体提出在我国建立临时仲裁制度的若干构想。具体包括仲裁协议、仲裁员、仲裁庭、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等几方面,希望能对我国仲裁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The arbitration system origins from Ad hoc arbitration and has been the only form of arbitration system for a long time. Even though the institutional arbitration system has swept over the world and has been more fashionable, the Ad hoc arbitration has still received rather favorite for its flexibility and efficiency. And the Ad hoc arbitration also obtained the universal acknowledgement and the respect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owever, our Arbitration Law didn't regulate the Ad hoc arbitration system for its condition for validity of arbitration agreement. Multivariate society needs multivariate dispute settlement resolution, the absence of Ad hoc arbitration hinders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arbitration of china. Therefore, the thesis chooses Ad hoc arbitration system as its research object and analyzes 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oblems, then propos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some conception on how to establish Ad hoc arbitration in China.
     Centering on Ad hoc arbitration, the thesis is based on its concept and developments, and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Ad hoc arbitration. After studying the practice in the world and in China, the thesis provides some tentative ideas on how to design Ad hoc arbitration in China.
     Besides preface and final words, the thesis consists of 4 parts, about 33,000 characters.
     Part I is introduction, mainly explains the concept of Ad hoc arbitration.
     Part II inspects the present station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in China. After analyzing the legislation and the practice of Ad hoc arbitr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and in China.
     Part III the thesis provides the reasons of absence of Ad hoc arbitration of Chinese arbitration legislation as well as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the absence of Ad hoc arbitration.
     Part IV analyz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introduction of Ad hoc arbitration in Chinese commercial arbitration as well as some designs on Chinese Ad hoc arbitration system, which includes its arbitration agreements, arbitrator, arbitration tribunal and the recognition and enforcement of the Ad hoc arbitration awards.
引文
[1]参见,康明:《临时仲裁及其在我国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载《国际商法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 2001年版。
    [2]韩健:《现代国际商事仲裁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第24页。
    [3]杨良宜:《国际商务仲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6页。
    [4]谭兵:《中国仲裁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8页。
    [1]韩健:《现代国际商事仲裁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5页.
    [2]杨良宜:《国际商务仲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6-137页。
    [3]兰阳译:《临时仲裁与机构仲裁》,《仲裁与法律通讯》1991年第3期。
    [1]哈拉尔德.荣(Dr.R.A.Harald.Jung)、米尉中:《仲裁的选择与实施—中国与联邦德国的法律与实践》,《比较法研究》1989年第3-4辑。
    [2]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执行秘书赫尔曼先生于1994年6月27日在上海所作的《关于国际商事仲裁的讲话》,《仲裁与法律通讯》1994年第5期。
    [3]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等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全书》,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
    [1]Stephen B.Goldberg Frank E.A.Sander Nancy H.Rogers,Dispute Resolution Aspen Law &Business,1992,p.199.
    [2]郭树理:《民商事仲裁制度:政治国家对市民社会之妥协》,《学术界》2000年第6期。
    [3]William H.Gill:Arbitration Law,Sweet&Maxwell,London,1975,second ed,p.1.转引自:赵秀文:《国际商事仲裁及其适用法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4]谢石松:《商事仲裁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版,第15页。
    [1]F.D.Rose,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nd Maritime Arbitration,Sweet & Maxwell,1988,p.52.
    [1]张艳丽主编:《中国商事仲裁制度——有关问题及透析》,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2]张斌生主编:《仲裁法新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2页。
    [3]乔欣:《比较商事仲裁》,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83页。
    [1]宋连斌、林一飞译编:《国际商事仲裁资料精选》,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第547页。
    [2]宋连斌、林一飞译编:《国际商事仲裁资料精选》,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第574页。
    [3]陈凤彦译:《依据海事仲裁员协会规则在纽约仲裁》,《仲裁与法律通讯》1999年第5期。
    [4]康明:《临时仲裁及其在我国的现状和发展(上)》,《仲裁与法律通讯》2000年第3期。
    [1]赵秀文:《香港仲裁制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2页。
    [2]乔欣著:《比较商事仲裁》,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84页。
    [3]李双元、谢石松著:《国际民事诉讼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00页。
    [4]康明:《临时仲裁及其在我国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载《国际商法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5]Alan Redfern,Martin Hunter,Law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Sweet&Maxwell,1999,p.47-48.
    [1]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室编:《外国仲裁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36页、248页、342页和358页。
    [1]朱建林:《香港国际仲裁中心有权指定仲裁员》,《仲裁与法律通讯》1997年第2期。
    [2]宋连斌、林一飞译编:《国际商事仲裁资料精选》,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第374页。
    [1]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室编:《外国仲裁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84页。
    [1]韩健:《现代国际商事仲裁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2页。
    [2]赵健:《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监督》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0页。
    [1]韩健:《仲裁协议中关于仲裁机构的约定——兼评我国仲裁法中有关条款的规定》,载《仲裁与法律通讯》1997年第2期,第5页。
    [2]从双边司法协助的层面来看,虽然中国已与二十几个国家签订了司法协助协定,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也困难重重。从多边条约的层面看,除了分别于1968年和1988年签订的关于民商事管辖和判决执行的《布鲁塞尔公约》和《洛迦诺公约》以及海牙国际私法会议2000年第十九届外交大会讨论的《民商事管辖和外国判决公约》之外,再没有其它国际性公约,而前两者的效力只限于欧共体内部,后者近两年内还难以生效。因此法院判决在外国的执行情况在短期内不会改观。
    [3]韩健:《现代国际商事仲裁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页。
    [1]在内地,该《安排》已由最高人民法院以发布司法解释的形式于 2000年1月24日公布,自2000年2月1日起施行。在香港,为使该《安排》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和执行,香港立法会则于 2000年1月13日修订通过了 2000年《仲裁(修订)条例》,该条例亦于 2000年2月1日起施行。
    [2]我国广州海事法院曾于 1990年10月承认并执行了英国伦敦临时仲裁做出的三份仲裁裁决。
    [3]韩健:《仲裁协议中关于仲裁机构的约定》,载《法学评论》1997年第4期。
    [1]最高人民法院在法函(1995)135号《关于福建省生产资料总公司与金鸽航运有限公司国际海运纠纷一案中提单仲裁条款效力问题的复函》中确认了约定国外临时仲裁协议的效力。
    [2]参见广州远洋运输公司申请承认及执行伦敦临时仲裁庭仲裁裁决并划拨被申请人期得财产抵偿债务案。载《人民法院案例选》(1992-1996年合订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2174-2178页。
    [1]乔欣:《比较商事仲裁》,法律出版社 2004年版,第83-84页。
    [1]李玉泉:《国际民事诉讼与国际商事仲裁》,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第254页。
    [1]按照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相互执行仲裁裁决的安排》的司法解释的规定,对于“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程序与仲裁地的法律不符的,有关法院可以裁定不予执行。”
    [2]邱联恭:“程序选择权之法理”,载《民事诉讼法之研讨》(四),台湾三民书局 1993年版。
    [3]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等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全书》,法律出版社 1995年版,第1页。
    [1]康明:《临时仲裁及其在我国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国际商法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 2001年版。
    [2]赵健:《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监督》,法律出版社 2000年版,第65页。
    [3]乔欣:《仲裁权研究—仲裁程序公正与权利保障》,法律出版社 2001年版,第101页。
    [4]高菲:《入世:中国国际商事仲裁向何处去》,载屈广清主编:《大连海事大学法律论坛》(创刊号),法律出版社 2003年版。
    [1]郭晓文:《中国内地与香港之间仲裁制度的相互合作》,tp://www.proceduallaaw.com..cn/article.htm。
    [2]蔡鸿达:《纽约国际海事仲裁员大会述评》,载司玉琢主编:《中国海商法年刊》第12卷,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3]司玉琢:《国际海事立法趋势及对策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2年版,第655页。
    [4]李健男:《论瑞典的新仲裁机制》,《法学评论》2002年第4期。
    [5]郭树理:《西欧国家晚近仲裁改革立法述评—以英国、比利时、瑞典为例》,《中国对外贸易》2000年2期。
    [1]宋连斌,林一飞译编:《国际商事仲裁资料选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86页。
    [1]陈芝兰:《临时仲裁制度在中国的实践问题研究》,武汉大学 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2]徐旭:《临时仲裁制度研究》,华东政法学院 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1]畅良宜:《国际商务仲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第249页。
    [1]康明:《临时仲裁及其存我国的现代和发展前景》,载《国际商法论丛》(第三卷),法律出版社 2001年版。
    [2]康明:《临时仲裁及其在我国的现状和发展(下),《仲裁与法律》2001年第4期。
    [1]陈芝兰:《临时仲裁制度在中国的实践问题研究》,武汉大学 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1]Gerald Aksen,Ad Hoc versus Institutional Arbitration:Arbitration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Disputes,A-3-A-4(1997).
    [2]Joseph L.Daly,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Negotiation and Arbitration,Hamline Journal of Public Law & Policy,spring 2001.
    [3]Stephen R.Bond,Selection of ICC Arbitrators and the Requirement of Independence,4 Arb.Int1.300(1988).
    [4]Stephen B.Goldberg Frank E.A.Sander Nancy H.Rogers,Dispute Resolution Aspen Law &Business,1992.
    [5]W.Michael.Riesman & W.Laurence Craig & William Park,Jan Pauls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The Foundation Press,Inc.1997.
    [6]F.D.Rose,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nd Maritime Arbitration,Sweet & Maxwell,1988.
    [7]William H.Gill:Arbitration Law,Sweet Maxwell,London,1975.
    [8]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秘书局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全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9]陈芳.我国承认临时仲裁的应然性分析[J].理论观察,2006,(4).
    [10]陈治东.国际商事仲裁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11]曹建明、周洪钧、王虎华.国际公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12]董文彬.临时仲裁制度与我国建立临时仲裁制度之可行性[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3).
    [13]郭树理.民商事仲裁制度:政治国家对市民社会之妥协[J],学术界,2000,(6).
    [14]顾微微,许旭.论在我国建立临时仲裁制度的必要性[J].广西社会科学,2006,(7).
    [15]韩健.现代国际商事仲裁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6]哈拉尔德.荣(Dr.R.A.Harald.Jung)、米尉中.仲裁的选择与实施—中国与联邦德国的法律与实践[J],比较法研究,1989,(3-4).
    [17]韩德培.国际私法问题专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18]郝海青.在我国建立临时仲裁制度的法律思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2).
    [19]黄进.国际私法与国际商事仲裁[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20]黄珊.我国建立临时仲裁制度的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12).
    [21]康明.临时仲裁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前景[J].国际商法论丛,2001,(3).
    [22]兰阳译:临时仲裁与机构仲裁[J],仲裁与法律通讯,1991,(3).
    [23]李双元.国际私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4]李玉泉.国际民事诉讼和国际商事仲裁[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25]梁珂.杨庆.走出仲裁的单一化——我国建立临时仲裁制度之思考[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4).
    [26]乔欣.比较商事仲裁[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7]沈四宝.国际商事法[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9.
    [28]司玉琢.国际海事立法趋势及对策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9]石松.商事仲裁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0]宋连斌,林一飞.国际商事仲裁资料选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31]谭兵.中国仲裁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32]童曦.临时仲裁制度研究[J],仲裁与法律,2005,(6).
    [33]王铁崖.国际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34]杨良宜.国际商务仲裁[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35]杨树明.国际商事仲裁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36]张艾清.中国国内仲裁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与立法完善[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37]张艳丽.中国商事仲裁制度——有关问题及透析[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
    [38]赵健.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监督[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39]赵莉,周敏.走出仲裁的单一化——我国建立临时仲裁制度之思考[J].广西政治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
    [40]赵秀文.国际商事仲裁及其适用法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