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杭州艺专校长林风眠素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上半叶,是一个动荡和充满挑战的时代,西方文化艺术在中国的传播,极大地催化了中国美术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变革。在美术教育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时代创新精神的高等美术院校及其领导者。林风眠与其主长的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就是民国后期的美术最高学府,林风眠也因之成为美术教育界的领军人物。既然一滴水能得窥大海,那么一个人或一所学校,便或可反映民国时期的美术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
     研究林风眠,既可纵向研讨他的平生经历,亦可横向研讨某一时间点上他活动的方方面面。本文重点选取林风眠主长杭州艺专的10年,并聚焦于他作为校长所需要且具有的素养进行研讨,试图回答如后问题:(1)杭州艺专的办理过程以及绩效若何;(2)林风眠的个人素养与学校的成功办理有无关系;(3)担任美术院校校长所必备的素养有哪些;(4)林风眠在学养、品格和能力各方面有哪些优长或不足;(5)通过比较,能为当今的美术高等教育提供哪些借鉴。
     具体研讨思路为:首先,从杭州艺专的创设和办理入手,介绍并论述林风眠的办学实绩;其次,专门探讨林风眠学养的积淀,以及这种学养与他艺术创作和教学的关系;再次,专门探讨林风眠品格的形成,以及这种品格与他待人接物和团结师生的关系;复次,专门探讨林风眠能力的构成,以及这种能力与他治校办学和教育研究的关系;最后,通过林风眠与蔡元培的学养比较、与徐悲鸿的品格比较、与刘海粟的能力比较,相对客观地评价林风眠的优长或不足,进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本研究所假设的中心命题是:林风眠在学养、品格或能力等单方面,均非真正意义上的出类拔萃的人物;然而若就综合素养而言,他却具备了无意偶得的优势,并且正是凭借了这种优势,使他成为民国时期美术高校校长中的佼佼者。本文试图论证这个中心命题,并试图揭示理想中美术高校乃至其他高校校长所必须具备的素养。
     如就教育家的层面研讨,以学养见长者,或可称为“学者教育家”;以品格见长者,或可称为“君子教育家”;以管理能力见长者,或可称为“教育行政家”。那么,在民国时期,是哪一种教育家治教或长校有成呢?又是哪一种教育家居多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家的内涵及其构成究竟发生了哪些改变,并且这种改变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何在呢?当今呼唤“教育家”又将如何致力呢?此类问题虽已溢出了本文的研究范畴,但却是笔者在进行本研究时经常思考的问题。对林风眠素养的研究,当然与之相关;但若想获得真切的答案,尚须进行扩展并深入的研究。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hich was full of turbulence and challenges, the spread of western culture and arts in China had stimulated the reforms of Chinese art education thought and practice greatly. As a result, there were large quantities of higher fine arts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nd the leaders concerned who were characterized with the initiative spirit in the field of fine art education at that time. Among them, Lin Fengmian became the core leader of fine arts educational circle due to his contribution as the founder of Hangzhou National College of Art which represented the highest level in the advanced fine arts education during the lat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study on Lin Fengmian can not only focus on his personal history diachronically but also synchronically on the every side of his activities at a certain time. This dissertation centers on his ten-year work at Hangzhou National College of 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 qualities required as a president there, and attempts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How about the procedure of running Hangzhou National College of Art and its performance and influence as well?
     (2) Whether is Lin's personalities related to the accomplishment of running the college?
     (3) What qualities are required as the president of a Fine Art College?
     (4) What are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Lin's on the aspects of education, quality and capacity respectively?
     (5) What enlightenment can be offered for the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of fine arts through comparison?
     The detailed discussion is shown as follows:
     Firstly, to introduce and expound Lin's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designing and running the college.
     Secondly, to illustrate Lin's knowledge accumul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arts creation and teaching.
     Thirdly, to center on the forming of Lin's personalitie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his link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 well as his hospitality.
     Fourthly, to discusse the forming of his abil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his ability to run the college and deal with education & research.
     Finally, to evaluates objectively his merits and demerits by the comparison with those of Cai Yuanpei and Xu Beihong respectively in terms of scholarship and self-cultivation and with Liu hais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bility
     The central hypothesis of the research is that Lin is not substantially the outstanding one as to the individual aspect of scholarship, self-cultivation, personality and ability. However, he is unexpectedly one with unique advantage in terms of comprehensive accomplishment. As a result, he had been one of the distinguished presidents among those of Fine Arts Colleges before 1949. This dissertation tries to demonstrate the essential scholarship and self-cultivation required for a president of a Fine arts college by confirming the central hypothesis.
     When discussing different educationists, we could divide them into three kinds: "scholar-type educationists" for their outstanding scholarship;"gentleman-type educationists" for their fine character; and "administrator-type educationists" for their remarkable management ability. Then, which type of educationists was successful and was in the majority before 1949? In the process of making the study, the author keeps thinking such questions as the changes in the connotation and construction as educationists, their significance o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direction of the current educationists' devotion and so on after 1949, which may be beyond the central topic of the thesis but are connected with the study on Lin's cultivation. Therefore, the real answer to those central propositions lies in the extensive and profound research.
引文
①宋恩荣,章咸主编:《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401~402页。
    ②章咸,张援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0页。
    ①参见《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73页。语出《汉书·李寻传》:“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
    ①参见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25页。
    ②参见罗国杰主编:《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伦理学原理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3页。
    ①参见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史百科·思想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92~1193页。
    ②参见张焕庭主编:《教育辞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732页。
    ①参见叶奕乾等主编:《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86~591页。
    ②参见梁忠义等主编:《实用教育辞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521页。
    ①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著选》,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90页。
    ①《后汉书·蔡邕传》,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版,第977页。
    ①《晋书·荀勖传》,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版,第1377页。
    ②《新唐书·百官志三》,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版,第4265页。
    ①《宋史·选举志三》,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版,第5650页。
    ①[法]史式徽著,天主教上海教区史料译写组译:《江南传教史》第2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294页。
    ②丁悚:《上海早期的西洋画美术教育》,《上海地方史资料》第5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第208页。
    ③朱有瓛、高时良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4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26页。
    ①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44~345页。
    ②张之洞:《设立务农、工艺学堂暨劝工劝商各公所折》第1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957页。
    ①姜丹书:《我国五十年来艺术教育史料之一页》,《美术研究》1959年第1期。
    ②中国学前教育资料编写组编:《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97页。
    ③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93页。
    ①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87页。
    ②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446页。
    ①教育部:《师范学校规程》,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706页。
    ②丰子恺:《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转引自陈星:《李叔同》,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84页。
    ①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639页。
    ①蔡元培:《关于大学院组织之谈话》,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16页。
    ①沈虎编:《刘海粟散文》,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第170~193页。
    ①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著选》,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34页。本节后文凡引自该案者,出处均从略。
    ①《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录》,《大学院公报》第1年第6期,1928年6月。
    ②参见林文铮:《蔡元培与杭州艺专》,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浙江文史集粹·教育科技卷》第5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74页。
    ①《国立艺术院近讯》,《申报》1928后2月12日。
    ②《大学院公报》第1年第8期,1928年8月。
    ①蔡元培:《在杭州国立艺术院开学式演说词》,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著选》,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45页。
    ①转引自中国美术学院编:《中国美术学院七十年华》,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130页。
    ①《国立艺术院第一届周年纪念刊》,国立艺术院1929年自刊,第7页。
    ②《艺术运动社简章》,国立艺术院编:《亚波罗》1929年第8期。
    ③转引自中国美术学院编:《中国美术学院七十年华》,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138页。
    ①《全国教育会议宣言》,大学院编:《全国教育会议报告》,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第2页。
    ①《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教育总述·教育宗旨》第1册,台北宗青出版公司1991年8月影印版,第8页。
    ②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教育》第5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79页。
    ①参见章咸、张援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0~131页。
    ①《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组织大纲》,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编:《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一览》,1930年编印。
    ①《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一览》(民国二十三年),杭州艺专1934年自刊,第9~13页。
    ②《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一览》(民国二十三年),杭州艺专1934年自刊,第72页。
    ③《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一览》(民国二十三年),杭州艺专1934年自刊,第75页。
    ①吴冠中:《出了象牙之塔——关于前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回忆》,《吴冠中文集》,四川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①转引自彭飞:《1938年林风眠辞去国立艺专主任委员始末》,《荣宝斋》2006年第1期。
    ①参见钟肇鹏:《境界与学养》,《哲学研究》2003年第5期。
    ②参见曹文彪:《学养、学术与学科——关于人文研究的学科定位问题的思考》,《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4期。
    ③参见梁玖编著:《艺术概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3页。
    ①[明]李日华:《墨君题语》。
    ②[清]戴熙:《习苦斋画絮》。
    ③林风眠:《回忆与怀念》,谷流,彭飞编著:《林风眠谈艺录》,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191页。该文原载于1963年2月17日《新民晚报》。
    ④李树声:《访问林风眠的笔记》,《美术》1990年第2期。
    ①林风眠:《自述》,朱朴编:《林风眠艺术随笔》,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90页。该文是林风眠为台湾历史博物馆1989年出版的《林风眠画集》所作之序。
    ②林风眠:《自述》,朱朴编:《林风眠艺术随笔》,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90~191页。
    ③林风眠:《抒情·传神及其他》,谷流、彭飞编著:《林风眠谈艺录》,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186页。该文原载1962年1月5日《文汇报》。
    ①霍普斯(Phoebus)即太阳神阿波罗,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主宰光明、青春和艺术。林风眠等人以阿波罗命名,隐喻着这一艺术社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引领艺术方向的双重含义。“霍普斯会”后改名为“海外艺术运动社”。1928年,林风眠与林文铮等人在杭州艺专组织成立的“艺术运动社”,即是把“海外艺术运动社”带回到中国,并以杭州艺专为根据地,将艺术运动的精神发扬光大。该社于1936年又扩展为“中国艺术运动社”。
    ②林风眠:《致全国艺术界书》,林风眠:《艺术丛论》,正中书局1947年版,第18页。
    ③“美术工学社”是一个注重美术工艺制造和研究的社团,与海外艺术运动社共同联络留学德、比、英、意诸国美术界同仁,筹办了1924年在法国史太师埠举行的中国古代和现代艺术展览会。
    ④参见《史太师埠中国美术展览会征集展览品启事》,《东方杂志》1924年第21卷第16号。
    ①李风:《旅欧华人第一次举行中国美术展览大会之盛况》,《东方杂志》1924年第21卷第16号。
    ②蔡元培:《史太师埠中国美术展览会目录序》,文艺美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65页。
    ③参见蔡元培:《在史太师埠中国美术展览会演讲会之演说》,文艺美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67页。
    ④参见林文铮:《蔡元培器重林风眠》,郑朝、金尚义编:《林风眠论》,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
    ①参见《刘哲昨与林风眠谈话》,《晨报》1927年9月3日。
    ②[英]丹尼斯·哈伊:《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38页。
    ①参见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229页。
    ②梁伯聪(1871—1945),广东梅县人,是当地著名诗人、画家、教育家。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为清嘉庆进士,官至礼部郎中;父亲为清道光举人,曾任福建上杭县知县。梁伯聪曾参加清末最后一届的科举考试,成为梅州历史上的最后一批秀才。他学识渊博,废科举后,选择教书为业,有《梅县风土二百咏》传世。
    ③温克威:《七年前的林风眠先生》,《京报副刊》第429号,1926年3月5日。
    ①林风眠:《我的兴趣》,《东方杂志》第33卷第1号,1936年。
    ②参见高平叔著:《蔡元培年谱》,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3页。
    ③李金发:《林风眠与我》,香港《祖国周刊》第15卷第11期,1956年9月10日。
    ①林风眠:《回忆与怀念》,谷流,彭飞编著:《林风眠谈艺录》,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192页。
    ②参见陈厚诚编:《李金发回忆录》,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55页。
    ①转引自彭飞:《从友谊到隔阂——林风眠研究之六》,《荣宝斋》2006年第5期。
    ②陈厚诚编:《李金发回忆录》,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53页。
    ③李金发:《林风眠与我》,香港《祖国周刊》第15卷第11期,1956年9月10日。
    ④李金发:《林风眠与我》,香港《祖国周刊》第15卷第11期,1956年9月10日。
    ①1903年成立的秋季沙龙,是法国最负盛名的美术展览会之一。在法国历史最悠久的沙龙,是春季沙龙,它于1673年成立。其展览作品,以学院派为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是每年春季举办画展,故被称为春季沙龙。虽然秋季沙龙的规模较小,但影响也不亚于春季沙龙。秋季沙龙与学院派正统的春季沙龙相对抗,给当时新兴的美术家提供了展示他们创造性探索成果的场所,为现代美术运动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②参见陈厚诚编:《李金发回忆录》,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57页。
    ①杨铮:《西洋画家林风眠君之杰作》,《艺术评论》1924年第48期。
    ②杨铮:《西洋画家林风眠君之杰作(续)》,《艺术评论》1924年第50期。
    ③苏天赐:《摸索——林风眠的宣言书和墓志铭》,林风眠百岁诞辰纪念画册文集编辑委员会编:《林风眠与20世纪中国美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①林风眠:《致全国艺术界书》,林风眠:《艺术丛论》,正中书局1947年版,第20页。
    ①林风眠:《致全国艺术界书》,林风眠:《艺术丛论》,正中书局1947年版,第29页。
    ②林风眠:《致全国艺术界书》,林风眠:《艺术丛论》,正中书局1947年版,第24页。
    ①林风眠:《<前奏>发刊词》,朱朴编选:《林风眠艺术随笔》,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18页。
    ②参见林文铮:《蔡元培器重林风眠》,郑朝、金尚义编:《林风眠论》,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
    ③参见李树声:《访问林风眠的笔记》,《美术》1990年第2期。
    ①林风眠:《致全国艺术界书》,林风眠:《艺术丛论》,正中书局1947年版,第35~36页。
    ②林风眠:《致全国艺术界书》,林风眠:《艺术丛论》,正中书局1947年版,第38页。
    ③林风眠:《中日问题》,《东方杂志》第34卷第1号,1937年。
    ①林风眠:《东西艺术之前途》,《东方杂志》第23卷第10号,1926年。
    ②参见洪毅然:《罗苑学艺漫忆》,宋忠元主编:《艺术摇篮》,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92页。
    ③郑朝:《林风眠早期的绘画艺术》,郑朝、金尚义编著:《林风眠论》,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101页。该文为郑朝采访林风眠学生的访谈录,原载于《美术史论》1985年第2期。
    ④参见陈慧津整理:《林风眠台北答客问》,《雄狮美术》1989年第11期。
    ①林风眠:《东西艺术之前途》,《东方杂志》第23卷第10号,1926年。
    ②林风眠:《东西艺术之前途》,《东方杂志》第23卷第10号,1926年。
    ①林风眠:《我的兴趣》,《东方杂志》第33卷第1号,1936年。
    ②林文铮:《蔡元培器重林风眠》,郑朝、金尚义编:《林风眠论》,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
    ③林风眠:《重新估定中国绘画底价值》,西湖国立艺术院编:《亚波罗》1929年第7期。后将该文改名为《中国绘画新论》,辑入林风眠1935年出版的《艺术丛论》一书中。
    ①参见陈慧津整理:《林风眠台北答客问》,《雄狮美术》1989年第11期。
    ②林风眠:《什么是我们的坦途》,朱朴编:《林风眠艺术随笔》,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41页。
    ③林风眠:《重新估定中国绘画底价值》,西湖国立艺术院编:《亚波罗》1929年第7期。后将该文改名为《中国绘画新论》,辑入林风眠1935年出版的《艺术丛论》一书中。
    ①林风眠:《美术馆之功用》,朱朴编选:《林风眠艺术随笔》,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134页。该文原载于天津美术馆刊《美术丛刊》1932年第2期。
    ②林风眠:《我们所希望的国画前途》,《前途》第1卷第1期,1933年2月。
    ③林风眠:《致全国艺术界书》,林风眠:《艺术丛论》,正中书局1947年版,第44页。
    ①林风眠:《致全国艺术界书》,林风眠:《艺术丛论》,正中书局1947年版,第44页。
    ②参见中国美术学院编:《世纪传薪——中国美术学院七十周年纪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248页。
    ③吴冠中:《百花园里忆园丁——寄林风眠老师》,吴冠中著:《画里阴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60页。
    ①参见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93页。
    ②参见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93页、第3684页。
    ③参见[英]霍恩比(A. S.Hornby)原著;(英)Sally Wehmeier主编;石孝殊等译:《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25页。
    ④卫道治主编:《英汉教育词典》,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
    ①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史百科·思想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92~1193页。
    ②参见车文博主编:《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87~288页。
    ③[美]索里(J.M.Sawrey), [美]特尔福德(C.W.Telford)著,高觉敷等译:《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484页。
    ①罗国杰主编:《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伦理学原理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3页。
    ①冯叶:《梦里钟声念义父》,林风眠百岁诞辰纪念画册文集编辑委员会编:《林风眠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674~675页。
    ①林风眠:《致全国艺术界书》,林风眠:《艺术丛论》,正中书局1947年版,第30页。
    ②冯叶:《梦里钟声念义父》,林风眠百岁诞辰纪念画册文集编辑委员会编:《林风眠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669页。
    ③冯叶:《梦里钟声念义父》,林风眠百岁诞辰纪念画册文集编辑委员会编:《林风眠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676页。
    ①林风眠:《艺术家应有的态度》,郑朝编:《西湖论艺——林风眠及其同事艺术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333页。
    ②参见郑朝:《林风眠艺术教育思想初探》,郑朝、金尚义编著:《林风眠论》,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110页。该文为郑朝采访林风眠学生的谈话记录。
    ③参见林风眠著:《艺术与新生活运动》,正中书局1934年版,第32页。
    ①王朝闻:《林风眠》,王朝闻著:《会见自己》,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454~456页。
    ②无名氏:《忆林风眠片断》,无名氏著:《无名氏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50页。无名氏早年曾写过一篇介绍林风眠的文章《林风眠——中国文艺复兴的先驱者》。文中预言,林风眠“将是一个伟大的先驱者。他在中国新国画革新运动上的影响,将如塞尚对欧洲现代画的影响。……由于他的伟大艺术,这个又苍白又残破的东方,才出现一个文艺复兴的明天。”该文后收录到无名氏的《沉思试验》中。
    ③[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④林风眠:《冯叶之画》,香港《美术家》1981年第22期。
    ①林风眠:《徒呼奈何是不行的——国立杭州艺专纪念周讲演》,郑朝编:《西湖论艺——林风眠及其同事艺术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59~60页。
    ②林风眠:《自述》,朱朴编:《林风眠艺术随笔》,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90页。该文是林风眠为台湾历史博物馆1989年出版的《林风眠画集》所作之序。
    ③林风眠:《回忆与怀念》,谷流,彭飞编著:《林风眠谈艺录》,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191页。该文原载于1963年2月17日《新民晚报》。
    ④裘沙:《深沉的大海》,郑朝、金尚义编著:《林风眠论》,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120页。
    ⑤林风眠:《艺术家应有的态度》,郑朝编:《西湖论艺——林风眠及其同事艺术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333页。
    ①苏天赐:《林风眠的绘画艺术》,郑朝、金尚义编:《林风眠论》,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70页。
    ②朱膺:《林风眠:“味道好吗?”》,上海林风眠艺术研究协会编著:《探索与个性:上海林风眠艺术研究协会论文作品》,上海画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
    ③参见席德进:《我在香港会见林风眠》,联副三十年文学大系编辑委员会编:《人间壮游》,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1年版,第280页。
    ④李树声:《访问林风眠的笔记》,《美术》1990年第2期。
    ⑤参见《北京艺术大会组织大纲》,转引自朱朴编:《现代美术家画论·作品·生平林风眠》,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第115页。
    ①林风眠:《致全国艺术界书》,林风眠:《艺术丛论》,正中书局1947年版,第41页。
    ②参见谷流、彭飞编著:《林风眠谈艺录》,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页。
    ③林风眠:《致全国艺术界书》,林风眠:《艺术丛论》,正中书局1947年版,第40页。
    ④席德进:《改革中国画的先驱者——林风眠》,台湾雄师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版,第27页。
    ①翁祖亮、陈积厚:《林风眠与卢奥》,郑朝、金尚义编:《林风眠论》,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90页。
    ②参见《北京艺术大会——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寄来的稿件》,朱朴编:《现代美术家画论·作品·生平林风眠》,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第117页。
    ③林风眠:《致全国艺术界书》,林风眠:《艺术丛论》,正中书局1947年版,第41页。
    ④林风眠:《我们要注意——国立艺术院纪念周的演讲》,西湖国立艺术院编:《亚波罗》1928年第1期。
    ①林风眠:《致全国艺术界书》,林风眠:《艺术丛论》,正中书局1947年版,第17页。
    ②林风眠:《徒呼奈何是不行的》,郑朝编:《西湖论艺——林风眠及其同事艺术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58页。
    ③林风眠:《徒呼奈何是不行的》,郑朝编:《西湖论艺——林风眠及其同事艺术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59页。
    ①蔡若虹:《记忆中的林风眠》,郑朝、金尚义编:《林风眠论》,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18页。
    ②郑朝:《林风眠早期的绘画艺术》,郑朝、金尚义编著:《林风眠论》,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102页。该文为郑朝采访林风眠学生的访谈录,原载《美术史论》1985年第2期。
    ③林风眠:《致全国艺术界书》,林风眠:《艺术丛论》,正中书局1947年版,第44-45页。
    ①林风眠:《徒呼奈何是不行的》,郑朝编:《西湖论艺——林风眠及其同事艺术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59~60页。
    ②参见朱膺:《“艺术要讲味道呢!”》,郑朝编:《林风眠研究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487页。
    ③无名氏:《简记林风眠先生》,无名氏著:《无名氏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55页。
    ④参见李可染:《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在林风眠艺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李可染著:《师牛堂艺语》,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25-26页。
    ①朱怀新:《平畴交远风》,郑朝编:《林风眠研究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434页。
    ②李霖灿:《西湖艺专人才蔚起》,中国美术学院校友总会编:《漫歌怀忆——中国美术学院八十华诞回忆录》,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81页。李霖灿,美术史论家、画家,曾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③王朝闻:《林风眠》,王朝闻著:《会见自己》,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456页。
    ④《本校艺术教育大纲》,中国美术学院编:《中国美术学院七十年华》,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148页。该文由林文铮执笔,原载《亚波罗》1934年第13期。
    ①赵士英:《醒来的林风眠》,赵士英著:《速写的话与画》,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199页。
    ②苏天赐:《回首仰望高峰》,郑朝、金尚义编:《林风眠论》,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71页。
    ③李霖灿:《我的老师林风眠》,李霖灿著:《西湖雪山故人情艺坛师友录》,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76页。
    ①林风眠:《致全国艺术界书》,林风眠:《艺术丛论》,正中书局1947年版,第42页。
    ②林文铮:《美展会中之六家》,《美展特刊》,1928年。转引自朱朴编:《现代美术家画论·作品·生平林风眠》,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第134页。
    ③林风眠:《致全国艺术界书》,林风眠:《艺术丛论》,正中书局1947年版,第31页。
    ④林风眠:《致全国艺术界书》,林风眠:《艺术丛论》,正中书局1947年版,第42页。
    ⑤林风眠:《要认真地做研究工作》,《美术》1957年第6期。
    ⑥林风眠著:《艺术与新生活运动》,正中书局1934年版,第36页。
    ⑦林风眠:《老老实实做人诚诚恳恳画画》,朱朴编:《林风眠艺术随笔》,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85页。该文原发表于台北《雄狮美术》1981年第9期,是林风眠为悼念学生席德进所撰。
    ①裘沙:《深沉的大海》,郑朝等编著:《林风眠论》,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124页。
    ②鲁迅:《随感录四十三》,鲁迅著、张望编:《鲁迅论美术》,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13页。
    ③林风眠著:《艺术与新生活运动》,正中书局1934年版,第44页。该专著分《绪论》、《艺术与社会》、《艺术家与生活》、《艺术家的新生活》、《结论》五部分。
    ④参见无名氏:《仓库大师》,无名氏著:《无名氏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38~247页。
    ⑤参见谷流、彭飞编著:《林风眠谈艺录》,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页。
    ①吴冠中:《用西方艺术的解剖刀来解剖中国的艺术》,中国美术学院校友总会编:《漫歌怀忆——中国美术学院八十华诞回忆录》,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②王朝闻:《林风眠》,王朝闻著:《会见自己》,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456页。
    ③王朝闻:《也堪回首话当年》,宋忠元主编:《艺术摇篮》,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88页。
    ④罗工柳:《画如其人》,中国美术学院校友总会编:《漫歌怀忆——中国美术学院八十华诞回忆录》,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⑤李霖灿:《我的老师林风眠》,李霖灿著:《西湖雪山故人情艺坛师友录》,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78~79页。
    ⑥裘沙:《深沉的大海》,郑朝、金尚义编著:《林风眠论》,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121页。
    ⑦吴冠中:《寂寞耕耘六十年——怀念林风眠老师》,吴冠中著:《望尽天涯路》,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177页。
    ①林风眠:《我的兴趣》,《东方杂志》第33卷第1号,1936年。
    ②林风眠:《要认真地做研究工作》,《美术》1957年第6期。
    ③参见席德进:《我的老师林风眠》,联副三十年文学大系编辑委员会编:《人间壮游》,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1年版,第299~300页。
    ④林风眠:《艺术家应有的态度》,郑朝编:《西湖论艺——林风眠及其同事艺术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332页。
    ①洪毅然:《大师——“真画者”》,郑朝、金尚义编著:《林风眠论》,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20页。
    ②吴冠中:《百花园里忆园丁——寄林风眠老师》,吴冠中著:《画里阴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60页。
    ③李霖灿:《我的老师林风眠》,李霖灿著:《西湖雪山故人情艺坛师友录》,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78~79页。
    ④力群:《林风眠的际遇和成就》,郑朝、金尚义编:《林风眠论》,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23页。
    ⑤吕蒙:《林风眠及其绘画艺术》,郑朝、金尚义编:《林风眠论》,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34页。
    ⑥李树声:《访问林风眠的笔记》,《美术》1990年第2期。
    ①无名氏:《仓库大师》,无名氏著:《无名氏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38~247页。
    ②罗工柳:《画如其人》,中国美术学院校友总会编:《漫歌怀忆——中国美术学院八十华诞回忆录》,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③参见吴冠中:《用西方艺术的解剖刀来解剖中国的艺术》,中国美术学院校友总会编:《漫歌怀忆——中国美术学院八十华诞回忆录》,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①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83页。
    ②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225页。
    ③张焕庭主编:《教育辞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732页。
    ①参见张焕庭主编:《教育辞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732页。
    ②参见梁忠义、车文博主编:《实用教育辞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521页。
    ③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86~591页。
    ①参见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37页。
    ②参见刘毅主编:《管理心理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7~68页。
    ①林风眠:《致全国艺术界书》,林风眠:《艺术丛论》,正中书局1947年版,第38、17页。
    ①林风眠:《致全国艺术界书》,林风眠:《艺术丛论》,正中书局1947年版,第39页。
    ②林风眠:《致全国艺术界书》,林风眠:《艺术丛论》,正中书局1947年版,第39页。
    ③林风眠:《我们要注意——国立艺术院纪念周的演讲》,西湖国立艺术院编:《亚波罗》1928年第1期。
    ④林风眠:《徒呼奈何是不行的》,郑朝编:《西湖论艺——林风眠及其同事艺术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58页。
    ①林风眠:《重新估定中国绘画底价值》,西湖国立艺术院编:《亚波罗》1929年第7期。后将该文改名为《中国绘画新论》,辑入林风眠1935年出版的《艺术丛论》一书。
    ②《国立艺术院组织大纲》,《国立艺术院第一届周年纪念特刊》,国立艺术院1929年自刊。
    ③林风眠:《重新估定中国绘画底价值》,西湖国立艺术院编:《亚波罗》1929年第7期。后将该文改名为《中国绘画新论》,辑入林风眠1935年出版的《艺术丛论》一书。
    ④林风眠:《什么是我们的坦途》,朱朴编选:《林风眠艺术随笔》,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39页。
    ⑤吴冠中:《出了象牙之塔——对杭州艺专的回忆》,吴冠中著:《望尽天涯路》,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25页。
    ①林风眠:《我的兴趣》,《东方杂志》第33卷第1号,1936年。
    ②林风眠:《重新估定中国绘画底价值》,西湖国立艺术院编:《亚波罗》1929年第7期。后将该文改名为《中国绘画新论》,辑入林风眠1935年出版的《艺术丛论》一书。
    ③参见《本校艺术教育大纲》,中国美术学院编:《中国美术学院七十年华》,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148页。
    ①林风眠:《我们要注意——国立艺术院纪念周的演讲》,《亚波罗》1928年第1期。
    ②李树声:《访问林风眠的笔记》,《美术》1990年第2期。
    ③《本校艺术教育大纲》,中国美术学院编:《中国美术学院七十年华》,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148页。该文由林文铮执笔,原载于国立杭州艺专编印的《亚波罗》1934年第13期。
    ①林风眠:《致全国艺术界书》,林风眠:《艺术丛论》,正中书局1947年版,第22页。
    ②林风眠:《美术的杭州》,郑朝编:《西湖论艺——林风眠及其同事艺术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413页。
    ③林风眠:《美术的杭州》,郑朝编:《西湖论艺——林风眠及其同事艺术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418页。
    ④林风眠:《美术的杭州》,郑朝编:《西湖论艺——林风眠及其同事艺术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419页。
    ①林风眠:《革命与艺术》,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亚丹娜社编:《亚丹娜》1931年第7期。
    ②林风眠:《国防艺术之可能性》,《新时代》第7卷第1号,1937年。
    ③林风眠:《抗战建国与艺术教育》,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编:《战时艺术论文集》,1938年自刊。
    ④林风眠:《我们要注意——国立艺术院纪念周的演讲》,国立艺术院编:《亚波罗》1928年第1期。
    ①林风眠:《艺专三周年纪念演辞》,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亚丹娜社编:《亚丹娜》,1931年第4期。
    ②林风眠:《重新估定中国绘画底价值》,西湖国立艺术院编:《亚波罗》1929年第7期。后将该文改名为《中国绘画新论》,辑入林风眠1935年出版的《艺术丛论》一书。
    ③林风眠:《东西艺术之前途》,《东方杂志》第23卷第10号,1926年5月。
    ①闵希文:《为艺术战的林风眠》,郑朝选编:《林风眠研究文集》,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473页。1935年考入国立杭州艺专的学生闵希文,回忆自己“初到杭州艺专读书时,见到挂在校长室墙上的《渔村暴风雨之后》巨幅作品,甚至怀疑不是先生画的,因为与他当时30年代的作品全然异样”。
    ②罗工柳:《画如其人》,中国美术学院校友总会编:《漫歌怀忆——中国美术学院八十华诞回忆录》,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③参见1934年《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第四届展览会作品目录》,余元康主编:《中国油画图典1868-1949》上卷,辽宁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15~116页。
    ①李霖灿:《我的老师林风眠》,郑朝、金尚义编:《林风眠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45-46页。
    ②吴冠中:《雁归来》,吴冠中著:《望尽天涯路》,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184-185页。
    ③参见林风眠:《抒情·传神及其他》,谷流,彭飞编著:《林风眠谈艺录》,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187-188页。该文原载于1962年1月5日《文汇报》。
    ④参见王朝闻:《林风眠》,王朝闻著:《会见自己》,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461页。
    ⑤李树声:《访问林风眠的笔记》,《美术》1990年第2期。
    ①[英]苏立文:《林风眠——中国现代绘画的先驱者》,郑朝选编:《林风眠研究文集》,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528页。
    ②林风眠:《我们要注意——国立艺术院纪念周的演讲》,西湖国立艺术院编:《亚波罗》1928年第1期。
    ①林风眠:《<前奏>发刊词》,朱朴编选:《林风眠艺术随笔》,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20页。
    ②林风眠:《校长序文》,《国立艺术院第一、二届毕业纪念刊》,国立艺术院1933年自刊。
    ③王朝闻:《林风眠》,郑朝、金尚义编:《林风眠论》,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7页。
    ①林翠芬:《林风眠论艺术之道——基础要严格、创作要自由》,林翠芬著:《香港文化名人采访录》,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6年版,第155页。
    ②李霖灿:《我的老师林风眠》,李霖灿著:《西湖雪山故人情艺坛师友录》,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81页。
    ③参见席德进:《我在香港会见林风眠》,联副三十年文学大系编辑委员会编:《人间壮游》,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1年版,第278页。
    ④吴冠中:《百花园里忆园丁——寄林风眠老师》,吴冠中著:《画里阴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59页。
    ①洪毅然:《罗苑学艺漫忆》,宋忠元主编:《艺术摇篮》,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92页。
    ②参见《林风眠校长五人谈》一文中艾青的《言之凿凿令人心折》,中国美术学院校友总会编:《漫歌怀忆——中国美术学院八十华诞回忆录》,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③参见郑朝:《林风眠艺术教育思想初探》,郑朝、金尚义编著:《林风眠论》,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116页。该文为郑朝采访林风眠学生的谈话记录。
    ①[法]赵无极,[法]马尔凯著:《赵无极自画像》,辽宁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14页。赵无极为旅法抽象派著名画家,他14岁考入杭州艺专就读,师从林风眠、吴大羽,1941年留校任教,1948年赴法国留学。2002年当选法兰西艺术院终身院士,并授予荣誉勋章,曾先后在世界各地举办160余次个人画展。
    ②金尚义整理:《林风眠劫后余生谈艺录》,参见2001年12月23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现代绘画的拓荒者——林风眠艺术思想研讨会》,收录于中国画研究院艺术交流中心编:《水墨丛书.当代水墨艺术集萃》,西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页。
    ③洪毅然:《罗苑学艺漫忆》,宋忠元主编:《艺术摇篮》,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92页。
    ①参见《第一学期第四次教务会议议决案》,《国立艺术院第一届周年纪念特刊》,国立艺术院1929年自刊。
    ②参见《第二学期第三次教务会议议决案》,《国立艺术院第一届周年纪念特刊》,国立艺术院1929年自刊。
    ③参见《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组织大纲》,《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一览》,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30年自刊。
    ④参见《国立艺术院大学部教务规程》,《国立艺术院第一届周年纪念特刊》,国立艺术院1929年自刊。
    ⑤《第二学期第三次教务会议议决案》,《国立艺术院第一届周年纪念特刊》,国立艺术院1929年自刊。
    ①《第一学期第三次教务会议议决案》,《国立艺术院第一届周年纪念特刊》,国立艺术院1929年自刊。
    ②参见《第二学期第六次、第八次教务会议议决案》,《国立艺术院第一届周年纪念特刊》,国立艺术院1929年自刊。
    ③《本校艺术教育大纲》,中国美术学院编:《中国美术学院七十年华》,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148页。该文由林文铮执笔,原载国立杭州艺术运动社编:《亚波罗》1934年第13期。
    ④林风眠:《重新估定中国绘画底价值》,西湖国立艺术院编:《亚波罗》1929年第7期。后将该文改名为《中国绘画新论》,辑入林风眠1935年出版的《艺术丛论》一书。
    ①参见席德进:《我的老师林风眠》,联副三十年文学大系编辑委员会编:《人间壮游》,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1年版,第293页。
    ②参见郑朝:《林风眠艺术教育思想初探》,郑朝、金尚义编著:《林风眠论》,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115页。该文为郑朝采访林风眠学生的谈话记录。
    ③参见朱朴:《林风眠先生年谱》,朱朴编著:《现代美术家 画论 作品 生平 林风眠》,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第131页。
    ①李朴园:《欢迎克罗多先生》,西湖国立艺术院编:《亚波罗》1928年第1期。
    ②万青力:《法国画家安椎·克罗多及其中国之行》,万青力著:《万青力美术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219页。
    ③丘玺:《记母校的外籍教授》,宋忠元主编:《艺术摇篮》,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69页。
    ④华夏:《记可染先生对艺专生活的回忆》,宋忠元主编:《艺术摇篮》,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81~82页。
    ⑤李苦禅:《忆老友潘天寿》,中国美术学院校友总会编:《漫歌怀忆中国美术学院八十华诞回忆录》,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页。
    ①丘玺:《记母校的外籍教授》,宋忠元主编:《艺术摇篮》,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69~70页。
    ②苴苠:《侯慕彝先生素描》,国立杭州艺专艺星社编:《艺星》1935年第3期。
    ①参见《国立艺术院发生罢课风潮》,《申报》1928年4月2日。
    ②参见《国立艺术院罢课风潮尚未解决》,《申报》1928年4月5日。
    ①《国立杭州艺专复院运动宣言》,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亚丹娜社编:《亚丹娜》1931年第5期。
    ②林风眠:《艺专三周年纪念演辞》,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亚丹娜社编:《亚丹娜》1931年第4期。
    ③参见裘沙:《深沉的大海》,郑朝、金尚义编著:《林风眠论》,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121页。
    ④庄华岳、丁天缺:《我们青年时代的朋友——抽象派大画家赵无极》,宋忠元主编:《艺术摇篮》,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102页。
    ①裘沙:《深沉的大海》,郑朝、金尚义编著:《林风眠论》,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121页。
    ②李霖灿:《我的老师林风眠》,李霖灿著:《西湖雪山故人情艺坛师友录》,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81页。
    ③林风眠:《新艺术与宣夫的画》,《大公报》1945年12月9日。
    ④参见林风眠:《论画,给无极》,《申报》1947年12月24日。
    ⑤参见王朝闻:《林风眠》,王朝闻著:《会见自己》,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456页。
    ⑥参见华夏:《记可染先生对艺专生活的回忆》,宋忠元主编:《艺术摇篮》,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83页。
    ⑦《艺专之艺术团体》,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亚丹娜社编:《亚丹娜》1931年第2期。
    ①闵希文:《旅法著名抽象画家朱德群》,中国美术学院校友总会编:《漫歌怀忆——中国美术学院八十华诞回忆录》,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59页。
    ②裘沙:《深沉的大海》,郑朝、金尚义编著:《林风眠论》,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121页。
    ③吴冠中:《林风眠和潘天寿》,吴冠中著:《放眼看人》,团结出版社2008年版,第115页。
    ④参见《杭州艺专近讯》,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亚丹娜社编:《亚丹娜》1931年第3期。
    ⑤《艺术运动社昨晚之招待》,《申报》1929年5月24日。
    ⑥《杭艺专赴日考察团出发》,《申报》1930年6月22日。
    ①《首都两个展览会》,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亚丹娜社编:《亚丹娜》1931年第6期。
    ②《艺专在京开展览会》,《申报》1931年5月27日。
    ③《展览会今晨开幕》,《申报》1934年3月3日。
    ①参见齐良迟:《白石老人和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编:《耆年话沧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年版,第49~50页。
    ②参见《本校艺术教育大纲》,中国美术学院编:《中国美术学院七十年华》,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148页。该文由林文铮执笔,原载国立杭州艺术运动社编:《亚波罗》1934年第13期。
    ③参见郑朝:《林风眠艺术教育思想初探》,郑朝、金尚义编著:《林风眠论》,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110页。该文为郑朝采访林风眠学生的谈话记录。
    ④蔡振华:《无限感慨话当年》,林风眠百岁诞辰纪念画册文集编辑委员会编:《林风眠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644页。
    ⑤孙福熙:《林风眠先生》,参见《京报副刊》第426号,1926年3月2日。
    ①孙福熙:《林风眠先生》,参见《京报副刊》第426号,1926年3月2日。
    ①参见朗绍君著:《林风眠》,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30页。
    ①蔡元培:《我所受旧教育的回忆》,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著选》,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547页。
    ①蔡元培:《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高平叔主编:《蔡元培全集》第4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51页。
    ①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高平叔编:《蔡元培美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6页。
    ①蔡元培:《华法教育会之意趣》,文艺美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9页。
    ②蔡元培:《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旨趣书》,《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4月15日。
    ③蔡元培:《在爱丁堡中国学生会及学术研究会欢迎会演说词》,高平叔主编:《蔡元培全集》第4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2~43页。
    ④蔡元培:《美育》,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90页。
    ⑤蔡元培:《创办国立艺术大学之提案》,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34页。
    ①蔡元培:《在杭州国立艺术院开学式演说辞》,高平叔编:《蔡元培美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94页。
    ②蔡元培:《与时代画报记者谈话》,文艺美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15页。
    ③林风眠:《东西艺术之前途》,《东方杂志》第23卷第10号,1926年。
    ①林风眠:《致全国艺术界书》,林风眠:《艺术丛论》,正中书局1947年版,第27~29页。
    ②蔡元培:《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文艺美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3~84页。
    ③参见林风眠著:《艺术与新生活运动》,正中书局1937年版,第67页。
    ④林风眠:《致全国艺术界书》,林风眠:《艺术丛论》,正中书局1947年版,第18页。
    ⑤林风眠:《致全国艺术界书》,林风眠:《艺术丛论》,正中书局1947年版,第42页。
    ⑥“为艺术而艺术”与“为人生而艺术”,是19世纪西方文艺理论界的两种不同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主张,艺术从文学、宗教、神话、政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艺术的“非功利”性,认为艺术应该表达自我,反对文艺为现实生活所限制,反对把文艺变成道德教训的工具。与之相对,“为人生而艺术”的观点,以艺术的社会反映论为逻辑起点,强调艺术和社会现实构成了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主张文艺从社会需要出发,艺术的任务是改变民众的思想,以达到一定的目的,因而文艺具有现实的功利价值。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以及西方艺术及美学思想的传入,这两种艺术主张也被中国的文艺界所接受,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和艺术风格,即“人生派”与“艺术派”两大阵营。两派之争,其实质是创作方法与审美情趣之争。如果说“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是理想主义的话,那么“为人生而艺术”的观念就应属现实主义。
    ①林风眠:《我们要注意——国立艺术院纪念周的演讲》,西湖国立艺术院编:《亚波罗》,1928年第1期。
    ②参见林风眠著:《艺术与新生活运动》,正中书局1934年版,第3页。
    ①蔡元培:《华工学校讲义》,文艺美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3页。
    ②蔡元培:《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旨趣书》,文艺美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6页。
    ③蔡元培:《在北大画法研究会之演说词》,文艺美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0页。
    ④蔡元培:《<冷月画评>赠言》,高平叔编:《蔡元培美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74页。
    ⑤蔡元培:《史太师埠中国美术展览会目录序》,文艺美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65页。
    ①蔡元培:《在史太师埠中国美术展览会演讲会之演说》,文艺美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67~168页。
    ②林风眠:《东西艺术之前途》,《东方杂志》第23卷第10号,1926年5月。
    ③蔡元培:《创办国立艺术大学之提案》,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36页。
    ①蔡元培:《二十五年来中国之美育》,文艺美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88页。
    ②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高平叔主编:《蔡元培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11页。
    ③蔡元培:《洪水与猛兽》,《蔡元培全集》第4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78页。
    ①蔡元培:《答林琴南君函》,高平叔主编:《蔡元培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71页。
    ②参见陈慧津整理:《林风眠台北答客问》,《雄狮美术》1989年第11期。
    ③林风眠:《美术界的两个问题》,朱朴编选:《林风眠艺术随笔》,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52~153页。该文原载于1957年5月20日《文汇报》,是林风眠在上海宣传工作会议上的书面发言摘要,题目为编辑者所加。
    ①林风眠:《要认真地做研究工作》,谷流,彭飞编著:《林风眠谈艺录》,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169页。该文原载《美术》1957年6月号。
    ①徐悲鸿:《尹瘦石之画》,王震、徐伯阳编:《徐悲鸿艺术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58页。原载重庆《新华日报》1945年10月25日。
    ②徐悲鸿:《悲鸿自述》,王震编:《徐悲鸿文集》,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③徐悲鸿:《悲鸿自述》,王震编:《徐悲鸿文集》,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原载上海《良友》第46~47期,1930年。
    ④陈厚诚编:《李金发回忆录》,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52页。
    ①参见王震编著:《徐悲鸿年谱长编》,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②潘懋勋:《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全国政协编:《徐悲鸿:回忆徐悲鸿专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版,第226页。
    ③徐悲鸿:《国画与临摹——在新加坡“徐悲鸿教授作品展览会”上的讲话》,王震编:《徐悲鸿文集》,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页。原载新加坡《星洲日报》1939年3月15~16日。
    ④徐悲鸿:《徐悲鸿启事》,王震、徐伯阳编:《徐悲鸿艺术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5~198页。
    ①徐悲鸿:《<艺术周刊>献辞》,王震编:《徐悲鸿文集》,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页。原载天津《益世报》1947年1月3日。
    ②徐悲鸿:《新艺术运动之回顾与前瞻》,王震、徐伯阳编:《徐悲鸿艺术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28页。原载重庆《时事新报》1943年3月15日。
    ③徐悲鸿:《中西画的分野——在新加坡华人美术会的讲话》,王震、徐伯阳编:《徐悲鸿艺术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0页。原载新加坡《星洲日报》1939年2月12日。
    ④徐悲鸿:《悲鸿自传》,王震编:《徐悲鸿文集》,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原载上海《读书杂志》第3卷第1期,1933年。
    ⑤徐悲鸿:《<艺术周刊>献辞》,王震编:《徐悲鸿文集》,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页。原载天津《益世报》1947年1月3日。
    ⑥徐悲鸿:《新艺术运动之回顾与前瞻》,王震、徐伯阳编:《徐悲鸿艺术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30页。原载重庆《时事新报》1943年3月15日。
    ⑦徐悲鸿:《与(时报)记者谈艺术》,王震编:《徐悲鸿文集》,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原载上海《时报》1926年3月28日。
    ①徐静斐:《爸爸和我》,全国政协编:《徐悲鸿:回忆徐悲鸿专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版,第158页。
    ②徐悲鸿:《惑之不解》,郎绍君,水天中编:《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第218页。
    ①参见傅光明编:《徐志摩书信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10页。
    ②参见陈厚诚编:《李金发回忆录》,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75页.
    ③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全宗号5,第5645宗。
    ①吕斯百:《艺术学系之过去与未来》,转引自朱伯雄、陈瑞林编:《中国西画五十年(1898-1949)》,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611页。原载《国立中央大学艺术学系系讯》,1943年。
    ②参见艾中信:《循循善诱言传身教》,全国政协编:《徐悲鸿:回忆徐悲鸿专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版,第16页。
    ③参见宋步云:《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中全国政协编:《徐悲鸿:回忆徐悲鸿专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版,第57页。
    ④朱膺:《难忘的岁月》,宋忠元主编:《艺术摇篮》,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97页。
    ⑤赵士英:《醒来的林风眠》,赵士英著:《速写的话与画》,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199页。
    ⑥朱怀新:《平畴交远风》,郑朝编:《林风眠研究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434页。
    ⑦刘寿增:《各有灵苗各自探》,全国政协编:《徐悲鸿:回忆徐悲鸿专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版,第229页。
    ①冯法撰:《一代巨匠艺坛师表》,全国政协编:《徐悲鸿:回忆徐悲鸿专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版,第30页。
    ②艾中信:《循循善诱言传身教》,全国政协编:《徐悲鸿:回忆徐悲鸿专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版,第23页。
    ③侯一民:《我的老校长》,全国政协编:《徐悲鸿:回忆徐悲鸿专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版,第79页。
    ④参见徐悲鸿:《全国木刻展》,王震编:《徐悲鸿文集》,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页。原载重庆《新民报》1942年10月18日。
    ①吴作人:《追忆徐悲鸿先生》,《徐悲鸿:回忆徐悲鸿专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版,第3页。
    ②吴作人:《追忆徐悲鸿先生》,全国政协编:《徐悲鸿:回忆徐悲鸿专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版,第9页。
    ③参见李桦:《一个艺术家的高尚品格——记我和徐悲鸿先生的交往》,全国政协编:《徐悲鸿:回忆徐悲鸿专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版,第119页。
    ④艾中信:《怀念徐悲鸿老师》,《美术》1978年第6期。
    ⑤参见宋步云:《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全国政协编:《徐悲鸿:回忆徐悲鸿专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版,第57页。
    ⑥参见卢开祥:《求师学画记》,全国政协编:《徐悲鸿:回忆徐悲鸿专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版,第199~202页。
    ⑦参见庞薰琹著:《就是这样走过来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01页。
    ①刘汝礼:《徐悲鸿先生的艺术道路》,王震编:《徐悲鸿评集》,漓江出版社1986年版,第19页。
    ②参见《刘哲昨与林风眠谈话》,《晨报》1927年9月3日。
    ①屠寄(1856-1921)字敬山,江苏武进人。1892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浙江淳安知县、工部候补主事、黑龙江舆图局总办、京师大学堂正教习、奉天大学堂总教习等职。辛亥革命后,屠寄曾任武进县民政长,后任北京大学国史馆总纂。
    ②刘海粟:《<雕刻学>序》,朱金楼,袁志煌编:《刘海粟艺术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470页。原载1924年3月2日《艺术》周刊第41期。
    ③刘海粟:《江苏省教育会组织美术研究会缘起》,朱金楼,袁志煌编:《刘海粟艺术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17页。原载《美术》杂志第1期,1918年11月25日。
    ①蔡元培:《刘海粟游欧作品展览(序>》,高平叔编:《蔡元培美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71页。
    ②刘海粟:《国画苑·国画概论》,中华书局1935年版。转引自丁涛、周积寅编:《海粟画语》,江苏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70页。
    ③刘海粟:《欧游随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9页。
    ④刘海粟:《救国》,朱金楼,袁志煌编:《刘海粟艺术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35页。原载于1919年7月《美术》第2期。
    ①刘海粟:《为商务印书馆编著图画教科书述意》,朱金楼,袁志煌编:《刘海粟艺术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78页。原载《艺术》周刊第38期,1924年。
    ②刘海粟:《艺术与人格》,朱金楼,袁志煌编:《刘海粟艺术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94页。原载《艺术》周刊第75期,1924年。
    ③刘海粟:《复周石人函》,丁涛,周积寅编:《海粟画语》,江苏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2页。原载《艺术》周刊第128期,1925年。
    ④刘海粟:《艺术与生命表白》,朱金楼,袁志煌编:《刘海粟艺术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97页。原载《晨报六周纪念增刊》1924年12月1日。
    ⑤刘海粟:《民众的艺术化》,朱金楼,袁志煌编:《刘海粟艺术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105页。原载《艺术》周刊第97期,1925年。
    ⑥刘海粟:《为什么要开美术展览会》,朱金楼,袁志煌编:《刘海粟艺术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43页。原载《时事新报·学灯》1923年2月20日。
    ⑦刘海粟:《复中国博物馆协会函》,朱金楼,袁志煌编:《刘海粟艺术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492页。原载上海《申报》1935年7月13日。
    ①林风眠:《美术馆之功用》,朱朴编选:《林风眠艺术随笔》,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页。原载天津美术馆刊《美术丛刊》1932年第2期。
    ②《国立艺术院组织大纲》,《国立艺术院第一届周年纪念特刊》,国立艺术院1929年自刊。
    ③参见刘海粟:《创立上海图画美术院宣言》,朱金楼,袁志煌编:《刘海粟艺术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16页。
    ①参见《本校艺术教育大纲》,中国美术学院编:《中国美术学院七十年华》,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148页。原载国立杭州艺术运动社编:《亚波罗》1934年第13期。
    ②刘海粟:《宏约深美——与青年朋友们谈治学》,《艺苑》1982年第2期。
    ③刘海粟:《上海美专十年回顾》,朱金楼,袁志煌编:《刘海粟艺术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42页。原载《中日美术》第1卷第3号,1922年7月20日。
    ④参见刘海粟:《校史》,《上海美专第十八届毕业纪念册》,1936年上海美专自刊。
    ①刘海粟:《弁言》,《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二十五周年纪念一览》,1936年上海美专自刊。
    ②刘海粟:《上海美专十年回顾》,朱金楼,袁志煌编:《刘海粟艺术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38页。原载《中日美术》第1卷第3号,1922年7月20日。
    ③南京艺术学院校史编写组编著:《南京艺术学院史》,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1992版,第32页。
    ④刘海粟:《上海美专十年回顾》,朱金楼,袁志煌编:《刘海粟艺术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37页。原载《中日美术》第1卷第3号,1922年7月20日。
    ⑤参见刘海粟:《往事依稀怀阿寿》,潘天寿纪念馆选编:《潘天寿研究》,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27页。
    ①陈抱一:《洋画运动过程略记》,参见赵力、余丁编著:《中国油画文献1542-2000》,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788页。原载《上海艺术月刊》第5、6、7、8、10、11、12期,1942年。
    ②参见刘海粟:《二十年代围绕着模特儿问题的一场斗争》(载《南艺学报》1978年第2期),《上海县长危道丰严禁美专裸体画》(载《申报》1926年5月15日),《刘海粟函请孙传芳、陈陶遗两长申斥危道丰》(载《申报》1926年5月17日),《美专取消人体模特之教学》(载《申报》1926年6月23日),《警察厅奉令关闭美专》(载《申报》1926年7月10日),以及《刘海粟、孙传芳为停止模特之致、复函》(载《申报》1926年7月15日)。
    ③刘海粟:《上海美专十年回顾》,朱金楼,袁志煌编:《刘海粟艺术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38页。原载《中日美术》第1卷第3号,1922年。
    ④林风眠:《我们要注意——国立艺术院纪念周的演讲》,西湖国立艺术院编:《亚波罗》1928年第1期。
    ⑤《图画美术学院赴杭写生团回沪》,《申报》1917年7月20日、9月16日。
    ①《上海美专旅行写生回沪》,《申报》1928年5月10日;《美专学生赴杭旅行写生》,《申报》1945年4月20日。
    ②参见《杭州艺专近讯》,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亚丹娜社编:《亚丹娜》1931年第3期。
    ③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档案Q250-1-2。
    ④参见《美专新聘俄国名画家斯都宾》,《申报》1925年2月16日。
    ①参见《申报》1928年2月6日所载:“国立艺术院,设在西湖罗苑之讯,早志本报,该院本定开办艺术大学,嗣因经费问题,故先成立艺术学院,暂定经费每月六千元。”
    ②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档案Q250-1-374。
    ③参见《校史》,《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二十五周年纪念一览》,1936年上海美专自刊。
    ④刘海粟:《上海美专十年回顾》,朱金楼,袁志煌编:《刘海粟艺术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37页。原载《中日美术》第1卷第3号,1922年。
    ①参见刘海粟:《发刊词》,《美术》1918年第1期。
    ②参见《中国画系课程》,《上海美术专门学校章程》,1925年上海美专自刊。
    ③南京艺术学院校史编写组编著:《南京艺术学院史》: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1992版,第14页。
    ①参见《上海美术学校招生》,《申报》1919年7月9日。
    ②《上海图画美术学校筹备校友会》,《申报》1919年4月16日。
    ③参见袁志煌、陈祖恩编著:《刘海粟年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31页。
    ④上海档案馆馆藏: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档案Q250-1-243。
    ⑤《美专风潮之原因》,《申报》1926年11月26日。
    ①参见袁志煌、陈祖恩编著:《刘海粟年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85页。
    ②上海档案馆馆藏: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档案Q250-1-243、244。
    ③傅雷著、傅敏编:《傅雷文集》(文艺卷),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④刘海粟:《致蔡元培函》,朱金楼,袁志煌编:《刘海粟艺术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486页。
    ⑤参见《图画美术学院备案》,《申报》1917年3月8日。
    ⑥蔡元培:《致陈垣函》,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4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3~164页。
    ⑦蔡元培:《复刘海粟函》,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4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70页。
    ①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档案Q250-1-2。
    ②上海档案馆馆藏:上海特别市教育局档案Q235-1-644。
    ③《校史》,《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二十五周年纪念一览》,1936年上海美专自刊。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全宗号5,第2019、2201、2855、5599、5645、5809、6002、6004宗。
    浙江省档案馆藏档案,全宗号L56,第1、2、10、11、13、17、18、20、21、27、28、30、31、32、33、34、35、36、37宗。
    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全宗号Q250,第1—1、2、4、62、243、244、374宗。
    《申报》1900年1月—1949年12月。
    《北京日报》1906年2月—1935年11月。
    《晨报》1918年12月—1928年6月。
    《京报》,1919年2月—1937年7月。
    《京报副刊》,1924年1月—1926年4月。
    《北平晨报》1930年12月—1937年10月。
    《亚波罗(Apollo)》(国立艺术学院半月刊)第1—19期,国立艺术院、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28年10月—1936年10月。
    《亚丹娜》第1—10期,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亚丹娜社,1931年3—10月。
    《艺星》,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艺星社,1934年—1935年。
    《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周刊》第1—84期,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29年10月—1932年6月。
    《神车》第1卷第1—10期、第2卷第1—10期、第3卷第1—10期,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33年2月—1935年10月。
    《灵视报》,1947年12月—1948年4月,国立艺术专科学校。
    《艺专》第1—24期,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杂志社,1926年10月—1927年3月。
    《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刊》第1—8期,北平艺术专科学校,1934年10月—1937年3月。
    《艺术旬刊》第1—12期,摩社编辑部,1-12期,1932年9月—1933年1月。
    《教育杂志》1912年第5卷第6期,1922年第14卷第1,10期,1924年第16卷第4期,1925年第17卷第2期,1928年第20卷第2期,1929年第21卷第1期,商务印书馆。
    《中国美术报》(周刊)第1—8期,中华美术专门学校,1918年9月1日—10月20日。
    《美术》第1卷1—2期,第2卷1—4期,第3卷1—2期,上海图画美术学校1918年10月—1922年5月。
    《美育》(季刊)第1—7期,中华美育会美育杂志社,1920年4月—1921年4月。
    《东方杂志》第23卷第1号—第34卷第1号,商务印书馆,1926年1月—1937年1月。
    《美术杂志》,第1卷第1-5期,第2卷第1—2期,上海美术杂志杜,1936年3月—1938年2月。
    《中国美术会季刊》第1-4期,中国美术会编辑委员会,1936年1月—1937年1月。
    《美术界》第1-3期,上海美术界月刊社,1939年9月-12月。
    《艺术评论》第42期—72期,中国艺术研究院,1924年。
    《文化先锋》第12-13期,文化先锋社,1946年。
    《贡献》第1卷第1期—第4卷第4期,上海贡献旬刊社,1927年—1928年。
    《社会教育季刊》第2期,重庆独立出版社,1943年。
    国立艺术院编:《国立艺术院第一届周年纪念刊》,1929年刊印。
    国立艺术院艺术运动社编:《国立艺术院艺术运动社第一届展览会特刊》,1929年刊印。
    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编:《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一览》,1930年刊印。
    国立艺术院编:《国立艺术院第一、二届毕业纪念刊》,1933年刊印。
    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编:《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一览》,1934年刊印。
    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编:《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图书馆一览》,1935年刊印。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编:《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一览》,1938年刊印。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编:《战时艺术论文集》,1938年版。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编:《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第廿年校庆特刊》,1947年刊印。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编:《上海美专高师科第一届毕业纪念册》,1924刊印。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编:《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概况》,1936年刊印。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编:《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二十五周年纪念刊》,1936年刊印。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编:《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概况》,1946年刊印。
    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舒新城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中、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陈学恂,田正平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上海教育出版杜1993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教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吴惠龄,李壑编:《北京高等教育史料》第一集(近现代部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王芸主编:《北京档案史料》第四辑,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日]鹤田武良编:《中国近现代美术大事年表》,和泉市久保物纪念美术馆,久保物纪念文化财团东洋美术研究所1966年版。
    章咸,张援编著:《中国近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宋恩荣,章咸主编:《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杭州市教育委员会编纂:《杭州教育志1028-1949》,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赵力,余丁编著:《中国油画文献(1542—-2000)》,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余元康主编:《中国油画图典1868-1949》,辽宁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王震编著:《二十世纪上海美术年表》,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
    林风眠编著:《一九三五年的世界艺术》,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林风眠著:《艺术丛论》,正中书局1936年版。
    林风眠著:《艺术与新生活运动》,正中书局1937年版。
    林风眠编:《印象派的绘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年版。
    林风眠:《东西艺术之前途》,《东方杂志》1926年第23卷第10号。
    林风眠:《致全国艺术界书》,1927年单行本。
    林风眠:《原始人类的艺术》,《亚波罗》1928年第2期。
    林风眠:《我们要注意》,《亚波罗》1928年第1期。
    林风眠:《徒呼奈何是不行的》,《亚波罗》1928年第2期。
    林风眠:《重新估定中国绘画的价值》,《亚波罗》1929年第7期。
    林风眠:《(前奏)发刊词》,《前奏》1930年第1期。
    林风眠:《艺专三周年纪念演辞》,《亚丹娜》1931年第4期。
    林风眠:《革命与艺术》,《亚丹娜》1931年第7期。
    林风眠:《美术的杭州》,《时事新报》新浙江建设运动特刊,1932年。
    林风眠:《美术馆之功用》,《美术丛刊》1932年第2期。
    林风眠:《我们所希望的国画前途》,《前途》1933年第1期。
    林风眠:《校长序文》,国立艺术院编:《国立艺术院第一、二届毕业纪念刊》,1933年版。
    林风眠:《什么是我们的坦途》,《民国日报》新年特刊,1934年。
    林风眠:《艺术家应有的态度》,《神车》1935年第3卷第4期。
    林风眠:《怎样研究绘画》,《学校生活》1935年第107、108期合刊。
    林风眠:《生活艺术化》,《学校生活》1935年第102期。
    林风眠:《知与感》,《亚波罗》1936年第1期。
    林风眠:《我的兴趣》,《东方杂志》1936年第33卷第1号。
    林风眠:《中国雕刻向何处去》,《青年》1936年第3卷第3期。
    林风眠:《国防艺术之可能性》,《新时代》1937年第7卷第1号。
    林风眠:《中日问题》,《东方杂志》1937年第34卷第1号。
    林风眠:《抗战建国与艺术教育》,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编:《战时艺术论文集》,1938年版。
    林风眠:《艺术与抗战》,《广播周报》1941年第193期.
    林风眠:《关于美术之研究》,《读书通讯》1942年第46期。
    林风眠:《美术界的两个问题》,《文汇报》1957年5月20日。
    林风眠:《要认真地做研究工作》,《美术》1957年第6期。
    林风眠:《跨入一个新的时代》,《文汇报》1959年1月1日。
    林风眠:《老年欣逢盛世》,《文汇报》1959年9月8日。
    林风眠:《抒情·传神及其他》,《文汇报》1962年1月5日。
    林风眠:《丰富多彩的越南磨漆艺术展览》,《国内美术研究动向》1962年第8期。
    林风眠:《回忆与怀念》,《新民晚报》1963年2月17日。
    林风眠:《老老实实做人诚诚恳恳画画》,《雄狮美术》1981年第9期。
    林风眠:《冯叶之画》,《美术家》1981年第22期。
    林风眠:《自述》,台湾历史博物馆:《林风眠画集》,1989年版。
    宋忠元主编:《艺术摇篮——浙江美术学院六十年》,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浙江美术学院编:《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六十五年》,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浙江美术学院编:《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六十五年续编》,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美术学院编:《中国美术学院七十年华》,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美术学院编:《世纪传薪——中国美术学院七十周年纪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吴冠中等著:《烽火艺程——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友回忆录》,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郑朝编著:《西湖论艺——林风眠及其同事艺术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宋建明,王雪青主编:《匠心文脉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八十年》,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美术学院校友总会编:《漫歌怀忆中国美术学院八十华诞回忆录》,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郑朝编著:《林风眠研究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许江主编:《林风眠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林风眠百岁诞辰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傅肃琴主编:《域外艺履》,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中央美术学院编著:《穿越世纪》,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薛永年,王宏建主编:《筚路蓝缕四十年(中央美院40周年纪念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教育科技司编:《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简史集》,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南京艺术学院校史编写组编著:《南京艺术学院史》,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1992版。
    萧超然等编著:《北京大学校史》(1898—1949),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北京大学档案馆、校史馆编著:《北京大学图史》(1898—2008),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编:《南京大学大事记》(1902—1988),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王玉芝等编:《图说浙大——浙江大学校史通识读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郎绍君,水中天编著:《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下)上海书画社1996年版。
    曹意强,范景中主编:《20世纪中国画——“传统的延续与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施大畏主编:《探索与个性上海林风眠艺术研究会论文作品》,.上海画报出版社2002年版。
    席德进:《改革中国画的先驱者——林风眠》,台湾雄师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版。
    朱朴编:《现代美术家画论·作品·生平林风眠》,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
    刘世敏著:《艺海逆舟——林风眠传》,吉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郑重著:《林风眠传》,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
    郑朝,金尚义编:《林风眠论》,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朱朴编著:《林风眠艺术随笔》,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谷流,彭飞编著:《林风眠谈艺录》,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李诤编:《林风眠画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裴岑编:《林风眠散文》,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
    郎绍君编著:《林风眠》,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黄丹麾,刘晓陶著:《徐悲鸿与林风眠》,辽宁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高平叔主编:《蔡元培全集》,中华书局1984年版。
    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高平叔撰著:《蔡元培年谱长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高平叔,王世儒编:《蔡元培书信集》,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蔡元培著,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蔡元培著,高平叔编:《蔡元培哲学论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高平叔编:《蔡元培美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文艺美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周天度:《蔡元培传》,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唐振常著:《蔡元培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蔡建国编:《蔡元培先生纪念集》,中华书局1984年版。
    聂振斌著:《蔡元培及其美学思想》,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与现代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金林祥著:《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王震编著:《徐悲鸿年谱长编》,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
    王震编著:《徐悲鸿研究》,江苏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
    王震编:《徐悲鸿文集》,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
    王震,徐伯阳编:《徐悲鸿艺术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徐悲鸿》,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版。
    廖静文编著:《我的回忆——徐悲鸿的一生》,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版。
    陈传席编著:《徐悲鸿》,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蒋碧微编著:《蒋碧微回忆录》,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朱金楼,袁志煌编:《刘海粟艺术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
    惠蓝著:《刘海粟》,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周积寅,李芹编著:《刘海粟:艺术叛徒》,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刘海粟美术馆编著:《刘海粟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石楠著:《刘海粟传》,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丁涛,周积寅编:《海粟画语》,江苏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
    柯文辉著:《艺术大师刘海粟传》,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
    刘海粟著:《存天阁谈艺录》,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版。
    刘海粟著:《欧游随笔》,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沈虎编:《刘海粟散文》,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
    姜丹书编著:《艺术教育杂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尚辉编著:《颜文樑研究》,江苏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
    丁言昭编著:《倪贻德艺术随笔》,上海文艺出版杜1999年版。
    沈宁编著:《滕固艺术文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杜2003年版。
    陈厚诚编著:《李金发回忆录》,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庞薰琹编著:《就是这样走过来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吴冠中编著:《望尽天涯路——吴冠中回忆录》,中华书局(香港)1992年版。
    [法]赵无极,[法]马尔凯著:《赵无极自画像》,辽宁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
    陈景磐编著:《中国近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田正平编著:《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熊明安编著:《中华民国教育史》,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周予同编著:《中国现代教育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1989年版。
    田正平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部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董宝良,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喻本伐,熊贤君著:《中国教育发展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李国均,王炳照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余子侠编著:《民族危机下的教育应对》,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杜成宪,邓明言著:《教育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董宝良主编:《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杜成宪,丁钢主编:《20世纪中国教育的现代化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卫道治主编:《中外教育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何力编著:《北京的教育与科举》,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吴康宇编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王道俊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高师“美术教育学”教材编写组编:《美术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郭声健:《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尹少淳:《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潘耀昌主编:《20世纪美术教育》,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
    尹少淳编著:《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徐建融等编著:《美术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小鹭编著:《现代美术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潘耀昌编著:《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黄冬富编著《中国美术教育史》,台北师大书苑出版社2003年版。
    袁熙旸编著:《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李永林编著:《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陈瑞林编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李绵璐编著:《工艺美术与工艺美术教育》,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吴廷玉,胡凌编著:《绘画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德]N·佩夫斯纳著,陈平译:《美术学院的历史》,湖南科技出版社2003年版。
    [美]阿瑟·艾夫兰著,邢莉,常宁生译:《西方艺术教育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美]列维·史密斯著,滑明达译:《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朱伯雄,陈瑞林编著:《中国西画五十年(1898-1949)》,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
    严莉编著:《自觉与规范:16世纪至19世纪欧洲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天兵编著:《自由与秩序——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许志浩编著:《中国美术期刊过眼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版。
    许志浩编著:《中国美术社团漫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
    李超编著:《上海油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
    王镛主编:《中外美术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郁敏,杨婧编著:《艺术咏叹——民国名报撷珍》,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陈振濂编著:《近代中日绘画交流史比较研究》,安徽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黄可编著:《上海美术史札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郑工编著:《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1875-1976)》,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李铸晋,万青力编著:《中国现代绘画史(民国之部)》,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
    潘耀昌编著:《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百家出版社2004年版。
    潘耀昌编著:《走出巴贝尔——融合中的冲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超编著:《中国早期油画史》,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
    刘淳编著:《中国油画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万青力编著:《万青力美术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阮荣春,胡光华编著:《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陈振濂编著:《维新:近代日本艺术观念的变迁》,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李心峰主编:《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主题史》,辽海出版社2005年版。
    陈传席编著:《画坛点将录——评现代名家与人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吕澎编著:《20世纪中国艺术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孔令伟编著:《风尚与思潮:清末民初中国美术史中的流行观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孔新苗,张萍编著:《中西美术比较》,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版。
    李伟铭编著:《图像与历史:20世纪中国美术论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徐复观编著:《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刘瑞宽编著:《中国美术的现代化:美术期刊与美展活动的分析(1911-1937)》,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李中华著:《筚路蓝缕兴国美1917-1937年北京国立专门美术教育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李超主编:《宏约深美上海美专的西画活动》,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8年版。
    李超主编:《为艺术战国立艺专及其西画实践》,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年版。
    李超主编:《勇猛精进中央大学艺术系的西画实践》,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年版。
    [日]关卫著,熊得山译:《西方美术东渐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
    Michael Sullivan:Art and artists of twentieth-century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6
    David James Clarke:Art & place:essays on art from a Hong Kong perspective,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96
    William Watson,Chuimei Ho:The arts of China after 1620, Yale University Press,2007
    沈福伟编著:《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王晓秋主编:《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中华书局1992年版。
    王介南编著:《中外文化交流史》,太原书海出版社2004年版。
    舒新城编著:《近代中国留学史》,上海文化出版社影印本1989年版。
    吴霓编著:《中国人留学史话》,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李喜所编著:《近代中国的留学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颖之编著:《中国近代留学简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聂振斌编著:《中国美育思想述要》,暨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吴中杰编著:《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杜卫编著:《审美功利主义——中国现代美育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李泽厚编著:《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的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余英时编著:《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彭聃龄著:《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孔克勤等著:《个性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格里德著,鲁奇译:《胡适与中国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1917--1937)》,江苏人民山版社2005年版。
    [美]周明之著,雷颐译:《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杜2005年版。
    [美]伯格著,陈会昌译:《人格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美]赫尔雷格尔等著,俞文钊等译:《组织行为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英]波特等著,肖文明等译:《话语和社会心理学超越态度与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王奇生:《留学生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东南文化》1989年第1期。
    田正平:《论中国近代留学生教育的兴起》,《教育研究》1994年第5期。
    田正平:《嬗变中的留学潮流与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年第2期。
    丁钢:《早期教育现代化的选择与失落:一个比较的视角》,《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第2卷3期。
    周棉:《留学生与中国美术教育的现代转型》,《史学月刊》2005年第11期。
    周谷平:《蔡元培与法国教育管理模式的意志及其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
    肖朗:《蔡元培与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发端》,《教育评论》2003年第6期。
    田正平,肖朗:《教育交流与教育现代化》,《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2期。
    余子侠:《国民政府抗战教育政策的形成及其决策心理》,《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童富勇:《论国民政府初期的高等教育改革》,《杭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李均:《民国时期专科教育探略》,《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9年第2期。
    余子侠:《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及其历史意义》,《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3期。
    林良夫:《民国时期教育家群体特征论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第4期。
    田正平,李江源:《教育制度变迁与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第1期。
    黄济:《中国近百年教育思想回顾》,《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第1期。
    熊明安:《民国时期私立高等教育的简要评述》,《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第3期。
    田正平:《论民国时期的中外人士教育考察——以1912至1937年为中心》(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3期。
    邓小林:《略论民初至抗战前夕国立大学教师的聘任问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张桓翔:《中国古代美术教育概述》,《美术教育》1989年第2期。
    [日]鹤田五良《清末民初美术教育》,《美术研究》第365号,东京国立文化财团研究所1996年。
    邓惠伯:《日本近现代美术教育考略》,《美术研究》1989年第3期。
    姜丹书:《我国五十年来艺术教育史料之一页》,《美术研究》1959年第1期。
    瞿艺:《西方美术教育简史》,《新美术》2004年第4期。
    费毓龄:《中国近代美术教育概论》,《社会科字》1984年第7期。
    张桓翔:《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发端》《美术教育》1989年第3期。
    顾平:《中国近代学校美术教育考略》《盐城师专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4期。
    杨力:《中国学校美术教育的回顾与21世纪的展望《中国美术教育》1994年第4期。
    钱初熹:《二十世纪美术教育回顾与二十世纪发展方向的探讨》,《中国美术教育》1999年第4期。
    李兰:《蔡元培与上海美专——论析蔡元培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影响》,《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05年第1期。
    张雁:《从国立北京艺专论蔡元培的美育实践》,《美术研究》2005年第1期。
    丁悚:《上海早期的西洋画美术教育》,《上海地方史资料》(五),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
    冯法祀:《徐悲鸿艺术思想和教育体系初探》1995年第3期。
    裔萼:《徐悲鸿美术教育思想的形成及影响》,《美术观察》1998年第5期。
    周绍斌:《徐悲鸿美术教育思想体系及其再认识》,《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聂危谷:《林风眠美术教育的创造性特质》,《中国美术教育》2001年第1期。
    刘启鹏:《留法美术学生与中西美术交流——以林风眠为分析对象》,《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第4期。
    张素琪:《从杭州艺专绘画教学看20世纪30年代中国画发展状况》,《清华美术卷3艺术教育的当代境遇》,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胡光华:《20世纪上半叶来华外籍美术教授(习)与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美术观察》2003年第5期。
    吴梦非:《“五四”运动前后的美术教育回忆片断》,《美术研究》1959年第3期。
    王工:《中央美术学院与“五四”运动》,《美术研究》2000年第1期。
    刘晓路:《北平艺专前期若干史实钩沉》,《美术观察》1999年第11期。
    王工:《北洋政府时期国立北京艺专三烈士考》,《美术研究》2001年第4期。
    陈世强:《撞击的前沿变革的历程——上海美专创校、办学的再审思》,《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2年第4期。
    王工:《北平艺专历史上的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时期——兼作徐悲鸿与艺术学院关系考》,《美术研 究》2003年第4期。
    彭砺志:《余绍宋1924年出任北京美专校长始末考略》,《美术研究》2006年第1期。
    董峰:《清末民初美术教育》,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张素琪:《拂去历史的尘埃——关于中国美院校史中的国画专业起落问题新探》,中国美术学院2004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崔卫:《学校制度下中国美术教育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2005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冯晓阳:《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观照》,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度美术学博士学位论文。
    刘晓路:《各奔东西:纪念近代留学东洋和西洋的中国美术先驱们》,《新美术》1998年3期。
    费毓龄,陈祖恩:《现代美术的先声——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美术的变迁》,《新美术》1981年第4期。
    水中天:《油画传入中国及其早期的发展》,《美术研究》1987年第1期。
    侯一民:《徐悲鸿与北平艺专》,《美术研究》1995年第3期。
    李树声:《徐悲鸿先生的“写实主义”》,《美术研究》1995年第3期。
    邓福星:《徐悲鸿与中国现实主义绘画》,《美术》1995年第5期。
    徐庆平:《我对父亲“写实主义”的理解》,《美术》1995年第5期。
    [日]松岩省三:《徐悲鸿东渡日本的收藏》,《外国问题研究》1996年第1期。
    万青力:《蔡元培与毕加索》,《美术研究》1997年第3期。
    王天民:《二元论与中国美术的困惑》,《美术研究》1997年第3期。
    李伟铭:《康有为与陈独秀——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一桩“公案”及相关问题》,《美术研究》1997年第3期。
    郭长海:《关于李叔同若干史料的补充》,《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黄宗贤:《大忧患时代中的建构——论徐悲鸿“新国画”体系的确立》,《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10期。
    黄宗贤:《贯穿世纪的和声——论新写实主义美术观的确立与影响》,《美术》2001年第1期。
    杨先让:《有关徐悲鸿的一段公案》,《美术研究》2001年第1期。
    沈宁编撰:《滕固艺术活动年表》,《美术研究》2001年第3期。
    陈瑞林:《关于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几点思考》,《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陈池瑜:《中国画的改良思潮与现代进程》,《美术观察》2002年第5期。
    邵晓峰:《偏见与孤行——对徐悲鸿“独特偏见,一意孤行”思想的思考》,《美术研究》2003年第3期。
    韦启美:《生命到处闪光——忆徐悲鸿先生有关教学的几件事》,《美术研究》2003年第3期。
    巫鸿:《并不纯粹的“美术”》,《读书》2006年第3期。
    张曼华:《徐悲鸿倡真求实的艺术观》,《美术》2003年第6期。
    孙瑜:《从北大画法研究会到中国画学研究会——民初画坛致力于画学进步的两种取向》,《美术研究》2005年第4期。
    柏柳:《二十世纪中国的艺术研究——从中西文化交汇的背景上所作的考察(上中下)》,《文艺研究》2005年第5-6期。
    冯健亲:《天若有情天亦老——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历史贡献述评》,《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6年第2期。
    杭春晓:《重读蔡元培“实物写生”论》,《新美术》2006年第4期。
    陈池瑜:《陈师曾中国画进步论之意义》,《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5期。
    商勇:《蔡元培与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美苑》2007年第1期。
    水中天:《通变——现代中国美术的核心问题》,《文艺研究》2007年第4期。
    吕澎:《历史上下文中的“美术”与“美术革命”》,《文艺研究》2007年第9期。
    莫艾:《蔡元培与北大画法研究会》,《文艺研究》2008年第1期。
    潘公凯:《中国现代美术之路:“自觉”与“四大主义”——一个基于现代性反思的美术叙述》,《文艺研究》2007年第4期。
    惠蓝:《20世纪中国画现代转型中的“传统主义”》,《文艺研究》2007年第10期。
    潘天寿:《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特点》,《美术》1978年第6期。
    闻立鹏:《中国油画的百年悲壮历程》,《美术》2000第8期。
    苏滨:《中国清末民初的美术与社会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度美术学博士学位论文。
    赵欣歌:《林风眠与中国画新传统》,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度美术学博士学位论文。
    Craig Clunas:Chinese Art and Chinese Artists in France (1924-1925), Arts asiatiques,1989
    David Clarke:Exile from Tradition——Chinese and Western Traits in the Art of Lin Fengmian, Oriental art,1993
    Ralph Croizier:Post-Impressionists in Pre-War Shanghai:The Juelanshe (Storm Society) and the Fate of Modernism in Republican China, Modernity in Asian Art,1993
    李金发:《林风眠与我》,香港《祖国周刊》1956年第15卷第11期。
    米谷:《我爱林风眠的画》,《美术》1961年第5期。
    石崇明:《为什么陶醉?——对<我爱林风眠的画>一文的意见》,《美术》1964年第4期。
    吴冠中:《寂寞耕耘六十年——怀念林风眠老师》,《文艺研究》1979年第8期。
    冯叶:《林风眠画展在巴黎举行》,《美术》1979年第10期。
    朱朴:《林风眠和他的画》,《美术》1980年第3期。
    苏天赐:《林风眠的绘画艺术》,《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3年第11期。
    郑朝:《林风眠艺术教育思想初探》,《新美术》1988年第4期。
    裘沙:《深沉的大海——记林风眠先生》,《新美术》1988年第4期。
    王朝闻:《林风眠》,《美术》1988年第5期。
    陈慧津整理:《林风眠台北答客问》,《雄狮美术》1989年第11期。
    瑞林:《“千秋万岁名 寂寞身后事”——林风眠其人其画》,《名作欣赏》1989年第5期。
    姜德溥:《森森之林 青青之林——纪念林风眠先生九十诞辰》,《新美术》1989年第12期。
    蔡若虹:《怀念林风眠先生》,《新美术》1989年第12期。
    郑朝,郑熔:《林风眠传[节选]》,《新美术》1989年第12期。
    李树声:《访问林风眠的笔记》,《美术》1990年第2期。
    阎丽川:《林风眠艺术研究》,《美术》1990年第1期。
    蔡若虹:《记忆中的林风眠》,《美术》1990年第3期。
    翁祖亮:《林风眠与卢奥》,《美术》1990年第3期。
    丁羲元:《林风眠论稿》,《美术》1990年第3期。
    李可染:《一位真正的艺术家》,《美术》1990年第4期。
    郎绍君:《创造新的审美结构——林风眠对绘画形式语言的探索》,《文艺研究》1990年第5期。
    刘骁纯:《吴冠中与林风眠》,《文艺研究》1991年第8期。
    孙长茂:《林风眠》,《师范教育》1991年第9期。
    钱志坚:《大师往矣公论自在——“纪念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林风眠先生座谈会”纪要》,《美术》1991年第12期。
    沈柔坚:《林风眠的艺术魅力永存》,《新美术》1992年第9期。
    吕蒙:《不朽的艺术——回忆林风眠》,《新美术》1992年第9期。
    肖峰:《魂兮归来——怀林风眠老师》,《新美术》1992年第9期。
    夏硕琦:《林风眠美学思想浅探》,《美术》1992年第12期。
    冯远:《纳洋以兴中的先行者林风眠》,《新美术》1993年第4期。
    朱朴:《现代中国画的先驱——林风眠——纪念林风眠逝世三周年》,《美术》1994年第8期。
    裘沙:《鲁迅和林风眠》,《美术》1994年第8期。
    吴宪生:《林风眠和他的艺术》,《新美术》1995年第5期。
    郎绍君:《慰藉人生的苦难——林风眠艺术的内涵》,《国画家》1995年第10期。
    刘骁纯:《林风眠与笔墨》,《国画家》1995年第10期。
    江梅:《作为一种参照——林风眠对当代艺术的启示》,《艺苑(美术版)》1998年第5期。
    吴燕平:《林风眠的艺术实践对现代中国人物画的启示》,《美苑》1998年第8期。
    聂为国:《林风眠研究的综合方法》,《艺苑(美术版)》1998年第11期。
    余宏:《林风眠与陶瓷美术》,《景德镇陶瓷》1999年第2期。
    聂危谷:《林风眠如何看待艺术传统》,《美术观察》1999年第5期。
    杨桦林:《名家话说林风眠》,《新美术》1999年第11期。
    马国亮:《人世几回伤往事——怀念林风眠先生》,《新美术》1999年第11期。
    林风眠:《林风眠作品》,《美术观察》2000年第1期。
    陈醉:《思考林风眠》,《美术观察》2000年第1期。
    汪涤:《林风眠与新中国十七年美术》,《美术观察》2000年第1期。
    丁涛:《绘画大师林风眠》,《美术大观》2000年第4期。
    刘曦林:《百年呼唤声未绝——重刊林风眠《美术馆之功用》记》,《美术观察》2000年第4期。
    牟群:《林风眠与大师之路》,《美术观察》2000年第5期。
    许江:《“林风眠与20世纪中国美术”国际学术研讨会总结发言》,《新美术》2000年第9期。
    郎绍君:《林风眠的意义》,《新美术》2000年第9期。
    裘沙:《再谈林风眠和鲁迅》,《新美术》2000年第9期。
    陈永怡:《“林风眠与20世纪中国美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摘要》,《新美术》2000年第9期。
    陈池瑜:《林风眠艺术理论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金尚义:《林风眠对抽象画的论述及其他》,《美术观察》2002年第1期。
    徐翎:《不朽的人生永恒的课题——林风眠艺术思想研讨会纪要》,《美术观察》2002年第3期。
    彭飞:《林风眠与“中国艺术运动社”》,《美术观察》2002年第9期。
    周清:《由林风眠的美术教育思想谈起——专业高等院校教育改革中的创造性思维与教学》,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9期。
    彭飞:《李金发与林风眠的关系》,《美术观察》2003年第3期。
    黄永玉:《离梦踯躅——悼念风眠先生》,《书摘》2003年第11期。
    谢涛:《时代的选择——林风眠与徐悲鸿艺术思想比较》,《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3年第3期。
    李明伟:《穿越世纪——解读林风眠的中西融合艺术教育思想》,《艺术探索》2003年第6期。
    彭飞:《机遇与应战——林风眠1926年出任北京艺专校长始末考略》,《美术研究》2003年第8期。
    赵欣歌:《从“调和”论到中国绘画的现代转型——林风眠的思想和实践及其启示》,《美术观察》2003年第9期。
    杨天民:《林风眠绘画的现代性思考》,《美术观察》2003年第11期。
    候弟坤:《浅谈林风眠与李可染的山水画写生》,《艺术研究》2003年第11期。
    张建林:《纯真的灵魂——林风眠艺术的本质及其审美价值》,《晋阳学刊》2003年第11期。
    吴纯玉:《“中西调和”与“中西融合”——林风眠与徐悲鸿艺术思想比较》,《美术观察》2004年第4期。
    彭飞:《林风眠与国立艺术院的创建》,《美术观察》2004年第7期。
    彭飞:《林风眠与徐悲鸿关系考》,《美术研究》2004年第11期。
    林春华:《林风眠早期美术教育实践研究》,《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年第6期。
    刘晨雁:《中国画变革的当代大师——林风眠与他的画》,《岭南文史》2004年第12期。
    彭飞:《大学院时期林风眠与蔡元培的合作——林风眠研究之一》,《荣宝斋》2005年第1期。
    彭飞:《林风眠与李金发早期艺术思想比较》,《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彭飞:《“中国艺术运动社”——林风眠研究之二》,《荣宝斋》2005年第3期。
    刘芳:《融合中西与注重个性——谈林风眠教育思想的重要价值》,《美术观察》2005年第5期。
    彭飞:《“一九二六年三月北京艺专个人画展”——林风眠研究之三》,《荣宝斋》2005年第5期。
    曾越:《林风眠中西艺术的“本质”观》,《艺术探索》2005年第6期。
    舒湘汉:《走出程式:林风眠“西体中用”的水墨画》,《文艺研究》2005年第7期。
    彭飞:《国立艺术院创建伊始学潮风波——林风眠研究之四》,《荣宝斋》2005年第11期。
    彭飞:《一九三八年林风眠辞去国立艺专主任委员始末——林风眠研究之五》,《荣宝斋》2006年第1期。
    郭莉:《林风眠早期美术教育实践及其思考》,《艺海》2006年第8期。
    彭飞:《从友谊到隔阂——林风眠研究之六》,《荣宝斋》2006年第9期。
    隋岩:《徐悲鸿与林风眠的美术教育思想比较研究》,《文艺评论》2007年第1期。
    董伏玲:《“中画之魂,西画之格”——林风眠绘画艺术特色》,《艺术探索》2007年第2期。
    刘虎:《横看成岭侧成峰——林风眠与潘天寿之比较》,《美与时代》2007年第3期。
    彭飞:《“艺术运动”的重要助手王代之——林风眠研究之七》,《荣宝斋》2007年第3期。
    方增先:《世纪回眸——中国现代绘画的独行先驱林风眠》,《上海艺术家》2007年第4期。
    彭飞:《孙伏园、孙福熙兄弟对林风眠的支持——林风眠研究之八》,《荣宝斋》2007年第5期。
    郭莉:《林风眠美术教育思想研究》,《中国美术教育》2007年第6期。
    莫艾:《林风眠:现代中国的艺术理想》,《美苑》2007年第6期。
    房正:《勇者无惧——谈林风眠的中西融合之路》,《美术大观》2007年第10期。
    李振:《放宽现代艺术的视野——林风眠绘画艺术中的现代观念》,《美术大观》2007年第11期。
    彭飞:《朱应鹏的赞扬与批评——林风眠研究之九》,《荣宝斋》2007年第11期。
    罗戟:《海派、岭南派对林风眠中西融合观的影响》,《美术观察》2007年第12期。
    彭飞:《油画<人类的痛苦>与中共早期党员熊君锐——林风眠研究之十》,《荣宝斋》2008年第1期。
    彭飞:《抗战初期林风眠的两篇佚文——林风眠研究之十一》,《荣宝斋》2008年第3期。
    刘媛洁:《一只孤飞的雁——林风眠情感与绘画的视觉形式研究》,《美术观察》2008年第4期。
    彭飞:《知音傅雷——林风眠研究之十二》,《荣宝斋》2008年第5期。
    陈铿:《林风眠教育理念剖析》,《新美术》2008年第3期。
    宋连弟:《谈林风眠的美术教育与艺术运动》,《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第6期。
    章文浩:《浅析林风眠的美术教育思想》,《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年第7期。
    刘启鹏:《留法美术学生与中西美术交流——以林风眠为分析对象》,《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8期。
    彭飞:《林风眠一九三○年前后的几张影像考释——林风眠研究之十三》,《荣宝斋》2008年第9期。
    胡颍州:《林风眠的“时代、民族、个性”美学观》,《文艺研究》2008年第10期。
    彭飞:《从杭州艺专学生郑祖纬谈中西画并系——林风眠研究之十四》,《荣宝斋》2008年第11期。
    郑春泉:《论中西绘画思想的异同——林风眠的艺术融合之美》,《美术大观》2008年第12期。
    郎绍君:《林风眠的艺术人生》,《装饰》2008年第12期。
    谢涛:《林风眠的艺术探索》,《艺术研究》2008年第12期。
    彭飞:《“霍普斯会”与国立艺术院——林风眠研究之十五》,《荣宝斋》2009年第2期。
    彭飞:《抗战中期林风眠的两篇佚文——林风眠研究之十六》,《荣宝斋》2009年第3期。
    黎丽娜:《林风眠早期艺术活动——以1934年国立杭州艺专第四届展览会为考察点》,《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第4期。
    彭飞:《文章<艺术的艺术与社会的艺术>不是林风眠所写——林风眠研究之十七》,《荣宝斋》)2009年第5期。
    元三:《探访刘海粟与林风眠——<海上赤潮——我的记者生涯>连载之八》,《青年记者》2009年第6期。
    彭飞:《林风眠与赵无极——林风眠研究之十八》,《荣宝斋》2009年第7期。
    赖荣幸:《被遮蔽的林风眠——“一八艺社1931年习作展”的若干问题》,《美术学报》2009年第7期。
    彭飞:《“新生活运动”初期林风眠的两篇佚文——林风眠研究之十九》,《荣宝斋》2009年第9期。
    朱晓清,何海锋:《高剑父与林风眠的美术教育思想比较研究》,《艺术探索》2009年第10期。
    彭飞:《林风眠与作家无名氏——林风眠研究之二十》,《荣宝斋》2009年第11期。
    徐泳霞:《蔡元培、林风眠的交往与合作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艺术百家》2009年第11期。
    王音洁:《艺术界的“中西调和派”》,《天涯》2009年第4期。
    于鹏:《林风眠与徐悲鸿中国画教学改革思想之比较》,《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第7期。
    戴胜德:《岭南画派与林风眠》,《岭南文史》2010年第6期。
    王琥钧:《徐悲鸿与林风眠对中国画改良之比较》,《文艺争鸣》2010年第9期。
    朱蕙:《色彩:林风眠中国画的灵魂》,《名作欣赏》2010年第11期。
    林爱芳:《林风眠早期家庭生活对其艺术人生的影响》,《艺术百家》2010年第11期。
    何怀硕:《林风眠与其成为名画家的学生——中国美术今日与明日的思考》,《美术观察》201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