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历练与青春的光彩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杨沫的《青
    春之歌》两部小说,虽然出版时间相距较远,但二者所受评价惊人
    相似。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保尔和林道静,都是艺术史上的典型人
    物。本文从时代精神和审美维度的关联上,对时代精神在保尔和林
    道静身上所烙下的个性印记和青春历练道路的异同进行全面研究,
    并充分揭示两位主人公的个性特征和典型意义。
    保尔和林道静,一位是具有无产阶级品质的圆形人物,一位是
    具有双重性格的无产阶级战士;一位是在革命烈火中铸就的钢铁战
    士,一位是风浪里成长的革命者;一位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社
    会主义的新人”,一位是“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成功形象。二人都具
    有类的形象的概括性,但同时又都是具有个性特征的典型,他们都
    是经过斗争洗礼的“圣徒式”的革命者,是新创作方法中诞生的新
    人。
    两位主人公所处的烽火年代过去了,但是作为不可重复的时代
    精神和对现实生活充满戏剧性的艺术再现,在现在和将来都必将呈
    现出恒久的艺术魅力
Ostrofsge's how the steel being refined and Yangmo's the song of youth both had received an extremely similar comment in spite of their publishing time being far away from each other. Heroes of this two works, Paul and Ling Dangjing, both are types in the art history. This thesis that starts from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esthetic dimension and time spirit analyzes their unique influence Paul and Ling Daojing had gotten from the time spirits and the difference and resemble of their way, furthermore, we reveal the typical meaning and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
    Paul and Ling are different: the former is a round character and the later has double character;one is a fighter refined by the revolution fire; the other is a revolutionary growing up in the storm; one is socialism new sample from the social realism creation the other is a succeed form created by the double connection. Besides this, they both embody the generalization of the different category feature, on the other side, they, being an type, also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 and are revolutionaries sacred man alike who had made their way from the struggle and new samples created by new creation.
    Gone the revolutionary time, but the two heroes as an art reappearance of the unrepeatable time spirits and real life will give off an art glamour permanently not to mention now and in the future.
引文
[1] 《奥斯特洛夫斯基演讲、论文、书信集》第108页,青年出版社,1952年版。
    [2] 郭开,《略谈林道静描写中的缺点》,《中国青年》,1959(2)。
    [3] 同上文。
    [4] 茅盾《如何评价〈青春之歌〉》,《茅盾论文集》,第27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5] 茅盾《如何评价〈青春之歌〉》,《茅盾论文集》,第28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6]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12-13页,曹缦西、王志棣译,译林版社,1996年版。
    [7]-[11] 均出自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曹缦西、王志棣译,译林出版社,1996年版。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0-31页,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13]-[14] 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第59-68页,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
    [15] 杨沫,《青春之歌》,第45-46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6] 艾斐,《时代精神与文学的价值导向》,第342页,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7] 杨沫,《谈谈林道静的形象》,《文艺论丛》,1978年(2)。
    [18] 杨沫,《青春之歌》,第53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9] 杨沫,《谈谈〈青春之歌〉里的人物和创作过程》,《文学青年》,1959年(1)。
    [20] 艾斐,《时代精神与文学的价值导向》,第260页,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1]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422-423页,曹缦西、王志棣译,译林版社,1996年版。
    [22] 《奥斯特洛夫斯基演讲、论文、书信集》,第21页,青年出版社,1952年版。
    [23] 十三所高等院校编写《简明外国文学教材》,第323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4] 李辉凡,张捷《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第107页,青岛出版社,1998年版。
    [25] 以群,《文学的基本原理》,第273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26] 高尔基,《俄国文学史》,第20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27] 阿·托尔斯泰,《论文学》,第36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8] 同上书,第37页。
    [29] 《苏联作家协会章程草案》,第3页,1934年9月1日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通过。
    [30] 西蒙诺夫,《苏联散文发展的几个问题》,见《苏联人民的文学》,第8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31] 日丹诺夫,《关于〈星〉和〈列宁格勒〉两杂的报告》。曹葆华译,《日丹诺夫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32]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248页,曹缦西、王志棣译,译林版社,1996年版。
    [33][34] 周扬,《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见《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文件》,第42-43页。
    [35] 以群,《文学的基本原理》,第284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36] 十三所高等院校编写《简明外国文学教材》,第325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 《奥斯特洛夫斯基演讲、论文、书信集》青年出版社,1952年版。
    [2] 郭开《略谈林道静描写中的缺点》,《中国青年》,1959(2)。
    [3] 茅盾《如何评价〈青春之歌〉》,《茅盾论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4] 何其芳《〈青春之歌〉不可否定》,《中国青年》,1959(3)。
    [5] 马铁钉《论〈青春之歌〉及其论争》,《文艺报》,1959(2)。
    [6]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曹缦西、王志棣译,译林版社,1996年版。
    [7] 庄品洁《20世纪影响世界的百部西方名著提要》,漓江出版社,2000年版。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9] 爱·摩·福斯特,从《小说面面观》,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
    [10] 杨沫,《青春之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1] 杨沫,《谈谈林道静的形象》,《文艺论丛》,1978年(2)。
    [12] 杨沫,《谈谈〈青春之歌〉里的人物和创作过程》,《文学青年》,1959年(1)。
    [13] 艾斐《时代精神与文学的价值导向》,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版。
    [14] 十三所高等院校编写《简明外国文学教材》,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5] 张炯,邾琛,《中国当代文学讲稿》,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16] 聂中林,《杨沫之路》,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7] 杨沫,《谈谈〈青春之歌〉里的人物和创作过程》,《文学青年》,1959年(1)。
    [18] 杨沫,《什么力量鼓舞我写〈青春之歌〉》,《中国青年报》1958年5月3日。
    [19] 林亚光,《简明外国文学史》,重庆出版社,1982年版。
    [20] 金元浦,《外国文学阅读与欣赏》,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1] 李辉凡,《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
    [22] 弗朗西斯·约斯特,《比较文学导论》,廖鸿钧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23] 日丹诺夫《日丹诺夫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24] 高尔基,《俄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25] 阿·托尔斯泰,《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26] 《苏联作家协会章程草案》,1934年9月1日全苏作家代表大会通过。
    [27] 西蒙诺夫,《苏联散文发展的几个问题》,见《苏联人民的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8] 以群《文学的基本原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29] 周扬,《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见《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文件》。
    [30] 乐黛云等,《比较文学原理新篇》,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