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沪经济结构变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进入1990年代以来,在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国际分工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结构调整已成为全球性的课题。同时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经济结构调整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措施,经济结构的每一次升级,都会带动经济发展上一个新台阶。因此,党的十六大报告将“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两个主要任务之一。而研究经济结构变迁是研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历史的与逻辑的起点,也是分析结构性矛盾与问题及其对策的基础。因此本文选取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增长迅速,也是经济结构矛盾较为突出的江浙沪地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经济结构变迁。文章从分析江浙沪经济发展情况和影响其经济增长的因素入手,运用经济结构的相关理论,通过统计和比较方法,重点对江浙沪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的发展现状、变迁的趋势和动力机制进行实证研究,探讨江浙沪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的政策建议。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其内容分别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意义,经济结构的概念及分类、国内外经济结构相关研究回顾、研究思路和框架等。第二章主要总结了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理论,并特别强调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经济结构居中心地位,通过经济结构的转换取得经济发展是任何国家都共同适用的普遍规律。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江浙沪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在全国的战略地位,并对影响其经济增长的传统因素、结构因素和制度因素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综合,得出1990年代以来,江浙沪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影响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仍然是资本,但其作用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而结构转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提高,已成为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第四、五章分别对江浙沪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变迁的趋势及动力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的政策建议。
Since 1990s, urged by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new revolu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tructural recombines more rapidly, the pattern of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is undergoing dramatic change, and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has already become a global subject. At the same time, our national economy enters a new developing period, but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becomes more and more obvious, which restrains our national economy from further development. Practi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hows that the adjustment of economy structure can accelerate economic growth and improve efficiency, and the upgrading of economic structure can propel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a new stage. So the Party's 16th National Congress regard promoting strategic adjustment of the economic structure as one of the two main task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form in the first two decades of this century. Researching into the changes of economic structure is the logic and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of adjusting economic structure strategically, and it is also the foundation of analyzing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This paper takes Jiangsu, Zhejiang and Shanghai districts as examples, in which the economic growth is fast but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prominent. This paper starts with analyzing the factor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present condition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s in three districts. By applying the relevant theory of economic structure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the paper analyzes current situations, developing trends, questions and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industrial and investmental structure. On basis of the research,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olicies and countermeasures.
    The paper consists of five parts. Chapter 1 introduces the study value, the concept and classification of economic structure, and review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es. Chapter 2 reviews the theories of economic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and emphasizes a universal law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structure can bring about economic development. Chapter 3 mainly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Jiangsu and Zhejiang districts and their strategic position in our nation. Through analyzing the traditional, structural and systematical factors,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since 1990s, the three districts have already become the economic growth core in China and capital is the main factor of influencing economic growth, but its function presents an obvious decreasing trend. Comparatively,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contributes more to economic growth and is becoming the main factor. Based on the research, chapter 4 and 5 analyze the developing trend and dynamic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and investmental structure, and put forward the policies and counter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引文
[1]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2002年11月8日
    [2] 周绍朋、焦建国,论新时期经济结构调整[J],改革,2003年第5期
    [3] 周振华、黄复兴,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 林善炜,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 佟福全,美国经济结构跨世纪的全面大调整[M],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8期
    [6] 何自力,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与产业结构调整[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7] Satya Dev Guptae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Globalization[M] ,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7
    [8] Stephen Flanagan, Ellen Frost, and Richard Kugler, The Global Century: Globalization and national Security[J] , NDU press, 2001
    [9] Henry Wai-chuny Yeung, The Limits to Globalization Theory: A Geographic Perspective on Global Economic Change[J] , Economic Geography, 2002
    [10] 陶德言,知识经济浪潮[M],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年版
    [11] 张道根,结构矛盾变迁与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面向21世纪的上海—中国与世界经济[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12] 张扩军,经济结构调整与体制改革的问题和挑战,变革中的中国经济[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13] 吴先满,经济结构的历史性变迁和战略性调整[M],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4] 周振华,结构调整[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5] 尚勇、杨咸武等,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生产力飞跃[J],中国软科学,1997年第1期
    [16]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城乡建设经济系编,城市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版
    [17] 谢文惠、邓卫,城市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8] 靳晓黎,经济结构[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9] 夏兴园、李洪斌,经济结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20] 汪斌,国际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导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 李平、王志宏,东亚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与中国[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 杨万钟,经济地理导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 周振华,产业结构优化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 杨公朴、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 龚仰军,产业结构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 靳晓黎,经济结构[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 李涛,论知识经济与上海产业发展[C],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
    [8]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9] 潘强恩,马传景,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 Romer D.(2001), "Advanced Macroeconomics" 2th edition[M]. New York; Mc-Hraw-Hill.
    [11] 罗伯特·M·索洛: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中文版)[M],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12] 田春生、李涛,经济增长方式研究[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3] 西蒙·库茨涅兹,各国的经济增长[M],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4] 话蒙·库茨涅兹,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15] 汪斌,国际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导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6] H·钱纳里、赛尔奎因,发展的型式:1950-1970[M],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7] 钱纳里、鲁宾逊、赛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89年版
    [18] W.W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版
    [19] 傅晓霞、吴利学,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2年第4期
    [1] 陈建军,中国高速增长地域的经济增长——关于江浙模式的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 董辅礽,“温州模式”的继承与提高,纵论浙江[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 洪银兴,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2002年版
    [5] 欧阳斌,北京、上海综合竞争力对比研究[C],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6] 尹继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2003上海经济发展蓝皮书[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7] 魏后凯,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竞争力提升战略[J],上海经济研究,2004.4
    [8] 谭台崇,发展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9] 罗伯特·M·索洛: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中文版)[M],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10] 叶裕民,全国及各省市区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和分析[J],经济学家,2002年第3期
    [11] 马亚华,上海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C],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12] 李朝鲜,社会经济统计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版
    [13] 张风波,中国宏观经济结构与政策[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版
    [14] Podrecca, E. and Carmeci, G., 2001, "Fixed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new results on causulity"Applied Economics[M], 33:177-182
    [15] 周英章、蒋振声,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动效应中国的实证分析与政策含义[J],财经论丛,2002年5月
    [16] 汪丽红,经济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上海为例的研究1980-2000[J],上海经
    
    济研究,2002年第8期
    [17] 万东铖,所有制结构大重组:中国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的和谐[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18] 赵喜仓、田静,江苏经济所有制结构状况分析,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3年第4期
    [19] 浙江省统计局课题组,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20]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网,2003.10.21
    [1] 靳晓黎,经济结构[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 钟剑虹,广东省投资结构变动的宏观经济效应实证分析[J],统计与预测,1996年第1期
    [3] 孙丽杰,国外投资结构的历史及启示[J],辽宁经济,2000年第9期
    [4] 蔡柏良,对投资结构演变规律的探讨[J],商业研究,2000年第3期
    [5] 戴玉林,投资结构论[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
    [6] 胡永平、祝接金,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第2期
    [7] 郁鸿胜,上海“九五”投资结构变动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影响[J],上海综合经济,1997年第5期
    [8] 刘伟良、赵登辉等,江苏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研究[J],江苏统计,2003年第1期
    [9] 李平、王志宏,东亚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与中国[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 金德环,投资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1] 祝小宁、黄安,转型期政府经济职能的定位[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1期
    [12]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2002年11月8日
    [13] 姜国祥、潘英,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 林善炜,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 范德成,刘希宋,产业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分析[J],学术交流,2003年第1期
    [16] 张中华,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决定的理论考察[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17] 刘立峰,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形势分析与预测[J],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
    [18] 丘全宁,“九五”时期投资结构调整思路探讨[J],中国工业经济,1996年第2期
    [19] 刘立峰,投资结构与产业增长效率[J],开放导报1999年第9期
    [20] De Long, J.B.and Summers, L.H. 1992." Equipment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J], Quarterly Jounal of Economics, 106:455-502.
    [21] 侯庆镛、于吉海等,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形势分析和政策建议[J],济南金融,2003年第8期
    [22] 冯春,湖北:投资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投资与建设,1997年第12期
    
    
    [1] 李京文,论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5年第5期
    [2] 周振华,产业结构优化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 张道根,结构矛盾变迁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面向21世纪的上海,中国由世界经济[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4] 童明,产业结构变迁与城市发展趋向[J],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第4期
    [5] 龚仰军,产业结构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 Chenery, Elkington and Sims(1971): "A Uniform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Pattern" [J]. Harvard University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 Economic Development Report 148(July). Cambridge, Mass.
    [7] 陈凤英,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及趋势[J],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第11期
    [8] 杭敬、路正南,江苏省产业结构变迁及国际比较[J],华东经济管理,2003年第2期
    [9] 阎小培,广州产业结构的效益与演变趋势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年8期
    [10] 郭克莎、王延中,中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
    [11] 吴先满,经济结构的历史性变迁和战略性调整[M],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2] 张凤波,中国宏观经济结构与政策[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版
    [13] 全广明,浙江沿海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及经验含义[J],浙江学刊,2000年第6期
    [14] 程潞,李振泉,陆心贤,中国经济地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5] 崔向阳,我国工业化与市场化关系的实证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16] 汪斌,国际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导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版
    [17] 杨文建、王振,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整合的战略意义,21世纪初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战略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版
    [18] 宁越敏,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1998年第2期
    [19] 陈建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同构及其产业定位[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2期
    [20] 靖学青,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结构趋同分析[J],改革,2004年第2期
    [21] 魏作磊、胡霞,加快结构升级,促进广州第三产业发展——对广州第三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分析[J],南方经济,2001年第11期
    [22] 黄亚钧,知识经济论[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23] Walk.R., 1998, "Is There a Service Economy? The changing Capitalist Division of Labor", in Bryson.J., and Daliels. P.W., "Service Industries in the Global Economy"[M], Vol.Ⅰ, Ⅱ,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td.
    [24] 靳晓黎,经济结构[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5] 周振华、黄复兴,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6] 陆大道,2002中国区域发展报告——战略性结构调整与区域发展新格局[M],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7] 刘健,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论[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版
    [28] 江小娟、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J],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1] 汪斌,国际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导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 陆大道,2002中国区域发展报告——战略性结构调整与区域发展新格局[M],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3] 黄镇东,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协调发展[J],求是,2004年第2期
    [4] 陈康幼,投资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M],2003年版
    [5] 王新文,上海化工区投资日进三千万[N],解放日报,2003年12月11日
    [6] http://www.people.com.cn/GB/jingji/1039/2416965.html,上海化工区特大项目今开工,投资11.2亿美元,人民网,2004年03月29日
    [7] http://www.chinafiw.com/e_m/site/mysystem390.asp?trans_infold=51068,上海“173计划”:回来吧,制造业! 2003年8月17日
    [8] http://www.jsass.net.cn/zjsd/yanjiang.htm,张颢瀚,沿江开发是关系江苏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江苏社会科学院
    [9]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40305/1654658630.shtml,江苏沿江开发调查,2004年03月05日
    [10] http://www.zhejiangchina.com:7001/InfoListAction.do?categoryID=169,中国浙江省国际投资促进网
    [11] 魏后凯,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竞争力提升战略[J],上海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
    [12] 王战,WTO元年与上海发展思路创新[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