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西南、江南地区土特产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土特产品,不仅是人类体力与脑力劳动的结晶,更是一定时期、特定区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并能反映出一个地区经济结构的状况。西南、江南地区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传统经济区,在大唐帝国创建、巩固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都充分发挥了经济支柱作用。将两地的土特产品进行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认识当时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探寻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而且可为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西部大开发提供历史借鉴。
     土特产品种的繁多是当时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两地产品种类的差异的探讨主要依据《唐六典》、《通典》、《新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和《太平寰宇记》等所载土贡、土产、赋调等资料及相关其他古代资料进行列表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两地土特产品种的共同点有三:即种类繁多、经济附加值高的产品总体所占比例较高、后期品种多于前期;主要差异有:江南品种总体多于西南、江南后期品种增幅高于西南、附加值高的产品江南多于西南。出现上述异同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生产技术的差异及自然环境的差异。
     土特产的分布特点是一个地区内部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体现。对唐代两地土特产地理分布特点的考察,也主要是通过上述文献资料来完成的。经疏理可知,两地土特产地理分布具有如下特点:1、产地分布面广,但西南产地分布的广泛程度总体不及江南。2、地理布局颇不平衡,西南更为突出。3、土特产的分布格局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4、土特产产地在唐后期呈扩大趋势,江南更加突出。
     唐代西南、江南两地的土特产品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土特产品,除了上贡之外,还大量投放市场,极大地推动了两地商品经济的发展。其次,土特产品的发展促进了两地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最后,众多的土特产品成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促进了两地城乡市场的繁荣。
The local productsare not only the crystallization of human's physical and mental work, are but also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productive forces in a certain time and specific region, and may reflect the condition of economy structure in some area.Southwest and Jiangnan regions are two relatively independent traditional economic zones, and played the roles of economic pillars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in of the creation, consolid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Empire Tang.Comparative study the local products in both areas at that time, not only may help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parts of the common law of economic development,explore different parts of different model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but also may provide historical reference for developing western reg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oday's market economy .
     Numerous varieties of native product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ymbols of economic prosperity.Discussion on two different types of products ,is mainly based on "Tang VI Code," "Tongtian", "Xintangshu Geography," "dollar and the counties Maps" and "One world credited in Peace" which record tributes from some area,local products, Fu-related information and ancient other information, to list and draw on the basis of conclusions.Commpn species of native products in both fields were threefolds:types were numerous,economic value-added products had a higher percentage of the overall higher,varieties were more later than early.Main difference:species were more Jiangnan than Southwest overall, the growth rate of the varieties in Jiangna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Southwest late,Jiangnan's products with higher added-value are more than them in Southwest.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different production technologies and natural environments are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s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The feature of the distribution of native products is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economic disparities within a region.The study on native products of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both areas in Danasty Tang, is mainly through the documentations to complete.Depence on the dredging arguments, we can see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both native products with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firs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origin was wide ,but the latter was wider than the formerjseco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was quite uneven ,southwest was even more prominent. Thir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native products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 directly a positive correlation.Last,the origins of native products in the late Tang was a expanding trend, and Jiangnan became even more prominent.
     The specialties of southwest and Jiangnan had a major impact on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Danasty Tang .First, native products, in addition to tributes, were put on the markets large, which had a big push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in both regions.Secondly, the native products'development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nsports in both regions.Finally, a large number of native products became commodities, entered circulation field,which had promoted the prosperity of urban and rural markets in two regions.
引文
[1]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512页。
    [1]本文西南、江南地区所辖州(府)均依据(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地理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
    [1]王灼说:“先是唐大历间,有僧号邹和尚,不知所从来,跨白驴,登(遂州)缴山,结茅以居,须盐、米、薪柴之属,即书付纸系钱,遗驴负至市。市人知为邹也,取平直,挂于驴鞍,纵驴归。一日,驴犯山下黄氏者蔗糖田,黄请偿于邹。邹曰:‘汝未谙蔗糖为霜,利当十倍,吾语汝塞责可乎?'试之果信,自是流传”。见(宋)王灼《糖霜谱》,(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商务印书局1983年版。又见《太平寰宇记》卷87《剑南东道》“遂州”。
    [2](唐)唐玄宗撰《唐六典》卷20《太府寺》,中华书局1984年版。
    [3]《唐国史补》卷下《叙诸州精纸》。
    [4]李敬洵《唐代四川经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205页。
    [5]《唐六典》卷20《太府寺》。
    [6]《唐国史补》卷下《叙诸州精纸》。
    [7]《唐六典》卷20《太府寺》。
    [8]潘吉星《中国造纸技术史稿》,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第74页。又见张剑光《唐五代江南工商业布局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04页。
    [9](南宋)罗愿纂,赵不悔修《新安志》卷5《婺源·山阜》,中华书局1990年版。又见《全唐诗》卷167,李白《草书歌行》。
    [10](宋)李孝美《墨谱法式·卷中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商务印书局1983年版。
    11《全唐诗》卷167,李白《草书歌行》曾赞美宣州石砚,“笺麻素绢排数厢,宣州石砚墨色光”。
    12《太平寰宇记》卷140《山南西道》“壁州”条引段氏《游蜀记》。
    13《太平寰宇记》卷79《剑南西道》“戎州”。
    14(北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485《济军》,中华书局1982年版。又见《新唐书》卷146《李吉甫传》。
    15《旧唐书》卷105《韦坚传》载,“豫章郡船,即名瓷、酒器、茶釜、茶档、条碗。”
    [1]郑学檬认为光粉应该是粮食制品,参见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第258页。
    [2]《旧唐书》卷123《刘晏传》。
    [3]《唐会要》卷29《祥瑞·下》载,福建大和、大中年间曾两度进瑞粟。
    [4]《唐国史补》卷下。
    [5]《唐国史补》卷下《叙诸茶品目》。
    [6]《唐国史补》卷下《叙诸茶品目》。
    [7]《全唐诗》卷200,岑参《郡斋平望江山》。
    [8]《唐国史补》卷下《叙诸茶品目》。
    [9]《全唐诗》卷633,司空图《武陵路》。
    [10]《全唐诗》卷570,李群玉《龙安寺佳人阿最歌》。
    11《全唐诗》386,张籍《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
    12(清)汪灏著《广群芳谱》卷18引毛文锡《茶谱》,上海书店1986年版。
    13(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722,李商隐《为京兆公乞留泸州刺史洗宗礼状》,中华书局1983年版;又见同书卷795孙樵《书何易于》。
    [1]杨晔《膳夫经手录》,见《十万卷楼丛书》三编,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
    [2]杨晔《膳夫经手录》,见《十万卷楼丛书》三编。
    [3]《唐国史补》卷下。
    [4]牟发松《唐代长江中游的经济与社会》,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31-134页。
    [5]杨晔《膳夫经手录》,见《十万卷楼丛书》三编。
    [6](唐)崔致远《桂苑笔耕集》卷2《请巡幸江淮表》,四部丛刊初编本。
    [7](宋)晃载之《续谈助》卷5引(唐)杨晔《膳夫经手录》,《丛书集成初编》本 中华书局1985年版。
    [8]《全唐文》卷795。
    [1]《全唐文》卷967。
    [2]《元和郡县图志》卷28《江南东道·歙州》。
    [3]《全唐文》卷871。
    [4]《太平广记》卷128《吕闲之》。
    [5]《全唐文》卷802,张涂《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
    [6]《桂苑笔耕集》卷2《请巡幸江淮表》。
    [7]《太平广记》卷401《龚播》条引《河东记》。
    [8]《茅亭客话》卷4《刘长官》。
    [9]《全唐文》卷985。
    [10](清)曾国藩等监修,刘绎等纂《(光绪)江西通志》卷114《胜迹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占籍出版社1987年版。
    11《全唐诗》卷691,杜荀鹤《送人游吴》。
    12马波《唐代长安瓜果蔬菜的生产和消费初探》,《古今农业》1992年第2期,第36页。
    13《全唐诗》卷229,杜甫《题忠州龙必寺所居院壁》。
    [1]《全唐文》卷686,皇甫湜《吉州庐陵县令厅壁记》。
    [2]《全唐诗》卷218,杜甫《后出塞》。
    [3]《旧唐书》卷101《李又传》。
    [4]《太平广记》卷470《刘成》。
    [5](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9《惠化》,中华书局1958年版。
    [6]《太平广记》卷473《池州民》。
    [7]《太平广记》卷261《柳氏婢》引《北梦琐言》。
    [8]《全唐文》卷804,陈豀《彭州新置唐昌县建德草市歇马亨镇并天王院等记》。
    [9]卢华语《唐代蚕桑丝绸研究》,第155页。
    [10]《全唐诗》卷691,杜荀鹤《送人游吴》。
    11胡如雷《论唐代农产品与手工业品的比价及其变动》,《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6页。
    [1]郑学檬《吐鲁番出土文书“随葬衣物疏”初探》,韩国磐主编《敦煌吐鲁番出土经济文书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48页。
    [2](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22《估客乐》,四部丛刊初编本。
    [3]《全唐诗》卷522,杜牧《扬州诗》。
    [4]池田温《中国古代籍账研究》,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79年版,第453-454页。
    [5]《全唐诗》卷222,杜甫《昔游》。
    [6]《太平广记》卷243《窦(?)》。
    [7]池田温《中国古代籍账研究》,第453-454页。
    [8]《太平广记》卷85《击竹子》,《茅亭客话》卷4《王太庙》记“成都柳条酒肆”。
    [9](元)费著《成都宴游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商务印书局1983年版。
    [10]《全唐诗》卷382。
    11(五代)徐铉《稽神录》卷3《胡澄》,学津讨原丛书本,台湾艺文印书馆1971年版。
    12《太平广记》卷280《刘景复》。
    13《唐国史补》卷下。
    14陈为民《试述江两商业的繁荣》,《南方文物》1998年第4期,第97页。
    15邓端本《广州港史》,海洋出版社出版1986年版,第66页。
    [1]《全唐诗》卷229,杜甫《夔州歌十绝句》。
    [2]《全唐诗》卷221,杜甫《柴门》。
    [3]《全唐诗》卷221,杜甫《客居》。
    [4]《新唐书》卷42《地理志》。
    [5]《太平广记》卷433《王行言》。
    [6]《新唐书》卷41,《地理志·江南道》。
    [7](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55,僖宗中和三年二月条,中华书局1976年版。
    [8]《新唐书》卷224《陈敬宣传》。
    [1]《全唐文》卷802,张途《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
    [2]李敬洵《唐代四川经济》,第254页。
    [3]《元和郡县图志》卷33《剑南道·泸州》。
    [4]《元和郡县图志》卷33《剑南道·泸州》。
    [5](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19《柴门》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6]《唐国史补》卷下。
    [7]《全唐诗》卷604。
    [8]《太平广记》卷374《胡氏子》。
    [9]《旧唐书》卷105《书坚传》
    [10]《太平广记》卷470《刘成》
    [1]《全唐诗》卷698,韦庄《和李秀才郊墅早春吟兴十韵》;又同书卷700,韦庄《伤灼灼》。
    [2]《全唐诗》卷896。
    [3](阿拉伯)佚名《中国印度见闻录》卷2《中国见闻续记》,中华书局翻译本1983年版。
    [4]李敬洵《唐代四川经济》,第220-222页。
    [5]《全唐文》卷804,陈豀《彭州新置唐昌县建德草市歇马亨镇并天王院等记》。
    [6]《续谈助》卷5。
    [7]《全唐诗》卷674,韩翎《送张渚赴越州》。
    [8]《太平寰宇记》卷82《剑南东道》“梓州”。
    [9]《全唐诗》卷443,白居易《东楼南望八韵》。
    [10]《全唐诗》卷651,方干《越中言事二首》。
    11《全唐诗》卷848。
    12《全唐诗》卷440,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
    13《全唐诗》卷244。
    14张剑光《唐五代江南工商业布局研究》,第364页。
    15西吴悔堂老人《越中杂识》卷上《川》,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太平寰宇记》卷82《剑南东道》“梓州”。
    [2](宋)王谠《唐语林》卷2《政事》,中华书局1987年版。
    [3](明)解缙等著《永乐大典》卷7239,唐子思《思政堂记》,出版者不详 1959年版。
    [4](明)曹学俭《蜀中广记》卷58《风俗志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商务印书局1983年版。
    [5]《全唐文》卷544,李贻孙《夔州都督记》。
    [6](唐)魏微《隋书》卷31《地理志下》,中华书局1973年版。
    [7]《全唐文》卷736,沈亚之《杭州场壁记》。
    [8](宋)李昉《文苑英华》卷801,顾况《湖州刺史厅壁记》,中华书局1966年版。
    [9]《文苑英华》卷408,常衮《授李栖筠浙西观察使制》。
    [10]《全唐诗》卷691,杜荀鹤《送人游吴》。
    11《全唐文》卷689《江州录事参军万壁记》。
    12民国27年订《九华山志》卷2《浮桃涧》,转引自张宪华《唐五代池州经济的发展》,《学术界》,1993年第4期,第67页。
    13汪守林《唐代皖南地区的经济开发》,优秀硕士学位全文论文数据库,第30页。
    14(唐)李白《李太白全集》卷12《赠宣城宇文太守》,中华书局1977年版。
    15《全唐诗》卷189,韦应物《送唐明府赴溧水》。
    1.(宋)欧阳修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2.(后晋)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3.(唐)白居易《白居易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4.(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
    5.(北宋)王溥《唐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6.(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影印2000年版
    7.(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商务印书局1983年版
    8.(清)彭定求等《全唐诗》,中华书局1979年版
    9.(清)蓝浦著《景德镇陶录》,出版项不详 清同治9年(1871)
    10.(清)李瀚章等(光绪)《湖南通志》,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11.(唐)李肇《唐国史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
    12.(宋)王灼《糖霜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商务印书局1983年版
    13.(唐)唐玄宗撰《唐六典》,中华书局1984年版
    14.(南宋)罗愿纂,赵不悔修《新安志》,中华书局1990年版
    15.(宋)李孝美《墨谱法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商务印书局1983年版
    16.(北宋)王钦若《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82年版
    17.(清)汪灏著《广群芳谱》,上海书店1986年版
    18.(清)董诰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
    19.(清)张澍《蜀典》,续修四库影印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0.(宋)吴淑撰并注《事类賆》,锡山 华麟祥 明嘉靖壬辰(1532)
    21.(唐)元稹《元稹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
    22.(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23.(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2年版
    24.(宋)黄休复《茅亭客话》,《丛书集成初编》本 中华书局1991年版
    25.(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
    26.(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
    27.(刘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28.(南宋)程大昌《演繁露》,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商务印书局1983年版
    29.(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丛书集成初编》本 中华书局1985年版
    30.(南宋)程大昌《演繁露》,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商务印书局1983年版
    31.(清)常明、杨芳灿等《(嘉庆)四川通志》,巴蜀书社1984年影印本
    32.(秦)吕不韦辑《吕氏春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33.(明)马一龙撰《农说》,(明)陈继儒辑 宝颜堂秘笈本 文明书局1922年版
    34.(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中华书局2003年版
    35.(唐)杨晔《膳夫经手录》,《十万卷楼丛书》三编 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
    36.(唐)崔致远《桂苑笔耕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37.(宋)晃载之《续谈助》,《丛书集成初编》本 中华书局1985年版
    38.(宋)孙光宪撰《北梦琐言》,中华书局1960年版
    39.(清)曾国藩等监修,刘绎等纂《(光绪)江西通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上海占籍出版社1987年版
    40.(唐)封演《封氏闻见记》,中华书局1958年版
    41.(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42.(元)费著《成都宴游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商务印书局1983年版
    43.(五代)徐铉《稽神录》,学津讨原丛书本 台湾艺文印书馆1971年版
    4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76年版
    45.(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46.(阿拉伯)佚名《中国印度见闻录》,中华书局翻译本1983年版
    47.西吴悔堂老人《越中杂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8.(宋)王谠《唐语林》,中华书局1987年版
    49.(明)解缙等著《永乐大典》出版者不详 1959年版
    50.(明)曹学佺《蜀中广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商务印书局1983年版
    51.(唐)魏徵《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52.(宋)李昉《文苑英华》,中华书局1966年版
    53.(唐)李白《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
    1.王永兴《隋唐五代经济史料汇编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版
    2.岑仲勉《隋唐史》,中华书局1982年版
    3.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唐长孺等主编《汪篯隋唐史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5.卢华语《唐代蚕桑丝绸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杨远《唐代的矿产》,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版
    7.辞海员编辑委会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缩印本
    8.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2年版
    9.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第三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0.江苏省社科院历史历所等编《古代长江下游的经济开发》,三秦出版社出版1996年版
    11.钱伯城主编《中华文史论丛》(第四十九辑),上海古藉出版社1991年版
    12.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13.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岳麓书社2003年
    14.李敬洵《唐代四川经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15.潘吉星《中国造纸技术史稿》,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
    16.张剑光《唐五代江南工商业布局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7.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8.卢华语《唐代蚕桑丝绸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9.翁俊雄《唐初政区与人口》,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20.翁俊雄《唐朝鼎盛时期政区与人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1.赵文林、谢淑君著《中国人口史》,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2.卢华语等主编《古代长江上游的经济开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3.史念海主编《唐史论丛》(第三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4.李伯重《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农业出版社1990年版
    25.卢华语《川渝经济探研》,重庆出版社2002年版
    26.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7.牟发松《唐代长江中游的经济与社会》,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8.胡如雷《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9.韩国磐主编《敦煌吐鲁番出土经济文书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30.邓端本《广州港史》,海洋出版社出版1986年版
    1.王永兴《唐代土贡资料系年--唐代土贡研究之一》,《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
    2.张剑光《唐代五代江南麻布纺织的地理分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2期
    3.张仁玺《唐代土贡考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4.龚元建《四川唐代贡品述略》,《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5.王永平《从土贡看唐代的宫廷饮食》(上、下),《饮食文化研究》,2004年第3、 4期
    6.袁本海《唐代关内道与江南道土贡对比研究--兼论唐中后期经济的发展》,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7.黄正建《试论唐代前期皂帝消费的某些侧面--以<通典>卷六所记载常贡为中心》,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六卷,2000年第12期
    8.王永平《唐代宫廷饮茶》,《饮食文化研究》,2005年第1期
    9.吴孔明《唐代西南地区麻织业研究》,2005年硕士论文打印稿
    10.李伯重《简论“江南地区”的界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
    11.应岳林《“江南“初析》,《江南论坛》,1998年第8期
    12.姚乐也《汉唐间巴蜀地区的开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3.李映福《明月坝唐代集镇遗址初步研究》,《重庆·2001三峡文物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苏健《洛阳隋唐宫城遗址中出土的银挺和银饼》,《文物》,1981年4期
    15.长沙文化局文物组《唐长沙铜官窑遗址调查》,《考古学报》,1980年第1期
    16.陈勇《唐后期的人口南迁与长江下游的经济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
    17.黎英《唐代西南三道物产研究》,2002年硕士论文打印稿
    18.郭亮《唐代茶业研究》,2007年硕士论文打印稿
    19.张保强《唐代西南地区矿冶业研究》,2006年硕士论文打印稿
    20.马波《唐代长安瓜果蔬菜的生产和消费初探》,《古今农业》,1992年第2期
    21.陈为民《试述江西商业的繁荣》,《南方文物》,1998年第4期
    22.严奇岩《从唐代贡品药材看唐代四川药材》,《中华医史杂志》,2003年第4期
    23.刘玉峰《唐代商品性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的商品化》,《思想战线》,2004年第2期
    24.张宪华《唐五代池州经济的发展》,《学术界》,1993年第4期
    25.汪守林.《唐代皖南地区的经济开发》,优秀硕士学位全文论文数据库
    1.秦浩《隋唐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重庆文物局等编《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池田温《中国古代籍账研究》,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7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