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月刊(1948-1949)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小说》月刊诞生于四十年代后期的香港,受中共香港文委领导、影响,是一份刊载小说创作、评论、翻译作品的重要左翼文学杂志。它在香港一年的文学活动,宣传、实践了毛泽东《讲话》精神,为新的文艺体制的建立作了理论推广和创作上的准备,在20世纪中国文学从40年代末到共和国50年代的“过渡”与“转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影响。对考察四十年代后期香港的出版状况、文学环境以及新的文学体制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第一、二章主要讨论《小说》月刊的创办背景、创刊、性质、生存困境和编辑策略等外部问题;第三、四章从《小说》月刊登载的作品入手描述其主要文学活动,进而论述:对朱光潜、沈从文、钱钟书等自由主义作家进行的批判或“导引”,实质上是根据其文艺思想倾向和文坛地位进行“类型”划分,“以确定团结、争取、打击的对象,为新的文学秩序的建立扫清障碍”;对左翼阵营内部胡风等错误文艺思想“正面展开讨论”;“关系到无产阶级文学的‘纯洁性'的问题”,“是实现四五十年代文学的‘转折'的基础性工作”。而另一方面,《小说》月刊以相当篇幅对解放区文艺创作进行了热情洋溢的介绍,并做了肯定性的评价,是致力于传播以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作为理论依据、以延安文艺作为理想模式的“文艺新方向”。即《小说》月刊以“破”(批判)和“立”(建设)两种方式宣传、实践了毛泽东《讲话》精神,以确立毛泽东文艺思想在文学界的主导地位,努力建构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核心的文艺新格局。
Novel Monthly first started in Hong Kong in later 40's of the 20th century, led and influenced by Hong Kong Culture Working Committee of CPC, i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left-wing literary journals. The journal chiefly published some works of novel creation, review and translation works. By introducing and highly appraising the literary and art works from Liberated Area and criticizing the wrong trend of thought in art and literature in the KMT-controlled Area, the journal publicized and implemented the spirit of Mao Zedong' Speech at "Yan-an Literature Seminar". The above efforts made preparations for the setting up of new literary system in the aspects of literary theory and creation, therefore the journal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ition" and "reforming" from the late 40's to the 50's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research on this journal will be helpful to probe into the situation of publication, literary environment in the late 40'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w literary system.
     The paper consists of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and secon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such exterior issues as the background of starting the journal, starting process of the journal, property of the journal, existence dilemma the journal faces, and its edition strategies. Through analyzing works published in Novel Monthly, the third and fourth chapter chiefly explicate the following two points of view: the journal facilitates the studies, the publicity and the practice of Mao Zedong' Speech at "Yan-an Literature Seminar"; the journal strives to construct the literary mode of the newly-founded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Mao Zedong's thoughts on literature and arts as the core value.
引文
1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页。
    2 同上,9页
    1 《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1224页。
    2 茅盾:《我所走过的道路》(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824页。
    1 这一时期来港的文化人士如萧红、郭沫若、茅盾、端木蕻良、范长江、戴望舒、章乃器、萧乾、杨刚、夏衍、陆丹林、周鲸文、黄宁婴等。
    2 参考犁青:《从“南来作家”到“香港作家”》,《新文学史料》,1996年第1期,185页。
    3 这一时期来港的文化人士如茅盾、郭沫若、柳亚子、夏衍、廖沫沙、乔冠华、邵荃麟、冯乃超、周而复、叶以群、楼适夷、张天翼、聂绀弩、袁水拍(马凡陀)、戴望舒、黄药眠、卞之琳、陈敬容、楼栖、杜埃、陈残云、司马文森、沙鸥、吕剑、华嘉、韩北屏、邹荻帆、曾敏之等。
    4 茅盾:《我所走过的道路》(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625-626页。
    5 周而复:《〈往事回首录〉之一:空余旧迹郁苍苍》,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10月,244页。
    6 同上,235页。
    1 茅盾:《我所走过的道路》(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626页。
    2 夏衍:《懒寻旧梦录》,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7月,568页。
    3 周而复:《〈往事回首录〉之一:空余旧迹郁苍苍》,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10月,234页。
    4 同上,244页。
    1 周而复:《〈往事回首录〉之一:空余旧迹郁苍苍》,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10月,235页。
    1 郑树森、黄继持、卢玮銮:《国共内战时期香港本地与南来文人作品选》,香港: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9页。
    2 同上,10页。
    3 同上,7页。
    4 《香港文化的形形色色》,载《益世报》(天津),1948年7月28日。
    1 《小说》月刊的创刊主要参考周而复:《〈往事回首录〉之一:空余旧迹郁苍苍》,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10月,253-254页。
    1 茅盾在回忆录中对关于没有时间主编《小说》月刊的情况做了如下表述:“我的文学活动,主要集中在(一九四八年,笔者注)下半年。那时,我的生活已经安定下来:我又估计解放战争还将经过最后的决战才能取得彻底的胜利,在香港我将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停留;因此,我把注意力转向了文学。有这样几件事:一、创作长篇小说《锻炼》;二、主编《文汇报》的副刊《文艺周刊》;三、担任《小说》月刊编委,并为刊物写了《春天》等三个短篇(还有《惊蛰》、译文《蜡烛》、《一个理想碰了壁》--笔者注)和论文--《论 鲁迅的小说》。茅盾:《我所走过的道路》(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633页。
    1 关于《小说》月刊有无主编及编委成员,学界资料多有错讹。如“1948年7月,茅盾、巴金编辑《小说》月刊在香港创刊。”(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二十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三)之《附录 本章年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474页。)
    “1948年7月,《小说》月刊在香港创刊,茅盾主编,编委有巴人、周而复、以群、楼适夷等。”(钱理群:《天地玄黄·年表》,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308页。)
    “一九四八年七月,《小说》月刊在香港创刊,由茅盾、巴金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编辑委员会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第二十集《史料·索引》之“中国新文学运动纪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8月,399页。)
    此外,《小说》月刊的创办人茅盾和周而复对“主编”也有不同表述。茅盾说“创办《小说》月刊,我是发起人之一,虽然我把主编的担子卸给了周而复,自己只担任编委,但《发刊词》是我写的……”(茅盾:《我所走过的道路》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635页。)
    周而复的回忆是“干脆不设主编,由适夷负责实际编辑工作。适夷于是成了不是主编的主编。参加编委的有:茅盾、巴人、葛琴、孟超、蒋牧良、周而复、以群、适夷。”(周而复:《〈往事回首录〉之一:空余旧迹郁苍苍》,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10月,253页。)
    考察《小说》月刊的版权页,从未出现过“主编”这类字样,有也只是“编辑委员会”的名称。第1卷第1期至第2卷第1期编委成员是茅盾、巴人、葛琴、孟超、蒋牧良、周而复、以群、适夷。第2卷第2期至第6期增加了张天翼和聂绀弩。
    2 1948年7月1日《小说》月刊第1卷第1期《编后记》。
    1 其实茅盾是最早参加中国共产党的现代作家。在革命战争年代与组织失掉联系,后出于统战需要,一直以民主进步人士的身份支持着中共的革命事业。1981年3月3日中共中央决定恢复茅盾的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
    2 关于编委身份的讨论参考了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
    3 茅盾在1948年1月1日《华商报》的新年贺辞中写到:“将革命进行到底,让我们的儿孙辈不再流血而只是流汗来从事新中华民国的伟大建设!”
    4 1948年7月1日《小说》月刊第1卷第1期《发刊词》。
    5 1949年6月1日《小说》月刊第1卷第6期《编后记》。
    6 1948年7月1日《小说》月刊第1卷第1期《发刊词》。
    1 周而复:《〈往事回首录〉之一:空余旧迹郁苍苍》,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10月,244页。
    2 1949年10月1日《小说》月刊第3卷第1期《编后记》。
    3 同上。
    4 1948年7月1日《小说》月刊第1卷第1期《发刊词》。
    1 1948年10月1日《小说》月刊第1卷第4期。
    2 同一时期在香港从事刊物工作的夏衍也讲到:“《华商报》是‘中共喉舌',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因此在香港这个地方,它的销数一直是徘徊在一万份左右,经济上有不少困难”。夏衍:《懒寻旧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7月,569页。
    1 1948年9月1日《小说》月刊第1卷第3期《为征募基金运动告读者》。
    2 同上。
    1 1948年10月1日《小说》月刊第1卷第4期《编后记》。
    2 同上。
    3 同上。
    1 周而复:《〈往事回首录〉之一:空余旧迹郁苍苍》,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10月,245页。
    2 同上,253页。
    1 1948年7月1日《小说》月刊第1卷第1期《编后记》。
    1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7月,852页。
    2 毛泽东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原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载于1940年2月15日延安出版的《中国文化》创刊号。同年2月20日在延安出版的《解放》第九十八、九十九期合刊登载时,题目改为《新民主主义论》。
    1 《社评:最近的抢购现象》,天津:《大公报》,1948年10月8日。
    1 《新闻拾零:有什么我买什么》,天津:《大公报》,1948年10月30日。
    2 李桦:《中国现代黑白木刻选·序言》,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12月。
    1 力群:《晋绥解放区木刻选·序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第1版。
    1 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23页。
    1 林默涵:《胡风事件的前前后后》,载《新文学史料》,1989年第3期。
    2 萧恺:《文艺统一战线的几个问题》,《大众文艺丛刊》第2辑。
    3 邵荃麟:《论主观问题》,见《邵荃麟评论选集》(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208页。
    1 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27-28页。
    1 楼适夷关于对与胡风交往的回忆参考楼适夷:《记胡风》,载晓风主编的《我与胡风》(上),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
    1 同上,第7页。
    2 同上,第7-8页。
    3 楼适夷:《记胡风》,载晓风主编的《我与胡风》(上),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8页。
    1 丸山升:《建国前夕文化界的一个断面》,载《新文学史料》1993年第1期。
    1 林默涵:《胡风事件的前前后后》,载《新文学史料》1989年第3期,9页。
    2 林默涵:《胡风事件的前前后后》,载《新文学史料》1989年第3期。
    3 胡风:《文稿三篇》,载《新文学史料》1995年第2期。
    1 茅盾:《我所走过的道路》(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530页。
    2 同上,627页
    3 同上。
    4 彭郊燕:《荃麟——共产主义圣徒》,《新文学史料》,1997年第2期。
    5 茅盾对自己建议批判胡风文艺思想与后来《丛刊》发动批判之间的关系做了如下描述:“加强文艺评论这件工作,后来由邵荃麟做起来了。他和冯乃超创办了一个综合性的文艺刊物《大众文艺丛刊》,以大量的篇幅讨论文艺理论问题……着力展开了对错误文艺思想的批评,如对《论主观》的再批判……”茅盾:《我所走过的道路》(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627页。
    1 对自己为何没有参加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茅盾的解释是:“我虽然提出了建议,却没有顾上写文章,仅在刚到香港时,就当时讨论得十分热烈的方言文学发表了一些意见,后来即被纷至沓来的工作缠住了手脚,--我担任了文协香港分会的常务理事,又要写长篇小说《锻炼》,又要编副刊,又要参加政治活动,--加之四八年又面临胜利在望的大好形势,使我无暇顾及文艺理论问题的探讨。”茅盾:《我所走过的道路》(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627-628页。
    1 胡风:《人环二记·小引》,载《胡风杂文集》,三联书店,1988年,188页。
    1 发表于1948年8月1日《小说》月刊1卷第2期。
    2 毛泽东:《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1011页。
    1 1948年12月1日《小说》月刊1卷第6期。
    2 1949年2月1日《小说》月刊2卷第2期。
    1 1949年3月1日《小说》月刊2卷第3期。
    2 《小说》月刊第1卷第2-6期。
    3 《小说》月刊第2卷第4-3卷2期。
    4 《小说》月刊第1卷第4-5期。
    5 《小说》月刊第2卷第2-3期。
    1 1948年8月1日《小说》月刊1卷第2期。
    2 赵树理的表述:“中国过去就有两套文艺,一套为知识分子所享有,一套为人民大众所享有。”“我写的东西,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村中的识字人读,并且想通过他们介绍给不识字人听的,所以在写法上对传统的那一套照顾得多一些。”赵树理:《〈三里湾〉写作前后》,《赵树理文集》第4卷,1485-1486页。
    1 1948年11月1日《小说》月刊1卷第5期。
    2 1948年10月1日《小说》月刊1卷第4期。
    1 1949年1月1日《小说》月刊2卷第1期。
    1 《一九四八年小说鸟瞰》,1949年2月1日《小说》月刊2卷第2期。
    1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页。
    2 同上,9页
    1 1949年6月1日《小说》月刊第2卷第6期《编后记》。
    2 周而复:《<往事回首录>之一:空余旧迹郁苍苍》,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10月,261页。
    3 周而复:《<收获>三十年--兼怀靳以、以群》,载《新文学史料》,2003年第3期。
    1 王欣荣:《巴人年谱》,山东:山东新闻出版局,1990年2月,323页。
    2 茅盾:《我所走过的道路》(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637页。
    3 周而复:《<往事回首录>之一:空余旧迹郁苍苍》,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10月,267页。
    4 楼适夷:《我谈我自己》,载《新文学史料》,1989年第3期,70页。
    5 周健强:《聂绀弩传》,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199页。
    6 《草明葛琴研究资料》,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年12月,451页。
    7 张天翼研究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8月,34页。
    8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香港文化界人士郭沫若、茅盾等陆续前往解放区,冯乃超和我也先后回到北平。《小说》月刊不得不暂时停刊。”周而复:《生无所息--怀念适夷同志》,载《新文学史料》,2002年第3期,第36页。
    9 1948年9月8日到13日,中共中央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提出了建设500万人民解放军,正式提出在大约五年左右的时间内(从1946年7月算起),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任务。战争形势的发展出乎双方的意料,从1948年9月发动辽沈战役到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用半年多的时间歼灭了国民党军的主要有生力量,解放了北平、南京、上海等重要 大城市及大片国统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宣告成立。
    1 1949年6月1日《小说》月刊第2卷第6期《编后记》。
    2 同上。
    3 由中共领导的《华商报》在1949年10月15日“发表社论,宣告完成历史使命,与香港同胞告别。”夏衍:《懒寻旧梦》,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7月,578页。《华商报》出版时间比《小说》月刊更长,影响力更大。
    4 1949年10月1日《小说》月刊3卷第1期《编后记》。
    5 周而复:《<收获>三十年--兼怀靳以、以群》,载《新文学史料》,2003年第3期。
    6 复刊以后的《小说》月刊内容增加,篇幅加大,每期均在120页左右。1950年10月成为上海文协的会刊。至1952年1月终刊时,累计出版23期。
    1 从现有资料看,《小说》月刊是经周而复的努力在上海复刊,前2期仍由周而复、叶以群等原编委负责。
    《华商报》 1948年-1949年
    《文汇报》(香港)1948年-1949年
    《大众文艺丛刊》 1948年-1949年
    《新文学史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中国新文学大系编辑委员会:《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第二十集《史料·索引》,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
    丁景唐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49-1976)第十九集《史料·索引卷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
    郑树森、黄继持、卢玮銮编:《国共内战时期香港文学资料选:1945-1948》,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99年。
    洪子诚主编:《1945-1999中国当代文学史·史料选》(上),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年。
    宋应离、袁喜生、刘小敏编:《中国当代出版史料:1949-1999》,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
    宋原放、孙颙主编:《上海出版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3月。
    叶再生著:《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第4卷),华文出版社,2002年1月。
    肖东发、方厚枢主编:《中国编辑出版史》(下),辽海出版社,2003年。
    楼适夷:《我谈我自己》,载《新文学史料》,1989年第3期。
    胡风:《文稿三篇》,载《新文学史料》1995年第2期。
    林默涵:《胡风事件的前前后后》,载《新文学史料》,1989年第3期。
    彭郊燕:《荃麟--共产主义圣徒》,《新文学史料》,1997年第2期。
    犁青:《从“南来作家”到“香港作家”》,《新文学史料》,1996年第1期
    丸山升:《建国前夕文化界的一个断面》,载《新文学史料》1993年第1期。
    万华:《1945-1949年的香港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2期。
    钱理群:《关于20世纪40年代大文学史研究的断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1期。
    曾令存:《1948--1949:<大众文艺丛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2期。
    王丽丽、程光炜:《中国现代文学的又一次探索--试论四十年代的文学环境》,《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刘增人:《四十年代文学期刊扫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第2期。
    陈伟军:《被放逐的边缘话语--解读建国初期文坛有关同人刊物的言说》,《二十一世纪》2005年11月号。
    邵宁宁:《关于现代文学杂志研究的方法论思考》,《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郭建玲:《1945-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格局转型研究》(博士论文)
    茅盾:《茅盾全集》第三十五卷《回忆录二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周而复:《往事回首录》,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
    上海鲁迅纪念馆、人民文学出版社编:《楼适夷同志纪念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叶以群:《在不平常的日子里》,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58年。
    上海鲁迅纪念馆编:《巴人先生纪念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王欣荣:《巴人年谱》,山东:山东新闻出版局,1990年2月。
    周健强:《聂绀弩传》,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
    《草明葛琴研究资料》,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年12月。
    《张天翼研究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8月。
    蒋牧良:《蒋牧良小说选》,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2月。
    夏衍:《懒寻旧梦录》(增补本),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邵荃麟:《邵荃麟评论选集》(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胡风:《胡风回忆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11月。
    胡风:《胡风杂文集》,三联书店,1988年。
    梅志:《胡风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
    晓风主编的《我与胡风》(上),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
    赵树理:《赵树理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南南:《从远天的冰雪中走来:靳以纪传》,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章建刚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王剑丛:《香港文学史》,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
    刘登翰主编:《香港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黎之:《文坛风云录》,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陈徒手:《人有病,天知否--1949年后中国文坛纪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涂光群:《五十年文坛亲历记》,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
    李书磊:《1942:走向民间》,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洪子诚:《1956:百花时代》,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黄继持、卢玮銮、郑树森:《追迹香港文学》,香港:华汉文化事业,1998年。
    郑树森、黄继持、卢玮銮:《国共内战时期香港本地与南来文人作品选》,香港: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
    王丽丽:《在文艺与意识形态之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殷国明:《20世纪中西文艺理论交流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钱理群:《对话与漫游:四十年代小说研读》,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贺桂梅:《转折的时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问题讲稿》,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唐小兵编:《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
    陈平原、山口守编:《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
    陈平原:《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程光炜主编:《大众媒介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程光炜主编:《文人集团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程光炜:《文学想像与文学国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1949-1976)》,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傅国涌:《1949: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张仁善:《1949中国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温儒敏等:《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李楠:《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北京:人民文学,2006年。
    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6月。
    董之林:《旧梦新知:“十七年”小说论稿》,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周海波:《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
    许道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新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吴俊、郭战涛:《国家文学的想象和实践--以<人民文学>为中心的考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