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愿同行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愿同行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警察为查证与违法或犯罪有关的事实而要求相对人自愿随同到指定场所的行为。警察的同行要求与动作不可达到强制程度,相对人可以同意或拒绝此种同行要求,并且不因拒绝而直接受到不利后果。
     自愿同行属于任意到案措施之一,在世界主要法治国家发展较为成熟,并被我邻邦日本、韩国以立法形式予以确认。此种制度具有适用条件灵活、适用机制简便、职业风险较低等优点。正是出于理性的选择,警察广泛适用自愿同行以追求执法效益的最大化,在我国亦不例外。虽然属于任意性措施,但自愿同行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干预公民的自由与权利,如被滥用则危害甚大,因此,应以立法规范其运行机制,扬其善避其恶,使得警察执法师出有名、于法有据,并充分保护公民的自由与权利。我国对自愿同行制度并无法律明文规定,口头传唤制度便是自愿同行在我国法制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实践中由于立法的空白必然产生诸多问题,实有必要以立法形式予以规制。
     本文主要采用比较分析与规范分析的方法对自愿同行制度进行较为详细的研究。文章共分三个部分:自愿同行概述、自愿同行在我国的现状与立法的必要性、构建我国自愿同行制度的具体设想。
     第一章自愿同行概述主要阐述自愿同行的基本理论问题。通过概念比较以及法律关系的分析,对自愿同行作出较为准确的界定,阐明自愿同行与强制到案在存在根据、适用目的、适用对象、实施方式、适用程序以及干预自由的程度六个方面存在区别,提出自愿同行的任意性构成标准应当从警察的作为是否达到强制程度、相对人是否出于自愿以及同行是否达到强制到案的实质结果三个方面进行考量。自愿同行的价值在于此种制度有利于执法效益的提高以及降低干预公民自由的程度。日本、韩国已经以立法形式确立自愿同行制度,英美则于立法或判例中有类似自愿同行法律制度的原则性规定,而大陆法系国家如德国、我国台湾地区在警察盘查职权法制中均只有强制同行的立法规定,法国则在刑事诉讼法中原则性规定自愿同行。
     第二章解析自愿同行在我国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进而提出构建我国自愿同行制度之必要性。首先,通过归纳与分析我国现行法律的相关规定,揭示自愿同行在我国立法空白的现状;其次,论述因立法空白产生的问题——实践中不利于执法效益的提高;滥用自愿同行侵犯人权,有违公正。最后提出构建我国自愿同行制度的必要性——通过明确立法授权警察适用自愿同行可以提高办案效率,并规范警察在适用自愿同行之时权力的恣意,保护人权,维护公正,彻底改善自愿同行立法空白在我国产生效益与公平的双重问题。
     第三章论证如何构建我国自愿同行制度。警察适用自愿同行应以“合理性”地认为相对人与某项危害行为有关或知情为前提要件;要求同行的正当理由包括当场查证有对相对人不利的情况或者可能阻碍交通,或者当场无法查证或当场查证有相当困难;自愿同行的程序控制包括警察告知、同意的表示、同行的地点以及同行后及时查证的明确规定。最后,本文提出构建我国自愿同行制度的立法建议,即在警察(职权)法中明确规定自愿同行制度,既适用于刑事侦查,也适用于警察盘查以及刑事案件的初查阶段,以系统的眼光规范警察权的行使。
Voluntary-Company refers to an action which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some truth related to illegal behavior or criminal ,in certain conditions the policemen request the corresponding- party voluntary consent to follow them to designated place. The request and motion of the policemen could not reach to coercive extent and the corresponding party may consent or reject this request without inflicted disadvantageous result.
     Voluntary-Company is a kind of non-coercive measure for attendance, and it has relatively been developed in world and has been validated in legislation by Japan and Korea. This measure has a flexible and simple mechanism and lower occupational risk in application. Precisely because rational choice, it has widely been applied by police in pursuit of maximizing the efficiency of law enforcement, without exception in China. Though as non-coercive measure, Voluntary-Company has a certain compulsory effect and intervention in civil liberty and right which as the great harm will be brought if it has been abused. Therefore, to exert it’s benefit and avoid the evil, the legislation must be constituted to regulat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Voluntary-Company and making the police applies it with enough reason on legal basis and the civil liberty and right obtain fully protection. In China, there is no legislation about Voluntary-Company,Oral-Summons is just a parallelism form in China’s legal practice. It is necessary to regulate Oral-Summons by legislation, for many problems have emerged and will come into being because legislative nothingness about Voluntary-Company in China.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statutory analysis method has been applied in this paper to do a more profound study on Voluntary-Company.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summary about Voluntary-Company, comparative study on Voluntary-Company and how to constitute Voluntary-Company in China.
     The first chapter is for the fundamental theoretical issue of Voluntary-Company. After more accurate definition has been made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definition and legal relations (subject、object,、content) of Voluntary-Company in this part, the article clarifies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 between Voluntary-Company and compulsive attendance in such six aspects: rational foundation, application purpose, application object, implementation modality, application procedure, the extent of interfering civil liberty, and states that the non-coercive standard of Voluntary-Company should be judged in three aspects such as: whether the policemen’s action has reach compulsive extent, whether the corresponding- party’s company proceed from its own free will, as well as whether the company has resulted compulsive attendance. And the merit of Voluntary-Company is such a measure is beneficial to improve efficiency of law enforcement and to reduce the extent of interfering with civil liberty. Voluntary-company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legislation in Japan and South Korea. And there are some similar legal system of Voluntary-Company in legislation or by prejudication in common law while in civil law countries such as Germany, France and Taiwan region, there is only legislations of coercive company.
     In chapter II, the article has analyzed the legislative actuality and problem about Voluntary-Company and stated the necessary to constitute Voluntary-Company in China. The article firstly reveals the actuality of legislative gap about Voluntary-Company in China and secondly of the problems—making against efficiency improvement of law enforcement and aggrieving human rights—resulting from this extra-territorial actuality. So lastly it is necessary to built Voluntary-Company by legislation in China. Only depend on definitude legislative authorization, can the efficiency be improved, and can the abuse of police’s power be regulated when police applying Voluntary-Company.
     Chapter III is the argument of how to build our system of Voluntary-Company. The police applies Voluntary-Company only when he“rationally”believe that the corresponding party has been related to some illegal behavior or criminal or knows about it. The due reason for Voluntary-Company includes: there is relatively disadvantageous situation to corresponding party or may beget traffic jam if verify on the spot, it is not be able to or very difficult to verify on the spot. Voluntary-Company’s procedure includes: apprizing, consent, the location of company, as well as the rules about police’s verification after company without delay. Finally, this paper proposes legislative proposals, which states that we should definitely legislate in Police-Act, to constitute Voluntary-Company in China.
引文
2我国台湾学者郑善印将其译为“任意同行”,彭勃、马方将其译为“任意偕行”,马方博士在其博士论文中将日本的此种制度称为“自愿同行”,宋英辉将其译为“自愿同行”。参见郑善印:“日本警察侦查犯罪职权法制之探讨”,《刑事法杂志》(台湾),第45卷第6期,第34页。马方:《任意侦查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3月,第39页。彭勃:《日本刑事诉讼法通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宋英辉、吴宏耀:《刑事审判前程序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3 [日]古谷洋一(编著):《注釈警察官职务执行法》,東京:立花書房,2003年版,第176页。
    5 [日]田口守一:《刑事诉讼法》,刘迪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78页。
    6郑善印:“日本警察侦查犯罪职权法制之探讨”,《刑事法杂志》(台湾),第45卷第6期,第34页。
    7陈运财:“侦讯之法律性质及其规范”,《东海法学研究》(台湾),第11期,第150页。转引自马方:《任意侦查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3月,第109页。
    8彭勃:《日本刑事诉讼法通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
    9宋英辉、吴宏耀:《刑事审判前程序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10马方:《任意侦查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3月,第39页。
    16任意侦查是指不以强制手段,不违背相对人意志自由,不干预相对人重要权益的侦查,如通知到场、同意搜查、任意讯问与询问、勘验、跟踪盯梢、照会、留存以及本文所论自愿同行等。强制侦查是指为了证据保全或人身保全,不受相对人意志约束,以强制方法对相对人进行的侦查,如强制到案(拘捕、拘传)、搜查、扣押、查封、冻结、强制采样、强制体检、监听、秘密录音或录像等。参见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0年版,第32页。陈卫东:《刑事审前程序与人权保障》,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241页。宋英辉、吴宏耀:《刑事审判前程序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34页。
    18参见孙长永:“比较法视野中的刑事强制措施”,《法学研究》,2005年第1期,第113页。
     19林钰雄:《刑事诉讼法(上册总论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5页。
    20参见马方:《任意侦查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3月,第42-54页。宋英辉、吴宏耀:《刑事审判前程序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36页。
    21参见宋英辉、吴宏耀:《刑事审判前程序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7-38页。马方:《任意侦查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3月,第48-55页。
    22理论界认为美国“同意搜查”的理论基础有三种观点:第一,“权利抛弃说”,认为公民可以抛弃某些宪法性权利,而阻却无令状搜查之违法性;第二,“隐私期待理论”,认为因为当事人的同意而对被搜查之人、物不再有任何隐私期待,因此搜查已非宪法修正案四所规定之搜查行为,不受合理根据与司法审查的限制;第三,“合理搜查理论”,认为因当事人的同意而使得执法机关的搜查成为了“合理”的搜查,因而符合宪法规定。实务中以“权利抛弃说”为主流观点,如德国、我国台湾地区以及美国某些判例,但也有采“合理”搜查理论为标准的案例。参见蔡荣耕:“Yes,I do!——同意搜索与第三人同意搜索”,《月旦法学杂志》(台湾),2008年第6期,第106-107页。马方:《任意侦查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3月,第121-122页。
    23王兆鹏:《美国刑事诉讼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页。
    24 Jerold.h.Israel Wayne.r.Lafave:Criminal Procedure in a Nutshell,West Group,1993,P370.转引自马方:《任意侦查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3月,第57页。
    25参见王兆鹏:《美国刑事诉讼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页。马方:《任意侦查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3月,第55-65页。蔡荣耕:“Yes,I do!——同意搜索与第三人同意搜索”,《月旦法学杂志》(台湾),2008年第6期,第106-108页。
    27参见马方:《任意侦查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3月,第73-74页。
    28参见唐小龙:《任意侦查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第35-37页。马方:《任意侦查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3月,第3-4页。
    31蔡庭榕:“论警察职权行使规范”,朱金池等:《各国警察临检制度比较》,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6页。
    35陈永生:《侦查程序原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0页。
    36宋英辉:《日本刑事诉讼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37 [法]卡斯东.斯特法尼、乔治.勒瓦索、贝尔纳.布洛克:《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上)》,罗结珍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6页。
    38参见蔡庭榕:“论警察职权行使规范”,朱金池等:《各国警察临检制度比较》,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10-12页。
    40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组织编译:《英国刑事诉讼法(选编)》,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2-273页。
    41参见郑善印:“日本警察侦查犯罪职权法制之探讨”,《刑事法杂志》(台湾),第45卷第6期,第5页。有正当理由而不接受同行时,可以拘传。”参见宋英辉:《日本刑事诉讼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37页。
    44参见[日]古谷洋一(編著):《注釈警察官職務執行法》,東京:立花書房,2003年版,第177页。郑善印:“日本警察侦查犯罪职权法制之探讨”,《刑事法杂志》(台湾),第45卷第6期,第11页。
    46《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50条、第60条、第61条、第63条以及第92条分别规定拘传、逮捕、拘留(侦查机关针对现行犯与准现行犯可以采取的强制到案措施)、扭送(公民针对现行犯与准现行可以采取的行为)、传唤等到案措施,《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对以上各项措施作出详细的程序规定。
    47孙长永:“比较法视野中的刑事强制措施”,《法学研究》,2005年第1期,第118页。
    48参见孙长永:“比较法视野中的刑事强制措施”,《法学研究》,2005年第1期,第119页。
    49参见马静华:“侦查到案制度:从现实到理想”,左卫民等:《中国刑事诉讼运行机制实证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9-36页。
    50马静华:“侦查到案制度:从现实到理想”,左卫民等:《中国刑事诉讼运行机制实证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51参见马静华:“侦查到案制度:从现实到理想”,左卫民等:《中国刑事诉讼运行机制实证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5-6页。
    52据马静华博士所做实证研究的统计,口头传唤的平均适用率在30%左右,与留置、抓捕构成了主要的侦查到案措施,相反,法定到案措施拘传与传唤却在到案措施中占有极小的比率,而拘留、逮捕则多被看作羁押措施,很少发挥其到案功能。参见马静华:“侦查到案制度:从现实到理想”,左卫民等:《中国刑事诉讼运行机制实证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7-8页。
    53参见马静华:“侦查到案制度:从现实到理想”,左卫民等:《中国刑事诉讼运行机制实证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6-17页。
    5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7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3条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由人民检察院负责。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除法律特别规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些权力。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严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立法法》第8条规定,有关“犯罪和刑罚”、“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等事项,只能由“法律”做出规定。
    56 1970年代以来在美国以及后来的个法治国家中兴起的“社区警政”即是国家为求得公众协助以提高预防与打击犯罪能力的明显例证。1986年美国当代警政学者Jerome H. Skolnick与David H. Bayley在《新警察制度:美国六个都市的警政革新》一书中的实证研究表明增加警力并不能降低犯罪率及提高破案率,刑案的侦破大都因为民众的协助。并且,基于犯罪原因之分析、社区预防理论的发展、警察理论的发展以及事实因素的影响,各法治国大力推行社区警政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求得民众的协助,提高犯罪的预防与侦破能力。参见陈明传:《警察行政》,台北县:国立空中大学,2006年版,第319-326页。
    57 Union Pac. R. Co. v. Botsford 141 U.S. 250.251(1891).转引自蔡庭榕:“论警察职权行使规范”,朱金池等:《各国警察临检制度比较》,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18页。
    60参见Wayne R. LaFave, Search and Seizure,III, 1987, at 422-497.转引自蔡庭榕:“论警察职权行使规范”,朱金池等:《各国警察临检制度比较》,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31页。王兆鹏:《路检、盘查与人权》,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法学丛书(128),2003年版,第108-116页。
    61该《标准草案》第9条第1款规定:“1、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警察得查证其身份:(1)为防止危害;(2)当其滞留于某地;(A)具实际线索,依经验认为该地:(a)有约定、预备、实施犯罪行为之人;(b)聚有无停(居)留许可证明之人;或(c)有人犯藏匿;或(B)该地有人卖淫;(3)当其滞留于主要交通设施,重要民生必须品之生产储存设施、大众交通工具、政府办公大楼、或其他特别易受伤害之标的物,或滞留于其直接不远之处,且有事实足以认为于该类标的物内或周围将可能实施犯罪行为,且该犯罪行为会危害该标的物内或周围之人或危害标的物本身……”。
    62该法第6条规定:“警察于公共场所或合法进入之场所,得对于下列各款之人查证其身分:一、合理怀疑其有犯罪之嫌疑或有犯罪之虞者。二、有事实足认其对已发生之犯罪或即将发生之犯罪知情者。三、有事实足认为防止其本人或他人生命、身体之具体危害,有查证其身分之必要者。四、滞留于有事实足认有阴谋、预备、着手实施重大犯罪或有人犯藏匿之处所者。五、滞留于应有停(居)留许可之处所,而无停(居)留许可者。六、行经指定公共场所、路段及管制站者。”
    63蔡庭榕等:《警察职权行使法逐条释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114页。
    64参见王兆鹏:《美国刑事诉讼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9-249页。
    65“A particularized and objective basis, supported by specific and articulable facts, for suspecting a person of criminal activity.”Black’s Law Dictionary, 8thed., West Thomson Business, p.1487.
    66在对联邦法官量化自由心证确信程度的实证研究中表明,“合理怀疑”的确信程度平均值为31%,而“相当理由”的确行程度平均值为45.78%。参见王兆鹏:《美国刑事诉讼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3页。
    67王兆鹏认为“合理怀疑”标准具有三个缺点:第一,不确定性。“合理性”为不科学、不客观之标准,判断时必须衡量政府与公民的利益,涉及规范、价值的判断,无比较客观、科学,或数学的方式,导致个案的判断不同,法的安定性荡然无存。第二,判断时会倾向于对公民作不利的判断。第三,判断标准过低,只考虑警察的行为是否合理,有可能在公民即使无任何可责性的情况下政府侵犯或限制自由或财产。参见王兆鹏:《美国刑事诉讼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0-242页。
    
    70参见[日]古谷洋一(編著):《注釈警察官職務執行法》,東京:立花書房,2003年版,第178页。郑善印:“日本警察侦查犯罪职权法制之探讨”,《刑事法杂志》,第45卷第6期,第35页。蔡庭榕等:《警察职权行使法逐条释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170页。李震山:“论行政管束与人身自由之保障——兼论警察盘查权”,李震山:《人性尊严与人权保障》,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268页。
    71 Justice William O. Douglas’s Comment in Joint Anti-Fascist Refugee Comm. V. Mcgrath, See United States Supreme Court Reports (95 Law.Ed.Oct.1950 Term), The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mpany, 1951, p. 858.转引自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75参见王兆鹏:《美国刑事诉讼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页。
    76金衡睦译:“韩国警察官职务执行法”,新知译粹(台湾),1989年第5卷第5期。转引自李震山:“论行政管束与人身自由之保障”,李震山:《人性尊严与人权保障》,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255页。
    77参见李瑞敏:《论强制处分之同意》(D),台湾政治大学法律学研究所,2002年版,第55页。转引自杨雄:《刑事同意搜查的正当化要件分析》,《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第13页。
    78参见林钰雄:《刑事诉讼法(上册总论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6、306页。简建章:“我国警察职权法治之研究”,朱金池等:《各国警察临检制度比较》,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293-294页。
    81参见林钰雄:《刑事诉讼法(上册总论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6、306页。简建章:“我国警察职权法治之研究》,朱金池等:《各国警察临检制度比较》,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293-294页。
    83“X(原告)与警察官眼神相对时,发现X有将手袋隐藏起来的动作,警察官开始进行职务询问,要求同行到派出所。如果继续在M停车场进行职务询问有妨害交通的判断,A巡查部长据此要求原告到派出所询问,原告从派出所向外出来之际认为没有协助的必要,拒绝同行。在警车前A巡查部长用手搭在原告的肩上劝说由于时间不够取证要求同行到甲警察局,原告经过稍微的考虑后自己坐在警车内。尽管当初去甲警察局时原告拒绝,但最终考虑后还是明确同意同行,至于A巡查部长的劝说过程中有轻微的暴力,基于前文的基准也难说违法。”[日]古谷洋一(編著):《注釈警察官職務執行法》,東京:立花書房,2003年版,第180-181页。
    86日本最高裁判所昭和六十年第八二六号判决。转引自王兆鹏:“日本刑事审判实务观察”,王兆鹏:《路检、盘查与人权》,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法学丛书(128),2003年版,第216页。
    
    [1]蔡庭榕等:《警察职权行使法逐条释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版。
    [2]陈卫东:《刑事审前程序与人权保障》,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3]陈永生:《侦查程序原理论》,北京:中国公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陈明传:《警察行政》,台北县:国立空中大学,2006年版。
    [5]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6]李震山:《人性尊严与人权保障》,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版。
    [7]李震山:《警察法论——警察任务编》,台南:正典出版公司,2002年版。
    [8]李建聪:《警察职权行使法》,台中县:作者自印,2005年版。
    [9]林钰雄:《刑事诉讼法(上册总论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彭勃:《日本刑事诉讼法通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12]宋英辉:《日本刑事诉讼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宋英辉、吴宏耀:《刑事审判前程序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王兆鹏:《美国刑事诉讼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王兆鹏:《路检、盘查与人权》,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法学丛书(128),2003年版。
    [16]徐静村等:《中国刑事诉讼法(第二修正案)学者拟制稿及立法理由》,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7]朱金池主编:《各国警察临检制度比较》,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版。
    [18]左卫民等:《中国刑事诉讼运行机制实证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9]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组织编译:《英国刑事诉讼法(选编)》,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0] [德]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事诉讼程序》,岳礼玲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1] [法]卡斯东.斯特法尼等:《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上)》,罗结珍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2] [日]田口守一:《刑事诉讼法》,刘迪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蔡荣耕:“Yes,I do!——同意搜索与第三人同意搜索”,《月旦法学杂志》(台湾),2008年第6期。
    [2]马方:“任意侦查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3月。
    [3]孙长永:“比较法视野中的刑事强制措施”,《法学研究》,2005年第1期。
    [4]唐小龙:“任意侦查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4月。
    [5]杨雄:《刑事同意搜查的正当化要件分析》,《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
    [6]郑善印:“日本警察侦查犯罪职权法制之探讨”,《刑事法杂志》(台湾),第45卷第6期。
    [1]德国《联邦与各邦统一警察法标准草案》,载于李震山:《警察法论——警察任务编》,台南:正典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474-506页。
    [2]日本《警察官职务执行法》,载于李建聪:《警察职权行使法》,台中县:作者自印,2005年版,第139-142页。
    [3]韩国《警察官职务执行法》,载于李建聪:《警察职权行使法》,台中县:作者自印,2005年版,第165-171页。
    [4]我国台湾地区《警察職權行使法》,http://db.lawbank.com.tw/FLAW/FLAWDAT0201.asp,最后访问日期:2010年3月9日。
    [5]我国台湾地区“司法院大法官释字第535号解释”,载于黄榮堅等(编纂):《月旦简明六法》,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附录8-90。
    [1]古谷洋一(編著):《注释警察官职务执行法》,立花書房,平成14年(2003年)8月修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