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工业设计课程体系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据相关统计,截至2001年底,在我国院校有600多所艺术设计院校中,开设工业设计方向的有200余所,这个庞大的数字对于国家经济建设和设计教育而言,无疑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在这“表面繁华”的背后,却潜伏着无数的危机:发展基础薄弱,“师徒传授”,高水准的设计人才匮乏;有的教育部门出现“上马”仓促、膨胀过度、质量下降,或者忽视了对艺术设计学的交叉性、边缘性、前沿性、缺乏“以人为本”和“以自然为本”的价值观念,对现代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课程缺乏足够重视;学习脱离实践,对学生创造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不足,个体封闭式思维妨碍创新,甚至“削足适履”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成为设计教育急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比较、研究中美课程体系的差异,追寻差异的根源,通过分析与推理,归纳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已日益成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工业设计教育,通过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个纽带,使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直接的、内在地、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长期以来,我国推行“应试教育”,强调知识的继承与延续,强调学生的记忆与模仿能力,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美国的则推行“素质教育”,强调知识的应用与创新。就此而言,分析美国的课程体系显得尤其重要。
     美国工业设计教育在经历大半个世纪的发展中,不断地结合社会与消费者的需要,不断地接受市场与经济的检验,其发展极为成熟与完善。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正处于发展阶段,一切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发展,都需要从各个角度吸取营养以刺激其发展。通过批判性地比较、研究两国工业设计教育体制的差异,使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自身的实情,为我所用。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国内首次研究中美工业设计课程体系的差异;提出设计教育与制造业密切相关;建立课程评价与描述体系。为保持论文的客观与准确,笔者进行了人员的调查与访问,并深入许多高校了解情况,为论文的展开积累了第一手资料。以往的工业设计教育比较研究,往往停留于介绍某校的制度,或者某些经验与方法的比较与分析,具有片面性,同时还缺乏系统性,本文通过系统地比较两国的课程特点,挖掘各自教学的方法与理念,从而更深层地分析工业设计教育的本质。
     工业设计的出现是社会分工的结果,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联系。纵览工业设计史,我们可以发现工业设计始终以企业为载体而存在,与制造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先进的制造业能为产品开发与产品改良提供机遇,从而为工业设计的发展提供了舞台;而那些实力薄弱、开发能力较差的企业,则无法进行“高风险、高利润”的产品开发,因此,她使工业设计的发展缺乏实践环节,使设计师仅仅停留于“理论构想”的阶段,无法担当产品设计的重任。于是教师没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学生没有相关的实践环节,前者使课程质量不高,后者使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缺少磨砺与检验的环节。
It is reported that among the more than 600 academics, there are no less than 200 ones which own industrial design specialty. However, we should know what has happened behind such phenomenon. Our design foundament is weak and we are in great need of hign level standard students. Some schools are far away from practising design. Some schools are short of mental training. Others are unable to do something creative. All these should be solved by comparison with characters between American and Chinese lessons.
    Economical knoledge is getting into the decisive element in the new era. Industrial design education make the education and society together by way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For a long time, we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mocking and remembering which limited their potential development. However, American play emphasis on the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of knowledge. That's to say, it's important for us to analys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merican and Chinese lessons syst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industrial design education, they meet the costomes' and societies' needs so that they are mature very much. Industrial design in our society is still young and it's important to learn what we can learn what we can from all area. By differentiating the two counties' lessons character, we can do some favour for our country.
    There are three innovation in the thesis. Firstly, it's the first time that we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es systemly. Secondly, we bring out the notion that industrial design is connected closely to maturerature. Thirty, we set up the standard and crateria for lessons systems.
引文
[01] 《戴明领导手册》 [美]比的.斯科尔特斯著 钟汗青译 华夏出版社 2001年1月出版
    [02] 《营销管理——分析、计划和控制》 [美]菲利普.科特勒 著 梅汝和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印刷
    [03] 《管理信息系统》第四版 罗伯特.斯库赛斯 玛丽.萨姆纳 著 李一军 卢涛 祁魏 丁伟 主译 黄梯云 审校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Mcgraw-Hill出版公司 2000年10月出版
    [04] 《经济学》上 [美]保罗.a.萨罗尔森 威廉.D.罗德豪斯 中国发展出版社 1985年出版
    [05] 《经济学》下 [美]保罗.a.萨罗尔森 威廉.D.罗德豪斯 中国发展出版社 1985年出版
    [06] 《创造卓越》 毕德士.华特曼 著 中国希望出版社 1986年2月印刷
    [07] MANEGERIAL ACCOUNTING Robert W. Ingram&Thomas L. Albright&John W.Hill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08] 《市场营销学》 周三多等 编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印刷
    [09] 《艺术社会学描述——走向过程的艺术与美学》 藤守尧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年11月印刷
    [10] 《容宝斋》第1—18期 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容宝斋》杂志编辑部 编著 北京印刷学院实习工厂
    [11] 《企业战略管理》 陆娟 编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印刷
    [12]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三版 周三多 陈传民 卢明泓 编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12月印刷
    [13] 《谁操纵艺术》 杨建滨 著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2念月印刷
    [14] 《艺术哲学》 丹纳 著 傅雷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出版发行
    [15] 《认知过程的评估—智力的 PASS理论》,J. P.戴斯、J. A.纳格利尔、J. R.柯尔比著,杨艳云、谭和平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16] 《实验心理学》,孟庆茂、常建华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5月第1版。
    [17] 《认知心理学》,John B Best著,黄希庭主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18] 赵江洪.《设计艺术的含义》,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19] 尹定邦著,《设计学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20] 何人可主编,《工业设计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2版。
    [21] 李乐山著.《工业设计思想基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22] 李砚祖著,《造物之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
    [23] 余虹、邓正强著,《中国当代广告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24] 许平著,《造物之门》,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25] 阿洛瓦·里格尔著,刘景联、李薇蔓译,《风格问题——装饰艺术史的基础》,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26] E·H·贡布里希著.范景中、杨思梁、徐一维译,《秩序感》,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27] E·H·贡布里希著,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译,《艺术与错觉》,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28] E·H·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艺术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
    [29] A·里格尔著,陈平译,《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30] 马克第亚尼编著,腾守尧译,《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第2次。
    [31] 凌继尧、徐恒醇等著,《设计艺术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32] H·G·布洛克著.腾守尧译,《现代艺术哲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第2次。
    [33] 陈汗青,《系统设计》,武汉理工大学教材出版中心,2001年。
    
    
    [34] 陈汗青,《设计·要素·价值》,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2年版。
    [35] 李泽厚著,《美学四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11月年1版。
    [36] 李泽厚著,《华夏美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11月年1版。
    [37] 李泽厚著,《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11月年1版。
    [38] 斯蒂芬·贝利、菲利普·加纳著,罗筠筠译,《20世纪风格与设计》,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1次。
    [39] 陈瑞林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40] E·H·贡布里希著,范景中选编,《贡布里希论设计》,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41]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A. Giddens, Cambridge: Polity, 1984
    [42] Risk Society, U. Beck, London: Sage, 1992
    [43] Global Shift, P. Dicken, London: Chapman, 1992
    [44]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M. Weber, London: Allen & Unwin, 1976
    [45] Economy and Society, M. Weber,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8
    [46] Patterns of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1954
    [47] The Social System, Talcott Parsons, Glencoe, Illinois, The Free Press, 1951
    [48] Character and Artical Structure, Gerth and Mill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1953
    [49] The Modern Researcher, Jacques Barzun and Henry Graff, New York, Brace, 1957
    [50] Essays in Social Philosophy, Morris Ginsberg, London, Heinemann, 1956
    [51] Men and Art, Mannheim, New York, Brace, 1940
    [52] The Meanings of Modern Arts Management, Dormer. Peter, Thames and Hudson, 1991
    [53] Design Since 1945, Dormer. Peter, Thames and Hudson, 1991
    [54] 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Design, J. Barnett, 1982
    [55] A Critical History of Modern Aesthetics, Listowell. Earl, 1993
    [56] MANEGERIAL ACCOUNTING Robert W. Ingram&Thomas L. Albright&John W. Hill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年2月印刷
    [57] Salrendy, G. Handbook of Human Factors. John Wiley and Sone. New York, 1987.
    [58] Gloss DS.et al. Introduction to Safety Engineering, 1984.
    [59] Eastman Kodak Company, Ergonomics Design for People at Work(vol.1).L.L.P. 1983
    [60] Niels Diffrient, Humanscale, MIT Pres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