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茅坡营小学双语教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本民族语不仅是最好的认识手段和学习其他语言必不可少的基础,而且是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唯一可靠的立足点。这是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双语教学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对双语教学的研究也是一个旧问题,但是由于各民族地区的差异性和双语教学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对双语教学的研究中应因时因地制宜。
     小茅坡营小学,是在建国初期创办的民族学校。这一小学的近五十年双语教学的发展历程也是整个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在此阶段的一个缩影。这一小学双语教学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初创阶段、曲折阶段、发展阶段和低谷阶段。在这些发展阶段中,影响这一小学双语教学的因素很多,内因主要有师资方面、生源方面、教学内容和方法、苗语本身的因素,而外因主要有社会变革、人口流动、家庭变迁、苗语生存环境和价值观念变迁。这一小学的双语教学在提高学生认知和思维发展、促进民族认同、传承民族文化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近几年,随着学生数量的锐减,双语环境和语言价值观的改变,加上双语教学缺乏科学完善的管理和评价体系,这一小学的双语教学举步维艰。现在,建立并完善有效的双语教学管理和评价制度、培养合格的双语教师、建构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是这一小学双语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外,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双语的习得看成一个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双语习得环境,充分调动学生习得语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用系统论的观点来对待双语教学,把它放在双语系统中观察和研究。双语教学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也足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各界需要关注的问题。双语教学的开展不仅需要国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支持,还需要更多有志者投入到双语教学的研究中来,共同构建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双语教学体系。
The language of ethnic group is the spirit of one group, the spirit of ethnic group is the language of one group. Mother tongue is not only the best means to cognition and the necessary foundation of learning the other languages, but also the only and credible stand of developing the logical ideation. That's why bilingual teaching has always been developed in the ethical areas of our country. Bilingual teaching has been exercised for a long time in the ethical areas in China. The research on this topic is not a new issue. Due to the difference of the ethical areas and the 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of the bilingual teaching, the research of bilingual teaching should adapt to the times and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Xiao Mao Po primary school is an ethical school established in the early days of foundation of China. The course of this school's nearly fifty years' bilingual teaching is a reduction of the whole bilingual teaching of China in this period. The process of this school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which are initial stage, twisted stage and developed stage and low stage. In these stages, there are many reasons influencing the bilingual teaching. The main internal reasons are the aspects of teacher resource, student resource, content and method of teaching and the Miao language. The main external reasons are the aspects of society transform, population movement, family variance, variances of living environment and value conception of Miao language. The bilingual teaching of this primary school has obtained some achievements in the aspects of improving student cognition and ideation, promoting the ethical identity and developing the ethical culture. With the rapid decreasing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change of the bilingual surroundings and language valuation and the shortage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appraisement systems, the bilingual teaching of this school has stepped into a hardship time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Nowadays, constituting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and appraisement systems of bilingual teaching and training the eligible bilingual teachers and conceiving the mode of infiltrating bilingual teaching are the urgent needs of bilingual teaching of this school. Besides, learning bilingual should be regarded as a process of creativity in the process of bilingual teaching. And training environment of learning bilingual can adequately mobilize the positivity and go-aheadism of students.
     The viewpoint of system should be used to looking on the bilingual teaching which observed and researched in the system of bilingual. The bilingual teaching is not only a matter of school but also an issue needing the concern of all circles of society in the ethical areas. The development of bilingual teaching not only need the enough devotion of manpower, material resources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of our country, but also need more people join in the research of bilingual teaching. Combination of these can constitute the bilingual teaching system being suitable to the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引文
[1][德]威廉·冯·洪堡特著,姚小平译:《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52页。
    [2][苏]乌申斯基编,郑文樾等译:《教育论文选》,莫斯科国家教育出版局1945年版,第65页。
    [3]王嘉毅、周福盛:《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东乡族为个案》,《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4]参考新华网http://news3.xinhuanet.com/zhengfu/2001-05/16/content_38986.htm
    [1]马学良、戴庆厦:《我国民族地区双语研究的几个问题》,《民族研究》1984年第4期。
    [1]崔吉元:《开展多学科的朝鲜族双语问题研究》,《中国民族语言论文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68页。
    [2]戴庆厦、滕星、关辛秋:《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概论》,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3]王旭东:《关于“双语教学”的再思考》http://www.cdu.cn/2002031513022744.shtml
    [4]戴庆厦、赵益真:《我国双语研究的现状及展望》,《民族教育》1989年第3期。
    [5]严学窘:《双语教学和研究要在改革上下力气》,《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6]转引自张维佳:《双语教学的性质、条件及相关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4期。
    [7][美]Jack Richards,John Platt,Heidi Weber:《朗曼语言学辞典》,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45页。
    [8]转引自龚一婷:《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上海市南模中学个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转引自滕星:《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的对象、特点、内容与方法》,《民族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
    [2]严学窘:《论双语制的合理性》,《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研究论文集》,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3]孙若穷:《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年版,第504页。
    [4]盖兴之:《双语教育原理》,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7页。
    [5][加]M.F.麦凯、[西]M.西格恩:《双语教育概论》,光明出版社1989年版,第45-46页。
    [6]董艳:《浅析世界双语教育类型》,《民族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1]转引自滕星:《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的对象、特点、内容与方法》,《民族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
    [2]李谨瑜:《试谈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的几个问题》,《民族教育研究》1992年第4期。
    [3]董艳:《浅析世界双语教育类型》,《民族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4]周庆生:《中国双语教育类型》,《民族语文》1991年第3期。
    [5]陈宝国:《双语双文教学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6]索朗顿珠:《论我区民族教育的双语文教学》,《西藏研究》1992年第4期。
    [1]王嘉毅、吕国光:《西北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多元文化与西北民族教育研究丛书》,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140-141页。
    [2]滕星:《影响与制约凉山彝族社区学校彝汉两类模式双语教育的因素与条件》,《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3]孙建华:《浅析影响当前双语教育的主要因素》,《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17期。
    [4]戴庆厦、何俊芳:《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双语变化的特点及对策》,《中国民族教育》1997年第2期。
    [5]滕星:《凉山彝族社区学校实施彝汉双语教育的必要性》,《民族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滕星:《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文本撰述》,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孙东方:《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演变--东北地区达斡尔族个案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何志魁:《云南贡山县独龙族怒族双语教育现状与对策思考》,《大理学院学报》2002年第10期;东人达:《近代民族教育的一项创举--滇黔川边石门坎教育体系评述》,《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
    [1]转引自王嘉毅、吕国光:《西北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多元文化与西北民族教育研究丛书》,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137页。
    [2]张伟:《浅谈双语教学的类型》,《贵州民族研究》1987年第3期。
    [3]周庆生:《中国双语教育类型》,《民族语文》1991年第3期。
    [4]岳忠东:《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5]祁进玉:《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6]王嘉毅、吕国光:《西北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多元文化与西北民族教育研究丛书》,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157页。
    [7]参见王嘉毅、吕国光:《西北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多元文化与西北民族教育研究丛书》,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150-151页。
    [8]王嘉毅、吕国光:《西北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多元文化与西北民族教育研究丛书》,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149-150页。
    [9]王振本、梁伟:《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存在问题的剖析》,《语言与翻译》1997年第3期。
    [1]李延福、拉本、项青朝加:《文化的多元性与少数民族双语教学》,《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2]柴生祥、刘晋:《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与民族平等--以甘肃省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为例》,《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04年版。
    [3]杨曦:《传统文化保持的一种有效方式--贵州省榕江县宰荡小学侗汉双语教学实验计划项目考察》,《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4年第10期;
    杨再容:《资州榕江宰荡村侗汉双语教学实验实施情况报告》,《第三届双语教育国际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2004年版。
    [4]马春秀:《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毕业论文。
    [5]崔训:《延边地区朝鲜族中小学双语教学改革探究》,《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6]转引自刘宝俊:《少数民族母语在双语教育中的意义及其发展前景》,《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5期。
    [1]龙子建等:《湖北苗族》,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63-64页,第95-96页。
    [2]吴雪梅、张们祥:《小茅坡营苗族的生存环境》,《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3]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406-407页。
    [4]杨再彪:《苗语东部方言土语比较》,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5]赵杨:《小茅坡营村苗语现状与变迁透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6]吴雪梅:《移民族群文化的固守与传承--以小茅坡营村保存苗语为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7]中国恩施网http://www.cnenshi.cn/xhtml/WM/XianNongCun/2006-4121.shtml
    [8]荆楚网http://www.folkchina.org/userl/149/archives/2006/6484.html
    中国教育新闻网 http://www.jyb.com.cn/cm/jycm/beijing/zgjyb/3b/20070204.htm
    [1]吴雪梅、张伯祥:《小茅坡营苗族的生存环境》,《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2]“小茅坡营”既足整个行政村的村名,也是村内一个小地名,主要是龙姓的居住角落。
    [3]高恨非、姚祖瑞、陈开沛:《宣恩县民族志》,《恩施州民族研究从书》,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52页。
    [1]赵杨:《小茅坡营村苗语现状与变迁透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斯。
    [1]参考高罗乡统计经管站:《宣恩县高罗乡统计年鉴》,2003年版。
    [1]赵杨:《小茅坡营村苗语现状与变迁透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2]同上。
    [1]赵杨:《小茅坡营村苗语现状与变迁透析》,《湖北民族学院学撤(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2]高恨晨、姚祖瑞、陈开沛:《宣恩县民族志》,《恩施州民族研究丛书》,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52页。
    [1]吴雪梅:《移民族群的文化固守与传承--以小茅坡营村保存苗语为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2]高恨非、姚祖瑞、陈开沛:《宣恩县民族志》,《恩施州民族研究丛书》,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56页。
    [1]娥庆夏、何俊芳:《语言和民族(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0页。
    [1]王嘉毅、吕国光:《西北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多元文化与西北民族教育研究丛书》,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155页。
    [1]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32页。
    [2]刘润清、刘思:《语用习得的认知特性和影响因素评述》,《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3期。
    [1][德]威廉·冯·洪堡特著,姚小平译:《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从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9页。
    [2]安梅:《双语教育对语言习得的启示》,《贵州教育》2004年第8期。
    [1]曾锦济等译,怀特著:《文化科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版,第31页。
    1.[苏]乌申斯基编,郑文樾等译.教育论文选[M].莫斯科:莫斯科国家教育出版局,1945.
    2.[美]爱德华·萨丕尔著,陆卓元译.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美]C.恩伯,M.恩伯著,杜杉杉译.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A].人与文化丛书[C].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4.[加]M.F.麦凯,[西]M.西格恩.双语教育概论[M].北京:光明出版社,1989.
    5.贵州省民委民族语文办公室.贵州双语教学论文集[C].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
    6.孙若穷.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
    7.江应梁.中国民族史(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8.郑良伟.演变中的台湾社会语文--多语社会及双语教育[M].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0.
    9.戴庆厦.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关系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
    10.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状况[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
    11.戴庆厦.语言和民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12.肖德法,张积家.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教学[M].成都: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13.倪宝元.语言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14.龙子建等.湖北苗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15.海然然.张祖建译.语言人--论语言学对人文科学的贡献[M].北京:三联书店,1999.
    16.高恨非,姚祖瑞,陈开沛.宣恩县民族忠[M].恩施州民族研究丛书[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17.袁众.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18.方俊明,王嘉毅.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9.滕星.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文本撰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0.滕星.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1.王远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2.丁文楼,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3.余强.双语教育的心理学基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4.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少数民族语言政策比较研究”课题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政策法规室.国家、民族与语言--语言政策国别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25.陈原.语言和人[A].陈原文存[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6.[德]恩斯特·1西尔著,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27.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编.恩施十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志[Z].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28.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9.[德]威廉·冯·洪堡特著,姚小平译.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A].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0.北京市语言学会.语言学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1.教育部民族教育司.民族教育文件汇编[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4.
    32.[美]Timothy B.Jay.语言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3.余震球译.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4.金星华.中国民族语文工作[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5.张诗亚.强化民族认同--数码时代的文化选择[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5.
    36.何俊芳.语言人类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37.钱冠英.《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人类基本生存状态的哲学与语用学研究》[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5.
    38.[瑞典]T.胡森,[德]T.N.波斯尔斯韦特.教育大百科全书·第二卷[Z].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39.王嘉毅,吕国光.西北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A].多元文化与西北民族教育研究丛书[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40.戴庆夏,何俊芳.语言和民族(二)[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41.Cummins,J.,& Swain,M.(1986).Bilingualism Education.New York:Longman.
    42.Baker,C.(1993).Foundation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Philadelphia: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43.Mitchel,B.M.,& Salsbury,R.E.(1996).Multicultural Education:An International Guide to Research,Policies,and Programs.New York:Greenwood Press.
    44.Baker,C.,& Jones,S.P.(1998).Encyclopedia of Bi1ingualism and Bilingual Education.Philadelphia: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45.Tariq Rahman.(1999).Language,Educations and Cultur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马学良,戴庆夏.我国民族地区双语研究的儿个问题[J].民族研究,1984(4).
    2.戴庆厦,赵益真.我国双语研究的现状和展望[J].民族教育,1989(3).
    3.周庆生.中国双语教育类型[J].民族语文,1991(3).
    4.刘宝俊.国外双语教育述评[J].民族高教研究,1992(3).
    5.丁文楼.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J].民族语文论文集[C].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6.陈玫.双语问题在前苏联及其解体之后[J].民族教育研究,1994(4).
    7.刘宝俊.少数民族母语在双语教育中的意义及其发展前景[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5).
    8.戴庆厦,董艳.中国国情与双语教育[J].民族研究,1996(1).
    9.戴庆厦.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的现状及任务[J].民族教育研究,1996(2).
    10.戴庆厦,董艳.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沿革(上)[J].民族教育研究,1996(4).
    11.滕星.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的对象、特点、内容与方法[J].民族教育研究,1996(2).
    12.戴庆厦,董艳.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沿革(下)[J].民族教育研究,1997(1).
    13.陈远鸿.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现状与趋向[J].贵州民族研究,1997(1).
    14.王振本,梁伟.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存在问题的剖析[J].语言与翻译,1997(3).
    15.杨嘉铭.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对我国民族教育体系中“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的基本认识[J].民族教育研究,1997(2).
    16.戴庆厦,关辛秋.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1).
    17.德莎.民族教育中的语言问题[J].双语教育,1999(2).
    18.滕星.影响与制约凉山彝族社区学校彝汉两类模式双语教育的因素与条件[J].民族教育研究,2000(2).
    19.额·乌力更.双语问题与中国民族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00(3).
    20.吴雪梅,张伯祥.小茅坡营苗族的生存环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21.金志远,李学民.关于双语教学不同观点和态度综论[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8).
    22.李延福,拉本,项青朝加.文化的多元性与少数民族双语教学[J].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2002(3).
    23.祁进玉.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2003(2).
    24.李怀宁.我国少数民族双语研究的现状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2003(4).
    25.朱崇先.双语现象与中国少数比族双语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J].民族教育研究,2003(6).
    26.孙建华.浅析影响当前双语教育的主要因素[J].当代教育科学,2003(17).
    27.廖泽余.双语和双语教育、双语教学[J].新疆社科论坛,2004(1).
    28.东人达.近代民族教育的一项创举--滇黔川边石门坎教育体系评述[J].贵州民族研究,2004(4).
    29.安梅.双语教育对语言习得的启示[J].贵州教育,2004(8).
    30.柴生祥,刘晋.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与民族平等--以甘肃省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为例[J].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
    31.王嘉毅,周福盛.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东乡族为个案[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32.赵杨.小茅坡营村苗语现状与变迁透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33.吴雪梅.移民族群文化的固守与传承--以小茅坡营村保存苗语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34.张梅,王阿舒.新疆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多样化构建[J].民族教育研究,2008(1).
    35.孙东方.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演变--东北地区达斡尔族个案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1.
    36.黄冬梅.关于双语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英语)[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3.
    37.王洪玉.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及发展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3.
    38.黄崇玲.双语教学的理论和中国双语教学研究(英语)[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
    39.邵科劢.中国双语教学的语言能力前提研究(英语)[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
    40.马春秀.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6.
    41.姚茉莉.贵州省宰荡小学双语文教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42.中国恩施网http://www.cnenshi.cn/xhtml/WM/XianNongCun/2006-4/21.shtml
    43.荆楚网http://www.folkchina.org/userl/149/archives/2006/6484.html
    44.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www.jyb.com.cn/cm/jycm/beijing/zgjyb/3b/20070204.htm
    45.Rossell,Christine,and Baker,Keith(1996).The Effectiveness of Bilingual Education.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46.Norman Geary,D.,& Yongrong Pan(2003).A Bilingual Education Pilot Project Among the Kam People in Guizhou Province.Journal of Multilingual & Development.No.4.
    47.Bilingual Education.http://www.nabe.org
    48.How Effective is Bilingual Education? http://www.cal.org/resources/faqs/bili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