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偓诗歌艺术特点及影响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韩偓是晚唐五代时期的一位重要诗人,他以一种独特方式来感知世界和人生,其诗歌呈现出浓郁的唯美主义色彩。韩偓不同时期创作的诗歌呈现出异彩纷呈的风格特征:前期的香奁诗描写细致入微,较晚唐其他艳情诗诗人更注重人物丰富多变的内心世界,诗歌领域从对外部世界的描摹转向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微,进一步拓展了诗歌表现空间和深度,出色地把流行于唐代的仕女画技巧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手法细腻委婉、风格绮艳悲恻。继承了自屈原以来的香草美人传统,借助比兴手法寄托了忠君爱国热忱无法实现的悲怆。中晚期的纪实诗生动翔实地记录了晚唐社会风雨飘摇的历史以及诗人艰难的心路历程,补史实之阙,堪称唐末“诗史”。晚期的山水诗是诗人皈依自然、渴求逃离现实羁绊的真实写照。无论是绮艳幽恻的香奁诗还是具有史诗性质的纪实诗抑或是清新自然的山水诗,都是其诗歌唯美主义倾向的体现,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在晚唐独树一帜。其诗歌艺术成就尤其是香奁诗对后世的诗歌、词、小说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Han, Wo is a poet of great importance during the late Tang Dynasty and Five Dynasties who perceived the world and life by a unique approach, which made his poetry an aestheticism feeling. Sorts of sty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an, Wo's poetry were presented during his different creative period. His early XiangLian poems have detailed description and paid more attention to people's various and changing inner world when compared with other poets at the same time, which made his poetry from the description of the outside world to discovery of deep inside and expand performance space and depth of poetry. Popular ladies painting technology during Tang Dynasty were used in his poem creativity with detailed and euphemism approach and flamboyant and sorrow style which absorb the traditional vanilla beauty culture from Qu, Yuan and reflect the sadness of unimplemented loyalty and patriotic enthusiasm by the method of Fu,Bi,Xing. In mid-term and advanced stage, Han, Wo's poems were the vividly detailed documentary record of the turbulent history of Late Tang Dynasty and his rough life, which is called the "Epic" of Late Tang Dynasty. His late Landscape poems reflected Han, Wo's mind of being back to nature and escaping from the mundane society. All of the beautiful and sorrow XiangLian poems and the epic record poems and the fresh and natural landscape poems are the presence of aestheticism, which had inimitable artistic achievement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and mad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poetry and novel afterwards especially the XiangLian poems.
引文
①李泽厚《美学三书·美的历程》,天津社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页
    ①陈垣《通鉴胡注表微》校勘篇,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4—55页
    ②《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下册,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027—2028页
    ①孙棨《北里志》,《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403页
    ②孙光宪《北梦琐言》,《丛书集成初稿》,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1页
    ①胡道静《梦溪笔谈校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534—535页
    ②张侃《张氏拙轩集》,见《四库全书》集部四,别集类,商务印书馆民国23年,第23页右
    ③葛立方《韵语阳秋》,《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26—527页
    ①范正敏《遁斋闲览》,《类说》第十六册卷四十七,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版,第3116-3117页
    ②周祖譔《百求一是斋丛稿》,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4—55页(《郡斋读书志》在卷十八别集类中记载《香奁集》一卷,于卷六杂史类记载《金銮密记》一卷。另
    外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第五卷同时记载《金銮密记》三卷)
    ①胡道静《梦溪笔谈校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552页
    ②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第二册卷六,《杂史类·金銮密记》,会稽章氏用艺芸书舍本光绪六年六月
    ③严羽《沧浪诗话》,《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90页
    ①徐陵《玉台新咏·序》,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1页
    ①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香港万里书店1960年版,第149页
    ②此观点参照胡大雷《宫体诗研究》
    ①胡大雷《宫体诗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61页
    ①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香港万里书店1960年版,第148页
    ①富寿荪选注;刘拜山、富寿荪评解《千首唐人绝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89页
    ②李泽厚《美学三书·美的历程》,天津社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页
    ①此观点部分借鉴:傅道彬《晚唐钟声—中国文学的原型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②田川流《艺术美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3页
    ①震钧《香奁集发微》,清辛亥三年
    ②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一,清同治刻本1851年版,第2页
    ③同①
    ④同①
    ①班固《汉书·艺文志》卷三十,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08页
    ②亚里士多德《诗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①施补华《岘佣说诗》,《清诗话》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第993页
    ①吴汝纶《韩翰林集》,河北武强贺氏刊本,民国11年
    ②霍松林《韩偓年谱》,《陕西师大学报》,1988年第3期
    ③毛晋《韩内翰别集》,《唐六名家集》,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第2页
    ④陈伯海《韩偓生平及诗作简论》,《中华文史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4期
    ①欧阳修《新唐书》卷一百八十三,《二十四史》,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156页
    ①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会稽章氏本光绪六年,此段书于评韩偓《金銮密记》后
    ①孙琴安《唐七律诗精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399页
    ①欧阳修《新唐书》卷一百九十,第4230页
    ①杨承祖《闲适诗初探》,中国文学研究第九期,见于《台静农先生八十寿庆论文集》,第554—556页
    ②方回《瀛奎律髓》,《四库文学总集选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07页
    ①严羽《沧浪诗话》,《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90页
    ②赵翼《瓯北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38页
    ①翁方纲《石洲诗话》,收于《丛书集成初稿》,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0页
    ②赵蘅、吴闿生《韩翰林集·序》,河北武强赵氏刻本1923年版,第49页
    ③陈垣《通鉴胡注表微》,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56页
    ①宋绪《元诗体要》卷八,清释就堂抄本(胶片)
    ②施蜇存《读韩偓词札记》,《中华文史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4期
    ①王国维著;徐孚校注《校注人间词话》下卷,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37页
    1.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2.吴任臣.十国春秋[M].台北:世界书局,1986年
    3.震钧.香奁集发微[M].1911年
    4.张光福.中国美术史[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
    5.孙琴安.唐七律诗精评[M].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89年
    6.迟乃义.唐人绝句的诗情画意[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
    7.陈继龙.韩偓诗注[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
    8.胡大雷.宫体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9.石观海.宫体诗派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
    10.尚永亮.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徐有富.唐代妇女生活与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12.李定广.唐末五代乱世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13.王纯菲.火凤冰栖—中国文学女性主义伦理批评[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年
    14.田崇雪.文学与感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15.何方形.中国山水诗审美艺术流变[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6.王国璎.中国山水诗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17.傅道彬.晚唐钟声—中国文学的原型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8.胡遂.佛教禅宗与唐代诗风之发展演变[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19.尚永亮.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20.施蜇存.读韩偓词札记[J].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4期
    21.陈伯海.韩偓生平及其诗作简论[J].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第4期
    22.苏仲翔.晚唐四家诗合论[J].唐代文学论丛,1983年第三辑
    23.康正果.晚唐诗人韩偓[J].陕西师大学报,1983年第1期
    24.程千,张宏生.七言律诗中的政治内涵[J].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第2期
    25.苏涵.花间词与宫体诗比较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
    26.田耕宇.论晚唐感伤诗产生的文化背景[J].陕西师大学报,1988年3期
    27.霍松林,邓小军.韩偓年谱[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科版),1988年第3和4期
    28.宋心昌.韩偓诗词散论[J].河南大学学报,1992年第33卷第2期
    29.卓清芬.韩偓闲适诗初探[J].中国文学研究(台湾),1995年第9期
    30.詹福瑞.宫体诗派的形成及发展过程[J].漳州师院学报,1997年第3期
    31.许总.论唐末社会心理与诗风走向[J].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1期
    32.齐涛.论韩偓与韩偓诗[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33.周祖撰.韩偓诗的编集、流传与版本[J].文学遗产,2000年第1期
    34.刘心.试论韩偓入闽后的诗歌创作极其特色[J].福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35.孟晨丽.从韩偓的感时述怀诗看诗人被贬后的心态[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24卷3期
    36.孙克强,陈丽丽.韩偓诗歌对词体的影响[J].汕头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37.韩瑜.韩偓诗歌在后世的传播及影响[J].中国韵文学刊,2006年第20卷第2期
    38.张巍.韩偓香奁诗的词体性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39.张巍.韩偓与江湖诗派[J].汕头大学学报,2006年第23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