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工教育政策体系构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农民工作为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的特定产物,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他们在我国35年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新时期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然而,现实的状况是,由于制度的、传统的和人为的等多方而的原因,农民工面临着生存的、心理的和文化的等多重危机,他们成为游走在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边缘群体,没有或者很难获得公平的发展机会。和谐社会的构建本质上要求用包容性发展的理念来认识与解决社会群体共同发展的问题,极力倡导尽快改变农民工的现状,促进他们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发展。为此,我们除了要为农民工建立完善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史要通过教育培训来提高他们的适应力与竞争力,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融入到新的社会空间。农民工教育政策作为旨在解决农工教育问题,用于协调其教育内外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对农民工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此,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案例研究和比较研究等多种方法,对当前的农民工教育政策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探讨分析其政策体系主要缺陷的基础之上,尝试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农民工教育政策体系。
     论文共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政策是政府及其权力机关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农民工的热烈召唤与他们在城镇生活中不受重视、无法适应的现状之间的巨大落差,引发并潜藏了诸多危机。这些危机给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了巨大挑战。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有利于解决农民工群体发展面临的这些问题。而农民工教育的发展,又需要科学合理的政策作指导。对农民工教育政策体系的研究既可以提高农民工教育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也可以增强农民工教育政策实践的有效性。但是,当前这一研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拓展与深化对农民工教育政策体系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部分农民工教育政策体系的历史考察。纵观十多年来农民工教育政策体系的发展历程,其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萌芽期、初步建立与发展期、快速发展期、应急调整期和新的发展期五个阶段。其总体特点主要表现在:供给指向上强调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目标指向上强调以就业为直接目的;教育内容上强调以技能培训为核心;运作方式上强调以市场运作为主;价值取向上彰显与明确了农民工的受教育权、体现了对农民工教育利益的关照、促进了对农民工群体的“弱势补偿”。其实施成效主要表现在:以引导性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的培训内容不断扩充与完善;以各级政府联席制度为基础的“三大工程”稳步推进:以教育培训机构、师资和经费为主的政策条件逐步改善;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等等。
     第三部分当前农民工教育政策体系的缺陷及其成因。虽然当前农民工教育政策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其政策体系内部目标政策、经费政策、师资政策与体制政策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与缺陷,从而对农民工教育政策执行、政策评价和政策效果等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追本溯源,政策是政策制定主体开展政策制定活动的结果,其行为活动会受到政策理念的影响。正是因为在当前农民工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政策主体民主理念缺乏、发展理念淡薄、共享理念欠缺,导致政策决策模式“集权化”、政策价值选择冲突、政策主体间利益博弈等问题,进而影响到政策体系构建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第四部分包容性发展理念:农民工教育政策体系构建的理论视角。前面的分析表明,农民工教育政策体系缺陷的根本成因就在于政策理念的缺失。因此我们需要用新的政策理念来指导农民工教育政策体系的构建。包容性发展理念作为指导社会实践的一种新思想,主张通过公平发展机会的获得与成果的共享来促进社会融合,对于农民工教育政策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不但有利于理性认识农民工教育的基本属性和农民工教育政策的本质,还有利于科学确立农民工教育政策目标、转变政策制定者的行为,从而引领农民教育政策体系的改革。
     第五部分包容性发展理念下的农民工教育政策体系构建的基本维度。农民工教育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发展,需要在政策体系的构建过程中,确立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和服务“育农”的价值取向;坚持“追求实效”、“与时俱进”、“统筹兼顾”、“遵循农民工发展与农民工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确保农民工教育政策相对稳定性”等基本原则;抓住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资源和政策环境这四个基本要素,理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明确目标政策、经费政策、师资政策及教师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应然样态;体现教育政策体系本身的系统性,目标政策的人本性与可持续性,条件政策的公平性与共享性,以及体制政策的统筹性与协调性。
     第六部分包容性发展理念下的农民工教育政策体系构建的主要思路。基于包容性发展理念的农民工教育政策体系构建,应当结合其政策体系的应然样态,抓住各项政策中的重点来予以优化与完善。其中,目标政策的设计要重点聚焦于终极教育目标、基本教育目标和具体教育目标三个层次;教育经费政策的设计要重点关注成本分担、补贴拨付和审计监督三个维度;师资政策的设计要重点处理好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两个方面的问题;体制政策的设计则要重点解决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两个层面的问题。
     第七部分包容性发展理念下的农民工教育政策体系实践的条件保障。好的政策要有好的实施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农民工教育政策体系的有效运行,还必须要让农民工教育政策主体和目标群体树立起包容性发展的理念;努力提高农民工教育政策决策主体、执行主体和评价主体的能力;构建具有包容性的农民工教育政策实践组织体系;完善农民工教育政策实践运行机制;营造具有包容性的农民工教育政策外部环境。唯有如此,才能为农民工教育政策实践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进而促进农民工教育和农民工群体的长远发展。
As a specific phenomenon of Chinese urban-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structure, migrant workers exist with special meaning and value. During the35-years historical proces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y contribute extraordinari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society and become a strong power of harmonious society construction. Ilowever, the realistic condition is that they are facing multiple crises, such as survive, mentality and culture, due to the problems of system, tradition, and contrived stuff. They become marginalized group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places, hard to obtain equal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ing. Essentially,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requires analysis and solution to the problems of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common development with the concept of inclusive development, advocates improvement of the realistic condition to facilitate their process of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refore, we should strengthen education training to improve their adapta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and help them adapt to the new social area better and faster, besides the efforts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social security system of housing, medical and retirement. The education policy of migrant workers has a significant meaning of guidance to education practice of migrant workers with the aim of solving migrant workers education problems as regulation and criterion of coordina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education behavior of relationships. Based on all above, the research uses a variety of research methods as document research, investigation research, case research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to commence an in-depth systematic study of migrant workers education policy and attempts to construct a more perfect migrant workers education system.
     The paper has seven sections.
     Section One Introduction
     Policy is an important method for governments and its authorities to solve social problems. Currently, the huge gap between the developing demands for migrant workers and the city's neglect to them causes and lurks many risks. These risks bring huge challeng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Education, working as cultivate people's activities, provides great supports to solve such problems of migrant workers.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migrant workers education requires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policy for guidance. The research on migrant workers education system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scientificalness of the policy, but als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policy practice. However, the current condition is that the research is not given enough attention, and it is quite necessary to broaden and deepen the research on migrant workers education policy system.
     Section Two Historical Observ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Education Policy System
     We can divid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igrant worker education policy system into five periods as follows:stages in germination, preliminary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rapid development, emergency adjustment and new development.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are as follows:orientation of market demand on supply, purpose of employment, core education of skill training, operation of market, display and confirm the right to be educated of migrant workers on value orientation, showing the care of benefits of migrant worker education and facilitating process of weak compensation for migrant workers. The effects are mainly shown as follows:the expansion and perfection of training with the emphases of instruction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the steady progress of Three Major Projects based on joint government system, the gradually improvement of policy condition with the main focus on training institution, teachers and expenses, the significant progress of migrant worker education training with the purpose of employment and so on.
     Section Three Current Imperfection and its Reason of Migrant Workers Education Policy System
     Th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ent migrant workers policy has resulted in certain positive effects, there is negative estimation of policy execution, evaluation and effects due to problems and implementation of purpose policy, expense policy, teacher policy and system policy in the policy system. Tracing to the source, policy is the result of policy-making subject activity and the activity is influenced by the policy idea. Problems of centralization in policy-making modem, conflict of policy value selection, endless fight for benefits between policy subjects and so on are caused by the lack of policy subject idea of democracy, development and share, leading to negative impacts on scientific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policy system construction.
     Section Four Inclusive Development Concept:Theory View for Migrant Workers Education Policy System Construction
     We can get the conclusion from analysis above that the real reason of imperfection of migrant workers education policy system is the lack of inclusive development concept in policy idea. Thus we need to use a new policy idea to instruct the construction of migrant workers education policy system. Inclusive development concept is a new concept to instruct social practice, advocating to facilitate social bond with providing equal developing opportunity and sharing results, and the concept has a significant meaning of instruc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policy system. Inclusive development concept not only has advantages for learning basic attribute of migrant workers education rationally, but also has advantages for establishing migrant workers education policy purpose scientifically leading to the change of behavior of policy-making subject. In this way, inclusive development concept will instruct the reform of migrant education policy system.
     Section Five The basicdimensions conception of Migrant Workers Education Policy System Construction Based on Inclusive Development Concept
     To ensure a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igrant worker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people orientated, fairness and justice and service for educating farmers, insist principles such as pursuing for practical effects, taking advance with the times, making overall plans and taking all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following the law of migrant workers development and their education development, ensuring the relative stability of migrant workers education policy, grab the four basic points of policy subject, policy object, policy resource and policy environment and ravel out relationships between each point, confirm the main content and status of purpose policy, expense policy, teacher resource policy and teacher policy, show the systematicness of education policy system, humanism and consistency of purpose policy, equality and sharing of condition policy and coordination and harmony of system policy.
     Section Six The Main Thought of Migrant Workers Education Policy System Construction Based on Inclusive Development Concept
     Migrant workers education policy system construction based on inclusive concept should be commenced bonding with the policy system status and grabbing main points of all policies for perfection. The design point of purpose policy is centralized in three levels and they are final education purpose, basic education purpose and specific education purpose; the design point of education expenses is focused on cost amortization, subsidy payment and auditing supervision; the design point of teacher resource policy is to solve problems of teacher training and managing; the design point of system policy is to solve problems of administrative control and operation regulation of education system.
     Section Seven Condition Ensurance of Migrant workers Education Policy System Practice Based on Inclusive Development Concept
     Great policy must be accompanied with great practice in order to reach the expected target. During the practical op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education policy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help the migrant workers education policy subject and target groups to set up the inclusive development concept, improve the policy subjects' abilities of decision-making, execution and evaluation, construct an inclusive policy practice organizational system, perfect the policy practice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build an inclusive external policy environment to acquire powerful guarantee, achieving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migrant workers education and migrant workers.
引文
① 国家统计局.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DB/OL].http://www.stats.gov.cn/tjfx/jdfx/t20130527_402899251.htm.
    ② 国家统计局.如何看待2012年平均工资增长——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负责人解读2012年平均工资数据:[EB/OL].http://www.stats.gov.cn/tjfx/grgd/t20130517_402897153.htm.
    ③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2年我国农民工调调查监测报告[DB/OL].http://www.stats.gov.cn/tjfx/jdfx/t20130527_402899251.
    ① 90后农民工教育缺失——不劳动为钱想当名妓[OL].http://www.qingdaonews.com/gb/content/2008-04/17/content_7837778_3.htm.
    ② 李松,黄洁.“新生代农民工”刑事犯罪案件高发——职业技能差却追求时尚生活成诱因[OL].http://www.legaldaily.com.cn/dfjzz/content/2010-11/11/content_2347824.htm?node=23594.
    ③ 3名90后农民工相约自杀—“农二代”难融入城市[OL].http://www.cnr.cn/gundong/201005/t20100521_506458781_2.html.
    ④ 努力改善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OL].http://news.sina.com.cn/o/2010-11-30/095618419429s.shtml.
    ⑤ 真感情难觅性压抑难熬——农民工业余生活调查[OL].http://www.cnhubei.com/200411/ca619372.htm.
    ⑥ 同上。
    ① 欧盟委员会.欧洲联盟委员会社会融合联合报告[R],2004.
    ② 国家统计局.2012年全国农民T监测调查报告[DB/OL].http://www.stats.gov.cn/tjfx/jdfx/t20130527_402899251.htm.
    ③ 湖南新生代农民工专项调查报告[DB/OL].http://wenku.baidu.com/view/db9a7f3331126edb6fla1096.html.
    ④ 七成农民工希望创业当老板[OL].http://money.163.com/10/0506/04/65VLLRDG00252G50.html.
    ① 刘传江.当代中国农民发展及其面临的问题(二)农民工生存状态的边缘化与市民化[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4(11):44.
    ② 马前广.城市农民工社会认知特点及其教育引导对策[D],2007:2.
    ③ 周大鸣.渴望生存——农民工流动的人类学考察[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2):13.
    ④ 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5030.htm.
    ① [美]弗朗西斯·C.福勒著,许庆毅译.教育政策学导论(第二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8.
    ② 陈潭.公共政策学[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12.
    ③ 潘强思.政策论[M].北京:西苑出版社,999:7.
    ④ 刘斌,王春福.政策科学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6.
    ① 转引自读秀词条:教育政策[OB/L].http://book.duxiu.com/EncyDetail.jsp?dxid=900006084190&d=643D0A6B2133B62799A803B83ElE5E6C.
    ② 刘水芳.价值范式及其对教育主体的价值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06:7.
    ① 中国百科大词典:体系[DB/OL]http://epub.cnki.net/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
    ① 甄为民,叶南客,陈颐.从鱼米、丝绸之乡到兔乡、毛织之乡——费孝通1982年1月17日在吴江县机关暨松陵镇和家乡父老谈吴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J].江苏社联通讯,1982,(2):10.
    ① 唐智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议题[J].职教论坛,2010(22):41-45.
    ① 马桂萍.农民工2培训的制约因素及突破思路[J].高等农业教育,2004,(11):88-91.
    ② 张灵,范安平.近十年我国农民工培训若干政策评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3,13:73-77.
    ③ 张胜军.我国农民工培训政策的回顾与前瞻[J].职教论坛,2012,(19):22-26.
    ④ 贺磊,王成辽.职业教育视角下的农民工培训公共政策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3):7-9.
    ⑤ 林璧符.对福州市”阳光工程”的哲学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02,9(5):46..47.
    ⑥ 赵洪波,吴岚,黄晓利等.谈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教育的实施[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8(3):58-60.
    ⑦ 李慧玲,陈洪连.我国农民工培训政策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3(3):33-35.
    ⑧ 陈洪连,李慧玲.发展权:农民T培训政策的价值基础[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01:147-151.
    ① 戴烽.刘书岑.发展权视角下的农民工培训政策[J].农业考古,2009.06:341-344.
    ② 张胜军.农民工培训的公益性及其保障[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55-59.
    ③ 张琳琳.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的目标定位研究[J].职教论坛,2013,04:38-41.
    ① 冯志明,马立民,孟辉等.农民工教育培训立法研究[J].成人教育,2011,(1):16-19.
    ② 陈洪连.论我国农民工培训政策创新的逻辑路向[J].职教论坛,2012,(3):42-46.
    ③ 张胜军.我国农民工培训政策的回顾与前瞻[J].职教论坛,2012,(19):22-26.
    ④ 王琦.现代远程教育视域下的农民工培训立法探索[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03:54-59.
    ⑤ 牛岩红.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政策的利益相关者分析[J].河南农业,2009,(18):25,27.
    ⑥ 梁燕.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04:74-79.
    ⑦ 熊家国,魏扣.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农民工培训中的权利义务关系研究[J].职教论坛,2010,27:41-44.
    ⑧ 韩笑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政策走向思考[J].职教论坛,2009,(21):35-38.
    ① 吕春燕,邵华.地方政府在农民工培训中的责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04:11-12.
    ② 李军刚.王巍.农民工安全教育政策分析[J].职教论坛,2012,(6):42-44.
    ③ 孙金锋,杨继武.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中的政府职能探析[J].农村经济,2012,07:113-117.
    ④ 吴义太,邓有莲.试论我国农民工培训的政府责任[J1.成人教育.2012,03:18-19.
    ⑤ 高洪贵.风险社会视野下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政府责任探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03;49-53.
    ⑥ 戴烽,姜磊,黄崇铭.企业公民视域F的农民工培训机构的社会责任[J].理论界,2010,10:205-206.
    ⑦ 娄玉花,徐公义,王强.高职院校开展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3,07:98-99.
    ⑧ 曾阅林,李健,罗诗文.高职院校参与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路径研究——以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为例[J].成人教育,2013,05:54-56.
    ⑨ 韩余,张旭东,崔水红.高校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的作用、模式与路径——以承德地区高校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3,03:61-62.
    ① 陆启光.农民工继续教育政策支持系统的构建[J].教育评论,2010,02:50.
    ② 张胜军,聂伟进.农民工培训有效供给的制度建设——基于制度结构的分析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2,10:76-80
    ③ 彭江.重庆市农民工市民化的教育培训资源统筹对策[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44-149.
    ④ 陈洪连.论我国农民工培训政策创新的逻辑路向[J].职教论坛,2012,(3):42-46.
    ⑤ 扈映,赵晓峰.“劳务培训券”的经济学分析[J].农村经济,2006,(3):110-112.
    ⑥ 曾晋莹,李锡元.农民工培训由谁买单[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08:42-44.
    ⑦ 任国强,靳卫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政策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06:109-111.
    ⑧ 谭寒,潘寄青.促进农民工培训的财税政策研究[J].职教论坛,2010,31:14-18.
    ① 曹艳春,王建云.戴建兵.社会排斥视角下的农民工教育培训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78-83.
    ② 戴建兵.王建云,曹艳春.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确定与补贴提供机制探讨[Jl.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06:50-56+70.
    ③ 黄光.“80后”农民工教育培训成本补偿机制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11:199-202.
    ④ 辜筠芳,周波.英、美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培训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从政府作用的角度[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01:83.
    ⑤ 侯晓娜,魏红梅.美国人力发展培训计划对中国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3,08:162-164.
    ① 许东风.新西兰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经验及启示[J].调研世界,2011,12:54.
    ② 李少元.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的经验借鉴[J].比较教育研究,2005,07:63-67.
    ③ 辜筠芳,周波.英、美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培训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从政府作用的角度[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01:83-86.
    ④ 陈洪连,杜婕.我国农民工培训政策的国际借鉴与本土建构[J].中国成人教育,2011,19:124-127.
    ⑤ 侍建旻.发达国家农民工教育政策对我国农民工培训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2,08:186-189.
    ⑥ 侯晓娜,魏红梅.美国人力发展培训计划对中国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3,08:162-164.
    ⑦ 同④.
    ⑧ 刘艳珍.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基本经验及其启示[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02:14-16.
    ① 王春林.发达国家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的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1,03:44-47.
    ② 许东风.新西兰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经验及启示[J].调研世界,2011,12:54-57.
    ③ 陈洪连,杜婕.我国农民工培训政策的国际借鉴与本土建构[J].中国成人教育,2011,19:124-127.
    ④ 侍建旻.发达国家农民工教育政策对我国农民工培训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2,08:186-189.
    ⑤ 吕红,向山东,姜伯成,朱捷.国内外劳动力转移培训质量保障研究[J].职教论坛,2013,22:77-82.
    ⑥ 汲航宇.职业教育在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验与启示——以文化教育类电视节目的发展为视角[J].中国成人教育,2013,10:92-94.
    ⑦ 梁茂信.战后后美国就业和培训政策体系的形成[J].世界历史.2001,05:2-10+127.
    ① 黄忠敬.教育政策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1.
    ② 转引自王举.教育政策的逻辑体系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6:29.原文出自SandraTaylor,FazalRizvi,BobLingard,MiriamHenry.EducationPolicyandthePoliticsofChange[M].Routledge,Londona ndNewYork,1997:25.
    ③ [英]安东尼·哈尔,[美]詹姆斯·梅志里.发展型社会政策[M].罗敏,范酉庆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9.
    ④ 同上:225。
    ① [英]来切尔·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M].赵成根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7.
    ② 沈立人.中国农民工[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12.
    ①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主要情况”中的数据计算而来。
    ②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主要情况”中的数据计算而来。
    ① 注:对农村准备从事非农产业工作或进城务工的学生进行的预备培训,实质就是对农民工的职前培训。因此,本研究将劳动预备培训制度纳入到研究的范围之内。
    ② 注:此《办法》于2005年5月被废除。
    ① 注:此制度于2013年6月被废除。
    ① 注:征该《通知》中,并没有涉及到对返乡农民工培训的补贴问题。其原因很可能在于金融危机是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爆发的,政策制定中没有来得及充分考虑农民工返乡这一问题。
    ① 新华社.我国将每年培训农民T 600万人培训补贴人均800元[OL].http://www.gov.cn/jrzg/010-03/04/content_1547518.htm.
    ① 转引自[美]卡尔·帕顿·大卫·沙维奇.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M].胡启生,孙兰芝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0,
    ①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② [唐]白居易.策林·息游坠,白居易集(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1311-1312.
    ③ [美]保罗·A·萨缪尔森.陈迅,白远良译释.萨缪尔森辞典[Z].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17.
    ④ 转引自自厉云飞,论统筹城乡发展中对农民的教育补偿[J].开发研究,2008,(5):102.
    ① 农民工培训教材——暨职业技能短期培训教材目录[EB/OL].http://www.class.com.cn/zt/dqpx/index.html.
    ① 数据来源:各省农民培训成果(2002-2012).[EB/OL]http://www.nmpx.gov.cn/imagcs
    ① 广州农民工学校师资培训开班[EB/OL].http://www.ycwb.com/gdjsb/2007-06/19/content_1519885.htm.
    ② 宁夏路桥公司开办农民工师资培训班.[EB/OL].http://www.3608.com/News/Traffic/2011-8-2/092119112.html.
    ① 数捌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网站.关于“加大西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资金分配力度“建议的答复(摘要)[EB/OL].http://wvw.mof.gov.cn/zhengwuxinxi/tianbanli/2006tabl/rdjydf/200805/t20080519_25704.html.
    ② 数据来源: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白皮书(2011年11月)[EB/OL].http://www.cpad.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FPB/fplc/201202/174842.html.
    ③ 数据来源:重庆人才公共信息网.关于印发《重庆市在岗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经费补助暂行办法》的通知<渝财社[2007] 164号>[EB/OL].http//www.cqhrss.gov.cn/u/cqhrss/news_33222.shtml.
    ④ 数据来源: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众信息网.农民工培训优惠政策-览[EB/OL].http://www.cqhrss.gov.cn/u/cqhrss/news_33222.shtml.
    ⑤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网站.关于“加大西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资金分配力度”建议的答复(摘要)[EB/OL].http://www.mof.gov.cn/zhengwuxinxi/tianbanli/2006tabl/rdjydf/200805/t20080519_25704.html.
    ⑥ 夸思.上海加大农民工培训补贴力度.[J/OL].http://www.shfinancialncws.com/xww/2009jrb/node5019/nodc5036/node5049/userobjectlai73716.html,2011-3-15.
    ① 数据来源: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等部门《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03)79 号).
    ② 数据来源:韩俊等.农民工培训实态及其“十二五”时期的政策建议[J].改革.2010(9):74-85
    ③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DB/OL].http://www.stats.gov.cn/tjfx/fxbg/t20120427_402801903.htm.
    ④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2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DB/OL].http://www.stats.gov.cn/tjfx/jdfx/t20130527_402899251.hem.
    ⑤ 数据来源: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批转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发(2012]6号).
    ● 数据来源:我国农民工转移就业数量仍社增长[OL]http://jingji.100xuexi.com/ExtendItem/OTDetail.aspx?id=AD5CCDEC-56FD-40AB-BCCC-F3256CC1E2FC.
    ⑦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结构和特点[DB/OL].http://www.stats.gov.cn/tjfx/fxbg/t20110310_402710032.htm.
    ①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DB/OL].http://www.stats.gov.cn/tjfx/fxbg/t20120427_402801903.htm.
    ②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DB/OL].http://www.stats.gov.cn/tjfx/fxbg/t20100319_402628281.htm.
    ③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DB/OL].http://www.stats.gov.cn/tjfx/fxbg/t20120427_402801903.htm.
    ④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j.2012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DB/OL].http://www.stats.gov.cn/tjfx/fxbg/t20130527_402899251.htm.
    ⑤ 同上。
    ①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2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DB/OL].http://www.stats.gov.cn/tjfx/jdfx/t20130527_402899251.htm.
    ① 注:根据《国务院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是国务院行政机构根据职能划分的一个部门,承担跨国务院行政机构的重要业务工作的组织协调任务。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根据工作的需要,分为长期性议事协调机构和暂时性议事协调机构。其中暂时性议事协调机构在工作任务完成后就会适时撤销。
    ② 陈静漪.中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25.
    ① 张俊生.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80.
    ① 张俊生.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78.
    ① 孙绵涛.教育政策学[M].北京:中国人大学出版社.2010:204.
    ② 翟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63.
    ① 新华网:机构报告:三成中国企业面临用工难职业素养不足最堪忧[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2/21/c_114754148.htm.
    ① 王传宏,李燕凌.公共政策行为[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210-213.
    ②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1.
    ③ 注:这8类模式分别是理性模式(RationalModel)、渐进模式(IncrementalModel)、综合模式(MixedModel)、组织模式(OrganizationalModel)、团体模式(GroupModel)、精英模式(EliteModel)、竞争模式(GameModel)和系统模式(SystemModel)。(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119-120.)
    ④ 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121-162.
    ⑤ 转引自孙绵涛.教育政策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54-158.原文出自祈型雨:利益表达与整合——教育政策的决策模式研究:145-360.
    ① 虽然农民式工作联席制度已经将工会、团委和妇联等社会团体纳入其中。但由于我国这些社会团体对政府的依赖性,使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政府部门。
    ① 时蓉华.社会心理学词典[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90.
    ② 李德顺.价值学大词典[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283.
    ① 读秀网.价值理性[DB/OL]http://book.duxiu.com/Ency/Detail.jsp?dxid=900013539533&d=828B225C517B2A2C45E0431F5E606608.
    ② 同上
    ③ 彭国甫,张玉亮.追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整合——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估的发展方向[J].中国行政管理,2007,(6):29.
    ① 王玉樑.价值哲学新探[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20.
    ② 同上.
    李光龙.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的政府间财政关系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10:5.
    ① 联合国.实现我们共同憧憬的未来[R].2012:10.
    ② 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R].2010:8.
    ③ 转引自联合国.实现我们共同憧憬的未来[R].2012:18.原文出自陈少华(音/)和马丁·拉瓦里翁.世界银行关于发展中世界消费贫穷古籍的最新情况.华盛顿特区:世界银行.发展研究集团,2012.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
    ① 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公平与发展[R].2006:5.】
    ② ImplementationofthefirstUnitedNationsDecadefortheEradicationofPoverty(1997-2006),UnitedNations,1999,9.A/5 4/316:5.
    ③ 联合国.发展政策委员会第十二届会议报告[R].2010:5.
    ④ 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R].2010:4.
    ⑤ 联合国会议文件:发展政策委员会第八届会议报告[R].2006:8-9.
    ③ ImplementationofthefirstUnitedNationsDecadefortheEradicationofPoverty(1997-2006),UnitedNations,1999,9.A/5 4/316:5.
    ① 中国薪酬发展报告(2011)[DB/OL].http://finance.jrj.com.cn/2012/10/17105014526854.shtm./5847688.htm.
    ② 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公平与发展[R].2006:5.
    ③ 所谓的新贫困,指的是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于西方国家经济出现的恶性通货膨胀、严重的经济萧条,因经济结构、社会结构转型而引起的新型贫困。
    ① 李保平.西方社会排斥理论的分析模式及其启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3):122.
    ① 丁开杰.西方社会排斥理论:四个基本问题[J].国外理论动态.2009(10):37
    ② Howarth,C.& Kenway,P.,1998.Amulti-dimensionalapproachtosocialexclusionindicators.InOppenheim.C.(Ed).Ani nclusivesociety:Strategiesfortacklingpoverty.London:InstitutetionforPublicPolicyResearch.
    ① 社会排斥理论.[D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08/1119/19/618571959580.shtml.
    ② 黄佳豪.西方社会排斥理论研究述略[J].理论与现代化.2008(6):99-100.
    ① 丁开杰,西方社会排斥理论:四个基本问题[J].国外理论动态.2009(10):38-39.
    ② 吴晓临.社会整合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国外研究的考察[J].国外理论研究动态,2013(2):39.
    ① 嘎日达.西方社会融合概念探析及其启发[J].理论视野,2008,(1):48.
    ② 悦中山,杜海峰,李树茁等.当代西方社会融合研究的概念、理论及应用[J].公共管理学报,2009,6(2):116.
    ① 刘敏.社会发展理论的演变走向及其特征[J].甘肃社会科学.1999,(3):54.
    ① 叶险明.从现代西方历史学的演变看现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3).
    ① 注:涓滴增长主要是从物质缺乏角度关注生存的需要,重点关注对绝对收入贫困的帮扶,强调增长成果通过市场机制产生的纵向涓滴效应和横向扩散效应自动地分配到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从而自动消除贫困,形成帕累托最优状态。基础广泛的增长主要是从能力和资源缺乏角度关注基本生活需要和社会平均生活水平,更多地认识到相对收入贫困问题,强调充分利用劳动力并使其最大发挥自身能力,扩‘展穷人的就业机会。[转引自札志雄,肖卫东,詹琳等.包容性增长理论的脉络、要义与政策内涵[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0,(4):43.]
    ① 段龙,李杰.论贫益式增长与包容性增长的内涵及其政策要义[J].改革与战略.2012(2):32.
    ② 同上。
    ③ 林毅夫及其团队最先是运用的是“共享式增长”的概念。2007年,以林毅夫为主的研究团队曾经为亚行经济研究局和驻中国代表处开展了一个题为“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的研究课题,并以此题将研究报告出版成了书。作者指出,之所以没用“包容性增长”的概念,主要是原于认为“包容性增长”没有“共享式增长”那么容易让人理解。研究团队成员之一的汤敏也曾在接受《华夏时报》的一个采访中指出,“包容性增长”较之“共享式增长”的一点差异主要在于,“包容性增长”包容着贫困人口要求得到更多,要求机会均等的内涵。
    ① 王冀.“包容性发展”:全球化语境中的时代命题——兼析‘包容性发展”的中3国要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2,(4):61.
    ② 同上62.
    ③ 叶初升,张风华.发展经济学视野中的包容性发展[N].光明日报,2011-3-18.
    ④ 胡锦涛.合力应对挑战,推动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09-11-15.
    ② 吴晓波.姜雁斌,吴东:包容性发展理论解读[JO/].世界经理人http://www.ceconline.com/strategy/ma/8800062086/01/.
    ① 张新平.简论教育政策的本质、特点及功能[J].江西教育科研,1999(1):36.
    ① 胡宁生.现代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的整体透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114.
    ① 注:此观点来源与叶忠海教授在西南大学所做的“学习型城市建设与深化成人高教改革”专题讲座的部分思想。
    ① 于煌.政策执行阻滞机制及其防治对策——一项基与行为和制度的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49-254.
    ① 范国睿等.教育政策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48.
    ② 王举.教育政策的逻辑体系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6):28.
    ① 转引自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97.
    ① 刘志坚,徐北妮编 著,管理学:原理与案例[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62.
    袁振国主编.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3)[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04.
    ① 孙绵涛.教育政策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8-59.
    ① 孙绵涛.教育政策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8.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① 趟甦成.由公共财货供给角度论中国大陆农民工培训制度[J].中国大陆研究.民国96年,第2期:61-93.
    ① 李秋霖.公共政策决策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2:12.
    ① 伍启元.公共政策[M].香港:商务印书馆.1989:237.
    ① 李树峰.宏观教育政策决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① [英]米切尔·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132.
    ② 伍启元.公共政策[M].香港:商务印书馆.1989:237.
    ① [美]菲利克斯·A·尼格罗,劳埃德·G·尼格罗.公共行政学简明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158.
    ② 谢明编著.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69.
    ① 刘叶婷,迈克尔·豪利特、M.拉来什: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了系统[J].公共管理评论,2008:143.
    ② 李勇军编著.商务政策: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95-96.
    ① [美]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37.
    ②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590.
    ① 转引自黄忠敬.教育政策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94.(原文出自[加]迈克尔·豪利特等.公共政策研究[Ml.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293.)
    ② 百度百科:非理性因素[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678786.htm.
    ① 丁建要.社会政策概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35.
    ① 丁建要主编.社会政策概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37
    [1][德]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4][加]迈克尔·豪利特等.公共政策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5][美]B·盖伊·彼得斯,[荷]弗兰斯·K·M·冯尼斯潘.公共政策工具——对公共管理工具的评价[M].顾建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美]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1996.
    [7][美]查尔斯·E·林布隆.政策制定过程程[M].朱国斌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8][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9][美]菲利克斯·A·尼格罗,劳埃德·G·尼格罗.公共行政学简明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10][美]弗郎西斯·C.福勒著.许庆毅译.教宇政策学导论(第二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11][美]杰伊·沙夫里茨,卡伦·莱恩.克里斯托弗·博利克.公共政策经典[M].彭云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2][美]卡尔·帕顿·大卫·沙维奇.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M].胡启生,孙兰芝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3][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14][美]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5][美]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16][美]斯图亚特·S·那格尔.政策研究百科全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
    [17][美]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8][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9][瑞典]T·胡森,[德]T.N.波斯尔斯韦特主编.教育大百科全书(第一卷)[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0][英]安东尼·哈尔,[美]詹姆斯·梅志里.发展型社会政策[M].罗敏,范酉庆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1][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M].李康,李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2][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一种对解释社会学的建设性批判[M].田佑中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3][英]米切尔·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24][唐]白居易.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5][香港]黄经国.价值转乾坤[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26]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27]陈秋苹.成长中的烦恼——中国民办教育政策评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8]陈潭.公共政策学[M].长沙:湖南师范人学出版社,2003.
    [29]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0]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1]程新征.中国农民工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32]褚福灵主编.社会保障基础[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33]邓大松,刘昌平等著.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回顾、评估与展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4]丁建要.社会政策概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5]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6]韩长赋.中国农民工的发展与终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7]何银虎主编.新时期宣传工作手册(中)[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8.
    [38]赫广义.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9]胡宁生.现代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的整体透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40]黄明东主编.教育政策与法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41]黄忠敬,教育政策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2]济宁市教育局编.新成就新跨越:济宁市教育改革发展三十年报告[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43]翟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4]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3.
    [45]柯佑祥.教育经济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46]李成智.公共政策[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0.
    [47]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8]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9]李勇军编著.商务政策: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50]李允杰,邱昌泰.政策执行与评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1]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
    [52]刘传江,程建林,董延芳,简新华.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研究[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53]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4]刘俊彦.新生代当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55]刘义兵.成人教育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56]刘志坚,徐北妮编著.管理学:原理与案例[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57]柳海民.教育原理[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8]卢国显.农民工:社会距离与制度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59]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1]闵维方,文东茅等.学术的力量:教育研究与政策制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2]宁骚.公共政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3]潘泽泉.社会、主体性与秩序:农民工研究的空间转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4]祁型雨.利益表达与整合——教育政策的决策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5]桑玉成.公共政策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66]沈立人.中国农民工[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
    [67]苏君阳.公正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8]孙绵涛.教育政策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9]孙霄兵.受教育权法理学一种历史哲学的范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70]佟丽华.谁动了他们的权利:中国农民工权益保护研究报告(2)[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71]王传宏,李燕凌.公共政策行为[M].北京:中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
    [72]王锦瑭.美国社会文化[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73]王玉樑.价值哲学新探[M].西女: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74]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华中师范大学,全国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调查课题组.当代中国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况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75]问清松,董泽芳主编.地方研究生教育和谐发展研究[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76]吴志宏,陈韶峰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7]伍启元.公共政策[M].香港:商务印书馆,1989.
    [78]谢建社.风险社会视野下的农民工融入性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79]谢明.政策透视——政策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0]谢明编著.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81]薛澜.政策过程理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82]杨吕江.贫困生与教育救助研究[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83]杨成平,吴勇,龚波.中美军队人才培养制度比较研究[M].湖南: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84]杨冠琼.政府治理体系创新[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85]于煌.政策执行阻滞机制及其防治对策——一项基于行为和制度的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6]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87]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88]袁振国主编.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3)[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89]张芳全.教育政策导论[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6.
    [90]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1]张俊生.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92]张一名.中国农民工社会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93]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4]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组织编著.构建全民共享的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
    [95]周大鸣.渴望生存——农民工:流动的人类学考察[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96]朱永新.新教育之思[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7.
    [1]曹艳春,王建云,戴建兵.社会排斥视角下的农民工教育培训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2]陈丰.当前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缺火与归位[J].南京师范大学报,2007,(1).
    [3]陈洪连,杜婕.我国农民工培训政策的国际借鉴与本十建构[J].中国成人教育,2011.(19).
    [4]陈洪连,李慧玲.发展权:农民工培训政策的价值基础[J].当代世界与社会上义,2012,(1).
    [5]陈洪连.论我国农民工培训政策创新的逻辑路向[J].职教论坛,2012,(3).
    [6]陈翔,路艳娥.论包容性发展的道德哲学基础[J].云南社会科学,2011,(5).
    [7]陈占锋.加强和完善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建设[J].行政管理改革,2012,(9).
    [8]崔铭香.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教育培训研究综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
    [9]戴烽,姜磊,黄崇铭.企业公民视域下的农民工培训机构的社会责任[J].理论界,2010,(10).
    [10]戴烽,刘书岑.发展权视角下的农民工培训政策[J].农业考古,2009,(6).
    [11]戴建兵,王建云,曹艳春.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确定与补贴提供机制探讨[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6).
    [12]单嵩麟,赵民惠.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社会学分析[J].职教论坛,2005,(9).
    [13]德平.包容性发展理念对中国社会政策建构的启示[J].社会科学,2012,(1).
    [14]邓寒竹.困境与对策——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思考[J].经济师,2009,(3).
    [15]丁开杰.西方社会排斥理论:四个基本问题[J].国外理论动态,2009,(10).
    [16]杜志雄,肖卫东,詹琳等.包容性增长理论的脉络、要义与政策内涵[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0,(4).
    [17]段龙龙,李杰.论贫益式增长与包容性增长的内涵及其政策要义[J].改革与战略,2012,(2).
    [18]樊向前.试论高职教育在农民工劳动力转移中的价值作用[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3).
    [19]封福霖,许佳君.转型期农民工的思想教育探析[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3).
    [20]冯菊香.基于供求结构性失衡的农民工教育培训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1]冯志明,马立民,孟辉等.农民工教育培训立法研究[J].成人教育,2011,(1).
    [22]冯志明,马立民,孟辉等.农民工教育培训立法研究[J].成人教育,2011,(1).
    [23]傅才武.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价值评估及政策定位[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6).
    [24]嘎日达.西方社会融合概念探析及其启发[J].理论视野,2008,(1).
    [25]高传胜.论包容性发展的理论内核[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2,(1).
    [26]高峰,杨晓明.从我国教育政策主体看政策模型的选择[J].教育探索,2004,(4).
    [27]高洪贵.风险社会视野下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政府责任探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3).
    [28]葛永涛.农民工培训:地方高校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1).
    [29]龚长宇.社区教育:农民工市民化的有效途径——对长沙市开展农民工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4).
    [30]龚向和.论受教育权的本质[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31]辜筠芳,周波.英、美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培训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从政府作用的角度[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1).
    [32]郭根山,刘玉萍.试论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提高[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33]郭金耀,周军,王高峰等.重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政策建议[J].科学咨询,2012,(19).
    [34]韩俊等.农民工培训实态及其“十二五”时期的政策建议[J].改革,2010,(9).
    [35]韩清林.教育政策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3,(7).
    [36]韩笑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政策走向思考[J].职教论坛,2009,(1).
    [37]韩余,张旭东,崔永红.高校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的作用、模式与路径——以承德地区高校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3,(3).
    [38]何幼华,朱怡华,叶雁虹,黄娟娟.上海学前教育办园体制改革的政策设计[J].教育发展研究,2004,(3).
    [39]贺磊,王成辽.职业教育视角下的农民工培训公共政策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3).
    [40]贺芒.后现代话语的接受模式及现实困境——以公共政策话语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33(3)
    [41]洪冬梅.从孔子的教育公平思想看当代社会弱势群体教育——以农民工为例[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7,(3).
    [42]胡春梅.教育政策执行概念的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1).
    [43]胡二猛.教育本质的回归——构筑指向发展的农民工教育[J].陕西教育(高教),2008,(6).
    [44]胡凯,原艳娜.于需要理论的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45]胡乾林,朱丹华.谐社会视阈下城市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理论观察,2008,(4).
    [46]胡彦伟.以人为本:创新农民工思想教育方法和手段[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47]胡艳辉.论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三德”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4).
    [48]胡银华.新生代农民工思想道德的二维性及教育对策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49]扈映,赵晓峰.“劳务培训券”的经济学分析[J].农村经济,2006,(3).
    [50]黄光.“80后”农民工教育培训成本补偿机制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11).
    [51]黄佳豪.西方社会排斥理论研究述略[J].理论与现代化,2008,(6).
    [52]黄晓利.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2009,(10).
    [53]黄晓梅.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9,(10).
    [54]黄岳萍.对农民工培训纳入职业教育体系的调查[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5).
    [55]纪研.加强对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必要性[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
    [56]姜乐军.基于职业教育视角下的返乡农民工出路问题的解决[J].成人教育,2009.(11).
    [57]蒋园园.逻辑学视域中的教育政策主体性价值纬度及其意蕴[J].现代教育管理,2009,(6).
    [58]金崇芳.面向农民工阶层的成人教育价值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35).
    [59]金崇芳.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社会学分析[J].理论导刊,2008,(5).
    [60]寇咏梅.新时期想政治教育工作初探[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8).
    [61]雷世平,姜群英.关于促进农民工积极参与培训的政策性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2004,(10).
    [62]李保平.西方社会排斥理论的分析模式及其启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3).
    [63]李会娟.从人力资本投资看我国农民工受教育问题[J].教育探索,2006,(1).
    [64]李慧玲,陈洪连.我国农民1:培训政策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3).
    [65]李劲松,徐蓉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政策对农户生计的影响[J].中外企业家,2010,(10).
    [66]李军刚,王巍.农民工安全教育政策分析[J].职教论坛,2012,(6).
    [67]李孔珍,张兴.教育政策决策研究的四种模型及存在的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3,10.
    [68]李少元.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的经验借鉴[J].比较教育研究,2005,(7).
    [69]李习彬.公共政策的系统模型与公民本位模型——落实“以人为本”的政策设计[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3).
    [70]李亚芹,凌云,张新民.边缘化危机: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的现实境况分析[J].职教通讯,2007,(1).
    [71]李彦娟.教育政策决策与其他公共政策决策之比较[J].现代校长,2006,12.
    [72]李彦燕.浅析职业教育券在重庆农民工培训中的可行性[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
    [73]李银.论实施农民工继续教育工程[J].中国成人教育,2007,(8).
    [74]李莹,周永新.我国农民工社会政策的变迁:一个分析框架及其应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05).
    [75]李昱,倪明胜.民工“融城”心理障碍的消解路经与策略选择——以长沙、株州、湘潭的访谈记录文本为样本的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76]李族放.论西方社会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J].总裁,2008,(12).
    [77]李遵白.社会化网络时代的创新规律与政策设计思想的转变[J].前沿,2009,(6).
    [78]厉云飞.论统筹城乡发展中对农民的教育补偿[J】.开发研究,2008,(5).
    [79]梁成艾,陈明昆.贵州铜仁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及政策建议[J].职教论坛,2008,(3).
    [80]梁茂信.战后美国就业和培训政策体系的形成[J].世界历史,2001,(5).
    [81]廖其发.论我国教育改革与研究的价值取向[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82]林璧符.对福州市“矿阳光工程”的哲学思考[J].城市了发展研究,2002,(5).
    [83]凌小萍,黄翠秀.论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11).
    [84]刘长海,杜时忠.转型低学历农民工教育需求与供给调查报告[J].教育与经济,2009,(3).
    [85]刘程程.成人教育:我国城市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助推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9).
    [86]刘传江.“当代中国农民发展及其面临的问题(二)农民工生存状态的边缘化与市民化[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4,(11).
    [87]刘东杰.从参与的角度分析规范政策公共性[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7,(1).
    [88]刘奉越.成人教育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中的使命[J].职教论坛,,2006,(19).
    [89]刘奉越.新农民工与成人教育[J].职教通讯.2006,(7).
    [90]刘奉越.移动教育: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新路径[J].河北大学成人教宇学院学报,2009,(2).
    [91]刘国永.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践与政策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92]刘建峰.和谐社会目标下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思考[J].经济师,2008,(3).
    [93]刘敏.社会发展理论的演变走向及其特征[J].甘肃社会科学,1999,(3).
    [94]刘乃峰,陈维民.“农民工二代”之现状、走向及对策分析[J].青少年犯罪研究,2008,(2).
    [95]刘祺,叶仲霖,陈国渊.公共政策价值评估:缘起、概念及测度——一种批判实证主义的评估程式建构[J].东南学术,2011,No.22404.
    [96]刘夏蓓.从税费改革、新农村建设到“教育保障”——国外实行教育保障制度的成功经验借鉴与反思[J].甘肃社会科学,2007,(2).
    [97]刘小平.从农民工思想状况视角刊教育公平的重要性——以武汉市农民工为例[J].法制与社会,2008,(22).
    [98]刘艳珍.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基本经验及其启示[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
    [99]刘叶婷.迈克尔·豪利特、M.拉米什: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J].公共管理评论,2008,(1).
    [100]刘永芳.价值范式及其对教育主体的价值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3).
    [101]龙华平.农民工文化教育与建设和谐社会[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6,(3).
    [102]娄玉花,徐公义,王强.高职院校开展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3,(7).
    [103]陆启光.农民工继续教育政策支持系统的构建[J].教育评论,2010,(2).
    [104]吕春燕,邵华.地方政府在农民工培训中的责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4).
    [105]罗建华,吉洪.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为例[J].X
    [106]罗敏.从管制型政府走向流程型政府——论公共危机管理的政策价值实现[J].改革与开放,2011,(1).
    [107]罗忆源.农民工教育培训中的供需矛盾分析[J].成人教育,2008,(10).
    [108]罗忆源.农民工教育社会需求的特殊性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4).
    [109]罗忆源.青年农民个体教育需求特点分析.成人教育,2008,(2).
    [110]马桂萍.农民培训的制约因素及突破思路[J].高等农业教育,2004,(11).
    [11]迈克尔·浩特,M·罗密西,鄞益奋.政策子系统框架和政策改变:政策过程的后实证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1).
    [112]南海.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兼谈城市动力向农村的“流动”[J].职教论坛,2007,(15).
    [113]宁国良.利益集团对教育政策执行的影响[J].湖南社会科学,2004,(3).
    [114]牛岩红.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政策的利益相关者分析[J].河南农业,2009,(18).
    [115]欧光耀,曾长秋,杨增岽.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和谐城市的重要途径基于对现代农民工思想与行为困境的解[J].社会科学家,2006,(3).
    [116]潘冬青,樊丽淑,胡松华等.我国农民工政策的效应分析——以浙江省宁波地区为例[J].农村经济,2008,(2).
    [117]潘寄青.农民工技能培训的财政支持政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9,(66).
    [118]彭国甫,张玉亮.追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整合——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估的发展方向[J].中国行政管理,2007,(6).
    [119]彭江.重庆市农民工市民化的教育培训资源统筹对策[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120]钱洁.我国转型时期地方政府政策制定:冲突治理与政策设计[J].行政论坛,2010,(2).
    [121]钱再见.公共政策执行的风险与对策[J].理论探讨,2001,(5).
    [122]秦阿琳,农民工培训: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之路[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5,(1).
    [123]邱平,曾青云.农民工文化建设:成人教育新使命[J].成人教育,2009,(6).
    [124]曲直,周琴.包容性发展的宪法解读[J].湖北社会科学,2011,(9).
    [125]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部重点课题“西部和农村地区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研究”研究成果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2006,(18).
    [126]任保平,王新建.论包容性发展理念的生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1).
    [127]任国强,靳卫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政策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6).
    [128]任国强,靳卫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政策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6).
    [129]阮博.论包容性发展的价值向度[J].理论建设,2012,(2).
    [130]沈鹏.议程设置与美国对拉美援助政策的调整(1958-1960)[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131]史春琳,刘铁鹰.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社会融入的教育问题初探[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8).
    [132]侍建旻.发达国家农民工教育政策对我国农民工培训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2,(8).
    [133]寿钰婷.论农民工教育服务的多边合作供给制——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J].现代教育论丛,2007,(11).
    [134]苏晔,韩剑锋.电子参与研究:基于政策决策过程的模式构建[J].情报杂志.2012,(11).
    [135]宿琴.欧盟教育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长自学刊,2009,(2).
    [136]孙国宽,王琴.论和谐社会视阈下农民工的闲暇教育[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137]孙麾.社会发展道路的历史演变及其选择[J].中国社会科学,1997,(2).
    [138]孙金锋,杨继武.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中的政府职能探析[J].农村经济,2012,(7).
    [139]孙锦明.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设计建议[J].教育发展研究,2007,No.21911.
    [140]谭寒,潘寄青.促进农民工培训的财税政策研究[J].职教论坛,2010,(31).
    [141]谭寒,潘寄青.促进农民工培训的财税政策研究[J].职教论坛,2010,(31).
    [142]唐可,秦凤艳.我国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政策支持与实施效能[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2).
    [143]唐燕儿.论中国远程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组织体系[J].中国远程教育,2009,(2).
    [144]唐智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议题[J].职教论坛,2010,(22).
    [145]童宏保.基于“木桶原理”的教育决策与政策设计[J].当代教育科学,2008,(3).
    [146]完善“两体多翼”体制实现“两分五统”目标——关于统筹农民工培训资金的思考[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2,(3).
    [147]汪霞,吕林海.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10,(2).
    [148]汪兆旗.中国农民工面临的困境、原因及对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8).
    [149]王春林.发达国家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的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1,(3).
    [150]王汉林.“包容性发展”的社会学解读[J].科学经济社会,2011,(4).
    [151]王惠清,孟凡.西蒙的决策理性在教育政策决策中的运用[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学报,2010,(6)
    [152]王俊杰.浅析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J].理论学习与研究,1998,(1).
    [153]王南.深入理解包容性发展的内涵[J].学习月刊,2011,(9).
    [154]王鹏.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及其政策设计[J].重庆社会科学,2011,(11).
    [155]王琦.现代远程教育视域下的农民工培训立法探索[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3).
    [156]王强.包容性发展:21世纪初期亚洲成人教育的核心价值诉求[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1).
    [157]王庆华,周安忠.关于农民工问题的研究综述[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5).
    [158]王世斌,兰玲.产业升级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补偿教育主要障碍及路径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08,(22).
    [159]王世忠.关于教育政策执行的涵义、特征及其功能的探讨[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1,(1).
    [160]王水珍,刘成斌,共享的可能?——农民工流入地教育资源供给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7).
    [161]王晓君,乐传永.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及成人教育的因应举措[J].中国成人教育,2007,(3).
    [162]亡彦东.和谐取向下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版),2008,(3).
    [163]王益宁,汪敏生.社区教育:解决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的有效途径[J].成人教育,2008,(4).
    [164]王翼.“包容性发展”:全球化语境中的时代命题——兼析“包容性发展”的中国要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2,(4).
    [165]王英明.农民工教育与培训运作模式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5).
    [166]王永生.论教育政策设计与创新——教育券制度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4,(11).
    [167]魏毅,廖素琼.农民工受教育状况对其就业能力的影响[J].高等农业教育,2006,(8).
    [168]吴宝善.农民工的心理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2).
    [169]吴功健,李衢.论我国教育的时空观及其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1987,(1).
    [170]吴洪富.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与教育诉求[J].成人教育,2007,(7).
    [171]吴慧燕.农民工生存状况及培训政策探析术[J].职业教育研究,2005,(12).
    [172]吴岚,赵洪波,黄晓利.职业教育在农民工市民化转换中的作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
    [173]吴瑞坚.决策新范式:邓小平决策风险观探析[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0,(2).
    [1 74]吴晓林.社会整合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国外研究的考察[J].国外理论研究动态,2013(2).
    [175]吴义太,邓有莲.试论我国农民工培训的政府责任[J].成人教育,2012,(3).
    [176]吴玉琴,王红,宫文霞,张丽秀.中国农民工再社会化进程中的教育问题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3).
    [177]吴兆雪,杨耕.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1996,(1).
    [178]吴忠香.面向农村发展的职业教育政策设计[J].职教通讯,2010,(11).
    [179]伍益毅,赵鹏程,张继华.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社会权性质的受教育权初探[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3).
    [180]肖蓟.也应建立决策风险机制[J].人民政坛,1999,(4).
    [181]谢建社,谢宇.农民工精神文化的缺失与补偿——以G市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09,(4).
    [182]谢建社.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教育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18).
    [183]谢建社.农民工教育权利机制建构[J].太平洋学报,2008,(12).
    [184]邢华.新形势下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14).
    [185]熊家国,魏扣.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农民工培训中的权利义务关系研究[J].职教论坛,2010,(27).
    [186]徐斌.西方社会发展理论评述-兼议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J].广西社会科学,2002,(2).
    [187]徐家良.公共教育政策:价值与途径的内在平衡[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1).
    [188]徐君.全纳化:经济转型对成人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包容性增长”方式的视角[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5).
    [189]许昆鹏,黄祖辉,贾驰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市场机制分析及政策启示[J].中国人口科学,2007,(2).
    [190]闫伟.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8,(10).
    [191]杨东平,陶红.改善农民工子弟教育需要观念更新和制度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07,(12).
    [192]杨华.决策树分析法在企业投资决策风险分析中的运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5).
    [193]杨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西方现代化理论之比较[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3).
    [194]杨黎明.将农民工的职业教育纳入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关于构建我国学分银行系列研究之二[J].职教论坛,2006,(14).
    [195]杨四耕.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贯彻国家教育政策的政策学分析[J].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1,(0).
    [196]杨维立.政府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宜由人大主导[J].江淮法治,2010,(9).
    [197]杨兆山,张海波.构建以输入地区在职教育为主的农民工教育模式[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198]杨正喜,唐鸣.论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权[J].教育与职业,2006,(9).
    [199]叶险明.从现代西方历史学的演变看现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3).
    [200]叶忠海.培育公民文化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要务[J].成才与就业,2012,21.
    [201]于莉,何爱霞.成人教育规导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应然功能及其实现[J].职教通讯,2007,(6).
    [202]于莉.山东省临沂市成人教育规范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调研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6).
    [203]虞满华.包容性发展:和谐理念的实践之维[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4).
    [204]袁桂林.中国农村教育发展问题[J].社会科学论坛,2013,(3).
    [205]悦中山,杜海峰,李树茁等.当代西方社会融合研究的概念、理论及应用[J].公共管理学 报,2009,(2).
    [206]曾晋莹,李锡元.农民工培训由谁买单[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8).
    [207]曾荣青,贾学鹏,贺义梅.流动人口继续教育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对珠江三角洲农民工的调查[J].成人教育,2009,(6).
    [208]曾阅林,李健,罗诗文.高职院校参与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路径研究——以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为例[J].成人教育,2013,(5).
    [209]张本效,李明华.包容性发展与社会学功能提升——“2012年中国社会发展高层论坛”述评[J].甘肃社会科学,2013,(1).
    [210]张博.以职业教育推进农民工城市化[J].甘肃科技,2005,(8).
    [211]张成涛,张秋凤.人教育:城市农民工社会排斥的消解[J].职教通讯,2007,(3).
    [212]张国锋.从政策角度构建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和谐环境[J].农业经济,2011,(4).
    [213]张海柱.促进民主的公共政策:政策设计与社会建构理论述评[J].甘肃理论学刊,2011,(1).
    [214]张红.职业教育与农民工市民化——一种生命历程理论的分析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08,(8).
    [215]张红.转型时期我国农民工职业教育失衡现象与纠正方略[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16]张华东,吕军利.马克思的“包容性发展”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217]张华东.资本逻辑与包容性发展的矛盾研究[J].社科纵横,2012,(6).
    [218]张琳琳.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的目标定位研究[J].职教论坛,2013,(4).
    [219]张灵,范安平.近十年我国农民工培训若干政策评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3,(13).
    [220]张珊珊.农民工培训中政府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1,(7).
    [221]张社字.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效度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6,(32).
    [222]张胜军,聂伟进.农民工培训有效供给的制度建设——基于制度结构的分析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2,(10)
    [223]张胜军.农民工培训的公益性及其保障[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
    [224]张胜军.我国农民工培训政策的同顾与前瞻[J].职教论坛,2012,(19).
    [225]张顺.公共政策设计的综合集成方法[J].行政与法(吉林省行政学院学报),2005,(4).
    [226]张新平.简论教育政策的本质、特点及功能[J].江西教育科研,1999,(1).
    [227]张艳,夏丹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经济学分析及政策选择[J].农业经济,2012,(5).
    [228]张宇,刘伟忠.强势民主理论的解读与本土化思考——基于公共政策制定视角的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0,(2).
    [229]张志先.教育的时空问题[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230]赵洪波,黄晓利.成人教育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功能及对策[J].职教通讯,2008,(8).
    [231]赵洪波,吴岚,黄晓利.社会流动视角下继续教育的特殊价值——兼议继续教育在促进 农民工市民化转化中的作用[J]继续教育研究,2008,(7).
    [232]赵洪波,吴岚,黄晓利等.谈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教育的实施[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8(3).
    [233]赵娟.中国农民的非农就业:基于政策供给的视角[J].商情,2011,(46).
    [234]赵甦成.由公共财货供给角度论中国大陆农民工培训制度[J].中国大陆研究,民国96年,第2期.
    [235]郑石明.嵌入式政策执行研究——政策工具与政策共同体[J].南京社会科学,2009,(7).
    [236]郑玉华,白正府.社会转型中的农民工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6,(2).
    [237]钟启泉.教育政治学的新方向:教育政策分析[J].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1,(0).
    [238]周彬.教育政策过程中的个体选择[J].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1,(0).
    [239]周翠萍.价值冲突、博弈与变迁:教育政策价值选择分析——以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为例[J].中小学校长,2010,(11).
    [240]周宪,蔡颖.基于提高育人效能的学生资助政策设计[J].广东科技,2010,(14).
    [241]周晔,袁桂林.教育的公正的发展与城乡教育差距问题——兼论教育政策的价值选择[J].教育科学研究,2009,08:5-9,13.
    [242]朱海雅.农民工继续教育与其职业倾向的匹配状态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5).
    [243]朱静.企业分担农民工职业教育成本的思考[J].现代经济,2008,(7).
    [244]朱明.社区图书馆发展路径探析——以某市S社区农民工补偿教育为例[J].图书馆论坛,2007,(3).
    [245]朱旭峰.“司长策国论”:中国政策决策过程的科层结构与政策专家参与[J].公共管理评论,2008,(10).
    [246]朱旭靓,邱小云.“包容性发展”内涵的维度解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247]朱云平.包容性发展的三重蕴义[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248]卓晓宁.公共政策中的政治文化:影响路径及其功能[J].唯实,2010,(7).
    [1]暴元元.安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的实践与发展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2]毕正宇.教育政策执行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3]蔡文.农民工教育培训——以河南省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06.
    [4]陈贵业.建筑业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研究——以南宁市为例[D].广西大学,2006.
    [5]陈静漪.中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6]陈娟.我国农民工教育保障问题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9.
    [7]陈亚涛.兰州少数民族农民工思想状况调研与对策[D].西北民族大学,2007.
    [8]程征.农民工受教育权研究[D].湖南大学,2007.
    [9]邓辉.黑龙江省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构建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5.
    [10]邓晓丽.我国农民工培训问题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
    [11]窦青.制约农民工参与职业培训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基于山东省鄄城县大史庄村的调查[D].西南大学,2008.
    [12]杜万忠.使农民工和谐地融入城市社会——以社会排斥为分析视角[D].华中师范大学,2009.
    [13]方钧君.基于教育券思想的政府投资幼儿教育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4]方一冬.论农民工培训—西部农民增收新思路[D].中央民族大学,2005.
    [15]封福霖.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民工的思想教育[D].河海大学,2005.
    [16]冯林安.决策风险管理建模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7.
    [17]冯玉军.当代俄罗斯对外政策决策机制研究[D].外交学院,2001.
    [18]郭静.文化资本对农民工职业选择及接受培训问题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19]郭科.融入与冲突: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基于西安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09.
    [20]何菲.农民工随迁子女“一视同仁”教育政策执行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D].黑龙江大学,2011.
    [21]何红梅.农村成人发展的质量及其教育保障机制——江苏省深水县自马镇个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
    [22]胡娟.新时期高校参与农民工培训问题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9.
    [23]胡小凤.农民工培训的动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24]胡银华.新生代农民工思想现状考察及道德教育探索[D].湖南师范大学,2006.
    [25]黄了.文化排斥情境中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D].湖南师范大学,2006.
    [26]黄平.郑州市农民工道德教育网络研究[D].郑州大学,2007.
    [27]黄政合.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思想观念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
    [28]蒋家杰.“农民工社会排斥”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中南大学,2007.
    [29]焦丽君.二战后至1969年美国教育保障制度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3.
    [30]康靖.农村义务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研究——基于C县的个案分析[D].中南大学,2008.
    [31]孔令朋.我国公共政策决策主体多元化与公民参与多样化的关系研究[J].山西大学,2010.
    [32]雷有光.农民工家政人员培训与城市文化适应研究——以北京市富平学校为个案[D].中央民族大学,2005.
    [33]李光龙.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的政府间财政关系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10.
    [34]李会娟.不同居住点农民工教育需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5]李佳丽.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河北大学,2011.
    [36]李健.农民工阶层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青岛大学,2009.
    [37]李景文.农民工市民化障碍及实现途经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9.
    [38]李秋霖.公共政策决策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2.
    [39]李然.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及其治理对策的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7.
    [40]李淑娟.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多元合作机制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7.
    [41]李树峰.宏观教育政策决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42]李天仁.加强农民工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
    [43]李文彬.“财”“政”分离与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偏差研究——以广东省A市执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为例[D].中山大学,2009.
    [44]李永军.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道德建设[D].中共汕尾市委党校,2007.
    [45]栗平.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46]刘学华.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经济学考察[D].上海大学,2006.
    [47]刘兆熙.农民工岗位群培训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09.
    [48]刘政昌.新生代农民工“企业社区”教育模式研究——以上海市GD社区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8.
    [49]马慧丽.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我国环境政策执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
    [50]马前广.城市农民工社会认知特点及其教育引导对策[D].苏州大学,2007.
    [51]茼京.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主体及投资路径研究[D].青岛大学,2008.
    [52]潘冬宁.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态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53]裴莉.年轻女性农民工正式社会支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54]戚震南.对新生代农民工边缘化危机的初步探析[D].浙江大学,2005.
    [55]邱慧.新生代农民工道德环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
    [56]全力.国家教育至基层教育管理的影响研究——以S区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政策执行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0.
    [57]任丽君.农村城镇化新视角:势能评价与政策设计[D].天津大学,2004.
    [58]宋彬.社会排斥视角下的女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D].华中师范大学,2007.
    [59]宋玥.农民工社区职业培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贵州省凯里市为例[D].西南大学,2009.
    [60]孙丽红.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初探[D].中共中央党校,2005.
    [61]谭寒.我国农民工培训的公共政策过程分析[D].天津理工大学,2010.
    [62]谭骆艳.青年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资模型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6.
    [63]王芳.制度视角下的中国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
    [64]王海燕.我国农民工培训政策分析——以执行障碍因素中政策自身为视角[D].陕西师范大学,2010.
    [65]王伟.全纳教育实践研究:英、美两国的经验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
    [66]王兴盛.公共政策伦理向度研究[D].东华大学,2010.
    [67]魏美华.金融危机影响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政策的执行效能分析——以江西省吉安市为例[D].南昌大学,2009.
    [68]吴晓霞.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方案研究[D].吉林大学,2009.
    [69]吴永胜.农民工教育需求探析——以北师大社区农民工群体为个案[D].北京师范大学,2006.
    [70]夏青青.行政决策风险防范研究[D].苏州大学,2011.
    [71]张艳.我国社区教育政策及其价值取向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72]张晔森.农民工培训投入决策研究——基于对江苏省的实证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8.
    [73]仲舒甲.多层次治理与制度理性:欧盟共同贸易政策决策研究[D].外交学院,2009.
    [74]周曼.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效果调查与对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
    [75]周晓芬.问题与对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教育和培训计划实施的分析[D].北京大学,2009
    [76]左文华.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现状与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08.
    [1]国家统计局.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R].2012.
    [2]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R].2010.
    [3]国家统计局.新生代农民l:的数量、结构和特点[R].2011.
    [4]联合国.发展政策委员会第十二届会议报告[R].2010.
    [5]联合国.后2015:面向实现我们共同憧憬的未来[R].2012.
    [6]联合国.全民教育:实现我们的集体承诺[R].2000.
    [7]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R].2010.
    [8]联合国.实现我们共同憧憬的未来[R].2012.
    [9]联合国会议文件:发展政策委员会第八届会议报告[R].2006.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R].2012.
    [11]欧盟委员会.欧洲联盟委员会社会融合联合报告[R].2004.
    [12]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公平与发展[R].2006.
    [13]胡锦涛.合力应对挑战,推动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09-11-15.
    [14]叶初升,张风华.发展经济学视野中的包容性发展[N].光明日报,2011-3-18.
    [1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创新与顶层政策设计[N].中国经济时报,2011-9-]6.
    [1][美]保罗·A·萨缪尔森.陈迅,白远良译释.萨缪尔森辞典[Z].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
    [2]方贤华主编.实用政务大辞典[Z].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
    [3]金炳华.哲学大辞典·上[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版),2007.
    [4]柯佑祥.教育经济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5]李德顺.价值学大词典[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6]钱欣,王德.基于意愿价值评估法的城市景观价值评估研究[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风景园林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2.
    [7]王玉木梁.价值哲学新探[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8]萧浩辉主编.决策科学辞典[Z].人民出版社,1995.6.李德顺.价值学大词典[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9]杨团.社会政策设计、实施与公共部门的能力——新型合作医疗政策为例[A].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政府转型与统筹协调发展——2004中国改革论坛论文集[C].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2004.
    [10]祝小宁,毛丹.论公共政策系统中的伦理价值问题与对策[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甘肃省行政管理学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甘肃省行政管理学会,2005.
    [11]胡锦光,任端平.受教育权的宪法学思考http://www.calaw.cn/article/default.asp?id=3605.
    [12]姜汝祥.西方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社会发展http://www.gddx.gov.cn/bxwz/zx/xxzl/2-8.htm.
    [13]农民工权益保护过程中的政府间博弈http://www.cctb.net/llyj/xswtyj/zdjs/201110/t20111011_29808.htm.
    [l]Andrew Sehitter. The Economic Theory of Social Instituition.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80.
    [2]Beate Kohler-Koeh Rainer Eising.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ance in the European Union. London:Routledge,1999.
    [3]Blaug M. Education and the Employment Problem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LO, Geneva,1973.
    [4]Bozeman, Barry, Public Management:The State of the Art?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1993.
    [5]Brinton Mary C.(EDT), Nee Victor(EDT), Merton, Robert(FRW),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Sociolog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6]Horn C.E.Van and Meter D.S. Va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rgovernmental Policy, in C.O. jones and R.D. Thomas, Public Policy Making in Federal System. Beverly Hills:Sage Publications,1976.
    [7]Charles Jon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Public Policy.Belmont. Calif:Wadsworty,1970.
    [8]Charles O.Jon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Public Policy(3ed)IMI. Monterey, California:Brooks/Coles Publishing Company,1984.
    [9]David B. Nash, Sean Patrick Murphy, and Anne D. Mullaney, Governance:Current Trends in Board Education, Competencies, and Qualific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Quality, Dec.,2010.
    [10]Fredercikson,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university of Albania Press,1980.
    [11]Freeman, R. Edward. 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 Boston:Pitman,1984.
    [12]G.C.Edwards Ⅲ and L.Sharkansky.The Policy Predictment. San.Francisco:W.H. Freeman and Co.,1978.
    [13]Hood, Christpher. A Public Management for all Seasons?.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69 Spring 1991.
    [14]Hood.C. The NPM in the 1980s:Variations on a Theme. Accounting Organization and Society, Nov.1995.
    [1]联合国:http://www. un.org/
    [2]世界银行:http://www.worldbank.org/
    [3]世界经合组织:http://www.oecd.org/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http://www.unesco.org/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gov.cn/
    [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http://www.moa.gov.cn/
    [7]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
    [8]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http://www.mof.gov.cn/
    [9]中华人民共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http://www.ndrc.gov.cn/
    [10]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http://www.mohrss.gov.cn/
    [1]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http://www.cpad.gov.cn/
    [12]中国农民工:http://www.nmgw.org.cn/
    [13]中国就业网:http://www.chinajob.gov.cn/
    [14]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http://www.nmpx.gov.cn/
    [15]国家扶贫办雨露计划:http://www.yulujihu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