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权稳定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人类历史的发展也证明惟有稳定才能保证国家强盛和社会进步。在政党政治的国家,强大的政党可以使一个国家政权稳定,也可以搞乱一个国家。可以说,在我国政权稳定是政治稳定的核心,是保持中国稳定的关键。目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转型期,如何实现政权稳定就成为更加迫切的重大课题。中国政权稳定毋庸置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国各种矛盾和社会冲突集中暴露和释放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国家政权稳定。如何从执政党建设角度研究和探讨保障我国社会全面发展的政权稳定之路,是学界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沿着理论构建——现状分析——对策构建的基本思路展开,以政权稳定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中国执政党建设为研究视角,在把握政权稳定与执政党建设的相关性及内在逻辑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当代中国政权稳定的现状,提出保持中国政权稳定的思路和对策。
     本文在学术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直接把政权稳定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与中国共产党建设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和分析,从一个新的角度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政权建设理论的研究。在实现政权稳定的路径上,提出了三大对策,即永葆执政党的先进性,这是实现政权稳定的关键;强化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是维护政权稳定的重要环节;积极推进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建设,这是凝聚党心的重要手段。
Stability is the prerequisite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history has also proved that the stability can promote the prosperity of the country.In the state which practices party politics, a powerful party can make the powerof the state steady, but also can mess up a country. We can say that the regimestability is the core of political stability in China, and also the key of stabilityof our country. At present, our country is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of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and how to achieve regime stability has become theurgent task. It has no doubt about our country’s regime stability. But becauseof various reasons, the kinds of contradictions and social conflicts have exposedand release which is the threat to the regime stability. How to research the roadof China’s regime stability from the angl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ing partyis the academic circles which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paper will be launched along the sequence which is the theoreticalconstruction, the analysis of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measure. The researchobject of this paper is the regime stability and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is theparty construction. At the base of the relationship and the internal logic betweenthe regime stabil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ing party, the paper analysescurrent situation systematically, and puts forward measure to maintain the regimestability.
     Based on the academic research, this paper takes directly the regime stability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analyses it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CPC. So throughthis way the investigation about the Marx regime construction theory has bedeepened from a new point. About the path of the realization of regime stability,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ree measures---keeping Party’s progressiveness whichis the key of the regime stabilit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administration ability of the CPC which is the important step, promoting theconstruction of the inner-party democracy which is the important way to condenseparty’s power.
引文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李盛平等译.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396.
    ①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中国百科大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67.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李盛平等译.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43.
    ②邓伟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61.
    ③[美]塞缪尔P亨廷顿.李盛平等译.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54.
    ①胡鞍钢.第二次转型:以制度建设为中心[J].参考文选,2002(24).
    ②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1.
    ①[美]伊恩·罗伯逊.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59.
    ②马宝成.试论政治权力合法性的意识形态基础[J].东方论坛,2000(2).
    ③朱光磊,于丹.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双重挑战与政治稳定[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3).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李盛平等译.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396.
    ②罗峰.嵌入、整合与政党权威的重塑——对中国执政党、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考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41.
    ③马建忠.政治稳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10.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李盛平等译.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8.
    ②[美]塞缪尔P亨廷顿.李盛平等译.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8.
    ③罗峰.嵌入、整合与政党权威的重塑——对中国执政党、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考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47.
    ④鞠健.新时期中国政治稳定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4).110.
    ①虞云耀.长期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宝贵经验[J].党建研究,2009(10).
    ②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12/29/c_12930304.htm.
    ③http://news.cntv.cn/program/xwlb/20110624/111721.shtml.
    ①李安增.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研究[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388.
    ②吴家庆.论执政党公信力:内涵、功能与实现途径[J].政治学研究,2009(5).
    ①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0.
    ②赵付科.当代中国政权稳定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4).12.
    ①赵付科.当代中国政权稳定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4).11.
    ①赵付科.当代中国政权稳定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4).10.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4.
    ③刘玲.从中国阶层利益分化看政治稳定[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4).
    ①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6.
    ①刘晓凯.维护政治稳定的一个关键性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3).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M].北京:商务出版社,1986.205.
    ①沈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应警惕“意识形态漂浮”现象[J].北京教育,2010(4).
    ②朱光磊,于丹.中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双重挑战与政治稳定[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10(3).
    ③陈伯君.“权贵经济”从何而来[J].人民论坛,2010(9).
    ①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8-01/12/content_7392896.htm.
    ②赵付科.当代中国政权稳定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4).110.
    ③赵付科.当代中国政权稳定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4).111.
    ①江苏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中心等.论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指向及实现机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9(1).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0.
    ③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
    ①王必胜.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大众视野[J].社会主义研究,2010(2).
    ②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党的优良传统流失状况调查[J].人民论坛,2011(6)上.
    ①石本惠.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建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4.
    ②张广辉.有效性:执政党建设的新视角[J].党政论坛,2010(1).
    ①常虹.对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问题的探析[D].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24.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74.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84.
    ④高汝伟.民生视域下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经验[J].学术论坛,2010(7).
    ①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73.
    ②斯大林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79.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75.
    ①徐作明.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6).41.
    ②陈方勐.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共产党[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110.
    ①陈方勐.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共产党[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119.
    ①林尚立.党内民主——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146.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选集(1-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文集(1-8)[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9.
    4、毛泽东书信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5、邓小平文选(1-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江泽民文选(1-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20)[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998.
    9、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0、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6-1988.
    11、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1993.
    12、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1999.
    13、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001.
    1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007.
    15、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2).
    1、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温敬元.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5、刘书林.党的领导与民主监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6、马建中.政治稳定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1991.
    8、鞠健.新时期中国政治稳定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9、李安增.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理论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10、李忠杰.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新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邓伟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2、石本惠.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执政党的意识形态构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3、王邦佐.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4、王长江.中国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Ml.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5、王邦佐等.执政党与社会整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6、赵晓呼.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17、郑长忠.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制度创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18、刘川生.中国共产党建设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9、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20、周天勇,王长江,王安岭.攻坚:十七大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报告[M].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2007.
    21、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2、李笃武.政治发展与社会稳定[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6.
    23、胡联合,胡鞍钢.当代中国社会稳定问题报告[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
    1、郑惠.“政治稳定”概念辨析[J].社会主义研究,2002(2).
    2、马建中.论现阶段影响我国政治稳定的社会心理问题[J].政治学研究,2003(2).
    3、孙景峰.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政治稳定[J].学术界,2003(3).
    4、刘昌雄.政治稳定的机制分析[J].学术探索,2002(3).
    5、王彩波,李智.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政治稳定机制[J].吉林大学学报,2002(5).
    6、宋衍涛.政治稳定的相关因素研究[J].学术探索,2004(1).
    7、华学成.社会转型期政治稳定要素的整合[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5).
    8、秦国民.政治稳定视角下制度认同的建构[J].河南社会科学,2010(1).
    9、万斌,向木杨.利益分化与政治稳定[J].浙江社会科学,1996(6).
    10、曾峻.党内治理结构与执政党建设[J].探索与争鸣,2008(5).
    11、孟东方,吴大兵.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执政党建设的核心[J].重庆社会科学,2006(2).
    12、韩露.国外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述评[J].社会主义研究,2010(5).
    13、夏建国.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问题[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3).
    14、高立伟.试论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的协调发展——基于建国60年来主流意识形态调整的视角[J].求实,2010(4).
    15、朱光磊,于丹.中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双重挑战与政治稳定[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3).
    16、曹丽.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J].科学社会主义,2010(1).
    17、王必胜.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大众视野[J].社会主义研究,2010(2).
    18、易新涛.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历史回顾及其主要特点[J].湖北社会科学,2009(4).
    19、张体魄.执政党权威与政治稳定[J].云南社会科学,2007(1).
    20、聂运麟.现代政党制度与政治稳定[J].江汉论坛,2000(11).
    21、王立军.党内民主的理论及分期[J].人民论坛,2010(7).
    22、廖志成.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先进性建设的价值与着力点[J].求实,2010(5).
    23、严国方.略论推进党内民主建设[J].求实,2009(3).
    24、赵大朋,王建国.论党内民主发展的动力系统[J].社会主义研究,2010(5).
    25、隋竹玉,韩慧.苏共丧失执政合法性的历史启示[J].山东社会科学,2006(9).
    26、李安增,郑曙村.邓小平国家政权建设的基本思想论析[J].社会主义研究,2002(6).
    27、杨善华.税费改革后乡镇政权建设中的制度创新[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6).
    28、孙道同.毛泽东对执政党建设的理论贡献[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4(1).
    29、卜晓业.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理论的时代特色[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5(4).
    30、杨俊江.论江泽民对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理论的新贡献[J].湖北社会科学,2001(5).
    31、虞云耀.长期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宝贵经验[J].党建研究,2009(10).
    32、赵付科.当代中国政权稳定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4).
    33、李爱国.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稳定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3).
    34、杨文.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稳定研究[D].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4).
    35、刘华安.当代中国政治稳定机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