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财政政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传世文献进行了重新梳理,并结合汉代出土的简牍材料,对西汉财政政策问题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从国家财政恢复的角度来探讨西汉前期的财政政策。西汉统治者为了恢复国家财政,惩亡秦之弊,采取了较为宽松的财政政策。在财政收入政策方面,西汉初期,中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措施,建立并完善了赋税征收体系。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仍然推行秦代的“分异令”,扩大小农家庭规模。在财政支出方面,西汉前期,不论是在国家还是皇室用度方面都比较节省。货币政策方面,笔者对汉文帝的货币政策进行分析,认为汉文帝的货币改革措施尽管有其弊端,但是从稳定币值和稳定西汉中央财政实际效果看,其改革应值得肯定。另外,对汉文帝赐邓通铸钱的意义,重新作出评价。在附录中,笔者利用凤凰山汉简对西汉地方财政问题进行了研究。
     第二部分侧重从解决财政危机的角度探讨西汉中期国家财政收入政策以及收入结构变动问题。尽管汉武帝继承了“文景之治”的成果,但是频繁的对外战争,不仅耗费了巨额财富,而且将国家财政也拖入了崩溃的边缘。因此,为了挽救国家财政,汉武帝君臣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不仅皇权全面渗入到财政领域,而且突破了西汉传统的财政收入体系的束缚,并通过对收入结构重大的调整,最终使西汉政府摆脱了财政危机的阴影。
     第三部分则从财政政策调整的角度来探讨西汉后期的财政政策。西汉后期统治者,积极调整国家财政政策,例如官营政策的适度放开以及重农政策的推行,使得国家财政最终步入正轨。通过分析,笔者认为汉宣帝的财政政策较为稳健。随着西汉后期专制皇权的松弛,以及西汉经学的盛行,官员越来越多地关注国家重大财政问题,这一方面约束了统治者对国家和皇室财政的滥用,另一方面也便利了官员们的谋私,并造成了国家财政的流失。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is dissertation reviewes the literature that handed down from ancient times. And, combined with the material of the unearthed bamboo slip of the Han Dynasty, it also researches the financial policy problems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dissertation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national financial recovery, the first part of this dissertation discusses the national financial policy of the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 Learned the lesson of the Qin Dynasty's downfall, emperors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adopted a relatively looser financial policy. On financial revenue polic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ok measures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ax collection system. In order to increase financial revenue, emperors promoted a decree about "Family Division" to expand the scale of peasant family. While on financial expenditure policy, emperors leaned towards drawing rein. Mentioned to the monetary policy of the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 I make some new analyses on the monetary policy which made by Emperor Wen of Han. Although there were some inadequacies in his currency reform, the actual results of stable currency value and the central treasury should be worth affirmation. In addition, I revaluat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int by DengTong. In appendix, I use the Fenghuangshan bamboo slip to study local finance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resolution,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dissertation explores the policies of national financial revenue and the problems of structural alteration of the middle Western Han Dynasty. Emperor Wu of Han inherited "Wen Jing Zhi Zhi " accumulation of wealth and strength, however, the frequent external wars could soon pull down the national finance. Therefore, in order to pull the national finance back from the brink of collapse, Emperor Wu of Han not only permeated imperial power into financial field comprehensively, but also broke through the bondage of the traditional financial revenue system, and made a significant adjustment of revenue structure. As a result,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government temporarily got over the shadow of financial crisi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financial policy adjustment, the third part of this dissertation investigates the financial policy of the late Western Han Dynasty. In order to make national finance on track, emperors adjusted the national finance policy actively, such as moderate liberalized Government-run policy and pushed physiocracy policy. By analysing material, I consider that Emperor Xuan of Han's financial policy was moderate. As the autocratic imperial power became flabby, and the classics studies were prevailing, more and more officials pay close attention to financial problems. On one hand, it could restraint the rulers who wanted to abuse the national and the royal financial, but on the other hand, it was also convenient for officials to seek personal gain.
引文
①搂继伟主编:《中国公共财政》,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②林某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卷下》,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543页。
    ③马大英:《汉代财政史·序》,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3年版。
    ①列宁:《论国家》,《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版,第47-48页。
    ②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7-168页。
    ③陈锋:《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④恩格斯:《致康·施密特(1890年10月27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83页。
    ⑤林甘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卷下》,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543页。
    ①《史记》卷七三《王翦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340页。
    ②崔寔语,引自杜佑《通典》卷一《食货·田制上》,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页。
    ③《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37页。
    ④孟祥才:《中国农民战争史(一)》秦汉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7页。
    ①参看刘文汇《“太半之赋”辨析》,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1985年第3期。
    ②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第35-38页。
    ③参看《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④《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71贝。
    ①《汉书》卷六四上《主父偃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800页。
    ①《汉书》卷六四下《严安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811-2812页。
    ②《史记》卷六八《商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230页。
    ③参看晋文《商鞅变法与秦国田租的征课——兼论秦汉“纳粟拜爵”与“更赋”的起源》,载《中国历史上的农业经济与社会》(第二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④[日]加藤繁:《关于算赋的小研究》,载《中国经济史考证》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中文版。
    ⑤《汉书》卷四九《晁错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284页。
    ⑥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编,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4版,第18页。
    ①《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38页。
    ②《盐铁论》卷一○《刑德》,桓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65页。
    ③参看栗劲《秦律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④《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510页。
    ⑤《史记》卷八七《李斯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557页。
    ⑥《史记》卷八九《张耳陈余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574页。
    ①《汉书》卷四九《晁错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296贝。
    ②《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510-2511页。
    ③《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69页。
    ④⑤《史记》卷七《项羽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0、321-322页。
    ⑥《后汉书》志一九《郡国忐》注,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388页。
    ②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247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
    ②王彦辉:《论西汉的分户析产》,载《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4期。
    ③ 以上皆见《张家山汉墓竹简》[247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④《汉书》卷二《惠帝纪》注引应劭曰,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91页。
    ①《张家山汉墓竹简》[247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61页。
    ②参看晋文、李伟《从<二年律令·户律>看汉初立户分户问题》,《中国农史》2008年第3期。
    ③《汉书》卷三《高后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04页。
    ①《汉书》卷四《文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8、125页。
    ②《史记》卷二五《律书》,中华书局]959年版,第1242页。
    ③《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35页。
    ④晋文:《从商鞅变法到西汉前期抑商政策的转变》,载《光明日报》1985年2月13日《史学》。
    ②《史记》卷三○《平准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18页。
    ①《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40页。
    ②③④《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42、54、54页。
    ⑤杨振红:《秦汉“名田宅制”说——从张家山汉简看战国秦汉土地制度》,《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
    ⑥曹旅宁:《张家山汉律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31页。
    ⑦朱红林:《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集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09页。
    ⑧彭浩、陈伟、工藤元男主编:《二年律令与奏谳书——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出土法律文献释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24页。
    ⑨⑩胡平生、张德芳编撰:《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9-50页。
    ①②③④《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58、53、41、43页。
    ⑤《汉书》卷五《景帝纪》注引服皮曰,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52页。
    ①②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34-35、61页。
    ③《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
    ④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第57页。
    ①《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44-45页。
    ②按:冷鹏飞先生认为,市租是市场交易税,税率为货物的2%,相当于利润的10%。参看《西汉市租考》,《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3期。
    ③《汉书》卷一《高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70页。
    ①裘锡圭:《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简牍考释》,《文物》1974年第7期。
    ①②裘锡圭:《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简牍考释》,《文物》1974年第7期。
    ③《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④《汉书》卷八九《循吏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631页。
    ①《汉书》卷五八《公孙弘卜式儿宽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630页。
    ②《汉书》卷七八《萧望之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289页。
    ③连云港市博物馆等:《尹湾汉墓简牍》,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96页。
    ④《汉书》卷九上《百官公卿表》,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731页。
    ①参见李均明《读<尹湾汉墓简牍>杂记》,载李学勤、谢桂华主编《简帛研究二○○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史记》卷三○《平准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18页。
    ③《史记》卷九七《郦生陆贾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694页。
    ④胡平生、张德芳编撰:《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8页。
    ⑤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63页。
    ①②《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64页。
    ③马大英:《汉代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3年版,第159页。
    ④《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84页。
    ①《史记》卷一一○《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895页。按:诚然,通过和亲,西汉政府每年要送给匈奴一定的“絮缯酒米食物”。但是与武帝时期一场战争下来,动辄损失战马万匹而言,这笔费用就显然不值一提。
    ②《汉书》卷三八《高五王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987页。
    ③⑤《史记》卷一○六《吴王濞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821页。
    ④《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741页。
    ①②《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7、29页。
    ③曹旅宁:《张家山汉律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7-18页。
    ④陆贾撰,王利器校注:《新语校注》卷下《至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8页。
    ①《史记》卷五四《曹相国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030-2031页。
    ②《汉书》卷三《高后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04页。
    ③《汉书》卷二三《刑法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096页。
    ①《汉书》卷二三《刑法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097页。
    ②《史记》卷三○《平准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17页。
    ③④《史记》卷一○《孝文本纪》,中华书局]959年版,第433、432页。
    ①加藤繁:《西汉的国家财政与帝室财政的区别及帝室财政一斑》,载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卷三(上古秦汉),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94页。
    ①④⑥《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67、67、43页。
    ②朱德贵:《汉简与财政管理新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③《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27页。
    ⑤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第222页。
    ⑦臧知非:《张家山汉简所见西汉矿业税收制度试析》,《史学月刊》2003年第3期。
    ①《史记》卷儿六《张丞相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676页。
    ①连云港市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东海县阱物馆、中国文物研究所:《尹湾汉墓简牍》,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96页。
    ②③《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724、725页。
    ④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9页。
    ①劳斡:《秦汉九卿考》《大陆杂志》1957年第15卷第11期。
    ②以上转引自工藤元男《秦内史》,载刘俊文主编《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上古秦汉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③工藤元男:《秦内史》,载刘俊文主编《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山史》(上古秦汉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①彭邦炯:《从出土秦简再探秦内史与大内、少内和少府的关系和职掌》,《考古与文物》1987年第5期。
    ②于豪亮:《云梦秦简所见职官述略》,《文史》第八辑,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③参见郭浩《西汉地方财政研究》,山东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2-13页。
    ④⑤⑥《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69、37、44页。
    ①《张家山汉基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85-86页。
    ②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29页。
    ③曹旅宁:《张家山汉律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91页。
    ①②何清谷:《三辅黄图校释》,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页。
    ③《汉书》卷七八《萧望之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289页。
    ④《汉书》卷五八《公孙弘卜式儿宽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630页。
    ①通常来说,条块管理是指行政既按职能进行管理又按属地进行管理。“条”者,中央按职能垂直进行管理:“块”者,地方按属地平行进行管理。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②《史记》卷一七《汉兴以来诸侯年表》,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02页。
    ③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93-95页。
    ④《史记》卷五六《陈丞相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061页。
    ①②④《汉书》卷二四下《食货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52页。
    ③《1978年宜昌前坪汉墓发掘报考》,《考古》,1985年第8期。
    ⑤《唐六典》卷一三《御史台》云“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不法事”,其中九条中有“铸伪钱者”(参见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79页)。
    ①《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35-36页。
    ②《汉书》卷二四下《食货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54页。
    ③《汉书》卷五一《贾山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337页。
    ①《汉书》卷二四下《食货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53-1155页。
    ②③《史记》卷一○《孝文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18、420贝。
    ①《史记》卷一○《孝文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21贝。
    ②钱穆:《秦汉史》,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71贝。
    ③《史记》卷一○六《吴王濞列传》,中华书1959年版,第2822页。
    ①《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
    ②《史记》卷三○《平准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18页。
    ③《汉书》卷二四下《食货志》,中华书局版1962年版,第1153页。
    ④晁华山:《西汉称钱天平与法马》,《文物》1977年第11期。
    ⑤以上参见吴学文《江苏六合楠木塘西汉建筑遗址》,《考古》1978年第3期。徐州博物馆、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编著《徐州北洞山西汉楚国墓》,文物出版社2003版。王襄天、韩自强《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8期。
    ⑥工夫之:《读通鉴论》,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4页。
    ①《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版,第154页。
    ②《史记》卷四六《吴王濞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823页。
    ③《史记》卷五八《淮南衡山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076页。
    ④《史记》卷一○《孝文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26页。
    ①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9页。
    ②《史记》卷一○六《吴王濞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829页。
    ①《汉书》卷二四下《食货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53页。
    ②刘歆撰,葛洪辑:《西京杂记》,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③按:所谓“格雷欣定律”认为,劣币驱逐良币。笔者以为,邓通却足以良币驱逐劣币来占领流通市场。
    ①陈直:《两汉经济史料论丛》,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23-124页。
    ①《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中毕书局1962年版,第1135-1136页。
    ①③《汉书》卷二四下《食货志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57、1159页。
    ②《史记》卷三○《平准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21-1422页。
    ①《汉书》卷六一《张骞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692页。
    ②《汉书》卷二四下《食货志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61页。
    ③《史记》卷三○《平准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25页。
    ①《史记》卷五三《萧相国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016页。
    ②《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①《史记》卷一二二《酷吏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40页。
    ②③《史记》卷三○《平准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35、1441页。
    ④《盐铁论》卷八《伐功》。桓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95页。
    ⑤《汉书》卷六八《霍光传》载:“上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磾为车骑将军,及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皆拜卧内床下,受遗诏辅少主。
    ⑥《史记》卷一○三《万石张叔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768页。
    ⑦《汉书》卷五八《公孙弘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623页。
    ①安作璋:《桑弘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5页。
    ②《史记》卷三○《平准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33-1434页。
    ①赵翼著,王树民校证:《甘二史札记校证》卷二《汉武用将》,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②③《史记》卷一二二《酷吏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38、3154页。
    ①《国语·齐语》。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19页。
    ②《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18页。
    ③晋文:《桑弘羊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④⑤《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82、3281页。
    ⑥参看晋文《从西汉抑商政策看官僚地主的经商》,《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4期。
    ①具体可参看下节“水衡”
    ②《汉书》卷二四下《食货志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70页。
    ③加藤繁:《西汉的国家财政和皇室财政的区别及皇室财政一斑》,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上古秦汉卷),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364页。
    ④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齐鲁书社2007年第2版,第211页。
    ①马克思:《摩尔根<上代社会>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38页。
    ①林甘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卷下》,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548页。
    ②《汉书》卷二四下《食货志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70-1171页。
    ③《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735贝。
    ①《史记》卷三○《平准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22页。
    ②《汉书》卷二四下《食货志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59页。
    ③《汉书》卷二《惠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88页。
    ②《汉书》卷六《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3页。
    ③《汉书》卷二四下《食货志下》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60页。
    ④《资治通鉴》卷一九《汉纪十一》注,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2页。
    ⑤《史记》卷三○《平准书》注,中华书1959年版,第1423页。
    ①安作璋、刘德增:《汉武帝大传》,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14页。
    ②《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79页。
    ③《汉书》卷六《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0页。
    ①《资治通鉴》卷九《汉纪十一》注,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2页。
    ②《史记》卷九二《淮阴侯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609页。
    ③④《史记》卷三○《平准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18、1423贞。
    ⑤钱大听:《廿二史考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
    ①贾谊撰,阎振益、钟夏校注:《新书校注》卷三《俗激》,中华书局版,第91页。
    ②贾谊撰,阎振益、钟夏校注:《新书校注》卷三《时变》,中华书局版,第97页。
    ③《汉书》卷七八《萧望之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275页。
    ①《汉书》卷七《昭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30页。
    ②③马大英:《汉代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3年版,第57-58、58页。
    ①《汉书》卷五九《张汤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641页。
    ②③《汉书》卷二四下《食货志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62、1163页。
    ①②③《史记》卷三○《平准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33、1433、1435页。
    ④晋文:《桑弘羊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页。
    ⑤⑦《史记》卷一○六《吴王濞列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822、2823页。
    ⑥陈直:《两汉经济史料论丛》,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24页。
    ①陈直:《两汉经济史料论丛》,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24-125页。
    ②《汉书》卷五九《张汤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641页。
    ③《汉书》卷二四下《食货志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64贝。
    ①《史记》卷三0《平准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40页。
    ②《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32页。
    ③马新:《试论两汉乡村工商业与高利贷》,《东岳论从》2001年第2期。
    ①《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27页。
    ②《史记》卷三○《平准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29贝。
    ①《史记》卷三○《平准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
    ②《史记)卷一二二《酷吏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3142页。
    ③《汉书》卷六四下《终军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818页。
    ④参见安作璋《桑弘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8-39页。
    ①桓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页。
    ①马大英:《汉代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3年版,第151页。
    ②楼继伟主编:《中国公共财政》,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272-273页。
    ①②《汉书》卷二四下《食货志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73、1174页。
    ①《史记》卷一一五《朝鲜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87-2989页。
    ②③④《史记》卷一二三《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74-3175、3176、3178页。
    ⑤《汉书》卷七O《傅常郑甘陈段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017-3018页。
    ⑥《史记》卷一一○《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17页。
    ①《史记》卷一一○《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18页。
    ②《盐铁论》卷一○《申韩》,桓宽撰,工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80页。
    ③④《史记》卷一二二《酷吏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51贝。
    ①《史记》卷一二二《酷吏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51页。
    ②《甘二史札记》卷三《两帝捕盗法不同》,赵翼著,王树民校正:《"二史札记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9页。
    ③《史记》卷二八《封禅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02页。
    ④《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858贝。
    ①《汉书》卷七二《贡禹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070页。
    ②③《史记》卷二八《封禅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91、1400页。
    ④《汉书》卷六《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89页。
    ①③《汉书》卷二四下《食货志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72、1175页。
    ②《史记》卷一二三《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73页。
    ①②⑤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齐鲁书社,第172、174、185页。
    ③连云港市博物馆等编:《尹湾汉墓简牍》,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84页。
    ④按:尹湾汉简记载的乃是西汉成帝时期的水平。
    ①《史记》卷一二二《酷吏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53页。
    ②③④⑤《汉粥》卷二三《刑法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097、1097、1101、1101页。
    ⑥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①《史记》卷一二二《酷吏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53页。
    ②陈梦家:《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7页。
    ①②③《汉书》卷二九《沟洫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81、1685、1685页。
    ④《史记》卷二九《河渠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14页。
    ①②《汉书》卷二九《沟洫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80、1681页。
    ③《史记》卷三O《平准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24页。
    ①《汉书》卷九六下《西域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914页。
    ②按:本文所说“西汉后期”,是指西汉昭帝、宣帝、无帝、成帝、哀帝、平帝时期。昭帝、宣帝、元帝时期都对财政政策进行了调整。成帝、哀帝、平帝时期可以算作这种调整的余绪。
    ③《汉书》卷七《昭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23页。
    ①②桓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464页。
    ③《汉书》卷九一《货殖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690页。
    ①《汉书》卷七《昭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32页。
    ②《汉书》卷八《宣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45页。
    ③④《汉书》卷九《元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87、296页。
    ⑤《汉书》卷一○《成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14页。
    ①②《汉书》卷七《昭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28、232页。
    ③④《汉书》卷八《宣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44、266-267页。
    ⑤《汉书》卷一○《成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05页。
    ⑥《汉书》卷一一《哀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37页。
    ⑦《汉书》卷九《元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85页。
    ①《汉书》卷一○《成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10页。
    ②《汉书》卷七《昭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29页。
    ③④⑤⑥⑦《汉书》卷九《元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9、280、280、284、285页。
    ①《汉书》卷九《元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7页。
    ②所谓国家财政收入的霸道思想,即是利用国家力量,扫除财政收入中阻碍,全力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③《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41页。
    ①②胡平生、张德芳编撰:《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1、52页。
    ③《汉书》卷七六《赵广汉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204页。
    ①连云港市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东海县博物馆、中国文物研究所:《尹湾汉墓简牍》,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77-78页。
    ②高大伦:《尹湾汉墓木牍<集簿>中户口统计资料研究》,《历史研究》1998年第5期。
    ③《汉书》卷八九《循吏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627页。
    ①《汉书》卷八《宣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3页。
    ②所谓国家财政收支中的王道思想,即是国家采取减免赋税或调控等财政收支手段,缓和阶级矛盾。
    ③《汉书》卷八《宣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52页。
    ④桓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15页。
    ①《汉书》卷八《宣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5贝。
    ①《汉书》卷九四上《匈奴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84页。
    ②《汉书》卷七《昭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39页。
    ①《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985-2986页。
    ②③《汉书》卷六四下《贾捐之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2834、2835页
    ①《汉书》卷七二《贡禹传》,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3071页。
    ②《汉书》卷九○《酷吏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665-3666页。
    ①《汉书》卷八五《谷永杜邺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462页。
    ②③《汉书》卷六八《霍光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948页。
    ④⑤《汉书》卷九三《佞幸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34页。
    ⑥《汉书》卷五九《张汤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654页。
    ①②《汉书》卷五九《张汤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654-2655、2656页。
    ③《汉书》卷九三《佞幸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40页。
    ④《汉书》卷七二《页禹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070页。
    ①胡平生、张德芳编撰:《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②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268贝。
    ③《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40贝。
    ①胡平生、张德芳编撰:《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74-75页。
    ②参见《汉书》卷二九《沟洫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③《汉书》卷二九《沟洫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94页。
    ①②桓宽撰,工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2页。
    ③《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41页。
    ①②③《汉书》卷七八《萧望之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275-3276、3277、3278页。
    ①《汉书》卷七八《萧望之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278页。
    ②③④⑤《汉书》卷六四下《贾捐之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830、2833-2834、2835、2835页。
    ⑥《汉书》卷七二《贡禹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070-3071页。
    ①《汉书》卷七二《贡禹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072页。
    ①《汉书》卷七二《鲍宣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092页。
    ②《汉书》卷七七《母将隆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264页。
    ①②③《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42、1142-1143、1143页。
    ①《汉书》卷八八《儒林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596贝。
    ②⑥《汉书》卷七四《魏相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133-3134、3137页。
    ③《汉书》卷七一《彭宣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051页。
    ④《汉书》卷七七《孙宝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257-3262页。
    ⑤《汉书》卷七二《页禹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075-3076页。
    ①《汉书》卷六O《杜周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664页。
    ②《汉书》卷七六《赵广汉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204页。
    ③晋文:《从西汉抑商政策看官僚地主的经商》,《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4期。
    ④《汉书》卷九一《货殖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690页。
    ①②《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858页。
    ③《汉书》卷六○《杜周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664页。
    ④《汉书》卷七二《页禹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070页。
    ①《汉书》卷七五《翼奉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175页。
    ②《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41页。
    ①《汉书》卷七五《翼奉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174页。
    ②《汉书》卷九《元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7页。
    ①⑥裘锡圭:《湖北汀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简牍考释》,《文物》1974年第7期。
    ②黄盛璋:《江陵凤凰山汉墓简牍及其在历史地理研究上的价值》,《文物》1974年第6期。
    ③高敏:《从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简牍看汉代的口钱、算赋制度》,《文史》第二十辑。
    ④ [口]永田英正:《汀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的简牍一以算钱的研究为中心》,载《居延汉简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版,第478页。
    ⑤岳庆平:《汉代“赋额”试探》,《中国史研究》1985年第4期。
    ①高敏:《从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简牍看汉代的口钱、算赋制度》,《文史》第二十辑。
    ②弘一:《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简牍初探》,《文物》1974年第6期。
    ③林甘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秦汉卷》,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第482页。
    ①《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32页。
    ②蒋非非《算赋制度问题探讨》,载《平准学刊》第三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①高敏:《从汀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简牍看汉代的口钱、算赋制度》,《文史》第二十辑。
    ②晋文:《关于商鞅变法赋税改革的若干考辨》,《中国农史》2001年第4期。
    ③《汉书》卷四四《淮南衡山济北王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139页。
    ④《盐铁论》卷一《错币》。桓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6页。
    ⑤ 参看[口]加滕繁《汉代国家财政和帝室财政的区别以及帝室财政的一斑》,载《中国经济史考证》第1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①[日]永田英正:《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的简牍—以算钱的研究为中心》,载《居延汉简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版,第478页。
    ②天长市文物管理所、天长市博物馆:《安徽天长西汉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第11期。
    ①连云港市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东海县博物馆、中国文物研究所:《尹湾汉墓简牍》,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96页。
    ① 裘锡圭:《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简牍考释》,《文物》1974年第7期。
    ②薛英群:《居延汉简通论》,甘肃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76页。
    ③高敏:《从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简牍看汉代的口钱、算赋制度》,《文史》第二十辑。
    ①《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64页
    ②《史记》卷一二二《酷史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51页。
    ③《汉书》卷一○《成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14、323页。
    ④连云港市博物馆:《尹湾汉墓简牍释文选》,《文物》1996年第8期。
    ⑤参看马怡《汉代的诸赋与军费》,《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3期。
    ②《汉书》卷四《文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28页。
    ①②③④《汉书》卷七○《陈汤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023、3024、3024、3024页。
    ⑤《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39页。
    ⑥《史记》卷九七《刘敬叔孙通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销2720页。
    ①《史记》卷一一二《平津侯主父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61页。
    ②《汉书》卷六《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0页。
    ③《汉书》卷七《昭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21页。
    ④《汉书》卷八《宣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53页。
    ⑤《史记》卷一二二《酷吏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48页。
    ⑥《汉书》卷九《元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92页。
    ①《汉书》卷九一《货殖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690页。
    ②《汉书》卷七○《陈汤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024页。
    ③《汉书》卷一四《诸侯王表第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95页。
    ④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59页。
    ⑤林甘泉:《秦汉封建专制主义的经济基础》,载《秦汉史论从》,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①《汉书》卷七七《孙宝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258页。
    ②《汉书》卷八一《张禹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349页。
    ③《汉书》卷七《昭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32页。
    ④《史记》卷三○《平准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18页。
    ⑤《汉书》卷九《元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92页。
    ①《汉书》卷七○《陈汤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024页。
    ②《汉书》卷一○《成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17页。
    ③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06页。
    ④《汉书》卷一○《成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20贝。
    ①④《汉书》卷一○《成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22页。
    ②《汉书》卷八五《谷永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462页。
    ③按:马永赢先生认为,解万年不是工程技术方而专家。由于技术型专家促使西汉帝陵型制的完善,西汉后期,国力下降,将作大匠逐渐从技术型向行政型转变。(参见《从“将作大匠”看西汉帝陵的变化》,《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4期)。确有合理之处,但是按照解万年的投机心理,在昌陵选址问题上,不仅不会擅自作主,而且更多地要迎合君主的意图。因此,作出昌陵选址决定的应该是成帝本人。
    ⑤《汉书》卷八四《翟方进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416页。
    ⑥参看张小锋《西汉后期政局演变探微》,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①③④⑤《汉书》卷八五《谷永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451、3456、3462、3465页。
    ②《汉书》卷六六《陈咸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902页。
    ①《汉书》卷七0《陈汤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024页。
    ②《汉书》卷一○《成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20页。
    1、[春秋]左丘明撰,杨伯峻编注:《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2、[战国]商鞅撰,蒋礼鸿:《商君书锥指》,中华书局1986年版。
    3、[西汉]刘安等撰,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4、[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5、[西汉]贾谊撰,阎振益、钟夏校注:《新书校注》卷三《时变》,中华书局版。
    6、[西汉]桓谭撰,朱谦之校辑;《新辑本桓谭新论》,中华书局2009年版。
    7、[西汉]陆贾撰,王利器校注:《新语校注》,中华书局1986年版。
    8、[西汉]桓宽撰,土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版。
    9、[西汉]董仲舒撰,[清]苏舆义证:《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版。
    10、[东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1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
    12、[东汉]王符撰,[清]汪继培笺:《潜夫论笺》,中华书局1979年版。
    13、[东汉]应劭撰,吴树平校释:《风俗通义校释》,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4、[东汉]荀悦:《汉纪》,张烈点校:《两汉纪》(上册),中华书局2002年版。
    15、[晋]袁宏:《后汉纪》,张烈点校:《两汉纪》(下册),中华书局2002年版。
    16、[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版。
    17、[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17、[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18、[南宋]徐天麟:《西汉会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19、[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91年版。
    20、[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
    21、[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
    22、[清]孙楷:《秦会要补订》,中华书局1959年版。
    23、[清]王先谦:《汉书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24、[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25、[清]钱大听:《廿二史考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26、[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
    27、[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口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28、[清]梁玉绳:《史记志疑》,中华书局1981年版。
    29、[清]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华书局1975年版。
    30、周天游:《八家后汉书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31、何清谷:《三辅黄图校释》,中华书局2005年版。
    32、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版。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1、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汉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5年版。
    2、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居延汉简甲乙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4、林梅村、李均明:《疏勒河流域出土汉简》,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5、洪适:《隶释》,中华书籍1985年版。
    6、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熠:《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7、李均明、何双全:《散见简牍合辑》,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8、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汉简》,中华书局1991年版。
    9、罗振玉、王国维编:《流沙坠简》,中华书局1993年版。
    10、连云港市博物馆等:《尹湾汉墓简牍》,中华书局1997年版。
    11、胡平生、张德芳:《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2、赵化成、高崇文等:《秦汉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
    13、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南龙山里耶战国——秦代古城一号井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第1期。
    14、天长市文物管理所、天长市博物馆:《安徽天长西汉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第11期。
    15、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 (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
    1、胡钧:《中国财政史讲义》,商务印书馆1920年版。
    2、徐式圭:《中国财政史略》,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第1页。
    3、常乃德:《中国财政制度史》,上海世纪书局1930年版。
    4、刘秉麟:《中国财政小史》,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5、杨志濂:《中国财政史辑要》十册,无锡大公图书馆1936年版。
    6、安作璋:《汉史初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7、[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8、李剑农:《先秦两汉经济史稿》,中华书局1962年版。
    9、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编,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4版。
    10、高敏:《云梦秦简初探》,河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1、陈直:《史记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2、陈直:《汉书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3、陈梦家:《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年版。
    14、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5、张维华:《汉史论集》,齐鲁书社1980年版。
    16、周伯棣编著:《中国财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7、吴慧:《桑弘羊研究》,齐鲁书社1981年版。
    18、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编:《秦汉史论丛》第1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9、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0、马非百:《桑弘羊年谱订补》,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21、郭道扬:《中国会计史稿上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年版。
    22、安作璋:《桑弘羊》,中华书局1983年版。
    23、马大英:《汉代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3年版。
    24、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编:《秦汉史论丛》第2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5、杨树达:《汉书窥管》,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26、柳春藩:《秦汉封国食邑赐爵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7、钱剑夫:《秦汉赋役制度考略》,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8、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29、林剑鸣等:《秦汉社会文明》,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30、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
    31、栗劲:《秦律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2、陈直:《居延汉简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33、韩连琪:《先秦两汉史论丛》,齐鲁书社1986年版。
    34、黄今言:《秦汉赋役制度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5、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6、罗庆康:《西汉财政官制史稿》,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7、谢天佑:《秦汉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史稿》,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8、孟祥才:《中国农民战争史》秦汉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9、肖清益、谭建立:《中国审计史纲要》,中国审计出版社1990年。
    40、李发林:《战国秦汉考古》,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
    41、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42、薛英群:《居延汉简通论》,甘肃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3、于琨奇:《秦汉小农与小农经济》,黄山书社1991年版。
    44、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中华书局1993年版。
    45、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46、郑学檬主编:《中国赋役制度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7、刘俊文主编:《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上古秦汉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48、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四卷·中古时代·秦汉时期》(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9、张传玺:《秦汉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0、曾宪植、冯晓英编著:《财政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51、林甘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秦汉卷》,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
    52、黄天华:《中国财政史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3、黄今言:《秦汉经济史论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4、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三联书店2000年版。
    55、于振波:《秦汉法律与社会》,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6、晋文:《以经治国与汉代社会》,广州出版社2001年版。
    57、赵化成、高崇文等著:《秦汉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
    58、阎步克:《品位与职位》,中华书局2002年版。
    59、李振宏:《居延汉简与汉代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版。
    60、陈明光:《汉唐财政史论》,岳麓出版社2003年版。
    61、孙翊刚主编:《中国财政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2、高敏:《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论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3、[日]西嵨定生:《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与结构——二十等爵制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
    64、钱穆:《秦汉史》,三联书店2004年版。
    65、曹旅宁:《张家山汉律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
    66、安作璋:《汉武帝大传》,中华书局2005年版。
    67、晋文:《桑弘羊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8、叶振鹏主编:《20世纪中国财政史研究概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9、廖伯源:《简牍与制度——尹湾汉墓简牍官文书考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0、郑学檬主编:《简明中国经济通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1、朱红林:《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集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72、朱德贵:《汉简与财政管理新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73、楼继伟主编:《中国公共财政》,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年版。
    74、项怀诚主编:《中国财政通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75、程念祺;《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76、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齐鲁书社2007年版。
    77、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78、张小锋;《西汉中后期政局演变探微》,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79、[日]永田英正:《居延汉简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版。
    80、陈直:《两汉经济史料论丛》,中华书局2008年版。
    81、杨振红:《出土简牍与汉代社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2、陈直:《居延汉简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版。
    83、张荣强:《汉唐籍帐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84、王彦辉:《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与汉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2010年版。
    85、陈英:《汉代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安作璋:《从赋役剥削看两汉的农民生活》,《汉史初探》,学习生活出版社1955年版。
    2、韩连琪:《汉代的田租口赋和徭役》,《文史哲》,1956年7月第1期。
    3、[日]加藤繁:《关于算赋的小研究》,《中国经济史考证》,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4、谷霁光:《论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江西大学学报》1964年第2期。
    5、弘一:《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简牍初探》,《文物》1974年第6期。
    6、黄盛璋:《江陵凤凰山汉墓简牍及其在历史地理研究上的价值》,《文物》1974年第6期。
    7、裘锡圭:《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简牍考释》,《文物》1974年第7期。
    8、张烈:《评盐铁会议》,《历史研究》1977年第6期。
    9、晁华山:《西汉称钱天平与法马》,《文物》1977年第11期。
    10、熊铁基:《秦代赋税徭役制度初探》,《华中师院学报》1978年第1期。
    11、黄今言:《秦代租赋徭役制度研究》,《江西师院学报》1979年第3期。
    12、王毓铨:《“民数”与汉代封建政权》,《中国史研究》1979年第3期。
    13、祝瑞开:《汉代的公田与假税——附说秦的“受田”和“租赋”》《西北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
    14、魏良弢:《西汉“三十税一”和“献费”初探》,《南京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
    15、于豪亮:《云梦秦简所见职官述略》,《文史》第八辑,中华书局1980年版。
    16、黄今言:《汉代田租征课中若干问题考察》,《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2期。
    17、韩养民:《汉代的分田劫假与土地兼并》,《西北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
    18、刘华祝:《关于西汉的地租和地税》,《北京大学学报》1981第4期。
    19、杨宽:《从“少府”职掌看秦汉封建统治者的经济特权》,《秦汉史论丛》第1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0、王利器:《桑弘羊与<盐铁论>》,《西北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21、谢天佑:《<盐铁论>论战双方经济思想辨析》,《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1期。
    22、罗镇岳:《浅析西汉男子“屯戍一岁”于“戍边三日”》,《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3期。
    23、卢建新:《汉武帝时期的财经措施与工商业发展》,《江苏师院学报》1982年第1期。
    24、赵俪生:《试论两汉的土地所有制和社会经济结构》,《文史哲》1982年第5期。
    25、葛剑雄:《秦汉的上计和上计吏》,《中华文史论丛》1982年第2期。
    26、高敏:《从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简牍看汉代的口钱、算赋制度》《文史》1983年第二十辑。
    27、苏诚鉴:《“头会箕敛”与“八月算人”》,《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1期。
    28、柳春藩:《论汉代的“公田”的“假税”》,《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2期。
    29、钱佰泉:《汉初算赋口钱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年第4期。
    30、李孝林:《世界会计史上的珍贵资料》,《江汉考古》1983年第2期。
    31、张金光:《秦自商鞅变法后的租赋徭役制度》,《文史哲》1983年第1期。
    32、田泽滨:《汉代的“更赋”、“资算”与“户赋”》,《东北师大学报》1984年第6期。
    33、田余庆:《论轮台诏》,《历史研究》1984年第2期。
    34、杨一民:《<盐铁论>和西汉社会》,《学术月刊》1984年第11期。
    35、黄今言:《西汉的訾算》,《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年第1期。
    36、黄今言:《秦汉末业税问题的探讨》,《江西师大学报》1985年第1期。
    37、杜绍顺:《汉代田税征收方法辨析》,《中国史研究》1985年第3期。
    38、岳庆平:《汉代“赋额”试探》,《中国史研究》1985年第4期。
    39、刘文汇:《“太半之赋”辨析》,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1985年第3期。
    40、陈慧生:《两汉屯田和统一新疆的关系》,《秦汉史论从》第3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1、张锴生:《汉代粮仓初探》,《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6期。
    42、高敏:《秦汉的徭役制度》,《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1期。
    43、连邵名:《汉简中的债务文书及“赊卖名籍”》,《考古与文物》1987年第3期。
    44、李祖德:《桑弘羊的经济改革》,《中国古代改革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45、彭邦炯:《从出土秦简再探秦内史与大内、少内和少府的关系和职掌》,《考古与文物》1987年第5期。
    46、王云:《关于汉代的算赋定额》,《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
    47、苏诚鉴:《“官与牢盆”与汉武帝的榷盐政策》,《盐业史研究》1988年第1期。
    48、蒋非非:《算赋制度问题探讨》,《平准学刊》第三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49、于琨奇:《更三品新探》,《中国社会经济研究》1988年第2期。
    50、蒋逸人、楼远:《汉代财政税收企业管理管窥》,《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3期。
    51、于琨奇:《秦汉“户赋”“军赋”考》,《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4期。
    52、张桂萍:《汉代的上计制度》,《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
    53、罗庆康:《两汉专卖政策的发展与演变》,《暨南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54、周乾溁:《对盐铁会议的重新评价》,《天津师大学报》1991年第6期。
    55、晋文:《从西汉抑商政策看官僚地主的经商》,《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4期。
    56、孙筱:《秦汉户籍制度考述》,《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4期。
    57、邢铁:《汉代的户等》,《河北师院学报》1993年第3期。
    58、谢桂华:《汉简与汉代西北屯戍盐政考述》,《盐业史研究》1994年第1期。
    59、丁毅华:《盐铁会议论战性质辨析》,《天津师大学报》1994年第4期。
    60、杨天宇:《汉代官俸考略》,《河南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61、王子今:《西汉均输制度新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 期。
    62、孙忠家:《西汉商业政策探讨》,《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5期。
    63、(日)工藤元男:《秦内史》,刘俊文主编《口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上古秦汉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64、张兆凯:《两汉俸禄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l期。
    65、冷鹏飞:《汉代市租考》,《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3期。
    66、谢桂华:《尹湾汉墓简牍和西汉地方行政制度》,《文物》1997年第1期。
    67、黄今言、黄素平:《两汉工商政策与商品经济述略》,《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68、薛振恺:《试论汉武帝的敛财政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69、杨有礼:《秦汉俸禄制度探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70、赵云旗:《中国古代财政管理研究》,《汕头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71、王彦辉:《论汉代工商官营政策的政治影响》,《东北师大学报》1998年第3期。
    72、李均明:《汉简会计考》,《山土文献研究》第3、4期,中华书局1998年版。
    73、高大伦:《尹湾汉墓木牍<集簿>中户口统计资料研究》,《历史研究》1998年第5期。
    74、陆建伟:《汉代大司农的渊源及其演变》,《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75、邵鸿:《西汉仓制考》,《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
    76、刘瑞:《秦汉时期的将作大匠》,《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4期。
    77、施丁:《秦汉豪族的呼声——读桓宽<盐铁论>》,《学术月刊》1999年第11期。
    78、陈明光:《财政考虑与汉代所谓重农抑商政策》,《东南学术》1999年第4期。
    79、高恒:《汉代上计制度论考》,《东南文化》1999年第1期。
    80、陈乃华:《盐铁专卖与西汉中后期社会危机》,《山东师大学报》2000年第2期。
    81、崔凡芝、丁波:《试析汉武帝推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山西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82、王刚:《汉代“市租”新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4期。
    83、晋文:《关于商鞅变法赋税改革的若十考辨》,《中国农史》2001年20卷第4期。
    84、马怡:《汉代的诸赋与军费》,《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3期。
    85、张德芳:《从悬泉汉简看西汉西域屯田及其意义》,《敦煌研究》2001年第3期。
    86、赵梦涵:《桑弘羊财政工商调控论》《文史哲》2001年第5期。
    87、臧知非:《再谈汉代田税征收方式问题——兼答李恒全同志》,《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88、马新:《试论两汉乡村工商业与高利贷》,《东岳论丛》2001年第2期。
    89、李均明《读<尹湾汉墓简牍>杂记》,李学勤、谢桂华主编《简帛研究二○○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0、张春龙、龙惊沙:《湘西里耶秦代简牍选释》,《中国历代文物》2002年第1期。
    91、高敏:《关于汉代有“户赋”、“质钱”和各种矿业税的新证》,《史学月刊》2003年第4期。
    92、臧知非:《两汉授田制度与田税征收方式新论——对张家山汉简初步研究》,《江海学刊》2003年第3期。
    93、臧知非:《张家山汉简所见西汉矿业税收制度试析》,《史学月刊》2003年第3期。
    94、臧知非:《汉代田税“以顷计征”新证——兼答李恒全同志》,《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95、程念琪:《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96、杨振红:《秦汉“名田宅制”说——从张家山汉简看战国秦汉土地制度》,《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
    97、于振波:《张家山汉简中的名田制及其在汉代的实施情况》《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1期。
    98、陈苏镇:《汉初王国制度考述》,《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
    99、周琍:《论汉代的财政危机及其对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 第12期。
    100、杨振红:《月令与秦汉政治再探讨一兼论月令源流》,《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
    101、王彦辉:《论张家山汉简中的军功名田宅制度》,《东北师大学报》2004年第4期。
    102、于振波:《从简牍看汉代的户赋与刍稿税》,《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2期。
    103、朱德贵:《汉代田税征收政策问题考释》,《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6期
    104、张荣强:《从计断九月到岁终为断——汉唐间财政年度的演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05、张荣强:《(二年律令)与汉代课役身分》,载《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2期。
    106、晋文:《商鞅变法与秦国田租的征课——兼论秦汉“纳粟拜爵”与“更赋”的起源》,载《中国历史上的农业经济与社会》(第二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7、朱德贵:《汉代财政支出管理及其特点释证》,《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108、朱德贵:《汉代财政监督机构的职能及其实施效果证释》,《兰州学刊》2006第8期。
    109、朱德贵:《汉代财政监督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第4期。
    110、晋文:《略论桑弘羊理财对后世禁榷政策的影响》,《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第4期。
    111、刘德增、李珩:《“县官”与秦汉皇帝财政》,《文史哲》2006年第5期。
    112、王彦辉:《论西汉的分户析产》,《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4期。
    113、史卫:《汉代财政制度演变试探》,《南都学坛》2007年第5期。
    114、张金光:《普遍授田制的终结与私有地权的形成》,《历史研究》2007年第5期。
    115、黄今言:《从张家山竹简看汉初的赋税征课制度》,《史学集刊》2007年第2期。
    116、刘玉峰:《王莽改制五均六筦政策述评》,中央党校《学习时报》2008年10月6日第9版。
    117、晋文、李伟:《从<二年律令·户律>看汉初立户分户问题》,《中国农史》2008年第3期。
    118、袁延胜:《天长纪庄木牍<算簿>与汉代算赋问题》,《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2期。
    119、王勇:《大司农的演变与汉代的农业经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120、马永赢:《从“将作大匠”看西汉帝陵的变化》,《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4期。
    121、吴照魁:《“本末不相称”与“轻重之相得”:汉代皮币荐璧制度新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0年第4期。
    122、李伟:《从凤凰山汉简看西汉地方财政税收》,《南京师大学报》2010年第3期。
    123、郭浩:《西汉地方财政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