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委与新中国初期经济秩序的确立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经过长期战争破坏和消耗,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中共面临巨大的经济困难。作为统一管理国家财政经济机构的中财委,在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务院的领导下,从极端贫弱的经济基础上起步,克服人才紧缺,资源匮乏的的不利条件,短时间内确立了新的经济秩序,为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财政经济的好转作出了重要贡献。关于中共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的经济成就,学术界研究较为充分。但对于中财委这一经济机构,关注并不多。而探寻中财委在新中国经济秩序确立中作用的学术研究,目前还很薄弱。通过考察中财委在确立新中国经济秩序中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实施和财经政策的制定与实践,可以揭示国家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向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转变过程,以及中共对于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同时,研究中财委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作出的历史贡献,可反映出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必然。
     论文从中财委的成立过程和组织机制入手,梳理了中财委的前身,内部架构,工作方法等基本情况,对其从成立到撤销期间内部机构变迁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新中国经济纲领经过长期探索,逐步确立的过程。根据经济纲领确立的经济运行目标,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形势,明确了中财委的首要任务即为通过整饬市场环境,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争取财政收支平衡,合理调整工商业等经济活动,改造、消除旧社会的痕迹和弊病,确立新中国初期的经济秩序。
     确立新中国初期的经济秩序,当务之急就是整顿极端混乱的市场秩序,打击投机资本,消除恶性通货膨胀。中财委将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相结合,综合运用贸易、金融、财政工具重拳出击,接连取得反对投机资本的胜利,迅速稳定了物价,获得了对市场控制的主动权。即便如此,中财委仍未放松对物价的关注,朝鲜战争期间,面对投机势力再度兴风作浪,迅速采取综合措施,避免物价波动。
     保持物价稳定离不开国家对于全国财政经济的统一管理,争取财政收支平衡也必须有统一财经作保证。新中国业已成立,客观上也需要将财力、物力统一起来,集中力量办大事。在中共的领导下,中财委确立统一财经的时机,通过广泛宣传,有效部署,迅速实现对国家财经工作的统一管理。在统一财经的局限性暴露出来后,中财委因地制宜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
     财政收支状况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是确立正常的经济秩序的基础。中财委统一全国税政,增加税收;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筹措资金;编制国家财政收支概算,规定国家财政所要完成的任务和所要实现的目标。通过这几项开源节流的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情况的根本好转。
     物价稳定,财经统一后,私营工商业的生产经营难以为继。中财委积极贯彻“四面八方”政策,协助中央制定调整工商业的政策,抓住公私关系、劳资关系、产销关系三大重点,搬出加工订货、收购土产两路“救兵”,帮助私营工商业渡过难关。
     通过领导这几个重大经济活动,中财委实现破旧立新,确立了新中国初期的财经秩序。回顾中财委为确立新中国经济秩序所作的努力,总结其基本工作方法和领导财经工作的经验,以供学习。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national economy was onthe verge of collapse after a long-term destruction and attrition of the war. Theobstruction of urban and rural, the recession of market, the abnormal rampant ofspeculation and profiteering and the runaway increase in prices make people live inpriv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partial war was still go on, Chinese Communist Partyconfront the tremendous financial crisis because of the expenses of nine million staffof military affairs and politic require and the gradually recovery of national economy.As the Finance and Economy Committee of 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whichunified manage our national revenue, was started from extremely poor and wakeeconomic foundation to build a new economic order in a short time, which overcomesthe shortage of talents and the deficiency of nature resources and make significantcontribute to the quick recovery and improve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in the earlynew China. The academic circles had sufficiently researched about the economicachievement in the early founding of China. But pay less attention to the Finance andEconomy Committee of 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However, the researchabout this committee’s function in the founding of economic order of new china waspretty wake.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democraticeconomy platform, the institution and practice of financial policies of Finance andEconomy Committee in the founding of economy order, we can reveal the transitionfrom semi-colonial and semi-feudal economic pattern to new-democratic economicpattern, and the exploration of develop road made by Communist Party. Meanwhile,the research of the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for the re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national economy made by the Finance and Economy Committee under the hardcondition could reflect the historical necessity of the ruling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Started from the establishment process and the organization mechanism of theFinance and Economy Committee, the thesis combs its predecessor and also its innerstructure and working methods. Moreover, the paper analyses the basic circumstanceof its inner institution changes from establishment to the withdrawal period.
     Based on the former analysis, the dissertation expound the graduallyestablishment of new china’s economic program after a long-term exploration. Theeconomic program is the fundamental guiding to the Finance and Economy Committee to launch all kinds of work. According to the objective established byeconomic program and combine with the economic situation of the early founding ofnew China, the primary mansion is to build a unified system of economicmanagement by putting the market environment in order, and strive for keepingbalance between budgetary revenues and expenditures, regulate the economicactivities such as industry and commerce, transform or eliminate the ills of old society.Finally set up the economic order in the early new China.
     In order to build the economic order, the most pressing matter is to rectify theextremely disordered market order, strike the activities of capital speculation anddispel the vicious inflation. Combining with the economic measures andadministrative means,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e the instruments of trade, bankingand finance, the Finance and Economy Committee continuously achieved triumph ofagainst capital speculation, swiftly stable the price, and win the initiative of marketcontrol. But still not loose the attention to the price. During the Korean War, thespeculative forces stir up troubles again, in face of this situation, he Finance andEconomy Committee promptly take measures to avoid the fluctuation of price.
     Owing to the unified management of national finance and economy from ourgovernment, the price maintain stable and also give strong guarantee to strive forkeeping balance between budgetary revenues and expenditures. The new China hasalready been established, which objectively needs to concentrate financial power andmaterial resources on matters of great importance. Under the leading of theCommunist Party, the Finance and Economy Committee ensured the opportunity ofunifying the finance and economy; rapidly realize the unified management to thecountry, by widely publicity and effective deployment. However, after the expositionof the limitations of unified financial, the Finance and Economy Committee adjuste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in light of local conditions.Consequently mobilized the initiative of the local governments.
     The situation of fiscal balance is the great matter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social economy, and also is the foundation of normal economic order. The Financeand Economy Committee unified the tax policy and increase the tax collection.Moreover, issuing the first bond to raise found, drawing up the national fiscalbudgetary, and prescribing the missions and objectives for national finance toaccomplish. Through the former measures, we achieved the essential improvement of fiscal situation.
     After the stabilization of prices of commodities and unification of finance,private businesses cannot be able to run the Finance and Economic commission of the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in collaboration with government carries out policiesabout every aspects in adjusting the business polices which pay more attention torelation between publican and privacy, employee and employer, produce andsale.Meantime, they turn to order and purchase native products to help privatebusiness out.
     Through conducting these important economic activities, the Finance andEconomy Committee has broken the traditions and achieved innovations, establishingeconomic orders of new China.Looking back to efforts Finance and Economic commission of the Central people’sGovernment has made to formulate economic orders of new China, we summarizeand absorb the brilliant work methods and experience on finance to facilitate ourstudy.
引文
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7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13页。
    ①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①经济管理出版社1994年版。
    ②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版。
    ③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
    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⑤《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9期,第58-65页。
    ⑥《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1期,第91-110页。
    ⑦《党史博览》,2006年第8期,第9-11页。
    ⑧《党史博览》,2009年第10期,32-37页。
    ⑨《党的文献》,2009年第5期,第。
    ⑩《中国统一战线》,2005年第12期,第50-51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④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
    ⑤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⑥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
    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⑧改革出版社1990年版。
    ⑨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
    ⑩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11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2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①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版。
    ②《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3年第10期。
    ③《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5期。
    ④《党的文献》,2012年第6期。
    ⑤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⑥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⑦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年版。
    ①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
    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③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④大卫·M.贝齐曼:《陈云》,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78-79页。
    ⑤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⑥《理论学刊》,1996年第7期。
    ⑦《党的文献》,1995年第5期。
    ⑧《理论学刊》,2009年第1期。
    ①《中华魂》,2005年6期。
    ②《文史精华》,1996年第5期。
    ③《北京党史》,2000年第2期。
    ④《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13页。
    ①赵秀山、冯田夫、赵军威编撰:《华北解放区财经纪事》,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年版,第168-169页。
    ②《晋察冀中央局建议召开华北经济会议向中央的报告》,薛暮桥、杨波主编:《总结财经工作迎接全国胜利——记全国解放前夕两次重要的财经会议》,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47页。
    ③《中共中央关于召开华北财经会议的指示》,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1946—1947)》,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376—377页。
    ④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前后》,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62页。
    ①参见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前后》,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64-65页。
    ①《中央对薄一波关于华北财经会议情况报告的批示》,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六册(1946-1947)》,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444-445页。
    ②《华北财政经济会议综合报告》,薛暮桥、杨波主编:《总结财经工作迎接全国胜利——记全国解放前夕两次重要的财经会议》,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56页。
    ①《华北财政经济会议决议》,薛暮桥、杨波主编:《总结财经工作迎接全国胜利——记全国解放前夕两次重要的财经会议》,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51—55页。
    ②《中央批准华北财经会议决议及对各地财经工作的指示》,薛暮桥、杨波主编:《总结财经工作迎接全国胜利——记全国解放前夕两次重要的财经会议》,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49—50页。
    ①《中央关于成立华北财经办事处及任董必武为主任的决定》,薛暮桥、杨波主编:《总结财经工作迎接全国胜利——记全国解放前夕两次重要的财经会议》,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329页。
    ②《董必武传(1886-197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565页。
    ③其主要任务为:在中央及工委领导下,统一华北各个解放区(东北解放区不在内)的财政经济政策,指导华北各解放区财政经济工作的执行。除特别重大的问题需经中央及工委会讨论并通过中央局执行外,在一般经常的行政问题上,可直接指挥各解放区的财经办事处执行。该办事处具体任务是:(1)制定华北解放区国民经济建设方针;(2)审查各解放区生产、贸易、金融计划,及时作必要的管理与调剂;(3)掌握各解放区货币发行;(4)指导各解放区的对敌经济斗争;(5)筹建中央财政(部)及银行;(6)审定各解放区人民负担;(7)审查各解放区财政预算,做出必要调剂办法。组织规程还对华北财办内部机构设置及职能范围和工作方式做出规定。从组织隶属关系上说,它是中央委员会的工作机构,内设秘书处、财政组、经济组、军事供给组、调查研究室5个办事单位;通过处务会议(各机构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形式进行工作。中央档案馆编:《共和国雏形华北人民政府》,西苑出版社2000年版,第285—286页。
    ①《董必武同志在华北交通会议上的总结报告》,薛暮桥、杨波主编:《总结财经工作迎接全国胜利——记全国解放前夕两次重要的财经会议》,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390页。
    ①《中央批转华北金融贸易会议的综合报告》,1948年8月6日,薛暮桥、杨波主编:《总结财经工作迎接全国胜利——记全国解放前夕两次重要的财经会议》,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36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99页。
    ②薛暮桥:《薛暮桥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8页。
    ③《中央军委关于改变华北、中原解放区的组织、管辖境地及人选的通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151-153页。
    ④参见《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四卷(上)全国解放战争时期(1945.8-1949.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70页。
    ①薛暮桥:《薛暮桥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8页。
    ②《华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2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1043页。
    ③《华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2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754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45页。
    ①参见《中共中央关于成立华北财经委员会及统一货币的规定》,1948年10月6日,《共和国雏形—华北人民政府》,第301页。
    ②赵秀山、冯田夫、赵军威:《华北解放区财经纪事》,中央档案出版社2002年版,第48页。
    ③刘汉黄、黄瑶、李维民:《罗荣桓元帅》,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782页。
    ①《薄一波文选》,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0页。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8册,第181-185页。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24-128页。
    ②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中央在香山》,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62页。
    ③《陈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0页。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30-131页。
    ②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实践的回顾》(上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50页。
    ③《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8页。
    ①《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成立会议纪要》,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编:《中国工业五十年(第一部)》下卷,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1099-1101页。
    ①《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综合卷),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0年版,第558页。
    ②《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综合卷),第563-568页。
    ①陈云、薄一波:《中财委三个多月工作及今后三个月简单计划》,1949年10月21日。
    ①薄一波:《关于各局的工作指示》,1949年12月31日。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编:《中国工业五十年(第一部)》下卷,第891-893页。
    ②薄一波:《关于各局的工作指示》,1949年12月31日。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编:《中国工业五十年(第一部)》下卷,第891-893页。
    ③杨波:《陈云主持中财委工作的思想和实践》,《中华魂》,2005年第6期,第7页。
    ①《陈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②新华月报编辑部编:《新中国五十年大事记》(上册),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4页。
    ①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51页。
    ②张金藩、海戚、初尊贤编:《国史大辞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0页。
    ①参加孙健:《中国经济史—近代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52页。
    ②杨荫溥:《民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4年版,第175页。
    ③参见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1937—1949》(中译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110页。
    ④杨培新:《旧中国的通货膨胀》,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71页。
    ⑤参见《中国近代金融史》编写组:《中国近代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85年版,第296页。
    ⑥沙英:《一年来蒋管区的物价涨风》,1947年12月9日。载《反饥饿发内战运动资料汇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9页。
    ①沙英:《中国四大家族的危机》,光华书店1948年版,第69-75页。
    ②《中国近代金融史》编写组:《中国近代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85年版,第300页。
    ③费正清:《美国与中国》(第四版),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49-250页。
    ①参见史全生:《中华民国经济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6月版,第568页。
    ③史全生:《中华民国经济史》,第566页。
    ④陆仰渊、方庆秋主编:《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第837页。
    ⑤李新等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通史》(初稿)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1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年来的伟大成就》,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68-69页。
    ②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系《中国近代经济史》编写组编:《中国近代经济史》下册,1978年版,第194页。
    ①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922页;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360页。
    ②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系《中国近代经济史》编写组编:《中国近代经济史》下册,1978年版,第195页。
    ③《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讲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406页。
    ④陆仰渊、方庆秋主编:《民国社会经济史》,第844页。
    ⑤《在各解放区水利工作联席会议上的讲话》,《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71页。
    ⑥李新等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初稿)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21页。
    ⑦《经济周报》第八卷,第十一期,第142页。
    ①《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1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第35页。
    ②于光远:《一年来的解放区土地改革》,《解放日报》,1947年1月1日。
    ③赵德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1页。
    ①朱玉湘主编:《山东革命根据地财政史稿》,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67页。
    ②《华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1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1084页。
    ③宋仲福等主编:《中国现代史》(上册),第441-442页。
    ④《中国在向前迈进》,《人民日报》1951年5月1日。
    ⑤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档案馆,财政经济史编写组编:《华中解放区财政经济史料选编》,第5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28页。
    ⑥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64页。
    ①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国民经济史教研室编:《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429页。
    ②宋劭文:《在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1948年8月9日。
    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国民经济史教研室编:《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429页。
    ①苏星:《新中国经济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71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财政卷》,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年版,第186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财政卷》,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
    ①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中国经济发展五十年》,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财政卷》,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年版,第203页。
    ③薛暮桥:《我国物价和货币问题研究》,红旗出版社1986年版,第28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金融卷》,中国物资出版社1996年版,第167-169页。
    ⑤吴承明、董志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5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4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2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地67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7-1061页。
    ②《解放日报》1945年6月21日。
    ③《新华日报》1945年9月27日。
    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53-1256页。
    ②赵德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66),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3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47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0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4-1439页。
    ②《华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汇编》第1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569页。
    ①陶鲁笳:《毛主席教我们当省委书记》,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28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80-83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7页。
    ①中央档案馆编:《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1-72页。
    ①毛泽东:《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1950年6月6日),《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7-72页。
    ①陈云:《调整公私关系和整顿税收》,《陈云文选》(第二卷),人出版社1995年版,第92-98页。
    ②毛泽东:《不要四面出击》(1950年6月6日),《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3-76页。
    ③《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9页。
    ①中国科学院上海财经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1921年—195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57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综合卷》,北京,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0年版,第111页。
    ②《东北日报》,1949年5月31日。
    ③《东北日报》,1949年6月18日。
    ④薛暮桥:《我国物价和货币问题研究》,红旗出版社1986年版,第30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金融卷》,中国物资出版社1996年版,第189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综合卷》,中国城市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第111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综合卷》,中国城市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第111页。
    ①《陈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0页。
    ②《陈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19页
    ①《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综合卷》,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0年版,第111页。
    ②《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商业卷》,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
    ③《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商业卷》,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
    ④《发行公债弥补财政赤字》,《陈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页。
    ⑤陈云、薄一波致东北财委电,1949年10月20日。
    ①陈云、薄一波致李富春、叶季壮电,1949年11月11日。
    ②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中国经济发展五十年大事记》1999年版,第2页。
    ①《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综合卷》,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0年版,第381页。
    ②《上海工商界情况》,《陈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页。
    ③《上海工商界情况》,《陈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页。
    ①《薛暮桥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2页。
    ②《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商业卷》,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
    ③周太和:《建国初期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党的文献》,1988年第3期。
    ①吴承明、董志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5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22页。
    ②《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商业卷》,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年版,第125-126页。
    ③章立凡:《章乃器文集》(上卷学术编),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第580-581页。
    ①胡邦定:《当代中国物价》,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24页。
    ②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编:《中共工业五十年——新中国工业通鉴》(第一部1949-1999),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482-483页。
    ③《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综合卷》,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0年版,第400页。
    ④赵士刚:《共和国经济风云》,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第167页。
    ①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编:《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1949-1950),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342页。
    ②赵士刚:《共和国经济风云》,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第169页。
    ①《陈云文集》(第二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86-189页。
    ①杨坚白:《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成就》,统计出版社1956年版,第24页。
    ②胡邦定:《当代中国物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6-27页。
    ①《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国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27页。
    ①薄一波:《若干重大事件与决策的回顾》(上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58页。
    ①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49年12月4日。
    ①《陈云文选》(第二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1-19页。
    ①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编:《陈云文稿选编(1941-1956)》,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1页。
    ②财政部:《统一财经工作以来财政工作执行情况》,转引自李海,李惠贤,成丽英主编:《统一财经为新中国奠基立业:记全国解放前后两次重要的财经会议》,第69页。
    ③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中国经济发展五十年》,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5-6页。
    ①《陈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8、61、62页。
    ②《陈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9-75页。
    ①《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财政卷》,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年版,第259-260页。
    ①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编:《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1949-1950》,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198-200页。
    ②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编:《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1949-1950》,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201-203页。
    ①《大有希望》,《人民日报》1950年3月7日。
    ②《1949-1952中华人人民共和国经济资料档案选编》(综合卷),第707页。
    ③《1949-1952中华人人民共和国经济资料档案选编》(综合卷),第878-879页。
    ④章乃器:《统一就是力量,统一就是方法》,《光明日报》,1950年3月24。
    ⑤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编:《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1949-1950》,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332-333页。
    ①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编:《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1949-1950》,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304-305页。
    ①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49年12月4日。
    ②《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4页。
    ①曾山:《关于华东财经工作的报告》,《解放日报》,1950年7月16日。
    ②贾拓夫:《关于目前西北财经工作问题》,《群众日报》,1950年7月21日。
    ③张友渔:《关于北京市财经工作的报告》,《人民日报》,1950年8月10日。
    ④章立凡:《章乃器文集》(上卷学术卷),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第580页。
    ①见李海,李惠贤,成丽英主编:《统一财经为新中国奠基立业:记全国解放前后两次重要的财经会议》,第37页。
    ②金融出版社编辑部编:《十年来的金融事业》,金融出版社1959年版,第51页。
    ①《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16页。
    ①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61页。
    ②《陈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3页。
    ①《政务院关于划分中央与地方在财政经济工作上管理职权的决定》,《人民日报》,1951年5月26日。
    ②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62页。
    ③汪海波:《新中国工业经济史》(1949.10—1957年),经济管理出版社1994年版第129页。
    ④参见《论中央与地方财经工作职权的划分》,《人民日报》1951年5月26日。
    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10页。
    ①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编:《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历史资料第七辑政权建设专辑》(二),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1985年版,第86-88页。
    ②《陈云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7页。
    ①《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35页。
    ②《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基本建设投资和建筑业卷》,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89年版,第857页。
    ③《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35页。
    ①曹应旺:《开国财头陈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9-80页。
    ②《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
    ③《陈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37页。
    ④《毛泽东主席对1950年度全国财政收支概算和关于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的指示》,财政科学研究所编:《十年来财政资料汇编》(第一辑),财政出版社1959年版,第15页。
    ⑤《关于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的决定》,《人民日报》,1949年12月4日。
    ①《新华月报》,1950年1月号,第655页。
    ②《陈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8-39页。
    ③《新华月报》,1950年1月号,第656页。
    ④《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发行》,《观察》,1950年第6卷,第6期,第5-6页。
    ⑤华东财委:《沪工商业者对公债的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财政卷》,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年版,第603-614页。
    ①华中财委:武汉工商界关于公债之一般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财政卷》,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年版,第604页。
    ②陈云:《上海工商界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财政卷》,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年版,第603页。
    ③复旦大学经济所学会:《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学习手册》,商务印书馆1950年版。
    ④孙晓邨:《为什么要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经济专刊编辑委员会编:《经济专刊论文选》,新华书店1951年版3月版,第356页。
    ①魏宏运:《国史纪事本末(1949-1999)》(第一卷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1页。
    ②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推销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的指示》,《解放日报》,1950年1月7日。
    ③焦润明等编著:《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1》,沈阳出版社2001年版,第28页。
    ④《京津两市及豫绥察三省实销公债超过原分配额》,《人民日报》,1950年4月1日。
    ⑤中共河北党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河北省委统战部编:《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湖北卷)》,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589-560页。
    ①陶大镛:《人民经济论纲》,十月出版社1951年版,第105-106页。
    ②茅盾:《拥护胜利折实公债》,《新华月报》,1950年1月号,第685页。
    ③李鸿昌、随新玉、张志彦:《财政学》,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286页。
    ④孙小邨:《为什么要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经济专刊编辑委员会编:《经济专刊论文选》,新华书店1951年版3月版,第354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0页。
    ②薄一波:《税收工作在我们国家工作中的作用》,《人民日报》1950年3月22日。
    ②参加刘志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税收史长编》(第三部:工商税收的管理与监督(1949-1982)),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版,第3-4页。
    ③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8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182-183页。
    ①薄一波在华北第二届财政会议上的讲话。
    ②国家税务总办公厅:《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主要领导讲话汇编(1949-1994)》,中国税务出版社1995年版,第6-9页。
    ①国家税务总办公厅:《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主要领导讲话汇编(1949-1994)》,中国税务出版社1995年版,第10-14页。
    ②薄一波在首届全国税务会议上的报告,1949年11月24日。财政部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史料第四辑工商税收(1949-1982)》,第37-41页。
    ④《第一次全国税务会议的总结报告》,财政部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史料第四辑工商税收(1949-1982)》,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第42-44页。
    ①《陈云年谱(1905-1995)》(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0-21页。
    ②财政部税务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史料第四辑工商税收(1949-1982)》,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第45-46页。
    ③《全国税法实施要则》,1950年1月30日。财政部税务总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史料第四辑工商税收(1949-1982)》,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第46-49页。
    ④崔敬伯:《怎样认识纳税——共同纲领税收政策的透视》,《税工研究》,1950年第1期,第42-43页。
    ⑤刘佐:《新中国税制60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⑥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编:《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195-196页。
    ①《人民日报》1950年3月22日。
    ②《全国盐务工作决定》,《税工研究》1950年第4期,第15页。
    ①《陈云文集》(第二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
    ②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编:《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347-349页。
    ③李予昂:《开国两年来的税务工作》,《税工研究》1951年第11、12期合刊,第4页。
    ④财政部税务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史料第四辑工商税收(1949-1982)》,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第49-53页。
    ①刘佐:《中国税制五十年》,中国税务出版社2009年版,第508页。
    ②财政部税务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史料第四辑工商税收(1949-1982)》,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第46页。
    ③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编:《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195-196页。
    ④中南财政部税务管理局:《中南三年来税收工作基本总结》(1952年)。转引自:刘志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税收史长编第一部社会主义工商税收的建立和发展(1949-1982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版,第103页。
    ⑤《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税收工作的决定》(1950年5月2日)。转引自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省档案馆编:《当代山西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57页。
    ⑥李子昂:《在税务总局成立大会上的讲话》,《税工研究》1950年第1期,第32页。
    ⑦崔敬伯:《对于税务管理的意见》,《税工研究》,1950年第1期,第34页。
    ①北京市税务总局:《195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二)人事工作)。刘志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税收史长编第一部社会主义工商税收的建立和发展(1949-1982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版,第105页。
    ②《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通知》,《新华月报》第一卷第六期,1950年4月15日。
    ③李予昂:《关于第一次全国税干教育会议的总结报告》,《税工研究》,1951年第8期,第11页。
    ④华桐:《江西40年财政卷》(1949-1989),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5页。
    ⑤中国经济论文选编辑委员会编:《1950年中国经济论文选》(第三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1年版,第21页。
    ⑥《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1950年6月6日。
    ①《人民日报》,1950年7月12日。
    ①中国经济论文选编委员会编:《一九五年中国经济论文选》(第三辑),第25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1年版,第25页。
    ②《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财政卷》,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年版第482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735-737页。
    ②薄一波在华北财经大会上的总结报告,1947年5月11日。
    ③《薄一波文选(1937-1992)》,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08页。
    ④《陈云文集》(第二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0页。
    ②《关于财政预算和财政政策的报告》,薄一波在华北干部大会上的报告,1950年3月22日。
    ①《新华月报》第一卷第三期,1950年1月号,第650页。
    ②《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2-27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综合卷),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0年版,第298-300页。
    ④《拥护执行1950年度全国财政收支概算》,《人民日报》1949年12月17日。
    ①《1950年度全国财政收支概算及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特辑》,《银行周报》,1949年第50A期,第14页。
    ②《斐丽生文集》,科学普及出版社2009年版,第95-97页。
    ③《新华月报》第一卷第三期,1950年1月号,第650页。
    ④《陈云文选》第二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①转引自迟爱萍:《新中国第一年的中财委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6页。
    ②《陈云文集》第二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40-143页。
    ③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九五年度国家总决算》,1952年5月,载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财政卷)》,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279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综合卷),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0年版,第871-873页。
    ⑤辛文:《新元初始——1950年的中国》,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版,第59页。
    ①中央人民政府法治委员会编:《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1949-1950)》,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213-214页。
    ②中央人民政府法治委员会编:《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1949-1950)》,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124-130页。
    ①《关于财政预算和财政政策的报告》,薄一波在华北干部大会上的报告,1950年3月22日。
    ①薄一波:《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1950年4月14日。
    ②胡邦定:《当代中国物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3页。
    ③吴承明、董志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5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61页。
    ①吴承明、董志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5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61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23页。
    ③《人民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发言》,《人民日报》1950年6月25日第2版。
    ④《华北局关于调整工商业和改善公私关系的政策问题向毛主席并中央的报告》,商业部商管局:《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文件选编(1948.2-1981.11)》(上册),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版,第219页。
    ⑤范守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恢复史》,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第59页。
    ⑥孙晓邨:《对于目前私营工商业问题应有的认识》,《人民日报》1950年5月5日。
    ②陈如龙主编:《当代中国财政(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1页。
    ①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第72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工业卷》,中国物资出版社1996年版,第201-202页。
    ③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84》,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年版,第194页。
    ④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61页。
    ①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70页。
    ②四个阶级,指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③《陈云年谱(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第52页。
    ①毛泽东:《不要四面出击》(1950年6月6日),《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5页。
    ①薄一波:《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1950年4月14日。
    ②薄一波在华北军区团以上党员干部会上传达中央政治局决议的报告,1950年5月4日。
    ③吴承明、董志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52)》,第266-267页。
    ①赵德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66)》1989年版,第120页。
    ②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68页。
    ①中共上海市党史研究室,陈云故居即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编著:《陈云在上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45-146页。
    ①薄一波:华北局商业所长、合作主任联席会议的结论报告,1950年12月2日。
    ②《陈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28页。
    ③《陈云年谱》(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76页。
    ④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77页。
    ⑤《陈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28页。
    ①杨波:《调整工商业以来的回顾》,《一九五○年中国经济论文选》第3辑,三联书店1951年版,第170页。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稿选编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03页。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24-125页。
    ②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30-131页。
    ①《周恩来文化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页。
    ②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实践的回顾》,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51页。
    ③曹应旺:《第一届全国人大前的“经济内阁”》,《党的文献》2009年第5期,第96页。
    ①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实践的回顾》,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64页。
    ①曹应旺:《开国财头陈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1页。
    ①《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中央文件出版社2002年版,第563页。
    ②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学习时报》,2011年11月21日。
    ①《陈云文选》(1956-1985),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235页。
    ②见焦善明:《陈云同志与中财委的队伍建设》,《人民日报》,1996年4月9日。
    ①《陈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页。
    ②《陈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①《陈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页。
    ②《华北局关于调整工商业和改善公私关系的政策问题向毛主席并中央的报告》,商业部商管局:《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文件选编(1948.2-1981.11)》(上册),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版,第219页。
    [1]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编.1949年中国经济简报[M].
    [2]上海解放第一年(1949年5月至1950年5月)[M].北京:解放日报社,1950.
    [3]中国经济论文选辑委员会编辑.一九五零年中国经济论文选(共8辑)[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51—1952.
    [4]展望周刊编.统一财经工作学习手册[M].北京:展望周刊,1954.
    [5]财政科学研究所编.十年来财政资料汇编第二辑[M].北京:财政出版社,1959.
    [6]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史料(第一辑财政管理体制、第二辑国家预决策、第四辑工商税收)[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1982.1983.1987.
    [7]房维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大事记(1949—1980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8]新中国若干物价专题史料编写组.新中国若干物价专题史料[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9]陈如龙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大事记(1949—1985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10]中国人民银行国库司编.国家债券制度汇编(1949—1988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11]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共12卷:基本建设投资和建筑业卷[M].北京: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89.综合卷[M].北京: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0.农业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农村经济体制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工商体制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劳动工资和职工福利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对外贸易卷[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4.商业卷[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6.财政卷[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工业卷[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6.交通通讯卷[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6.金融卷[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6.
    [13]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14]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18、19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15]张晋藩、海威、初尊贤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大辞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16]北京市档案馆编.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北京[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17]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编.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主要领导者讲话汇编(1949—1994)[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1995.
    [18]华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编辑组编.华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选编第一辑、第二辑[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19]朱佳木主编.陈云与他的事业--陈云诞辰90周年全国研讨会论文集上、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20]薛暮桥、杨波主编.总结财经工作,迎接全国胜利--记全国解放前夕两次重要的财经会议[M].北京:中央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
    [21]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中国经济发展五十年大事记(1949.10—1999.10)[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22]中央档案馆编.共和国雏形--华北人民政府[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
    [23]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合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四卷(上下)全国解放战争时期(1945.8—1949.9),第五卷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10—1966.5)[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
    [24]赵秀山、冯田夫、赵军威编.华北解放区财经纪事[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
    [25]杨元华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55年要览:1949—2004[M].厦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26]全国陈云生平和思想研讨会组织委员会编.陈云百周年纪念——全国陈云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上中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27]李海、李惠贤、成丽英编.统一财经为新中国奠基立业:记全国解放前后两次重要的财经会议[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
    [28]薄一波著作编写组编.我们认识的薄一波同志[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2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人生纪实[M].北京:凤凰出版社,2011.
    [30]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纪念陈云诞辰一百周年——陈云经济思想研讨会文集[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31]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中央财经政策法令汇编(第一辑至第三辑)[M].1950-1952.
    [32]财政部.现行财政法规汇编[M].北京:财政出版社,1950.
    [33]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学会编.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学习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0.
    [34]刘志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税收史长编第一部社会主义工商税收的建立和发展(1949-1982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
    [35]财政部税务总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史料第四辑工商税收(1949-1982)[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
    [36]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8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
    [1]周恩来选集上、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984.
    [2]朱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3]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
    [6]李先念论财政金融贸易(1950—1991)》上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7]李富春选集[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2.
    [8]薄一波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9]周恩来论新中国经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0]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1]陈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3]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4]金融出版社编辑部编.十年来的金融事业[M].北京:金融出版社,1959.
    [15]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一、二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6]陈云文集第一、二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7]薄一波书信集[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1]董必武年谱编辑组编.董必武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2]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3]力平主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4]薄一波.七十年的奋斗与思考[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
    [5]薛暮桥.薛暮桥回忆录[M].北京: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6]刘崇文等主编.刘少奇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7]朱佳木主编.陈云年谱上、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8]薄一波.领袖元帅与战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事件的回顾[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10]姚锦.姚依林百夕谈[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11]金冲及、陈群.陈云传上、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许涤新.官僚资本论[M].无锡:海燕书店,1949.
    [2]薛暮桥、苏星、林子力等.中国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3]许涤新.中国过渡时期国民经济的分析:1949—1957[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4]许涤新、薛暮桥等.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讲座[M].北京:四川人民出版社,1978.
    [5]赵德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66年)[M].新乡: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6]范守信.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恢复史1949—1952[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
    [7]左春台、宋新中主编.中国社会主义财政简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
    [8]赵德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专题大事记1949—1966[M].北京: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9]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汪海波主编.新中国工业经济史(1949.10—1957)[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4.
    [11]董志凯主编.1949—1952年中国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2]赵士刚主编.共和国经济风云[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13]王瑞璞主编.中南海三代领导集体与共和国经济实录上卷[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14]王海波.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经济史1949.10月—1998[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15]项怀诚主编.中国财政50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16]吴承明、董志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52)[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17]项怀诚主编.中国财政50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18]尚明主编.新中国金融50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19]刘佐.中国税制五十年(1949—1999年)[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20]董志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53—1957)(上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1]赵梦涵.新中国财政税收史论纲(1927—2001)[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2]苏星.新中国经济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23]迟爱萍.新中国第一年的中财委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4]辛文.新元初始——1950年的中国[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
    [25]李高泉.薄一波经济思想研究[M].西宁市: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
    [26]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27]柳随年、吴群敢主编.恢复时期的国民经济(1949-1952)[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28]马洪、高尚全.中国通货膨胀研究[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0.
    [29]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在香山[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
    [30]姚锦.姚依林百夕谈[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31]大卫·M.贝齐曼.陈云[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刘美玲、赵月琴.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成立始末[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9).
    [2]迟爱萍.中财委的创立和组织机构,近代史研究[J].2009.
    [3]曹应旺.1949年陈云受命组建中财委,党史博览[J].2006.
    [4]何立波.“新税制风波”与“五口通商”经济管理体制的确立,党史博览[J].2009.
    [5]李海、成丽英.统一全国财经—中财委的伟大功绩,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J].2003.
    [6]迟爱萍.新中国成立前后中财委恢复城乡交流的政策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J].2007.
    [7]王为衡.“活跃中共经济的关键”——新中国成立初期城乡物资交流相关文献解读,党的文献[J].2012.
    [8]韩广富.陈云与建国初期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理论学刊[J].2009.
    [9]张建德.建国初期的陈云与薄一波,理论学刊[J].1996(7).
    [10]绍纬生.回忆1953年中财委六办的成立,中国统一战线[J].2005(12).
    [11]曹应旺.第一界全国人大前的“经济内阁”,党的文献[J].2009(5).
    [12]张金才.陈云三次领导稳定物价的基本经验,党的文献[J].2011(6).
    [13]杨波.陈云主持中财委工作的思想和实践,中华魂[J].2005(6).
    [14]何立波.新中国第一任财政部部长薄一波,党史博采(纪实)[J].2007(2).
    [15]陈东林.陈云解决1951年棉花“禁运”危机的谋略,当代中国史研究[J].2008(9).
    [16]刘书楷.陈云与新中国财经工作的起步,党的文献[J].1995(5).
    [17]张金才.陈云与中央财经工作领导机构的变迁[J].北京党史,2013(1).
    [18]匡家在.建国前后统一财经析评[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3).
    [19]山旭.1949:新中国统一财经始末[J].协商论坛,2009(9).
    [20]冯田夫.统一财经迎解放[J].中国财经报,2001(6).
    [21]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货币统一[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7).
    [22]范守信.新中国成立前后经济领域的第一次战役[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4(2).
    [23]李彩华.“五反”运动后的政策调整对私营工商业的影响[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5).
    [24]霍新宾.劳资关系与社会转型——新中国成立前后上海的劳资关系变动[J].中共党史研究,2009(9).
    [25]庞松.一九四九——一九五二:工商业政策的收放与工商界的情况[J].中共党史研究,2009(8).
    [26]朱地.1950年调整工商业的历史作用[J].理论探讨,1991(8).
    [27]闫茂旭.差异会税收制度与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于北京市经验的考察[J],中共党史研究,2012(2)
    [28]范守信.1950年对私营工商业的成功决策[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4(8).
    [29]满永.身份转换中的生活重塑——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人”之改造[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2(6).
    [30]李莉.过渡时期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政策的演变与思考.理论导报[J],2006(3).
    [31]姚会元.建国初期的工商税制改革[J].经济问题探索,1986(12).
    [32]李良玉.建国初期统一财政金融的几项政策措施[J].江汉论坛,2005(10).
    [33]阮清华.中国共产党建立城市政治动员网络的初步尝试——上海推销人民胜利折实公债论述[J].中共党史研究,2010(4).
    [34]高晓林.上海私营工商业与人民胜利折实公债[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11).
    [35]李飞龙.1950年“人胜利折实公债”发行述评[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2).
    [36]迟爱萍.新中国第一笔国债研究——兼谈陈云关于“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发行思想[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9).
    [37]文炳勋.新中国成立以来财政预算体制的历史演进[J].中共党史研究,2009(8).
    [38]李嘉瑞、易邵林.董必武开创新中国金融工作新局面[J].东方企业文化,2012(3).
    [39]张辉.新中国金融“波澜”60年[J].瞭望,2009(8).
    [40]冯都.新中国金融事业的奠基人——首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南汉宸办行轶事[J].党史纵横,1998(8).
    [41]冯都.董必武与中国人民银行[J].党史天地,1999(12).
    [42]姚会元、肖冬华.董必武与新中国货币制度的确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2).
    [43]张通.新中国财政60年的变迁与思考[J].财政研究,2009(11)
    [44]许毅.新中国财政管理体制建立过程[J].财政研究,1993(10).
    [45]崔霞.陈云与西柏坡[J].党史博采(纪实),2008(8).
    [46]王丙乾.新中国财政奠基于华北[J].中国财经报.2010.
    [47]戎子和.陈云领导财经工作慢忆[J].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学报,1992(1).
    [48]刘佐.新中国税制的建立与回顾[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0)
    [1]中共中央华北局建设编委会编印:建设.
    [2]中共中央华东局编印:斗争.
    [3]中国共产党南疆区委员会研究室编:南疆通讯.
    [4]中共中央西南局编印:西南工作.
    [5]中共中央中南局办公厅编印:中共中央中南局文件辑存.
    [6]中国共产党中央新疆分局编:党内生活.
    [7]中共中央中南局通讯编委会编印:中南通讯.
    [8]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办公厅编印:华南建设.
    [9]西北局党内通讯社编:党内通讯.
    建国初期的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新闻日报、北京日报、新华月报、经济周报、展望周刊、经济导报、新建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