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损害责任制度的新发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跨界损害事件一直是国际社会的关注点,国际社会一直在不断努力,试图在国际层面建立跨界损害责任制度。国际法委员会自1978年对此类由国际法不加禁止的行为产生的损害性后果的国际责任开始编纂以来,一直从国家责任的角度解决这一问题,但发展缓慢。而自1997年开始,委员会决定将“预防问题”和“责任问题”分开讨论,委员会的编纂进程大大加快。
     国际法委员会关于跨界损害责任制度的编纂工作自2001年通过《关于预防危险活动的跨界损害的条款草案》,2006年通过《关于危险活动造成的跨界损害案件中损失分配的原则草案》后而暂时告一段落。委员会的编纂历程突破了国家责任发展的瓶颈,两个草案虽然仍存在一些缺陷,但意义重大。对于跨界损害事件的解决,国家有义务承担起预防责任,一旦违反此义务,就须承担因国际不法行为引起的国家责任;在国家充分履行预防义务的基础上,若还是出现跨界损害的后果,则通过建立损失分配模式来解决这一问题,由私人经营者首先承担责任,国家负有补充责任。
     草案的成形确立了预防原则和损失分配原则,预示了环境损害责任私法化,损害责任向预防义务的倾斜以及国际法与国内法不断融合的趋势,使跨界损害责任取得了新发展。
Case of transboundary damage caused great concern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as been in continuous efforts to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liability for transboundary damage at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The 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 began the codification of the acts not prohibited for injurious consequences arising out of international liability since 1978, and has be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ate responsibility to solve this problem. And since 1997, the Commission decided to discuss the“prevention problem”and“responsibility problem”separately, significantly speed up the compilation process.
     The codification of liability for transboundary damage by the 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 had worked out temporarily and marked the final codification, which working-fruits are“Draft Article of Prevention of transboundary Harm from Hazardous Activities”in 2001 and“Draft Principles on the Allocation of Loss in the case of transboundary Harm Arising Out of Hazardous Activities”in 2006.The codific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 broke the development difficulty of the state liability. Though the two draft had some limitation, they had a big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To solve the case of transboundary damage, states have the obligation of prevention. If they broke the obligation, they would bear the state responsibility arising from wrongful acts. If the transboundary damage occurred on the basis of states fully complimenting the prevention responsibility, the states would solve the problem through loss allocation. First of all, the private operator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the states bear the added responsibility.
     The figuration of the two draft established the principle of prevention and allocation, showed the tendency of privatization i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damage liability and the incline from the damage liability to the precautionary obligation and the amalgam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national law. The study of the liability for transboundary damage had made a significant progress.
引文
③XUE HANQIN: Transboundary Damage in International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pp.7-8.
    ④梁西:《国际法》,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13页。
    ⑤詹宁斯、瓦茨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一卷第一分册,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401页。
    ⑥柳柄华:《国际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5页。
    ⑦慕亚平、周建海、吴慧:《当代国际法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⑧林灿铃:《国际法上的跨界损害之国家责任》,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⑨在国际法委员会英文文本中,这两种责任最初都用“responsibility”表示,后来委员会采纳一位委员的建议,将“responsibility”指因不法行为引起的法律后果,“liability”指因合法行为或非不法行为引起的法律后果。
    ⑩万霞:《跨界损害责任制度的新发展》,载《当代法学》,2008年第1期,第120页。
    11联大第28届会议第3071号决议,http://daccess-ods.un.org/TMP/2963855.html,(访问时间:2009年4月9日)
    12联大第31届会议第3197号决议,http://daccess-ods.un.org/access.nsf/Get?OpenAgent&JN=NR030280,(访问时间:2009年4月9日)
    13王曦:《国际法未加禁止之行为引起有害后果之国际责任》,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14丛雪莲,王超海:《国际法未加禁止之行为引起有害后果之国际责任》,载《求索》,2006年第12期。
    16姚似锦,李旭东:《预防危险活动的越境损害条款草案之意义探析》,载《当代法学》,2003年第1期,第113页。
    17《分配草案》文本可参见联合国大会第61届会议正式记录,第66段。
    18国际法委员会第58届会议报告,联合国大会正式纪录第61届会议补编第10号(A/61/10),第118页。
    19那力:《国际环境损害责任的两个重大变化》,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6期,第105页。
    20见外交部官方网站,http://www.fmprc.gov.cn/ce/ceun/chn/xnyfgk/t348870.htm(2009年4月10日访问)
    1、王曦主编.国际环境法资料选编[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
    2、王铁崖.国际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3、梁西.国际法[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4、詹宁斯、瓦茨修订.奥本海国际[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5、柳柄华.国际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6、邓正来.王铁崖文选[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03
    7、陈治中.国际法案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8、林灿铃.国际法上的跨界损害之国家责任[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
    9、万霞.国际环境保护的法律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0、刘景一.乔世明.环境污染损害赔偿[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
    11、[法]亚历山大·基斯著,张若思编译.国际环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2、Albert E. Utton and Ludwik A. Teclaff, Transboundary Resources Law , Westview Press, Inc 1987
    13、Xue Hanqin ,Transboundary Damage in International Law , the United Kingdom at th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2003
    14、Chairman Patricia Thomas,Environmental Liability , International Bar Association 1991
    15、Francesco Francioni and Tullio Scovazzi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y for Environmental Harm , Graham & Trotman Ltd, 1991
    16、Winfried Lang and Hanspeter Neuhold and Karl Zemanek,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International Law , Graham & Trotman Ltd, 1991
    17、Thomas Schoenbaux,Environmental Damage in the Common Law, Environmental Damage in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edited by Michael Bowman and Alan Boyl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18、Lucas Bergkamp, Liability and Environment: Private and Public Law Aspects of Civil Liability for Environmental Harm in an International Context, 2001, Kluwer.
    1、许健,跨界环境损害国家责任[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2、何艳梅,国际赔偿责任的基本理论问题[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版),2008(7)
    3、王艳玲,跨界海洋环境损害的国家责任问题探讨[J],河北法学,2008(6)
    4、王艳玲,跨界海洋环境损害的国家责任问题探讨[J],河北法学,2008(6)
    5、万霞,跨界损害责任制度的新发展[J],当代法学,2008(1)
    6、陈维春,国际法上的风险预防原则[J],现代法学,2007(9)
    7、李文凯,国际损害责任归责原则新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7(7)
    7、张凯,跨界损害的国家责任初探[J],理论界,2007(6)
    8、何艳梅,跨国水资源利用的无害原则与国际赔偿责任——兼论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的损害赔偿责任问题[J],水利发展研究,2007(6)
    9、戚学龙,论跨界船舶油污损害的国家责任[J],法制与社会,2007(6)
    10、周忠海,论危险活动所致跨界损害的国际赔偿责任[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5)
    11、詹瞻,论无过错责任原则在环境侵权救济中的适用[J],经济师,2007(5)
    12、王萌,跨界损害的国际法律责任[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13、李亮,论跨界污染的国际法律责任[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3)
    14、高晓露,孙界丽,论风险预防原则的适用要件——以国际环境法为背景[J],当代法学,2007(3)
    15、张乃根,试析《国家责任条款》的“国际不法行为”[J],法学家,2007(3)
    16、黄瑶,国际组织责任规则与国家责任规则之比较——以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有关条款草案为视角[J],法学评论(双月刊),2007(2)
    17、易琪,跨界环境损害的国家刑事责任[J],理论界,2007(2)
    18、冯汉桥,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责任制度对一国涉外民事案件的影响[J],全球视野,2007(1)
    19、孔祥文,国际环境法律责任制度现状与评析[J],经济与法,2006(21)
    20、丛雪莲,王超海,论“国际法未加禁止之行为引起有害后果之国际责任”[J],求索,2006(12)
    21、易琪,论跨界环境损害的国家民事责任[J],经济与法,2006(10)
    22、陈海嵩,谭英,国际环境立法中的风险预防原则[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7)
    23、边永民,论预先防范原则在国际环境法中的地位[J],河北法学,2006(7)
    24、那力,国际环境损害责任的两个重大变化[J],法商研究,2006(6)
    25、王曦,论“国际法未加禁止之行为引起有害后果之国际责任”[J],社会科学,2006(4)
    26、韩燕煦,“国际法不加禁止的行为所产生的损害性后果的国际责任”的最新发展及几个问题[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3)
    27、丁丽柏,陈燕萍,论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国际责任制度[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5(18)
    28、金慧华,预防原则在国际环境法中的地位和作用[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6)
    29、刘军华,论国际损害责任[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6)
    30、陶然,浅析国际损害责任[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31、丁添,另一种视角——经济学观点下的国家责任——兼评《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条款草案》有关规定[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1)
    32、张晓芝,论国际法未加禁止之行为引起损害后果的国际赔偿责任[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33、刘余地,试论国际法上的越界损害责任[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5)
    34、江伟钰,论跨国自然资源及环境破坏的国家责任和国际赔偿责任确定[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3(4)
    35、岳莹,蒋扬帆,论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造成损害后果的国际责任[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
    36、凌晔,张洋,浅论跨界环境污染中的国家损害责任[J],铜陵学院学报,2003(1)
    37、姚似锦,李旭东,《预防危险活动的越境损害》条款草案之意义探析[J],当代法学,2003(1)
    38、胡斌,试论国际环境法中的风险预防原则[J],法制与管理,2002(6)
    39、何卫东,跨界海洋环境损害国家责任资金机制探讨[J],政治与法律,2002(6)
    40、常纪文,无过错环境污染损害的赔偿限度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8)
    41、林灿铃,论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所产生的损害性后果的国家责任[J],比较法研究,2000(3)
    42、邢丹,赵军,国际环境污染问题中的国家责任[J],当代法学,2000(3)
    43、吴慧,论国际责任的承担[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9(4)
    44、黄惠康,国际法委员会的工作与国际法的编纂及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6)
    45、慕亚平,郑艳,国际损害责任的性质和法理基础[J],法学评论(双月刊),1998(2)
    46、胡晓辉,预防原则在我国环境管理中的制度实现探讨[J],科技与法律,1996(4)
    联合国正式文件系统: www.ods.un.org
    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 www.un.org/chinese/law/ilc/sessions.htm
    国际法院官方网站:http://www.icj-cij.org/icjwww/idecisions.html
    外交部官方网站:http://www.fmprc.gov.cn/ce/ceun/chn/xnyfgk/t348870.htm
    国际法委员会年鉴:“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1973,Volume 2.
    国际法委员会年鉴:“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1980,Volume 2.
    国际法委员会年鉴:“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1987,Volume 2.
    国际法委员会年鉴:“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1991,Volume 1.
    国际法委员会第五十四届会议报告:联合国大会正式记录第五十七届会议补编第10号(A/57/10)
    国际法委员会第五十五届会议报告:联合国大会正式记录第五十八届会议补编第10号(A/58/10)
    国际法委员会第五十六届会议报告:联合国大会正式记录第五十九届会议补编第10号(A/59/10)
    国际法委员会第五十七届会议报告:联合国大会正式记录第六十届会议补编第10号(A/60/10)
    国际法委员会第五十八届会议报告:联合国大会正式记录第六十一届会议补编第10号(A/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