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蒙语人体词汇对比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人体词汇在任何语言词汇中都属于基本词汇,基本词汇是最稳固的、最带有特定民族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的相关信息的词汇。目前,汉语人体词汇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界的一个热点。学者们除了专门研究汉语人体词汇以外,还将它与其他语言中的人体词汇进行对比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选择汉、蒙两种语言的人体词汇进行语义分析、文化考察和认知方式等角度的比较研究,从而深入考察汉民族和蒙古民族的语言文化、思维形式及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发展等的共通性与特殊性。
     在借鉴词汇学、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主要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比较分析等研究法对汉蒙语人体词汇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探讨。本文首先从宏观的角度对汉蒙语人体词汇进行了全面的描写和考察,接着从微观的角度对汉蒙语人体词汇进行了语义分析,然后对汉蒙语人体词汇的隐喻问题进行了对比研究,最后考察了汉蒙语人体词汇与民族文化的关系。通过不同视角的考察分析,我们对汉蒙语人体词汇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主要观点如下:
     ①全面描写汉蒙语中的人体词汇,考察汉蒙语人体词汇在熟语中的运用,分析汉蒙语人体词汇的构词方式及其能产性。通过对汉蒙语人体词汇的全面描写和对比分析,认为:数量上汉语人体词汇多于蒙语人体词汇;熟语的运用上,汉语中“口”与“嘴”、“心”与“腹”对立使用在同一个熟语里的频率较高,蒙语中这样的用法却很少;构词方式上,汉语是孤立语,词的形态变化比较少;蒙语是黏着语,形态变化多端,很发达。
     ②从头部词汇、内脏词汇和肢体词汇三个方面分析汉蒙语人体词汇的引申义,从形象色彩、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的角度分析人体词汇的色彩义,得出的结论是:汉蒙语人体词汇表示的各种意义在数量上相差不大,但在语义内涵上却往往有较大的不同。如汉语“面”可指物体的表面,蒙语"HYYP"则不能;汉语“心”的“心想、心思、心术、心计”之类意义,是蒙语"3γPx"所没有的。就人体词汇的色彩意义而论,汉语人体词汇在语体色彩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存在着书面语与口语的对应,如“口”和“嘴”;蒙语人体词汇在语体色彩上表现不明显,一般情况下,书面语与口语是通用的。
     ③从人体位置隐喻、人体容器隐喻、人体形貌隐喻和人体功能隐喻四个方面进行汉蒙语人体词汇的隐喻对比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就共性特征而言,汉蒙两种语言中能够形成位置隐喻和形貌隐喻的人体词,都呈现由头部词语到身体词语再到内脏词语依次递减的规律;能够形成容器化隐喻的人体词,都呈现由身体词语到头部词语再到内脏词语依次递减的规律。汉蒙语人体词汇中有很多人体词的隐喻意义大致相同。如大多数内脏词语都能产生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功能义,是由于人们的情感、情绪发生激烈变化时,往往伴随着人们对内脏功能增强的直观体验。就个性特征而言,由于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汉语“口”、“面”、“皮”、“心”等人体词的位置隐喻义和形貌隐喻义多于蒙语;蒙语“3лзг”(肝)和“yyшги”(肺)可形成形貌隐喻义,转指颜色,汉语中没有人体词喻指颜色。
     ④考察分析汉语人体词汇与汉民族文化的关系,蒙语人体词汇与蒙古族文化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具有社会属性;汉蒙语与各自的民族文化紧密联系,汉蒙语中的人体词汇反映出了汉蒙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认知方式。如蒙古语中有的人体词是来源于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说明蒙古语词汇深受蒙古族历史文化的影响;汉语中与“心”有关的人体词,反映出了汉民族特有的哲学观念。
Body part terms are a semantic field of basic vocabulary. Basic vocabulary is the most stable language unit. They carry information related to ethnic culture, histor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tudies on body part terms have already become a hot topic in linguistics.
     Previous researches on body part terms in Chinese are conducted not only in one language but also in linguistic comparison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s.
     The present special issue is the outcome of a multi-aspect study of body part terms in their semantic, cross-cultural and cognitive comparison.
     We are eliciting in this article our findings from detailed comparative observations of Chinese and Mongolian body part terms, presenting particularity and commonality of history, culture,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ies and lifestyle, cultural thinking of these nationalities that carried in the body part terms.
     Our study based o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findings of previous lexical, semantic, intercultural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 researches. In the research work we studied the terms systematically by using many different quatili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like determining, describing, explaining, analyzing.
     First of all we studied the terms in macro level by using some quatilitive analysis like describing, enumerating, and then we studied them in micro aspects doing some semantic research, especially did their metaphorical analysis. Finally we studied the terms in their cross-cultural meaning.
     As result of the researches and analysis we have found following findings:
     1. The complex description of the body part terms determined syntactic use of expressions and sayings with the terms, their morphological specifics, especially morphological abilities of the terms to construct new words; The quantitative analyze showed that Chinese body part terms are more than Mongolian terms and Chinese body part terms use with words like kou, zui Hb xin, fu more, but Mongolian terms use with this kind of words less than Chinese terms; As result of the morphological analyze showed that Chinese and Mongolian body part terms have some differences because of their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2. We had found that the Chinese body part terms can be divided into4groups: names of organs in head, names of internal organs, names of extremity of the body/here included only the words:arm, hand/, names of other organs in whole stature of the body/here included words:bone, hair, back, blood, skin and etc/.
     Our study was dedicated for analyzing their metaphorical meaning. Besides it we tried to do observation on how people use the sayings with body part terms to express their emotion, how the sayings express heart and mind of a character, how they influence on style of a discourse.
     As result of the analysis we have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metaphorical meanings of Chinese and Mongolian body part terms, even though they don't have much difference in their quantity. For example:If the Chinese word "mian" has only one meaning used for describing outside of a thing, Mongolian word "HYYP" has a little different meaning:it is used for describing only front side of a thing.
     If the Chinese word "xin" has some metaphorical meanings such as-heart, thinking, mind, bad trick, but Mongolian word "3Ypx" has only one of these meanings-heart.
     Chinese body part terms can be used in language styles: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s. Most of them are used in written language than in spoken. But some of them are used only in spoken language. For example:If the Chinese word "kou" uses in written language more, but word "zui" uses in spoken language more.
     Mongolian body part terms are used in both styles. In addition to this, we have found an interesting language use feature of Mongolian body part terms. They have reference meaning in their spoken language use but there isn't similar language use in Chinese.
     3. Besides the studies described above we did some other detailed metaphorical 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ir semantic features and classified them according to their metaphorical meanings.
     We consider that according to their semantic features metaphor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ollowing groups:conceptual metaphor, orientational metaphor, Container metaphor, metaphors of characters, metaphors that describe physical functions of organs of a body.
     Commonality of Chinese and Mongolian body part terms:Conformity of creating metaphors from the names of organs for these two languages is the same in some ways. For example:body part terms like head, internal organs create orientational metaphor, and body part terms like head, names of internal organs also create container metaphor.
     Particularity of Chinese and Mongolian body part terms:Depending on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cultural thinking of people some metaphors expressed by body part terms in Chinese language are different from the Mongolian terms. For example:number of some Chinese orientational metaphor, metaphors of characters with words like "kou","mian","pi","xin" more than Mongolian metaphors with that meaning. Mongolian metaphors with words like "ЭЛЭГ","уушги" create not only metaphors of characters they also mean colors. But there the meaning Mongolian metaphors of characters that describe colors isn't in Chinese,
     4. On the base of our linguistic and lingua-cultural, lexical and semantic study we analyzed how Chinese body part terms carry culture of Han nationality, and how body part terms in Mongolian language carry national culture of Mongolian people.
     From our lingua-cultural study we came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there's a direct correlation between culture of a country and language spoken by its people. Body part terms in Chinese and Mongolian languages are related to ethnic culture, history and social development:national culture differences of the countries and cultural thinking specifics of the nationalities.
引文
① 索伦噶:《汉蒙人体成语对比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第Ⅱ页。
    ② 转引自黄碧蓉:《人体词语语义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15页。
    ① 葛本仪:《汉语词汇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① 靳卫卫、钟情:《日汉人体词语的文化认知分析——以“肩”为中心》,《词汇探讨》2012年,第6期。
    ② []里面为蒙语词语的字面义。
    ① 刘新颖:《汉语与日语中与人体相关的惯用句之比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27页。
    ① 刘新颖:《汉语与日语中与人体相关的惯用句之比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42页。
    ① 古敬恒:《人体词与人的秘密》,团结出版社,2000年,第216页。
    ② 李玄玉:《汉语人体词语研究》,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46页。
    ① 周荐:《汉语词汇结构论》(重印),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第88页。
    ① 转移自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56-157页。
    ② 周莎:《身体复合词的语义分析》,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1页。
    ① 李惠婷:《“心”和语素“心”参构词语的语义分析及修辞阐释》,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19页。
    ② 转引自索伦噶:《汉蒙人体成语对比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第14页。
    ① 詹人凤:《现代汉语语义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1页。
    ② 袁庆德:《词义究竟是如何引申的》,《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③ 吴恩锋:《论汉语“心”的隐喻认知系统》,《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6期。
    ④ 戴敏:《论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对一词多义的阐释力》,《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年,第9期。
    ① 谢慧珍:《汉英“脸面”义类词汇隐喻问题对比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20页。
    ② 转引自道尔吉、郭志菊:《论蒙汉人体词语的特点及文化意蕴》,《内蒙古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① 周健、陈萍:《“眼”的隐喻说略》,《修辞学习》2005年,第2期。
    ① 周健、陈萍:《“眼”的隐喻说略》,《修辞学习》2005年,第2期。
    ② 朱学岚:《人体词语的语义、语用考察》,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第10页。
    ① 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59页。
    ① 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62页。
    ① 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67页。
    ① 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78页。
    ① 冯凌宇:《汉语人体词汇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第72页。
    ① 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90页。
    ② 蔡梅谈:《谈“手”的转喻——浅析“帮手”等词的认知构词理据》,《绥化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① 黄碧荣:《人体词语语义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11页。
    ① 林荫:《“脚”的隐喻和转喻分析》,《赤峰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① 王庆:《词汇学论纲》,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第087页。
    ②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30页。
    ③ 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学》(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④ 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16页。
    ① 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16页。
    ②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第231页。
    ③ 徐志民:《关于词的感情色彩的几个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3期。
    ① 李玄玉:《汉语人体词语研究》,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211页。
    ② 王燕:《论颜色词“白”与身体部位词构成的国俗词语之中英翻译》,《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① 转移自李玄玉:《汉语人体词语研究》,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第147页。
    ① 黄碧蓉:《人体词语语义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29页。
    ①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重印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页。
    ② Lakoff.G & Johnson. M,1980.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5
    ③ 李雪:《念隐喻、概念转喻与词汇研究》,《外语学刊》2012年,第4期。
    ④ 转引自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16页。
    ① 李雪:《念隐喻、概念转喻与词汇研究》,《外语学刊》2012年,第4期。
    ②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重印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6页。
    ①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18页。
    ②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20页。
    ① 李雪:《概念隐喻、概念转喻与词汇研究》,《外语学刊》2012年,第4期。
    ① 转引自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137页。
    ② 转引自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138-139页。
    ① 黄碧蓉:《人体词语语义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125页。
    ① 黄碧蓉:《人体词语语义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87页。
    ①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页。
    ②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8页。
    ③ 杨平:《词汇的社会文化特征》,《外语教学》1994年,第4期。
    ④ 转引自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7页。
    ① 杨平:《词汇的社会文化特征》,《外语教学》1994年,第4期。
    ② 转引自常敬宇:《汉语词汇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页。
    ③ 古敬恒:《人体词与人的秘密》,团结出版社,2000年,第1页。
    ④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89页。
    ⑤ 李玄玉:《汉语人体词语研究》,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第138页。
    ① 李玄玉:《汉语人体词语研究》,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第144页。
    ② 王垂基:《词文化源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5页。
    ③ 谢路军:《中国道教文化》,九州出版社,2008年,第15页。
    ① 钱进:《说“脚”构词语系列及其文化内涵》,《语文学刊》1996年,第5期。
    ② 冯凌宇:《汉语人体词汇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第220页。
    ③ 钱进:《说“脚”构词语系列及其文化内涵》,《语文学刊》1996年,第5期。
    ④ 钱进:《说“脚”构词语系列及其文化内涵》,《语文学刊》1996年,第5期。
    ⑤ 谢慧珍:《汉英“脸面”义类词汇隐喻问题对比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20页。
    ① 刘欣:《中西文化中面子观差异及语用策略探讨》,《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② 谭宏姣:《词义引申的研究视角初探》,《松辽学刊》2000年,第1期。
    ③ 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41页。
    ④ 冯凌宇:《汉语人体词汇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第208页。
    ① 林新颖:《汉语与日语中与人体相关的惯用句比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41页。
    ② 李玄玉:《汉语人休词语研究》,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第223页。
    ③ 王燕:《论颇色词“白”与身体部伍词构成的国俗词语之中英翻译》,《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① 阿努金:《蒙汉惯用语对比及对蒙汉语惯用语教学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19页。
    ② 阿努金:《蒙汉惯用语对比及对蒙汉语惯用语教学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21页。
    ① 道尔吉、郭志菊:《论蒙汉人体词语的特点及文化意蕴》,《内蒙古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① 悯丝丝:《文化差异对汉语修辞效果的影响》,长春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14页。
    ① 黄碧蓉:《人体词语语义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29页。
    ② 悯丝丝:《文化差异对汉语修辞效果的影响》,长春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14页。
    [l]蔡肇基、陈晓浒.歇后语实用词典[M].通州市:凤凰出版社,2008年。
    [2]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3]常敬宇.汉语词汇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4]冯凌宇.汉语人体词汇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
    [5]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6]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7]葛本仪.汉语词汇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
    [8]古敬恒.人体词与人的秘密[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0年。
    [9]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0]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11]黄碧蓉.人体词语语义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12]贾彦德.汉语语义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3]李玄玉.汉语人体词语研究[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
    [14]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15]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
    [1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
    [17]王垂基.词文化源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
    [18]王庆.词汇学论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
    [19]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20]温端政.俗语10000条[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
    [21]温端政、吴建生.惯用语10000条[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
    [22]伍谦光.语义学导论[M].湖南:湖南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
    [2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24]谢路军.中国道教文化[M].九州出版社,2008年。
    [25]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26]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27]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28]赵艳芳.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
    [29]周荐.汉语词汇结构论(重印)[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
    [30]周一农.词汇的文化蕴涵[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
    [1]陈文娟.以“手”为例看英汉多义词的隐喻认知分析[J].才智,2010(29)。
    [2]陈旭.人体隐喻及其对英汉思维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9)。
    [3]程淑贞.汉语人体部位特征的隐喻研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1)。
    [4]道尔吉、郭志菊.论蒙汉人体词语的特点及文化意蕴[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3(6)。
    [5]丁毅伟.隐喻与文化认知[J].外语研究,2004(6)。
    [6]段荣.隐喻的认知本质与文化导入[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2(2)。
    [7]段卓贤.隐喻思维和词汇生成[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
    [8]冯凌宇.汉语中的人体隐喻与反隐喻[J].THE NORTHERN FORUM.2007(4)。
    [9]高明乐、朱文俊.汉语“手”和英语"hand"的领域转移比较[J].外语研究,2005(1)。
    [10]龚群虎.人体器官名词普遍性的意义变化及相关问题[J].语文研究,2007(4)。
    [11]侯玲文.“心”义文化探索[J].汉语学习,2001(3)。
    [12]黄碧蓉、于睿.人体词语词义转喻性研究[J].外语学刊,2011(4)。
    [13]靳卫卫、钟情.日汉人体词语的文化认知分析——以“肩”为中心[J].词汇探讨,2012(6)。
    [14]孔光.从空间合成理论看身体名词的隐喻认知[J].外语教学,2003(1)。
    [15]李华.面子观与中国人的面子[C].大众文艺,2008(10)。
    [16]黎金娥.英语“耳朵”语义场研究[J].海外英语,2011(5)。
    [17]李丽君.基于人体外部器官的英汉情感习语比较[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3)。
    [18]李树新.论人体词语的文化意蕴[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5)。
    [19]李雪.念隐喻、概念转喻与词汇研究[J].外语学刊,2012(4)。
    [20]李瑛.文旭.从头”认知--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J].外语教学,2006(3)
    [21]林荫.脚的隐喻和转喻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0(1)。
    [22]刘传鸿.关于词尾“手”的再讨论[J].语言研究,2012(1)。
    [23]刘兰民.试论汉民族传统思维方式对汉语造词的影响[J].汉字文化,2001(3)。
    [24]刘欣.中西文化中面子观差异及语用策略探讨[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2)。
    [25]刘正光.论转喻与隐喻的连续体关系[J].现代外语,2002(1)。
    [26]卢卫中.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2003(6)。
    [27]马清华.隐喻意义的取象与文化认知[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4)。
    [28]宁翠兰.从身体隐喻看语言中的“体验哲学”[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29]齐振海、覃修贵.“心”隐喻词语的范畴化研究[J].外语研究,2004(6)。
    [30]齐振海.论“心”的隐喻——基于英、汉语料库的对比研究[J].外语研究,2003(3)。
    [31]钱进.说“脚”构词语系列及其文化内涵[J].语文学刊,1996(5)。
    [32]任凤伟.词的理据[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6)。
    [33]覃德英、周桂香.汉英“心”义探析[J].College English Academic Edition,2006(2)。
    [34]谭宏姣.词义引申的研究视角初探[J].松辽学刊2000(1)。
    [35]谭艳芬.中英“人体习语”之比较[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3)。
    [36]汤晓翔.论民族语言、文化与隐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0(2)。
    [37]王燕.论颜色词“白”与身体部位词构成的国俗词语之中英翻译[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4)。
    [38]王彩丽.通过名词性人体隐喻透析人的认知过程[J].山东外语教学,2002(4)。
    [39]王丽玲.浅议汉民族文化思维方式与汉语[J].长春人学学报,2006(3)。
    [40]王敏.英汉人体词认知对比研究[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41]王群、齐振海.“手”词语的结构化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5(1)。
    [42]王文斌.论汉语“心”的空间隐喻的结构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
    [43]王迎春.试论汉语中表人体部位词的隐喻现象[J].语文学刊,2005(5)。
    [44]吴恩锋.论汉语“心”的隐喻认知系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6)。
    [45]吴静.试论英汉语人体名词在隐喻空间关系中的语法化现象[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6)。
    [46]肖灵.人体隐喻的认知分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1)。
    [47]熊仲儒.量词“口”的句法认知基础浅谈[J].巢湖学院学报,2003(2)。
    [48]徐静茜.汉民族若干文化心理素质在汉语语词中的表现[J].湖州师专学报,1992(2)。
    [49]徐志民.关于词的感情色彩的几个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3)。
    [50]许晋.人体词语专类用法的文化语言学考察[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6(4)。
    [51]杨平.词汇的社会文化特征[J].外语教学,1994(4)。
    [52]杨为、刘汝荣.隐喻的类型及隐喻体现的英汉认知文化差异[J].吉首大学学报,2005(3)。
    [53]伊莉曼·艾孜买提.汉语和日语中人休词之文化联想[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3(4)。
    [54]张建理.汉语“心”的多义网络:转喻与隐喻[J].修辞学习,2005(1)。
    [55]张建理.英汉多义词异同研讨:以“脸、面”为例[J].外国语,2003(4)。
    [56]张巨武.基于体验哲学的人体隐喻认知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1(3)。
    [57]张时倩.隐喻、转喻在身体部位词汇词义发展中的作用[J].外语,2010(上旬刊)。
    [58]赵学德.人体词“牙/齿”和"tooth"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59]周光庆.汉语词义引申中的文化心理[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5)。
    [60]周健、陈萍.“眼”的隐喻说略[J].修辞学习,2005(2)。
    [61]周(?).探析人体隐喻的认知特点[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4)。
    [62]朱芙蓉.含身体部位或器官名称的隐喻认知[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6)。
    [63]朱宁、陈洁.“Head"语义扩展分析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安康师专学报,2006(3)。
    [1]陈洁.从认知角度看英汉语中的“口齿唇舌”隐喻[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高晓荣.从认知角度看人体隐喻[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3]晓曦.头部词语的转指意义[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胡纯.人体词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0年。
    [5]黄碧蓉.人体词语语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刘新颖.汉语与日语中与人体相关的惯用句之比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7]满欣.汉语内脏器官词语意义分析p].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8]孟娜.汉语人体器官类俗语的隐喻构建研究[D].吉利大学,2006年。
    [9]悯丝丝.文化差异对汉语修辞效果的影响[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10]李文莉.人体隐喻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1]任晔.现代汉语五官感觉范畴词的隐喻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5年。
    [12]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3]索伦噶.汉蒙人体成语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14]谭秀琼.越南语和汉语的人体部分词汇语义特点的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5]唐亚维.英汉人体隐喻对比研[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6]王津京.汉蒙语言名词比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17]王丽丽.汉语“足”类人体词的历史演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18]许晋.人体词语及其文化内涵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19]玉霞.蒙古语人体器官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D].内蒙古大学,2009年。
    [20]谢慧珍.汉英“脸面”义类词汇隐喻问题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1]赵青.汉语人体名词词义演变规律及认知动因[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22]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3]周莎.身体复合词的语义分析[D].北京大学,2011年。
    [24]朱学岚.人体词语的语义、语用考察[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