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医学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章太炎是近代中国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和国学大师。他治学严谨,涉猎广泛,在经学、诸子学、文字学、音韵学、文学、史学、哲学、佛学、医学上都有很大的成就,是现代中国学术的先驱,他的许多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而广泛。章太炎的医学思想,与其政治、哲学思想相比较,仅仅是其余绪,但他支持中医学发展、重视中医学研究、倾心中医学教育,对中医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近代中医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综观近年来的文献,对章太炎医学思想的研究相对其它方面来说较为落后,他的医学思想“不仅没有得到发扬光大,反而日趋湮没”(《章太炎全集·卷八》前言),这与他对中医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不成比例的。
     基于此,本文对章太炎的医学思想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整理、归纳、阐释,并评价其医学思想,以明确章太炎在近代中医史上的地位和对中医学的贡献。
     第一章,分析章太炎的医学思想渊源。本章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是考察家庭、师承、人格、社会经历对其医学思想形成的影响。章太炎受家庭的熏陶,先哲们的范例与教育,从小便对医学产生了兴趣,这是他从事医学研究的动力与源泉。俞樾、仲昂庭等几位老师的言传身教是影响他从医的直接因素。章太炎具有传统的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价值取向,又具备特立独行、朴实率真的性格特征,他一生经历丰富,阅历广博,这是他独到医学思想产生的内在和外在基础。特别是他的一些医学经历,成为其医学思想形成的直接来源,使其医学研究具备了一定的实践特色。
     二是通过综述章太炎总体的治学思想来分析其医学思想产生的根基。章太炎的治学思想是一个极其庞大的体系,无论是文字学、史学、佛学还是他的经学、子学、社会学等,他都能本着严谨科学的态度、多维关照的方法,不拘于旧法,以别具一格的视角,针对现实加以思考与研究,大胆地进行打破、比较、借鉴、重构,以弘扬国粹。这些给他的学术思想打上了章太炎式的独特烙印:重在推陈出新,促进发展;强调文化的功用与实践;倡导学术研究的精审与确实;采纳中西对比、多维关照的研究方法;注重独立之学术精神。同时也成为章太炎医学思想形成的根基和养分。
     第二章,论述章太炎的医学经历。本章结合章太炎的医学论著与他的医事活动,将其医学研究经历大概分为三个阶段,并简要概述,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与阐释章太炎的医学思想。
     第一阶段:1898年~1920年。此期为章太炎医学研究的奠基时期,章太炎提出了医学研究的指导思想,以及主要方向和方法。
     第二阶段:1921年~1925年。章太炎脱离《内经》经脉学说,专门致力于阐述《伤寒论》,是通过《伤寒论》的研究,以指导和提高外感病的临床治疗。
     第三阶段:1926年~1935年。此期,章太炎医学研究的重点由具体问题转
Zhang Taiyan is a Chinese famous revolutionist, thinker and expert of studies of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He purses study strictly and browses widely, therefor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philology, phonology, literature, historiography, philosophy, Buddhism and medical science. He is regarded as a pioneer of Chinese modern science. Being enthusiastic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aiyan pays much attent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and contributes a lo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ut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into his medical ideology is relatively inadequate.
    Thus, this essay is going to induce, explain and evaluate Zhang's medical thoughts from following five aspects in order to clarify his important position in modern hist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his contribut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In Chapter One, the sources of Zhang's medical thoughts are analyzed in two respects.
    First, observe how his family, teachers, his character and social experiences influenced the formation of his medical thoughts. Nurtured by his family and educated by sages, Zhang took great interest in medicine as a child-this provides power and sources to his medical research YuYue and Zhong Angting's guidance is the immediate factor. He insists that "Be a wise chancellor or a good doctor" Zhang is not only independent in mind and action but honest an sincere. Rich experiences cay the foundation of his original medical thoughts. Some of his medical experiences add certain practical character to his medical investigation.
    Second, analyze the basis of Zhang's medical ideology through summarizing his general learning thoughts. He always makes comparison and reconstruction wherever doing research into philology or historiography or any others in a strict manner. This makes his academic thoughts unique-that is weeding through the old to bring forth the new, focusing on the practice and function of culture., proposing the reliability of academic research, making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nd laying emphasis on independent study.
引文
[1]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卷八》.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3(以下仅注书名和页码)
    [2]~[6] 《章太炎全集·卷八》.10、16、18、1、17-18
    [7] 潘文奎.对章太炎从事医疗实践的考证.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1):44-45
    [8] 潘文奎.章太炎先生的医学见解(二).杏林中医文献杂志,1988,(4):36-37,26
    [9] 黄兆强,刘家华,黄孝周.章炳麟先生的医学思想.中医杂志,1986,(6):52-54
    [10] 黄兆强,刘家华,黄孝周.章炳麟医学思想述评.江苏中医杂志,1983,(6):3-5
    [11] 黄兆强,刘家华,黄孝周.章炳麟中西医学汇通思想述评.福建中医药,1991,22(5):8-9
    [12] 黄兆强,刘家华,黄孝周.章炳麟和《伤寒论》.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8,12(2):32-34
    [13] 黄兆强,刘家华,黄孝周.章炳麟对仲景学说的研究.国医论坛,1988,(2):42-44
    [14] 黄兆强,刘家华,黄孝周.章炳麟医学见解略评.浙江中医杂志,1999(1):33—34
    [15] 黄兆强,黄孝周,刘家华.章炳麟和祖国医学.中华医史杂志,1999,29(2):96—99
    [16] 耿鉴庭.纪念章太炎先生逝世五十周年.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9):572
    [17] 孟庆云.章太炎:“我是医学第一”——章太炎先生的医学夙缘.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16(4):5—9
    [18] 陈瑜.简论章太炎对中医文献学之贡献.中医文献杂志,2005,(3):10-12
    [19] 《章太炎全集·卷八》.158
    [20] 《章太炎全集·卷八》.前言.7
    [21] 章太炎.《太炎文录续编·卷四》.上海书店,1992,21
    [22] 同上,18
    [23] 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79,3
    [24] 《章太炎全集·卷八》.前言.2-3
    [25] 章太炎.《太炎文录续编·卷四》.上海书店,1992,18-19
    [26] 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79,3
    [27] 《章太炎全集·卷八》.前言.3
    [28] 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79,3-4
    [29] 《章太炎全集·卷八》.148
    [30] 章太炎.《太炎文录续编·卷四》.上海书店,1992,21
    [31] 《章太炎全集·卷八》.149
    [32] 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79,3,4
    [33] 同上,5
    [34] 马勇.《章太炎讲演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182
    [35] 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79,4
    [36]~[39] 《章太炎全集·卷八》.148、364、18、149
    [40] 龙江人.俞樾及他对中医学的贡献与困惑.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4):52
    [41] 余瀛鳌,蔡景峰.《医药学志·中国文化通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64
    [42] 俞樾.《春在堂全书·俞楼杂纂》,卷45.清光绪十一年(1885)刊本,1-13
    [43] 盛蓝.俞樾与医药.医古文知识,1995,(1):28-32
    [44] 郝先中.俞樾“废医存药”论及其历史影响.中医文献杂志,2004,(3):4—6
    [45]~[46] 《章太炎全集·卷八》.323、324
    [47] 郝先中.俞樾“废医论”及其思想根源分析.中华医史杂志,2004,34(3):187—190
    [48]~[51] 《章太炎全集·卷八》.19、324、160、150
    [52] 鲁讯.《鲁迅全集·第六卷·且介亭杂文末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46
    [53] 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79,950
    [54] 宋永培.论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的根本观念.学术研究,2003,(10):123-126
    [55] 《章太炎全集·卷八》.前言7
    [56] 许寿裳.《章太炎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130
    [57] 姜义华.《章炳麟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4
    [58] 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且介亭杂文末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47
    [59] 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79,537
    [60]~[63] 《章太炎全集·卷八》.254、256、317、163
    [64] 许寿裳.《章太炎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3-4
    [65] 姜义华.《章炳麟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4
    [66] 宋永培.论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的根本观念.学术研究,2003,(10):123—126
    [67] 《章太炎全集·卷八》.482
    [68]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69—70
    [69] 陈国庆,曾谦.章炳麟传统学术研究的成就.中州学刊,2003,(2):102-106
    [70] 万献初.论章太炎语言文字学理论的性质及其形成的背景.咸宁师专学报,1998,18(1):55-58
    [71] 马勇.《章太炎讲演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7
    [72] 章太炎.《国故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7,10
    [73] 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国学讲演录》.转引自[69]
    [74] 洪治钢.《章太炎经典文存》.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4
    [75] 李奇瑞.中国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先驱——从《国故论衡》看章炳麟的语言学理论.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4(2):52-56
    [76] 章太炎.《国故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9
    [77] 同[69]
    [78] 许寿裳.《章太炎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70
    [79] 章太炎.《新方言序》.转引自汤志均著《章太炎年谱长编》,267
    [80] 许寿裳.《章太炎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71-72
    [81]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卷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328—329
    [82]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卷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371
    [83] 《教育今语杂志》第一册“社说”.1910年刊,转引自[69]。
    [84]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卷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313—317
    [85] 同[69]
    [86] 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79,617
    [87]~[88]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卷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134-135,154—155
    [89] 刘巍.从援今文义说古文经到铸古文经学为史学——对章太炎早期经学思想发展轨迹的探讨.近代史研究,2004(3):61-100
    [90] 朱维铮,姜义华.《章太炎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357
    [91]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卷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55
    [92] 侯外庐.《近代中国思想学说史》.上海:生活书店 1946,851
    [93] 侯外庐.《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4
    [94]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第95页
    [95] 朱维铮,姜义华.《章太炎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367
    [96] 张昭军.《儒学近代之境——章太炎儒学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5
    [97] 郭湛波.《五十年来中医思想之演变》.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57
    [98] 罗检秋.章太炎与诸子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2):96-101,106
    [99]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导言》.商务印书馆,1919,30
    [100] 同[97]
    [101] 章太炎.《国故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49
    [102] 陈雪虎.章太炎文论:“以复古为革新”.文艺研究,2004,(4):147-149
    [103]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卷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280,370
    [104] 程文超.佛学、道德与秩序——章太炎思想谈片.中国文化研究,1998,春之卷(总第19期),41-45
    [105] 章念驰.章太炎与佛教的关系及其佛学特色.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3):150-157
    [106] 钱宪民.章太炎的无神宗教论.复旦学报,2001(6):80-84
    [107] 同[105]
    [108] 朱维铮,姜义华.《章太炎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76-177
    [109] 章太炎.《俱分进化论》.转引自蒋保国,余秉颐,陶清著《晚清哲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602
    [110] 王贻社.中国近代进化论哲学的发展演变.山东大学学报,2004(3):97-102
    [111] 林闽钢、李保军.章太炎与中国社会学.社会学研究,1999(1):73-77[112] 同上
    [113] 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79,188
    [114] 戴明玺.章太炎与二十世纪初中国思想裂变.南京社会科学·哲学研究,2003,(4):33-39
    [115] 《章太炎全集·卷八》.前言5
    [116] 《章太炎全集·卷八》.36
    [117] 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且介亭杂文末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47
    [118] 《章太炎全集·卷八》.前言7
    [119] 姚奠中,董国炎.《章太炎学术年谱》.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298
    [120] 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79,628
    [121] 姜义华.《章炳麟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582
    [122] 邓铁涛.《中医近代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13
    [123] 《章太炎全集·卷八》.292
    [124] 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79,871
    [125] 《章太炎全集·卷八》.前言13-14
    [126] 许寿裳.《章太炎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192
    [127] 《章太炎全集·卷八》.348
    [128] 邓铁涛.《中医近代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97
    [129] 《章太炎全集·卷八》.前言15
    [130] 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79,915
    [131] 《章太炎全集·卷八》.前言16
    [132] 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79,921
    [133] 姜义华.《章炳麟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734
    [134] 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79,979
    [135]~[144] 《章太炎全集·卷八》.286、330、324、158、16、324、348、152、141、158
    [145]~[154] 《章太炎全集·卷八》.348、330、364、349、324、348、364、17、141—142、381
    [155]~[164] 《章太炎全集·卷八》.324、17—26、323、153—154、141、 153、 176、 153、 176、 181
    [165]~[169] 《章太炎全集·卷八》.334—335、326—327、184—185、153、195—196
    [170]~[178] 《章太炎全集·卷八》.371—372、195—199、131、182、199、338、179、339、184—185
    [179]~[191] 《章太炎全集·卷八》.18—19、363、140—141、364、286、18、349、364、286、140、324、349、286
    [192]~[201] 《章太炎全集·卷八》.364、140、18、159、406、16—18、406、32、159、221
    [202]~[209] 《章太炎全集·卷八》.406、160、140、160、140、406、349、32
    [210] 《章太炎全集·卷八》.152,156,157
    [211]~[218] 《章太炎全集·卷八》.309、148—149、324、373、159、221、 32、 148
    [219] 《章太炎全集·卷八》.20,24,25,26
    [220]~[228] 《章太炎全集·卷八》.152—153,175、180—181、323、26、187、152、323、188
    [229]~[235] 《章太炎全集·卷八》.27—28、323、324、187—188、27—28、323、368
    [236]~[244] 《章太炎全集·卷八》.363—365、348—349、324—325、348、324、350、331、19、324
    [245] 《章太炎全集·卷八》.292,294
    [246]~[261] 《章太炎全集·卷八》.162、294、160、379、172、379、295、379、186、158、186、364、379、335、308、363
    [262] 《章太炎全集·卷八》.379,380
    [263] 《章太炎全集·卷八》.170,172
    [264] 《章太炎全集·卷八》.152,154,155
    [265]~[277] 《章太炎全集·卷八》.214、154—156、204、220、222、240、329、409、238—239、220—221、217—218,165、152
    [278] 《章太炎全集·卷八》.214,217
    [279] 《章太炎全集·卷八》.207
    [280] 《章太炎全集·卷八》.374,375,378
    [281] 《章太炎全集·卷八》.175,176—177
    [282]~[291] 《章太炎全集。卷八》.292、200、155、200、183、407、155、380—381、201—203、202
    [292] 《章太炎全集·卷八》.409,407
    [293]~[304] 《章太炎全集·卷八》.397、425、398、424—425、408、166、282、204、208—211、311、408、230
    [305] 《章太炎全集·卷八》.229,228,230
    [306] 《章太炎全集·卷八》.408
    [307] 《章太炎全集·卷八》.232,233,234
    [308]~[309] 《章太炎全集·卷八》.230、232-233
    [310] 《章太炎全集·卷八》.163,162,163
    [311]~[318] 《章太炎全集·卷八》.364、163、216—218、431—432、427—429、212—213、398、260
    [319] 《章太炎全集·卷八》.407,408,409,410
    [320]~[321] 《章太炎全集·卷八》.330、141
    [322] 《章太炎全集·卷八》.172,171
    [323]~[340] 《章太炎全集·卷八》.141、158、141、364-365、380、365、348-349、24、364、308、410、254、18、482、225、336、210—211、335-336
    [341]~[350] 《章太炎全集·卷八》.402、29、402、142、402、31、142、402、31、140
    [351] 《章太炎全集·卷八》.32,34
    [352] 《章太炎全集·卷八》.456,457,458
    [353]~[364] 《章太炎全集·卷八》.326—328、417—418、30、420、31、453、448、246—247、453、444—445、380、247
    [365] 邓铁涛.《中医近代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4
    [366]~[375]《章太炎全集·卷八》.390—391、275—276、327、271、265、237、252—253、267、317—318、167-169
    [376]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册·第五期第三卷》.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91
    [377] 《章太炎全集·卷八》.224,225,226
    [378] 《章太炎全集·卷八》.409,406
    [379] 《章太炎全集·卷八》.256-264
    [380]~[396] 《章太炎全集·卷八》.20、178、23、277—278、213、450、145、439—440、441、313—314、146、147、170—171、296—297、170、294、172
    [397]~[412] 《章太炎全集·卷八》.286、299、286、288—290、299、151、464、271—272、334—338、463、461、307、419、305、421、474
    [413]~[429] 《章太炎全集·卷八》.419、301、305、307、306、417、396、409、171、323、188、390、273、449、411、380、449
    [430]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2
    [431] 郭康松,胡继芳.论清代数学考据方法.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6(6):78—82
    [432] 《章太炎全集·卷八》.301
    [433] 阮炜.传统学术话语现代转型的再思考.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14(4):73-82
    [434] 郭康松.论清代考据学的学术宗旨.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4(5):55—58
    [435] 邓铁涛.《中医近代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60
    [436]~[457] 《章太炎全集·卷八》.309、443、163、331、402、159、143、148-149、317、324、331、336、378、369、389、352—359、226、230-231、234-235、163、256、346
    [458] 《章太炎全集·卷八》.前言13-14
    [459]~[461] 《章太炎全集·卷八》.131—134、277—278、131
    [462] 姜义华.《章炳麟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592
    [463]~[465] 《章太炎全集·卷八》.16、18、149
    [466] 姚若琴,徐衡之.《宋元明清名医类案二编》.国医印书馆,1934,附录
    [467]~[468] 姜义华.《章炳麟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580,734
    [469] 《章太炎全集·卷八》.前言19
    [470] 同上
    [471] 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79,473
    [472] 马勇.《章太炎讲演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75-76
    [473]~[483] 《章太炎全集·卷八》.407、408、349、323、324、348、365、482、410、327、283
    [484] 张其成.中医现代化悖论.中国医药学报,1999,14(1):4-8
    [485] 《章太炎全集·卷八》.331
    [486] 邓文初.“失语”的中医.读书,2004,(3):127-135
    [487] 朱良春.《章次公医术经验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5
    [488] 陈存仁.《银元时代生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