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陆异同到朱王异同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理”、“性”、“心”、“知”四个范畴为中心,以朱陆异同和朱王异同的比较分析为重点,通过对朱熹、陆九渊、王守仁以及十余个朱陆后学人物有关论述的考察,对理学从朱学时代到王学时代的演进脉络进行了探讨,对这一时期思想发展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括。
     “理”的实质内容是仁、义、礼、智的道德信条。朱熹与陆九渊的“理”都具有双重性特征,既是存在于自然世界的客观之理(实然之理),又是存在于人伦世界的主观之理(应然之理)。其中,客观性是显性的,主观性则是隐性的。这一双重性是“理”范畴的内在矛盾。朱陆之间的不同在于,朱熹认为“理”首先是外在于客观世界的,因此朱学有着丰富的宇宙论,并强调对“理”的认知必须经过“格物致知”的学习过程。陆九渊虽然也承认“理”是“充塞宇宙”的客观之理,但更强调“理”是“本心固有”的,无需向外求索,因此不需要宇宙论,“格物致知”也并非获得“理”的必要条件。同时,由于朱学有严格的形而上的理论框架,因此“性”是连接形而上之“理”与形而下之“心”的中间范畴,发挥着道德本体的重要作用。而陆学则没有形而上的理论框架,从而也无需以“性”作为中介范畴。代之而为道德本体的,是“本心”。
     王守仁继承了朱学和陆学的思想资源,延续了元明以来合会朱陆的趋势。王学对理学最重要的发展,是强调了“理”的主观性,削弱了“理”的客观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的双重性矛盾。他认为,“理”是“心”的主观产物。“心”的作用不仅是认知“理”,更重要的是生成“理”。与陆学类似,王学也没有形而上的理论框架,因此也不需要的“性”范畴作为“理”与“心”之间的中介。王学的道德本体是“良知”。王守仁的“知”与朱陆不同。朱陆之“知”是理性之知,因此主张知先行重;而王学之“知”则是本能之知,因而强调知行合一。王守仁否定了道德的知识性,认为“格物致知”的过程便是道德实践的过程,即是“致良知”。
     总之,理学从南宋后期到明朝中期的发展特点是:“理”的主观性越来越突出,“性”范畴逐渐被淡化,“心”的作用由“知理”演变为“生理”,“知”则由道德认知演变为道德本能。简言之,理学的知识性越来越弱,实践性越来越强。这便使理学从士大夫阶层走向民间成为可能。
This paper tries to clarify the lineage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Neo-Confucianism in the period from the late Song Dynasty to the mid Ming Dynasty by comparing the theories of Zhu Xi, Lu Jiu-yuan and Wang Shou-ren. This paper pivots around views of four categories:Principle, Nature, Mind and Knowledge.
     The essence of Principle is the moral creed including Human-heartedness, Righteousness, Rite and Wisdom. Principle in the ideas of either Zhu Xi or Lu Jiu-yuan has double characteristics:the objectivity in the natural world which was dominant and the subjectivity in the human world which was recessive. Such is the inherent contradiction of Principle. The most important difference, however, is Zhu xi believed that Principle existed in the natural world, not the mind, thus he had rich view of cosmology and attributed this to indispensable learning process. By contrast, Lu believed that Principle existed congenitally in human's mind, not the natural world, so there was no need to search for the outside world or concentrate on learning process, although he believed that Principle is objective.
     Moreover, from Zhu's point of view, Nature was an important intermediate category between Principle and Mind because of his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metaphysics. As a comparison, Nature was a useless category because there wasn't a metaphysical framework in the system of Lu and Innate Mind had replaced Nature as the moral noumenon.
     The theory of Wang Shou-ren inherited the thought resources of Zhu and Lu, continued the trend of compromising their theory since Yuan Dynasty. Wang Shou-ren's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was that in a certain extent, he resolved the problem of the duality's contradiction through emphasizing subjectivity and weakening objectivity of Principle. Wang Shou-ren considered that Principle is the outcome of Mind. In other words, the most important function of Mind is not recognizing but generating Principle.
     As similar as theory of Lu, there was not a framework of metaphysics in Wang's system, and Nature was not a necessary category and the Intuitive Knowledge was as moral noumenon instead of it. The category of Knowledge in Wang's theory was different from Zhu and Lu's that the latter was rational but the former was intuitional. So Zhu Xi considered that Knowledge is prevenient and Action is more important, and Wang Shou-ren considered knowing and doing to be in one.
     Conclusions as a result, the characteristics in development of Neo-Confucianism in the period from the late Song Dynasty to the mid Ming Dynasty was obviously:the subjectivity of Principle was more and more obvious, the lines of Nature we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blurred, the function of Mind evolved from learning Principle to creating Principle, and the character of Knowledge changed from rational to intuitional activity. In brief, the informativity of Neo-Confucianism was gradually weakened meanwhile the practice was strengthened.This made it possible that the Neo-Confucianism would be popularized gradually, from the realm of scholar-bureaucrat towards the realm of public.
引文
①本章曾以《从朱学到王学的历史演进——二十世纪以来的研究综述》为标题,在《中国史研究动态》2012年第2期发表,略有改动。
    ①参见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等主编:《宋明理学史》(上册),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页。
    ②参见漆侠:《宋代经济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35页。
    ①参见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27~34页。
    ②参见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21~26页。
    ③参见漆侠:《宋代经济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34页。
    ④参见[日]沟口雄三著,赵士林译:《中国的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65页。
    ⑤参见[日]岛田虔次著,蒋国保译:《朱子学与阳明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0页。
    ⑥[日]岛田虔次著,蒋国保译:《朱子学与阳明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9页。
    ①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87页。
    ②参见(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外书》卷12,《传闻杂记》,中华书局1981年,第423页。
    ③参见(宋)吕祖谦撰:《东莱集》别集卷7,《与朱侍讲》,《四库全书》第115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33页。
    ④参见(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32,《朱子全书》第1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139页。
    ①参见[日]沟口雄三著,赵士林译:《中国的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68页。
    ②参见[美]包弼德:《历史上的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37页。
    ①(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外书》卷12,《传闻杂记》,中华书局1981年,第424页。
    ①(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卷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5页。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6页。
    ②(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6,《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37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6,《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37~238页。
    ④参见蔡仁厚:《朱子的心论与心性工夫——兼论即物穷理的时代意义》,《朱子学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10月。
    ⑤(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17,《朱子全书》第1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698页。
    ⑥(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3,《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58页。
    ⑦(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64,《朱子全书》第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123页。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重庆出版社,2009年,第297页。
    ②杨国荣:《理学的伦理向度——从张载到王阳明》,《伦理学研究》,2009年第1期。
    ③(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语录下》,中华书局1980年,第450页。
    ④(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与朱元晦二》,中华书局1980年,第26页。
    ⑤(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1,《与吴子嗣》之八,中华书局1980年,第147页。
    ⑥(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0,《与黄康年》,中华书局1980年,第132页。
    ⑦(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2,《与赵咏道》,中华书局1980年,第161页。
    ⑧(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1,《易说》,中华书局1980年,第257页。
    ⑨(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2,《与刘伯协》之二,中华书局1980年,第169页。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24,《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846页。
    ②(宋)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36,《答陆子静》,《朱子全书》第2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573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24,《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846页。
    ④(宋)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58,《答黄道夫》,《朱子全书》第2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755页。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6,《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36页。
    ②(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6,《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36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33,《朱子全书》第1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83页。
    ④从形式逻辑上讲,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不能用集合概念指称其中个体;而普遍概念则可以指称集合体中的个体。例如“人”是一个普遍概念,但“人民”则是一个集合概念。
    ⑤(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4页。
    ⑥(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3页。
    ⑦(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3页。
    ⑧(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18页。
    ⑨(宋)周敦颐著:《周敦颐集》卷1,朱熹解《太极图说》,中华书局2009年,第4页。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94,《朱子全书》第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129页。
    ②(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94,《朱子全书》第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126页。
    ③(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与曾宅之》,中华书局1980年,第5页。
    ①(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4,《与包详道》,中华书局1980年,第182页。
    ②(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语录上》,中华书局1980年,第396页。
    ③(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语录上》,中华书局1980年,第395页。
    ④(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与曾宅之》,中华书局1980年,第5页。
    ⑤(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语录下》,中华书局1980年,第474页。
    ⑥本文所谓“检索”,是指在电子数据库《爱如生中国基本古籍库》中进行查询检索。
    ⑦(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与朱元晦》,中华书局1980年,第21~31页。
    ⑧如(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与胡季随》,中华书局1980年,第7页;卷13,《与郑溥之》,第178页;卷15,《与陶替仲》,第192页;卷33,《谥议》,第387页;卷34,《语录上》,第409页;卷36,《年谱》,第480、500、504、506页。
    ⑨如(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1,,《杂著》,中华书局1980年第260、261页;卷23,《荆门军上元设厅讲义》,第285页。
    ①(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3,《大学春秋讲义》,中华书局1980年,第282页。
    ②参见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上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76~579页。
    ③参见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三上),第343~350页。
    ④(宋)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36,《答陆子静》,《朱子全书》第2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571页。
    ⑤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上册),三联书店,2004年,第181页。
    ⑥分别见(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中华书局1980年,第23、29页。
    ⑦(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语录上》,中华书局1980年,第419页。
    ①(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语录下》,中华书局1980年,第437页。
    ②(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语录下》,中华书局1980年,第476页。
    ③(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年谱》,中华书局1980年,第505页。
    ④(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年谱》,中华书局1980年,第505页。
    ⑤(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98,《朱子全书》第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300页。
    ⑥(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6页。
    ⑦(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6,《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39页。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6,《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40页。
    ②(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6,《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39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6,《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39页。
    ④(宋)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40,《答何叔京》,《朱子全书》第2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841页。
    ⑤(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26页;卷98,第3304页。
    ⑥(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20,《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93页。
    ⑦(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20,《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92页。
    ⑧金春峰:《宋明理学若干特性的再认识》,《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6,《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63页。
    ②(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64,《朱子全书》第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128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94,《朱子全书》第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124页。
    ④(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3页。
    ⑤(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0,《常胜之道曰柔论》,中华书局1980年,第360页。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4页。
    ②(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6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6,《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38页。
    ④(宋)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46,《答刘叔文》,《朱子全书》第2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147页。
    ⑤(宋)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40,《答何叔京》,《朱子全书》第2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841页。
    ⑥(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4页。
    ⑦(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95,《朱子全书》第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196页。
    ⑧(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4页。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6页。
    ②(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6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5页。
    ④(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5页。
    ⑤(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5页。
    ⑥(宋)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46,《答刘叔文》,《朱子全书》第2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146页。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第342页。
    ②(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95,《朱子全书》第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204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95,《朱子全书》第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204页。
    ①(宋)周敦颐著:《周敦颐集》卷2,朱熹解《通书》,中华书局2009年,第32页。
    ②(宋)周敦颐著:《周敦颐集》卷1,朱熹解《太极图说》,中华书局2009年,第6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94,《朱子全书》第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168页。
    ④(宋)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53,《答刘季章》,《朱子全书》第2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498页。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6,《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37页。
    ②(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8,《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06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98,《朱子全书》第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314页。
    ④(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语录下》,中华书局1980年,第453页。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4,《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94页。
    ②(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9,《朱子全书》第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878页。
    ①(宋)朱熹著,徐德明点校:《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告子上》,《朱子全书》第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96页。
    ②(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9,《朱子全书》第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876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9,《朱子全书》第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875页。
    ④(宋)朱熹著:(宋)朱熹著,徐德明点校:《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离娄下》,《朱子全书》第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62页。
    ⑤(宋)朱熹著:(宋)朱熹著,徐德明点校:《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告子上》,《朱子全书》第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95页。
    ⑥(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0,《天地之性人为贵论》,中华书局1980年,第347页。
    ⑦(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24,《朱子全书》第1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882页。
    ⑧(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2,《与赵咏道》之四,中华书局1980年,第161页。
    ⑨(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语录下》,中华书局1980年,第477页。
    ①(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语录下》,中华书局1980年,第444页。
    ②(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语录上》,中华书局1980年,第416页。
    ③(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语录下》,中华书局1980年,第450页。
    ①(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粹言》卷2,《心性篇》,中华书局1981年,第1252页。
    ②(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4,《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82页。
    ③(宋)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58,《答徐子融》,《朱子全书》第2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768~2769页。
    ④(宋)朱熹著:黄坤点校:《四书或问》,《中庸或问上》,《朱子全书》第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朱子全书》第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51页。
    ⑤(宋)朱熹著,黄坤点校:《四书或问》,《中庸或问上》,《朱子全书》第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58页。
    ⑥(宋)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67,《乐记动静说》,《朱子全书》第2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263页。
    ⑦(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28页。
    ⑧(宋)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58,《答陈器之》,《朱子全书》第2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778页。
    ①(宋)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15,《经筵讲义》,《朱子全书》第2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91页。
    ②(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32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16页。
    ④(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4,《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92页。
    ⑤(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4,《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96页。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95,《朱子全书》第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191页。
    ②(宋)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58,《答陈器之》,《朱子全书》第2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778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16页。
    ④(宋)朱熹著,黄坤点校:《四书或问》,《论语或问·阳货第十七》,《朱子全书》第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875页。
    ⑤(宋)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58,《答黄道夫》,《朱子全书》第2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755页。
    ①(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0,《天地之性人为贵论》,中华书局1980年,第347页。
    ②(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语录下》,中华书局1980年,第455页。
    ③(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与曾宅之》,中华书局1980年,第4页。
    ①参见(宋)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58,《答徐子融》,《朱子全书》第2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767~2768页。
    ②(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4,《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85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4,《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85页。
    ④(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4,《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85页。
    ⑤(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4,《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85页。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9,《朱子全书》第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876页。
    ②(宋)朱熹著:(宋)朱熹著,徐德明点校:《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离娄下》,《朱子全书》第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58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4,《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94页。
    ④(宋)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59,《答余方叔》,《朱子全书》第2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854页。
    ⑤(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4,《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84页。
    ⑥(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4,《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05页。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4,《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08页。
    ②(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4,《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04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4,《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83页。
    ④(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4页。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4,《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96页。
    ②(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4,《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96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4,《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95页。
    ④(宋)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49,《答王子合》,《朱子全书》第2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259页。
    ⑤(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4,《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92页。
    ⑥(宋)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61,《答严时亨》,《朱子全书》第2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961页。
    ⑦(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95,《朱子全书》第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197页。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4,《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96页。
    ②(宋)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49,《答王子合》,《朱子全书》第2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259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4,《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95页。
    ④(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4,《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98页。
    ⑤(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47,《朱子全书》第1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624页。
    ⑥(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9,《朱子全书》第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875页。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4,《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09页。
    ②(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9,《朱子全书》第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889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4,《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00页。
    ④(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4,《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99页。
    ⑤(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6,《与傅全美》之二,中华书局1980年,第76页。
    ⑥(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2,《学问求放心》,中华书局1980年,第373页。
    ①(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1,《与李宰》之二,中华书局1980年,第149页。
    ②(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与赵监》,中华书局1980年,第9页。
    ③(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与邓文范》,中华书局1980年,第11页。
    ④(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与胡季随》之二,中华书局1980年,第8页。
    ⑤(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2,《养心莫善于寡欲》,中华书局1980年,第380页。
    ⑥(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4,《与傅齐贤》,中华书局1980年,第185页。
    ⑦(宋)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42,《答胡广仲》,《朱子全书》第2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896页。
    ⑧(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0,《与刘志甫》,中华书局1980年,第137页。
    ①(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9,《武陵县学记》,中华书局1980年,第238页。
    ②(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与朱元晦》,中华书局1980年,第25页。
    ③(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0,《与涂任伯》,中华书局1980年,第135页。
    ④(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3,《与朱元晦》,中华书局1980年,第181页。
    ⑤(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9,《贵溪重修县学记》,中华书局1980年,第237页。
    ⑥(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2,《求则得之》,中华书局1980年,第377页。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16页。
    ②(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23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23页。
    ④(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6,《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11页。
    ⑤(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4,《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92页。
    ⑥(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22页。
    ⑦(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22页。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0,《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13页。
    ②(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与曾宅之》,中华书局1980年,第5页。
    ③(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与赵监》,中华书局1980年,第9页。
    ④(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语录上》,中华书局1980年,第408页。
    ⑤(宋)朱熹著,徐德明点校:《四书章句集注》,《尽心章句上》,《朱子全书》第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26页。
    ①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重庆出版社,2009年,第259页。
    ②(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语录上》,中华书局1980年,第423页。
    ③(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语录下》,中华书局1980年,第440页。
    ④(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语录下》,中华书局1980年,第455~456页。
    ⑤(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与侄孙浚》,中华书局1980年,第13页。
    ⑥(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3,《与郭邦逸》,中华书局1980年,第171页。
    ⑦(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语录下》,中华书局1980年,第444页。
    ⑧(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语录下》,中华书局1980年,第445页。
    ⑨(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5,《与唐司法》,中华书局1980年,第196页。
    ①(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1,《与王顺伯》,中华书局1980年,第152页。
    ②(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2,《杂说》,中华书局1980年,第273页。
    ③(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年谱》,中华书局1980年,第482~483页。
    ④同前注《杂说》及《年谱》。
    ⑤参见华山:《从陆象山到王阳明》,《山东大学学报(历史版)》,1962年第1期。
    ⑥(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20,《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90页。
    ⑦(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01,《朱子全书》第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390页。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3,《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96页。
    ②(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33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30页。
    ④(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24页。
    ⑤(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98,《朱子全书》第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305页。
    ⑥(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24页。
    ⑦(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24页。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20,《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90页。
    ②(宋)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67,《太极说》,《朱子全书》第2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274页。
    ③(宋)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40,《答何叔京》之十八,《朱子全书》第2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830页。
    ④(宋)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67,《仁说》,《朱子全书》第2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280页。
    ⑤(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4,《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92页。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20页。
    ②(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30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25页。
    ④(宋)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46,《答胡伯逢》,《朱子全书》第2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151页。
    ⑤(宋)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49,《答王子合》,《朱子全书》第2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260页。
    ⑥(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29页。
    ⑦(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3,《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99页。
    ⑧(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13,《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598页。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21页。
    ②(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20,《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92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62,《朱子全书》第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014页。
    ④(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40,《朱子全书》第1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340页。
    ⑤(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21页。
    ⑥(宋)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61,《答林德久》,《朱子全书》第2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944页。
    ⑦(宋)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57,《答陈安卿》,《朱子全书》第2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738~2739页。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19页。
    ②(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24,《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845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7,《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84页。
    ④(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25页。
    ⑤(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20,《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90页。
    ⑥(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21页。
    ⑦(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6,《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38页。
    ⑧(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7,《朱子全书》第1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838页。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60,《朱子全书》第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936页。
    ②(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33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32页。
    ④(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34页。
    ⑤(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32页。
    ⑥(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20页。
    ⑦(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89页。
    ⑧(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34页。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95,《朱子全书》第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187页。
    ②(宋)张载著:《张载集》,《正蒙·太和篇》,中华书局1978年,第9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27页。
    ④(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60,《朱子全书》第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944页。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23页。
    ②(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1,《与李宰》之二,中华书局1980年,第149页。
    ③(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与曾宅之》,中华书局1980年,第3页。
    ④(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1,《与李宰》之二,中华书局1980年,第149~150页。
    ①(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6,《与包详道》,中华书局1980年,第80页。
    ②(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8,《朱子全书》第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859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8,《朱子全书》第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859页。
    ④(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19页。
    ⑤(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6,《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41页。
    ⑥(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19页。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2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884页。
    ②(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23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30页。
    ④(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1,《朱子全书》第1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686页。
    ⑤(宋)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58,《答徐子融》,《朱子全书》第2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767页。
    ⑥(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19页。
    ⑦(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8,《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32页。
    ⑧(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8,《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28页。
    ⑨(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9,《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07页。
    ⑩(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7页。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37,《朱子全书》第1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372页。
    ②(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8,《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18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19页。
    ④(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0,《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23页。
    ⑤(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20,《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69页。
    ⑥(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37,《朱子全书》第1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372页。
    ⑦(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26,《朱子全书》第1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934页。
    ⑧(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1,《与李宰》之二,中华书局1980年,第149页。
    ①(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与曾宅之》,中华书局1980年,第7页。
    ②(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2,《杂说》,中华书局1980年,第273页。
    ③(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与曾宅之》,中华书局1980年,第5页。
    ④华山:《从陆象山到王阳明》,《山东大学学报(历史版)》,1962年第1期
    ⑤(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0,《邓文苑求言往中都》,中华书局1980年,第255页。
    ⑥(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语录上》,中华书局1980年,第395~396页。
    ①(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语录下》,中华书局1980年,第475页。
    ②(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语录下》,中华书局1980年,第463页。
    ③(宋)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61,《答严时亨》,《朱子全书》第2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961页。
    ④(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95,《朱子全书》第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197页。
    ⑤(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87,《朱子全书》第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972页。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26页。
    ②(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98,《朱子全书》第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304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98,《朱子全书》第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305页。
    ②(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26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98,《朱子全书》第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304页。
    ④(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32页。
    ⑤(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17,《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694页。
    ⑥(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25页。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78,《朱子全书》第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663页。
    ②(宋)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76,《中庸章句序》,《朱子全书》第2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674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62,《朱子全书》第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013页。
    ④(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78,《朱子全书》第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664页。
    ⑤(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78,《朱子全书》第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666页。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6页。
    ②(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27,《朱子全书》第1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990页。
    ③(宋)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58,《答徐居甫》,《朱子全书》第2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787页。
    ④(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与赵监》,中华书局1980年,第9页。
    ⑤(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1,《与李宰》之二,中华书局1980年,第149页。
    ①(宋)朱熹著,徐德明点校:《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朱子全书》第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8页。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96页。
    ②(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93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93页。
    ④(宋)朱熹著,徐德明点校:《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朱子全书》第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0页。
    ⑤(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3,《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98页。
    ⑥(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75页。
    ①(宋)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13,《癸未垂拱奏札一》,《朱子全书》第2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31页。
    ②(宋)朱熹著,徐德明点校:《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朱子全书》第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7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73页。
    ④(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75页。
    ⑤(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78页。
    ⑥(宋)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15,《经筵讲义》,《朱子全书》第2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707~708页。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8,《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02页。
    ②(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77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66页。
    ④(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63页。
    ⑤(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67页。
    ⑥(宋)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15,《经筵讲义》,《朱子全书》第2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709页。
    ⑦(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77页。
    ①(宋)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13,《癸未垂拱奏札一》,《朱子全书》第2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31页。
    ②(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69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69页。
    ④(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13,《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604页。
    ⑤(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73页。
    ⑥(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71页。
    ⑦(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73页。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9,《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07页。
    ②(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64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70页。
    ④(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80页。
    ①朱承:《朱熹格物学说的倾向和矛盾》,《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年8月。
    ②(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9,《武陵县学记》,中华书局1980年,第238页。
    ③参见(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语录下》,中华书局1980年,第440页。
    ④(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语录上》,中华书局1980年,第404页。
    ⑤(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与朱元晦》之二,中华书局1980年,第26页。
    ⑥(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4,《与严泰伯》之三,中华书局1980年,第184页。
    ⑦(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1,《与李宰》之二,中华书局1980年,第150页。
    ①(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2,《杂说》,中华书局1980年,第270页。
    ②(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与曹立之》之二,中华书局1980年,第41页。
    ③(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2,《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不迷》,中华书局1980年,第379页。
    ④(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6,《与包详道》,中华书局1980年,第81页。
    ⑤(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4,《与胥必先》,中华书局1980年,第186页。
    ⑥(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与朱元晦》之二,中华书局1980年,第28页。
    ⑦(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语录下》,中华书局1980年,第444页。
    ①(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语录下》,中华书局1980年,第445页。
    ②(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7,《与邵中孚》,中华书局1980年,第92页。
    ③(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与刘深父》,中华书局1980年,第34~35页。
    ④(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3,《与李信仲》,中华书局1980年,第173页。
    ⑤(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语录上》,中华书局1980年,第400页。
    ⑥(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语录上》,中华书局1980年,第409页。
    ⑦(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语录下》,中华书局1980年,第441页。
    ①(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语录下》,中华书局1980年,第441页。
    ②(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3,《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07页。
    ③(宋)朱熹著,徐德明点校:《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朱子全书》第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7页。
    ④(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87页。
    ⑤(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82页。
    ⑥(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31页。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32页。
    ②(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31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66页。
    ④(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62,《朱子全书》第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047页。
    ⑤(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88页。
    ⑥(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82页。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87页。
    ②(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84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80页。
    ④(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81页。
    ⑤(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89页。
    ⑥(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81页。
    ⑦(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81页。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84页。
    ②(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82页。
    ③(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语录上》,中华书局1980年,第418页。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9,《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99页。
    ②(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9,《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99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9,《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99页。
    ④(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3,《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86页。
    ⑤(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9,《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98页。
    ⑥(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4,《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57页。
    ⑦(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9,《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98页。
    ⑧(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3,《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87页。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85页。
    ②(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2,《与赵咏道》之二,中华书局1980年,第160页。
    ③《学说》,(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1,中华书局1980年,第263页。
    ④《与彭子寿》,(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7,中华书局1980年,第91页。
    ⑤(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9,《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00页。
    ⑥(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9,《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00页。
    ⑦(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2,《与赵咏道》之二,中华书局1980年,第160页。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64,《朱子全书》第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121页;卷73,第2478页。
    ②(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0,《天地之性人为贵论》,中华书局1980年,第348页。
    ①参见金春峰:《朱熹思想之与陆象山》,《中州学刊》1997年第1期。
    ②参见(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年谱》,中华书局1980年,第491页。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7,《朱子全书》第1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836页。
    ②(宋)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54,《答项平父》,《朱子全书》第2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542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20,《朱子全书》第1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806页。
    ④(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语录下》,中华书局1980年,第443页。
    ⑤(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2,《与张季悦》,中华书局1980年,第168页。
    ⑥(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2,《与陈正己》,中华书局1980年,第162页。
    ⑦(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语录下》,中华书局1980年,第452页。
    ①(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语录上》,中华书局1980年,第400页。
    ②(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与邵叔宜》,中华书局1980年,第1页。
    ③(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1,《与朱济道》,中华书局1980年,第142页。
    ④(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5,《与傅克明》,中华书局1980年,第196页。
    ⑤(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语录上》,中华书局1980年,第428页。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9,《朱子全书》第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922页。
    ②(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9,《朱子全书》第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895页。
    ①(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与侄孙浚》,中华书局1980年,第13页。
    ②(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语录下》,中华书局1980年,第441页。
    ③(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语录上》,中华书局1980年,第401页。
    ④(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语录上》,中华书局1980年,第413页。
    ⑤(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3,《象山先生行状》,中华书局1980年,第387页。
    ⑥(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语录下》,中华书局1980年,第437页。
    ①(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与曾宅之》,中华书局1980年,第4页。
    ②(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语录上》,中华书局1980年,第429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6,《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12页。
    ④(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5,《与高应朝》,中华书局1980年,第64页。
    ⑤(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语录下》,中华书局1980年,第469页。
    ⑥(宋)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54,《答项平父》,《朱子全书》第2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543页。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24,《朱子全书》第1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878页。
    ②(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21,《朱子全书》第1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836页。
    ③(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5,《与舒西美》,中华书局1980年,第64页。
    ④(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与曾宅之》,中华书局1980年,第4页。
    ⑤(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9,《朱子全书》第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918页。
    ⑥(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20,《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69页。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59,《朱子全书》第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904页。
    ②(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04,《朱子全书》第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435页。
    ③(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语录上》,中华书局1980年,第395页。
    ④(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1,《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36页。
    ⑤(宋)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52,《答吴伯丰》,《朱子全书》第2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457页。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24,《朱子全书》第1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895页。
    ②(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24,《朱子全书》第1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887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0,《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14页。
    ④(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16,《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665页;卷123,第3872页。
    ①(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语录上》,中华书局1980年,第400页。
    ②(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年谱》,中华书局1980年,第494页。
    ③(宋)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54,《答项平父》,《朱子全书》第2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541页。
    ④(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64,《朱子全书》第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132页。
    ⑤(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64,《朱子全书》第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137页。
    ⑥(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64,《朱子全书》第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137页。
    ⑦(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64,《朱子全书》第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138页。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64,《朱子全书》第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134页。
    ②(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24,《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834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64,《朱子全书》第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136页。
    ④(宋)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51,《答万正淳》,《朱子全书》第2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390页。
    ⑤(宋)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74,《玉山讲义》,《朱子全书》第2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591页。
    ①(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年谱》,中华书局1980年,第489页。
    ②(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语录下》,中华书局1980年,第442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18,《朱子全书》第1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742页。
    ④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重庆出版社2009年,第305页。
    ①参见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80页。
    ②参见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元卷·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754页。
    ③参见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元卷·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920~921页。
    ④参见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等主编:《宋明理学史》(下册),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7页。
    ⑤参见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等主编:《宋明理学史》(上册),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749~767页。
    ⑥参见徐远和:《理学与元代社会》,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46~251页。
    ⑦参见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436页。
    ①参见傅筑夫:《中国古代经济史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289~290页。
    ②参见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明卷·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900~901页。
    ③参见[美]包弼德:《历史上的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29页。
    ④参见余英时:《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第169页。
    ⑤[美]包弼德:《历史上的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30页。
    ⑥参见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等主编:《宋明理学史》(下册),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0页。
    ⑦参见余英时:《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第161~167页。
    ①参见(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7,《万松书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53页。
    ②参见毕游:《陈献章的四次求仕与终隐岭南》,《紫禁城》,2012年第3期。
    ③参见张君劢:《新儒家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66页。
    ④以上参见余英时:《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第188~197页。
    ⑤参见[日]沟口雄三著,赵士林译:《中国的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87~89、92页。
    ①参见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14页。
    ②(宋)陈淳撰:《北溪字义》卷下,《理》,《四库全书》第70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4页。
    ①(宋)真德秀撰:《西山文集》卷31,《问颜乐》,《四库全书》第117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87页。
    ②(宋)魏了翁撰:《鹤山集》卷61,《跋杨司理之父问辩历》,《四库全书》第117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6页。
    ③(元)许衡撰:《鲁斋遗书》卷1,《语录上》,《四库全书》第11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75页。
    ④(明)方孝孺撰:《逊志斋集》卷11,《复郑好义三首》,《四库全书》第123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19页。
    ⑤(明)薛瑄撰:《读书录》卷1,《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46页。
    ⑥(明)胡居仁撰:《居业录》卷3,《圣贤第三》,《四库全书》第7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5页。
    ⑦(明)吴与弼撰:《康斋集》卷11,《日录》,《四库全书》第125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84页。
    ⑧(明)吴与弼撰:《康斋集》卷10,《节寿堂记》,《四库全书》第125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62页。
    ①(宋)杨简撰:《慈湖遗书》卷17,《纪先训》,《四库全书》第11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893页。
    ②(宋)杨简撰:《慈湖遗书》卷7,《家记一》,《四库全书》第11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89页。
    ③(宋)杨简撰:《慈湖遗书》卷9,《家记三》,《四库全书》第11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52页。
    ④(宋)杨简撰:《慈湖遗书》卷7,《家记一》,《四库全书》第11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99页。
    ①(宋)杨简撰:《慈湖遗书》卷10,《家记四》,《四库全书》第11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88页。
    ②根据侯外庐等主编的《宋明理学史》,郑玉是由陆入朱的人物(上册第756页),吴澄是由朱入陆的人物(上册第732页)。
    ③(元)郑玉撰:《师山集》卷3,《周易大传附注序》,《四库全书》第12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7页。
    ④(元)吴澄撰:《吴文正集》卷2,《评郑夹漈通志答刘教谕》,《四库全书》第119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5页。
    ⑤(元)吴澄撰:《吴文正集》卷8,《杨忞杨惪字说》,《四库全书》第119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06页。
    ⑥(元)吴澄撰:《吴文正集》卷48,《仙城本心楼记》,《四库全书》第119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00页。
    ①(明)宋濂撰:《宋学士文集》卷48,《声外锽师字说》,《四库提要著录丛书》集部第34册,北京出版社2010年,第390页。
    ②(明)宋濂撰:《宋学士文集》卷29,《夹注辅教编序》,《四库提要著录丛书》集部第34册,北京出版社2010年,第244页。
    ③(明)陈献章撰:《陈白沙集》卷3,,《与马贞》,《四库全书》第124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91页。
    ④(明)陈献章撰:《陈白沙集》卷3,《与林郡博·又》,《四库全书》第124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82页。
    ⑤(明)陈献章撰:《陈白沙集》卷1,《送张进士廷实还京序》,《四库全书》第124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9页。
    ⑥(明)陈献章撰:《陈白沙集》卷1,《论前軰言铢视轩冕尘视金玉·中》,《四库全书》第124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5页。
    ⑦(明)陈献章撰:《陈白沙集》卷1,《送张进士廷实还京序》,《四库全书》第124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9页。
    ⑧(明)陈献章撰:《陈白沙集》卷2,《遗言湛民泽》,《四库全书》第124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9页。
    ①(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传习录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62页。
    ②(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9,《澹然子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040页。
    ③(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8,《书诸阳伯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77页。
    ④刘宗贤:《王阳明心学探微》,《云南社会科学》,1984年第6期。
    ①(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传习录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21页。
    ②(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传习录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2页。
    ③(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1,《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页。
    ①(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1,《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5页。
    ②(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4,《与王纯甫》之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56页。
    ③(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6,《大学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969页。
    ④(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传习录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2页。
    ⑤参见(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7,《象山文集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45页。
    ①参见(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1,《答徐成之》之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809页。
    ②参见(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1,《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7页。
    ③参见(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传习录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92页;《与席元》,卷5,第180页;《答友人问》,卷6,第210页;《象山文集序》,卷7,第245页。
    ④钱穆:《朱子新学案》(第二册),(台湾)三民书局1989年,第1页。
    ⑤参见金春峰:《朱熹思想之与陆象山》,《中州学刊》1997年第1期。
    ⑥参见华山:《从陆象山到王阳明》,《山东大学学报(历史版)》,1962年第1期。
    ⑦参见唐君毅:《阳明学与朱子学》,《中国哲学思想论集(宋明篇)》,(台湾)牧童出版社,1976年,第251页。
    ①(宋)陈淳撰:《北溪大全集》卷22,《答廖师子晦一》,《四库全书》第116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72页。
    ②(宋)真德秀撰:《西山文集》卷30,《问大学只说格物不说穷理》,《四库全书》第117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68页。
    ③(宋)魏了翁撰:《鹤山集》卷58,《高不器字说》,《四库全书》第117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173册,第1页。
    ④(元)许衡撰:《鲁斋遗书》卷1,《语录上》,《四库全书》第11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76页。
    ①(元)吴澄撰:《吴文正集》卷3,《答田副使第三书》,《四库全书》第119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2页。
    ②(明)薛瑄撰:《读书录》卷1,《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45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49,《朱子全书》第1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666页。
    ④(明)薛瑄撰:《读书录》卷1,《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49页。
    ⑤(明)胡居仁撰:《居业录》卷7,《老佛第七》,《四库全书》第7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5页。
    ⑥(宋)杨简撰:《慈湖遗书》卷9,《家记三》,《四库全书》第11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64页。
    ①(宋)陈淳撰:《北溪大全集》卷15,《道学体统》,《四库全书》第116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14页。
    ②(宋)真德秀撰:《西山文集》卷30,《问仁字之义》,《四库全书》第117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72页。
    ③(宋)魏了翁撰:《鹤山集》卷32,《答虞永康》,《四库全书》第117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78页。
    ④(元)许衡撰:《鲁斋遗书》卷5,《中庸直解》,《四库全书》第11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68页。
    ⑤(宋)陈淳撰:《北溪大全集》卷23,《答陈寺丞师复二》,《四库全书》第116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88页。
    ⑥(元)郑玉撰:《师山集》卷4,《静虚斋记》,《四库全书》第12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2页。
    ①(明)薛瑄撰:《读书录》卷3,《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续录,第749页。
    ②(明)胡居仁撰:《居业录》卷2,《学问第二》,《四库全书》第7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3页。
    ③(元)吴澄撰:《吴文正集》卷7,《凌德庸字说》,《四库全书》第119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87页。
    ④(宋)杨简撰:《慈湖遗书》卷10,《家记四》,《四库全书》第11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88页。
    ⑤(明)方孝孺撰:《逊志斋集》卷1,《九箴·正学》,《四库全书》第123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1页。
    ⑥(明)吴与弼撰:《康斋集》卷10,《坦斋记》,《四库全书》第125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64页。
    ⑦(明)陈献章撰:《陈白沙集》卷1,《云潭记》,《四库全书》第124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8页。
    ①(宋)陈淳撰:《北溪大全集》卷15,《似道之辨》,《四库全书》第116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18页。
    ②(宋)魏了翁撰:《鹤山集》卷48,《全州清湘书院率性堂记》,《四库全书》第117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38页。
    ③(元)许衡撰:《鲁斋遗书》卷1,《语录上》,《四库全书》第11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75页。
    ④(宋)真德秀撰:《西山文集》卷30,《问格物致知》,《四库全书》第117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64页。
    ⑤(元)吴澄撰:《吴文正集》卷2,《答人问性理》,《四库全书》第119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2页。
    ⑥(元)郑玉撰:《师山集》卷3,《跋太极图西铭解后》,《四库全书》第12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遗文,第87页。
    ⑦(宋)王柏撰:《鲁斋集》卷8,《回赵星渚书》,《四库全书》第118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26页。
    ①(宋)王柏撰:《鲁斋集》卷10,《原命》,《四库全书》第118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61页。
    ②(宋)王柏撰:《鲁斋集》卷10,《中庸论下》,《四库全书》第118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57页。
    ③(明)薛瑄撰:《读书录》卷7,《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50页。
    ④(明)薛瑄撰:《读书录》续录卷2,《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25页。
    ⑤(明)薛瑄撰:《读书录》续录卷4,《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68页。
    ⑥(明)薛瑄撰:《读书录》续录卷2,《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26页。
    ⑦(明)薛瑄撰:《读书录》卷3,《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78页。
    ⑧(明)薛瑄撰:《读书录》卷2,《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76页。
    ①(明)薛瑄撰:《读书录》卷5,《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23页。
    ②(明)薛瑄撰:《读书录》卷6,《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30页。
    ③(明)薛瑄撰:《读书录》卷5,《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21页。
    ④(明)薛瑄撰:《读书录》卷7,《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60页。
    ⑤(明)薛瑄撰:《读书录》卷5,《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21页。
    ⑥(明)胡居仁撰:《居业录》卷8,《经传第八》,《四库全书》第7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99页。
    ①(明)胡居仁撰:《居业录》卷8,《经传第八》,《四库全书》第7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83页。
    ②(宋)黄榦撰:《勉斋集》卷13,《复杨志仁书》,《四库全书》第116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40页。
    ③(宋)黄榦撰:《勉斋集》卷13,《复甘吉甫》,《四库全书》第116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46页。
    ④(宋)真德秀撰:《西山文集》卷30,《问格物致知》,《四库全书》第117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64页
    ⑤(元)许衡撰:《鲁斋遗书》卷10,《稽古千文》,《四库全书》第11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21页。
    ①(元)吴澄撰:《吴文正集》卷4,《无极太极说》,《四库全书》第119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0页。
    ②(明)曹端撰:《曹月川集》,《辨戾序》,《四库全书》第124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6页。
    ③(明)薛瑄撰:《读书录》卷9,《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85页。
    ①(宋)陈淳撰:《北溪大全集》卷8,《亲亲仁民爱物只是理一而分殊》,《四库全书》第116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62页。
    ②(元)许衡撰:《鲁斋遗书》卷2,《语录下》,《四库全书》第11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91页。
    ③(元)许衡撰:《鲁斋遗书》卷2,《语录下》,《四库全书》第11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88页。
    ④(明)薛瑄撰:《读书录》卷1,《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43页。
    ⑤(明)薛瑄撰:《读书录》卷8,《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71页。
    ⑥(明)薛瑄撰:《读书录》卷1,《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56页。
    ⑦(明)薛瑄撰:《读书录》续录卷2,《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32页。
    ⑧(明)薛瑄撰:《读书录》卷4,《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00页。
    ①(明)薛瑄撰:《读书录》卷1,《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58页。
    ②(明)薛瑄撰:《读书录》卷7,《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59页。
    ③(明)胡居仁撰:《居业录》卷5,《古今第五》,《四库全书》第7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9页。
    ④(明)胡居仁撰:《居业录》卷8,《经传第八》,《四库全书》第7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99页。
    ①(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1,《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页。
    ②(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1,《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6页。
    ③(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1,《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6页。
    ④(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1,《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4页。
    ⑤(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1,《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7页。
    ⑥(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1,《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4页。
    ⑦(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1,《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5页。
    ⑧(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传习录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61页。
    ⑨(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传习录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70页。
    ⑩(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传习录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95页。
    ①(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7,《约斋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61页。
    ②(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传习录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64页。
    ②(宋)陈淳撰:《北溪字义》卷上,《性》,《四库全书》第70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页。
    ③(宋)陈淳撰:《北溪字义》卷上,《性》,《四库全书》第70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页。
    ④(宋)真德秀撰:《西山文集》卷18,《讲筵进读大学章句手记》,《四库全书》第117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75页。
    ⑤(宋)真德秀撰:《西山文集》卷25,《存斋记》,《四库全书》第117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89页。
    ①(宋)魏了翁撰:《鹤山集》卷84,《知威州禄君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7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90页。
    ②(宋)魏了翁撰:《鹤山集》卷54,《卫正叔礼记集说序》,《四库全书》第117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03页。
    ③(元)吴澄撰:《吴文正集》卷2,《答人问性理》,《四库全书》第119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2页。
    ④(元)吴澄撰:《吴文正集》卷48,《仙城本心楼记》,《四库全书》第119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99页。
    ⑤(宋)杨简撰:《慈湖遗书》卷8,《家记二》,《四库全书》第11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24页。
    ⑥(元)许衡撰:《鲁斋遗书》卷5,《中庸直解》,《四库全书》第11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42页。
    ①(元)许衡撰:《鲁斋遗书》卷1,《语录上》,《四库全书》第11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75页。
    ②(明)薛瑄撰:《读书录》卷5,《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25页。
    ③(明)薛瑄撰:《读书录》续录卷5,《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86页。
    ④(明)薛瑄撰:《读书录》续录卷6,《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90页。
    ⑤(明)薛瑄撰:《读书录》卷4,《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98页。
    ⑥(明)薛瑄撰:《读书录》卷7,《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56页。
    ⑦(明)薛瑄撰:《读书录》续录卷2,《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32页。
    ⑧(明)薛瑄撰:《读书录》续录卷3,《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52页。
    ⑨(明)薛瑄撰:《读书录》续录卷9,《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805页。
    ⑩(明)薛瑄撰:《读书录》续录卷9,《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804页。11(明)胡居仁撰:《居业录》卷8,《经传第八》,《四库全书》第7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5页。12(明)胡居仁撰:《居业录》卷3,《圣贤第三》,《四库全书》第7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6页。
    ①(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1,《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5页。
    ②(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1,《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5页。
    ③(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传习录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3页。
    ④(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4,《与王纯甫》之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55页。
    ⑤(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传习录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86页。
    ⑥(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7,《谨斋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63页。
    ①(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1,《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6页。
    ②(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7,《博约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66页。
    ③(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7,《亲民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50页。
    ④(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7,《礼记纂言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43页。
    ⑤(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1,《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4页。
    ⑥(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1,《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3页。
    ⑦(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传习录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2页。
    ①(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8,《书诸阳伯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77页。
    ②(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1,《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7页。
    ③(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传习录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05页。
    ④(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7,《自得斋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65页。
    ⑤(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7,《修道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65页。
    ⑥(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7,《稽山书院尊经阁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54页。
    ①(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传习录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3页。
    ②(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传习录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76页。
    ③(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1,《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5页。
    ④(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传习录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3页。
    ⑤(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6,《寄邹谦之》之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05页。
    ⑥(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传习录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68页。
    ①(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1,《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9页。
    ①(宋)陈淳撰:《北溪大全集》卷38,《答陈伯澡问论语》,《四库全书》第116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802页。
    ②(宋)真德秀撰:《西山文集》卷31,《问太极中庸之义》,《四库全书》第117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96页。
    ③(宋)魏了翁撰:《鹤山集》卷108,《师友雅言》,《四库全书》第117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84页。
    ④(元)许衡撰:《鲁斋遗书》卷5,,《中庸直解》,《四库全书》第11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43页。
    ⑤(明)薛瑄撰:《读书录》续录卷1,《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11页。
    ①(宋)魏了翁撰:《鹤山集》卷58,《高不器字说》,《四库全书》第117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173册,第1页。
    ②(元)吴澄撰:《吴文正集》卷2,《答人问性理》,《四库全书》第119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2页。
    ③(明)薛瑄撰:《读书录》续录卷7,《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97页。
    ④(明)胡居仁撰:《居业录》卷8,《经传第八》,《四库全书》第7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89页。
    ⑤(宋)真德秀撰:《西山文集》卷30,《问明德》,《四库全书》第117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62页。
    ⑥(宋)陈淳撰:《北溪大全集》卷38,《答陈伯澡问论语》,《四库全书》第116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801页。
    ①(元)许衡撰:《鲁斋遗书》卷2,《语录下》,《四库全书》第11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05页。
    ②(宋)杨简撰:《慈湖遗书》卷8,《家记二》,《四库全书》第11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19页。
    ③(宋)杨简撰:《慈湖遗书》卷18,《炳讲师求训》,《四库全书》第11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898页。
    ④(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4,《答汪石潭内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46页。
    ⑤(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5,《与黄勉之》之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95页。
    ①(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2,《传习录拾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176页。
    ②(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传习录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68页。
    ③(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传习录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69页。
    ④(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6,《家书墨迹四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983页。
    ⑤(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1,《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9页。
    ⑥(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传习录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01页。
    ①(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7,《自得斋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65页。
    ②(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传习录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61页。
    ③(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4,《与王纯甫》之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55页。
    ④(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1,《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5页。
    ⑤(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传习录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15页。
    ①(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传习录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07页。
    ②(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4,《与王纯甫》之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56页。
    ③(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1,《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页。
    ④(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1,《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9页。
    ①(宋)真德秀撰:《西山文集》卷18,《讲筵进读手记》,《四库全书》第117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79页。
    (元)许衡撰:《鲁斋遗书》卷5,②《中庸直解》,《四库全书》第11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48页。
    ③(宋)陈淳撰:《北溪大全集》卷16,《训蒙雅言》,《四库全书》第116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25页。
    ④(明)胡居仁撰:《居业录》卷2,《学问第二》,《四库全书》第7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0页。
    ①(明)胡居仁撰:《居业录》卷8,《经传第八》,《四库全书》第7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87页。
    ②(明)胡居仁撰:《居业录》卷8,《经传第八》,《四库全书》第7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93页。
    ③(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传习录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11页。
    ④(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5,《与陆原静》之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89页。
    ⑤(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6,《大学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971页。
    ⑥(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传习录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71页。
    ①(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6,《大学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971页。
    ②(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6,《大学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971页。
    ③(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传习录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7页。
    ④(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6,《大学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969页。
    ⑤(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传习录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84页。
    ⑥(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传习录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72页。
    ①(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传习录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10页。
    ②(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传习录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05页。
    ③(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7,《万松书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53页。
    ④(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1,《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6页。
    ⑤(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传习录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63页。
    ⑥(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传习录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72页。
    ①(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传习录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85页。
    ②(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传习录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11页。
    ③(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传习录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69页。
    ④(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传习录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79页。
    ⑤(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传习录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09页。
    ⑥(宋)朱熹著,徐德明点校:《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告子下》,《朱子全书》第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12页。
    ⑦(宋)朱熹著,徐德明点校:《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尽心上》,《朱子全书》第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30页。
    ①(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4,《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40页。
    ②(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8,《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99页。
    ③(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卷115,《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635页。
    ①(宋)陈淳撰:《北溪大全集》卷29,《答林司户二》,《四库全书》第116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29页。
    ②(宋)真德秀撰:《西山文集》卷31,《问不违仁》,《四库全书》第117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87页。
    ③(明)方孝孺撰:《逊志斋集》卷1,《宗仪九首·务学》,《四库全书》第123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80页。
    ④(明)吴与弼撰:《康斋集》卷8,《吴节妇传》,《四库全书》第125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28页。
    ⑤(元)许衡撰:《鲁斋遗书》卷4,《大学直解》,《四库全书》第11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26页。
    ⑥(元)许衡撰:《鲁斋遗书》卷2,《语录下》,《四库全书》第11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88页。
    ⑦(元)吴澄撰:《吴文正集》卷2,《评郑夹漈通志答刘教谕》,《四库全书》第119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5页。
    ⑧(元)吴澄撰:《吴文正集》卷37,《岳麓书院重修记》,《四库全书》第119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92页。
    ①(明)薛瑄撰:《读书录》续录卷4,《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68页。
    ②(明)薛瑄撰:《读书录》卷1,《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59页。
    ③(明)薛瑄撰:《读书录》续录卷1,《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11页。
    ④(明)薛瑄撰:《读书录》续录卷10,《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808页。
    ⑤(明)胡居仁撰:《居业录》卷2,《学问第二》,《四库全书》第7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5页。
    ⑥(明)胡居仁撰:《居业录》卷1,《心性第一》,《四库全书》第7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页。
    ⑦(明)胡居仁撰:《居业录》卷1,《心性第一》,《四库全书》第7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页。
    ⑧(明)胡居仁撰:《居业录》卷1,《心性第一》,《四库全书》第7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页。
    ⑨(明)胡居仁撰:《居业录》卷1,《心性第一》,《四库全书》第7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页。
    ①(明)胡居仁撰:《居业录》卷8,《经传第八》,《四库全书》第7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93页。
    ②(宋)魏了翁撰:《鹤山集》卷16,《乙酉上殿札子三》,《四库全书》第117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09页。
    ③(宋)魏了翁撰:《鹤山集》卷46,《程纯公杨忠襄公祠堂记》,《四库全书》第117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25页。
    ④(宋)魏了翁撰:《鹤山集》卷15,《论人心不能与天地相似者五》,《四库全书》第117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94页。
    ⑤(宋)魏了翁撰:《鹤山集》卷16,《乙酉上殿札子三》,《四库全书》第117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09页。
    ⑥(宋)魏了翁撰:《鹤山集》卷32,《答虞永康》,《四库全书》第117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78页。
    ⑦(宋)魏了翁撰:《鹤山集》卷50,《知耻斋记》,《四库全书》第117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75页。
    ①(宋)杨简撰:《慈湖遗书》卷17,《纪先训》,《四库全书》第11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891页。
    ②(宋)杨简撰:《慈湖遗书》卷10,《家记四》,《四库全书》第11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70页。
    ③(明)陈献章撰:《陈白沙集》卷1,《古蒙州学记》,《四库全书》第124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8页。
    ④(元)郑玉撰:《师山集》卷3,《周易大传附注序》,《四库全书》第12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8页。
    ⑤(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传习录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21页。
    ⑥(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2,《传习录拾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169页。
    ⑦(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4,《答汪石潭内翰》,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2年,第146页
    ①(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1,《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6页。
    ②(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1,《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页。
    ③(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1,《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7页。
    ④(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1,《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页。
    ⑤(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2,《传习录拾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175页。
    ⑥(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传习录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58页。
    ①(宋)陈淳撰:《北溪字义》卷上,《心》,《四库全书》第70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0页。
    ②(宋)陈淳撰:《北溪大全集》卷40,《答陈伯澡问辨诸丈人心道心之论》,《四库全书》第116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820页。
    ③(明)薛瑄撰:《读书录》卷7,《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61页。
    ④(明)胡居仁撰:《居业录》卷1,《心性第一》,《四库全书》第7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页。
    ⑤(宋)真德秀撰:《西山文集》卷33,《詹景辰字说》,《四库全书》第117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21页。
    ⑥(宋)杨简撰:《慈湖遗书》卷8,《家记二》,《四库全书》第11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29页。
    ⑦(宋)杨简撰:《慈湖遗书》卷15,《家记九》,《四库全书》第11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846页。
    ①(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4,《答汪石潭内翰辛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46页。
    ②(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传习录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02页。
    ③(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1,《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7页。
    ①(宋)陈淳撰:《北溪大全集》卷28,《与陈伯澡论李公晦往复书》,《四库全书》第116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22页。
    ②(明)刘基撰:《诚意伯文集》卷15,《大勇斋记》,《四库全书》第122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62页。
    ③(明)胡居仁撰:《居业录》卷2,《学问第二》,《四库全书》第7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0页。
    ①(宋)陈淳撰:《北溪大全集》卷15,《用功节目》,《四库全书》第116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16页。
    ②(宋)真德秀撰:《西山文集》卷26,《建宁府重修府学记》,《四库全书》第117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95页。
    ③(宋)魏了翁撰:《鹤山集》卷53,《朱氏语孟集注序》,《四库全书》第117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96页。
    ④(明)方孝孺撰:《逊志斋集》卷14,《送楼君士连谒选入京序》,《四库全书》第123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27页。
    ⑤(明)薛瑄撰:《读书录》卷6,《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43页。
    ⑥(宋)杨简撰:《慈湖遗书》卷7,《家记一》,《四库全书》第11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02页。
    ⑦(宋)陈淳撰:《北溪大全集》卷26,《答陈伯澡一》,《四库全书》第116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04页。
    ⑧(元)许衡撰:《鲁斋遗书》卷1,《语录上》,《四库全书》第11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77页。
    ①(元)吴澄撰:《吴文正集》卷21,《学则序》,《四库全书》第119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28页。
    ②(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传习录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96页。
    ③(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1,《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页。
    ①(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1,《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页。
    ②(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传习录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2页。又见《答友人问(丙戌)》,卷6,第210页。
    ①(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1,《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页。
    ②(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1,《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3页。
    ③(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6,《答友人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09页。
    ④参见(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1,《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页。
    ⑤(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传习录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2页。
    ⑥(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传习录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69页。
    ⑦方克立:《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99页。
    ①(宋)陈淳撰:《北溪大全集》卷22,《答廖师子晦三》,《四库全书》第116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77页。
    ②(宋)真德秀撰:《西山文集》卷30,《问格物致知》,《四库全书》第117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64页。
    ③(宋)魏了翁撰:《鹤山集》卷50,《耻斋记》,《四库全书》第117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64页。
    ④(元)许衡撰:《鲁斋遗书》卷4,《大学直解》,《四库全书》第11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19页。
    ①(元)吴澄撰:《吴文正集》卷42,《极高明楼记》,《四库全书》第119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48页。
    ②(明)刘基撰:《诚意伯文集》卷19,《麋虎第十六》,《四库全书》第122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60页。
    ③(明)薛瑄撰:《读书录》续录卷3,《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46页。
    ④(明)胡居仁撰:《居业录》卷8,《经传第八》,《四库全书》第7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3页。
    ⑤(宋)杨简撰:《慈湖遗书》卷10,《家记四》,《四库全书》第11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84页。
    ⑥(宋)杨简撰:《慈湖遗书》卷11,《家记五》,《四库全书》第11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807页。
    ①(宋)杨简撰:《慈湖遗书》卷11,《家记五》,《四库全书》第11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808页。
    ②(宋)杨简撰:《慈湖遗书》卷19,《杨先生回翰》,《四库全书》第11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925页。
    ③(宋)杨简撰:《慈湖遗书》卷3,《与张元度》,《四库全书》第11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39页。
    ④(宋)杨简撰:《慈湖遗书》卷2,《永嘉郡治更堂亭名》,《四库全书》第11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22页。
    ⑤(明)陈献章撰:《陈白沙集》卷1,《论前言言铢视轩冕尘视金玉·下》,《四库全书》第124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5页。
    ⑥(明)陈献章撰:《陈白沙集》卷2,《复张东白内翰》,《四库全书》第124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4页。
    ⑦(明)陈献章撰:《陈白沙集》卷1,《道学传序》,《四库全书》第124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5页。
    ①(明)陈献章撰:《陈白沙集》卷2,《复赵提学佥宪》,《四库全书》第124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1页。
    ②(明)陈献章撰:《陈白沙集》卷2,《与贺克恭黄门·又》,《四库全书》第124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5页。
    ③(明)陈献章撰:《陈白沙集》卷2,《遗言湛民泽》,《四库全书》第124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0页。
    ④(明)薛瑄撰:《读书录》卷1,《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51页。
    ⑤(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传习录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24页。
    ①(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6,《大学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972页。
    ②(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传习录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7页。
    ③(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1,《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6页。
    ④(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2,《传习录拾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175页。
    ⑤(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6,《大学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972页。
    ①(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1,《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6页。
    ②(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传习录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5页。
    ③(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1,《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9页。
    ④(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传习录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99页。
    ⑤(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传习录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20页。
    ①(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2,《传习录拾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172页。
    ②(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传习录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12页。
    ③(宋)陈淳撰:《北溪大全集》卷12,《庄氏子名字说》,《四库全书》第116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94页。
    ①(宋)魏了翁撰:《鹤山集》卷50,《知耻斋记》,《四库全书》第117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76页。
    ②(元)许衡撰:《鲁斋遗书》卷4,,《大学直解》,《四库全书》第11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19页。
    ③(元)吴澄撰:《吴文正集》卷9,《徐基士崇字说》,《四库全书》第119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09页。
    ④(明)薛瑄撰:《读书录》续录卷2,《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26页。
    ⑤(明)吴与弼撰:《康斋集》卷10,《厉志斋记》,《四库全书》第125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55页。
    ⑥(宋)真德秀撰:《西山文集》卷18,《讲筵进读大学章句手记》,《四库全书》第117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76页。
    ⑦(明)胡居仁撰:《居业录》卷2,《学问第二》,《四库全书》第7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1页。
    ①(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6,《大学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971页。
    ②(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传习录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84页。
    ③(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传习录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9页。
    ④(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6,《与陈惟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22页。
    ⑤(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传习录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18页。
    ①(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传习录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5页。
    ②(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传习录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99页。
    ③(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5,《寄薛尚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99页。
    ④(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6,《大学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971页。
    ⑤(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传习录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76页。
    ⑥(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传习录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83页。
    ①(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6,《大学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972页。
    ②(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1,《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3页。
    ③(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传习录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91页。
    ①(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传习录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8页。
    ②(宋)陈淳撰:《北溪大全集》卷40,《答陈伯澡再问大学》,《四库全书》第116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828页。
    ③(宋)真德秀撰:《西山文集》卷18,《讲筵卷子》,《四库全书》第117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68页。
    ①(宋)真德秀撰:《西山文集》卷30,《问致知一段是梦觉关诚意一段是善恶关》,《四库全书》第117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68页。
    ②(宋)魏了翁撰:《鹤山集》卷50,《知耻斋记》,《四库全书》第117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76页。
    ③(元)许衡撰:《鲁斋遗书》卷2,《语录下》,《四库全书》第11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92页。
    ④(宋)金履祥撰:《大学疏义》,《四库全书》第20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7页。
    ⑤(元)吴澄撰:《吴文正集》卷25,《赠学录陈华瑞序》,《四库全书》第119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67页。
    ⑥(明)胡居仁撰:《居业录》卷8,《经传第八》,《四库全书》第7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4页。
    ⑦(明)薛瑄撰:《读书录》续录卷3,《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53页。
    ①(宋)杨简撰:《慈湖遗书》卷3,《绝四记》,《四库全书》第11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37页。
    ②(宋)杨简撰:《慈湖遗书》卷2,《王子庸请书》,《四库全书》第11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15页。
    ③(宋)杨简撰:《慈湖遗书》卷2,《王子庸请书》,《四库全书》第11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16页。
    ④(宋)杨简撰:《慈湖遗书》卷3,《学者请书》,《四库全书》第11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34页。
    ⑤(宋)杨简撰:《慈湖遗书》卷1,《诗解序》,《四库全书》第11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08页。
    ⑥(宋)杨简撰:《慈湖遗书》卷2,《乐平县学记》,《四库全书》第11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17页。
    ⑦(宋)杨简撰:《慈湖遗书》卷1,《乡记序》,《四库全书》第11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10页。
    ⑧(宋)杨简撰:《慈湖遗书》卷7,《家记一》,《四库全书》第11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92页。
    ⑨(宋)杨简撰:《慈湖遗书》卷2,《王子庸请书》,《四库全书》第11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15页。
    ①(宋)杨简撰:《慈湖遗书》卷2,《临安府学记》,《四库全书》第11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19页。
    ②(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传习录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2页。
    ③(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传习录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7页。
    ④(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1,《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6页。
    ①(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1,《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91页。
    ②(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6,《答魏师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17页。
    ③(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6,《大学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972页。
    ①(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7,《博约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66页。
    ①(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7,《博约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67页。
    ②(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7,《博约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66页。
    ③(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1,《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3页。
    ④(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1,《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3页。
    ⑤(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7,《别湛甘泉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30页。
    ⑥(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0,《示诸生三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790页。
    ①(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7,《别三子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26页。
    ②(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7,《紫阳书院集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39页。
    ③(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1,《答徐成之》之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808页。
    ④(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1,《答徐成之》之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807页。
    ⑤(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1,《答徐成之》之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808页。
    ①(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传习录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22页。
    ②(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1,《答徐成之》之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809页。
    ③(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1,《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3页。
    ①参见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等主编:《宋明理学史》(上册),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38页。
    ①(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6,《寄邹谦之》之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05页。
    1.(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
    2.(宋)周敦颐著:《周敦颐集》,中华书局2009年。
    3.(宋)张载著:《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
    4.(宋)吕祖谦著:《东莱集》,《四库全书》第115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5.(宋)朱熹著,徐德明点校:《四书章句集注》,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6册第1~49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6.(宋)朱熹著,黄坤点校:《四书或问》,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6册第497~102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7.(宋)黎靖德辑,郑明等点校:《朱子语类》,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14~1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8.(宋)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20~2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9.(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
    10.(宋)杨简撰:《慈湖遗书》,《四库全书》第11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1.(宋)黄榦撰:《勉斋集》,《四库全书》第116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2.(宋)陈淳撰:《北溪大全集》,《四库全书》第116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3.(宋)陈淳撰:《北溪字义》,《四库全书》第70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4.(宋)真德秀撰:《西山文集》,《四库全书》第117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5.(宋)魏了翁撰:《鹤山集》,《四库全书》第1172册(卷1~57)、第1172册(卷
    58~109),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6.(宋)王柏撰:《鲁斋集》,《四库全书》第118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7.(元)许衡撰:《鲁斋遗书》,《四库全书》第11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8.(宋)金履祥撰:《大学疏义》,《四库全书》第20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9.(元)吴澄撰:《吴文正集》,《四库全书》第119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20.(元)郑玉撰:《师山集》,《四库全书》第12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21.(明)宋濂撰:《宋学士文集》,《四库提要著录丛书》集部第34册,北京出版社2010年。
    22.(明)刘基撰:《诚意伯文集》,《四库全书》第122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23.(明)方孝孺撰:《逊志斋集》,《四库全书》第123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24.(明)曹端撰:《曹月川集》,《四库全书》第124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25.(明)薛瑄撰:《读书录》,《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26.(明)吴与弼撰:《康斋集》,《四库全书》第125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27.(明)陈献章撰:《陈白沙集》,《四库全书》第124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28.(明)胡居仁撰:《居业录》,《四库全书》第7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29.(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30.(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
    31.(清)黄宗羲著,沈芝盈点校:《明儒学案》(修订本),中华书局2008年。
    32.(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33.《爱如生中国基本古籍库》电子数据库,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研制。
    1.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五代宋遼夏金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2.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元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3.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明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4.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5.蔡仁厚:《宋明理学——心体与性体义旨述引》(南宋篇),(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
    6.蔡仁厚:《王阳明哲学》,(台湾)三民书局1983年。
    7.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人民出版社1991年。
    8.陈来:《朱子哲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9.陈来:《宋明理学》,三联书店2011年。
    10.方克立:《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人民出版社1982年。
    11.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
    12.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13.冯友兰著,涂又光译:《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1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五册),人民出版社1988年。
    1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重庆出版社2009年。
    16.傅筑夫:《中国古代经济史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17.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18.关长龙:《两宋道学命运的历史考察》,学林出版社2001年。
    19.韩钟文:《中国儒学史》(宋元卷),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20.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
    21.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
    22.贾丰臻:《中国理学史》,上海书店1984年。
    23.姜广辉:《中国经学思想史》(第三卷),中国社科2010年。
    24.蒋维乔、杨大膺:《宋明理学纲要》,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
    25.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三),(台湾)三民书局2007年。
    26.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
    27.吕思勉:《理学纲要》,东方出版社1996年。
    28.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
    29.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元明篇),(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
    30.蒙培元:《理学的演变》,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31.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人民出版社1989年。
    32.苗润田:《中国儒学史》(明清卷),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33.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
    34.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35.牟宗三:《宋明儒学的问题与发展》,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6.彭永捷:《朱陆之辩——朱熹陆九渊哲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
    37.钱穆等:《中国哲学思想论集》(宋明篇),(台湾)牧童出版社1976年。
    38.钱穆:《朱子新学案》,(台湾)三民书局1989年。
    39.钱穆:《宋明理学概述》,九州出版社2010年。
    40.钱穆:《阳明学述要》,九州出版社2010年。
    41.钱穆:《中国思想史》,九州出版社2011年。
    42.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
    43.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
    44.孙振青:《宋明道学》,(台湾)千华出版公司1986年。
    45.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46.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47.韦政通:《中国思想史》,(台湾)水牛出版社1986年。
    48.向世陵:《理气性心之间:宋明理学的分系和四系》,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49.徐远和:《理学与元代社会》,人民出版社1992年。
    50.杨国荣:《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三联书店1997年。
    51.张君劢:《新儒家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52.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
    53.张立文:《走向心学之路——陆象山思想的足迹》,中华书局1992年。
    54.张立文:《中国学术通史》(宋元明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
    55.张岂之:《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
    56.张岂之主编,方光华、肖永明、范立舟分卷主编:《中国思想学说史》(明清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57.张岂之主编,朱汉民分卷主编:《中国思想学说史》(宋元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58.张学智:《明代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59.赵吉惠:《中国儒学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60.朱汉民:《宋明理学通论:一种文化学的诠释》,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61.[美]包弼德:《历史上的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
    62.[日]岛田虔次著,蒋国保译:《朱子学与阳明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63.[日]沟口雄三著,赵士林译:《中国的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64.[美]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三联书店2004年。
    65.[美]余英时:《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
    1.鲍世斌:《明代王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2.毕诚:《王阳明关于朱陆学术的评价》,《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2年第5期。
    3.蔡仁厚:《朱子的心论与心性工夫——兼论即物穷理的时代意义》,《朱子学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10月。
    4.陈壁生:《格物致知——从朱王注解看其学术异同》,《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5.陈代湘、李国飞:《明中叶朱子学与阳明心学的对峙》,《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6.陈寒鸣:《简论宋濂思想的特色》,《孔子研究》1993年第3期。
    7.陈寒鸣:《论王阳明心学与封建政治──从政治文化视角对阳明心学的透视》,《河北学刊》1996年第1期。
    8.陈寒鸣:《试论王守仁对儒学的革新》,《河北学刊》1996年第5期。
    9.陈寒鸣:《明代朱学述论》,《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10.陈来:《王阳明哲学的心物论》,《哲学研究》1990年第3期。
    11.陈声柏:《阳明学与朱子学关系新探》,《兰州学刊》1997年第4期。
    12.戴兆国:《朱子<大学章句>与王阳明<大学古本旁释>比较研究》,《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6月。
    13.杜旭初:《天理的脱序——从另一个角度看明朝中后期哲学史变革》,《船山学刊》2009年第3期。
    14.范立舟、张伟:《陆九渊对理想社会的构思》,《江西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15.范立舟:《理学发生原由及创始人问题的再考察》,《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16.范立舟、王华艳:《杨简易学思想与其“复心”说》,《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4期。
    17.范立舟:《南宋乾道、淳熙年间理学传衍述论》,《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18.方尔加:《论王阳明对<大学>的重解》,《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19.方尔加:《阳明“物”范畴之我见》,《北京社会科学》1988年第4期。
    20.方尔加:《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宝鸡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3期。
    21.方尔加:《试论中西方思辨性本体论的差异》,《河北学刊》1993年第2期。
    22.方尔加:《关于阳明心学的研究方法》,《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2期。
    23.方旭东:《吴澄的格物致知说》,《江淮论坛》2003年第1期。
    24.冯天瑜:《明代理学流变考》,《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2期。
    25.高丽敏:《作圣之功》,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26.何俊:《王学、洛学之消长与南宋理学的开始》,《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27.华山:《从陆象山到王阳明》,《山东大学学报(历史版)》1962年第1期。
    28.黄卓越:《“朱陆”、“陆王”关系二议》,《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第4期。
    29.蒋梦麟:《阳明学说之渊源及其影响》,《中国哲学思想论集(宋明篇)》,(台湾)牧童出版社1976年。
    30.金春峰:《朱熹思想之与陆象山》,《中州学刊》1997年第1期。
    31.金春峰:《宋明理学若干特性的再认识》,《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32.李存山:《试析程朱理学的泛道德论思想》,《人文杂志》1991年第4期。
    33.刘成群:《元代新安理学从“唯朱是宗”到“和会朱陆”的转向》,《学术探索》2010年第3期。
    34.刘宗贤:《王阳明“感应之几”剖析》,《东岳论丛》1984年第4期。
    35.刘宗贤:《王阳明心学探微》,《云南社会科学》1984年第6期。
    36.刘宗贤:《试论王阳明的人性思想》,《东岳论丛》1986年第6期。
    37.刘宗贤:《陆、王“心即理”思想比较》,《东岳论丛》1988年第3期。
    38.刘宗贤:《陆九渊哲学中的“道”及“心”、“道”关系》,《齐鲁学刊》1988年第2期。
    39.刘宗贤:《试论王阳明的心学体系结构》,《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
    40.刘宗贤:《试论融汇道家自然之说的陈白沙心学》,《东岳论丛》1990年第6期。
    41.刘宗贤:《杨简与陆九渊》,《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4期。
    42.刘宗贤:《从朱熹到王阳明:“性理”与“心性”的理论转换》,《朱子学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
    43.罗高强:《论《大学》纲目之诠释——兼论朱王诠释之得失》,《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44.梅彦:《朱陆晚年之异初探》,《中州学刊》1988年第3期。
    45.蒙培元:《薛瑄哲学思想与程朱理学的演变》,《晋阳学刊》1982年第6期。
    46.蒙培元:《论朱熹理学向王阳明心学的演变》,《哲学研究》1983年第6期。
    47.蒙培元:《论理学范畴系统》,《哲学研究》1987年第11期。
    48.蒙培元:《陆、王心性论概说》,《浙江学刊》1989年第5期。
    49.蒙培元:《薛瑄哲学与理性主义》,《运城师专学报》1990年第1期。
    50.蒙培元:《心灵与境界——朱熹哲学再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3年第1期。
    51.蒙培元:《“所以然”与“所当然”如何统一——从朱子对存在与价值问题的觧决看中西哲学之异同》,《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52.蒙培元:《中国哲学中的情感理性》,《哲学动态》2008年第3期。
    53.蒙培元:《朱熹心说再辨析》,《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54.钱明:《王阳明湛甘泉合论》,《浙江学刊》1992年第1期。
    55.乔清举:《朱子心性论的结构及其内在张力》,《哲学研究》2011年第2期。
    56.任万明:《从朱熹到王阳明:理性自觉原则向意志自愿原则的转换》,《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57.沈善洪、钱明:《论王阳明大学观的演变》,《学术月刊》1989年第11期。
    58.沈善洪、钱明:《论王阳明早期思想性格的形成》,《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
    59.沈时凯:《朱陆情谊与理学分派——对朱熹哲学范型流变的探讨》,《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60.石福祁:《从“新民”“亲民”看朱王之别》,《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61.宋志明:《简论陈献章的“万化我出”说》,《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62.唐君毅:《阳明学与朱子学》,《中国哲学思想论集(宋明篇)》,(台湾)牧童出版社1976年。
    63.唐宇元:《论许衡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浙江学刊》1982年第7期。
    64.唐宇元:《元代的朱陆合流与元代的理学》,《文史哲》1982年第3期。
    65.唐宇元:《刘基思想论析》,《浙江学刊》1985年第3期。
    66.唐宇元:《朱学在明代的流变与王学的缘起》,《哲学研究》1986年第9期。
    67.唐宇元:《论明初曹端的理学及其历史意义》,《河北学刊》1987年第2期。
    68.唐宇元:《宋濂的理学思想》,《孔子研究》1987年第10期。
    69.滕复:《宋明浙东事功学与心学及其合流——兼论王学的思想来源及性质》,《东南文化》1989年第6期。
    70.滕复:《阳明前的浙江心学》,《浙江学刊》1989年第1期。
    71.滕复:《王阳明的传统文化观片论》,《浙江学刊》1990年第6期。
    72.田智忠:《从朱子的“已发未发说”看阳明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73.王向清、王光红:《陆九渊心学派与湖湘性学派关系考论》,《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74.魏宗禹:《陈献章思想与明代思维发展简论》,《开封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75.文碧方:《宋明理学中理学与心学的同异及其互动》,《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4期。
    76.吴长庚:《朱陆学术考辨五种》,《抚州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
    77.吴宁、范立舟:《南宋立国后的学术抉择与理学之兴》,《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78.向世陵:《理学流派与性学的价值》,《哲学研究》1999年第9期。
    79.向世陵:《“接着讲”与理学的“被讲”——冯友兰、张岱年先生的宋明理学三系说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80.向世陵:《中国哲学的“本体”概念与“本体论”》,《哲学研究》2010年第9期。
    81.谢晓东:《宋明理学中的道心人心问题——心学与朱熹的思想比较》,《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82.邢舒绪:《陆九渊研究》,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83.徐远和:《金履祥——元代金华朱学干城》,《浙江学刊》1990年第2期。
    84.徐远和:《薛瑄的“实学”思想探析》,《孔子研究》1992年第3期。
    85.阎韬:《朱子学与阳明学》,《朱子学新论——纪念朱熹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1990年。
    86.杨国荣:《存在与意义世界——王阳明与心物之辩》,《学术月刊》1996年第11期。
    87.杨国荣:《天人之际:有对与无对》,《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
    88.杨国荣:《王阳明与心性之辨》,《孔子研究》1996年第2期。
    89.杨国荣:《心学的理论走向与内在紧张》,《文史哲》1997年第4期。
    90.杨国荣:《理学的伦理向度——从张载到王阳明》,《伦理学研究》2009年第1期。
    91.雍繁星:《从“孔颜乐处”到自适任情——陈白沙对理学重要命题的超越》,《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92.于明泉:《陆王心学特征浅释》,《潍坊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93.张岱年:《先秦儒学与宋明理学》,《中州学刊》1983年第4期。
    94.张立文:《论宋明理学逻辑结构的演化(续)》,《青海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
    95.张立文:《论宋明理学逻辑结构的演化》,《青海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
    96.张立文:《理学的演变与重建》,《哲学研究》1991年第7期。
    97.张立文:《论朱熹与王守仁思维理路之同》,《中华文化论坛》1996年第3期。
    98.张立文:《论“大礼议”与朱熹王阳明思想的冲突》,《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99.张立文:《儒佛之辩与宋明理学》,《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2期。
    100.张学智:《论王阳明思想的逻辑展开》,《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101.赵卫东:《德性主义的重建——王阳明之良知对朱熹天理的扬弃》,《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102.周庆义:《薛瑄对朱熹理学的发展》,《晋阳学刊》1988年第4期。
    103.周全华:《从理学到心学——读日本学者高桥进先生的《朱子与王阳明》》,《上饶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5期。
    104.朱承:《去知识以成德性——王阳明的格物说》,《兰州学刊》2004年第6期。
    105.朱承:《治心与治世——王阳明哲学的政治向度》,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106.朱承:《朱熹格物学说的倾向和矛盾》,《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年8月。
    107.朱承:《明代王学的基本政治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108.朱承:《政治哲学视域中的明代王学兴起》,《现代哲学》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