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遗书P.4022+P.3636《某学郎书抄残卷(710-762)》校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敦煌遗书P.4022+P.3636《某学郎书抄残卷(710-762)》由两个残卷P.4022与P.3636缀合而成,缀合后仍然前后残缺,中间亦有残缺部分。文章主要从文献学的角度对该写卷做了以下研究:第一,对该写卷的研究史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第二,厘清了P.4022与P.3636两个卷号的缀合关系,并对其进行了较为准确的叙录,纠正了前人认识的某些失误;第三,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P.4022+P.3636的抄写时代进行了新的探讨,认为应当抄写于唐睿宗李旦第二次即位至唐肃宗李亨在位之间(710-762),而以抄于唐玄宗在位时期(712-756)可能性最大;第四,通过对P.4022+P.3636内容和性质的分析与探讨,笔者认为该写卷乃某位学人在读书、学习过程中杂抄诸书而成,虽具有类书“按类相排”的基本特点,但又不能认为是严格意义上的类书,而是具有类书特点的书抄。同时结合之前对抄写时代的推断,在前人的基础上重新定名为《某学郎书抄残卷(710-762)》;第五,对P.4022+P3636的引书加以研究,进行了力所能及的辑佚和校勘;第六,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该写卷进行了更为准确的录文和更为详尽的校注,纠正了前人的某些失误。
Dunhuang Manuscript Pel.4022+P.3636, which I name it A Book-excerpt Written by An Unknown Writer in710A.D.-762A.D, is incorporated by two incomplete Dunhuang manuscript Pel.4022and Pel.3636,and it is still lack of other not found fragments.This paper is focus on following cont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logy.First,make a review on the study history of Pel.4022+Pel.3636; Second,make the relations beween Pel.4022and Pel.3636clear,describe its content correctly in short and correct some previous research;Third,make a new discussion on the written time of the Pel.4022+Pel.3636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research,and consider that the manuscript was written probably in the early8th century(710-762);Forth,after the analysis of the content and character of the P.4022+P.3636,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manuscript is a Book-excerpt instead of a real leishu,so we name it A Book-excerpt Written by An Unknown Writer in710A.D.-762A.D.;Fifth,make a research on the books in Pel.4022+P.3636,and do some books-saving works as much as possible;Sixth make a more accurate and more detailed proofreading and explanation to the manusc-ript and correct some previous research.
引文
①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北京:中华”局,2010年,第218页。
    ②周丕显《巴黎藏伯字第2721号<杂钞·书目>考》,《图书与情报》1989年第1期。
    ①王三庆《敦煌类书》,台湾:台湾丽文公司印行,1993年,第81页。
    ②窦怀永《敦煌文献避讳研究》,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282页。
    ③施萍婷《敦煌随笔之二》,《敦煌研究》1987年第1期。
    ①陆庆夫《唐宋间敦煌粟特人之汉化》,《历史研究》1996年第6期。
    ②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第339页。
    ③郑怡楠《河西高台县墓葬壁画娱乐图研究-—河西高台县地埂坡M4墓葬壁画研究之二》,《敦煌学辑刊》2010年第1期。
    ④林其锬、陈凤金《敦煌遗书刘子残卷集录·前言》,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
    ⑤许建平《敦煌本<刘子残卷>举善》,《敦煌研究》1989年第3期。
    ⑥许建平《敦煌遗书<刘子>残卷校正》,《杭州帅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5期。
    ⑦许建平《<残类书>所引<刘子>残卷考略》,《浙江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
    ⑧许建平《敦煌遗书<刘子>残卷校正》,《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5期。
    ①许建平《<残类书>所引<刘子>残卷考略》,《浙江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
    ②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第778页。
    ①如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施萍婷《敦煌随笔之二》,《敦煌研究》1987年第1期;周丕显《巴黎藏伯字第2721号<杂钞·书目>考》,《图书与情报》1989年第1期。等等。
    ②王三庆《敦煌类书》,第81页。
    ③王重民《敦煌遗书总目索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91页
    ④王重民《敦煌遗书总目索引》,第300页。
    ①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第55页。
    ②施萍婷主编、邰惠莉助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309页。
    ①施萍婷主编、邰惠莉助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309页。
    ②按:王三庆先生认为此处部类当为“良吏”,这符合写卷实际情况,故笔者沿用之。
    ③按:原卷此处部类名残,王三庆先生拟为“幼智”,当误。原卷后“续孝”载:“吐肉:事在………少年内篇内,此不重载。”据笔者考,“吐肉”当为此部下“程曾”事(具体考证见录文校笺篇“续孝”下“吐肉”条)。故此部当拟名为“少年”。
    ④按:根据原卷最后残损情况,可知“井”非原卷所存最后一个部类,其后还有一部类,惜已残,然其后文字尚存二字“其石”(后残),此处亦将此目列入。
    ⑤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第228页。
    ①施萍婷《敦煌随笔之二》,《敦煌研究》1987年第1期。
    ②林其锬、陈凤金《敦煌遗书刘子残卷集录·前言》,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
    ③王三庆《敦煌类书》,第83页。
    ④许建平《<残类书>所引<刘子>残卷考略》,《浙江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
    ⑤窦怀永《敦煌文献避讳研究》,第282页。
    ⑥窦怀永《敦煌文献避讳研究》,第282页。
    ①窦怀永《敦煌文献避讳研究》,第282页。
    ①[唐]吴兢《贞观政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25页。
    ②窦怀永《敦煌文献避讳研究》,第5页。
    ③如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刘子》士卷(景四库本)、《汉魏丛书》本《刘子》等。
    ①《大正藏》卷五十,第634页。
    ②卿希泰、唐大潮著《道教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0页。
    ③卿希泰、唐大潮著《道教史》,第107页。
    ④王三庆《敦煌类书》,第83页。
    ⑤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第218页。
    ①王三庆《敦煌类书》,第81页。
    ②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第778页。
    ③按:原卷部类名残,王三庆拟为“幼智”,欠妥。原卷后“续孝”载:“吐肉:事在………少年内篇内,此不重载。”据笔者考,“吐肉”当为此部下“程曾”事(见“录文校笺篇”中“续孝”下“吐肉”条)。故此部当命之为“少年”。又,王书将“戴凭、口口(王书误归入戴凭下)、钟毓、程曾、张景胤”另列于类目“孝”下,不妥。原卷此处未列此类日,戴凭至孙坚十人均载少年之事,当统一列入“少年”之下。
    ①按:根据原卷最后残损情况,可知“井”非原卷所存最后一个目,其后还有一目,,惜已残,然启后文字尚存二字“其石”(后残),此处亦将此目列入。
    ②王三庆《敦煌本古类书<语对>研究》,台湾: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第17页。
    ①屈直敏《敦煌写本类书<励忠节钞>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82页。
    ①史金波、黄振华、聂鸿音《类林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49-326页。
    ①《新唐书》卷59《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564页;[宋]王尧臣《崇文总目》卷3,从书集成本,第176页;《宋史》卷203《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5114页。
    ②沙梅真《敦煌本<类林>研究》,兰州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第45页。
    ③王三庆《敦煌本古类书<语对>研究》,第17页。
    ①史金波、黄振华、聂鸿音《类林研究》,第123页。
    ②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第218页。
    ①屈直敏《敦煌写本类书<励忠节钞>研究》,第28页。
    ①陆庆夫《唐宋间敦煌粟特人之汉化》,《历史研究》1996年第6期。
    ①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第145页。
    ②白化文《敦煌遗书中的类书简述》,《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第4期。
    ①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第218页。
    ②王三庆《敦煌类书》,第83页。
    ③《梁书》卷49《文学上》,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697页。
    ④拙文《<良吏传>及其作者钟岏考》,待刊。
    ⑤《隋书》卷33《经籍志》,第976页。
    ⑥《旧唐书》卷46《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002页。
    ⑦《新唐书》卷58《艺文志》,第1481页。
    ⑧[宋]郑樵《通志二十略》艺文略第三,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562页。
    ①《汉书》卷30《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27页。
    ②《隋书》卷34《经籍三》,第997页。
    ③[宋]上尧臣《崇文总目》卷3,从书集成本,第129页。
    ④[西汉]刘向撰,向宗鲁校正《说苑校正》卷第五“贵德”,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06页。
    ⑤[西汉]刘向撰,向宗鲁校正《说苑校正》后“佚文辑补”,第548页。
    ①《初学记》卷6《地部中·海》,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16页。
    ②见《艺文类聚》卷8《水部上·海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第151页:《太平御览》卷36《地部1·地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2页:《太平御览》卷60《地部25·海》,第287页。
    ③《隋书》卷33《经籍二》,第981页。
    ④《北史》卷83《许善心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803页
    ①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纂《鲁迅全集》第八卷《古小说钩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513-514页。
    ②《太平御览》卷9《天部9·风》,第47页。
    ③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第229页。
    ①《汉书》卷62《司马迁传》,第2724页。
    ①许建平《<残类书>所引<刘子>残卷考略》,《浙江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
    ②《刘子》版本较多,据傅亚庶先生《刘子校释》所列有29个版本。许建平先生《<残类书>所引<刘子>残卷考略》列有15个版本。今所据以下版本:1、1924年海宁陈氏影印明刻本《刘子袁注》十卷(旧合字本)。2、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阁四库全书》本《刘子》十卷(景四库本)。3、龙溪精舍丛书《新论》二卷(龙溪本)。4、清光绪五年定州王氏刊《畿辅丛书》本《刘子新论》十卷。5、清乾隆五十六年金溪王氏刊《子余增汀汉魏从书》本《刘子》(王谟本)。6、明万历二十年程荣刊《汉魏从书》本《刘子新论》十卷(程荣本)。7、明万历五年肘子义刊子汇本《刘子》二卷(子汇本)。8、孙星衍、黄丕烈跋宋刻《刘子新论》十卷(宋本)。
    ①傅亚庶《刘子校释》,第527页。
    ②傅亚庶《刘子校释》,第527页。
    ③《汉书》卷30《艺文志》,第1733页。
    ①屈直敏《敦煌写本类书<励忠节钞>研究》,第452负。
    ①许建平《<残类书>所引<刘子>残卷考略》,《浙江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
    ①许建平《<残类书>所引<刘子>残卷考略》,《浙江社会科科》1993年第4期。
    ①屈直敏《敦煌写本类书<励忠节钞>研究》,第454页。
    ①屈直敏《敦煌写本类书<励忠节钞>研究》,第457页。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东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刘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唐]魏征等《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唐]李延寿《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后晋]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宋]宋祁、欧阳修《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唐]吴兢《贞观政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北京:学苑出版社影印本,1998年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665年
    [唐]徐坚《初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宋]王应麟《玉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宋]吴淑《事类赋注》,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宋]李防等《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宋]王尧臣等编、钱东垣等辑释《崇文总目》,丛书集成初编
    [宋]郑樵撰、王树民点校《通志·二十略》,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刘叶秋《类书简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戚志芬《中国的类书、政书和丛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赵含坤主编《中国类书》,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王重民《敦煌遗书总目索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施萍婷《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王三庆《敦煌本古类书<语对>研究》,台湾: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王三庆《敦煌类书》,台湾:台湾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王三庆撰、(日)池田温译《類書》,《講座敦煌》卷5《敦煌汉文文献》,東京:大東出版社,1992年
    (日)福田俊昭《敦煌类害の研究》,東京:大東文化大学東洋研究所,2003年
    林其锬、陈凤金《敦煌遗书刘子残卷集录》,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
    林聪明《敦煌文书学》,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1年
    史金波、黄振华、聂鸿音《类林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
    周不显《敦煌文献研究》,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
    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
    傅亚庶《刘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纂《鲁迅全集》第八卷《古小说钩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
    孙启治、陈建华编《古佚书辑本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
    许建平《敦煌文献丛考》,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卿希泰、唐大潮著《道教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张弓《敦煌典籍与唐五代历史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屈直敏《敦煌写本类书<励忠节钞>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周一良《唐钞本杂抄考》,《燕京学报》第35期,1948年12月。后收入《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日)那波利贞《唐钞本雜抄考——唐代庶民教育史研究の—资料》,《支那学》第十卷特别号;此据氏著《唐代社会文化史研究》第二编,東京:創文社,1974年
    施萍婷《敦煌随笔之二》,《敦煌研究》1987年第1期
    朱凤玉《敦煌写本<杂抄>研究》,《木铎》(台湾)第十二辑,1988年
    李正宇《敦煌遗书中的标点符号》,《文史知识》1988年第8期
    李正宇《敦煌古代的标点符号》,《寻根》2010年第3期
    周丕显《巴黎藏伯字第2721号<杂钞·书目>考》,《图书与情报》1989年第1期
    黄维忠、郑炳林《敦煌本<修文殿御览>考释》,《敦煌学辑刊》1995年第4期
    郑炳林《俄藏敦煌文献<新集文词九经抄>写本缀合与研究》,《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陆庆夫《唐宋间敦煌粟特人之汉化》,《历史研究》1996年第6期
    张涌泉《敦煌写本省代号研究》,《敦煌研究》2011年第1期
    许建平《敦煌本<刘子残卷>举善》,《敦煌研究》1989年第3期
    许建平《敦煌遗书<刘子>残卷校正》,《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5期
    许建平《<残类书>所引<刘子>残卷考略》,《浙江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
    王仲镛《陈寿<益部耆旧传>探微》,《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1卷第3期
    白化文《敦煌遗书中的类书简述》,《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第4期
    刘全波《百年敦煌类书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2010年第12期
    窦怀永《敦煌文献避讳研究》,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任丽鑫《敦煌类书叙录》,兰州学硕士论文,2008年
    沙梅真《敦煌本<类林>研究》,兰州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