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水月观音图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水月观音作为观音三十三变相之一,妙创于唐代,历经各代发展,尤以西夏水月观音图像最为精美。文章以西夏时期水月观音为考察对象,重点分析了黑水城遗址出土的卷轴画及敦煌地区的壁画。通过对图像的内容、空间布局、设色、绘法、背景装饰、人物服饰等各方面对图片进行综合分析,提取信息确定各个图像的宗教意蕴及艺术风格,进一步总结归纳西夏水月观音的艺术风格。西夏水月观音图像受到了汉地艺术风格及以藏地为主的周边少数民族艺术风格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西夏水月观音如此流行,除了水月观音形象符合母性审美观外,水月观音引领“往生净土”的神职作用以及西夏多位女性当权者的推动也是其流行的主要原因。西夏水月观音所展现的不仅是一种艺术审美需要,更主要的是通过艺术表现信仰。西夏时期的水月观音图像表现出独具特色的各民族艺术风格的糅合,具有创造性的多元复合民族文化。但我们同时也因看到,水月观音发展到西夏虽然画面精美华贵有余,但艺术内涵不足,这也许与佛教发展由盛转衰的大趋势相契。
Water moon kuan-yin as one of the33kuan-yin disguised,created in Tang dynasty, after generations of development,the Tangut water moon kuan-yin is more beautiful.The Water moon kuan-yin of Tangut period as study object, focusing on analysis of the scroll painting which unearthed in the Blackwater city and murals of Dunhuang are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by image of content, space layout, colour, painted method, background decoration, character costume and so on. To determine the various of the religious meaning and art style, further summary and induce the art style of Tangut water moon kuan-yin. Tangut water moon kuan-yin is affected by the art style of Han area、Tibetan and surrounding ethnic minority, on the basis of innovation. Tangut water moon kuan-yin is popular, except the image of water moon kuan-yin meet the aesthetic standards of maternity, water moon kuan-yin as holy role leads to the "pure land" and a number of Tangut empress dowager promote. Tangut water moon kuan-yin demonstrated not only an aesthetic needs,mainly through artistic expression of faith. The image of Tangut water moon kuan-yin showing a unique blend of folk art style, having innovative compound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Although we also see that the image of Tangut water moon kuan-yin more exquisite luxury, lack of artistic connotation, That is Corresponding with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from prosperity to decline.
引文
①王惠民:《敦煌水月观音像》,《敦煌研究》,1987年第1期,第32页。
    ①(西夏)嵬名氏:《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第十章《司次行文门》。
    ①史金波,白滨:《莫高窟榆林窟西夏文题记研究》,《考古学报》,1982年3期;刘玉权,《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西夏洞窟分期》,《敦煌研究文集》,1982年3期。
    ①刑莉:《观音信仰》,学苑出版社,1994年7月,第10页。
    ②李利安:《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6月,第205页。
    ③(西晋)聂道真译:《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大正藏》第十四册,第480页。
    ④李利安:《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6月,第207页。
    ①(宋)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
    ①(唐)白居易:《白居易伞集》,卷三十九。
    ②刘玉权:《榆林窟第29窟水月观音图部分内容新析》,《敦煌研究》,2009年第2期。
    ③翟奉达在供养佛事与信仰上,表现尤为突出,他留给敦煌艺术的宝藏及突出成就是最早的《千手千眼观音图》和水月观音图,莫高窟第220洞窟等。
    ④(东晋)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十一[M]//大正藏,第9页。
    ⑤(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十八[M]//大正藏,第10页。
    ①黄淑钦:《水月观音的演变》》,《雕塑》,2011年5期,第70页。
    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卷长编》,卷一百十五。
    ②(意大利)马可波罗著,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中华书局,1954年,第七二章。
    ③陈高华,徐吉军:《中国风俗通史---辽金西夏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1月,第585-586页。
    ④(西夏)嵬名氏:《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第二“盗杀牛骆驼马门”,第155-156页。
    ①(明)吴承恩:《西游记》,岳麓书社,2004年6月。
    ②陈玉林、汤晓芳:《西夏艺术研究及特征认识》,《西夏研究》,2011年1期,第58页。
    ①谭春虹:《中华文化常识全典》,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年,第136页。
    ②李时人、蔡镜浩:《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校注》,中华书局出版社,1997年。
    ③李时人、蔡镜浩:《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校注》,中华书局出版社,1997年。
    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9,“天圣八年十二月丁未”条。
    ①(清)吴广成著,龚世俊校:《西夏书事》卷19,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11页。
    ②(宋)李焘:《续资治通监长编》卷115,“仁宗景佑元年十二月癸酉”条。
    ③罗福颐等:《宋史夏国传集注》,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
    ④曹晓飞:《浅谈佛教在我国西夏时期的传播》,《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①史金波:《西夏的佛教信仰和风俗》,《普门学报》,第14期。
    ②史金波,《西夏皇室和敦煌莫高窟刍议》,《西夏学》,第4辑,2009年7月,第169页。
    ③史金波,《西夏皇室和敦煌莫高窟刍议》,《西夏学》,第4辑,2009年7月,第170页。
    ①史金波,《西夏译金图解》,《文献(第1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79年。
    ②史金波,《西夏佛教史略》,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第241-250页。
    [唐]白居易《白居易全集》,参见豆J‘网http://www.docin.com/p-25319243.html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
    [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四川美术出版社,1985年。
    [宋]郭若虚著,俞建华注《图画见闻志》,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8月。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出版社,2004年9月。
    [宋]官修《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出版社,1957年。
    [宋]洪皓《松漠纪闻》,参见中国古籍全录网http://guji.artx.cn/Article/17864.html
    [宋]官修《宣和画谱》,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
    [北齐]魏收《魏书·释老志》,中华书局出版社,1974年。
    [西夏]嵬名氏《中华传世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
    [明]吴承恩《西游记》,岳麓书社,2004年6月。
    [清]吴广成著,龚世俊校《西夏书事》,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
    傅熹年《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两宋绘画》,文物出版社,1988年8月。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年7月。
    沙武田《敦煌画稿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12月。
    阎文儒《中国石窟艺术总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史金波《中国民俗史---宋辽金元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
    陈高华、徐吉军《中国风俗通史---辽金西夏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1月。
    史金波《西夏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
    史金波《西夏佛教史略》,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
    张伯元《安西榆林窟》,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
    谢继胜《西夏藏传绘画:黑水城出土西夏唐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国立”历史博物馆编译小组《丝路上消失的王国---黑水城佛教艺术》,1996年。
    金维诺《中国古代佛雕---佛造像样式与风格》,文物出版社,2002年5月。
    姜伯勤《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1月。
    李利安《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6月。
    李萌、徐庄《宁夏银川风物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吴天墀《西夏史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段文杰《敦煌石窟艺术论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
    段文杰《敦煌石窟艺术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
    扬之水《古诗文名物新证》,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12月。
    段文杰《敦煌壁画概述》,《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篇·敦煌壁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
    段文杰《中国敦煌壁画全集---敦煌西夏元》,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12月。
    汤小芳《西夏艺术》,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
    王艳云《西夏石窟壁画中水月观音的传承与流变》,《汉藏佛教美术研究--第三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9年11月。
    谭春虹《中华文化常识全典》,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年5月。
    李时人、蔡镜浩《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校注》,中华书局出版社,1997年。
    (意大利)马可波罗著,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记》,中华书局出版社,1954年。
    张宝玺《东千佛洞西夏壁画艺术》,《文物》1992年第2期。
    刘玉权《榆林窟第29窟水月观音图部分内容新析》,《敦煌研究》2009年第2期。
    史金波《关于西夏佛与儒的几个问题》,《江汉论坛》2010年第10期。
    陈炳应《西夏与敦煌》,《西北民族研究》1991年第1期。
    史金波《西夏佛教新探》,《宁夏社会科学》2001年9月第5期。
    穆鸿利《论西夏立国及其在中外历史上的地位》,《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史金波《西夏的佛教信仰和风俗》,《普门学报》,2003年第14期。
    史金波《西夏译金图解》,《文献(第1辑)》1979年。
    段文杰《榆林窟党项、蒙古政权时期的壁画艺术》,《敦煌研究》1988年第4期。
    史金波《西夏历史和社会的几个问题》,《西北民族论丛》2010年。
    史金波《西夏皇室和敦煌莫高窟刍议》,西夏学,第4辑,2009年7月。
    王艳云《西夏黑水城与安西石窟壁画间的若干联系》,《宁夏社会科学》2008年1月第1期。
    任崇岳《论辽、西夏、金、元时期文化精神的特色》,《北方文物》2000年第2期。
    陈炳应、梁松涛《黑水城废弃的时间及原因新探》,《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月第31卷第2期。
    翁剑青《佛教艺术东渐中若干题材的图像学研究》,《雕塑》2011年第5期。
    孟翠翠、于向东《水月观音图像的创作依据》,《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王惠民《敦煌水月观音像》,《敦煌研究》1987年第1期。
    崔红芬《浅析西夏河西佛教兴盛的原因》,《敦煌学辑刊》2005年第2期。
    谢继胜、高贺福《杭州飞来峰藏传石刻造像的风格渊源与历史文化价值》,《西藏研究》2003年第2期。
    王惠民《敦煌写本<水月观音经>研究》,《敦煌研究》1992年第3期。
    李元春《西夏艺术明珠东千佛洞》,《中国文物报》1992年。
    张明学《从艺术与审美的角度解读观音信仰---以水月观音为例》,《佛教文化》2010年第1期。
    白雪《西夏罗后与佛教政治》,《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3期。
    王泽庆、王茵《敦煌壁画中的唐僧取经图》,《美术观察》2000年第3期。
    杨国学《安西东千佛洞取经壁画新探》,《南亚研究》2002年第2期。
    李翎《藏密救“六道”观音像的辨识---兼谈水月观音像的产生》,《佛学研究》2004年第1期。
    蒋榴《浅析唐朝观音造像的中国化特点---以水月观音为例》,《大众文艺》2010年第20期。
    郑怡楠《瓜州石窟群唐僧取经图研究》,《敦煌学辑刊》2009年第4期。
    孙昌武《中国汉地观音信仰与文学中的观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第3期。
    陈悦新《西夏佛教卷轴画艺术风格》,《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4月第8卷第2期。
    顾颖《西夏时期敦煌壁画的变调与创新---敦煌壁画研究中被忽视的方面》,《文艺研究》2008年第10期。
    孔德众《敦煌遗画中的(引路菩萨图>赏析》,《陇右文博》2002年第1期。
    扬之水《幡与牙旗》,《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1期。
    曹晓飞《浅谈佛教在我国西夏时期的传播》,《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王风华《“格物致知”与宋代绘画》,《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2月第23卷第1 期。
    黄淑钦《水月观音的演变》》,《雕塑》2011年第5期。
    黎国韬《竹竿子与西藏传统乐舞关系试探》,《西藏研究》2009年4月第2期。
    李永强《论宋代绘画的写实性》,《艺术探索》2011年2月第25卷第1期。
    吕海洋《唐代绘画作品中线条的表现》,《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23期。
    王晓玲《西夏晚期石窟壁画艺术特色探析---以榆林窟二窟、三窟、二十九窟、东千佛洞二窟为例》,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梵丽沙《汉传佛教在西夏的传播和影响---以出士文献为中心》,西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杨蕤《西夏地理初探》,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李开富《水月观音造像研究》,中央美术学院。
    郭文《从佛国到凡尘---中国汉地观音造像的形态嬗变与世俗化进程研究》,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超《佛教在西夏传播的社会历史条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