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蔡楚简实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詞彙是語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古代漢語的問题主要是祠集問题,解決祠彙周题封于解決古代漢語周题有很重大的影響,而在傅世古籍之外,出土文献是古代漢捂不可忽略的一部分。一九九四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的新蔡葛陵楚墓竹簡是(?)信陽、望山、包山、郭店等竹筒以來,又一批戟國楚墓竹簡。二○o三年十月《新蔡葛陵楚墓》一害出版之後,新蔡楚簡受到了学術界的廣泛關注。雖然出土的新蔡楚簡損壤殿重,竹簡全部残断,但其封楚國歷史、思想信仰、醫學史等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封於戰國峙期古代漢捂的研究還是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的,而這些價值主要髓現在新蔡楚簡的詞彙上。本文擬在時賢考释的基磋上,運用詞彙學的基本理论,套用王颖《包山楚簡詞彙》的模式,封新蔡楚簡的全部寅詞造行分類整理,並在此基磋上封祠羲進行簡單的阐释,以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勤古代漢藉詞彙的研究同時也能有助於我们更好地理解新蔡楚簡所涉及的内容。
     论文共分为三個部分:
     第一章为绪論,簡單介绍新蔡楚簡的發现、整理舆研究等方面的情況,並封本输文的選题依據以及冩作方法有所交代。
     第二章至第六章为論文的主體部分,按詞性把新蔡楚簡實詞分爲六類,其中數祠和量詞由於數量少和關保密切,暂置於第五章一章之下。
     最后一部分为主要参考文献。
     本文封于新蔡楚簡寶詞的研究尚屬初步,希望封古漢語祠彙的研究有些静的作用。
The parts of speech is an important proportion of language,and the issues about The Ancient Chinese is the parts of speech,it is important for solving the issue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to figure out the issues of the parts of speech.Besides the document which hand down from history,the document which come up out of the ground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Ancient Chinese which can not be ignored. "The Xin cai bamboo slip of Chu grave" which digged out by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of He nan provinece in 1994,is another batch of bamboo slip of Chu grave after the bamboo slip of "xin yang", "wang shan",bao shan","guo dian"and so on.After the publishing of the book named "chu grave ge ling xin cai" in October 2003, intellectual community pay more attention to chu bamboo slip in xincai.Although it was damaged badly, the chu bamboo slip in xincai has high value in the reseach of the history, the mind and faith,the history of Medicine and so on,expecially in the reseach of the Ancient Chinese of "zhan guo" States period,and these value are embody on the parts of speech. I want to do some explaning on the meaning of words and do some research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all the notional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by using the Parts of Speech theory and Applying the model of the book" The parts of speech of bao shan chu bamboo slip",which written by "wang ying",with the hope of promoting the research of ancient Chinese,at the same time,the reseach of xin cai bamboo slip can also help us to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ontent which xin cai bamboo slip refer to.
     The thesi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making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the discovery, arrangement, research of xin cai bamboo slip, and so on.aslo I makes some reference to the base of select subjec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is thesis.
     The second chapter to the sixth chapter are the main part of the thesis,I divide notional of xin cai bamboo slip into six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word class.Because the numbers and quantifiers are have small number, I decided to put them into the fifth chapter.
     The last chapter is reference documents.
     The research on xin cai bamboo slip of this thesis is in primary Stage,and I hope it can make some conctribution to the reseach of the parts of speech of ancient Chinese.
引文
①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驻馬店市文化局、新蔡(?)文物保護管理所:《河南新蔡平夜君成墓的發掘》,《文物》2002年第8期.
    ②際偉:《新蔡竹簡零释》,《華学》第六辑,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何琳俄:《新蔡竹簡地名偶議——兼释次垃戈》,《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6期。
    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大象出版社,2003年。
    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大象出版社,2003年。
    ⑤劉信芳:《新蔡葛陵楚墓的年代以及相關问题》,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17日,後刊于《畏江大学學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⑥李學勤:《論葛陵楚簡的年代》,《文物》2004年第7期。
    ①劉彬徽:《葛陵楚墓的年代及相關問题的封瀚》,轉引自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②宋華强:《新蔡楚简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学位論文,2007年。
    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大象出版社,2003年.
    ④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单位論文,2007年.
    ⑤賈連敏:《新蔡葛陵楚簡中的祭禱文書》,《華夏考古》2004年第3期。
    ⑥際偉:《新蔡簡零释》,《華學》第六辑,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⑦楊華《新蔡祭祷簡中的兩個問题》,《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6論文集》,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06年,其修改稿見简帛網,2007年2月28日;宋華強:《新蔡楚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戴一)》,簡帛網,2006年12月5日,《新蔡楚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簡帛網,2006年12月9日。
    ⑧徐在國:《新蔡葛陵楚簡劄記(二)》,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17日。
    ⑨禤健聰:《戰國楚簡字詞研究》,中山大学博士學位瀚文,2006年;晏昌貴:《新蔡葛陵楚簡“上逾取稟”之試解》,《新出楚簡國際学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郭店·其他簡卷),2006年;廣瀨薰雄《新蔡楚筒所謂“賵書”簡試析》, 《簡帛》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①劉剑:《释新蔡葛陵楚筒中的“(?)”字》,筒帛研究網,2003年12月28日;贾連敏:《新蔡葛陵楚筒中的祭禱文書》,《華夏考古》2004年第3期;于成龍:《释(?)-新蔡楚筒中的(?)礼》,《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4期;于成龍:《楚禮新證——楚筒中的計時、卜筮與祭祷》,北京大學博士学位論文,2004年。
    ②徐在國:《新蔡葛陵楚簡劄記(二)》,筒帛纲2003年12月17日。
    ③于成龍:《戟國新蔡葛陵楚簡中的“享玉”制度》,《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第4期。
    ④羅新慧:《說新蔡楚筒“嬰之以兆玉”及其相關問题》,《文物》2005年第3期。
    ①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馆,1998年。
    ②裘錫圭:《談談古文字资料封古漢語研究的重要性》,《中國語文》1979年第6期
    ①陳偉:《楚人禱祠記錄中的人鬼系统以及相關問题》,“第一届古文字與古代史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6年9月.
    ②宋華強:《新蔡楚筒雨佃神靈名簡說》,簡帛研究網,2006年7月1日首發.
    ①陳偉:《葛陵楚簡所見的卜筮與祷祠》,《出土文獻研究》第六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②宋華強:《試論平夜君成即平夜文君之子》,簡帛纲,2006年5月17日。
    ①何琳儀:《新蔡竹簡選释》,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7日。
    ②李零:《楚景平王舆古多字(?)——重讀“秦王卑命”鐘铭文》,《傅统文化與現代化》1996年6期。
    ③宋華強:《試論平夜君成即平夜文君之子》,簡帛網,2006年5月17日。
    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大象出版社,2003年。
    ⑤徐在國:《新蔡葛陵楚簡割記(二》,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17日.
    ⑥宋華強:《試論平夜君成即平夜文君之子》,簡帛研究網,2006年5月26日首發。
    ①宋華強:《新蔡楚筒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②宋華強:《新蔡楚筒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①劉割信芳:《楚簡“三楚先”、“楚先”、“荊王”以及相關祀禮》,《文史》,2005年第4輯。
    ②劉信芳:《楚簡“三楚先”、“楚先”、“荊王”以及相關祀禮》,《文史》,2005年第4輯。
    ①轉引自季旭昇:《從新蔡葛陵簡說“熊”字及其相關问题》,《第十五届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输文集》,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2004年。
    ②宋華強:《<離骚>“三后”即新蔡竹簡“三楚先”說-兼論穴熊不属于“三楚先”》,《霎萝學刊》2006年第2期
    ③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④鄭威:《新蔡葛陵楚簡地名雜識三則》,“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討舍”提交論文,武漢大學,2006年。
    ①陳偉:《葛陵楚簡所見的卜筮与祭禱》,《楚土文献研究》第六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②范常喜:《讀簡帛文字劄記》,简帛研究網,2006年11月13日首發。
    ③宋華強:《楚簡神靈名三释》,简帛研究網,2006年12月17日首發。
    ④王三峡:《“大川有介(從氵)”試解》,簡帛研究網,2007年1月14日首發。
    ⑤袁金平:《新蔡楚簡大川有介(從氵)試解-兼谈古漢語中“有”的特殊用法》,簡帛研究網,2007年1月20日首發。
    ⑥宋華強:《楚簡神靈名三释》,簡帛研究網,2006年12月17日首發。
    ⑦袁金平:《新蔡楚簡大川有介(從氵)試解-兼谈古漢語中“有”的特殊用法》,簡帛研究網,2007年1月20日首發。
    ⑧李家浩:《包山卜筮簡218-219號研究》,《長沙三國吴簡暨百年来簡帛發现與研究國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書局,2005年。
    ①李零:《包山楚簡研究(占卜類)》,《中國典籍舆文化输叢》第一辑,中華書局,1993年:劉信芳:《包山楚簡神名與<九歌>神祗》,《文學遺産》1993年第5期。
    ②李零:《古文字雜識(五則)》,《國學研究》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③李家浩:《包山卜筮簡218-219號研究》,畏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畏沙三國吴筒暨百年來簡帛發现與研究國隙學術研討會输文集》,中華害局,2005年。
    ④李家浩在“(?)”、“(?)”諸字的讀法上,不同意讀爲“太”一說,理由較爲充分,認爲此字徒“卜”得聲,推测其可讀爲古代一種神名“酺”或“布”,值得商榷。禤健聪認爲此字可分析爲徒卜、大聲,羲符“卜”標示其爲楚人占卜祷祠的神祗名,“(?)”仍應認爲與傅世文献的“太一”封應,只是它并非“大”分化,而是後人不識,以“太”代之而已。轉引自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学位输文,2007年。
    ⑤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输文,2007年。
    ⑥晏昌貴:《楚卜筮簡所見神靈集考(五則)》,载武漢大学筒帛研究中心编《筒帛》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①袁金平:《封<新蔡楚簡两個神靈名簡說>的一點补充》,簡帛辋,2006年7月12日。
    ②宋華強:《楚簡神靈名三释》,簡帛研究纲,2006年12月17日首發。
    ①楊華:《新蔡楚简祭禱禮制(四則)》,《簡帛》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②徐在國:《新蔡葛陵楚簡劄記》,《中國文字研究》第五辑,庚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③徐在國:《新蔡葛陵楚簡劄記》,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7日:又载《中國文字研究》第5辑,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①劉信芳:《包山楚簡神名與(九歌)神祗》,《文學遗産》,1993年第5期:陳偉:《包山楚簡初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
    ②晏昌貴:《楚卜筮簡所見神靈雜考(五則)》,簡帛(第一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①張新俊:《新蔡葛陵楚墓竹簡文字補正》,簡帛研究網,2004年2月22日;《中原文物》2005年第4期。
    ②李零:《考古發现與神話傳說》,《學人》第五辑,江蘇文藝出版社,1994年。
    ③陳偉:《包山楚簡初探》,武漢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④楊華:《楚簡中的諸“司”及其經學意義》,簡帛網,2006年4月26日。
    ⑤何琳儀:《新蔡竹簡選释(上)》,簡帛研究纲,2003年12月7日。
    ⑥楊華:《楚簡中的諸“司”及其經學意義》,簡帛網,2006年4月26日。
    ⑦晏昌贵:《楚卜筮簡所見神靈集考(五則)》,《簡帛》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①何琳儀:《新蔡竹简選释(上)》,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7日。
    ②晏昌贵:《楚卜筮簡所見神靈集考(五则)》,《簡帛》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③陈伟:《包山楚简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④楊擎:《楚簡中的諸“司”及其經學意義》,簡帛網,2006年4月26日。
    ①楊華:《楚簡中的諸“司”及其經學意羲》,簡帛網,2006年4月26日。
    ②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③楊華:《楚簡中的諸“司”及其經學意羲》,簡帛網,2006年4月26日。
    ④楊華:《楚簡中的諸“司”及其經學意羲》,簡帛網,2006年4月26日。
    ①楊華:《楚簡中的諸“司”及其經學意羲》,簡帛網,2006年4月26日。
    ②曾憲通:《包山卜筮簡考释(七篇)》,《第二届國隙中國古文字学研討會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学系,1995年。
    ③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输文,2007年。
    ①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②袁金平:《封<新蔡楚簡兩個神靈名簡靓>的一點補充》,簡帛網,2006年7月12日。
    ③陳偉:《包山楚簡初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
    ①陳偉:《包山楚簡初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
    ②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③楊華:《新蔡楚簡祭禱禮制(四则)》,《簡帛》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①侯乃峰:《說楚簡“夃”字》,簡帛研究網,2006年11月29日首發。
    ②劉信芳:《望山楚簡校讀記》,《簡帛研究》(第三輯),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③侯乃峰:《說楚簡“夃”字》,簡帛研究網,2006年11月29日。
    ④宋華强:《释新蔡楚簡中的一個祭牲名》,簡帛研究網,2006年5月24日。
    ①李家浩:《戰國時代的“塚”字》,《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②何琳儀:《句吴王劍辅释——兼释塚、主、、丂》,《第二届國隙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1993年。
    ③湯蜍惠:《包山楚簡讀後記》,《考古舆文物》1993年第2期。
    ④榻建聰:《楚文字新讀二則》,《江漢考古》2006年第4期;大西克也《試输新蔡楚簡的“述(遂)”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中華書局,2006年。
    ⑤白于蓝:《包山楚簡考释(三篇)》,《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年。
    ①王穎:《包山楚簡詞彙研究》,廈门大學出版社,2008年。
    ②徐在國:《談新蔡葛陵楚簡中的幾支卑馬筒》,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13日。
    ①徐在國:《談新蔡葛陵楚簡中的幾支車馬簡》,簡帛研究纲,2003年12月13日。
    ②徐在國:《谈新蔡葛陵楚簡中的幾支車馬簡》,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13日。
    ③宋華强:《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①宋華強:《新蔡楚简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論文,2007年。
    ②羅新慧:《說新蔡楚簡“婴之以兆玉”及相關問题》,《文物》2005年3期。
    ①陳偉:《新蔡楚簡零释》,载《華學》第六辑,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②李天虹:《新蔡楚簡補释四則》,簡帛研究纲,2003年12月17日。
    ①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论文,2007年。
    ②何琳儀:《新蔡竹簡選釋》,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7日。
    ③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④李学勤:《從兩條(花東)卜辞看殷禮》,《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3期。
    ①徐在國:《新蔡葛陵楚簡劄記(二)》,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17日。
    ②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①何琳儀:《新蔡竹簡選释》,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7日。
    ②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①朱德熙:《畏沙帛害考释》,载《朱德熙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5年。
    ②李零:《中國方術考》(修訂本),東方出版社,2000年。
    ③宋華强:《新蔡楚簡所見巍補考》,簡帛研究網,2005年12月2日首發。
    ④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①宋華強:《新蔡楚簡所見卜黽考》,簡帛研究網,2005年12月2日首發。
    ②高亨:《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97年。
    ③袁金平:《新蔡葛陵楚簡字詞研究》,安徽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①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②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③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論文,2007年。
    ①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②宋華強:《释新蔡楚簡中一個卜骨名》,簡帛研究網,2006年6月25日首發。
    ③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④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孕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①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②徐在國:《新蔡葛陵楚簡割記》,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7日。
    ①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年。
    ②宋華強:《由新蔡楚簡“肩背疾”說到平夜君成所患爲心痛之症》,簡帛網,2005年12月7日,又《新蔡楚簡“肩”字补證》,簡帛網,2006年3月14日。
    ①張光裕、陳偉武:《戰國楚簡所見病名辑證》,《中國文字學報》第一辑,商務印書館,2006年。
    ②宋華強:《由新蔡楚简“肩背疾”說到平夜君成所患爲心痛之症》,簡帛研究纲,2005年12月17日首發。
    ③張光裕、陳偉武:《戰國楚筒所見病名辑證》,《中國文字學報》第一辑,商務印書馆2006年。
    ④張光裕、陳偉武:《戟國楚簡所見病名辑證》,《中國文字學報》第一辑,商務印書館2006年。
    ①張光裕、陳偉武:《戰國楚問所見病名辑證》,《中國文字学報》第一辑,商務印書館2006年。
    ②張光裕、陳偉武:《戟國楚間所見病名辑證》,《中國文字學報》第一辑,商務印書館2006年。
    ③徐在國:《新蔡葛陵楚簡劄記》,简帛研究網,2003年12月7日;《中國文字研究》第5辑,華東师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④宋華强:《释新蔡楚簡的“脅”》,簡帛研究網,2006年3月15首發。
    ①張光裕、陳偉武:《戰國楚簡所見病名辑證》,《中國文字學報》第一辑,商務印書馆,2006年。
    ②張光裕、陳偉武:《戰國楚簡所見病名辑證》,《中國文字學報》第一辑,商務印書館,2006年。
    ①张光裕、陳偉武:《戰國楚簡所見病名輯證》,《中國文字孕報》第一辑,商務印書館,2006年。
    ②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编:《九店楚簡》,中華害局,200年。
    ③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④张網:《中醫 百病名源考》,人民(?)生出版社,1997年。
    ①何琳儀:《新蔡楚簡選释》(上),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7日。
    ②张光裕、陳偉武:《戰國楚簡所见病名辑證》,《中國文字学報》第一辑,商務印書馆,2006年。
    ③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④廣瀨薰雄:《新蔡楚簡所謂“賵書”简試析》,《簡帛》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⑤楊華:《新蔡祭祷簡中的兩個問题》《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郭店筒·其他簡卷)2006年6月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等编,2007年2月28日網上首發。
    ⑥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①劉彬徽:《楚系青铜器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②袁金平:《新蔡葛陵楚簡祠彙研究》,安徽大学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①裘锡圭:《談談隨縣曾侯乙墓的文字資料》,《文物》1979年第7期。
    ①陳偉:《包山楚簡初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
    ②董珊:《楚筒薄記與楚國量制研究》(未刊),轉引自宋華强《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①宋華強:《释新蔡楚簡中的“述”和“丘”》,筒帛研究網,2007年1月9日首發。
    ②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論文,2007年。
    ①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②董珊:《楚簡簿記與楚國量制研究》(未刊),轉引自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输文,2007年。
    ③李學勤:《論葛陵楚簡的年代》,《文物》2004年第7期。
    ①董珊:《楚簡簿記與楚國量制研究》(未刊),轉引自宋苹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論文,2007年。
    ②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③董珊:《楚簡簿記與楚國量制研究》(未刊),轉引自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④王颖:《包山楚筒詞彙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年。
    ①宋苹強:《释新蔡楚簡中的“述”和“丘”》,简帛研究網,2007年1月9日首發。
    ②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③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④湖北省博物館编:《曾候乙墓竹簡释文舆考释》,湖北省博物館编:《曾候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上册526页註释224。羅連瑕:《古文字资料所見楚官制研究》,載《楚文化研究输集》第二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①王俅:《啸堂集古錄》,中華書局,1985年。
    ②孫詒讓:《古籀拾遣·古籀餘論》,中華書局,1989年。
    ③董珊:《戰國题铭与工官制度》,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
    ④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中華書局,1988年。
    ⑤刘信芳:《(包山楚簡)職官與官府通考(下)》,《故宫學術季刊》,1998年第15卷第2期。
    ①焉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②宋華强:《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③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①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①宋華強:《試論平夜君成即平夜文君之子》,簡帛研究纲,2006年5月26日首發。
    ②劉信芳:《釋葛陵楚簡“暮生早孤”》,简帛研究網,2004年1月11日。
    ①楊華:《新蔡楚簡所見楚地祭禱禮儀二則》,簡帛研究網,2004年8月1日,收入丁四新主编《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修訂稿見筒帛網,2005年11月13日。
    ②李天虹:《新蔡楚筒袖释四則》,簡帛研究纲,2003年12月17日首發。
    ③徐在國:《新蔡葛陵楚筒劄記》,《中國文字研究》第5辑,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①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望山楚簡》,中華害局,1995年。
    ②宋華強:《論楚簡中“卒歲”“集歲”的不同》,簡帛研究網,2005年11月20日首發。
    ③宋華強:《論楚簡中“卒歲”“集歲”的不同》,簡帛研究網,2005年11月20日首發。
    ①贾連敏:《新蔡葛陵楚簡中的祭禱文書》,简帛研究纲,2004年1月11日首發,後發表于《華夏考古》2004年3期。
    ②鄭威:《新蔡葛陵楚筒地名雜識三則》,“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武漢大学,2006年6月。
    ①陳偉:《讀新蔡楚簡劄記(三則)》,簡帛研究網,2004年1月30日;《讀新蔡楚簡劄記(四則)》,载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编《康樂集——曾憲通教授七十寿庆論文集》,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
    ②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①贾連敏:《新蔡葛陵楚簡中的祭祷文書》,簡帛研究網,2004年1月11日首發,後發表于《華夏考古》2004年3期。
    ①袁國華:《<新蔡葛陵楚墓竹簡>文字考释》,《康樂集——曾憲通教授七十壽慶論文集》,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
    ②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①宋華強:《新蔡楚簡中歲熟貞》,簡帛研究網,2006年12月12日首發。
    ②于成龍:《戰國新蔡葛陵楚簡中的“享玉”制度》,《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第4期。
    ①徐在國:《新蔡葛陵楚簡割記》,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7日。
    ②王颖:《包山楚簡詞彙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年。
    ①陳偉:《葛陵楚簡所見的卜筮與祭祷》,《楚土文献研究》第六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②徐在國:《新蔡葛陵楚筒劄記(二)》,筒帛網,2003年12月17日。
    ③袁金平:《讀新蔡楚簡劄記一則》,簡帛研究網,2005年1月16日。
    ④袁國華:《(新蔡葛陵楚墓竹簡)文字考释》,《康樂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⑤碾新俊:《释新蔡楚簡中的“柰(祟)”》筒帛研究網,2006年5月3日。
    ①張新俊:《释新蔡楚簡中的“柰(祟)”》簡帛研究網,2006年5月3日
    ②宗福邦、陳世统、萧海波:《故訓滙籑》,商務印書館,2003年。
    ③袁金平:《新蔡楚墓楚简字詞研究》,安徽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①徐在國:《新蔡葛陵楚簡札記》,簡帛研究纲,2003年12月7日。
    ②郭沫若:《由壽縣蔡器输到蔡墓的年代》,《郭沫若全集·考古编》(6),科学出版社,2002年。
    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大象出版社,2003年。
    ④宋華強:《新蔡楚筒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簡帛網,2006年12月9日。
    ⑤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簡》释文注释部分,文物出版社,1990年。
    ⑥王子今:《睡虎地秦筒<日害>新蔡新蔡甲種疏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⑦宋華強:《新蔡楚筒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①楊樹连:《積微居讀害記》,中華書局,1962年。
    ②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③賈連敏:《新蔡葛陵楚筒中的祭禱文書》,簡帛研究纲,2004年1月11日首發,後發表于《華夏考古》2004年3期。
    ④賈連敏:《新蔡葛陵楚簡中的祭祷文書》,簡帛研究網,2004年1月11日首發,後發表于《華夏考古》2004年3期。
    ⑤何有祖:《新蔡楚簡释讀札記》,簡帛绷,2007年1月14日。
    ⑥袁金平:《新蔡葛陵楚簡字詞研究》,安徽大学博士学位論文,2007年。
    ①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输文,2007年。
    ①裘錫圭:《古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1988年。
    ②楊華:《新蔡祭祷簡中的雨個問题》,“中國筒帛學國際論壇2006”提交論文,武漢大學2006年11月。
    ③楊苹:《新蔡祭祷簡中的雨個問题》,“中國簡帛学國際論壇2006”提交論文,武漢大學2006年11月。
    ④宋華强:《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⑤徐在國:《新蔡葛陵楚簡劄記》,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7日。
    ①何琳儀:《新蔡竹簡選释》,筒帛研究網,2003年12月7日。
    ②李家浩:《包山楚筒中“(?)”字及其相關之字》,《著名中年語言学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③于茀:《新蔡葛陵楚墓竹筒中的繇辭》,《文物》,2005年第1期。
    ④何有祖:《新蔡楚筒释讀劄記》,簡帛研究網,2007年1月14日首發。
    ①諸祖耿:《戟國策集注匯考》(下),江稣古籍出版社,1985年。
    ②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③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①楊華:《新蔡楚簡所见楚地祭祷禮儀二則》,载丁四新主编《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②范常喜:《戰國楚祭祷簡“蒿之”、“百之”補議》,簡帛研究網,2005年8月24日首發。
    ③宋華強:《新蔡楚簡“百之”、“赣之”解》,簡帛研究網,2006年8月13日。
    ④何有祖:《新蔡简“百之”试解》,簡帛研究網,2007年1月23日首發。
    ⑤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学位输文,2007年。
    ①宋華强:《新蔡楚簡“百之”、“赣之”解》,簡帛網,2006年8月13日。
    ②楊華:《新蔡楚简所見楚地祭壽禮儀二則》,载丁四新主编《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③宋華強:《新蔡楚簡“百之”、“赣之”解》,簡帛研究網,2006年8月13日。
    ④袁金平:《新蔡葛陵楚簡字詞研究》,安徽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①王颖:《包山楚簡詞彙研究》,廈门大學出版社,2008年。
    ②沈培:《从戰國簡看古人占卜的“蔽志”——兼论“移祟”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第一届古文字与古代史學術研討會”論文,2006年。
    ①袁金平:《新蔡葛陵楚簡字詞研究》,安徽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①宋華強:《新蔡楚简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②王颖:《包山楚簡詞彙研究》,廈门大學出版社,2008年。
    ①于成龍:《楚禮新證——楚簡中的纪峙、卜筮舆祭祷》,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
    ②徐在國:《新蔡葛陵楚簡札記(二》,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17日。
    ③徐在國:《新蔡葛陵楚簡割記》,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7日。
    ④于成龍:《山海經祠祭“婴”及楚卜筮簡“(?)”字浅說》,《古文字研究》)第25辑,中華書局,2004年。
    ⑤晏昌贵:《秦家嘴“卜筮祭譸”简释文辑校》,《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2005年1月。
    ①羅新慧:《說新蔡楚簡“婴之以兆玉”及相關问题》,《文物》2005年3期。
    ②徐在國:《新蔡葛陵楚簡割記(二)》,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17日。
    ③宋華强:《新蔡楚簡“延”及從“延”字辨析》,簡帛研究網,2006年5月3日首發。
    ①郭沫若:《關於鄂君敞節的研究》,《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4期。
    ②朱德熙、李家浩:《鄂君敞節考释(八篇)》,《朱德熙古文字输集》,中華書局,1995年。
    ②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上),中華書局,1998年。
    ③李零:《楚國铜器铭文匯释》,《古文字研究》第13辑,中書害局,1986年。
    ④晏昌貴:《天星觀“卜筮祭禱”簡释文辑校》,《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⑤晏昌貴:《天星觀“卜筮祭禱”簡释文輯校》,《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⑥李家浩:《包山祭禱簡研究》,《簡帛研究2001》(上),廣西师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①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学位論文,2007年。
    ②陳偉:《葛陵楚簡所見的卜筮与祷祠》,载《出土文獻研究》第六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③范常喜:《新蔡楚簡“咠祷”即“○(从羽從能)禱”說》,簡帛研究網,2006年10月17日首發。
    ④沈培:《說古文字里的“祝”及相關之字》,《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6)論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06年。
    ⑤王連成:《也談楚簡中的“(?)”字》,簡帛研究網,2006年11月12日首發。
    ①宋華強:《新蔡楚简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②王颖:《包山楚簡詞彙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年。
    ③宋華强:《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④李零:《包山楚簡研究(占卜類)》,《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一辑,中華書局,1993年。
    ⑤曾憲通:《包山卜筮簡考释(七篇)》,《第二届國際中國古文字学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1993年。
    ①羅新慧:《释新蔡楚簡“樂之,百之,赣之”及其相關周题》,《考古與文物》,2008年第1期。
    ①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②劉釗:《釋新蔡葛陵楚簡中的“(?)”字》,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28日;賈連敏:《新蔡葛陵楚簡中的祭禱文害》,《苹夏考古》2004年第3期;于成龍:《释(?)-新蔡楚簡中的(?)礼》,《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4期。
    ①楊華:《新蔡祭祷簡中的兩個问题》,《新出楚简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郭店簡·其他簡卷)2006年6月武漢大學筒帛研究中心等编,2007年2月網上首發。
    ②時兵:《“(?)”字小議》,《考古舆文物》2005年第2期。
    ③贾連敏:《新蔡葛陵楚筒中的祭禱文害》,簡帛研究網,2004年1月11日首發。
    ④于成能:《释(?)-新蔡楚简中的衅礼》,《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4期。
    ⑤王颖:《包山楚筒詞彙研究》,廈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①陈彦輝:《西周册命銘文的禮儀内涵及其文體意義——以文體要素“拜手稽首”为例》,《廣東外語外贸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
    ②贾連敏:《新蔡葛陵楚簡中的祭禱文害》,簡帛研究網,2004年1月11日首發
    ③裘锡圭:《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
    ④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陈:《包山楚简》,文物出版社,1991年。
    ①劉釗:《郭店楚简校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②宋苹強:《楚墓竹簡中的“(?)”字及“(?)”字》,簡帛研究網,2004年6月13日首發。
    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望山楚简》,中華害局,1995年,第98頁注[69]。
    ④袁國華:《江陵望山楚簡“青帝”考释》,《華學》第五辑,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年。
    ⑤于成能:《楚禮新證——楚簡中的纪時、卜筮與祭禱》,北京大學博士学位输文,2004年。
    ⑥袁金平:《新蔡葛陵楚簡字詞研究》,安徽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①宋華强:《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②陳偉:《葛陵楚簡所見的卜筮與祭祷》,《楚土文献研究》第六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③晏昌贵:《新蔡葛陵楚簡“上逾取稟”之試解》,《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
    ④宋華強:《新蔡楚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载二),簡帛研究網,2006年12月9日首發。
    ①何琳儀:《新蔡竹简選释》,筒帛研究網,2003年12月7日。
    ②晏昌貴:《秦家嘴“卜筮祭祷”简释文辑校》,《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舍科學版)》2005年1期。
    ③王颖:《包山楚簡詞彙研究》,廈门大學出版社,2008年。
    ①王颖:《包山楚簡詞彙研究》,厦門大學出版社,2008年。
    ②王颖:《包山楚簡詞彙研究》,廈門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①李家浩:《楚簡中的祫衣》,《中國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遴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②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③宋華強:《新蔡楚简所見(?)補考》,簡帛研究網,2005年12月2日首發。
    ④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00年。
    ⑤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①楊華:《新蔡祭祷簡中的兩個問题》,“中國簡帛学國際論壇2006”提交論文,武漢大學,2006年11月。
    ①陳偉:《楚東國地理研究》,武漢大学出版社,1992年。
    ②何琳儀:《新蔡竹簡選释(下)》,簡帛研究纲,2003年12月7日。
    ③宋華强:《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学位論文,2007年。
    ④李家浩:《包山卜筮簡218-219號研究》,畏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畏沙三國吴筒暨百年來简帛發现舆研究國隙學術研封含論文集》,中華書局,2005年。
    ①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①贾連敏:《新蔡葛陵楚筒中的祭祷文書》,簡帛研究網,2004年1月11日首發,後發表于《華夏考古》2004年3期。
    ②裘錫圭:《甲骨文中的見和視》,臺灣师範大學國文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编《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学衍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①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学位論文,2007年。
    ①李守奎:《楚文字编》,華東師範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②李守奎:《楚文字编》,華東师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③宋華強:《新蔡楚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载二),簡帛研究網,2006年12月9日。
    ①何琳儀:《新蔡竹簡選释(下)》,筒帛研究網,2003年12月7日;董珊:《新蔡楚筒所见的“顓頊”和“雎漳”》,筒帛研究網,2003年12月7日。
    ②何琳儀:《新蔡竹簡遴释》,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7日。
    ③宋華強:《新蔡楚筒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①宋華强:《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①張新俊:《新蔡葛陵楚墓竹簡文字袖正》,簡帛研究網,2004年2月22首發。
    ②孔仲温:《望山卜筮祭禱簡“(?)(?)”二字考释》,《第一届國際訓詁學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1997年。
    ③趙平安:《釋古文字资料中的“裔”及相關褚字——徒郭店楚簡談起》,載《中國文字研究》第二辑,魔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①劉釗:《释“值”及相關諸字》,《中國文字》新廿八期,藝文印害館,2002年。
    ②陳偉:《讀新蔡楚簡劄記(三則)》,簡帛研究網,2004年1月30日。
    ③宋革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①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①宋華強:《新蔡楚简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②季旭昇:《从新蔡葛陵簡說“熊”字及其相關問题》,臺灣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编《第十五届中國文字學國際学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
    ③袁金平:《新蔡葛陵楚簡字詞研究》,安徽大學博士学位論文,2007年。
    ①徐在國:《谈新蔡葛陵楚簡中的幾支卓馬筒》,筒帛研究纲,2003年12月13日。
    ②宋華强:《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①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②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③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①李家浩:《望山遣策卓蓋文字釋讀》,《中國文字學報》第一辑,商務印書馆,2006年。
    ②宋華強:《新蔡楚筒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①徐在國:《谈新蔡葛陵楚簡中的幾支車馬簡》,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13日;又,“中國筒帛学國際論壇2006”提交論文,武漢大學,2006年11月。
    ②李家浩:《楚簡中的袷衣》,《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①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学位論文,2007年。
    ②禤健聰:《新蔡楚簡短劄一則》,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28日首發,後發表在《康樂集》,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
    ①于茀:《新蔡葛陵楚墓竹簡中的繇辭》,《文物》2005年1期。
    ②于成龍:《戰國楚簡中的卜筮儀節初論》,載北京大學考古博學院编《考古学研究(六)》,科學出版社2006年。
    ③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④于茀:《新蔡葛陵楚墓竹簡中的繇辭》,《文物》2005年1期。
    ⑤于成龍:《戰國楚簡中的卜筮儀節初論》,载北京大学考古博學院编《考古學研究(六)》,科學出版社2006年。
    ⑥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①宋苹強:《新蔡楚簡所見(?)補考》,簡帛研究網,2005年12月2日首發。
    ②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望山楚簡》,中華書局,1995年。第92页注[35]。
    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望山楚簡》,中華書局,1995年。第92頁注[35]。
    ①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①李天虹:《新蔡楚簡補释四則》,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17日首發。
    ②徐在國:《新蔡葛陵楚簡劄記》,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7日。
    ③何琳儀:《新蔡竹簡選释》,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7日。
    ④徐在國:《新蔡葛陵楚簡劄記》,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7日。
    ①宋苹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②范常喜:《讀簡帛文字割記》,簡帛研究绷,2006年11月13日首發。
    ①高明、葛英會:《古陶文字征》,中華書局,1991年。
    ②周寶宏:《古陶文形體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4年。
    ③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陳偉:《郭店竹書別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④袁金平:《新蔡葛陵楚簡字詞研究》,安徽大學博士学位論文,2007年。
    ①王力:《漢語史稿》,中華書局,1980年。
    ②宋華強:《新蔡楚筒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③汪中:《述學》,遼事教育出版社,2000年。
    ④廣瀨薰雄:《新蔡楚筒所謂“賵害”簡試析》,《筒帛》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①陳偉:《葛陵楚簡所見的卜筮與禱祠》,載中國文物研究所编《出土文献研究》第六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②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①陳偉:《新蔡楚簡零释》,《華學》第六辑,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②廣瀨薰雄:《新蔡楚簡所謂“賵書”筒試析》,《簡帛》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①徐在國:《新蔡葛陵楚簡劄耙(二)》,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17日。
    ②廣瀨薰雄:《新蔡楚簡所謂“賵書”筒試析》,《簡帛》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③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④董珊:《楚簡簿記與楚國量制研究》,轉引自宋苹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⑤廣瀨薰雄:《新蔡楚簡所謂“賵書”簡試析》,《簡帛》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⑥徐在國:《新蔡葛陵楚简札耙(二)》,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7日。
    ①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九店楚簡》,中華書局,2000年。
    ②廣瀨薰雄:《新蔡楚簡所謂““賵書”簡試析》,《简帛》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③徐在國:《新蔡葛陵楚簡札记(二)》,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17日。
    ④宋華強:《释新蔡简中的量器“鬴(釜)”》,簡帛研究網,2005年11月13日。
    ⑤徐在國:《新蔡葛陵楚簡扎記(二)》,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7日。
    ⑥廣瀨薰雄:《新蔡楚簡所謂““賵書”簡試析》,《簡帛》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⑦徐在國:《新蔡葛陵楚簡札記(二)》,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17日。
    ①董珊:《楚簡簿記与楚國量制研究》(未刊),轉引自宋華強《新蔡楚简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②王力:《王力文集》第十一卷《漢語語法史》,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
    ①宋華強:《新蔡楚筒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学位論文,2007年
    ①宋華强:《释新蔡楚簡中的量器“鬴(釜)”》,簡帛研究網,2005年11月13日。
    艾蘭、邢文编:《新出簡帛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蔡利麗:《新蔡葛陵楚墓卜筮簡集释》,吉林大學硕士學位論文,2007年。
    隙劍:《甲骨金文舊释“尤”之字及相關諸字新释》,《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四辑,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劍:《說花園荘東地甲骨卜辭的“丁”——附:释“速”》,《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4期。
    陳劍:《释“琮”及相關諸字》,《中國簡帛學國際输壇2006論文集》,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06年11月。
    隙斯鹏:《郭店楚簡解讀四則》,《古文字研究》第24辑,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隙斯鹏:《“眔”为“泣”之初文說》,《古文字研究》第25辑,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隙斯鹏:《戰國楚帛書甲篇文字新释》,《古文字研究》第26辑,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隙偉:《包山楚簡初探》,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
    隙偉:《郭店楚簡刖释》,《江漢考古》1998年第4期。
    陳偉:《新蔡楚簡零释》,《華學》第六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陳偉:《讀新蔡竹簡答記》(三則),簡帛研究網,2004年1月30日。
    隙偉:《葛陵簡中的繇》,簡帛研究網,2004年2月29日。
    隙偉:《葛陵楚簡所見的卜筮與禱祠》,《出土文献研究》第六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隙偉:《讀新蔡楚簡劄記(四則)》,《康樂集——曾憲通教授七十壽度输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
    大西克也:《試输新蔡楚簡的“述(遂)”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董珊:《新蔡楚簡所見的“颛頊”和“睢漳”》,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7日。
    董珊:《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簡帛纲,2007年7月8日。
    范常喜:《戰國楚祭祷簡“蒿之”、“百之”補議》,簡帛研究網,2005年8月24日。
    范常喜:《新蔡楚簡“咠禱”即“(?)祷”說》,簡帛網,2006年10月17日。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駐馬店文化局、新蔡縣文物保護管理所:《河南新蔡平夜君成墓的發掘》,《文物》2002年第8期。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何琳儀:《新蔡竹簡選释》,《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
    何有祖:《新蔡楚簡释讀劄記》,簡帛網,2007年1月14日。
    何有祖:《新蔡楚簡“百之”試解》,簡帛網,2007年1月23日。
    侯乃峰:《說楚簡“夃”字》,簡帛網,2006年11月29日。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望山楚簡》,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九店楚簡》,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胡文輝:《荊門“辟兵”戈考述》,《學人》第七辑,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5年。
    黄德寬、徐在國;《郭店楚簡文字續考》,《江漢考古》1999年第2期。
    黄德寬:《新蔡葛陵楚簡所見“穴熊”及相關問题》,《古籍研究》2005年卷下(總第48期)
    黄錫全:《楚簡中的(?)酓舆(?)酓與(?)酓穴酓再議》,《簡帛研究2004》,桂林:廣西师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高亨:《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鲁書社,1989年。
    廣瀨薰雄:《新蔡楚簡所謂“賵書”簡試析》,《簡帛》第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管燮初:《西周金文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书馆,1981年。
    季旭升:《從新蔡葛陵簡谈戰國楚簡“娩”字——兼談<周易>“十年貞不字”》,臺灣東海大學“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2003年3月13日。
    季旭升:《從新蔡葛陵簡說“熊”字及其相關問题》,臺灣辅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编《第十五届中國文字學國隙学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4月17日。
    贾連敏:《新蔡楚簡中的楚先祖名》,《華學》第七辑,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
    賈連敏:《新蔡葛陵楚簡中的祭祷文書》,《華夏考古》2004年第3期。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李家浩:《包山楚簡所見楚先祖名及其相關的問题》,《文史》第四十二辑,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李家浩:《包山祭禱簡研究》,《簡帛研究2001》(上),桂林:廣西师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家浩:《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李零:《古文字雜識(五則)》,《國學研究》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李零:《文字破譯方法的歷史思考》,《李零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李天虹:《新蔡楚簡補释四则》,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17日。
    李天虹:《楚簡文字形體混同、混訛舉例》,《江漢考古》2005年第3期。
    李守奎:《楚文字编》,上海:華東师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李學勤:《論包山楚簡中的一楚先祖名》,《文物》1988年第8期。
    李學勤:《論葛陵楚簡的年代》,《文物》2004年第7期。
    李佐豐:《上古漢語語法研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
    李佐登:《先秦漢語實詞》,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
    劉彬徽:《楚系青铜器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劉國勝:《楚遣策制度述略》,《楚文化研究論集》第六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
    社,2005年。
    劉雨:《信陽楚簡释文舆考释》,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赐楚墓》附缘,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劉釗:《古文字耩形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输文,1991年;又《古文字耩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劉釗:《释新蔡葛陵楚筒中的“(?)”字》,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28日。
    劉釗:《释“儥”及相關諸字》,《古文字考释叢稿》,畏沙:嶽麓書社,2005年。
    劉樂賢:《讀楚簡答記二則》,簡帛研究網,2004年5月29日。
    劉信芳:《新蔡葛陵楚墓的年代以及相關問题》,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17日。
    劉信芳:《释葛陵楚簡“暮生早孤”》,簡帛研究網,2004年1月11日。
    劉信芳:《楚簡“三楚先”、“楚先”、“荊王”以及相關祀禮》,《文史》2005年第4辑。
    陸錫興:《释“p”》,《考古》1987年第12期。
    羅新慧:《說新蔡楚簡“婴之以兆玉”及其相國問题》,《文物》2005年第3期。
    羅新慧:《說新蔡楚簡中的禱辭》,《中國歷史文物》2007年第1期。
    吕叔湘:《漢語法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
    吕叔湘:《漢語語法論文續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
    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害(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害(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害(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鹏宇、汪冰冰:《释楚簡中“寮”字及其相關字》,簡帛網,2008年10月18日。
    裘錫圭:《谈谈古文字资料對古漢語研究的重要性》,《中國語文》1979年第6期。
    裘錫圭:《谈谈隨縣曾侯乙墓的文字资料》,《文物》1979年第7期。
    裘錫圭、李家浩:《曾侯乙墓竹簡释文與考释》,《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裘錫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裘錫圭:《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裘錫圭:《释戰國楚簡中的“(?)”字》,《古文字研究》第26辑,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容庚:《金文编》,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宗颐、曾憲通:《楚地出土文献三種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單曉偉:《新蔡葛陵楚墓簡编聯及其相關問题》,安徽大學硕士學位論文,2007年。
    商承祚:《戰國楚竹簡匯编》,濟南:齑鲁書社,1995年。
    沈培:《從戰國簡看古人占卜的“蔽志”——兼論“移祟”說》,原载《古文字典古代史》第一辑,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年;又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7年12月16日。
    施謝捷:《楚簡文字中的“悚”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時兵:《“(?)”字小議》,《考古與文物》2005年第2期。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宋國定、曾曉敏、謝巍:《新蔡發掘一座大型楚墓》,《中國文物報》1994年10月23日第41期。
    (1)《楚墓竹簡中的“(?)”及字“(?)”字》,簡帛研究網2004年6月13日。
    (2)《<離骚>“三後”即新蔡楚簡“三楚先”說——兼論穴熊不属於“三楚先”》,簡帛研究網,2005年3月4日。
    (3)《释新蔡楚簡中的量器“鬴(釜)”》,簡帛研究網,2005年11月13日。
    (4)《論楚簡中“卒歲”、“集歲”的不同》,簡帛研究網,2005年11月20日。修改稿《論新蔡楚簡中的“卒歲”舆“集歲”》,簡帛網,2005年12月7日。
    (5)《新蔡楚簡所記卜巍考》,簡帛研究網,2005年12月2日。
    (6)《由新蔡楚簡“肩背疾”說到平夜君成所患为心痛之症》,簡帛研究網,2005年12月7日。
    (7)《新蔡楚簡“肩”字補證》,簡帛網,2006年3月14日。
    (8)《释新蔡楚簡的“脅”》,簡帛網,2006年3月15日。
    (9)《新蔡楚簡“延”字及從“延”之字辨析》,簡帛網,2006年5月3日。
    (10)《試输平夜君成即平夜文君之子》,簡帛網,2006月5月17日。
    (11)《释新蔡楚簡中的一個祭牲名》,簡帛網,2006年5月24日。
    (12)《释新蔡楚簡中一個卜骨名》,簡帛網,2006年6月25日。
    (13)《新蔡楚簡兩個神靈名簡說》,簡帛網,2006年7月1日。
    (14)《新蔡楚簡與“速”義近之字及楚簡中相關諸字新考》,簡帛網,2006年7月31日。
    (15)《新蔡楚簡“百之”、“赣之”解》,簡帛網,2006年8月13日。
    (16)《楚簡數字卦的再討論(稿)》,簡帛網,2006年8月27日。
    (17)《<新蔡楚簡“百之”、“赣之”解>補記》,簡帛網,2006年8月27日。
    (18)《楚簡“祷”新釋》,簡帛網,2006年9月3日。
    (19)《新蔡楚簡和<柬大王泊旱>的“乃而”》,簡帛網,2006年9月24日。
    (20)《新蔡楚簡中記有繇(?)(?)的一组簡文的释讀》,簡帛網,2006年11月12日。
    (21)《新蔡楚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载一)》,簡帛網,2006年12月5日。
    (22)《新蔡楚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载二)》,簡帛網,20'06年12月9日。
    (23)《新蔡楚簡中的歲熟貞》,簡帛網,2006年12月12日。
    (24)《楚簡神靈名三释》,簡帛網,2006年12月17日。
    (25)《楚簡中徒“(?)”徒“甘”之字新考》,簡帛網,2006年12月30日。
    (26)《释新蔡楚簡中的“述”和“丘”》,簡帛網,2007年1月9日。
    (27)《新蔡楚簡地名考释二則》,簡帛網,2008年4月12日。
    (28)《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蘇建州:《楚簡文字考释一則》,簡帛網,2006年12月12日。
    蘇建州:《释楚竹書畿個徒“尤”的字形》,簡帛網,2008年1月1日。
    蘇建州:《楚簡文字考释四則》,簡帛網,2008年10月11日。
    蘇建州:《楚文字“炅”字及從“炅”之字再議输-兼输傅抄古文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簡帛網,2008年11月8日。
    湯余惠:《戰國文字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2001年。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王筠:《說文解字句讀》,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王念孫:《讀書雜誌》,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
    王引之:《經傅释詞》,畏沙:嶽麓書社,1985年。
    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王力:《同源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
    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
    王力:《關於詞類的割分》,《王力文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年。
    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王颖:《包山楚簡詞彙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年。
    王蕴智:《赢字探源》,《漢語漢字研究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魏德腾:《<睡虎地秦墓竹簡>詞彙研究》,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年。
    魏宜辉:《楚系簡帛文字形體訛燮分析》,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
    魏宜辉、周言:《再谈新蔡楚簡中的“穴熊”》,簡帛研究網,2004年11月8日。
    武家璧:《葛陵楚簡“我王之歲”的年代》,簡帛網,2009年1月17日。
    吴良寶:《璽陶文字零釋(三則)》,吉林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编《中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
    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徐在國:《释“货”》,《古典文献與文化論叢》第二辑,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
    徐在國:《新蔡楚簡中的兩個地名》,中國文字學會、河北大學研究中心编《漢字研究》第一辑,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徐在國:《新蔡葛陵楚簡答記》,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7日,又見於《中國文字研究》第五辑,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徐在國:《谈新蔡葛陵楚簡中的幾支卓馬簡》,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13日。
    徐在國:《說“咠”及其相關字》,簡帛研究網,2005年3月4日。
    徐在國:《徒新蔡葛陵楚簡中的“延”字談起》,《簡帛》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禤健聰:《戰國楚簡字詞研究》,中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晏昌贵:《天星觀“卜筮祭祷”簡释文辑校》,《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二)》,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晏昌贵:《楚卜筮簡所見神靈雜考(五則)》,《簡帛》第一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晏昌贵:《新蔡葛陵楚簡“上逾取稟”之試解》,《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郭店·其他簡卷),2006年6月26-28日。
    楊伯俊、徐提:《春秋左傅詞典》,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楊華:《“五祀”祭祷與楚漢文化的繼承》,簡帛研究網,2004年2月15日。
    楊華:《新蔡楚簡所見楚地祭祷禮儀二則》,簡帛研究網,2004年8月1日。修訂稿見簡帛網,2005年11月13日。
    楊華:《新蔡楚簡祭祷禮制雜疏(四則)》,《簡帛》第一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楊華:《新蔡祭祷簡中的兩個問题》,《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6論文集》,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06年11月8日-11月10日。其修改稿見簡帛網,2007年2月28日。
    楊育彬:《楚文化研究又一新成果——(新蔡葛陵楚墓)讀後》,《江漢考古》2005年第1期。
    于成龍:《釋(?)——新蔡楚簡中的(?)禮》,《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4期。
    于成龍:《楚禮新證——楚簡中的纪時、卜筮與祭禱》,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
    于成龍:《戰國新蔡葛陵楚簡中的“享玉”制度》,《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第4期。
    于茀:《新蔡葛陵楚墓中的繇辭》,《文物》2005年第1期。
    于省吾:《释“能”和“(?)”以及从(?)的字》,《古文字研究》第八辑,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喻遂生:《兩周金文韻文和先秦“楚音”》,《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2期。
    喻遂生:《甲骨文的詞頭“有”》,四川大學漢語史研究所编《漢語史研究集刊》第五辑,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袁國華:《<新蔡葛陵楚墓>竹簡文字考释》,《康樂集——曾憲通教授七十慶壽諭文集》,廣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
    袁金平:《讀新蔡楚簡劄記二則》,《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袁金平:《新蔡楚簡“大川有(?)”試解》,簡帛網,2007年1月20日。
    袁金平:《新蔡葛陵楚簡字詞研究》,安徽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曾憲通:《包山卜筮簡考釋)》,《古文字與出土文献叢考》,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年。
    曾憲通:《再說“(?)”符》,《古文字研究》第25辑,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曾憲通:《古文字资料的發现與多重證據法的綜合運用》,《古文字研究》第26辑,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張光裕、陳偉武:《戰國楚簡所見病名辑證》,《中國文字學報》第一辑,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張静:《郭店楚簡中的應形音化现象》,《漢字研究》第一辑,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張守中:《睡虎地秦簡文字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
    張新俊:《新蔡葛陵楚墓竹簡文字補正》,簡帛研究網,2004年2月22日。
    張新俊:《释殷墟甲骨文中的“骝”》,簡帛研究網,2004年3月29日。
    張新俊:《上博楚簡文字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学位输文,2005年。
    張新俊:《释新蔡楚簡中的“柰(祟)”》,簡帛網,2006年5月3日。
    張腾波《新蔡葛陵楚墓竹簡文字编》,吉林大學硕士學位論文,2006年。
    張玉金:《输西周出土文献和傅世文献中“厥”的用法》,《出土文献語言研究》第一辑,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趟平安:《關於夃的形義來源》,簡帛網,2007年1月23日
    周凰五:《上博四<柬大王泊旱>重探》,《簡帛》第一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朱德熙《朱德熙古文字論集》,《朱德熙文集》第五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簡帛網:http://www. bsm. org. cn/
    簡帛研究網:http://www. jianbo. 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