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与城市形象传播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以大众传媒对城市形象的构建和传播作为主要研究问题,通过对城市形象的多元知识考查、传媒发展的基本态势和未来趋势的分析,考察了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与社会媒介化的时代背景下,在城市化浪潮冲击下,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转型时期,大众传媒与城市形象构建和传播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和相互制约关系。这项研究企图对于如何有效的进行大众传媒的城市形象的构建与传播进行管理和开发利用提供有效的思路和理论思考。
     本论文广泛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思路,导入了多元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对全球化、城市化和中国转型期背景下城市形象与大众媒体再现传播的关系进行了多角度的阐释和分析。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1)提出论文的核心问题、研究意义,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理论综述的基础上,确立本项研究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2)深入研究城市形象的内涵、形成与功能,及其与大众传媒的互动关系,深入分析城市形象再现中的传媒角色和功能。(3)解构城市形象相关议题的新闻传播实践,对媒介对于城市形象的不同再现维度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4)分析了在大众传媒进行城市形象传播的两种情境下,即大众传媒自主性城市形象构建和传播以及大众传媒政府付费性城市形象构建和传播的策略和方式进行了论证和研究。
     论文总体上认为大众传媒的城市形象构建与传播,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和结构,既要对于大众传媒的自主性内容报道中无意构建和传播的城市形象进行监控、引导和管理,也要善于开发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城市的构建和传播,只要进行这两大角度的整合传播,才能实现大众传媒构建传播城市形象的最优化。
This thesis was focused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city's image by mass media. Through multiple research of city's image and analysis of basic situation and future trend of media development, this thesis investigated the complex interaction and mu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ss media and the construc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city's imag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media socialization in social and economic transition. This study attempts to provide effective ideas and theoretical thinking on the management and exploit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city's image by mass media.
     This thesis interpreted and analyzed glob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s image and media's representation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transition by literature review and multiple knowledge systems and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e following are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thesis:
     (1) The core issues a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of the paper was presented.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research method was established by the theoretical review of relevant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2) The content, form and function of city's image and their interaction with mass media was studied in-depth.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media in the representation of city's image was also studied.
     (3) Practic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on the issues related to city's image was deconstructed.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representation of city's image was analyzed, concluded and summarized.
     (4) Th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city's image communication by mass media were demonstrated and studied in two situations:independent and financial supported by government.
     Generally speak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city's image by mass media is a systematic process and structure. It is not only necessary to monitor, guide and manage the unintentional construc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city's image by media's autonomic report, but also important to use mass media to construct and communicate city's image. This is the best way to achieve the optimal effect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city's image by mass media.
引文
①张允若:《外国新闻事业史新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12页
    ①伊塔洛·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张宓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53-54页
    ②汪民安等主编:《城市文化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③今天看来,波德莱尔和本雅明先后为巴黎写的抒情史诗,成为城市研究最富于启发性的起源和参照。
    ④汪民安等主编:《城市文化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①帕克等:《城市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3页
    ①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页
    ②李兴国:《北京形象——北京市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及舆论导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③同上,第33页
    ④闵学勤:《感知与意向——城市理念与形象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59页
    ①参见中国旅游新闻网,http://www.cntour2.com/viewnews/20081023/Brand/20081023141658853.htm
    ②转引自于宁:《城市营销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③参见刘彦平:《城市营销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④汤向东:《城市形象公关研究》,《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第27-28页
    ①范小军:《城市品牌塑造机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9-113页
    ②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80页
    ③参见《学习时报》编辑部:《国家与政府的危机管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④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96页
    ⑤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193页
    ①同2,第370-372页
    ②范小军:《城市品牌塑造机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8页
    ③叶南客:《城市形象塑造战略新论》,《学术研究》,2000(12),第57页
    ④于宁:《城市营销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4页
    ①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98-400页
    ②薛敏芝:《论现代城市的形象构建和传播设计》,《上海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4),第109-111页
    ③韩隽:《城市形象传播:传媒角色与路径》,《人文杂志》,2007(3),第192-193页
    ④李宗诚:《节事活动与城市形象传播》,《新闻传播研究》,2007(4),第31-32页
    ⑤参见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⑥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35页
    ①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页
    ② Kotler (1993), "Marketing Places:Attracting Investment, Industry and Tourism to Cities, States and Nations ", Maxwell Macmillan Int, New York
    ③ Kotler (2002), "Marketing Asian Places", John Wiley & Sons (Asia), Singapore
    ④转引自于宁:《城市营销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①大卫-麦克奎恩:《理解电视:电视节目类型的开年与变迁》,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139页
    ② Stuart Hall (ed), Representation: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Open University/Sage,1997,p 16
    ①张国良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21页
    ②米歇尔·德·塞都:《城中漫步》,汪民安等主编,《城市文化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7页
    ③埃尔德里奇:《获取信息:新闻、真相和权利》,张威、邓天颖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译者序第4、5页。
    ④倪炎元:《再现的政治:解读媒介对他者负面建构的策略》,《新闻学研究》(台湾),第50期
    ⑤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2页。
    ①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页。
    ②同上,第351页。
    ①斯图亚特·霍尔:《<意识形态>的再发现:媒体研究中被压抑着的重返》,黄丽玲译,《文化、社会与媒体:批判性观点》,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3年,第73-122页
    ②彼得·布鲁克:《文化理论词汇》,台北巨流出版社,2003年版,154页
    ③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6页
    ①布尔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79-100页
    ②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页
    ①参见秦启文,周永康:《形象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①布鲁克,彼得:《文化理论词汇》,王志弘&李根芳译,台湾巨流出版社,2003年版,第208页
    ①过去译作“城市意象”,即为现在所指的“城市形象”。
    ②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怡萍、何晓军译,第2页,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③郭旭,陈光,杨小薇:《构塑21世纪城市想象的灵魂》,《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第95页
    ④李兴国等:《北京形象》,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①李正国:《国家形象建构》,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①薛敏芝:《论现代城市的形象建构与传播设计》,《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第106页
    ②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的《电子政务》杂志,从2004年起对中国城市政府门户网站进行评价排行,到目前中国绝大部分省市级、区县级城市政府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当然,由于当地政府的重视程度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这些网站的管理水平、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不一。
    ①参见钱志鸿,陈田:《发达国家基于形象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问题》,2005年第1期,第65页
    ②刘继南、何辉等:《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①参见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7页
    ②参见李希光:《国家利益与变形的新闻框架》,http://www.media.tsinghua.edu.cn/lxg/
    ③李希光:《新闻学核心》,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34-35页
    ①参见重庆晚报:《南方都市报向重庆道歉》,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08-02/27/content_12550528.htm
    ①参见董力三,吴春柳:《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的社会经济意义》,《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1期,第136页
    ①2007年,苏州制定出台一系列培养、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政策措施。参见人民网专题《人才信息》,http://invest.people.com.cn/GB/76756/136442/8205564.html
    ②参见《苏州引进海归突破3000人》,http://www.szrbs.net/misc/2007-12/06/content_8408843.htm
    ①大卫·阿什德:《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页
    ②邵培仁等:《媒介生态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1页
    ①邵培仁等:《媒介生态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0页
    ②陈映芳:《城市与市民的生活》,《城市管理》,2005年第4期
    ②同1,第101页
    ①邵培仁等:《媒介生态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7页
    ②唐圣平:《媒介与人:数字化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媒介》,《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年第3期
    ③高波:《政府传播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1页
    ④贝瑞·雷纳等:《互联网简史》,熊澄宇编选,《新媒介与创新思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48页
    ①吴飞:《大众传媒经济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1页
    ①高波:《政府传播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0页
    ①彭伟步:《信息时代政府形象传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页
    ①详见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主编:《南海又听春潮声——深圳经济特区成立25周年新闻报道选编》,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6年版
    ①陆小华:《整合传媒》,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①刘小燕:《关于传媒塑造国家形象的思考》,《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2期,第64页
    ①何辉、梁婧等:《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形式与手段》,周明伟主编:《国家形象传播研究论丛》,外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116页
    ①参见李希光,孙静惟:《全球新传播》,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192页
    ①参见郑园园:《巴黎时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①卡伦,詹姆斯:《媒体与权力》,史安斌、董关鹏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②赵学波:《传播视野中的国际关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6页
    ①袁军:《传播媒介通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62页
    ②勒纳:《传播体系与社会体系》,张国良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5-323页
    ③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张国良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0页
    ①开办一年的深圳特区报《直通车》专版,受到广泛好评,被称作舆论监督的一大创新举措,2007年获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
    ②参见张国良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7页
    ③李希光,周庆安编:《软力量与全球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①沃纳·塞弗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266页
    ②李万来:《电视传播与政治》,正中书局,1993年版,第30页
    ③参见沈伟光:《传媒与战争》,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9页
    ①郑保卫:《当代新闻理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208页
    ①参见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2-234页
    ②李兴华:《莫桑比克发展计划部长访深》,深圳特区报,2007年4月17日,要闻版
    ③塞弗林,沃纳&坦卡德,小詹姆斯:《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348页
    ①参见吴信训:《都市新闻传播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2、276、280页
    ②参见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3页
    ①请注意,本地媒体在报道中没有提到“首次低于广东全省平均水平”的信息,而南方都市报却没有提及深圳经济增速高于全国水平的信息。
    ②南方都市报报道中所讲的“深圳产业空心化隐忧”,本地媒体从头至尾没有提及。但是,深圳官方认为深圳“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加速摆脱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的积极变化趋势”的信息,南方都市报有提及,这多少起到了一些平衡报道的作用。
    ③参见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4页
    ①何辉、刘朋等:《新媒体环境下国家形象的构建与传播》,外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①侯迎忠、郭光华:《对外报道策略与技巧》,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2-104页
    ①斯特劳巴哈、拉罗斯:《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②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223页
    ①刘小燕:《全球化背景下媒体与国家形象传播》,周明伟主编:《国家形象传播研究论丛》,外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119页
    ①段鹏:《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传播策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3页
    ①乔木:《美国媒体的中国报道与中美关系》,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70页
    ①苏丽文:《政府的媒体公关与新闻发布》,董关鹏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20页
    ①黎民主编:《公共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94页
    ①黎民主编:《公共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99-100页
    ②参见孙关宏《政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7-205页
    ③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第62页
    ④黎民主编:《公共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70页
    ⑤黎民主编:《公共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72页一273页
    ①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十字路口的选择——重建权力,还是重建社会》,《南方周末》,2010年9月16日F31版
    ②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和制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①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十字路口的选择——重建权力,还是重建社会》,《南方周末》,2010年9月16日F31版
    ①景跃进、张小劲主编:《政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0-82页
    ②晷淑珍:《试析政府对社会责任的监管》,《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10期
    ①凯文·威廉姆斯:《隧道终点的光亮:大众传媒、舆论和越南战争》,张威、邓天颖主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399-401页
    ②高波:《政府传播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0页
    ①高波:《政府传播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3页
    ①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陈德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00页
    ①李希光、周庆安主编:《软力量与全球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页
    ①[美]诺曼·R·奥古斯丁:《危机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页
    ②褚晓雯:《公共危机视角下的政府公共关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年第4期
    ①[美]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5页
    ①张妍、季鑫楠、杨鹏鹏:《试论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大众传媒运用》,《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2期(8卷)
    ①张昆:《国家形象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9页
    ①彭步伟:《信息时代的政府形象传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②李茂政:《当代新闻学》,台北正中书局,1987年版,第39页
    ①胡正荣、段鹏、张磊著:《传播学总论》(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8页。
    ②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7页。
    ①钱广贵:《基于经济交易关系的分众类广告传媒发展的批判反思》,《现代广告·学刊》,2009年秋季卷
    ②喻国明、张小争编著:《传媒竞争力——产业价值链案例与模式》,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①《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新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1020页
    ① Webster's Ⅱ New College Dictionary(1999).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Boston·New York, p.576
    ②参见黄迎新博士论文:《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批评与建构》,武汉大学图书馆
    ③吕尚彬主编:《广告文案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①见中华广告网,2009年5月19日,http://news.a.com.cn/Infos/news_80831.html。
    ①见安徽旅游政务网2010-10-5 http://www.ahta.com.cn/News/Html/10/10/101004093853.html。
    ①何修猛著:《现代广告学》,华夏出版社,2002版第227页
    ①李彬:《传播学引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50-153页。
    ①见《中国旅游报》/2010年9月3日第013版的相关新闻报道。
    ②搜索时间为2010年10月14日晚八点。
    ①郭明全:《传播力:企业传媒攻略》,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8页
    ②秦启文,周永康:《形象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2-37页
    ③萨拉·迪基:《人类学及其对大众传媒研究的贡献》,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编:《人类学的趋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41页
    [1]郭明全:《传播力:企业传媒攻略》,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秦启文,周永康:《形象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
    [4]刘继南、何辉等:《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6]张允若:《外国新闻事业史新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7]伊塔洛·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张宓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8]汪民安等主编:《城市文化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帕克等:《城市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0]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李兴国:《北京形象——北京市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及舆论导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年版
    [12]闵学勤:《感知与意向——城市理念与形象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于宁:《城市营销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刘彦平:《城市营销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5]范小军:《城市品牌塑造机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6]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7]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18]大卫-麦克奎恩:《理解电视:电视节目类型的开年与变迁》,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19]张国良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0]埃尔德里奇:《获取信息:新闻、真相和权利》,张威、邓天颖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21]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2]黄丽玲译,《文化、社会与媒体:批判性观点》,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3年
    [23]彼得·布鲁克:《文化理论词汇》,台北巨流出版社,2003年版
    [24]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5]布尔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26]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27]李正国:《国家形象建构》,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8]李希光:《新闻学核心》,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
    [29]郑园园:《巴黎时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
    [30]詹姆斯·卡伦:《媒体与权力》,史安斌、董关鹏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1]赵学波:《传播视野中的国际关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2]袁军:《传播媒介通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33]李希光,周庆安编:《软力量与全球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4]沃纳·塞弗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35]李万来:《电视传播与政治》,正中书局,1993年版
    [36]沈伟光:《传媒与战争》,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7]郑保卫:《当代新闻理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38]吴信训:《都市新闻传播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9]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0]王雄:《新闻舆论研究》,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41]弗雷泽·西泰尔:《公共关系实务》,罗惟正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42]何辉、刘朋等:《新媒体环境下国家形象的构建与传播》,外文出版社,2008年版
    [43]张昆:《国家形象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4]彭伟步:《信息时代的政府形象传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5]周明伟主编:《国家形象传播研究论丛》,外文出版社,2008年版
    [46]段鹏:《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传播策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7]乔木:《美国媒体的中国报道与中美关系》,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48]苏丽文:《政府的媒体公关与新闻发布》,董关鹏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9]大卫·阿什德:《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邵志择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50]邵培仁等:《媒介生态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1]高波:《政府传播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2]熊澄宇编选,《新媒介与创新思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3]吴飞:《大众传媒经济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4]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主编:《南海又听春潮声——深圳经济特区成立25周年新闻报道选编》,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6年版
    [55]陆小华:《整合传媒》,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
    [56]侯迎忠、郭光华:《对外报道策略与技巧》,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7]李希光,孙静惟:《全球新传播》,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58]麦克切斯尼:《富媒体穷民主——不确定时代的传播政治》,谢岳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59]尹鸿:《镜像阅读》,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
    [60]徐耀魁主编:《西方新闻理论评析》,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61]刘建明:《新闻学前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2]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3]林枫:《新闻改革理论探索》,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64]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陈德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65]黄扬略:《新时期党报探索》,海天出版社,2004年版
    [66]李茂政:《当代新闻学》,台北正中书局,1987年版
    [67]栾轶玫:《媒介形象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8]詹姆斯·卡瑞、珍·辛顿:《英国新闻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9]约翰·麦克马那斯:《市场新闻业》,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70]文森特·莫斯可:《传播:在政治和经济的张力下》,华夏出版社,2000年
    [71]约瑟夫·塔洛:《分割美国:广告与新媒介世界》,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72]Bright B.J.& Bakewell L., eds.(1995):Looking High and Low:Art and Cultural Identity. Tucson:Univ. Ariz. Press.
    [73]Campbell J.(1995):Urbanization, Cul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Ghana, 1875-1980. Urban Anthropol,23, p.409-50.
    [74]Deutsch, K.W. and R.L. Merritt (1965):Effects of Events on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images, in H.C. Kelman (ed.):International Behavior:a Social-Psychological Analysis. New York:Holt, Rinehart & Winston, p.130-187.
    [75]Fox R. (1977):Urban Anthropology:Cities in Their Cultural Setting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76]Fainstein S.S.(1994):City Builders:Property, Politics and Planning in London and New York. Oxford:Blackwell.
    [77]Friedmann J. (1995):Where We Stand:a Decade of World City Research. In World Cities in a World System, ed. PL Knox, PJ Taylor, p.21-47.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8]Giffard, C. Anthony and Nancy K. Rivenburgh (2000):News Agencies, National Images and Global Media Events,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77(1), p.8-21.
    [79]Holston J.(1989):The Modernist City:An Anthropological Critique of Brasilia.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80]Jensen, Ole B. (2005):Branding the Contemporary City-Urban branding as Regional Growth Agenda? Plenary paper for Reg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 Conference, Aalborg May 2005.
    [81]King A. D. (1996):Representing the City. London:Macmillan.
    [82]Lever W. F. (1999):Competitive Cities in Europe, Urban Studies,36(5), p.1029-1044.
    [83]Lynch O.(1994):Urban Anthropology, Post-Modernist Cities, and Perspectives. City Soc. Annul. Rev.1994, p.35-52.
    [84]Rainisto, S. (2003):Success Factors of Place Marketing:A Study of Place Marketing Practices in Norther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Helsink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85]Rivenburgh, Nancy K. (1995):Images of Others:the Presentation of Nations in the 1992 Barcelona Olympic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2(1), July, p.6-25.
    [86]Rusciano, Frank L. [Et al] (1997):The Impact of World Opinion on National Identity, Harvar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2(3), p.71-92.
    [87]Safa H. I. (1986):Urbanization, the Informal Economy, and State Policy in Latin America. Urban Anthropol.15, p.135-63
    [88]Sassen S. (1991):The Global City:New York, London, and Tokyo.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89]Winfield J. (2005):The Branding of Cities:Exploring City Branding and the Importance of Brand Image, Master thesis in Advertising Design at the graduate school of Syracuse University.
    [90]Zenner W.(1994):Nominalism and Essentialism in Urban Anthropology. City Soc. Annul Rev, p. 53-66.
    [91]Zukin S. (1995):The Cultures of Cities. Cambridge:Black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