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限理性、心智成本基础上的金融意识和金融秩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长期以来,立足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传统之上的金融学研究,受到了愈来愈多的来自金融理论和实践的质疑,尤其是行为金融学的产生,将有限理性引入了金融学研究,从而对标准金融学研究的范式提出了挑战。如何解释金融投资实领域中的诸多现象、如何解释标准金融学理论对现实金融实践解释不足的问题,成为金融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同时伴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步伐的加快,全球一体化、金融全球化浪潮正席卷而来,面对全球金融业的不断冲击,中国金融如何应对、如何在强制变迁中强力拉升中国金融运行机制的效率,提升其整体形象,树立金融公平以及强化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尤其是伴随中国经济社会的制度性变迁,“经济转型”已成为当代中国的根本特征,在从一元向多元、从单一向复合、从计划向市场、从权威向民主变迁的过程中,中国金融同样遇到了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制度与秩序的冲突,法制与秩序的冲突,换言之,随着金融立法的不断完善,无论是纯技术性的法律法规,还是带有系统性的关于金融的制度性建设都不同程度的呈现出“有制度、无秩序”的状况,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局面,或者说这种制度与秩序的偏离或错位是源于何种因素?是金融技术性问题还是金融文化问题,是金融实体规律的复杂还是金融从业人员的金融意识不够,这不得不让金融理论研究者们认真思考。于是,抛开传统金融理论的研究范式,转变传统金融理论研究的理性人假设,引入经济人非理性的假设,引入个体异质性的假设,成为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根基。事实上,我们只有不断的对原有金融理论研究的基础性假设进行修正,也才能更深入更客观地反映当代生动的金融实践。论文正是基于这样的前提,就人类思维中的理性、非理性因素进行了探讨,并就人类大脑中理性与非理性在决策中的功能作用进行较为充分的对比、探讨。通过研究,论文认为:人类决策不能简单地认为追逐利益最大化是其根本动力和出发点,也不能简单地将经济理性思维就等同于有意识的思维,也不能简单地将目标与手段的内在一致性等同于理性思维。事实上,人类决策时包含了许多复杂的思维形态和方式,一个决策,貌似理性,不排除它包含了非理性的思维过程。同样,非理性的决策也不排除它有理性思维的成分。因此,判断一个决策的关键是区分这种决策中理性与非理性的思维成分各占多大比例;同时,通过研究发现,人类决策中的理性与非理性思维结果也绝不是传统古典经济学假设的那样简单,片面,即理性思维就必然是利润最大化的假设结果,非理性思维就一定导致非理性的结果。事实上,金融投资实践已经证明,理性思维结果并不一定导致利润最大化,否则金融证券市场上不少投资者都将成为巨额财富的拥有者,然而,情况却恰恰相反,投入巨大理性思维的金融投资者们并没有因此不断地拥有财富,反而不少人是亏损。这就说明传统经济假设中的理性思维与利益最大化结果的一一对应的函数关系不成立。问题何在?论文认为:传统经济学、金融学研究中对理性的认识存在重要偏差。传统金融学中的理性,其实变成了工具理性,即目的与结果的内在一致性就是理性,在传统金融学理论的眼中,诸如冲动、情绪、偏好、信仰等等计算和权衡的心理行为统统视为非理性。显然,对于理性认知的偏差是导致传统金融理论无法真实、准确、有力地阐释现实金融实践中的诸多问题的真正原因。
     对于非理性认知的不足,导致传统金融学、经济学理论将非理性排除在金融学研究的范畴,事实上,人类大脑的意识,不单是理性思维的结果,同时也是非理性思维的结果,甚至是无意识思维的结果,个体行动的产生与意识密不可分,而意识却包含了无意识、前意识等非理性的思维方式,正是这些非理性思维方式的存在,并将非理性的东西内化为个体意识的理性,从而推动了个体的思维决策。认知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的研究成果表明,个体决策中的非理性成分通过人体心智结构的整合功能将各种复杂的理性、非理性思维进行整合,从而推动行动的产生。由此可见,意识对于个体决策的复杂构成,很难用理性、非理性进行简单地划分,然而传统金融学、经济学理论简单地、片面地进行理性假设,于是,对于意识构成复杂性,意识构成中的非理性成分与理性成分相互转化,意识简单地等同于理性思维,成为传统金融学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论文力图通过对传统金融学、经济学理论中局限的批判,提出意识对于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性,尤其是金融意识地树立对于应对当代中国经济转型中“制度与秩序”的冲突甚至“背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制度与秩序”的背离和冲突,论文还从另外的角度即心智构成及其成本的角度进行了探讨。面对有制度却无秩序的金融现状,如何寻找其根本原因并寻求解决的路径和办法?心智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突破,论文认为:对于个体心智结构的多样性、复杂性,它不可能是传统经济学假设的那样都具有同质性,是“铁板一块”。传统金融学假设中的个体同质显然无法解释当今复杂的金融异象。心智的差异,个体在决策时的心智资源的投入以及所投入心智资源如何分配,都是个体金融决策时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无论是作为日常金融运行与管理的金融从业者,还是金融投资领域中运用心智资源的金融投资者,都无法脱离金融决策时对心智投入的考量。尽管这种考虑有可能是决策者自身没有注意到。但这种考虑却是客观存在,否则就不会有在金融证券投资领域中的从众现象、惯常性思维。为什么?从心理角度上讲,人们之所以采取这样的行为,是因为这样的决策有可能带来的失望的情绪较少。从经济学的角度上讲,决策对于投资者而言,可能投入的心智成本较少。这是金融参与主体或者说这是人类的一个共同追求的目标,即总是力图用最小的投入或最简单的方法去解决面对的问题。人类对科学的探索和追求,不也正是这样的目标,即简单、省力。心智结构与成本成了人类经济和任何决策的重要前提。然而,传统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却因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倾向而将其排斥在外。这不得不说是当代金融学或经济学研究的缺失和遗憾。
     怎么办?正是带着这样的思考,论文对心智与秩序的关系进行探讨。论文认为:由于心智结构的复杂构成尤其是借助精神分析理论中的研究成果,即意识——无意识结构和认知科学中的认识系统构成的心理学阐释,力图说明心智决策中影响决策的因素、构成及其机理,力图寻找克服心智成本最小化的路径选择。研究发现,要使心智决策成本最小化,则须通过心智决策时对影响决策的内外因素进行整理。内部因素诸如生理机能、技能、意识以及社会化过程,外部因素则包括心智决策时的外部程序、文化及生态环境的构成。
     秩序无疑是影响心智决策中的外部及系统内部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对于秩序的研究,传统金融学、经济学研究仅仅集中于经济和金融的技术性层面,即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技术规范、法制规范、交易规范,而对于秩序形成的自发性因素构成却研究不够。秩序在传统金融学研究中似乎只是一种外在制度的建构。这正是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人类的制度及文化之所以能够建立,就在于人类自身存在着对实体认知的局限以及实体自身的不确定,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交易者存在成本,也正是成本的存在才迫使交易者们为减少成本而建立企业、组织,以期获得边际利润大于边际投入的目的。同时,由于人类自身心智构成的复杂性,构成金融正常运行的一系列软性制度,诸如习俗、惯例、信仰等都成为影响个体金融决策的重要方面。因此,不少新制度经济学者们开始运用心智投入来研究影响心智决策成本的系列原因。于是对于信任的研究、对于金融伦理的研究、对于金融文化的研究以及金融秩序的研究成为进一步推动金融学理论研究深化的方向和趋势。秩序,作为金融体制建构的目标,它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金融系统的成熟。无论这种秩序的形成是源于建构理性还是人类金融试错的积淀,一旦秩序形成,将在相当时间段内反过来影响金融运行,即影响金融主体的决策,尤其是良好的金融秩序将在相当程度上减少决策者在决策中的系统性风险,而将决策资源、心智资源投入到影响决策的技术性层面,从而使金融主体的决策减少了来自非技术性噪声的干扰;同时也使金融主体的决策更趋快乐、简便。事实上,任何个体决策的最高境界就在于此。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突破:
     1、力图通过对传统金融学、经济学理论中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批判,探讨金融意识对于金融及经济决策的重要性,探讨克服有限理性的重要路径就在于树立金融意识。
     2、论文通过对传统金融学、经济学理论假设中忽略心智成本,即思维成本的批判,探讨金融决策和金融行为中普遍而广泛存在的心智成本对于人类金融管理及金融投资的重要意义,探讨金融从业主体及金融参与者在金融活动中减少心智投入,减少心智成本的过程中能保证最大化利益;同时,也运用心智结构理论说明了心智投入与结果最大化并非正相关关系,而是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的原因。
     3、意识指导人的行为,而秩序的建立是意识的结果。良好而高效的金融秩序的建立有赖于良好的金融意识的建立。事实上,我国金融意识的缺乏,从纯经济学的角度看就在于人们进行金融决策和金融秩序建构时的心智投入不够,而心智投入却与有限理性是一脉相承的逻辑关系。换言之,正是人类的有限理性,导致人类进行决策时存在着思维成本即精力投入,而精力投入的最小化是人类决策的终极目标,但要如何实现和达到,则需要通过金融意识的树立,良好金融秩序的建立从而形成一种高效、合理的制度化建构后,方能实现。而为此目标的实现,则正是我们需要引入心智成本的重要原因。唯有这种制度和建构,人类在参与金融决策和运行时的心智投入才会从根本上减少,并实现收益最大化。
Purposes of this thesis:
     1 Through the criticism on the rational economic person supposition in traditional finance and economics theories, this thesis will explore the importance of financial sense to financial and economic policy and discuss the significant way to overcome limit ration is to set up financial sense.
     2 According to the criticism on the neglect of sense cost, that is psyche cost in traditional finance and economics theory suppositions, this thesis discussed the significance of sense cost which exists in financial policy establishment and financial activities widely and generally to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investment, and explored the reasons why financial professionals and financial participants can guarantee the greatest interest in the process of reducing sense investment and reducing sense cost in financial activities, and expressed that sense cost and greatest interest has no relevant relationships, but quite a lot uncertainty as well.
     3 Sense guides people’s activiti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order is the result of sens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erfect and effective financial order depend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good financial sense. In fact, from just economic angle, the lack of financial sense in Chinese lies in the lack of sense cost when people are formulating financial policies and setting up financial orders and the sense investment and limit sense have some logic relationships of the same origin. That is to say, it is the limit sense of people that leads to the existence of thinking cost, that is, energy devotion in decision-making. The minimum of energy devotion is the final destination of people’s decision-making and how to realize it depends on the setting up of financial sense and only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ffective and reasonable system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erfect financial order that the destinations can be reached. And this purpose and realization is the important reason why we should strengthen sense devotion. Only through this system and construction, sense devotion can be reduced ultimately in financial decision-making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引文
①阿克洛夫于2001年在诺贝尔授奖仪式上的讲话
    ②(英)J.R.沙克尔顿,G.洛克斯利编著:《当代12位经济学家》,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7页
    ①[美]约翰·N·德勒巴克、[美]约翰·V·C·奈编,张宇燕等译:《新制度经济学前沿》译者序言,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②诺斯:“历时经济效绩”,1993年12月9日在接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的演讲。《经济学消息报,1995年第1期》
    ①摘自:《注意力经济的来龙去脉》,中国科技信息,1999年10月15日,第148期
    ①胡海鸥、祝小兵、周延军著:《当代货币金融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7页-第238页
    ②胡海鸥、祝小兵、周延军著:《当代货币金融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41页—第242页
    ①Bridgeman:Reflections of a physicist ,New York,1955
     ①j.Alexander.J.C, Sociological theory since 1945,Berkeley universityof press .1987.p.10
    ①袁亚愚:《普通社会学教程》,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2页
    
    ①《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
    ②《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①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1月,第39页
    ②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237页
    ③卿志琼:《限理性、心智成本与经济秩序》,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第10页
    1袁亚愚:《普通社会学教程》,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6页--第144页
    ①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39页
    ②蒋自强、史晋川、金祥荣等著:《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57页
    ①蒋自强、史晋川、金祥荣等著:《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57页
    ①杨鑫辉主编:《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8页,第76页—第77页
    ①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1920年英文版,第7页
    ①摘自:【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71页-第178页
    ①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郭大力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3页,第14页
    ②刘颖:“浅析”经济人"假设”,《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第10期
    ①袁亚愚编著:《普通社会学教程》,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1页
    
    ①西蒙:《现代决策理论基础》,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4页
    ②卿志琼:《有限理性、心智成本与经济秩序》,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0页
    ①《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2年版
    ②(美)约翰.N.德勒巴克,(美)约翰.V.C.奈编,张宇燕等译:《新制度经济学前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①阿兰.斯密著,刘璨、吴水荣译:《制度与行为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②(美)约翰.N.德勒巴克,(美)约翰.V.C.奈编,张宇燕等译:《新制度经济学前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
    
    ①《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第225页,第231页
    ②《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第298页
    ③《竞争伦理学》,第22页
    ④参见《什么是经济学的真理?》,载于《政治经济学杂志》,1941年,第32--50页
    ①《自由与改革》,P226
    ②《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第三卷,第60页--64页
    ③杨小凯:“不完全信息与有限理性”,《开放时代》,2002年第3期,第78页
    
    ①《新帕尔格雷夫大辞典》第四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3页
    ②西蒙著:《管理行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75页
    ①经济消息报主编:《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专访录》,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年,第96页
    ②埃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编,孙经纬译:《新制度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①[英]帕特里克·贝尔特:《.二十世纪的社会理论》
    ②参见Coase“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a Nov,1937.4。中译本《企业、市场和法律》,上海三联书店?版,第9页
    
    ①刘小怡:“莱宾斯坦的X效率理论”,《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双月刊)》,1999年第1期
    ②请参阅廖和平:“哈耶克的自生自发秩序观探析”,《兰州学刊》2006年第2期
    ①[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著,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上)[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9页-第20页
    ②[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著.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上)[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80页
    ③(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邓正来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2页
    ①汪丁丁主编:《自由与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序言
    ②请参阅张良桥冯从文:理性与有限理性:论经典博弈理论与进化博弈理论之关系2001年世界经济第8期
    ③陈学彬:《博弈学习理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版,第3页-第61页
    
    ①李少斌著:《企业家形成机制计划博弈论的研究视角》,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页
    ②邓汉慧,张子刚:“西蒙的有限理性研究综述”,《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2月
    ①见:Hayek,The sensory Order :An Inquiry in to the foundations of theoretreal Paycholog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2,P16
    ②诺斯:“新制度经济学及其发展”,《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五期,第5页
    ①卿志琼:《有限理性、心智成本与经济秩序》,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1页
    ①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1920年英文版,第7页
    
    ①叶浩生主编:《西方心理学历史与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第497页-518页-
    ②请参阅卿志琼:《有限理性、心智成本与经济秩序》,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5页
     ①见詹姆斯《心理学原理》,英文版,第一卷1980年版,第383页
    ①请参阅刘志铭:“经济思想成长中的自发秩序传统:-从斯密、门格尔到哈耶克”,《东南学术》2002年第1期
    ①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郭大力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3、14页
    ①摘自[德]乔奇姆·高德伯格(joachim Goldberg)、鲁狄格·冯·尼采(Rudiger Von Nitzsch)著:《行为金融》,赵英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金融学前沿译丛"总序
    ②参见饶育蕾、刘达锋著:《行为金融学》前言,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①参阅[德]乔奇姆·高德伯格(joachim Goldberg)、鲁狄格·冯·尼采(Rudiger Von Nitzsch)著:《行为金融》,赵英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金融学前沿译丛"总序
    ①摘自:《行为金融学》,饶育蕾、刘达锋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前言
    ①卿志琼著:《限理性、心智成本与经济秩序》,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第10页
    
    ①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1月,第39页
    ②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237页
    ③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第10页—第11页
    
    ①赫伯特·西蒙:“今日世界中的公共管理:组织与市场”,《新华文摘》,2002年第一期,第162页
    ②西蒙:《管理行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74页
    ①卿志琼:《有限理性、心智成本与经济秩序》,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2页
    ②见茅子轼“关于现代社会冲突”,参见汪丁丁(主编):《自由与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57页
    
    ①卿志琼:《有限理性、心智成本与经济秩序》,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6页
    ②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P33
    ①陈学彬:《博弈学习理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版,第3页-第61页
    ②邓汉慧,张子刚:“西蒙的有限理性研究综述”,《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2月
    ③罗杰·S·弗朗茨:《X-效率:理论、论据与运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235页——第237页
    ①刘小怡::“莱宾斯坦的X效率理抢”,《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双月刊)》,1999年第1期
    
    ①青木昌彦:《经济制度的比较体制分析》,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②见哈罗德·德姆瑟茨:《企业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0页
    ③请参阅卿志琼:《有限理性、心智成本与经济秩序》,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①请参阅卿志琼著:《有限理性、心智成本与经济秩序》,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①参见杨鑫辉主编:《西方心理学名著摘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62页
    
    ①转引自斯金纳:《科学与人类行为》,谭力海等译,1989年版
    ②转引自斯金纳:《科学与人类行为》,见杨鑫辉主编:《西方心理学名著摘要》,江西人民出版社
    ①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3、59页
    ①(印)阿玛蒂亚·森(Amartya·Sen)著:《理性与自由》,李风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②哈耶克:《致命的自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版,第6页
    ③引自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
    
    ①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18页
    ②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2页
    ③诺思:《交易成本、制度和经济史》,截于《经济译文》,1994年第二期
    ④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6页
    ⑤张五常:《经济组织与交易成本》,截于《经济解释》,商务印书馆2000版,第407--408页
    
    ①汪丁丁:《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②袁庆刚著:《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2月版,第42页
    ③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70页
    ①参阅卿志琼:《有限理性、心智成本与经济秩序》,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7页-第100页
    ①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家》,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
    ①约翰·N·德勒巴克(编),安迪·克拉克:“经济理性,个人学习与外部结构的互动”,新制度经济学前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1页
    ②转自卿志琼:《有限理性、心智成本与经济秩序》,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页
    ③埃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编):《新制度经济学》,孙纬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0页
    ①哈罗德·德姆赛茨:《企业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4月,第101页
    
    ①杨鑫辉主编:《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3页
    ②汪丁丁:《语言的经济分析》,2002年版
    ③转自卿志琼:《思维科学词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33页
    ①杨鑫辉主编:《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5页
    ②杨鑫辉主编:《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5页
    ③Hagek ,“philosophicd consequenees”,The Essence of Hayeked ,chink ;Nishiyama and kunt leub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P226
    ①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05页
    ①注释:视觉辨认模型由一群有不同功能的象妖、特征妖、认知妖、决策妖组成
    
    ①对于非理性与理性的损失比较见卿志琼书第178页
    ②转自吴教琏主编:《比较》,2002年11月,中信出版社第91页
    ①转引自卿志琼:《有限理性、心智成本与经济秩序》,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9页
    1、曾康霖:《中国转型期信用制度建设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5月。
    2、刘锡良:《中国经济转轨时期金融安全问题研究》(专著,2000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最终成果)中国金融出版社,通过鉴定2004年6月。
    3、陈野华:《行为金融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4、陈野华:《证券业自律管理理论与中国的实践》,中国金融出版,2006年3月
    5、邓乐平、冯用富、孙丛海、晋重文:《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研究报告,200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最终成果)提交有关部门并通过鉴定,2003年4月。
    6、刘锡良:《中国金融理论前沿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6月。
    7、陈野华、陈永生:《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阶段性与制度建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
    8、曾康霖:《信用理论与信用风险防范》文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5月。
    9、胡海鸥、祝小兵、周延军著:《当代货币金融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10、袁亚愚:《普通社会学教程》,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
    11、《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
    12、《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1月。
    13、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14、卿志琼:《限理性、心智成本与经济秩序》,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
    15、袁亚愚:《普通社会学教程》,,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
    16、蒋自强、史晋川、金祥荣等著:《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17、杨鑫辉主编:《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8、袁亚愚:《普通社会学教程》,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9、茅子轼:《关于现代社会冲突》,参见汪丁丁(主编):《自由与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6月。
    21、陈学彬:《博弈学习理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版。
    22、张五常:《经济组织与交易成本》,截于《经济解释》,商务印书馆,2000年。
    23、汪丁丁:《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4、袁庆刚著,《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2月。
    25、汪丁丁:《语言的经济分析》,2002年。
    26、卿志琼:《思维科学词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27、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28、吴教琏:《比较》,中信出版社,2002年11月。
    29、斯金纳:《科学与人类行为》
    30、爱德华·S·里德:《从灵魂到心理》,生活·读书·心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31、霍兰:《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2、克劳斯·迈因策尔:《复杂性中的思维》,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
    33、理查德·T·德·乔治:《经济伦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4、塞缪尔·亨廷顿:《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35、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36、杨小凯、张永生:《新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7、周晓红:《社会学心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8、阿克洛夫于2001年在诺贝尔授奖仪式上的讲话。
    39、(英)J.R.沙克尔顿,G.洛克斯利编著:《当代12位经济学家》,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40、[美]约翰·N·德勒巴克、[美]约翰·V·C·奈编,张宇燕等译:《新制度经济学前沿》译者序言,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1、诺斯:“历时经济效绩”,1993年12月9日在接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的演讲,经济学消息报,1995年第1期。
    42、(印)阿玛蒂亚·森(Amartya·Sen)著,李风华译:《理性与自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3、斯金纳《科学与人类行为》,谭力海等译,1989年版
    44、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1月。
    45、凡勃伦著:《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46、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1920年英文版。。
    47、【德】柯武刚、史漫飞著:《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48、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郭大力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49、西蒙,《现代决策理论基础》,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50、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
    51、赫伯特·西蒙,“今日世界中的公共管理:组织与市场”,《新华文摘》,2002年第一期。
    52、西蒙:《管理行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53、罗杰·S·弗朗茨:《X-效率:理论、论据与运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
    54、青木昌彦《经济制度的比较体制分析》,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版。
    55、哈罗德·德姆瑟茨:《企业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6、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7、哈耶克,《致命的自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版。
    58、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59、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
    60、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61、诺思:《交易成本、制度和经济史》,截于《经济译文》,1994年第二期。
    62、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63、约翰·N·德勒巴克(编),安迪·克拉克:“经济理性,个人学习与外部结构的互动”,新制度经济学前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4、埃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编),孙纬译:《新制度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5、哈罗德·德姆赛茨:《企业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4月。
    66、曾康霖:《习惯的思维与理性的落差——简议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中国金融》,2006年第20期。
    67、曾康霖、余保福:“法律与金融发展”,《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6期。
    68、曾康霖:“试论当代金融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金融研究》,2005年第10期。
    69、曾康霖:“按科学发展观设计我国金融制度”,《西南金融》2005.6。
    70、刘锡良:“论银行家素质”,《中国金融》,2005年第.1期。
    71、曾康霖:“我国金融事业发展的缺陷需要弥补——从以科学发展观发展金融事业谈起”,《金融研究》,2004年第5期。
    72、刘锡良、孙磊:“我国政府对金融安全的影响和维护”,《财经科学》2004年第.3期。
    73、冯用富:“对行为金融学的反思”,《金融时报》,2004年11月16日。
    74、冯用富:“约束理性与中国股市投资者行为”,《金融研究》,2004年第9期。
    75、邓乐平、孙从“股市现象中的经济学”,《经济学消息报》,2002年9月13日。
    76、“注意力经济的来龙去脉”,《中国科技信息》,1999年10月15日,第148期。
    77、刘颖:“浅析经济人"假设”,《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第10期。
    78、刘小怡:“莱宾斯坦的X效率理抢”,《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1期。
    79、汪丁丁:“行为及神学视角下的经济学”,《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政策性研究简报》,2002年第44期。
    80、张良桥:“进化稳定均衡与纳什均衡:兼谈进化博弈理论的发展”,《经济科学》,2001年第3期。
    81、张维迎:“法律制度的信誉基础”,《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82、周业安、赖步连:“认知、学习和制度研究——新制度经济学的困境和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Hagek ,“philosophicd consequenees”,The Essence of Hayeked ,chink ;Nishiyama and kunt leub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P226
    2、David Dequech.Bounded rationality ,institutioins and uncertainty[M].Texto Para Discussao.IE/UNICAMP.2001.93]
    3、Gigerenzer ,G.,Todd,P.M.,&the ABC Group ,Simpleheuristics that make us smart [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4、Rabin,Matthew .“Psychology and Economics.”Journal of Economics Literature .36(1),pp.11——46,March 1998.
    5、Klaus Bellmann:Grundlagen der Produktionswirtschaft,Fachbuch Verlag Winkler,Juni2002
    6、Shiller,Robert J:“Irrational Exuberance”, Princeton(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0.
    7、Kahneman,D.,&Tversky,A. On the reality of cognitive illusions: A reply to Gigerenzer’s critique [J].Psychological Review,1996,(103):582——591.
    8、Rabin ,M.,“Psychology and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6.
    9、Tversky,A. & R.Thaler:“Anomalies :Preference reversals”,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4(2):201——211,1990.
    10、Bridgeman:Reflections of a physicist ,New York,1955。
    11、j.Alexander.J.C, Sociological theory since 1945,Berkeley university of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