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的伦理审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所谓并购(M&A),就是兼并(Merger)和收购(Acquisition)的简称。并购是企业扩张与增长的一种方式。通过并购,有可能获得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实现生产要素的互补、建立紧密型的企业集团,等等。并购交易的伦理问题,与一般经济活动既有共通之处,也有其独特的地方。共通之处在于,并购也要遵循义利统一的最高原则。独特之处在于,并购交易不仅仅涉及到交易双方,而且涉及到诸多利益相关者(stake-holds)的利益。本文的基本观点是:
     第一,辨证地理解并购活动的道德价值。经验表明,并购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有可能沦为单纯的利益争夺甚至引发经济和社会矛盾。合理的并购交易应当通过协同效应提升公司业绩,为整个社会创造价值。只有这样的并购活动,才具有道德价值,是一种具有道德内涵的经济活动。
     第二,全面地把握影响并购交易的道德价值的各种要素。决定并购的经济和社会效果的,不仅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同样有观念、动机等文化和伦理方面的原因。具体的并购活动究竟是发挥正面的社会价值,还是负面的影响,不是偶然的,而是取决于并购规则的设计,以及参与者的并购动机和决策机制,以及并购后的价值整合、文化整合。只有并购规则是公平的、参与者的并购动机是端正的,并购决策是科学的,同时并购后的价值整合、文化整合是成功的,并购才能发挥其良好的效应。因此,指导并购活动的基本理念应当是:在正确的伦理原则指导下,遵循并购交易的内在规律,通过动机、行为和制度的统一,发挥并购的积极效应,从而达到并购活动的“义利统一”。
     第三,指导并购交易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体系,既要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和国际惯例,也要符合中国国情。在并购交易中具有根本性意义的价值选择问题是:应当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原
M&A is an brief name of Merger and Acquisition. M&A is a kind of method by which an enterprise expansion quickly. The ethics problem of M&A, with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 activities, also have its special place. As an economic activity, it is also ruled by the principle of unify of Yi and Li. But M&A not only involves the bargain both parties, and also involves many stake-holders. The author's basic standpoints in this thesis are following.First, we should understand the moral value of M&A dialectically. M&A is a double blade sword, since it can give the social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to bring bigness of benefits that push function, and also be a pure fight for interests, even caus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turbulence. A reasonable M&A should promote the companies accomplishment, and create value for whole society.The second, we should master the factors which effect the accomplishment of M&A. The motives of M&A, the rules under which M&A be governed, the decision procedure, and the integration after trade, will all effect the accomplishment of M&A. Generally, if the motive of M&A is rights, and decision is scie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egrate after trade is successful, the M&A will promote the companies accomplishment, and create value for whole society.The third, the moral principle which guide the M&A and buy the rules which govern the M&A, should not only follow the global practices, but also be fit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That is, in M&A, we should not only promote the interests of the stock-holders, but also give consideration to that of stack-holders of corporate.The article's chapter arrangement is following. Chapter land 2deal with the principle of M&A. Chapter 3 investigate rule system for
    M&A. Chapter 4 studies the equal principle of shareholder and the duty of trust. Chapter 5 studies the M&A with hostility and anti-acquisition. Chapter 6 talk about the ethical problem of MBO. Chapter 7 talk about how to realize the unify of Yi and Li by ethical integration after trade.
引文
[1] L.C.B. Gower, Cower's Principles of Modern Company Law, (Fifth Edition) Sweet & Maxwell Ltd. 1993.
    [2] Peter Allan Atkins & Eric Cochran, Directors' Duties in Corporate Takeover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Johan D. kleyn (ed.) Conference on Mergers & Acquisitions. 1991.
    [3] Choper, Coffee & Gilson, Cases and Materials on Corporations, (4th. ed.), 1995.
    [4] Alain Hirsch & Gerard Hertig, Comments on Defensive Measures, the Regulation of Multinational offerings and Mandatory Bids, in Hopt & Dymeersch European Takeovers-Law and Practice, 1992.
    [5] Eddy Wymeersch, the Mandatory Bid: A Critical Views, in Hopt & Dymeersch European Takeovers-Law and Practice, 1992.
    [6] L.C.B. Gower, Cower's Principles of Modern-Company Law, 4th, ed, Stevens Sons.
    [7] Robert W. Hamilton, Corporations, West Publishing Co., 1133, (fifth edition, 1994).
    [8] Frank H. Easterb rook & Daniel R. Fischel, Corporate Control Transaction, Yale Law Review 91(1982).
    [9] Berleand Means,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44.
    [10] William D. Andrews, The Stock Holder's Right to Equal in the Sale of Shares, Harvard Law Review 78(1965).
    [11] Joynt, M. Warner, Managing Across Cultures: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12] J. Kitching, Acquisition in Europe: Causes of Corporate Success and Failure, Business International, 1973, (2)
    [13] R. Olie, Culturai Exchange i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 Cross Cultural Management, Oxford: Butterworth Heinemann Ltd., 1995.
    [14] A.L. Kroeber, C. Kluckhohn. 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2.
    [15] H. E. Schein,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1992.
    [16] G. Hofstede, The Cultural Relativity of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 and Theori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83, (2).
    F. Kluckhohn, Strodtbeck Variations in Value Orientations, Evanston, IL: Rowe Peterson & Co., 1961.
    [17] G. Hofstede, Uncommon Sense about Organizations: Cases, Studies and Field Observations, Sage Publications, 1994.
    [18] H.O. Lee, R. T. Rogan. A Cross Cultural Comparison of Organizational Conflict Management Behavior,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flict Management, 1991, (2)
    [18] H. Schwartz, S. Davis. Matching Corporate Culture and Business Strategies,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1992 (Summer).
    [19] J.M. Vancevick, M. T. Mattes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Management, Homewood, IL: Irwin, 1993.
    [20] P. Harris, R. T. Moran. Manag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Gulf Publishing Company, 1987.
    [21] T. Parsons. Sociological Theory and Modern Society, New York: FreePress, 1967.
    [22] J. Naisbitt. Global Paradox, William Morrow &Co., Inc. 1994.
    [23] J.B. Cullen, Multinational Management: A Strategic Approach,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4] P. Harris, R. T. Moran. Manag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Gulf Publishing Company, 1987.
    [25] Kamis, Tali Levine. Education for the PRC Executive, The ChinaBusiness Review, 1996, (4)
    [26] Mullin. R, Knowledge management: A cultural evolu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 Vol. 17, No. 5, September/October, 1996;
    [27] Petrash. G, Dow's journey to a knowledge va lue management culture,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Vol. 14, No. 4, 1996;
    [28] Terrence. E. Deal, Allan. A. Kennedy, Corporation cultures: the Rites and Ritual of Corporate Life, Addison-Wesley, 1982.
    [1] 张新主著,《中国并购重组全析——理论、实践和操作》(征求意见稿),商务印书馆出版。
    [2] [美]《金融伦理学》,美,博特赖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 [德]《伦理经济学原理》,P·科斯洛夫斯基,孙瑜译,中国社科出版社,1997版。
    [4] 理查德.T.德.乔治著,《经济伦理学》,李布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5] R.R.Arrow主编,公司并购,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年。
    [6] 吴晓求:《公司并购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7] 殷醒民:《企业并购的金融经济学解释》,上海财大出版社,1999年。
    [8] 王东:《企业兼并与收购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9] 汤欣:《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收购》,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 吴敬琏:《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1年。
    [11] 张亚芸:《公司并购法律制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
    [12] 王晓晔:《企业合并中的反垄断问题》,第34页,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
    [13] 单飞跃:《经济法理念与范畴的解释》,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
    [14] 范如国:《企业并购理论——21世纪经济学管理学系列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15] (美)普里切特(Pritchett,P.)等著,张凯等译,《并购之后:成功整合的权威指南(原书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
    [16] 王习农:《跨国并购的企业与政府》,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
    [17] (美)高根(Gaughan,P.A.)著,朱宝宪,吴亚君译,《兼并、收购与公司重组(原书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18] 王巍著,《并购时代的阳谋轨迹》,中信出版社,2003年。
    [19] (美)米切尔·李·马克斯著,毕香玲译,《复苏——公司如何走出合并、收购、裁员的困境》,中信出版社,2002年。
    [20] 盛洪:《新制度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21] [美]施维格,李远慧译,张秋生校,《整合:企业并购成功之道》,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2] (美)斯图尔特.C.吉尔森:《企业破产、收购及分拆案例研究》,沙飞、范铭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
    [23] (美)P.S.萨德沙纳姆:《兼并与收购》,贺方东、谭洁华、丰祖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年版。
    [24] 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
    [25] (美)阿道夫.A.伯利和加德纳.C.米恩斯著,《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甘华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26] (美)马克·J·洛:《美国公司财务的政治根源—强管理者和弱所有者》,上海远东出版公司,1999年。
    [27] 刘连煜著,《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28] (英)罗伯特.C.克拉克著,胡平、林长远、徐庆恒、陈亮译:《公司法则》,工商出版社1999年。
    [29] 干春晖主编,《并购案例解读》,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
    [30] 王习农:《跨国并购中的企业与政府》,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
    [31] 杨洁:《企业并购整合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
    [32] 周春生:《融资、并购与公司控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33] 高小强:《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经济效益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4] 王晋勇:《上市公司并购剖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
    [35] 廖运凤、周清杰、李友元:《外资并购与国有企业资产重组》,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年。
    [36] (加)丁焕明、(德)弗里茨·克勒格尔、(德)斯蒂芬·蔡塞尔著,《并购策略》,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
    [37] (美)罗伯特 J.博尔盖塞,保罗 F.博尔杰塞著,《并购:从计划到整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
    [38] 方芳:《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经济学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
    [39] 王铁锋:《中国企业并购分析及价值创造》,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
    [40] 秦喜杰、陈洪:《成功并购:目标企业选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
    [41] 吴志军:《企业并购中的管理整合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42] 吴国萍、周世中:《企业并购与并购法》,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
    [43] 陈珠明,赵永伟:《企业并购:成本收益与价值评估》,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
    [44] (美)马克·L.菲尔德曼、迈克尔·F.斯普拉特:《并购:企业在重大重组中必需面对的七大困惑》,海南出版社,2003年。
    [45] (德)马克思.M.哈贝、佛里茨·克劳格、麦克 R.塔姆:((并购整合:并购企业成功整合的七个策略》,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46] (美)马克 N.克莱门特、大卫 S.格林斯潘:《并购制胜战略:实用并购规划和整合策略指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47] (美)大卫·J·本丹尼尔、阿瑟·H·罗森布鲁恩主编,《国际并购与合资:做好交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48] 李光荣:《公司并购理论与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
    [49] 王巍:《并购时代的旁观侧语》,华夏出版社,2002年。
    [50] 肖金泉:《公司制企业并购的法律策略》,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
    [51] 王长征:《企业并购整合:基于企业能力论的一个综合性理论分析框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52] 王一:《企业并购》,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
    [53] 王一:《企业并购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54] 曹凤岐主编,《如何进行企业重组与并购》,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55] 陈朝阳:《中国企业并购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
    [56] 曹永刚:《并购策略:国际企业兼并收购大案透析》,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
    [57]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编,《中国并购经典》,学林出版社,1997年。
    [58] 史建三:《跨国并购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年。
    [59] 魏成龙:《企业产权交易与重组:提高中国企业并购绩效的路径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
    [60] 姚水洪:《企业并购整合问题》,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
    [61] 范如国:《企业并购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
    [62] J.弗雷德·威斯通、S.郑光,苏珊·E.侯格:《兼并、重组与公司控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63] 薛有志:《企业兼并与重组》,法律出版社,1998年。
    [64] 张中秀、徐峰编著,《资产重组与债务重整》,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年。
    [65] 胡建绩:《产权重组》,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
    [66] 梁新华:《资产重组与企业扩张》,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
    [67] 杨洁、辛志纯:《企业重组论》,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
    [68] 潘岳主编,《资产重组的政策与途径》,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
    [69] 陈慧琴:《中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问题》,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
    [70] 李曙光、葛明、李琪:《中国企业破产与重组》,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
    [71] 王苏生、彭小毛:《管理层收购:杠杆收购及其在公司重组中的应用》,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
    [72]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兼并重组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并购年鉴》,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
    [73] 伍永刚:《跨国公司:产权重组与资源配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74] (美)西蒙·康曼德主编,《企业重组与失业转型》,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年。
    [75] J.弗雷德·威斯通、S.郑光、苏珊·E.侯格:《兼并、重组与公司控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76] 魏建:《购并、重组与资本运营技巧》,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77] 薛有志:《企业兼并与重组》,法律出版社,1998年。
    [78] 魏杰:《改制、重组、运营:十五大后的国有经济》,同心出版社,1998年。
    [79] 梁新华、吴扬:《资产重组与企业扩张》,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
    [80] 王学义:《企业伦理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1] 厉以宁:《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82] 陈宝庭等著,《经济伦理学》,东北财经大学,2001年版。
    [83] 张龙文:《股份有限公司法实务研究》,台湾汉林出版社,1978年。
    [84] [法]多米尼克·诺拉:《华尔街的企业兼并》,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1年版。
    [1] 姚长辉、严欢:“关于并购对我国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影响的分析——基于1995—1999年所有行业的上市公司购并样本”,《经济科学》,2004年05期。
    [2] 赵英军、侯绍泽:“并购与股票价格、企业价值的关系”,《世界经济》,2003年05期。
    [3] 李善民、曾昭灶、王彩萍、朱滔、陈玉罡:“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世界经济》,2004年09期。
    [4] 刘仕国:“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企业、行业跨国并购交易”,《世界经济》,1999 年06期。
    [5] 徐康宁:“世纪之交全球企业并购的原因”,《世界经济》,1998年03期。
    [6] 赵昌文、蒲自立:“戴姆勒-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合并案的分析”,《世界经济》,2000年12期。
    [7] 李玉平:“加快企业重组,迎接新世纪——西欧企业并购潮成因及趋势分析”,《世界经济》,1998年12期。
    [8] 张本照、朱志雄:“反收购理论研究综述”,《经济学动态》,2004年01期。
    [9] 魏成龙:“中国企业并购绩效分析”,《经济学动态》,2004年06期。
    [10] 祝红梅:“上市公司并购后业绩改善的短期化现象分析”,《经济学动态》,2004年12期。
    [11] 宫玉松:“关于国有股重组方式的思考”,《经济学动态》,2000年05期。
    [12] 吕荣胜:“加强调整重组形成创新机制——天津隆庆集团改革探微”,《经济学动态》,2000年08期。
    [13] 王定元、聂祖荣:“美国银行业并购绩效评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03期。
    [14] 李向阳:“美国的企业并购与泡沫经济”,《国际经济评论》,1999年3期。
    [15] 王巍:“走向战略并购的百年浪潮”,《国际经济评论》,1999年3期。
    [16] 林辉、何建敏、余珊萍:“外资并购的热点行业、并购方式及其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03期。
    [17] 莫扬:“跨国公司与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趋势及影响”,《国际贸易问题》,2002年6月。
    [18] 王巍、张金杰:“持续升温——全球并购格局变动中的外资在华并购”,《国际贸易》,2003年02期。
    [19] 刘琛君:“跨国并购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3年09期。
    [20] 聂名华、罗爱华:“诠释并购动机——跨国并购投资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国际贸易》,2004年06期。
    [21] 井百祥、刘平:“基于微观经济与战略动因的跨国并购”,《国际贸易问题》,2002年11期。
    [22] 张志元:“跨国并购: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方式”,《国际贸易问题》,1998年07期。
    [23] 王中华:“企业跨国并购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国际贸易问题》,2001年04期。
    [24] 聂名华:“日本对企业并购的法律管制”,《当代亚太》,2003年06期。
    [25] 赵大利:“试论法律规范下的企业兼并问题”,《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0年02期。
    [26] 陈元荧:“企业并购模式与成功的内部条件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9年04期。
    [27] 王国生:“经济全球化下企业并购问题讨论综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05期。
    [28] 李立、覃曦:“我国三大啤酒集团并购模式探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05期。
    [29] 梅君:“重组并购理论与中国的实践”,《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04期。
    [30] 陈济生、黄泰岩:“不会整合就别并购——陈济生女士访谈录”,《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02期。
    [31] 李久鑫、张少华:“企业并购的若干管理风险”,《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8年05期。
    [32] 刘理晖:“企业并购中的人才流失防范策略”,《中国人才》,2005年13期。
    [33] 李健:“公司并购中的人力整合”,《中国人才》,2002年08期。
    [34] 肖克奇:“企业并购中HR经理的留才策略”,《中国人才》,2005年13期。
    [35] 祝红梅:“上市公司并购后业绩改善的短期化现象分析”,《经济学动态》,2004年12期。
    [36] 魏成龙:“中国企业并购绩效分析”,《经济学动态》,2004年06期。
    [37] 张本照、朱志雄:“反收购理论研究综述”,《经济学动态》,2004年01期。
    [38] 刘股东:“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的法学思考”,《中国法学》,2000年01期。
    [39] 侯怀霞、钟瑞栋:“企业并购立法研究”,《中国法学》,1999年02期。
    [40] 陈珠明、陈建梁:“随机市场下企业并购的动态模型及在管理层收购定价中的应用”,《经济科学》,2004年02期。
    [41] 姜琳琳:“美国银行业并购重组活动的多维考察——理论分析与经验借鉴”,《南开经济研究》,2004年05期。
    [42] 马晓军、沈勍晔:“私人利益、代理关系和公司并购:一个投票权模型——兼作控制权折价的解释”,《南开经济研究》,2004年03期。
    [43] 王凤荣:“论企业并购中的‘低成本'问题”,《南开经济研究》,2000年02期。
    [44] 朱丽:“企业成长与并购”,《南开经济研究》,2002年03期。
    [45] 曾广胜:“新经济与跨国公司并购”,《南开经济研究》,2002年01期。
    [46] 周隆斌、阮青松:“企业并购市场的作用机制:一个新的分析框架”,《经济评论》,2003年01期。
    [47] 刘勇:“企业并购中政府行为的目标选择与寻租分析”,《经济评论》,2004年02期。
    [48] 张德亮、和丕禅、朱磊:“管理层收购(MBO)及其我国的实践”,《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08期。
    [49] 何宁、吴知非:“并购能否有效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国际贸易问题》,2000年11期。
    [50] 尚鸣:“世纪之交企业兼并重组的经典——评《兼并、重组与公司控制》”,《管理世界》,1999年01期。
    [51] 刘世锦、杨建龙、李建军:“企业重组中的多元化战略问题”,《管理世界》,1999年02期。
    [52] 徐权、汪涛:“经济转轨期国有企业兼并模式研究——政府引导型模式成因探析”,《管理世界》,2000年02期。
    [53] 李善民、王彩萍:“中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长期绩效研究”,《管理世界》,2004年09期。
    [54] 益智:“中国上市公司被动式资产重组实证研究——基于价值效应和绩效的动因模型构建”,《管理世界》,2005年01期。
    [55] 洪银兴:“企业重组的资本经营路径”,《管理世界》,1998年03期。
    [56] 李肃、周放生等,“美国五次企业兼并浪潮及启”,《管理世界》,1998年01期。
    [57] 王宏利:“提高并购绩效的目标公司选择研究——基于预测目标公司一般特征的研究方法”,《管理世界》,2005年03期。
    [58]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外资控股并购国有企业问题研究”,《管理世界》,2002年06期。
    [59] 任娟:“企业并购的思考”,《管理世界》,2004年10期。
    [60] 刘惠好:“中国商业银行并购与重组的战略思考”,《管理世界》,2000年05期。
    [61] 宋冬林、金成晓:“企业并购中人力资本组合问题研究”,《管理世界》,1998年05期。
    [62] 邓荣霖:“读《壳资源——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理论与案例》”,《管理世界》,2001年05期。
    [63] 张亚芸:“公司并购中少数股东权益的法律保护”,《管理世界》,2001年04期。
    [64] 邱明:“关于提高并购成功率的思考”,《管理世界》,2002年09期。
    [65] 许德平、吴云松:“论上市公司要约收购中对股东利益的保护”,《经济科学》,2000 年02期。
    [66] 王小荣、张俊瑞:“企业价值评估研究综述”,《经济学动态》,2003年07期。
    [67] 千春晖:“企业兼并的产业组织理论评述”,《经济学动态》,1999年08期。
    [68] 吕荣胜:“加强调整重组形成创新机制——天津隆庆集团改革探微”,《经济学动态》,2000年08期。
    [69] 秦志华、蒋韶华、林莹:“产权变革与企业效益:一个内部人平均持股企业的制度分析”,《管理世界》,2005年第6期。
    [70] 赵修义:“企业内部能够通行市场交易原则”,《文汇报》,1996年5月16日。
    [71] 张航:“英、美对目标公司收购行为的规制”,《商事法论集》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72] 朱武祥、宋勇:“股权结构与企业价值”,《经济研究》,2001年12月。
    [73] 吴琪、白源:“跨文化整合两大难题”,《中国企业家》,2005年(增刊)。
    [74] 黄伟东、琳敦:“文化整合从并购前开始”,《中国企业家》,2005(增刊)。
    [75] 吴琪、白源:“给中国企业的6条建议”,《中国企业家》,2005(增刊)。
    [76] 赵曙明:“跨国公司在华面临的挑战:文化差异和跨文化管理”,《跨国公司管理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77] 赵敏:“企业并购的风险及并购后的整合”,《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年5月。
    [78] 陈共荣、艾志群:“论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3,“国务院.外国投资者并购国内企业暂行规定”,2004年4月12日。
    [79] 刘波:“关于外商并购中国企业的法律问题探讨”,《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2月。
    [80] 朱怀念、王平:“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法律思考”,《现代法学》,2000年4月。
    [81] 薛爱娟:“企业并购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当代法学》,2000年2月。
    [82] 张新:“并购重组是否创造价值——中国证券市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上海证券交易所联合研究课题,2003年。
    [83] 巴特利特、戈歇尔,赵曙明主译,《跨国管理:教程、案例和阅读材料》,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